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8 10:09: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疗市场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卖方的我国医疗市场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短缺和布局不平衡,也由于医疗技术的专业性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所形成的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我国医疗卖方市场的现状。乡镇医疗资源匮乏,城镇医疗诚信缺失。公立医院以乏力的行政框架管理商业化运作的医疗流程。在这样的机制下,医疗工作缺乏执行质量标准的驱动力。比如: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素的合理使用,是有严格的规范可循的。但是,因为监管乏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弃标准于不顾的现象还是存在的。目前最有力的监督就是患者或者家属所提起的为数稀少的诉讼。虽然各地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进行了诸多的努力和尝试,但是因为不涉及技术层面,没有从医学专业的角度与医疗行业进行信息对称的博弈,所以难以取得显著成效。
(二)基本医疗保险与卖方医疗市场的博弈
作为社会保障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医疗保险,对医院的医疗行为所进行的有力约束是前所未有的。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手段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医疗卫生管理的限度,它从医学专业层面上对医疗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构,从而制定了从病种定额拨款到药物品种限制,从大病统筹到治疗项目分类给付方式,从宏观管理到微观控制一整套的医疗保障管理机制。这样的管理机制对医疗行为形成了有效的约束。但是,由于没有深入到医学领域的技术底层,医院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优势。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医保政策仍然难以抗衡院方的灵活对策。医院可以凭借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对患者进行医疗项目诱导消费,甚至支配患者的医疗项目选择行为。比如,医院提供更多的自费服务项目让患者选择,限制基本医疗保险承担的支付项目的选择,从而达到减少支出增加结余的目的。有些不法的医院甚至对参保病历进行技术处理,从而获取额外的医疗拨款。
此外,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医院的卖方市场有了获得超额利润的特权,也使基本医疗保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失效。当基本医疗保险限定病种治疗金额的上限时,医院就深挖它的下限,使得下限不是零而是负数。在几乎所有的大型医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患者办入院手续之前都必须先自己掏腰包进行上千元的检查,在基本医疗保险与卖方的医疗市场博弈的过程中,主动性一直掌握在医院一方。
(三)基本医疗保险对卖方医疗市场的“撞击作用”
我国的医疗事业从局部的公费医疗逐步过渡到局部的基本医疗保险,走过了十余年的漫长的医疗改革历程。媒体上说,医疗改革十余年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也有的说是失败的。客观地看,没有看到凸显的成就不等于没有成就。起码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尽管这个体系还没有覆盖到乡村,但是它的触角已经逐步向外延伸,逐渐有更多的人得到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呵护;尽管这个体系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它的前瞻性和示范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社会健康保障的发展方向。为什么人们身受医疗保障的庇护却难以叫出个“好”字?最为根本的原因不在医疗保险本身,也不在医院本身,更不在医疗资源紧缺本身。问题的本质在于民众的眼睛无法看懂医术本身,这就是医疗行业中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基本医疗保险本身没有起到平衡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也没有形成使卖方医疗市场地位发生动摇的强大震撼力,它对卖方医疗市场的作用仅仅可以看作是一种引起一定震动的“撞击作用”。这也是当人们审视和评价十几年的医疗改革的时候感到不成功的真正原因。
二、信息不对称在医疗问题上凸显
在信息经济学中,经济主体所享有的私人信息对其理性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经济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风险,另一个是逆选择。道德风险的存在直接导致信息不利一方的风险加大,而逆选择同样让信息不利的一方在不觉中做出损己利人的决策。市场只有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而目前我国医患之间的信息是高度不对称的。患者对各种治疗方式的效益与风险的了解通常要比医疗服务提供者少得多。缺乏医疗知识的患者对医生而言,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这种信息不对称一方面给医生带来了“开大处方”等牟利的机会,同时也给患者带来深度的恐慌和信任缺失。
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作为医疗服务供给者的医院,既是医疗活动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也是医疗活动的获利者。当医院面临自身利益与患者利益的冲突时,牺牲患者利益巩固自身利益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当医院采取一系列诱导需求的手段来增加医疗项目或者延长治疗时间从中牟利时,患者可能正在那里真诚地道谢呢。信息不对称使得患者对自己的医疗需求无从判断和选择,只有毕恭毕敬地听从医生的推荐。诱发需求带来的医疗支出的上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这种“掠夺式”的医疗服务产生于这样的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前提之下,更会在信息不对称中不断地发生。
信息不对称在医疗问题上凸显,给患者带来了日益高涨的医疗消费,也给医疗保险带来了更大的道德风险。在患者与医院的博弈中,患者难免是输家。在保险公司埋单医疗费用的时候,也面临同样的命运。不过与个人相比,保险公司是更有实力的团队,同时它可能也有能力通过平衡信息不对称来改变博弈中的劣势地位。
三、健康保险的专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健康保险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健康保险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必然。看到我国健康保险的巨大潜在市场,各大保险公司都推出了健康保险产品。2006年仅上海一地就有23家寿险公司和22家产险公司同时销售他们的上百种雷同的健康险产品。总体来看,在市场争夺的竞赛中,老牌的保险公司的优势地位仍然是无可替代的。因为,那些新兴的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正处在起步阶段,它们仅仅完成了“专门化”的过程,还没有来得及打造出专业化的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流程。从产品和服务上看,与非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相比,没有“专业化”带来的任何优势。所以目前的专业健康保险公司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一)面临新创公司的一般困难
任何新创公司都要经历走人市场的过程,准客户要经过对公司和它的产品了解、接受和消费这样三个阶段才会成为真正的客户。客户对公司和产品需要了解,既要了解公司的产品,也要了解公司的服务,更要考察公司的信誉度。而这一切对于初创公司来讲比老牌公司有更多的困难。慎重的客户不但要了解目标公司的产品,还要进行横向比较和选择,如果没有更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没有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内涵,客户更会认同老牌公司的产品。
(二)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还没有体现出真正“专业化”带来的优势
“专门化”不等于专业化,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市场需要专业化的产品设计、专业化的服务内容和专业化的技术保证。目前市场上健康险产品主要是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性保险和住院津贴等几类保险,这些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大同小异。从专业健康险公司目前首推的产品来看,也是以短期医疗险和意外健康险为主的。这些险种没有创新,湮没在同质的产品中很难对消费者产生特殊的感召力,加之公司初创,规模和影响力不足,展业会更加困难。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真正生命力就在于它拥有非专业公司不具备的专业化的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
1.产品缺乏和创新乏力
健康险是市民最需要的险种之一,而目前我国的健康险产品研发落后,有效供给不足。因此,只有针对消费者健康保险的真正需求而设计的专业化的健康保险新品,才能成为驱动健康保险市场的动力。健康保险与专业性极强的医疗领域密不可分,它涉及到专业性极强的医学领域的深层知识,也涉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更涉及到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和医院的经营和营利模式。而健康保险的经营决不是一张简单的保险合同加上履行合同的医疗费用报销。健康保险更是一种服务——保证健康的服务。因此,健康保障机制是健康保险运作机制形成的基础,也是健康保险新产品研发的基础。而我国目前的健康保障体系是一个近乎独立的王国,保险公司和医疗体系之间没有深度足够的合作机制。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健康险品种基本上在医院的势力范围之外打转。只有打造出具有专业水平的健康保险新产品才会显示出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优势。
2.管理上没有体现出健康保险的专业优势
健康保险产品不同于一般保险产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作为保险标的的“健康”是特殊的。健康保险产品的定价、营销、核保、理赔、经营风险控制等环节均不同于一般的保险产品,也不同于寿险产品。因此作为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在管理上必须体现出不同于一般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水平。这是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可能具备优势的环节之一。而新兴的健康保险公司在短时间内,还不能把健康管理水平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新兴的健康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难于显现。实践也证明,当前国内新兴的专业保险公司发展缓慢。
3.人才缺乏
在我国,健康保险公司处于初创阶段,人才缺乏是第一大问题。作为健康保险专业公司之所以有生存的空间就在于它的专业化的特征。要想获得专业化的特殊优势就少不了专业化的人才。除了一般的保险人才外,健康保险公司需要与医学专业的深度接触,因此特别需要那些跨学科的专业人才,需要懂保险业务更精通临床医学的人才。从保险人员中培训医学人才不现实,引入资深的临床医学人才到保险公司,可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加强产品研发的医学技术含量。
4.展业困难
正是由于没有创新的产品,没有急百姓之所急的针对性产品,仅以传统的基础健康保险产品展业,缺乏竞争力是必然的。展业靠产品品质,靠销售渠道畅通,更靠服务作为后盾支持。新兴的专业化健康保险公司如果没有“专业化”带来的优势,那么更不可能有其它优势。不管是老牌的产险公司还是寿险公司都有新兴的健康保险公司所不具备的规模优势、渠道优势和人气优势。没有服务优势是展业困难的又一症结。作为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必须从产品服务上入手,打造出更适合百姓需求的服务流程。
(三)产品的市场认同
和任何商品一样,保险商品也需要市场的认同,而保险商品尤其需要消费者的认同。客户对保险产品的买入仅仅是获得一种对未来风险事件的化解承诺,因此,消费者除关心产品本身的品质以外,更关心的是公司的信誉、售后服务和理赔承诺的兑现。因此,新兴的健康保险公司在产品的市场认同上会有更大的阻力。不过,困难是危机也是生存的契机。打造专业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是健康保险生存和发展的必然。
四、专业化健康险发展的必由之路
健康保险的专业化发展之路要经过三个阶段:公司初创的起步阶段、健康资源整合的进展阶段和稳定发展的成熟阶段。
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首先要继承现有的健康保险产品,同时还要进行新的专业化的健康保险产品研发和配套服务规程的制定。这一阶段既要逐步打造出一系列健康保险新产品,同时还要整合出一个符合国情的健康服务体系。在相关的数理统计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必然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起步过程。经过一定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之后,公司的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产品品质逐步提升,最终形成一整套专业化和系统化的产品。
随着产品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也就终止了步履蹒跚的起步阶段,进而转入健康资源整合的进展阶段。这一阶段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要为其产品运营调配社会上的健康服务资源,整合出与产品完全适应的健康服务体系。这一阶段有更多健康资源与保险公司合作,共同构成相互密切合作的健康资源体系,同时从管理上也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标准。
当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和健全的时候公司便进入了稳健发展的展业期,也就是公司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意味着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的真正形成。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具备丰富的专业化健康保险产品,同时也拥有完善的、专业化的健康服务协作体系,此时,专业化优势会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其它保险公司所经营的非专业化的保险产品的客户群将逐渐转入专业化服务的健康保险公司,最终其它保险公司会逐步退出健康险市场。
五、专业化健康险的衍生职能
当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发展成熟之后,为了实现合理赔付,减少公司的损失,必然要加强医疗行为的监管,因此健康保险公司便衍生出了医疗监理的职能,这一职能是制衡医疗行业不健康发展的重要砝码,是政府行政监督行为所不及的技术补充。
(一)专业化健康险公司有平衡信息不对称的能力
现有的医疗体系是买方市场的医疗体系,保险公司为医疗埋单必然会遇到与基本医疗保险同样的医疗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困扰。因此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必须有平衡信息不对称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打造专业化的健康保险产品的同时,打造一支医疗监督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让他们直接与医疗机构对话,直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健康保险公司可以整合当前的健康检查公司,或者委托第三方健康检查公司实现平衡信息的作用。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在为保户提供健康管理的同时,接受保险公司的委托任务,由他们直接和医疗机构沟通医疗相关问题,确保信息相对对称,规避医疗过程带来的道德风险。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必须以平衡信息不对称为重要的规避风险的砝码,把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既维护患者的健康,也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专业化的健康险公司能够更好地顺应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
在当前我国的卖方医疗市场氛围下,医疗卫生的行业腐败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上述的分析也看到了基本医疗保险面对医疗行业现状的无奈。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信息对称的约束机制。医疗产品的购买不同于任何其它商品。作为消费者个人是无力与整个医疗行业抗衡的,连质疑的能力几乎都没有。当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替广大患者支付医疗费用的时候,情形就不同了,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有能力平衡不对称的医疗信息,也有能力监督医疗行为的整个实施过程。可以对医疗机构的不合理用药和不科学的治疗方法提出质疑,也有能力制止不合理的医疗行为的发生。可以看出,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在为保户服务的过程中是自身利益的维护者,更是保户利益的维护者。健康保险公司起到在专业水平上监管医疗行为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政府管理行为所不及的。专业化的健康保险服务必将为保户提供越来越周到细致的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防病、治病的全程服务。因此,专业化的健康保险是顺应中国医疗事业发展需求的,它所提供的健康服务是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随着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投资增加。和医院和制药公司,更充足的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工作重心转向内涵发展模式的转换。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信息化建设成为医疗系统各企业的重要目标。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已在医疗服务、医卫管理、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等领域全面展开。
一、IS建设的重点由HMIS转向CIS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单机系统、局部网络系统到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多个阶段。特别是随着国家金卫工程的展开,已经有许多医院相继建立起医院范围的信息系统,一些公司相继开发了商品化的整套医院信息系统并在医院推广应用。在信息系统应用技术上,客户/服务器结构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大型信息系统的主流,使用Windows环境和图形化的用户界面是目前医院信息系统主要采用的客户端环境,基于SQL语言访问的大型数据库在医院信息系统中也已普遍使用。
电子病历、医学影象为HIS的最亮点。目前我国有许多医院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与电子病历的发展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通信设施,迅速增加的成本性能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发展电子医疗记录和医学图像系统奠定了基础。目前CPR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研究适合电子病历多种内容、媒体的数据结构;恰当可靠的安全机制;高效经济的存储方案;实用方便的数据输入和阅读手段;标准规范的数据交换方法。建立PACS的一个目标是方便图象的存取,另一个目标是建立无胶片化的医院,提高经济效益。标准化技术、PACS与其它系统的信息交换问题、图象预取技术和图象压缩技术是当前 PACS应用的主要技术。设备上,PACS不仅要建立1-2个可以显示图象的工作站,还需要高质量的图像采集设备(如专用的胶片激光扫描仪)、大量的图象显示设备、十几个TB的在线存贮容量和高速度的网络通讯设备。
远程医疗正在迅猛发展。远程医疗在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设立了一个远程咨询中心。国内远程医疗趋向于应用服务,传输方式多采用电话拨号,部分采用ISDN、FR、VSAT、 INTERNET方式。虽然很多公司投入开发研究应用于远程医疗系统,但是对远程医疗技术高层次的应用研究还处在无人尝试阶段。
二、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
1、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已经进入整合阶段,未来会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
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将主要是整合HIS系统和CIS系统,通过HIS的升级推动HIS向临床信息化发展,如电子病历、在线临床医疗信息共享等。同时PACS系统、预算管理系统、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等也会快速发展。
2、社区医疗信息系统
基本模式是在一个社区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功能是记录所有医学界过程,完成计费,药物和医疗用品管理,为每个社区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可以做到在医疗文档共享,支持药物输送。系统升级后,还能支持包括全科医生团队管理、家庭病床管理、慢病管理和慢病随访等新功能,甚至实现支持患者“上传”和“远程预约挂号”。目前,上海、北京等地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快,已经开始逐步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系统。
3、以大医院为中心的系统
基本模式是依托某个大医院或地区的中心医院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联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与上一类系统相比,它的特点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直接享受到某个大医院(或中心医院)的医疗资源,如远程挂号预约、远程会诊、“上传下送”等服务。
4、区域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基本模式是在一个区域内建立一个医学影像中心,供区域内成员共享。除了提供医学影像共享资料之外,系统具备“基层拍片、高层阅片”功能,对一些拥有检查设备但诊断水平偏低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帮助。
5、区域医疗协同系统
本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医疗系统,系统基本目标是:大范围实现医疗文档共享,让医生在接诊时能够了解到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医疗机构的医疗记录,以此辅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性,从而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医疗费用。
总之,通过对我国医药卫生行业信息化的调查研究,赛迪顾问认为在我国HIS建设由HMIS向CIS转变过程中,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象系统和远程医疗发展潜力很大,这必将带动医药卫生系统对IT市场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需求增长。特别要指出,这些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的行业特色突出,需要IT业人士和医药人士的共同努力。国家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投资增加,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医药贸易电子商务的开展,将拉动医疗卫生行业对网络通讯设备的需求。生产管理模式和资金实力决定了制药企业成为ERP管理软件的潜在用户。
参考文献
[1]何雨生.2003年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进展.上海: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04既第二届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2004年5卷
一、基本医疗保险与卖方医疗市场的博弈
(一)卖方的我国医疗市场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短缺和布局不平衡,也由于医疗技术的专业性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所形成的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我国医疗卖方市场的现状。乡镇医疗资源匮乏,城镇医疗诚信缺失。公立医院以乏力的行政框架管理商业化运作的医疗流程。在这样的机制下,医疗工作缺乏执行质量标准的驱动力。比如: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素的合理使用,是有严格的规范可循的。但是,因为监管乏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弃标准于不顾的现象还是存在的。目前最有力的监督就是患者或者家属所提起的为数稀少的诉讼。虽然各地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进行了诸多的努力和尝试,但是因为不涉及技术层面,没有从医学专业的角度与医疗行业进行信息对称的博弈,所以难以取得显著成效。
(二)基本医疗保险与卖方医疗市场的博弈
作为社会保障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医疗保险,对医院的医疗行为所进行的有力约束是前所未有的。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手段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医疗卫生管理的限度,它从医学专业层面上对医疗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构,从而制定了从病种定额拨款到药物品种限制,从大病统筹到治疗项目分类给付方式,从宏观管理到微观控制一整套的医疗保障管理机制。这样的管理机制对医疗行为形成了有效的约束。但是,由于没有深入到医学领域的技术底层,医院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优势。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医保政策仍然难以抗衡院方的灵活对策。医院可以凭借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对患者进行医疗项目诱导消费,甚至支配患者的医疗项目选择行为。比如,医院提供更多的自费服务项目让患者选择,限制基本医疗保险承担的支付项目的选择,从而达到减少支出增加结余的目的。有些不法的医院甚至对参保病历进行技术处理,从而获取额外的医疗拨款。
此外,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医院的卖方市场有了获得超额利润的特权,也使基本医疗保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失效。当基本医疗保险限定病种治疗金额的上限时,医院就深挖它的下限,使得下限不是零而是负数。在几乎所有的大型医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患者办入院手续之前都必须先自己掏腰包进行上千元的检查,在基本医疗保险与卖方的医疗市场博弈的过程中,主动性一直掌握在医院一方。
(三)基本医疗保险对卖方医疗市场的“撞击作用”
我国的医疗事业从局部的公费医疗逐步过渡到局部的基本医疗保险,走过了十余年的漫长的医疗改革历程。媒体上说,医疗改革十余年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也有的说是失败的。客观地看,没有看到凸显的成就不等于没有成就。起码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尽管这个体系还没有覆盖到乡村,但是它的触角已经逐步向外延伸,逐渐有更多的人得到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呵护;尽管这个体系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它的前瞻性和示范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社会健康保障的发展方向。为什么人们身受医疗保障的庇护却难以叫出个“好”字?最为根本的原因不在医疗保险本身,也不在医院本身,更不在医疗资源紧缺本身。问题的本质在于民众的眼睛无法看懂医术本身,这就是医疗行业中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基本医疗保险本身没有起到平衡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也没有形成使卖方医疗市场地位发生动摇的强大震撼力,它对卖方医疗市场的作用仅仅可以看作是一种引起一定震动的“撞击作用”。这也是当人们审视和评价十几年的医疗改革的时候感到不成功的真正原因。
二、信息不对称在医疗问题上凸显
在信息经济学中,经济主体所享有的私人信息对其理性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经济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风险,另一个是逆选择。道德风险的存在直接导致信息不利一方的风险加大,而逆选择同样让信息不利的一方在不觉中做出损己利人的决策。市场只有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而目前我国医患之间的信息是高度不对称的。患者对各种治疗方式的效益与风险的了解通常要比医疗服务提供者少得多。缺乏医疗知识的患者对医生而言,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这种信息不对称一方面给医生带来了“开大处方”等牟利的机会,同时也给患者带来深度的恐慌和信任缺失。
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作为医疗服务供给者的医院,既是医疗活动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也是医疗活动的获利者。当医院面临自身利益与患者利益的冲突时,牺牲患者利益巩固自身利益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当医院采取一系列诱导需求的手段来增加医疗项目或者延长治疗时间从中牟利时,患者可能正在那里真诚地道谢呢。信息不对称使得患者对自己的医疗需求无从判断和选择,只有毕恭毕敬地听从医生的推荐。诱发需求带来的医疗支出的上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这种“掠夺式”的医疗服务产生于这样的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前提之下,更会在信息不对称中不断地发生。
信息不对称在医疗问题上凸显,给患者带来了日益高涨的医疗消费,也给医疗保险带来了更大的道德风险。在患者与医院的博弈中,患者难免是输家。在保险公司埋单医疗费用的时候,也面临同样的命运。不过与个人相比,保险公司是更有实力的团队,同时它可能也有能力通过平衡信息不对称来改变博弈中的劣势地位。
三、健康保险的专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健康保险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健康保险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必然。看到我国健康保险的巨大潜在市场,各大保险公司都推出了健康保险产品。2006年仅上海一地就有23家寿险公司和22家产险公司同时销售他们的上百种雷同的健康险产品。总体来看,在市场争夺的竞赛中,老牌的保险公司的优势地位仍然是无可替代的。因为,那些新兴的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正处在起步阶段,它们仅仅完成了“专门化”的过程,还没有来得及打造出专业化的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流程。从产品和服务上看,与非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相比,没有“专业化”带来的任何优势。所以目前的专业健康保险公司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一)面临新创公司的一般困难
任何新创公司都要经历走人市场的过程,准客户要经过对公司和它的产品了解、接受和消费这样三个阶段才会成为真正的客户。客户对公司和产品需要了解,既要了解公司的产品,也要了解公司的服务,更要考察公司的信誉度。而这一切对于初创公司来讲比老牌公司有更多的困难。慎重的客户不但要了解目标公司的产品,还要进行横向比较和选择,如果没有更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没有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内涵,客户更会认同老牌公司的产品。
(二)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还没有体现出真正“专业化”带来的优势
“专门化”不等于专业化,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市场需要专业化的产品设计、专业化的服务内容和专业化的技术保证。目前市场上健康险产品主要是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性保险和住院津贴等几类保险,这些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大同小异。从专业健康险公司目前首推的产品来看,也是以短期医疗险和意外健康险为主的。这些险种没有创新,湮没在同质的产品中很难对消费者产生特殊的感召力,加之公司初创,规模和影响力不足,展业会更加困难。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真正生命力就在于它拥有非专业公司不具备的专业化的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
1.产品缺乏和创新乏力
健康险是市民最需要的险种之一,而目前我国的健康险产品研发落后,有效供给不足。因此,只有针对消费者健康保险的真正需求而设计的专业化的健康保险新品,才能成为驱动健康保险市场的动力。健康保险与专业性极强的医疗领域密不可分,它涉及到专业性极强的医学领域的深层知识,也涉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更涉及到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和医院的经营和营利模式。而健康保险的经营决不是一张简单的保险合同加上履行合同的医疗费用报销。健康保险更是一种服务——保证健康的服务。因此,健康保障机制是健康保险运作机制形成的基础,也是健康保险新产品研发的基础。而我国目前的健康保障体系是一个近乎独立的王国,保险公司和医疗体系之间没有深度足够的合作机制。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健康险品种基本上在医院的势力范围之外打转。只有打造出具有专业水平的健康保险新产品才会显示出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优势。
2.管理上没有体现出健康保险的专业优势
健康保险产品不同于一般保险产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作为保险标的的“健康”是特殊的。健康保险产品的定价、营销、核保、理赔、经营风险控制等环节均不同于一般的保险产品,也不同于寿险产品。因此作为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在管理上必须体现出不同于一般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水平。这是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可能具备优势的环节之一。而新兴的健康保险公司在短时间内,还不能把健康管理水平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新兴的健康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难于显现。实践也证明,当前国内新兴的专业保险公司发展缓慢。
3.人才缺乏
在我国,健康保险公司处于初创阶段,人才缺乏是第一大问题。作为健康保险专业公司之所以有生存的空间就在于它的专业化的特征。要想获得专业化的特殊优势就少不了专业化的人才。除了一般的保险人才外,健康保险公司需要与医学专业的深度接触,因此特别需要那些跨学科的专业人才,需要懂保险业务更精通临床医学的人才。从保险人员中培训医学人才不现实,引入资深的临床医学人才到保险公司,可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加强产品研发的医学技术含量。
4.展业困难
正是由于没有创新的产品,没有急百姓之所急的针对性产品,仅以传统的基础健康保险产品展业,缺乏竞争力是必然的。展业靠产品品质,靠销售渠道畅通,更靠服务作为后盾支持。新兴的专业化健康保险公司如果没有“专业化”带来的优势,那么更不可能有其它优势。不管是老牌的产险公司还是寿险公司都有新兴的健康保险公司所不具备的规模优势、渠道优势和人气优势。没有服务优势是展业困难的又一症结。作为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必须从产品服务上入手,打造出更适合百姓需求的服务流程。
(三)产品的市场认同
和任何商品一样,保险商品也需要市场的认同,而保险商品尤其需要消费者的认同。客户对保险产品的买入仅仅是获得一种对未来风险事件的化解承诺,因此,消费者除关心产品本身的品质以外,更关心的是公司的信誉、售后服务和理赔承诺的兑现。因此,新兴的健康保险公司在产品的市场认同上会有更大的阻力。不过,困难是危机也是生存的契机。打造专业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是健康保险生存和发展的必然。
四、专业化健康险发展的必由之路
健康保险的专业化发展之路要经过三个阶段:公司初创的起步阶段、健康资源整合的进展阶段和稳定发展的成熟阶段。
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首先要继承现有的健康保险产品,同时还要进行新的专业化的健康保险产品研发和配套服务规程的制定。这一阶段既要逐步打造出一系列健康保险新产品,同时还要整合出一个符合国情的健康服务体系。在相关的数理统计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必然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起步过程。经过一定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之后,公司的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产品品质逐步提升,最终形成一整套专业化和系统化的产品。
随着产品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也就终止了步履蹒跚的起步阶段,进而转入健康资源整合的进展阶段。这一阶段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要为其产品运营调配社会上的健康服务资源,整合出与产品完全适应的健康服务体系。这一阶段有更多健康资源与保险公司合作,共同构成相互密切合作的健康资源体系,同时从管理上也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标准。
当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和健全的时候公司便进入了稳健发展的展业期,也就是公司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意味着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的真正形成。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具备丰富的专业化健康保险产品,同时也拥有完善的、专业化的健康服务协作体系,此时,专业化优势会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其它保险公司所经营的非专业化的保险产品的客户群将逐渐转入专业化服务的健康保险公司,最终其它保险公司会逐步退出健康险市场。
五、专业化健康险的衍生职能
当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发展成熟之后,为了实现合理赔付,减少公司的损失,必然要加强医疗行为的监管,因此健康保险公司便衍生出了医疗监理的职能,这一职能是制衡医疗行业不健康发展的重要砝码,是政府行政监督行为所不及的技术补充。
(一)专业化健康险公司有平衡信息不对称的能力
现有的医疗体系是买方市场的医疗体系,保险公司为医疗埋单必然会遇到与基本医疗保险同样的医疗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困扰。因此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必须有平衡信息不对称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打造专业化的健康保险产品的同时,打造一支医疗监督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让他们直接与医疗机构对话,直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健康保险公司可以整合当前的健康检查公司,或者委托第三方健康检查公司实现平衡信息的作用。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在为保户提供健康管理的同时,接受保险公司的委托任务,由他们直接和医疗机构沟通医疗相关问题,确保信息相对对称,规避医疗过程带来的道德风险。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必须以平衡信息不对称为重要的规避风险的砝码,把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既维护患者的健康,也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专业化的健康险公司能够更好地顺应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
在当前我国的卖方医疗市场氛围下,医疗卫生的行业腐败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上述的分析也看到了基本医疗保险面对医疗行业现状的无奈。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信息对称的约束机制。医疗产品的购买不同于任何其它商品。作为消费者个人是无力与整个医疗行业抗衡的,连质疑的能力几乎都没有。当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替广大患者支付医疗费用的时候,情形就不同了,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有能力平衡不对称的医疗信息,也有能力监督医疗行为的整个实施过程。可以对医疗机构的不合理用药和不科学的治疗方法提出质疑,也有能力制止不合理的医疗行为的发生。可以看出,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在为保户服务的过程中是自身利益的维护者,更是保户利益的维护者。健康保险公司起到在专业水平上监管医疗行为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政府管理行为所不及的。专业化的健康保险服务必将为保户提供越来越周到细致的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防病、治病的全程服务。因此,专业化的健康保险是顺应中国医疗事业发展需求的,它所提供的健康服务是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电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把五十年来××历史的光辉篇章和××建设的丰硕成果记录下来并加以传承,这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需要,是凝聚力量、激励斗志,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我局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又一重大工程,将为后人留下奋力向前的传家宝。
业绩铭记历史。50年来,××电厂平均每年向社会提供x亿千瓦时优质、洁净、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每发一千瓦时电量耗水仅仅只有0.××立方米,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电厂本着对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坚持以大坝安全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水库充分发挥了防洪抗旱供水的巨大作用。如今,××水库形成的“天顶湖”是××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丰功伟绩,是××县××旅游名胜区的品牌旅游项目之一,并且极大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电厂注重共建共享,把履行社会责任视为己任。充分发挥好文明单位的辐射和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与社区和军队的文明共建,组织开展“慈善一日捐”、“金秋助学”、无偿献血等活动,展示了员工“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时代风采。××人以厂为家、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壮志凌云,满怀理想献身电力事业,满怀热情耕耘希望沃土,用青春年华记录了激情难忘的岁月,书写了一页页辉煌的篇章,奏响了一曲曲高亢奋进的奉献之歌。
into Today”, is unveiled in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 This exhibition not only presents this
master’s rare classical works, but also shows historical
evolution materials and photos of jade tablets by mean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isplay. Master’s
artistic life, creation notes, precious drawings, publications
and others are also on exhibit. This exhibition is first-ever
one launched by Liu Zongrong, which attracts widespread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汲古・开今》刘忠荣玉牌艺术文献展于2014年6月7日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揭幕,展览呈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大师经典作品,更以提纲挈领的学术梳理和专业展陈方式,展示玉牌演进的背景史料、图照;以及作品背后大师的艺术人生、创作笔记、珍贵画稿、出版物等。无论大师个体还是玉雕行业,这样的展览还是第一次,因而引发圈内外广泛关注。刘大师当年三届劳模的奖章、奖状,让参展的美院学子印象深刻;在与大师的对话互动中,更使大学生们立体地认识了大师成就卓然的理由,成为了一堂学习的励志课。
6月20日,作为本次文献展的系列活动之一,《玉雕研究与文献》研讨会假座刘忠荣创办的忠荣玉典工作室举行。来自相关协会、学会、非遗保护主管部门、博物馆、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教授10余人热烈发言,高度评价本次文献展的特殊意义与价值,强调关注和积累文献之于玉雕艺术研究的重要性。
上海宝玉石协会副会长钱振峰认为:“ 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展览,其价值意义可以归纳为1、记载了历史的真实,还原了历史真实。 2、记载了行业发展的脉络。大师的这些资料虽然不是很全,虽然是个体积累的片段、零碎的资料,但却是上海玉雕发展的一个佐证。上海玉雕的发展以及海派玉雕艺人的传承,将海派玉雕的海纳百川,包容创新穿成一线 ,它浓缩了一位成功的大师从艰辛走向辉煌的历程。3、记载了大师创作技艺成长的历程。这给今天学玉的学子们带来丰富的启迪。劳动模范小小的奖章,为什么引起参观者特别的关注,这至少证明了在我们玉雕行业,大师不仅仅是艺术的精英,也是做人的模范,因此我们提倡德艺双馨,所以这些奖章、奖状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教材。4、完全进入了一个与玉对话的高境界,在读玉、读史中赏玉、析玉,心物交融 。刘大师总结了他的六面围雕、双面凹凸雕等不断创新的雕刻技巧。这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一个范本,极大丰富了玉雕的艺术表达语言。”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王敏副院长指出:“玉牌是玉雕艺术的一个品类,一个点,但通过玉牌,我们看到的是整个玉雕艺术的演进;而在玉雕作品后面,就是做玉雕的人。所谓的文献,展现的是文脉,通过这些东西把脉络找出来,对玉器,无论你喜欢也好,崇拜也罢,它其实是一种精神,我们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只是保护技艺,更应关注艺人,关注精神,揭示“玉人”身上体现的一种“玉风”。手艺反映的是人的精神,留住手艺是留住精神,这是中国工艺文化教育的价值。今天非遗保护,要求保护实物以外,更要保护艺人对艺术的一种精神,而刘忠荣大师正是这方面的典范。”
上海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高春明认为:“研讨的立意很好。我们来到忠荣玉典,门一开,是企业,看到的是玉器,是物质的;门一关,研讨学术,是非物质的。通过文献,揭示玉背后的精神,研究中国文化的DNA。今天从文献研究谈玉雕,这是很好的角度。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刘大师的作品,认识刘大师其人。我想了几个问题,一个是技术,一个是理论研究,一个是媒体宣传,一个是产权保护。日本在工艺记录方面,在文献的整理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除了文字,应当把刘大师雕刻技艺的每一个过程都拍下来,做好数字化保护。另外,我觉得在媒体宣传上,我们有点误区,工艺大师并不是要成为所谓的明星,是要自己能在这个行业里认可,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专业的宣传上。关于理论,我们很多的艺已经超越了过去,达到了高峰,但是我们依旧存在着理论滞后的问题。在古代要求文武相配,像刘大师如此精美的雕刻,值得做理论的研究阐发。关于原创和知识产权,又是一个值得展开的内容。真正的知识产权要靠自己来维护,还有很长的路。总之,这次文献展给我们提供了多重视角,值得总结。我很希望我们的文献研究再继续深入、升华,不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要扎扎实实地做事情。”
上海博物馆古玉研究专家张蔚指出:“以物见人”很重要。古代玉器的研究,我们通过研究“物”后面的“人”,研究人是如何凭借他的艺术构思和精神、他的技艺来构造这个“物”的,这正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形而上、形而下的东西。形而下是讲“器”,形而上就是论“道”,这个境界就不同了。我们讲的通过“器”来见人、见精神。这个层次就不一样了。文献研究要落到实处,要有专门管理文献材料的部门机构,要有专门经费,使这些史料的研究有持续性和延续性,落实到保护,落实到人才行。
上海同济大学周正宇博士强调:“文献让我想到了桥梁的作用,想到文献研究的顺乎逻辑的体现,那就是当好社会公众的桥梁,历史公众的桥梁,艺术公众的桥梁、学术公众的桥梁。工艺展品只诠释材质工艺,是远远不够的。桥梁的作用就是让大家知道更多的东西,文献到最后是不是可以满足这四个桥梁的需要?对文献材料的研究,我们可以有各自的见解,但留下大师们作品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材料,留下最好的最真的最精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腹泻型(IBS-D)最多见。临床上健脾化湿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对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健脾化湿法;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045-02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功能性胃肠病RomeⅢ标准[1]依据粪便的性状将其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未定型4型,我国以腹泻型(IBS-D) 最为多见[2]。IB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3],其发病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精神[4]、遗传、感染[5]、饮食[6]、药物、个人体质等,然而近年来精神因素被认为是非常重要发病因素[7],抑郁、焦虑、忧虑等负面情绪刺激而生神郁,神郁则身病,故此属“因郁致病”[8]。IBS- D属中医学泄泻范畴。《景岳全书·泄泻》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又《医宗必读》 有“无湿不成泻”。可见脾虚湿盛是本病发病基础。目前,本病多以西药治疗为主[9],但效果尚不满意,大量研究报道表明中医治疗IBS的特色和优势,如张声生等[3]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和苏冬梅等[10]的系统评价都显示屮医药治疗IBS的疗效优于西药,其疗效和作用机制也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11]。现将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1调节胃肠道激素
赵立波等[12]采用健脾化湿颗粒治疗腹泻型IBS 80例,并与采用匹维溴铵片治疗80例对照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5-HT及ET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HT水平降低,ET水平升高,健脾化湿颗粒可抑制血清中5-HT的过高表达,提高血清ET含量,减弱神经介导的胃肠道运动与分泌,从而有效改善IBS-D临床症状。万国靖等[13]采用番泻叶泻下法复制大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中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蛋白表达,SP是十一肽,在肠道中发挥多种功能,对肠道平滑肌具有促进收缩、促进肠蠕动、调节水平衡等作用[14]。胃肠道分泌的VIP具有强烈的刺激结肠水和电解质分泌的作用[15-16],结果显示参苓白术散可降低SP、VIP蛋白表达而达到治疗作用。
2调节肠道运动
王迎寒等[17]采用束缚应激刺激加灌服番泻叶煎剂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硝酸还原酶法测量结肠一氧化氮(NO)含量。将6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得舒特组、健脾化湿颗粒低剂量组、健脾化湿颗粒中剂量组和健脾化湿颗粒高剂量组,结果显示:脾虚型IBS大鼠结肠NO含量明显减少,健脾化湿颗粒中、高剂量可显著提高IBS大鼠结肠NO含量,从而减慢胃肠运动。万国靖等[13]采用番泻叶泻下法复制大鼠模型,小肠碳末推进率测定了解肠道运动,30只造模小鼠随机分为参苓白术散组、思密达组、腹泻模型组,结果显示:参苓白术散可抑制小肠推进,有抑制亢进的胃排空和肠蠕动作用。
3调节肠道敏感性
杜海燕等[18]采用番泻叶灌胃结合束缚应激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用不同剂量健脾化湿颗粒进行干预,观察其对IBS-D模型大鼠脑中CRF和CRF-R1mRNA 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中CRF和CRF-R1mRNA的表达升高,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脑中CRF和CRF-R1mRNA的表达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与正常组相比,脑中CRF和CRF-R1mRNA的表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 05)。健脾化湿颗粒低剂量组与得舒特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健脾化湿颗粒中、高剂量组与得舒特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健脾化湿颗粒中、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和得舒特组。实验结果提示健脾化湿颗粒对IBS-D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中枢CRF和CRF-R1mRNA的表达产生的。
4调节免疫
陈朝元等[19]将60例IBS-D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设中药治疗组(加味参苓白术散组)和西药对照组(培菲康组)各30例,结肠镜取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黏膜采用SA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IBS-D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致CD4+/CD8+比值显著降低,而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后CD3+、CD4+T淋巴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CD8+T淋巴细胞数显著下降,且主要症状积分、总积分明显下降。从而推测加味参苓白术散可能通过改变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数量来改善和调节细胞的免疫功能,激活肠黏膜的T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应答,从而改善IBS患者症状。唐旭东教授等[20-21]制定的肠安Ⅰ号方通过前期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肠安Ⅰ号通过调节促炎因子、抗炎因子水平增加大鼠体重、胸腺、脾脏指数,提高大鼠免疫功能。
5结语
脾虚湿阻是IBS-D常见证型,也是本病基本病机,临床治疗多以健脾化湿为主,且取得良好疗效。但中医对其病机认识有待更深入研究和突破,临床上缺乏统一的诊断、疗效判定标准。大量临床研究仅限于某方药或治疗方法对其治疗效果的验证。因此中医对IBS-D的研究还需系统化、规范化,应逐步确立科学的诊断标准、辨证分型和与之对应的有效方药。
参考文献
[1]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Ⅲ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 : 1377-1390.
[2]熊理守,陈旻湖,陈惠新,等.广东省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4) : 278-281.
[3]张声生,汪红兵,李振华,等. 中医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 1) : 9-12.
[4]熊理守,陈旻湖,陈惠新,等.广东省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4): 278-281.
[5]Thabane M,Marshall JK.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29) : 3591-3596.
[6]李定国,刘栋,许小幸,等.青少年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5) : 266-269.
[7]刘鼎男,袁东兴,董新,等.个性、心理社会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关系[J]. 医药产业资讯,2006,3(2) : 47-48.
[8]吕金仓.广义郁证论小议[J].河北中医,2012,34(12) :1809-1811.
[9]王生发,冀振旭.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3例[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9,37(7) : 40-41.
[10]苏冬梅,张声生,刘建平,等.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4) : 468-471.
[11] Thompson DL. Complementary Healthcare Practices :East Meets West: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 Gastroenterol Nurs,2003, 26: 266 -268.
[12]赵立波,刘彩双,按永红,等.健脾化湿颗粒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5-羟色胺及内皮素表达的影响[J].河北中医杂志,2014,36(7):1000-1001.
[13]万国靖,张守堂,车丽萍.参苓白术散对腹泻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杂志,2012,52(48):48-50.
[14]Washabau RJ,Holt DE,Brockman DJ.Mediation of acetycholine and substance P induced contractions by myosin light chain phospho-rylation in feline colonic smooth muscle[J].Am J Vet Res,2002,63(5) : 695-702.
[15]Kane MG,O’Dorisio TM,Krejs GJ,et al. Production of secretory diarrhea by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vasp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J].N Engl J Med,1983,309(24) : 1482-1485.
[16]Kishimoto S,Kobaayashi H,Shimizu S,et al.Changes of colon-ic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and cholinergic activity in rat with-chemical colitis [J].Dig Dis sci,1992,37(11) : 1729-1737.
[17]王迎寒,陈光晖,刘玉玲,等.健脾化湿颗粒对IBS模型大鼠结肠NO和NOS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2):129-131.
[18]杜海燕,王迎寒,张晓峰,等.健脾化湿颗粒对D-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和脑中CRF及其受体的影响[J].实验动物科学杂志,2013,30(5):15-19.
[19]陈朝元,何顺勇,赖金枚.加味参苓白术散对D-IBS(脾胃虚弱证)结肠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杂志,2013,44(5):4-6.
一、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概况
1.市场现状与特征
(1)市场现状。2007年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同比增长13.3%。全年市场份额达到920.6亿美元。随着对电子医疗产品应用的普及,电子医疗器械在医疗器械整体市场中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加,达到47%。
(2)市场特征。美国占全球市场主导地位,美国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电子医疗器械市场发展最早最成熟,在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所占比重也最大,在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中所占比重2007年达到45.5%。欧洲和日本市场紧随其后分别占全球市场的25.4%和12.9%。美国、欧洲、日本这三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共占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的83.9%,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亚太地区增速最快,虽然美国、欧洲、日本占据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但是亚太(除日本)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2007年亚太(除日本)地区电子医疗器械市场同比增长18.7%,超过全球市场13.3%的增长速度。
2.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概况
美国、欧洲和日本是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是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2007年美国市场规模达到419.3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45.5%。2007年美国市场同比增长11.7%,连续4年增速保持在两位数,近年来,美国企业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支持力度,使得美国在电子医疗器械领域始终处于领先水平。美国市场的稳定高速增长带动了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发展,欧洲电子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几个发达国家组成,2007年欧洲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234.1亿美元,同比增长14.9%。由于欧洲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老年病人医疗设备市场将不断扩大,包括主要是电子医疗设备的各种治疗设备及病情监控设备。2007年日本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 118.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2.9%,日本的经济发达,人口基数较大,使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第二大国家,近几年来日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速也都保持在两位数。
二、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概述
1.市场现状
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医院信息化进程加快,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继续加速增长。2007年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243.2亿元人民币,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同比增速为16.3%,超过了全球市场13.3%的同比增长率。
2.市场结构分析
(1)产品类型结构分析。电子医疗器械按物理原理进行分类,可分为: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医用超声仪器设备、医用激光仪器设备、医用生化分析仪器、医用射频与核磁仪器设备等。其中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2007年市场规模为126.8亿元人民币。
(2)市场层级结构分析。中国一二级市场(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主要省会城市)电子医疗器械普及度高,主要采购需求来自产品更新换代,市场增长平稳,而增长最为突出的是五六级市场(行政区划的县级与乡镇市场),2007年同比增速为24.6%。得益于2007年初启动的医疗体制改革,政府加大了对基础公共卫生网络,尤其是县级、乡镇级医院和卫生院的投入,给医疗器械市场注入了活力,五六级电子医疗器械市场在整体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扩大,由2005年的10.7%达到2007年的12.0%,增长率居于各级市场之首。
三、2008年~2010 年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预测
电子仪器市场是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07 年医用电子仪器占有市场总额的一半以上。医用电子仪器应用广泛,市场广阔,2007年同比增长14.4%。预计在未来三年,医用电子仪器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
作者:江秀凤,项国安,安徽省铜陵县人民医院,24410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提高,并且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化的趋势,面对新的医疗形势,公立医院需要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而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公立医院市场营销是指医院的医生从顾客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的需求出发,确定服务项目、价格、促销方式,进而规范医院的技术标准,向目标就医的顾客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1]。公立医院的市场营销是医院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为了实现目标主动采取的营销活动。公立医院市场营销的出发点是满足和引导顾客的就医需求,医院通过营销活动可以以适当的方法和途径传递给顾客医院的技术和服务信息,促进顾客正确的消费,另外医院可以利用营销活动,对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进行调查,还可以收集顾客对医院服务改进的意见,这样医院可以提高医疗水平,改进服务质量[2]。公立医院的营销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分析医疗环境,进而确定目标市场,提高医院的市场占有份额,进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1公立医院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1医院的营销和市场脱轨,管理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的营销市场也发生了变化,作为医疗市场的主体,医院必须研究医疗市场的动态,提出适应医疗市场经济发展的营销策略,从而才能够促进医院的发展。我国在加入WTO后,医疗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在医疗市场变化的大环境中,公立医院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盲目的投资一些项目,购置一些设备,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善医院的医疗水平以及服务质量,反而由于没有合理规划投资造成了医院资金的短缺,影响到了医院的发展。另外医院对于医疗市场的变化反应迟钝,错失医院发展的良好机会。医院的市场营销管理存在缺陷影响到顾客的疾病治疗以及医院服务质量的提高。
1.2缺乏教育培训,营销理念陈旧医疗服务具有无形性以及差异性,因此在公立医院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需要对于无形的医疗服务制定严格的标准,这样才能够让医院职工明确医疗服务的标准,进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我国的医院大多是国家控制股的公立医院,职工的营销观念淡薄,没有危机意识,不利于医院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另外在医院职工培训中忽视了市场营销观念的培养,这样使广大职工不关心医院的市场营销工作。
1.3忽视正确的市场定位医院在从事营销活动时,没有充分了解市场,也没有依据医疗市场中患者的需要、消费习惯等把目标市场分为不同的患者群体,对于一些小中型的医院表现的最明显,这样公立医院就无法确定目标市场,而且不能够准确地定位,这样容易造成医院市场营销服务目标不明确,市场定位不准确,进而致使市场营销活动效率低下。
2提高公立医院市场营销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2.1利用品牌效应,实施营销战略公立医院市场营销的目的在于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进而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医院的品牌是医院的知名度、信誉度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的集中体现,医院的品牌也是医院提供给患者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和优质的服务质量的保障,医院的品牌在医院的市场营销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患者会选择医疗口碑好、医治技术好、服务质量高的医院就医,因此医院品牌是医院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医院想要顺利实施营销策略,就必须重视医院品牌战略的管理。在医院实施品牌战略的管理中,可以从SWOT战略分析、人力资源战略等方面出发,全方面提高医院的知名度[4]。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加强医院品牌战略管理可提高医院形象,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医院之间相互竞争的实质就是各个医院整体品牌效应的比较。因此想要打造医院的品牌就需要重视品牌战略的实施,只有充分地发挥医院的品牌效应,才能够开拓出良好的医院营销局面。医院的品牌的树立,必须从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入手,在医疗服务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努力改善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面临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医院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医疗行业的体制改革形成了医院竞争环境的基础。医院应在遵循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认清形势,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逐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医疗服务品牌,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市场经济体制对医院发展的意义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指社会的全部生产要素和资源都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和调节。国家把卫生事业列为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国家统一支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医疗事业也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不仅给卫生事业的深化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更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医院必须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中长期战略,才能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市场经济关键是维护和促进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通过市场改进技术装备、吸引资金、引进人才,达到交流信息和科技合作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进服务技能。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核心”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处理医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医院经营与经济管理的意识。医院在经营管理中必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和健全经济管理的秩序。
二、面对市场经济,医疗服务采取的策略
1、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中求发展
市场竞争是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展开竞争,其结果必然优胜劣汰,生产集中,形成垄断。由于垄断是一种市场强者所为的霸权行为,反垄断不能依靠市场弱者而必须诉诸国家,反垄断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就必须依法反垄断,反对各种限制或排除市场竞争的行为,如限制竞争协议、市场集中和滥用市场优势及行政垄断等行为。实践证明,没有反垄断法就没有市场竞争,最终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各行各业的改革实践表明,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垄断、地方保护,逐步引入竞争机制的做法,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活力,降低了价格,极大地促进了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1)医院竞争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提高医院发展能力,同样,医药卫生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目的是增强医疗机构活力,控制卫生总费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按照市场需求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这是保证良性竞争的必备条件,也是医院参与竞争的基础。
(2)竞争是加速医院发展的动力。竞争可以增强危机意识,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化大经济,它超越了地域等限制。现代市场经济已远远超出了私人能力,不是任何私人所能控制的,而必须由超越私人局限、处于社会中央、享有充分信息、拥有公共权力的公共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家要对其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比例和发展措施等进行统筹规划,以保证其国民经济有规划地发展。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在发挥医院优势、挖掘竞争潜力、增强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这就激发起医院内部的竞争机制,逐渐使资源发生调整,人员结构发生改变,使之更加合理、高效、科学。
2、加强人才战略的实施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才发展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核心竞争的根本要素,医院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医院发展需具有的重要资源。得到了人才资源,便会拥有相关的技术支持,从而保证了医疗服务的优质质量,进而便会在医疗市场上取得绝对性的优势。采取合理的人才战略,不仅能提高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还能有效吸引外来人才。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到人才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一生产要素。人才的管理机制和使用机制是决定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充分发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面对市场化的大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医疗人才的综合素质。
(2)深化人才引进工作,鼓励人才创新。引进人才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要符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引进人才,不仅能为科室补充新鲜的“血液”,更能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观点、新的想法。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有效地将引进人才优势与医院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3)改善人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在人才管理方面,不仅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更要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在公平、公开、择优的原则下,大胆地起用一批努力、上进、具有创新思想的新人,改变传统行业中的陋习、恶习,在全院营造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氛围。人才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各司其职,各尽其才,所以人才的激励显得尤为重要。
普遍认可的管理方式中,激励通常包括硬性激励和软性激励。硬性激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其中,物质奖励是指根据制定的一系列的相关规章制度,对科室和个人完成既定目标所给予的奖励方式。在人才管理中,不仅需重视经济奖励手段的作用,而且更需重视精神奖励手段的运用。精神奖励是指在实行物质奖励的同时,对人才实现目标的一种思想上赞同和认可。因为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他们不仅希望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更希望通过工作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但物质奖励确是必不可少,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才在工作实践中施展才华,更有效地发挥激励手段在人才管理中的作用。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3、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健全医疗管理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将医院推向市场,实行差额补贴或自收自支政策。随着我国达到总体小康,人们进入了“健康追求”时代,与此相适应,国家应当更加合理地使用医疗卫生资源,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关注广大农村和城镇弱势群体的健康保障问题。但在现实中,国家投入不足与卫生资源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也同样存在着。
(1)以病人需求为中心,根据人群对医疗卫生服务多样性和多层次的需求。着力发展非基本医疗服务。非基本医疗服务是指以特定人群为服务对象的,相对于基本医疗服务而言的医疗服务,是未纳入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各项医疗服务的总称,体现在具有不同于基本医疗服务的诊疗项目、服务设施、药品目录和费用水平等方面。更确切地说,主要是指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的服务类、非治疗类、设备和医用材料类、特殊治疗类、高档服务设施类、高档药品类等项目。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要注意开发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潜在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努力培育需方市场。
(2)从实际出发,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要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既要重视特殊,更要重视普及。把开展一般性基本医疗服务与特殊性基本医疗服务结合起来。注意适宜项目、技术、设备和设施的推广和应用。
(3)结合医院的优势,可以着重往特色专科领域发展基本医疗服务。发挥好现有资源的效率和效益,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凭借医院的专业技术设备和技术人才,开展各种特色项目,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力求有实效,从而提升医疗专业技术。
4、医院实行集团化管理
(1)医院的发展,不单纯是规模上的扩大和数量上的增加,通过实行集团化管理实质上是一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克服条块分割所带来的资源相对不足和浪费共存现象;规模的有效增长,满足社会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同时,通过扩大服务数量;资金的良好运用,降低经营成本等方式获得补偿;以及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也有利于学术的创新与发展。医院在目前的形势下,实行集团化管理是医疗服务改革的必经之路。
(2)通过实行集团化管理,可以实现卫生服务的供需平衡,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再者,通过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效益最大化、医疗工作效率最优化;最后,通过相互学习,使医疗团队成员接受系统培养,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实力。
(3)集团化管理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在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实行集团化可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降低经营风险。通过资金、技术、设备、经营协作等合作方式或者是通过合并、改建等方式产生新的分支机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次是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例如股份制等尚未引起重视。实行集团化管理模式后,对合作医院实行人才交流、技术支持、资源共享、管理合作等。既可以有代表性的专科特色,又有与其他医疗机构相一致的服务体系。最后,一定要发挥核心医院的领导作用,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实现集团化管理后,合作双方原来功能定位、所属行政关系、承担业务,资产关系不变。
三、市场经济条件对医疗服务产生的影响
1、促进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公平竞争的大市场。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医院将进一步引进人才、改善技术装备、吸引投资资金、交流医疗信息、加强科技合作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进服务质量。
2、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可以有效对医患双方进行双向调节
患者则根据需求选择自己满意的医院;医院则通过基本医疗服务改革,人才引进措施,技术、设施的完善,管理制度的提升等服务等满足各方面、各层次的医疗需求,适度拉开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引导患者合理分流,进一步完善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一、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医疗改革逐步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且因为涉及到民众的利益,所以可以说是备受关注。现阶段,我国的医疗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看病难、看病贵、医务工作者不能很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等都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形式下,倡导医疗改革,提出应对医改困境的措施势在必行。而且,我们也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党和国家政府推出了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
二、医疗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医疗改革涉及到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涉及到老百姓的健康水平,涉及到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改革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看病不方便的困难。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制度体系,解决民众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仅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还能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符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三、医疗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但是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中的不足。当前的医疗改革依然还面临很多突出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水平较为落后;医保制度还有待健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医药流通领域发展不成熟、不规范,药品市场价格过高,民众买药难;对医院的运行和管理不够严格,制度不健全,弱化了公益性的医疗机构;有待健全卫生投入机制,改变单一的办医体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过渡;政府医疗卫生事业支出较少,与当前国情相符合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尚未建立,难以解决民众所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状。此外,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逐步加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自然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等,这些都将成为影响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供给层面上基本形成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是现行的医疗卫生行业的显著特征。行业限制基本没有,也没有出入门槛,各种资本纷纷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市场需求决定着新进入资本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无论是公立的医疗机构还是公共卫生机构,都逐步采用了企业化的运作和管理模式,独立经营、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方式。同时各医疗服务机构之间也逐渐形成了全面竞争的态势,市场供求关系成为了决定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关键因素。与供给层面的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演变成为了私人的消费品。相比较于城镇地区约占半数的覆盖人口,医保制度的农村覆盖率只占到了农村全部人口的10%左右。
商业化和市场化是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一、竞争机制发挥作用,提升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意识,提升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二、各种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全面提升了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更多更大的的医疗服务机构出现,改善提升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行业的运转效率以及医疗服务机构和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向好的方面发展。
但不能忽视的是,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走向其实是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的,这直接导致了强调社会公平性的医疗服务和注重宏观效率的卫生公共投入等措施的功能被弱化。它具体表现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四、对策:政府主导,充分引入竞争、放开医疗市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根据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市场的资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会达到优化配置。医疗卫生事业也可以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降低医疗市场的准入门槛,开放准入机制,从政策上对进入行业的资本予以相应的优惠支持等措施,吸引民间资本广泛进入,并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促使医疗服务机构通过提升内部运转效率、服务能力以及从业人员素质来提高生存能力以及行业供给能力。但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性、自动性、自主性的经济,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直接目的。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引领下,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的情况。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社会看得见的手”,如法律制裁、行政约束、道德谴责等对经济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衡。因此,在未来的医疗改革中,各地区各级政府应该作为主导,领导医疗改革。在明确政府职责的前提下,重新构建政府、市场、医疗机构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