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2 15:00: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朗诗绿色建筑体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什么是建筑
什么是建筑,简单地说建筑就是人类盖的房子,目的是为了解决他们生活上“住”的问题。自古“衣、食、住”就是相提并论的,因为它们都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对重土安迁的中国人来说,自古以来为了安定的起居,为了便利的生产,在劳动中创造了房子。
而建筑的设计、结构以及审美的欣赏无法脱离当时的社会形态以及盛行的思想而独领。梁思成先生给建筑下了一个丰富的定义:(1)建筑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克服自然,改变自然的斗争的记录;(2)建筑是艺术创作,它除实用要求之外,还要满足美的要求,也就是文化的要求;(3)建筑活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的是直接为生产服务,有的则是被统治阶级以巩固政权,或是独占享受;(4)一个民族的建筑,不论属于什么时代,它总是有其一贯的民族精神;(5)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6)从建筑上还可以反映建造它的时代和地方的多方面的生活状况,政治和经济制度,在文化方面建筑也有最高的代表性。
2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设计美学
2.1建筑的韵律之美
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诗”、“凝固的音乐”等等。歌德对于斯特拉斯堡的吟叹,雨果对于巴黎圣母院的讴歌以及黑格尔、谢林、施莱格尔等美学大师都对建筑的韵味赞美有加。
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在院落式建筑上尤能体现其韵律之感与和谐之道。过去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宅子)和西方的定义完全不同,它是并非指的单体建筑,而是由若干座单体建筑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
陈占祥先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此种平面部署评论说“每一所宅子是一个小城,每一个城市是一个大宅子。”这种部署造就了建筑组成上左右均齐对称的平衡之美。而这种对称的组织方式也同样应用于城市规划,最典型案例的就是“老北京城”。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评价北京“明之北京,在基本原则上实遵循隋唐长安只规划,清代因之,以至于今,为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通过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北京城在布局上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明朝灭亡之后,清朝仍建都北京,城市布局无变化。“老北京城”的这种完美的对称,也一时也获得了世界的礼赞――丹麦学者罗斯缪森认为“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美国的建筑学家贝肯也评价说“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遗憾的是,随着北京现代化建设,城墙被推到,胡同在消失,历史的荣耀渐行渐远。
2.2建筑的结构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形式是立在砖石基座上的木骨架即木结构,上面带有挑檐的坡屋顶。木结构的梁与柱之间,可以筑幕墙,幕墙的唯一功能是划分内部空间及区别内外。随着中国的建筑技术发展成熟,像欧洲古典建筑柱式那样的规则产生出来,其控制着建筑物各部分的比例。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斗拱。斗拱是在柱子的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的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装配的组合构建。斗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在纪念性建筑中,建筑规范由于采用斗拱而得到丰富。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斗拱的形式和比例多种多样。早期的斗拱形式简单,在房屋尺寸中占的比例比较大;后来的斗拱变得小而复杂。因此,也可将斗拱作为房屋建造时代的指示物。
唐代五台山佛光寺是中国建筑史中遗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将建筑、雕刻、塑像和绘画天然结合的典范。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结构,更是我国木质斗拱之鼻祖。其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在结构上机能不同,繁简各异,主要和次要的作用十分明确,再加上斗拱雄大与出檐深远,因而成就了唐代简洁雄伟的建筑风格,表现了在结构和艺术上的高度统一。
2.3建筑的装饰之美
雕塑元素在石构建筑中不仅表现在建筑物所附属的那丰富的浮雕和雕塑陈列品,其建筑物本身的轮廓和造型也具有这种雕塑的特性。在木结构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古时代匠师们在它们外表形状加入一些巧思设计,使其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粱头做成“挑尖粱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券”;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待。而在屋顶的设计上,古时代智慧的匠师也对其加以装饰。《诗经》中就有“如鸟斯革,如斯飞”的句子来歌颂鸟翼般舒展的屋顶和出檐,从中也可以看出这种装饰手法具有很强的雕塑感。
另外,在建筑外观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颜色的使用在世界各大建筑体系中也可谓大胆。中国古代建筑颜色最初重在体现自然的功能,突出原料的本色,唐代以前都没有着色。到了唐代,建筑有了统一的规划,建筑归“礼部”管,有了等级制度的划分。唐代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可以说,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油漆的大量使用,以及印度佛教的影响,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这一时期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文化。宋代喜欢稳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义和禅宗的哲理作基础的宋代社会思想所致。到了清代,颜色使用越来越复杂,建筑越来越重视装饰性,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画”。到了清代后期,等级制度使建筑颜色两极分化,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如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重要建筑都是红色,屋项则呈现绿色,而其他的建筑颜色大多是灰色。
2.4建筑的诗意之美
建筑的诗意之美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在这点上倒是中国建筑尤其是古典园林建筑具有较多的长处。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向来就醉心于田园的风味和情调,在建筑环境的营造中讲究“风水”。除去其中的某些迷信部分,这风水与今天的环境意识是能够携手的。我国明代末年计成所著的《园治》强调了园林设计中取景的重要性:“得景随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讲的是因景制宜。可见中国的传统建筑很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调和关系,追求建筑的诗意美。
中国古典园林体现的诗情画意在陆游的一句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古典园林布局曲折自由,利用假山、小院、漏窗来作为屏障,适当阻隔观者的视线,使人们几经曲折才能逐渐见到园内全貌,因此,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样就能使观赏的人感受到意境的含蓄深远。同时,园林中通过错落的植物,使得整体的景象如同水墨丹青潇洒自然,洒脱而不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