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康复训练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7 09:40: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肌肉康复训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肌肉康复训练

篇(1)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7-0811-03

神经阻滞剂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 治疗肌痉挛效果明显。本研究旨在探索BTX-A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肌肉痉挛的应用与疗效,试图寻找出一种能减轻踝关节跖屈内翻、足下垂痉挛步态,改善脑卒中后步行能力的有效综合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选自2008年1月―2010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出血或脑梗死伴痉挛,排除其他合并肌张力障碍的疾病;病情进入恢复期,病程2个月~7个月;在扶持下或助行器辅助下有一定的步行能力;患者伴足下垂和足内翻而影响行走;下肢踝跖屈肌群肌张力改良Ashworth>3级,关节无明显挛缩,以往无肉毒毒素注射史,或服用巴氯芬但效果不佳者。剔除标准:拟注射肢体既往有手术治疗、神经阻滞剂治疗痉挛;有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等严重并发症;正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治疗者;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疾病;有发热、急性传染病者;有较严重失语或认知障碍,不能理解治疗师指令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肉毒毒素组),各2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药品和仪器 衡力BTX-A干粉制剂,每支含BTX-A 100 U。制剂在-20 ℃~-5 ℃的温度下避光保存,生理盐水稀释为100 U/mL浓度使用。采用江苏苏云公司生产SY-708A外周神经电刺激器及绝缘针。一次性神经阻滞绝缘注射针,针体表面喷有绝缘材料,只有针尖斜面暴露,型号为70 mm,经环氧乙烷气体消毒处理。其他用品包括:表面电极、导线、电极片。

1.3 注射方法 评估及药物注射由同一人完成。每个患者每次选择3~5块肌肉,每块肌肉总的注射剂量为(30~150)U。一般剂量不超过400 U。

操作方法,定位:选定下肢踝跖屈肌群肌张力靶肌肉(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把刺激器的阴极电极固定于对侧肢体表面。用表面电极在靶肌肉的体表投影区寻找,并且不断调节电流强度直至找到用最小刺激电流引起肌肉最大收缩的位置,即为阻滞点。阻滞:根据表面电极选定的点常规消毒皮肤,将绝缘针从选定点进针,调节进针的深度,应用体内模式,当用最小电流引起肌肉最大收缩时先回抽,确保针尖在血管外后推注肉毒毒素。每点注射容量<0.4 mL,剂量<50 U。

1.4 注射后康复训练、矫形支具 肉毒毒素注射后24 h~48 h开始康复训练8周。以Bobath法、PNF技术、运动再学习为主的运动功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痉挛肌群和其拮抗肌群的交替直流电刺激);下肢肌力训练;下肢功率自行车运动,2次/日,每次15 min~20 min,每周6次。牵伸训练及牵伸性夹板或矫形器;步态训练: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等练习;患侧下肢平衡训练;平衡杠内行走;向前行走、转身;侧方行走、转身;交叉步行走;上下楼梯等。患者行走时,同时穿戴矫形支具对抗痉挛。上述每次训练40 min,每天训练2次。

1.5 观察指标

1.5.1 改良Ashworth评分(MAS) 肌张力分级标准采用改良Ashworth测定法,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月、2月小腿踝跖屈肌群肌张力[2]。

1.5.2 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 评估下肢运动功能,共有17项,各项最高分为2分,满分为34分。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月运动功能。

1.5.3 步行能力 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月10 m步行所需时间,以秒表记录。以及采用限时步行功能检查法,即分别评定患者6 min内步行距离。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检验前数据进行正态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配对t检验及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肌张力 治疗后同组内1周、1月、2月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表2 两组患者肌张力MAS评分比较(x±s)

2.2 运动功能 两组治疗后2月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2.3 步行能力 两组治疗后2月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显改善(P

表3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比较(x±s)

3 讨 论

脑卒中后痉挛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其发病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能否恢复步行功能是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之一[3]。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偏瘫患者下肢常见痉挛姿势是髋内收、膝关节伸直、踝跖屈内翻。其中踝关节跖屈内翻对患者步行影响很大,可以导致足接地异常、足趾拖曳、站立相时间缩短、步幅减少。

目前,缓解痉挛的手段很多,其中神经阻滞术较受青睐。用于神经阻滞的药物以A型肉毒毒素最为流行,其具有解痉见效快、选择性强、副反应小等优点。肉毒毒素的药理作用在19世纪末被发现[4]。从厌氧肉毒杆菌中提炼,其中A型作用最强,由一重链和一轻链组成。重链具有与周围胆碱能神经高度选择性的结合位点,使该毒素进入突触,轻链具有神经元内作用,阻断乙酰胆碱的钙离子介导性释放。BTX-A注射后在局部肌肉弥散,迅速与神经肌接头的胆碱能突触前受体结合,神经终板逐步发生变性死亡,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从而缓解肌肉痉挛。在运动点注射小剂量(1 U)肉毒素后即可产生直径为15 mm~30 mm的扩散度[5]。肉毒毒素起效时间包括了毒素在靶肌肉内的弥散及进入突触前膜发挥作用的时间。BTX-A 注射后一般在72 h内发挥作用,在(1~2)月时达到最佳疗效。Doellgast等[6]研究表明,小肌肉在注射BTX-A后24 h发挥作用,大肌肉需3 d~5 d才使肌肉松弛。此可能与毒素在肌肉内弥散过程需要时间,和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自动释放有一个过程有关,非即刻发生作用。本次研究中,86%患者在注射后3 d~5 d痉挛即得到缓解。少数患者在24 h或5 d~7 d发挥作用。BTX-A缓解痉挛的作用不是永久的,其对乙酰胆碱释放的阻滞作用可持续三四个月,当运动神经末梢旁生新芽,形成新的运动终板,并取代死亡的神经终板时,又会重新出现肌痉挛状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Bhakta等[7]研究显示,幼鼠与成年大鼠特定肌肉运动终板数目是一样的,和肌肉发育的大小无关,仅与分布的密度、区域略有差异。即当所注射的肉毒毒素剂量可以全部占有某块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时,即使再增加肉毒毒素剂量也无大的作用效果。美国产肉毒毒素BOTOX每人每次最大剂量为400 U,英国产肉毒毒素Dysport每人每次最大剂量为1 500 U,国内肉毒毒素A的最大剂量每人每次500 U[8]。

注射针头距离神经肌肉接头最密集区域的距离将影响其扩散范围,越接近神经肌肉接头密集区,被摄取的肉毒毒素增加,向外扩散的肉毒毒素就相对减少,效果就越明显[9]。在电刺激引导下进行运动点注射能增加肉毒素的合理分布,从而提高疗效[10]。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所致的痉挛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失衡。肌内注射BTX-A后,使得靶肌肉松弛,痉挛的缓解使改变患者异常运动模式成为可能。BTX-A注射只是整体康复治疗的辅助部分,康复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康复训练可引起被训练部位在脑皮质中的代表区扩大,使传导兴奋冲动的神经回路传递效率明显提高,促进新的神经通路及正常运动模式建立[11]。本研究发现,单纯抗痉挛治疗降低肌痉挛后,患者的肌力并未立即得到提高,这与国内的报道相符合[12]。治疗组同时强化运动训练,如电刺激治疗(痉挛肌群和其拮抗肌群) 。下肢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加强下肢肌群肌力[13]。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步态训练还能提高患者踝、膝、髋关节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提高步行能力。本研究康复训练组在注射后24 h~48 h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在痉挛的缓解、运动功能的提高以及步态的改善方面,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注射肉毒毒素组。

BTX-A一般不通过血脑屏障,不会导致全身及中枢神经系统毒副反应。本研究中40例患者均无全身不良反应。3例诉注射部位疼痛。5例患者表现注射肢体无力,但这种副反应,未经治疗均消失,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局部使用毒素剂量过大。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 Wade DT.Measurement in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62.

[3] 谢光柏,姜洪福.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2):102.

[4] Michael PB.Botulinum toxin and spasticity[J].Neurol Neumsurg Psychiatry,2000,69:143-149.

[5] Borodic GE,Ferrante R,Pearce LB,et al.Histologic assessment of dose related diffusion and muscie fiber response after therapeutic botulinum atoxin injections[J].Mov Disord,1994,9(1):31-39.

[6] Doellgast GL,Brown JE,Koufman JA,et al.Sensitive assay for measurement of antibodies to clostridium botulinum neurotoxins A,B,and E:Use of hapten labeled antibody elution to isolate specific complexes[J].J Clin Microbiol,1997,35(3):578-583.

[7] Bhakta BB,Cozens JA,Chamberlain MA,et al.Impact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on disability and carer burden due to arm spasticity after stroke:A randomis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0,69(2):217-221.

[8] 魏英玲,蔺勇,刘世文.A型肉毒毒素在脑卒中肌痉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5):659-661.

[9] Kinnett D.Botuhnum toxin A injections in children:Technique and dosing issues[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4,83(10 Suppl):S59-S64.

[10] Childers MK.The importance of electromyographic guidance and elecirical stimulation for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2003,14(4):781-792.

[11] Diserens K,Perret N,Chatelain S,et al.The effect of repetitive amlcycling on post stroke spasticity and motor control:Repetitive and cycling and spasticity[J].J Neurol Sei,2007,253:18-24.

[12] 方定华,朱镛连,王瑞华.脑血管病康复期的抗痉挛药物治疗[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杂志,1996,1(1):28.

[13] Suhivan K,Klassen T,Mulroy bined task specific training and strengthening effects on locomotor recovery post-stroke:A case study[J].J Neurol Phys Ther,2006,30:130-141.

篇(2)

三、根据力量训练的生理规律和原则,在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运动延迟性肌肉酸痛症状。因此尽快地消除或减轻酸痛症状,保证日常训练计划顺利地实施成为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关注的焦点。目前延迟性肌肉酸痛损伤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几种比较有说服力的学说是:产生DOMS的生理机制原因,多是因为肌肉高强度的收缩运动,造成过度牵拉使肌细胞膜损伤;再加上运动过程中本身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多和体内抗氧化物质的消耗减少,使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加、Ca2+转运能力下降、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肌肉超微结构的变化。伴随肌肉工作能力的降低,对运动训练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DOMS的生理产生机制,为了减轻DOMS症状,缩短恢复时间,近年来,一些维生素作为非酶类抗氧化剂成为研究的热点。它们是维生素E,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清除体内因过氧化而产生的自由基,维持细胞膜的完整,保持正常的免疫功能,以减轻DOMS症状,缩短恢复时间。

维生素E可以阻断自由基在生物膜上发生的脂质过氧化链反应;特异地保护生物膜磷脂和血浆脂蛋白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Burton et al.1983),使其不被氧化成为脂褐素,可以维持细胞膜的完整,维持功能正常。补充VE后可减少氧自由基损伤。当VE缺乏时,运动能力降低。有研究资料表明,每天给运动员1200-2000IU的VE以增加其抗过氧化能力。

维生素C作为抗氧化剂,它可以直接清除过氧化物、羟化物和脂质过氧化氢自由基,还可以再生维生素E-自由基为还原状态。

篇(3)

经常有人问我,我小腿骨折了,现在正在打石膏阶段,做哪些康复训练能够加快我小腿恢复的速度?骨折需要打石膏,是因为骨产生裂隙或是彻底断裂,需要有固定,这样骨才能愈合。康复训练是不能影响骨愈合的速度的,相反,在这个阶段做受伤部位的康复训练,只会影响骨愈合的速度。

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再强调受伤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健康的肌纤维或肌腱,纤维间的排列是成直线并行排列的。这样的排列方式最有利于发挥肌肉的功效,即肌肉收缩最为有力。受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我们的肌肉和肌腱已经基本恢复了。但是,如果这时我们取一个肌细胞,我们会发现变化的存在:在原本平行直的排列中出现了一堆胡乱排列的组织。这是我们身体组织为了修补受伤组织,会产生新的细胞纤维,这些纤维的排列并不是直线有序的排列,而是胡乱的排列。我们可以想象下,这样势必会影响肌肉的收缩能力。这就是我们很多人受伤后在打了石膏后,或是适用护具固定后,感觉肌肉和关节能力大大减弱的原因,而其实这时候,受伤的组织其实已经恢复了。这也是很多受伤后的健身爱好者处于的阶段。

篇(4)

舞蹈训练中动作不同,学习时机不同,损伤产生的部位也不尽相同,容易出现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腰椎关节、腰骶关节、胯根、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而且损伤的类型包括:软组织损伤;关节软骨损伤;骨组织损伤;神经组织损伤等等。产生原因:1.舞蹈训练准备活动练习缺乏针对性。2.缺少运动训练后的拉伸练习。3.肌肉、韧带的柔韧性不佳导致的运动损伤。4.动作技术错误。5.运动性疲劳所致。“蛮子”、“云里”是舞蹈专业学生必学的翻腾技术动作,学生在学习空翻技术动作时,由于维持膝关节稳定的肌肉力量不平衡,常会出现膝关节十字韧带拉伤和髌骨滑脱。其原因是稳固膝关节的肌肉、韧带的能力差,维持膝关节肌力平衡被破坏,导致膝关节出现运动损伤。“倒踢紫金冠”技术含有伸髋动作,伸髋幅度由于受髂股韧带的限制,只能达到32°—35°,为了增加伸髋的幅度,可以加强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等伸髋肌力的训练;拉伸髂股韧带,增加柔韧性可以达到良好的动作效果,但是由于髋关节处的髂股韧带的柔韧性不够,以及髂腰肌、股四头肌的长度不够,在做“倒踢紫金冠”动作时,由于主动伸髋的幅度小于被动伸髋的幅度,突然用力时往往出现髂股韧带损伤,同时由于下肢后伸的幅度不够,常常是由骨盆的前倾代为补偿,此时不单纯是髋关节的活动,还有脊柱腰骶椎的椎骨参与运动,增加了腰椎以及腰骶关节的生理负荷,也会出现运动损伤。这两个案例说明关节稳定性差以及肌肉伸展性、韧带柔韧性差是导致损伤的原因,虽然这些运动损伤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如果建立一套安全的教学程序,可以给予我们一个更为可靠的安全保障,将会大大降低损伤的几率,这是我们从教人员应该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据笔者了解,学生出现损伤解决的常规办法是找医生去治疗、休息然后达到恢复。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达到了病理上的恢复,在恢复期间其运动能力也会同时下降,没有达到其功能性的康复,出现运动损伤只接受医生治疗仅仅解决了治病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实际的机能水平,更没有达到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效果。借助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和功能康复学的方法与手段,与专项训练紧密结合,通过评估技能技术和体能水平,寻找舞蹈运动损伤的机制、规律。采用个性化的体能康复训练方法,结合技能监控的手段,预防已损伤部位不在复发,恢复舞者的机体功能和体能水平,达到整体系统化的恢复和提升专项运动能力的目的。对于一个舞者来说好的“运动体能”和“伤后的康复治疗”,是延长其舞蹈寿命的基础环节,所以说良好的体能基础是提高舞者运动水平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防止运动损伤的可靠保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体能训练与预防损伤相结合。总结起来讲“康复治疗”有几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掌握舞者机体损伤的病理学变化;其二,通过物理疗法帮助改善局部状况,使受伤的部位在一段时间内没有疼痛;其三,做好损伤部位的局部保护;其四,找出运动损伤的病因;最后,做好伤后的运动康复训练。在康复上大家有一个不太了解的地方,看起来康复是一个治疗工作,实际上在所有的康复工作里运动疗法占主导地位,即在运动创伤的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肌肉训练、关节活动训练、负荷训练、平衡训练、耐力训练和竞技能力恢复训练等,而且在治疗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动静结合”的训练思想,这也是治疗的核心问题,把运动康复训练上升到运动损伤后期的主导地位,促进肌肉、关节、韧带的功能性恢复和健强,以提高整个机体的健康水平。

篇(5)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98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病死病残率极高。因此, 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康复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对45例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采用综合康复训练,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5年9月在本院康复科治疗的90例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 均为首发脑卒中患者, 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1], 并经颅脑CT、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57例, 女33例;年龄37~82岁, 平均年龄(65.8±10.5 )岁;病程1~15 d, 平均病程(5.3±1.2) d;脑梗死54例, 脑出血36例;左偏瘫36例、右偏瘫54例。纳入标准:脑卒中并伴有偏瘫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7分、NIHSS评分

1. 2 治疗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 综合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训练, 具体措施如下。

1. 2. 1 早期康复训练 患者在发病后15 d内, 病情稳定后即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连续治疗1个月。①音乐疗法:音乐对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播放患者喜爱且舒缓的音乐[2]。播放音乐同时进行Brunnstrom 1~2 期的康复训练, 如每2小时转换1次;关节活动2次/d, 20~30 min/次, 活动度由小到大, 以不痛为宜;进行四肢被动或主动运动操, 2次/d, 15~30 min/次, 以不疲劳为宜。第2周开始, 鼓励患者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及辅助主动运动, 健、患侧翻身练习, 逐渐下床行平衡运动训练、进行自主运动训练。②生活能力训练:根据ADL 中的训练项目进行训练。③心理治疗:与患者交流≥30 min/d, 了解其心理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进行心理安慰。

1. 2. 2 中期康复训练 待病情稳定1个月后, 进行为期4周的康复训练, 包括:①音乐治疗:播放音乐同时进行Brunnstrom 3~5 期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运动训练 、促通技术选择训练 、桥式练习 、腕关节背伸等, 适当增加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训练、步行前的重心移动训练, 关节活动进行3次/d, 15~30 min/次, 以不疲劳为宜。②坐位训练:患者取坐位, 床头摇高 30°, 若承受时间> 30 min, 则将床头摇高 10°再训练;直至床头摇高90°。随后逐渐进行训练床边健侧与患侧起坐练习、床边坐位平衡训练等。肌肉弛缓期强调正确姿位, 主要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健、患侧翻身及侧卧起坐训练;痉挛期采用抗痉挛手法及非痉挛肌肌力练习。③心理治疗:与早期康复训练相同。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NIHSS、ADL (BI指数)及SAS和SDS评分变化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NIHSS、ADL(BI指数)、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干预组NIHSS评分、ADL (BI指数)、SAS、SD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其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近期, 虽然由于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 其病死率有所降低, 但仍有许多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故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减轻其不良心理反应, 改善其生存质量, 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主要目标。

脑卒中发生早期即进行康复训练, 可增强正常脑细胞代偿功能, 促进损伤脑细胞重构或再生, 保护神经细胞。且早期肢体活动, 可增加相应皮层脑血流灌注量, 改善梗死灶周围血氧供应, 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3]。另外肢体肌肉等训练可有效减轻或防止肌肉萎缩[4]。中期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目的减轻或矫正各类功能障碍,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综合干预组NIHSS评分、ADL (BI指数)、SAS、SD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于多数脑卒中患者伴有焦虑、忧郁、烦躁情绪, 特别是老年患者, 害怕病后因失去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而被亲人遗弃, 情绪极不稳定, 非常希望得到家人陪伴和关心。本研究综合干预组患者在康复训练中配以舒缓的音乐和心理治疗, 舒缓了患者的焦虑、紧张的情绪, 减轻或消除了肌肉痉挛;同时使患者愿意接受长期的康复训练治疗。

综上所述, 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 能有效减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故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艳, 李攀, 张淼, 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因素的横断面研究.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 2013, 6(7): 32-33.

[2] 杨楠, 黄娣, 曹翠芳, 等.音乐放松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家属焦虑情绪中的应用究. 河北医药, 2011, 33(8):71-72.

篇(6)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5-0122-02

女性的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当女性的盆底肌肉组织受到损伤出现病理变化时,盆腔脏器乃至相应器官的生理状态及功能会发生改变,如盆腔器官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尿失禁、粪失禁、障碍等,该类疾病称之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据文献[1]报道,妊娠和分娩是导致盆底肌肉及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即使选择剖宫产也无法完全避免盆底肌损伤。吴梓瑛等[2]对3500例产妇调查发现,产后粪失禁和尿失禁的发生率可达到3.06%;产后尽早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此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3]。目前盆底康复训练的方法主要有Kegel盆底肌训练、功能性电刺激、阴道哑铃、生物反馈等。本研究运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女性产后盆底肌收缩力的提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产妇知情同意并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2013年1月-2013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产科住院经阴道自然分娩且产后42 d来院复查的、常规妇科检查无异常、手测盆底肌力3级以下的产后女性50例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治疗(手测盆底肌力筛查分级见表1)。其中年龄22~29岁,体重62~77 kg,产前均为单胎足月初产妇,产前无器质性疾病及严重妊娠合并症,所分娩新生儿体重为2520~4125 g;排除产后42 d复查恶露未干净、阴道及泌尿系感染、严重的盆腔疼痛以至于插入电极后阴道或直肠明显不适者;有安装心脏起搏器、痴呆、不稳定癫痫发作以及盆腔肿瘤者也不列入本研究。

1.2 训练方法

根据产妇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按照盆底康复治疗的原则,采用法国PHENIX USB4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训练时将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头轻轻置入阴道内至电极颈端,先行1~2次的电刺激治疗,电刺激频率一般频率为8~33 Hz,脉宽为320~740 μs,电流的大小以产妇感觉盆底肌肉有明显收缩感而无疼痛为标准,作用是刺激盆底肌肉本体感受器、刺激肌肉被动收缩、诱导神经反射、增加血液循环等,然后再按照屏幕显示的生物反馈压力波型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训练,先对Ⅰ类肌进行训练,当Ⅰ类肌达到3级时,再对Ⅱ类肌进行训练,等Ⅱ类肌也达到3级时,最后做整个盆底肌肉增强训练,再配合做场景反射等。总共10次一疗程,15~25 min/次,每隔2~7 d做一次。整个训练过程产妇都可以跟着笔者设置的模块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并将其盆底肌肉活动的信息转化成压力曲线反馈给产妇,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自主的盆底肌肉训练,并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有效地控制不良的盆底肌肉收缩,并对这种收缩活动进行改进和纠正,逐渐提高盆底肌力,从而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1)采用法国PHENIX USB4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并记录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前及训练一个疗程结束后盆底肌肉肌电检测结果(肌电检测盆底肌力见表2),肌电测得会阴肌力≥3级为治疗有效。(2)观察治疗过程中产妇有无不适以及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产后42 d的产妇盆底肌肉训练前和训练一疗程结束后进行盆底肌电检测得出的盆底肌力比较,结果盆底肌电检测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均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女性的盆底肌肉及筋膜吊托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并维持着正常的、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妊娠时,盆底的神经肌肉及胶原纤维在孕激素的影响下逐渐扩张伸展,发生张力性松弛,并且妊娠时腹部向前、向下突出,使重力轴线向前移,而使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指向盆底肌肉,加上子宫重量日益增加,使盆底肌肉处于持续受压中而逐渐松弛,甚至出现肌纤维断裂,可见妊娠本身对盆底肌损伤有重要影响。分娩时胎头压迫、会阴极度伸展、会阴侧切、会阴撕裂等均可导致盆底神经、肌肉及筋膜的损伤,使会阴张力下降,盆底肌肉无力,甚至逐渐发展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

据文献[4]报道,产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可以很好地预防盆底器官脱垂和张力性尿失禁的发生。这可能与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使盆底肌群有节律地进行主动收缩和放松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锻炼盆底肌群力量,增强周围韧带及筋膜的张力,激发盆底神经纤维的有效运动单位和兴奋频率有关[5]。

电刺激治疗是通过放置在阴道内的探头传递不同频率的脉冲电流,刺激盆底的肌肉和神经,使产妇盆底肌肉、筋膜、组织产生规律性收缩运动,强化盆底肌肉收缩的力量。电刺激还可加速神经轴突再生,促进神经兴奋和传导功能恢复,促进肌纤维代偿性增生和终末运动单位增加[6]。谢江南等[7]研究发现,产后早期进行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后盆底肌收缩肌力分级和阴道肌电压升高要明显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组。

生物反馈是通过阴道内的探头检测盆底肌肉收缩电信号,并采用模拟的视觉信号反馈给产妇,使产妇确实感觉到或识别到盆底肌肉收缩,从而使产妇并学会如何改变和控制盆底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通过生物反馈和场景反射,学会对盆底Ⅰ类肌和Ⅱ类肌的协调收缩,并形成条件反射,更有利于提高康复治疗的疗效[8]。

盆底肌肉分为Ⅰ类肌和Ⅱ类肌,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及阴道紧缩度,保证尿道括约肌、直肠括约肌的正常功能。Ⅰ类肌属于盆腹腔支持系统,功能特点为强直收缩,收缩时间长且持久,不易疲劳;Ⅱ类肌属于盆腹腔运动系统,功能特点为阶段性收缩,快速短暂,易疲劳。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后42 d的手测盆底肌力3级以下的产妇,通过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康复训练1疗程结束后,盆底肌电检测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均较训练前显著提高;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43/50)和92%(46/50)。此与寇金玲等[9]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产后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可以显著增强盆底肌收缩力,改善盆底功能,促进产后盆底器官的功能恢复,提高产后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Wesnes S L,Hunskaar S,Bo K,et al.The effec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status during pregnancy and delivery mode on incontinence postpartum. A cohort study[J].B J O G,2009,116(5):700-707.

[2]吴梓瑛,李穗芬,张蕴慧.女性产后粪失禁和尿失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5):18-19.

[3]李妍,黄丽,白淑秋,等.Kegel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144-145.

[4]Weidner A C,Baber M D,Visco A G,et al.Pelvic muscle electromyography of levator ani and externalsphincter in nulliparous women and women with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Am J Obstet Gynecol,2000,183(6):1390-1401.

[5]仝选甫,张璞麟.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与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73-74.

[6]王晓光,裴兆辉.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7):575-576.

[7]谢江南,谢姣莲,彭凌.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7-19.

篇(7)

1学员运动损伤的基本情况

运动损伤在军队院校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军校本科生长干部学员在校四年期间需要进行军事基础素质的多项训练,其中包括各种军事体育训练。不同的军事体育项目会造成学员不同位置、不同程序的运动损伤,所需要的恢复时间以及复元状况也不尽相同,运动损伤会影响到学员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学员在进行军事体育训练过程中,尤其是400米障碍中,尤其是翻越高墙和跳下高板及跳下壕沟时,最易发生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主要是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损伤或者膝关节结缔组织损伤。

2水中康复运动的基本原理

运动损伤后不久,人体关节的活动能力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的影响。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会随着能力的受损发生变化,技术动作会变形,运动成绩也无法达到受损前的水平。借助水对关节活动能力进行恢复,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康复手段与措施。

人体浸入水中,在自然的状态下可使肌肉松驰,使肌肉的紧张度发生变化,疼痛感下降。人们可以借助水的浮力、压力、阻力等物理特性,提高肌肉的力量与耐力,增加动作的活动范围,恢复动作的控制能力、平衡性和协调性,这样会有力地改善肌体的灵活性,促进受损肌体的恢复。

深水区域的恢复性练习主要是用来针对下肢部位损伤进行机能改善。运动员在深水区域,可借助漂浮工具,头部离开水面,以保证顺畅呼吸,躯干保持正直,用以做好各项专门练习的预备姿势。

3学员进行水中康复的实践练习

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水中康复训练的技术方法和要领步骤,接下来我们从各个学员营调查了解,对确实存在膝关节、踝关节损伤的学员进行筛选。门诊部外科医生首先对学员的受损程度进行诊断并记录,符合水中康复训练要求的学员进行登记,把此时的身体状态作为未接受康复训练前的初始状态,以便同康复训练结束时进行对比。

将患此类伤病的学员作为研究对象,人数控制在10~12人,选取损伤类型、受伤时间及年龄等方面均相似的膝关节受伤学员,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水中步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物理康复训练。观察学员水中康复训练对膝关节损伤的康复促进效果。同时,将对患肢肌肉萎缩的预防、肌力的恢复、患肢负重、平衡稳定性也作为研究的问题之一。

设施包括恒温游泳池,以及物理康复器械。康复训练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被动关节活动练习、肌肉强化练习及站立练习等,每天训练1次,35min/次,每周练习5次,连续治疗30次为1个疗程;实验组学员实行水中步行康复训练项目。水中步行训练选用相关仪器,当进行水中步行治疗时,首先让患者浸入水中并站立。步行速度就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节,水面一般与患者腰部或下胸平面保持同一水平。刚开始训练时,患者步行速度宜慢,对治疗时间也不设定硬性要求,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并随着患者功能的日渐改善,逐步提高步行速度并延长练习时间,直至每天训练1次,35min/次,每周练习5次,连续治疗30次为1个疗程。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不适则立即停止练习。

3.1实验方法

(1)水中步行,速度保持每分钟60米左右。开始可以借助扶手,待熟悉后自行完成。

(2)双脚水中站立,没有受伤腿过度到受伤腿单脚水中站立,训练平衡能力。

(3)增加下肢力量训练。(臀大肌、肌肉、股内侧肌、股四肌)

(4)身体横向移动练习,达到速度每分钟60米左右。

(5)利用脚尖在水中行走练习,达到速度保持每分钟60米左右。

3.2评定方法

4分析与总结

膝关节损伤康复训练的目的,是恢复患肢负重、行走、平衡能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膝关节在人体关节中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也是人体结构最复杂的关节。对膝关节周围的软骨、韧带和肌肉进行锻炼,可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关节的损伤。研究发现增加肌肉肌力在改善关节炎症、提高关节功能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证明水中运动治疗在提高肌肉力量方面与其他方法相比更有效,因为水中运动治疗在保证膝关节损伤情况稳定的前提下,通过肌肉力量的增加来提高膝关节的稳定,加快膝关节损伤的康复。

运动损伤在水中运动治疗,是目前在很多国家流行的康复手段。水中运动训练的优势在于:人体在水中运动,由于水的浮力,可以大大减少关节附近肌肉和韧带结缔组织的负担和承受力;通过水流对身体的按摩,可以放松人体神经,改善心情,在心理上为损伤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水中训练没有冲击力,可以防止损伤关节的伤情加重;水中康复,可以改善关节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的关节新陈代谢,使炎症、水肿、积液快速吸收。水中步行是一种有氧运动,膝关节损伤的学员在水中康复,不仅可以锻炼肌肉、改善膝关节血液循环、促使膝关节炎症及水肿消失,而且还有提高心、肺功能、提高损伤疾病患者的身体协调性和稳定性。

篇(8)

中图分类号 R6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4-0081-03

The Effect Observati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and Nursing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LENG Xiu-lan,DONG Yu-nan,RUAN Li-n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4):81-8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and nursing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Method:124 women diagnosed for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from author’s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mild group had 48 cases,moderate group had 44 cases and severe group had 32 cases.All women were performed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for 8 pared the ICI-Q-SF score of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by means of ICI-Q-SF tables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mild group was 83.33%,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moderate was 72.73%,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severe group was 43.75%.The therapy effect of mil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moderate group and severe group(P

【Key words】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Shenzhen 518000,China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指腹压突然增加(如咳嗽、打喷嚏、大笑、提重物或上楼梯等)时,尿液不自主的从尿道口流出。25~65岁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从24%增加到46%[1]。妊娠和分娩是年轻妇女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最常见原因[2]。盆底肌康复锻炼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首选方法,本文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1日-2012年1月31日来笔者所在医院常规产检的初孕妇,足月、单胎顺产,胎儿体重2500~4000 g,阴道分娩后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124例,年龄20~41岁,平均(28.3±4.5)岁。纳入及排除标准:所有入选者均为阴道分娩后确诊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符合2007中国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治疗指南中的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标准[3]),均经本人同意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坚持进行盆底肌锻炼;同时排除膀胱阴道瘘患者、非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及影响膀胱功能的疾病患者。分度标准,轻度:患者尿失禁发生频率为1次/周,且每次尿漏量为几滴;中度:发生频率为2~6次/min,或每次尿漏量足以打湿底裤;重度:发生频率≥7次/周,或每次尿漏量足以打湿外裤。根据分度标准将124例患者分为轻度组48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32例。

1.2 方法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一般健康知识教育并发放资料,集中讲解分娩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常规会阴护理。指导患者做盆底肌康复锻炼,患者可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卧位、站位及坐位进行锻炼,20 min/次,3次/d,每次缩紧不少于3 s,然后放松,避免腿部及臀部肌肉的参与。患者每天来院一次接受盆底锻炼指导,直到完全掌握即可在家中坚持锻炼。同时每次排尿时减缓或停顿尿流,锻炼间断排尿,在有尿失禁诱发动作前包括弯腰、咳嗽等收缩盆底肌,抑制不稳定的膀胱收缩。同时,训练模式坚持个体化的原则。锻炼时间为8周。每周最后一天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对治疗前后ICI-Q-SF评分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尿失禁症状消失,尿垫试验阴性;有效:尿失禁次数明显减少,尿垫试验连续3次以上阴性;无效:所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治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经过8周的锻炼后,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72.73%、43.75%,轻度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中度组与重度组,治疗效果与尿失禁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不同程度尿失禁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效果比较 例(%)

组别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轻度组(n=48) 23(47.91) 17(35.42) 8(16.67) 40(83.33)*

中度组(n=44) 18(40.91) 14(31.82) 12(27.27) 32(72.73)

重度组(n=32) 4(12.50) 10(31.25) 18(56.25) 14(43.75)

*与中度组、重度组比较,P

2.2 治疗前后ICI-Q-SF评分

轻度组、中度组和中度组治疗后ICI-Q-SF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治疗前后ICI-Q-SF评分结果比较 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轻度组(n=48) 13.37±2.23 5.41±2.11*

中度组(n=44) 16.87±2.84 12.01±2.76*

重度组(n=32) 19.45±1.24 15.22±1.98*

*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上世纪40年代美国妇产科医生Kegel为解决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肌肉松弛等问题,创造了盆底肌肉康复锻炼方法,即凯格尔法。经过多年的临床探索和完善,目前已经成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常用的康复锻炼方法。本研究将此训练方法运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妇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1 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机制

妊娠期孕妇发生一系列生理改变,泌尿生殖系统和盆底肌肉神经解剖学及生理学在胎儿生长、子宫增大和内分泌激素影响下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多在产后7~8周恢复至孕前状态。如产后不能及时修复,日后就可能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妊娠期及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机制如下:(1)妊娠期因松弛素及重力作用使女性盆底组织松弛、正常解剖移位,导致膀胱颈及尿道下移[4];(2)妊娠期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泌尿系感染,损伤尿道;(3)分娩期第二产程延长损伤盆底组织,进一步使其松弛甚至部分断裂;(4)阴道分娩时会阴神经损伤也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相关[5];(5)一些助产技术的使用,常人为损伤盆底组织。

3.2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妇女盆底肌康复训练的个体化原则

由于受教育程度、社会及家庭关系、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6],每个产妇对盆底康复训练的接受、理解能力不尽相同;并且每个孕妇的盆底损伤程度不同,每个人初始的肌肉收缩能力是有差异的,部分孕妇Ⅰ类纤维收缩能力较好,部分产妇Ⅱ类纤维收缩能力较好,有小部分甚至无法识别盆底肌肉收缩。因此,妊娠期及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无法统一治疗标准和固定化的训练模式,必须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必须根据每个患者的自身情况及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效果做及时地调整,制定个体化的训练模式和方案。

本项研究中,三组病例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与产妇积极配合、随时将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医务人员反应,医务人员及时调整适合每个人的训练方案有关。

3.3 盆底肌康复训练用于压力性尿失禁治疗的意义

盆底肌康复训练不仅能够加固盆底肌肉,还能提高尿道周围肌肉的括约功效,是压力性尿失禁的首选的治疗方法。盆底肌康复锻炼的目的是通过对骨盆底横纹肌进行有意识地反复收缩锻炼,提升小骨盆内膀肌颈部和近端尿道,使之与腹压一同作用于膀肌颈部和近端尿道,达到压迫尿道内腔,防止尿失禁的效果。

国外众多研究中,妊娠期妇女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于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较显著的效果。Sampselle等[7]1998年研究了妊娠期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证实盆底康复训练通过增加盆底肌的强度减少压力性尿失禁在孕35周及产后6周和6个月的发生率。Morkved等[8]的研究,通过用盆底康复训练对20周以后的初产妇的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认为PFME对增加妊娠期和分娩时盆底肌的强度有效,能阻止SUI的发生。Reilly的研究中,对膀胱颈运动过度、孕龄>20周的初产妇进行PFME能够产后SUI的发生[9]。

本研究对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妇女,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效果显著;且轻度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中度组与重度组,尿失禁严重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国内的研究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对患病程度无选择性[10],本研究中将轻重中度患者分组进行对比研究,显示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3.4 心理指导和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在盆底肌康复训练中的重要意义

进行康复锻炼前,首先应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信任、鼓励、尊重的语言与患者交谈,耐心向每个产妇解释盆底的基本解剖知识和盆底肌康复收缩方法,并运用文字、图表等进一步说明,让每个孕妇充分了解盆底肌训练的机制、方法和意义,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增强信心与毅力,发挥患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配合康复锻炼。本研究进行康复锻炼前均根据每个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分娩情况给予个体化的解释工作,让她们能完全理解盆底肌康复的意义和效果。

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的干预在盆底肌康复训练中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治疗咳嗽,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多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此外,还可以进行场景反射训练,就是在咳嗽、喷嚏等腹内压突然增大时能主动有力的收缩盆底肌肉。

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妇女,应特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和护理。(1)注意会护理:有会阴侧切者做好切口护理,达到一期愈合;(2)加强基础护理:缩短留置导尿时间,避免泌尿系感染,出现咳嗽、便秘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症状;(3)盆底肌康复训练:产后尽早开始训练,以减少泌尿生殖系统组织损伤,减轻盆底组织负担,恢复盆底肌肉强度;(4)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禁烟酒及含咖啡因的食物、饮料,因其可改变盆底支持组织强度,且不利于小孩健康[11]。

盆底康复治疗中,盆底肌训练是最常用的手段,有助于增大盆底肌肉和尿道肌肉的张力,提高肌肉对压力作用的反应性收缩力,从而缓解尿失禁症。至少有1/3的妇女以为自己学会了缩肛运动,实际上进行了错误的收缩,应指导患者将食指和中指放置于阴道内,收缩时,手指周围感觉到有压力包绕,即为正确的肌群收缩;也可在排尿时收缩盆底,如尿流在收缩时终止,而放松时继续排出亦表示为正确的肌群收缩。在收缩盆底肌群的同时要尽量避免其他肌肉,如大腿。背部和腹部肌肉的收缩才能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是一种无损伤、简便、安全、有效的疗法。女性压力性尿治疗,还有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疗法,但最终都离不开盆底肌康复训练。但是,盆底肌康复训练应根据每个产妇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Hunskaar S,Lose G,Sykes D,et al.The prevalence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J].BJU Int,2004,93(3):324-330.

[2] Burgio K L,Zyczynski H,Locher J L,et al.Urinary incontinence in the 12-month postpartum period[J].Obstet Gynecol,2003,102(6):1291-1298.

[3]那彦群.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76.

[4]宋岩峰.妊娠分娩与盆底结构损伤[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6(23):478.

[5] Kane D D,Kerns J M,Lin D L,et al.Early structural effects of oestrogen on pudendal nerve regeneration in the rat[J].BJU Int,2004,93(6):870-878.

[6] Thorp J J,Norton P A,Wall L L,et al.Urinary incontinence in pregnancy and the puerperium:a prospective study[J].Am J Obstet Gynecol,1999,181(2):266-273.

[7] Sampselle C M,Miller J M,Mims B L,et al.Effect of pelvic muscle exercise on transient incontinence during pregnancy and after birth[J].Obstet Gynecol,1998,91(3):406-412.

[8] Morkved S,Bo K,Schei B,et al.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during pregnancy to prevent urinary incontinence: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bstet Gynecol,2003,101(2):313-319.

[9] Reilly E T,Freeman R M,Waterfield M R,et al.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stress incontinence in primigravidae with increased bladder neck mobility: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tenatal pelvic floor exercises[J].BJOG,2002,109(1):68-76.

篇(9)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173-02

为使脑瘫患儿可以早日回归社会,笔者对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住院的脑瘫患儿进行了系统的综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间于本院诊断为脑瘫患儿100例,年龄3~ 6岁。共分为2组,治疗组为住院系统治疗及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共同完成50例;对照组为指导家庭自行康复训练50例。平均治疗时间均为4个月。所有病例均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两组病例的病情相似(P>0.05)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 运动疗法􀀁采用以Bobath法为主,结合Rood法,肌肉控制能力训练[2]等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包括:下肢牵拉,静态及动态的平衡能力训练;患侧股四头肌、绳肌渐进抗阻肌力训练;患侧足背伸肌群、躯干肌和臀大肌徒手力量训练;患侧下肢持重训练;下肢协调性训练;膝、踝关节控制训练等。每次1h,每日2次。

2.2按摩􀀁上肢瘫痪可以取大椎、肩井、肩、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下肢瘫痪取肾俞、命门、委中、承山、环跳、殷门、足三里、阳陵泉、解溪等穴, 以拿、揉、按、捏、摇、扳手法,疏通经络、活利气血、调节阴阳、通利关节, 使筋脉、肌肉得其濡养,松弛局部肌肉,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缓解肌张力目的。每次30min,每日1次。

2.3针灸􀀁根据患儿情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上肢可选用肩井、肩、曲池、外关、合谷等;下肢可选用环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解溪、昆仑等。每日1次。

2.4􀀁理疗􀀁选用北京产NMT91多功能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采用偏瘫处方,物理参数为:治疗频率为0.5~5000Hz中低频,治疗波形为方波、正弦波、指数波、梯形波、三角波等。每次治疗20min,每日1次。

3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折。P

4结果

本组病例经治疗4个月后, 两组脑瘫患儿的治疗结果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患侧上肢的功能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经Ridit分析,疗效的优劣顺序为治疗组、对照组。经R的显著性检验,R= 2.57,P

为了探讨两组治疗后患侧下肢的疗效,笔者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对坐位伴有联带运动活动的膝关节屈曲>90&和踝背屈进行了3级评分,见表3。

经Ridit分析,治疗后疗效的优劣顺序为治疗组、对照组。经R的显著性检验,均P

5讨论

本文中对照组为家庭自主康复训练,经过4个月治疗后,患儿患侧上肢的功能评分虽有提高,但差异并无显著性(t=1.11,P>0.05)。这可能与家长的个人文化素质、家庭环境等影响有关。而治疗组患儿上肢的功能评分提高得非常显著(t=3.99,P

由此可以看出,住院采用系统的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家庭自主康复训练。因此,笔者主张,现阶段脑瘫患儿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综合治疗为宜。但这并不能抹煞家庭康复训练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若在医院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再配合家长的康复训练,患儿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庆.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记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2] 徐开寿,麦坚宁,何璐.肌肉控制能力训练辅以神经生理学疗法对偏瘫型脑瘫儿童站立与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58-59.

篇(10)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康复医学的认知程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1]。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对骨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2]。为了对康复训练在骨科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全面了解,本研究将对我院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所收治的40例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所收治的4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2例女性,38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23―76岁,平均年龄为49.5岁。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18例患者为上肢骨折,22例患者为下肢骨折,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1―9周的康复锻炼。

1.2 方法

1.2.1被动训练:此类康复训练方法对严重瘫痪的患者较为适用,它主要是依靠健侧肢体或他人来进行被动运动。被动运动过程中,其主要的运动方法有推拿、针灸、理疗、按摩、被动活动以及借助机械进行活动等。

1.2.2主动锻炼:在对骨科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主动锻炼是其主要的锻炼方法之一,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有活动能力的患者。在对患者进行主动锻炼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患者多鼓励、多指导,让患者进行适当的有利于骨折康复的运动,对患者在康复锻炼过程中的进步给予适当的鼓励。

1.2.3助力运动:在对自身力量较弱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通常需要协助外力,特别是在起床时,必须要有旁人协助。在对此类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外力既可以是他人的力量,而且也可以是运动器或健侧肢体。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对患者给予适当的协助、鼓励以及指导,在使用运动器前,一定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检查,以此来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保障。

1.2.4肌肉锻炼的方式:①等张收缩:此类功能锻炼主要是指肌肉收缩时,保持其张力不变,长度可以适当改变;②等动收缩:此类肌肉锻炼的方式主要是指让患者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以稳定的速度尽最大努力来进行收缩。③等长收缩:在确保患者关节不动的前提下,对其肌肉进行舒缩锻炼,这也是肌肉锻炼的最初阶段,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指导,确保其训练方法的正确性。

1.2.5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患者出院后一定要确保其情绪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叮嘱患者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对患者的日常饮食给予相应的指导。告知患者在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当患者出现不适的情况时,就必须及时就诊,对其在家中训练的时间以及训练量进行合理的制定,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引起高度重视。此外,还必须让患者在出院后定期到医院来进行复查。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有38例患者的肢体功能完全恢复,2例患者的肢体功能存在轻度障碍,其康复率达到了95%。在术后1―2年的随访过程中患者的康复状况相对较好,且未出现患肢恶化的情况。

3 讨论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对骨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康复训练的质量参差不齐,绝大部分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骨科疾病的典型病症以及病理了若指掌,而对于许多轻微症状则未引起高度重视[3]。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对康复训练的相关流程生搬硬套,对于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配合度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骨科患者在术后的康复情况受到严重的影响。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在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过程中,医生以及责任护士一定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4]。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且在护理过程中动作一定要轻柔,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在对患者进行骨科康复训练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对和蔼可亲,对患者的病痛给予最大程度的关心,以此来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重要性、方法以及原则,让患者积极主动地来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以及护理工作,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为患者的预后奠定良好的基础。

医院以及骨科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康复护理进行准确定位,树立良好的医风、医德,让医护人员严格落实“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责任感[5]。利用典型医疗案例来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护理的重视程度,使骨科康复锻炼的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对骨折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一定要掌握好动静结合的护理原则,同时还必须注意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清除不良因素,指导患者进行关节以及肌肉康复的功能锻炼。由此可见,在对骨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康复锻炼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在骨科护理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夏玉斌.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24):59-61.

[2] 刘琼芳.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340.

上一篇: 体育运动方法 下一篇: 高等教育产教融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