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6 10:51: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篇(1)

1.忽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中的职业道德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由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行为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1]。其三者都是职业道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缺一不可。意识教育被认为是其最为基础的内容。其是后两者能够得到加强的前提。职业道德意识教育包含了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以及职业道德信念四个层次的内容,意在培养入职人员的爱国意识、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和友善意识[1]。而目前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忽略了对意识教育的作用。例如很多高校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时,也忽略了意识教育,而重在强调规范与行为的教育。这种现状就破坏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构造,并且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

2.没有构建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目前,对于我国来说,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各大高校。并且每所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设置为必修课程。学校能够为即将入职的学生们提供比较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但是学校并不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唯一场所。例如家庭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场所之一。家庭的教育为职业道德的加强提供了前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的补充,并且能够为职业道德教育做有利的铺垫。此外,社会及企业亦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与家庭主要是提供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而社会与企业为其提供实践的场地,并且还能够检验入职人员职业道德是否合格。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途径。要么仅突出学校的作用,而忽略其他条件的作用。要么与之相反。

3.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渗透到每行每业,我国的每个公民都必须学习并践行这一价值观念。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能够加强后者的作用,后者反过来又能够让前者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中去。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只是拿来空喊口号,而是应该将其内容及精髓体现在个人行动中来。但是,职业道德教育中并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完全体现与运用。

二、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有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解决我国需要建立怎么样的一个国家、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以及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等方面的问题[2-3]。而职业道德教育与上述三个问题都相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入职人员能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成才的前提

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一个职业道德合格的人员,职业道德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前提。职业道德标准是入职前必须要求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有能力的人能否被企业重用,关键在于其职业道德是否合格。一个无论多么优秀的人而缺乏职业道德将得不到展现其才能的机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加强职业道德的前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成才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提供有效途径

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口号,鼓励校企合作,为校园建设筹资、企业科技升级指明了发展道路。那么当代高校应该如何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着力见着职业教育的学风,重整学术风气呢?本文将简要分析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说明职业教育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

我国校企合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政策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更多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为了鼓励学校积极将学术成果投入市场,缩短知识转化为直接经济动力的周期,国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学校要促进成果投入市场化,这里就是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校企合作的意义,但尽管如此,我国并未出台相关法律对此种合作模式进行规定。这也导致,校企合作虽然已是常见现象,但是在具体合作过程中却也存在一定问题。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校企合作时,学校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资金方面受到合作企业的限制,这导致学校往往会出现一味迎合企业需求,而忽略了学者和学生需求情况,甚至在学校出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这些极不利于认真治学的思想,这显然是本末倒置。不过我国校企合作虽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从长远发扎来看,校企合作时具有长远意义的。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学风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必要性

职业教育相较于一般的高等教育来说具有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二字。如果说普通高校的学习是为了学会一种方法或者一种思想的话,那么职业教育则是针对具体的职业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教学,培养出适应某一岗位的专业型人才。从实际操作来说,职业教育更具现实意义。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导致职业教育更贴近社会,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教育占据了极大的份额。但也同样是由于职业教育更贴近社会,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过多地强调技术的学习,再加上校企合作后,在校园形成社会风气,便更容易忽略基本的学风建设。因此,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职业学校的学风建设更具现实意义。

(二)意义

上文学风建设的必要性主要是就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展开论述的。而职业教育学风建设对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企业方面都有诸多意义,具体意义总结如下:

1 促进学校的长期发展

建设学风可以在全效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认真治学的精神,促进学术成果的产出。虽然职业教育不强调培养学者,但是学校始终是学习的地方,学生有学术成果产出,也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学校提供学术成果、科学技术,企业则提供研究资金,这有利于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惠圈子,有利于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多方位人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几乎是日新月异,如果无法建立起治学精神,不能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仅靠一点技术是无法在社会立足的。因此学生若想得到长远发展,则必须全面发展,首先便是要将自己打造成知识型、学习型人才。另外,学风建设好了,课堂纪律也就好了,老师在课堂上心情愉悦,便可以提高老师的授课效率,在有效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授知识,也同样使学生获益。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扩大学风教育宣传

学校要想进行学风建设,首先学校领导层要重视学风建设,要从领导层下达学校学风建设的意见。而学校宣传部门则要积极落实学风宣传工作,可以在校园媒体(包括校报校、校刊、校电视台、校广播台)上进行多方位宣传。宣传内容可参照上文的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对学生自身的实际作用。

(二)将学风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由于老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的,因此除了学校领导层以外,学校老师是学风建设的主力军,学校若想进行学风建设,必定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工作和对学生的悉心教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学风教育时应当尽量避免空谈大道理,这种说教不仅无法得到预期效果反而易引起学生反感。老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授课目的特点和自己的切身经历,将学风建设具有化、学科化。让学生明白维护学校良好的学习风气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联系合作企业建立奖励机制

建立奖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在学校表现突出或有突出科研贡献的师生群体,树立先进模范为全校师生建立起学习的榜样,使更多学生认识到做学问的重要性。并且建立奖励机制有利于为投身于研究的师生提供研究资金,支持和鼓励他们的研究工作。除此以外,这里特别强调要联系合作企业建立奖励机制,这也体现了企业对学校学术工作的支持,并告诉学生,学风建设并不只是一纸空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以后走上社会,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具有实际意义。

四、结语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不可逆转,这种合作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我国校企合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风建设问题,而这问题在职业教育中更加突出。本文主要就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学风建设引发思考,首先强调了学风教育必要性和意义,之后结合研究结果和实际经验对学风建设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意见。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美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并且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哲学理论“从做中学”。“从做中学”是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一部分,也是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思想对世界职业实践产生了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

1 杜威的“从做中学”内涵

1.1 “从做中学”提出的时代背景

杜威从“从做中学”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改革教育现状的因素。20世纪之初,随着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人对普及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同时,资本家也希望通过教育使工人的素质得到较好的提高,更加快速掌握技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另外,杜威认为20世纪之初的美国的传统教育,它一方面脱离社会,另一方面脱离儿童学习规律。“从做中学”的教育哲学理论的提出符合美国当时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对学习求知的心理。

1.2 “从做中学”提出的实践依据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提出学校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听”的学习状态。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主动精神和能力的发展。杜威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教育哲学思想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另外,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在杜威看来,在“从做中学”时,必须排除由于外部强制或命令的行动、不能将行动的人引入未来更广阔的领域的行动以及习惯性和机械性的行动。①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便去搜集有关资料,确定问题所在,并提出各种假设。这种过程能使学生丰富自己的经验。同时他认为教学活动要遵循“问题五步”教学即:创设情景、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检验假设五个部分组成。

2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关于职业的认识,杜威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工作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性的,因为人们所从事的各种职业,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种种需要和目的。这些职业都在维持着构成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种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甚至维持生存的各种活动,也要被适当安排在一个改变了人类的一切本能活动与思维的社会结构之中。这些职业是基本的社会生活即人类生活,没有各种职业,文明就无从绵延下去。②

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关键。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思想有密切的关系。而我国自从1996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六章的十四条,明确了我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并明确了职业教育目标人数,到2015年和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为2250万人、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1390万人、1480万人。这体现了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3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看好职业教育。首先,受“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还片面地认为孩子读书是为了当官,讲究的是光宗耀祖,而只学一技之长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和有失脸面的事情。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广泛存在着,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显然是人们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是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产物,是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正在向工业现代化大国迈进,需要大批适应信息工业化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此外,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个人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增强全民职业教育意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③

(2)招生政策导向问题。当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教育,上大学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高考的录取率也在逐年稳步提高。另外,由于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把它定位在选拔升高中或升大学后来录取学生,也就是说读中高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录取分数在招生政策上要比读普通高中或大学的分数要低,导致人们普通认为读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学习很差的学生,在家长的眼里,读职业教育是孩子迫不得已的选择。

(3)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问题。由于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紧张,许多职业学校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没有经费够买,使得很多实践课程无法正常开展,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另外,由于很多办职业教育的学校环境在城市的郊区或办学环境相比一般的院校差,导致一些职业学校很难留住优秀的教师,并且也很难吸引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到职业学校工作,这也是导致职业教育陷入办学困境当中的部分原因。

4 “从做中学”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从做中学”是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一部分,也是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思想直至今天,仍是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教学的启发点和航标。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思想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仍有启发意义。

第一,以开放的心态重新认识职业教育。向老百姓加大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宣传,使他们认识到像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认识到职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职业教育。

第二,在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上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把职业教育的政策提高到和普通教育的重要地位上来,这就是要求对职业教育进行招生改革,但也并不是提高或降低职业教育入学标准。

第三,努力创造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操作平台。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要投入充足的经费,来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加大力度来引进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到职业教育中来。另外,要求领导和老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沟通,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现实性,要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要走出校园,到现实社会中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

最后,职业教育应该以满足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这主要像杜威认为的那样,“找出一个人适宜做的事业并且获得实行的机会,这是幸福的关键,天下最可悲的事,莫过于一个人不能发现一生的真正事业,或未能发现他已随波逐流或为环境所迫陷入了不合志趣的职业。”他指出一个人的职业如果能够满足自身兴趣爱好需要,他才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异才能,很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他才会感到生活的意义。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满足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假如人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一个均衡、幸福和繁荣的社会就会出现”。④

注释① 单中惠.“从做中学”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77-83.

②④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98.

③ 曾令奇.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及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32-34.

参考文献

[1] 吕静,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系统模式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0.20:143-144.

[2] 唐晓曦.杜威的“从做中学”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0:10+16.

[3] 刘鸿雁.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75+82.

篇(4)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因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而闻名于世。在黄炎培所处的时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学校毕业生学不致用,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经济生产领域急需各种技术人才奇缺。黄炎培针对当时现状,改良中国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从理论价值来讲在于;“谋人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从对社会影响来讲,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来讲,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进而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在当时现状的中国,黄炎培的主张虽然充满了幻想,但的确表达了他力求改变中国教育和社会现状的美好心愿。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职教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但他又意识到职教在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并服务于社会的同时,还须注重其个性的发展。而后,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来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社会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 

(三)职业教育的方针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黄炎培还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是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即“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并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机构自身建设,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科学之态度处理职教的种种问题。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这说明了他把职业教育的对象关注到广大平民的身上,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在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以及结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倡导且努力贯彻实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主张,来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展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他发现办学的弊端在于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轻实习,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于是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想达到这种境界,需手脑并用。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他批评了过去实业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习”、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劳之惯习”。黄炎培从课程设置、师资聘用等各个环节加强了应用与动手的分量。如学生行半工半读,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三十多年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论成果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具有前瞻性,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改变旧的社会观念 

由于传统的封建陈腐观念残留,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封建思想,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蔓延到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应提高人们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改变在人才、劳动就业上的旧观念,使职业技术教育扎根于社会。 

(二)顺应社会需求 

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都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社会性。黄炎培认为,在生产中,绝大部门所需要的,必须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中等技术人员。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熟练技艺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才能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职业学校应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有用人才,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 

整个教育都有一个现代化的要求,这是世界性的趋势,职业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各个领域知识的不断更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具体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文化基础学科,还是专业基础学科,都应该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扩大学生学习容量,培养提高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个性差异,注重道德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黄炎培在比较我国与英美学校在教育方法上对学生的影响的差异时,他认为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及启发思考的能力。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活力。因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强调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教育过分看重科学文化素质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一流的技术却没有完善的道德修养,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因此,现代的学校在强调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慷慨.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现代意义[J] 职业教育史料 2005.9 

[2] 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思想 当今职业教育 启示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运动的先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提出的许多职业教育的思想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现摘录一二与读者共享。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1.职业的含义和意义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2.职业教育的长期性

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指导乃长时期继续进行之事业,非短时期之商榷。职业指导之实施时期,自职业陶冶时期,职业准备时期,专业训练时期,就业后补习时期,至确能自立经营,无需辅导时期,绝非短时间两人晤谈之匆促商量所能塞责。” 黄炎培提出要建立一个包括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和再补习在内的职业教育系统,使职业教育贯彻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其中,小学重在职业陶冶,为职业教育的打基础阶段,初中阶段应进行职业指导,高中设职业分科,或专门职业学校进行系统地职业训练,就业后还要接受职业补习教育。

3.关于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黄炎培认为从广义而言,“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职业教育在教育制度上应有一贯的、正统的和整个的地位。那种以普通教育为正统教育,以职业教育为偏系的教育的陈旧观念应根本打破。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启示

按照现实国家的教育体制,一般公民是在接受普通国民教育后,或接受高等教育或接受职业教育才进入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者的。最近的一项专项问卷调查,以中学生,职教生和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结果令人深思。

1.明确职业的意义,确立正确的职业观

黄先生认为,职业本身不仅要求供需经济,而且要求才性相近,才能使事得人,使人得事,“使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使人“获得职业的乐趣”。教育具有发展人类生活知能与培养服务精神的双重功能。“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的根本性的认识和态度,他包括人们对专业职业根本性的认识,个人选择职业的标准等。这里“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应理解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是物质精神“双丰收”。

在问卷中当被问及从事一门职业的意义时,81%选的是谋生的手段,选个人价值的体现占7%,选其他的占12%。虽然在商品经济发展,人的观念很多被物化的今天,对职业的看法不可能不受影响,但如果只看到职业谋生的意义,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就很难理解职业带来的精神乐趣。

当被问及进行职业决策时,在主要考虑的因素选项中,选经济收入的占79.8%,选升职机会的占7.2%,选事业发展的占6.0%,选工作地区单位名气的占7.0%。这其中,经济收入、晋升机会、单位名气的占到了94%,对名利的追逐可见一斑。

从敬业乐业意识方面,当被问及从事现职业的感觉时,选压力比较大但不快乐的占68%,选很快乐没有什么压力的占9%,选有压力但很快乐的占15%,选其他的占8%。不难想象只有压力而没有快乐的从业者会有“乐业”的想法,既然此间长期得不到乐趣,又还没过多感受生活的压力,跳槽变成为常见的一件事。

在这次调查中,当被问及毕业后更换单位的情况,一年内更换一次的占45%,更换过两次的占20%,更换三次占10%,没有更换过单位的占25%。而在就职者中当被问及是否有跳槽想法时,持肯定说法和可能说法的占到了76%。职业流动周期的缩短虽然在一方面说明劳资双方自由选择度增加了,但会增加资方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的求职成本,这对已经严峻的就业形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关于职业教育的起止期的问题

黄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施加影响的过程。比照当今情况分析,笔者认为,这其中职业准备时期,专业训练时期最重要。但现实是职业教育开始的时间迟滞于学生的需求。初中阶段结束后,有一部分学生进入职教或直接就业,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实有必要,但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很少顾及学生这方面的需求。进入高中阶段后,通过高考上一个重点大学,几乎是每一个学生的理想,至于上什么专业,往往缺乏科学的职业测试,等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或高等学校再接受职业指导方面的教育有一种“亡羊补牢”的感觉。调查中学生当被问及选择专业的信息来源时,选班主任或朋友介绍的占65%,选家长决定的占25%,选其他的占10%,而当被问及班主任或朋友介绍的依据时选专业测试的占不足5%。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现专业时,选“热门”专业的占48%,选个人爱好的占23%,选其他的29%,这更说明了问题。

3.关于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职业教育之重要性今日为更多的人士为之大声疾呼,如何使中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重温黄炎培先生的教诲意义不可低估。他认为“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职业教育的原则,他强调“离社会无教育”,主张施行何种教育,必先考察何种社会。他认为社会化的办学方针应贯彻于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包括如下。

(1)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

(2)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造就适合社会职业生活的各行业人才;

篇(6)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符合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大事。技能竞赛对于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产业布局的调整,产品的升级换代,我国企业用工正在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这就需要大量的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产业工人和人才做保障。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正是符合这一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随着全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教育主管部门也在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多年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技能竞赛的教育教学模式,特别是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为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等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

二、教师与学生技能竞赛的发展现状

1.学生技能竞赛的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通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组织和选拔,有效地调动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各类职业技能的积极性。突出了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位置,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学生通过技能竞赛,增强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树立了服务行业信心,取得了职业资格认定。

2.教师技能竞赛的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教师技能竞赛和学生技能竞赛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没有全国综合性的技能竞赛。选拔机制没有形成i各级各类比赛水平参差不齐:参加范围不够广泛,社会影响力不够;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高。

在全国范围内,沈阳、江苏等几个省市十分重视教师技能竞赛的发展。特别是在沈阳今年将举办第二届全国教师信息化技能大赛,虽然全国性教师大赛起步较晚,涉及专业较少,但是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教师技能竞赛的重要性,发展势在,必行。

三、教师与学生技能竞赛衔接的必要性

1.教师与学生技能竞赛衔接对教学的影响

技能竞赛系统全面地检验了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技能竞赛对于教学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于选择教学内容的引导;对于改革实训方式的引导;对于更新课程模式的引导;对于确立育人理念的引导。

教师技能竞赛与学生技能竞赛是联系的,有机的整体,是不可分割而独立存在的。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做好学生技能竞赛的前提必须做好教师技能竞赛。教师技能竞赛是对教师技能素质,动手能力的检验,竞赛的手段和设计方法都应该是最紧贴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一线的,最先进的,最具引领作用的技术。

2.建立顺畅的师生技能竞赛衔接的通道

建立顺畅的衔接通道必须有体制机制作保障。通过教师技能竞赛选拔出获奖教师,职业学院要加大对他们的培养,鼓励其成为本专业带头人或骨干力量。并由此形成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教师中形成~种参与技能竟赛的热情,带动一般教师或年轻教师提高业务和动手能力,增强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3.通过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师生技能竞赛的有效衔接能够使得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更加系统化、规范化。通过师生的技能竞赛可以使教师与学生系统的了解到最新的产业技术和最新产品。技能比赛衔接的成功,日常教学中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就自然会围绕行业企业的产业链和产品链进行。这样职业教育就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

四、教师与学生技能竞赛衔接方法的探索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技能竞赛的体制机制

学生参加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举办了4届,相比之下,教师参加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职业技能竞赛还没有举办过,各级各类的教师技能竞赛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的教师技能竞赛,通过选拔最终推荐参加全国性质的教师技能大赛人员,把教师技能竞赛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为与学生技能竞赛的有效衔接做好准备。

2.为教师、学生同台技能比武创造条件

在教师与学生各自开展全国性技能竞赛的基础上。应该分步骤的尝试建立师生技能竞赛全国性的平台,比赛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或者师生同台竞技等多种形式,教师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对行业最新技术的掌握等,这种形式应该成为检验技能竞赛是否引领教学和有效地衔接师生技能竞赛最好的方法。

3.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性

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支持。在日常教学中,学校通过和企业合作,进行顶岗实习、培训,建立校外生产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行业企业可以通过也职业教育的合作在技能竞赛上展示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引领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技能竞赛的积极性是关键。

4.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篇(7)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因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而闻名于世。在黄炎培所处的时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学校毕业生学不致用,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经济生产领域急需各种技术人才奇缺。黄炎培针对当时现状,改良中国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从理论价值来讲在于;“谋人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从对社会影响来讲,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来讲,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进而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在当时现状的中国,黄炎培的主张虽然充满了幻想,但的确表达了他力求改变中国教育和社会现状的美好心愿。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职教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但他又意识到职教在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并服务于社会的同时,还须注重其个性的发展。而后,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来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社会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

(三)职业教育的方针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黄炎培还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是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即“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并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机构自身建设,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科学之态度处理职教的种种问题。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这说明了他把职业教育的对象关注到广大平民的身上,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在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以及结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倡导且努力贯彻实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主张,来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展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他发现办学的弊端在于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轻实习,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于是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想达到这种境界,需手脑并用。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他批评了过去实业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习”、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劳之惯习”。黄炎培从课程设置、师资聘用等各个环节加强了应用与动手的分量。如学生行半工半读,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三十多年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论成果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具有前瞻性,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改变旧的社会观念

由于传统的封建陈腐观念残留,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封建思想,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蔓延到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应提高人们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改变在人才、劳动就业上的旧观念,使职业技术教育扎根于社会。

(二)顺应社会需求

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都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社会性。黄炎培认为,在生产中,绝大部门所需要的,必须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中等技术人员。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熟练技艺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才能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职业学校应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有用人才,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

篇(8)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49-01

21世纪的今天,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逐渐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仅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着良好的素质和素养,同时也要有着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职业院校作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根本基地,其教育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对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意义进行探讨分析有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音乐素养和人的素养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所谓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则是人的质量,同时质量主要是借助于相关的活动进而将整体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的反映出。一般而言,素养主要包含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以及思想素质等,素质在实际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后天的培养。而音乐教育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仅强调人对音乐整体感受力的培养,同时对于人的情感和音乐作品情感的共鸣也有着一定的强调作用。

二、当前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其主要的特点是面向基层和生产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目前而言,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我国人才的培养逐渐的从精英化逐渐的趋向于大众化。尤其是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有着相对薄弱的基础知识,对于学习上的主动性也有着一定的缺乏。

当前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技术性教育,在面对市场经济时尚以及社会诱惑的双重打击下,部分职业学院学生的实际管理的难度逐渐加大,尤其是当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前提下,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而当前部分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仅仅采取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一定的刺激作用,同时也使得学生难以从根本上认知到音乐教育的真正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化教育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部分职业院校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度不足,不仅仅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直接忽视,同时甚至有些职业院校直接将音乐方面的课程取消,这一做法难以从根本上保证职业院校的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进而使得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难以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总而言之,当前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更多的问题亟待发现和解决,需要更多相关人士的共同参与。

三、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常见的一种形式,直接关乎着我国社会基层人才市场的发展,同时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额提升有着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般而言,职业教育最主要的教育宗旨则是面向社会人才市场,进而培养基层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而随着现代化社会分工的逐渐明确,人才市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仅要求学生有着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同时也要有着团结合作和创新精神。

音乐教育中的合唱艺术训练作为一门相对实用的艺术教育,通过多次的训练,将每个学生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加强学生之间的协调合作,以至于学生有着一定的团结合作的良好素养,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学生的行为难免会逐渐的趋向于规范化的轨道中,以至于其音乐教育中的合唱队训练更加的而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潜在形式的教育,不仅仅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艺术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个人素养有着一定的培养,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而服务于当前社会人才市场。

结语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逐渐受到社会人才市场的极大关注,同时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教育,不仅仅对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有着一定的培养作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并对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加以培养,拓宽了学生知识学习的视野,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着极其有利的影响,总而言之,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鑫宇.试论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的相互关联与影响[D].中央音乐学院,2013.

[2]陈丽.论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J].科技视界,2013,33:282+314.

篇(9)

当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无疑是重要因素。在针对成人的教育中,职业型教育(简称职业教育)面向的人群更加大众,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的作用和发挥的影响更为重要。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新形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并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实际情况与目标差距还很大,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或者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他们并不具备现代文明所提倡的法制意识、卫生意识、公共责任以及生态环保等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可以说,科学素养的不足,拖缓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当前农村劳动人口中,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不到5%,中国农村仍有半数人口仅为初中文化程度,文盲和半文盲仍占相当比例。因此,要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状况

1.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城乡差距依然相当显著,职业教育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当前中国农民的科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整体偏低,通过职业教育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有利于其由农民转型为城镇居民,有利于城镇化的进展。(3)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具有直接意义。广大农民虽然世代耕作,但是农业的现代化变革对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农民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反思

职业教育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无论在办学思想还是办学方法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不能满足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1)当前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就业率的问题。以就业来招揽生源,以生源来创造效益。这种思想在市场经济下本无可厚非,但教育本就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它承载着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职业教育同样不能例外,当前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学指导思想缺乏全盘统筹,体现出过度的功利性,无法与新农村建设的大势形成有效互动、双赢共进的效果。(2)当前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内容是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新农民的标准为“有文化、懂技术”,仅仅以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显然不能提供合格而全面的教育服务。(3)目前,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大多与普通学校基本一致,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没有突出职业学校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与市场的深度结合,没有形成校企双方积极参与、相互合作的长期且有效的合作机制。

三、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状况

1.美国――开展最早、重视立法

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拥有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和规章制度。早在1862年,美国颁布了职业教育史上著名的《摩雷尔法》,它不仅是美国的首部关于职业教育的立法,也开创了世界职业教育领域立法的先例。1917年,美国又实行了《史密斯・休士法》。该法的核心是在全美所有的普通中学开展职业教育,由政府出资负责职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较之《摩雷尔法》,《史密斯・休士法》的意义更加深远,它将美国所有的普通中学变成了具有职业教育内容且提供了财政资助的综合学校。这项政策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包括农、工、商、家政等各个领域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英国――网络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统一的职业资格

网络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是英国职业教育方面最为显著的特征。以职业技术培训网为平台和载体,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优势,并且可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方式灵活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网络化培训的基础之上,英国实行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制度层面上规范了培训的内容和考核的标准,使得接受职业教育者的水平得到保证。通过实施职业教育领域这些意义深远的改革,提高了受训者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3.日本――重视职业教育基础设施

日本职业教育的开展吸取了英国和美国的优点及特长。立法上,早在1947年就颁布了《基本教育法和学校教育法》,并在80年代普及了高中教育的同时,还积极推行一套职业训练制度,支持并引导各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各种岗前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适应现代化工业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方面,日本将计算机系统、卫星系统等现代化装置作为职业教育的普遍手段,大大提高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此外,日本还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实习场地,使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得以充分发展。

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措施及创新途径

1.通过国家立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关于企业类的营利性单位已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但是中国的职业院校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缺乏在法律层面的产权界定和运行制度。目前仅有管理规章和管理文件,基本没有涉及非营利性组织的产权和组织构架,因此需要通过国家立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才能使职业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发挥重要作用。

2.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混合提供

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提供,这种单一化的提供模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在探索建立职业院校的校董制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混合提供的进程,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应吸收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但是,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其向社会开放的原则应是有限度、有次序的。职业教育同其他教育类型有着显著的差别,比如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或普通教育之间的内涵和性质均不相同。因此政府应独立建设职业教育准入制度,通过此制度规范职业教育的准入资格和准入范围。这样既可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又可以调动社会资本来发展职业教育。

3.推动职业教育中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的调整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基本是以劳动技能培训为主,这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无法承担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担当智慧支持的使命和作用。因此,新农村建设视角下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创新,应牢牢把握服务“三农”的方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尽快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本土化以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围绕社会所需职业岗位能力,并充分考虑未来职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体系;要注意及时补充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并根据有关行业和领域的国际规范、国际标准来修订现行的教学内容;要加强外语教学,增设国际文化、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内容;要在加大技术基础课程比重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一个“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30-01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国专题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要承担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传承使命,建设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为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文化传承不仅维系着民族的昨天和今天,而且关乎着民族发展的未来走向。我国西南地区是多民族地区,具有独特文化背景,受到各民族文化传承中符号、语言、价值、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使职业技术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上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一、传承民族文化在西南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精神结晶。各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对自己民族的各类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如果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各自民族文化的内容,势必会极大地调动起各民族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促进民族教育的成果。例如贵州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49个民族,有不少的民族民间艺术,如苗族的蜡染、侗族的大歌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如果将这些艺术作为职业教育中民族传承教育的内容,既能使学生学到一门技术,极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发扬民族文化,体现西南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又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多了一项实用技能,多了一条更稳定的出路,也提高学生自身素养。例如学习蜡染刺绣能够培养人的精细观察力;研习图案纹饰绘画能够强化形象记忆;学习歌舞有益于感情的丰富;脚马竞技对动觉智能、宗教对自省智能、山歌对唱对交流智能。据调查,旅游专业学生在学好相关专业的普通课程后,会几门少数民族语言等一些当地需求的综合技能,与一般毕业生相比,就业更加有保障也更能激起这一区域企业的兴趣。

为此,我们可以将民族文化教育作为在校生学习的重点课程之一,全面推广。将民族歌舞、服饰、语言、用药等民族文化编成教材,分别纳入学前教育以及生产管理、中医中药等专业必选课程,学生增长见识的同时,传承和保护了民族文化。还有把竹铃球、蹴球、陀螺、脚马竞技等民族体育项目在职教中心推广,让机械、汽修等专业的学生增强体魄的同时也能拥有一项民族艺术特长。这样带来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职教生的稳定就业。

二、职业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些思考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旧的传统观念束缚着少数民族的头脑。因此,职业教育帮助改善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心理,克服闭关自守的思想,打破封闭局面,促进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流、汇合,这对于消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用职业教育进行民族意识的启蒙,改变对传统盲目依赖的心态,吸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新成就、新思想,推动观念更新,激励各民族的时代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树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和观念。同时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观念,从自身来寻求力量,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政府扶持,打好基础,努力实现民族发展。

2.加大职业教育宣传的力度

少数民族中很多人不了解先进技术,甚至还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所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非常必要。首先,把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宣传到每个角落,让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真正了解职业教育,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使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其次,做好本地区职业院校的宣传工作。把学校规模、特色、招生就业等情况经常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并让一些优秀毕业生的现身说法,增强宣传报道的实效性和说服力,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到职业院校就学。还可以到少数民族地区举行技能展示和招生咨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全面深入报道和宣传职业教育。

3.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发达和因人口分散等带来受教育成本高的现状,需要教育投入优于全国的其他地方。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的贫穷,很难承担教育任务,必须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才能彻底改变“穷地方办穷教育”的现状。另外,沟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横向联系,使社会能够直接参与教育过程,将社会外部需求与学校内部改革结合起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并重。首先,了解教师的需求结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心理特点,创造条件满足其合理需要,如青年教师需要进修提高,学习上培养、工作上信任,中老年教师需要改善中老年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及心理环境,保持其工作热情等。其次,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最直接的一个方面是要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职工和少数民族专任教师的数量。因为在艰苦的西南部少数民族山区,这些人才是最愿意留在家乡贡献才能的。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中蕴涵着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如何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发掘这些职业技术要素,使之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是今后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适应西南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特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普及口腔健康知识 下一篇: 生物医学测量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