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礼仪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6 10:51: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礼仪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老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是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主体,直接影响幼儿的礼仪教育,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家庭和幼儿园必须共同合作,形成家园共育的模式。

1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和家长应注意自身礼仪,树立良好的榜样

(1)我们一直遵循“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在幼儿的教育中,更侧重于“身教”。在日常生活中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模仿力极强的幼儿,因此,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好的榜样。比如:在上课或与幼儿交谈时使用规范的礼貌用语;时刻保持衣着大方整洁;在和幼儿对话时,注意自己的姿势,更重要的是注意用自己的眼神交流,要给幼儿一种亲切感;自己出现错误时应该真诚的道歉;无论上班还是下班时有礼貌的和同事、家长、孩子问好,道别;热情的接待每个孩子的家长。树立文明的榜样,有利于增强幼儿的礼仪意识,通过言传身教,更能帮助孩子提高礼仪认识。

(2)家庭教育在孩子的礼仪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行为规范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家长的言行举止也会直接影响着孩子,作为最佳模仿对象的家长,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如:孝敬长辈、爱护晚辈,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也会模仿着去关心爷爷奶奶,照顾爸爸妈妈,同时对其他的长辈也会多一份关心。因此,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幼儿营造一个文明的环境,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地成长。

2 开展“家长礼仪行为标兵”评比活动,促进家长参入

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长的礼仪行为在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开展“家长礼仪行为标兵”的评比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们发倡仪书,让家长了解开展“家长礼仪行为标兵”活动的意义,明确“家长礼仪行为标兵评选条件”的具体内容,使家长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每月的26~28日将“家长行为礼仪标兵”的名单在班级家园联系栏中进行公布,接受本班成员的监督。最后,凡被评上“三星级”以上的“家长礼仪行为标兵”将在园内进行通报表彰,由园长室授予荣誉证书。

3 通过开家长会、办园刊或家园小报等等,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让家长知道家长的一行一动影响着孩子

把礼仪教育贯穿在幼儿生活中,使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提高。通过老师、家长的影响、教育,增强了幼儿的礼仪意识,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习惯。每周儿歌就是让家长明白怎样配合孩子,这样也增强了家长的礼仪意识。把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使得幼儿的礼仪意识逐步加强。

同时注意培养幼儿内在情感和外显行为的一致性,这样礼仪行为才能持久。如:设置画外音“给家长的话”,一方面向家长说明老师提出此儿歌的教育意图和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也使家长领会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使家园沟通更能产生实效。另外,礼仪教育还有利于提高家庭的文明程度,最终家长就不用被动的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形成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家园共育不但有利于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家长的行为的提高有所帮助。幼儿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相互的沟通、监督、学习,不仅能提高家庭的礼仪教育,更能够带动社会的文明和谐。

4 幼儿园要采取措施鼓励家长主动配合

(1)幼儿园经常举办一些礼仪教育的活动,通过开家长会,办园刊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以及自己孩子的礼仪行为情况。(2)可以通过家教沙龙,经常和家长对文明礼仪教育进行沟通交流。老师和家长可以共同研究,互相介绍好的礼仪教育的方法。(3)开展亲子活动,让幼儿通过社会实践得到真正的锻炼,如:购物、旅游等都可以让幼儿的礼仪意识增强,进而影响家长,社会文明礼仪也有明显的进步。(4)通过开展家长会,让家长明白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礼仪教育观。

5 把礼仪教育贯穿在家庭教育

幼儿相对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所以说很容易受到家长或外界的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这对幼儿将来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幼儿园应该多开展一些促进校园与家长之间联系的活动,比如:经常开家长会、办园刊或家园小报等等,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让家长知道家长的一行一动影响着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把礼仪教育充斥在幼儿生活中,使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提高。家庭和幼儿园应该把礼仪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样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礼仪教育,丰富幼儿的礼仪情感。多让幼儿换位思考,有利于加强幼儿和同伴、成人之间的关系。另外,礼仪教育还有利于提高家庭的文明程度,最终家长就不用被动的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形成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家园共育不但有利于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家长的行为的提高有所帮助。幼儿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相互的沟通,监督,学习,不仅能提高家庭的礼仪教育,更能够带动社会的文明和谐。

篇(2)

1引言

礼仪文化是我国古论规范、社会政治及文化发展的总和,因此,国家要想更好的发展及必须注重文明礼仪的教育。中职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期是养成良好文明礼仪的重要阶段,所以说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学校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遵循礼仪教育的发展,全面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文明礼仪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提高中职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2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文明礼仪教育本质上也称为道德教育,是塑造人类精神的教育。礼仪教育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于以就业为学习目标的中职生来说,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就业的目的,还能提高社会发展的整体进度[1]。“重技术,轻礼仪”是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实行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给学生灌输了有技术就能有好工作的思想,使部分学生忽略了对文明礼仪的养成,认为礼仪知识无关重要。然而现实却告诉了我们对中职生实行文明礼仪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礼仪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优良的素质,是社会发展中一笔无形的财富,所以中职技术学校学校不应该仅仅重视技术的教学,还要对文明教学重视起来。

3构建中职生文明礼教育模式的策略

3.1把文明礼仪作为必修课程

课堂教学是传播文明礼仪文化的良好途径,通过礼仪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有关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礼仪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文化礼仪课程的兴趣。礼仪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礼仪、同学礼仪、师生礼仪、社会礼仪、家庭礼仪等,对多种礼仪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要想让礼仪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选择教材,精心设置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2]。目前,学校对礼仪教学的教材没有统一规定,所以礼仪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选内容丰富、合理及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另外,礼仪教学的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适当加入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到达高质量学习的效果。

3.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塑造良好学习风气,所以创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克服不良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每周一升旗时进行短时间的讲话,不定期的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看到不文明的现象要敢于指出,看到文明的现象要树立榜样向他学习。同时,学校也要给予表现好的学生奖励,表现不好的给予处罚,实行奖罚分明的制度,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

3.3构建班级礼仪之风

班级在学习中相对于一个小家庭,所以班级的文明礼仪风气也是特别重要的。班主任充当班级教学的主要力量,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因此班主任在文明礼仪教学起引导作用,班主任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出适合的班干部,构建文明班级骨干。定期开展有关文明礼仪的主体班会,通过班会来传播学生对礼仪的进一步了解,同时举行有关文明礼仪的活动,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无形地认识礼仪知识,也是树立班级礼仪之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3.4举办有关文明礼仪的讲座

根据不同时段的教学需求展开专题讲座。例如,新生入学时期,学校可以举办有关学校规章制度的讲座,让学生认识到“无规不成方圆”的道理,教育学生规范自身行为,不要违背规章制度做事。不定期举办文明礼仪讲座,时刻提醒学生文明礼仪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例如,针对就业面试设置专门的教学,着重强调面试礼仪,让学生知道在面试的时候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告诉学生在面试是应该做到态度积极、主动回答、表现自然大方、针对性回答问题等面试中的礼仪常识及技巧,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知识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4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可以通过把文明礼仪作为必修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构建班级礼仪之风、举办有关文明礼仪的讲座等运用到礼仪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文明礼仪的深入了解。

作者:王铃铃 单位:重庆市云阳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16-0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推崇并遵守待人处事的礼节。在培养儿童礼仪的养成中要从生活点滴做起,要从小做起。当下教育界普遍认可开展关于儿童礼仪养成的指导教育,在孩提时期注重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个人礼节的基本养成,对儿童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现状

礼仪是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基本行为准则,能体现一个人的个人素养。良好的礼仪可以让一个人更有气质,更易与人交往,并快速融入社会群体。而当下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多是父母的“小公主”“小王子”,性格比较自我。这种过于自私和任性的个性在今后发展中很难受到多数人的喜爱,当然这与当下家庭教育有关系。父母的过于溺爱,使得儿童自身优越感膨胀,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中会觉得自己是独特的,凡事都应该被别人让着。比如,在幼儿园内儿童争夺玩具的现象屡屡发生,这都体现出儿童缺乏对别人的尊重,缺乏谦让、合作的精神。更有甚者,有些儿童对长辈也不尊敬,无理取闹。鉴于此,应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培养行为品质优良的儿童,这也是发展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生态式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

(1)系统性策略,模块推进。生态式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中第一点是系统性策略,系统性策略中有对儿童礼仪培养的推进模块,是在原有的儿童教育基础上加强与更新,制订出更多科学有效的礼仪模块培养计划。比如开展“礼仪小标兵”的评选,或是以班级为单位评“文明礼仪小天使”。这种比赛竞争的方式能提高儿童对礼仪的重视度与参与的积极性,让儿童以及家长意识到礼仪从小培养的重要性。在学校要注意加大对礼仪相关知识的宣传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股礼仪之风,渲染一种和谐氛围。另外,模块推进中还可组织礼仪监督员,比如请大班的儿童去督促小班弟弟妹妹的相关礼仪行为,表现好的提出嘉奖,表现差的就需要监督员协助并指导其一直到行为优秀为止。利用这种互助合作的理念进行礼仪养成教育还可增进儿童之间的沟通,强化儿童合作的观念和意识。

(2)动态性策略,成长追踪。生态式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第二点是动态性策略,讲究对儿童成长的追踪。将儿童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养成进行一次完整的记录与调查,结合影响儿童发展的其他外界因素,如人的因素、物质的因素、精神的因素等,综合考虑后观察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改变。以儿童本身教育培养为主体,关注个性,突出其发展。既不能太过张扬地培养,也不能采用太过陈旧腐朽的教育观念。要不过度限制也不过度放任,在儿童自身礼仪养成的过程中不失自身个性的发展,要让这种礼仪教育成为一种顺其自然的事,太过突出与强调则会让礼仪失真,要让儿童体会到尊重、谦卑、礼让等高贵品质。

(3)互动性策略,家庭介入。互动性策略是生态式儿童礼仪教育培养策略的一个重要方法,主要强调家庭的介入。生态式主要核心指导理念是顺其自然保持物质原有的属性,生态也指一种平衡关系,对儿童的礼仪教育需要儿童家庭这一重要因素。若家长本身缺乏对礼仪的认识,那么自然对孩子的培养也会欠缺,因此,要引起家长对儿童礼仪培养的重视。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家庭礼仪小标兵,评选出最佳模范礼仪家庭供大家学习。另外,推出有关礼仪的竞选活动,让家长开始注重其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对礼仪的认知。在校园内部还要扩大学习礼仪的宣传,组织家长一起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行为,让家长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对小孩的教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善儿童行为,提高儿童礼仪素养。

(4)融合性策略,环境渗透。对儿童的生态式礼仪教育培养还有融合性策略,这需要环境的渗透。生态式教育培养概念的核心是和谐,讲究的是在和谐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对儿童的礼仪教育培训,而和谐环境的构成需要幼儿园与家长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注意在学校内营造出一种雅致与互让、尊敬、谦卑的礼仪之风,让儿童能在优雅氛围的渲染下受到启发,逐渐完善自身的礼仪行为。另外,在家庭中,父母要耐心教导儿童学会分享,学会帮助别人。在校园四周可张贴大量关于礼仪的宣讲信息,校园的相关装扮也可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进行整体布置,将这些环境礼仪与行为礼仪融合在一起才能突出生态式礼仪教育的和谐统一。

三、结束语

本文就生态式的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对儿童礼仪教育要采取生态式培养,注重儿童自身的发展,进而增强其自身素养,要结合校园与家庭协调统一开展对儿童的礼仪教育活动,才能保障最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素养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思想素质、处事能力。“知书懂礼”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化素质与礼仪素质越高的学生,越容易取得成功,成为优秀的社会人才。社会年轻人才群体中,大学生占据半壁江山。大学生数量之多,他们身上不仅带有明确的个人形象,而且还映射着家庭甚至社会的精神面貌。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与社会期待不符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场合表现出不识礼、不守礼、不行礼、不尚礼的一面,严重违背了社会礼仪素养要求,这与大学生高素质身份不相称的,应找到其形成原因并积极改善和解决。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成因分析

1、客观方面的原因

(1)深受家庭礼仪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为“90后”青年,家里多数只有一两个孩子,父母过多的呵护与宠爱让其“恃宠而骄”,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凡是有利的事情都要归功于自己,需要负责任的事情都是他人的错,只知道向他人索取,不懂得为他人付出,更不会为他人着想。“孔融让梨”的佳话也只能是一句佳话了。其次,父母并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较好的榜样,也许父母本身在生活中就存在较多的不文明现象,使得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

(2)高校礼仪教育重视度不足,未设立专门的文明礼仪课程。就当前而言,我国处于素质教育实践的“深水区”,在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艰难转型过程中,我们面临来自于教育体制本身的严峻挑战,譬如重视成绩、升学率等,而在学生良好素养的培植、文明礼仪行为的规范等方面关注欠缺,以至于很多学生表现出“高分低能”现象。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这一教育缺失的问题,逐步将礼仪教育课程提上人才培养日程。但由于此项工作仍处于初步萌芽期,而且许多教师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礼仪教学还未成为重点。

(3)社会环境多变,越来越多关于文明礼仪的负面新闻冲击着眼球。2013年社会事件“十重门”反映出的公共道德争论问题,使得整个社会都有些躁动,社会上、网络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不文明现象混杂,加之缺乏对处于校园和社会过渡时期的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与指导,这也给我们的大学生培养工作带来外部环境上的生存困境。

2、主观方面的原因

(1)礼仪践行能力欠佳。礼仪修养贵在内外兼修。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说的“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外在装饰,比如衣着言行等。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缺乏外表的修饰就显得粗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都接受过思想品德教育,具备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认知,但是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礼仪意识与礼仪行为的不协调,即主观愿望、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的矛盾,是大学生礼仪养成过程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知识结构的均衡能力有限。长期以来,社会上仍然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很多家长、学生甚至老师都认为理科比文科的发展机会多,这说明我们的教育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不到完全的均衡。许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和书面)差,缺乏基本的交往表达能力,严重影响了人际沟通。理性思维大于感性思维,加之读书的减少,使得语言方面的功底越来越弱。

(3)忽略了提升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终究步入社会的他们能否在之后的工作中出类拔萃,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大学生能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链条中顺利建立积极正面的个人形象,逐步拥有高效的人脉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个人礼仪素养至关重要。个体若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提升个体的礼仪素养。虽然高校通过一些措施和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文明礼仪,但却收效甚微。

二、矫正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对策

1、强化礼仪意识

近年来,学生获得礼仪知识的渠道主要源于家庭、学校以及所生活地区的风俗习惯等。分散的学习渠道与零散的学习内容,导致学生主体在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时很难建构起系统全面的对于礼仪规范的认识。缺乏礼仪意识是造成大学生礼仪素养普遍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事实上,作为先进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大学生有义务也有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将礼仪文化发扬光大。

2、营造礼仪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老师,就是一本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都可以影响到学生,规范他们的文明礼仪。因此,各大高校在注重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师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加强校园育人环境的建设,重视家庭礼仪环境的培养,是礼仪教育的重点。各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平台资源,通过网络、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大力宣传礼仪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礼仪的重要性,在潜意识里纠正不重视礼仪的错误看法,做到真正的“主动”学习礼仪。此外,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载体,通过开展礼仪知识讲座、编排礼仪短剧、校园文明礼仪网站、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相关主题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积极普及相关知识,使大学校园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3、开设礼仪课程

高校应重视礼仪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把社交礼仪课设为必修课,在课堂上讲授利益相关的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提升礼仪素养当成必做事、乐于做的事。高校还可以根据各学院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立具备针对性的礼仪咨询与培训部门,针对大学生目前的个体情况和社会需要开设不同层次的专项礼仪训练课。并在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过程中随时关注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授课内容。通过这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与训练,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礼仪知识,提高礼仪修养,实现大学生提高专业修养的同时延伸其为人处世的“软实力”的目的,为大学生未来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品质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1.有利于培养全民行为礼仪修养,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则明确说明,开展必要的行为礼仪、礼节活动,对规范人的言行举止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以德治国”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都为文明行为礼仪指引了方向,明确了内容和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行为礼仪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大学生本身具有的可塑性和吸收能力强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在走进社会前,即大学阶段要掌握正确的礼貌、礼节相关行为礼仪知识,逐步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树立高尚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深入理解学习行为礼仪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课程内容,将行为礼仪转化为自身的习惯和本能,从而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意志体现。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体,大学生的人格是指大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稳定性的心里特征的总和。一个文明的大学生,不仅在讲话方面具备相应的文化内涵,而且行为举止方面也合乎道德规范。行为礼仪教育是将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礼仪修养融入到高校大学生学习的生活和人际交往日常行为规范中,通过深入学习和遵循行为礼仪规范,从而使得高校大学生自身人格得到提升和完善。

二、当前大学生行为礼仪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行为礼仪意识不够由于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高校大学生往往对于自身形象和专业技能过度关注,而没有认识到用行为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因而放松甚至忽略了对行为礼仪修养的培养和塑造。有些大学生虽然潜意识里知道行为礼仪的重要性,却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缺乏规范的实践训练,而未能很好的将行为礼仪得以训练和提升,因此也时常会出现失礼的言行。

2.高校行为礼仪教育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高校主体仍然是专业技能教育,而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传授,轻人文综合素养培养的现象。高校普遍认为行为礼仪是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均已成人,没有必要还要教小学生的东西,同时认为行为礼仪教育理论多,而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况且待大学生走上社会后,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通过一定的锻炼,这些行为礼仪可以慢慢无师自通,大学阶段只有把专业技能学好了以后才能立足于社会。高校素质教育体制不健全,形式结构单一是学校方面的主要问题。

3.社会负面影响加深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面子,注重形象的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也逐渐出现了某些紊乱,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正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导致高校大学生们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从而表现出了一些有失礼仪的行为,如违纪,酗酒打架,偷盗等。大学生们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不能有效地自我防卫,从而必然会导致他们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

4.家庭教育偏失当代高校大学生往往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百般呵护,从而逐渐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习惯,尊重关爱他人意识却明显不够。在教育上,父母过多的考虑如何使孩子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明显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而忽视和放松了学生家庭教育中行为礼仪修养的塑造和培养。当然,也不可否认许多家长也已经意识到这种状况,但是他们却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会好,而掉以轻心,忽视了平时的有意训练和提升,导致大学生行为礼仪道德修养在家庭环节上较为欠缺。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开展行为礼仪教育的思考

1.大力宣传,知礼、文明、守礼,提高学生行为礼仪意识大学生对行为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片面地将行为礼仪理解为见面问好、排队等形式上的宣扬。加强高校行为礼仪教育必须加强宣传工作,要强调行为礼仪养成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全社会重视行为礼仪教育。对于大学生本人,要强调行为礼仪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切实认识到行为礼仪素养的重要性,自觉自愿地努力提升自我的礼仪修养。在实施上,注重从大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教育入手,摒弃概念化的宣扬,要切实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实践操作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行为礼仪修养。作为行为礼仪教育主要实施者的教师,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行为礼仪修养的塑造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教室改变以往强调专业能力的观念,同时自身也应提高意识,以身作则,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2.高校应全方面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第一,为大学生开设相关行为礼仪课程。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增设相关行为礼仪教育课程,课程不仅要有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要设专业的课程学习,还应结合其它相关的专业学科学习,以围绕专业基础知识,开展相关的行为礼仪教育。同时,行为礼仪教育的内容要适应时代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程设计也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授课有针对性,从而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第二,注重高校教师的模范作用。高校大学生行为礼仪养成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心灵以及人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也将深深的影响着学生。提升大学生行为礼仪教育要首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师的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专业现代行为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从而提高大学生行为礼仪养成教育和研究水平,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三,广泛采用情景教学,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行为礼仪教育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学校发展,老师要想把行为枯燥的礼仪课程上好,令学生感兴趣,就必须在授课方式上有所创新。如采用情景教学,根据课程教育的内容,老师可以为学生设定特殊的场景,由学生本人进入情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加深行为礼仪教育的生动性和效果。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学生活动优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学习行为礼仪基础知识、践行行为礼仪规范的氛围。

3.各级政府要形成持续的宣传力度政府要把提升公民社会道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加以宣传和推广,为社会营造一种知礼、懂礼的良好氛围。政府有义务通过各种媒体、各种形式明示什么是文明行为,应该提倡,什么是不文明的行为,应被禁止。在一些领域还应适当的使用行政手段加以管理。如交通方面可使用罚款、义工等强制性手段推行良好的礼仪规范,以提高不讲“礼”者的生活成本。另外,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行为礼仪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改变以往过度呵护,疼爱有加的错误观念,通过自身行动在生活中给大学生逐步灌输行为礼仪教育,同时要敢于让大学生独自接触人和事,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在实践中去学习感受行为礼仪。

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38-02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要培养中职生成为社会需要的有为青年,就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展开教育。在这四个要求中,“有道德、有纪律”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求青少年必须遵守纪律,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并按礼仪和道德规则办事,中职生也不例外。在职业学校中,中职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总体表现是积极健康的。他们热情礼貌,尊敬师长,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规定;学习刻苦,勤奋努力,同学之间也能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能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瑕瑜互见,在职业学校中,确实也有少数学生道德意识和纪律意识相对缺失,对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规定,就是不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的具体表现。而学生不遵守学校的纪律规定,对其在学校的成长与进步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加强礼仪和道德教育,正确认识和理解遵守礼仪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促使中职生自觉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既有必要也很重要。

一、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

礼仪规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着装、姿态、言语、行为等各个方面要符合交往要求的准则和规范,包括个人礼仪、社交礼仪、职业礼仪等。个人礼仪是一个人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按物等方面的个体规范;社交礼仪是社会成员在相互往来中的行为规范和待人处世的准则;职业礼仪是职业人在职场这个特定的范围内所要遵守的礼仪规范。按礼仪规则办事,就是要求一个人不管在什么特定的场合,其仪表仪容、行为举止、言论谈吐都要符合特定场合的礼仪要求。遵守礼仪规则,在特定的场合能够按照特定的礼仪规范的要求做事,能让一个人举止文明,谈吐有礼,既表现出一个人良好的内在修养,又容易取得他人的好感,有助于与他人正常的交往。

道德规则是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社会公德是指在公共场所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家庭美德是指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场所、职业活动和职业岗位上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道德规则的具体内容表现为不同的公共场所、职业场所、家庭范围里的具体的纪律规定、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习惯、传统。按道德规则办事,就是要求一个人不管到了什么场所,都要遵守相关场所的纪律规定和规章制度,遵守相关场所的习惯与传统。遵守道德规则,在各种场合都能按相关场所的纪律规定办事,按照相关场所特定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和传统办事,既表现出一个人严于律己的态度,也表现出一个人与人为善、自然真诚、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素质;按道德规则办事的人,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信任、尊重和支持。

一个人严格按照礼仪规则办事,展示自己良好的内在修养,需要“忍”和“让”;一个人严格按照道德规则办事,表现出严于律己、与人为善的态度,也需要“忍”和“让”。这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与工作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一个人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当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产生冲突时,一个具有良好内在修养、与人为善、严于律己的人,才能做到退与让,即使牺牲一定的自我利益,也会成全他人。可见,懂得一定的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常识,并能按相关规则办事的人,遇事时才能明事理,知进退。

二、中职生礼仪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坚持按规则办事,能让一个人明事理,知进退;有助于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有助于与他人的正常交往;有助于获得他人的信任、理解、尊重和支持。鉴于在职业学校中,仍有少数学生道德意识和纪律意识相对缺失,对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对中职生进行礼仪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性。

第一,按规则办事,有助于中职生养成良好的人格。中职生热情、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放纵自我,需要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礼仪规则、道德规则用“真、善、美”的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言行就是符合“真、善、美”标准的,对他人和社会不利的言行就是“邪、恶、丑”的;按礼仪和道德规则办事,要求一个人必须严于律己,做人做事的出发点要建立在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对中职生的礼仪和道德教育,引导他们遵守规则并坚持按规则办事,能促使他们积极向善,有助于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自尊、自爱、自强”独立人格的社会人。

第二,按规则办事,有助于中职生完善自我,促进个人进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中职生也不例外。教师应引导学生严格按规则办事,宁愿自己吃亏一点,也不做有损于他人利益之事。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经常地进行反思:“我的言语行为符合规则要求吗?我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吗?”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检讨,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找出自己产生过失的原因并找到合适的方法改正缺点和错误。总之,加强对中职生的礼仪和道德教育,引导他们遵守规则并坚持按规则办事,督促他们约束自我的行为,经常反思自我的行为,对其自我完善和个人进步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第三,按规则办事,有助于中职生个人事业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按规则办事,遵守礼仪和道德规则,宁愿自己吃亏一点,也要成全他人,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人,把自己的能力奉献给社会和他人,这有助于为学生打下个人事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按礼仪和道德规则办事,与人为善,真诚可靠,会受到他人的欢迎、尊重和信任,在工作中,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自己合作共事,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和支持,个人事业的发展会具有更多的机会。

三、加强礼仪和道德教育,促使中职生自觉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

在职业学校中,少数学生表现出纪律散漫的现象,其根源在于自卑心理,因为这些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对未来感到茫然。要避免学生出现这种因为自卑而导致的自暴自弃的行为倾向,对学生既要加强职业技能技术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又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明白只要努力也有光明前途,普通劳动者在普通的岗位上只要努力也能活出精彩的道理,帮助他们摆正心态,提升自信心。加强道德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个人的道德意识是一个人在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总和。确立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得与失”的相互关系,克服自我内心的自私欲望。自觉按照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办事,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加强礼仪和道德教育,促使中职生自觉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职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希望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能够实现。一个人在理想和追求的实现过程中,为了实现自我的目标和利益,需要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一个人如果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是与非”、“善与恶”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在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能够退与让,必要时才能牺牲自我的利益也要维护他人和社会利益。这既是按道德规则办事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客观要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客观要求一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也需要为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着想。中职生也需要这样的胸怀,因此,中职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培养遵守纪律的习惯和意识。道德规则的具体内容表现为不同的公共场所、职业场所、家庭范围里具体的纪律规定、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习惯、传统。遵守各种不同场合具体的纪律规定,就是在按道德规则办事。在学校,遵守纪律规定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在单位,遵守纪律规定的员工才是好员工。学生不遵守纪律规定和规章制度,学校对其主要是帮助与教育,特别严重时才会给予轻度处罚,因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而在用人单位里,员工不遵守规章制度和纪律规定,会受到严厉处罚甚至会被辞退,损失会很大,甚至会失去进步与发展的机会。所以,学生在学校时就应该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和意识,培养自己遵守纪律的习惯和意识,以备将来能更好地主动快速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三,结交良师、益友和诤友。在学校,有大批的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中职生既可以向他们学习知识与技术,也可以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在学校,也有大批的具有良好道德操守的好学生,中职生可以与他们结成好同学、好朋友,学习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遵规守制的好风格;中职生还可以有目的地结交诤友,通过诤友善意的批评,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予以改正。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通过向良师学习,向与益友学习,接受诤友善意的批评,中职生能够比较快速地养成良好的礼仪和道德意识。

篇(7)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30-02

礼仪,从大处说,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及精神的象征;从小处说,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一把标尺。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渐频繁,人们的语言交流、行为习惯等礼仪行为虽是个人的小事,但从小事之中窥见国家、民族的内在精神。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因为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教育。在人成长的阶段中,儿童阶段可塑性大,是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生活和交际习惯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儿童不仅要接受知识教育,而且也要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如果我们忽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必将影响到儿童完整“人”的形成。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分析同处于亚洲的日本儿童礼仪教育的特点,借鉴其礼仪教育的经验,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儿童礼仪教育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日本儿童礼仪教育的特点

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日本一贯重视以礼为基础的教育,重视向学生传授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并将儒家礼仪编成教科书,因此,日本的礼仪教育领先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礼仪教育。

(一)重视家庭礼仪教育

日本儿童从小在家里就要接受礼仪教育,礼仪也是日本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日本的儿童在家中学习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会尊敬父兄。鞠躬是日本非常普遍又极重要的礼仪。父母会教给孩子知道向谁鞠躬,还必须懂得鞠躬的程度。在家里,孩子要向父亲鞠躬;弟弟要向哥哥鞠躬,女孩应向男孩鞠躬。孩子向长辈或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鞠躬时,要等对方抬头以后才能把头抬起,有时甚至要鞠躬多次。在日本,餐桌礼仪也是儿童的必修课。日本的父母从小就向孩子详细的讲解餐桌礼仪。例如,吃饭时,如果勺子上附着了黏性事物,一定不要直接用嘴或舌头将其弄下,而是要寻找其他方法。因为勺子是一件公共的器皿,如果个人用嘴去触碰,就会影响到再次使用,这样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母亲在家里把饭做好了,但并没有告诉孩子吃,孩子就不能自己先吃。孩子在吃饭前,必须要先说一句“那就不客气了”。一方面表示自己要吃饭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示对父母劳动成果的尊重。除此之外,日本还有许多基本的礼仪,如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坐姿端正等等。日本的文明礼仪已经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设立礼仪室,开设礼仪课

日本儿童进入幼儿园、小学后要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幼儿园内设置礼仪室,礼仪室内放置着日式的摆设以及和服。幼儿教师会身穿和服,教儿童学习日本传统礼仪。例如,在茶道课上,教师和儿童都穿着和服,教师给儿童示范如何倒茶,如何敬茶。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儿童能更好的领会礼仪的重要性。进入小学,学校设有礼仪课。如,“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等,还有专门的礼仪教材。日本根据各年级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确定不同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礼仪知识。如日本的儿童从一年级必须上“道德时间课”,每周两小时。课上教师向儿童讲解礼仪的重要性。课本几乎都是以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为素材,像仁、礼、忠、孝、义等思想全都包括其中。同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强调学生的体验性活动。例如,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养老院、残疾医院等地接触并照顾弱势群体,学会友好相处。

(三)重视传统节日,体验传统文化

参加传统节日,体会传统文化是日本礼仪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每到传统节日如“儿童节”、“月见”等大项庆祝活动,从幼儿园到小学以及中学,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参加到庆祝活动之中。目的是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儿童对传统节日的理解。所以,日本政府专门提高了传统文化在学校礼仪课程中的比例,将其融汇在礼仪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的凝聚力。

(四)重视开学和毕业典礼

礼仪不仅包括“礼”还包括“仪”,“仪”笼统的说就是仪式。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开学和毕业典礼,甚至幼儿园毕业都有隆重的典礼仪式。每年的四月是日本新年度的开始,也是日本开学典礼的时候。无论是在开学典礼还是毕业典礼,校长、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要穿戴正式,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都有明确的程序,虽然每个学校不尽相同,但中小学典礼大体上包括唱国歌,领导讲话,学生宣言以及才艺表演等环节。例如在小学毕业典礼上,全体人员唱完国歌后,班主任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走向主席台,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鞠躬敬礼,然后发表简短的“演讲”。孩子们童真的人生“宣言”,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父母的心,有的父母喜极而泣。仪式接近尾声,毕业生用声情并茂的才艺表演表达对六年时光的回忆和留恋,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对父母和老师的感谢之情。最后,《再见》的旋律和掌声响起,待最后一位毕业生走出会场的大门时,掌声和音乐旋律才会停止。

二、日本儿童礼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75-02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美称。古往今来,礼仪在社会教育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接班人,其礼仪修养不仅体现着个人素质,也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大学生通过礼仪课程学习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引导学生“知礼、懂礼、习礼、用礼”,培养其得体的言谈举止习惯,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形象。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回顾

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类型如下:

第一种大学生礼仪现状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分析,追根溯源,探讨成因,并由此提出对策。如吴春彦等(2010)和彭素云(2013)等分别通过对南京部分高校和山东省部分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并就礼仪教育问题提出解决之策。另外,丁萍(2010)和巨红梅(2006)等分析当前大学生在学礼习礼的过程中表现出认知不足、意识淡漠、践行力差、标准低的原因。

第二种大学生礼仪作用的研究,认为礼仪应发挥应有的教化育人作用,结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如郑娇(2103)、李瑞芳(2003)、王冬梅(2001)等认为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大学生礼仪习惯的提升,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三种大学生礼仪传统的研究,赵金轶(2015)认为中国礼仪是传统文化深厚内涵依托的载体,将传统文化与高校礼仪课程相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鸿扬与传承,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身内涵的提升。林荫(2010)认为在高校礼仪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的重视和弘扬。

上述研究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开展礼仪教育必要性,通过对当前高校礼仪教育的思考,促使高校礼仪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水平。本文是通过对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反思,探寻大学生礼仪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提出大学生礼仪课程教育的方向及其发展途径。

二、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表现

近年来,各高校陆续开设礼仪课程,以期通过礼仪教学,提升大学生礼仪修养,但事与愿违,礼仪课程设置并没有如预期大幅提高大学生文明程度,纵观校园礼仪,大学生个人形象不佳、行为举止随意等诸多礼仪问题频现。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

三、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礼仪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大学生礼仪素质普遍不高,唯我独尊,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家长,不懂得人际交流,导致这一状况的发生,是有多种原因的。

1.大学生礼仪意识教育的缺失。曾经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们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事物的重要性,或者对事物本身产生浓厚兴趣时,才会激发全身的热情去了解它、学习它。”然而在当前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关注的大多是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对于礼仪这类非主流的课程大都呈冷漠的态度。曾有老师去宿舍看望学生,学生漠然待之,既不执行招呼、引领、让座、倒水、寒喧等基本待客礼节,老师离开时亦无一人起身送客,更有甚者,自始自终端坐于电脑前沉迷于游戏中,眼皮都未曾抬过,难怪老师感叹当代学生礼仪意识淡薄,师生关系薄如片纸。现代良好的生活条件和近乎完满的呵护,为大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但也因此造就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缺乏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礼仪意识淡薄。礼仪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对指导大学生外在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没有得到完全的重视,礼仪课程教学中,只重视礼仪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礼仪意识的教育,礼仪意识的淡漠成为影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

2.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的缺陷。一是学校礼仪教育的缺位。高校的育人体系应是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为辅、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为补充。但现实却是重视科学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礼仪教育边缘化问题突出,礼仪课程教育还无法全面实现“进入课堂、进入教材、进入网络”的课程建设目标,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礼仪教育作为学科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礼仪教育资源的缺乏。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研究也同样需要其他学科的教育资源的支持。礼仪课程教学,因为无法创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在争取办学经费方面,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注定难以获得教育资源的深度支持,研究大学生礼仪教学的专业人才偏少,现有的教材针对性不强。此外,高校未能充分发挥家庭礼仪教育阵地作用,“家校结合”的礼仪教学手段分离,礼仪教学出现断层。

四、提升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漫长的教化培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宽礼仪教学思路,改革礼仪教学方法,加强礼仪教学的实践,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重视大学生礼仪意识的培养。高校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就应该以大学生个人修养提升为中心,强化对大学生礼仪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第一,课堂教学中树立大学生基本礼仪概念,如告知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应遵循“有礼行天下”原则,即行礼,则交往顺畅,反之,则四处碰壁。逐渐使大学生认识到“知礼”、“行礼”的重要性。第二,礼仪意识的培养要贯穿礼仪课程教学始终,而不是礼仪知识的一味灌输。当大学生个人意识到“习礼”的重要性时,就会提升“习礼”的自觉性,把学习礼仪知识当作一种自觉状态去进行,这样往往会增强礼仪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应充分拓宽礼仪意识培养的途径,动员家长参与到大学生礼仪教学中来。家庭是培养孩子礼仪意识的源头,在家庭生活中,要提醒家长树立大学生“长幼有序,相互尊重”的意识,注重为孩子营造施礼环境和氛围。

2.促进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深化。一是加快学校礼仪教育的开展。高校是大学生开展礼仪教学的重要阵地,高校应支持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发展,在课程类别上,可采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以加强礼仪课程教学的力度。明确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现代礼仪要求和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如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操作中掌握以“自律和敬人”为核心的礼仪要求和相关知识,从而增强礼仪教学的实效性。二是重视家庭礼仪教学的延续。家庭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应营造家庭习礼用礼的氛围,使礼仪教学持续进行。学校应取得家庭支持,提醒家长配合课程教学,要经常督促子女,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以时时处处有礼仪的氛围影响大学生的生活,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同时敦促家长推进家庭礼仪建设,提倡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民主平等,进一步推进礼仪在家庭中的扩散。三是促进礼仪教学的社会实践。开展礼仪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结合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实践训练等方式进行,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提高礼仪运用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因此,礼仪课程教学应该通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如可以进行大学生校园礼仪现状调查或参加校内外各类的礼仪活动等,因势利导,学以致用。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意识渗透和个体礼仪行为考察,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查缺补漏,不断完善高校礼仪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只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体系,礼仪课程教学才真正具有了生命力。

“不学礼,无以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当代青年越发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主体,在青年群体的社会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引领着社会发展方向。因而,重视高校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内涵的提升,也必将促进未来国民素质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在中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素质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文明礼仪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针对在中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利于中学生的自身健康成长。开展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培养他们的文明礼仪习惯,促使他们形成乐观、豁达、健全的人格,才能让中学生更好地发挥才能,在这个意义上,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提高中学生自我能力的内在需求。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接受道德熏陶教育的过程,有利于社会化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文明礼仪教育应成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怎样用礼仪规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营造和谐心理氛围的基础。文明礼仪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同时,带来了丑陋的现象和一些不良风气。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文明礼仪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于中学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有着丰富而宝贵的文明礼仪遗产,对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明礼仪。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文明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做到讲文明,有礼貌,所以文明礼仪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中学生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掌握,能帮助中学生满足社会规范的发展需要,进而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中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利于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规范,从更深层面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转。另外,文明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改善学校风气,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学校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开展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一)开展文明礼仪课堂教学活动

根据教育的不同阶段的要求,定期文明礼仪教育的宣传材料,精心组织,丰富内容,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水平。加强,校园文明管理,营造教育校园环境,提高文明礼仪教育质量。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育内容,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性。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开设一系列文明礼仪教育课程,教学礼仪知识。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的过程。文明礼仪教育课应根据时代特点,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实现文明礼仪教育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营造愉快的活动氛围,结合具体学习情况,给予细致指导。按照激发兴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调动中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积极性。注意及时引导和挖掘文明礼仪教育因素中的具体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与此同时,学校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监督和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从文化的本质特性来看,文明礼仪教育是中学生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本质部分。因此,以礼仪教育为契机,开展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文明礼仪行为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的有机融合,文明礼仪习惯是文化的核心,只有充分展示礼仪的文化内涵,发扬人文精神,才能使礼仪发挥更大作用,优化德育方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是渐进的过程,做到常抓不懈,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结合实际,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逐步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的一致性,达到二者教育效果的相辅相成。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广泛征集学生家长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更新和改进文明礼仪教学方法,从而建立一个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文明礼仪教育平台。同时,促进礼仪教育进课堂,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合理确定教育内容,作为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对家庭礼仪和社交礼仪等关键领域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礼仪教育逐步形成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挖掘整合各种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文明礼仪教育。

(三)营造校园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

校园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规范指导、示范激励和约束作用。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形成文明礼仪教育合力,培养中学生合理的审美情趣和美德,加强文明道德建设,合理发挥教师的作用,形成文明礼仪教学示范效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行为。加强对学生意识和行为文明的培养,通过树立典型与校园争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明礼仪的魅力,追求内心境界的提升,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只有教育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文明礼仪教育卓有成效。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完善学生文明礼仪教学管理系统,结合学校教育和学生课堂,让学生理解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学校建立必要的文明礼仪规章制度,加强学校文明礼仪管理,积极鼓励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号召学生不断总结自己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不足,帮助中学生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结语

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促进人际沟通的行为规范。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塑造中学生的良好形象,进而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本文结合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从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措施入手,鼓励学生全员参与文明礼仪学习活动,接受文明礼仪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需要通过创新文明礼仪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开展文明礼仪课堂教学活动,加强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和配合,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文明礼仪教育的信息和资源,营造校园文明礼仪教学的良好氛围。在中学阶段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不断丰富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实施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进而推动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田玉洁.礼仪教育: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J].学理论,2013(03):261,262.

[2]刘元春.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完善中学生素质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7):19.

[3]罗卫东,邓文梅.关于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4)44,45.

篇(10)

 

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在现代社会,随着国际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礼仪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总体而言,传统礼仪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 

 

一、家庭教育:礼仪教育启蒙 

 

相对学校、社会的教育而言,在礼仪教育中,家庭的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1 重点突出爱心教育。礼仪的核心是爱心,幼儿爱心的形成也是实践的过程。最初只是出于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幼儿会感到高兴,得到强化;经过多次反复和强化,渐渐形成了爱心心理结构。因此,在教育中,为幼儿提供一些好的范型,明确提出是非的评价标准,通过讲故事、表演、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捐款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尊重人,使他们的礼仪行为成为内在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内心美与外在行为美的统一。 

 

2 紧抓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留意典型的日常小事,让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同时,还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 

 

3 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中,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 

 

二、学校教育:礼仪教育规范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1 开设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礼仪课,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指导学生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定期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帮助学生做到知礼、重礼,并通过各种场合不断练习,养成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 

 

2 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学校要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将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实行长效机制,做到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 开展校园礼仪活动。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其中“礼”的达到要靠“乐”,孔子说的乐是广义的,不仅包括音乐,而且包括诗歌、舞蹈,简言之,即艺术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引导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养成礼仪习惯。如开展礼仪知识竞赛、举办讲座、演讲比赛、礼仪辩论,讲礼仪故事,成立演出队,自编节目如小品、哑剧等进行以礼仪为内容的文艺演出。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能激励学生效法礼仪行为,既提高活动的文化层次,又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还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而言之,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创新方法,做好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让文明礼仪之花处处盛开,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 

 

4 教师礼仪率先垂范。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尊重爱护学生,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正如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因此,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做到课堂上用文明语言上课,平时言谈举止当楷模。 

5 创新礼仪教学方法。礼仪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必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各种教学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以期确保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这其中包括:(1)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要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价值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全班讨论。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对案例分析的点评与总结,不应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有较高的即兴发挥能力及较强的控制局面的应变能力,所以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陷入尴尬的无法控制的局面。(2)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要求,设定区别于常规课堂形式模拟某种特定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或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切身体会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此教学法趣味性、可视性强,可形成立面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性强,可促进每位学生积极溶入教学情景中。在实施这种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设计一个情景,如应聘面试、推销产品、接待客人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自己设计台词、活动内容,演示合乎礼仪规范的活动,老师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最后结合礼仪知识强调礼仪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内在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学更生动直观,取得了预期效果。(3)实践教学法。礼仪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礼仪课程的了解和热爱,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声誉,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三、社会教育:礼仪教育实践 

 

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宋朝的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说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社区和家庭予以引导推进。 

 

1 政府。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进一步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塑造人人讲文明、守礼仪、重诚信、团结友善、热情好客、亲和融洽的良好形象,营造文明和谐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是崇尚礼仪的舆论氛围。城市主要地区、繁华大街要设立公益广告、宣传橱窗和宣传栏,利用多种载体、手段宣传文明礼仪,倡导文明新风。二是繁荣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净化文化市场,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市的文化活动网络。三是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动党政军民、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努力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四是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要做好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管理和监督工作,努力形成崇尚礼仪、争先创优的育人氛围。 

 

2 大众传媒。礼仪的作用发挥是靠人们自觉来维持的,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上一篇: 保护环境的习惯 下一篇: 农作物生产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