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10:14: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艺术设计和环境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很多城市这几年都下了很大的工夫。比如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一绿色空间系统规划一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城市在不停的发展,文明在不断的前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的上升。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较为明朗,且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1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趋势
城市环境艺术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产物,目前城市环境艺术的主要设计趋势有:1)追求设计的观赏性和标志性。2)艺术设计的动感性和生态化趋势。3)注重装饰的实用性,基础设施的艺术化趋势。4)艺术设计功能复合化趋势。
2 城市环境艺术的“生态设计”
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城市设计者也应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投入到城市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之中,生态经济产业在各行各业中已得到认可。同样,在对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中也应该实施“生态设计”,追求生态美学。但是想要实现城市艺术的“生态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1 “生态设计”的现状
受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限制,我国城市艺术环境的“生态设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
(1)生态意识的普遍缺乏。目前,我国的设计者们在对很多建筑的设计工作上还在沿用传统的园林环境设计方式,设计思维落后,对环境艺术的“生态设计”的概念更是认识不足,其实践活动远远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2)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出现冲突。由于城市的绿化往往只是针对局部进行的。生态设计要为全局发展做出全面考虑,要融合自然、城乡、地区的城市规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注重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但是在现实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具体利益群体的出现,形成局部利益,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实际操作与理论建设相脱节。生态建设是一门综合学科,只有理论框架是远远不够的,保证生态建设的可操作性在城市艺术设计中也是很重要的原则。
2.2 城市环境艺术“生态设计”的方法
现代城市的生态规划方式主要包括:城市建设的总规划、绿色系统规划、环境设计规划。只有按照这三种方式对生态建设进行规划,才能提出高质量的建设方案,达到生态建设的目的。
(1)城市生态环境的总规划。在对城市环境进行艺术设计之前必须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总规划有深入细致的了解,结合城市的生态环境、绿化程度水平、人文文化背景、社会服务的特色来进行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必须强调的是,艺术设计要符合城市环境的需求,具备可操作性。
(2)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设计者要事前对城市人民的生活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对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休闲时间和对公共设施的需求。
(3)对城市的生态空间进行调查。包括建筑建设占地多少,空间规模如何,视线要求,绿化所需空间等等。城市中的人流场所也要进行调查,如广场、公园等。
(4)对城市特色的规划。主要是针对城市历史和人文背景进行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色,以及城市的自然环境。
(5)注重对空间指标的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要综合考虑本地的建设条件、设备功能、城市空间和生态指标,例如绿化比例、城市绿化覆盖率等。
(6)城市与郊区的建设关系是应作为城市环境艺术“生态设计”的重点,重视城市与郊区的绿环面积比例的协调性,详细分析城市的噪音情况,促进城市环境艺术的生态规划的实现。
3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趋势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形式主义、铺张浪费、个性不足,缺乏创新性等缺点。其具体表现为:大搞标志性建筑物,盲目建设摩天大楼、开发区和商务中心区,建设豪华办公楼、扩大别墅豪宅区等等。因此,笔者呼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更具备人性化气息。
3.1 重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研讨
随着城市环境建设的不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环境必须符合科学性和艺术性。建筑价值观的演变早已经历了实用建筑学阶段、艺术建筑学阶段、机器建筑学阶段、空间建筑学阶段、环境建筑学阶段五个阶段,当前的建筑价值观正处于第六个阶段___生态建筑学阶段。虽然城市环境建设行业历史悠久。但是城市环境艺术作为一个行业、一门学科,正处于上升阶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这就要求我们从研究材料的特点开始,加强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研讨的精力和资金投入。
3.2 创新的环境艺术作品
广义上的环境艺术作品包括室内环境作品和室外环境作品,本文所指的环境艺术作品是指城市环境艺术,包括城市广场设计、小区规划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雕塑设计、城市灯光、城市绿化、商业中心分布等等。环境艺术作品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起到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愉悦人民心灵,增强居民的生活情趣, 提升居民的精神品味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兴旺旅游城市的旅游行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创新性的环境艺术作品更是会受到大众的欢迎和推崇。而只有这些具有真正艺术性的环境艺术作品,才能让这座城市更加光辉璀璨。这些都是城市设计者们肩负的巨大使命。
3.3 紧密结合城市文化、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1)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建设的艺术水平,必须要大力提倡结合本市的文化特点,把握城市的人文特色,这样才能创新出好的作品。
(2)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对地域特征的挖掘和思考。以城市广场建设为例。 广场建设应该与周边的建筑、城市交通、纵然环境、人文历史等和谐一致,突出表现城市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
(3)从城市历史中发掘设计灵感。中国古典园林是由中国历史突然孕育出来的独特的环境艺术,即使当代城市环境建设也少不了园林建设。设计者可以从城市历史文化和古典园林中寻求设计灵感。
(4)追求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
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基本的功能之一,也是设计师们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打造人性化的城市环境艺术。要做到人性化的城市建设艺术设计,就必须对当地的地域环境、人文背景、文化历史有深入的了解。而且从设计伊始就应该考虑以下内容:1)城市居民活动时间的变化,季节因素、节假日因素都应该考虑在内;2)不同年龄段居民群体的需求不同;3)保证城市环境的卫生质量。
对公共设施进行人性化的艺术设计,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公共设施艺术化是指在满足其功能的前提下,通过艺术设计增加公共设施的场所的指示性,环节城市居民的精神压力,增强城市的软实力。
4 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城市的环境设施的艺术性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虽然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益回收速度很慢,但是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重视度的逐渐加强,我国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必将有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赵晓婉.“生态设计”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J].大众文艺,2012(22).
[2]张丽敏.浅谈现代化城市艺术设计的手法[J].作家杂志,2012(11).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是近几年艺术界讨论的热点,是对以往设计过程概念化、公式化、生搬硬套的反思。个性化设计需要设计者通过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和总结设计经验,以此在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设计特色和设计风格。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是设计者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对整体和局部的把握。个性化设计中带有设计者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带有艺术色彩的设计能够激起人们的思想意识,给人们以文化和艺术的启迪。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为打破程序化、概念化的问题,人们开始探索已有个性化设计的创新点,重新认识个性化设计的作用和内涵。
(一)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受到风格化的制约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对室内设计的个性化创造不是个人浪漫主义的体现,而是设计者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也是设计者追求新颖、独特,摆脱平庸的表现。设计师在众多设计构思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也是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设计空间的必要艺术手段,这种艺术方式来自设计者的勇敢探索,不同于一般的平庸设计。
(二)室内设计的个性化能提升空间使用功能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领域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要想在艺术设计中体现独到之处,更应该在设计中注重提升环境质量。在艺术设计中融入环境理念是环境设计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室内设计中的空间使用功能和业主的个人爱好和阅历有一定的关系,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根据业主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进行室内设计。
(三)个性化设计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实现绿色环境和生态艺术设计的必要途径。环境艺术设计包括艺术构思、设计和装饰等多个环节,因此对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艺术品都应该认真斟酌,并加以润色处理,以达到个性化特征和外界环境的融合统一。
一、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特性与就业现状
1、室内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发展前景
室内设计专业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都是一门发展得较为成熟的专业。在八十年代初期,室内设计专业(又称装潢专业)就已经成为了艺术专业特别是设计方向最主要的专业之一。至此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情况良好,这和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从沿海城市开始,城市化进程速度之迅猛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农民、工人加上本科教育扩招后毕业的大量学生涌入沿海以及经济教育发展良好的一二线城市,随之产生的就是居住、医疗以及消费等各种问题。供不应求的楼市导致了在这些城市里,早期的五层楼甚至更低的住宅大量变成了现在的超高建筑。这样的超高型建筑就必然会需要大量的室内设计师,产生大量的室内设计工程。
2、景观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就业现状
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报考环境艺术专业之前,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就是室内设计。然而,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划分越来越精细,每个学科自身也越来越独立,在早期隶属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也首先在美国发展成为了独立的景观设计学科(Iandscape Design),景观设计学科是主要研究自然景观要素以及人工景观要素,是一门与地理、气象学、植物学、生态学以及人文历史互相交融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具体的项目中,除了建筑物本身和室内硬装软装,景观设计主要负责实施道路的规划、植物的选择、景观小品的设置以及历史文化的相匹配。初步看来,景观设计学科是一门比室内设计学科更需要综合知识和多学科融会贯通的专业。那么我们从可提供的就业前景来研究,一个中小型的居住区楼盘,一栋民用居住楼根据其户型的不同,大概会产生将近80到120个室内设计工程,而景观设计工程只会委托给一个景观设计公司或者团队,每个团队内大概8到10人,室内专业和景观方向的就业前景悬殊巨大。就业机会的渺茫导致了有些学生即使对景观专业非常感兴趣,也因为对前途的渺茫而随波逐流,选择了室内设计专业。
二、民办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在民办三本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近五年的专业教师,对同类学校以及自己所在系部的专业课程设置较为熟悉。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大部分学校都会以设计基础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包括建筑制图与识图、测绘、建筑初步以及小型建筑等,此类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基础核心入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就会逐步引入专业的分科,有室内设计原理以及手绘课程,景观设计原理及设施及手绘课程,让学生对两门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有初步的理解与认识。只有了解了两门专业方向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现实意义,才能培养自己对其中一个学科的兴趣。虽说在专业选择的课程设置上,大部分学校在初始时都会均等的设置室内方向和景观设计的课程,但是无论从教育大纲以及教学精神上,大部分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高年级分配专业时,都会将天平偏向室内方向,在讲授初级专业课程时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室内设计方向。最终导致选择室内方向作为职业方向的学生数目远超过景观方向,那么在高年级阶段到大四毕业阶段,课程的设置最终成为了室内设计方向独大的局面。
2、问题背后的综合原因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能单独归咎于就业率,虽然这种普遍的事实确实存在,但是现在景观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需求量也非常的大。特别是在沿海等一线城市的商业高度发达区,或者是各类城市规划设计院以及交通枢纽沿线,此类的景观设计人才是相当匮乏的。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生的艺术专业基础比一本类重点院校的学生稍显薄弱,那么在本科时期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就更为重要。而现在,基于此类现状,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向都是把学生的就业倾向往市内设计师、基础绘图员或者效果图的制作上引导。最终导致了高级设计人才大都是重点名校出身,而大量三本类环境设计的学生毕业后却只能进入了大大小小的装饰公司甚至售楼部。如果要改变这种一成不变、主观并且被动的教育模式,就需要此类学校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都要有根本的改变和进步。
在国内,任何一个能力较好的景观设计团队所招纳的团队成员一般都是有着较好的技术能力以及较高的学历学位。所以,如果三本类院校的学习景观方向的学生想要进入这样的工作团队,学历上的拔高深造是很必要的。并且国家政策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政策并没有苛求初始学历,所以,院系以及专业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能力较强、有意愿深造的学生,继续学习。一方面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水平。院系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进入正轨的同时,应该做好职业规划和引导,强调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两手都要抓,才能在大四毕业的时候不会面临没有心仪的工作也考不上研究生的两难格局。
三、新思路下的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课程设置
1、基础抓牢、正确引导
一个出色的景观设计团队要求设计师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那么在课程设置上,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大纲以及核心理念就必须有根本上的转变。首先,在基础课程之后,应该对学生平均的教授室内设计方向以及景观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因为这两个方向虽然学科性质差异较大,但是是相互交融并隶属于环境设计学科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这两个学科都应该都要有所涉猎,然后主修一门。在初步学过基础理论课程之后,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专业方向选择引导,分析学科特性,分析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就业情况,切不可用工作的压力引导诱导学生选择自己并不喜爱的专业。在确定了专业方向之后,室内专业和景观专业的各类核心课程应该按照层次、难易程度依次展开,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因为学科特性,学校还应该多安排一些和实际工程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和市级工程以及一些有经验的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交流,比起每天面对枯燥而生硬的书本知识而言,这种实际经验会让学生有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2、深入实际、教学相长
人类生存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这个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空间,容纳了各种动植物、水、空气及环境等因素。人类利用该空间获取各种物质及非物质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一方面改变着这一环境,另一方面,又受到了环境的制约,此过程破坏了环境,同时,人们也承受了环境危机所带来的苦果。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生态理念,将这种破坏降至最低。
1.2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首先是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的,因此,其拥有区别于普通事务的意义,散发着艺术独特的“美”与“雅”。环境艺术是指以自然为基础,经开发、利用等环节,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从而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及精神的需求,同时,确保人们感受到艺术美,并带来全新的感官享受。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应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应当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将人类智慧、材料同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确保生态元素与人工元素之间相得益彰。
1.3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指的是对特定环境进行开发与设计,全面考虑到建筑、雕塑、基础设施等的功能及布局,结合成本、审美、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以生态理念为基础,实现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2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
2.1室内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应从设计手法方面展现自然风貌,利用天然材料表现出贴近生态的情境,使人们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营造一个绿色化的环境,将浓郁的生态文化同设计手法相结合,展现出生态设计理念,同时,利用美学使自然与现代环境相互共生。若要在室内营造出生态景观,则需要对自然进行艺术设计,而非模仿,只有借助于人类的智慧方可实现。室内设计中运用生态理念需把握如下原则:
(1)自然性。基于生态理念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用到山、石、水、景等各类生态元素,应尽可能采用天然材料,且各元素间切忌随意堆砌,应从室内空间、总体风格、色调等方面进行考虑,除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外,还能够确保各生态元素能够营造出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
(2)人性化。“人性化”原则是指室内空间所有景、物均根据人的需求进行规划,因此,该原则直接决定了设计的成败。例如,切忌只考虑使用自然光,忽视眩光;切忌一味追求室内绿化,而采用有毒植物;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人的需求,理解其行为与感情,从而设计出韵味十足、有内涵、有思想的室内环境。
(3)环保性及安全性。生态环境中物种繁多,因此,当在室内空间中诸如生态元素时,不能随意引入。带毒、异味植被及花卉既不健康,也不环保,因此,必须慎重进行选择,追求健康与环保共存,和谐与舒适同在。
2.2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
(1)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的融合。在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将自然环境中的自生生态系统整体引入,强调景观设计的循环性。其次,注重自生、共生发展观及朴实的生命观,强调设计源于生态,又回馈于生态。再次,明确设计的终极目标,即满足人的需求,使其身心舒适,同时,使人们感受到自然、道德、天地之间的相互统一。最后,以最小的生态破坏实现经济、社会利益及生态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2)生态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现代城市繁华的背后,是对情感的冷漠及自然的疏远,因此,利用生态理念设计城市景观可以弥补些许。城市景观设计中,将城市视为整体景观进行规划,因此,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到营造一种生活环境以外,还应展现一定的特色,形成独特的、极具美感的景观环境。用地选择应考虑城市综合规模及性质,还应全面考察周围地势、水系及人文资源,强调恢复原始、再现自然来美化城市。同时,现代化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生态理念引导人们,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城市景观设计重点在于营造一个舒适、怡人的居住环境,使人的视觉、精神与情感得到满足,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人的行为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激励,因此,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也必将为城市发展带来难以磨灭的印记。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属于较新的学科,它的发展必然要迎合新时期的社会需求,然而,一贯以来的教育体制仍然较为落后,从而造成了该门课程发展新需求与落后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到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2.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科性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已经具有了新的内涵,它的主要特性就是综合性、整体性以及更新性。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处理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并要能够根据时展变化来及时调整知识结构。然而,现如今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该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尤其是一些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解决各种模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大大影响到了该门课程要求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高要求。
3.办学理念不尽合理。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办学理念与教育定位并没有达到合理、科学的地步,一些学校在开设该门课程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是否具备开设的充足条件,而是随波逐流的开设该门课程,从而使得其教育定位无法具有规范性,那么,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无法真正具备所需要的艺术设计能力。同时,一些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这类课程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很多文化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应该加入到该门课程的学习中来,从而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而这又直接到了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欠佳。
二、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具体策略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很多与新时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比如说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没有遵循市场经济活动要求,教学目标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等,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合适的办法来解决当前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切实提升其教学有效性
1.积极改进教育思维与教育方式。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由于缺乏与现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从而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各个学校在进行该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努力顺应时展的实际情况,尽快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切实树立起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综合性较强,它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也是非常强的,应该与实际的工程项目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各个学校在开展该门课程教学的时候,尽快树立先进的教学思维,采取较为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打破文理科之间的界限,让该学科的学生能够兼容并蓄,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从而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综合性的实践才能。
2.采取实践性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实践性,然而现实的教学状况并没有真正重视其实践性,更多的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从而大大忽略了其实践性能。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要从实践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采取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进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更好的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与技能。因此,各个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应该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充分的实践体会,通过实践更好的把握理论知识并发展理论知识,从而让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3.准确定位环境艺术设计课程。
由于很多学校对于对于该门课程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把该门课程的教学定位为混杂性质,从而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好。实际上,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包含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的领域,具有文理兼具的特性,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提供高级的能工巧匠,应该来说,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该占据一定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意义上对于该门课程的认知和定位,把它看作是一门高尚的学科,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模,尤其要提高生源质量,重新定位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向,从而真正为社会输送出具有高级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
4.建立健全相应的课程考核机制。
环境设计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教学体制的原因,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欠佳。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根据自身专业的特殊性,改进现有的学制设置情况,制定出符合该门课程人才培养需求的施教机制和教学手段,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认证考核机制。这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原先的学制设置改成没有固定学制的设置,让学生的入学以后就积极参与到社会学习与活动中去,学生的学期时间长短可以根据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灵活变动,但是,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切实做好对这些学生的考核工作,要让他们在严格的考核机制下获得成长与进步,而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由此可见,该门课程教学中应该实行以实际动手为主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和灵活多变式教学手段,并辅之以严格的考核机制与管理机制。
5.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切实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师队伍质量,因为他们才是该门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真正核心力量所在。这是因为该门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他们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传授者和参与者,我们必须尽快改善办学条件,不仅提供给这些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比如说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外,还要给他们配备多功能模拟实践式教室、研究所式教室、车间作坊式教室、工作室式和公司式等的教学场所,让他们能够有效利用各种教学空间来做好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真正发挥出他们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者作用。
虽然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其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设计类专业的一项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园林设计与建筑类环境设计等方面的问题。这在当前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为了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也在不断将新的技术运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而数字技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先进科技技术。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造可能性进一步增强,设计手法更全面,设计形式种类更繁多,极大的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意义。
1、为什么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数字技术
从专业类别上来讲,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类专业方向的学科,与数字技术这种信息类专业方向的学科原本并无太大交集,那么为何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一定的数字技术呢?答案主要有两点:即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设计方式是通过电子设备来完成,且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用到丰富的科技元素。
1.1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
目前的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行业都在不断的融合发展,包括经济、科技和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发展。而环境艺术设计正是在此环境下所形成的一种新兴事物,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数字技术相继被应用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并且在其带动下,人们的思维模式与生活习惯都出现了极大的转变,工作方法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逐渐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生产自动化。在这种大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专门为提高人们生活工作环境质量而服务的一种行业,更是应该要积极与数字技术相融合,以满足时代变化下人类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
事实上,即使环境艺术设计不需要考虑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也需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这是因为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极大的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还能够通过计算机与数字技术来减少人工作业量,丰富设计内容形式。尤其是在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模拟实现上,数字技术更是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例如在对建筑的供暖系统或照明系统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模拟实现系统的运行效果,从而更好的调整和改变系统设计方式,提高设计服务水平。
1.2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包含较多的科技元素
在信息时代的影响细下,人们对事物的接受和理解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事物的接受和认知,更是展现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建筑自然也不例外,人们对于建筑技术、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材料的认识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虽然在新事物兴起初期,人们认为其很陌生,但是一旦被人们接受, 就会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环境艺术设计正是在此社会形态下得到快速发展的,即尽管在建筑设计中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都一样,但只要建筑设计方式不同,其最终的表达形式也会有很大区别。而这些,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科技元素以及数字化的设计系统,因此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运用。
2、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运用和发展
2.1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作用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给设计人员带来了很多新的手段和方法,和以前的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对我们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也更高,要能够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改变,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设计理念和方法和当今人们的观念不发生冲突,要始终有着设计人员具有的前瞻感,才能在现今的信息社会中存在。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和科学的融合,环境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与技术与环境艺术完美结合密不可分。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提供新的方式和理念,环境艺术设计也对数字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人员应该更加关心社会上新技术的出现,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事物,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2.2 数字技术加速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步伐
数字技术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方便和直接的表现方式,数字设计可以进行文字的处理和图形图像的处理,和以前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绘画方面和展现的效果有着很大的不同。就一些刚刚接触环境艺术设计这方面的人来说,应用数字技术更好,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大体上看,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加速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步伐。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是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并用独特的艺术创造形式表现出来。现今科技的高度化成为社会的主题,数字技术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很深意义的影响。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设计工具的改变上,传统的环艺设计往往使用手工绘图,大都要使用一些绘图工具进行绘画,逐步表现出形状。更改设计修改起来比较困难,用数字技术处理不但代替传统手工绘图的所有过程,而且可以高仿真模仿传统的艺术效果也比传统方式节省时间,提高了效率基于数字技术可以随意缩放,使设计更加精细,无需尺规等工具,比手工精确规范。
2.3 数字技术有效增加了环境艺术设计的速度
数字技术可以让图像声音和文字这些信息通过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方便在设计构想和方案形成的过程中进行修改,有着在现实当中运算光影、色彩、材质等常规方式没有办法超越的优点。数字技术可以通过一些先进的图形展现技术使技术与艺术二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充分的表现出数字技术的特长。同时,在结合传统的白描、渲染等技法的基础上,也可以应用数字技术,创造出更有表现力、感染力、说服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设计构思与方案的造型、光影、材质、色彩等方面有真实的表现效果,在动画、特技、数据大小等方面有着手工绘稿没有办法取代的优势,一个薄薄的数据硬盘就代替了厚厚的构思草图、原画底稿等内容。
3、结语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已然成为了现如今环境艺术设计的最方便又有效率的技术。数字技术也让环境艺术设计重新绽放生机,为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力量,相信其在环境艺术设计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还将会发挥更大更多的积极作用。
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性
上个世纪开始,人们对于“泊来”文化的追求达到空前高涨,东南亚风的流行,欧美复古风的盛行都让我国的传统文化渐渐躲至角落,险些被人遗忘。但是随着人们理性的回归,经过徘徊和盲目跟从阶段之后,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角也逐渐回归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便是反映我国的民族特点。环境艺术设计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兼收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弥补本民族文化的不足之处,发展本民族的特点和特色,基于我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和基本生活方式进行设计,才能使环境艺术设计活灵活现,具有民族根基。否则,环境艺术设计便成为无水之木、无根之源。
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性
环境艺术设计还要注重传统艺术的文化性。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化加入传统元素,并非是对传统元素的简单罗列,而是要根据传统元素所表现的文化内涵进行整合,而后统筹规划。世界格局已经向东方倾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东方世界,关注东方世界的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中要体现我国民族的文化特色,反映我国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元素反映相同的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多的应当是反映我国先进、文明、科学的文化,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性
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性最重要的便是理性回归之后的本土化。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更加注重从传统内部衍生而出的东西,注重自己的独特性,注重融入发展地区或者我国特色地区的文化内容,追求文化的地域性、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将地域的文化要素纳入环境艺术设计中,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反映文化的地域性。这是一种文化的反弹,也是一种文化的反思,更是一种文化的运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提出文化的地域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现代化
传统文化要素纳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注重传统文化要素的表现形式,运用显微之处彰显深刻文化内涵,力争做到“一滴水见太阳”的特殊效果。并通过对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形式
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形式多种多样,设计者要运用自己独特的构思和想法将其灵活运用,使其展现不一样的特点和特色。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绿色植物的运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植物一直有一种内心的偏爱。无论对于梅花的歌咏还是对于君子兰的赞颂,无不彰显了我国民族文化中对于绿色植物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内涵的深刻寓意。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候,如何让绿色植物展现传统文化则应当被设计者纳入考虑范围。比如在进行环境绿化设计时候,可以运用竹进行装点,结合环境需要,表达竹的清高和气节,彰显传统文化中竹的深刻内涵。
第二,注重装饰物的作用。现在环境设计中对于装饰的运用已经越来越灵活,因此将具有传统元素的装饰物应用于环境设计中可以让环境设计更加灵活,在单调的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统一空旷的环境中放置我国传统的百宝格,在百宝格中放置形态各异的中国瓷器进行点缀和装饰,既可以体现环境的高雅之风,又可以体现环境主任的品位之高,更可以使整体环境体现出浓烈的人文气息,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注重空间的自然设计。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自古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情怀。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加入自然元素,也正与传统文化理念想契合。在环境的设计中可以运用玻璃的通透感打造视觉上的自然效果,也可以在休息区添加自然景观,在自然景观中设置天然休息区,让人们感觉到如同在大自然中畅游,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2.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语言,它用含蓄的语言进行着环境与人之间的交流,让人们充分感受到环境所带给人的舒适感和愉悦感。也这正是传统文化所寄予的意义和将其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础。正所谓“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者也”。因此,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应当是话语无形,但却时时处处都在,如同空气一般,不觉其存在,但却让人愈加无法离开。这是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未来发展趋势,更是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最高境界。
三、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时代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生活的城市发展得越来越迅速,城市的面貌随时随地的改变着。新城市发展迹象无不为环境艺术设计打开了扇扇创新的大门;城市周边的迅速发展,带动新生的环境设计;道路交通的迅速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带来新的生命,城市广场设计越来越完善等等,我们必须清晰而明确的看到城市的迅速发展使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势在必行,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生命。
一、环境艺术设计是美化城市环境的利器
环境艺术设计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为美化环境而设计的“艺术品”,还包括“偶发艺术(Happening ART)”、“地景艺术(Land ART)”以及 “景观艺术(Landscape)”等。我们每天在城市中所目睹的一切事物都是环境构成的要素,都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如:人们建造的房子、道路的市政设施、随处可见的招贴广告,甚至人们日常的活动场所,如室内、公园、小区、广场等都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大的范畴,它能够起到沟通人、社会和自然的作用,与人们密切相关,与人们生活的城市紧密相关。它的综合性很强,包括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以及环境与设施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等。正是由于它的集大成性,对于丰富我们的城市内涵,美化我们的城市外貌有着巨大的力量,像一把利器神奇的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城市。
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环境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比规划更广泛,比一栋建筑更高大,是一种无所不包的艺术,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城市的每一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对我们生活的城市的影响力、美化力以及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的能力已显而易见。
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创造出直观的艺术形象,从而塑造出一个美的城市。一个城市的形象首先通过这座城市的外在视觉形态传达出来,并被人感知。环境艺术设计正是通过一定的表现将城市的外在形态传达出来,并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这正是我们常说的认知主体的审美心理。
二、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立体呈现
人们步入一座城市,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就是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改变传达出来的。凯文•林奇在他的《城市意象》[1]中说过:“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他在书中提到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五类: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其中道路为第一构成要素并具有主导性,其它环境构成要素都沿着它布置并与之相互关联。当我们步入一座城市,首先走入它的街道,街道两旁的建筑及景观构成了一座城市的主要印象。
我们欣赏一座城市通常是遵从一个序列的,而这种序列往往又是靠环境设计中的景观组织起来的,这样城市中的景观就成为了城市外貌的立体呈现。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景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时间、空间的立体呈现。我国中部大都市武汉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武汉近十年的发展非常之快。2000年,国家批准长春、大连、武汉和重庆4个城市为首批轻轨建设示范城市之后,武汉轻轨及其周边的环境设计成为一条靓丽的风景线。此后,又相继规划了七条地铁线路,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去年通车的过江隧道……这些交通设施的完善同时也在促进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步伐。武汉的环境设计由简单的护栏、行道树、交通设施到无处不见的美化城市环境的一系列设计作品,将武汉的发展立体呈现出来。武汉城市景观的发展可以说是所有城市发展的缩影。
(一)绿化景观系统创新设计
城市中的绿化景观主要是围绕道路展开的。城市道路景观系统的一般具备三个主要功能:组织交通、建立景观形象、保护环境生态。道路景观系统首先要起到组织交通的作用,同时建立起较好的景观形象,更高一步的要求就是能够保护道路四周的生态环境形成较好的绿化系统。
道路绿地是围绕在生硬建筑周围起到很好软化作用的景观原素。追溯若干年前,道路绿地系统是被忽视的,只有生硬的围栏和零散的植物,仅是为了简单的绿化而绿化。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绿化不断的创新着,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养眼的绿色。不仅植物的种类增加了,绿地的规划也更有序,甚至有了一定的主题、组团等新的内涵。绿化系统的创新为城市带来了柔和的一笔。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立交桥、人行天桥等立体交通越来越多。这些立体交通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给城市外貌带来了不协调的色彩,例如桥下的空间,通常成为了死角。正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使这不协调的一笔发生了改变,通过景观小品的加入,通过绿化的渗透,使原本灰暗的立交桥、人行天桥变成了城市中美丽的风景。
(二)公共交通设施的创新设计
公共交通系统在一座城市中可谓举足轻重,围绕它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也是十分抢眼的。郊区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公共交通显得尤为重要。朴实的外观、简单的遮雨棚、生硬的材料,这些都是我们对于老式车站的记忆,而现在的候车亭面貌全然不同:靓丽的外观、丰富的色彩、人性化的休憩设施……这些改变都是环境艺术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进行的创新。值得一提的还有流动的公交车,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广告,无不构成了城市中一道美的景色。
(三)小品、建筑设施的创新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在逐步增加,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休闲的公共活动空间,这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派生地――广场。广场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环境,它兼具感官的美感,同时要融入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传达出特定的文化、风俗习惯、人文特色等信息。现在的城市中,这样的派生地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例如武汉市几乎所有主要的交通节点都有广场的存在,较好的实现了道路与人日常生活的分离。
正是由于城市的发展促使了广场的出现,而广场又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和作用的场所,使得设计新颖的小品、建筑设施等景观设计元素应运而生。小品、建筑设施等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元素,将时代特点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或造型生动,或新颖时尚,或更具人性化设计等等,将广场的视觉美感、人文意义进一步表达出来。再如我国中部大城市武汉,2000年初的标志性广场“洪山广场”,一时间成为武汉市广场的代表,凸显了武汉当时的文化气息和时代风格,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洪山广场”坐落在武汉繁华的道路中心,四周车水马龙,而进入其中却是一派安静、放松的感受。这样明显的视觉差别,可要归功于其中的雕塑、亭子、植被、灯具、地面铺装及飞舞的和平鸽等环境设计元素。动静相宜,为人们休憩增添了一个理想的场所。绿油油的进口草皮,看一眼就觉得舒适,配以武汉标志性的“梅花灯”作为照明工具,更是增加了几分靓丽;中心圆形广场成了人们活动的主要集散地,辅以不同颜色的大理石铺装,使整个广场又生动了几分,或情侣散步,或家人聊天都是不错的选择。广场上点缀着一些雕塑作品,增加了广场的文化气息;颇为吸引人的是广场左侧的音乐 喷泉以及飞翔的鸽子……这一切的景观小品使“洪山广场”不仅成为了行人休息的场所,更成为颇有特色的景观节点。随着城市发展的推进,环境设计也面临创新,几年后“洪山广场”慢慢显现出环境设计的不足――炎热的夏天,广场上行人稀少,原因就是绿化设计不足,几乎没有树木,使整个广场没有遮阳蔽日的场所;原来醒目的音乐喷泉、新颖的雕塑也显得不那么搭调了……现在的“洪山广场”正在改造中,这正是城市发展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的典型事例。
(四)地面铺装的创新设计
地面铺装设计创新的进程,正是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而变化的,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另一个写照。地面铺装设计之初研究的是人和车辆的行动特征,所选用的铺装材料大多以实用为主,美感的表现是有限的。城市发展的推进,人们进一步研究的是不同的人和车辆的不同要求,针对性更强,更合理,也更多的考虑了美观的需求。例如,武汉市就在去年出现了首条“彩色路”。该路位于卓刀泉,这座高架桥为武汉市首条彩色路面高架桥,路面采用了彩色陶瓷颗粒新型材料,具有防滑、耐磨、耐腐等特点。这条绿色“跑道”,既保证了安全性,看上去又比灰黑色的路面要亲切许多、美观许多。另一个代表就是人性化关怀――盲道及无障碍设计。退回到十年前,盲道在一座城市中是很鲜见的,现代的城市中从盲道到残疾人专用的公共卫生间可以说无障碍设计处处可见,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新设计的一大亮点,为残疾人开辟了绿色通道,体现了对他们的关爱。但是目前的盲道和无障碍设计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例如盲道采用的材料遇水或雨雪后变得非常打滑,这就为残疾人的安全带来隐患。盲道被很多人占用掉了,存在自行车乱停靠等现象,这些也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三、结束语
前言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改造地上建筑物和自然环境有意识的思维过程和筹划过程。具体来说,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工程手段和园林设计艺术,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艺术性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和设计师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对环境的艺术性追求,使我们周围的环境兼有艺术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人类经济水平和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园林景观设计与环境艺术是连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追求环境的艺术性设计来改善我们居住的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住宅小区生态园林景观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从视觉上追求园林景观设计的环境艺术性;
(1)善于利用自然之美,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借景于山水创造景观的层次感,山水的秀美为远景,将视觉美感拉伸至一个更深远的层次空间。借用自然之美是出于应用自然美学优势创造景观,美大概可以分为: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三种。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更是在意于亲近自然的美学趋向。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之中,以借景的法将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连接起来。
(2)善于创造界面之美,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
的要素。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
(3)学会意会空间之美,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享受生活与游憩之时,我们的空间之美才会真正美得其所。
(4)学会隐喻人性之美,美最终要被人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园林设计过程始终的核心线索和所要景观创作的美学重点。人性之真善美。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是我们园林景观设计追求环境艺术性的最终目的。
2、从环境上的生态性角度追求园林景观设计的环境艺术性;
(1)在追求环境艺术性的园林景观设计中,确立生态价值观是环境艺术性设计原则的核心,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和人的社会需求一样重要。
(2)改善景观周围环境,周围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环境的艺术性,其中噪声、尘土等都会对景观的艺术性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们提出了改善景观周围环境设计原则,通过栽植茂密乔木群景观可以控制噪声与不良空气等等。
(3)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真正的艺术性环境景观设计是从环境自身挖掘契合乡土,使景观和当地环境和谐。契合乡土是一种意识导向,是艺术性景观生态设计原则,关键在于根植乡土环境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并且经济、文化、美学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
3、从场所上的包容性角度追求园林景观设计的环境艺术性;
(1)园林景观是释放情感的场所,这一场所应该能够最大化公众得到享受。在实践中,我们要建立无障碍的交通系统、艺术性的休闲景致、环境优美的景观。园林景观是情感的集合,一切景观营造的目的都以包容宽泛的公众的为主旨。这是追求园林景观设计的环境艺术性的原则,更是景观设计的价值取向。
(2)文化是园林景观聚合的第一原因。艺术化的景观设计也正是基于文化原因,将历史、地域、民族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转化成园林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园林景观设计空间组织的依据。
(3)当今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亲近绿色。因此在追求园林景观设计的环境艺术性上要满足景观设计。
4、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的设计首先是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各种设施、设备及相关的配置均符合使用功能,设计要充分人性化,处处人为着想,同时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更大程度地成为使用合宜的设计,发挥景观的最大功效。
(一)统一规划设计,协调布局
住宅区绿地种类多,规模不一,功能各异。在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应在统一考虑小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根据使用功能要求,科学协调布置绿化景观,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景观系统。设计尽量做到人性化,步移景异,建设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居住区园林绿化景观。
(二)植物品种选择、配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设计时,应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之后再进行品种选择和搭配。品种选择要考虑植物色彩、花果期及时序,常绿树、落叶树,乔木、灌木,速生、慢生等因素。植物配植要有层次感,乔、灌、草的配植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居住区布局要求,合理配植高、中、低植物,宜将修剪整洁的植物配植在边际或,以构成多层次种植结构。另外,乡土树种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抗病虫害能力强,养护成本低,因此在选择上应优先考虑。通过配植,能够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创造出“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因地制宜是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适地造林,借景于情才是园林景观的精华。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少动土方,并适当保留原有的树木,这样可以减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并且显得真切自然。自然起伏多变的地形比人工堆砌的平面整洁的地形要更贴近自然,更令人感到轻松,因此,有时保存现有的景致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实际运用中,还可适当选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树种,以改善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促进整体和谐统一。
(四)园林景观要与生活、文化相结合
提倡多元化,创作出真正符合小区文化背景和氛围的景观表现。文化生活区、儿童活动区、老年人活动区等特色功能区要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进生活的元素。
总之,作为住宅小区景观由于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景观要素间的流动复杂,景观变化迅速,更需要进行生态规划,设计和管理。 以达到结构合理、环境优美、和谐、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云,刘付平,张凯洪,贾平,节能照明系统工程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2]罗杰?易.国际灯光经典设计:建筑照明的艺术与技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李鑫,张潍,潘慧锦.景观照明设计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