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11:08: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题研究的思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微型课题研究应该有两个定位。首先它是一种行动研究:研究的对象就是教师自己的工作行为,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要小而具体,更要有针对性。
其次它是校本研修的内容之一:平时学校的教研活动如专题学习、集体备课、听评课研究、课例研讨等都开展得很好,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学习。微型课题研究就是以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主线将各种活动串起来,在活动中确立教师教研主体的地位,引导教师全员参与。
二、如何确定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
我们都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微型课题研究的问题不能大而空,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力求在3~5个月的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教研活动解决课堂教学的某一点困惑。那么,选题从哪里来?
从自己身边选题。关注自己身边时刻发生的教育现象,研究自己的教育行为。如“如何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研究”“学困生自卑心理的个案研究”等。
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教师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针对有的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的现象,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课题:“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意识的研究”。
从平时的积累中选题。教师经常撰写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长期积累就会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一定的感悟,这时我们就可以从中选出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微型课题研究的活动形式
确定好选题之后,要写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相对比较简单,大致包括问题描述、确立研究人员、内容规划、实施步骤、预计成果形式等。实施方案制定好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完成落实。
名家讲座、理论、案例学习:名家的讲座,以及有关理论和案例的学习一定要与课题研究相关,学习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随堂课的潜心揣摩:课题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应该在平时的每节课中。教师应带着问题来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在教W过程中要将发现的新问题和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实时进行反思,这就是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再升华一下就是课题研究。
集体备课:课题组必须以问题为载体聚焦课堂,注重质而不是量,进行首轮试讲和再次上课,适时进行研讨,分阶段进行小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是对一节课面面俱到进行评价,而是针对研究的问题在这节课中是怎么体现的,有哪些闪光点与突破点、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方面、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进行思考。
(一)重形式轻过程。
“申请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这是现在很多学校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在整个程序里面,开题轰轰烈烈,有关人员都到场,笔记做得很完整,只是为了充实材料;而结题要么是草草收场,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交出一份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就结束了,要么在结题前搞临时集中进行材料突击,忽视最为重要的研究实践过程,以至于很多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是短期内胡拼乱凑的结晶,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二)重演绎轻实践。
有些课题选题宽泛,研究的主要方式是找资料、闭门造车、做些文字资料,缺少实际的调查、测量、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只通过理论的演绎推理,最终形成的研究成果脱离实际。
(三)重完成轻有效。
课题研究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但一些学校的培训的问题也诸多。如课题理论材料、学习材料、培训材料随意性很大,没有围绕专题研究选择理论依据作为学习材料或者与专题没有关系,材料的来源比较杂,想到哪里,学到哪里,培训到哪里,找点学习资料,大家做做笔记,留个学习的痕迹。这些理论的学习到底有啥作用都不知道,是无效的学习,实质上这些行为就是一种敷衍,“为研究而研究,为课题而课题”,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题研究一味求新,缺乏后续研究。
为了追求所谓“眼球效应”,许多教师在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时喜欢标新立异。一旦出现新的动向或潮流,就闻风而动,课题研究中新名词、新概念迭出。殊不知,这些“新名词”、“新概念”的出现,许多老师一下子并不能真正了解和理会,反而拉大他们与课题研究之间的距离,进而产生畏难情绪。一味地求新求异,使教师教育科研缺乏主体性,阻碍对自身实际面临问题的洞察和捕捉;也让教师的课题研究变得曲高和寡,极大地挫伤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五)研究成果单一,只求编撰论文。
谈到教育科研,很多人认为就是撰写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似乎没有就不能称之为研究。一些教师为了一些考核打分,注重、获奖的数量,忽视平时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而许多老师的论文大多是应景之作,并没有真正体现自己的科研成果。一些论文只是想方设法地引用大量的理论文献,似乎只要和精深的理论结合,就能彰显论文的力度和分量,进而造成论文话语方式的抽象,叙述结构的刻板,以及论点论据的空泛松散。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论文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教育科研真正的实践探讨。
二、课题研究不能常态化的原因分析
(一)领导层原因。
1.重视不够。一些学校领导虽然是课题的负责人,但是由于思想上并没有把课题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对课题研究的指导和参与,真正潜心研究课题的时间并不多,花在学校教学研究的精力比花在课题研究上的精力多。
2.水平不够。学校领导应该有引领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的水平,但由于一些领导主动学习的愿望不强,造成理论功底逐渐减退,实际工作深入不够,因此,在指导教师课题研究的深入上就力不从心。
3.时间不够。现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也越来越细,每个部门对学校进行直接的管理,这就造成学校管理工作存在压力,甚至忙于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如检查、比赛、活动等,如不完成就通报公示,在考核中扣罚。这样一来,领导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充电、学习,这也是课题研究不能深入的原因。
4.管理不够。虽然现在学校科研管理制度、管理网络都齐全,但实际工作中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比较普遍,即课题管理者缺乏对学校课题管理的实质性、有效性的管理。因此有些课题管理者只是完成表面的一些工作,真正对一些课题研究工作思考甚少。如每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等一系列问题。
5.评价不够。对幼儿园课题研究的质量考核目前还存在软性的评价,如果要说量化,也就是每学期的课题计划、总结,课题的一些过程性表格是否完成,论文是否完成。只要这些完成了,教师的课题工作也算基本完成。而对在课题研究中的实效性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缺乏的、困惑的,这是造成课题研究到一定的程度就停止不前的一个原因。
(二)教师层原因。
1.教师对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看似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但实质上很多教师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课题任务,真正重视课题研究,真正把课题研究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方式的老师非常少,造成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非常浅。
2.教师对研究的方法掌握甚少。任何课题的研究都有其独特性,必须弄清楚他们的内涵和外延,研究的路子才不至于走偏,但目前很多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实质内涵、操作步骤都不太明确,重视不够,不深入思考和探索研究的价值与研究的方式方法,不会研究也就显而易见了。
3.教师对自我提升的意识不强。课题研究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及研究能力,需要不断学习,但很多教师自我提升的意识不强,研究的主动性不强,对自身要求不高,做到什么份上也不追究,没有强烈的自我成就需要,必然出现操作不规范、不到位、不成型的结果。比如,课题培训学习,只是应付而已,学习时参而不与,心不在焉。
4.教师承担的保教任务过重。目前学校的现状不仅是领导没有时间深入课题研究,对教师来说同样面临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的现状。一线教师要完成学校各个部门的各项工作,备课、上课、环境创设、家长工作、保育工作、比赛活动等,认真完成这些工作已经很忙,那么静下心来学习、静下心来研究只能成为一种愿望。
三、课题研究常态化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课题意识是课题研究常态化的前提。
开展课题研究可以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推进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改革。幼儿园一定要明确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增强课题意识。一是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学习,明确幼儿园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当好学校课题的领头羊。二是要创造全园深入研究的氛围。学校要给教师正确的引导。如聘请专家或教科室的领导来园进行培训,开展座谈讨论等活动,让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明确课题研究不只是教授、专家的事情,也是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二)强化课题管理是课题研究常态化的核心。
一是要加强对课题负责人的培训。首先要提高课题负责人的管理意识和管理主动性。可以通过签订课题负责人责任书,课题负责人的课题工作的每周每月汇报,课题负责人的管理经验交流等形式,帮助课题负责人提高管理水平。其次要提高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管理的实效。如课题方案的管理。课题负责人要对课题进行剖析,找到具体的研究问题,了解此课题的研究现状,结合幼儿园自身的特点讨论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开展研究;教师课题计划的管理。要从教师课题计划开始抓起,指导教师如何制订课题计划,并要对教师的每份课题计划细心阅读,并及时给予教师意见和建议,使教师的课题计划有质量、可操作;课题过程的管理。要经常深入一线,对于教师的研究现状,研究困难,研究亮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即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课题学习的管理。要避免学习随意性、无效性的现象,因此,课题负责人要在培训上多加思考,学期开始制订的培训计划要有系统性、针对性,学期中的培训过程要有坚持性和实效性。用心组织,用心指导,才会培养出用心的教师。
(三)提高研究能力是课题研究常态化的关键。
课题研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观察、记录、思考;分析问题需要教师做出判断,什么问题值得研究,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进行研究;解决问题需要教师了解并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因此,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体会到“原来这样做更好”。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亲身体验为宗旨。这种学习方法有以下一些特征:自主性、广泛性、问题性、研究性、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协作性、综合性、 开放性等。
一、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研究性学习贯彻“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原则,即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研究课题,由学生自主开展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要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也将遇到自己不熟悉的、甚至从未见过的新问题,在心态方面,教师也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权威”,教师牵着学生走,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是“指导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帮助学生选题,给学生以点拨引导、提供信息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关注,做好记录,并进行评价。
二、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研究探索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三、课题研究强调合作学习
1.学生与学生合作
课题研究小组以4~6人一组,在课题研究中大家分工合作,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共同切磋、相互争论、相互补充,能者为师,在争辩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在争辩中获得真理。每位学生在小组中均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智力特点,取长补短。
2.学生与教师合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向同学和老师学习,要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要发动学生始终全员参加。
3.教师与教师合作
无论是学生的调查报告、小论文还是教师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教学计划、教案,还是教学总结、教学评价、课题阶段性总结,都需要课题组内教师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仅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很难完成的。
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中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即“教学相长”,它为全新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有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
四、课题研究是综合过程
课题研究有益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课题研究是一个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三年来,笔者学校学生共撰写了500多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小论文、数学作文,其中收录在学生论文集中的就有94篇。学生们还制作了100多件立体几何模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生小论文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教科书中的课题研究题目如: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线性规则的实际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等,又有教科书以外的课题,如《铅球问题》,利用数学和物理知识独立地研究出推掷铅球的最佳角度是38°~42°,乃至推广到火炮上应用,实现“数字化炮兵之梦”,在实现我国国防现代化方面有重要意义。从《太阳伞的撑法》到《荡秋千的奥妙》,从《图论和染色问题》到《奇妙的纸带》,从《你了解足球吗?》到《一张纸可以重复对折多少次》……学生小论文题材广泛,异彩纷呈。
五、课题研究的评价
对学生课题研究的评价,应将重点放在同学们的参与程度和交流合作的态度上。先由学生自评、互评,然后任课教师给予点评。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来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评价主要是正面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六、课题研究的收获
在学校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是公认的提高教育水平、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方式。然而,开展课题研究不但需要人、财、物的支持,更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管理机制推进,但在大多数农村学校往往师资水平低科研能力弱,一所学校要完成一个课题有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联片教研的推出就为所有学校参与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能。
联片教研可以集聚片区各学校的优势资源,形成一定的科研优势。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就是由基地学校牵头,联合片区内所有学校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模式。
二 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
1.分校选题,共同管理
这种方式就是允许学校根据校情,或者教师根据班情和自身优势,自行选择课题,然后开展研究。但是,和一般学校自行开展课题研究有所不同,这种课题研究工作要接受片区统一管理,片区要对各校的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定期指导和定期考核;研究成果一旦成熟,首先要在片区内进行交流和推广。这种方式产生的课题,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个人色彩,更具针对性,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就是不容易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也正是限于学校和个人的特色,推广价值有限。
2.共选课题,分头完成
这种方式就是共同选择一个课题,由各校组织人力分别进行实验。可采用两种操作思路。一是着眼于某单个学科,选择具有该学科特色的课题(如语文的“学生日记提高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然后组织片区学校选择该学科的教师,在学科内分头开展研究。研究过程中,片区除了加强过程管理,提供相关支持外,还应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座谈交流共同研讨。二是着眼于某种理念,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如“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组织片区学校在所有学科内开展研究,通过多学科分头试验,同时推进,共同研究,使研究成果更具普遍意义。
3.共选课题,分解完成
这种方式就是将一个大课题分解成若干支课题,或是将一个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安排给片区内相关学校和相关教师分工完成。每个学校和实验教师面对的只是这个课题的一个方面。研究过程仍然在片区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进行。最后将各个成果汇总,形成完整的体系成果,在片区内推广使用。这种操作办法,比较适合一些较大或任务较多的课题,或是人力资源有限、科研水平较低、规模较小的片区。由于是分工推进、相互协作完成的,借助了集体的智慧,因此容易出成果,成果也可能更充实、更完善。
三 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的启示
1.宜选用微型课题
在片区内开展课题研究,选用微型课题比较合适,周期短,见效快,所需理论浅显,所需条件简单,目标比较单一,容易操作、容易管理、容易成功、容易推广,也容易见效。其短、平、快的特点,既适宜广大农村学校的实际,也容易对基础薄弱学校产生实实在在的帮扶作用。
2.要健全机构,加强课题培训与过程管理
第一,基地学校要成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由片区内各校领导和业务骨干组成,明确职责,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第二,要开展课题研究的专题培训,形成相关组织与管理经验。第三,要制订科学有效的实施与管理方案,并选择好针对性强、实用价值大的课题。第四,确定实验教师和辅导教师,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片区内各协作学校也应成立课题小组,按课题活动相关要求,在基地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开展活动。
课题实验过程中,必须加强过程管理。一要协调各方关系,提供相应支持;二要组织好座谈交流活动,避免走过场或虎头蛇尾的形式主义;三要定期指导,定期考核。在验收阶段,要重点从成果的有效性方面评估其意义与价值。对确有意义与价值的成果,一方面,要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另一方面要在区域内做好推广工作,让课题教师的辛勤付出和课题成果发挥其最大效能,推动整个区域的教育工作。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不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的教师凭借感觉和已有经验来解决,有的教师却束手无策。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工作和事业的需要,也是提高自己地位的需要。
在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县初三生物教研会”、“县学区初中教研会”、“县城区高中教研会”等有利时机,向教师们宣讲课题研究相关知识,消除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畏惧感和陌生感,引领教师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效即成果”的课题研究意识,纠正“课题研究只能在少数高水平学校里开展”的错误认识。
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校本研究是把研究的问题下移到每个教师自身的日常实践,是最“大众化”、最“平民化”的研究;校本研究是不同水平上的实践研究,学校及其教师恰恰是通过校本研究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的,无论是高水平的学校还是低水平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实践;实践总会遇到问题,当教师的教学研究是致力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改善教育行为时,那就是校本研究,至于水平高低不是校本研究的本质。
教师的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及案例研究等是教育宝库中的珍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教育的舞台上,以研究者的眼光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的反思,那就说明具备了研究型教师的素养。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将教学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意味着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做一个好的“推介员”,指导教师学习研究成果,引领教师产生课题研究冲动。
教师们反映,“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完成。笔者及时向教师们推介了网上介绍的一种做法:在进入有关种子的教学内容之前,提前几节课,在课堂上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设计探究方案。下一节课,再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实施方案。等到进行有关种子的教学时,探究结果出来了,学生对探究结果的讨论和交流,正好为种子的学习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对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做整体安排时,将需时较长的探究活动进行巧妙拆分,插入几节课中。如此拆分,需要时间较长的探究活动,基本上都能在课堂上解决。
在研训工作中,笔者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课题培训会、教学视导、县级教研会、学区教研会等途径向老师们介绍市内外、县内外的课题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学生物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介绍他们的课题研究经验,宣讲课题研究的好处、鼓励他们参加课题研究,从而引领教师产生校本课题研究冲动。
教研员应当引导教师从其他地方甚至竟争对手那里获取研究资源,应当引导教师整合校本研究资源、利用家长资源、引进社区资源、寻找校际资源,借船出海、借鸡下蛋。教师仅靠校内研究资源是不够的。教师个人研究是校本研究的基础和主体力量,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研究的过程,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教师的合作研究是校本研究的灵魂和标志,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吸取他人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这样会使研究更容易突破,更容易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三、做一个好的“引领员”,指导教师查新研究现状,引领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活动。
笔者有幸参加了“四川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赛课”和“四川省初中生物优质课赛课”的现场教学展示活动,现场感受了全省各地优秀教师的精彩表演,感受了全省各地优秀教研员的引领风范。在日常研训工作中,笔者将购买的VCD光碟(教学视频)送到学校和教师手中,教给他们使用的方法。利用“乐至县初三生物教研会”的机会,组织全县与会的60余名初三生物教师观看了一堂“四川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赛课一等奖”的优质视频教学展示课“糖类的代谢”,上课的是简阳中学庞义老师,笔者还以庞义老师的成功事例激励与会的每一位教师。
初中生物教材设计探究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素质。但由于探究活动的教学开放性大,许多教师害怕学生因思维活跃而“跑题”,把教学过程管得过死,限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因此,探究活动的实施在大部分学校大打折扣,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那么,解决问题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综合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形成性评价难以落实,终结性评价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2006年底,《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作为国家级课题正式在全国教育规划办立项。这说明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也说明建立一套良好的评价机制并非易事,更说明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进行课题研究。
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就是引导教师从生物教学实践和日常观察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选题。在各级教研员的指导下,乐至中学生物组申报的《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案例研究》课题被批准为“资阳市教育局2009年度普教科研资助金立项课题”。根据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形成“案例”,引导他们将课题名称由“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研究”改为“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案例研究”。此外,还对课题《申请•评审书》和《研究方案》中“问题的提出、主要研究措施设计、主要改革措施设计、预期成果、预期效果”等进行了指导与互动交流。
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们开展课题研究,笔者特地邀请了乐至中学生物课题组五位教师参加了“乐至县2009年度普教科研立项课题暨微型立项课题研究工作培训会”。他们对各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课题研究的信心,认识到了校本研究有四个环节,一是说明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二是说明为解决这个问题设想一个方案,三是说明实施假定的方案,四是说明评价行动的结果,继而系统地评价自身的问题。以课题研究信息的形式引导老师边教学边研究,以校本研究的形式引导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案例、教学后记、教学实况和教学反思,倡导个案研究,引导教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原始资料,这是今后的引领策略。
四、做一个好的“加工员”,指导教师整理研究资料,引领教师提炼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指导中,笔者发现每个课题都有很多原始的过程资料,其中有不错的措施、成果和效果,可是在《研究报告》却很难找到其身影。只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不注重从课题原始资料中提炼成果、总结效果,这是教师们做课题研究的一个瓶颈。
中国分类号:G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ctive research is one of the micro-effective way. From the study of micro issues guiding ideology, objectives, tasks, topics requirements, specific measures six aspects, manifestations and outcomes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s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ce and problems should be taken to carry out research in miniature.
Keywords: mini;research
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满足教师个性化的教育科研实际要求,更好地落实“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继续有效地深入开展集体备课和课堂改革活动。我校决定开展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目标的微型课题研究工作。为了使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真正实现微型课题带动教育教学的大发展。
一、指导思想
依据“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发展”的最新科研理念,结合我校“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制的实施,积极走微型课题之路,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境作为研究对象,把科研的热情和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既重研究本身,也重成果的应用推广。
二、目标任务
1.完善“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质的变革,提高课堂实效,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
2.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通过微型课题研究逐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独立研究和协作攻关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总体科研水平。
3.丰富教师的教学生活,充实校本研究内容,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三、选题要求
1.依托我校省级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校级课题“构建‘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立足教学实际,各教研组、课题组或个人,依据自身实际,学科特点,课堂教学选择子课题。
2.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亦可另立新课题。
3.选题标准体现4个字:“微”即小之意,课题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在细小处立题,题目小,题域窄;“新”要求立题要有创新,不仅要求在思想上创新,在研究的方法上也要创新;“实”要求课题要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课题的研究要以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提高教学实效,不要做空洞的说教;“快”要求课题研究周期短,快则几个星期,一般3―5月,最长不超过一年。
四、具体措施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
在微型课题的组织管理上,构建“学校领导小组―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课题组”的三级管理模式。校长和分管业务的副校长亲自抓教研工作,并参与微型课题研究工作;教务处、教研室负责指导管理;教研组、课题组负责具体实施。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分工明确,层层管理,确保微型课题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2.明确微型课题研究的意义
要利用例会、教研组会议,充分宣传微型课题研究的意义,统一认识。要让教师们明确微型课题是源于教学,研究教学,服务教学;知道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的一部分;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校教科研水平的助推器。
3.把微型课题研究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
要制定出相应的教科研制度和教科研奖励制度。为了使微型课题研究过程优化,切实抓出成效来,学校领导小组随时听课指导,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验收,及时将成功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在本校内推广,同时上报县教研室,并将微型课题研究结果纳入教师综合考核之中。对微型课题研究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或教研组要给予奖励,优先推荐成果突出的项目参加上一级的教研成果评选。
4.让微型课题研究成为教师的成长路径
结合我校实际,走“校本化、低重心、小步子、实效性”的教科研之路。结合具体的校情、学情、班情,立足课堂教学问题开展科研工作,把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将课题成果利用校报《晨光》、校园网站、校本教材、教师论坛等载体广泛推广,让研究成果为学校内涵发展服务、为构建高效课堂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五、微型课题研究成果表现形式
1.微型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微型课题研究分析报告。
3.阶段经验总结文集。
4.专题论文。
5.典型课例、案例、个例。
6.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教师研究过程资料,学生活动资料,体现研究过程的图像资料。
7.条件成熟,还可汇编成册,以专著的形式出版。
六、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方法有三种: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2.步骤:
有的课题内容华而不实,为研究而研究,为功利而研究。主要表现在有的课题大而不当,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很远,学生很少有实力有精力去完成;有的课题弄虚作假,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大搞形式主义;有的课题研而无效,研究价值不大……久而久之,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受影响,研究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反思:“选题”是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灵魂,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命运,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因此,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比着手去研究它更为重要。
策略:师生共同选题,找准研究目标。
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它体现着对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的研究,应从“小”处着眼,立足于一个“真”字。笔者觉得应把好以下四个原则。
1.宜小不宜大。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更应注重来自生活中的细微问题和猜测。如“零用钱调查”、“食堂浪费调查”、“近视调查”等,都和学生的生活细节有关。小课题研究应避免“大而空,大题小作”的弊端,宁可做到“小而深,小题大做”,使研究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幸福生活服务。
2.宜近不宜远。小课题研究要着眼生活。“生活即教育”,我们在选题时要从学生自身的真实生活世界入手,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一些问题,一起开展活动,一起收获成果。如学生选择的“变废为宝”、“小水果,大创意”、“校门口的交通安全”等小课题研究,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宜浅不宜深。选择课题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出发,量力而行。如我校开展的“同龄人的零用钱”、“塑料袋的利与弊”、“饮食与人体健康”、“小学生上网利与弊”等小课题,学生能研究,也乐于研究。
4.宜新不宜旧。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当关注社会的焦点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尽量避免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已有很多人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在“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可以以这个为例,对“手足口病”这个专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可以包括“手足口病”是一种怎样的疾病?“手足口病”研究的进展情况如何?新闻媒体做了怎样的报道?等等。这样的选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象二:课题研究越俎代庖
有的小课题研究为了聚拢上级领导或者社会的“眼球”,在实施中教师跨越推进,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一味地苛求小学生去搞像模像样、有板有眼、五脏俱全的研究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潮,花样的翻新,呈现的完美,而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于不顾,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
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为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开个好头,积累感性认识,打牢基础。
策略:亲历探究过程,培养研究能力。
我们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引导学生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诗歌教学效果如此难尽人意,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学者无趣,二是教者失法。
一、学者无趣
依据周围大多数一线教师多年来教学的体会和其他研究者对诗歌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的数据来看,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诗歌学习没有兴趣。大部分学生听读不会有感,自读不会有情;听师讲无精打采,自探究消极应付。少部分能跟着老师较积极地互动的学生,也多数是为了高考而学,由衷地喜欢诗歌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造成学生学习的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诗歌本质特征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积久而成的宿因。
(一)古诗新歌,深浅皆无味
诗是人性灵的最本能、最直接的抒写,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具有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情感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特点,暗示性、跳跃性、不确定性更是诗的特质。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诗的典范,诗的特质最为凸显。此外,中国古典诗歌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诗歌还有两个特点:意象丰富,内涵稳定又富于变化;时有用典,“据事”“援古”皆无所限定。正因如此,现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时常感到艰涩难懂,所以望而生畏,避而远之。
相对于古典诗歌,中国现代诗歌大都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情感表达坦白直率;“朦胧诗”融古今中外诗歌艺术于一体,带着时代的病痛和个人的创伤,最大限度地凸显了诗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后现代诗歌(也称“第三代诗歌”)回归语言本体,排斥所有艺术表达技巧,只剩最“干净”最简单的语言,平静地表达最强烈的主观意绪。但是在对诗歌艺术特点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中学生看来,现当代诗歌不是“通俗易懂”就是“不知所云”。“通俗易懂”的因为太“通俗”而觉得索然寡味,提不起神;“不知所云”的又觉得“雾里看花”“剥茧抽丝”,太劳心费神。
(二)少小无基,平地难起楼
现代社会大环境是,孩子的学前教育重英语早教,轻国语基础;重理科思维开发,轻文学积累熏陶。大部分学生除了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诗词以外,课外接触了解的很少,所以缺少必要的积累和熏陶。此外,由于没有涉猎丛书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也缺少理解鉴赏古典诗词应有的综合文化知识。学习的乐趣源于看到自己不断获得新知或攻克难题的成就感,由于缺少诗歌鉴赏应有的基础,在诗歌学习中学生很难有成就感,因而不能获得乐趣。没有乐趣又怎能有兴趣?
二、教者失法
学生学习诗歌没有兴趣,诗歌阅读教学效率低,不仅有诗歌特点的客观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宿因,教师教学方式不得当也是重要的因素。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在高考棒的指挥下,大部分一线教师教学都是急功近利的。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教师对考试研究多,对教学研究少;抓学生落实基础耗力多,自我充实与时俱进用时少;设计教学只考虑教的问题,不考虑学生学的问题;只考虑自己要教授多少,不考虑学生能接受多少。因此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阅读教学重内容讲解,轻诵读品味;重理性分析,轻感性体悟;教师灌输成说多,学生个性解读少。这样的诗歌课堂不见思维的碰撞,鲜有情感的共鸣,缺少美的韵味和意境,怎么可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热情也就没有动力和效果。
另外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冷漠态度,也一次次打击着少数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力求创新、践行教育教学新理念的优秀教师的满腔热情,使这些教师也逐渐寒心无奈地退回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者无趣”与“教者失法”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必然使《课程标准》中的各项教学目标成为空中之月,不知“何时可掇”。
高中诗歌教学的效果如此堪忧,处境如此尴尬,所以如何改变诗歌教学的现状,实现诗歌阅读教学课堂高效性,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迫切需要作为重点课题来深入研究。
目前有关诗歌教学的研究对学生诗歌阅读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误区调查研究的总结都比较真实全面,对诗歌特有的体裁特征也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与阐述,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研究,虽然也有以课题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研究的,但也是刚刚开始还没有成果呈现。
二、课堂教学方法仅从教师如何教的单一角度考虑,缺少对学生如何学和喜欢如何学的研究。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在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全班同学所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精神因素和行为准则及作风。它能够体现班级的形象特征,成员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运行态势,它渗透并影响到班级学生思想、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班级独特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
要想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先理解清楚什么是班级文化。那么,什么是班级文化呢?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我认为班级文化可以概括为: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管理中,把一个班级的全体同学团结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和总和。这种文化是在班级的共同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有好的班级文化和不好的班级文化之分,也可以说有积极的班级文化和消极的班级文化之分。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让一个班级的同学感到心情愉快,积极向上,产生战斗力;而消极落后的班级文化却可能让人感到悲观,而失去信心,长期下去,一个班级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良好的班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班主任以及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最终形成。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班主任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同学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需要班主任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学生实际、班级状况、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出适合自己班级特点的班级文化。只有这样,班级文化才会真正起到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作用,才会是有效的班级文化。如果提出的班级文化空洞、不切实际,不但起不到实际的作用,还可能由于高不可攀或者没有具体指导意义而让学生失去信心,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起到反面消极的作用。
二、班级文化的内容:
班级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全班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由全班师生在教育、教学、生活与各种活动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的以班级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班级精神、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的班集体文化。
三、班级文化建设要点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对班级管理的好坏是有决定性作用的。为此,班级文化建设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好的群众基础,班级文化的实施才有了可靠的思想保障。为此,我反复给学生做思想工作,通过主题班会、课余活动,与各宿舍同学交谈,与个别同学交谈等方式与同学们交流思想,并给大家说明加强管理只是我们班级管理的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个人品质。当有同学违反纪律之时,我也总能给予及时的处理和教育,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及时改正。为了让大家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每当有同学过生日之时,我们都为他过集体生日,在校广播站为该同学点歌祝贺。在自己的耐心工作下,全班同学统一了思想,树立了为班级争光,争创优秀班集体的想法。这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取得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2、加强教室的环境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生命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文化宣传内容,如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
3、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制定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计划比方案简单一些,主要是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写下来。写计划需要多读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与自己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借鉴一些同类课题的实施计划。计划需要由课题主持人来写,因为他最了解这个课题,希望课题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课题研究计划要涉及什么人做什么事,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积累哪些资料。拟好的计划要发给课题组成员研讨,定稿后发给每个成员,按这个计划来开展研究。其实,在选择课题组成员时就要考虑到课题组老师的专长,既有善于总结的老师,也有善于上课的老师,还有能提供后勤服务的老师,当然还可以兼顾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有活力,也愿意参与其中。
二、平时注意搜集整理资料
平时的资料搜集整理有利于课题成果的积累。老师们做的课题一般都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可以搜集以下一些资料:示范课课例、课堂听课笔记、教师读书笔记、学生作品、活动视频、图片、教学设计集、教师论文集、沙龙活动记录等。为了资料的规范,我们可以设计专用的活页纸,发给课题组成员和学生,方便直接手写,更真实,更便于及时收集。同时,鼓励课题组成员购买一些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让每个人都能够透彻了解国内外该方面的理论研究的动态,从而更好地为本课题的开展服务。
三、定期召开课题小结会
主持人要按照计划推进课题研究。每一阶段要把课题组成员召集到一起,总结上一阶段课题的开展情况,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大家畅所欲言,探讨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主持人认真记录总结,及时反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个过程应该是课题组教师共同成长必不可少的,扎实的课题研究可以带动一批教师快速成长。当然,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融合,会议或沙龙之后可以小聚一下,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一些苏南学校的老师,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型学术沙龙,聚集一些热衷教育的老师,喝喝茶,聊聊读书、教学、写作,这种教育生活方式非常好。
四、创新课题研究的平台
现在的信息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课题研究要不断开拓创新,寻找合适的平台展示课题成果。如,微博、微信、博客、电子杂志等。平时,课题组还可以通过飞信、QQ群等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以笔者主持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童心作文’教学与实践研究”为例,我们课题组建立了这样一些平台。一是博客平台,建立“童心作文”博客,将自己在网上浏览到的一些课题相关的知识发在上面供大家分享。二是QQ群。课题组建了一个QQ群,组员都加入进来,就困惑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三是网站。课题组建了一个教育网站,设置了与课题相关的四个版块,由课题组老师担任版主,组织各班学生参与进来,扩大课题的参与度。四是文学社。课题组有一个童心文学,社。从课题组成员的各班抽出一批有文学底子的学生,由课题组老师定期进行写作培训、组织外出采风,组织参赛,培养一批文学新苗。
五、抓实课题研究的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题研究不能只落在文字层面,还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课题组成员要严格按照计划和方案上的步骤去做,去落实课题提炼出的理论,去鉴定其方案的可行性。哪些措施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哪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不强、高耗低效甚至是败笔,这些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反馈给课题主持人。主持人要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反馈,适时调整,及时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可行的方法,继续研究。总之,课题的实践要本着“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原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走“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之路。课题实践的最终目标是服务教学,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六、分阶段进行理论提炼
课题研究的成果、小结等需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些内容需要分阶段进行总结提炼,绝不能是一些套话、白话。可能有的老师会说,理论对我来说太遥远了,我可不会。其实,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你读书、写作、科研提升的过程。一边读一些理论的书籍,一边结合自己课题研究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方面的论文,将读到的东西以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有了读作支撑,你的思考就有了一定的理论高度。我们做课题,为什么课题管理部门要有中期验收,就是提醒我们关注课题成果的积累,理论的提炼,不能等到最后才去写。如果真等到那时,估计就是大脑空空,两眼抹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