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8 10:09: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风险防范措施浅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广泛,但工程造价中仍存在很多的风险,在工程的建设项目中,必定会导致结果的差异性。工程造价控制就是在工程规定的造价范围内,控制好各种费用,比如工程建设的前期研究投资方案、造价全部费用等这些都在控制的范围内,然后通过实施控制进行误差上的纠正,达到项目投资的明确性,这样通过系统性的控制节约了劳动力以及经济的成本,将工程建设的费用最终控制在预定的风险范围之内,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投资效益,给社会来带多的经济效益。
1.建筑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设计作为建筑的首要任务,是建设项目全面规划以及实施的主要过程,在工程造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专家指出设计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能到达到75%以上,这是控制工程成本的重点工程。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理念,这样才能达到工程施工所需要的成效。对于建筑方案要将平面布图配置合理、各项分区明确、工艺流程顺畅这些基本的准备做好。装修标准要从经济、安全的设计理念去出发,将装修的总费用控制小于预期的估算。施工图的设计是设计中的灵魂,对于施工后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影响。施工图的设计应按照相应的范围、指示、项目去设计正确的图纸。对于施工图的尺寸一定要注重,不断的加以完善改进,避免误差的出现;对于结构施工图的设计关键在于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将经济与安全的问题协调好,做到协调发展。在设计中要控制变更问题带来的影响,完善变更审批的制度。在施工中要将所有的因素考虑在内,将施工中不合理的设计问题尽量避免,减少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所以要在工程设计时候,强化设计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内部的不断管理完善,进行必要的调整。
2.建筑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建筑施工的时候一般周期很长、外界因素对于工程造价有很大的影响,施工管理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建设工程施工前都要进行施工图纸以及施工技术指导方案的不断完善、审查控制,才能确保施工前准备的完整性。对于施工现场要派专业的人员进行实施,将所观察的信息、整理汇总作为工程造价计价的依据,将现场的完整信息记录下来、将隐蔽记录的内容上报,得到认证,能够为工程竣工结算、索赔提供很好的凭证,对于工程结算造价易出现漏报、漏计的情况得到了良好的解决。工程的验收是检验图纸以及方案的准确性,对于竣工图纸一定要按照比例进行绘图,在现场通过实际测量、检验,不断的完善图纸的精准性,所以对专业人员的技能以及经验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工程竣工图没有经过校核,会对工程造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一些隐蔽工程的验收对于工程质量的保证以及工程验收的准确性都能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工程变更的签证管理对于工程造价的成本有很大的影响,管理不当会造成效益的亏损。所以现场工作人员要做好各项变更的纪录,将签证资料不断的进行完善,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参考依据。
3.建筑结算阶段对造价的控制
建筑工程结算编制的准确与否,直接与施工单位做的竣工结算计算的工程量、套用的定额准确程度有着密切关系。一般在结算阶段工程造价出现的问题有虚报工程量、高套定额、提高材料价格标准以及提高工程类别取费标准。要解决结算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的问题,首先要完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在工程结算中,应搜集、整理好竣工资料。竣工资料包括: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通知、各种签证,主材的合格证,单价等。其次要准确核准工程量。由于从事预决算工程的预算员,对某单位工程可能不十分了解,而一些体形较为复杂或装潢复杂的工程,竣工图不可能面面俱到,逐一标明,因此在工程量计算阶段必须要深入工地现场核对、丈量达到准确无误。审核人员要在工程决算审核前进行认真地调查和实地勘察,摸清施工情况,熟悉施工图纸和变更签证及合同等有关材料,对工程决算进行逐项审查验证。最后把住材料价差调整关。在对材料价格进行审核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把关:一是确定计差价的材料,不该进行调差的决不进行调差;二是按设计图纸核算定额所需材料用量或按施工实际核定用量;三是核定材料市场价格与预算价格差额以及规定应取的采购保管费和税金;四是在编制预、结算时,所取定的材料价格,是否跨期高套:五是对大型设备、特种建材采购以及普通建材大批采购有必要实行实地审核程序。施工过程中的工期索赔以及费用索赔都是很重要的,都要按照合同的相关条款进行处理,所以就要求在施工的时候对于数据的整理、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只有凭借依据,才能处理好工程中出现的费用纠纷,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浪费。
4.工程造价的风险范围控制
4.1设计变更和经济签证的风险防范措施
通常情况下在开发并建设一个工程项目时,需要经历工程设计、决策及实施这三个阶段。作为控制总体工程造价基础环节的工程设计阶段,应提前注意加强对工程造价方面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为项目的工程造价工作打好基础。
加强在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作为工程建设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可以设计出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工程成本的方案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是毫无原则的,而是应在满足相关的设计任务书以及相关要求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其二,把好在设计阶段所要解决的概算审核这一关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任务。其三,工程设计也不是随意进行的,需要进行限额设计,作为工程的造价人员需要在项目前期就实行对造价的工作介入,以此不断提高相关设计人员的责任感。要想抓住在投资控制中的主动权,进一步做好相关项目的经济决策以及对设计造价的介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作为项目建设单位精选出一套优良的项目设计方案是十分关键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助于更好的控制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从而实现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项目利润的目的。
在工程建设前期中要做好设计变更、经济签证工程计量以及支付的预控措施工作,要经过专业的工程师对工程变更计量方案的检查,按照施工合同内容做好各项数据、内容的记录。首先应该从造价、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查工程的变更方案,将变更方案与相关的部门进行协商确定最后的费用变更。要及时的完成变更工作的统计,对正在施工的工程与计划做比较,按照规定的方式调整措施,并积极与上级取得联系。最后要按照合同的原则进行相关的结算,将设计变更、经济签证的造价纳入结算的总额。
4.2材料价格变化的风险防范措施
由于施工期的过长,市场上的材料价格也会随着市场的供求关系有所浮动,对于建筑工程造价来说,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最后工程造价,解决的方案就是通过合同措施及各种预控防范措施等来有效降低风险。
4.3自然因素影响的风险控制措施
因为自然灾害、天气的变化以及地质条件的外界因素影响,这些都是不能估算出来的,对于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计划预控措施进行调控将工程造价风险减至最低,比如可以采取加强安全防护、应急演练等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造价风险。
4.4人为的风险预防措施
财务风险是指经济组织的财务活动由于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给组织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使得组织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造成损失,财务风险涉及筹资、投资、日常运作、收益分配等财务管理各个环节。行政单位的财务风险是指行政单位在财务上造成经济损失,究其原因在于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收益。因为行政单位财务工作中的任何环节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所以,财务风险的存在势必会给行政单位的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充分分析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的原因,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的管理,着力提高经营效益,这是在趋势下必须进行的。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内涵
1.1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财务活动未来产生的结果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二是财务活动未来结果预算可能会带来一定损失;三是未来结果可能会偏离预期的编制预算及收益效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资源无法及时、合法、有效的取得并使用,这样便导致其无法有效的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能,从而失去了最大限度向社会大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目标的重要支撑。
1.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特点
(1)财务风险的可变性。其主要指财务风险可能会受到时空因素的变化而导致风险的性质出现变化。具体来讲就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不断更新,其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也会不断地变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财务风险具有加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
(2)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其主要是指财务风险在未来财务活动中存在明显的不确定因素(如发生的概率时间、范围及损失程度等)。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财务风险因素是不容易把控的。
(3)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此类风险特征主要是处于人的意志之外且客观存在的一种风险因素。主要是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一直客观存在。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2.1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责任性不高。基于行政单位的工作性质,财务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单位管理的参与意识缺乏,加上参与机会相对较少,从而对核算分析的宽度有所局限,考虑事情不够全面,处理事情的依据也仅仅限于已发生的经济业务,缺乏较强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意识。加之,行政单位属于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行业,在其中的财务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可能风险推脱到能由国家承担,与单位甚至个人的利益关系不大,从而造成财务工作人员的不谨慎或者对财务管理不用心,致使财务管理的能力降低和产生财务管理风险的提高,甚至造成国家经济的损失。
2.2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财政部颁布的财务风险管理法案多以企业为重点对象,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则相对较少。因而,从法案数量上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机制是不完善的。同时,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针对性较大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虽有颁布,但其却未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特殊性,往往提供的操作性措施不多,对其他财务环节的风险控制也较弱,无法满足现实工作中财务风险控制的需要。再者,从当前常用风险管理控制机制来看,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偏向于使用简单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方法,且这些制度与方法所针对的财务资金范围较窄,对整体性较强的财务资金所起的控制作用不大。
2.3财务风险监督力度不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监督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方式。从内部监督来看,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多是按照某种考核框架来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评价,并未建立操作性、约束性强的措施,导致内部监督流于表面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且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建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监督机构,使得财务风险出现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外部监督来看,各个部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进行必要的财务审查时,往往会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相关部门无法对违法行为作出处罚管理。此外,我国外部监督机构也不够完善,在职务功能上重复率高,分散性强,导致监督无力,无法真正起到监督以执法的效果。 。
3.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具体对策
3.1增强财务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事业单位领导在组织领导单位的财务活动中,要居安思危,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将预防财务风险作为单位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要督促财务部门认真分析国家宏观环境变化情况,制定应变措施,提高事业单位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化比较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化人才进行专业管理。事业单位内部可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财务风险管理,切实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确保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3.2健全财务内控制度降低单位财务风险。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仍然需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来实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其主要涵盖财务牵制制度、财务稽核制度、财务审计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等。财务内部控制中内部牵制制度和稽核制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制定相关规定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财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但也要对两者进行必要的区别,不可出现权责不清现象,其中内部牵制制度主要起到控制稽核工作的基本方法、程度、权限、职责等作用,而财务稽核制度则主要针对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性、限制性岗位领导和部门定期检查。内部审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中一个主要内容,作为独立评估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的机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属于财务内控的再控制,对避免出现财务风险起到一定的保险作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对单位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其作用在于将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因此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降低单位财务风险的发生率。
3.3加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力度 。由上述可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主要分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因而,加大财务风险监督力度,理应从内部与外部出发。在内部监督方面,要强化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增强内部审计,把会议中制定的监督措施落实到每个财务人员身上,加大财务工作的监督力度;其次,鼓励财务管理部门各成员间相互监督,积极履行职责。在外部监督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违法犯罪的惩罚力度,尽量对财务项目前、中、后等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在风险出现的第一时间将其解决;同时,简化监管流程,进行会计审查突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3.4注重财务预算管理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依靠部门预算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模式决定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通过合理编制部门财政预算计划、精细化管理财务收支预算。财务预算的编制是整个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财务预算的编制、上报、分析、审批等环节相关管理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监管,尤其是针对在编制本年度财务收支预算计划时必须根据相关的管理要求进行细化,也就是按照季度将不同项目和不同部门分月份编制;部门的财务预算一旦被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则必须按照相关预算标准开展各种财务活动以此来降低财务风险。
4.结论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对较大。从某种程度上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强弱,间接影响了我国其他社会服务工作的高效与否。因而,只有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保障资金安全,才能够为我国其他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有效成本,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完善。(作者单位:朝阳县财政监督局)
参考文献: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
(一)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在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状况都是多变不可捉摸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使得企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更加的多样。现在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也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更加的多变,也提高了财务风险的发生率。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面临这些挑战企业管理者如何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上是缺乏针对风险防范进行的体制改革的。目前在管理体制方面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者对财务的风险管理不重视、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等,这些问题就造成了企业在进行日常经营以及应对外部环境时缺乏预见性,对社会市场给的信息反映较滞后,应对风险的措施力度欠缺,不能做到有效的应对。
(二)企业资本运用不合理
众所周知企业的资本是企业正常经营以及存货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拥有雄厚的资本作为管理经营的基础才会有不断扩大规模、开展多种经营的可能性,才会使得企业的发展生产更具多元化。在我国中小企业在企业总数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中小企业的投资大都是个人和合伙经营的投资模式,因此存在很多的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极其不合理的。而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就给风险的生根发芽拍下了伏笔,目前我国的资本结构主要有:正常的收支平衡型资本结构、资产负债表中存在赤字以及自有资产的全部亏损三种情况,以上的任何一种资本情况都有财务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合理运用企业的资本并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机制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01-02
任何医院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时,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所谓的护理风险就是指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时,可能出现的恶性事件以及不安全因素。急诊科作为临床中的一线科室,该科室中的患者具有数量不确定、发病突然、病情复杂以及病情危急等特征,因此,该科室的护理人员的任务也十分复杂,其需要承担的护理风险也相对较高。本研究将对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所出现的45例护理纠纷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常见的急诊科护理风险
1.1急诊护理过程中的操作风险①部分护理人员在急症操作过程中,由于其急救的能力不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且对于急救的技能也缺乏一定的熟练度,缺乏相应的急救知识,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其护理操作缺乏精炼度。这就使得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对于急救所需的物品以及仪器未能准备充分,当患者的病情出现急性发作以及并发症时未能对其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并作出相应的急救措施。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就会导致患者的急救过程被延误,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②由于急症科护理人员每天需要直接面对患者,通常还会与患者的排泄物、体液、血液、皮肤进行直接接触。护理人员在对带有传染病的患者进行抢救、护理时,一旦与患者之间有直接接触,且未对患者的病史进行及时的了解,那么,护理人员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大量的医学护理研究数据表明,护理人员在对缓和进行临床护理时,常有被HIV、HCV、HBV污染的锐器或针碰伤或刺伤的情况出现。由此可见,在急诊科的主要护理风险中,感染风险是其主要的护理风险之一。
1.2护患沟通障碍所引发的风险由于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均是处于忙碌、紧张的状态,因此,对于患者的要求以及提出的问题很难过多的关注,而急诊患者的家属在处于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下,一旦得不到护理人员的帮助以及解释,就很容易出现愤怒以及偏激的情况,甚至将自己所遭受的痛苦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此外,护理人员与急诊科患者的接触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对于患者的基本情况缺乏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使得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很难建立较好的护患关系。由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了解较少,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相关制度以及工作程序缺乏一定的了解,此时,护患双方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那么就很容易使护患双方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引发护患纠纷。
1.3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目前,绝大部分急诊科护理人员都是护理专科学校所培养出来的,此类学校主要注重对护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医学法律的相关内容。这一情况的出现,导致急诊科护理人员在遇到护患纠纷时,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来为自己进行辩护,通常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比如,一些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时,没有严格按照“三查七对”的制度来开展护理工作,且没有遵医嘱在规定的6h内将抢救的几率补全,从而导致护理人员由于医嘱中的错误无法查证而使自己在医患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
2对护理风险进行防范的措施
2.1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就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护理风险教育,以此来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让她们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防范措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增加护理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在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教育时,可以对一些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2.2对急诊操作的流程进行规范在急救的准备阶段,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必须在提前15分钟到岗,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仪器、药物等抢救过程中的必需品准备齐全,并确保所有仪器以及药品的完好性以及有效性。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仪器和器械,并在对患者进行急救前后各清点1次。在每次急救结束时,护理人员不仅要清点仪器和器械数量,还要将这些物品补充完整,以备临床急用。此外,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应高度注意不要被受到HIV、HCV、HBV污染的针头或锐器刺伤、碰伤,以免引发感染。
2.3强化急救技能培训为了更好地规避护理风险,就必须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这主要是因为,当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能力较低时,就很容易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出现差错。因此,对于缺乏临床经验的年轻护理人员必须要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利用考核的方式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护理人员尽快掌握各项护理技能,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艾美花,叶菀.急诊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4):52-5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孕育而生,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化工企业作为其中的一员也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着一席之地,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必不可少。由于企业最终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它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核心。然而,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为企业带来损失,它成为众多企业发展的“拦路虎”。为了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及财务工作人员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全面清晰的认识,并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
一、当前我国化工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
(一)我国化工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1.融资风险。作为自动化程度高、资产密集型的化工企业,其再融资主要通过债务和股权两种方式。这两种负债经营方式使得企业负债比率加大,债权人的债权保证度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从其他渠道增加负债筹得资金的能力,负债的比重越大,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从而财务风险也越大。
2.投资风险。它包含了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违约风险、道德风险等。企业投入资金后,由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国家政策变化以及被投资者情况的不确定性,都极易引起投资风险。化工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对它来说尤为重要,一旦出现投资风险,企业运营中某个环节资金链断开,将为其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3.商品价格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存在着不确定性,加上国家宏观政策因素的影响,使得化工产品的价格并不稳定,直接的结果是企业存货的缺少或堆积。企业存货不足,影响企业对客户的信誉,有损企业形象;存货过多又会占用企业过多资金,减少资金的流动性,最终影响企业的收益状况。
4.项目环境风险。化工企业与其他众多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对环境的影响,因为化工企业对环境存在着污染,因此会受到附近居民的抵制,提供居民补偿必然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费用支出。同时,事后对环境的恢复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特别是现在国家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越发提高,更加大了项目环境风险。
5.存货管理风险。化工企业旗下产品众多,企业保持一定量的存货对于其正常生产经营是至关重要的。存货较少可能会存在对客户违约的风险,影响企业信誉,但如果存活过量则会导致产品积压,占用企业流动资金,风险较高。
(二)我国化工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
1.外部原因。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它包含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行业竞争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其中经济环境是诱发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经济周期、国家下达的经济政策、物价水平、银行利率的变化等都会引起财务风险的发生。这些宏观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化工企业为例,国内化工企业一般产品所占例较大,且对外贸易频繁,但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化工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易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2.内部原因。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复杂性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涉及的问题相对较多。虽然企业的财务活动只包含企业筹资、企业投资、资金回收和利益分配四个方面,但每个方面又涉及到众多环节,且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一旦某个环节出了差错,必然引起“多米诺”连锁效应,这也加剧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困难程度,引发财务风险。企业内部常常出现的问题是资本结构不合理、部门间权责不清、财务关系混乱、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等。就化工企业而言,资本结构和财务关系的明晰尤为重要。
二、我国化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运用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
化工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很大原因是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虽然企业本身作为环境中的一员无法操作、改变环境,但却可以试图将风险降到最低,这就需要使用各种评价工具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就是最重要的一种,它能将一系列财务指标进行量化,用数值展现出企业的财务风险指数,便于企业及时发现风险并加以控制。由于企业的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受到了国内国外环境的影响,因此它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健康状况,使用该评价体系能系统的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状况,为企业及时调整投资决策、产业结构提供了依据,从而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
(二)调整企业库存,优化产业结构
在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化工产品往往会占较大比例,这是为了保证销售而储备的力量。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存货的堆积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限制企业在其他领域的活动,严重的还会导致不良负债,引发财务风险。然而存货的不足则会失信于客户,损害企业的整体形象,因此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于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化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要明晰此点,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如果库存过多,可通过扩大销售或是赊销来减少库存;如果库存不足,只要原材料充足,弥补不足就不是大问题。此外,为了增加销量,减少库存,采取赊销方式,这对于信用度较好的客户是有效的营销手段,但对于那些信用等级不明的客户,则加大了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收回成本,甚至无法收回成为坏账,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因此,企业赊销对象应选择那些过去与企业有着生意往来,对其知根知底的生意伙伴,或是在业界信誉度较高的客户。
(三)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比重过高
企业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金的构成及比例关系,它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而企业资本的关键在于产权比例,即负债筹资方式和权益筹资方式所构成的资本结构。当前,我国筹资渠道和方式日益多元化,合理利用负债筹资有利于企业快速的发展,但从目前的实际来看,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容乐观,负债比例过高,流动负债比重较大,这样不仅不利于企业快速发展,反而会造成企业较高的财务花费,也会加大偿付风险。很多企业都因为债务比例过高,偿付能力不足,产生财务风险。
(四)规范财务操作流程,明确内部财务关系
企业很多财务风险是由财务人员引起的,规范财务操作流程有利于财务人员按照相应的流程表办事,能有效减少因人员主观上的随意操作导致的失误,造成企业财务上的损失。并且,规范操作流程有助于理清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使得部门间职责明确,各部门能清晰知道“我的职责是什么”“我需要做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权力”,减少了部门间的工作纠纷,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调动了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直接为企业创造了无形的财富。
(五)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内部控制
对财务管理风险意识的缺乏,使得领导不重视企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不会运用科学管理方式运营企业,使得员工尤其是财务工作人员对待财务工作持松懈的态度,加大风险发生的几率。尤其是像化工企业这样资金密集的企业,更需要培养全员的风险意识,同时注重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增强其认识、分析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工作中因人为失误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此外,化工企业的财务管理重点在于流动性资产的优化,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十分重要。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对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进行监管,一发现比率不当就马上调整,在风险还未发生的初期就将可能性给完全扼杀掉,避免长远的损失。
(六)聘用专业人员或专业机构,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有的企业由于自身技能、知识的限制,即使了解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也不知如何应对财务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向专业人员或是专业机构进行学习。企业可以高薪聘请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员或是邀请风险评估机构来到公司讲解财务风险防范的技能知识,及早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同时,一个制度、管理比较完善的企业都会建立一套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一套完善的企业财务预警分析机制包括了财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以及财务风险的分析预测和防范措施,企业可以随时知道自身财务状况并做出相应反应来较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结语
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环境的加剧,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日趋进步、行业管理日趋规范严格的今天,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指向型的化工企业。企业财务活动中常常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可能对企业产生损失,为了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最小化,效益的最大化,每个企业都更应注重对财务管理中风险的认识、了解及防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中东海湾地区能源工程市场概况
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总储量为1018.47亿吨,占世界储量的42.2%。其中阿联酋为133.99亿吨,伊朗181.47亿吨,伊拉克157.55亿吨,科威特139.06亿吨,沙特362.10亿吨,分别位居第五、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一位。为了满足市场原油需求,中东各国更是加大了对石油相关领域的投资。据资料统计,中东地区2008-2020年用于能源项目建设的投资将达到7870亿美元,其中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伊拉克、科威特等国能源项目投资分别为3370亿、1140亿、160亿和680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海湾地区能源工程规模巨大,数量众多,向来是世界各大工程承包企业的必争之市场。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中东地区进行投资或承揽工程项目。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在海湾地区承揽能源和基建工程项目的中国公司已超过400家,其中名列《工程新闻纪录》周刊(ENR周刊)所评选的“国际承包商225强”名录的54家中国承包商2010年在中东地区合同额达83.87亿美元,占这54家公司海外总合同额的17%。值得注意的是,海湾国家工程项目业主普遍资金充裕,对于工程项目往往采取国际公开招标的模式招揽承包商,我国工程公司往往要与欧美、日韩等国际一流承包商进行激烈的技术和商务竞争并胜出后才能获得工程合同,这与我国公司在非洲和亚洲其他地区承揽中方投资、中国政府贷款及援建为主的项目形成了鲜明对比(2010年上述54家承包商在非洲、亚洲其它地区的合同额占海外合同额的总比例为41%和36%,其中以中方投资、政府贷款和援建项目为主)。我国企业在竞争激烈的海湾地区工程承包市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相当不容易的。
我国企业在海湾地区承揽和执行工程项目,普遍面临着中标价低,业主对技术和项目管理要求极高(远高于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是真正的“高端”市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项目所在国法律体系不熟悉导致难以维护我方正当权益等问题,这些对我国企业在海湾地区的经营和发展造成了较大困扰,对项目执行带来了很大风险。本文浅析了工程承包我国企业在海湾地区承揽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总承包(EPC)工程为例分析了我国企业在海湾地区项目执行过程中所普遍遇到的风险,最后相应提出了的风险防范的措施。
2.在工程承包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1与当地的关系
合作伙伴很难找,或协议严重损害中资企业利益。海湾是高福利地区,政府对国民利益对保护得到充分体现,国民亦利用各种机会和可能为自己谋福利,尤其是保人制度。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许多中资企业走另一极端,为进入市场而随意与当地公司签约,不了解其业务范围,不明了其业绩和资信状况,给公司业务造成重大损失。
随着海湾行业政策的开放和与我国工程合作的新发展,过去不得不使用的担保和总方式已被摒弃。如果判断承接项目时借用当地的力量更能双赢,那么也最好采用一事一议,而不是签署总或阶段协议。
2.2合格承包商名录问题
海湾国家各大能源公司,如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等都有自己的合格分包商名录,只有才名录内的商业企业才有资格同这些公司开展业务。审批手续一般包括填写资格预审表格以及业主来华考察,需认真谨慎的对待。
2.3与当地人的法律纠纷
当地法律明显偏袒当地人,极少给外国人和机构与当地人平等的机会。中国公司不能指望用法律手段来找回损失,应尽力保护自己,避免授人以柄,诉诸法律解决合同纠纷既劳民又伤财,但是企业还要保留好索赔证据,不放弃追索和法律诉讼的权利。
2.4工程保函的开具
海湾各国普遍不接受直开的各种保函,直接受当地银行的保函,也就是需要转开。增加企业的成本和费用
2.5贸易和劳务的地方保护主义
海湾各国大都要求私营行业2008年7月起至少30%雇员本地化,商场、超市、杂货店的外籍人员将逐步被当地人全部取代。现行本地化政策比例是:工程承包、维修、清洁、操作等行业10%;国家投资项目5%;私营投资项目10%。员工超过20名的公司每年必须增加5%的当地户籍劳动力,直到当地籍员工占全部雇员的75%。违反沙特化政策将受到劳工部禁止雇用外国劳工的处罚,不符合沙特化规定的公司将不能获得政府合同。种种严厉的本地化要求,对中资企业业务的开展影响非常大。
海湾各国政府对外籍劳工有着严格的劳务指标限制,在当地工作必须有劳务签证和工作许可。而劳务指标的审批非常严格,耗时很长,不确定性很大,往往对中资企业项目的顺利开展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2.6工程标准
海湾各国,各大能源石化公司都有自己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大都是脱胎于美国标准。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业主往往执行这些标准非常严格,没有丝毫余地,而国内工程单位往往习惯于使用国标,对美标, 还有英标和当地的习惯做法往往不熟悉,导致在项目过程中造成偏差。这往往会给国内公司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损失。
3.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能够保障企业会计后期工作的正常运行。在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中,一般通过设置会计账簿、报表等方式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储存,虽然管理效率不高,但其存储过程中丢失、失真的风险较小。在实施企业会计信息化之后,企业会计信息数据一般通过硬盘、服务器等手段保存,虽然极大提高了信息保存量,但也为保存提出了更高要求,若企业管理维护人员工作不当,很容易出现信息储存风险,致使信息损毁、丢失,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此外,信息化之后的会计处理一般会以软件为工作平台,然而,软件的设计不可能完美无缺,或多或少会存在缺陷,加之市场会计软件繁杂,如果软件选择不当,很可能出现软件系统与企业业务不兼容的现象,软件无法真正满足企业需求,增大企业会计信息存储风险。
2.网络安全风险。
会计信息化系统基于互联网建设,其工作方式有着鲜明的网络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的风险越来越高,安全威胁越来越多。有的黑客或者不法分子为了利益或者故意,通过电子邮件、病毒等方式侵入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之中,从而窃取企业会计信息,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破坏。一旦企业会计信息泄露到竞争对手手中,将会为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企业网络安全风险较高。
3.道德素质风险
。传统的企业会计信息以纸质形式保存,并且装订成册,一旦有人对会计信息资料进行修改,会留下明显的痕迹,一般情况下难以对企业会计资料进行修改,真实性较高。然而,企业在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企业会计信息以数据、电子档形式存放,掌握相关技术、系统漏洞的工作人员很可能对信息进行修改、盗窃,或者进行虚构交易,而信息化系统中的修改痕迹极易擦除,不仅会为企业造成损失,在事后追查时也会存在相当的困难。此外,外部的不法分子也可能通过相关技术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修改,同样会为企业带来风险。
4.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内部资源运用效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能够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在实施会计信息化之后,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增高,在我国企业普遍内部控制水平不高的现状下,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会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极易降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效。
5.企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风险。
会计信息化只有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才能实现。现阶段,我国会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并且存在大量工作经验不足、专业技能不扎实的会计工作者,在使用会计相关软件时,不仅可能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还不利于信息化系统效果的全面实现,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带来风险。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的防范措施分析
1.强化网络安全。
信息化条件下,强化网络安全无疑是为企业会计信息套上保护套。首先,企业应该不断强化全员的安全意识,重点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网络安全意识,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及相关技能。在平时工作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网络凭证的保密,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系统。第二,企业应该大力引进或改进数据加密技术。数据信息的泄露很大一部分是由数据加密工作不当造成的,根据会计工作需要,企业应该强化重要会计信息的加密,从而保障会计信息储存及传输安全,防范数据泄露风险。第三,构建病毒预防机制。如今,电脑病毒的形式多样化越来越强,破坏性越来越高,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会计工作极易受到电脑病毒的影响。在工作中,企业首先要引入高效的杀毒软件,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况,提高系统安全度。其次,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网络防护,要对企业内外交流信息进行防控,防止网络病毒入侵。最后,企业系统维护人员要及时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检查,排除重大漏洞,从而维护网络安全。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针对数据储存风险,企业首先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备份加密,并且独立保存在不同的设备中,实现备份与储存的分离,只有这样,在企业信息化系统受到侵害时,企业数据才能保留,防范数据储存风险。此外,会计人员在录入会计信息时,要注意光盘、可移动磁盘等固件的健康程度,防止因设备故障引起的会计信息受损,防止病毒入侵,还应做到不更改、不删除、不散播会计信息。第二,企业应该强化会计软件的建设。企业在引入会计软件之前,必须先与软件供应商进行沟通,了解软件信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析软件的适配程度。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针对软件的不合理特点进行改进,从而不断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化基础,防范信息风险。
3.提高员工道德素质。
提高员工道德素质,企业首先应该强化道德教育,可以通过组织相关教育活动、建立企业文化、强化法制宣传等方式提高员工自觉性。其次,企业应该强化人员道德管理,第一,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建立员工档案,不定期进行公示,从而提高员工意识。第二,要强化会计人员监督。第三,要在制度层面提高员工道德。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标榜鼓励、惩处等方式对员工道德进行激励,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内部道德力量,在员工内部形成良好的道德监督氛围,从而提高员工素质,降低道德风险。
4.强化内部控制。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系统对企业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给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带来了新的风险。在新形势下,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首先,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进行控制。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开发是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信息系统规划不合理或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信息系统就会失去其该有的控制效用。第二,规范控制内容,提高控制要求。企业信息系统由工作人员和计算机设备等多个要素组成。这就导致信息系统在运行和维护过程中,可能受到技术、自然、人员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各种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有严格的操作管理制度,以保证内部控制的效率和质量,最大化的减小因内控不严带来的危害。第三,适当转移内部控制重点。信息系统安全控制成为了新的控制重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系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安危和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包括访问和数据资源等一系列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内容的控制。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防范措施
一、关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析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企业因发生并购活动而产生财务风险。具体而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价值评估、交易支付及财务整合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危机和财务困境。
(一)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前期准备的关键。在财务报表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目标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会计方法,修改财务报表,隐瞒真实的会计信息,使得并购方难以准确估计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导致并购方高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在价值评估方面,中介机构可能为了私人利益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时,选择不恰当的评估方法,导致企业价值的评估结果失真,不能真实反映目标企业的实际价值。
(二)企业并购交易支付风险
当前企业并购中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等方式。采用现金支付是最简便的并购方式,能够快速控制目标企业,但是会增加企业的现金压力,降低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调整能力,导致并购企业债务风险,甚至破产风险;采用股票支付,可以减轻并购企业的资金压力,获得税收价值,但新股的发行会增加并购企业的成本、稀释股权,减少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采用杠杆支付,用较少的资金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但目标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不稳定,可能出现高负债风险,增加了整合的难度;采用混合支付,并购企业将多种支付方式组合,相互补充,克制彼此间的不足。由于技术与市场原因,我国采用此方式较少。
(三)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
企业并购交易完成后,并购方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战略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财务整合、企业文化整合等,其中,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的核心环节。当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如若财务行为不当,会使潜在的财务风险发生,进而出现并构成本增加、资金短缺现象,阻碍企业的发展;整合期间并购双方可能会因财务制度、财务机构设置的不同发生矛盾,导致并购企业发生损失;并购企业内部,如若发生财务失误或行为监控不当,也容易导致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生。
二、关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并购准备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防范
针对来自目标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防范措施。并购企业需要在做出决策前对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目标企业的状况和自身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了解和分析目标企业所处行业的产业政策、法律环境、产业状况和产业结构,将目标企业公开的财务信息与行业平均水平作比较,通过借助专业评估机构如资产评估事务所出具的报告,对因既往事实而追加的并购成本,要签订补偿协议等方式防范该风险。
针对来自评估体系风险的防范措施。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应该以并购动机和目标企业的状况为依据。对于以获取资产为主要目的的战术并购、目标企业为亏损、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少的情况,应以资产价值基础法为主;对于并购企业看重的目标企业未来能带来效益的战略性并购,应以收益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为主。
针对来自中介机构风险的防范措施。鉴于目前我国中介机构发展良莠不齐的现实情况,并购方应加强对注册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审查,选择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高水平中介机构,参与弥补并购企业专业知识不足、专业人员缺乏的缺陷。
(二)并购交易过程中支付风险防范
现金支付情况下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在采取现金支付方式并购前,并购方必须确认合并后资产变现和负债到期的时点和数量,同时客观、准确地预测主营业务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期限和数量,将得到的数据在时间轴上串联起来,现金流入和流出对比,寻找出现金流和资金缺口的时点。对于可能出现现金缺口的时点,并购方有充足的现金予以支撑。
股票支付情况下财务风险的防范。如果股票支付发生在上市公司之间,并购各方可以直接以现时股价为依据,确定并购价格、换股比例和股票支付数量。然而如果股票支付发生在非上市公司之间,需借助评估机构的价值评估结果来确定换股比例和数量。
中图分类号:F83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900(2001)增-0035-03
国库资金是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办理国家预算收入收纳、划分、报解、留成及支拨、退付的财政性资金,是人民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经理国库是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发挥政府银行职能作用的“窗口”,是连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桥梁,其双重性使人民银行不仅在宏观上,而且在微观上都要防范与化解国库资金风险。
由于国库工作实行的是垂直领导,与财税、商业银行联系多,向上级国库报送的材料多,加上国库数据的保密性,与人行内部其他业务科室联系少,致使国库资金安全与整个金融安全联系不紧密。为此,国库工作人员应主动利用国库资金收、支、存数据,分析地方财政资金支出的支持方向及目标是否与银行信贷政策协调一致,以及信贷资金财政化的倾向和深度,将财税改革和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新情况和热点问题,与行里关注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把国库会计核算与国库监管纳入人民银行大监管体系,促进国库加强基础会计核算工作,加强国库资金监管,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国债管理,支持国库改革与发展,确保国库资金安全,为地方政府理财,为金融监管、共筑金融安全区发挥参谋作用。
一、加强国库基础会计核算工作,是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的重中之重,是把国库资金风险化解在“事中”、临柜操作时的关键
1.严把“七个关口”,完成国家预算收支。在办理国家预算资金收入和支出时要把好“七个关口”。第一,预算收入凭证审核关或缴款书审核关,防级次、款项填错,防延压。缴款书是国库办理收纳预算收入唯一合法的原始凭证,也是各级财政部门、税务机关、国库、海关、银行以及缴款单位进行记账统计的重要基础资料,国库在清分核打缴款书时,要严格审查缴款书的填写是否规范,对内容不清楚,级次、款项有错的和有延压的,应登记台账后退回缴款单位或征收机关更正,对合规的缴款书及时入库、上解。第二,地方财政库款支拨关,防超预算、超计划、超库款金额拨款。国库在办理预算支出拨款时,要对支拨凭证的真实性、印鉴的一致性、要素的齐全性、拨款用途进行严格审查,对往非预算单位拨款要求提供正式文件或书面说明,杜绝汇总拨款。第三,预算收入退付关,防错退多退,防各级预算收入流失。第四,在审核退库凭证时,要从退库范围、程序、政策上把关,坚持“六不退”,即超退库审批权限的不退;退给非退库申请单位或申请个人的不退;口头通知或电话通知不退;超计划的不退;拒不提供有关文件、退库申请或不出具有关凭证的不退;收入退还书要素不符合规定的不退。第五,账务复核关,吸取账务“一手清”的教训,换人复核国库账务。第六,预算收支对账关,国库与财税部门对账、上下级国库对账、国库与会计“行库往来”对账、国库内部对账专人负责,并签章确认各自责任,防国库案件。第七,票据交换清算关,提防出错票,无理退票。
2.通过“四种检查”,解决国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库核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国库资金管理水平。第一,每年对辖区国库经收处、县支库的国库业务进行常规性辅导检查,看国库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及对国库资金收纳报解情况。第二,坚持国库业务重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围绕国库会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每隔两年组织一次,在全面自查的基础上,由中心支库抽查,对自查情况进行评价,加大奖惩力度,与年终目标考核挂钩,最终堵塞漏洞,化解各级国库资金风险。第三,对财政驻地监察办、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员检查出的反映在税务、征收部门的问题,国库要树立全局观念,严格按照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划分的预算收支范围和权限,加强预算执行政策的监督,防范地方挤占中央、下级挤占上级预算财力和国库资金转移、流失,对存在的问题加大调研力度,分析存在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第四,通过内审科对国库业务的检查,逐步完善国库内控制度,促进国库会计执行与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3.提高“两种统计分析”质量,密切国库资金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联系,建立“预警”式统计分析系统。“两种统计分析”,即国库预算收支月、季、年统计分析,预算收入退库季、年度分析。通过对预算收入月、季、年度分析,说明报告期国库资金收支的基本状况,预算执行的进度、收支同比变化的突出特点及主要收支项目变化原因,资金流量变化的规律的特点,银行给企业的贷款对国库资金存量及本地区 国民经济的影响,并重点结合本地区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本地区执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建议;通过对预算收入退库季、年度统计报表的分析,说明退库计划执行情况,资金去向及退付金额占收入比重的适度性,重点分析对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的额度和进度对本辖区外贸企业经营和效益的影响,随时了解年度内退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防范与化解国库资金风险的建议。
二、加强国库内控制度建设,将国库会计核算中的无意差错和有意舞弊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防范与化解国库资金风险
1.建立国库会计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责任制,主要是建立国库会计经办人员、国库会计主管、国库部门领导和国库主任四级内控目标管理责任。
2.建立国库会计核算岗位轮换、会计核算业务交接、会计凭证传递交接手续及国库拨款、退库等重要会计事项逐级审核等制度,确保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全过程得到全面控制和相互制约,控制程序和措施必须渗透到各个岗位和环节,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的适当交叉或合并要坚持“五不得”,即记账、复核和事后监督岗位不得相互兼任,办理收入业务和支出业务的经办人员不得为同一人,记账人员不得参与对自身经办的国库会计业务的检查工作,系统维护人员不得参与计算机账务处理,非系统维护人不得参与计算机维护处理。
3.强化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减少“道德风险”。在国库工作人员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金融、财税法规、国库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并经常开展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使每个岗位都清清楚楚地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形成讲大局,守规矩,明是非,求进取的良好氛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上防微杜渐,减少“道德风险”。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其作用
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是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本质上,供应链融资是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深化。同传统贸易融资相同,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服务体系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资金。但是,供应链融资突破了买卖双方由于贸易形成的贸易关系的局限,使融资活动形成一条贯穿供货商、核心企业、经销商、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高速公路,从而使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供应链中资金的利用效率,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就是为供应链各方提供一种多赢的高效融资解决方案。物流企业参与了供应链交易的整个过程,掌握较多供应链内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供应链金融能够为参与主体带来多赢的局面。首先,商业银行可以拓展业务范围,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集群;其次,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来获取融资,缓解流动资金压力,继续扩大生产,节省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而核心企业只要提供信用担保,不需要提供额外的成本,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加入这条供应链。
当前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一点对全国、属地化办理和集中处理模式。“一点”是指以某一核心主体为中心,“全国”是指位于核心主体核心企业供应链上小游的中小企业。这种模式主要是核心企业提供其供应链企业名单,并为这些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然后以核心企业为起点,将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展到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众多中小企业。属地化办理模式强调供应链企业营销的营销主体是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属地行。其特点是总行统筹,属地行办理,核心企业所在地行配合营销。集中办理模式是由属地行发起,核心企业所在行配合,有统一的中心部门处理。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必须建立统一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部门,如民生银行的贸易金融部,统筹供应链融资和贸易融资业务的运营和拓展。
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由于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中一种特殊的产品,因此供应链金融同样具有传统的金融风险特征,仍然具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监管方的管理风险。关于信用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供应链金融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供应链金融是以贸易的自偿性和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为基础进行授信的,能够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但是仍然有其他风险因素可能造成借款企业违约,给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由于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对于市场预测缺乏一定的分析,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有时候会出现盲目生产、盲目投资的现象。一旦市场风向发生转变,那么中小微企业可能会出现破产的状况,有些中小微企业主会选择逃债,留给银行的是空壳的公司。对于市场风险,一旦发生逾期未还贷款的情况时,企业资产的变现价格就可能和当初作为抵押、担保时的价格不等,若是此时价格处于低谷期,就无法弥补银行的损失了,这就是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可能引发动产变现价值的缩水,无法足额偿还或者不能偿还债务,形成坏账。而对于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的过程包括:产品设计、信用调查、授信审批、出账、贷后管理和贷款回收等,每一个操作环节上发生偏差,都有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供应链融资的核心部分就是有效控制授信支持型资产,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实质上这一做法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转移,降低了信用风险的发生,增大了操作风险的概率,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的授信业务。供应链金融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主要是资产支持型信贷业务,因此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过程中,动产担保物权的归属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开展这类业务的安全性,但我国国内相关法律制度关于动产担保物权的方面内容模糊,可操作性差,由此带来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不确定性。而对于监管风险,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也只有近二十年,物流市场上以民营企业居多,存在着公司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监管人员素质低的问题。监管公司对抵质押物的审核不严、管理不善等行为,易导致存货价值低于融资金额,一旦发生贷款企业逾期不还的状况,存货价值难以弥补银行的损失。因此,监管公司的管理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之一。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措施,首先应当营造适宜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供应链金融的制度环境:完善关于动产的保护法律,我国应尽快修订原有法律中不适宜实际操作的条款,根据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制定详细具体的法律法规;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行业规范,建立供应链金融的准入系统,对于金融机构、供应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行业规范,这样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杜绝一些商业银行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加快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建设,提升供应链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的服务水平。其次应当优化供应链金融行为主体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核心企业加强供应链的管理:。一方面,核心企业不应该凭借自己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地位,在交易价格、付款方式、销售指标等方面挤压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将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转移到自己企业中来。并且核心企业还应该积极发挥供应链中核心地位的作用,可以给与供应链成员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涨跌价补偿、品牌支持、订单保证等等,来增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降低供应链融资的授信风险。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应该严格管理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并建立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准入和退出制度,为商业银行筛选出良好的合作对象,并在贷款定期向商业银行有关授信人的相关信息。最后应当选择良好的合作监管方式,应建立物流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严格筛选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那些经营管理能力强、合作意愿强、具有一定偿付能力的合作监管方,商业银行可以将固定经营场所、经营规模、商誉、责任意识、硬件设施等因素纳入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以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