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策划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4 10:14: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81-02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对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一条有效途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现状怎么样,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此进行研究。

一、对芜湖市有关高校的调研

芜湖有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等三所本科学校及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芜湖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十几所专科学院,在校学生十几万人。为了了解芜湖市高校依托校园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现状,我们对芜湖市有关高校进行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1.调查目的。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有以下几点:①了解芜湖市高校师生(以学生为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程度、获知途径和方法,调查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现状;②获悉芜湖市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运行载体、运行机制、运行阻力及效果评价等的了解状况,分析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吸引情况及学生自己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意愿如何;③把握芜湖市高校学生对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认知程度;④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芜湖市高校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可行性分析,使得校园文化真正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平台。

2.调查基本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2300份调查问卷,成功回收有效问卷2239份,成功回收率为97.3%。对芜湖市不同高校的不同师生进行抽样调查,确保此次调查结果可以真实反映现状,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3.问卷调查反映的问题和结论分析。①高校主体对校园文化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分析: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被调查者属于人文类的,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占26.2%,偶尔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占65.3%,没有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占8.5%。被调查者属于理工类的,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占23.1%,偶尔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占49.9%,没有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占27%;高校主体参与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分析。人文类高校主体中,参与过校园文化策划活动的占23%,没参与过组织策划的占77%。理工类高校主体共793份问卷中,其中134名参与过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占16.9%,没参与过的占83.1%。被调查的主体称本校文化活动的发起者是学校的占学生总数的43%;是社团的占32.9%;学生自己只占学生总数的14%;广告商发起的占学生总数的6.5%;不清楚的占学生总数的3.6%。②高校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分析。通过对高校主体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程度的调查显示,比较清楚的占29.4%,一般了解的占52.7%,不了解占17.9%。他们获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以课堂学习为主,其次是自己阅读,而经文化活动体验获得的只占四分之一,其他的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本次调查中反映出,有70%被调查者表示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近30%的主体表示不清楚以后会不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15名被调查者表示以后不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高校主体对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态度和认识:态度。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其大众化的作用,在被调查的高校主体中,有超过60%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促使其大众化;有1170名被调查者称学校涉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活动对其有吸引力,占被查人数的52.3%,没吸引力和没感觉各占剩下的一小半;另外,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加深的高校主体占总数的64%。这些从总体上再一次证明了高校主体对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持赞同态度。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被调查者中有172名称“反感”,即他们通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最后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感的态度,高达7.7%,这在下一步工作中务必要重视。在高校通过何种形式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人文文化形式居多数,大众文化形式占近三分之一,科技文化、学术文化和网络文化形式不到三分之一。对被调查者的答卷分析还可以看出,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最大阻力是学生热情不高,其次是经费不足。在人员组织上,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最大问题是组织效率偏低,其次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再其次是人员数量不足,所以以后工作开展中应受到重视。

二、通过以上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渠道,通过校园文化会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但不是主要和唯一渠道;大学校园文化存在参与面、覆盖窄的问题;第二,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认识存在不平衡,学生干部与文科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于普通同学和工科学生;第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成效来看,不知会不会践行和表示不会践行的占近30%,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成效还需进一步强化;第四,一小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持反感态度,反映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或学校的对立或叛逆情绪,也有可能是对校园文化活动方式的不喜欢与不接受,说明校园文化活动还需适应大学生的特点与方式,特别是新媒体的利用,如游戏、短信、博客、QQ空间等。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

篇(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凝聚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气氛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每个学校的校风校纪都有自己明显的文化气息,影响着学生的内心的斗志,也能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文化氛围有很强的同化作用,提高高校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另外,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魅力,具有榜样的作用,优化校风、校纪,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还有指导作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整合学生的思维,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获得课本上不曾有过的人生宝贵财富。

1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1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城市,有些高校还有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都带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在高校的校园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性的文化。为了满足学生不同学业需求,开设了尔雅课程、远程教育等课程。高校的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成长,接受到来自不同地域高校教师的文化课程的学习,教师的文化多样性也影响着学生。

1.2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

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大学生,毕业后,会融入到社会中,奔赴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会把大学的校园文化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了文化大融合的局面。

1.3高校校园文化的个性化

目前,很多高校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专业人才。还有些高校的课程,同一门课程分别有不同教师进行授课,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的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个性化的发展,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公选课程。

1.4高校校园文化的美学性

高等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都会融入到美学的文化色彩,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学楼宇、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校徽的设计等都非常形象而且直观体现出美学特色,融合了美的文化元素,具有美学特点。

2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受价值观多元化的负面影响。在开放性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文化思想,在个别师生中出现了个人主义、颓废精神。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对学习的倦怠思想也逐渐凸显出来,认为学好学坏都一样找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个别教师过分追求功名,丧失原本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迫于岗位考核、职称评定而利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追求工作量和撰写论文的数量上,忽视了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2.2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高校校园在建设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现代元素,导致与原有校园的文化底蕴严重脱节。很多高校片面追求校园建设的规模和校园的时代特色,导致了大学校园失去了原本的特点和个性魅力。2.3网络对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互联网络已经遍及整个大学校园,上网成为校园随处可见的风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生活方式、语言交流,甚至是思维观念都深受影响,大学生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虚拟的网络世界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存在感,网络为大学生带来了新型的学习方式。网络文化资源可以共享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沉醉于网络世界,玩游戏、荒废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对校园内的大部分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参加,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人文文化氛围逐渐淡化。网络文化逐渐占领了学生的思想阵地,有些学生意志力不够坚定,就可能被“黑色信息”或“黄色信息”所吞噬。如何应对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袭,高校的管理机制可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2.4社会辐射作用不突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应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校园文化虽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却没有很好的衔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校内,与校外的大众文化接触甚少,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发展,致使校园内外文化建设脱节。有些高校的校园坐落在郊区,有些与世隔绝的意味,校园文化无法与城市的发展同步,也难以形成良性互动。高校的在校生,在校学习期间,个别学生不太关心时事,不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乃至身边生活的环境,而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继续深造而学习,为了就业而努力,个人主义倾向十分严重。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社会的各个行业,从而使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产业放射性的影响。另外,高校的文化建设针对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无视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这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2.5校园规模的扩大,多个校区的出现,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影响。由于存在多个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性和凝聚力减弱,两个校区的师生势必会对比,也一定分配不均,势必造成心理失衡,使有限的资金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达到和谐有序的发展是两地办学的一个难题。2.6就业压力负担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很多大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考级、考证、专升本、自考、考研、考公务员等等,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很少,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3.1高校校园的多元化的教育元素齐抓并进。学校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智、体、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教育的形式融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进步和健康体魄的协调发展。二是结合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重大事件、开学典礼和学位颁发,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师生中的好人好事加大宣传,使学生有意识地规划自己奋斗的方向。三是开设一定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如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礼仪、民俗学、社会学、文艺汇演、书法绘画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环节,增强自信心,运用巨大的文化力量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竞争意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共同进步,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3.2创造校园先进文化的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应该有个性化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一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在教师队伍中积极宣传师德典型,形成优良教风;在学生中积极树立学习标兵、促进学生向榜样看齐,形成比、学、敢、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二是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的一草一木,教学的设备设施都应该完善,充分利用校报、电台、播音台积极宣传思想、文化,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感人奋进的好人好事。让学生接近积极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最终将其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真正形成氛围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2]。三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比如:宿舍文化、英语寝室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的宣传和校园文化的缔造,把高校建设成为生态文化校园。3.3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上网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现象,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积极引导,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思想教育平台。[3]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学习文化知识。另外,建立校园网络监管机制,防止不健康的信息进入校园。要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知道网络的利与弊。3.4校内文化和校外文化兼收并蓄,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的创新,是指校园文化建设不满足于现状,着眼未来,以创新求发展,在继续校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超越,使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始终适应时展的要求,保持强大生命力。一方面,随着高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仅满足全体师生的文化需求,更要跟社会文化接轨,将高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与社会文化交融,与时展同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的校园文化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给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社会也给大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3.5多校区校园文化应协调同步发展。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应是和谐有序,统一步调,打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融入新理念、新方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随着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碰撞、整合,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大学校园文化。用以指导实践,不断推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果。[4]总体特色要突出,兼具各具特色。还应该具备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让在校的师生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3.6突出高校特色,培育优质精神文化,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进来。培育大学特色精神文化。一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办学优良传统、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特有人才类型和人才结构,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向。二是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尊重学校发展历史,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建立促进学校健康向上发展的高校文化气氛。三是校园文化要深入人心,在师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促进人奋发图强、催人奋进等。四是挖掘特色,弘扬具有时代精神的校训。使学生不仅仅忙于学习,同时也积极提升精神文明建设。

4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特别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现这种宏观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大众文化的互动、沟通、交融和相互促进日益频繁。更要推陈出新,结合时代需求,建设新型的校园文化模式,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合理化、合法化、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发展之路。提升校园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一定要把校园文化建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真正将大学建设成有品位、高层次,有文化气息、有内涵,文明和谐的文化环境,这是现阶段应用型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5]。

参考文献:

[1]李树芳,张宏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陆岩.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高校理论战线,2012(2):25-28.

[3]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l2-l22.

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74-02

为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很多工业城市出现了兴建职教园区的热潮。由于建设时间短,目前职教园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如历史沉淀不够、定位不准、物质文化建设不到位、活动单一、学生专业思想单薄等。对此,应加强职教园区文化建设,建设开放多元的职教园区文化;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与当地行业文化有机融合,彰显“职业”特色;构建数字化校园,发挥园区育人、心理治疗功能。

一、职教园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园区文化过于封闭。历史积淀不充分,没有挖掘地域文化精髓

大学城或职教园区的实质内涵由它的办学理念决定,并体现于开放性和共享性,体现在园区内部以及大学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职教园区的优势在于将各所高校聚集一处,通过互相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最大化。目前,虽然职教园区把几所职院都聚集在一起,但是,园区内各校只关注自身的发展,并没有立足于职教园这样一个整体而发展,沟通交流甚少。最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是“社团或协会的自发活动”,规模小、形式一般,由学校出面组织的大型沟通交流会较少,各高校之间还没有展开“互选课程”的校际交流,个别职教园即便是展开,面还比较窄。再加上高职教育是近十年的产物,历史沉淀不够,底蕴不深,个别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盲目照搬其他学校,没有有效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柳州龙城文化,没有彰显自身的特殊性,缺乏历史文化的沉淀。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较强的高雅文化活动少,低层次、一般化的活动较多,校园活动单一、质量有待提高。

(二)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不准,缺乏高职特色

不少高职院校是由升格或合并而成,虽然国家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很明确,但一些高职自身定位不准,校园文化建设也随之定位不准,与育人目标不能同步协调,进而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内涵,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等问题,不能真正为“高职”教育服务。

(三)园区物质文化建设不到位,服务功能发挥不够

由于园区均为新开发区,多位于市郊,居住者除大学生和部分高教职工外,其他居住人群相对较少,导致安全保障环境相对较差。交通生活不便利,公交线路少,出行难使得许多大学生心生不满。虽然,园区各校园里建起了现代的教学实训楼、食堂、宿舍楼,也修筑了宽阔的道路,但是,由于还在在施工中,绿化面积还没达到标准,一眼望去几乎都是黄土高坡、水泥建筑。一些共享的图书馆、体育场、娱乐设施缺乏,举办各种活动常常靠在操场、满天星临时搭建舞台。总之,园区的交通环境、社会实践环境、安全保障环境不太好,物质文化建设不到位,服务功能发挥得不够。

(四)园区学生专业思想单薄,忽视文化课学习,偏重社会活动

很多新生入校前缺乏对自己所选专业的认识,只是听从父母的安排、老师的推荐,或仅是考虑市场需求而随大流,来校后要求调专业,内心期望值与现实落差大;再加上高职生在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信心等方面整体水平较其他普通院校的学生要差些。很多学生认为,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学习,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表现出明显的挫败感,产生学习纪律松解以及厌学、混学的情绪和行为,无法确立专业思想,对专业学习产生抵制情绪,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学舞蹈、忙比赛、做生意,而把学习丢在一边,结果“红灯高挂”,荒废了学业。

二、加强职教园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以柳州市职教园区为例

(一)建设开放多元的职教园区文化

1.发挥园区的整体职能,建设共享的公共资源。由于园区物质文化建设还不到位,又远离市区,各高校之间交流少、交通生活不便利,活动单一、文化氛围稀薄等服务功能跟不上的诸多问题,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姚信、刘婷婕两人对浙江高教园区校园文化的调查结果也反映出类似问题。建议政府尽快解决园区出行难问题,如通过增加公交线路、班次等方法,改善园区的交通、生活环境,同时应该建设共享的大型图书馆、文化中心、体育场等文化设施,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进而突出园区整体服务功能,展现园区的整体文化特征。

2.园区各校积极合作交流,构建特色文化。在美国的大学城中,资源共享很盛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在不同大学间自由地选修课程。那么,针对目前高校扩招,师资缺乏的现状,园区也可以发挥各个学校的优势专业,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柳州一职校、二职校等院校的铁道交通、旅游外语、烹饪、茶艺等特色专业,各校可以针对学生“联合选课”签订协议,相互承认所取得的学分,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共享。同时,各校完善讲座文化,面对园区所有感兴趣的学生开放,引导、鼓励各种社团或协会开展“民间交流”。总之,职教园区的各所高校应该取长补短,加强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的合作和交流,建设自身特有的文化和特长。

篇(4)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依法治校策略为导向。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当下深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依法治校也要全面发展,才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依法治校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和发展动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积极健康、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还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水平,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依法治校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校园文化主体的局限性。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指的是学校里所有学生工作者,如教师、宿管阿姨、食堂厨师等,也包括大学生自己。然而,部分学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结合不紧密的现象。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生管理观念相比较陈旧,仍注重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对学生的服务引导意识不够,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与学生共同建设校园文化的正确意识,教育形式和方法缺少创新成分,对大学生的有效引导不积极有效。部分高等院校虽然看似严格依照国家针对高校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相应地建立健全了自己学校学生工作的相关机制,但是,这些机制却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工作的指导上,依然还缺少实效性。1.2校园文化客体的局限性。校园文化的客体环境存在局限性,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部分高校把校园基础建设当作建设校园文化的前提,只是注重了校园里建筑物的建设和装修,对于这些建筑物与育人目的有什么直接关系,或者怎么样使得建筑物发挥育人功能考虑得不甚周到。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校园里有宏伟漂亮的建筑物,有充足的教育硬件设备,却没能使得这些硬件最大化发挥其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环境建设时,规划与建设等措施,要严格符合学校环境育人总目标的要求。有些高校片面强调学术科研成果突出、学风良好、校风建设等,这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某些检查而做,忽视了学校精神的物质载体的完善。1.3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实践性。校园文化构建过程缺乏实践性。首先,部分学校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缺乏了教育实践内容。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学生只是针对他们所学专业开展实习活动而已,而其他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比较缺乏。部分校园文化还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以更好的落实,致使校园文化构建缺少实践。其次,校园文化构建进程中,有些涉及到的实践教育缺乏应有的形式。由于学校教育中对实践教育的时间规划不是很充足,教育的课时比较少,再加上相应的经费不充足,很多高校的实践教育活动都只能在校园内进行,很少走到校园外面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最后,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有些高校并没有积极而又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来建设校园文化。1.4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校园文化特色,就是指一所学校具有的独特的大学文化风格,这种文化风格使得其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部分高校未能正确地、充分地继承学校优良传统,只是重视学校的现实发展,致使其特色校园文化基础学科未得以很好的传承。其次,部分学校文化育人的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学校塑造的校园文化未能与学生的良好发展紧密结合,致使其失去了校园文化中文化育人的优势。丰富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最后,当前构建校园文化还是缺乏创新理念。部分高校在校园构建文化进程中理念依然陈旧,没有按照党和国家的最新要求更新自己的办学理念,缺乏创新思维和前瞻性眼光。

2依法治校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2.1进一步明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的。建设校园文化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这说明,每个学校在其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主题明确的价值导向,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守立德树人,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所有学生工作的根本。高等院校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依法执教,发挥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坚持以学生为工作的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建设积极向上、良好发展的校园文化。2.2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指的是校园物质环境和大学人文精神。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要保证学校教学、生活和文化设施的逐步完整性和不断完善性;校园建筑要结合实用性和人文性;软件和硬件设施要紧密结合。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的外衣,比如,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敞安静的自习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宿环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如运动设施、娱乐设施等。校园人文精神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大学人文精神建设,如开设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讲座、举办大学生法律知识竞答赛、开展校园运动会等。鼓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放松自己身心,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还要注重学校食堂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让学生学会珍惜粮食、团结舍友,懂得感恩。2.3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建设校园文化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学生工作部门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能让大学生更好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学生社团要积极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组织并号召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做义工,理解劳动带来的快乐;参加革命圣地,寻找鼓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参加体育项目,展现自己拼搏的毅力。做好发现和培养学生会、学生社团骨干和带头人的工作。第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主体,同时也是保证活动质量、提高活动水平的主要引导者。第四,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4拓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高校要根据党和国家的德育要求,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探索教学、管理、服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开拓校园文化构建新局面。高校应重视校园物质建设和环境建设。首先,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开展社团活动是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学生在一个小团体里更好地锻炼自我,展现自我。使得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得以巩固和完善,同时,也有利于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得以提高。其次,高校要重视学生寝室文化的重要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宿舍管理队伍,发挥大学宿舍的育人功能。加强学生公寓的安全工作,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最后,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机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为学生创造安全、丰富的网络环境,使得校园网络文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结语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依法治校视角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旨在为努力构建良好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贡献微薄之力。

作者:刘璇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马俊军.依法治国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岭南学刊,2014(6).

[2]彭建胜.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失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篇(5)

一、引言

近年来,各地学校绿地大幅度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好现有绿化成果,更好地体现校园绿色文化内涵,持续、健康、充分地发挥校园绿地的生态、文化、美化、科普教育等重要功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及时总结校园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切实可行的对策,对学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二、校园绿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校是城市的有机组合部分,校园绿地是被使用频率较高的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校区内有大量的管线、较多的设施,绿地时常被分割的很零碎,给造景、种植和养护作业增加了难度。校园绿地经常会为了某种功能要求而进行改造。这种频繁的变动难有大树长成。[1]因此,规划阶段就应该周全考虑今后使用功能,并留有变动的余地。特别要注意合理地组织道路系统,使种植与道路系统协调。同时,在设计道路系统是应充分考虑人们日常行走习惯,不要过于拘谨,使人们为寻求方便而“开辟新道路”,使美好的绿地遭到严重的损坏。

三、校园绿化的对策与建议

1、要有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

绿化设计主导思想应该以简洁、大方、便民;美化环境;体现建筑设计风格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环境成为校园文化的延续。其设计特点有: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大学学子的要求,创造一个幽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自然式绿化方式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校园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校园建筑之中道路力求通顺、流畅、方便、实用。周围的绿地不仅可以对主体建筑物起到延伸和衬托,又独立成景,使全区的绿地形成以集中绿地为中心的绿地体系。绿化景观设计围绕校园文化的内涵,营造出“品味高雅”的文化环境,严谨开放的交流环境,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学校的人文景观特性。

2、要选择适应性观赏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乔灌木与花卉的种类

只要符合适当地生态环境要求的树种和花卉都可以被列为校园绿化选择的范围。一般把常绿、生长缓慢、比较珍惜名贵的高大乔木作为学校主楼等大型公共设施处及小广场处的首选树种,随着岁月的延续,这些树成长起来,其相对长的寿命和高大的树干更可以显示出学校历史的悠久和沧桑。同时,高大的树冠线形成一种向心力、寓意该校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向心力,阔叶乔木(如梧桐、银杏等)具有遮荫降噪功效,宜作为步行街路的绿化苗木。对生长速度快的大型阔叶林(如杨树、榆树等)是合适于运动长周围的绿化苗木,小的花灌木是视野的的一种点缀,应在所有校园绿化的景点配置中给予考虑,50%到60%数量的花卉的选择应考虑宿根花卉,因为这样会节省成本及人工费用,还应考虑它们的茎杆高度、颜色、花期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配置。而约40%数量的花卉是选择一年生草木花卉,应选择花色明度高的暖色,给人以强烈欢迎的感觉,充分利用其花瓣鲜艳的特点,配合草坪,在广场、花坛,校园入口、校外入口等处点缀布置,并注意与建筑物颜色的对论,以给人深刻的印象,另外,校园中的一些空间还考虑藤本植物的配置。

3、要重视校园绿化的小环境布局特色

校园绿化不仅是为了给师生提供一个绿色环境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强调绿化环境空间的实用性,切莫为了绿化而绿化,那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理解校园绿化的做法。有许多学校在校园绿化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形:一个树种一大片地,结果树因株距过密不成材,人也无法进入其中,这种绿化把绿地变成了一个,景观效果也不好,实际上是对学校空间资源的巨大浪费。一楼一景的校园绿化的小布局应该按照一个小的风景园设计,是一幅小风景画,适当的校园广场建设,可以丰富校园内的院落感,空间适合的小型广场,可供学生举办活动使用,水体能给予环境以生气,相对于体型巨大的建筑,它可以软化环境,增添亲密感,校园的人工湖,可以成为校园最美的景致之一。学校的运动场外周一定要有阔叶林带,可以想象如果在操场的外周两侧各有一个100m长、30m宽的阔叶林,树木横成行,纵成排,间距在3或4m,这里是晨练的好场所及晨读的好去处和春夏秋三季师生休息、交流的好地方,校园绿化要融艺术性、科学性和功能性为一体“寓教育于景物之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使校园绿化发挥较好的生态效应和社会利益。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19―01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导向作用。通过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多元文化进行正确的判断、选择与继承,克服思想上的模糊性和行为上的盲从性。

2.规范作用。由校园文化产生的教育情景即精神氛围,对每个成员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 形成了特定评价系统与标准,促使每个成员据此调整与规范自己的行为。

3.凝聚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凝聚力量、精神纽带。它把广大师生与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唤起和激发每个成员对学校的诚挚感情,使分散的个体力量团结为一个整体力量,使学校成员珍惜学校的荣誉,关心学校的发展, 为办好学校献计献策。

4.辐射作用。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对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的整体文化影响力表现出来。另一方面, 是通过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表现出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为社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并使学校的社会作用得到进一步拓展。

5.互补作用。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调整、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毕业后投身工作实践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6.发展作用。学校从来就是汇集、传递、创造文化的主要场所,它不但能够及时反映时代的文化,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文化,丰富、发展社会文化,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 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校园文化的创建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全面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有助于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抓好宣传阵地,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广大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优美的校园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师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中形成观念,化为行动,起到很好的德育功能。

篇(7)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 世纪 20 年代至30 年代,发展于 50 年代至 60 年代,直到 80 年代中后期才以独立的文化形态跻身社会文化之林。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是社会的亚文化。本文作者认为校园文化是校园里的广大师生在参与学校的活动、建设、管理和监督与发展时所形成的具有校园人文特色,能授业、育人的一种文化氛围。

校园英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校园里的体现,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文明素养、道德情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促进学校完善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 能够促进学校制定符合本校学生英语水平的英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利于完善科学、全面的教学制度管理,为学校的英语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有力的保证,从而有利于学校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体系。

英语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在课堂上学习英语,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渠道,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同时也能够增长学生的英语课外知识,使他们熟悉西方文化,促进学生成才就业。

(二)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校园英语文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延伸,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培养英语语言技能。建设英语文化,也会迫使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外语教学新方法、新途径,使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如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网络系统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

通过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开展,使枯燥的英语学习转化为丰富而有吸引力的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深化学科专业,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用英语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充满活力的校园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底蕴。

(三)提高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使学校与国际接轨

校园英语文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外国礼仪、风俗等精神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同时,也在汲取丰富的外国文化营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在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用英语介绍本国文化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向心力。同时,学校也可以深入与国际高校的交流,提高学校档次;学生则可以提高语言、文化及情感素质,开阔视野,为日后顺利地与外国人交往甚至出国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

建立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环境, 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注重意义的表达,又注重语言形式的构建,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英语知识的不足,从而努力去提高自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其英语素质。

学生的英语素质提高,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从而树立认真学习、敢于实践的良好校园英语文化氛围。由于校园英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生英语素质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优秀健康的校园文化大环境的形成。

二、建设校园英语文化的对策

(一)学校领导层要重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层要重视校园英语文化所特有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功能,要以提高师生英语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目的,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给予充分的支持。首先,在思想上、观念上要重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在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时就要把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放入整体工作内容之中,在顶层设计上研究制定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任务要求,使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全体师生充分感受到校园英语文化带来的各种利好。其次,教务处等管理部门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设英语选修课,例如英美文学、英文赏析等,并记入学分。英语选修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常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补充,在制度上形成教育和学习的多样性,满足广大学生对学习英语知识的多元需求。其次,各二级学院应该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针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工作,充分发挥英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二级学院是直接指导、培养学生的基层组织,需要把领导机构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各种思路、想法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篇(8)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之初至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一个萌芽与初步发展阶段,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实践探索;第二个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快速发展阶段,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全方位的重视;第三个时期是21世纪初至今,2004年8月中央16号文件的颁布,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创新发展的阶段。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和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之后,校园文化被上升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校园文化成为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发展历史较短,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传承性,其校园文化时代感有余而厚重感不足。校园文化具有教化和引领的作用,厚重的文化传承可以使这种教化与引领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例如一些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以校训为例,那是在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从无数成功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精神财富,是广大师生坚守的信条和恪守的准则。厚重而又富有优良传统的校园文化对后世的师生而言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也是一种不竭的精神动力。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什么,如何传承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还面临着创新的问题,精神实质可以传承下去,但表现形式要符合时展要求。在技术层面,以往传统的媒体形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云技术、微平台的成熟,无线网络信号的普及,新的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须被重视起来,新技术将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利器。在社会层面,如今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的兴趣爱好、成长环境与以往的80后有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创新势在必行。

(二)特色塑造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虽说在层次上都属于高等教育,但各自的特征差异是十分巨大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突出表现在它的职业性、技能性,这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宗旨大相径庭。如今,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普遍存在复制普通高等院校的现象,这一现象的突出表现就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重学术、重德育而没有突出职业特色。尽管有些院校对这一问题也做出了探索性的尝试,但对校园文化认识肤浅,以为摆几尊人物塑像,挂几张学生顶岗实习的照片,建几个实训室,买几本专业书籍便大功告成。殊不知,这样的做法越发显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浅薄与庸俗。

(三)认识不深刻的问题

校园文化在有些高职院校不被重视原因在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条件以及就业情况是直接决定高职院校间生源争夺战胜负的关键因素,而校园文化似乎微不足道。在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一项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认为食宿条件比校园文化更值得关注。虽然这不是一项针对全国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调查,但可以从中窥豹一斑。其实不只是学生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漠不关心,就连校领导往往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敷衍了事,每当有重要的庆典或是上级领导的莅临就会采取突击建设。还有些院校由于资金短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是从不过问。在很多人眼中校园文化的作用似乎就是一条校训,就是一尊雕像,亦或是一些花花草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师生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延伸性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了校园文化被忽视的现状。思想上的忽视,必然伴随着行动上的无为。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是有关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面对现有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对策,助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传承优良传统,创新建设方式

校园文化如何历久弥新,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就是要传承优良传统,创新建设方式。高职院校要善于在学校的发展历史和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去挖掘值得传承发扬的优良传统和职业道德,将它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不论时代如何发展,都要坚守住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凝心聚气。例如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一所脱胎于中国人民铁道兵部队的以铁路工程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将铁道兵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了每一个从这里走出来的莘莘学子们的信条。优良的传统可以世代不变地传承,但其表现形式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利用新技术,要了解新需求,要跟上新形势,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式。

(二)三种文化相融合,打造高职校园文化特色

对高职院校普遍校史较短,文化底蕴不深的问题,可以考虑从高职院校所在地域的地方文化入手,植根地方文化,吸取丰富养分。例如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就将代表河北的燕赵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根基,从质朴厚重的燕赵文化中,凝练出了校园文化的精髓———诚义。“诚义”二字可以说是对河北人文精神的一种精辟概括,以燕赵文化为核心的河北人文精神,是千百年来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在不断的冲突碰撞中嬗变而来的,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历史、心理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以“悲歌慷慨”为质性特征的地域人文传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最先根据地理环境、民俗特征在其著作《史记•贷殖列传》中把燕赵文化概括为“好气任侠”、“悲歌慷慨”。“好气任侠”“、悲歌慷慨”背后蕴含的正是诚义二字。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还必须体现出职业性,要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中,要在学习阶段就让学生们培养出一份职业素养,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铁道兵精神作为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集中表现,在精神、制度和器物层面无不渗透了这种精神。利用厚重的地方文化塑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高”,利用鲜活的企业文化塑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三种文化相融合,才能打造出属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篇(9)

校园文化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的各项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推动作用。高校工会由于有着广泛的教职工的群众基础等特点,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组织、引导、服务、教育的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多下功夫,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重大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以师生为主体,以提高全体师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文化活动为重点、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以文化环境为条件而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环境塑造人,优秀的校园文化正是师生生活和成长的沃土。同时,校园文化也能增强高校办学活力、提高竞争力。

校园文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制度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其中主要包括校园校貌、建筑设施、纪念性标志、景观、校歌等有形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的硬件部分,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提供重要的活动场所。其次,制度文化以体制机制、政策规章、行为守则等为形式,决定了高校师生员工的行为特征。制度文化能体现一所高校在公众中的行为形象,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与特征面貌,对师生员工的言行方式、生活行为习惯具有引领、约束作用,从而不断培养好学上进的学风、严谨务实的教风、吸引优秀人才,培育出良好的大学形象。再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高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逐步形成的文化理念,是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灵魂,主要包括大学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培养目标、大学精神等。大学精神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高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引导人、熏陶人、激励人、塑造人、振奋人的重要功能与作用。因此,在当今形势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校园文化建设中工会的作用

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负有重要责任。工会核心任务就是在高校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的职能,是教师权益的代表,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并团结和动员广大教职工投身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建设工作中。一所高校中,工会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工会组织作为高校的重要组织之一,与教师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群众化的工作方式和良好的群众基础。高校工会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教职工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号召力,把广大的教职工凝聚起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精神、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深入人心。因此,高校工会具有其他组织不具有的优越条件,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工会组织有能力、有条件地把广大教职工组织起来,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当代一切工作的行为指南。因此,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理应成为高校重要的办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一所高校,无论其手段如何先进、规章制度如何科学与严密,都不能否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融合,都不能代替人文关怀的巨大影响。坚持“以人为本,教工第一”的工作理念,始终把教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通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各种活动,在保障学校整体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教职工的利益,使教职工感到学校的温暖,充分体现出学校党委对教职工的关怀,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通过工会,促进每位教职工的个性意识的觉醒和对精神享受的追求,营造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有利于凝心聚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高校工会积极配合学校党委,大力弘扬“三育人”精神,不断激发教职工的敬业奉献精神,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强化师德教育。用科学的形式诠释大学精神的内涵、文化传统和时代风貌,用先进典型激励每位教职工,用大学精神规范教职工的行为。

通过多种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渠道。高校工会不断丰富广大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力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使得整天忙于各条战线上的教职工有好的体魄,充足的精力投身到工作。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载体,起到不断丰富广大教职工校园文化生活、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重要作用。

更好地发挥继承创新的作用。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能鲜明地反应高校的办学理念、精神境界和价值标准。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主导地位,教职工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会作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群众组织,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职工不断弘扬优良传统的同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不断丰富与发展它。

篇(10)

一、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如今,放眼农村小学校园,楼房林立、场地宽敞、绿树成荫,昔日破旧的平房校舍大多已换上一座座崭新的楼房,然而,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学校往往只重视教书,忽视环境、文化育人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教师和个别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十分肤浅。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的反馈、筛选和引导;学校组织文体活动形式过于单调,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师生在校园文化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开发;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农村小学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同时,要始终坚持高品位、深层次、求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建设要民主决策。校长应和全校师生一起,挖掘学校的文化历史内涵,在传统和历史的基础上,通过集思广益,既把握当下,又面向未来,在探索中建构学校独特的文化品牌。

2.校园文化建设要科学规划。新建或扩建校舍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力求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校园附设的建筑物比如校门、升旗台、花坛等,要从审美学的角度来设计,并尽可能建成校园文化的载体。

3.校园文化建设要健全管理制度。校园制度文化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师生员工活动的准则,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制定教师、学生管理常规,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生活等规章制度。

4.校园文化建设要美化环境。农村学校的校园环境硬件设施虽然较差,但再差的条件,收拾干净了,都能给人美的享受。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是农村学校能够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做到的。学校要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栽花种草,做到校有校树,班有班花,让校园春有花,夏有草,秋有果,冬有翠。

5.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课堂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我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校园文化因素,使校园文化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比如在比较抽象的数学教学中,首先营造出较为浓厚的以数学为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所学数学是有用的、有价值的,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科中及时进行文化的熏陶。

6.校园文化建设要抓好三个“基本单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抓好重点部分的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校园。首先要抓好办公室的文化建设,为在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班级文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其次要抓好班级的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由班级文化体现出来的。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基本单位之一。第三是要抓好教室、寝室文化建设。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体现出班级特色的核心文化并具有一定的美感。许多教室虽然是条件简陋、门窗陈旧,但是经过班主任老师的精心设计,加上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就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走进教室,有一种美的享受。

7.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校园文化。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质,只要善于挖掘,就可以打造自己的亮点。如易门县曾所小学精心打造的文化长廊就突出了特色,在思想理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和审美情趣方面达到了和谐统一。图文并茂的墙壁语言从不同侧面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激励自我的平台,在第一时间传递了整个学校浓厚的文化气息,让广大师生乐于品味、乐于感悟;小小的文化长廊,凝聚了孩子们的智慧,寄托着老师的殷切期望,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励志故事,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仿佛把孩子们带入了美妙的故事世界,为学校的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们在操场周围建成了200多米长的校园板报,把板报分为40小块,划分到年级、分到班,两个星期更新一次,每期内容分年级段、分块,体现年级特点;各年级各班黑板报每两周考核评比一次,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履职考核;各班板报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找资料,自己画画,自己书写;每班所有学生必须轮流出板报,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得到锻炼。

上一篇: 汉语言文学概论 下一篇: 艺术设计和环境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