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5 10:04: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0117-02

doi:10.14033/ki.cfmr.2015.20.065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临床特点包括多发性、突发性及高致残率等等。即使现代医疗水平技术较发达,脑梗死发病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抢救及治疗,但抢救治疗后极易出现后遗症,如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等,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同时患者极有可能伴随抑郁、恐惧等负面心理,若是患者负面情绪得不到缓解,那么在后期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不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对于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随机选择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护理,患者肢体恢复较好,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伴有肢体偏瘫的脑梗死患者,且本次研究中所有对象均经过MRI或者CT检查确诊。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71.42±13.58)岁,所有患者从发病到住院时间为

1~3 d。按瘫痪程度进行划分,重度偏瘫10例,中度偏瘫44例,轻度偏瘫6例。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本次研究中均排除伴随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1.2.1 翻身运动 翻身能刺激全身的反应和灵活性。首先将双手十指交叉相卧,然后伸直举过肩膀,并让侧肩在翻身之后可维持正确位置。弯曲膝盖,当患者向患侧翻身,则患侧的膝盖可以不用弯曲。把头转向要翻的一面,用手引导躯干旋转,随后腿跟上。

1.2.2 被动运动 给予无意识障碍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患者发病第2天,护理人员便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指导,2次/d,每次帮助患者坚持20 min运动。具体的运动方法为:从患者头部开始按摩,后依次按捏左右臂肌肉,重点按摩部位是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之后对下肢进行按摩,重点部位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每个肢体按摩5 min。取患者健侧手拿起患侧上肢,缓慢屈伸患者的关节,被动运动

10 min,2次/d。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在被动运动的同时,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每天被动活动2~3次。

1.2.3 进行肢体活动 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然后放松,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注意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处于伸展、稍屈位,手中可放一块海绵垫、毛巾或纱布。肘关节微屈,上肢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样伸展,踝关节稍背屈,以防止足下垂。偏瘫的下肢予以穿“丁”字鞋固定,以防止患肢畸形。

1.2.4 主动运动 当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运动训练,以利肢体功能的恢复。首先进行四肢肌肉的收缩与松弛,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然后放松,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然后做关节的伸展运动,缓慢屈伸、内敛、外展、旋转各关节,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

1.2.5 坐位训练 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将训练改为坐位。先抬高床头,练习坐起,从30°开始,逐渐增大角度,延长时间,让患者过渡到双足下垂,坐于床边。患者坐稳后进行坐位平衡训练,逐渐由双手支撑单手支撑手扶膝部双手抬起,保持双足并拢着地,使髋、膝、踝关节保持屈曲≥90°,保持躯干和头位于中间位。

1.2.6 站立训练 首先是站起训练,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宽,足尖和膝部成一垂直线,双手拉患者肩关节助其起来。站立时,护士在患侧保护,患者扶着栏、门、椅子等练习站起。身体重心置于健侧,站立数秒逐渐延至数分钟,然后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反复练习,直到独立站立。站起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患者,开始时可站在患侧适当扶持一下,直到患者能自己完成动作。

1.2.7 步行训练 当患者可持续坚持10~15 min站立后,且无劳累感觉时,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患者手持手杖,护理人员于患侧站立,告知患者手杖伸出的同时迈患侧肢,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护理人员此时辅助患侧膝关节支撑重力,让患者再迈健侧肢体,一个步行周期便完成。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反复训练,直到患者的独立行走。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患者肌力恢复状况,将其划分为六个级别:0级代表感觉不到肌肉的收缩;Ⅰ级表示无法进行运动,肌肉收缩;Ⅱ级表示无法自行完成运动,但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Ⅲ级表示能够克服自身身体的重量,进行简单的运动;Ⅳ级表示能够自发进行中级运动;Ⅴ级表示无上下床障碍,肌力功能基本康复。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进行入院时和出院前1天肌力测试比较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分别对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前1 d的患肢肌力进行测验,将出院时肌力与入院时肌力对比,发现改善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偏瘫在临床上治疗目的是活动患肢,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动,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脑梗死发病病理是动脉硬化,若患者发病,则给予常规的用药治疗将只是防治措施中的一种。本次实践中证明,给予偏瘫肢体患者治疗时间需根据患者病情来确定,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治疗时间的长短还与病程长短、患者心态、患者个体状态等因素有一定关联[1]。偏瘫训练宜早不宜迟,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常有的心态为药物保守治疗后便可恢复健康,对康复训练没有充分的认识,有的患者甚至因悲观状态不愿意接受康复训练,对训练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及行为[2]。缺血性脑梗后,只要患者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在48~72 h后就可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高血压、实质性脑出血患者一般宜10~14 d后进行。不完全瘫痪或完全性一侧偏瘫的患者,当患侧的肌力已有所恢复时,应积极地做主动运动[3]。主动性康复训练旨在通过主动运动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肢体或肌肉的协调性,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残程度。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推拿按摩,可松懈连接,对关节位置的营养改善有良好的作用,还可加大关节活动范围,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加快康复的进程[4]。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患者患肢若能尽早得到康复训练,那么临床效果即为显著[5]。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积极对患者进行指导宣教,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偏瘫肢体发生肿胀后,可采取高位患肢的方法进行处理[7]。通过功能训练使感受器官接收传入性冲动,将机体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还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相关医学文献报道,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使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最低限度地恢复过来,同时使大脑皮层功能在感受器管接收的传入性冲动的作用下得到可塑性发展,从而重新恢复患者丧失的功能[8]。

综上所述,对比脑梗死患者在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前后的肌能状态可证明该疗法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荣福红.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2014,4(18):181-182.

[2]杨晶.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11(21):1959-1960.

[3]刘行香.30例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首都医药,2014,6(16):63.

[4]安文峰.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4,15(36):257.

[5]张秀兰.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4,28(22):392-393.

[6]程朝惠.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3):172-173.

篇(2)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NG Dong.

The Fourth Hospital of Xi’an, 71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cere-

作者单位:710004西安市第四医院

bral infarction hemiplegic limbs in lag phase,convulsion phase and the relative recovery phase.Observe recovery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daily living capacity.Methods 80 of 14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early onset patients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60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re.Results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Barthel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aily capacity of the two group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ver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Hemiplegia;rehabilitation training;psychological treatment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性疾病,属于缺血性脑中风,具有发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常见的脑梗死症型包括:血栓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等。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笔者对偏瘫患者采取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方法,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自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40例脑梗死病引起偏瘫患者,男95例,女45例;年龄37~73岁;经头颅CT检查诊断脑梗死;入院时间平均60 d,首次发病均有一侧肢体瘫痪。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年龄、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既往史评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两组方法对比 对照组按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执行常规护理。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对患者做心理康复治疗和患者肢体早期床边强化康复训练工作。然后对患者详细的功能障碍肌力评估。分别掌握好偏瘫3个时期(即弛缓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的治疗原则,制定4个阶段康复训练计划(即床边训练、床上动作训练、步行准备训练、步行训练),依据康复训练计划进行不同阶段的强化康复训练。

2.2 注重患者心理康复 做好心理康复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首先应创造舒适宽松的治疗环境,治疗师通过语言交谈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知识指导和帮助患者克服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情绪障碍,认识偏见和适应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战胜心理障碍[1]。具体如下:①心理干预: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心理疏导、情感关怀;②健康教育:讲述有关瘫痪的医学知识,以及现代医学的进步,指导其进行肢体的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③家庭和社会支持性的心理干预: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尤其是家庭的支持,具有重要的心理矛盾冲突的缓冲作用;④出院指导:介绍出院后的注意事项,饮食结构和具体的康复锻炼方法。

2.3 床边训练阶段(驰缓期)

2.3.1 疾病处于急性期阶段,患者尚需要安静卧床时,即可开始在床边的训练。(1)良肢位设计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早期注意偏瘫患者在床上保持正确,有助于预防和减轻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2)变换为了防止关节的挛缩和维持某一种时间过长而导致的压疮,应及时变换。(3)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当生命体征比较稳定后,应尽早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以预防关节的挛缩。一般情况是由治疗师到病房床边进行训练,有条件的单位可由病房护士进行,训练时为了防止出现误用综合征。要注意①在绝对无痛状态下训练;②动作宜弛缓;③特别注意保护肩关节;④鼓励患者自我训练;⑤防止运动过量;⑥急性期以后的活动度维持训练。(4)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 对一般情况良好、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在治疗师指导下尽早地进行变化的适应性训练。在此基础上增加坐位训练的次数,尽早离开病床到训练室训练。

2.4 床上动作训练阶段(痉挛期)

2.4.1 患者病情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可以维持坐位30 min时,即可转入本阶段的治疗。①治疗师辅助患者体验躯干与上肢双侧对称活动,建立健侧与患侧必要的和可能的相互作用;②协助患者向患侧转移体重,使患者掌握身体的平衡功能;③预防或破坏患者利用健侧调整代偿丧失的患侧功能和对患侧的忽略;④抑制痉挛、原始反射和异常运动模式;⑤易化正常的运动模式。

2.5 步行准备训练阶段

2.5.1 当患者具备立位平衡训练的基本条件和下肢自我控制能力时,方可进入本阶段的训练。否则患者就会因下肢缺乏负重控制能力而惧怕跌倒,使痉挛加重,诱发出联合反映和异常的运动模式,甚至造成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因此,掌握本阶段的训练时机是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康复目的①诱发和提高立位平衡反映;②提高骨盆控制能力;③掌握立位的下肢分离运动;④掌握双下肢站立相和迈步相得分解动作。

2.6 步行训练阶段(恢复期)

2.6.1 步行训练阶段 进入本阶段患者应具备良好的立位平衡反映,以及立位的下肢分离运动。偏瘫患者80%以上可以获得步行能力,但是如何掌握良好的步态或尽量接近正常水平的不行能力,对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年纪较大的患者可以将康复目标确定在室内安全独立步行的水平,但年纪较轻或基本条件较好的年长患者,仍应将矫正异常步态作为本阶段的重要内容。康复目标①拄拐独立步行;②徒手独立步行;③室内独立安全步行;④上下阶梯;⑤复杂地面的独立步行;⑥室外独立步行。

2.6.2 回归社会后的训练 患者离开医院这种特殊环境,回到现实生活,如何继续维持和进一步改善功能,增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是此后的主要问题。为了预防患者的运动量不足,体力低下,或是因运动模式异常造成继发障碍,治疗师一般将患者分为三个水平予以指导,即轮椅辅助水平、轮椅自立水平和步行水平。

3 做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

针对患者功能恢复的程度,进行技巧性训练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精细协调训练。指导患者握笔、用汤匙、刷牙、洗脸更衣、进食、洗浴、转移等,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处理能力[2]。时刻提醒患者及家属让患者使用患侧习惯,目的是训练患者健侧跨过身体的病侧取用物品,指导家属在没有治疗师训练的情况下,能够协助患者进行肢体的康复训练。

4 统计学分析

采用Barthel指数在康复治疗前后各测评一次ADL,评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测,进行统计学处理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康复训练组入院时与出院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5 讨论

5.1 心理护理是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消除因疾病而引起的心理障碍,使其能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存质量的一种护理手段[3]。

5.2 Barthel指数是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角度对康复护理效果预以评估。表1所见早期的康复训练组入院时ADL评估积分较低,说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整体水平低下,对他人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康复训练组出院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积分明显升高,并能达到中等水平,与康复训练实施前及对照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5.3 偏瘫患者在不同的阶段存在着弛缓(肌张力下降)、痉挛(肌张力增高)、异常的运动模式、正常姿势反应及运动控制丧失。出现这些问题是中枢神经系统破坏,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失控制,原始反射被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的结果。如果错误地将中枢性瘫痪认为是肌力的丧失,用肌力的大小评价功能恢复的好坏,鼓励患者进行提高肌力的训练,就会使痉挛加重,诱发出联合反映强化病理性的联带运动等异常运动模式,导致训练陷入盲目性,将运动功能的恢复引入误区。随着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大多数患者的痉挛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联带运动也不典型,并且在早期就可以诱发出分离运动。因此,在准确分析问题和采取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方法的前提下,患者的运动功能完全可以得到改善,从而使偏瘫肢体功能恢复过程大大缩短,使偏瘫康复收到很好的效果。

5.4偏瘫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训练方案科学合理是获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如果卧床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废用综合征;床边训练时间太久,不能及时转入训练室,往往因病房条件限制,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如果患者不具备运动的基本条件,过早地离床训练步行,就会使痉挛加重,诱发原始反射和强化异常运动模式等。为此,提出4个阶段的治疗方法,即病房床边训练阶段、床上动作训练阶段、步行准备训练阶段以及步行训练阶段。这种分期方法可以与治疗较好地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能力,减少脑梗死偏瘫引起并发症发生。

参 考 文 献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07

脑血管疾病目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致残率极高,早期康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几年来,在临床康复工作中,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不断调整患者的居住和训练环境,采用多种康复方法,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短时期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了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信心和依从性。

资料与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年龄40~65岁,所有诊断均符号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叙述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1]。

入选和淘汰标准:①入选标准:首次发病、个别为第2次发病,但首次发病后无明显后遗症残留,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78分。②淘汰标准:接受过溶栓治疗;痴呆;严重感染;合并严重肝、心、肾疾病。

分组:12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即分为两组,一组为丰富康复训练组,一组为单纯康复训练组。丰富康复训练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0~65岁,平均52.8±11.48岁。单纯康复训练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2~65岁,平均52.6±9.83岁。

康复训练方法:①丰富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将丰富的环境和多种康复训练方法相结合。丰富环境: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住2~3人间的房间;由喜欢的家人陪护;尽早离开病房到训练室同病友共同训练,选择形态多样、色彩丰富的物体,包括棉布球、木钉、平衡木、体操棒等。让患者及家属共同观看生动活泼的康复影像资料。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和作业训练(Bobath.Rood.Brunnstrom.PNF、运动再学习等治疗技术)[2]、针灸、中药手足浴;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30分钟。②单纯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包括单人房间、在家或在床边训练,护工陪护,主要采用Bobath方法进行肢体功能训练,1次/日,每次30分钟,共治疗30天。

观察指标[3]:①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评分(FMA)。②ADL(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采用Barthel指数(MBI)。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检验采用X2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治疗后各组评分相互比较:①FMA: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年性差异。②MBI: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治疗前后各组自身比较:治疗后1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无明显改善,治疗后20天、3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有明显改善。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讨 论

脑梗死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群中发病率逐渐上升,而且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随着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在脑血管病幸存者中,70%~80%的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智能障碍、心理或情感障碍等,其中以偏瘫最常见。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在临床实践中,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损伤恢复疗效肯定,有明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丰富环境联合多种康复训练方法为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丰富环境刺激对脑梗死后的康复作用具有非常的意义。

训练方法相结合,可以使大脑达到最佳的功能恢复[4]。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修订方案[J].中国神经科杂志,1995,23(6):670.

篇(4)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3-0030-01

临床路径(clininalpathway,CP)是指医院内各个学科的专家,对某种疾病或手术方式制定公认的治疗模式,让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治疗,并根据临床路径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每位患者的差异,以免在下一个患者身上发生同样的错误,同时依此模式控制医疗成本,维护和提高医疗水平。脑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康复训练可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我科自2007年3月`2008年5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CP早期康复训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经CT或MRI证实,且患者无明显精神、意识障碍,无心、肾及呼吸系统等并发症。将所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CP康复组56例,男性38例,女性18例,发病年龄平均(61.5±14.2)岁;对照组53例,男性36例,女性17例,发病年龄平均(62.6±11.3)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伴发疾病及既往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病情稳定48h后即开始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进行传统康复训练,CP康复组患者自入院就进入临床路径康复训练,具体步骤如下。(1)发病后,保持良肢位的摆放,给予患肢被动运动。两周后,随着脑水肿的下降,在语言、站立、行走等方面进行室内训练。随着脑水肿的进一步消失,进行室外长距离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2)出院前对家属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交待家庭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并留联系电话以便随访。

1.3 随访 CP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在发病3个月时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语言和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日常生活自理情况。

1.4 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 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后、出院及随访时均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定其运动功能各1次,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脑梗死患者CP康复组与对照组24h后Bar-thel指数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个月时和三个月时指标较入院24h时均有所改善(P

3 讨论

3.1 cP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的可行性近年来,随着脑梗死的诊断与抢救水平的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致残率却有所增加,极大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CP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统一标准,项目完善,避免因护理人员责任心和水平的差异而遗漏项目。无特殊仪器设备购置和成本支出,在各级医院均可推广实施。

篇(5)

脑血管病是一种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1]。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占60%~90%[2],为了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对神经内科脑梗死偏瘫患者,在病情稳定、生命征正常时即开始实施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5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所有病例经头部CT确诊),男46例,女10例,年龄60~80岁。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38例;上肢肌力≤Ⅱ级48例,≥Ⅲ级8例;下肢肌力≤Ⅱ级50例,≥Ⅲ级6例。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28例,对照组28例。两组在疾病程度、偏瘫侧、ADL评分、肌力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按脑梗死常规护理及随意自我缎炼。康复组除按对照组护理外,同时于入院后在病情稳定、生命征正常的情况下即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康复护理:患者突然瘫痪,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影响功能的康复。因此,医护人员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为患者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关心尊重病人,避免刺激和损伤病人自尊的言行;指导病人正确面对疾病,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观情绪,避免过度依赖心理,增强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与信心。②康复训练:根据每个患者所处的阶段、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在康复评定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法,实施的康复训练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住院后第一周,这一阶段的护理目标为:通过床上康复达到调整心理状态,预防各种并发症,为恢复期的功能进一步恢复打好基础。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训练,Ⅰ.良肢位的摆放及变换:从住院第一天起,帮助患者做好床上的摆放,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并定时给予翻身等变换,以预防压疮的发生。Ⅱ.关节被动活动:如上肢的肩外展、肘伸展、前臂旋后、腕背伸、伸指;下肢做伸髋、屈膝、踝背屈等,每天进行3次,每次活动10次,用力适中,活动幅度由小逐惭变大,直至全范围。Ⅲ.按摩肌肉:动作轻柔、缓慢、有规律,在进行关节被动活动的同时进行按摩肌肉。Ⅳ.早期床上活动:患者一旦神志清醒,生命征正常,体力有一定的恢复,就应及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一般在入院后24小时进行,包括向患侧、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上四点跪位及跪立位、床边坐位、健手带动患肢运动等。第二阶段为住院后第二周,这一阶段的护理目标为:通过康复训练,使上下肢的肌力得到恢复,能够自理部分日常生活;指导患者站立、协助患者双手握住单干,身体蹲下再站立、提放物品、梳头等。第三阶段为住院后第三周,这一阶段的护理目标为: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争取早日回归社会。训练项目有:指导患者床椅转移、步行、上下楼梯、使用快子、穿脱衣服等。

3.康复效果评价 在住院后第1天和第30天,选择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治疗后肌力比较。

4.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结 果

1.两组患者住院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住院后第1天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后第30天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P

讨 论

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回归家庭占绝大多数,因此,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有研究认为,早期活动的患者再发和进行性加重的比例并未增加,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康复疗法,并可减少误用或废用综合征[3]。因此,脑梗死发生后,只要病情稳定,生命征正常,就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以免发生二次损害,如关节挛缩畸形、肌肉萎缩等继发障碍。

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训练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力明显优于一般常规护理及随意活动的患者。脑梗死患者的主要障碍是一侧肢体的瘫痪,即通常所称的偏瘫。偏瘫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即中枢性瘫痪,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失去控制,原始反射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和执行受到干扰,而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促进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的重组,同时也不可忽视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这可以强化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该系统的生理功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4],起到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提高患肢肌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作用,为患者回归社会缩短了路程。

参考文献

[1]梁淑慧,李慧明,张丽娜.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研究及其对健康教育的启示[J].护理学报,2006,13(7):32-33.

篇(6)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00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头颅CT检查,100例均为初发病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龄43~75岁,平均61.6岁;对照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45~73岁,平均59.5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及时间的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①一般处理:注意防治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肾功能;②调整血压:血压维持在患病前所处的水平或患者年龄应有的稍高水平;③防治脑水肿:对于梗死面积大或有颅高压表现者,用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静脉滴注,根据病情每6 ~12 h 1次,或结合速尿 20~40 mg静脉注射,交替使用,共使用 3 ~7 d;④脑细胞保护剂:随证使用清除氧自由基药物 (维生素E、 维生C )、脑代谢活化剂( 胞二磷胆碱)、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脑益嗪);⑤抗血小板聚集剂:阿司匹林片 0.1 g,口服,每日1 次,连用3 周;⑥对症、支持治疗。

1.2.2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包括:a运动功能康复:对患侧肢体软组织进行按摩,分为推柔、按拿、摩擦、摇动、拍振等手法;训练患者在床上翻身,采取双侧活动时手的抗痉挛模式,双上肢伸向天花板,健侧下肢屈起,用力支撑向患侧翻身; 在床上活动瘫肢,做各种活动,如屈曲肘关节,把手挪到胸前,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用手擦脸,反复伸肘关节,用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动作;练习坐起背部垫以被褥,让患者靠着锻炼躯干肌肉,后让人扶着床档起坐和独立坐起,能在床上稳坐后,让其坐床沿,两下肢下垂,练习两下肢活动,准备下地站立和步行;锻炼站立和步行两个人扶着站立,以后可由一个人扶着患者或让患者自己扶着床栏,当患者能独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开始跨步动作,最初亦可由搀扶,练习跨步,如跨门槛,上下楼梯。 b 语音障碍的康复: 口语训练,听力训练,强化读写训练等。2组均以 14 d为 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标准 参照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 级,生活自理;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 1~3 级,部分生活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 少 18% ~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7% 或增加。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总有效率

治疗组5820257689.7%

对照组42131421369.0%

注:两组相比,P

3 讨论

肢体偏瘫是脑梗死患者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如何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已成为目前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3]。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在发病 6 h的缺血性半暗带区可出现可逆性改变,通过药物治疗,可降低脑水肿、控制血小板聚集、改善侧支循环等,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但完全坏死的脑细胞已不可能恢复功能,只有通过早期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发病后24 h是采用被动与主动相结合进行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可以促使对侧大脑半球的运动功能,重组和支配,通过感觉的输入促进相关运动功能,从而改善偏瘫肢体的功能[4]。经过早期对肢体进行正确姿势的摆放可防止肌肉痉挛,对肢体、关节进行被动或(和) 主动的活动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运动训练可以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重组和代偿,从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通过功能训练可使感觉器接受的传人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可塑性的发展,使丧失的功能再获得,这是早期康复治疗能够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基础。

脑梗死神经受损导致的运动障碍的康复效果,主要取决于治疗开始的时间, 干预越早越好。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过去康复治疗往往从恢复期开始,但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应早期进行[5],早期康复无论是在7 d内还是在 2周以内实施,均比未康复者在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水平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一般认为,脑梗死发病后1周内,而无脑水肿者第1天就应开始。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人们逐步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重新组织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6]。神经系统的这种可塑性能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训练得到强化和巩固。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防止肢体挛缩,减少非瘫痪侧的肌萎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患者的不安,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费用。脑梗死急性期随着坏死组织、出血吸收、脑循环代谢改善和脑水肿减轻,脑可塑性方面恢复逐渐占优势,脑功能恢复可由功能重组获得,也可由次要通路开放获得。

总之, 脑卒中后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以及 日常 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早期康复是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 考 文 献

[1] 丁迎松, 何晓芳.脑反射治疗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作用.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 3( 3):12-13.

[2] 南登.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0.

[3] 王瑞平.脑卒中偏瘫患者弛缓期股四头肌诱发训练的临床体验.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 12( 19):45-46.

篇(7)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4.015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 effect by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HUANG Hu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Jiangsu Nantong City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Nantong 22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arly application effect by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4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7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eurological intervention (body position management and basic health education guidanc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was made on curative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Barthel and Fugl-Meyer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admission (P>0.05). After 1-month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improved Barthel and Fugl-Meyer scores, comparing with those at admiss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arthel score as (60.23±5.23) points and Fugl-Meyer score as (64.23±5.09) points,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51.22±4.87) and (52.22±5.40) points,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Neurological intervention

随着近年来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 脑梗死的发病率随之增加, 不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征, 且存在较高致残率, 因此应该实施相应的干预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1]。本院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康复干预,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本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经影像学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2];单侧偏瘫;无全身其他重大系统疾病;无家族遗传史;知情同意。排除既往有痴呆病史的患者。其中男76例, 女64例;偏c部位:左侧80例, 右侧60例;年龄最小56岁, 最大90岁, 平均年龄(64.53±8.49)岁。接受教育时间0~14年, 平均时间(5.22±2.94)年。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70例。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干预, 即给予管理和基本健康教育指导(包括介绍病因病理、治疗、饮食、功能位摆放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训练干预, 为患者一对一地进行康复评估、制定计划、实施训练[3-6]。具体方案如下:①评估。包括患者认知功能、肌力、肌张力、言语能力、吞咽能力等基本情况。②计划。根据评估情况, 制定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心理支持等方面计划。③实施。a.运动功能训练:患者在卧床休息时, 给予患肢良姿位摆放, 防止患肢的挛缩和关节脱位变形, 如当患肢肌力≤3级时, 进行床旁患肢各关节被动运动。b.认知功能训练:指导家属与患者沟通的方法, 通过讲话、交谈、读报等形式利用言语刺激, 提高患者觉醒能力和环境辨别能力;随着患者认知能力的逐步改善, 对患者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定向力等加强锻炼。c.言语功能训练:指导患者通过舌尖运动进行练习, 利用认字卡片、写字板等工具, 从简单的单字、单词, 到常见短语、简单对话, 循序渐进, 反复强化训练内容, 并教会患者家属配合及学会自行操作, 以达到改善患者状态、促进能力提高的目的。d.吞咽功能训练:根据评估判断的吞咽障碍程度, 按照患者配合能力逐步训练, 针对患者具体采用的方法包括呼吸控制训练、口舌下颌训练、冰刺激方法、门德尔松手法、咳嗽及发音训练等。e.心理支持:指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 要求家属从生活上、精神上给予患者家庭支持, 树立共同战胜疾病的信心。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根据参考文献[7]分为显著进步、进步、无效, 总有效率=(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③神经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入院时, 两组患者Barthel、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 两组Barthel、Fugl-Meyer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提高;且观察组Barthel评分为(60.23±

5.23)分、Fugl-Meyer评分为(64.23±5.09)分, 均高于对照M的(51.22±4.87)、(52.22±5.40)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脑部组织缺血缺氧, 导致病变坏死。在临床上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半身不遂、偏瘫、行动不便以及语言障碍等, 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8-11]。对于脑梗死后遗症, 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2], 早期康复训练通过肢体、语言等对运动通路神经元起到刺激性作用, 提高兴奋性, 获取合理的运动输出, 促使肢体功能康复[13, 14];实施早期康复训练, 还可以避免肌肉萎缩, 防止出现继发障碍, 增加患肢感觉的刺激性,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细胞复活与再生[15];与此同时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刺激, 可以使得脑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新通路, 诱发出新的反射弧, 发生代偿作用[16]。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早期语言康复刺激, 可以使得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暗示作用, 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主观欲望, 在较短的时间内, 发生主动运动[17]。除此之外, 早期康复训练还能刺激患侧活动, 避免患侧肌肉出现萎缩, 防止关节出现畸形或脱位, 为远期恢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8]。本文结果显示入院时, 两组患者Barthel、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 两组Barthel、Fugl-Meyer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给予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干预, 可以显著提高Barthel、Fugl-Meyer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良好, 有效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敏娜.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重要性及防止异常模式. 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2(10):102-103.

[2] 王进明. 老年脑中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应用探讨. 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4(7):51-52.

[3] 徐平, 肖波, 郭桂香, 等.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3, 22(2):109-111.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0, 2(4):16-19.

[5] 赵继宗, 周定标. 神经外科学.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133-135.

[6] 陈锡栋.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12):113-114.

[7] 杜恩. 老年脑中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应用研究.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4, 12(2):51-52.

[8] 周晓娜, 张明, 李雅晴, 等. 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早期康复疗效观察. 中国康复, 2016, 31(3):177-179.

[9] 赵联伟. 康复训练及物理方法治疗脑卒中早期81例. 中国疗养医学, 2016, 25(5):483-484.

[10] 董卓林.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18):2473-2474.

[11] 牛家兰.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安徽医学, 2010, 31(3):278-279.

[12] 谭莉, 王敏.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四川医学, 2010, 31(12):1889-1890.

[13] 毛继玲. 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1):96-97.

[14] 李志鹏. 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 2016, 24(15):59-60.

[15] 江雪琴, 王艳娜. 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14):31-33.

[16] 王清, 陈湘玉, 沈小芳, 等. 超早期活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护士进修杂志, 2015(19):1743-1745.

篇(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4.037

篇(9)

脑梗塞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治疗与护理不合理或不及时,会导致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形成功能障碍,值得关注[1]。本文对比常规护理与康复训练在社区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探讨康复训练在社区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社区治疗的脑梗塞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并依据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共17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方案上应用康复训练,共1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0例,女7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为(55.21±1.26)岁;观察组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为(56.24±1.2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的基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方案上应用康复训练,措施为[2]:①心理指导:定期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一旦发现负面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同时,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心态,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②肢体功能恢复指导:在患者身体能够承受的条件下,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实施运动锻炼,提高患者的躯体功能恢复。③康复指导: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加快康复速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5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症状越严重,反之,表示患者的症状改善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程度越好,反之,表示改善程度越差[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

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42.51±1.54)分和(63.24±3.24)分,对照组为(43.02±1.04)分和(64.04±3.05)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20.14±2.14)分和(91.21±1.24)分,对照组为(32.11±1.85)分和(80.14±2.45)分,相比于干预前,两组的症状得到明显好转,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改善更好,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10)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8-0044-03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死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救治存活的脑梗死患者中70%~80%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同时脑梗死常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规药物治疗作用有限,溶栓、抗凝治疗不良反应多[2]。大量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年龄>80岁;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有出血、血小板、凝血功能异常或手术史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45~79岁,平均(61.6±9.1)岁;所有患者及相关家属均知情同意,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上述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病史、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如降低颅压,减轻脑水肿,静脉溶栓,钙离子拮抗剂,清除自由基,神经营养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血糖及其它对症处理;其中康复组行早期康复训练。患侧肌力0~1级:上肢行肩关节被动外展、内收、水平外展、水平内收、前屈、上举、后伸、内旋、外旋运动,肘关节被动屈曲、伸展运动,前臂被动旋前、旋后运动,腕关节被动掌屈,背屈,桡侧偏,尺侧偏运动及指关节被动屈曲、伸展、对指、对掌运动。下肢行双桥、内旋、髋关节被动伸展、屈曲、内收运动,膝关节被动屈伸,踝关节被动背屈运动。患侧肌力2级:行以上关节的主动助力运动及坐位平衡训练。患侧肌力 3级:上肢嘱患者主动完成肩关节各方向活动,训练肩关节的控制能力,主动活动肘、腕、指关节。下肢行单桥、主动髋关节屈曲、内收、屈髋屈膝、屈髋伸膝运动,踝背屈训练,同时行坐-站转移及站立训练。患侧肌力4级:行以上各关节各运动的抗阻训练以进一步增强肌力,行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穿衣、修饰、进食、刷牙等),并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训练。坐位平衡的训练:先从抬高床头开始,逐渐增加抬高的角度,让患者从卧床逐渐过渡到坐位静态平衡,然后训练患者坐位动态平衡,采用对角线运动做躯干旋转,越中线的交叉练习,酌情逐步让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起床、坐床边、坐椅子。坐-站转移:当患者能够坐椅子时,在治疗师帮助下让患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稍向后收,Bobath握手向前伸、眼睛平视,充分弯腰后双腿同时向下蹬力站起来,待站起后再挺直腰放下双手,实现坐-站转移。站立平衡训练时,起初应由左右两人对患者进行搀扶或保护,然后逐渐过渡到一人保护及患者独立站立,即站位静态平衡,再行站位动态平衡训练,待患者站位动态平衡实现后,即可开始进行步态训练。步态锻炼:先训练患者前后、左右重心转移、单腿负重,患腿迈步动作,再练习原地踏步,再缓慢移步行走。

1.3 疗效标准[5]

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别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0%,病残程度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60%~80%,病残程度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0%~60%;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4 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入我科后由神经康复治疗师对其肌张力进行改良Ashworth评定[6],治疗前和治疗后21 d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均使用SPSS13.0分析软件包,根据资料的性质采取t检验或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对比

康复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和下肢肌张力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1个月后,上肢:康复组的肌张力以0级为主,对照组以2级为主,康复组的肌张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21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在脑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区短时间内可出现可逆性改变,通过药物治疗可降低脑水肿、控制血小板聚集、改善侧支循环等增加脑部血流供应,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但缺血病灶中心完全性缺血坏死的细胞已发生不可逆性改变,不可能恢复其生理功能,留下许多后遗症[7]。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注重早期功能锻炼,则肢体功能残缺的机会增加。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早期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地促进脑功能的恢复,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形成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周围神经组织可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使邻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有效地防止关节挛缩及肌肉萎缩,减少脑细胞死亡,促进整体运动功能恢复[8]。

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2.5%,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使患肢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建春,方佩芬.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和肢体功能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8):948,952.

[2] 沈耀英. 急性脑梗死55例早期康复训练效果分析[J]. 交通医学,2006,20(6):735-736.

[3] 陈美清.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效果评价[J]. 右江医学,2010,38(3):327-328.

[4] 王黎英.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 医学信息,2011, 24(10):6483-6484.

[5] 郭红英. 脑梗死患者全面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1267-1268.

[6] 丁宇,陈贞芳,刘晓玲. 早期功能训练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5):6-7.

[7] 贾爱军,赵秀秀,苏丽芳. 脑梗死的早期康复训练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0,7(8):753-754.

上一篇: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 下一篇: 循证医学的前身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