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1 10:05: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科技新区”为目标,按照“整合、建设、共享、服务”的工作思路,引进和吸引科技人才、科技项目,集聚创新要素,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合科技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共享机制,构建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设原则
1、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立足当前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鹿泉科技资源现状、特点,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按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不同功能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2、政府引导,多方共建。加强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支持,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倡导和鼓励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各界,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形成全社会合力共建的浓厚氛围。
3、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单位的界限,通过市场化机制,扩大增量投入,盘活存量资源,有效调控增量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资源潜能。
4、突出共享,强化服务。采取切合实际,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和共享模式,形成资源共享,互联互动,良性发展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和创新服务功能,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加快对接、融合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计划,吸引、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和服务机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壮大科技研发实力,努力建设特色明显、运转顺畅、资源共享、服务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到“十二五”末,建设3-5家石家庄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科技带头人7-9名。
四、主要任务
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围绕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吸引人才、项目、资金,建立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运营机制,促进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培育并保留一批科研专家、设备,提高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加强与国家、省市科研机构对接,围绕重点企业的重点产品、关键工艺等科技课题,立足于整个行业的共性技术进行研发,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育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行业科技进步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
注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续建设,引导企业把握好保密与开放两个规定,持续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在保持本企业领先的前提下,通过共享设备等科技资源和指导生产工艺优化、产品进步,引导带动整个行业技术标准的提高,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我市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个方面协同配合,共同推动。市政府统一领导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由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发改局共同协调负责,日常办公机构设在市科技局。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具有国家知识产权局背景的专利信息服务行业领导者之一,知识产权出版社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国内外专利文献数据和非专利科技文献数据。2014年~2016年,我们的数据收集范围从专利扩大到商标、标准、科技期刊、知识产权和创新类图书等,专利信息也从单纯的文摘和全文扩展到法律状态、审查文件、流程信息、运营信息、复审和无效决定、知识产权司法判例等,数据量从1亿扩大到近5亿,数据量达500TB。如此巨大的数据量必须得到有效应用才能产生巨大的价值,推进我国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现在有很多专利信息服务商能够提供传统的专利检索和分析服务,但是都仅限于专利,而且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不够全面、准确和权威,服务价格相对较高。如果能以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大数据为基础,进行整合加工处理,并进行大数据关联,构建一个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向终端用户提供质优、价低、权威的“一站式”信息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专利大数据管理、运营、交易等扩展服务,则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工作。
一、专利与科技文献大数据现状及创新应用分析
(一)现状分析
以专利为核心的相关科技文献数据有较大规模。根据我们当前所积累的与专利相关的科技文献数据,总体分为专利文献数据、非专利科技文献数据(二者合称为核心资源数据)、检索数据、应用数据、平台数据和管理数据。具体包括:
1. 核心资源数据
主要分为专利数据(含审查过程数据)、商标数据、标准数据、法律文书数据、期刊数据、其他数据。主要内容如下:
(1)中国专利全文文本数据;
(2)国外专利全文文本数据(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英国、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3)国外专利著录项目数据(共包括100余个国家及地区、组织);
(4)中外专利法律状态数据;
(5)中外专利引证文献数据;
(6)中外专利生物序列数据;
(7)中外专利化学结构数据;
(8)中外期刊元数据数据库;
(9)中外标准数据;
(10)中国知识产权类法律文书数据;
(11)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数据;
(12)中国商标数据;
(13)美国商标数据;
(14)马德里国际商标数据;
(15)知识库及词表数据库;
(16)中外专利说明书及附图全文图像数据。
2. 检索数据
主要包括为实现检索而收集整合的原始数据和加工数据,特别是各个检索字段。
3. 应用数据
应用数据包括专利检索数据和非专利检索数据(主要是检索表达式和检索结果)、专利分析数据、项目管理数据、大数据商城数据、客户服务数据。
4. 平台数据
平台数据包括系统和网站的资源目录、表单、文本、图片、视频和网页。
5. 管理数据
系统管理数据包括用户数据、权限数据、日志数据、统计数据、监控数据、运维数据。
根据我们当前的检索业务运行情况,数据检索日访问量在10万左右,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量在10亿,在线服务数据量在150TB左右。
(二)基于大数据关联与整合思路的创新应用分析
根据与专利相关的科技文献大数据内容分析,专利文献与非专利文献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例如专利与科技文献间引证关联关系、检索内容关联关系、文献信息相似性关系等,需要用大数据关联的思想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和整合,将相关数据整合后对外展示和提供服务,产生一系列新的价值。
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文献大数据关联与整合的主要过程包括:
1. 对专利和非专利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
2. 对数据进行清洗、整合、深加工、翻译、代码化等处理。处理完成的数据经过大数据分析,采用数据挖掘算法、预测性分析、语义引擎等技术进行智能关联,将文献引证关系、技术关联性、新颖性、创造性、商业价值等展现出来,同时对部分内容进行人工或自动标引,提高关联分析的有效性。
3. 在此基础上形成应用服务,例如检索服务、分析服务、预警服务、专利价值评估、交易撮合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等。
其过程如图1所示。
(三)基于专利信息服务产业链整合思路的创新应用分析
科技文献大数据服务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产业链有非常巨大的整合作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产业链中包括:直接服务供应商、间接服务供应商、整合服务集成商、最终客户等。其构成如图2所示。
我们未来的定位是从直接服务提供商向整合服务集成商转变,通过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来实现对产业链前后的业务进行整合。向后可以联合其他间接服务商利用其能力快速拓展业务,向前建立服务运营平台来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知识产权出版社作为平台服务者,与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用户共同创造价值。平台的核心作用是让各服务供应商基于平台的海量“大数据”灵活、便捷的构建自己的“小数据”,在此基础上创造自己的各种服务产品提供给最终用户。
二、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文献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展望
由于多年来不断地数据积累和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知识产权出版社已有充足的数据资源储备和检索技术储备来构建科技文献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数据服务,整合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产业链。下面从用户群划分、大数据关联与检索技术、数据项目管理、大数据服务交易等几个方面考虑平台的功能:
平台本身的用户群划分要侧重于服务公众,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人等缺乏创新资金的目标群体,同时为平台管理者提供完善的数据和业务管理功能。
平台采用的技术,一方面要自动进行专利数据与非专利数据的关联分析,另一方面要保证海量数据的检索性能和准确性,能以最高效的方式展现检索结果,直接命中用户最关切的部分。
平台应具备大数据项目管理功能,用户能将数据自定义划分成集合,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加工,形成定制化的数据产品和服务。
为了提高专利创新能力,平台还应该提供大数据服务交易平台,构造专利价值评估体系,建立大数据商城,提升专利价值,“盘活”数据,促进创新。
(一)主要建设内容
对于将要建立的科技文献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五个一”:
1. 构建一个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产大数据平台,提供大数据管理和访问服务支撑,包括建立大数据存储架构、提供高效的检索服务与分析服务、提供统一的数据展现。
2. 构建一个以基础服务为支撑的运营平台,未来基于专利核心数据以及相关的科技文献数据,开展检索、分析、评估、交易等多元化的市场运营,并为知识产权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提供更为开放的服务支撑,包括提供统一的客户管理、产品(服务)管理、供应商管理、计费管理、交易支付、资源(项目数据)管理等功能。
3. 构建一个统一的应用开发支撑平台,为以数据为支撑的各个应用开发组提供统一的基础服务和应用组件,使各开发组直接可以复用平台基础功能,或降低技术难度和开发风险,提升开发效率,并让各开发组将精力集中于向用户提供特定服务的功能上。包括统一的用户权限管理组件、系统日志服务、消息服务、自然语言处理组件、翻译服务、数据可视化展现组件、知识库管理组件、消息队列组件等。
4. 通过构建统一的技术架构解决方案,提高各个应用质量,提升最终用户的体验,提高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扩展性,降低总体成本。包括负载均衡解决方案、分布式缓存、分布式服务、分布式存储解决方案、安全服务解决方案等。
5. 通过构建统一的管控平台,对各个应用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升运维质量,并提供运维辅助工具来降低运维成本。包括系统监控平台、自动化运维工具、数据核查和修改工具等。
(二)平台关键技术
1. 大数据存储技术
科技文献大数据存储需求包括3部分:
(1)传统结构化数据库,存放系统基础数据、专利及非专利结构化数据、操作数据等。
(2)大数据存储,存放海量文件,主要是专利和科技文献全文、附图、外部文件、部分关联关系等。
(3)检索数据库,检索引擎自身配置的数据库,存放检索索引、关联关系等。
其中大数据存储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数据源多、分布式存储、海量文件、快速存取以及存取结构应便于统计和分析等。
因此,大数据存储架构设计是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用以实现专利和科技文献全文、附图、外部文件、部分关联关系的分布式存储。它有高容错性的特点,并且部署在价格较为低廉的硬件上;而且它提供高传输率来访问数据,适合那些有着超大数据集的应用程序。
大数据存储的分布式架构,将大数据处理引擎尽可能地靠近存储,实现了将单个任务打碎,并将碎片任务发送到多个节点上,之后再以单个数据集的形式加载到数据仓库里,采用的具体技术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并行数据库、映射规约处理模式等。
2. 大数据管理及检索技术
科技文献大数据管理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专利与非专利数据检索涉及海量数据,且随着业务发展,数据量日益增加。
(2)系统用户广泛,需要在支持高并发量的同时,保证检索性能。
(3)系统稳定性是衡量一个应用系统的重要指标,需要保证不会因某个节点设备的异常,而影响整个系统对外所提供的服务。
(4)需保证系统的高可扩展性,可通过增加节点方式,扩展系统容量与对外服务能力。
(5)支持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检索。
大数据管理及检索架构设计采用了大数据管理系统并提供大数据检索服务,其处于提供全文检索服务的基础组件位置,即基于分布式或虚拟化技术的硬件支持,为所有通过二次开发接口进行检索的请求提供响应服务。大数据管理系统与实现大数据存储的数据库处于同等地位,只不过数据库负责数据存储,大数据管理系统则负责数据当中非结构化数据的全文检索。
大数据检索工具应具备以下技术特性:
扁平化设计,弹性扩展;异常感知、自动恢复;柔性多引擎技术;高效分区索引机制;多副本机制;混合索引方式;内存表与列存储;异步检索;多层次、多粒度的分布式缓存;可扩展的检索模式,同根词检索,算法和词典结合的英文词根检索,支持基于同义词、主题词的扩展检索。
3. 大数据智能化检索及分析技术
数据智能化检索和分析技术的目标对象是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包括自然语言文本为对象的数据挖掘技术,它是从大规模的结构化数据和文本数据集中发现隐瞒、潜在的和重要规律的过程。首先从数据和文本中提取适当的特征,表示成计算机能理解的形式,然后采用各种挖掘方法发现隐藏的知识模式,最后以用户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输出。
针对专利检索、特别是智能高级检索,大数据检索涉及到了词库管理、概念识别、文本抽词、关键词扩展关联、相关度计算等内容,这些功能将基于数据智能化检索和分析技术来实现。具体技术包括:自动分词、文本聚类、自动分类、自动重排、自动摘要、主题词提取、信息抽取、常识校对、拼音检索、相关短语检索、关联关系分析、内容过滤等。
4. 大数据展现技术
对用户友好的展现大数据分析结果是提升大数据价值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基于分析数据集进行形象、直观的数据可视化展现是平台的关键技术点之一。数据可视化展现的核心是通过各种复杂的图形,直观地将数据中包含的内在关系以人们更易接受的方式展现给用户,在平台中数据可视化展现的关键技术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1)丰富的图形功能。图表展示组件需要提供各种图形的展现形式,除了基本的线图、饼图、区域图,还应提供漏斗图、金字塔图、线性波谱图、子弹图等多种图形来满足各种分析功能的图形展现。
(2)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包括XML、JSON、多元数据组等多种接口的数据格式。实现专利分析与分析服务的一体化标准,能够支持未来其他用户根据分析要求自行开发相关的应用功能。
(3)有优秀的兼容性。能够不依赖于任何Active-X或扩展控件并兼容多种脚本语言,能够支持未来广泛用户的使用。
(4)有良好的开放性。能够提供二次开发接口,支持用户自行开发相关的分析产品,支持复杂的图形展现(例如专利人合作关系等的展现)。
5. 大数据项目管理体系
数据项目的建立是为了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生成的操作结果,方便后续工作的使用。基于此,平台应提供独立的管理功能,并提供对其他功能接口的调用。用户可以通过此模块建立多个项目,每个项目是若干个数据存储单元的集合。数据集合以树形结构存储,每个数据集合包括但不限于形成当前数据集合的检索式、专利数据和数据分析结果等内容。一个项目是由多个数据集合包构成,每个数据集合包又可以由下一层数据集合包或者一组专利的集合构成,每个专利包括著录项目、标准信息、标引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大数据包等内容构成。大数据项目管理功能应包括:项目信息展示、项目管理基本操作、项目内容管理、内容统计分析、文献多方式浏览等。
6. 大数据服务交易平台技术
科技文献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中应构建服务交易平台,数据商城是其特色功能之一:作为卖家,用户可在数据商城中实现专利分析报告、专题数据库和专利文件资料包的销售,还将实现应用工具和专题数据库的定制服务。在商城中可实现商城信息的检索、导航、在线订购、支付、交易确认、点评等业务。系统的注册终端用户均可作为买家参与商品交易,提供服务产品的注册用户兼具卖家的身份。
如何实现数据商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数据商城能够汇聚众多专利服务需求者和供应者,在业务设计上要借鉴互联网思维,对数据商城进行有一定的前瞻性、超前性的设计,为用户提供创新性的服务,并形成创新的服务模式。其业务重点在于对交易过程进行全面地梳理、对流程进行细致地规划、设立完备的纠纷解决机制、建立账务管理体系对交易资金进行全面管理,并通过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供需信息匹配服务等交易撮合功能来提升用户体验。
三、科技文献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在创新工作中的作用
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文献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后,通过大数据的关联与整合,在产业链中占据了枢纽地位,整合了上下游,并可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多种数据服务促进创新工作。
(一)整合专利相关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产业链,促进用户创新
平台将上游专利和相关数据源、服务、软件进行整合,面向下游用户,提供整合后的智能服务。组织链条上各个供应商,利用各自的优势,通过不同服务者的合作来满足用户的最终要求。实现了上游数据与服务的增值,整体上提升了对下游最终用户的服务水平,由此促进了最终用户的创新工作。
(二)提供低成本的智能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创新
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检索大量科技文献,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可以采购科技文献数据库,建立自己的检索系统或者购买相关机构的专业服务。但是,对于小企业和普通科研人员来说,传统的免费检索效率太低,依靠专业机构则大幅增加了创新成本。
科技文献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将提供一套智能化检索服务,给不熟悉科技文献检索的用户提供完善指导,比如自动分类、标引、导航,自动化的相关文献分析,自动化的信息推送和预警分析等。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达到部分取代专业机构的程度,能够给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近似于专业机构的查新服务。平台本身的检索服务可以采用免费或低费用的方式,大幅降低了个人和小企业的创新成本。
通过本平台,用户可以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预测相关发展趋势;跟踪竞争对手的活动;发现和避免专利侵权行为;充分利用失效专利经济和技术价值;减少重复的研发项目。
(三)完善的信息推送机制,促进科研和成果转化
由于系统会根据大数据分析模型分析已有数据,并对新进入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可以实现如下应用:
1. 平台自动分析客户以往关注的领域,然后搜寻相关新进文献,及时提醒用户其该领域的技术革新,并推送相关文献。
2. 平台还可以根据其他用户的检索式、阅读行为、文献引证关系,找出与当前用户关注领域相关的其他领域文献,将其推送给用户。拓展用户检索覆盖面,帮助用户寻找新思路,在其创新过程中起到自动化地进行科技情报收集的作用。
3. 对于正准备进行专利交易和成果转化的用户,平台提供智能的消息服务,通过对交易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提供发盘提醒、报价参考、同类产品比较、市场预警等服务。
(四)构建专利价值评估体系,促进规范化的专利交易
平台本身将提供一套专利价值评估体系,专利价值由评估模型、专业人工评估、专利交易价值等综合而成。专利价值评估可以配合数据商城为专利交易双方提供客观的价值判断,供交易双方参考,从而加强专利交易的可靠性,促进交易业务的发展。
(五)通过用户的大数据交易和数据挖掘利用,进一步促进创新
用户可以将自己生成的专利分析报告、专题数据库和专利文件资料包放到大数据商城中进行交易,所产生的利润反过来可以进一步促进用户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对专利等科技文献数据的深度利用,会让用户能够收集更全面的信息,认识差距、找到创新点,又必将进一步促进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树振,罗学礼,王森,杨莉,段嘉杰,张德刚,企业非结构化数据检索研究[J].信息技术,2014(4):196-200.
[2]马惠芳.非结构化数据采集和检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D].东华大学,2013.
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了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后文简称"基地")建设项目单位。湖北基地围绕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以下简称"共享系统"),结合湖北基地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特色,建设基于慢乙肝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为实现"真实世界中医药临床科研范式"提供技术支撑。
1总体目标
按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和《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要求》,并根据提升湖北基地科研能力和重点病种研究水平等需求,构建结构化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挖掘平台及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基地临床信息的结构化采集和有序管理及中医药防治肝病数据的分析与利用;通过基地信息和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实现基地信息管理的规范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人才,搭建多学科专业化队伍,最终实现湖北基地临床科研信息共享与利用,并建立基地肝病重点病种中医药防治数据中心,为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
2规划与设计
基地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基地信息与管理流程的规范化,数据的采集、分类整理、存储管理和分析利用等诸多技术领域[2]。湖北基地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的基地信息化建设要求,并结合基地实际情况进行对湖北基地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进行总体规划与设计,见图1。
3建设成果
3.1电子病历系统 病历是以电子化方式管理的有关个人终生健康状态和医疗保健的信息[3]。湖北基地按照《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基本要求》的要求,并结合基地在慢性乙型肝炎重点病种的研究需要,遵循病历书写相关规范,建立具有慢性乙型肝炎诊疗特色的中医电子病历系统。该病历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住院医生编辑模块、门诊医生编辑模块、护士工作模块、科研病历编辑模块、模板制作与管理模块、病历质控模块、病历解析功能,并与医院HIS,LIS,PACS通过视图接口方式进行数据共享,实现病历中自动采集病人的一般信息、住院及医嘱信息、检验检查的各种报告、并在肝病术语集和肝病模板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病历数据的结构化采集、病历的查询与管理等功能[4]。
该系统建立以来,湖北基地已经陆续制作了适用于肝病临床与科研的模板104个,实时采集了近3000份临床病历,并将2002~2012年10年间临床所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病历录入该系统数据库中。
3.2数据库管理平台 数据库是一个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系统是实现有组织动态地存储大量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基地数据库建设是大量肝病临床数据得以结构化存储的保障。基地数据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门诊及住院电子病历数据库,健康档案管理数据库,基地综合管理数据库、中医药标准数据库等。在数据挖掘过程中,已建设有ODS(Operational Data Store)库--存放从电子病历数据库中抽取出来的数据,数据挖掘细节库(数据仓库)--存放经过数据清理后的大量数据,用于的分析挖掘-多维分析数据库、复杂网络分析数据库。现今数据库中已经存储结构化肝病病历2000多份,单张表中记录数最多达到102万条。
3.3数据挖掘平台 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数据的清洗-装换-装载分析等一系列过程。湖北基地按照中国中医科学院统一要求搭建了"数据挖掘"平台,安装了ETL(Extraction-Transformation-Loading中文名称为数据提取、转换和加载)数据清理软件,数据的多维展示软件,数据挖掘等工具软件。该平台在临床术语规范应用体系的支撑下,实现了对结构化采集的中医临床数据进行集成管理、临床数据存储-转换-装载、数据整理、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功能。数据挖掘平台的搭建,促进临床研究模式的改变,形成"以收集到的临床数据为导向,临床科研一体化"的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研究的新模式[5]。
通过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人机结合等方法,进行症-证结合、辩证及用药规律的研究,挖掘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并对挖掘结果进行科学阐释,有助于基地发挥重点病种的特色诊疗优势,促进基地对重点病种研究的深化发展。
4特色建设-综合管理系统及移动采集技术应用
4.1综合管理系统 基地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是为了从技术流,服务流,资金流三个方面规范基地的业务管理流程,优化服务质量,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上述目标湖北基地构建了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和标准信息管理平台。
4.1.1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是基于慢性病管理理念,对病人的健康信息和随访信息进行采集形成健康档案,并对其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管理。该平台主要包括患者信息采集,量表采集,随访,医患交流平台等功能。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不仅能为患者提供注册、预约、随访、医生与患者交流等服务,还能提供对所有基地门诊患者、出院患者、科研患者的基本信息,就诊信息,检查结果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健康服务。
4.1.2标准信息管理平台 标准信息管理平台是根据临床和科研工作对标准信息的需要,构建的一个可提供包括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基地"共享系统"所涉的肝病相关数据元、临床诊疗术语和病历模板等标准信息的管理平台。该平台包括六个子系统,分别是术语管理系统、数据元管理系统、模板库管理系统、标准管理系统、专家库管理系统和系统管理。满足医护人员、科研人员随时查询肝病临床诊疗术语、病历模板以及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等标准信息的需要,同时实现了对肝病的术语、电子病历模板、基地重点研究病种的临床技术规范等文件的规范化管理。
上述两个平台组成的构建研究,有利于增强基地人员标准化意识和提高标准应用水平。使基地实现由原来以"病"为中心的被动服务到以"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研发的基地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将进一步促进和提高基地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使基地综合管理平台更加完善。
4.2物联网技术及移动采集技术应用研究 为了提高临床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问题,湖北基地还特别开展了物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应用研究,实现了临床病历数据采集的便捷性和准确性,优化了医疗流程。
4.2.1门诊健康量表信息的移动采集方式应用研究 门诊健康量表采集系统利用安卓操作平台开发,装载在三星移动平板上,实现在研究型门诊候诊室,访谈室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与健康量表信息进行自助式移动采集,能方便快捷的录入肝病科常见量表,节省了医生问诊和录入信息的时间,让医生集中精力进行诊治决策,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果。
4.2.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多参数无线动态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 多参数无线动态监测系统利用红外传感、温度传感及三维运动传感等技术可以对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运动类型、运动综合程度和综合健康状态等多参数实时监测。其仪器体积小佩戴方便,不影响人的正常活动。该系统实现了患者生命体征的智能化实时动态监测,所提供的病人状态信息将有利于中医临床证候演变规律、调控规律以及疗效评价。
5建设意义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是一个创新型项目,是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研究型中医医院的需要。也是新时期赋予中医药行业和建设单位的重要使命,是我国中医现代化的重大工程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湖北基地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技创新体系。它将为基地的科研能力建设、团队建设、中医诊疗的特色经验总结和传承提供了优良的支撑条件。湖北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信息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国家对中医药临床基地建设提出了"以基地信息化为主体,标准化和人才培养为两翼"的策略是正确的和有效的,它是全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6-9]。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的公告》.国中医药发200823号S.2008.
[3]关彤.浅述中医药管信息管理[J].中国中医药近代远程教育,2003(4):20-22.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基本要求》.
[5]刘保延,周雪忠,李平等.个体诊疗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J].中国数字医学,2007,2(6):31-36.
黑龙江省具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坚实基础,截止2014年底,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9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1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6家、大学科技园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49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32家。同时,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从观念上尚未建立“大平台”的概念;二是缺乏站在全省层面上的设计规划、系统布局和人才政策导向,资源短缺与资源闲置并存,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仍较严重;三是科技平台建设基础投入不足,科研软件与硬件难以满足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需要,科技基础条件支撑尚很薄弱;四是管理体制与方式不适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单位各自为政,人才设备利用率低,缺乏共享的意识与机制;五是人才队伍不稳,专业素质下降。
二、建设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的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重复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黑龙江省多年来的老工业基础,设备投入分散,资源的大量重复建设,缺乏共享机制等等状况,这不仅造成了政府投资的巨大浪费,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可以盘活科技资源存量,优化科技资源增量,使科技资源软硬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效的促进区域科技发展。
(二)有利于降低创新成本,提供公共科技服务
建立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向广大企业、科研人员开放共享提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基础科技条件,起到一个研究与试验发展基地的作用。通过一些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于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研发和攻关。通过开展产品研发、检验检测、规范标准、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让产学研更合理更有效的融合。
(三)有利于集聚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发展正在遭遇瓶颈,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资源比较分散,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困难。黑龙江省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要提供一个有效的、由上至下的全局性、制度性安排,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发挥创新资源的优势。
(四)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可以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科技管理部门从过去单纯的抓科研项目,转向与项目建设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最终目标是向社会提供优秀的、可转化的科技成果。由抓源头向过程化、绩效化、成果化转变,在提升各区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促进区域综合竞争力等方面提供支撑。
(五)有利于促进新型工业化,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黑龙江省传统产业集聚,要有力的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充分应用网络、信息、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对传统产业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进行系统优化和战略定位,有效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增加现代化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降低企业创新创业的成本与风险,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建设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几点建议
(一)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平台建设管理
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和允许开展多形式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有效的组织模式,提高平台的创新和服务功能,形成共享开放、竞争激励有效结合的运行机制;会同有关部门从投入政策、共享政策和绩效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建设的系列政策,并注重其与其他政策法规的配套与衔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对平台建设进行总体协调、统筹规划;组建专家支撑团队,在平台建设项目的论证、咨询及规章制定中全程参与;引入风险评估机构,加强对平台建设决策科学性的规范与监督;讨论制定管理办法和指标体系,实现专业指导、规范管理,营造平台健康运行和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做好绩效评估,建立以公共服务绩效为核心的评估指标体系。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开放式投资渠道。政府持续性和稳定性投入为主,引入投融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主体吸引多方投融资,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自行吸引个人、国内外投资者、金融资本参与平台建设。
(二)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平台建设中的产学研合作有效模式,政府起主导作用,最终把企业打造成为平台建设的投入主体、应用主体和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面向省级以上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行业企业等,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科技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平台,支撑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此外,科技创新平台要想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有一支专业化、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团队,要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吸引和集聚专业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智库人才,并注重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三)整合创新资源,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配套能力为主要目的。要促进产学研三者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一方向另一方提供需求,另一方向其提供高层次人才、专业知识以及前沿成果的有效配置,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集成,整合、释放各部门资源,构建统一的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为黑龙江省科技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加强各地方在平台设计、建设、应用等方面的参与程度,明确责任与义务。积极配合国家创新战略的总体部署,加强与各国家级平台的有效衔接,力争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平台,争取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在黑龙江的布点与规模。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唐山市科技局2010指令计划项目“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研究”(课题编号10150201C-8-1)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创新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在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唐山市将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变,其中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在其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唐山市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初具规模,对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了多方面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如,唐山市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成了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并建有科技情报信息机构,基本构建起服务范围广、层面多、内容丰富的科技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平台,从而通过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为服务地域科技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系统分析目前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发展思路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唐山市经济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尚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和技术层次低,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等问题,与此相对应,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科技创新投入明显不足,平台建设资金缺乏
目前,唐山市支持创新产业成果转化的区域资本市场、社会投融资市场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用于科技的资金在绝对和相对数额上都极为有限,资金瓶颈现象十分突出。科技投入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较大的研发效益,致使唐山市的整体科技实力不强,科研机构的力量薄弱,规模小、人数少。
(二)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平台发展乏力
专业化的管理和技术支撑人才对科技创新平台的高效运转至关重要,目前唐山市科技人才总量及结构与实际发展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紧缺,面临着急需引进人才和防止人才外流的双重压力,人才缺少状况依然严重。当前,知识创新的创新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而目前唐山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严重不足,特别是研究型高等院校尤其缺乏,同时拥有科研机构的企业也不多,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促进科技人才聚集并形成规模效益的创新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三)科技创新资源尚未有效利用,统筹安排有待提高
目前,唐山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且行业分散,相关产业、关联技术的研发平台没有建立,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业尚未延伸成产业链,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尚未真正形成,且远远落后于国内先进地区及同类城市。可供共享的科研资源还十分有限,利用京津科技资源不足,驻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科技资源的统筹安排有待提高。目前唐山市尚存在科技自由归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局面,在科技基础设施、仪器设备、文献资料方面,还存在封闭、分散的现象,资源共享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科技条件与创新需求脱节,资源利用效率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与科研机构科技活动多以出成果为导向,以争取政府奖励、、著作为目标,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距离,而企业需求的创新成果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且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这就使得科技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供需断层”矛盾突出,科技成果难以向生产环节转移,特别是缺乏适应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技术需求的科技成果,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五)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市场化与组织化程度不高
唐山的科技中介机构,大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创新相关的科技中介体系赋予不健全。虽然已经成立了多种多样的科技中介机构,但绝大多数中介机构规模小,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企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还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唐山市要不断聚集创新资源,完善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以支撑科学发展。
二、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思路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深层次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工程,是一项涉及科技、经济、人才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企业、院校及相关单位共同参与,从而形成“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因此,今后唐山市要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相结合,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与资金多元化扶持,实现产学研的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采取稳定支持模式与竞争项目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平台建设要与区域创新布局相衔接,创造一个既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又有政府适当参与的为创新资源的创造、储备和转让服务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创新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要从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健全平台投入机制、整合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针对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具体功能依托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其次,要按照“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类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在产业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和引领作用,努力打造一批服务体系健全、功能设施配套、管理运行规范、高新技术聚集力强的科技创新平台。
再次,建立健全平台建设运行的共享监管机制,通过成立由投入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代表组成的专门委员会,科学论证平台建设的立项,实施民主监督,提高平台建设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平台资源的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李啸,朱星华.浙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3).
[2]张利,李强.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平台科学管理对策[J] .农业科技管理,2009,28(5).
[3]吕庆磊,方策,李金明.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模式及创新特色[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4]刘毅.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6):75-77.
从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看,城市间的发展越来越集中在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上,创新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在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唐山市将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变,城市发展将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如何更好地把握创建创新型城市的良好机遇,依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城市建设进程是摆在唐山市决策者面前的重要历史任务。
一、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一)平台建设能力显著提高
为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唐山市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唐山市已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8家,其中国家级5家。特别是2010年以来,创新研发平台取得了重要进展,高速动车组、电动汽车、生态城市、循环经济、板栗、卫生陶瓷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唐山三友集团、河北迁西板栗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材建设集团、唐山大方铸造有限公司、丰润建筑安装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天赫钛业有限公司、唐山盾石电气有限公司、唐山威豪镁粉有限公司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科技产业化平台建设日益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首先,进一步提高了新区、开发区等园区的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目前唐山市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园区建立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强化了特色产业基地服务功能。其次,建立完善了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唐山市建设了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创新了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使之成为服务京津冀的技术交易平台。并积极支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与京津建立合作机制,共享市场信息和市场资源,使得非上市中小股份制企业产权流通渠道畅通。
上述措施的实施,积极促成了唐山市钢铁、能源、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和结构升级,借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功推进了“五大精品基地”的建设进程。
(三)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发展迅速,政产学研协作加速推进
唐山市把推进政产学研协作创新作为引进优质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快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依托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推动了企业与“大院名校”技术合作。自2008年12月唐山中心成立以来,中科院的过程工程所、理化所等6个科研机构先后在唐山建立了事业部,结合唐山产业结构的特点组织实施了19项科研课题,取得了“空气燃烧合成精细陶瓷粉体材料”等一批科技成果和10项专利,成功将冶金废弃物综合利用、氮化硅与碳化硅复合材料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唐山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较好
一是生产力促进中心作用显著。目前唐山市共有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3家。近年来,各生产力促进中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员素质逐步提高,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市场化运行机制正在形成。二是构建起服务范围广、服务层面多、服务内容丰富的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各界提供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服务,通过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为服务地域科技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加快了唐山环渤海知识市场建设步伐,突出抓好企事业单位专利申请工作,申请国外专利工作从无到有,全市申请专利同比增长21.6%。建立河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示范机构3个,成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20个,组建了河北省板栗、食用菌产业联盟。
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还存在平台建设资金缺乏、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资源尚未有效利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依托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机遇,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依托创新型城市建设构建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工作
一要建立健全政府对平台建设的宏观调控机制、平台建设运行的共享监管机制以及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绩效考核机制,为平台建设提供较好的政策保障。二要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为平台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包括修改和完善现有的与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相关的法规、制度;从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专业服务机构建设,深入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等方面提高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逐步健全科技法规体系。
(二)健全平台投入机制,整合投融资服务体系
一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环境,建立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资金等为重要来源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继续加强专利权质押贷款、创新基金支持计划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工作,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拓宽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二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设立科技创新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对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上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给予倾斜和重点支持。
(三)加强平台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奠定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基础;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共赢;完善人才共享、流动、激励机制,促进创新型人才集聚等措施。
(四)针对其功能,积极打造各科技创新平台
1、要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助推发展方式转变
根据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尤其是形成“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和“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两个“三足鼎立”发展新格局的现实要求,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为主体,着力培育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采取多种手段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聚集京津优质科技资源
以吸引国内外尤其是京津地区优质科技资源为主要途径,由政府搭台、企业承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供知识支撑,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的合作。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性、长期稳定的合作机构,搭建一批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促进唐山市企业对外的技术、人才、资金的交流与合作。
3、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以政府引导和政策调控为手段,吸引民间社会资本参与,推动知识产权交易,促进技术流动,加强科技孵化、生产力促进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引进风险投资、担保、私募和证券等各种类型资本机构,培养造就专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4、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为提升创新能力和完善服务功能,按照“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发挥各类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和引领作用,努力打造一批服务体系健全、功能设施配套、管理运行规范、高新技术聚集力强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
参考文献:
①简兆全,陈建宏,余芳.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1(15):12—16
②陈菲. 中等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定位——佛山科技服务业发展思考[J]. 广东科技,2008(197):77—80
③张磊,张青. 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观察,2011(4):80—82
平台作为一个工程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著的《ModernMan》一书,为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和使用性时用到了平台的概念。80年代以后,柯达、索尼和英特尔等公司的产品开发都用到了平台方法,平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受到了管理理论界的关注。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Meyer为代表先后提出了产品平台和技术平台的概念。它是“由一组亚系统和界面组成的,可以有效地开发和生产出相关产品的共有结构”,或者是“一个产品系列共享资产的集合,包括零部件、工艺、知识、人员与联系”。所以,平台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系列“软”、“硬”要素的集合体。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年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创新平台(PlatformforInnovation)概念,其内涵主要是指创新基础设施及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人才和前沿研究成果的可获得性;促进理念向创造财富的产品和服务转化的法规、会计和资本条件;使创新者能收回其投资的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
从创新平台的种类来讲,目前主要有企业(或高校、院所)的创新平台、产业或行业或区域创新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企业的创新平台由企业的产品平台、技术平台和管理平台相结合构成。企业创新平台与政府、社会中的创新主体、资源相结合,就扩展为产业创新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由大型科学仪器装备、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与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共享制度和专业化队伍构成。三种平台构成了三个层面的创新平台,互相有联系,又有区别。
由于产业创新的复杂性、关联性及共享性,单靠行业内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力量无法完成或创新效益不佳。因而,一般产业创新平台由政府通过行业协会、或由相关行业或企业自发进行组织联合,搭建起行业层次的创新平台。基础条件平台一般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机构搭建而成,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基础条件服务。这两种平台都具有公益、开放和共享的特性。所谓公共平台,就是指由于基础研究的不确定性、科技的多方面关联性、投资额度的巨大性及成果的共享性等因素影响,使得那些关系产业重大突破、长远发展、国家地区经济稳定和安全需要的产业创新活动,需要由政府牵头,通过政策支撑、投入引导,集成全国或跨地区、跨部门各方面创新资源而构建起来的创新平台。典型的如美国汽车产业创新平台。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保持汽车产业在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领先地位,由政府组织,围绕汽车产业的创新,实施了“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V)”。政府8个部门的高级官员、三大汽车集团的总裁(或副总裁)、美国汽车工业协会执行主席组成的PNGV管理委员会,由副总统戈尔直接分管,构成了汽车产业创新公共管理平台;成立的PNGV专家委员会,38个州的453家高校、国家实验室的资源为主体力量参与研究与开发工作,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攻关,构成了公共的技术平台;还成立了PNGV秘书处,负责公共数据、信息、图书、资料的存储、维护和管理,作为联系的纽带传播政府的信息等。美国的汽车产业创新平台有效地集成了全社会的创新资源,有力地推动了汽车产品的创新发展,但创新平台的费用由三大汽车集团支付。在法国,政府甚至规定所有汽车企业将每年营业额按某固定比例支付给产业创新平台。平台研究完成的共性技术成果,由各企业分享并实现与其产品相符合的技术产业化。
因而,有专家认为,产业创新平台虽然由政府组织和控制,但一定要实现市场化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独立、公正,而且生存下去的动力会促使其更加贴近市场,不仅可吸引大量一流海内外技术人员的加盟,也能进一步与国外公司进行合作。
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意义及一些省市的进展概况
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整合,正在成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一个新的焦点,成为各国政府最具优先权的基本任务。发达国家普遍把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加强作为强化竞争优势的一项国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把科技基础条件的重整与提高当作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建立公共科技条件平台,是优化和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提高科技投入和创新效能、构建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实现方式;是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的基础和载体,也是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
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省市都十分重视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年,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了“**-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上海、江苏、四川、甘肃等省市都研究制定了本省市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或方案,全面启动并加快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以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开放与共享,增强创新能力,支撑跨越发展。
上海市根据《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纲要》,有关责任单位在**年拟定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建议方案。上海市科委在**年推出的《科技创新登山行动计划》中,将“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作为领域目标之一。提出重点建设5大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联合开发实验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科技创业孵化平台。
江苏省在**年底颁发了《**—2010年江苏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并先期启动了“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服务平台”、“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服务平台”和“‘三药’创制公共服务平台”等四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同时,抓紧做好“科技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的制定和启动工作。在科技平台建设上,江苏省迄今已累计投入建设经费近1亿元。
北京市科委为进一步组织实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去年推出了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新举措。该平台包括实验动物、科学仪器、化学试剂、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孵化体系、分析测试中心、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院所和科技企业等成果转化条件;科技中介、投融资体系等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条件;科技人才条件等四类资源条件。并首批确定“清华科技园”、“中关村生物医药科技园”、“软件产品检测检验中心”、“海银科医药技术孵化器”、“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等5家试点,今年又启动了“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以探索大学资源开放模式、行业资源集聚共享模式和专业孵化器整合资源模式。改变平台往日单兵作战的劣势,将实验共享体系、专业技术孵化体系和专业服务体系捏合在一起,使科技企业运转的三大环节有效地连接起来。
广东省今年将建立软件公共创新、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20个左右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为重点、服务于企业的公共创新平台,同时重点扶持、建设50家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20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一批研发基地、技术服务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搭建专业镇公共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
四川省政府在去年12月1日以川办发〔**〕33号文件,专门转发了省科技厅、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共同制定的《**—2010年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将重点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信息及科技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五大平台。并在今年内启动科学仪器协作公用网建设、科技文献机构情报信息、机构协作机制建立、特色种质资源库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和技术标准信息查询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
重庆市在今年6月启动建设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研究开发平台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等,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图书文献资源和科技网络等五个方面的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主要包括重庆高交会及技术交易常设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评估鉴定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
深圳市将从建设科技权益资本平台、科技智力平台、以电子政务为主的信息网络平台、科技中介平台和科技条件平台等“五个平台”入手,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其他各省市如天津、辽宁、江西、云南、甘肃、山西等也都启动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
三、浙江省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浙江省对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已形成了初步设想,提出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及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这3类平台。从政府层面和全社会的角度来讲,对省级的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如何构建,究竟采用那种结构更好,目前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从浙江省的省情和平台内涵分析,浙江省的行业(专业)与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着极易产生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科技资源集聚、扩散能力不强的隐患,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整体上说,浙江省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应关注并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总体框架、发展规划
创新平台建设是涉及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公益性、意义重大且耗资巨大的工作。要搞好平台建设,首先必须解决全省总体框架的构建、布局、重点及目标、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等前期研究论证工作,解决建设思路、框架、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及合理性,并进一步明确应由政府出面组织搭建的平台和应采取的政策措施等。借鉴其他省的做法,制定平台建设纲要或规划这项工作以省科技厅、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共同组织起草较好。
2.平台的制度体系建设
平台的制度体系是其建设和运作的核心,也是关系到搭建的平台能否正常运转、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制度体系建设分三个层次,一是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浙江省可率先在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保护、开发、共享方面建立法规,从法律法规上解决国家投资建立的大型仪器装备、信息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料等资源“开放、共享”的法律依据,依法推进创新平台的“共建共享”。二是平台规章体系的建设。它是以平台建设的原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定的一些管理办法、规定等规章制度,包括平台运行的考核评价指标、方法;共享协调、监管、奖惩办法等。三是平台的标准、规则、规范等。它是根据平台建设和运行的需要而制定的诸如数据采集保存、文献编辑、网络接口等技术标准和规范。
3.推进平台建设的政策设计
为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提出建立创新型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兽研”)响应国家号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这一重要途径实现目标。科研创新平台从广义讲,是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和实现技术变革的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1]。近年来,科研设施与仪器规模持续扩大,覆盖领域不断扩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现。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科研设施与仪器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和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前提下,以及增加对科研经费投入的背景下,哈兽研利用科研创新平台聚集先进的实验设备、优秀的科研人员、精湛的创新团队、良好的科研项目、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开放的学术氛围为孕育科学灵感、催生原创成果提供了无法替代的优越条件。研究所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本单元,是国家科技创新任务承接和创新成果实现的核心骨干。研究所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基地,新产业培育发展的源泉,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是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主要力量[3]。哈兽研作为兽医学科的“国家队”,从战略高度、体制层面统筹布局,促使资源合理建设和布局,实施并建设一系列重大的科研创新平台,在此平台上已向国际、国内不断展示和增强哈兽研自主创新能力,帮助哈兽研实现转型升级,让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产生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服务效益。
1哈兽研科研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布局、管理和运行不仅需要前瞻性、全局性和观念性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各级部门给予的系统性、持续性经费支持。目前,依托哈兽研的主要科研创新平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以下简称“生物安全实验室”)
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争夺烈性传染病病原研究的制高点,不断增强科技实力,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先后投巨资建设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哈兽研一直致力于有效地控制烈性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疫病防控研究,2013年,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和农业部大力支持下实施并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力图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原则,在2015年下半年投入使用,能够研制储备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拉沙热、尼帕病毒性脑炎、裂谷热和西尼罗热重组疫苗,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动物疫病与公共卫生的防控能力和水平,提高哈兽研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与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1.2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于1986年批准建设,1989年对外开放,是兽医学领域最早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及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3]。重点实验室在发展的26年间,以兽医领域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增强动物疫病诊断、疫苗创制科技储备和病原学原始创新能力,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在科学前沿探索中具有创新思想,满足国家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国家安全需求,尤其在禽流感研究关键技术创新方面成就突出,在畜禽疾病流行病学科学数据、资料和提供共享服务方面为国家动物疫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3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其利用哈兽研具有的先进技术通过机制体制创新,破除了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具有完整、独立知识产权并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研成果用合理的企业组织化形式实现产业化,把不断进步的技术成果连续地变成产品,激发科研人员紧盯市场需求开发并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研制适合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动物用诊断制剂[4]。
1.4国际联合实验室
哈兽研建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中哈动物传染病研究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2014年,实验室依托单位与国内4家单位联合承担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与哈萨克斯坦塞夫林农业技术大学共同建设“中哈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及教学示范基地”。2014年12月,实验室依托单位与哈萨克斯坦塞夫林农业技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启动联合实验室建设,以此平台为载体,开展人员培训、教学示范与合作研究等具体工作,充分发挥实验室开放交流、对外合作的职能,为中亚国家动物疫病防控提供支持。
1.5CNAS认证动物疫病诊断与技术服务中心
哈兽研动物疫病诊断与技术服务中心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成为我国动物疫病检测领域首个获得认可的国家检测实验室。该中心现经CNAS授权检测的项目有14项,涵盖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等方面。据了解,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制度已经融入国际认可互认体系。此次获得认可,标志着哈兽研动物疫病诊断与技术服务中心具备按有关国际认可准则开展所获得认可项目的检测工作,同时,也将得到与CNAS签署互认协议的国家与地区认可机构的认可。
2哈兽研科研创新平台在研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1汇集了一批优秀人才
哈兽研科研创新平台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吸引和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开展学科前沿研究,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又为兽医领域培养和孕育了具有创造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的青年学术骨干,培育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国家自然基金优秀创新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杰青”1人,“优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2013年“Nature十大科学人物”1人,获得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2人。这些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实验室近年人才建设取得的成效,提高了实验室的学术、社会影响力。
2.2培育了一批优势学科
优势学科建设是一流研究所建设的重要指标,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5]。哈兽研坚持建设科研创新“硬”平台,培育了兽医研究领域的优势学科,建成了禽流感、禽病、猪病和人畜共患病优势特色学科,承担重大项目的攻关,进一步发挥了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这些优势学科的科研人员,研制了阻击禽流感大暴发的禽流感疫苗、畜禽高效快速方便的诊断制剂,以及小反刍兽疫、布氏杆菌病的治疗疫苗和诊断试剂等自主创新成果。在中国工程院开展的我国20世纪重大工程技术成就的评选活动中,我国动物医学领域评出的四大成就(“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牛瘟绵羊化山羊化弱毒疫苗”和“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均为哈兽研研制。
2.3组建了一批创新团队
根据科研创新平台发展目标、方向和任务的需求,组建了优势突出、组织高效的创新团队,如禽流感创新团队、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等,形成了高水平的兽医领域科技智库,为促进国家发展进行了高质量的咨询工作,并使科研内容、研发产品差异化战略得到不断优化。今后将从基础研究服务应用研究的实际需求出发,以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这一高端科研平台的作用,使其有效地支持研究所的发展壮大,为产业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2.4产出了一批重大成果
同志强调:“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的资助下,消灭了牛瘟、牛肺疫,控制住了马传染性贫血病的蔓延,在“非典”攻关、禽流感阻击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另外,承担多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任务,造就了一批勇挑重担、攻关创新的团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获国家自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同时,利用生物安全实验室对国际上出现的新发行传染性病原进行操作,摆脱了国外技术垄断与控制。哈兽研科研平台的科学建设和经费投入,使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为核心技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保障[6]。
2.5积累了一批宝贵经验
利用科研设施平台积极开展前沿问题探索,促进学科交叉与应用研究融合,进一步推进平台的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7]。哈兽研运行的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和动物疫病远程诊断平台,可以在关联单位内访问,并能预约使用大型仪器,还能进行动物疫病现场的远程诊断,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在其他方面,鼓励科研人员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流动和跨地区流动,摒弃狭隘利益观,对科技创新给予最有力的支持和资助。
3研究所科研创新平台发展展望
3.1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运行水平传统观念
认为,科研活动是科研人员进行的创新活动,科研管理人员只是为科研活动提供一些服务性质的行政事务工作,殊不知,只有加强科研管理,才能促进科研活动健康地发展,其效益比简单地增加科研投入更具有现实意义[8]。哈兽研运行了多个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实现网络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定期举办操作培训,提供技术指导,尤其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严格监管和规范处理。同时,行政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转变工作方式,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协同工作意识,坚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不断提高对科研活动规律的认知度。
3.2强化评价体系建设,完善科学评价方式
目前,存在评价指标简单量化,评价主体单一、体系不完善,科技评价的监督手段欠缺等问题。建议在评价体系中,不能过分注重科研人员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级别,应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成果转化对社会的贡献,采用第三方评价机制,扩大社会公众参与和科技评价的范围,避免一些科研人员出现急功近利乃至科研不端行为。
3.3注重人才团队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探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加强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培养,确立“领军人才+骨干群体”的建设模式[9],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创新拔尖人才引进机制,把一批中青年拔尖人才放在关键岗位和重大任务中磨炼,培养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骨干队伍,带动团队发展。探索和发现是现代型研究所的强大动力,要保持科研的领导地位,不仅需要创造性科研人员也需要杰出的行政人员,必须承认行政人员的重要作用并给予其充分的支持。行政人员可以独自或与人合著发表成果、参与实施实验和调查、管理实验室、培训学生和研究人员、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开发网站和其他工具等[10]。
作者:张艳禾 刘 爽 刘益民 单位: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2.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崔君红.进一步加强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思考和建议[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5(1):2-6
[2]高建芳,方萍.现代科研院所科技条件建设需求及发展趋势分析——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5(4):21-24
[3]熊明民,刘建安.加强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3(3):17-21
[4]张金凤.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促进学科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8):236-238
[5]郝新保,苏群豪.从中美两国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我校科研平台建设[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99-101
[6]徐仕刚.重点实验室管理创新初探[J].科学与财富,2015(6):367
[7]胡远艳.科研创新平台在开放实验室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17):140-14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29-03
当前建立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显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塑造又需要良好环境的建立。所以,创新平台的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创新平台的体现,优秀的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创新目标得以实现首先要进行学习,学习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因此,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是实践平台建设,实践教学与改革是创新平台建设的主旨。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一、创新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现场生产实习与实践有时流于形式,存在“走马观花”现象,实习效果不理想。(2)毕业设计存在“闭门造车”或者简单拼凑模仿,创新性不足。(3)目前大部分产学研合作仅仅局限于教师,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参与产学研机会。(4)“本科生导师”对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学习进度和方法投入精力不足。国内各高校针对于目前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提出了多种思路与解决方法。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是一个应用型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贴近工业现场的要求分外突出,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而更需要学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以,我们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为例,来探索一种多元化实践教学培养平台具有实际意义和代表性。
二、创新平台的构建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综合我国高校现状的分析和国外教学成果经验的研究,我们针对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多元化实践平台的建设。“多元化实践平台”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类型(研究型、工程型和实验型),形成由校内实践和校企联合基地共同组成的、面向大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建立以联合基地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的运作机制,促成两个方面的实践环节的协作和相长,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切实加强大学生人才培养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多元化实践平台。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开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为此,以科技创新小组、“一对一”导师制以及课程毕业设计等形式为主体,加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增进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2.优化学生科研实践环节。目前,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学生越来越多,为此,根据学生的研究性与工程性特长分类,划分不同层次,依托于科研项目类型,配备相应指导老师,切实提高实践水平,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真正地完成有所创新的内容。
3.将实践总结融于书本教学中。过去的教材更多地体现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方面不足。有必要倾力开发“立体化教材”,全力打造精品教材。综合考虑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多层次的教学对象、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多角度的解决问题,为培养适应创新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教学基础。
三、创新平台促进人才培养
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学生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经形成良好平台,基于平台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下面以石油工程专业学生为例,介绍一下通过创新平台是来如何促进人才培养的。
1.本科生创新平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现有四个阶段实习实践分别为:地质认识实习、金工操作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分别进行。我们将实习与实践并行,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中,这样学生可以在大三、大四阶段,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研究项目、研究方向的毕业设计,在老师指导下并进入不同的实习基地(项目组),使不同层次人才得以培养。其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纳入到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各学院将为所有获得立项的本科生配备专门指导教师,部分学院还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建立了专用实验室,并配备了专门的办公设备和计算机。康菲等各大石油公司在学校建立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学校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和校内外科技、学科竞赛项目,目前已经资助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几百项。
2.研究生创新平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直是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校采用依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活动。其中,研究生暑期学校是研究生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于2007年开始举办了五届研究生暑期学校(石油工程),面向全国招收石油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的优秀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开设系列课程和学术报告。近三年,中国石油大学作为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发起及承办单位,连续举办了三届。大赛被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广泛认可,能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创新水平与就业能力,为相关行业技术创新起到推动作用。2012年11月,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正式加入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主题活动。以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与服务支撑能力的全面提升。
3.企业联合创新平台。近几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长庆油田已建立了稳定的长庆油田实践联合基地,学校每年均组织部分本科生、30余名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企业方面积极配合校方,以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同时也受到企业的欢迎。同时,我们在校内完成的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新思路的构建,使创新成为项目完成的必要条件。
我们以培养应用、创新能力的石油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渗透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学习的理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和产学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已初见成效。尤其在本科毕业设计建设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取得了成功经验,通过研究性课题活动,大大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有效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目前如何借鉴当前国外创新教育机制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建立更加完善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仍在探索中。
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实施的“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强调创新人才培养应注重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通过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有效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切实提高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同时也成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有效方法。平台形成了善于开展产学研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田冷,李秀生,何顺利.石油高校教材改革重在创新[J].石油教育,2006,(6):60-61.
[2]付景川,姚岚.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0,(6):77-82.
[3]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1-5.
[4]蒋盛益,姜灵敏.大学生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1(3):99-102.
(一)产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充分发挥海洋、港口优势,加快培育战略性产业,初步形成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框架,水产品精深加工、船舶等临港工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宁波港2009年货物吞吐量达5.77亿吨,位居全球海港吞吐量第一。但存在:产业层次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供给不足,为海洋经济发展作支撑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熟练技工明显匮乏。产业发展缺乏支撑,亟需培育创新平台。公共实验室质量不高、集聚度不高,重点产业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缺乏检测基础条件的有效支撑,在检测能力和项目规模上无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急需培育服务产业的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
“十二五”期间省和市将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级、培育新兴产业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省层面,省在《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海洋装备制造业、现代港航服务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四类产业为海洋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层面,将以批准设立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契机,以加快海洋产业集群集聚、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为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重点开发中国海洋科学城等区块,发展船舶、水产精深加工和港航等六大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临港石化等四大海洋新兴战略产业。
(二)海洋产业发展对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的要求
从质监系统的发展要求看,2007年,省局提出了全面构建一流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的要求;2008年,号召系统各级技术机构参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2009年,提出加快块状经济所在地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技术服务水平;2010年,提出把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技术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打造重点产业集群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经济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对于加强集群内企业有效合作、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的这种集群态势要求与之相对应的科技创新和一体化服务以支撑和满足产业集群化发展。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是面向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基础支撑体系,为其提供研发、中试、检测等与创新相关的公共服务。
1、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船舶检验是国家对船舶和水上设施执行技术监督和鉴定的重要措施。船舶检验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法定、入级和公证检验三大类,一般均由政府授权的船检机构实施检验。按照国际惯例,验船师在检验过程中需要的大量检测数据或船舶材料及产品检测结果,都需要验船机构认可或接受的检测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检测数据。一是材料检测。船舶及海洋装备用材料十分关键,为了保证安全、可靠,应提高材料的强度、塑性、韧性、耐疲劳性能、耐腐蚀性能、可焊性等,需要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各种性能进行检测。二是结构力学分析。主要对船舶应急拖带等结构部件、大型桥梁结构部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钢结构件进行结构强度试验,对结构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为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数据。三是船舶部件检测。船舶舾装件及海洋工程装备需要进行电磁兼容、高低温湿热、振动和盐雾霉菌等环境试验,产品在振动冲击等机械环境条件下的仿真分析、试验评估和改进设计,为企业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和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提供帮助。四是检测技术研究。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船舶的环保、安全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提出了新的造船规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正在制订新的标准,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绿色、节能、高附加值和可靠的安全性能将成为船舶产品及材料的发展方向,需要密切跟踪国际新趋势、新技术、新规范,围绕《国际船舶污染防止公约》和《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相关的检测技术开展前瞻性研究,并逐步开发配套检测技术能力,制定和修订部分国家标准,努力使我国船舶工业标准体系适应船舶工业发展需要。
2、海水产品精深加工。一是海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理化性质分析。主要包括干燥失重、熔点、灼烧残渣、水分、渗透压、旋光、莹光、粒径、形态等常规项目和常量元素分析等。质量安全检测。安全性指标内容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测、致病微生物定性/定量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检测、非法食品药品添加剂检测、农/兽药残留检测、生物毒素、真菌毒素污染等。重金属含量及形态检测。许多海洋水产品在海水环境中容易富集各种重金属元素,如砷As、镉Cd、汞Hg、铅Pb等,而这些重金属元素往往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理毒性,进入人体后会对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开展上述不同种类重金属定性和定量及不同形态的检测分析。添加剂检测。检测内容主要包括甜味剂(木糖醇、甜蜜素等)、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等)、辅形剂、矫味剂、抗氧化剂(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等)等。毒理学检测及安全性评价。对海水产品、深加工产品及其加工过程中的一些添加物质开展各种细胞毒理学实验以及安全性评价。二是海水产品活性物质和功效成份检测。主要包括蛋白质含量和组成、脂肪酸含量及组成、脂肪、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多肽、酶类物质种类及活力测定、维生素(A、B、C、D3、E、B1、B2、B6、B12)含量、多糖种类与含量、天然色素组分、硒(Se)等成分分析。在对海水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前,必须首先了解其活性物质及功效成份,并研究先进的提取、加工工艺以保持这种成份和功效。
3、现代港航服务业。现代港航服务业中,油品、矿石、粮油、煤炭等大宗商品动态交接系统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涉及到大宗商品的动态计量和在线计量技术,而现代港航服务业中的港口服务、库区储运、物流中转等方面涉及的检测内容更为广泛。一是大宗货物储运配套检测。主要包括石化等物流中转大容量、大流量检定测试工作、煤炭等大宗商品动态交接系统的检定测试工作、船舶在船交易中的水尺计量技术以及大宗商品的质量检测、鉴定等项目。二是物流包装检测。出口产品的包装按进口国要求进行检测,主要包括纸类包装、塑料类包装、运包类包装以及新型包装材料等产品。三是物流装卸搬运设备检测。主要有起重机械、装载机、叉车、吊车、平板运输车、集装箱装卸桥、自动梯及自动人行道、升降机、各类起重机、载客电梯、液压千斤顶等检测,重点设备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耐疲劳性评估等。四是集装单元化器具检测。主要包括集装箱检测和托盘检测,涉及的箱种包括通用干货集装箱、保温集装箱、罐式集装箱、无压型干散货物集装箱和台架式集装箱,开展各类特殊用途箱种的性能测试。五是安全设施检测。包括储运企业和运输船舶消防工程检测和安全防范系统检测。
二、海洋产业发展凸显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意义
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打造检产学研相结合,以检为主的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强化平台建设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在省、市出台的诸多经济工作政策意见和产业发展规划中,都把检验检测作为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发展节能减排的环保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合理调整,都需要平台的有效支撑。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作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是现代生产业的重要内容。通过平台服务企业,符合市场化运作要求,符合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总体趋势。
2、强化平台建设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是建立创新型城市的迫切需要。没有良好的检测基础条件,就不可能具备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不可能拥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追求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平台,以提供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技术支持,而通过区域检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全能够为产品质量和科技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有利于吸引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一流的科研活动,提高区域产品质量和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3、强化平台建设是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对我国的产品质量声誉和国际形象造成了重大影响,对区域安全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对外贸易中,发达国家不断设置技术贸易壁垒,不断提高准入门槛,使各地经济遭受巨大损失。而科技创新平台能及时跟踪国际前沿,帮助建立快速反应监控体系和应急支撑体系,能够迅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4、强化平台建设是优化检测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检测技术机构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平台作为一个集聚点,能够吸引联合相关的检测机构,同时,质监技术机构的事业性的局限和公益化的运行,也需要通过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按照“统一规划、严格管理、规范运作、公正高效”的原则,有效提高检测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而且对检测机构规范管理、理顺体制、科学定位和公正性建设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5、强化平台建设是提升质检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技术机构贴近产业的迫切需要。质监部门对流入平台的人才、设备、技术、资金、信息等各种要素的整合过程,是机构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内部流程的再造过程,有利于增强部门技术水平和整体实力,同时依托平台资源有利于建设国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平台的建立和其组织结构也决定了与产业结合的紧密性,因此,强化平台建设可针对性地输出企业急需的技术和服务,延伸技术机构价值链。
三、海洋产业发展谋求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总体思路
一个目标:以检测能力和科技攻关能力为基础,集聚资源,打造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质监系统技术支撑力,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要求。
两种方式:一是积极争取和参与科技、经贸等系统的各种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使检验检测成为科技创新服务中的基础内容。二是整合系统内外部力量,延伸各种载体功能作用,打造检验检测公共大平台。
三大中心:一是提升国家海洋食品检测中心研究和检测能力;二是建设国家船舶舾装产品及材料检测中心;三是规划建设港口物流检测服务中心。
四项载体:发挥好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海洋公共实验室、海洋水产品检测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市标准化信息平台这些载体作用。
五个上水平:即装备条件、人员素质、技术能力、科技创新、服务企业要上水平。
(二)功能定位
在平台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拓展平台的服务内涵外延,着力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检验检测。在完善检验检测项目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一批关键检测参数、填补空白参数的公共检测能力,推进检验检测技术升级换代。构建开放式的检验检测网络,加强质量跟踪和过程检测服务,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产品研发和性能调试、工业设计提供公正可靠的分析测试服务。
科研。发挥平台的纽带和窗口作用,推动高水平检测机构、企业、科研院校的联动协同与产学研联合,一方面开展平台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检验检测难题、关键检测技术的科研攻关;另一方面,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先进适用性技术的推广和成果转化,成为产业的科研基地。
标准化。更多的制(修)订检验检测技术标准,提高标准水平,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和标准信息,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引导企业走规范化、标准化、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技术服务。积极融入产业发展各阶段和产品生产各环节,完善技术诊断服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构建开放型的设备使用和人员培训体系,为企业培养技能型和复合型的人才,满足产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建设措施
1、加强领导,加大平台扶持力度。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创造性的工作。要把平台建设提高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来认识,把平台建设作为落实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服务经济发展,培育支柱产业、重点产品和产业集群的重点投入方向。政府要加强领导,在支持、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同时,把质监系统为主打造和参与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纳入到地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经济、科技的发展规划中,作为整个地区支撑产业发展的现代生产业加以统筹考虑和统一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装备和人才投入,确保平台建设的高水平。质监系统要积极与市政府和各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各种资源配置,制订平台建设的政策、制度和措施。
2、整合集聚,保障平台要素投入。平台的搭建是一个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的过程。要拓宽整合范围,整合生产试验、技术研发资源,打造检产学研相结合,以检为主的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集中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多种渠道,充分运用各种有效可行的投资手段,用政府的投入引导,鼓励资源向平台聚集。按照一流水平要求,进一步加强平台环境设施和关键检测装备建设,特别要加大服务产业所需的试验设备的投入,满足企业和产业多方面的功能需求。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带领平台占领高端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市场,解决企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锻炼和培养一批实用性和复合型人才,打造技术精干、梯次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及时跟踪国外技术发展动向,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着力打造检验检测服务品牌,做大做强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