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雕刻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0 09:52: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浮雕雕刻培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浮雕雕刻培训

篇(1)

石雕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石器发展到现代丰富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态,从原始的雕刻到现在种类繁多的雕刻工具,从单一的雕刻技法到现在百家争艳技艺更为精湛的雕刻技法。石雕的雕刻技法,手法多样,大多可以分为:线雕,浮雕、圆雕、透雕、镂雕、悬雕等六大类别。

一、线雕

线雕是指在平面上以阴线刻或阳线刻,在不同的材质上体现绘画,书法的一种技法。线雕亦称“石刻画”,是介乎雕刻与绘画之间的品种。常应用于碑文与匾额。

二、浮雕

浮雕是在石料的表面用雕刻的手法进行雕刻,出具一些凸立感的图案,是一种半立体形态的雕刻品,所有雕刻的图像都以浮凸的状态出现在石头的表面上固而称之为浮雕。又根据石材的表面刻石的深度和浅度的不同,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

浅浮雕一般为单层次的雕像,其内容在通常情况下也会显得比较单一,没有很大的立体感;高浮雕通常是一些比较多层次的造型雕刻,内容也相对于浅浮雕来说会比较丰富繁琐,多被用于一些建筑物的墙面,寺庙的龙柱和影壁之类的都属于高浮雕。

三、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品。圆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圆雕的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户内与户外的,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圆雕的特征是完全立体的,观众可从四面八方去欣赏它。如果是群像,观众绕雕塑一圈,则可以看到前后左右各个人物的不同动态和思想感情,从而引起丰富的联想。

四、透雕

透雕是建立在浮雕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使其在感官上出现立体造型。技法大体可分两种:一,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二,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形式,也称凹雕。可以用来雕刻的材料上透雕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技法。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已有透雕圆孔为饰。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熏都有透雕纹饰。

五、镂空雕

镂空雕技法相对前面的几种雕刻技法难度大点,它是建立在浮雕、圆雕、透雕的层面上的深层次的精工。要求施刀的功力、线与面的处理以及各种造型手法与技法的变化,都必须切实服从主题内容的需要,使意、形、刀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及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在造型的疏密虚实、方圆顿挫、粗细长短的交织、变奏,表现精巧入微、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使作品产生音乐般的韵律和感染力,成为盈盈珍品。

六、悬雕

悬雕概念含有虚空之意,系指雕件凭借一支撑面的中虚悬空的雕刻,而使雕件外表面相连的造型呈若置其悬空之态,可见上下左右,通过面面俱到的运刀雕刻后,所展现的属三维全息艺术形象。在技法运用上,综合了圆雕、镂雕、浮雕、透雕、线雕多种手法,不但要求可供全方位观赏,还要具备凌空剔透的立体感。在人物、山水、花鸟或景物器具的写实造型上,经过设计者的艺术夸张变形处理后,求取生动的审美效果。

古老的石雕艺术在现代手工艺人的努力下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石雕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运用线雕,浮雕,圆雕,镂雕,悬雕等技法将书画意境生活剪影融入与石雕中,使作品既保持了古代石雕艺术的传统风格,又增加民族文化气息,使雕刻艺术更加生动形象。仿古作品栩栩如生古朴典雅,现代作品清新自然,意境幽远。

作为一名石雕艺术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文物收藏者、研究者,更是一位传承者,我有使命和责任感去坚守这门工艺。不仅要接受前人技术与艺术的传承,更是要将现代新产生的技术、艺术融入其中并传承下去。建议政府部门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建立雕刻专业学校,也可以在有关高等艺术院校增设一个雕刻艺术专业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让他们接触这门艺术,有兴趣的来学习石雕技艺。虽然他们的初衷不一,但我觉得,不管他们的初衷如何,只要他们能真正地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好这门手艺,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延续和发展是极其有利的,或者说是一种推动。因为这一人群,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系统的,是规范的;他们思维和理念是先进的。正因为有了这些新鲜血液的输入,我们这门艺术的生命才会更活跃。

纵观过去和现今,更展望未来。现在国家正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是功垂千秋的伟大事业,也更鼓舞了诸多的石雕艺人。我们非但要做好目前的事业,更要有序的把石雕技艺传承好,这样我们的下一代就不会有迷茫,让他们懂得热爱这门艺术,让他们热爱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石雕这门古老的艺术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它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更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沧桑与辉煌。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人们的不断淬炼与升华,使得这朵艺术奇葩更具娇美。石雕艺术的未来更加灿烂无比!我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悠久灿烂的石雕艺术将大放光彩,石雕艺术的发展将前程似锦。

参考文献:

[1]刘同保.“工匠精神”下的觉醒与升华――探讨新常态下曲阳石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雕塑,2016,(02):60-61.

篇(2)

获奖情况

1978年作品《金鸡台盆》获全国漆金木雕二等奖。

2011年被评为嵊州市“优秀文艺人才”。

2011年作品《世代平安》荣获第6届中国(东阳)木雕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

骨木镶嵌是华夏文化的一绝,也是我国祖先遗传下来的古老文化艺术之一。清乾隆年间,宁波骨木镶嵌的技艺水平已相当成熟,有书记载赞誉当时骨嵌拼接为“天衣无缝”。嵊州,这座以雕刻为传统工艺之一的古老小城,依托本土优势,不仅继承了宁波骨木镶嵌的精髓,而且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作品凝历代艺人智慧心血于一体,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于一炉,其工艺堪称精美绝伦,其精品令人叹为观止。

一、骨嵌工艺,源远流长

骨木镶嵌工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隋唐时期一直被列为贡品,到清朝中期已享有“图案古拙,几同汉画,手艺精绝,凑雕工致”的盛誉;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世纪70年代初,嵊县(现为嵊州市)黄泽木雕厂派出一批学徒前往宁波学习镶嵌技艺。虽然骨木镶嵌在制作方法上有高嵌、平嵌和高平混嵌三种,但解放后宁波骨木镶嵌中的高嵌技法已濒临失传。因雕刻是嵊州古老的传统工艺之一,学成归来的嵊州人在学习宁波平嵌技法的基础上,依据之前已掌握的木雕工艺,潜心钻研深浮雕及浅浮雕在骨木镶嵌中的运用。

骨木镶嵌以象牙、黄杨木、骨片、白玉、彩石等为原料,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首先在红木底座上起槽后镶嵌图饰,再经打磨雕刻及髹漆而成。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图样设计、材料准备、图样分割、贴花、锯花、排花、凿槽、镶嵌、压坯、打坯、修光、打磨、洗花、精雕、打框及油漆等20余道工序。构图及工艺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不可机器批量生产。

二、推陈出新,独树一帜

宁波骨木镶嵌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静物和图案装饰纹样等,多用于家具、门窗及生活用品的装饰。嵊州骨木镶嵌脱胎于宁波骨木镶嵌,却在工艺、形式和雕刻技法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升华。

工艺方面,嵊州骨木镶嵌增加了固定一节,使作品历经时间考验而不脱落变形。古老的镶嵌工艺受工具所限,直接将胶水涂抹于骨木等材质中,镶嵌进底座后进行雕饰,时间久了易脱落。而嵊州骨木镶嵌在重复上道工序后,用重物压在骨木上24小时后再进行雕刻。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创新,却让文化艺术品经久传世成为可能。

形式方面,嵊州骨木镶嵌突破以往单纯为家具做装饰而成为独立的装饰工艺品,创造出形态各异的挂屏、插屏、屏风、黄杨节子等。

雕刻技法方面,原有的骨木镶嵌在采用高嵌技法时,镶嵌物一般高于底座2~3毫米,但嵊州骨木镶嵌改变了原来的雕刻形式,镶嵌物可高出底座1.5~2厘米,这对原有的雕刻技法是一种挑战。这种创新不仅更适应独立工艺品的特性,而且使得人物作品五官明晰、衣纹生动。

如今,嵊州骨木镶嵌的作品造型多样而精巧别致,不仅工艺精湛,丝丝入扣,不留丝毫缝隙,而且在图形的创作上艺高一筹。它的特征可用六个字来概括:光滑、珍稀、鲜明。

三、潜力巨大,传承有方

篇(3)

尹京祚说:“刚起步学习蛋雕时,因为力道掌握不好,雕坏蛋壳的事常有,家里正常吃鸡蛋的速度根本满足不了我对蛋壳的需求。”为了尹京祚的创作,一家人开始太吃特吃鸡蛋,炸着吃、煮着吃、蒸着吃……家里每顿饭都离不开鸡蛋。

所谓蛋雕,即在禽类蛋壳上通过精雕细琢后形成的画作。它融雕刻与绘画于一体,运用微雕、浮雕或镂空雕等传统雕刻工艺来呈现艺术效果。蛋雕作品一般不点染任何颜料,而是完全依赖蛋壳本色来体现。蛋雕作品完成后,还要进行清除蛋液、消毒等处理。

蛋雕的历史并不很长,但其影响却源于公元六世纪的彩蛋。约在中世纪时代,欧洲开始有人将鸵鸟蛋予以彩绘装饰,取其具有“新生”、“重生”之意,进而使它成为复活节的装饰品。

中西配合蛋雕工艺品有多种,从雕刻的手法区分主要为两类,其一是在颜色较深的蛋壳表面用雕刀刻出人物、文字、山水、花鸟等图案,图案成形后其效果类似于美术中的素描或线条勾勒,这类蛋雕基本上采用鸡蛋壳为主料;其二是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这类蛋雕的层次感较强,通常选用质地较厚的鹅蛋、鸵鸟蛋等禽蛋作为材料。

相比较而言,在蛋壳表面雕刻图案的工艺是比较简单的。镂空蛋壳相对在蛋壳表面作图而言,难度就要大一些了,其中最主要的困难在于蛋壳又薄又脆,极易破碎,常常在一件作品即将完成时损坏,出现了裂纹,或是掉落一块,整件作品即报废,成功率较低。

篇(4)

冰雪雕塑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冰雪雕塑融化后变成水,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从而成为一种绿色艺术表现形式。冰雪雕塑在艺术家享受了创作乐趣且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之后,没有给大自然造成任何伤害,这种艺术创作形式尊重了生态环保理念,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1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学创新要点

第一,地方特色课程《冰雪雕塑艺术》纳入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二,编写和出版了《冰雪雕塑艺术》教材,填补了高校冰雪雕塑领域教材的空白。第三,成立大学生冰雪艺术中心,为在高校广泛地开展冰雪雕塑艺术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有效平台。第四,打造实训基地实践,组织冰雪雕塑大赛。探索高校学生冰雪艺术应用型能力培养探索的新模式,有效地支持了冰雪产业经济发展,并推广到同类院校,起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第五,建立多个高校冰雪雕塑产业基地,为冰雪雕塑专业人才的教学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2.1学校要高度重视冰雪雕塑艺术课程

我国高校主要是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的,对于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相关专业非常重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而言是不够的。我国的冰雪资源在北方,而知名的美术艺术高校多在南方,如鲁美已经过江南,这就对北方各大高校的美术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北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冰雪雕塑艺术课程,努力利用自然资源来促进美术艺术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显著提高,国家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艺术就是激发灵感进行创新的突破口。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积极建设冰雪雕塑艺术课程也是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教学素材。

2.2撰写冰雪雕塑艺术校本课程

冰雪雕塑艺术进入大学校园的时间不长,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材料比较匮乏。这就需要各大高校总结既有的教学成果,同时吸收国外先进的冰雪雕塑艺术经验,逐渐形成并且完善自己的校本课程。具体工作可以从冰雪文化和雕塑艺术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冰雪雕塑与其他雕塑的不同之处在于,冰雪雕塑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消失,这就需要学生对冰雪雕塑材料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在雕塑之前,根据雕塑的工期和展览的时间来选择适当的雕刻材料。为了保证雕塑效果完好,通常冰雪雕塑材料都是由机器生产的冰板和雪砖,了解这些材料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利用雕刻技巧来创作。第二,冰雪雕刻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圆雕和浮雕。圆雕是指立体的雕刻创作,浮雕则是与其他美术创作中的浮雕一样。此外,镂空雕塑也是冰雪雕塑的方法之一,但是这个力道很难掌握,艺术价值与雕刻技艺都非常高。另外,由于现代声光乐的发展,在展览冰雪雕塑艺术作品时,融入灯光和音乐因素,能够突出冰的剔透和学生的纯洁,从而让作品更加有艺术表现力。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艺术知识的培训,从而让学生在创作中创造性地应用技术来增加作品的价值。总之,在撰写冰雪雕塑艺术校本课程中,要力求全面,由浅入深,能够让一个没有冰雪雕塑艺术背景的学生系统地学习。

2.3构建冰雪雕塑艺术平台

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人们重视艺术,但是更多的是关注就业等生存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构建相关的艺术平台,给具有冰雪雕塑艺术技能的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借此平台,还能够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冰雪雕塑艺术。由于我国的降雪分布不均,冰雪雕塑艺术是美术领域中的小众。这就需要高校肩负起构建冰雪雕塑艺术平台的任务,将冰雪雕塑艺术推广出去。这个冰雪雕塑艺术品台,还是学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的重要实践场地。通过组织冰雪雕塑艺术大赛来让学生们进行实践。由于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灵感,并且冰雪雕塑材料相对来说比较贵,所以学生的每一次创作都非常宝贵。通过比赛的形式来组织冰雪雕塑实践,能够让学生的精神紧张起来,聚精会神,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急中生智,实现雕塑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2.4系统地学习和实践冰雪雕塑技能

就冰雪雕塑艺术技术而言,需要系统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获得这个技术。高校将冰雪雕塑列到教学内容中来,就要制定系统的教学课程,并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基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掌握冰雪雕塑艺术,让技能成为本领和求职的资本。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要面对大量学生,这就不能像传统的师傅带徒弟那样进行教学。在教学课程设计上,要通过对校本课程的讲解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要通过冰雪雕塑艺术平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冰雪雕塑艺术技能。

2.5打造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基地

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和雪博会每年都会吸引万千游客,中央大街上的冰雪雕塑也为其增加了旅游看点。游客对冰雪艺术的热爱为打造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高校要为打造这个产业基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一方面可以弘扬冰雪雕塑艺术文化,另一方面能够促成产业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冰雪雕塑文化可以成为移动的艺术展览品,这就增加了冰雪雕塑艺术的商业价值。打造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基地,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训练场所,另一方也通过艺术基地影响力的增加来为学生的艺术作品进行宣传,这就实现了学校经济收益和学生艺术名气收益的双得益。因此,学校要在保证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倾注更多的精力在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基地上,让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基地成为学生高品质作品的展览礼堂。

3结语

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来推进教改的进行;需要撰写校本课程来提供教学素材;需要构建艺术平台来吸引冰雪雕塑爱好者参与进来;需要有系统地学习和实践计划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需要打造艺术产业基地来为这些冰雪雕塑艺术人才提供实践基地和工作场所。冰雪雕塑是人类和大自然共同打造的美丽艺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要求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极大的提高,冰雪雕塑就是积极健康的高雅艺术。因此,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学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最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教学亮点。

参考文献:

[1]王凯宏.中国北方冰雪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探究[J].学术交流,2013(07).

篇(5)

在感叹当地人智慧的同时,文渝光也深受启发,觉得应该可以用竹壳来做点什么。那时,他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来,只是跟着当地妇女有样学样,用竹壳做了一些瓶瓶罐罐的封口或垫子之类的小玩意儿。

70年代中期,文渝光招工到了石油单位,但工作地依然在农村,要四处去打井。真正开始与竹壳结下不解之缘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当时,石油钻井队的工作是24小时三班倒,除了工作的8个小时,文渝光余下的大把的时间不知该怎么用,“钻井队里又没多少女工人,不能谈恋爱,平时生活很枯燥。”于是,文渝光想起了在石柱当知青时看到的用竹壳来做鞋底的事情,“在竹壳上作画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这种想法就开始在他的心底慢慢滋生。

“那时自己有了点收入,就开始钻研。”文渝光回忆,“每年都要回城,回来后,我就去那些展览观摩,去书店买些美术、书法、雕刻的书来学习。”一开始,他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诗词或者头像这类烙印着时代印记的东西,后来通过学习,慢慢掌握了速写、素描、石膏画、书法等基本美术技能,为之后竹壳雕刻画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竹壳雕刻画第一人

由于竹壳雕刻画是一种新的雕刻门类,所以,文渝光并没有其他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全靠自己摸索找出一条路子。“要真正创作一幅竹壳雕刻画,从一开始就极其艰难。”文渝

光告诉笔者,“光是挑选竹壳材料就极其讲究,不仅要看准季节,还要找好竹林,必须是大型的苦竹、慈竹、毛竹等。竹壳要挑选欲落未落的,根部有泥土的不能要,顶部太脆弱的也不能要,只能挑选中间部分,并且竹壳若被水浸泡,竹虫咬孔也不能用。”

因为最好的竹壳出在每年的12月和1月,所以,每到这个时段,文渝光都会跑到郊外去挑选竹壳,北碚、江津、綦江、万盛、南川,甚至广西和云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捡回来的优质竹壳首先去毛、晾干、薰煮、浸泡、压平,确保其保持原生的光泽和质感后,再将竹壳平整地贴在硬纸板上,在其表面上进行打底创作。“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以刀,随心而作,不过最好还是要在竹壳上用笔绘出图案,然后雕刻上色。”因为竹壳很薄,有自身的纹理,力量轻重难以掌握。文渝光说 :“最后的雕刻是个很精细的步骤,稍微哪里出了点小瑕疵没有刻好,整幅竹壳雕刻画就报废了。”

在文渝光并不宽敞的家里,笔者看到他的竹壳雕刻画作品不仅有山水花鸟、风土人情、巴渝风光,也有戏剧脸谱、古今人物、书法篆刻、诗歌配画等。“竹壳雕刻画什么都能刻,只是我平时多以古风、古遗的内容为主。”细看每一幅作品,都会发现其在构图上不仅饱满简洁,而且讲究对称呼应,疏密、虚实、动静的处理十分得当。文渝光说,他创作的竹壳雕刻画借用了民间年画的艺术手法,主要人物为构图中心,次要人物点缀主要人物的下部,集中概括,互不遮挡,主次分明。同时根据构图审美的需要,可以自由地扭曲、夸张、变形,服从主题的需要,统一而有变化。之后,他又融入了浮雕等多种技法,使其作品具有国画的韵味与油画的厚重,以及版画的浅浮雕的效果。虽然没有准确的人物比例,没有秀雅和妩媚,却保留了难得的古拙、浑厚、纯朴的原始气质。

经过几十年的潜行摸索与技术经验的累积,如今的文渝光创作竹壳雕刻画几乎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他创作出的竹壳雕刻画具有不蛀、不霉、不变形、不脱墨、无污染等优点,受到很多收藏人士的喜爱。而文渝光本人也曾作为巴渝民间艺人的代表跟随重庆代表团出访日本广岛,作品在当地展出时,日本友人对他的竹壳雕刻画赞不绝口,他带去的几十幅作品很快便被抢购一空。

1989年对文渝光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他创作的竹壳雕刻画《祖国万岁》在首届全国职工工艺美术展中获得了铜奖,他的竹壳雕刻画也由此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并得到专家们的认可,这给了他继续创作的信心。此后,他的“巴渝民间竹壳雕刻画”在民间工艺的殿堂屡获殊荣。1999年,获得巴渝优秀民间美术家称号。2000年8月,加入重庆市民间艺术家协会。2002年,《一诗一画》夺得重庆市首届巴渝民间艺术节金奖。2005年,以《论语・季氏》为蓝本创作的《君子三戒》获得第三届重庆市文学艺术奖,2006年,被评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2013年,竹壳雕刻技艺进入第四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壳背后的奉献精神

作为竹壳雕刻画第一人,怎样把这门民间技艺传下去,如何培养传承人,是文渝光考虑的一个大问题。他曾向大庆村附近的学校表达过免费收徒的想法,并专门开设了竹壳雕刻画培训班,“我的心愿是招收徒弟,及我所能,倾囊相授。”

他曾带过两个徒弟,可两人没多久就改学其他的技术了。“其中一个徒弟是四川美院的大学生,是我2001年在解放碑表演竹壳雕刻画时认识的,后来他还几次上门向我请教,但几个月后就没再学了。”对此文渝光一直耿耿于怀。

文渝光坦言,学竹壳刻画要具备一定的书法绘画功底,还要有静下来潜心学习的决心。因为竹壳很薄,在上面雕刻对力道的要求很高,而如何在大小不同的竹壳上构图也是一门学问,所以要初学者在短期内完全掌握有一定困难。自从竹壳雕刻画申遗成功后,其名气就渐渐大了起来,很多人慕名求教,但一封狱中来信却竹壳背后的奉献精神作为竹壳雕刻画第一人,怎样把这门民间技艺传下去,如何培养传承人,是文渝光考虑的一个大问题。他曾向大庆村附近的学校表达过免费收徒的想法,并专门开设了竹壳雕刻画培训班,“我的心愿是招收徒弟,及我所能,倾囊相授。”

篇(6)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1)03-0061-4

江安竹簧工艺是中国竹文化的又一典型代表,是四川省突出的传统工艺,是宜宾市乃至四川省的竹文化显著符号。

2007年,江安竹簧工艺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扩展项目。至此,源远流长、形态独特、特征明显的江安竹簧工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使之在新的时代,能有效地得到传承与保护。

一、发展历史

1973年英国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竹簧,中国竹制工艺品。著名产地有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和四川江安”。由此可见,江安竹簧工艺在全国竹簧工艺中名列前茅,享有盛誉,早已名载史册,蜚声海外。

1、“竹公神像”见证江安竹工艺历史

位于川南宜宾东部的江安县,建县于东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至今已有1660余年的建制史。由于气候、地理的原因,江安境内竹种丰富、门类众多。人们用竹、种竹、住竹习以为常,食竹、画竹、咏竹至今犹盛。

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文物普查时,由曹家树等在该县留耕镇三块碑观音庵发现的石刻“竹公神像”,见证了这一史实。从神像底座题刻及像旁树立的碑文可知,该石雕是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3年),当地人供奉的竹业祖师偶像。

众所周知,民间行业成熟之标志有三:一是行业产品立足于世;二是行业内部有共同的信仰和习俗;三是具有大家崇奉的祖师偶像。因此该石雕的出土,有力地证明了500多年前的江安,其竹工艺已经成熟,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它山之石”促进工艺发展

民国版《江安县志》记载:清光绪15年(1889年),湖北沈秉坤任江安知县,大力兴办教育、发展技术、整顿治安。他见该地竹艺流行,而无竹簧制品,遂自湖南邵阳引进竹簧制品,让艺人许昆山、蒋云斌试制成功,进而形成一大流派。故江安竹簧工艺之始,当在清代,至少已有120年历史。此事见于光绪年间树立的《沈公碑》,此碑今存现名“江安中学”时为“四川省第三中学”的校内。

3、“国际金奖”标志工艺成熟

江安竹工艺历史悠久,但其竹簧工艺年代并不算长。然而,其成长速度和产品效果,却让世人始料不及。宜宾史料记载,1915年,江安艺人蔡金山制作的“竹簧花篮”,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这证明,江安竹簧工艺在近代已经相对成熟。

4、“工艺大师”实现工艺传承

在江安竹簧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的前后20年间,相关部门对江安竹簧工艺的从业者,给予了政策支持、经济扶持,尽量为他们搭建平台、寻找出路。至今,经过评定,何华一被评为“中国竹工艺大师”,唐洪畴、周明伦、钟国富、何素梅等7个人,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另外,还有3人被评为四川省高级民间(雕塑)艺术家。这些工艺大师,是该项工艺的实际传承人,他们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积极作用。

5、“闪光金牌”旁证高超工艺

作为一项传统工艺,其产品质量的高低,缘于它的工艺品质和艺术水平。令人欣喜的是,自1956年至今,江安竹簧工艺共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金、银、铜奖共计53件。闪光的奖杯奖牌,辉映着江安竹簧工艺高超精湛的历史。

二、四个流派

江安竹簧工艺的传承模式,分家传和师徒相传两种。他们或自立门户,或集体运作,既不断借鉴他派长处,又着意潜心创造出新。他们各领,各展其能,相互竞技,既有各自的主打产品流行于世,也会一专多能,旁及其他,从而形成长盛不衰、绵延不断之势。理性观照江安竹簧工艺,按其产品的工艺、属性和用处,可分为四大流派。

1、致和派

即以清代刘子卿为首、创建“致和工厂”的“致和派”。子卿之师即江安竹簧创始人许昆山、蒋云成。后有蔡金山、邹云生、李国才、顾聚铭、邹海云、邹海山等沿继其后,以竹簧、竹雕独树一帜。第三代传人顾聚铭首创烟熏皮雕,遗泽至今,并被光大。

2、玉竹派

即以清代周少清为首、创造堆雕技艺的“玉竹派”。少清幼得家传,首创堆雕之法。后送其子西陶前往重庆美术专科学校,传艺于次子德民,主持“玉竹工厂”。德民首创印花竹筷。其第四代传人周明伦、周明红后任江安竹簧工艺厂厂长,对于改派工艺多所发扬。

3、王氏派

即以清代王绍清为首、长于“明筋镶嵌”的“王氏派”。绍清幼得祖传,精于造型雕刻,创造“明筋镶嵌”后,广泛用于花瓶、座屏、文房用品之中,使之古雅新奇,独树一帜。

4、综合派

即以现代赖银章为首、以小作坊为主的“综合派”。他们人物众多而自立门户,但又各有所长。突出者赖银章自幼习艺,主攻雕刻“人物战场”。50年代曾做“龙凤狮头筷”为花甲大寿献礼,深得激赏,传为佳话。该派传人何华一,开创楠竹的综合利用,颇多创新。

三、七种形态

按现行状况看,江安竹簧工艺是江安竹工艺的总称。其表现形态有:竹簧、竹筷、竹雕、竹根雕、竹编、竹具、竹装修七个大类。上千个花色品种,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限于篇幅,这里仅作粗约介绍。

1、精致的竹簧

竹簧,又叫翻簧。其工艺是将生竹去掉青皮即成竹簧,再经蒸煮压平,利用粘、贴、镶嵌等法,制成用品,再施装饰。其制品有珠宝盒、花瓶、麻将、镇纸等。其绝技是“堆雕”和“明筋镶嵌”。堆雕即将多层竹簧嵌压在一起进行雕刻,每层保留图案,用“起堂子”之法去掉多余部分,从而达到向背分明、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的效果。明筋镶嵌是利用竹块横截面的花纹斑点(俗称“明筋”),镶嵌成几何图案,贵在每块之间毫无缝隙,浑然一体,使无人工痕迹。此技难以掌握,常人不敢染指。

2、美观的竹筷

筷子是东方文明的又一象征,它是“民以食为天”的产物,对其施加工艺,则是饱暖之后“食不厌细”、“服求其丽”的延伸。

江安竹筷分为雕刻竹筷和印花竹筷两类。印花是采用铁板火印,于筷上烙出花纹图案与文字,此艺简单实用,产品价廉物美,故曾创出江安印花竹筷占却华夏半壁河山的盛事。雕刻竹筷之法,分为圆雕、镂空雕、浮雕、透雕几种。往往一筷多雕,合而为用。其最精致者以龙凤狮头筷为绝。19世纪50年代,江安赖银章首创龙凤筷―双,龙筷之龙栩栩如生,凤筷之凤惟妙惟肖,顶端之狮含珠踩宝,深得主席喜爱。

3、精妙的筒雕

江安竹簧工艺中的竹筒雕,主要为帽筒、笔筒和花瓶三种高档文房用品,历来倍受藏家和书画

界青睐。普通者以一般楠竹雕刻,妙者以变形的凹竹、龟面竹(人面竹)为之。内容可雕刻山水、花鸟、人物、走兽、龙凤、书法等;技法有镂空雕、皮雕、浮雕、圆雕、阴刻、阳雕、皮雕。其绝者为多层镂空,精者多达5层而不透筒壁,其难度可想而知。另外,江安烟熏皮雕也属一绝。其法是持竹筒经烟熏过,使之色深,然后以刀,描刻出各种图纹,辅之以砂、刮之法,呈现出古色古香的韵味。此艺皆为有书画修养者所能。

4、变废为宝的竹根雕

江安竹簧艺人在20世纪80年代,受四川美院教授唐德泉培训后,开始利用天然的楠竹头为原料,以其竹头竹根的自然造型,独运匠心,巧妙设计,雕刻出各种人物、脸谱、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大有返朴归真之效,倍受游人来宾喜爱。

5、审美为主的竹编

此艺是根据所编器物或书画需要,将竹材劈而为薄丝或竹块,甚至染色进行编制。产品有书法、绘画、花瓶、茶具、酒具、花盆等,一般用于美化生活,陶冶性情。

6、装点生活的家具

针对社会生活和实际需要,江安艺人根据美学原理,通过精心设计,利用竹簧、竹雕、竹镶嵌等法,可以制作实用家具。诸如桌、凳、床、椅、篓、盒、沙发、书架等,可谓穷尽其妙,各尽所能。

7、独具一格的装修

江安竹簧工艺师们身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本事,巧妙利用竹簧工艺,竭尽所能,创造了“全竹装修”之法一一即用竹材装修宾馆、饭店等。绝者不用一钉一铁,尤具自然、典雅之美,当然也有经济效益。

四、六个特征

江安竹簧工艺有别于国内上海嘉定、江苏金陵、湖南邵阳和浙江黄岩等地工艺,具有自成一格的个性特征。

1、高超的艺术性

江安竹簧工艺保留了中国书画的笔墨趣味和韵致,是文化艺人审美追求的自然流露和实践,是艺术和生活高度统一的产物。因此,它有高超的艺术性。

2、广泛的实用性

江安竹簧工艺的产品,无论是案头摆设供人审美,还是日常生活必备之物,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编堆竹簧,都有明显的实用性。如果它不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使用功能,不可能盛传不衰,绵延不绝。

3、普遍的社会性

江安竹簧工艺的社会性,不仅表现在从业艺人的多重角色,也显现为竹簧制品的全方位渗透和旅游产品的大量开发,同时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同与珍视。

4、鲜明的时代性

梳理江安竹簧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期,其竹簧工艺技法有所不同,其表现内容有所差异,其实用功能有所变化,其造型结构有所创新。

5、难得的独创性

与其他地区的竹簧工艺相比,江安皮雕不仅为国内首创,而且的艺术水平远在江、浙、湘、申之上,尤其是其皮雕技巧的刮、砂,具有独创性,以赖银章、何华一为代表。

6、传承的神秘性

江安竹簧艺人讲究技道并进,德艺双修,追求神形俱佳,主张以文养艺。每每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或家内相传,或师徒沿袭。即使广纳门徒者,也要求“学徒三年、帮师三年”,而且其绝技或工艺精髓等“看家本领”只能“父传子”或“父传女”。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但结果是导致某些技巧和工艺濒于失传。

五、多重价值

江安竹簧工艺制品,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典型的文人意趣,又有突出的民俗特征,兼有难得的祥瑞意识。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案头清供,都体现了竹簧艺人关注生活、贴近时代、反映社会的思想意识。因此,它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该地方经济、文化、民俗、交流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其中,特别是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尤为突出。

1、艺术价值

江安竹簧工艺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既保留了中国传统书画的笔情墨韵,又显示了艺人们高超的工艺技巧,彰显了绝妙的艺术魅力,体现了文化和自然的和谐特质,让人审美,给人慰藉。无论皮雕人物花卉,圆雕山水草虫,还是贴簧堆雕细刻,都见刀见笔,意趣盎然,栩栩如生。特别是一些能书能画者的参与,拓展了创意空间,注入了,人文精神,为之锦上添花。它是工艺师们施展才智、绽放艺术创造力的另类载体。

2、科学价值

江安竹簧工艺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有刻凿、拼接、粘贴、烟熏、皮雕、镂空、浮雕、圆雕、堆雕、分层粘贴、压合、镶嵌等多种工艺技巧。从而使竹簧工艺品玲珑剔透,古朴深邃,层次丰富,形式高雅,耐人玩味。

篇(7)

“嘛呢”一词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嘛呢”而称“嘛呢石”,藏族同胞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纹”。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

有嘛呢石的需求,便诞生了从事石刻的工匠。这些工匠形形,有世代以此为业的,也有临时为业的。一般都是佛教信徒,他们将自己的虔诚与信念刻进冰凉的石头,赋予石块以生命。

在布达拉宫的西南方,一座药王山与它咫尺相对。在药王山附近,居住着很多以雕刻嘛呢石和佛像为生的工匠,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双手在山体遍布的石块上刻下隽永信仰。不光他们的作品被视作一件件艺术品,就连他们挥锤钉凿,舞刀精刻的过程也成为人们观摩的一项独特艺术。在这些观摩人群中,翁见明是一位常客。

翁见明同样从事嘛呢石雕刻,但他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艺人。作为一名生在拉萨长在拉萨的标准“藏二代”,翁见明对于自己的第二故乡——,有着难以言说的深刻情感。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文化对翁见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喜欢这里的人,喜欢这里的各种风情。的美早已铭刻在翁见明的心中,他更想将这内涵广博的美传播开来,在翁见明看来,可以长久保存的嘛呢石无疑是最佳的传播载体。

已过不惑之年的翁见明回忆起自己与嘛呢石的缘分,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最初是小时候和同伴们一起出去玩儿,在山上看到嘛呢堆,就觉得特别好看。后来知道药王山那边有专门雕刻嘛呢石的,没事就跑去看。”当时,年幼的翁见明并不了解这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是单纯觉得好玩儿。

长大之后,翁见明开始搜集各种资料,关注并研究从小时候起就很感兴趣的嘛呢石艺术,走访了很多地方,观摩嘛呢堆和摩崖石刻,探访老工匠。从小生活在的他说着一口流利的藏语,在和当地人进行交流时没有太大障碍。

拉萨的药王山更是他常去的地方,很多老工匠并不太愿意向陌生人传授自己的技艺,无法直接问出自己想要的东西,翁见明也并不灰心放弃,他就静静地站在一旁仔细观察。“主要是看他们的刀法,如何打磨石块,每一刀都用怎样的力度雕在哪里。”凭借着这样的“偷师”,加上自己的用心琢磨,翁见明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革新传统,名山大川刻石上

可以说这些传统手工艺人是翁见明嘛呢石雕刻的最初导师,从六七岁时就开始练就的绘画功底,也为他探寻这条艺术之路提供了不少的便利。在叹服传统工艺的同时,他也发现传统的嘛呢石雕刻存在着做工不精细,题材不宽泛的缺陷。他开始思索如何将这一传统工艺打造成艺术精品。

为了开拓思路,上世纪90年代末,他专门到山东翰林浮雕培训学校,师从著名石雕大师张安,学习各种石雕技巧。在内地学习期间,他还利用假期到北京、四川、山东等地拜访石雕老艺人,这一过程令他深受启发。

回到后,他一次次地尝试将自己学到的各种石雕技艺与藏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在保留嘛呢石传统内涵的基础上,让它更具视觉美感与震撼人心的冲击力。高原上特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为这样的技术创新增添了不少难度,然而无数次的失败并没有让翁见明气馁,就凭着对嘛呢石由衷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终于解决了在高原上精雕嘛呢石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他的题材也更广泛。在翁见明的嘛呢石作品中,除了传统嘛呢石雕刻的六字真言、佛像佛经等内容,他还独具创造性地将的著名建筑、名山大川以及文化中的各种吉祥图案雕刻在嘛呢石上。此外,将唐卡这一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移植在嘛呢石上,也是他执著钻研后的创意。

作品只赠,结缘善款是唯一收入

现在,翁见明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尽管工作室里现有两名设计师和3名学徒,翁见明还是喜欢亲身参与从采集原料矿石到最终作品成型的每一个步骤。通常,一块长宽二三十厘米的作品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一些大型的作品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在他看来,每一块嘛昵石作品都像是自己的一个孩子,他不愿意错过它们成长的任何片段,而这其中的乐趣更是旁人难以感同身受的。

在并不宽敞的工作室里,翁见明娓娓道来这一块块嘛呢石作品的前世今生。这些精美艺术品的原材料都是采集于拉萨市林周县雪乡的页岩矿石,据说这些页岩矿石要经过上亿年的演化才能形成。将石头切割打磨好之后,再根据石头上的天然纹路构思图案。当图文经过特殊工艺设计好之后,再将它们按1:1的比例雕琢在石头上。接下来就要用最细的砂纸打磨作品中的细小瑕疵,用天然矿物颜料为作品着色,再进行最终的抛光,一块精美的嘛呢石作品就打造完毕了。

这一过程既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的艺术特色,又增添了新颖的技术手段,翁见明就是在这样的新旧结合中体味着雕刻嘛呢石带来的无限乐趣。

在藏地,嘛呢石都没有固定的价格,信徒们会根据自己的心愿支付数额不等的钱币,扣除生活和生产成本,剩下的并不多,工匠们多是凭借着心中的信仰从事这份手艺。翁见明雕刻嘛呢石也因发自肺腑的热爱难以割舍。他的所有作品除了一部分自己收藏之外,其余都赠送给热爱文化的人们。一些获赠嘛呢石的朋友自愿给予的结缘善款则是工作室的唯一收入,但并不足以支撑工作室的运转,他用自己的工资支撑着工作室的创作。当他拿起刻刀在石块上细细雕琢时,那分专注中微带欣喜的神情明明白白地表示他并不在平这些,他热爱这个最古老的手艺,心甘情愿地沉醉其中。

篇(8)

迷上“如履薄冰的艺术”

刘丽1985年出生在河南义马市,双鱼座的她对台湾女作家三毛崇拜有加,读高中时就偶有美文发表在报刊上。刘丽原本的理想是当一名女作家。

17岁那年,刘丽在网上看到一幅图片:一位外国老人正聚精会神地创作着,手里拿的是一枚即将雕刻完成的鹅蛋作品。鹅蛋上精美图案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刘丽的目光,“居然能在又薄又脆的蛋壳上,创作出如此精美绝伦作品?!”刘丽瞬间被蛋雕艺术所征服。

刘丽很快又了解到,蛋雕在国外是相当受尊敬的艺术门类,历史可追溯到基督教传入欧洲之后的中世纪。2001年底,法国一枚收藏过百年的“费伯奇彩蛋”,拍出了近900万英镑高价。由于蛋具有“新生”之意义,每年复活节前夕,欧洲人都会把着色打扮后的彩色鸡蛋送给亲友,以此表示祝福。而蛋雕艺人则会抓住时机,制作出一个个造型别致、色彩绚丽的蛋雕工艺礼品。此习俗至今仍流行于世界各地,特别是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地区。

虽然蛋雕艺术在国外风光无限,但受传统文化影响,并未在中国广泛流传,其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人小志大的刘丽暗暗立志,要成为中国的蛋雕高手!

刘丽没什么美术基础,对雕刻更是一窍不通。但凭借着对蛋雕艺术的热爱,这位女高中生走上了一条独自探索蛋雕艺术的艰苦历程。

蛋雕的工序是先在空的鸡蛋壳上用笔画出图案,再用小刀进行雕刻。为了雕刻出满意的处女作,刘丽首先自学起了绘画。通过一番苦练,在对自己的画作感到满意后,她才开始尝试着做蛋雕。刘丽先用筷子和小钢片,打磨出了几把大小不一的刻刀。每天一放学,刘丽就奔家而去,她要赶在父母下班之前,把冰箱里的鸡蛋悄悄转移几个到自己的房间里,然后关上房门偷偷玩蛋雕。

刚开始,刘丽连怎样将蛋液从蛋壳中取出都不懂,拿医用注射器总也抽不动,用别的方法又会弄坏蛋壳。后来查阅了相关资料她才明白,只要用针管往蛋壳内注入气体,蛋液就会自然流出来。然后将清水置入蛋壳中做更深入的清洗,以利于长久保存。清洗完毕后,蛋孔朝下自然阴干两周时间,等蛋壳与蛋膜自然结合成为坚硬的蛋壳,才适合雕刻。

一开始由于力度把握不好,刘丽手中的刻刀刚一触到厚度只有0.3毫米的蛋壳,它就碎裂了。在浪费了几十个蛋壳后,女孩简直想放弃。但一想到那位外国大师的华美作品,她又拥有了潜心修炼的动力。

因材质特殊,蛋雕比微雕艺术更复杂,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心无旁鹜,一气呵成。从下第一刀开始,刀刀皆险,如履薄冰。但刘丽并未被困难吓倒,她喜欢这种惊险刺激、充满挑战的创作方式。

传播蛋雕技艺成“校园富妞”

很快,刘丽的妈妈发现了一件蹊跷事:她一次次买回家的鸡蛋,总是不见怎么吃就没了!她终于发现女儿经常躲在房间里不是写作业,而是在玩什么鸡蛋雕刻,并且糟蹋了她很多鸡蛋,不由火冒三丈,把刘丽骂了个狗血喷头。

但是,爱好书法的爸爸很支持她自学蛋雕,并承认这是一门比书画更精细的艺术。他一边向妻子介绍蛋雕大师有多么了不起,一边鼓励女儿:“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你就好好练吧!”爸爸还定期为她提供买鸡蛋的钱。

自学半年后,刘丽终于在无数次失败中找准手感,完成了她的第一件蛋雕作品《银月红梅》。不料在将蛋壳粘在小木托上的时候,却因手指用力不匀,一下捏破了!刘丽心疼之极。

第二件作品的“牺牲”更令刘丽懊恼。作品完成后,她放好一张背景纸,举起数码相机拍摄,忽然刮来一阵微风,背景纸倒了,把她花一周时间雕刻好的作品砸掉在地上!女孩欲哭无泪,此刻她才体悟到一位法国蛋雕大师的话:“蛋艺创作就像是走钢丝,作品只有两种,一种是0分,一种100分。它需要超群的心理素质和技巧,具有极强的挑战性。”

在加倍呵护下,她的第三件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总算得以保存下来。尽管与蛋雕大师的作品相比还显得“小儿科”,但她还是勇敢地把作品图片上传到网上,虚心接受网友和同行们的点评。

令刘丽喜出望外的是,她通过展示作品有幸结识了河北涿州的蛋雕大师蒲德荣。他给刘丽提了一些中肯的建议。一年后,渐渐找到“感觉”的刘丽,不但能模仿制作弗兰茨?格罗姆的名作,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独立构思的蛋雕作品。

要想雕出好的作品,绘画是第一步,其次是蛋壳的光洁度、色泽、形状等需适应雕刻的主题。一盆鸡蛋能够被选中做蛋雕的往往不过二三枚。

放学后,刘丽常在超市的禽蛋处徘徊,往往是盯着一堆鸡蛋观察二三分钟,才拿起一枚仔细端详。她这种挑蛋的方法没少遭白眼,排在后面的大姐大妈终于忍不住了:“小姑娘,你买鸡蛋还是挑对象呢?这么长时间就买一个蛋,后面都等着呢!”

刘丽迷上蛋艺后,一盆盆蛋液就成了一家人的主要食品。刘丽说:“家里常常一天三顿饭都在吃鸡蛋,菜是鸡蛋做的,汤也是,全家人一身的鸡蛋味儿!弟弟一听说又要吃鸡蛋就会哭着闹绝食,一家四口人简直对鸡蛋深恶痛绝。”

2005年,刘丽考入了西北民族大学美术系。入学后她发现,一些同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在课余时间做家教、摆地摊。她也动起了脑筋,决定用自己的蛋雕技艺挣生活费。在几位同学的帮助下,她很快在学校附近租下一套房子,利用课余时间开办起了“蛋雕艺术培训班”。

看到刘丽的蛋雕作品后,一些大学生和社会白领纷纷惊叹:“这是你雕刻的吗?太美了!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刘丽的培训班很快就人满为患。她本想挣个生活费,一不小心,连全年的学费都轻松赚够了。

刘丽没有就此满足,接着又成立了蛋雕工作室,把自己和一些优秀学员的蛋雕作品,配上精美的包装礼盒对外销售。她还开通了淘宝店铺,第一个月的销售额就高达1.8万元之多!顾客中既有都市白领、学生、情侣,也不乏热衷中国文化的外国人。

2006年新年前夕,两家大公司一下就向刘丽订购了上百套“梅兰竹菊”、“三国演义”、“唐诗宋词中国风”、“京剧脸谱”等蛋雕艺术品,用来馈赠中外客户。刘丽带领二十多名优秀学员忙了近三个礼拜才完成订单。这两单大生意,一下让刘丽赚到了六万多元!一时间,这位女大学生成了校园的“传奇富妞”。

天价“蛋壳”进入欧洲王室

自从进入大学美术系后,刘丽的创作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一个微型手钻,一把自制的刻刀,手指轻轻舞蹈,蛋壳在她手中,半天功夫就能变成一件艺术品。

2008年10月,刘丽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拿着自己的作品《凤求凰》参加了当年的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这件作品竟荣获了银奖!组委会给出的起拍价为12868元,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价,最终被香港一位蛋艺品收藏家以2.6万元拍得。

刘丽将她的新作品在网上发表,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一些国家的展览机构纷纷联系这位中国“蛋雕超女”,邀请她到国外展示作品。2009年7月,刘丽应邀参加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为期15天的国际蛋艺术展,而且主办方为她提供全程免费的待遇。

这是中国蛋雕艺术品首次在国际大展上亮相,刘丽心里既激动又忐忑。结果,其作品以其娴熟的大面积镂空技法、独特的表现形式、强烈的艺术美感,引起蛋雕艺术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并得到了国外同行的广泛赞誉。

刘丽的蛋雕技艺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甚至能在各种禽类蛋壳上采用浮雕、镂雕、线刻、阴刻、阳刻、装饰、刺绣、彩绘等艺术手法进行创作。2010年5月,刘丽应邀参加在德国汉堡博物馆举行的蛋艺术展览会,与来自五十多个国家的95位国际一流蛋艺术家切磋交流;随后,她的作品又在法国巴黎展出。

在蛋雕行业内,雕刻人物是最难的,因为人物形象在人们的脑海中太熟悉了,所以西方蛋雕人物作品极为少见。而刘丽创作的人物蛋雕作品如“永远的杰克逊”、“奥黛丽·赫本”、“球星罗纳尔多”等,由于采用了镂雕技法,巧妙利用蛋壳弧型变化,做到了形神兼备,特别是在光影的映衬下,呈现出强烈的立体造型。因此她的作品在西方市场一出现,就深受蛋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但是第一次参加国际展览,刘丽不知道怎么给自己的蛋雕作品定价。于是她先在展会转了一圈,参考一下别人作品的价格,心里有谱了才写上她的价格———每件200欧元。结果,第一天她就售出了六十多件单品。次日最大的一笔交易,是她花四个多月才雕刻完成的《水浒一百单八将》系列作品,被比利时蛋艺博物馆以1.8万美金高价买走,并收藏至今。

其间,刘丽遇到一位美国数控机发明家,他发明了一种专用的激光蛋雕工具,可以用它像做眼科视网膜手术一样精确地雕刻蛋壳。当他看到这位中国女孩的镂雕作品后,竟捧在手里惊讶地感叹:“哦!上帝!你的技术竟然胜过了我的激光刀。”

篇(9)

青田石雕是中国著名的利用青田石进行加工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品格。自六朝产生以来,已有近千年历史。

青田石学名“叶腊石”,出自青田县,分为彩石、冻石、纹石三大类,质地温润细腻,色泽自然瑰丽,脆软适中,易于雕刻。产品多为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工艺品,其中尤以花果题材的作品最富有代表性,造型新颖,镂雕精细,层次丰富,形态逼真。青田石雕产品目前已达500余种,远销五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近数十年来,青田石雕已淡化实用功能,成为一种技术性极强而且基本上属于纯观赏的特种工艺美术品。由于青田石色彩斑斓、花纹奇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加之石雕艺人能因材施艺,在作品中融入质朴隽永的情感趣味,故而青田石雕作品普遍具有材质美、工艺美和意境美的审美特性,成为我国工艺美术领域里的一朵奇葩。

青田石雕是一种文化,是中国玉石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孕育于青田石雕刻技法的特殊文化,经过历代艺人的努力而产生的不同于其他雕刻艺术、雕刻语言的石文化。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博得人们喜爱。

一、青田石雕的历史

对于青田石雕的历史,过去一般的学者认为是从宋代开始,但在浙江博物馆就藏有六朝时青田石雕小猪四只,那是当时的墓葬用品。小石猪虽造型简练粗犷,却记录着1500多年前青田石雕的历史踪影。

又如青田石被用作印石的历史,印学界皆以明人郎瑛的《七修类稿》为圭臬,认为:“元末王冕始以花乳石刻印,为石印之始。”在光绪《青田县志》就有“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的记载。从而将印学家刻石印的历史提前了数十年。只因赵孟俯的书画名声太大,而使他创用青田石刻印的功绩被漫漫岁月忘却了。

明代的文彭是幸运者,“文彭,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徵明长子。李善雕篷边,其所镌花卉,皆玲珑有致,彭以印属之,辄能不失笔意,故其牙章半出其手。彭后在南监时得灯光石,乃不复治牙,于是冻石之名,始艳传于世。”文彭还创立了明代的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在明代已天下尽崇温润可爱的青田石,对推进中国古老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划时代贡献。

到清代,青田石雕作品“大者仙佛多威仪,小者杯杓几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顽者虎豹熊罴狮”,可见当时青田石雕题材广泛,品种丰富,手法多样,已从实用品扩展到观赏品。少数青田人还背着特有的石雕,开始迈出国门,闯荡天下。

民国时期,青田石雕业曾一度相当繁盛,在温州、普陀、上海、南京等地均设有石雕工场和商店。产品大量出口,在青田山口村设有专门收购“花旗货”的公司,常年有数千箱石雕邮运到美国。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帮助石雕艺人组织了生产合作社和合作工厂,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石科供应,创新设计,质量检验,产品销售等工作。同时还邀请有关专家为艺人举办培训班、讲座,选派艺人到美术学院、研究所学习深造,努力提高艺人的艺术修养,出现了多位著名石雕艺术家,产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新意和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

80年代以来,艺人们又以个体、作坊形式进行生产,队伍迅速扩大,现有一万多人从事石雕生产和经销,其中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4人,获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1人,有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11人。在大力发展青田石雕的同时,还拓展了雕刻品类,引进发展了彩石镶嵌与花岗岩园林雕刻艺术,石雕工艺已成为青田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3亿多元。从1980年起,先后到广州、北京、香港、宜昌、上海等地举办青田石雕展销会,对提高青田石雕知名度,促进石雕市场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石雕产品中,那些有规定造型样式、规格和明显实用功能的批量产品逐渐消失,被题材多样、造型多变的精雕品所取代。青田石雕从初创期的实用品阶段,逐渐增强观赏功能,最终进入了观赏艺术品的新阶段。

二、青田石雕的材料

青田石品种繁多,有名可称的典型的品种有100多种。命名方式有冠以产地名之,有以石色名之,有以石的肌理构成名之,有以花纹名之,其中最名贵的:

青白色的有封门出产的灯光冻、封门青、兰花青田,周村出产的竹叶青;

黄色的有封门出产的白果、羊脂白,白岩出产的北山晶;

红色的有封门出产的朱砂冻、石榴红、美人红、猪肝红;

蓝色的有封门出产的蓝带、蓝星、蓝青田;

绿色的有白洋出产的芥菜绿,山炮出产的绿青田;

棕色的有季山出产的红木冻、紫檀冻、封门出产的酱油青田;

黑色的有封门出产的黑青田;

花色的有封门出产的三彩,五彩,旦洪出产的五彩冻等。

青田石位优劣相差甚远,以油脂状的冻石为上品,细腻亮泽不冻为中品,粗糙无光为下品。单色的应以纯净无杂质、无裂痕的冻石为上品,石质基本纯正,细腻光泽,无裂痕为中晶,石质粗而光水不足为下品。单色中杂有冻路、冻点或有近似的色相,只要是和谐协调的也属上品。彩色的,应以色形美观,色泽光润、质地细腻无裂痕为中品,色泽灰暗、色形杂乱,质地粗糙或有明显裂痕为下品。有的顽石夹冻石者,若能构成作品的亦属上品。

三、青田石雕的表现手法

青田石雕以技智巧施、色质妙用、细镂精雕、秀逸玲珑博誉于天下。青田石雕的表现手法,从形式上分有圆雕、镂雕、浮雕、线刻、镶嵌数种,以圆雕、镂雕最常见,尤以镂雕最具特色。从风格上分有写实与写意两类,而以写实为基本倾向。青田石雕不仅石头本身可爱,雕刻更加迷人。其中优秀的巧色雕刻,更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境界:

1、因材施艺 石雕和一般的绘画雕塑相比,既有确定主题、选择题材、经营位置、刻划形象的共性,更具有受到既定物质材料强烈制约的个性,所以,石雕从布局开始就要“因材施艺”,艺人往往要将石料摆在案头,横摆斜置,细致观察,反复构思,当面前的石科与脑中的某一灵感图象相契合,产生创作冲动时,才挥锤握凿,确立作品雏形。

2、依质布局 取石之“势”造想象之“型”,随石之状作构图之变化。尤其有些生得格外“怪”而“丑”的石料,往往蕴藏着最美的造型因素,可能更会引起思维联想,容易诱发创作灵感,出现丰富美妙的遐想,平时生活中的“一瞬间”会“跳出来”同石形状态联系起来。在砍坯的过程中,由于石料本身存在某些客观因素,要随时准备应变措施。比如随着砍坯向纵深进 展,石质起了变化,在人物的脸部或胸部出现不佳的杂色,这就要采取应变办法。一是在不影响整体设计的前提下适当改变动态,避开杂色;另一是估计杂色不会太厚,后面石科又足够有余时,可将人物位置后移,这样就可去净不佳石质:再是可以改变原来构思,巧用杂色,在不违背整体情节的情况下将杂色雕作人物必需的道具或装饰物。比如一个桃花扇仕女可以手握扇子搁在胸前或掩住半边脸面,杂色可以刻成扇面上的花纹,这样反成了“锦上添花”,妙趣横生。

3、依色取俏 依色取俏是青田石雕的重要艺术特征,青田石是一种优质的叶蜡石,它温润如玉,却有比玉更丰富的色彩,更奇特的花纹。自然界几乎把所有的颜色都印染在青田石里面,使它呈现出青、白、黄、红、棕、紫、绿、蓝、黑、花等绚丽的色彩。自然界还用细腻的笔触,在青田石中描绘出山川、花草、云霞、禽兽、鱼虫等奇妙的花纹。其中有世称“印石三宝”之一,价逾黄金的灯光冻:有色如芳兰,适于奏刀的兰花青田;有质地细腻,行刀脆爽,能尽得笔意韵味的封门青;有黄色艳丽,质地纯净的黄金耀;有包裹棕色外壳,内含青黄冻石的龙蛋奇石。石雕艺人根据石料不同的天然色彩进行构思创作,如在花卉类中,红的黄的部分可雕花朵,青的白的可雕枝叶。在人物类中,白的可雕脸谱,黑的可雕成衣裳,反之也可。俏色的巧妙运用,使青田石雕融自然美和工艺美于一体,形象逼真,绚丽多彩。在石料质地和色彩最突出最理想的部分,安排作品最主体的部位。比如人物的脸面石质总要最纯净无瑕的,果实总要选最冻色的部位等等。石料或产品最凸出的部分,或最高点,或最前面,因石料的俏色与凸出部分同作品内容的主体部位恰当处理,使模拟色都很逼真、干净,恰如其分,没有一点多余,看起来十分自然,似乎是天生的“凑巧”。使作品的物象与石料天然妙合,使之成为作品的最精彩部分。

四、青田石雕中体现的造型审美特征

1、精细的雕工 没有精湛的雕技,再好的青田石亦无法达到形神合一。青田石雕刻立体、镂空、繁间有致,层次分明,雕刻家创作时心、眼、手一致,进入所谓随心所欲境地。行话说:“纯、畅、神”。纯,指石质温润、清纯,雕刻家要具备“相石”功夫;畅,指雕工娴熟、流畅,一气呵成:神,指作品新颖入神,表达出深刻内涵、精气神韵。

2、生动的色彩 色彩丰富是青田石一大特点。天然的各种色彩赋予青田石极大的创作空间,而颜色的丰富无疑能触动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巧色雕刻又是青田石雕不同凡响之处,如青色可雕秀竹,紫色可雕岩藤,白色可雕飞瀑等,有人说“青田石雕石头美”,此话不谬。天然材质看上去给人以自然悦目之感,若染色的石科,颜色只存在于表面,且有某些化学反应的痕迹,总有一种呆板木滞的感觉。

3多样化的题材 青田石雕,历史悠久,名师辈出,流派纷呈。大批艺人在花卉、山水、人物、动物创作上形成多种艺术创作风格,充分显示了青田石雕雄厚的创作实力。

花卉创作

花卉创作是青田石雕创作的强项,尤以解放后为盛,其精湛的镂雕技艺令世人赞叹不已。该项艺术创作以现实为题材,创作类型呈多样化。现代以来,从正面镂雕到立体镂雕,从单一的花类创作到复杂的花鸟群体创作,无不体现了几代艺人艰辛的摸索。他们从雕刻室走向社会,从田园里汲取创作素材,从生活中捕捉创作灵感。采取特写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运用娴熟的多层次镂雕、圆雕技艺,精工雕琢,把自然作物的形态和神韵表现得丰富多姿。他们的艺术创举,在石雕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于是,以农作物为创作题材成为时尚,高粱、稻谷、小米、毛芋、南瓜、辣椒、扁豆、白菜、茄子等登上了大雅之堂。艺术家留秀山,在继承石雕名师张仕宽《葡萄》创作艺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他摒弃了葡萄藤依顺石头爬生的作法,成功地创作出多层次、多藤蔓、立体镂雕的《葡萄山》。

山水创作

山水创作是青田石雕的传统题材,它讲究构图布局的整体性和随意性,讲究造型和章法。他们的艺术创作,时时体现着时代风貌,作品内涵丰富,情趣盎然。艺术家周百琦成功地创作出《春》,这件以青田封门黄冻石精心设计雕成的艺术杰作,突破了传统题材的框框,精雕破土而出的春笋,着意夸大锋芒毕露的笋尖,突出了烟雨三月的勃勃生机,揭示了美的旋律,将艺术创作和艺术构思巧妙地结合起来。

人物创作

人物创作素来是石雕创作的难点,但青田石雕艺人勇于探索,挖掘历史题材和革命题材,从单一的人物创作到复杂的群体形象塑造,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艺术家林福照运用大胆的艺术设想,以神话故事为题材,以赤石红云为陪衬,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成功地雕成大型石雕巨制《钟馗嫁妹》。

篇(10)

二、与专业发展相得益彰

有了完整的“雨花石文化”理论体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继承和发扬雨花石文化。六合中专领导很早就意识到,雨花石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正逐步形成一条经济产业链,传承雨花石文化、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大势所趋。学校先后开展了4次雨花石文化产业调研,邀请南京市雨花石协会来校进行了三次专业设立论证,最终在工艺美术专业开设了雨花石雕刻方向,以文化促进专业发展,以专业推动校园文化传播。雨花石雕刻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从2010年开设至今已有五年历史,成为学校推广雨花石文化的中心和缩影。据许本洲介绍,学校主要从普及雨花石知识、建立专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完善专业建设。第一届学生是以兴趣班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共招收了20多名“学徒”,他们平时正常上课,遇到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实践则跟着受聘大师学习。在雨花石知识普及方面,学校通过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校本教材《雨花石美学研究》,并开设选修课帮助学生掌握雨花石的形成、品鉴、工艺加工等知识;将历代歌咏雨花石的诗词文章选编成册,让学生通过晨读接受雨花石美好品性的熏陶。与课本相得益彰,学校还成立了雨花石校外资源调查兴趣小组,让学生亲身感受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这一以雨花石雕刻专业为中心,吸引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方式,让雨花石文化得以散播给校园内的每个人。建立专业标准包含雨花石的雕刻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聘请雨花石雕刻工艺大师作为专业建设指导专家,规范专业实训中心建设,营造浓郁的专业实训文化氛围。指导专家蔡康麟大师是六合区雨花石雕刻工艺的主要传承人,也是该工艺标准的主要制定人,经验非常丰富,拿到石头便能很快判断出其价值、可雕刻的形状、雕刻方式等。如今年过七旬的他常年在校“助阵”,既培养学生也培养专业教师,是校内推广雨花石文化的“形象大使”。创新技艺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有效方式。传统的雨花石工艺加工主要是抛光、拼装和制作简单的工艺用品,产品工艺简单、附加值低。学校在雨花石雕刻专业建设过程中借鉴了玉雕、牙雕的工艺方法,推出了雨花石俏雕工艺。一枚普通的雨花石通过俏雕后价值往往提高了数十倍,这也吸引着更多的学生学习雨花石雕刻工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职责,更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与六合区48家雨花石工艺加工厂共同成立了“雨花石文化产业发展联盟”,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定期会晤、岗位技术培训、定标准培养等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六合区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学校还邀请雨花石协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每年举办两三场讲座,让校内师生更近距离接受熏陶。“精心打造雨花石专业文化,建特色专业,育特长学生。”学校五年来共培养了136名该专业毕业生,76人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5名毕业生在掌握了雨花石雕刻工艺技能后创业成功,实现了职教富民的办学目标,成为传承和推广雨花石文化的榜样。

上一篇: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 加强资产管理的建议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