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2 15:00: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保护湿地环境的感悟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X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8-0062-03
1 引 言
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各种极为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要的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和人文美学价值。国际社会从20世纪50年代起才逐渐意识到湿地的重要生态功能和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并开始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我国的湿地研究与保护特别是湿地公园的建设起步较晚,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较少。本文对湿地概念、长株潭湿地的基本情况和湿地的重要作用做简要介绍,以长沙的沿江风光带为引子,简单谈一下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为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真正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2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被喻为“地球之肾”。
由于湿地有许多特征,不同的人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目前湿地(wetland)有50种以上的定义,在我国被广泛接受的湿地定义有2个:《国际生物学计划》中的定义和《湿地公约》中的定义。
《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ecotone),由于土地浸泡在水中,所以湿地特征植物得以生长。该湿地定义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湿地公约》中定义湿地是:不问其人工或天然,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体。按照这一定义,湿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泽(森林沼泽和草本沼泽)、滩地(河滩、湖滩和沿海滩涂)、盐湖、盐沼以及海岸带区域的珊瑚滩、海草区、红树林和河口等类型。
本文采用《湿地公约》中的定义。
3 长株潭湿地资源情况
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借助这一春风,可将湘江风光带建设这一标志性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加快三市生态一体化建设,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
长株潭三市沿江分布,生产、生活水源90%依赖湘江。湘江风光带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景观建设水平和整体形象,还对三市防洪安全、饮水质量、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生态建设规划(2006~2020)》中提到,经统计,2008年~2020年规划建设江河风光带总长度978.3km(单边长度)、适宜绿化总面积2783hm2(含16个洲岛防护林)。其中,核心区湘江风光带全长156.3km,长沙片78.7km、株洲片42.7km、湘潭片34.9km。目前,长沙启动的一期工程已建成10多公里湘江风光带和潇湘风光带。
按照规划的目标,湘江风光带将被建设成堤防安全稳固、具有明显的生态良性循环特征、景观环境优美、适宜休闲居住、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谷、景观项链、经济走廊。长株潭的城市建设应从整体进行考虑,而湿地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是很重要的部分,也是最易被忽略的部分。长沙市去年完成了首次湿地资源普查,全市湿地面积(除稻田外)达38226hm2,内五区目前一般湿润地面积1763hm2,比10年前减少了22.8%。长株潭三市湿地资源总量面积约有500km2,主要类型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4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
以桔子洲大桥为中心,划分为湘江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培育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生态休息地(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湿地展示区、原生湿地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科普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芦苇荡生态游览区,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的功能区。
4.1 湘江游赏休闲区
游赏休闲区融入人文元素,结合杜甫江阁、碧湘宫等故址感受古韵遗风,也可漫步湘江大道看橘洲两岸夜景闪烁,还可在各大主题广场感悟不同人生主题。但是这个最好突出所处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气息,而不是一味搞现代都市。同时结合公益宣传牌向群众宣传环保理念。
4.2湿地生态培育区
湿地生态培育区主要是用于进行湘江流域原生态动植物的恢复与重建性研究的区域。特别是湘江流域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的培育和繁殖。
珍稀濒危植物的培育和繁殖是对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措施。实施湘江风光带湿地恢复与保护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并提高珍稀濒危植物种群数量,恢复被破坏的湘江湿地植被。根据湘江流域现状,拟建立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区和珍稀植物繁殖试验区、湿地植被恢复试验区。
4.2.1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区建设
根据湿地内珍稀濒危植物自然分布情况,分门别类对各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研究,对保存较完整的小片原生群落,设置围栏、栅栏,实行隔离保护和观察研究。
4.2.2珍稀濒危植物繁殖试验区建设
由于自然界或自身条件的限制,珍稀濒危植物要么开花少,结果更稀少,要么繁殖技术要求高,难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育苗繁殖。建立珍稀植物繁殖试验区,对湘江流域湿地现有珍稀植物繁殖技术进行研究,促进珍稀植物种群数量的增加。
4.2.3湘江湿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湘江流域湿地,由于人类开发,严重影响湿地景观与功能。为恢复原先面貌,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进行湿地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
4.3湿地渔业体验区
湿地生态体验区则结合湘江流域的农业鱼塘进行景观营造,设置自助粮园、蔬菜瓜果园等,开展农家乐活动。同时进行生态教育,让人们体验到回归大自然的美好,从内心感受到保护湿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4湿地生态休息地
湿地生态休息区实质就是要建立一个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区。所谓生态恢复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和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的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过程和空间次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甚至更高的水平。根据湿地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可概括为:湿地生境恢复、湿地生物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3个部分。这是对湿地公园建设的挑战,也是公园建设最大难点。
由于防洪堤及桔子洲大桥等一系列建设,此区湿地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规划将按湘江流域湿地特征,人工模拟自然群落,重塑此区湿地环境,丰富生物物种,与生物学家密切配合重现此区典型湿地,对长株潭乃至全省湿地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此区建设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前期同时承担科学实践基地的功能。
4.5湿地生物多样性科普区
科普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目的,湘江长株潭段水域及沿岸洲滩主要为天然湿地,它既是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候鸟由湘江口向湘江流域腹地渗透的必经途径。湿地环境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通过各类生物观察平台,以群众参与方式,让游人在此观鱼、观鸟,观察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科普介绍了解湿地的重要性,是一处集游览、教育、科普为一体的重要景区,也成为青少年科普基地。
4.6原生湿地保护区
湿地公园建设重在保护,应切实维护好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保证湘江生态廊道及各种鸟类生存的不受干扰,在江中划出大片湿地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成为鸟岛,游人可远观,不能登临。
4.7芦苇荡生态游览区
在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中,芦苇荡生态游览区可以成为最大的一个功能区(需要论证,如果可实行应该加入湿地公园的建设规划中),湘江风光带的现状景观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 。规划本着尊重自然,尽量减少人为干扰的原则,利用木栈道组织主要游览路线。同时结合块石小径,引导游人。全区设有亲水平台、生态休闲居、望江观鸟台、野渡横舟及芦苇荡原生态区等。
4.8湿地公园的科研基地建设
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湖南省的科研院所实施科研项目,结合专项调查,开展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有关自然资源、生态、科研和科普教育功能、生态恢复和保护、生态监测和预警等多方面的研究,提出适合湖南省湿地公园的建设体系、生态保护和监测体系、功能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探讨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与区域生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取得体现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独特性、示范性、指导性、理论性和综合性的科研成果,为湖南省制定湿地公园标准提供参考指标。
建设环境、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和气候监测站,兼有环境、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的动态变化和气象监测功能,为湖南省的环境变化、疫源和植物病虫害和气象灾害预报提供更有利的观测及预防资料。
5结 语
如果长沙沿江风光带湿地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那么它将对长株潭湿地保护、市民湿地保护意识、建设生态大省起到积极的作用。至于湿地公园中是否设置芦苇荡生态游览区,还需要论证。本人建议建设芦苇荡生态游览区,其他各分区均的落实要根据各处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而且要特别注意沿流大桥的建设及内侧城市建设造地采沙, 而导致湿地公园面积缩小的现象。笔者相信湿地公园的建设将为长株潭乃至湖南省城市近郊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致 谢:本文的修改过程中曾得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康文星老师和张志强老师的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安树青.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黄晓鸾.保护我国湿地资源[J].中国园林,2003(9):58~59.
[3]章家恩,徐琪.生态退化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J].水土保持通报,1997,17(6):46~53.
[4]张永泽,王亘.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1.21(2),309~314.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园林绿化的含义
园林城市是源于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前提下,有效结合目前城市发展,适应城市发展需求运营而生的一种新型园林。城市园林的最终目标是创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美好城市。其独特之处在于“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的来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2 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在历经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之后,回顾往昔,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所生活的环境是异常恶劣,生态失衡,大自然遭受严重的巨大破坏,空气、水、土壤受到强烈的污染,不少动植物品种濒临灭绝,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问题及其严重,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们的生活质量急剧降低,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诸多现状开始令人们感悟到,保护环境极为迫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需要从原有的“黑色”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绿色道路不断转变。建设园林绿化城市,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持人类生活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平衡。
2.2 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一所城市的城市化程度越高,其经济发展越快。据预计推测,截止2030 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大幅度提升将会使得小城市数量增加,大城市拓展。城市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城市环境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状况,为此,园林绿化城市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2.3工作时间的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多
伴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劳动生产率得以提升,这一情况将促使工作时间缩短,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为此,在工作日中紧张的工作节奏下,人们需要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放松心情,减缓疲劳的身心状态。从此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在经济上有所提升后,其对于大自然的需求将会更加强烈,以此就要求园林工作人员拓展风景名胜区域,以达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各方面需求。
3 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沿承固有设计基础 做好基础创新
传统园林聚集着传统文化,向来备受很多人的热爱,其无论是在技艺上还是风格上都在世界上独领。为此,我们需要在对其沿承的基础上,逐渐引入现代园林建设当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继承中国传统园林,不单单是简单的模仿,重要的是,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时创新,不然园林建设将失去原有的意义。而创新则需要园林设计师改变固有的认识,不仅点能成园,线也能成园,面也能成园。放开自己的视野,将视野拓展到大自然环境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做好景观环境设计工作。
3.2 面向社会 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园林城市建设能否成功,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相关方面的人才。为此,需要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好。依据目前社会的总体需求,利用多种方式来加大有关方面人才的培养。园林绿化工作需要的是多类型、多档次的综合性人才,为此需要按照园林建设所需人才类型、档次的划分对其进行有关 培养。 在对相关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需要对知识、业务、品德等方面进行综合教育,加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之成为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4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建议
宁夏吴忠市城市现状:宁夏吴忠市黄河湿地区总面积24500hm2。其中,青铜峡库区湿地面积19500hm2,土地权属均为国家所有。按土地利用现状分,自然湿地面积为13800hm2,占总面积的70.8%;人工湿地为3300hm2,占总面积的16.9%.其中:黄河水域1987 hm2,占总面积的40%,河滩湿地2051 hm2,占总面积的41%,人工湿地709 hm2,占总面积的14%,陆地253 hm2,占总面积的5%,滨河湿地内天然湖泊20多个,最大的梅家湾湖面积约30公顷。
针对宁夏吴忠市城市现状提出的城市建设管理建议
4.1 采取综合措施,缓解水资源紧缺压力
加大农业节水技术推广运用强度,更改之前原有的水旱轮作制度,缩减对黄河水资源的浪费。加强环保技术的投资,缩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减低对现有的水资源、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更改水资源管理形式,国家需要针对水资源保护开发给予补贴,同时直接补贴给农民,适当的提升水价,提升人们的节水意识,对用水量进行科学调整。
4.2 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
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具体措施,在目前状况下,选择多种方式,增进自然湿地的抢救保护,拓展湿地保护将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
4.3 创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2008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实施,宁夏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制定与《条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抓紧明确执法主体,建立执法队伍没有建立,落实执法人员资格,规范执法程序。
4.4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
湿地保护建设是涉及领域非常广、高协调难度的系统工程,及时的协调解决涉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协作配合问题,创建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充分发挥部门之间的配合合力。
4.5 制定宁夏湿地保护发展总体规划
要依据《宁夏黄河湿地总体规划》、《全国湿地工程规划》,进一步完善补充对清水河流域、苦水河流域以及腾格里沙漠和毛乌苏沙漠边缘湿地的保护恢复科学规划,抢救性的保护恢复湿地生态。争取将《宁夏湿地保护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宁夏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4.6 提高公众对湿地的认识
大力开展“世界湿地日”、“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活动,加强对湿地保护法制的有关宣传,举办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树立湿地资源保护和持续运用的正确观念,提升全民的湿地保护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群众参与湿地建设的积极性。
4.7 建立稳定的湿地保护投入机制
当下,我区财政资金除了对哈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有一定资金投入外,其他湿地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少的,为此,各个地区需要积极的向有关财政部门提交申请,把湿地保护与建设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开支当中,确保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投入和配套资金到位,努力创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以此创建全面的湿地保护投入的长效机制。
4.8 加强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工作
创建完善的宁夏湿地检测体系,全方位的对湿地的具体动态进行掌控,为今后能够科学有效的处理问题供应充足、精准的参考资料。创建我区主要湿地网络数据库、预测模型和指标模型,科学指导湿地的保护管理和持续开发利用,以能够更好的涂东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化。
4.9 创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努力的向国家相关单位建议创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其中包含:湿地资源补偿原则、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机制、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水权有偿转换机制、湿地系统碳汇补贴原则等一系列有助于保护湿地和可持续运用的管理机制。
结束语:
建设园林绿化城市,其实就是创建适合人类生活、工作、休息、游玩的生态环境,也可将其称作绿色城市。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样是满足人类需求的一种有效方法。唯有创建园林绿化城市,才能够赶上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促使我国城市发展领先于诸多国家的城市发展行列。
参考文献:
[1]姚景权 谈西宁的生态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论文集续集.
[2]王寿 城市绿化事业发展政策的再思考 生态园林论文集续集.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079-04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根据目前国内外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为“湿地公园”。1971年,国际湿地公约中将湿地公园定义为:“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浏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城市湿地公园具有一定的自然特性、美学和科学研究价值,能够发挥一定的科普与教育功能,并兼有游憩休闲作用,它在改善生态状况,为人们提供游憩的场所、涵养城市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人们对湿地的认识水平,合理规划利用湿地, 在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可在保护和提高环境生态质量的同时, 让丰富多彩的物种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创造社会价值、环境教育价值、休闲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张掖市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概况
(一)公园地理位置及面积
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甘肃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中游,与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相连,地理位置介于100°06′~100°54′E, 38°32′~39°24′N,具体范围为东至张火公路,北至兰新铁路,西至黑河东岸,南至城区北一环路。占地6.16万亩,其中湿地25 995亩,水浇耕地17 761亩(水田10 722亩,开荒地6 834亩,新开荒地205亩),林地3 518亩,建筑可用地12 580亩,道路用地1 356亩,未利用地256亩,其他用地156亩。
(二)公园内主要湿地类型
公园是由河流、草本沼泽、湿草甸等天然湿地以及人工湖、池塘、沟渠等人工湿地为主体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丰富、季相变化显著,是沙漠戈壁环绕之下具有独特景观的绿洲湿地。
(三)公园内主要动植物资源
公园内生物资源丰富,原生态特征突出,植被种类是河西走廊平原最丰富的地带,也是目前全国与城市相连的规模最大、鸟类和动植物最丰富、最具特色的城市湿地。湿地植物以芦苇和沼泽草甸为主,有芯草科、兰科等45科124属195种植物。有动物116种,隶属于3纲23目39科74属。其中,两栖类1目1科1属1种;鸟类17目31科62属100种,占全国鸟类1 258种的7.95%,占全省鸟类441种的22.68%,占张掖市鸟类268种的48.54%;兽类5目7科11属15种。
二、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开发及利用现状
张掖市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区的试验区,目前对公园的开发和利用在不断进行探索,但存在将湿地公园等同于传统的公园水景、水上乐园而种植水生植物、营造湿地景观的开发和利用模式。目前,开发活动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活动主题不明显,缺乏特色;活动针对性不强, 体验活动少且不够深入;活动商业色彩较浓,公益教育性不够突出,既不利于湿地公园的开发,也不利于湿地的保护。因此,以体验型生态旅游为重点,结合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特点,进行创新性的体验型旅游活动设计, 使更多的游客在活动中自觉“认识湿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对全面提升湿地价值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减少城市发展及人为生产活动对湿地原有环境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边环境的自然生产力,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体验型生态旅游及其设计理念
(一)体验型生态旅游的含义
体验旅游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体验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它是生态文化旅游的一种新形式。体验旅游一般具有个性化、求知性、审美性、参与性、注重过程与可感知性等特点。生态旅游是为了解旅游地环境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供人们观赏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一种活动。综合现阶段人们对体验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认识,可以认为,生态体验旅游是以自然与人文生态为欣赏、体验和认知对象,通过预先设计让旅游者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而获得深层生态体验和全新生态感知的旅游形式。在体验型生态旅游中,旅游与体验有着直接的联系,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它以自然与人文生态为对象,以主动参与为主要方式,对环境负责,以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为目标,以深层体验和感知为结果;与传统生态观光休闲的旅游形式相比,生态体验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融入性。
(二)体验型生态旅游活动设计理念
城市湿地公园体验型旅游活动应结合生态城市建设,首先,以城市自然地形地貌为基底,根据区域自然结构,考察自然环境对当地人行为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适应地理和气候,通过合理利用区域内的水体、植物等自然资源来体现地域自然特色,确保景观总体风格与地域特色的契合;其次,要准确把握本土文化的特质,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探求地域文化的新特色,用景观语言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性紧密结合;另外,在景观构建上,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材料与技术,并兼顾材料与技术的时代特征,营建出既能充分体现地域传统特色,又可满足现代人们生活休闲需要的景观湿地。对湿地公园体验型旅游活动进行设计时应遵循如下理念。
1.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
城市湿地公园是现代人类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而修建的,已经成为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湿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容易遭到破坏,而且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所以,在满足游人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是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和利用时要始终贯穿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以湿地保护为前提,在体验型活动进行时注意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为湿地生物尽可能提供最大的生存空间,找出更好的动植物保护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2.突出地域特色的理念
地域特色是指特定区域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色,它包括在这块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也包括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景观。地域特色主要由自然特色、文化特色和经济与技术特色三个部分组成。在进行湿地公园体验型活动时,应充分利用湿地的独有的地域特征。在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活动设计时应结合区域文化特色,挖掘湿地人文内涵,尤其要利用区域内农耕文化特色并体现 “塞上江南、戈壁水乡”的内陆干旱区独特绿洲湿地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总体定位要以地域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为依托,融自然湿地、秀美景色、历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一体,集生态保护与展示、净化环境、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尽可能采用自然生态化的设计方式,使设计既符合审美要求又具有地方特色。
3.独特、新颖的理念
独特、新颖的理念首先体现在要以发展观点来认识和利用湿地,认识到湿地本身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及其文化、资源价值对人类影响的阶段性,全面认识湿地在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湿地公园建设是我国保护湿地的一种创新,在湿地公园开发和利用中必须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湿地公园建设中,不仅要在保护形式上创新,而且要在技术和观念上创新。比如,可采用政府-企业-个人联合保护的形式、探讨适度利用与科学保护的结合方式;对湿地采用分类经营的理念,严格控制保护区,适度开发利用区,缓冲区进行科学分类并科学利用;再次,可在开发形式上创新,以能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感受,满足其个性化和参与性的需求为目的,可设计一些使游客参与性强、愉悦度高的体验项目,通过湿地游戏参与、湿地手工制作等活动,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使旅游者在湿地旅游中感受湿地之美并体验快乐,获得心理上的愉悦。
4.市场导向理念
在湿地体验型旅游活动设计时,既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还要依据旅游效益最大化原则,考虑一定的经济效益,以达到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以开发进一步促进保护的目的。所以,体验型生态旅游活动应该建设富于体验差异的产品与目标市场。首先,可利用广阔的湿地开发多种产品,依据景区(点)的资源丰度与特色,突出产品的域内体验差异,避免重复建设;其次,为避免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与其他湿地公园雷同,要根据消费者体验差异推出新产品、新项目以率先进入市场,针对公园消费者细分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旅游者年龄、性别的差异性而进行设计,针对不同市场群体设计不同的项目,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张掖市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体验型旅游活动设计
在进行体验型旅游活动设计时要以原生态保护为主,以现有天然湿地为依托,充分利用湿地丰富的植物和鸟类、水生动物栖息地的特征,并按照生态旅游景观区的要求,适当规划集“水、岸、滩、路、景、桥、亭”于一体的旅游景观,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需求,体现“戈壁水乡”、“湿地之城”和“农耕湿地”文化的特征,展示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湿地的独特风光。总体设计主题为“体验湿地景观,感悟人地和谐”,将湿地公园分为教育湿地、印象湿地、趣味湿地、康体湿地、浪漫湿地五大活动圈,以湿地生态走廊为轴线, 为游人提供生气盎然的科普教育和游憩空间,给游客不同的体验。
(一)教育湿地体验型旅游活动
湿地公园的开发和利用中应以教育体验旅游为重点,在体验型活动设计中可充分利用公园紧邻市区的特点,可将其当作对广大市民尤其是学生进行湿地知识宣传和教育的基地。可通过以下活动达到湿地教育的目的。
1.水生植物展示
集中展示河西走廊丰富具有特色的水生植物,植物种群以张掖地区原有物种(菖蒲,水葱,慈姑,芦苇、蒲公英、长苞香蒲、水烛、小香蒲、沙葱、红蓼、白刺等)为主,适当增加外来漂浮植物品种。岸生植物可以本地水柳、垂柳、红柳等。
2.水栖动物展示区
利用湿地鸟类资源丰富的特点,在湿地珍禽养殖场集中展示张掖具有代表性的湿地鸟类,通过不同空间的转换使游客与动物零距离接触,增加游客与动物的亲近感,从而提高他们保护湿地鸟类的兴趣。水栖动物以当地的野生品种,太平鸟、喜鹊、红尾伯劳、沙白喉莺、燕雀、红嘴鸥以及蛙类、鱼类等等。适当引进外来品种以丰富动物种群,同时少量的圈养一些适应本地环境气候的哺乳动物。
3.“湿地观影”
游客可在公园欣赏关于湿地的影像资料,弥补季节性差异带来的不足,也可观看具有与环境保护教育意义的影片。也可在湿地划定一定区域,使艺术家能够真正身处大自然中进行湿地写生、湿地鸟声CD制作、湿地保护行为艺术等湿地艺术创作,以进一步提升湿地的文化氛围,使游客进一步体验到湿地的文化气质与魅力,对一些停留时间较长的游客,还提供自拍设备租用,让游客自己制作“植物生长日记”或“动物生长日记”。
4.“湿地愿望树”
游客可将自己制作的湿地卡片或书签挂在湿地愿望树上,让游客在共同关爱湿地、保护湿地中获得交流体验,让湿地成为传递希望与梦想的地方。
5.“志愿讲解”
首先由游客自愿报名,然后由湿地工作人员示范讲解湿地相关知识,培训合格后,游客可充当湿地讲解者的角色,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其他游客讲解,可极大地提高游人的参与兴趣。
6.“科学寻梦”
可在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设立湿地简易实验室,配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工具,游客在接受基本实验操作步骤指导后,可穿上工作服后进行显微镜观察、水样抽取测试等,体验充当科学家的乐趣。
(二)趣味湿地体验型旅游活动
1.趣味手编
以在湿地中季节生长的草根、芦苇等植物为材,配备专门人员指导游客进行草编;也可制作湿地书签,由湿地管理人员将统一收集到的落叶等分发给游客,再由专业人士指导制作,让游客体验编织的乐趣。
2.“迷宫寻鹭”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以此为意境,利用公园水域广阔,浮莲丛生,野鸭等水生动物丰富的特点,让游客泛舟湖上,让游客在畅游于碧水浮莲的美景中却不干扰动物生活的前提下,近距离观察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使其真正成为塞上江南、活力甘州的“血液”和“灵魂”。
3.“休闲垂钓”
利用公园中广阔水域,在水中可养殖鱼、虾、龟等既具观赏性又能带来经济性的动物,可开辟出一块水域利用其中丰富的水产让游客体验垂钓的乐趣,也可定期进行“垂钓比赛”激发旅游者垂钓的乐趣。
4.“快乐农夫”
黑河流域有2 000多年的农耕文化历史,张掖又是全国商品粮基地、高原优质夏菜基地,城北郊乌江素有“渔米之乡”之称。可利用基本农田区并保留原有属性,修缮田间道路,作为游客延伸旅游线路,让游客体验农耕湿地、感受农耕文化,参与农事活动。
5.“趣味采摘”
可利用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处于城市和郊区的环绕之中的特点,所以可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开展“趣味采摘”活动,引导农民集中合理种植果园、菜园等,利用打通的连接湿地公园与村社的线路,展示集餐饮、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农家乐园,赋予一定的科普、游赏元素,引导游客进行“春采野菜,秋摘瓜果”的趣味采摘。
(三)印象湿地体验型旅游活动
1.“侧耳倾听”
在倾听区域安置声音收集装置,让游客倾听风声、芦苇声、鸟叫声、蛙叫虫鸣等声音,感受湿地自然的神秘美。
2.“水上观鸟”
利用公园内鸟类资源丰富且极具代表性的特点,利用公园设置的观景台,配以望远镜等设备,使游客在观鸟的同时从另一个高度与视角领略湿地的别样风情。
(四)康体湿地游
1.儿童游乐场
根据公园游人预测,以适应儿童的观赏心态为基本要求,在紧临水栖动物展示区的交界处设置小型的游乐场地,游乐场周边宜种植观叶观花类灌木为主,用2~3米高的人工堆山,将其与展示区阻隔,场地内适当布置一些电动卡通玩具、滑梯、迷宫等设施,可吸引儿童消费者 。
2.老人健身活动场
与儿童游乐场成直线连接贯通,场地周围可以布置由垂柳、国槐、沙枣组成的树阵。场地内可以设置康体、棋艺、牌艺等设施,可供老人自娱自乐。
3.“千步廊桥”
古人称水为城市中的“血液”、“灵魂”,在公园体验型旅游活动设计时应凸显湿地景观的魅力指数,利用公园内随环水台铺的栈道和鹅卵石道路设计康体步道,康体步道两旁种植一些具有观赏性水生治污富氧植物, 游客可在此进行瑜伽、太极等康体活动并感受自然氧吧的独特魅力。
4.“冰上芭蕾”
利用公园滑冰场,开展滑冰活动,既可锻炼游人身体又可增加旅游乐趣,让游客感受在大自然怀抱中“翩翩起舞”的美妙,体验与在室内滑冰场不一样的独特感觉。
(五)浪漫湿地游
1.“芦花追日”
张掖曾有“半城芦苇半城塔”的美誉,可利用公园中遍地丛生的芦苇,让游客体验芦苇之美,芦花之美。“一缕堤贯千里湖,青石桥上游人酥,芦苇丛中游船荡,丝路碧海腾空出”!通过倾心规划构想打造“芦苇荡-青石桥-沙枣林-白鹳洲”的梦幻意境,以及“远眺祁山万年雪,近闻黑河水吟声。春去花常在,人来鸟不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
2.“手摘星辰”
为游客提供小型天文望远镜和帐篷出租,并提供最新气象信息,使游客可在湿地观赏夜空,感受湿地夜空独特魅力。
3.“月夜放灯”
在夜晚,游客可亲手将自己制作的莲花灯放入水中并许愿,莲花灯于次日由工作人员打捞,以保持水中清洁。
4.“曲水流觞”
依据公园已建立的水上栈道,流觞曲水亭,仿 “曲水流觞”的游戏,让游客体验亲水快乐,感受人文美和自然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秦佩,韩慧丽.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以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为例[J].河南科学,2009,(3):372-37.
[2] 肖莉,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与对策――以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J].现代农业科学,2009,(1):89-91.
[3] 施明乐.福建省湿地公园发展思路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8,(6):160-163.
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不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历代描述乡愁的佳句比比皆是,最经典的当属唐代诗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中国地理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办的 “中图杯”环境制图大赛2015年的指定主题是“乡愁”。我校学生绘制的参赛作品分别是《校园植物调查与识别》、《半城芦苇半城沙》和《多姿多彩 最美丹霞》三幅作品,从学生独特的认识视角出发,对所选题目进行细致设计,绘制出自己的调查结果和分析认识,渗透着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的思想和认识。作品以极高的质量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同,获得三个高中组一等奖。结合指导学生绘制地图的过程,与大家一起探讨在环境制图中如何体现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和乡愁意识。
一、“校园植物”让“乡愁”融入学生成长
高中是学生一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在成长过程中学生需要拥有值得回忆的成长痕迹。张掖市第二中学校园内环境优美,分布有洋槐、国槐、紫花槐、龙爪槐、旱柳、圆柳、垂柳、榆树、白杨树、臭椿、沙枣、杏树、云杉、侧柏、刺柏、迎春花、榆叶梅、白丁香、紫丁香、牡丹花、郁金香、大丽花、芍药、月季、一串红、美人蕉、、蒲公英、黄花菜、凤仙花等29种植物。学生作品绘制分为校园植物调查、校园植物识别、校园植物活动设计、校园植物分布平面图绘制和校园植物学习的感悟五个部分。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观察和识别乔木、灌木、花卉和草类等各种植物;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观察、师生共同交流,营造出平等的师生关系,展示着开放的地理课堂。春天的灵动、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丰硕、冬天的优雅,让学生应接不暇。在课堂中呈现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展示,让学生在点拨中领略春天的美丽、在质疑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通过观察花卉的生命周期领略生命的意义。
学生设计校园植物活动主要有:校园植物挂牌仪式活动、校园植物摄影大赛活动、校园植物展示活动、校园绿化方案活动、校园植物“主题园”设计活动、校园绿化方案设计活动等。学生按照提前安排的课前活动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活动设计成果,选派代表进行阐述。通过校园植物的绘制,充分体现了我校“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植物地图的绘制,让学生参与熟悉校园内的一草一木,强化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的意识。成长的记忆,让学生在多年以后,回到母校时能够找到自己青春的“脚步”。此情,那时,青春,成长,记忆,会深深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二、“最美丹霞”让“乡愁”融入学生记忆
位于临泽县南台村的彩色丘陵被喻为“世界奇观”,它以斑斓绚丽的色彩和奇特的造型震撼着每一个游客。这美丽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通过地图绘制和资料收集,学生对彩色丘陵的地质形成过程有了初步理解。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彩色丘陵其实并不是“表里如一”,彩色丘陵表层颜色鲜艳的部分是直接接触空气的“氧化层”,厚度只有10多厘米,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它的形成可至少需要60年以上的时间。彩色丘陵内部则与空气完全隔绝,无法发生氧化反应,底层的基岩实际是灰扑扑的颜色。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彩色丘陵的表层呈现泥乳状,看上去就像山体里面挤出很多鲜艳的颜料一样,形成“多彩的颜料堆”。通过资料查阅可以发现这些色彩并不是被“上帝之手”挤出来的,而是被流水“淘”出的。事实证明,受坡顶流水的侵蚀,山体最松软的部分先被侵蚀,形成沟壑,久而久之,沟壑越淘越深,岩石表面也被磨圆,露出的不同沉积层表面氧化,看上去就有了挤颜料的效果。 彩色丘陵的神奇和震撼主要在于其绚丽的色彩,岩层的颜色主要由沉积层中富含的金属元素决定。彩色丘陵的每个岩层所含物质都不尽相同,氧化后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氧化亚铁呈绿色;氧化铁呈红色;氧化铜呈灰黑色;氧化铝呈灰白色……
通过地图绘制,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学会知识的活学活用,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教育理论启示:给别人教知识的过程,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途径。
三、 “半城芦苇半城沙”让“乡愁”融入学生生活
美丽的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处古丝绸之路东西交通与南北民族交融的十字路口。巍巍祁连山,悠悠黑河水,孕育了这块大西北广袤的荒漠绿洲、湿地,戈壁水乡。自然资源丰富,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戈壁、沙丘沙漠、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芦苇交相辉映,形成了张掖生态环境的独特性。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很人口集中、现代高层建筑密集的大城市。这些大城市在市场商业竞争上有许多优势,但这种大城市是隐形炸弹,是病毒温床,“三废”污染严重,对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公害,解决这种公害最经济、最有效果的办法就是将城市园林设计、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城市景观规划结合起来。
1.城市景观规划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1.1注重维护生态环境
一个完美的现代化大都市,必须具备高质量的城市景观,以完善的生态体系为基础,仅靠简单的绿地建设是不行的。应解决好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的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环境,在经济政策制定和建设中,避免以损害环境利益为代价的短期增长模式及不合理的城区过度开发,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的高效及通畅。
1.2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的服务对象是市民,其最终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休闲、娱乐、居住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感受舒适。
1.3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
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的规划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作为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
根据现状自然条件同时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规划出不同的景观分区,各区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形成本区个性化的自然、文化风貌。
1.4经济与健康相协调
规划中应注意协调“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三者间的联系,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使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促进,以环境拉动经济,以经济促进环境。在树种规划中,突出“健康绿地”的概念,即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品种,最大程度地节约植物的栽植、养护成本,以形成生机勃勃、绿意葱茏的植物景观。
2.园林设计的概念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具体地讲,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挖湖、堆山、理石)、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并建成美的环境的过程。
3.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位
城市景观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内涵两重性,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基础,文化内涵则是城市的灵魂。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是城市环境中具有生态平衡功能的支撑系统,也是反映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现在,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已从偏重个别封闭、内向的园林转为开敞外向的城市绿色空间。城市园林绿化的理念,已从“城市中有花园”发展到“城市在花园中”、“城市在森林中”。“文化、绿野、传统建筑”已成为国际社会评价城市先进水平的标准,工业城市的规划观念正在被淘汰。人们正日益注重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文明、历史与文化。园林绿化不仅有助于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要通过科学的调研手段,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实际要求,从市民的需求出发,同时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用生态园林城市的理念来引领城市景观规划,创造绿荫掩映、风清水静,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的城市环境。城市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对城市园林建设做出合理安排,在对城市园林和城市景观进行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方向,避免因为城市建设而对城市园林景观造成破坏。在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过因为城市生态环境破坏而造成的灾难,因此这些国家在城市园林建设方面具备很高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也已经制定了很多城市园林建设的法律法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都市人已经越来越向往和依赖良好的园林景观,如何将优质的自然景观融入大都市的建筑之中,也是各地区重点研究的问题。
4.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具体运用
4.1园林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城市园林建设,必须在保证城市经济建设的前提下进行,也必须便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城市的景观规划工作,必须将园林设计放在首要地位,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和政府财政支持,聘请高水平园林设计人员对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园林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将城市园林与城市现代化建筑有机结合,提高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态建设水平,在大型公路桥梁附近,要增加园林景观,保证大型公路的空气净化效率,在大型工厂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附近,要加大园林绿化比重,确保该地区生态环境稳定,在高密度的居民生活区,要进一步优化园林景观,保证大都市中生活的人们有机会充分的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城市园林的设计还要充分认识到城市景观规划的大局,在湖泊较为密集的地区,要对湿地资源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利用湿地资源有计划地开发建设湿地公园,做好开发与保护并重,如衢州市就利用乌溪江的湿地资源规划了乌溪江国家级湿地公园,建成后的湿地公园将成为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园林建设、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建设三者之间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2园林建设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3月23日-26日,中国黑颈鹤之乡・昭阳大山包摄影艺术节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隆重开幕,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台湾,美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在世界上有影响的知名摄影家七十余人。来自全国各大媒体的记者六十余人参加艺术节活动。
以“保护环境,回归自然、感受神秘,欣赏美景”为主题的“中国黑颈鹤之乡・昭阳大山包摄影艺术节”,选择了摄影展览和采风拍摄的主要活动方式。著名旅法国际摄影大师王志平个人作品展,昭通籍国际摄影大师吴家林的本土摄影作品展以及以本土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为主的昭阳风光风情摄影作品展受到业内外人士一致好评。王志平作品既有惟美的异国风光风情,也有其独具慧眼的瞬间纪实,无疑会对广大摄影人产生极大的冲击,此次展出的作品,同样保留了吴家林一贯的风格,在黑白灰影调中呈现出他的执著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本土作者为主展出的昭阳风光风情摄影作品,是昭通摄影界近年来成绩的集中展示,几乎代表了昭通摄影创作的最高水平,从中崛起了大批摄影新作。
采风拍摄主要在位于昭阳区西部西凉山片区的大山包展开,大山包距离昭通市7g公里,这里有“国际重要湿地”的独特亚高山原生性沼泽化草甸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珍禽黑颈鹤的重要越冬栖息地,还有澄明清澈,碧波荡漾的高原湖泊,芳草连天,绿满天野的万亩草场和壁立千仞,峻险雄奇的鸡公山大峡谷。
大山包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一天早晚风光不同,各类景观独特而壮美,万物生生而不息。民俗文化千年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正是这些富蕴美丽的大干景象,奉献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难怪有人称这里是“视觉艺术的天然宝库”,“摄影家的创作天堂”。
举办摄影艺术节,推广当地旅游资源,这是目前各地推广当地旅游资源的不二法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委、区政府举办的中国黑颈鹤之乡昭阳大山包摄影艺术节以保护环境,回归自然,感受神秘,欣赏美景为主题,通过摄影家的镜头和新闻媒体宣传以大山包为代表的原生态环境,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家和新闻媒体把他们对这片原生态环境的理解和感悟变成照片和文字,让世人了解在云南也有荒野之美可以欣赏。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绿道”这个概念起源于70年代,是指用来连接各种线性开敞空间的总称。绿道以“线状”结构突破“块状”绿地格局的局限性,其生命力又远不止于绿,而是基于绿道形成的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互影响的一种自然走廊。天津市独流减河绿道在满足城市防洪功能的基础上,兼具游憩型和自然生态型体系特征,本规划力求从其对生态系统恢复、保护的目标出发,追求生态效应的最大化。
1.项目背景
独流减河是天津市一条重要的行洪河道,全长67km,河道宽约1km,途经西青、静海、滨海新区,肩负着保护天津南部地区防汛安全的重任。近年以来,为打造“水域、湿地、浅滩、缓坡、沿河绿色景观”的生态廊道,天津市启动了“北有永定新河,南有独流减河”的水系林网建设工程,目的在巩固天津市南部地区防汛安全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居住环境。
2.绿道类型
独流减河两侧现状用地性质有基本农田、一般林地、鱼塘、堤内滩地、果园等五大类型,规划设计时根据这五种类型因地制宜,制定各自特有的景观属性,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沿岸地区打造亲水宜人的环境景观,成为天津市南部生态示范区,助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规划主题及定位
本规划定位以生态防护为主,兼顾旅游休闲功能,同时充分尊重场地现有形态与肌理,注重自然生态、和谐共融的设计理念,体现“大绿、野趣、生态、亲水”的特色,着重打造一个自然宜人的生态体系;一个蓝绿交融的绿色廊道;一个浪漫多姿的林海湿地。
4.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依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按照突出生态、改善河道生境、兼顾景观的原则,对独流减河两岸进行绿化,充分发挥河道绿化在生态恢复、环境改善和水土保持中的作用,促进其可持续、健康的发展,规划设计注重合法性、协调性、自然性及整体性原则。
5.规划策略
1)从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整体出发,形成绿带、绿廊、绿楔等斑块,建成绿地与城市实体的错
落嵌合的空间形态关系。
2)以自然风景资源为基础,对边缘区的土地资源及现状进行调查,包括一定规模的滩地、水体和植被
优良的地区,具有美学感染力的自然风景或景观特征鲜明、地域特色突出的地带。
3)结合自然美学与人文景观等综合价值较高的地区,保留郊野乡村经长期经济活动形成的自然风景与农田、果园、种植园、农舍村落交错融合的独特景观。
6.规划设计特点
1.突破常规尺度,融合周边资源优势,保持绿道系统的自然连续性和完整性。
设计前期,设计师就深入现场,精心梳理周边场地肌理,在有技术支撑下建议建设方突破之前设定的100m的绿线宽度,因地就势,划定合理设计红线,最宽达到3km,保证绿道系统的完整性和对周边资源的充分利用。
2.遵循生态理念优先、适度设计原则,突出生态斑块之间的连通与恢复,促进多类型绿地功能的发挥。
作为园林设计师,任何设计必须符合场地特征,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痕迹,在不可避免情况下,尽可能减少破坏、干扰自然的情况,独流减河绿化项目滨海新区段,由于盐碱情况相对较严重,现场踏勘发现除了罗布麻、碱蓬等地被类品种外,其它常用的景观树种在此很难存活,加上建设资金又有限,不能对土壤进行改良的多种不利因素,我们一改静海、西青段以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栽植形式,建议多使用一些符合植物沿袭规律的如罗布麻、柽柳、碱蓬等耐盐碱品种进行绿化,多运用生态学、植物学等知识进行环境修复,使人与自然产生良性互动,加强原生物种的保育,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既节约投资,又保证了植物的成活率。
3.规划遵循场地原有的生态基础,强调经济型、实用性以及与大自然的高度融合性。
滩地设计:在满足河道行洪基础上,尽可能实现沿河绿化带的连续性,以发挥其生物廊道功能,从水域到陆域应构建完整的植物群落梯度,充分发挥河道绿化在水生态修复和吸收过滤陆源污染等方面的功能。
林地设计:营建生态风景林,根据河道功能定位开展绿化,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式反映河道特色,以自然式的群落为主;对景观要求较高的地段,应增加植物群落的通透性。
农田林网:以农田为基底,田埂栽植毛白杨林带,增加乔木覆盖度,形成大规模农田林网体系,兼有防护和经济的功能。
果园复建:以保护现状果林为原则,适当增加树种,打造绿色经济基础,营造多重景观类型。
湿地景观:在保护现状鱼塘基础上对其水岸进行生态绿化,发挥湿地生态效应,营造多生物生境。
7.独流减河绿道建设的感悟:
我国的绿道建设在当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的规范标准和相应的理论研究依据做技术支撑,独流减河的绿道规划,各个层面在认识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绿道功能过于单一化。
欧美绿道的发展经历了单一的休闲功能到休闲、保护优美的自然景观到生态功能、休闲、审美和教育兼具的三个发展变化阶段,完成了绿道从单一功能到综合功能的转变,从发展趋势看,生态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反观独流减河绿道项目,在生态保护、修复功能方面有着很大效应,但由于建设资金限制,在休闲娱乐等功能方面稍显不足。
2.绿道内景观用地类型比例不够理想
绿道网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景观内容丰富的绿道网络对区域内生态环境安全稳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从独流减河景观用地类型来看,林地景观面积约35ha,不足总用地的13%,直接导致乔木覆盖率低,不能很好的发挥景观效益及生态效益。
3.绿道网络构架已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需加强。
绿道建设依托线性廊道将主要的景区、景点串联,形成一条让游客身心愉悦的风景廊道 ,改善整个旅游区的品质,提高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但作为独流减河中占有较强比重的果园、鱼塘等“绿色经济”,只有坚持以生态廊道、健身休闲为核,果园、鱼塘为特色基地,发展生态旅游、农耕体验产业, 串起沿线的村庄,引导农民围绕绿道服务游客,才能找到绿道建设的源动力,促进绿道建设可持续发展。
お
1 引言
“神奇畲乡、秀美山水、休闲胜地”是畲乡景宁城市地位的描述,畲乡景宁县按照:“林水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思路,创建森林城市,让森林走进城市,用绿色装点城市,让林上山,让林进城、上路、入村、入社区,让广大市民走出家门进花园、进树林,让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绿色。为此,在创建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创新理念,以适应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步中不断涌现的新诉求、新需要。
2 创建森林城市工作的3大效益
2.1 巨大的生态效益
2.1.1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多种功能
山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青山才能有秀水。而景宁之所以“青山不老,绿水长存”,正是因为有赤木山,有瓯江、飞云江2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有3个较为集中的高山湿地群,望东洋高山湿地、大仰湖湿地、仰天湖湿地,总共湿地面积约80多hm2,有8.7万hm2生态公益林。
2.1.2 固碳制氧,净化空气
据科学测算,森林每生长1m3的林木,可吸收1.83t CO2,释放1.62t O2,这是森林对固碳制氧、净化空气作出的巨大贡献。
2.1.3 平衡生态,滋养万物
没有森林,许多动物将无法生存。森林同样也是人类的摇篮,人类在森林里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保护森林,建设森林,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滋养生灵万物的重要基础。
2.2 经济效益
2.2.1 森林是重要的经济环境
要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森林、绿色生态就是良好优秀的环境,同时森林是有生命的基础设施。而穷山恶水、藏污纳垢之地,是不可能发展生态经济的。
2.2.2 森林是重要的生产原料
森林是世界公认的3大生产原材料之一,具有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独特优势。
2.2.3 森林是重要的生活来源
木材、竹子、干鲜果、花卉苗木等林产品及其加工制品,通过交换,既实现了人们增加收入的愿望,又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2.3 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2.3.1 有助社会和谐
生态良好才能心态良好,生态平衡才能够心态平衡。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有助于营造轻松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
2.3.2 有助于持续发展
青山是资源,也是资产,还可以转变成资金;青山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话是可持续发展最生动、最形象、最朴素的表述。
2.3.3 有助于事业育人
有句成语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表面看,它表达了“种树易、育人难”的道理,从深层次理解,这句成语还反映了“因果关系”的哲学思想,即十年树木是前提和基础,百年树人是自然归宿和结果。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培养人才。可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才辈出,有利于事业延续状大。
3 创新森林城市工作的3大理念
3.1 乔木化
要改变以往片面追求视觉效果,以敞开式的灌草绿地为主的状况,在绿化造林中突出以乔木为主。森林的3大基本功能中,很重要的一大功能是固碳制氧。据科学测定,以乔木为主的森林,固碳制氧功能是草坪的30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森林的基本功能。同时,乔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远高于草坪、灌木。因此,在绿化造林工作中,不能简单化地满足视觉效果,而是要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树立“多种高大乔木,少种草坪、灌木”的理念。
3.2 珍贵化
总体而言,目前景宁的森林绿化树种大多比较普通。森林的3大效益中,体现得更多的还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所占的比重最轻。因此要以建设森林城市工作为契机,树立“发展珍贵树种”的理念,大力推广红豆杉、香榧、银杏等品质优良、生态功能好、经济价格高的珍贵树种的种植,加快让珍贵树种进公园、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路网、进水网,进一切能够进的地方。通过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让森林的3大效益都得到充分体现。
3.3自然化
3.3.1 多层
在坚持以乔木为主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搭种灌木、地被植物,以丰富层次,措落有致,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生物量,使有限的森林绿地发挥最大的效益。
3.3.2 多样
改变树种单一、同质化趋势严重的状况,提高异质多样程度,丰富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3.3.3 多彩
在多种绿叶树种的同时,推广红叶石楠、红枫等彩色树种,既种常青树,有种落叶树,以此来丰富森林的色彩和季相变化,提升景观效果,以森林的多彩来感悟人生的多彩。
4 创建森林城市工作的3个重点
4.1 建设林业生态
4.1.1 护绿
保护好现有的绿色生态,不去人为破坏它,不让病虫、火灾伤害它。
4.1.2 复绿
把历史上被破坏的恢复起来,把诸如开矿、采塘渣、病虫、火灾造成的破坏修复起来,改变“山河破碎”的状况。
4.1.3 添绿
增添绿色空间,通过沿路植绿、沿水护绿、拆旧建绿、见缝插绿,以及单位绿化、家庭绿化、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等各种途径、方法,增加绿色总量。
4.1.4 优绿
按照乔木化、珍贵化、自然化的要求,进行林相改造和现有绿化的提升,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2发展林业产业
4.2.1 发展休闲业
要充分发挥树林的独特优势,以现代林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古树古木、人文历史、竹笋林果等为特色的森林休闲业。发展森林休闲业,农民可以增加收入,公众可以满足需求。旅游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休闲化,森林无疑是最好的休闲场所。
4.2.2 提高产出,扩大加工
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提高香榧、水果等林业经济作物的产出率。因地制宜发展林产品加工制造业,提高林产品附加值。目前林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初级加工,挖林产品附加值的潜力很大。
4.3 深化林权改革
4.3.1 巩固林权的主体改革成果
巩固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长期不变,长期有效。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加强引导,加快进度,加大规模,推进林地流转,提高规模效益。
4.3.2 放活经营
推广林权证抵押,使森林资源变资产,使资产变资金,使农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森林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鼓励多元投入。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开展冠名造林活动,深化全民义务植树、行业种纪念林活动,鼓励社会捐助绿化事业。
お
参考文献:
李亮光.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森林营建//广西生态学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
(一)防洪和安全
滨水园林景观主要指的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交区域,是水边独有的景观带。正是因为所属区域的特殊性,海口市滨水景观应具有一定的防洪性。因此,海口市滨水景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满足市民休闲小憩的需求,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休闲氛围,另一方面还应具备一定的防洪功能。在建设时,设计应结合当地河流汛期的变化特征,借助水位分水线进行优化:在植被种植方面应挑选一些耐水淹植被,而在枯水期,也应选择一些耐水湿植被,植被之间交叉种植。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景观水平,而且也能起到安全防洪的目的。
(二)文化历史的延续
海口市滨水景观设计不能故步自封或照搬照抄其他城市的设计理念,应结合海口当地的骑楼、疍民和琼剧等人文景观,传承地方文化底蕴,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使海口市成为一座既有历史厚度又有青春活力的城市,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
(三)美观和经济
景观设计的初衷在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观赏需求,为人们营造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因此,海口市滨水景观设计,应借助游园步道或者其他方式将各个景点有效衔接,从而形成连续的游玩路线,让人们能够尽情欣赏美景,在便利的游玩中放松身心。
(四)局部与整体相协调
海口市滨水区的设计与建设还应遵循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基本准则,比如通过空间上的线面结合来连接广场等场所,使各个景观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以连贯状态带给人们生机与活力。
(五)生态多样
在进行海口市滨水区的设计与建设中,设计者也应遵循生态多样性原则,不仅要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科学使用,而且需对区域内现有景观进行保护,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而忽视生态建设。生态设计应结合现有资源,创新工作思路,并在创新设计基础上突出地方特色景观。多样性主要指的是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带给游客更多视觉上的冲击,可使游客摆脱单调的自然景观,令身心在游玩中得到彻底放松,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植物选择方面应多样化,比如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交错种植,灌木与乔木交错种植等。植物品种的多样化一方面能改善海口市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间接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构想
(一)构建滨水区绿色廊道
设计人员在进行海口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时,可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河流绿地廊道,将其与郊野基质进行有效衔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态环境。在植被选择上,应以水生植物与耐水植物为主,而且要重视植被群落的协调性,在满足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对城市可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
(二)营造开放空间格局
在海口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还应保护河流周边的湿地、植物群落等,使其形成一个带状开放空间,并借助这一天然廊道将清新的空气带入市区,以有效改善海口市的大气环境,为人们创设清洁、卫生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海口市滨水开放空间廊道还应与城市内部开放的空间系统通过某种方式进行有效连接,构建网络化的结构体系。设计者可结合实际情况在一些节点部位进行优化设计,比如建设广场、公园等,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三、游憩空间景观设计
(一)活动类型
滨水游憩空间的大力开发旨在为人们创设舒适的休闲场所,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只有构建一个优美的滨水环境,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娱乐与休闲,在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滨水区才更具活力与生机。市民在滨水区的活动类型多种多样,比如有的游客喜欢欣赏自然美景,有的游客则是为了交友聊天,有的游客是为了休闲娱乐等,因此针对不同游憩活动类型应选择恰当的游憩空间,让市民的休闲诉求都能得到满足,使滨水区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享受美与放松身心的绝佳场所。
(二)组成部分
滨水游憩空间的组成部分主要分为如下几处:一是观景空间,主要供游客欣赏美景;二是交通空间,主要供游客散步;三是植物空间,主要种植一些植被,营造绿意盎然的景观环境;四是游憩活动空间,供游客活动,比如跳广场舞或者参加一些健身活动等;五是滨水区职能空间,主要是为游客提供服务,比如商店或者餐饮场所。
(三)文化特征
海口市滨水区建设离不开城市的历史积淀,城市在历经长期发展后,必然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城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对于优秀的历史文化而言,不管是否残缺,在设计中都应将其视为重要的资源予以保护和传承。城市滨水区开放空间的人文景观要素代表了一个城市历史的延续,因此在景观建设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显得尤为重要。
(四)空间形态
所谓空间结构是基于不同功能的组成要素在总体规划理念上的集中表现。相关学者曾指出,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是否合理,一方面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还与人们对美的感悟相关联。所以,在进行海口市滨水区空间结构设计时,设计师应结合城市发展现状,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布局。当前,海口市滨水空间内在的组织方式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层面。第一,线性结构。笔者所说的线性结构指的是自然形态的各种边界,比如河岸、水上游线等形成的线性结构。这种结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方向性,可以获得较长的边界,可顺着线性向两端延伸,易与城市发展中的其他元素相结合,自成一体。线性结构的存在形式较多,比如河道、城市轮廓线、绿地空间等。第二,块状结构。块状结构具备一定的空间,是中心区与中心区所组成的结构,可满足人们的游玩需求。这些空间布局与周围的建筑物相互协调,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块状结构的特点是从核心区向外呈现出逐渐递减趋势,能够带给人们特殊的视觉体验,更是海口市的主要标志所在。虽然滨水区块状开放空间数量较少,但极具典型性,而且景观价值较高。点的主要存在形式有河道转折点、码头等区域。面的表现形式有水面或者一些大的河畔公园等。第三,组团式结构。组团式结构主要由带型与块状开放空间组成。城市空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便能实现的,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与演变阶段,通过一系列矛盾冲突的整合,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组团式结构要求海口市滨水区将城市公园以及风景旅游区特征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游憩的需求,而且能实现自然景观美的集中呈现。打造组团式空间结构能为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组团式结构可以体现出对地形与现状较强的适应能力,减少不同性质滨水空间交叉设计施工的不良影响,创设景色优美的环境。比如在海口市滨水区的规划中,以南渡江与美舍河为主体,结合海口湾和钟楼等相关历史建筑物及人文景观,打造了一体化的滨水空间景观体系,不仅给市民提供了舒适的休闲场所,而且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总而言之,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将各方面因素融入其中,才能打造出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海口市滨水景观的功能及其生态效益将会受到更多关注。笔者在调查中得知,海口市滨水景观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美化了城市形象,而且深受民众喜爱,吸引了很多外来游客前来旅游。与此同时,海口市滨水区景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也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迎合了海南省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需求,可对加快城市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曹阳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淑玲.城市滨水区的合理规划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12).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一、意境的涵义
所谓意境,清王国维有着极好的诠释:“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之境,极绝秀者,神之於心,处身於境,视境於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於意而处於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则得其矣”。比如苏州享有盛名的拙政园,就是取自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起为园名。其内的建筑也颇具文学性:在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有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取名的“香洲”;还有兰雪堂、宜两亭、澄观楼、浮翠阁、见山楼等,这些景点名都极力营造出拙政园幽远宁静的意境,细细体味便觉余味无穷。
二、古诗词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
现代的景观设计,在快速的发展中迷失了自己,一味地追求形式美,摒弃了传统的诗词艺术和古典园林,摒弃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做出来的作品大多内容空洞,无法让人回味。
现代的环境设计应立足于传统,表现地域文化的特点,将那些美妙优雅的文学元素融入到堆山、理水、叠石、花木、小品中去,这样的园林才能触景生情,情境交融,发人幽思,引人陶醉。
在本项目中借鉴了传统文化和园林植物的寓意,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精髓与现代园林设计相结合,设计出了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园林景观作品。
三、项目概况
沣河位于西安市西部,属渭河的一级支流,全长70.50公里,流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常年水量丰沛,水质优美,是长安“八水”之一。秦咸阳、汉长安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是引沣河水形成。
四、上位规划
沣河新区全长19公里,共分为三段,从北到南依次为“生态生活段、城市生活段、自然生活段”。 基地周边现存多个周、秦、汉代遗址宫城,文化气息浓厚。
本次设计范围为沣河东岸,科技路以北,拟建橡胶坝以南,规划面积约2733亩。遵循上位规划的架构定位,以红光路为界,北侧体现城市生活,南侧体现自然生活,整体以生态恢复为主。
五、植栽设计愿景
本项目利用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方法对现代景观进行景观营造和意境创设,找到新的“意境”表达方式,并倡导野草之美和低碳景观理念,形成芦笛纷飞,乌桕成林,更有群鱼嬉戏,白鹭照水,水草繁茂,野花烂漫等等,体现一派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郊野自然生态的意境景观。
六、植栽设计原则及要点
一)、植栽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
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以三秦文化为积淀,结合上位规划,统筹布局绿色空间。
2、生态保护
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合理布局各类绿地,最大程度发挥其生态功能。
3、适地适树
根据植物自身生态习性,适地适树,以适合西安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少量引入外来品种,注重生物多样性。
功能效益
以人为本,充分利用各种园林植物的色、香、姿、声、韵等方面的观赏特性,根据功能需求,合理布置,构成观形、赏色、闻香、听声的植物景观。
艺术美学
植物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 均衡和韵律四大原则。
二)、植栽防洪设计
根据防洪要求及不同防洪水位线,采用分层式的种植带进行生态恢复,从下往上依次为。(如图一)
第一层:河漫滩湿地,种植水生湿生植物,选择可耐淹力最强的品种。
第二层:堤内疏林草地,种植粗放管理的草本植物和野花组团,少量点植耐水湿的乔木,选择耐淹力较强的品种。
第三层:堤内组团绿地,种植小面积的乔灌组团,丰富植物层次,并不影响泄洪。选择耐淹力中等的品种。
第四层:堤外绿化带,采用密林、疏林、组团和草坪的有效组合。
七、景点意境营造
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及西安当地的人文典故,结合建筑和植物布局的特点,从北到南依次分为十个景点。
一)、城市社交公园区域:以偏城市化树种为主。
1、红樱漫舞:结合方案的舞台景观,树种以樱花为主题树种,形成樱花漫天飞舞的环境景观与社交舞台交相辉映。――引自(唐・白居易)“小园才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
2、曲溪柳林:以西安当地的西周文化“百发百中”为典故,讲述了周朝养由基箭射柳叶,百发百中。植物选择以柳树为主题树种,配合雕塑小品,使游人情境交融。
二)城市湿地公园区域:昆虫、鱼类、鸟类是湿地的主人,通过植物与动物相结合命名的景点名称,使游客在湿地观光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动物和植物在湿地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1、鹭影蓼花:此区域为湿地的景观,以水生植物蓼花为主要品种,配以其他鸟嗜植物,吸引白鹭等湿地鸟类。――引自(唐・罗隐)“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
2、雁声芦荻:岛屿景观,种植大量芦苇和获花,形成壮观的芦获景观岛,以吸引大雁等候鸟来此栖息,表达了湿地与飞鸟的美好结合。――引自(古人湿地意境描绘)“雁声芦叶老,鹭影蓼花寒”。
3、鱼戏莲叶:此区域为湿地科普认知区,通过层层种植的荷花作为植物过滤床的主要品种。表达了湿地与鱼类的美好结合。――引自(汉乐府)“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4、菰蒲花洲:此区域为湿地科普认知区,通过植物对湿地净化能力的解说,使游客能直观地了解到每种植物的净化功能。结合植物对水体污染物的不同净化功能,选用“菰”,茭白的水体氮磷净化力为36%;“蒲”,香蒲的水体氮磷净化力为66.2%,以这两种水生植物为主,营造出了景点菰蒲花洲。
5、蛱蝶穿花:选用一些香花和密源植物,如女贞、山杏、榆叶梅、珍珠梅、紫丁香等植物,吸引蜜蜂、蝴蝶、蜻蜓等各类昆虫。表达了湿地与昆虫的美好结合。――引自(唐・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6、曲径寒梅:梅开之季,暗香浮动,恰似一片香雪海。从古至今,诵梅、赞梅之诗甚多,比如“梅花香自苦寒来”、“铁骨凌风雪,枝枝蕊满开”等,梅花不畏严寒,顶雪花自开,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它代表了一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引自(北宋・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7、枫林碧影:在古诗词中,枫树与江水总是关联在一起,秋季树叶变色后水中倒影与水上美景交相辉映。植物品种选择五角枫、楸树、黄金槐、红枫等秋色叶树种结合沣河水面形成碧波倒影的秋色叶景观。――引自(唐・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8、蓟草芬菲:此景点意在营造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观意境。通过植物与小品的结合,运用极现代元素锈钢板围合观赏草矮蒲苇形成蔚为壮观的大地景观。――引自(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八、结语
本文通过具体项目深入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意境独特方法,结合现代园林的造园理论,得出了一些能指导当今园林景观建设中对于文化内涵和意境营造较为有效的结论和方法。
1、园林景观设计应表现出对原有自然环境和场地的尊重,对当地文化的尊重。
2、在现代园林中可通过标识性说明帮助游人感悟和领会设计中的古典文化元素。
3、在园林的空间处理上, 提取古典园林元素特征并将其融汇于植栽种植设计手法中,如:障景、对景、框景、孤植、对植等植物种植手法,植物根据道路的曲折进行不同方法的设计,形成迂回曲折、咫尺山林的胜境。
4、利用园林中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和文化符号,进行园林的植配置和小品设置,以丰富和扩展园林的文化和意境。
5、借助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如听觉、嗅觉、味觉,可利用动物和植物相结合,来表达园林意境。
参考文献:
周维权著 《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