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0 09:52: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篇(1)

一、行动导向思维理念的特点及其运用价值

行动导向思维理念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在教学目标上,能够将高职教育中的职业能力明显突出,培养的高职生应该在掌握适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技术运用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工作导向,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该紧密联系工作过程,按照岗位特征来进行课程设置,分析方法的讲解应该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接着在教学方法上,行动导向教学通过行知结合,采用行动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做来形成对知识的直接感官,从而促进理论、技能和技巧的不断提升。然后在教学环境上,行动导向思维倡导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该与专业课程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从而进行模拟与真实巧妙结合的教学环境。最后在教学评价上,行动导向思维要求评价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以职业技能为标准和参照来评价高职生在学习中是否掌握了相应的技能。

行动导向思维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能够促进告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断改革,使得教学方法科学改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并不断推动教学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使得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断增强,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并提升对高职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行动导向思维的运用

1、课堂教学方案制定中行动导向思维的渗透

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运用行动导向思维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并进行课堂教学方案的合理制定是促进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首先是教学信息的收集,高职教学内容来自学生的学习动机、职业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等,高职教师应该进行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的建立并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思想政治教学信息。其次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行动导向思维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具体化和科学化,以人为本来促进高职生技能水平的全面发展。接着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决策,行动导向思维要求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应该将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行动紧密结合在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具备结构性、科学性、迁移性和针对性。最后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行动导向思维要求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突出,通过准备、计划、实施、评价和回顾等环节来反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中行动导向思维的应用

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中创新性的应用行动导向思维,能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使得教学实效性不断提高。在课堂教学的案例教学法中,通过应用行动导向思维,围绕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目的,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选取一些经典的思想政治案例,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运用,从而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角色扮演教学中,可以通过行动导向思维在模拟的环境下让学生为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而进行角色扮演,目的性明确并能充分体验行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的了解和提升。例如对于高职院校商务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组织职场应聘场景的模拟,让学生分别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从而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来进行自我职业的科学合理定位。在课堂教学的情景教学法中,行动导向思维要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与教学内容关联的氛围和场景的创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来达到情感共鸣,从而对政治教学内容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使他们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增强教学实效。

3、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中行动导向思维的结合

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该巧妙结合行动导向思维来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进行优化。在教学评价的方向方面,应该在将国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针贯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各单位对学生思想道德能力的需求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在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方面,可以采用随机抽样来对高职教师所教授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实施考察,从而促进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对教学评价进行激励方面,通过行动导向思维,应用教学考核和教学督导,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从而形成激励效果。

三、结语

行动导向思维理念对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在增强政治教学效果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的知识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37-39.

篇(2)

[作者简介]李桂环(1973-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尹春芳(1966-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33-0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实效性,是众多研究的基本方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实效性,不同研究者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我们的研究从课程教材及教学目标特点入手,调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由教材话语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的转化,构建符合教学实践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

一、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一)教材特点分析

我们知道,教材话语体系与教学话语体系是不同的,前者是固定的文本话语,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根据,经过编者字斟句酌的编撰、专家审订和教学实践的检验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具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特点。后者是对教材个性化解读的实践话语,是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具体方案,具有具体化、灵活性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经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教材话语体系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话语体系,是对理论的解读,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吸收一些新的、体现时展变化的话语资源,但体现在教材话语体系上,其最大的特点仍然是理论化和系统化。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使课程真正受到学生喜爱,并因教育而使其终生受益,就要按照人才培养规格,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将抽象、范式的教材话语体系转变为具体、个性的教学话语体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科学性、思想性和方向性的内在统一,它决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一,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教育过程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在重大思想和政治原则问题上立场要坚定。其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与精神动力,强调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指导意义,将其作为教育的核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指导思想、内容、方法论上的真理性和正确性,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用科学的方法吸引人,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输送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能否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关键在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注重理论认知,更注重理论应用。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自我选择意识强,不愿接受别人灌输的观点。他们追求时尚与新潮,崇尚创新与探索,愿意接受新事物,主动关注、追踪社会热点,尤其是与自身相关的问题。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排斥单纯的理论教学、厌烦空洞的政治说教。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摆脱教材话语体系的束缚,避免照本宣科,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话语体系,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一)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根据“05方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由“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三门课程构成。这三门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学校,甚至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理论的难易、深浅掌握不一致,教学随意性强。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紧扣教材,注重系统的理论讲述,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教学过程过于随意,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为借口,忽视理论教学。

其二,“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干课,但教材与高职院校的教育层次、教育要求不匹配。在内容的编排与取舍上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不利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大纲中对本、专科教学的课时安排有不同要求,专科院校不可能也没必要把全部内容讲精、讲透。

其三,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缺少具体的量化标准。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效果缺少统一考核标准,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存在着较强的随意性。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对我校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状态方面,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习目的为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的学生占62.9%,为应付考试的占37.1%;学习兴趣方面,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生占31.8%,感觉一般的为36.2%,明确表示不喜欢的是33%。学习目的与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的占35.3%,只听不记的学生占30.6%,只在感兴趣时候才听的比例为34.15%。

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是认为课程内容脱离当前实际,与学生距离太远,学了也没用。二是认为教材说教意味太浓,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三是认为教师上课形式及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根据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打破教材的条框限制,让理论教学更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体现专业特色,搭建平等对话、有效沟通的教学话语体系。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增强教育实效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三贴近”原则。认真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切实回答、解决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立足不断变化的新实践,释疑解惑,着力把道理讲透、事实说清。

2.坚持知行统一原则。既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理论教育,又重视引导其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3.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其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基本思路

1.整合教学内容,组织专题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整合上,注意做到针对课程特点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内容选取与整合,弥补本科和专科院校使用同一本教材的缺陷。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教育的重点放在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的指导上。

2.注重学以致用,关注社会实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是重点,重要的是理论掌握基础上的应用与实践,科学理论指导下对社会现实的准确认知,对国家政策、制度高度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际,学以致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3.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设计的计划性与实施过程的灵活性相结合。突出课程的时政性与实效性,使教学内容的设计适应社会变化,能够根据形势变化及发展及时调整并付诸实施。做到突发事件,应时讲解;持续关注,了解变化。突出课程的思想性与理论性特点,及时反馈,把握方向;正确引导,科学认知。

4.注重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实践为载体,师生互动,进行理论学习与应用”的教学模式。围绕“一个核心”,体现“两个特征”,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核心,通过师生互动传递教学内容,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中展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学锋.“两课”教学的性质和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

篇(3)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尽管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如果教师真正确立起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考核评估方法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仍有提升的空间。

一、围绕学生的思想需要组织设计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和育人功能,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这两种功能在统一中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学内容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与学生思想要求的对接。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基本原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道德法治观念,这些给定的内容本身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和先进性,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实现,不能仅仅向学生叙述给定的内容,而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上述给定的内容按照教育活动特有逻辑,根据学生的思想需要进行编制和组合,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契合性和透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释疑解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分析认识方法。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恰当地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给定内容的载体。由中央实施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教材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体现了研究的最新进展,注重理论内容体系的完整、表述的严谨,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作为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它们提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遵循,在一般意义上规范着教学的基本内容。由于教材内容相对固定,而且由于编写、出版等原因带来时间上的相对滞后,教材内容是不可能适应变动的、个性化的和具体的学生思想需要的。因此,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是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肯定正面与否定消极相结合,材料与观点相统一,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

2.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吃透两头”,即“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吃透教材”就是要理解教材基本精神,明确教材整体的编写思路和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分工,把握每一章节的主题、重点,了解主要理论观点逻辑推理的关键点;“吃透学生”就是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特别是梳理、归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和关心的现实问题。然后寻找教材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之间的结合点,进而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运用具体的、生动的、典型的案例和数据资料,设计教学内容的表达逻辑和表现方式。这样的教学内容既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又不完全因循教材,既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思想需求相契合,又不简单迎合学生兴趣,能够实现理论性、政治性与针对性、契合性的统一。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及时吸收理论界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高度透彻性。列宁曾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能够回答学生的思想问题,以理服人,必须具有透彻性。这种透彻性的获得,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所表述的理论观点的剖析;二是对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有说服力的阐述。我国学科和相关学科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是持续推进、不断深入的,有理论价值和学术品位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积极吸收学科领域的新研究成果,有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透彻性。从学生角度看,大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得能力,往往利用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去寻找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新观点、新的研究成果,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对这些新观点新成果作出评判或讨论。因此教学内容中吸收学科领域的新研究成果,有也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4.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与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衔接。“90后”大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接受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上各类媒体对于这些内容的持续宣传,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并不陌生。可以说,在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教师必须研究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在安排课程内容时注意避免简单重复,着力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精确性、系统性、深刻性,注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二、围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真正确立教育与被教育关系的纽带,在特定的教育者与教学对象关系形成中具有关键性意义。恰当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呈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关系。因此,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都应具有适应性。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方法上取得了一些进展,采用了问题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影像教学等方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同样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课程、课堂和学生时,效果往往有很大差别,有时甚至是截然不同。问题并不在于某种方法的优劣,而在于方法是否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因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做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且应该着力提高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发挥育人功能,就要使教学方法适应教育对象,即适应学生既有的素质特征,包括知识基础、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和表现欲望等,有利于推动学生接受、判断、选择、内化教学信息。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结构有基本的把握,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和课堂表现,选取不同的方法。如对于政治理论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采取专题讨论的方式,甚至整个讨论过程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教师只需要在立场、观点和方向上加以把握;但是对于相关理论基础较差、相关知识存量较少的学生,不宜采用专题讨论的方式,因为学生没有能力驾驭一个专题,一般可以采取随堂讨论,而且在讨论过程中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和调适,以保证讨论的深入和效果。提高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要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适应。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多层次的,包括学生掌握知识(包括理论),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着适应性和局限性,即适合达成某些教学目标,同时不适合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简单地运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是不可能达到多项目标的。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而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确立,是不可能依靠讲授实现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多层次,要求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

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素质特征和教学目标,从根本上看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倾向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客体,但绝不是被动、消极、机械地承受教师影响的客体,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着的人,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常常会给予有选择的反应。教师在教学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是为了把教学内容强制注入学生的大脑,而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动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发生积极的、正向的反应,主动思考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性开展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活动,进而达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状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注意把握:第一,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非强制性地刺激和推动学生,促使学生启动自身的接受能动性。由于学生在态度和心理上的差别,不可能一开始所有的学生能够响应教师的方法,只要教师对先响应的部分学生给予肯定,就能逐步带动其他学生。尽可能不要用点名、规定任务的方式要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第二,在坚持正面引导的同时,保护学生的质疑勇气和批判精神。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中,常会有学生提出与教材内容迥异的观点,或者否定教材上的观点及其论证。对此,教师不应简单批评否定学生。学生能够公开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其发挥主体性、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表现。如果对之进行封堵,必然影响很多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和对课程的态度。何况在现实生活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的确存在,理论对一些现实问题还缺乏说服力。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尽可能讲清道理,或者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向,或者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

篇(4)

中图分类号:G621

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很好地贯彻新课改精神,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灵活多样的教法,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兴趣。但在旧课程教学过程中,因为原有的教材知识非常系统化,理论性强,所以,受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难免有些老师偏重思想性和理论性,忽略了指导性实践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机械地灌注教材内容,导致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恶情绪;但也有教师认为要实施新课程、新理论,就必须和传统教学模式划清界限,否则,就无法体现教学改革的“新”。这种思维直接导致的结果是盲目追求教学模式的“形式化”,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

第一,必须要深入领会新课程的理念。

只有我们深刻领会教学模式背后的教育理念,才能对先进教学模式的优点领会透彻,不能为了追求课改的“效果”,而在课堂的形式上采取盲目“跟风”,这对课程改革是不利的。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重在培养能力;在教学策略上重在提倡开放性;在教学内容上重在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加强实践;在教学手段上重在实现现代化。我们只有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精髓,才能真正明确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的错误,才会发自内心地参与课改,从而促进教学模式的更新,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模式的形式化。

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我们发现这种自主参与有时会流于形式,只是表面上看似热闹,而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围绕主题进行合作探究,只是乘机放松一会儿,因此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比如,有时是讨论题太难,学生无话可说;有时是讨论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有时是讨论题太抽象,学生不知所云;有时是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刚刚进入主题,就被拖了回来;有时是即兴讨论,学生无所适从。总而言之,教室里看似轰轰烈烈的讨论,效果却并不理想,很有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养成浮躁的学习心理,自主学习的习惯就难以养成。凡此种种或多或少都是没有很好把握课程标准的体现。教师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第二,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需要思考,他们解决问题有自己的方法,因此我们的教学策略重在提倡开放性。新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的方法、途径、目的、内容等方面都要体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这表现在要留给学生展示其个性、发挥其才能的足够空间,在时间安排、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结论的发表等方面,都要有较大的自由度,还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和潜能。因为每个学生的发展与个性特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不看对象,统一一个模式,教师缺乏有效监控,难免有的学生偷懒发呆,有的学生乘机捣乱,看似热闹的课堂,实际上远远背离了让学生发展的这一初衷与实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三,必须正确使用教育教学手段。

在新形势下,教学手段重在实现现代化。中学生具有形式上追新、内容上求变、心理上寻奇及感官上追求刺激的心理特征,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是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与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知识环境保持同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然这并不是要淡化教师的作用,一个高素质教师必然具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而非追求华而不实的幻灯课件效果。一句话,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重形式,而在更有利于学生发展这一实质。

第四,必须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

要使自己的教学不留于形式,紧跟课程设计思路,深得新课程要领,对新教材运用得心应手。高中政治课教师还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不断的自我反思:

1、反思自己有没有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使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2、反思自己有没有变更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探究式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3、反思自己有没有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4、反思自己有没有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独特的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社会中自尊、自信、自强,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有一定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与一节课也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更多的情况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教学必然要有形式,但必须实效,必须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必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这样,我们就会高兴地看到充满活力的“形”给我们带来的累累硕果的“质”。

参考文献:①《高中政治课程标准》

②《政治生活》教材

篇(5)

语言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科学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符合语言的内在规律,即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1.教学语言要精练。语言精练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和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意丰,一语中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例如:在教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时,我引导学生概括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经济体制的弊端:一是单一的公有制和集体经营,影响多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我用“死”、“懒”、“穷”三个字概括了弊端的后果,精练地说明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思想政治课是用以为指导的理论观点以及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语言要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生造词汇。比如,在“热爱集体”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基本概念是“集体”,只有把这个概念准确地教给学生,才能为讲清其他概念、原理铺平道路。“集体”这个概念共有几层含义,教师可通过层层分析把这个概念教给学生。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集体?一个人能不能叫集体?学生会认识到,集体是由许多人组成的。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很多人组成的群体都能叫集体吗?通过类似的逐层分析,最后准确地得出集体的概念:集体是许多人集合起来的,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动的团体。

3.教学语言要清晰。一是教师要吐字清晰,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二是教师要思路清晰,教学语言符合汉语语法规则,要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比如,讲授“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时,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其适用范围。

4.教学语言要有逻辑性。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逻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层层深入,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进入高三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至少要讲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这显然加大了教师讲述的难度。教师在处理这样的课程时,要着力讲清楚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也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学习关于语言的艺术,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艺术般的享受。

1.教学语言要力求生动风趣。上好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如果教师颠来倒去就那么几个名词、几句术语,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枯燥无味,又怎么能够避免学生听课时开小差,甚至打瞌睡呢?语言生动风趣不在于华丽词汇的堆砌,而在于恰到好处地引用名人名言、方言土语、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篇(6)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教育观点、教学方法陈旧,以及学生对政治课“假、大、空”的片面认识,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于是在课堂上出现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局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考命题已经越来越由“知识立意”趋向“能力立意”,且必将继续深入下去,从而更加突出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这就使课堂教学注定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那麽如何使初中思想政治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新课改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尝试,现将教学中得到的有关认识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头,引起学生的注意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那麽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可能左顾右盼、走神分神,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怎样讲好开头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钻研和深度的挖掘,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例如,在讲授初二年级“隐私受保护”一课时,我首先采用调查的方式,询问哪些同学有记日记的习惯,日记主要都记录哪些方面的内容。同学们兴致一下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然后我话锋一转,很神秘的说我对他们的日记内容很感兴趣,能否看看大家的日记,结果遭到了许多同学得断然拒绝,在我询问原因的时候,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样自然引到“隐私和隐私权”这节课上。除此之外,作为教师,我还要求自己每节课都仪表端庄、饱含热情,当教师精神饱满的走进教室,无疑也会感染学生的情绪,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使课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创设情景,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创设情景。如在初二思想政治课第六课《珍惜学习机会》的学习中,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在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事件屡有发生,加之许多学生自身怀有厌学情绪,致使个别学生未能依法履行九年义务教育。我从侵犯学生受教育权、接受教育与不接受教育对个人走上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设置情景,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表演结束后我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时结合自身的感受深入浅出的阐明接受教育对现代人的重要意义,以及作为学生应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这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高,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教材的内容,不仅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还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给学生议、练的时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学是“读、讲、议、练”的过程。对说教篇幅较多、道理好懂的教材,要精讲。要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议、练的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答题思路,或自己设计题支,从多角度、多侧面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例如,在讲授初三年级《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受哪些因素影响?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做到合理消费?青少年合理消费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学生在议论过程中畅所欲言、精神放松、兴趣盎然,既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思想认识。如果教师一直“满堂灌”,学生一定会困倦,收不到好的效果。

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教学实效及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制作课件,观看相应的录像等,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如我在讲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节时,播放了及抗洪抢险的片段,同时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全体学生聚精会神、鸦雀无声,通过多媒体显示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精神、抗洪精神的深刻内涵,更增强了“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表扬激励为主,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

篇(7)

一、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学习困难以及非本意入学的学生较多

高校的扩招带来学生素质的下降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较多。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小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非本意入学的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压力和包袱,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厌学情绪较严重。他们上了大学以后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一些重复性内容没有新意,所以不愿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秩序较差,教学效果不好。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1〕

(二)学生思想活跃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较大

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们往往表现标新立异的行为举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金钱至上、权钱交易、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等。他们往往漠视正面的东西而夸大负面事件,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2〕

(三)学生的耐挫力弱心理调适能力差

目前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不习惯集体的生活,没有团队意识;另一方面简单顺利的成长经历,缺乏挫折和失败的磨炼,缺少独立生活经验,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下降。同时,特定的生长发展阶段,使他们更加需要心理方面的引导。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又得不到引导,他们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诱发心理疾病。〔3〕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理论教学内容应注重应用性和时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空洞性是教学改革应该重视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应该本着贴近学生、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减教学内容,使理论从高高在上的政策和法规层面走下来,真正抓住学生、吸引学生。

首先教学内容要体现应用性,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教导学生从懂得“爱”入手,一个人只有懂得了爱才会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他人,才能爱国,才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过去许多爱国故事学生从小就在听,用这些故事再去教导学生不会产生太大的反响,相反,从爱入手,学生觉得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刻板的,是生动的,才能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共鸣。

另外,教学内容还要讲求时效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它的影响涉及经济领域之外的政治、文化、科技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一些思想理念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比如效率观念、生态环保观念、民主法制观念等等,还包括一些社会历史现象。 〔4〕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与思考的案例。

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可以进行讨论,首先精心挑选讨论题目,比如时事热点、社会心理、社会现象等学生关心的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其次讨论过程要有引导和提升。例如,一名老大爷摔倒以后我们要不要扶的问题,网络上有评论、同学自己也有思考,虽然是一个现象,但是体现的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是对自身的法律良心的扣问,还有对社会风气的思考。这些讨论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如果不引导,会导向反面。

(二)实践课活动设置注重启发性和感染性

在实践课的设置上应该有全新的思考和突破,可以开设实践课程。实践课设置的目的就是通过体验式教学创造实际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以下是几方面体验式教学内容的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平台,应该突破传统观念,培养学生走上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提高生存的能力。通过多样的体验式教学形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添了学生的见识,提升了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达到了显性课程达不到的教学目的。〔5〕

(三)考核方案注重过程性和终结性

教学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评价体系是否完备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导向作用。〔6〕因而,老师要用好手中考的法宝,把教学改革导向正确的方向。

篇(8)

一、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特点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形成性教学评价,它是针对以分等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发展性教学评价实施的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核心是重视过程的总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主张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特别是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2.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评价。

3.在重视指标量化的同时更加关注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在评价中的作用

强调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运用。认为过于强调细化和量化指标,往往忽视了情感、态度和其他一些无法量化而对评价对象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的作用。

4.特别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

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的个性发展。

二、实施发展性评价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

1.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性评价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亲身体验一分析与反思”的新的学习方式。

2.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

在实施发展性评价前提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反对那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和传递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有独立见解,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3.有利于克服传统评价的弊端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充分发挥了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的作用,重视了评价的社会选拔功能,但对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重视不够,评价方式和技术还比较单调,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也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三、思想政治课发展性课堂评价的构建

到底什么是“好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好课”的标准应建立在发展性的教育评价观上。

1.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发展性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其标准不以教师的素养高低来衡量课堂教学质量,而以学生的学习成效高低来衡量。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习得知识、练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还是被逼无奈而为,也取决于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时间的多与少。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决定学习成绩优劣的最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把有效的学习贯穿到具体目标的学习中去,是评价一堂课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

2.教师是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完整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包含着一种创新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在内的应变能力。目标排序的改变,意味着在我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的核心。我们评价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其核心也应该是考查其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对课堂环境的控制能力

课堂教学环境是教师有计划选择、加工、创造出来的,对学生学习发生感染、激励、鼓舞和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一堂没有教学氛围的课当然算不上好课。教师应创设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个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

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发展性评价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在评价目的上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不以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宗旨,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2.在评价内容上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政治课在实施发展性评价时应包括道德评价、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学科学业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3.在评价原则上

要坚持“三统一”,即能力提高与知识扩展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个人与集体的统一;要坚持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和唯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坚持发展性评价与知识性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发展性评价;要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慎用判断性结论,强调采用非判断性的定性描述。

4.在评价方式上

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7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依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人生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学活动,对于如何使理论真正进入头脑并内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1.提高思政课的教育作用力。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大学生能否真心实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质,靠单纯的理论灌输,知行分离,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实践教学要求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调查、参观、参与生产劳动等方式参与实际活动,可以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现象或事件进行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加深对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把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品质,最后养成行为习惯,实现“灌”与“启”、“输”与“导”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目前,随着国家建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如城乡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难问题等,这是学生普遍关注但又很困惑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社会产生偏激看法,而要改变这些偏激的看法,单靠课堂上理论教育和引导,把学生置于理想的环境之中很难奏效。实践教学使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有利于他们在亲身感受中去思考,去理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怎样”为“我要怎样”。通过了解认识国情和发展现实,解决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对社会问题认识上的错误观念,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教育现在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大多数学生又缺乏社会经验,对国情了解不够,有些消息难辨是非,很容易被误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还可以让他们懂得社会需要什么,自己缺少什么,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原因

思政课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但实施过程中其实效性却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以下一些现状:形式单一。目前的实践教学大部分是教师“单兵作战”或“闭门造车”,形式比较单调,多以参观为主,学生以接受者的身份被动听、看,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难以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覆盖面窄。组织实践教学涉及诸多方面,如经费、安全、师资等,这必然影响参与学生的人数,使实践教学不能覆盖大多数学生,缺乏参与上的广泛性。时间不连续。很多时候实践活动安排在寒暑假进行或集中起来搞一些突击性活动,没有连续广泛的开展,断断续续,缺少稳定一贯的运行机制,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实效性不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主题讨论时感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睡大觉,参观考察一路留影拍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不自己写而是在网上抄袭,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思想观念不正确。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课是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政治素质、思想意识等培养要靠“灌输”;部分领导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没必要开展,或者虽同意开展,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一些学生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保障机制有欠缺。比起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组织起来更复杂,涉及诸多保障条件,如时间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安全保障等,这些保障条件的欠缺,使实践教学基本处于无章可循、可有可无的状态。协调合作不畅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依靠任课教师,它还涉及宣传、团委等诸多部门,没有建立通力合作的协作机制,得不到认真的关注,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必然造成资源浪费,效果不好。考评体系缺乏科学。考核的标准、完成的质量、学生的动态、参与的积极性等缺乏一个客观、明确的规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操控性,很难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动态性,看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更要让他们懂得“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就达不到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实践体验中自我思考与提升的效果。要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观念到行动都进行革新。

1.转变思想观念。思政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有效整合校内校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动员一切有利因素科学合理地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不断优化实施体系,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将实践教学经费列入预算,专款专用,保障实践教学开展的经费支持。

2.完善课程管理。根据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明确实践教学在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出具体的规定,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树立他们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信心。

3.加强教学组织。任课教师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应转变教学观念,多渠道多路径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1)安排合理灵活的实践教学内容,既要把握理论教育的核心,又要面向社会现实。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2)坚持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3)明确成绩考核标准。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并纳入平时考核成绩,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理论素质和道德品质。

4.建立实践基地。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性工作,建立实践基地,可以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载体,真正做到课外课内相结合,理论实践相促进。

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认识落实于行动。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根本途径,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效果,切实发挥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作用。

篇(10)

作为政治课教师,要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那么,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呢?

1.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缘由

虽然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要注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由于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不能有放松心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与时俱进,稳步提高。

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是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深刻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必须及时地向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经济、政治、法律、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进步,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转型引发的各种矛盾与丑恶现象也随之迸发,我们要正确估计、科学思考、合理引导,体现国家意志和符合社会要求,教育青少年学生认清方向,避免迷失自我,用高远的视角、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思维来认识社会设计人生。

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是其课程性质、特点及任务的内在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突出地体现在育人的功能上,只有入情入理、入心入脑的教学,才能体现其德育性质。

2.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总体来说,我国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及心理索质发展良好,但诸多调查与研究也反映出许多不好的迹象,由于社会保持稳定与生活条件改善、学业压力与就业竞争、处于成长发育时期以及独生子女在家庭地位的特殊等,许多青少年不思上进,不关心社会与他人,唯我独尊,缺少科学思维方式,抗挫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缺乏创新能力等。于是道德滑坡、心理障碍、信仰危机、诚信缺失等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青少年一代塑造精神支柱,在滚滚红尘中为青少年守护精神家园,培养学生具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看待和分析社会与人生的重大问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集中承担这一职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注重情感、思维、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心理辅导等方法,提高实效性,履行责任感。

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文性,是复归该课程地位和发挥政治课教师作用的迫切要求。事实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现实,已泯灭了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积极性,枯燥的讲解、频繁的训练已成为最通用的教学方式;许多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诸如参观调查、演讲讨论、读书写心得体会、案例分析已远离师生,师生关系只能靠考分来联系。因此,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全面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完成其政治理论、思想品德、各种思维与实践能力和心理健康等教育任务,更有利于大面积、深层次、长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和应试能力。

3.探寻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德育实效的提高

传统的“灌输法”“填鸭式”教学,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生只学到简单的知识,未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必须寻求一套良好的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3.1 讨论教学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获取知识的方法,用讨论法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整节课的讨论,也可是几分钟的讨论,既可以是全班性的讨论,也可以分小组讨论,还可以同桌之间展开讨论。教师应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讨论的问题应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讨论、钻研的价值,最好是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二是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见解,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讨论的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关键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三是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好讨论小结,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学生错误的、片面的或模糊的认识,让学生真正领会教材精神。

3.2 趣味教学法。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中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方法。

3.3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很多,包括学生辩论会、专题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

上一篇: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下一篇: 建筑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