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11:08: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双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双减政策落地后,补习机构与在职教师都受到了影响
其实“双减政策”落地后,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开展了学科类补习的校外培训机构。
而对于学科内容进行限制后,小的补课机构遇到了无法走出的“寒冬”,不少小企业都倒闭了,像市面上一些大型的培训机构纷纷转型,开展素质教育业务。
但是素质教育终究不是刚需,这个市场有多大、发展是否有潜力谁也无从得知,各个转型的机构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除此之外,受到的影响的还有在职的教师。以前很多学生依托于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学科的补习,现在将教育的重点转移到校内,对于学校内任职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首先,对于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设定了一定的作业量、完成作业时长的限制,还对作业的批改也进行了规范;
其次,重点班、“火箭班”这类班级也不允许设立,考试的次数也要降低等等,这一系列的规定让校方和老师要调整原来的教学模式,不少老师表示一时有点难以适应。
不过政策落地以后,不少学生和家长表示在校内学的知识,不足以让成绩得到很快提升,于是部分地区教育部了相关的规定。
江都区教育部一项通知,允许在职教师开启“补课模式”
扬州市江都区进行了一项新的尝试,表示允许在职教师进行补课。
但与此同时,面对家长和老师们的询问,教育部对此也做出了回复,表示:教师确实可以尝试给学生补课,但前提是得需要满足3个条件。
【条件一】:要求是无偿进行的补课服务
以往确实存在一些教师私下里给学生补课,进行盈利的情况,后来教育事业不断完善,针对这种现象,对部分违规教师进行可大力的处罚,所以偷偷补课的现象也得到了不小的改善。
而此次江都区教育部允许在职教师补课的首要前提就是“无偿”,旨在打造纯净的教育环境,不让盈利破坏师生关系。
【条件二】:需要提前报备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确保教师为学生补课的规范性,教师从事补课活动需要提前到有关单位及部门进行报备,便于上级部门对教师补课活动的监督,也是为了规范补课的行为,避免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
【条件三】:人数需要少于5人
最后,还对于补课的学生人数有相应的规定,每次补课的学生人数最多可以有5人,这也是为了保证达到补课效果,让学生们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
教师虽然可以开启“补课模式”了,但不少人都表示“被劝退”
虽然之前一直被诟病的“教师补课”现在变为合理的了,但不少网友表示担忧:别说是满足三个条件才能补课,单单一个“无偿补课”就让很多老师打消补课念头了。
以前老师私下补课泛滥,在校外开展补课的老师们几乎都是“金钱驱动”,此项规定下发后,原先热衷于有偿家教的老师,抵触情绪非常大,甚至把这种情绪带到了常规工作中,教学变得更懒散了,责任心更弱了。
还有的网友认为:老师也只是一份职业,褪去职业光环后的教师只是需要养家糊口的“打工人”,让老师们去无偿补课,实在是有些难为老师们了。
而笔者认为,网友们的担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在“教师补课”这条路上,还需要再次探索出一个合理的方式,平衡老师和学生的利益点,均衡发展才能将此件事推动下去。
另外,家长也要正确认识补习这件事,不能将其视为“救命稻草”,一个劲地抓着不放手。
“补习”只能作为外动力,想要孩子成绩逐步提高还得激活“内动力”才行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91-01
一、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素质教育实施多年了,依据素质教育理念,“后进生”这个词语应该从中国教育中消失,因为素质教育中没有“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只有“学生各自优长的发现培养”问题。可是现实中,又的确有这么一群特殊的孩子,由于他们的优点特长还没被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了也得不到培养,偏偏又因为他们学习不出色或是比较调皮淘气,面临着被歧视甚至被遗弃的威胁。这些孩子,上学的时候,老师常常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声色,班里也难有表现机会,成了“弱势群体”。因为受到冷遇,他们往往辍学走上社会,结果家庭难以约束,三五成群,游离社会,很容易蜕变成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显然,这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与党和国家教育的方针背道而驰!所以,如何面对这些孩子,如何对这些孩子实施有效教育,不仅考量着学校和教师的良知,也同时考量着教育的质量。
传统的讲,一般是把那些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称之为“后进生”。这显然是人为给学生贴的“标签”,起初如此区分学生,或许只是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原本是从良好愿望出发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标签”却起到了不应该有的评判作用,这就等于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原则,违背了科学。
中国教育改革潮起潮落,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素质教育”一经提出,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减负”、“减压”也成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热词。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素质教育到底被贯彻了多少,学生硕大的书包是否“瘦身”?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是否真正得以减轻?答案非常令人沮丧,一些地方不仅“双减”工作未能取得成效,反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为应试教育建立起的那套“分分必争,厘厘计较”的评价体系,还大行其道,教师从教的环境并不宽松;后进生在学校生存艰难,“赶、骂、推”几乎成了后进学生所要承受的家常便饭。这种境况,是稍微有点良知的教师们所不愿看到的,是令人痛心疾首的!
二、“后进生”形成原因及教育策略
优秀的学生是相似的,后进生各有各的特点。作为一名教师或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十分必要。从客观方面讲,后进生形成无外乎三个方面原因,即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环境与学生健康成长、性格形成关系最为密切。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数居世界民族之首,可是犹太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0.2%,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犹太民族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坚毅的性格往往从小就形成了。对于中国落后的地区来讲,儿童所依赖的家庭环境并不令人乐观,一是单亲家庭、组合家庭和“空巢家庭”比例增多。二是一些家庭成员或父母本身素质出现问题。现在农村中小学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较之父辈他们的文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可是思想并非上辈人那样纯粹。他们的政治立场、道德表现以及人际关系较为复杂,一些做父母的,平时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抽烟、喝酒、赌博,这必然深刻影响到家里的孩子。“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种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还有些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宽严失度、冷热无常,或是只注重学习,不注重孩子行为习惯为人处世的教育,等等,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健康发展。家庭教育给孩子传递的错误信息、或是教育的不到位,是后进生形成的主因。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也不可轻视社会和学校对后进生的影响。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落后低俗的思想、不健康的书刊影视网络等,也会让一个学生偏离了正确的前进轨道,误入歧途。学校里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题海战术等,必然使一部学生跟不上趟,产生厌学厌校情绪和思想,若得不到及时帮助,便会很快成为后进生。
认清后进生形成的客观因素,还要善于分析他们本人的主观性,他们的爱好追求,思想情趣也会对本人产生一定的影响。观察的深入了,了解的透彻了,分析的准确了,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就有了好的基础。
柳斌认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突破口”。由此可见,“减负”的意义不言而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虽然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大力贯彻落实“减负”精神,但是,家教、补习班、提高班等仍然存在。上海师范大学燕园村也认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也有称作‘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我以为,称‘课业负担过重’不妥。因为这一名称,意味着‘学生负担过重’仅仅是学校的过错,因而‘减负’也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其实,‘学习负担过重’与‘减负’不只是学校的过错和责任,也是家庭与社会的过错和责任。我看,‘减负’倒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程,单靠学校是办不成的,必须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共识、携手合作,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目的。”探讨“减负”中的学校因素的多,探讨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少。
(二)
就业难是社会热点。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亮牌“诚招本科毕业以上人才”,本科毕业以上面谈(面试),本科以下免谈。走进人才市场,碰到博士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稀奇。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说:“市场经济就是能人经济,不能把能人经济调动起来。就不是真正搞市场经济。”汪总裁的话不好懂,但“市场经济竞争(现代竞争)是人才竞争”,这是大家认同的。社会何处没有人才竞争?而人炸等国情效应愈使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就业难上加难。就业走后门的歪风邪气更是带来了竞争“硝烟味”。这种人才竞争,对就业、对教育而言就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压力。
升学,过关斩将,优胜劣汰,是一个筛选过程,幼儿园入学、小学入学、初中入学、初中升学、高中升学、大学入学,每一阶段家长都不敢大意,其中普通高中最关键;竞争最为激烈,达到,到了高考,竞争白热化了。高中阶段以下为普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要求100%;初中入学率要求100%,巩固率要求98%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升学不成问题,况且免交学费。因此,学生、家长压力不大。高中以上阶段非属普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不再100%。高中实行缴费上学,既然要家长自己掏腰包,当然要挑好点的学校了——最好是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如果能上重点高中,那么离大学的门槛不远了;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家长便千方百计地争着交高额的择校费,不惜血本,硬是要读重点高中,保证不偏离“已设计好的轨道”。这样,中学阶段就有“普高热”“择校热”“大学热”,而且“高热”不退,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因此,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家长压力特别大。
其实,学生、家长狂热,争的是优越的学习环境和优先受教育的机会这样的教育资源,押的是学习成绩和家庭的经济实力以及人情世放,为的是不进薄弱校免“遭罪”,为的是顺利升学,为的是考大学好就业,为的是考博士出人头地、留学光宗耀祖。学生、家长有一百个理由、一百种的追求,每一个要求都不会过分。但教育资源匮乏难以适应人口大国普及九年教育的要求和经济迅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就近入学,划片招生,不允许择校”“机会均等”的初中招生政策,换来了一片蓝天,还给孩子童年,家长、老师、政府也轻松。高中招生情况就不同了。“普高热”持续不退,甚至升温。普通高中门庭若市,班班爆满。中专招生,出档线一降再降,甚至“免试入学”100%升学(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受阻”不前。普职比的调控政策、鼓励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优惠政策,左右不了学生、家长的意愿,难于改变“已设计好的轨道”。升学与否,考上重点高中与否;这里要经过一番拼搏撕杀的,学生乃至家长、老师怎能没有压力、学生怎能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呢?
高招录取率,重点高中独占鳌头,升学率接近100%;普通高中也有“希望之星”,高中数人,但仍有考生宁愿或只能选择走进社会或相约明年高考。高等职校不受他们青睐,总是招不满。同样,升学与否、考上重点大学与否;这里也要经过一番拼搏厮杀的,学生乃至家长、老师又怎能没有压力?学生又怎能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呢?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孩子又是父母的心头肉。看着因学习繁重而日益消瘦的孩子,做父母的心疼,同意“减负”。但走出家门看到激烈的竞争,想到孩子未来就业问题,便又要求补习了。学校不许,便自请家教。学校“减负”了,家长却又请家教,学生课业过重负担还是没减轻。市场经济竞争压力客观存在的,但是学校、家庭、政府、社会不能人为地把压力过早转嫁到了青少年学生身上。学校、家庭应该成为学生在竞争社会生存的“抗压墙”,保证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了解社会,让学生身心得到锻炼,不断成熟,去适应社会。
(三)
Abstract:Thehumancharactereducationistheessence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Yet,inrecentyears,thiskindofeducationisgenerallyignoredbecauseofthediscrepancyinunderstanding.Thewaytosolvethisproblemistocorrecttheideasofeageringforquicksuccessandinstantbenefitineducation,andputthehumancharactereducationinarightposition.Inordertoenhancetheeffectofthiseducation,thecollegesshouldgraspsomeimportantpointsofitbyadoptingscientificeducationalapproaches.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humancharactereducation;humanspirit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简化、淡化、虚化,被忽视。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除两课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有开这方面课程的,也只是几门选修课,不成体系。
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后果是造成校园人文精神生态恶化,人文精神贫乏。一些学生缺乏人文情感,缺乏人生理想,人文素质低下,人格境界低下,人格存在“残疾”,价值观、道德观混乱,不思进取,黑白不分、美丑不辨,缺乏社会良知、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缺乏合作意识,对教师冷漠,对家人缺乏亲情,不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常识,缺乏表达能力,写一封求职信错字连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给自身造成了致命伤。在21世纪高职院校如何来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是应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有价值取向方面的,也有条件限制方面的。
1.对办学宗旨的认识有偏差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既然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就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安排、实践实习都以技能学习为主,一切课程安排的原则是看其是否实用,实用则开,不实用则舍。人文课程毫无疑问地被划在“实用”的范围之外了。学校首先要保证的是实用性的课程,即能使学生拿到饭碗的课程,人文科学内容的课程除了教育主管部门严令所开的“两课”外,其他人文课程似乎可有可无了。出现了“技术至上”的倾向,教育的终极目的被放弃,学校完全成了职业训练场。
2.对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改革意见的理解执行是取头去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关于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措施指出:“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一些学校简单片面理解文件精神,不进行科学规划,对理论课大加砍削,人文课程首当其冲,成为被削减的主要对象,修改一次大纲,人文课程就减一次,一些文科专业也把课程分为实用型和非实用型,非实用型的课程统统砍去,有的学校的文科专业把向学生介绍怎样步入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知识的“社会学概论”课也砍去,几乎将人文课程清除殆尽。但教育部这一改革意见的后面讲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一些学校只管大砍人文课,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就不管了,培养人才只求单方面发展,不求全面发展。这种做法对办学是有害的。
3.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较差
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缺乏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在师资引进培养方面,侧重在“双师型”教师和各时尚专业的教师,学校缺乏高质量的人文科学教师。仅有少数的人文课程教师无力对全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高中是应试教育,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有限,高职院校录取的高职生文化知识更差一些,他们来到高职院校就读,对人文科学兴趣不大,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不利的原因之一。
二、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扭转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摆正人文素质教育的位置
一些高职院校全力抓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抓技能教育,可短期见效,可提高就业率,可扩大学校名声,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费时费力,作用却不能立竿见影,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是潜在的,后续地起作用,长期才能见效,是软任务。抓技能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把技能教育绝对化,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就不正确了,就属于急功近利的行为了。要正确认识技能与人文素质的关系,技能是立世之基,而人文素质是立世之本。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终生来讲,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文素质教育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有技能,更要有人文精神;不仅要对他们的现在负责,更要对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负责;成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能影响其一生。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是只有技能而无健全人格无人文精神追求的“工具人”,将来在岗位上不会干好,也不能很好做人,这样不仅是对学生不负责,也是对民族对国家不负责,也有害于民族,有害于国家。同志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了人文精神,不打自垮。”②能不能成功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不可等闲视之。世界上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更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新加坡教育目标分为“德、智、体、群、美”五个方面,称为五育;美国MIT要求每年本科生必须完、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中8门课程,每门课9个学分,共计72学分,诸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也有类似规定[1]。日本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十分强调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至少从人文学科课程中选修20学分课程,占学生4年必修、选修总学分(136学分)的15%[2]。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有雄厚的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受得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崇,1998年巴黎诺贝尔奖宣言明确指出:“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500年前回首,去吸收孔子的文化。”鉴于此,我们更应该搞好人文素质教育。
2.抓好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职生在文化基础、接受能力、毕业后所进入的岗位与本科生有所不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根据上述情况,构建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在培养他们怎样做人时,使其必须具备几方面人文素质,我们认为要牢牢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1)自强精神
目前社会中一些人对高职教育有歧视行为,高职生易产生自卑心理,要教育他们自强自立,有自强精神,要有自信心,有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奋发进取的心态,对工作和生活抱有乐观态度,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有不懈的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目标,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人生。
(2)敬业精神
要使学生懂得要生存必须先敬业,要发展更要敬业。敬业要爱岗。高职毕业生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就要爱这份工作,立足平凡岗位,不能好高骛远,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刻苦钻研业务、精通业务,能解决岗位上的技术难题,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3)职业道德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育人的重心是育德,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是良好的道德素质,高职生在校要有良好的学生品德,走上社会要有良好的公众道德,走上工作岗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有责任感,进取心、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有正确的职业信念、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
(4)诚信品质
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诚信品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要使学生懂得诚信品质在人的成长、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诚信,要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努力把诚信理论变为诚信行为。从现在到将来,在参加考试、申请补助、申报奖项、申请入党,在还贷、求职,在工作岗位上,在生活中都要守诚信,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养成信用至上的习惯,提升个人的品格。
(5)审美能力
这是较高层次的人文素质。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鉴赏美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有辨别美丑的能力,具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能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美,求美去丑。用美来规范行为,指导人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具有美的人格和灵魂,追求美的生活方式。
(6)耐挫能力
在社会中高职生不是稀缺人才,而是普普通通的一线人才。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受的挫折也许会更多一些。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让学生勇于面对现实,不惧失败,不怕挫折,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情绪,在面临困难时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通过挫折砥砺自己的意志、在挫折中奋进,百折不挠,成为事业和生活中的强者。
3.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增设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是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这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但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大多为3年),实习实训的时间占得较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又不能开得很多,需要对这些课程的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开设必须开的、管用的课程。课程分核心(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三个层次,内容上三者相互配合。选修课和系列讲座是核心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比如“大学美育”是必修的核心课,围绕这个核心可开出“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再开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欣赏”、“中国名画欣赏”、“贝多芬音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等系列讲座,在每一门人文核心课的基础上扩展辐射出“选修课”、“讲座课”。像这样组合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系列讲座课不受学时的限制,学生听课比较自由,不与其他课时冲突,学生无考试压力,会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4.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文化载体,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文素质教育,讲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运用单一的灌输方式,效果往往不佳。另外,高职生的文化知识单薄,如教学中给他们讲一些深奥的人文科学理论,他们也难以接受,如给他们开设“中国古典伦理学名著选读”、“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课,他们接受起来很困难。需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文化载体,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这方面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他说好的小说可以改造人,使“怯者勇、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3]他讲好的小说对完善人格、改善道德的作用超过儒家经典,他这一观点对我们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很有启发,我们也可以用经典小说来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人格教育,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一首优秀的小诗,其作用胜过一大篇的说教。好的文学作品是读者灵魂的净化剂,心灵的抚慰剂,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道德、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寓教于乐,学生乐于接受,会取得好的效果。
5.多方合力,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养成教育,需要教师的人文科学知识、理论的传授,更需要人文环境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部分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人员共同努力,来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协作”[4]。非人文学科教师应该在所教授的专业课中挖掘提炼人文因素,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宣传部门应利用有影响的校园媒体实施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办校报、办广播台、办思政网、办校刊来育人,通过校报、广播台的先进事迹的报道及评论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进行专题宣传,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奉献社会的意识,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责任感。通过校报的文艺副刊和广播台的文艺节目,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工处、团委、各系、部,学校的各社团组织学生举办艺术节、文化节,举行歌咏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摄影比赛、书法赛等大型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艺术修养,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提高文明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来激发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和行为。图书馆向学生开列优秀人文学科书目,向学生推荐,开展优秀人文学科书籍导读活动,开展人文知识“读书月”、“人文知识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在读书中获取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精神。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可以营造出健康的人文环境,浓化校园的人文氛围,增厚校园的人文底蕴。有利于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6.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
这项工作可从两个方面入手,针对高职生文化知识基础差的情况,可安排一些课余时间进行适当补课。在讲授人文素质教育课时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使他们能接受这门课,乐于接受这门课。对于人文学科的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要引进和培养这一学科的名师。加强人文学科的课程建设,改变这门课所处的边缘地位,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都建设成精品课,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世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J].思想教育研究,2005,(1):41.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机制,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按照“大胆探索、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优质均衡”的实施要求,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为依托,强化教育资源共享,构建合作共生机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和综合实力,满足公众和城市化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实施优质带动,促进共同发展,构建校际关系新模式。在确保学区长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基础上,大力促进成员学校共同发展、特色发展,带动全区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整体提升,推动全区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区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市级标准化学校标准,所有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2所普通高中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全市领先,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推行原则
——传承创新原则。立足现状,积极探索,在继承传统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及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在传承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
——合作共享原则。强化学区内成员学校合作交流,发挥各自办学优势,在学区长学校的带动下,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个性发展原则。把实施“大学区管理制”与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注重先进校园文化在大学区的培植和发展,推动成员学校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学区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校园文化。
——稳步推进原则。结合全区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立足学区及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稳步推进,不断提高“大学区管理制”实施水平。
四、设置管理
以名校引领、相对就近、优势互补为原则,按照紧凑型、松散型管理模式,由区域内优质学校担任学区长学校,吸纳2—5所成员学校组建大学区。学区长由学区内优质学校校长担任。紧凑型大学区学区长对学区实施一体化管理,根据需要管理使用学区资金,配置学区资源,成员学校校长接受学区长的管理指导,并负责各自学校日常管理工作。松散型大学区在学区长学校带领下,积极探索教师学区交流和轮岗模式,整合优质资源,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资源等途径,带动成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实现互利共赢。
五、重点工作
以先进管理理念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研究共享、现代化设施设备共享等教育资源“四共享”为突破口,实施“捆绑式发展”。逐步在大学区内实施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打造大学区示范品牌,形成特色。
——推进先进管理理念共享,不断提升办学理念。大学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学区各项工作开展,以先进办学理念统领大学区管理工作,共享先进办学理念、科学管理制度、高效机构设置、优秀管理办法等优质资源。
——推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不断壮大优秀教师群体。大学区整体规划学区内教师资源,统筹安排教师交流活动,分层分阶段,推行“走教制”,试行优秀交流教师“挂牌上课制”,开展名师送教、名师带徒、名师课题研究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探索“导师制”教学模式,密切师生关系,指导学生个性发展。逐步将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学区人”,实现优质师资共享。
——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共享,不断提升素质教育实施水平。建立教学管理中心,负责统一大学区内课程计划、教学进度及质量监测与评价,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建立教研管理中心,具体指导大学区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新课改深入实施。建立素质教育活动管理中心,以辖区内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设施和教育系统素质教育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德育基地、儿童公园、少年宫、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等场所和设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进现代化设施设备共享,不断增强资源利用效益。统筹安排学区现代化设施资源,逐步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平台,共享学区内报告厅、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场地,形成优质聚集效应,促进教育资源的深度流动与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区内硬件资源的作用。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及宣传动员阶段(2012年1月—2012年3月)
认真学习“大学区管理制”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责任意识和争先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大学区推进组织框架,明确工作重点,健全“大学区管理制”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各大学区制定学区工作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4年12月)
积极开展大学区各项工作。边实践、边总结,形成4—5个推进示范点,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快速带动。在2012年上半年召开大学区现场推进会,全面推动工作开展,2012年下半年召开大学区实施研讨交流会,广泛交流工作经验。从2013年起,强化成果推广,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到2014年12月力争全区8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市级标准化学校标准,90%以上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
(三)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
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全区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市级标准化学校标准,所有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2所普通高中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2015年6月,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继续提高优质教育覆盖面。区政府召开总结表彰会,表彰先进学区、学校、团队和个人,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理念,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七、保障措施与要求
(一)强化组织实施。区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区监察局、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区编办、区发改委、区规划局、区财政局、公安分局、区市容园林局、区安监局、区城改办、土门改造办、区发展研究中心、大兴新区社会事业管理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大学区管理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强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进行总结和宣传,扎实推进工作开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区级相关部门要按照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分工,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认真落实支持政策。区编办要根据大学区组建需要和运行实际,坚持总量调控、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优化教职工编制,加大学区长学校编制倾斜力度。区人社局、区教育局要加大学区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和轮岗力度,实现教师队伍双向有序流动,不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和学科结构。区教育局要加强学区管理层力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区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学区内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教师奖励以及大学区运行管理经费补贴,确保“大学区管理制”顺利实施和有序推进。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大学区整体规划,优化教育布局,加大学区硬件建设力度,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创建环境优雅、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设备一流的教育环境。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理念,完善小学与中学的相互衔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四)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要对大学区规模、布局、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细则,把实施“大学区管理制”与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引领、服务、激励、督导一系列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发挥各自办学优势,在确保学区长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大力促进成员学校共同发展、特色发展,实现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五)优化评价体系建设。切实把推进“大学区管理制”作为发展教育、改善民生,提升我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重点,以发展增量为核心指标,不断完善考核细则和指标体系,对共同发展、均衡发展、个性发展等关键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将帮助和扶持学区内成员学校迅速提升综合实力,作为对学区长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捆绑式评估,促进学校间的合作互助。
课堂人际关系也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基础。人际关系民主,融洽的班集体,必须洋溢着和谐,友爱的气氛,师生以舒畅,愉快的心理投入教和学,形成积极的体育教学心理气氛,课堂人际关系疏远或敌视课堂心理气氛必然紧张,沉闷,造成消极或对抗的体育教学心理气氛。
二、对体育课的内容进行“加”或“减”
体育课的内容是实现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体育课上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内容要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加”或“减”的调整,“加”主要是着重增加实用性、趣味性强,与全民健身运动一致的内容,走向综合化、多样化的生活化;“减”则是减去内容的简单重复、动作复杂和技术要求偏高但实际价值并不不大的一些体育内容或降低技术要求标准,如取消高低杠练习,降低竞走、铅球和跳高等项目在教学中的技术要求。对女生体育课的内容要尽量安排刺激性小,难度适中,运动量、动作频率便于自我调节的项目并注重全面身体锻炼。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科学安排场地与器材,教学内容要灵活多变
教材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因,每节课周而复始的重复练习使学生产生了厌倦,喜爱上体育课的快乐一点一点的消失,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好,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没有了快乐,学习没有了兴趣,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他们不愿意每天的跑步练习,每节课的立定跳远,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
(二)、教学手段,组织教法多样性
凡质量高的体育课,其组织形式和队伍调配都很新颖。从生理学的观点分析,长时间的单一刺激,易产生超限制抑制,造成注意力下降或分散,长时间相同内容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导致练习兴趣的下降,这就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组织教法来满足学生兴趣转换的要求。在确定教学方法和选择教学手段时,应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从课的任务目的要求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多变的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在练习环境组织形式以及器材的培植等方面,要常出新意。在同一个学习内容中变换多样的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到有新鲜感,这样也就保证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此外,准备活动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掌握其心理特征,对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有着特殊的魅力。
1、要因材施教
在面向全体学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的教学方法。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影响不同,思想智力,体力各异,而且男女生在生长发育期间心理、心理差异有明显改变。因此,采用同一教学方法,学要求,会使学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分类指导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体制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来分组,对身体素质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适量加大运动量,提高教学目标。面对身体素质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降底要求,使之能完成动作,提高信心,而后逐步提高要求。如在跳山羊教学中,对过不去的学生我们可以降低高度,而且不要求他们的动作,只要能过“山羊”就是好的。因为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关键在于能否过山羊,否则,根本过不去,那还有什么兴趣可谈呢?总之,分类指导是为了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改变对体育的态度,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2、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有了能力,会有成功的享受,就会有乐意参与,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比如在高一新生中有的初中上的同学,到了高中后课外活动只好在边上看其他同学打球,根据这种篮球运动能力缺乏,而不能参与的情况,我们就得按篮球水平的高低分层次教学,对未学过的学生从参与机会,再到参与中提高。在其它项目中就要根据情况降低动作难度,让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就是不上体育课他们也能自动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3、教师语言要形象,生动与幽默
教师是双边活动中的主导者,其教学能力左右着课堂心理气氛,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示范优美正确,口令洪亮清晰,教法灵活独特,教学情境富有创意,即能制造引人入胜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时间问题,一方面教师要研究大纲,吃透教材的特点,重点,另一方面要向同行学习,多听课,多开课,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情绪过于热烈会偏离教学的目标,过于紧张会造成过高的焦虑,过于松弛会导致学生的腻烦和乏味。教师一旦进入课堂,就要自我调整,尽力摆脱各种不良情绪的笼罩进入教学的角色。
4、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
之所以要求体育教师一开始就要以亲切自然的表情、认真而谦逊的态度,体态端正、衣着整洁、落落大方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用热情洋溢的语调向学生问好。是因为教学中教师的言语举止的时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体育课的教学必然会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极高的要求,对此,我们认为体育都是应当具备下列素养: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体育课学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能够系统的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和保健方面的知识,在体育课上,教师应能用简明概要,生物形象,风趣多才和逻辑性强的语言进行讲解,这可以达到感染学生,激趣的效果,加上教师准确。熟练。轻松而优美的示范动作,才能引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尽头。体育教学还应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即“一专多能”。应当看到,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决不限于体育本专业,虽然体育教师有自己专业的具体要求,但他的教育对象是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必然是全面的。
结束语:
在教学中,要改教法,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美,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不失时机地因人、因材、因地施教,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效地贯穿整个教学工作中的全过程。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只要我们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劝学校的社会工作再上一新的台阶,开创素质教育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2] 罗映清.学校体育学.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
[3] 刘涛.体育统计学.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4] 李金芬.谈如何激发厌学体育学生学习积极性.浙江体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
[5]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
一、炯炯向前:聚焦教育前沿问题
目前正式颁布并施行的教育法律有《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学位条例》(修订)《义务教育法》(修订)等7部。可是,日趋多元的教育形式、日益丰富的教育内容,呼唤的是点更多、面更宽的教育法律,要求立法者增多视点,拓宽视野,延长视线。“在家上学”“可汗学院”“慕课”等热点词汇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相关专门法律予以规范。
二、频频回眸:积极修订过时条款
现行法律中的一些条款,在一定时期的确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已不符合现今教育的需要,应用于实践中已很难“梳理得清,解释得通,适用得准”。过时的条款分为两种:一是完全落伍于时代,要抓紧时间废止;二是略微跟不上时代,要下大力气完善。比如,建立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法律制度,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使非营利民办学校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因而有必要取消《教育法》第25条第3款中“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限制。
三、举首仰望:配套国家政策方针
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虽然在制定机关、表现形式、实施方式等多个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共同致力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终极目标上是共通的。教育立法要善于从教育政策中谋路子、找灵感。比如《教育规划纲要》在“发展任务”部分涉及了八个教育领域,因此我们便知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缺乏专门法律;在“体制改革”部分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六个改革重点、难点,因此我们便知《考试法》《学校法》等应提上立法日程。
四、垂首俯瞰:紧盯教育教学一线
教育立法,要源于教育一线,服务于教育一线。实践中,一些学校挂着“素质教育”的牌子,干着“应试教育”的活计,用考试分数透支学生身心健康,用标准答案磨平学生创新潜能。还有一些学校虽推行减负,但是“禁得了校内,禁不了校外;管得住教师,管不住家长”。学校里被教师“减的负”,又被家长在校外辅导机构里“增起来”。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修订)第3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将素质教育的理念确定下来。但以《教育法》为代表的、在此之前制定实施的其他大部分教育法律,都对素质教育没有涉及,因此亟需修订。
五、望眼欲穿:透过现象把握规律
教育立法,要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限制有悖教育规律的行为发生。如一些幼儿园迎合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在大班中教授,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办小学预科班,揠苗助长有悖于儿童成长规律,这也是《学前教育法》亟需出台的缘由之一。再如教育行政部门对自身职能定位不准,在各界对学校去行政化的大声疾呼中,对学校的各种干预并未显现出放缓趋势,尚未真正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为此,需要有部《学校法》保障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保障教育家办学的自。
六、刮目相看:立法焦点应时而变
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富于变化的,实际问题是不断演变的,教育立法在不同阶段应承担起不同的责任。以前,由于“天地君亲师”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屡有发生,教育立法主动担起责任,《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都规定了禁止体罚的条款。如今,教育惩戒问题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很多教师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愿、不敢去行使惩戒权。因此,现时的教育立法者应当主动担起另一项责任――明确教师的合法惩戒权,让惩戒权在有监督、有保障、有规范的阳光状态下安心行使。
七、微观细察:用细节增强可诉性
不患法之无有,而患法之不明。“疏而不密,粗而不细”,是我国教育立法的一大弊端。比如,《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有“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经教育不改”缺乏一个标准,于是,对教师体罚行为的处理,在实践中表现为两个极端:或者处理太“松”,知而不报,报而不究,究而不彻底;或者处理过“严”,对教师直接开除,矫枉过正,违背执法初衷。歧义是法律之癌症,细节是法律之生命。要把原则化的东西细节化、把弹性化的东西标准化,提高立法技术,增强教育法的可诉性。
八、大而观之:立法要有平衡艺术
法律一向“凛然不可侵犯、威严不可抵触”,教育则始终要“温柔、温情、温暖”。教育立法不能唯法律马首是瞻,也不能唯教育情怀独尊,要将法律之刚和教育之柔置于天平的两端,努力找到“平衡点”。比如,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8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校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由学校承担过错推定责任。单从法律角度看,没有问题。但从教育实际来看,一些学校不敢再组织春游、写生等活动,甚至把可能有危险的单双杠都撤了,禁止学生在校园内追逐打闹。出台《校园安全法》,更合理地确定学校责任,健全事故调解、诉讼机制,完善保险体系,保护孩子们“跑跑跳跳、喊喊叫叫、打打闹闹、哭哭笑笑”的权利,协调好法律与教育之间的微妙关系,使二者有机融合、贯通一脉,需要立法技术,更需要立法艺术。
九、瞻前顾后:明义务更要确责任
一些教育违法事件,其处理往往不遂人意,其结局往往不了了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教育立法不乏“义务条款”但缺“责任条款”,让有关部门“想罚不敢罚,敢罚不能罚,能罚不知怎么罚”。比如,《职业教育法》第11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由于没有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在实践中,较难奢望一些政府机关自觉遵守、严格照办。因此,教育立法要把“健全法律责任”作为重中之重,让该维护的得以有效维护,对该惩处的予以有力惩处。
一、分析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功能的发展趋势
从浙江近年来的实践看,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关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功能的若干方面的创新及发展走势:
1.全日制自考助学从单一的高等学历教育补充走向全面素质教育。如浙江东南外国语职业学校所倡导的“一个门进来,多渠道成才”的理念,就是指学校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为自考生构筑了学业成才、技能立业、政治发展、素质提升、兴趣张扬等多种成才平台,这个学校在自考生源整体减少的情况下却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形势下选读自考的学生年龄、身份、求学目的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学历文凭已不是唯一目标。
2.从单一的以考试为终极目标走向全日制学校教育,注重过程教育越来越成为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浙教办[2008]171号文件围绕学校设置条件作出了严格、明确、具体的规定,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对全日制自考助学院校实行年度评估制度,对评估合格的学校核定招生计划,在省考试院建立招生网络平台,由省考试院统一监制入学通知书,因此在浙江,全日制自考助学已成为高等自考教育的重要形式。
3.从单一的满足学历要求转向满足开放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使自考教育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如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推出的“同层课程超市”,这是浙江省在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上一项非常重要的新的改革举措,允许学生在修完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达到学分要求,按核心课程专业毕业。这种做法实现了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和学习者个性的三位统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又如自考装潢专业、服装设计专业、体育教育等专业所开课程中有50%以上为实践考课程,可以说自考教育正从单一的国家标准化考试转向国家标准化考试与“应知应会”实践技能考试的有机结合。
二、探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教自考助学院校自身教育品牌建设的现实需要。
高校大规模扩招和新高职的介入,使得主要以招收高考落榜生的高校自考助学生源几近枯竭。1999年,很多高校自考助学单位招不到学生,减招以至停招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2000年以后,虽然高校扩招增幅趋于平缓,但高校现有资源一时难以满足扩招带来的需求这一现象已经凸现出来,自考助学原来作为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现在却与普通教育争夺短缺的资源。
据统计,“2008年底前,浙江省登记在册的自考全日制助学机构有110余家,宁波成规模的就有5家”。由于多年的高校扩招和适龄学生人数的下降,自考全日制助学机构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有不少已处于停办状态,构建科学有效的自考助学质量体系已是迫在眉捷。实践教学体系是自考助学质量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各自考全日制助学机构之间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自考全日制助学机构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手段。
教学质量是自考的生命线,助考院校开展自考助学活动对于提高自考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它是提高自学考试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提高自考助学的质量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社会、考生及家长与办班高校通力协作、相互配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采取自考助学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就是要帮助许多想进入大学而未能如愿的学生通过自考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助考院校在开展自考助学活动中,在注重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自考通过率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考助学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培养措施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能片面追求通过率而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要保证人才的严出、优出。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作为自学助考的特有特征,“宽进严出”必然造成生源质量的落差和生源结构的多元化。重要的是高校在开展助学活动中要能够针对这些多元化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组织活动采取培养措施,构建以素质教育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高等自考助学院校在教学中,构建和尝试实践教学体系是有基础的
2002年召开的全国考委五届二次会议,确立了自学考试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重发展的指导方针,强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继续办好学历教育考试的同时,探索在新形势下与行业部门合作发展的沟通与协商机制,积极开展职业资格的教育与培训,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培育和发展自学考试新的增长点。
浙江省在双证书教学方面起步较早,早在2004年就已经开考了12个自考“双证书”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汽车运用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信息管理、社会工作与管理、电力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连锁经营方向)、餐饮管理、调查与分析,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双证书人才。
浙江省对自学考试与职业学校教育沟通衔接的实践探索已历时数载,2006年全省自考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衔接试点参与情况见下表。类型上包括了自考专科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自考本科与高职高专的沟通衔接、自考非学历教育与其他学历教育的沟通衔接三个层面,沟通衔接的形式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课程衔接、学分互认、专业共建、功能互补四个方面。我省上述几方面的实践,受到了广大职业技术学校、高职院校及学生的欢迎,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特别是近几年来,不少自考助学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自考学历与技能证书结合,在实践教学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不同的专业配套相应的职业证书。只是实践教学内容还时分散的,还没有体系化,一般的只局限在技能证书的范畴,没有系统化得考虑。
在高等自考助学院校在教学中,构建和尝试实践教学体系是可行的。以宁波工程学院自考学院为例,其一,举办助学自考时间较长,有着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务实的政策把握;其二,有宁波工程学院的教育资源可以依托,其前身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更以应用性见长;其三,在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可以利用。
四、现行的自学考试教育以及实践教学情况的现状
1.现行的自学考试教育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具有较大的弊端与局限性,自学考试教育属于较为典型的应试教育,与生俱来就有应试教育带来的局限性:专业知识的宽度、广度不足,专业知识的深度不够,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这些薄弱环节影响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上的认可程度。
自学考试的国家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环节考核两个部分,理论考试(笔试环节)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系统的管理机制,较为成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相对来说,实践环节考核由于自学考试专业本身、主考学校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原因,发展相对滞后。实践环节考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学考试毕业生的质量,抓好实践环节考核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自学考试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健全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是当前自学考试的重要课题。
2.全日制自考助学院校的实践教学零碎且形式化
多数自考助学院所依托的母校通常有较好的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与条件,很多自考生也是冲着这样的条件来的,由于普通高校多年扩招,使学校的教学资源紧张,多数自考助考院校在实际自考教务操作中,简单套用一般学历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安排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有形式化的现象。因此,对自考生的实践环节教学往往是能精简就精简,对其也没有严格的考核,缺乏必要的监督,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素质较差。
更有些自考助学院校自身资金匮乏,实习场地、指导教师受到限制,实验设备更新程度较慢,工科不是很齐全,且多数新开设的专业因资金短缺,实践教学条件远跟不上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一些专业不仅校内实习实训场地缺乏,而且校外也缺乏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自考助学院校教师队伍中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即到自考助学院校任教,所掌握的一点实践知识比较肤浅,对学生进行专业经验技术和操作能力的指导,显然效果不会理想。另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企业的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教师职业后。不注意知识更新,实践教学能力不能持久符合需求。
五、探索符合自考教育规律和自考助学院校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一些自考助学院校的成功做法,主要是借鉴高职类和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体系,但不死搬硬套,需适应自考考试自身规律和自考生特点及专业要求。
1.自考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目标
(1)具备专业相关领域的核心技能
专业技能培养应以该专业业务流程为线索,将核心主干课的知识高度浓缩,进行必要的整合训练,将专业课中没有系统讲授而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应用到的知识,都融会到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完成对专业知识的整合衔接和灵活应用。
(2)获取该专业方向相关从业资格证。
(3)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具备较强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职业相关基本能力。
2.自考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自考实践教学体系由主辅线两部分组成,详见下图: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主线即专业技能应用方面,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交叉贯通,分别安排理论课程环节实践、专业技能仿真操作、毕业实习和总结。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某一方面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是自考学历考核的要求,而专业技能仿真操作,则要对相关课程的知识和单项实践的能力进行有机整合,进行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合所学的知识,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对各项专业技能的要求。
实践教学体系的辅线主要包括军训、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工程以及在本专业外送的比赛活动。
3.自考助学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1)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课教学水平。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为此,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对本校老师提出明确要求,起到导向作用,使他们逐步增加实践方面。二是在社会上聘请的教师必须有实践方面的经验。三是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为兼职教师,为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做专题报告,解答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
(2)把职业技能证书教学融入到日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计划中,把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的教学与省考试院考核统一起来。
(3)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室项目建设应体现“实践型、应用型”的特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常规实训项目的整合与优化。对原有的实训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和重新归类,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注意增加趣味性、实用性、实验比例;二是建设实践教学项目密切联系与所依托母校、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资源共享。通过仿真实践教学,使学生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4)积极开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对毕业实习监管。
实践教学中的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大多必须在现场进行,实现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可用校友会等各种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指导思想,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注重毕业实习环节,试着建立实习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应由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应定期与指导教师联系,指导教师应做出详细记录,作为学生毕业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应专业技术内涵的毕业论文(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踏实的工作作风。
(5)在校期间,把素质素拓展计划有意识地渗透到日常的学生管理之中。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是学院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可以把这项工作应用到全日制自考助学的同学中,自考每位同学在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以后,鼓励和帮助同学有目的性地选择并开展一些有主题的课外活动,拓展自身素质;即学院教学部门在规定的教学学分之外单独划出一块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学生根据所参加的素质拓展项目进行学分申请,素质拓展学分同时也可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
总之,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自学考试教育也不例外。对于参加助考的学生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有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增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职业的基本素质和适应力;对于自考助学院校而言,完善了整个教学体系,使理论与实践相长,丰富了自身教育品牌的内涵,提高了竞争力;对于自学考试事业而言,有了相对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自学考试的办学质量,弥补了应试教育的不足,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维护和提升了自学考试声誉,从而促进自学考试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山东省实施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创新教育,2001,(1).
[2]彭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初探.中国考试,2011,(4).
[3]刘永浪.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模式的改革与探讨.中国考试,2011,(7).
[4]郝吟菊.普通高校助学全日制脱产班的现状与对策浅析.创新教育,2011,(9).
[5]毕胜.自学考试实践性课程考试质量控制体系初探.中国考试,2011,(6).
[6]黄家柱.高教自考实践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8,(1).
[7]郑志坤.论自考助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咸宁学院学报,2011,(10).
[8]李笑月.在自学考试教育中实施职业能力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职业教育,2000,(28).
[9]邢礼阳.高等教育自考助学的认识与思考.教育研究,2010,(9).
[10]周长青.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中.科技信息,2011,(2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Teaching of "Automotiv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echnology"
YAO Yumei[1], NIU Chao[2]
([1] Employe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nter, He'nan Coal Chemical Industry Group, Jiaozuo, He'nan 454003;
[2] He'nan Mechnical and Electrical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03)
Abstract Automotiv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as a basic course in vehicle maintenance cla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in the automotive sector,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no longer meet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modern vehicle inspection and maintenance professionals in the electrical control maintenanc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automotive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course materials,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teacher training, teaching methods, a series of improvements, in order to really achieve their train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automotiv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reform
1 根据汽车专业电子维修技能要求,编写合适的教材
教学改革首先是教材的改革,目前学生所使用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材,大多是将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稍作修改而成的,在内容上并没有突出针对汽车的应用,缺乏实际针对性。随着汽车领域电子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汽车上电子装置越来越多,汽车维修早已从单一的机械维修转向机电一体化的有机结合,电子技术已成为汽车维修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原有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整合。首先,以够用为原则,将课程中对汽车专业要求不高和关系不大的内容以及一些复杂的理论公式推导和计算,该减则减,以减少学生的课程负担,同时避免学生的厌学现象。例如:传统电子电工中涉及到戴维南定理、叠加原理等内容,理论较深,在汽车专业中应用较少,故在汽车电工电子教学中将这部分内容删除掉。其次,将电工电子技术与汽车专业结合,突出专业特色,使学生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如在磁路和电磁器件部分引入汽车点火线圈,在半导体器件中引入汽车三相整流电路、电子调压器电路,电子点火器电路、信号报警电路等。最后,在课程相关内容中增加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的新技术,如增加汽车自动空调装置、中央控制门锁装置、汽车驾驶巡航系统、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主动安全气囊、电子主动悬架控制系统、汽车全球定位系统等电子装置在汽车上的应用①,这样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实在在感受到学有所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建立专门的汽车电工电子实验室,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当今汽车的发展很快,各种高、新、尖科技产品都已充分地应用到汽车上,只具备拆装操作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汽车维修的需要,因此,作为一名维修人员在具备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扎实的汽车理论知识。实验是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一种最有效、最合适的方法,对于汽车电子电工学习而言,同样如此。然而,传统的汽车电工电子实验、实训一般情况下都在普通的电工电子实验室进行,而普通的电工电子实验室只能满足学生基础实验和普通实验的验证和学习。因此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通过实验来掌握与汽车相关的电工电子理论知识,如在半导体实验中,学生也只能做一些二极管、三极管的普通验证实验,根本没有办法知道这些半导体在汽车电路中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建立专门的汽车电工电子实验室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如电磁器件实验设备中增加汽车点火线圈实验设备,只有这样,理论与实验相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3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很大缺点就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不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而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的正确原则是:知识不应当由教师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应当由学生自己积极地探索而获得。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在局限于课本上或者老师安排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方法,学生自己处于探索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不但能够理解原理,而且能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排除,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讨论式、互动式教学,在讲解习题课或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时,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培养锻炼对问题的表述能力和参与意识。
4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由于汽车电工电子属于汽车类和电子类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同时具备擅长两个专业技术的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学校只是让电工电子的老师去担任汽车电工电子的教学,这样涉及到汽车专业的内容,一般电工教师就束手无策,严重制约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因此,要求学校不断加强师资的建设,不断提过教师业务素质,以保证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具有新课程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它要求教师在具备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知识外,还要对汽车电子的发展有所了解,掌握汽车电子线路的分析能力,这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跨学科学习。教师必须主动适应市场要求,能够对教学内容的进行改进,摒弃无用陈旧的教学内容,学习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努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全面落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本保证②。通过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以承担起工程师或技师的角色。
5 结论
在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和汽车领域电子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大环境下,重新审视汽车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建立符合实践教学规律与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体系。全面推进当代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更好的为汽车维修行业输送更多、更好、更有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学校里,课堂教学是当今我国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新课标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但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教学“主导”者。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随着新课标和教材的五年实践,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已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普遍存在着课堂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够显著的问题。什么是效率?这实际上是教学最优化的问题,也是“减负提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理解为对下面几个问题的解答:
1.我们的课堂上是否有与教学无关的活动?
2.我们的导语、过渡语、小结语、板书等是否必要或费时太多?
3.我们使用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是否有利于教学?是否有所谓“花架子”?
4.我们在进行某一教学活动时,是否有一部分学生无事可干?
5.我们的教学语言是否简练明了?是否有不必要的话?
6.对学生的提问、学生的解答、板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是否有实效?学生讨论发言是否在原地打转?
7.我们惯用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是否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是否有僵化的倾向?
8.我们安排的教学和练习的内容是否都是有用的?
9.我们安排的教学活动有否挤占了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的情况?
10.我们打算如何在“老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愉快;课业负担减轻,学习质量提高”方面去探索和改进?这十个问题应当在课堂设计时进行思考、在教后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下面,我就针对教学中必须关注的几个环节和关系谈一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供老师们参考。
一、想方设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独生子女在家里越来越被娇宠,使现在的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那种盲目惧怕,绝对俯首帖耳的学生已不多见。在绝不迁就姑息的基础上,教师也要调整自身,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去面对学生,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在课堂上应有主持人的优雅自如的风度。要自然、大方、诙谐、幽默,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也会对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感兴趣,进而幻想在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
学习情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因为厌烦而形成的冷漠的师生关系,是无从谈保证上课效率的。
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鸡,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在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边板演,一边给学生总结了口诀“先脱括号,后排队,分别相加,再相减”。又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验及点拨得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2、巧设提问,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读者,唤起他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像。”又例如:“你能肯定吗”这节课的引入(n2-n+11一定是质数吗?用一根双赤道长一米的铁丝圈在赤道上,缝隙里能塞进一个鸡蛋吗?);讲指数时,让学生猜想:将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50次将有多厚?
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分类讨论)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绝对值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他们大都只是机械地记忆当a
4、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