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6 10:28: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任何教学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展开的,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开展,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过程之前必须厘清网络教学的特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系统的功能性,因此,只有准确地把握特征,才能设计出与环境相匹配的教学系统及教学过程模式,实现系统功能,这也是有效开展网络教学的前提。
依托网络环境开展的教学过程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即应然性特征,这是网络教学研究首先要分析并回答的问题。弄清楚其特征,是后续研究深入开展的基础。而对这些特征把握大多是从理性上获得的。对网络教学过程特征的应然性分析应运用系统方法对网络教学诸要素以及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我们分析认为网络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时空无限制化。它打破时空限制,使得人们不再受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可以随时利用网上人力资源(包括教师、专家、学习同伴等)、学习资源、认知工具进行咨询、解惑、求教、学习。
2.多元互动化。互动是教学过程所追求的。传统教学过程苦于受其班级课堂教学环境的限制,师生互动发挥不畅。网络教学过程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能顺利地实现多元互动。从系统角度分析,借用传播学上的概念,它可以分为人内互动、人际互动、群体互动。人内互动是指个体的自我互动,它是其它互动模式的基础,也是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前提。网络教学中人与资源关系就属人内互动模式;人际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群众互动是具有相同学习目标和共同归属感的复数个体的集合体间的互动,这一模式适合学习组织间的协同学习。
3.资源的开放化与共享化。理想的网络教学寓意着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而这些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学习者有享用资源的权利,也有开发网络资源的义务。
4.教学过程非线性化、虚拟化。学习者不受传统的教学计划和课本知识的有序性的制约,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在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等环境下进行跳跃性地学习。
5.学习的自主化、协同化。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层次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自主建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和有关学习理论构建有利于合作、促进交流的学习环境,较易实现传统教学过程中较难实现的协作化学习。
二、网络教学设计中的整合思想
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有教学就应该有教学设计。事实上,教师为追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教学设计工作。特别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过程复杂化程度的提高,教学设计就愈显得重要。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网络教育的特性决定了网络教学设计须采用整合的思想。网络教学设计的整合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教学设计主体的整合,由以前主体单一性向主体群体性(教师间合作、学生的参与);教学设计理论的整合;教学设计内容与网络技术的整合。这里仅就教学设计理论的整合性进行论述。
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教学设计是融合了许多不同学科的重要理论,它的出现与发展同其它学科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关教学设计的定义也明确地反映出这一点,如皮连生教授研究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学习理论、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理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1](P2)考察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也会发现教学设计同其它学科理论和教学环境的关联性。在教学设计发展过程中,对其起较大作用的主要有三大理论即学习心理理论、教学系统方法论和传播理论。不同理论的支撑出现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以教学系统方法为主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教学系统要素间不同的联系方式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这类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各要素间的关联与协调性,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出不同的联系方式,以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以传播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是从教学的信息传播属性来探讨教学过程的。教学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依据诸如拉斯韦尔的“5W”(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伯罗的“SMCR”(Source、Message、Channel、Receiver)等传播过程模式的进行教学设计。指出教学传播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学信息源、教学信息内容、教学信息通道、教学信息接受者等众多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复杂因素的动态过程,教学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对信息传播的通畅性、有效性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有较大的影响。
学习心理理论是教学设计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设计理论和过程模式。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确定,还是教学设计模式的选择以及教学设计过程的每一步的完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经历了从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到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再到当前盛行的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过程。形成了以教师(知识)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大类教学设计模式。
上面所述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学校课堂教学为平台(为了便于论述我们将上述教学设计称之常规学校教学设计以示与网络教学的区别),是建立在班级教学基础上的。网络教学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要是在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持的教学平台上开展的,教学空间游离于物质空间之外,少了学校常规课堂教学的物质边界条件,多了尚在研究之中的“虚拟性”,它呈现出常规学校课堂教学所没有的优势和特征。这些差异无疑规约了网络教学设计与常规学校教学设计的不同。那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建立于何种理论基础之上呢?是按上述常规学校教学设计理论来开展,还是另辟新径?我们认为,尽管网络教学设计有别于传统教学设计,但两者的本质还在于教学,传统教学系统设计的思想、理论仍是网络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应采取继承与创新的策略,对现有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以实现网络教学设计。
提出对现有教学设计理论的整合还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现有教学设计理论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从上面对教学设计理论发展过程的考察,可以看出依据不同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但是,主要依据某一理论而形成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在教学设计理论方面有整合创新的发展趋势。就拿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来说,它们都有失偏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强调教师的中心作用,重视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地位,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挥,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十分强调学习者的主动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为解决这种现象,有学者从理论整合的视角,提出“双中心”教学设计论。二是网络教学本身所要求。网络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但并非排斥教师的作用,教师只是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将肩负着更多的职责,如组织、导向、合作、促进等作用。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课堂教学环境不同,如何构建和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做到网络教学环境既是传统课堂文化、人际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又具有传统课堂所没有的特征。要做到这些,仅建立在某一种理论之上的网络教学设计是难以实现的。
我们分析认为:网络教学设计应建立在学习心理理论、行为理论和传播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对现有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和创新。教学的核心在于如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这是教学的本质所在,网络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学习与认知理论是网络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这方面,建构主义理论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这由网络教学环境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本质所决定的。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的自主学习则是网络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自我判断、选择和实施就显得无比重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的习得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主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的环境的建设,“情境创设”、“协调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这种环境的创建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但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则为其环境的实现提供了理想条件。这也是我们认为建构主义理论是网络教学设计重要的理论基础的原因所在。
网络技术理论和网络传播理论是网络教学设计的重要支撑。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传播媒介的特殊属性,网络教学实际上是教学的网络化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与网络信息技术及其传播技术、传播特性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缺少这些技术的支持和脱离这种传播媒介的本质属性,网络教学是难以展开的。因此,在网络教学设计过程,必须考虑传播媒介与内容的整合性,教学信息传播的通畅性和有效性,学生获取教学信息的便利性,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影响性以及对学习效果的预期性的把握,等等。
行为理论的应用可以防止网络教学中过度技术化倾向。行为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行为是辨证统一的。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师生面对面、一对多的班级化教学不同,网络教学是在信息技术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虚拟课堂)中进行的。而这种基于网络构建的教学环境与我们现实教学活动的构建有很大的区别,其本质区别在于虚拟性与真实性。如何实现在虚拟环境里体现出真实性是网络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此,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要防止网络教学环境的纯物化(技术化)现象,必须以有关理论(如行为理论)为基础,构造面向现实社会的环境,形成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网络教学环境。
三、网络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分析
有关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类型的理论模式。如,迪克和卡里提出包括九个环节(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起点能力、制订行为目标、编制标准参照测验、选择教学策略、设计和选择教学材料、设计和进行形成性评价、修改教学)和最后的信息反馈环节的教学设计模式;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教授等提出的六环节(陈述目标、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定)教学设计模式等。尽管各种教学设计模式不尽相同,当其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要素是一致的,即制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选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价。主要环节也是相同的,正如美国学者马杰(R.Mager)认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再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那里?”即教学的评价。即是说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构成的。
马杰的三个基本问题式的教学设计思路对教学设计过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我们认为这一设计思路也适合网络教学设计。但每个问题中构成要素及要素属性与常规学校教学设计是根本不同的。顺着这个思路,依据上述分析的整合思想,根据网络教学的特征分析,我们提出网络教学设计由三大模块构成,即目标分析与设计模块、目标达成分析与设计模块、学习评价分析与设计模块。通过系统分析将这三大模块分解成五大系统,即问题查询及情景分析系统、学习资源系统、教学互动支持系统、专家支持系统、评价校正系统,通过这五大系统实现上述三大模块的功能(见下图)。因此,网络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对这五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这五大系统不是单向隶属某一模块,而是相互依存关系,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有良好的整合性,具有将独立的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整合成一体的能力,是一个面向师生(传统的教学设计仅是教师的事,学生根本不了解也没有必要了解)的智能化的系统。下面概括性地探析五大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功能,以及通过这五系统实现教学设计。
问题及情景分析系统设计。问题和情景分析在教学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系统可以面向师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和情景分析,教师和学生借助它可以对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文化、知识背景、心理发展水平、目标达成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等,使得教师了解学生或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准备、学习风格、学习技能,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选择与组织、学习目标的阐述、教学互动、教学策略的选择等设计提供依据,为学生在学习某一课程内容时较好确定学习目标,进而为实现整个课程学习目标提供了保障。
教学资源系统设计。网络教学是基于网络教学资源为主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网络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学资源设计是网络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教学资源系统设计是在上述问题及情景分析系统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等,通过网络媒介以多维方式来组织和呈现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基本学习资源是大致相同的。但由于学习个体学习能力、知识背景、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学习个体对学习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学习资源重复使用的频数、学习内容结构顺序是有不同的要求的。因此,教学资源的系统中的教学资源的类型、资源间的链接关系、教学资源组织形式、呈现方式以及访问方式应是多样的、个性化的,能适应学习个体个性特征进行选择,为学习者提供需要的学习资源。该系统除提供课程本身的内容外,还应具有导向、搜索功能,能方便快捷地从网上获取相关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方便学生自主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056―04
相关研究指出,交互白板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的普及型教学工具,[1]而交互白板引入课堂,势必引发课堂教学的变革。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具有E-learning2.0的特点,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可以更好的协同、合作、共享和体验,但目前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还不够成熟。基于此,作者结合交互白板作为一个E-learning2.0环境的构建工具、信息化课堂的教学工具,对相应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试图提出一个E-learning2.0环境下交互白板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以求教于相关专家并希望与一线实践者交流。
一 E-learning2.0环境
互联网从web1.0发展到web2.0,相应地,E-Learning作为技术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也从E-Learning1.0演变到了E-Learning2.0。传统的E-learning(即E-Learning1.0)主要以网络课程或课件等形式呈现,更多体现的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学习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E-learning 2.0则是在e-Learning1.0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单向传递与协同共享教学方式的融合。[2]它使用“小块松散组合”的方式,把看似分离却能相辅相成的工具和网络服务联合起来支持专业学习社区的创建。[3]也就是说,E-Learning2.0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互动与共享。
E-learning2.0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一个开放的服务聚合平台,并为学习者营造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2)学习对象的动态化,集中体现在自治、多样、开放、交互等四个方面。(3)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降低准入门槛,同时鼓励学习者贡献自己的价值。(4)提供实时的资源。(5)关系的复杂化、社会化,E-learning2.0的关系不再局限于学习者和数字内容之间的交互,而是由学习者、教师、动态学习内容等构成的一个个性化、社会化的学习环境。由此我们不难看出:E-learning2.0环境是一个“学生本位”的、动态开放的、个性化的、社会化的学习环境。
E-learning2.0环境的构建需要软硬件技术的支持,而在课堂中引入交互白板,则实质上就是构建了一个基于交互白板(作为网络终端)的E-learning2.0环境。
二 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
一般认为,传统课堂的主要教学工具是黑板、粉笔,这种课堂信息呈现方式单一、信息资源缺乏、学习活动空间难以展开。多媒体课堂的主要教学工具是计算机、投影仪,尽管这种课堂弥补了传统课堂信息呈现方式单一、信息资源缺乏的缺点,但是在多媒体课堂中教师会受所用课件的限制,其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4]
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上则是以交互白板为主要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教学工具的独特性使得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既不同于传统课堂也不同于多媒体课堂,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交互白板作为人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智能平台,[5]它有效的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既保持了传统普通黑板教学的优点,又发挥了课堂教学的潜能,有效解决了课堂上多媒体平台的局限性,为师生信息交流和情感交互搭建了很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把传统课堂与多媒体课堂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
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具有技术集成性高、资源整合性强、交互功能好、适应多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易于实现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的结合。其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相比也有着突出的优点:能够更好地激情导趣、建构知识;创新设计教学活动,整合课堂教学资源;电子备课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及时反馈评价,促进教学相长。因此,可以说交互白板是课堂上构建E-learnig2.0环境的最佳选择。
三 E-learning2.0环境下交互白板课堂教学设计
E-learning2.0环境下交互白板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如下情况中进行的教学设计:即课堂上利用交互白板进行教学,并且通过交互白板构建出了E-learning2.0环境。也可以说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1 教学设计特点
(1) 强调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参与性,关注其学习过程。
(2) 学习的内容和资源动态化、社会化,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在E-learning2.0环境下,学习内容动态化,主要体现在自治、多样、开放、交互等四个方面;学习资源管理社会化,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共同建设。
2 教学设计基本要素
(1) 学习者
从传统的课堂到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环境,教师和学生一样作为学习者的情况越来越多。当教师作为学习者参与到学生这一学习团体中时,教师和学生就组成了学习共同体。E-learning2.0环境下,由于网络技术的支持,学习者还能够实现跨区域的学习与交流,即不同班级或学校的师生构成更广范围的学习共同体(不同情况下学习共同体如图1图2图3所示)。共同体中师生都可以操作白板,使之成为活动的场所,也可以通过白板搜索、展示各种所需的信息资源,使之成为信息呈现和交流的场所,还可以通过学生将真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结合在一起,从而也能通过白板达到情感上的互动。
(2) 学习目标
在传统课堂和多媒体课堂中,由于教学工具功能的限制,课堂缺乏互动性。这不利于学生对过程方法的体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相应的学习目标也侧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E-learning2.0环境下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如图4所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互动形式,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创造学习资源。这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因此,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学习目标应当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3) 学习内容和资源
传统课堂和多媒体课堂都难以在课堂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较单一。E-learning2.0环境下,学习资源来源丰富,优质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和白板实现跨区域的共享和交流。因此,如何组织和使用学习资源也是教学设计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4) 学习策略
E-learning2.0环境下交互白板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式和方法。[6]传统课堂和多媒体课堂中,教师所采取的学习策略比较单一,教学方法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有利于创设情境,建构知识,整合课堂教学资源,因而可以采用多种学习策略,如心像、示范、头脑风暴、案例研究、操练与练习等等。
(5) 评价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掌握程度通常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而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发展则很难顾及。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对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发展。E-learning2.0环境下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互动性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而且交互白板具有拍照、数据统计、保存等一系列特殊功能,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反馈结果记录并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较全面地评价学生,如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
3教学设计模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师自身经验与技巧、学生认知方式、教学环境条件,许多研究者总结了各不相同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尽管模式千差万别,但其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相似的。作者根据E-learning2.0环境下交互白板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及其基本要素,创建了一个基于E-learning2.0和交互白板的设计模式框架。如图5所示:
E-learning2.0环境下交互白板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主要有:目标确定、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六个步骤。
(1) 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开端。E-learning2.0环境下交互白板课堂的教学目标与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本位”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即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2) 分析
分析的对象包括学习任务、教学环境和学习者特征等,主要是分析“谁在学”。E-learning2.0环境下交互白板课堂中,学习者可以是一个班级的师生或者更广范围内组成的师生共同体,分析这些学习者具备怎样的学习特征(如初始能力、学习风格等)。这是教学设计工作中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环节。
(3) 设计
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内容资源、学习情景与学习策略、学习者学习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媒体工具五个方面,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什么”。E-learning2.0环境下交互白板课堂教学设计强调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慎重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情景的创设、学习策略的组织与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及教学媒体工具的选择。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核心部分。
(4) 开发和实施
开发和实施,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学”或“怎么学”。即根据教学目标和设计要求,开发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进行教学。这一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执行阶段。
(5) 评价
如图5所示,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评价要依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有机融合。
四 E-learning2.0环境下交互白板课堂教学应用案例
1 案例说明:
本案例以高中二年级数学为教学内容,所用教材为二期课改人教版,这个教学活动是空间几何教学的开始阶段。
案例假设AB两个班级(不限是否在同一所学校)都安装了交互白板,并且拥有校园网环境。其中A班是数学强班,B班较弱。AB两班决定开展基于交互白板双向互动课堂。A班的优秀数学教师利用白板进行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况通过网络传输到B班,B班学生借助交互白板与A班学生同时上课学习,B班教师在本班现场辅导。
2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了解立体几何框架,理解平面的描述性概念和平面的无限延展性,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② 过程与方法:由二位平面向三维空间拓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合作学习体会平面与空间的联系与区别。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2) 教学环境条件
AB两班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和相似的教学内容,能够组成学习共同体。并且两班均具备E-learning2.0环境下基于交互白板课堂的硬件条件,即拥有交互白板系统并已联网。
(3) 学习者特征分析
AB两班学习者均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其中A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强。
(4) 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准备教学内容和资源,重点是设计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以及媒体工具(主要是交互白板)的使用。AB两班教师在课前应至少有两次交流,第一次两名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概要设计,第二次则制定教学活动流程、细节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5) 学习活动的组织
活动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一:AB两班各自回顾平面几何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目录,类比构建立体几何知识结构。然后A班教师用创意笔在白板上画出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B班通过交互白板观看A班实况,B班教师对本班学生加以解说。
步骤二:AB两班各自通过观察周围事物及展示图片(如果其中一班有更好的教学模型,也可以通过交互白板给另外的班级分享演示),让学生讨论得出平面的描述性概念及特征。然后AB两班在交互白板上将各自得出的描述性概念和特征进行比较,两班教师分别代表各自的学生在线上进一步讨论。最后教师在班上展示平面几何的知识框架体系。
步骤三:AB两班各自给出任务书,让本班学生动手制作在平面内无法完成的一些模型,将学生的思维由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拓展。然后A班教师克隆若干空间图形,并作局部修改,让学生识别其中的线面位置关系,B班观看A班实况,同时B班教师对本班学生加以说明。
步骤四:AB两班各自让学生自由发挥空间想象力画出空间四边形,并在白板上同时展示两个班极学生的成果,教师分别加以讲评。然后A班教师结合识图题分析画空间图形的要领,B班观看A班实况,B班教师对本班学生加以解说。最后AB两班教师分别给出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任选一个绘制立体图形,并在白板上展示,教师用快照保存学生作品,并点评其优点与不足。
步骤五:AB两班分别给出适合自己班学生的课后思考题和一些背景知识网页,让学生课后阅读了解空间几何的基本学习内容。
(6) 评价
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采用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整个过程作出分析,以求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3 案例分析与反思:
第一,该案例主要围绕交互白板的交互功能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学组织上精细,活动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征,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并且通过交互白板使AB两班共享了A班的优质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首先,A班优秀教师利用交互白板的创意笔来汇制平面图形和相应的立体图形,讲解知识要点,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通过AB两班的交流探讨,逐步展示平面图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随后,A班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克隆功能向学生展示出几个由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图形的步骤,巩固了在第二步中所掌握的知识。AB两班教师让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在白板上绘制变化过程,从而达到教学互动的目的。在小组作品完成之后,小组成员用白板向两个班的全体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展示后用快照功能来保存作品,达到教学资源积累的目的。
第二,A班教师利用交互白板进行教学,B班学生可以通过交互白板(网络支持)清楚地观看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A班的主讲教师与B班的辅导教师配合,为AB两班的学生们提供了多种教学支持服务,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AB两班的数学教师可以就A班主讲教师的现场课为教研案例,开展如何提升数学课教学质量的教学研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数学教学的教师实践共同体。网络环境下,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实现观点之间的共享,更能够激起学习者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建构知识,从而对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7]
五 结束语
著名的媒体技术专家克拉克(Paul Clark)曾说:“是教学设计而不是用来传递教学的媒体,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8],交互白板的应用也不例外,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需要一套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是个多要素相互作用动态多变的过程,E-learning2.0环境下,教学过程更是呈现出了多样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如班级间协作带来的协作学习中人际冲突的问题[9]。这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E-learning2.0环境下交互白板课堂教学设计目前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和相关研究者不断地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蒋国珍.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 2005,(5):21-26.
[2] 牛端,田晟.Web2.0下的E-learning变革:从单向传递到协同共享[J].现代教育技术,2008,(8):14-17.
[3] Steve O' Hear. e-learning2.0-how Web technologies are shaping education[EB/OL].
2006-08-08/2008-08-20>.
[4] 邱晓丹,钟晓燕,黄颖.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教学设计[J].教育技术资讯,2005,(11):30-31.
[5] 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3):43-46.
[6] 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10-111.
在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培养工作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教学设计的基本取向。
工作能力是对职业世界的认同和理解,对职业活动的认识和参与,对职业任务的操作和完成的一种基本能力。根据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培养工作能力是专业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专业课教学实施的关键。因而专业课的教学应与学生职业生涯紧密相连,与工作岗位的实践密切联系,教学标准应反映行业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专业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思
以培养工作能力为基本取向的专业课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应具有“工作能力”和“技术教育”意识,并将此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设计应目标明确,任务确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从而达到灵活地将其运用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具体来讲就是专业课的教学应围绕着行动导向、工作体验和专业运用来展开。
首先,工作能力的培养应以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从工作实际出发,强调为掌握工作技能而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同时淡化纯学科的理论性知识。
以《外贸洽谈》课程的教学为例,让学生掌握洽谈技巧之前,应先保证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外贸专业知识,比如掌握专业术语,了解交易条件与条款等,否则的话,洽谈技能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熟练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了。
其次,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设计实际工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实施接近企业实际的“员工培训”式的教学。如在《外贸洽谈》的课程教学中,每个教学单元的设计都以模拟外贸企业与外商的接洽而展开教学――询盘、报盘、还盘……使学生尽快地将自己带入工作角色,在体验谈判情景与感受谈判气氛的同时学习洽谈技能。
最后,教学不仅重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在培养其灵活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外贸洽谈》课程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外贸专业知识与谈判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将这些专业知识与技巧灵活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与外商接洽,解决交易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从而圆满地完成每项工作任务。
二、专业课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以培养工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教学设计应包含以下基本的教学要素。
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开始专业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之后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同时简单介绍该教学目标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即具体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以《外贸实务操作》课程的教学为例,开始教学前,教师首先应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从事外贸行业所需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比如洽商、签约、备货、装运、制单,等等。为了具备这些基本的工作能力就必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如价格术语、交易条款、谈判技巧、函电写作、单证制作,等等。
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专业课的教学应灵活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突出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1)实践课训练。为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时能亲自动手、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掌握知识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多采取互动式、仿真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以保证实践课训练的实施。如《外贸单证》课程的教学,只有教师现场实操,学生现场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了解掌握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方法,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而《外贸洽谈》课程则应以互动式教学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对话练习,熟练掌握洽谈技巧。
(2)能力培养活动训练。为培养学生将来的职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有目的地设计规划一些职业场景,采取情景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处身于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尝试解决有关的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如在进行《外贸洽谈》课程的教学时,为培养学生的谈判能力,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谈判场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从中学到与谈判相关的外贸专业知识和谈判技巧,并学会解决谈判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注重培养他们日后在工作中的应变能力。
(3)课外活动训练。课外活动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体验实际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而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较直观的感受与了解。以《外贸实务操作》课程的教学为例,有条件的话,教师应联系相关企业,组织安排学生分批到外贸企业实习,亲身体验整个外贸跟单的流程,了解各个环节的操作,同时将在校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锻炼工作能力。
3.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设施、信息等教学资源能被合理利用,符合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要求,适合职业岗位培训的需要,是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基本条件要素。以《外贸洽谈》课程的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学生外贸专业知识及培养他们的外贸洽谈技能时,对于教材内容应整体把握、优化处理,简化理论知识及概念,强化实用性强的专业术语的掌握与洽谈技能的训练,以适应外贸行业的岗位培训为准则。
三、专业课教学设计的特色
以培养工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教学设计应具有以下的特色。
1.强调实践性的教学。以培养工作能力为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及对职业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训练培养他们的专业运用能力。
2.突出职业氛围的教学。具有职业氛围的专业课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体验现代职业感与工作成就感。教师通过策划职业活动的教学营造职业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可使学生体验现代职业感。而通过职业能力培养活动训练,学生又可在教学活动中展现自己,深化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从而体验工作成就感。
3.强化岗位技能培训的教学。为使专业课的教学符合岗位技能训练的要求、适合职业岗位培训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4.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专业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教学中应突出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当着策划、组织、引导、帮助、协调等多种角色。同时教师还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正确掌握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工作能力则具体体现了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目前,专业课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专业课教学设计必须以培养工作能力为核心,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符合专业教学规律的手段及方法,努力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受企业及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项目基金】该论文为廊坊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基于技术视角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研究》,课题编号为11217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6-01
一、引言
学习内容分析是任何一种教学设计模式中都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何进行学习内容的分析,不同的教学人员有着不同的方法。老教师可以借助于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新教师则需要熟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凭借教师自身的感性去分析教学内容,在技术上并无支持,所以学习内容分析的往往不全面、不透彻、条理层次都不清晰,体现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不良的连锁反应。这些都表明在实用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急需一种规范的合理的技术来支持学习内容的分析,而知识建模技术就可以担当这个重任。
二、对知识建模概念的理解
知识建模技术是“是一种内容分析技术,其实质操作就是按照一定的规范绘制知识点网络图。”[1]这种技术是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的结构化分析阶段的技术支持,为知识内容分析提供严谨的操作规范。知识网络图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正确安排学习内容的次序,也是教学设计后期活动任务设计的重要依据。
三、知识建模案例及分析
知识建模是在仔细阅读已完成的初步设计、现有教学资料,对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建模。知识建模的核心操作是正确提取该部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之间的隶属关系标明,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最终生成知识建模图。这张图是活动任务的设计依据。
知识建模步骤:
第一、阅读指定教材以及相关材料,鉴别出相关知识点,并将它们正确归类,将这些知识点作为独立的结点画出来。知识点类型是知识建模的最基本要素,必须最先确定。通过对相关内容已有知识分类的分析和研究,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将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知识点类型划分为:符号和名称(SM)、概念(CN)、原理和公式(PF)、实施范例(FC)、过程步骤(PS)和认知策略(CS)。
以“EXCEL公式应用”为例:该节内容包括公式的概念及组成、输入公式、复制公式三大知识点,公式的概念知识点又包含:运算符、等号、运算项、运算顺序,运算符又包含算术运算符、文字运算符、比较运算符和引用运算符,运算项又包含常量、函数和单元格引用,这些知识点中单元格引用属于过程(PS),运算顺序归类于原理(PF),其余均属于概念(CN),为了便于应用,又引入成绩单计算这个事实范例(FC)。使用同样的方法将输入公式和公式复制这两个知识点进一步细分,又可以鉴别出一系列知识点,然后根据各自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在最基本的类别划分之后,按照规定的符号,画出独立节点。部分节点图如下表所示:
第二、根据知识的语义,按照知识建模规范,在知识点之间画出特定的弧(带箭头的边),确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类型。根据已有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类型大致可以定为六种:上下位关系(是一种、组成)、同位关系(相似、相反、等价、并列及其它)、包含关系(包含、内容包含、结论包含、条件包含、步骤包含)、前提关系、具有属性关系、派生关系。
首先根据知识建模规范[2]确定知识点公式(CN)与输入公式(PS)、公式复制(PS)之间为包含关系,其次公式(CN)与运算符(CN)、等号(CN)、运算项(CN)为组成关系,等号(CN)与“=”(SM)为代表关系,公式(CN)与运算顺序(PF)为具有特征的关系,输入公式(PS)与输入运算项(PS)为步骤包含关系。
确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后,分别用带箭头的连接,调整各知识点之间的布局结构,使其更加美观易读。如图所示。
第三、检查知识建模图的完备性和合理性。对照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仔细检查知识建模图中作为独立节点存在的各知识点是否有遗漏,知识点的归类是否合理等。
在分析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过程中,通常会有一些知识点会被遗漏,如“=”,在后续的步骤中,发现有些知识点的连结缺乏连贯性,这也说明以前仅凭经验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的疏漏,这就造成了知识链的断裂,从而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引起学生接受知识的困难等不良反应。
确定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要慎重对待,要仔细对照知识建模规范,确定知识点的关系。
四、小结
在知识建模的过程中,通过绘制知识网络图,可以对所授内容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也就更有利于设计后期各学习任务的生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不仅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呈现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及技能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教师自己抓住关键、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控制教学过程。知识建模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新技术支持,会进一步促进教学设计理论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增强教师教学设计过程的理性,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但是,知识建模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着严格的、详细的操作规范,在知识建模过程中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要严格的遵循这些操作规范。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对于学习内容的泛泛的分析而言,这种新的内容分析方法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势必会引起一些教师厌烦的情绪,这是需要大家去尽量克服的。
近年来,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大量运用,为创设以学习者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的建构,从而使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的、强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得到普遍重视。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是整个“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它贯穿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一体化原则
传统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来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这是一种相对松散的模式,而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教学加入了新的要素――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介入,对教学内容来说,它是一种表现工具,可以实现更优化的内容表现;对于教师而言,它是一种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工具,可代替教师作很多常规的工作;对于学生,它则是一个认知工具,不仅可以帮助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发展认知能力。教学媒体的这三种主要作用,使得教学系统由松散变成紧密,大大提高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频率和强度,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内部信息传递和转化的效率。因此,“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综合考虑这四个基本要素,实现教学要素的一体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育模式之下,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因此,《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着学生这一要素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以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的获得为最终目标。
(三)能力素质培养原则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认知技能的发展。就《财务管理》课堂而言,尽管其具体的知识可能更新换代很快,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素质,就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快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从而以灵活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及教学方法的实施的总和。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设计新颖,会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潜能,令学生迸发出智慧的光芒。设计不当,则可能成为知识的堆积或方法的罗列,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是教学的组织者、课堂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尝试运用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应通过各种媒体的应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把学习过程更多地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针对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与需求,结合网络时代教学与学习理论的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时,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强调学习能力与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发现新问题,实现学用相长。基于此,我们对《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基本流程归纳为:网络导学、理论学习、模拟实验、课堂实践等四个基本环节。
(一)网络导学
笔者认为,在课堂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引导,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做好各个方面(知识、方法、心理)的准备。可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财务管理》课堂导学信息,其内容可包括:课程学习目标;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联;课程知识框架;课程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课程学习的方法或建议;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课程教学管理信息等等。也可针对本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或热点,在网上组织课前研讨活动,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二)理论学习
《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学习,以企业资金运动为核心,以资金时间价值、风险报酬为基本观念,以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为主线,以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制度等理论问题以及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业务方法为主要内容。这些知识内容应用性强,与实际问题情景联系紧密,针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主要特征,这里笔者强调案例教学与专题学习。教师应提供与课堂学习相关的文献或案例,通过网上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与评述;并针对重点、难点或热点,结合相关知识,组成专题,提供专题学习资源,设计专题学习活动。
(三)模拟实验
《财务管理》课程实验是以企业财务运作为核心,利用专业实验软件,模拟企业财务预测与决策过程。其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逼真的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受到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它让学生(实验者)通过对若干财务政策与方法进行单因素实验或多因素实验,观察实验中的差异现象,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检验某项财务活动的科学性。通过实验加深对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认识。在该环节中,教师从虚拟企业现实的情景中设计实验案例,并提出有关财务管理问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利用专业计算机软件分析、整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表达研究成果。
(四)课程实践
作为一个实践性学科,《财务管理》课程实践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对所学财务管理的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与深化理解,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该环节中,教师应针对课程特色,设计与课程学习要求相关的、难度适中而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项目或课题;组织学生组成项目工作小组,完成项目任务,提交作品或报告,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记录活动过程,组织与引导展示、反思、交流与研讨。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
广东商学院从2003年起实施教学信息化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一直秉承“研究―计划―实施―评价一反馈”的工作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教学应用方面
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备了进行网络辅助教学模式构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在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也正是建立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平台上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为此,财务管理教研室的教师集中优势兵力,白行开发了《财务管理》网络辅助课程、财务管理实验教材及软件,并组织学生创建了“学生学习创新网站”等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也为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还成立了研究小组,对《财务管理》课程如何利用网络环境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迁移进行研究,为普通高校通过教育教学信息化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以下以股票投资课堂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教案:对外投资管理
(一)教学内容
第八章对外投资管理
第一节股票投资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企业进行股票投资的内容
2、熟悉股票的种类
3、掌握股票的估价方法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股票价值的计算
2、对外投资管理组合策略
(四)教学学时
课堂教学:6学时(其中,实验课2学时)
课后学习:4小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财务管理》网络辅助课程中提供的相关导学的内容,对本章的学习目标、课堂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知识点不同层次的要求作初步了解。
2、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财务管理》网络辅助课程中提供的相关网站查找感兴趣的上市公司,了解公司基本情况及相关财务信息。
3、课堂在线展示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行情及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理论讲授。
4、实验课:综合实验六:企业投资价值分析
5、课后网上讨论:你认为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是非理性成长,还是价值回归?以目前的股价,你乐意进行长期投资吗?
6、课后思考
(1)与债券投资相比较,股票投资有何特点?
(2)股票估价的方法有哪些?
(3)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大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信息传播理论及系统理论。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要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以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比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中揭示教学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学理论的发展。
(三)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是由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教育活动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动态过程,传播过程中,教师、学生、媒体、设计构成了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师生之间要排除各种干扰,实现有效交流以取得教学成功。
(四)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较大。系统方法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方法,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所形成的方法。按照教学本身的特性,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
三、教学设计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依据相关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的安排。在进行高等教育的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是要把握高等教育的特点。
首先,专业性是大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术才能或专长。一方面专业知识要以宽厚广博的文化修养作为知识背景,拓展思维空间,促进知识、技能之间的正迁移,灵活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广泛,同时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日益紧密,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以及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趋势。因而大学的教学目标必须同时体现出通识性和专业性。其次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应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大学阶段学生智能发展的重点,努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第三健全大学生的独立性是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人感”进一步增强,是走向成熟的最后阶段。总之,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务必要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的特征。
(二)二是要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即现代教学观。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素质教育观、系统方法观和教育效能观。
1.素质教育观。
一是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身体、心理、文化科学三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等七方面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正常发展。三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四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做人和生存,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
2.系统方法观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有序性、最优化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整体性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使教学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既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也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教学最优化指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强调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设计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可能的产出的教学工作方案。
3.教育效能观
教育效能根据公式“教育效率 =教育产出/教育投入”来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投入教学资源,追求最大的教育效益产出。
(三)三是要把握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授课对象、授课内容、授课环境及授课教师几个因素,在具体制定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时,按照标题、署名、正文三大部分来设计格式。
新课程标准和其反映的先进理念,我觉得概括起来讲,就是我们一线教师要把握四点。
第一, 要树立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而现行的课程与教材又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和当前时展的要求。新的课程观也就应运而生,它与旧的课程观的最大差别是,旧的课程观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又过于重视学科本位,学科过多又缺乏整合,教学内容难、繁、偏、旧,缺乏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新的课程观则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和谐并全面的发展。因此,旧、新课程的转变反映了从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变成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而获得知识、技能,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新课程关注:
1、哪些是要让学生获得的终身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2、从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而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问题;
3、最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二、要建立新的教材观。
旧的教材观是以教师为中心,教科书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教师和学生都死抠“教科书”。新教材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科书、媒体,都是保证学生学好的环境。教科书已不是知识点的代名词了,网络系统支撑的庞大知识世界及不断的新发现为学生提供了无可限量的知识资源,教科书只不过是诸多媒体中的一个。即过去的“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教”。与此相应的,教材要服从、服务于教学目标,这就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即我们教师要学会编书。另外,除教科书教材,还应包括其他的视听教材、现实教材、电子教材、图书教材等。
第三、要建立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改变并不断更新;教师的角色即功能也要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是专家型的教师。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表现在两方面:(1)、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处于信息时代的当今社会,全部知识靠老师传授根本不可能,而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开发,获取知识的渠道更趋多元化。教师无疑应在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如何根据学习的需要处理加工各种信息等方面下工夫。(2)、教师应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要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设置更高目标并引导学生前进,还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本身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新,其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新问题,这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所不能解释和应对的,教师必须通过实践逐步予以解决。这样,新课程设置的目的才能达到,教师也才能在教学发展中发展自己。
第四、要建立新的学生观。
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新课程实施的灵魂就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挖掘、发展。学生需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之间也需开展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对话,达到共同探讨、研究的目的,教师无疑是在起疏导作用。
二、传统的教师备课特点及分析
传统的教师备课,是教师所作的课前准备。它一般包括钻研和组织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方法;此外,还要准备有关教具和设计板书等。备课分为学期(或学年)备课、单元(或课题)备课和课时备课三种。其中的课时备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案,它在上每节课之前预订,是对每节课的设计,是教师讲课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科、课题、教学目的、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还列有教具、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教师备课有如下浅层次的特点:第一,它是教师上课前所作的准备;第二,它包括钻研与组织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方法和准备教具等一系列环节;第三,传统备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教案,即备课情况以文字来表达;第四,它的内涵和外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其扩展和发展余地。
传统的教师备课,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它是教师上课的课前准备。无疑,其形式——教案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记录着教师的教学轨迹,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这也正是我们学校领导检查老师教案的依据。其用心可谓良苦,但往往问题也就出在这儿。据专家统计,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了其劳动总量的50%,而在这其中,备课又是牵扯他们时间精力最多的一项内容。经我多年的观察也发现,教师的无效劳动大多表现在七个方面:常规项目多,重复工作多,作业批改多,编造材料多,参加会议多,应付检查多,重复培训多。在这“七多”中有“四多”都和教师的教案有关。传统备课的表现形式主要就是教案,在教案上讲究也就多了:对教案的要求是课型齐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具、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时间分配等项目要填写齐全,每节课后要写教后记。最要命的是每个教案要写日期,表示过期作废,年年要从头再来,做重复工作。而领导是“周查月评”。这些材料,做不过来就补,就应付,就抄,就造,教师疲于应付。其危害可想而知。新课程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但不管哪一“观”,都离不开教师埋下头来潜心研究,并不断给自己充电,充实发展自己,否则根本适应不了新课程的要求和新课程实施后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教学新变化。在这样一个新形势下,老师的负担更重,问题无疑会变得更加严重:哪来的时间可供浪费?处在传统观念和新课程理念夹缝中的教师又该如何备课?
问题是谁造成的呢?管理中的因循守旧,不信任教师,将备课理解为写教案固然是一原因;但旧的传统备课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教案”只是浅层次的表面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放在下面与现代教学设计对比起来讲)。这也就构成了现代教学设计要取代传统备课。转贴于
三、现代教学设计的特点及分析
现代教学设计并不是对传统备课的全盘否定,而是与传统备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都是课前的教学准备,有各自的具体环节,包含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过程,考虑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形成一定的教学实施计划,有自己的教学评价,也都涉及到文字记载等。
但现代教学设计又不同于传统备课,脱破了其形式和要求,实现了教学设计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体现了新课程精神和要求,是教学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现代教学设计广泛地运用了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技术成果,实现了教学从自发的经验型向自觉的科学型的转变。
传统的备课即编制教案,往往是教师个体或群体教学经验的产物,教师缺乏教学的系统性。现代教学设计大大地拓宽了备课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把与教学相关的各种理论都广泛地运用于教学设计之中,因而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在这里,教学设计遵循一般的模式。其过程由一些基本要素或主要环节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和八个基本要素,列表如下:
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主要环节)
教学目标设计 ①教学对象分析
②教学内容分析
③教学目标编制
教学策略设计 ④教学内容的顺序编排
⑤教学方式与方法
⑥教学媒体的组合与运用
教学评价设计 ⑦形成性教学设计
⑧总结性教学设计
(二)、现代教学设计摈弃了“教学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备课中,教师是为了方便教学,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自始至终扮演着操作木偶的演员角色,而学生只不过是木偶。学生没有较多的主动性,更谈不上有创造性。
现代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从教学的价值观上,它倡导“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始端,又是教学过程的终端,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从教学的伦理观上,它要求“高度尊重学生”,把其看成是教育的本质和原则,看作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教学的行为观上,它主张“全面依靠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设计不是为“教”而进行的设计,是一种真正地为被教育者的“学”而设计。
(三)、现代教学设计突破了传统的单向式的教学程式,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多向的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
传统的教师备课,把教学看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单向活动过程,不能全面反映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现代教学设计真正体现教学相长原则,它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学生间、师生间交流、交往、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构成了多向性的信息交流网络。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体现高尚的师德,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选择、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力,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合作中学习,学会学习。与此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四)、现代教学设计要体现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激励导向的评价观。
评价是现代教学设计的不可或却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设计本身也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这种评价观,有以下基本功能:一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的是,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语言、数理逻辑等方面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它建立了多方面的发展评价项目并及时改革评价的方法,力求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它关注个体的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二是调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和各种教学能力;彻底抛弃传统备课给教师带来的消极被动感和厌恶感。
建筑设计包括多个环节的教学,前期调研、功能规划、场地解析、空间形态、土地控制以及设计一体化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将建筑设计教学工作当做一个整体性来理解。
1建筑设计教学现状
1.1生源问题
在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相关生源往往在入学没有经过摸底考试,对于建筑设计本身的理解也非常有限,所以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在逻辑思维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空间、色彩等方面仍有非常大的欠缺,绘图技巧、色彩把握等方面都需要后续的教学来解决。
1.2师资力量
在建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甚至直接从相关师范或者高校毕业之后就走上教学的岗位,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水平较高但是实践教学能力较差,有的高效教师队伍人数较少,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教师对学生不能全面的引导和教育,这就造成教师辛苦,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1.3建筑设计课程安排在很多地方的院校,建筑设计的课程依旧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为理论教学,设计作图,改图,评图的基本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不可否认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质性的改革。
2建筑设计教学的完善
2.1教学设计基础
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基础设计教学是尤为重要的,在教学中,知识的积累是后续素质和能力体现的基础,结合课本,建筑学概论以及设计概论等来向学生展示一些建筑设计的基本工作方法和理论知识,设计小任务的设定主要围绕建筑的空间认知、色彩搭配、材料建构等方面,从面积的对比、环境认知以及场地、道路、外观的基本要素学习进行引导,利用课堂以及作业让学生通过小的设计以及模型制作来实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熟悉和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例如多媒体技术等,通过形象有趣的方式来让学生培养起初步的建筑设计理念,为后续的设计教学和工作打下基础。
2.2建筑课程设计
在建筑课程设计教学工作中,因为有了教学设计的基础,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将建筑的设计、计算机的绘图技术以及构筑训练等内容进行综合,通过对房屋建筑学、画法几何以及建筑构造等学科的综合来实现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初步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专题设计的形式,例如小型住宅设计,活动中心,幼儿园等具有特色的方案,通过学生不同专题的设计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个过程教师要注意学生对于建筑形态的理解以及把握,通过相关设计手段来强化建筑的空间特征以及功能性,在模型的制作、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强调技术和空间构成法,注重环境和生态观念的提醒和建筑的形象表达,视觉的表现在这一阶段要不断的强化和完善。学生不仅在学习中开发了自主学习的兴趣、还总结了很多实践经验、掌握了一定的设计力法、提高了设计的综合能力和职业上作能力。
2.3专题设计
这一过程是强化的阶段,需要教师通过题目的设置来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把控和加强,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这一过程对于建筑的设计主要偏重于建筑的共性与特性,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经验和优势,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专题选择可以从建筑设计构造、建筑当代设计、建筑古代保护设计、数字化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专题的应用和选择可以让学生自主发挥,也可以进行小组的合作形式,最终得到设计成果,教师要对设计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保护。
3设计与实践的结合
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注重建筑设计与实践体系的结合,将学生的设计理论与日后的职业联系起来,通过对课题或者实习过程中的设计来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完整性的理解,帮助学生对社会中建筑设计大趋势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建筑设计教学内容要以创造性的培养为皈依,凸显建筑设计的社会性和个性化。所以相对于传统的专业课程改革,设计与实践体系的结合教学更应为成为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有目的性的实践方式来进行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引导和设计水平的提高,除了在课堂上的渐进性提高,在教学内容和框架下进行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突破,在这个过程中要制定教学的基本单元,在教学大范围内进行师资的优化分配,将理论化较为优秀的教师与实践性强的教师向搭配,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同时得到有效的提高,协调专业主干课与相关理论课的关系,通过纵向教学班和横向教师群,改变设计课教学师生一对一的传统封闭式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接触更多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中扩大学生选择教育信息范围和思维交流机会,真正提高学生创造力。对相关职业实践内容的培训也酌情增加,促进教学的开放性,吸引相关建筑设计行业人员的加入,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行业敏感度,校外的设计院、城市规划等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成立相关指导部门,通过对行业动态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检验来弥补校内师资等方面的不足,通过讲座、专家交流等形式来让学生更为明确的接触到行业的动态,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不足,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动力,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和专家、教师交流,通过项目的参与来实现自主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并且还能够更好的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强化画图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建筑学设计过程能够尊重学生理论和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加强了教学与研究及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是培养开放性创造性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教学现状分析,我们认识到建筑设计教学需要改善和优化的部分,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学以及设计理念,采取阶段化、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构建更为合理和高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坚.高校公共教学建筑教学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孙一民,肖毅强,王国光.关于“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城市建筑,2011(03):32-34.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80―05
一 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课件是一种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一般认为,网络课件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它既可以与网络教学环境相结合,也可以独立运行,单独使用。根据网络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资源使用,称为“面向传递教学”;二是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使用,称为“面向自主学习”;三是既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资源,又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称为“面向混合式教学”。
网络课件与网络课程不同,一般认为网络课件是网络课程的一部分,但具体属于哪一部分则有不同理解。有学者提出网络课件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1],即认为网络课件对应着静态的课程内容及其扩展学习资源。在面向传递教学的网络课件中显然是成立的,但对于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则不够充分。
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资源,它的使用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也就是在缺少师生交互的情境下,学生只通过学习网络课件就能够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高级学习目标需要在以师生交互为特征的网络学习活动中实现)。因此,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程内容的系统化组织和呈现,它必须为更好掌握这些内容以及培养相应能力提供必要的途径,如学习指导、自测练习、虚拟实验等。所以,从教学功能上看,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教学内容,培养基本能力,网络课件应提供系统的学习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第二,为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课件应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采用激励性的学习评价;第三,为了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促进对课程的理解和能力提高,网络课件应提供必要的扩展学习资源;第四,为了帮助学生维持或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自主学习,网络课件应设计有效的动机策略。
综上所述,在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中,学习内容(教学内容)、扩展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动机策略、学习指导、学习评价是它的六个基本要素,它与网络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网络课程不仅包含上述内容,还包含以师生交互为特征的网络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内容及其过程在网络课件中不需要重复体现,而在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中也会包含一些交互活动(如自测评价、虚拟实验等),但这些交互仅限于人机交互,而非师生交互。
二 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成分
对于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首先应确定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成分。不同类别的网络课件,其使用目标和应用模式不同,它所包含的教学成分或教学设计成分也会不同。对于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它的使用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从这个使用目标出发,可以确定该类网络课件的六个基本要素:学习内容、扩展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动机策略、学习指导、学习评价。实际上,这六个基本要素对面向自主学习网络课件的教学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们完全可以作为这类课件的教学设计成分。
2 学习内容设计
学习内容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内容,学习内容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1) 学习内容的选择
选择学习内容的依据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网络课件中,应选择那些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必需的学习内容。每一门课程都有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反映了课程本身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它们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除此以外,教学目标也应当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精英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必要途径,在网络课件中也应反映这种要求,体现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就是从“重理论”向“重应用”倾斜,即:适当减少理论性学习内容,相应增加实践性学习内容;提供具体案例以解释原理,说明应用。
(2) 学习内容的组织
学习内容有三种典型的组织结构:章节结构、知识点结构和知识组块结构。
章节结构是以教材中的“节”为单元,按照“章-节-标题”的顺序组成一个线性结构。印刷教材一般都采用这种结构,目前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使用的网络课件大多也都采用这种结构。
知识点结构打破了教材中“节”的限制,把每章内容以知识点为单元进行分解,然后按照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成一个网状结构。每个知识点都是一个最小的知识单元,如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算法、一步操作等。一门课程通常可以分解为成百上千个知识点。
知识组块结构是以知识组块为单元,形成一个线性的知识组块序列。一个知识组块就是一组相互关联的知识点群,它可以用于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或者完成一项独立的学习任务。一个知识组块中包含多少知识点是灵活可变的,这取决于教学设计人员对问题或学习任务的定义。
比较而言,章节结构符合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系统性强,但学习起来容易感到抽象和枯燥,难以促进知识的迁移。知识点结构突出了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但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脱离知识应用的情境,也难以发生迁移。知识组块结构则恰好弥补了上述两种结构的不足,它把知识分解后又按照一定顺序重新组织起来,相当于一系列“问题解决”的序列。这种结构方式以知识应用为目标,更加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易于理解,也易于迁移。因此,在上述三种结构中,知识组块结构更适于学生自主学习,它应当作为面向自主学习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组织策略。
3 扩展学习资源设计
扩展学习资源是超出课程基本内容之外的各类学习资源,小到一段影片,大到一个学科资源库,都可以作为课程的扩展学习资源。扩展学习资源主要用于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加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等,它只作为课程学习的辅助内容。
扩展学习资源设计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合理选择扩展学习资源,通常来说,以下几个维度可以作为选择的参考依据:
(1) 与学习内容的符合度:凡是在课程学习内容中涉及,但又不方便展开陈述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扩展学习资源,例如,对一些常识概念或历史事件的解析。
(2) 资源内容的时效性:课程所属学科领域的一些新观点、新发现、新趋势等通常都可以作为扩展学习资源。
(3) 与课件运行环境的关系:网络课件总要在一定环境中运行,例如嵌入到学习管理系统或在Internet上独立运行。对于小数据量的学习资源(如一个视频片断)可以直接加入到课件中,但对于数据规模庞大的学习资源(如学科资源库、电子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就没有必要直接加入到课件中,如果有必要,则可以通过概念图映射的方法把它们间接集成到网络课件中[2]。
4 教学策略设计
网络课件中的教学策略属于一种静态策略,即所使用的方法、所选择的媒体都已确定,不会随机改变。在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中,教学策略的作用是把学习内容以一种更易于学习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以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两方面的内容。
(1) 教学方法
网络课件中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呈现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呈现法是把学习内容以文字形式直接呈现出来。讲授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演示法是把原理、过程等内容用直观的形式演示出来。实验法是在虚拟实验环境中指导学生独立操作的方法。练习法是提供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技巧和技能。
(2) 教学媒体
网络课件中的媒体形式主要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程序等。不同的媒体形式具有不同的人机交互能力,教学设计人员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特征以更好的实现人机交互。
下面介绍一些在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中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
1) 概念图策略:对于概念较多的学习单元,可以提供一个概念图,概念图实际上是一种先行组织者,它能够在学习之前帮助学生建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学习之后帮助学生总结和复习。
2) 视频讲解策略:对于需要系统讲解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法,把教师讲课的过程录制成视频片断,让学生观看和学习。
3) 动画演示策略:对于难以直观描述的原理、过程、场景等内容,可以采用演示法,把需要演示的内容制作成二维或三维动画。动画中的交互设计,既可以是让学生控制动画演示进程,也可以是让学生输入数据来控制动画的过程和结果。
4) 模拟实验策略:对于包含实践操作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实验法,提供一个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模拟实验中的人机交互比较复杂,实验环境应提供对相关实验环节的操作指导。
5) 操作练习策略:对于需要重复练习、熟练掌握的技能,可以采用练习法,练习题可以用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方式提供,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说明。
在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中,有时需要考虑对重点学习单元提供多种教学策略。例如,在《摄影技术》网络课件中,“人物采访布灯”是一个学习重点,为了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布灯方法,首先可以提供两种基本教学策略:视频讲解和Flas演示,同时还可以再设计一个虚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练习人物采访布灯的案例。
5 动机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影响的是学生的认知,而动机策略影响的是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二者同等重要,但在教学设计中人们往往忽视对动机策略的设计,主要就是因为学习动机是一种内在需要,很难直接操纵。因此,对于动机策略的设计,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到一种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法。
在现有的动机设计理论中,凯勒的动机设计模式和斯皮策的动机情境理论是最需要关注的理论方法。
凯勒的动机设计模式提出从四个方面设计动机:激发和维持注意力,突出针对性,建立自信心,创设满意感;每个方面分别提供了三条设计途径[3]。罗刚参照该模式进行了网络课件的动机设计尝试[4]。总之,从凯勒模式我们可以得到一条原则:把学习动机划分解成一系列可以操作的因素,分别进行设计,最终在整体上形成影响学习动机的效果。
斯皮策的动机情境理论指出,有效的学习取决于以往的学习体验及现有学习情境提供的诱因,创设一个富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学习的愿望;为此,他提供了创设激励性学习情境的16项要求[5]。从斯皮策理论我们得到另外一条原则:通过控制学习环境的性质可以间接实现对学习动机的调节。
综合上述两条原则,我们建立了一种设计动机策略的方法,即在学习环境中,找出那些可以直接控制并且能够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通过控制这些因素的性质以达到影响学习动机的效果。我们把这些能够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称为“环境动机因素”。在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中,学习资源、学习指导、学习评价、用户界面等构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环境,从中我们概括出8种可操作的环境动机因素(见表1所示),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设计就可以实现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关于“归因性因素”,这里做一些说明。归因是一种社会认知现象,它可以学习和改变[6]。在归因风格上,有的人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个人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和任务难度);有的人则恰好相反。前者的成就动机较高,能够抗拒失败的干扰,后者的成就动机较低,容易受到失败干扰。归因性因素的作用就是设法引导学生把学习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在网络课件中,控制人机交互的反馈语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6 学习指导设计
学习指导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而提供的各类指导和帮助。学习指导的设计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
在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中,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而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学习目标的阐明可以参照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学习目标分类,采用ABCD模式(对象、行为、条件、标准)撰写成行为目标[7]。对于不适合用行为目标描述的学习目标也应当通过其他形式予以阐明。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两类,一类是课程总体学习方法,如怎样安排学习进度,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另一类是具体内容的学习方法,如先行学习哪些内容,使用哪些练习,做哪些虚拟实验等。
学习路径是一种建议性的学习顺序,也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帮助学生快捷有效的学习,避免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迷失方向,浪费时间。应该说,每一类学生都会有一条适合该群体的学习路径,在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中,很有必要为学生设计一条或多条这样的学习路径,同时,也应保障不遵循学习路径的自由学习。例如,在“乘风汉语”网络课件(省略/)中,每个学习单元都有一条类似“学习练习应用游戏”的默认学习路径,学习路径上的每个学习环节又包含若干个子环节,如“练习”包括“理解练习”、“表达练习”、“汉字练习”、“语音练习”等环节。学生在使用时既可以按照这条路径进行学习,也可以离开路径进行自由学习。
在设计学习指导时,必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学习指导的粒度,即在课程内容的哪个层次上提供学习指导。对于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至少应在知识组块的层次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
7 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判定。学习评价有多种类型,从功能上看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实施主体上看包括自测评价和他测评价。根据网络课件的使用目标,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应当以自测性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即实施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调整和改进学习。
在设计学习评价时,除了要设计好学习评价的内容,也要精心设计学习评价的形式,因为当把学习评价作为自主学习的一部分时,评价形式就变得很重要,恰当的评价形式可以更好的促进评价目标的实现。
在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中,有三种常用的评价形式:卷面形式、操作形式和游戏形式。卷面形式是一种出卷考试的形式,常用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等。操作形式是提供实际操作的模拟场景,从中检测学习的结果,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Word应用”,“摄影技术”课程中“人物采访布灯”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游戏形式是在游戏的事件和场景中检验学习目标是否达成,例如,用蜗牛爬树的情景来测验英文单词。
对于学习评价形式的选择,可以从设计难度、技术难度和动机强度三个维度来衡量。设计难度是指教师把评价内容设计成某种形式的难易程度;技术难度是指开发人员把评价内容制作成某种形式的难易程度;动机强度是指学生选择某种形式的偏爱程度。通过这种衡量,实际上是综合考虑了来自教师、学生和开发人员的经验,所形成的设计结果具有最广泛的适用范畴,为下一步开发及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外,学习评价的反馈也很重要。反馈内容包括评价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如错误原因、学习建议等)。把反馈内容按照一定方式呈现出来就是反馈语,反馈语中包含特定的归因倾向,设计人员需要仔细揣摩,以引导学生形成成就归因的倾向。
三 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模式是对教学设计过程的理论抽象,它对于明确设计思路、提高设计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何克抗教授的“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课件设计模式”[8]和武法提博士的“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设计模式”[9]。何克抗的设计模式包含两个分支:“传递-接受式”分支和“发现式”分支,分别对应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武法提的设计模式区分了三类学习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成分及设计方法。比较而言,何克抗的设计模式理论框架清晰,但实际可操作性相对弱一些;武法提的设计模式操作性更强,但不是专门针对网络课件(是针对网络课程),因而包含了一些在网络课件中难以实现的设计成分,如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等。
我们在参考上述两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设计经验,归纳了一个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图中有一个基本流程:首先进行学习需要分析,然后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再以学习目标为指导,完成各个教学设计成分的设计。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包括网络课件的应用模式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等内容,通过这些分析,为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奠定基础。学习目标是各个教学成分设计的出发点和核心,各个教学设计成分的设计都要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在设计各个教学设计成分时没有固定的流程,通常是从学习内容设计开始。各个教学设计成分之间也互相影响,没有一个教学设计成分可以一次性设计完成,往往需要交叉设计,即在设计一个教学设计成分时迭代另一个教学设计成分的设计过程。
形成性评价发生在网络课件设计的过程中,用于评价每一个教学设计成分是否满足了学习目标的要求,评价结论直接用于修改设计结果。总结性评价是在网络课件设计完成之后实施的评价,评价标准是从学习目标出发制定的一个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将用于对网络课件的最终修改。
参考文献
[1] 武法提.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J].开放教育研究, 2006,12(1):68-73.
[2] 周竹荣,吴敬花,邱玉辉.基于概念图的网络课件与资源库集成[J].计算机应用,2005,25(10):90-93.
[3] 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32-436.
[4] 罗刚.网络课件的ARCS策略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73-76.
[5] 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47-453.
[6] 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5,256-259.
高职英语教学更强调实用性,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那么,课堂教学该如何组织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投入语言的实际运用当中呢?
一、 教学设计的概念界定
教学设计是 20世纪 60年代末到 70年代初形成的一项现代教学技术。其本质是一个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 传播学、 教学媒体论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学习是一种内部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设计则创造其外部的条件。加涅 (R. M. Gagne)在揭示学习内部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内部过程相应的外部条件,即教学活动 (引起注意、 告诉学习者目标、 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呈示刺激材料、 提供学习指导、 诱引行为、 提供反馈、 评定行为、 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 ,这便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当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人类学习的内在规律时,就能有效地促进学习。
教学设计过程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价。针对课堂教学而言,选用教学方法— — —即教学策略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它的设计主要解决“ 如何教” 的问题。
二、 ESA程序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特点是集体授课,学生人数众多,程度各有差异。但学习者为成人,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 使用教材自学的能力也较强。
针对以上特点,笔者考虑采用设问式教学法进行高职英语阅读教学。设问式教学自始至终贯穿着启发式教学原则,其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逆向式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并围绕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的学习过程。其教学过程结合 Hammer先生提出的 ESA教学程序,包含“ 导读— — —提问— — —分析— — —总结” 等教学思维过程。
1、 投入阶段 ( Engage)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阅读兴趣越高,阅读动机越强,就越有利于广泛阅读。因此,学习者对阅读是否产生浓厚兴趣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投入阶段常用的方法有导读、 提问讨论等方法。导读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兴趣,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融入他们的情感,使他们积极、 主动地参与。可以采用预测、 提问或是讨论的方式,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引导成功可以使读者的思维指向要读课文的主题。例如,可以借助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或预测寻读全篇的主题段和段落的主题句及其他所需信息。
学生可以自己单独准备,也可以以结对子 ( pair work)的形式进行操练。经过这样的预测活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已有的图式也被激活了。在阅读文章时他们会不断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从而加快对文章的理解。
讨论也是投入阶段的一项有效的活动。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讨论时,教师首先要准备好与所读文章有关的讨论题目。所选的题目要具体,有针对性,和所读文章有密切联系,并能引起大家的兴趣。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讨论要点罗列出来,以备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与作者的观点进行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学习阶段 ( Study)
教师在学习阶段一般可采用传统的教法— — —翻译法,同时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以保持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分析了文章的段落结构、 体裁模式,让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整体结构学习与理解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安排他们自己寻找长难句,再一起分析句子的结构。此举可避免教师再三强调、 反复叮咛的内容学生早已了解,不愿再听的尴尬局面。同时,英语阅读课不应局限于将句子字面意义英译汉,而应发掘其背后蕴涵的文化内容,及时就文化差异现象做出解释。这样既促使学生积累了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3、 活用阶段 (Activate)
活用阶段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环节,通过活用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加强对语言知识的牢固掌握,而且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句子合成是最有作用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分析、 总结句子的结构,然后活用为自己能够把握的句子。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原文中的句子结构,而且也把写作技巧融进了阅读教学中。同样,也可以把文中的一个简短的段落分成若干个句组,让学生自行组合成段落,分析并体会出文章的结构模式。
三、 结语
通过 ESA程序在阅读教学中的试用,笔者认为该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阅读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也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有机联系各教学环节等优势。
【参考文献】
[ 1 ] Wills Jane, A Framework for Task - Based Learning[M ] , Lon2don: Addis onWesley Longman Li mited, 1996.
[ 2 ] Hammer Jeremy, How to Teach English [M ] , London: Addis on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