计算机硬件就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0 10:07: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计算机硬件就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计算机硬件就业

篇(1)

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求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从多方面分析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设计完整的素质培养体系,实施全面教学改革,不断检验实施效果并进行调整改进,逐步形成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

1.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IT企业在计算机专业人才方面的严重缺乏与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滑相矛盾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造成的。

通过社会调查发现,目前我国IT界紧缺的是能胜任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根据就业能力分析,社会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社会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需要在掌握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具有计算机系统建设能力。和应用能力;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需要在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知识、方法综合运用能力,以及针对工程实际的技术创新精神;在社会能力方面需要在具备语言表达能力、个性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2.培养体系设计

为达到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传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扩展,构建了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包括4条主线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见图1。中间的两条主线是知识培养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结合课程体系调整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加强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培养;结合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着重解决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计算机系统建设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两边为综合辅助体系,课外活动体系结合学生课外活动和专业竞赛组织,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的培养;教学管理体系针对其他3个体系实施管理。

其中的知识培养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分为4个层次:

第1层为通识教育平台,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人文、社科、数学、自然科学等基础性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从熟练掌握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人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辅助体系开展专业认知讲座、名师讲堂、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的专业认知教育,并开展专业科普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第2层为专业素质平台,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培养为主,为学生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以专业核心课程对应的实验课程,以及经典编程语言课程为主,为学生打下计算机系统建设实践能力基础。综合辅助体系开展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和校内专业知识竞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综合运用,为后续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竞赛作准备。

第3层为专业方向平台,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方向知识开设专门课程,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围绕专业课程实验及特色开发工具构造实践模块,并以综合性实验、探索性试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综合辅助体系开展本科生科研参与、专业创新竞赛组织工作,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为其个性化发展准备条件。

第4层为能力提升平台,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专业前沿技术发展知识更新为依据,形成动态调整的知识架构,实现持续适应社会需求的建设目标。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以计算机领域社会需求研发平台为依据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并广泛开展企业实习和项目开发实践,通过将毕业设计与企业实习相结合,促进学生接触社会需求、行业规范、国际标准,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创新能力。

3.课程体系建设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考虑计算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要求,其次应兼顾所设置的特色专业方向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

篇(2)

1目前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存在的不足

1.1教学内容模式化,专业针对性不强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往往与教材内容保持一致,照教材模块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操作的训练。讲授硬件基础时让学生只观看一些硬件图片、组装视频,配合生硬的讲解;讲授软件时就根据菜单命令的功能结合相关的实例逐个讲解,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能力联系不够,综合运用性不强。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一些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还是不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工作中的诸如制作个人简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研究肖红菊长沙职业技术学院410217表、数据统计与分析等一些简单而实用的问题。

1.2教学方法单一化,学生主体性不够明显

目前有许多高职院校单纯的把计算机应用教学实践模式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操作教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老师单方面讲授,而忽略了实际操作和实践,教师过分强调教与学,只是让学生盲目的观看课件和书本。例如:教师只是通过像学生演示操作过程,并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交流的时间,整堂课基本处于老师讲授的时间,没有给学生留出模仿操作和实践的时间。这样没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缺少交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尽管之后也会在机房安排实践,但学生因不能及时地通过实践巩固理念知识,遗忘性较大,教学效果不理想。

2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水平的有效策略

2.1整合课程内容,服务专业实际需求

课程的内容应服务于学生应具有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把学生的专业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应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计算机在该专业领域的应用现状,明确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的类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拓展,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专业课程中需要完成的数值计算或事务处理任务等。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以巩固和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专业课的学习。

2.2采用分组合作法,实施理论教学目标

它主要将学生分为几人一组,共同解决计算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标的进行实践操作,因此这种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融入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从而优化计算机课堂效果。计算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课堂互动及疑难知识点的总结,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计算机操作过程的方法,增加课堂互动,老师操作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教师根据制定好的教学目标,逐步实践,这样不仅能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的能力。例如:在使用“Word2007”文字处理软件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提前给出相关知识点的案例,如校园宣传海报、手抄报等,告诉学生可以运用包括艺术字、图片、自选图形等在内的图形对象实现,让学生先分组讨论,探求解决办法,实践操作后提交案例制作效果或提交小组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教师再根据案例制作情况及问题反馈情况,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循序渐进的实施了教学目标。

2.3采用情景再现法,明确操作实践目的

计算机教师可以在计算机课堂教学广泛运用情景再现法,这主要是指通过还原计算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动手、动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计算机知识,还可以作为一剂提神剂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利用情景再现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计算机课本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认真仔细听课的好习惯。在实际操作和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也能熟悉计算机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进度,同时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互动,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根据之前的操作和预习来回答问题,这对计算机书本知识的记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要明确计算机实践教学目的的重要性。

篇(3)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国内高职院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IT职位需求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这表明IT人才供不应求,但近几年来,从网络到纸质媒体盘点高职就业“红黄绿牌”专业榜单,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直被亮黄牌专业。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特长不专,学生三年毕业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本文拟就该专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给予解析,提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思路,从专业方向选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模式、技能训练、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传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了配合我校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围绕职业岗位(对应于企业的岗位群或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我们最近对我校08、09、10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发现本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问卷问题涉及学生接触专业课程的时间、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形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环节的教学、专业技能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教师教材以及学生从事计算机领域工作的胜任能力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调查结果揭示了以下一些问题:

1.1 基础课与技能课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一主要是公共课,大二上学期学习基础课,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一般上10周课)才涉及专业课。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二下才开始接触专业课,时间太迟,并且大约25周(二个学期)内要学完多门较深的专业课程,时间集中且短暂,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1.2 基础类课程比例过高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五个模块,公共课的比例占33%,基础课的比例占到28%,专业课的比例占到10%,选修课的比例占到6%,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占到23%。公共课、基础课占的比例太重,同时开设的课程门数太多,受学时总数的限制,每门课课时数相对较少,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蜻蜓点水,难以深入系统地讲解,学生也未能有机会深入下去。

1.3 培养目标宽泛,课程设置繁杂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具有硬件组装与维修、软件开发、系统维护、数据库、信息处理、图像处理、网络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课程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电子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与组网、网络操作系统及配置管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编程、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程序设计、Flas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设置来看,理论课程偏多,职业技能课偏少,且基本涵盖计算机所能涉及到的所有领域,电子技术、软件开发、数据库技术、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处理等领域。从形式上看,这种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宽广的就业去向,事实上,涉及的广泛和学制的有限性,使得学生三年什么都学了但什么也没有学会,无一技之长立足于企业。这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今岗位逐步细化,专业分工越来越明确背道而驰。

1.4 课程设置的模板与本科类似,仿佛是“学制袖珍型本科”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采用学科式的课程模式,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即便根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的需求特点调整提高了实践课的比例,但理论与实践仍然缺乏有机衔接。

1.5 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而实验实训是学生获取技能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基于高职特色的实践环节不落实,导致学生动手能力缺乏。一是学校口头上重视实验实训,但因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很难付出实施。二是校内实训条件简单,缺乏职场性的设计,只能满足高职教学简单实验实训要求。三是实训项目缺乏针对性,只能满足实训课程的课堂内操作。四是用模拟软件的实训代替真正的实战训练。

1.6 教与学缺乏高职特色,教学方式陈旧

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理论知识偏多、偏深,过于重视公式的推导。验证性的实验代替学生技能的培养。缺乏启发性教学、技能拓展性教学,没有突出实践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7 “校企结合”模式流于形式

学生走进企业,给企业解决了一些人力资源的问题。企业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目的,企业出于对生产效益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很难给予学生在相应的技术岗位上真正锻炼的机会。实际上的“校企合作”都是仅为学生提供参观或短期打工而已,不能满足理想的校企合作形式,即满足学生“半工半读”。

1.8 师资数量匮乏

师资力量不足成为目前制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教师数量不足,造成的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占比例过大,“双师型”教师缺乏且培养体系缺乏创新性;三是教师技能不高,大多数现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胜任高职教育对技能教学的要求;四是引进高质量、高学历人才机制不健全,且人才容易流失。

1.9 教材建设泛滥

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有其鲜明特色,这就要求高职教材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教材,更不能借用中职教材。教材建设泛滥表现在:一是高职开办初期借用同名称本科或专科教材;二是中期使用校内自编教材,而这些教材不能体现以“应用”为宗旨,教材内容脱离市场,实践指导性不高,更新速度慢。三是近几年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因图书出版业逐渐向市场接轨,而使各种版本教材冠以“高职”字样,但并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 确定专业方向

通过对武汉富士康、长飞、普胜科技、鑫人达科技、汇众网络、中地数码、晓通网络、东湖高新开发区等30余家大中型企业用人情况的调查,企业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群是计算机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计算机产品生产及管理员,楼宇、物业、酒店通信网络的安装、调试、保养人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计算机系统维护员,网络管理员,程序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应用软件使用员等。在对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校情及学生的基本状况,在繁杂的岗位群中,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企业专家论证,我们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定位在“网盾工程”应用能力上,以此为核心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从第一学期开始就接触“网盾工程”职业课程,将“网盾工程”课程均匀分布在各个学期。

2.2 构建合适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路径。从企业对“网盾工程”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出发,分析其职业能力结构,构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设计课程:职业岗位要求对应职业课对应职业技能课够用的基础理论课必需的公共基础课,力求实现课程与岗位需要的更紧密衔接。“网盾工程”职业岗位设置四个模块,①计算机软硬件训练;②局域网搭建、逻辑层次布局训练;③网络安全管理;④网络部署。与每一模块对应职业课程3-5门课程,职业技能课2-4门。删除与“网盾工程”无关的课程,在保证必需公共课的基础上,专业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相应增大“网盾工程”技能课的比例。

与“网盾工程”职业岗位模块对应的课程:(1)计算机软硬件训练。计算机组装与维护、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2)局域网搭建、逻辑层次布局训练。Linux桌面应用、Linux系统配置与管理实训的配置、路由器与路由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线局域网组建实训、无盘网络组建与调试实训、交换机与中级路由及实训。(3)网络安全管理。病毒与黑客防范、计算机病毒防治实训、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实训。(4)网络部署。无线局域网基础、无线网的配置与调试实训、应用密码学、Linux网络服务与管理、Linux架站实务。

新的课程体系,围绕职业岗位设置课程,着眼于岗位职业能力,重点突出网络应用能力,课程设置实用性强,学生三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达到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

2.3 技能的训练

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提高的原则,“网盾工程”设置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到职业能力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阶梯实训教学模式。

(1)“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完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能力;文件和打印机资源的共享设置能力;网线制作能力;网络布线能力;网络工具及设备的使用能力等,训练基本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2)“职业技能”训练:主要完成计算机网络设备安装配置能力;网络操作系统安装配置能力;网络应用软件工具的配置与使用能力,训练一定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技术应用能力。(3)“职业能力”训练:主要完成小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建、维护能力,无盘网络组建与调试能力;无线网的安装与调试能力。训练一定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4)“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主要完成中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安装、运行、维护能力;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控与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2.4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深化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学生从中掌握职业技能。根据调查,企业需要的新员工要求动手能力强并能够快速投入工作,不需要进行更多的业务培训。为了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技能型人才,我校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设置专用机房,所有需要用计算机操作的相关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上课,实施“边讲边练”的渐进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把机房营造成“专业+公司”的模拟公司,布置成企业环境,一切依照公司的管理规定来运作。进入模拟公司,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了主管和员工的关系,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在模拟公司上课既解决了教师讲授理论时的抽象,以及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操作步骤的难题,也改变了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状况,更有利于学生与企业实现“零距离”。

同时学校投入百万,购置二套CISCO网络实验设备,包括CISCO路由交换设备,CISCO防火墙设备、CISCO无线设备等,实验设备可进行路由交换、网络安全、无线网络、IP电话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安全、VOIP、综合布线等方面的实验内容。学生在实训室可以“真枪实弹”训练。

2.5 校企合作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这些企业主要有:武汉富士康、武汉普胜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晓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鑫人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对促进产学合作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我们聘请武汉普胜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技术骨干担任特聘教授,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对学生现场岗前培训,逐渐适应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同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公司的主要岗位上学习,有的是网络安装、网络调试、网络安全管理等,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职业技能提升的锻炼,而且为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利用我校师资力量,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支持企业发展,这样互惠互利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而持久的合作关系。

2.6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专业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计划安排他们下企业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等新知识。三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办出水平和特色的关键,扶持专业教师从事产业开发或者走进生产经营第一线,以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四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行业第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指导等活动,指导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是提高教师待遇。以事业激励人,以情感关爱人,以待遇留住人,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稳定教师队伍。

2.7 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教材建设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管理力度,防止高职教材泛滥。有关主管部门应建立教材编写、审定分离制度,聘请专家、学者、一线的教师以及行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审定工作。二是要突出高职的核心----应用、实用、实践。高职教材的编写符合高职学生群体认知水平,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环节,以具体的任务驱动和企业的实际案例来组织教材的内容。三是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及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是构建教材的立体化。在配齐教师参考用书、学习辅导书、练习册、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配套教材的电子教案、音像、多媒体课件、电子或网络教材。

篇(4)

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是计算机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类型之一,其主要是培养熟悉计算机内部结构、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具有独立承担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应用的应用型人才,但是长期以来各高校中计算机硬件类专业发展明显落后于软件类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教学等各个环节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现状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中人才培养。

1当前各高校计算机硬件类人才培养现状

计算机硬件类人才培养是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2_--,也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是当前各个高校在硬件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较为严重地影响了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

1.1培养目标模糊,缺乏特色

高校中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一般分为2类:一类是软件方面的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程序编写等偏软件人才,如各类软件工程师等。另一类是偏硬件方面的专业人员,主要从事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结构、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方面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当前我国高校在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人才定位模糊,专业特色不明显,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广而不精”,学生在硬件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尤其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胜任计算机硬件方面的专业工作。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培养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硬件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计算机相关专业是一门发展较快的专业门类,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时刻紧跟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技术而不断更新和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当前各高校中的计算机硬件类课程体系更多地面向计算机类的相关专业,如软件开发、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等计算机专业中的各个相关专业,而缺乏专门针对硬件类人才的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得硬件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不少高校的硬件类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庞杂,课程与课程之间在知识结构、内容等方面缺乏联系和衔接,没有及时更新现有的硬件类课程内容,课程脉络较为模糊,影响了硬件类人才培养质量。

1.2学生硬件动手能力不足

计算机硬件类专业所学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应用范围广,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因而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硬件类专业要培养的就是有较强的硬件设计、开发等方面的实际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硬件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在相关实训设备、人员配备、资金等方面有较大的投入,为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奠定基础,然而当前高校在硬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表现在实验室设备不足、相关的人员不到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协调性缺失等情况,较为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硬件方面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

1.3师资不足,尤以“双师型”教师紧缺

制约高校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另一因素是师资因素,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素质的学生。硬件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要求需要有一支既精通理论又拥有硬件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师队伍,然而当前高校中硬件类专业的教师大多来自各高校毕业的硕博人员,其特点是理论知识丰富却缺乏相关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指导,长期的理论灌输也使得学生的专业热情降低,影响了培养质量。虽然不少高校也注意到了应培养和招聘更多的计算机类“双师型”教师,但是受制于工资待遇、教师编制等现实性因素,高校硬件类专业教师师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2改进高校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面对当前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进当前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高培养质量,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作为高校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仅深刻地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而且也影响到整个高校和社会的发展,对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和统筹作用,因此改进高校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应首先从培养目标入手,应对当前高校中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缺乏特色的问题予以清理,明确硬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悉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专业从事计算机硬件类的设计、技术开发、维护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的人才,要和软件类人才区别开来,明确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独立从事硬件类方面的专业工作,拥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

2.2根据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和改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作为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其科学性、针对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面对当前计算机硬件类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针对性不足、结构冗余、内容落后的现状,应根据计算机硬件类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硬件类人才培养目标来重构硬件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覆盖硬件类专业内容从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到创新课程的纵向分层体系,明确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创新课程各自的功能和内容,形成3类课程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依据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合理充实现有的硬件类课程体系的内容,促使课程内容紧跟时展,夯实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基础。完善后的计算机硬件类课程体系大致如表1所示。

2.3完善现有的硬件类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应成为今后硬件类人才培养改进的重点,因其在硬件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有着核心和基础性的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创新素养等协调发展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为核心,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在硬件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被降低甚至有所忽略,因此在今后应着力于推进硬件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进,培养具有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硬件类专业人才。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硬件类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实训计划、顶岗实习等,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校内和校外2个方面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校内方面,加大对学生硬件类实验硬件建设的投入、师资配备,在课时分配、课程评价等方面向实践教学倾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硬件类的竞赛活动等;校外方面,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校外学生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因地制宜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4加强师资建设,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中的比例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在使用计算机、享受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的便利的同时,企业也必然会面临计算机硬件安全问题。一旦计算机硬件出现故障,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来巨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本文对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的硬件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如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计算机硬件的安全。

1.影响计算机硬件安全的因素

影响计算机硬件安全的首要因素就是计算机运行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计算机做好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来确保硬件安全,例如加密硬盘、路由器、内存设备和处理器等等[1]。

其次,计算机的工作环境也会对计算机硬盘产生影响,甚至带来安全问题。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工作环境必须保障安全,不会受到病毒和木马等的侵袭。

第三,计算机的周围环境也会影响计算机硬件,例如电压的稳定性、电磁场、静电和空气湿度等等。如果周围的湿度过大、温度过低,则电线和电路板上就会聚集大量空气中的水分子,从而腐蚀电线和内部金属,甚至出现计算机的短路,造成硬件故障。此外,空气中的尘埃过多,会影响电路板的阻值,从而造成计算机误动和元器件放电,甚至会引起火灾。周围环境中其他电子设备的电磁波和电磁场也会对计算机硬件造成干扰。

2.维护计算机硬件安全的原则

维护计算机硬件安全的原则有由外到内、由静到动、由先到后、由易到难。

计算机外部硬件故障的发现比较容易,在进行计算机硬件安全检查时,要秉承由外到内的原则,先检查和修理外部硬件设备,再检查和修理主机硬件设备。

在进行设备安全的检测时,首先要进行静态检测,就是在未接通电源的情况下检测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如果静态检测检测不能对硬件故障进行检测,则进行动态检测,也就是接通电源。这样一来,检修就不会损害其他设备。

电源问题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然而很多情况下计算机硬件的故障往往是由于电源功率不足而导致的。因此遵循由先到后的原则对计算机硬件的电源设备进行检查。

计算机硬件出现故障的原因很多,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检测比较简单的故障点,例如计算机主机内积灰、网卡插槽接触不良等等。将简单问题排除后再进行复杂问题的检测。

3.如何保障计算机硬件的安全

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很多原因都会导致计算机硬件的安全问题,而计算机又与企业运营,资料保密等息息相关,因此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来保障计算机硬件的安全。保障计算机硬件安全的基本措施有数据总线加密、全加密硬盘、隔离内存区域、安全微处理器等等[2]。特别是在重要的场所,例如实验室、机房等等,还必须设置硬盘保护卡。硬盘保护卡可以避免使用者修改、删除和写入硬盘,在使用者退出系统之后,系统又会重新回到原始的状态。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指数,避免计算机硬件受到非法用户的篡改与破坏。

3.1数据总线加密

在进行普通数据加密和系统应用程序相关指令加密时,可以对数据总线中的数据实行密钥加密[3]。数据总线加密对计算机的安全级别要求较高,一般应用于特殊企业专用设备和军事设备等等。只有两台计算机的处理器能够以数据总线进行交互的情况时,才能够使用数据线总加密。

3.2全加密硬盘

全加密硬盘是计算机硬件重要的安全设备,能够加密硬盘中的数据。全加密硬盘能够拒绝对硬盘中数据的访问,并对磁盘硬件和软件进行加密,这样一来能够在网络环境中保证硬件的安全。但全加密硬盘在使用的过程中只能加密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分区的硬盘,而不能加密计算机中全部的数据。因此,全加密硬盘应该通过磁盘硬件来实现,这样一来能够全加密计算机系统中的引导分区部分,对计算机用户数据的保护也更为迅速。

3.3隔离内存区域

计算机的隔离内存区域可以使计算机内部形成一个安全的区域地带,与外界实行安全隔离,对敏感数据进行存储。这样一来能够保护计算机用户的个人隐私和数据,这些数据被隔离之后,只有所属的程序可以对隔离内存区域中的数据进行访问,拒绝了其他程序的访问。可以将级别较高、比较安全的源程序代码存储到隔离内存区域,避免外界设备对这些源程序代码访问和调出,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能得以提升,计算机的应用程序的运行更加稳定和安全。

3.4安全微处理器

安全微处理器也称为安全中央处理器。安全微处理器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安全保障非常重要,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保障系统。安全微处理器能够接受系统程序的完全加密指令,并对相应的指令进行解密处理并执行要求的指令。安全微处理器能够提取并处理加密后的操作码,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对指令进行解密和操作,而解密之后并不会外泄系统程序指令。安全微处理器避免了计算机硬件内的程序或重要、机密的文件和数据受到外界的入侵或者篡改。用户可以使用安全微处理器,先处理重要的数据信息再对其进行录入和存储。计算机可以对用户进行授权,而用户得到授权之后,就可能会对计算机硬件信息进行篡改,影响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安全微处理器则可以对计算机的系统应用程序的加密数据进行解密,经过认证之后,被安全微处理器解密的数据才可以进行站点程序的传输,最后在计算机的隔离内存区域中将数据进行存储。安全微处理器能够有效的防止计算机系统中的其他程序调用或者访问、篡改硬件设备中的重要数据,保障了计算机硬件的安全。

4.结语

在网络环境中,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旦硬件安全性受到影响,会对企业用户的数据和信息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甚至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计算机硬件安全保障措施,希望能够对企业计算机用户的硬件安全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硬件教学;引线法;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表示码:B

1引言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是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微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接口电路及硬件的连接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上机实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简单的硬件设计知识,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以后学习其他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

2硬件课程现状分析及教学内容

2.1现状分析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课程的教学,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硬件教学。

(1) 学时较少,任务繁重。本课程内容实际上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汇编语言”、“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三门课程,虽然是基础的教学,但内容非常多,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利用较少的学时而面面俱到,学精学透,不可能也不现实,但要想真正的能让学时系统的掌握课程的精华也不能任意的割舍,因此如何精选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显得非常重要。

(2) 基础薄弱,惧怕学习。学习硬件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等先修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通常只学习了文化基础和C语言,因此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害怕计算机硬件的学习,书发下来,一翻看内容就对它产生了恐惧的心里,尤其是去打听上届的师兄、师姐,如果以前不及格的学生多,他们会产生心理负担很重,还没学就患得患失,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格,很难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更不用说创造能力。

(3) 毫无兴趣,学习无用。学生对于硬件的学习毫无兴趣、枯燥乏味,由于许多硬件知识没有实物对应,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为不喜欢,所以不懂,因为不懂,所以更不喜欢,形成了强式恶性循环。硬件更新很快,现在都是奔腾6的时代了,还讲8086/8088,觉得内容陈旧,毫无兴趣。辛辛苦苦学习下来,觉得毫无用处,根本提不起一丁点的兴趣,学文化基础能懂得电脑的操作,学习C语言还能考个计算机等级证书,学了硬件课程,如果以后不从事电子电路设计,没有任何用处,即使从事电子电路设计所有的知识也要从头开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精心设计讲课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学习,必须真正的把授之以鱼改为授人以渔。

2.2内容简介

为了使学生能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机的发展、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以及接口电路的应用,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并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特点,本课程学时和内容安排如下:

本课程共48学时,其中讲课28学时,上机实验20学时,上机的内容基本上是以汇编语言为主。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字电路基础、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8086汇编语言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I/O接口和总线、中断系统、DMA控制器和典型的接口芯片、模数(A/D)和数模(D/A)转换共11章教学内容。课下组织学生去学计算机的组装、当前芯片最新发展技术动向、单片机原理和设计,以作业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和研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如下要求:

(1) 对计算机系统有更完整的认识;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接口知识;

(3) 掌握汇编语言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编程能力;

(4) 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计算机硬件方面的问题。

3教学过程的探究

3.1目标明确,确立学习信心

为了能使学生有学习的信心,首先让学生明确,课程内容的特点,只要努力肯定能学明白,能学懂,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加大平时的得分比例,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平时作业的完成,让学生不必背着怕不及格的负担去学习,让学生知道只要学就能学会,只要学就不必担心期末的考试的问题。良好的心理是成功的一半,让学生有好的心理暗示,正向的暗示和引导学生去完成硬件课程的学习。万事开头难,给学生一个好的积极向上的开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两半的成功,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的。

3.2教学内容采用引线法,神奇化易

华罗庚曾经说过:“神奇化易是妙算,易化神奇不足提”。对于教学内容采用引线法,把硬件的内容穿成串,让学生通过一根线,把所有的内容连起来,使学生有信心和毅力把硬件知识掌握和理解。

教学的主线就是CPU,CPU也是计算机的核心,真正的中央处理单元,通过对CPU的前因(来源)后果(应用)的描述,把整个知识联系起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掌握本质,理解精华。课程内容线图如图1:

3.3实验内容采用案例教学

汇编语言的实验部分采用案例教学法:把所有的实验分成4个案例,案例1顺序程序设计,案例2分支程序设计,案例3循环程序设计,案例4综合程序设计,每个案例包含3个小模块,第一个是老师讲解领着学生去完成,第二个是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进行指导,第三个是课下作业,完成后要求写成实验报告,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取得了好教学效果。除了完成四个案例对应的实验报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编一些优秀的作品,由于学生的本身条件制约,虽然学生的作品水平一般,但学生认为收获很大,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汇编语言调试环境采用Emu8086。Emu8086是纯Windows环境下的调试工具,集编辑、编译、调试等功能于一身,可以方便的操作,容易看到内存的变化、寄存器的变化,利用他可以隐藏汇编语言的低层细节,把重点精力放到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上,入门更快,掌握更好,质量更高。Emu8086的界面如图2。

3.4课外作业突出培养兴趣,走出去,带回来

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组装感兴趣这一特点,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沈阳市三好街是中国四大计算机市场之一,派学生去调研了解计算机硬件的最新、最准确、最及时的行情和了解如何对硬件进行组装,并且让学生去选听焦老师的硬件组装课程,使学生在“庖丁解牛”之前先知道一下牛的形状,实践证明这对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认识起到关键的作用。

精心设计和布置课外作业,因势利导,有利于对硬件知识的把握。如让学生分组调研最新的CPU类型等作业的布置。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这学期我班就有一名学生被选入东北大学机器人竞赛的团队里,参加2009年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赛。

3.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东北大学计算机中心是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网上交流,有不会的问题的及时反映出来,及时解答。利用文化基础或C语言的网络平台可以下载课件和提问,2009年我校的毕博blackboard平台对所有教师开放,利用这一平台建设硬件的课程体系,将会起到更为理想的作用和效果。

Baidu是你永远的老师,随时有不会的问题,随时问这个老师,他会告诉你所有的答案。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百度是学生永远的老师,让学生充分利用一个兴趣和一个永远的老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6建立考试题库,把好质量关

对于学生的最终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平时作业,当然还包括了最后的期末考试。建立了硬件考试系统的题库,

随机选择考题,通过考试系统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结果表明学生取得了好的成绩,没有不及格的情况发生。

4总结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对学生的兴趣的调动,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去调研,不仅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反映良好,取得了好的成绩,学生通过率达到了100%,消除了不及格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28

[中图分类号]TP399-C2;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37-01

1 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竞争力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为自己在未来谋得一席之地。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化建设可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由此可见,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可加强企业与外部的交流。企业与外部的交流是指企业与竞争对象、行业伙伴、政府以及市场等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已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对国家、对企业、对人们而言,就是一种财富,哪个国家、哪个企业、哪个人获得了第一手的信息,就获得了财富的主动权与制高点,这对于国家、企业以及个人而言非常重要。尤其是企业,只要企业获得了信息,就占据了发展先机。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就要认识到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加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从而获得最新的行业动态与信息。

其次,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化建设还可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一个发展迅速的企业必然需要大量的信息,同时,每天也会进行大量的信息活动。如果企业内部信息交流不通畅或传递不及时,在微观上会阻碍企业内部决策指令的执行与传递,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营,还会降低企业的效率。而企业如果拥有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化建设也十分到位,则会加强企业的内部交流,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2 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全面

虽然大多企业已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要性,但还有少部分企业对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些企业对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化建设错误认识的表现有以下两种。第一,有的企业并没有配置相应的计算机设施,也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可有可无,认为即便没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还是照样发展。第二,有的企业虽然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但却没有正确应用,也就没有发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化发展对企业的意义。

2.2 缺少专业人才

很多企业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也将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放在了企业重点建设的位置上。但由于缺少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与计算机人才,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2.3 缺乏资金投入

有的企业是因为不重视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所以并没有投入资金来建设。有的企业虽然重视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但由于其工作人员只具备专业技术,并不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对软件与硬件的认识不到位。软件与硬件的开发被忽视,企业也没有投入相应的开发资金。另外,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却往往被企业所忽略。

3 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3.1 加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

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加快自己的发展速度,就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意义。明确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力措施,从而将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视为企业的重点建设内容。

3.2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的业务素质

人才对企业建设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提高人才的业务素质。第一,招聘既有专业技术,又具备管理知识的人才。第二,加强企业现有人才的培训,提高现有人才的业务素质。

3.3 加大资金的投入

企业应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的重要价值,加大资金投入。明确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正视软件与硬件的价值,加大技术与设备的资金投入,进而加强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建设。

4 结 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此,企业应予以重视。但目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认识问题、人才问题以及资金投入问题等。对此,企业应加强对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加强人才培养,加大资金的投入,进而加强企业对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邹申.浅谈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6).

[2]王剑.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7).

篇(8)

关键词:特色专业;软件测试;校企合作;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专业,可以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几乎所有工作。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很多,内容涵盖很广。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三年学习内容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因此,必须对该专业定向。而专门化方向须根据市场需求方能确定。为此,我们在北京及周边等地进行专业调研,了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力与素质需求。并由此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化方向为软件测试。

旺盛的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机遇,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社会需求。软件测试专业就是一个朝阳专业,社会需求较大,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将按照“就业导向明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要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

以计算机软件测试方向作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建设是新的探索。一个正规的软件开发项目应该包括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两大部分,而且旨在提供质量保证的测试部分应该占更大的比重,国际上标准的软件开发和测试人才的比例应该为1:1或1:2,而目前国内这个比例则为5:1。计算机软件测试专业在国内尚属待开发专业,就业前景非常看好。但由于是新专业,现有的中青年教师在授课之前基本没有系统的软件测试理论和工程实践、更无教学经验。基于这种情况,就更加应该尽快开展专业研究和建设,并借助于各方力量,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尽快掌握理论和具备实践能力,承担起教学与实践任务。

2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由于国内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人员比例的严重失调,行业急需软件测试人才。而该专业正在创建和开发时期,没有教学经验。基于这种情况,开展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为了使软件测试专业教学更加贴近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素材、案例更符合实际需要,必须引进实际项目,聘请校外专家,及时与实力雄厚的教育集团及企业合作进行专业共建。

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是:寻找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路子,突出软件测试专业方向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技术实践水平,带动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能够有效支撑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机制,为学校摸索出一条构建特色专业课程的新路。

改革创新软件测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校企专业建设内容,真正将行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引进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确保专业建设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企业与学校的长期合作和双向互动,将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时,我们将本着“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的指导思想,努力创造一种团结民主、互帮互学、求实创新的科研氛围,力求做到边学习培训,边研究应用,边推出成果,边总结推广,力求通过三年的研究,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引导等方面,探索出一套“高职计算机应用――软件测试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从原来的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设置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即先按各专业方向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及每岗位能力从入门、基础、应用到综合的过程来设置课程。根据软件测试的特点设计了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们能够学成上岗。课程体系按以下几个模块来实施:

3.1基础课程阶段教学计划

3.2集中实训阶段教学计划

3.3职业素质培养教学计划

4专业建设研究目标

4.1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软件测试特色专业的研究,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研究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如何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专业发展模式,培养学生的软件测试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让教师与学生的培养一起成长,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从事软件测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该阶段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主要由教研室负责这部分课程的建设与授课、课程资料及辅助科学软件的开发。把开发小型应用系统作为教学的主线,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项目建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

该阶段通过构建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框架,掌握使用软件测试系统中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从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到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的实践活动,设计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单元测试。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

该阶段是软件工程与测试实验室搭建、软件测试平台搭建及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搭建。该阶段需要借助多方力量进行专业课程的构建、进行软件工程与测试实验室搭建、软件测试平台搭建等实训课程的实施阶段。

第四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该阶段是结题阶段。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实验报告,举办课题成果评奖活动;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发表相关论文,上交申请成果评估验收;课题组结题大会,成果出版与展示等。

4.2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结合所学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公司项目开发,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探索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的合作机制、教学机制、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2)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突出软件测试专业方向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3) 以就业为导向,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通过产学结合,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编写适用教材;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4) 将传统的课程进行整合,理论够用为度,以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增加现实社会所急需内容。课程模块化教学,采用“事件驱动”式的培养方式,根据就业岗位确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大力实施订单教育。

(5) 从课程学习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阶段,贯穿实施项目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4.3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

学院与企业合作,实施实训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致力于软件测试应用人才的培养,开启我院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先河。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有力地促进我院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软件测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从事软件测试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特色专业预期培养目标如下。

5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测试专业正在创建和开发时期,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新的探索。总之,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是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且大有文章可做。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能结出丰硕果实,高职计算机教育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计算机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着网络化、多功能化及行业化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对应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专业化的计算机教育欠缺,学生始终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简单程序的操作上;人才短缺匮乏,普遍表现在专业实践技能强的学生少;此外,教师队伍也未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据有关媒体报道,到2015年,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要占工业销量产值的三分之一,将有超过1亿台电脑在重庆生产,形成年产值7000亿元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市的IT人才缺口约在6万~9万人。调查数据中显示,按照我市IT产业的发展规划,实现产值2500亿元时,人才缺口将高达30万人。

1确立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和规划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价值取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计算机主要是培养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维护、程序编写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庆地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高职专业定位的岗位主要有平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影视编辑员、网站设计师、IT产品营销师、文秘、排版技术员和程序员等。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可将计算机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和应用软件的变化,灵活地设置和改变专业及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方面,采取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教学方法。其中公共课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英语、法学概论、哲学、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专业基础课包括:电子线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专业课包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及程序设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软件工程等课程。在课时数的比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2计算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2.1深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方式为,在第一学年的暑期安排顶岗实习。通过一学年的计算机基础实训和微机组装与维修的基础知识学习,然后利用暑假,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办公技能和微机组装与维修的顶岗工作;在第二学年的暑假安排顶岗实习,将在程序设计、网页制作、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应用等课程,进行顶岗实践;第三学年就进入毕业设计学年。前半个学年安排专业综合技能课程的学习,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最后半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并根据岗位需求,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项目开发、软件编程、软件测试、网页制作等专业性工作。

2.2确立符合岗位需要的教学方案。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合理分解,确定专业能力规格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实践能力培养规格要求为目的,合理的安排各教学环节,构建新的知识理论,结合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或企业认证的考核鉴定并取得岗位证书和等级证书,达到培养目标。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解决时间与内容多的矛盾,进一步开发教师授课能力和创造力,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为实现学分制,弹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2.4建立教师培训体系。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包括两方面:一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上专业发展步伐,及时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二是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现代化教育理论等。

3构建市场项目认可的考核制度以适应院校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市场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同类院校排名靠前的优于排名靠后,关于计算机专业只是针对个别理科院校有所差异。但是因为行业分工体系的不同,技术工种的认可度也逐渐提高,在中小企业中已经有了重新的认识,而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基于传统的认可度。创新型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职毕业生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考核模式上,突出实践教学的要求。以项目或者作品考核代替笔试。要求学生平时必须在设计上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通过作品设计又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改变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结合市场项目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评价形式结合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等情况,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用市场需求认可度来完善现有课程评价考核中的不足。

4结束语

一直以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且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改革其专业教育体系和课程方案的设计,包括职业教育体系的规范和监控,因此,为了保证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健康发展,除了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外,还要在课程分析、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评价等环节上多花时间。

参考文献:

[1]董红安.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思考[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

[2]吕岩.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0

[3]付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

作者简介: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737-02

1 概述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课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在高度国际化的社会环境中,具备计算机和英语两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与学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优化配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体系,把握语言教学的规律性,突出专业教学的科学性,才能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2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其主要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完全由教师来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这种模式下,无法突出专业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学生不能充分将所学的英语知识有效地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因此学生的参与性不高,课堂开小差情况严重。因此,现有的教学模式急需改变。

2.2 教学方式单一

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学生通常认为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专业性不强,因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师大多都是采用讲词汇、翻译课文的形式讲授,学生觉得内容枯燥,上课表现不积极,课下更没有复习的热情,进而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2.3 师资力量不够

当前,从事专业英语授课的教师要么是英语专业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来担任。英语专业教师英语功底虽强,但是自身计算机专业知识匮乏,教学时难免对计算机知识点理解不到位。而计算机专业教师英语水平有限,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不够阐述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加强教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素质刻不容缓。

2.4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不仅能够快速掌握翻译技巧,还可以学到专业技术以及专业思维,其效果不言而喻。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基础薄弱,短时间内很难对专业英语的词汇量大、专业术语多、长句多、构词法繁杂等适应,很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内容和实施方案

3.1 制定全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计算机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从思路上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套具有自身特色,行之有效的计算机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实用语言输出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计算机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包括两部分:一是要掌握必须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二是要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听、说、读、写、译等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以及实用英语等相关专业知识。

我们将《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分为三个学期完成,第一个学期介绍在实际IT工作场景中的英语需要,由浅入深地介绍计算机技术人员所需要的最新、最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第二个学期介绍软件开发流程及相关工作场景,有机地融合计算机行业与商务环境对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要求。以段落理解和听说占主导,语法作为辅助,在真实场景中反复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地对计算机词汇进行记忆。第三个学期介绍专业技术文献的阅读和撰写,兼顾实际项目实施中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全新的课程体系使得教学内容从“泛英语”向“计算机职业英语”转变。

3.2 构建交互性网络平台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积极构建《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交互性网络平台系统。该系统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网络、媒体等为主要载体,以教师角色的转化为先导,以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建构为核心,通过“过程性”的有效控制来确保《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完成。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系统中,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包括课程学习、自我测试、交互天地、资源下载等功能。课堂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任务型的指引,促进学生及时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自我测试,学生可以随时检验学习结果,适当调整学习重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资源下载,交互天地,利用BBS作为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交流的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进度组织相关的活动,完成从讲授者到组织者的角色转变。

3.3 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和交际。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这就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专业英语交互式教学方式,要以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原则。运用建构主义指导专业英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已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交互式教学课堂的内容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这样使得课堂更开放自由、富有情境性,可以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4 建立灵活有效的考核制度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完全打破传统的单一期末考试的做法,采取笔试加口试的考试形式,笔试占50%,主要包括词汇、文章段落翻译;口语占30%,主要包括课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占20%,主要考察作业完成、出勤等情况。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英语掌握和应用情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5 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

适时地为授课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英语及职业IT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同时,与时俱进的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在授课过程中将英语知识和计算机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当下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4 结论

以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完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体系,以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将制作完成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和多媒体课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侯悦.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12).

[2] 万春红,邵超.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1).

[3] 崔玉宝.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与教[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2003(4).

上一篇: 农业旅游产业 下一篇: 建筑的美学价值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