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8 10:09: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

篇(1)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1.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我们研究的课题名称是“永安市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其次是课程资源的常态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最后是永安地域人文资源与各中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活动相并轨链接研究,彼此递进、依存。课题的管理者、组织者、参与者,都需掌握校本研究的内涵、特征、基本形式,学习和研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熟练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常态校本研究、资源常态建设、课程常态化实施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努力。

2.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基础教育课改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必须立足于最常态化的课堂教学,把细微处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时常的研究工作。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参与者,应以本校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阵地,自身教学实践问题为内容,学生主题探究活动为主体,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立足于课堂,结合学校环境特点,收集整理有价值的案例材料,思索符合校情、生情、师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和途径。

二、理论支撑,培训是关键

任何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都需依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科学教育思想的教学理论。以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细节的精神支柱,促进研究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把现今的教育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念,转化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动力、领引我们日常的课题研究,借助科学有效、系统条理的专题培训,做到释疑解惑、转化观念、达成共识,减少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对此,采用“走出去,充电换脑;请进来,专家坐诊”的方式,分批、分次、分主题、集中培训、专家引领与内部研讨等方式相结合,针对课题相关教育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践与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达到共性磨合、个性张扬。课题培训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练―价值提升。

三、抓住特色,校校联合

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研究在课题教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关键在于特色创新。依据我个人的思考,课题应该从以下几个特色上下工夫:

1.定位。我们的课题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究、课程资源建设、常态化课堂并轨的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角度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当前类似课题研究的主流。

2.管理保障机制。出台了“教学―科研―评聘”一条龙的相关激励性政策的管理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步入研究、管理、考评的常态化运作轨道,无疑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3.教学资源。突破中小学教学界限,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无缝常态化链接的课题研究目标。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仅仅依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创建一个校校联合的畅通渠道。

四、重点问题,集中突破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问题是难免的。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步实现理论创新和价值提升。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的基本研究策略是“重点问题,集中突破”。既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又能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需求,建立课题研究问题累计制度,要求参与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定期提出1~2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召开课题组研讨会进行交流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简化评价程序,促成评价常态化

建立“注重参与、重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教师肩负着繁重的课题指导与教育教学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研究评价指导机构,设计并制定科学高效的教育评价方案,简化教师的日常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程序,及时消解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是不可能的。为此,课题组在专门针对如何简化评价程序、提高评价效率问题上展开讨论并积极征询专家的意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简化评价对策:

1.筛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组建综合评价指导小组,做教育评价的咨询工作。

2.分期对综合教师进行评价策略培训,并跟踪指导。

3.由各年段综合老师提名、班级民主投票的方式优选学生骨干,成立班级和年段学生综合评价小组,在接受相关培训后辅助指导教师采集学生的评价信息并接受监督。

4.依据各年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步骤、分阶段制定各学期的教育评价重点和评价指标。

篇(2)

(一)成果研究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实施中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缺少活动过程方法的设计,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驾驭,仅仅停留在浅表化阶段,活动效果参差不齐,缺乏深入的理解把握,很难全面反映课程设计的要求。为此,我们初步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基本活动模式:创境质疑――自由分组――引导分析――探究验证――师生评议――拓展分享,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随着我们对小课题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的不断深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一是学生有效参与度不高,兴趣不浓。表现为学生还是跟着教师和教案跑。通过对近24所学校调查发现,对于活动课堂,学生参与态度为:主动参与40%,旁观、偶尔参与20%,旁观20%―30%,与自己无关20%―10%。可见即使教学形式有了许多的新花样,但实质上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

二是师生互动性不强,体验不深。有不少课堂表面看是生生互动、合作学习,而实际上还是教师领着学生一步步往前走,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操作的探究学习的空间几乎没有。学生还是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缺乏合作探究能力,探究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习惯,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有的学生融入不到小组中。例如在课堂上,当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并制作时,学生还是习惯依赖别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妨碍了能力素养的提高。

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我们积极调整活动模式思路以“激发兴趣――尝试发现――提出问题――探索交流――指导应用――活动展评”为主要活动流程,并在南岗区域小学尝试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其中三个核心点是活动重要条件,我们又将其模式提炼为: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展评导学――创造应用)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作为主要活动载体。

(二)关于“小课题”概念界定 。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概念:是教师以两课时就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为载体。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课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真实的情感体验过程。

“小课题”研究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践的一种新课程模式。我们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中小问题为切入点,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系列化应用研究。便于教师操作与把握,更易于普遍实施,小课题从内容到形式灵活多样,让教师易导、学生更爱学,教学效果实在明显,有利于普遍实施和推广。

从我们常规教学的表现看,课题的内容范围应该比较小,从教学时间来说,每个课题大概只用1~3课时。从活动内容看,我们以编写8本教材为蓝本,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作为主要的活动线索。

二、成果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确定研究主要目标

教师: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创造应用――展评导学)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老师的预设能力和指导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教学为载体,突出体验性、过程性、实践性、探究性。并应用于综合实践四种类型活动课中。以此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小课题”教学模式策略,构建综合实践“五学”课堂教学体系。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真正自主地在尝试体验中学会质疑问难,学会在合作中分析问题,在尝试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学会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在活动性的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能力素养得到提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成果研究具体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

从课程的特点出发,深入学科的教学领域,把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不同层面内容探究其应用的规律,并将其规律运用于具体实践中。我们在全市确立20所不同层面实验学校,着重于三方面实验研究。一是探究模式设计过程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确保课程的实践意义。二是关注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三是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寻着这样的研究思路,深入挖掘活动内在功能,杜绝浅层次活动化内容。

2.选择重点内容攻关。

选择重点活动内容,以市级名优骨干教师刘颖、谷丽、樊金娜、刘佰玲、郭丽娜、计勇鹤设计活动内容作为突破点,集中全市学科骨干精英,组建建立学科团队观察体,对小课题确立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采取一课一议,分小组对小课题模式环节的合理性,进行数据统计研究。比如以刘颖老师的《七巧板探秘》一节课,集中全市骨干组建学科团队,对其活动环节设计,进行共同的听评议活动。以数据作为测量的尺度,以活动内容来体现模式思路。团队通过提炼环节――确定观察重点――开发活动量表――记录问题,分析其模式是否设计得科学合理。并以此在市、省、国家学科活动中展示其研究过程。得到国家专家的认可。

3.以课题带动课程。

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就是以课题带动课程发展建设,探索小课题教学一般规律,推动小课题研究的进程。为研究深入,我们树立“开放研究”指导思想,突出学段特点,突出活动空间,突出学生选择性,突出学生兴趣点。我们尝试:理念先行、典型引路、区域推动、逐步发展的独特研究思路。提出“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具体策略:课题小、感兴趣、体验深、效果好的四个策略。准确把握小课题内容特点,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以激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切入点,以关注活动过程体验为侧重点,进行典型案例研究。使教师亲历研究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形成一种技能。

三、研究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调查。为了全面把握当前课程教学进展的现状,要实际调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理顺关系。对 “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进行广泛深入调查,此次调查研究情况由《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刊发。国家教育部清华大学同方多媒体杂志,论述了哈市综合实践实施状况,分析了原因提出对策,促使模式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是 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预案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探索预案设计策略最重要的节点,就是为教师、学生提供全新资源。我们用1年时间提炼整理了8本综合实践主题设计,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此系列内容不仅拓宽教师研究的视野,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设计能力,促进了学生活动兴趣提升,这在我国课程体系建构中具有结构性的突破。

三是关注“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有效应对策略。“小课题”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就须要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科学合理性。在大量的典型案例实践中,对模式的框架体系结构进行理解,体系创新进行不断调整,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哈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是重点论证“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教学中呈现的策略研究,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通过一个阶段反复实践的研究,验证了“小课题”的科学合理。我们认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更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突破与成果

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研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我们所选活动主题设计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为载体,须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没有单一的答案,但是容易激发学生的新设想和新思路,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各种活动方式,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课程的生长点。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课堂活动。

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使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我们根据小课题教学的活动类型,总结了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来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重点强调,学生体验在先,教师跟进指导在后的活动思路。在这种情境中,创造出学生喜欢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在交流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有价值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寻求引导应用。更好地全面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在活动展评中,不拘一格展示汇报,然后进行个人、小组、教师指导评价,既是过程小结同时也是过程反思,再现学生活动过程,达到资源的优势互补。这种活动模式应用,无论哪种课型,都能灵活应用,使“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我们设计《纸花飞转的秘密》《巧手做纸球》《神奇多米诺》《七巧板探秘》《中国结》《爱心义卖》等活动主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驾驭课程实施水平和能力,从而验证了“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的特点和使用价值。

篇(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86―0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强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而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则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本文就如何确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这一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到的一些小策略。

一、主题要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选择的主题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实践经验,使学生有信心、有兴趣,能够做出很好的研究成果。相反,如果选择的主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盲目追求“大”和“新”,就会使研究缺乏条件的支持,难以开展,甚至半途而废,结果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研究热情。

二、主题要由即时“暖问题”引发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及问题为核心,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敏锐捕捉生活中即时发生的一个需要学习、需要探究的问题,挖掘其研究价值,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开展“洒扫应对,日行一善”少先中队活动中,学生把自己的活动照片带来和同学分享,其中一位学生的照片拍的喂瘫痪老人吃饭。借此机会,笔者决定开展一次以“奉献爱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因为事情就发生在身边,学生兴趣很高,参与积极,效果特别好。这些即时“暖问题”的实践探究,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又培养了学生敬老、爱老、奉献爱心的良好品德,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认识。

三、主题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活动主题的确定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活动主题太大,学生的能力有限,难以落到实处;活动主题太小,没有探究的难度,价值肤浅,活动限制过多而导致学生兴趣点下降。所以在选择主题时,应注意完成主题的可行性,既要考虑客观条件,又要注意参与研究的学生的能力、特长、水平、知识、兴趣等,不要选择那些“假大空”的课题。校园里用水浪费、用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用笔浪费等现象大量存在,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就此类问题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在确定研究主题时,学生七嘴八舌,笔者把他们说的活动主题都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些主题是合理可行的,哪些不合适,为什么,怎样修改。通过分析,最终把“调查校园浪费用电的问题”修改为“调查我校浪费用电的问题”。通过由抽象到具体、由空泛到实际的“缩水”过程,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确定切实易操作的主题的方法。

篇(4)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下的课程,也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价值如下:

(一)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自然、社会以及个体的实际活动中学习。立足生活世界,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此同时,注重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严重阻碍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体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的接受性学习,而局限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鉴于此,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让学生自主地、创新地展开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性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大胆探究、动手实践来形成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在国家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并且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活动课程没有完全的分离开来,实施的效果不是很好。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没有完全从“活动课程”中分离出开来

随着我国对现代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重视,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学生家长已普遍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孩子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与以往传统的课外活动的区别仍旧不大,新意也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以往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差不多相同,两者都在活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活动出发,并通过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与以往的活动课程差别不大,课程内容往往也没有彻底开发出来,随意性强,孩子们在课上只是随意地玩个游戏,做做运动或是做一些手工,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体现出来。因此,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地实施。二是,缺少对课程的认识,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错误认识与解读,严重导致课程实施的形式化。首先,从课程定位来说,大多数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位为普通的“活动课程”,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以前的活动课,并且让学生在课上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等。而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一门新的必修课程,是活动课程的在新世纪发展下的延续和进化。这种单纯地的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简单地进行一些活动,与以前的活动课程没什么区别的观念是不正确的,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错误解读。

(二)教学形式“学科化”

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谈到教学结构,很多学校的教师还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分析,甚至去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通常是老师在前面演练一遍,学生把其基本模式记录下来然后变成自己的操作,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操作过程,最后做成自己的作品。教师按照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指导。从课程内容角度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还不够完善,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探索l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个体发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以及学生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

(三)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经验少

无论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收获、体会以及感悟正是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所在。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还存在着学生基数大,没有全部参与进来,不同学生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小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少等,这些问题将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缺乏创新意识的养成

一方面,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都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常常是教师的教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历少,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就是课上做做游戏、手工、实验或是观察一些事物、现象等。所以,学生也渐渐的养成了只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不爱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没有激发其自身潜在的创新思维。

2.不同学生个体不同的兴趣特点问题

小学阶段正处于孩子的启蒙阶段,对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充满新鲜感。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爱画画,有的喜欢唱歌、跳舞、写毛笔字等等,并且随着孩子接触的由家庭、学校、走向社会乃至世界,接触范围不断扩大,其对任何事物的好奇表现出来的好奇点也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生可能只对自己或是对自己小组研究讨论的内容感兴趣,对其他人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完全参与不进来,使整个活动的实施缺少积极性与创生性。

(四)缺乏成型的课程管理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既不是语文、数学、英语以及科学等学科的补充,而是具有独特育人理念的课程,体现了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课程管理就尤为重要,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和建设是课程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以下为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缺乏成型的课程管理制度

学校是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场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课程计划、内容开发、师资培训以及对课程实施的管理评价等,然而,部分学校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按照整体计划实施,甚至没有建立健全的课程规章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课程管理机制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发展,对课程的实施趋于形式。

2.教育行政部门疏于对课程的管理

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学校、农村的学校都出现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够重视的现实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条件,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组织松散随意,缺少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五)课程评价不完善

1.参与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忽视学生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占主导地位,以至于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其他同学的实践过程中去,甚至导致学生不能在实践总结时发现自己的优、劣势,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悟,从而学生不能获得实际的体验和经验。

2.注重过程评价,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或作品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很多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只评价学生在实践中作品的好、坏,学生的做法以及在学生评价中过分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和体验,而对学生在实践中如何提高自我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不够关心。

3.评价随意性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应以对学生的了解、活动中的观察作为评价的基础,并且随时记录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种种表现及做法。但是,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不明确实施学生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疏于收集过程性评价的素材和资料,从而导致对学生发展评价的依据不足,教师评价缺乏客观性和权威性。

四、改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一)加大提高宣传力度,提高加强重视程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力宣传,引起社会、学校、社区乃至学生家长的普遍重视并做到令其重新审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不仅仅是每一个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顺应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规范课程管理体制,重视课程实施

规范课程体制,重视课程建设,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其在具体实施上很难把握,加之该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一方面,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制定关于地方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文件,规范相应的管理体制、评价制度、实施情况、师资安排、奖励机制等,从多方面保障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建立小学综合践活动课程监督团队,坚决打击“教学形式化”“随意占用课程”等现象,奖励实施较好的学校,整治实施不到位的学校。

(三)关注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篇(5)

我们在实施小学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整合“主题式探究学习”时,基本操作模式可分五个阶段:

1 确定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综合知识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要求学生亲身经历,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过程。教师在选择活动的时候会考虑内容是否能够很好的实施、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度和参与度。而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将这些问题收集系统化就可以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主题内容。

如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从蚕卵的孵化――蚕的生长变化――蛹――蚕蛾,学生需要经历半个学期左右的探究。在这段期间学生有许多新的发现,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如蚕宝宝身体发绿了怎么回事,蚕一生脱几次皮,如何抽丝,怎么区别雌蚕蛾和雄蚕蛾?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科学课上生成的,学生都非常好奇、感兴趣。但对每星期只有两节科学课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所以科学探究中会出现时间不够充裕的问题。假设让这些科学探究走进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和时间上作统筹的安排,就会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没内容和科学时间不够充裕这两个问题得到比较好地解决。

2 拟定方案

主题确定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围绕主题讨论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从中筛选和确定子课题;然后根据研究兴趣,划分活动小组,并讨论和拟订活动实施方案,根据爱好确定研究小组,组内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完成任务分工。

活动方案中一般包括小组名称、组员名单、指导教师、活动步骤、活动分工、预期成果、成果表达方式等内容。

3 快乐探究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按照课题探究的研究学习方案,分布展开具体的研究过程。具体研究过程的活动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资料或数据统计处理,以及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方面。同时帮助学生解决产生的问题,激励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3.1 科学老师和综合实践老师指导力量的整合

各班将拟定好的活动方案交教导处审核。教导处根据活动内容、教师的学科特点、个性特长安排指导任务。如对蜗牛的观察研究活动中,科学老师主要负责上方法指导课。观察蜗牛的身体,运动方式,怎么观察研究蜗牛的吃食和排泄以及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科学专业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主要负责带领学生按计划展开探究,指导整理研究中的资料。但这些方法指导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活动的任何一个阶段,只要学生有需要了,教师就要及时进行指导,以推动学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范围、实施程度、实施效度,主要取决于这一课程的指导教师。形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相符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配置模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量进行统整,使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师资不足或教师专业指导不够的现象有所好转,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时序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新课程条件下的科学教学,非常强调灵活性、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因为科学本身具有灵活性,这就为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衔接创造了条件。如浙教版小学科学三上《植物的生长变化》就可以结合植物园里植物生长的情况穿插在其它单元之间教学。从活动的开展情况,从教学的实施效果来看,两者整合以后的教学效果大为增强。

4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评价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汇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交流,师生共享实践活动研究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快乐,分析失败的原因。在交流与评价中,学生增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学会了其他同学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发现了自我,欣赏了别人。

5 总结反思

成果展示不仅是成果分享、经验交流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向老师、同学学习请求指导、商讨问题的好机会。所以,在成果展示与评价指导课后,教师要注意活动成果展示和评价课的后续思考,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意见,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搞清自己还没理解的一些问题、在科学研究方法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所得到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

学生将在反思中“学会学习”,教师也将在反思中“学会教学”。活动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以理性的方式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效率,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为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磊翻译.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2]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6)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及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要立足于小学生的成长情况,能够以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促进小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结合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来看,其特征体现出综合性、经验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

二、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三元智力理论融合下的PBL模式

1.教师角色。处于PBL模式下,教师角色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依旧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较好的探讨和掌握。

2.学生角色。学生角色在PBL模式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转换。PBL模式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自主地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PBL模式下,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问题,予以重点考虑。

三、基于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来的,他认为完整的智力需要从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以及情境性智力出发,从而对人类智力进行有效定位,使智力在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评价指标构成

1.成分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成分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关注: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解决问题的方式及途径、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过程中对资源的分配情况四方面内容。在权值设置过程中,根据重要程度,可依次设为6、5、4、3。

2.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结构的理解能力、熟悉问题所处的崭新环境、ξ侍饨饩龉程中出现的差异性把握、提升任务操作的灵活性。在权值设置过程中,依次为6、5、4、3。

3.情境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情境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与成分性智力和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相关联,包括以下内容:适应现有外界环境的能力、对新环境的把握、实践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自身的社会能力。在权值设置过程中,依次为6、5、4、3。

结合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看作是C级指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作为A级指标,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境性智力作为B级指标。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结合上文中设置的指标权值,对应的可设置四个等级,即“优、良、中、差”。其中,优的等级分数在20~24之间;良的分数在12~20之间;中的分数在9~12之间;差的分数在0~9之间。通过对C级指标的评分,综合C级指标,可以对B级指标情况进行评分,进而反映出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

篇(7)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非学科类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型课程。然而在这门新型课程中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怎样做?”而老师“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教?”这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只有比较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程,真正体现课程开设的根本价值。为此我校《学科资源有效整合,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发》课题研究启动后,感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陌生和茫然。于是,学校加强了教师学习和领会课程精神内涵,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同时重视师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向专家请教,派课题组老师参加相关单位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邀请专家到学校为全体教师作专题讲座,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专家们的讲座、培训和指导,使教师受益匪浅。在专家的引领下,我校课题研究不断推进,步入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教师在与专家的交流中说:“在教学中无从入手,课堂目的性变得模糊,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学什么、干什么、目的是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不知道,通过学习专家的讲座和指导,才认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了解了它的性质,知道了它的四大领域的内涵和相关性,明白了它的实施方法。”由此可见,加强理论的学习,不仅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还能挖掘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潜能。

二、在校本研修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实施课程时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加强校本研修,是提高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课题实施以来,我校定期举行各种研讨会,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每两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梁校长带领课题组老师定期对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在选题、研究方法、指导方法、收集资料等方面进行分析、交流、总结、反思,要求课题组老师每学期要完成“三个一”:一份活动指导方案,一份活动资料,一份教学论文。通过一系列的课程研修学习、实际参与、切身体验,不断深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识,培植责任感,提高专业自信心,进一步增强专业情感。

篇(8)

从2001年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新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它涉及的内容领域很多,其专业性、综合性都很强,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具体分工教学,需要与各学科相互结合、相互衔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目前为止没有课标、没有材、没有教学指导用书,作为学校管理层及一线的老师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仍存在许多困惑。

我校于2003年9月建校,七年来我校有了六届初中毕业学生,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占本县总人数的10%以上,且逐年上升,六年中考中分别有四、五、六名同学总分进入全市总分前十名,各学科人均分在全市也都是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教学质量得到了全市及周边地区的认可。学校办学成功的经验是提高老师队伍素质,搞好学习与教研,到2008年3月我校已完成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省级课题。

学校一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就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学校在这方面也花去不少力气,安排教师去安徽省蚌埠市、安庆市、阜阳市、黄山市等地学习,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能较好地进行整合,学校要求各学科利用教研活动、备课组备课时间,加强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研究。学校数学教研组于2007年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研究,2008年被安徽省滁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批准立项并进入研究阶段。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师要教好数学,首先必须不断学习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当是把数学知识通过一定形式设计、融入课堂双边活动中去。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数学教学形式设计与实施,这种设计可以是多学科间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非常大的两个课题,作为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不是专职的研究学者,无论从专业知识、研究时间、物质设施等都不能有较深的研究,只能就各地区、各学校在现有的条件下数学教师多花时间去学习、探讨、讨论与合作

教学。

一、有明确的目标

本课题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有利于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的探索与创造,通过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化的活动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本课题研究目标是:通过课题的开展,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

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有明确的分工

任何一项研究要想取得成功都需要加强研究的宏观统筹和微观指导,学校成立了课题组,教导处专职主任负责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的申报、制订课题的实施方案、领导课题组开展工作;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事事有人做,课题组成员人人有事做。有的负责制订各个阶段的计划及调查了解计划实施情况;有的负责学习材料的搜索、整理、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的负责计划的实施检查及各个阶段的总结的撰写;有的负责网站的设计、建设、充实、提高;有的负责计纸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有的负责电子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所有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要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由教师本人选定,但所选择的内容必须在课题组会议上作出通报和说明。我校已实施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测量旗杆高度、通过某一路口车辆统计、丢弃塑料袋的调查分析、白塔河水污染情况调查、农村中学初中学生年龄结构、我市市区中学生的零花钱、数学兴趣题快速抢答等,把活动课贯穿到学校教学的始终。

三、时间上有保证

课题研究学校有具体的时间安排,一般一个星期安排两节课的固定时间为全课题组活动时间,其余分散安排在下午活动课时间。每周固定研究时间,主要是学习、交流、讨论。每学期召开两次正规的汇报交流会,每位成员必须有准备性发言,学校有关领导参加会议,对课题研究工作加以督促、检查和指导。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7.9~2008.8,各成员制订其所负责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学年结束时及时加以总结。

第二阶段:2008.9~2009.8,各年级按计划正常开展活动;召开课题中期研讨会,对实施方案及目标进行修正;加强理论学习,各成员撰写论文并积极参与评比或发表。

第三阶段:2009.9~2010.6,对前两个阶段的实施情况加以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数学小论文并积极投稿;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学生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汇编研究材料。对研究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撰写研究报告。

材料整理好后,由学校安排初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后提出申请,请上级主管部门验收结题。

四、教师的学习与提高

为了提高研究水平,使研究能规范深入的开展,我们课题组成员坚持理论学习,学习相关文献,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研究论文。每个学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一次集中理论学习,学习内容由课题负责教师确定,同时课题负责教师给予适当的学习辅导。

学校经常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只要上级或兄弟学校举行教学研究会,我校必定会安排教师前去参加。几年来我校教师到周边省市学习机会日益增多,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泰州市洋思中学、金湖县金湖中学、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安徽省教科所每年召开课题讨会我校都有领导和教师去参加,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充实自己。

五、检查与激励机制

我校对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十分重视,每学期学校要对教师教学教研工作做一次全面的检查,检查结果作为教师考核、教师晋升晋级、教研组考核的重要依据。

每学年对课题组有中期报告或按期结题,学校还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六、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在课题研究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困惑,这也正是课题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了,教师能力提高了,学校教研工作能力加强了,学校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了。

由于数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滞后及一些现代教学技能、素质的欠缺,导致了数学实践活动的两种不良倾向,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从活动内容看,由于受传统影响,实验往往数学味道较重而实践味较淡;从活动过程看,教师一人主宰整个活动过程,教师的活动仍占据着大量的时间,活动过程仍是以教师的提问、讲解、指令为主线安排的,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实践活动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如何消除以上两种不良的数学实践活动,使数学实践活动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呢?课题组人员认为教师是个关键因素,只有教师对数学实践活动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所提出的挑战作出积极的回应,那实践活动才会真正迸发出活力,体现它的多种效能。教师的积极回应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主体性要求教师要有“退居”意识。

(2)学生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互动性要求教师要有“收放”能力。(3)数学实践活动的灵活性、新颖性要求教师要有“开发”精神。

开展好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不仅是单纯的课题研究问题,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把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贯穿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去,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第一目标。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这样我们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一、准备阶段――让理念在探索中形成

1.进行师资培训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和研究,关键问题是师资培训。通过研究讨论,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向实践学习,在不断探究中寻找研究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在学习方式上,采取重点培训和全员培训相结合,既注意发挥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的核心指导作用,又重视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实行协同指导。在培训目标上,重点促进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力等。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取了专题讲座、交流研讨、个别指导、网上培训及案例示范等。其中有几点做法收效良好:(1)创立“金小论坛”;(2)开设“教师沙龙”;(3)印发“综合简报”。

2.建立保障机制

为了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成立了三个组:以校长为组长、教科室为牵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以教导主任、班主任及骨干教师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以及以教科室和总务处为主要负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小组”,完善各种管理制度。随堂抽检结合定期月检,自查、互查结合校查,还制定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在此基础上,我校又建立了常态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采取理论学习、课题汇谈、观摩研讨、案例交流和课例分析等形式,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集体分享实践经验、探讨实施策略、反思存在问题。

3.提供时间保证

我们调整了三至六年级的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正式课表,每周课时二节。根据我校实际,我们还另外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弹性时间:双休日的时间,寒暑假创新实践活动时间。“少年警校活动”,“科技航模队”,雏鹰假日小队”实践活动,定期举办“少年警校夏令营”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等,少年警校特色和科技特色现已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两大亮点。

二、实施阶段――策略在实践中闪光

课题组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课程内容的确定

充分利用资源包,先后完成了校本课程,征集汇编了《综合实践活动参考案例集》,开发学生生活热点、社会焦点课题。

2.课程科学管理的探究

关键是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意识,专题活动与学科生成相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每月安排一次,分“启动阶段”、“实践活动”及“汇报延伸”三大块。紧紧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来组织,以避免内容组织的随意性。其主要课型分“参观访问型”、交往合作型、感受体验型以及社会调查和研究型;生活体验型、生活服务型等。

3.实践活动的开展

3.1举行子课题研讨活动。2012年3月15日,我校举行了“十二五”苏州市级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子课题立项交流会。根据课题计划要求,结合课题研究现状,课题组及时组织学校各综合实践课程任课教师以及各班主任教师从本专业教学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建立研究子课题。综合组和各班主任分别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成功个案及教学的整改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交流。此次活动,课题组还组织学校教科研骨干对子课题进行了评议,批准立项了5个子课题组。

3.2举行学期课题汇报活动。2012年6月12日,课题组陈建红组长组织召开了课题汇报会。总结了一学期来本课题取得的成绩,查找了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3.3举行校级课题研讨活动。2013年5月10日,金港中心小学举行了苏州市级教科立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研讨活动,四位综合实践老师分别上四节公开课,课后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评议。课题组长陈建红校长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课题进行了阶段总结,对本课题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对课题组成员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要求。

3.4举行市级综合实践研讨活动。2013年6月8日张家港市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市教研员陈丽丽老师和来自全市36所学校的老师们参加了活动,来自金港中心小学、中兴小学、常阴沙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老师上了4节研讨课。课后,陈丽丽老师组织听课教师进行了评课,本次活动的开展,为我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三、收获阶段――成果在实践中生成

1.学校变化――特色显现

学校的科技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中,更凸显了它的特色与活力,被评为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我校承担的江苏省“十一・五”课题《科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2.教师变化――教改创新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了教师的全面成长,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综合实践论文及案例有60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24篇在各类杂志上发表。

3.学生变化――感悟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带来了学生多方面的变化:学生视野开阔了,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增加了,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环保意识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的小制作、绘画作品在市、省以及全国级的比赛中屡获大奖,达87人次。在全省青少年科技竞赛中有379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

篇(10)

一、健全制度,评价导航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必备的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由于未列入高考、中考的评价体系,仅靠领导的良知、教师的责任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几年来,我校为保证课程的落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与实施质量。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落实职责

组长由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由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活动方案的落实,研究管理和评价措施,指导开展活动等。教导处主要负责课程实施与管理、师资配备、学业评价等工作,教研室主要负责课题研究与指导工作,教研组主要负责课程的开发与规划、活动指导等。各职能部门明确职责,既分工又合作。

2.严格课程管理,监查措施到位

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排入课程表,要求教师必须按课程表上足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任何学科不得挤占挪用,并落实日常的巡课制度及推门听课制度,督促教师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评价制度引导,激励机制到位

学校在教师考评标准中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们需承担的任务、完成标准、考核的形式,还为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订了《教师岗位目标考核条例》。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情况纳入教师日常考评范围。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方案设计、活动组织实施情况、活动效果等任何一项评优,均予以单项奖励;

(2)《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规定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指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期末教学质量考评提一个等级作为奖励。

(3)将日常巡课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情况列入教师落实省颁课程情况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二、打造师资,研讨引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必要条件。而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未形成多学科结合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二是大多数教师素质难以适应该课程实施的要求。我校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立足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1.请进来——专家引领

几年来,我们先后邀请省教育学院的邹开煌教授、福州教育学院教研员吴笺老师、福清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陈丽静老师到校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专题讲座,培训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

2.走出去——外出学习

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到开展该门课程较好的学校参观学习,努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水平,使广大教师更加明确这门课程相关的理论背景、活动实施注意事项等。在外出学习中,学习他人的先进实施经验,不断提高我校教师活动指导水平和资源开发水平。

3.课题引路——提升水平

为更好地进行课程研究、实施,我校先后承担福清市、福州市、福建省、教育部等多个课题研究,从理论上引领教师深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深入探究,深入实践,探索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课程实施策略等。学校张金星校长、林平副校长、何雅云主任以及课题组组长薛常标教师带领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工作,统一认识,建立课题档案;学习探讨与课题实验相关的案例和理论;并迅速组织学校骨干教师成立课题组织机构,细化研究进程,制定研究措施。课题组每周一下午第一节召开课题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们学习《课题实施方案》,讨论对课题的看法,集思广益,在每周一的“课题沙龙”上汇报上周开展活动的情况,本周准备开展的活动,还重点提出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组组织大家共同讨论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共同进步。课题组加强课改资源的梳理,经过踏踏实实的课题研究,实验教师各方面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三、开发资源,挖掘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要完成和实现课程要求的目标需要系统资源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活动开展的内容。这就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

1.开发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1)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现有的场所、设施设备等资源,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确定活动主题。

(2)学期初同年级组的教师一起商量、确定可供开展活动的学科内容,实现学科间内容的整合,开发出学生感兴趣,易操作、有实效的活动主题。

(3)有选择地与少先队活动进行一些整合。

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传统节日结合起来(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我们学校少先队每年都组织红领巾义卖活动,将义卖款捐给红领巾手拉手单位——江阴师东小学及学校贫困生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小组将这个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并且自主付诸实施。每次的“红领巾义卖会”从活动的筹备到活动的结束,历经两个月,学生从活动前期的调查、收集、访问、策划、制作、广告设计等活动,到活动中期的买卖、交换活动,以及活动后期总结与收获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艰辛。在买卖过程中,学会诚信待人,培养学生的经济、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增强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实质性锻炼与提高。因此,“红领巾义卖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小主人。“红领巾义卖会”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已经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2.开发家庭资源

家庭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1)利用期初的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让家长了解这门课程,争取广大家长的支持,为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

(2)邀请家长以办讲座、组织和指导活动的形式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家长保持联系。

(3)让学生参与家中的各种活动,如烹饪、种植花草、布置居室及其他家务活动。

3.开发社区资源

(1)发挥活动基地的作用

我校利用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天生林艺园,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基地活动。基地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基地立足本地,挖掘本地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实施培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认识、热爱家乡的文化历史,从而认识热爱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上一篇: 数字化技术改造 下一篇: 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