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10:04: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言专业训练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篮球运动损伤的原因
事实上,导致篮球运动损伤的原因较多,如:技术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引发某种性质的运动损伤。但是,在篮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常见的损伤部分主要有踝关节的损伤、膝关节的损伤、腰部的损伤以及指关节的损伤等。
(一)准备活动不当
通常情况下,在人体即将开始高强度或高负荷的运动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于通过适量、适时的准备活动可以有效达到动员机体的效用,具体来说,不仅可以充分活动身体的各个关节,更为关键的是可以有效帮助运动员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准确地说是对运动员的心理起到某种 程度的动员作用,尽快帮助运动员做好进入比赛状态的准备工作。然而,就走访和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体育专业学生在篮球训练正式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并不是很乐观,甚至有很多同学只是把准备活动作为可有可无的部分,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是没有专门针对篮球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损伤的部位进行专门性准备活动。
(二)带伤练习和疲劳状态下训练
在带有伤病和较为疲劳的状态下进行训练是很多从事专业篮球训练的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时候,运动员自身带有伤病不但没有引起自己的重视,甚至有很多教练员认为带伤练习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一种坚强品质,并对这种行为加以赞赏或鼓励。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这种错误理念很看能会导致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缩短或者提前终结。
篮球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如果由于在进行了超大符合的运动或训练后没有及时进行机体的恢复,很容易导致机体的一些细微损伤逐渐累积下来,并最终导致运动疲劳而造成各种运动损伤。
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篮球训练情况来看,很多院校的篮球队并没有配备专业的体能教练和队医,因此很难真正实现在超量运动负荷后及时让机体得意恢复的目的。
(三)技术动作错误
篮球不仅是一项对运动员身体素质有着较高要求的运动,同时也包含诸多的篮球技术。如果运动员不能够较好的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技术动作要领,在进行训练尤其是较为激烈的比赛时,很容易因为错误的技术动作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例如,初学者在练习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一动作时,如果不能够正确运动迎球接球后的缓冲动作,就会很容易造成指关节的损伤。
(四)运动量安排不合理
目前,在很多教练员或者运动员的眼中,依然认为通过运动量是可以实现运动员篮球技术的全面提升的。因此,很多教练员在篮球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给运动员安排超出运动员机体承受能力的运动量。但是,由于机体本身也是有一定运动负荷极限的,一旦超出这种现象,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例如,在一段时间内,如果过多地进行滑步、急停、踏跳上篮等专项练习,很容易导致膝关节因局部负担过大而出现膝关节髌骨劳损现象。
二、损伤预防措施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对于篮球运动损伤的防治有着积极的效用。因此,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都应该充分认时准备活动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篮球中的准备活动应该包括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和针对易受伤部位的专门性准备活动。其中,一般性的准备活动主要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慢跑以及一些基本徒手操练习等。通过上述一般性准备活动,我们可以达到热身的目的;但是,为了更好地防治,我们还应该进行一些专门性的准备活动,如专门针对踝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以及腰部和膝关节的准备活动。
(二)加强易受伤的部位训练
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一般发生运动损伤几率较高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四肢部分,即踝关节、指关节、膝关节等。因此,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加强对容易受伤部分的训练,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便是加强对相关部位的力量训练,全面提升易受伤部分的力量,进而达到有效防治运动损伤的目的。
(三)学会自我保护
事实上,导致篮球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动员普遍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因此,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真正保证篮球训练的效果,全面提升自身的篮球技战术水平,就必须学会自我保护,逐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对于从事篮球训练的学生来说,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自身的保护意识:
第一,充分了解并重视准备活动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第二,在进行篮球运动时,要集中注意力,首先在思想上对篮球训练或各种比赛可能的对抗激烈程度,从而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
最后,在进行篮球比赛时,一定要做好必要的保护措施,如对踝关节、膝关节等部位的保护,尤其是在上述部位已经存在损伤的情况下,必须对其采取必要的保护。
三、结语
篮球运动由于其激烈的对抗和较强的观赏性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但是,我们特别应当主要的是,也正是由于篮球运动自身的特征加大了各种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必须从日常的训练做起,在加强自身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对运动损伤的有效防治。
参考文献:
1前言
羽毛球后场头顶高远球技术是最最基本的技术之一,针对这些业余选手出现的问题,首先通过对18名业余选手5周的分组教学练习得出每周的测试结果,其次对测试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检验所得数据与训练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几个组每周的测试结果和最终的测试结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针对不同业余选手的实际问题,采用专业训练手段,制定详细个人计划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显著的提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业余羽毛球选手18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法
收集查询与本文相关的资料,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数据统计法
―整理实验测试数据资料,对每周的测试结果进行百分比统计,然后比较教学效果,最后运用T值检验数据的差异
223实验法
把研究对象分成三组,A组为青少年;B组为从未接触过羽毛球的初学者;C组为有一定基础但从未进行专业训练的羽毛球爱好者进行训练。每组均为六名成员。
教学前对选手进行简单的摸底调查测试,(测试内容:教练员发高远球至底线,选手们站在底线处原地击头顶高远球,选手按顺序上场进行测试,每位选手各击打20次),从测试可以看出,三组选手暴露出不同问题。
针对每组不同的问题,因人施教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用5周15次课的时间把研究与实验结合,以1周为一个对比期,每周的最后一次课进行比较和总结,15次课完成后,按照一定的测试方法进行总结。
3结果与分析
31第一周实验分析
通过一周的练习,各组训练选手不同程度的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准备姿势不正确接球前两脚站立位置过于靠前或身体重心过高或球拍放置过低,不利于到后场击球。教练员提出的纠正方法主要有:保持正确的击球准备姿势两脚前后站立于接球区中部,两膝微屈,重心稍下降,接球手持拍于胸前,蓄势待发,进退自如。注意击球时要求肘关节的高度要超过肩部,要对准击球方向。注意击球时要求击球点在头的稍前部。注意击球拍形不论是打直线还是打斜线球拍都应该正对击球方向击打球
32第二周实验分析
第二周,以多球定点练习为主,多球练习法不仅对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有良好效果,而且对身体素质及专项素质的提高有显著帮助。
经过了两周的训练,三组的选手都继续在进步,对测试情况进行分析。首先看a组,未过网比例占总数的5500%比上周降低了2250%,说明选手的击球感觉得到提高,出界及不到位的百分比是4000%,比上周提高了1750%,但是选手们能把球打中而且能过网,只是击球质量不理想,这在教学练习中是正常现象,这说明选手们不能控制落点,到位的百分比是500%,比上周提高了500%,但仍然不高,说明学员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针对此项问题,解决方法是:语言通俗易懂,循序渐进,耐心教导。
b组的情况,未过网的比例是5000%比上周降低了1500%,说明选手在掌握击球的时间差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能找好击球点,提高了击球的命中率,出界和不到位的比例是3750%,比上周提高了125%,这个现象与a组相同,说明b组选手的击球质量依然不理想,这是因为动作不连贯,不能合理掌握发力和翻腕时机。到位的比例是1250%,比上周提高了250%,说明选手的技术在稳定提高,但是提高的效果并不明显,到位的比例仍然不高,还不能掌握此项技术。
C组的情况,未过网的比例是667%比上周降低了233%,出界和不到位的比例是3833%,比上周提高了1517%,到位的比例是5500%,比上周提高了1750%。说明选手进步幅度小,经常出现错误的习惯动作。难以短时间内纠正,需要进行正规徒手动作的多次反复练习,以规范动作。
33第三周实验分析
第三周,练习头顶高远球移动步伐是对方来球向左后场区,用头顶击球技术还击时所采用的后退步伐。头顶后退步伐也可用并步或交叉步移动后退。三周的训练,三组选手都出现了共同问题,所有数据出现了明显下降现象,其主要原因反映出三组选手在定点击球明显提高的基础上,一旦结合移动步伐就出现动作变形,搭配不协调,脚下步伐不规范,例如:错步、碎步、少步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教练员决定:停止多球训练,重复徒手步伐训练,直到达到熟练程度,再结合多球进行训练。
34第四周实验分析
第四周,练习头顶高远球回球后的回动步伐,并结合连续移动回球后回动的多球练习。在教学或训练中,往往偏重于起动的技巧而忽视回动技巧的训练与改进。因此,起动至蹬跨步后,上网时前脚要制动,后脚要跟进上一小步;后退击球时,后脚要支撑住重心的后移,击球后随着重心的前移立即回动,不应在原地有停滞动作;后退起跳腾空击球时,要充分利用收腹动作,使身体前倾,后脚后摆更大,落地时支撑脚应落在重心之后,以便身体重心前移,使落地动作成回动的开始。
35第五周实验分析
相对前四周选手已有显著提高,本周选手已经没有了击不中球的情况。说明采用的练习方法能有效的解决业余选手命中率问题。选手掌握了击球的方法,基本控制了出手击球的质量而且还能够灵活运用移动步伐。并且在一对一对抗的实战练习中,对所学技术可以熟练应用,准确判断来球,移动迅速并到位击球。
36实验小结
在体育专业训练中,学生是否具有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和自强不自息的精神品质,是否能够自觉地接受训练内容,并主动按训练强度、要求完成训练任务。这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专业训练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考大学的自信心。其次要根据训练内容适当穿插有关思想教育来启发引导他们能达到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如针对容易引起学生枯燥的800米训练中,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艰苦训练的价值;在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的体操专项训练中,就要降低难度,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学生树立勇敢顽强、机警果断的意志品质;在球类专项训练中,让学生懂得球赛取胜的关键在于集体的密切配合,是个人能力的集体表现,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拼搏进取,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要创设情景,锻炼学生的意志。
加强目的动机教育,人的任何意志行动总是有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所谓动机是指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这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学生的行动也不外乎于此。因此,激发学生的正确动机,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起到重要作用。我多次采取表扬与鼓励的方法,利用正确的舆论评价逐步培养学生的训练动机。例如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我都夸那些不怕困难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尽管这是一个微小的话语,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改进训练方法,创造愉快的训练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培养意志。在100米800米、的训练中我还限定时间,对不达标的学生加做俯卧撑等练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品质。3、身教重于言教。不管是一个简单的单足跳,还是一个复杂的前手翻动作,都已远远超出了动作示范的意义。学生会被教师的行为所震撼,会希望有教师那样优美的动作,于是便毫不犹豫地模仿教师去练习,也就很少去考虑怕不怕、难不难了。这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训练上要勤奋,尽量给学生作示范,要求学生的,自己也一定做到。努力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效果。
三、运用挫折训练法对学生进行意志磨练。
所谓挫折法训练,就是让学生在其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使他们在心理上逐渐增强抗挫折能力,以尽快走出心理低谷,增强心理调节平衡能力的一种方法。平时应训练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批评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手段之一,但要注意批评的方式,可采用隐蔽式批评(体育教师不在公开场合下批评学生)、动之以情式批评(体育教师要慎重地考虑好自己的语言,用理解的心情、豁达的心胸去感动犯了错误学生的心灵)、角色换位式批评(体育教师不直接指责犯了错误的学生,而是启发他们换位思考)等,结合体育教育和运动项目,在学生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让他们经历一些挫折,并学会如何克服挫折,从而使学生明白学习和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只要正确面对、科学处理,挫折将会一一消除,自己永远是一个强者。
四、成绩测试、通过技术评比激发学生增强意志的愿望。
在训练过程中定期对学生的专业成绩进行测试,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对那些平日训练认真、刻苦而成绩进步的同学提出表扬。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可结合当前实际,讲一些前几届我校专业生取得成功的经历,用他们的坚强意志鼓舞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意志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56-03
高校在教育、训练、科研和人才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有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但是,运动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不仅涉及运动员的训练问题,而且关系到运动员学生的教育质量问题。因此,运动员的现实状况、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学校管理体制、运动训练与教学的关系、场馆设施及后勤保障等多种因素均对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培养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对甘肃省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甘肃省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培养体制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政法学院、河西学院、甘肃联合大学、陇东学院等具有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招生资格的8所普通高校的武术套路运动员53名,教练员8名。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高校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调查问卷60份,回收55份,回收率91.7%;其中有效问卷53份,有效率96.4%,发放武术教练员调查问卷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2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结果量化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常规统计描述。
1.2.3 文献资料法
大量查阅有关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政策法规文件及国内有关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培养的研究资料。
1.2.4 专家访谈法
对甘肃省部分具有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招生资格院校的武术专业教授进行访谈。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甘肃省部分高校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基本情况(见表1表2)
表1表2显示,甘肃省高校武术套路运动员入学的整体运动水平并不高,武英级运动员仅占22.6%,二级及二级以下运动员却占半数以上。平均习武年限7年。入学前在国际大赛中无人获奖,大多数的武术套路运动员都是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得前6名的名次,占所有调查对象的80%左右。
调查结果表明,甘肃省武术套路运动员进高校前接受系统高中教育的仅占34%,而从专业队或武校直接进校的运动员占66%,表明甘肃省高校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一般具有较长时间的运动经历,绝大多数运动员是通过特招或免试的方式进入高校,通过普通高考渠道进校的高水平运动员仅占调查对象的34%。由于长期的专业训练的影响,入学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普通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就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科技优势,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使之成为能够代表我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其他国际体育大赛的高水平运动队伍。国内一些高校在探索高水平运动训练方法上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某些研究领域甚至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甘肃省高校近几年在高水平训练与培养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但不可否认,甘肃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和期望的水平,与国内较发达城市和知名高校还有一定差距,更难以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2.2 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学生入学后在校训练情况(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0%左右的武术运动员基本上参加课余训练,训练的时间也相对比较固定,但有接近60%的运动员表示缺乏训练热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高水平武术课余训练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甘肃省普通高校武术套路训练的教练员,主要由各高校的普通体育课的教师承担,绝大部分教练具有较高的学历,也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但是,课余武术训练的训练方法、手段以及训练的场地器材情况不尽人意。调查显示,目前有43.4%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没有训练专用的武术场馆,许多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课余训练的场地器材很不完善,由此造成的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屡见不鲜;调查中,有不少运动员反映高校训练队的营养保障还不如专业队,只有少数学校在集训期才给运动员发放少量补助。而个别高校对运动员比赛取得的优异名次没有任何的奖励措施,以上情况严重挫伤了运动员的参赛积极性。部分教练员的专业能力与其学历、职称以及专业技术等级状况存在明显矛盾,缺乏训练经验,沿袭传统的武术训练方法,缺乏创新意识;还有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与运动员的沟通不足,运动员对教练员设计训练方法以及采取训练手段的训练目的、功能理解不够,导致训练效果不佳。
2.3 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入学后成绩及各院校分布情况(见表4、表5)
表4、表5数据显示,运动员入学后成绩提高并不大,仍有近35,8%的运动员在省级比赛中拿不到名次,这与甘肃省高水平运动员分布不均衡、学校训练水平、管理、条件、后勤保障都有直接关系。在调查的8所院校中,近有兰州大学面向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其中大多数为武英级或一级,且多次外出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其他院校招收主要为省内学校、运动水平较低,也很少外出比赛,运动成绩也相对较差。
2.4 高校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主要指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后,高校在其所学专业方面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相关的专业素质教育。从对53名高校武术高水平运动员的调查结果来看,运动员入学一般是学校安排相应的专业学习,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语言、历史、管理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从武术套路运动员所学专业的性质来看,一般是以文科类条款式知识为主,这类专业一般在入学前不需要专门的相关知识的积累,避开了需要经过长期系统学习才能熟练掌握的数理化知识。可以说,无论从学校育人的角度,还是从运动员自身今后学习成效来看,从事类似专业的学习都是无可厚非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能较快适应高校的专业学习,但有20%的学生表示在专业学习方面存在困难,10%左右的学生表示非常困难。说明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课学习,要将高水平运动员真正地培养成一名合格的高等专业人才,高校和运动员自身都需要付出比普通大学生更多的努力。
2.5 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学分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对专业学习的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学校在专业学习方面没有要求。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学校以减免学分的形式作为在重大比赛中取得好名次的奖励。由此,不免引发我们思考,我们在怀疑运动员文凭含金量的同时,也引发了对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动机以及培养质量的思考。高校学习期间的学分要求可以说都是各学校根据专业需要以及培养人才质量的要求而精心设计的,是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员的社会竞争力。而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学生采取的降低要求、减免学分等措施,看似为减轻高水平运动员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实际上却是降低了学校的培养标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降低了高水平运动员的社会竞争力。
3 结论
解放天性这个词是专业院校表演教学中使用的,源自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在目前的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中,这一理论也尤为重要。斯坦尼创造了“体系”,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真实的表演,“体系”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激起有机天性和下意识的创作。
二、群众文化辅导为什么要解放天性
群众文化学习者,大多数是零基础的,只为了临时完成单位表演节目的任务,或者作为兴趣爱好来学习。初次走上舞台,往往既兴奋又茫然,跃跃欲试却不知道从何做起,就像我们初学开车时,着急将车子移动,却不知道,对于新手最重要则是要先学会目视前方,提前判断路况。例如,一个小品节目,业余演员在学习塑造人物之前如果不先进行解放天性的训练,那么他们将无法感受人物,更不要说体现人物。他们只有掌握了方法,通过感悟人生、提炼人生,才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自身表演技能,最终出色地完成节目表演。
三、在群众文化辅导中怎样训练解放天性
(一)明确解放天性的目的首先要明白解放天性的目的是什么。前面提到的“老三样”是前辈根据当时国内演员的情况制定的,时至今日已过去几十年。而在群众文化辅导中,所面对的学习者是业余演员,他们缺乏表演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甚至更多的人存在“不好意思”的心理,这样就要他们明确解放天性是为了能够使他们短期内突破自己,达到所排演节目的预期效果。
(二)解放天性在群众文化辅导中的应用下面我将结合我个人在群众文化辅导中使用的“三步”训练方法,进一步阐述我对解放天性训练的理解。第一步:外界感知练习。这个环节的目的,是锻炼演员们表现较为直观的反应。首先让学员们品尝各种调味品,比如酸甜苦辣咸,也可以让他们感受烫、热、冷、冰、痛、痒等知觉。让他们记住自己对这些刺激的反应,再让他们不经过刺激,把反应再现,如果不能,可反复进行。第二步:内在感知训练。准备几段不同的音乐(不要有歌词),训练时,让演员们站起,深呼吸若干次,全身放松,闭上眼睛,然后再开启音乐。
一开始用较为轻松客观的语气,引导着他们进入音乐、感受音乐。接着老师开始根据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加以语言引导,比如音乐是轻柔的,就可以轻吟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小诗,如果语言组织能力较强,也可以即兴的感叹,“微风和蔼地吹拂着你的头发,头上是娇媚的黄月亮,你荡起一叶小舟摇曳在海上,鱼儿欢快地在你脚下嘻戏,大眼睛的星星好奇地打量着你的面庞……”直至音乐完毕,缓慢的让学生们睁开眼睛。请他们谈谈各自的感受,有没有在脑海中浮现过你刚才所提示的内容,大海,微风、星空、小船这些元素等。休息一下,换一段另一种情绪的音乐,再次开始训练。同样,随着音乐的情绪和节奏加入自己的语言引导,比如在播放《二泉映月》的时候加入带有残月、乌云、小巷、孤独的打更人、流浪的小狗、老树、油灯、残破的院落等具有影像要素的散文让他们感受悲伤。
关键词: 乒乓球;训练方法;课堂训练
Abstract: table tennis;training methods;classroom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162-03
0 引言
乒乓球运动是手握球拍在中间隔一网的球台上轮流击球的一项球类运动。这项运动设备投资简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长期坚持打球锻炼,能够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和身体的协调性,并且有助于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另外,由于这项运动所需设备极其简单,对环境没有太苛刻的要求,因而在广大市民中备受推崇。在我国,乒乓球素有“国球”之盛誉,因为我国在乒乓球赛事中屡创辉煌战绩而闻名世界。在乒乓球比赛中,选手的打球速度极快,球路变化多端,选手的基本功、快速反应能力及其对打球技巧的驾驭能力,对比赛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乒乓球选手的日常训练必须十分科学。
乒乓球训练实际是教练向学员传授乒乓球运动知识和打球技巧的过程,是基本技能显化为打球技巧的过程。为了使学员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打球技巧,教练必须具备丰富的训练经验,了解每一位学员的身体素质状况和擅长领域,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本文从专业训练的角度出发,基于比赛竞技需要,对乒乓球打球技巧及心理状态的控制进行具体论述。
1 乒乓球训练中必须注意几点要求
①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应该时时关注学员的思想动态,结合每一位学员的性格特征、技术水平和身体承受能力制定实训计划,只有学员自愿接受训练计划并互相帮助,训练才能事半功倍。
②教练应该灵活运用积极性、自觉性、直观性、系统性和巩固提高等多种训练方法全面提升训练效果。
③乒乓球技巧的养成通常要经历“熟悉球性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巩固训练灵活运用”等几个阶段。教练应该根据这条规律分阶段制定训练计划及训练方法,以实现技巧养成的终极目标。
④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是确保训练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有效路径。教练应该根据学员的身体条件,灵活运用语言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以及游戏和比赛竞技来提升训练效果。
2 基于比赛竞技要求的乒乓球打球技巧的训练方法
2.1 横拍反手快撕弧圈球技巧的训练
横拍反手快撕弧圈球技术,即用拉弧圈球的打法将球拉起至反手位置进行发球或回球的打球技术。由于该技术适用于“守中带攻”的对峙格局,因而多见于比赛竞技中,球员常用此法完成横拍两面攻的打法。运用该法时,不仅能实现两面进攻,而且也便于防守,稳定而有力的反手防守实质上相当于一次完美的进攻,当球员防守十分到位时,会对对方球员的心理防线造成强烈的冲击,使其产生一种对“铜墙铁壁”的畏惧感。我国国家队中的乒乓球选手张怡宁在反手攻防技术稳定而见长。
2.1.1 横拍反手快撕技术的动作要领
站位:根据来球线路靠近球台。
引拍:身体前顶,肘关节、右肩稍稍提起,缩短球拍后引,拉高引拍位置,球拍前倾。
击球:上旋来球上升初期向前上方挥拍,并在来球到达胸腹前方时准确击球。击球时先将球拍紧握,在球到达指定位置时快速向前挥拍,用拇指、食指夹紧拍肩,控制来球的旋转角度迅速摩擦球的中上部完成击球。
还原:将挥拍距离控制在可以快速还原的距离内,以便击球后快速还原并为下一个击球动作做好准备。
2.1.2 实战中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控制拉球幅度,通过增强球拍与球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击球强度。在击球的瞬间以稳定、小幅度的击球动作增强触球点的摩擦力,可以大大提高击球的爆发力,以进攻优势压制对手。在乒乓球领域,德国名将波尔就是以精湛的反手反撕弧圈球技术而在乒乓球体育竞技领域备受关注。从一定程度上讲,技术类似于反手弹击技术,但又与之有明显的区别。横拍反手快撕的关键在于控制发球力度,挥拍时手腕可稍微内收以确保拍形稳定,击球的瞬间再突然发力增加球与拍之间的摩擦力,这样能够避免被旋转球制约而无法发力。在击球时,球员可有意识地提高持拍手的位置,尽量确保击球点落在球拍正面。这样在反手拉球防守时回球路线不易走偏,击球利落不拖拉。
乒乓球横拍反手快撕弧圈球技术,在目前的乒坛中,仍是很少见到有学员使用些技术。实战例子:在对手发力时球员可轻松防守到对手的直线,以极具爆发力的回球杀一个“回马枪”使对手措手不及。所以我们想更好地掌握乒乓球横拍反手快撕弧圈球技术,正确动作要领首先要训练好。当然,在实战中运用乒乓球横拍反手快撕弧圈球时,我们也必须注意以上提到的几个问题点。希望初学乒乓球横拍反手快撕弧圈球技术或正在学习乒乓球横拍反手快撕弧圈球技术的朋友,可以更好地学习到以上技术。
2.2 “快撕”技术的训练
“快撕”技术在实战中常被选手打成横板反手或直板反手反面快带的动作技巧。在实战中这项技术c快带技术的结合,使得击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而以“快撕”得名。1992 年我国国乒队在备战奥运会期间针对具有双打优势的德国队确定了双打备战路线。“快撕”术语也是在这一时期传开的。发展至今,“快撕”始终是最初第三、四板中最具优势的击球技术,击球手法以横板反手和直板反手反面快带为主。
“快撕”包括几点动作要领:首先两脚以近似于平行的角度靠近球台站稳,在对面来球将要过网的瞬间以较小的动作幅度向腹部引拍,以便对击球时间进行有效控制。在来球上升时击中其中上部,前臂向右前上方爆发式抖动发力,稍稍抬高身体重心前移。日常训练可以从一般上旋球回球技术开始练习,待回球状态相对稳定后再针对快挑、搓撇和半推半搓来球进行集中训练;针对落点的训练,可以从回击中路开始练习,待中路球回球技术比较娴熟后再进行直线/斜线大角度回球技术的训练。球员在训练过程中,球员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发力,因为这是“快带”技术的关键。
2.3 直板横打搓球技术的训练
2.3.1 直板横打搓球技术掌握要领
控拍:传统钳式右手。姆指稍斜、弯,轻压拍柄侧,食指第一关节稍下处轻扶拍肩,中指微弯用左指尖轻压拍面,无名指和小指自然放松轻压拍面。练习中,球员要有意识地控制中指不超过拍头到拍柄之间的中线。另外,为避免长时间练习后手出汗使球拍打滑,联系前可用砂纸打磨球拍反面反胶的三指处。拍柄左侧与虎口贴合的姆指根处,用中指和姆指合力将球拍握紧,拍面与小臂成直线后拍头稍下垂,拍面自然后仰。
发力:以腕关节为主引拍,带动小臂发力。
实施:接左半台或中路的近网下旋球时,将右脚伸入台下、上身进入台龋在高点期用拍面中线部分触来球后中部向台面用力,过去的球为对方左半台较短下旋球。
2.3.2 实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用拍面上部分触来球中部为不转球。用拍面下半部分触球后中部沿柏面倾斜角度发力为较L较转下旋球、落点多为对方反手位。接近网不转球时,将拍面前倾、高于来球引拍,在来球即将触拍时将球拍向后上回移,借对方来球的力量回球,此为“吸短”。
接半出台下旋球时可根据来球旋转和落点进行适当调整以控制回球的落点和旋转进行摆短或劈长,同样能给对方制造麻烦。另外,在中远台时还可以突然转化为反手削球,借以调控比赛的节奏,实施用旋转克制速度的有效方法。
2.4 实战中如何拉下旋球
除了打削球或对手爱推(削)下旋,每分钟球最多只有一板拉下旋,之后双方进入相持,再拉下旋的机会就很少了。但就是这一板拉下旋却是专业学员每天必练的项目,往往一开始练组合技术,教练总会先说:“好了,下面开始,发下旋,然后从下旋打起。”也叫打“搓攻”,就是先用下旋控制,然后找机会进攻。由于拉下旋是打“搓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又是一分球从控制到攻防\对攻的衔接,所以不得出现失误。 如果失误了,平时常练的所有其他攻击技术都用不上了。特别是现在,发下旋球的使用率极高,不会打“搓攻”就等于不会打球。当然发上旋球也是一种变化,一旦被对手识破后展开强攻,就把发球的优势尽失,在这种状况下,上旋发再好,其速度+旋转也不能达到弧圈的水平,90%构不成威胁。
3 基于比赛竞技需要对学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3.1 强化技术训练,提高学员的技术水平
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球员所掌握的打球技巧的运用程度与其心里素质息息相关。在实战中,扎实的基本功和稳定、高超的打球技巧能够确保自己以稳定的心态应对任何状况的来球,从而以稳定的心理优势压制对方。在日常训练中,首先要确立一套科学的训练目标,按照正确的技术要领不断重复训练,从基本功练起,逐渐强化打球技巧。此外,教练在训练中应该结合学员的身体状态灵活运用训练方法,并实时督促学员经常分析自己的打球动作,不断提升打球水平。
3.2 模拟比赛训练法
模拟比赛训练法是一种常见的乒乓球学员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在平常的训练中,模拟比赛场地环境,可以找一些观众观看你的比赛,不时呐喊助威;找专业的乒乓球裁判在边上裁判,时刻提醒学员比赛进展程度;采用标准的乒乓球大赛比赛制度,一切按规则打球;教练也可以在边上实时录像,给学员一种现场直播的感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给学员制造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学员有一种亲临比赛现场的感觉。只有平时锻炼的多了,才不会让学员一上场就出现莫名的恐慌,才能保证学员水平的正常发挥。
3.3 掌握正确的心理定向
正确的心理定向包括控制对象、控制时间、控制比赛结果等。在控制对象上,更多的要求我们控制自己。在比赛中,要以我为主,控制住比赛的节奏和局面,把胜利的希望建立在自己精湛的球技上,依靠自己的实力去战胜对方,而不是建立在依靠对方发挥失常而得分的基础上;在控制时间上,首先控制的因素是现在,不要因为别人的胜利和失败而左右自己的情绪,尽全力去打好自己的比赛,赢一颗球要告诉自己再接再厉,输一颗球要告诉自己不要气馁赶紧着眼下一颗球,从零开始,绝不服输。在控制比赛的结果上,我们更多的是告诉自己要注重控制乒乓球比赛的过程而不是比赛的结果,多考虑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少一些个人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从始至终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4 结束语
对于乒乓球选手来说,比赛竞技不仅是对其打球技术的较量,同样也是对彼此心理素质的考验。选手必须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同时结合自己的身体特征练就一技之长,在实战中以精湛的打球技巧和超强的心理素质占据制高点,同时根据比赛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以确保自己以绝对的优势打出技巧,打出风格,从而确保战术技巧得到充分施展。
参考文献:
[1]郭延安.浅谈核心力量训练对乒乓球运动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1(10).
传统的旅游英语教学课堂,一般分几部分:词汇,对话,短文,最后练习。两节课下来,教学内容是很充实的,看起来哪部分都必不可少,但是教学质量往往差强人意,学生上完课以后,依然不能说,不敢开口,对于一些行业背景知识的掌握,更是转身就忘。上述传统教学的诟病,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了。笔者在4年的旅游专业学生旅游英语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教学效果,尤其是对学生专业英语口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有一定改善。
一、唾弃传统的词汇教学流程
在讲授词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传统的top-down approach(从上到下的阅读法,即抓住主题、识别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的快速归纳法),根本不适合使用在旅游英语的课堂上,首先,主要靠上下文暗示来认识词汇的过程非常缓慢,由于学生每节课可以用来学习词汇的时间有限,因此这不是最有效的掌握词汇的方法。所以笔者在课堂上尽量避免单独讲解词汇,而是把词汇隐藏起来,每次课堂以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为突破口,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非从词汇导入。
相比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结合现今旅游行业的新生词汇,在导入话题以后适当地给学生以词汇的引导,把专业知识和时代感巧妙地结合,往往给学生的兴趣刺激效果是出乎意料的。比如在讲授前厅英语的时候,传统的教材收录的往往是一些比较陈旧的词汇,如果在导入话题以后就给学生“no-show”一类当前国际酒店流行和通用的表达方法,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
二、合理安排时间,坚持以口语能力培养为主
正如前文所述,一节课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想强化其中的一项内容,课堂就毕业有侧重点,时间上也必须得有取舍。尤其是现在国内普遍的现状是班级大,课时有限。
高职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已有一定语言积累,引导得当,其开口能力还是很强的。针对这些,把交际法充分运用到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培养其运用专业英语进行服务的能力。
交际行为一般是:行为者有信息需求,从而进行交际,最后获取信息的一个过程。将此行为引入教学中,表现为三个部分:
1.交待情景,熟悉流程
这是教学中的“呈现”(Presentation)部分,比如在“Deal with complaint一章中,教师就可以把国外知名网站罗列的全球酒店业最热门的投诉项目给学生展示,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在这个环节,教师需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如果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教师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兴趣。
2.导入情景,激发兴趣
这是教学中的“操练”(Practice)部分,教师设置一个情景,引出会话内容,学生积极参与操练问答,进行模仿,在上述章节里,教师以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入住酒店后,发现美国带来的充电器在中国根本不能用,大发雷霆,随即到前台宣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导入话题,how to deal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complaint in a hotel,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而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于引导,不仅在规范服务操作上,而且要从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不同行为,及时给学生以引导和纠正,这样学生的练习就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操练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服务意识。
3.创设情景,溶入角色,获取知识
这是教学中的“交际”(Communication)和运用部分,也是核心部分,以学生为主体,即演员;以教师为主导,即导演。年轻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能举一反三,创设多种相关情景,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去,提高了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
这部分的课堂效果,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旅游英语由于具实践太强,教师必须把训练放在重要的地位上,而学生训练的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参与性强否,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获取情况,也影响到教师知识的传授。因而讲究训练方法,是学生认知水平能否发挥得出来的试金石。我们也知道:掌握专业英语的主渠道是训练,而训练又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就得优化“识记——操练——运用”的训练结构,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强烈的求知欲、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掌握以后的成就感。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不但要考虑到训练的内容和方式,还要在设计训练时注重方法。高职学生心智成熟,学习目标性强,专业训练适合从口语入手,让其掌握一定量的口语表达,并强化训练,使之能脱口而出;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就不同的专业场景进行语言交际,真正做到学以至用;如果前面两个环节都掌握的理想,则可以适当培养学生更高级的能力,包括就一些行业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以及一些常见行业文书写作的训练,比如在Deal with complaint一章张,在学生比较好地掌握口语运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以“Respond to a complaint”为主题写信,达到训练的目的。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训练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英语运用的能力上,要做到紧扣行业特点,难易适度,使训练目标落到实处。精心选择训练方法,安排训练步骤,在语境中进行训练,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于一体,提高训练质量,达到训练要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41-03
儿童孤独症(Autism)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狭窄兴趣、重复刻板行为为特征的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随着人们对孤独症认识程度的提高和诊断标准的修订,孤独症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2]。2008年,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日设立为“国际孤独症日”。因此,孤独症已成为需要密切关注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迄今为止,孤独症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目前世界各地均以开展早期的康复治疗和教育训练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采用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多感官刺激等综合训练方法,对45例孤独症患儿进行训练并评估其训练效果,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孤独症患儿康复、提高康复训练效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6月-2009年8月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接受训练的孤独症患儿共45例,年龄在1.75~7.84岁之间,平均(4.06±1.34)岁。其中男童39例,女童6例。上述患儿均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均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或儿科副高职以上医务人员确诊。
1.2 方法 采用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多感官刺激综合的训练方法,进行个体化训练,采用一对一及一对三小组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每周训练6 d,每天训练3.5 h,持续3个月。
1.2.1 结构化教学 指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教学环境、材料及程序,让儿童从中学习[3]。参加训练的患儿首先接受心理教育评估,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制订每个患儿的个体化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包括模仿、感知、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手眼协调、认知理解、认知表达共7方面发展能力,还包括生活自理、社交能力训练,每天训练120 min。
1.2.2 感觉统合训练 按照标准化的感觉统合评估结果制定感觉统合训练计划并进行训练,包括前庭功能训练、触觉训练、本体感训练等。根据评估后每位患儿感觉统合失调程度的不同,在训练强度、频率、内容上有所变化。每天训练60 min。
1.2.3 多感官刺激 应用专业训练设备提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做出反应的能力,通过多感官刺激稳定儿童的情绪,从而减少自我刺激行为。每天训练30 min。
1.2.4 疗效评估工具及方法 评估工具为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 [4]。ABC 量表共57项,分值为0~158分,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Chil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来评价孤独症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总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描述,训练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
2 结果
2.1 训练前后ABC,CARS评估结果 42例患儿经过3个月的短期综合训练,ABC,CARS量表的分值较训练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训练前后ATEC评估结果比较 44例患儿经过3个月的短期综合训练,语言、社交、感知觉3项因子分值与训练前相比均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健康行为分值和总分值与训练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训练前后PEP功能发展分数比较 45例患儿经过3个月的短期综合训练,模仿、感知、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手眼协调、认知理解、认知表达等7个方面及总的发展分数较训练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Autism也称自闭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对孤独症概念的深入了解和诊断手段的不断发展,孤独症的患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CDC对孤独症和发育障碍疾病监测(ADDM)网络监测结果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患病率达到6.60‰,有的地区甚至更高[1-2]。目前由于没有特效的针对孤独症病因的药物治疗,因此,开展早期的行为矫治和教育训练是世界各地首选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对45例孤独症患儿经过3个月的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多感官刺激等短期综合训练,结果表明,孤独症患儿的ABC,CARS量表的总分较训练前相比显著降低(P
低功能孤独症训练目标是消除有害行为,提高自理能力,服从简单命令和规则,建立基本的社会情感,培养适当的沟通以及适当的游戏能力。由于孤独症患儿的核心症状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不能把内心的感受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表达,往往出现一些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脾气暴躁、啼哭、违拗、攻击性强、冲动以及自伤行为,而这些行为又进一步妨碍了他们与人交流。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短期的综合训练,在训练中除了一对一训练外还安排一对三患儿共同参与的小组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在各种情境下与人交往的技巧、服从指令。通过3个月的训练,根据评估结果及知情人评价,患儿在焦虑、多动、自伤、攻击行为较训练前减少。因此,可以认为短期综合训练能够改善孤独症患儿的异常行为。
由于孤独症患儿的个体差异明显,因此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是当前进行康复治疗的重中之重。在本研究中,训练前首先对每个患儿进行详细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然后设计相应的训练方案进行训练,训练3个月后再进行评估;每完成1个月,要求训练教师进行一次阶段小结,以便调整下个月的训练计划。本研究中,个体化训练计划始终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根据PEP评估发现,孤独症患儿的各方面及总的发展分数均显著增高,说明短期综合训练能够促进患儿的发展和行为能力提高,取得较好的效果。
邹小兵等[6]研究以家庭为基地开展结构化训练认为,此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孤独症患儿的预后。本研究中,除了在中心进行系统化综合训练外,针对参与训练的患儿家长还要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孤独症的认知并且掌握家庭参与训练的方法。在训练中,通过定期与家长沟通,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整个训练方案,并指导家庭配合训练。从而使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相应的生活技能,并能帮助患儿把在训练中学习的技能泛化到日常生活中,全面提高孤独症患儿的发展能力。
本研究训练时间仅3个月,观察期较短,今后尚需对患儿进行更长期的训练与追踪,评定长期的系统化训练对孤独症患
儿的改善作用,为提高孤独症患儿的康复训练疗效提供更加有力的佐证。
4 参考文献
[1]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ADDM) Network Surveillance Year 2002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 14 sites, United States, 2002. MMWR Surveill Summ, 2007, 56(1):12-28.
[2] NICHOLAS JS, CARPENTER LA, KING LB, et al.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Prevalence and comparison to a school-aged population. Ann Epidemiol, 2009, 19(11):808-814.
[3] 协康会.自闭症儿童训练指南(2):教学策略.3版.香港:协康会,2002:11.
[4] 张作记.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 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54-56.
[5] 江瑞芬,杨虹,王小林,等.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5):478-480.
[6] 邹小兵,邓红珠,唐春,等.以家庭为基地的短期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 13(2):98-100.
关键词:中学 歌唱教学 技能技巧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53-01
歌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歌唱是最简单、易行的方式方法。中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歌唱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有效手段,题材丰富、内容健康、形象鲜明的歌曲,富有表情的歌唱,最能感染和教育学生。”因此,歌唱在音乐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 我国中学歌唱教学现状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我国中学音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轻视对学生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且忽视对学生歌唱表现力的培养。很多教师上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多为简单的“听唱法”,即由教师先进行范唱,然后学生再进行模唱的学唱歌曲。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可以直接地、简便地学习唱歌;缺点是教学过程单调、死板,教师只顾一味地教唱歌曲,没注意到对学生基本歌唱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样发挥不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使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引不起学生的歌唱欲望,甚至会形成一种对音乐学习的厌倦心理,结果歌是学会唱了,但歌唱水平却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让他们掌握学唱歌曲的方法比会唱几首歌更为重要。这无疑是对歌唱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过:“教学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学过程。”这并非是指教学结果真的不重要,而是强调良好的教学过程必将导致良好的教学结果。所以,要想加强中学歌唱教学,就要舍弃那种传统的“我教你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起对学生歌唱的技能、技巧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歌唱自我表现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会唱歌”为“会学唱歌”是歌唱教学的最终目的。
2 提高中学生歌唱的基本技能、技巧
中学的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只是最基本的集体歌唱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与发声练习相结合,多讲歌唱技能与技巧知识,做一些技术性的训练。笔者认为,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对一般基本要求及技能定会有良好的掌握和认识。但教师切记在教学过程中不宜采用类似声乐专业训练的教学方法,过高的要求和专业性的训练方法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 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
歌唱最基础的是歌唱的姿势。歌唱姿势不正确会影响发声以及呼吸,更加影响歌曲情绪的展现。日常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唱歌很随意,例如,驼背、挺腹、低头等姿势。
正确的歌唱姿势应是,身体端正,头部正直,双目平视,面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大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挂图,对照正确与错误的挂图,纠正学生不标准的歌唱姿势。
2.2 恰当地运用呼吸
呼吸是发声与歌唱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破除神秘感,说明歌唱呼吸的正确方法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习惯生理动作之中,让学生从这些生理动作中去体会歌唱的呼吸,并使之成为下意识的习惯动作,那么学生就能初步掌握歌唱呼吸的方法。
其次,教师应多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方法进行呼吸训练。比如:让学生体会胸腹式呼吸,可运用“打哈欠、闻花香、狗喘气”的方法,去体会深吸气时两肋和腰腹部随之扩张的感觉;还可以用“抽泣、惊讶”的生理动作来体会急吸气时腰腹部的感觉;启发学生体会“搬重物”时腰腹部不能松劲、腰腹有向外扩张的对抗感觉。进行顿音训练时,还可启发学生留心体会“咯咯”笑时,小腹有节奏、有弹性地向内收缩的感觉。练习慢吸慢呼,可用“嘶”音将气息像蚕吐丝一样长而均匀地吐出:练习快吸慢呼,可用“吓一跳”的感觉快速吸气,然后均匀徐缓地送气。这种有兴趣、有步骤、有规律的呼吸训练方法,相信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2.3 科学地发声
中学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集体歌唱活动,它与个别指导是有区别的。个别指导可以尽量发挥个体声音的特点、长处;集体歌唱则首要的条件是音色的统一。在日本、欧美经过多年实验表明:音色的统一主要采用“头声的发声训练”。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时期,采用头声训练能使变声期缩短,在变声后保持良好音质的歌喉。这个时期的训练应当重点放在中学生力所能及的音区解决发声动作的协调问题上,要引导学生轻声地柔和地歌唱,稍慢地徐缓地发声,而不主张大喊大叫地唱。
中学生的发声训练应该从自然声区开始,待自然声区的每个音都唱得圆润、自如之后,再逐渐向头声区扩展,而不急于去扩展胸声区的音,待头声感觉基本建立之后,再向胸声区扩展。这样在训练程序上,可用头声区的发声位置和感觉来唱混声区和胸声区的音,从而获得比较自然、圆润、明亮、柔和的音色。另外,在进行头声训练的进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用高位置发声朗读,体会头声的感觉;可采用声音比较集中的母音“o”或“u”作轻声练习。切忌练声力求声音的质量,而不追求音量。
2.4 清晰地咬字、吐字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咬字、吐字是歌唱技巧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熟练地咬字、吐字技巧,不仅是为了把字音唱得准确并清晰地传达给观众,重要的是通过正确地咬字、吐字与歌唱发声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生动形象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使歌声富于感染力。
中学歌唱教学的咬字、吐字训练,主要是通过歌唱实践,运用示范、模仿的方法,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教学。此外,在学唱歌曲前,教师应将歌词中容易唱错的字和词写在黑板上,注上汉语拼音,按照普通话读音的标准,及时帮助学生纠正歌唱时的不正确发音和方言口音。必要时,也可进行一些强化咬字、吐字的训练。如训练咬字,可选择一些节奏较密、速度较快的歌曲(如歌曲《保卫黄河》),用快速读歌词的方法训练,也可以运用“绕口令”做趣味性练习。训练吐字,可选择一些节奏宽疏、速度较慢的歌曲(如歌曲《雪绒花》),做韵母引长发音练习,用轻声、慢速读歌词的方法训练。
参考文献
表演式教学与以往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差异性就在于将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出来,不再局限于日常的训练规范。对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都能够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并通过艺术加工能够“夸张”地表现出来。就笔者授课班级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来自普通高中,没有接受中专阶段舞蹈专业训练的身体基础,这让这类学生进入高等艺术院校以后较为迷茫。在课堂上,笔者不断用语言鼓励学生—“舞蹈是以身体为载体,但是高级的舞者表演已经不局限于肢体的展现,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表达。”这类学生受过完整的义务教育,因此艺术修养和精神世界较为丰富,有了语言的鼓励和启发使他们在面对镜子里的自己即兴起舞时,不再羞于自己四肢的延展度不够或者技术技巧的量化标准,而更加在意内心意识的表达和延伸。同样,在面对经过中专阶段专业化训练的学生也要有专门的训练方法。这类学生性格普遍外向,更愿意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他们的身体条件通常更加灵活、好用,因此对待他们时,表演式训练就更加有针对性,要求他们的情感表现更加细腻、精准。表演式教学不仅可以应用在剧目的排练课上,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方法论应用到各个课程中。在民间舞组合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启发,将所学民族舞蹈的风土人情、衣食住行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想象自己仿佛置身于大草原或者雪山之巅,体会不一样的心境和状态,如此完成的组合才会更有韵味。而在剧目课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所表演的作品加以分类,面对情感表达类的作品,应该启发学生理解其中喜、怒、哀、乐的来龙去脉,对其感同身受;而人物塑造类的作品则应当了解人物生平,撰写“人物小传”,自身能够在表演之前对角色有准确的价值定位,才能够对角色的把握更加细腻。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情感表达时大胆释放,真实地表达内心情感,甚至可以夸张、夸大,这是表演式教学实践中的第一个过程,也是需要师生高度配合的过程。
二、身心结合,训练情感表达
在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完成内心情感的表达之后,就需要以正确、有效的方法对释放出的情感进行整理和规范,防止舞台表现的过犹不及。学生的任务是能够学习、掌握动作要领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教师的首要任务不仅是提高动作规格和情感外化,而且要帮助学生将身心合一,使二者更好地相互提高。首先,教师要通过个性化的教学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规范的表演氛围。表演式训练对授课教师的特色教学具有很高要求,教师通过语言引导能够营造出适合的情感状态,从而达到表演式训练的目的。学生对于情感的拿捏依靠教师合理、细致的情感经验把控,过于严谨的课堂气氛和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很难调动起学生表演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对现场即兴的控制力、对每一位学生身体和个性的了解,能够对学生的表演做出及时的反馈和调整,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和引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双向的,对于内向型的学生要鼓励、激发他们的情感,而对于外向型的学生则要规范教学,让这类学生的情感更加细腻。其次,教师应借助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表达。例如,有的学生天生比较内向,找不到情感表达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想象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虚拟的空间,给学生想象的翅膀,使其肢体与情感很好地融入音乐之中,从而达到身心合一。还有的学生对表现的情感和人物不够了解,无法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处境,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的电影和书籍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更加立体地了解所表现的情感内涵。最后,教师对于表演式训练的课堂节奏的把握十分重要。一成不变的课堂训练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和审美疲劳,难以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舞蹈表演中。灵活多变的课堂节奏不仅会使整个训练过程循序渐进,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吐故纳新,更会使学生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表演式训练可以通过“基本动作—动作组合—综合性表演组合训练—舞蹈小品—教学剧目”这五个过程加以强化。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潜移默化之间完成整体的表演式训练。由此可见,教师在完成表演式训练的第二个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表演式训练不仅在教学过程上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考验,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以及对课堂的整体把控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综合提高,规范表演意识
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将表演式训练的训练方法归纳为四种意识,即舞台习惯意识、形象美感意识、作品表现意识和大胆创新意识。这四种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将课堂训练中最好的一面呈现于舞台上。首先,是舞台习惯意识的培养。从课堂到舞台的过程往往使学生存在不安和忐忑,担心从教室到舞台的方寸之间不能巧妙转化。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日常课堂中对学生加强训练。教室与舞台基本的差别就是,舞蹈排练厅一般都是“3+1”的模式,即三面墙加一面镜子,镜子的作用就是方便舞者在舞蹈时关注自己的动态、及时修正自己的动作。而到了舞台,镜子的方向换成了观众,原本可以修正自己的位置变成了无数双的目光,这无形中给了舞者压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时的调转授课方向,在学生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将教室的“一点”定为没有镜子的方向,使学生上了舞台面对观众的目光时也能泰然自若。另外,舞台的镁光灯容易加剧学生的紧张感,教师可以将一部分实践课的课时安排在剧场当中完成,使学生对于舞台的构造不再陌生,从而使舞台表现更加放松和自如。其次,是形象美感意识的培养。有时,教师讲解的动作要领全部能够听懂、理解,但是学生在完成时往往达不到要求,到了舞台上精神愈加紧张,原本的动作缺陷被放大了,肢体愈发僵硬。这就需要审美的“同化”,即形象美感意识的培养。当学生对正确的形象美感有了一定的观察和认识后,这种形象会潜移默化反映在身体上。审美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的形象美的意识不断进步。再次,是作品表现意识的培养。学生与演员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学生需要教师告诉表现什么,而演员能够自主选择所想表现的。作为一名演员,对所思、所感的内容有表达冲动是非常重要的。在面对一个艺术题材时,学生应当对作品具有独到的表现意识和表现冲动,这也是表演式训练不同于以往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对学生进行作品表现意识的训练,不仅要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出发,即能够完整了解舞蹈作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表达的冲动和情感的内驱力,这是“吞”与“吐”的过程,需要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内涵的支撑,能够使作品的表现更加鲜活,适宜舞台表演的要求。最后,是大胆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表演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艺术素养高、专业技术好、表现能力强的专业舞蹈演员。因此,就不能局限于刻板的艺术表达。学生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修养,大胆的进行艺术实践,从而完成作品的表达。学生应拥有针对性的编创能力,在作品表演之前完成二度创作,能够在舞台上随机应变,大胆创新即兴应对舞台上随时可能出现的状况。创新意识可以缓解学生在舞台上的紧张感,是表演式训练的最终目的。结语表演式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贯穿舞蹈教学的全过程。加强表演式训练,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达到身心合一的训练状态,慢慢体悟舞蹈本身的情感内涵,并且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训练的最佳状态和效果呈现在舞台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挥失常。表演式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在舞台上展示作品的艺术品质、展现自身的表演能力,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者,完成艺术作品的至高追求。
作者:刘佳 单位: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