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1 10:05: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网络经济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无对应概念 注意力经济
无对应概念 学习曲线
企业 虚拟企业
空间 虚拟空间
社会 虚拟社会
营销 网络营销
制造 灵活制造
规模经济 供给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
劳动分工 知识分工
劳动价值 知识价值
劳动生产率 知识生产率
经济管理 知识管理
无对应概念 网络效应
竞争 网络竞争
贫富差距 数字鸿沟
大规模生产 定制、个人化、特定化。
二、原理的对比:
物质资源起决定性作用
信息资源起决定性作用
产品和服务分离,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企业与企业分离。
产品和服务的边界模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边界模糊,企业与企业的边界模糊。
供给不足
需求不足
以供给为中心
以需求为中心
稳定均衡
不稳定均衡
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增
边际收益递减
边际收益递增
边际成本递增
边际成本递减
规模收益经历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
规模收益递增
供给方规模经济起主要作用
需求方规模经济起主要作用
负反馈起主要作用
正反馈起主要作用
垄断受到限制
垄断是竞争的结果
垄断会降低社会福利
垄断会提高社会福利
产品竞争是主要的竞争形式
网络竞争是主要的竞争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93-01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处于9~12岁的年龄段,是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形成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意志能力等的最佳时期,该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用普通话独立阅读课文,还面临着默读的要求。鉴于此,教师要深化阅读教学改革,把教会学生知识转化成教会学生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以网络环境为基础,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为改革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阅读活动,尝试自主探究、自主解惑。
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埃及的金字塔》之前,就可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里自主预习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提出若干问题:为什么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奇迹之一?金字塔是什么样子的?金字塔座落在哪里,为何而建?教师要求学生在自行预习课文之后到网络里搜索与埃及的金字塔有关的电影来观看,或搜索一些相关的文献来阅读,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利用网络,学生或观看电影,或阅读其他文献,纷纷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学会了自主探究、解惑,这对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能促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引入多媒体技术,展现阅读教学的动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与信息技术实现整合,多媒体教学也因此不断深入到各个阶段的教学当中。
如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就可引入多媒体技术,用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庐山,引领学生对庐山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阅读授课内容也不受到瀑布的局限,同时为学生描述庐山的湖泊、雾,通过交替展示近景、远景、全景等,促使学生对庐山的美有更好的领悟,从而按照学生对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理解,引导他们利用同样的手法描述一下庐山的雾,把它表现出来。学生可利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描述庐山的雾,并把结果展示给全体学生,把阅读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活跃、生动,不但学生对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且还潜移默化形成乐观、积极、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实现动态化的课堂阅读教学、阅读学习。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WeBlog技术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再现技术,教师利用该网络信息技术辅助阅读教学,就能把阅读文本展现给学生,再配合多媒体技术、超文本,就能向学生展示一个立体化的、比教材更广阔的真实世界,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九寨沟》时,由于该篇课文是鉴赏风景,但很多学生对九寨沟并没有感性认识,课堂教学在时间的限制下也无法展示大量材料,此时依托WeBlog技术改革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好选择。一是把课文到WeBlog上,根据课文描述不同风景的段落为学生展示图片、视频,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自行浏览;二是设置超文本,通过网络环境优势加深学生对九寨沟的认识;三是设立讨论区,抛出一些话题让学生开放交流。基于WeBlog技术的性质,学生完全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相应模块,接受自己想看的材料,这是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摆脱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束缚,对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大有裨益。教材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权威性的思维定势,教师则习惯把它奉为经典、范文,以指导学生欣赏、模仿,难以超越教材。但语文的实践性很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太过刻意地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而WeBlog技术就能提供开放性的思维引导和可选择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从而形成创新意识,这正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值经济转型时期,其市场体制和规则还有待完善,加上传统的文化背景,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成为一种对正式制度的补充(Xin & Pearce,1996)。最近十年间,企业间的横向和纵向社会关系网络逐步扩张到错综复杂,尤其是在知识密集性行业,社会网络已成为组织结构和组织间基础框架的新范式(Miles & Snow,2002),它帮助企业转移风险、获得新市场和新技术、加快产品推进市场,促使企业与网络伙伴技能互补(Gulati & Nohria,2000),为企业提供了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须的灵活性,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如今,面对日益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单个企业更应采取竞合的方式,通过构建动态的关系网络来参与全球竞争。
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急需知识的有效应用和创新;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经营也需要更广泛的技术知识、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知识与技术创新正在改变着当代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并被各国普遍认为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引擎(谢富纪、徐恒敏,2001)。所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生产领域,知识管理早已成为一个大家都关注的话题。出于竞争的激烈和创新的要求,企业不能仅靠内部的知识来经营和创新,同时,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知识的广泛整合,而不是单一的知识(De Boer et al.,1999)。社会网络的广泛建立、知识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企业除了建立内部知识网络和知识库以外,还需要积极有效地建立外部网络以吸收和整合外部供应商、客户、竞争者、合作伙伴、中介机构等组织的知识,只有综合利用企业内外知识才能真正提高企业能力和竞争水平。因此,基于社会网络环境下研究跨组织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概念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不同学者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出发来探讨知识管理的含义,从而出现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百花争鸣现象。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知识管理领域存在两大观点,即对象论和方法论。对象论观点认为,知识是被管理的对象,则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顾敏(2001)提出,知识管理是解决对知识或信息进行创新、组织与扩散问题的过程;方法论观点认为,知识是一种管理方法,则知识管理是一个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过程。彼得・德鲁克(1993)曾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使知识产生作用,即通过系统地、有组织地去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
尽管知识管理存在多种定义,但都离不开以人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为基本目标。知识管理对企业而言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这项活动不会自发地实现,需要组织主动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和软性环境,为知识的采集、整合、应用等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本文认同Wiig(1995)的观念,即知识管理为一连串协助组织获取自己及他人知识的活动,透过审慎判断之过程,以达成组织任务。
(二)跨组织知识管理的含义
纵观研究者们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多立足于企业内部,主要是基于企业的原子模型假设,即视企业为独立个体而非网络视角。但随着企业社会网络的出现,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多个组织息息相关,并从单一的二元关系发展为与多组织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网络关系,相应地,企业的知识管理也应从关注企业内部的知识活动发展到关注跨组织的知识活动。因此,结合社会网络环境和知识管理的定义,本文将跨组织知识管理定义为企业利用自身的网络位置和网络关系,通过一连串的跨组织知识活动以协助企业有效利用组织边界内外的知识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内涵
(一)跨组织知识管理活动
Andersen(1996)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识别、收集、创造、组织、分享、应用和适应。Davenport等(1998)认为知识管理包含了四个流程,分别是知识组织和存贮、知识转移、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陈小让(1998)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Huseman 和 Goodman(1999)将知识管理分为指认并获取知识、评价知识并排列其优先顺序、分享知识和创造知识四个过程。McAdam(2000)提出知识管理体系可以分为四种括动:知识建构、知识内化集成、知识扩散以及知识应用。王众托(2004)认为知识管理是识别、收集和选择、保存、传播与共享、转化与生成、吸收和使用知识的过程。黄蕴洁和刘冬荣(2010)在综合文献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活动分为四个过程,分别是知识获得、知识转移、知识分享和知识应用。将以上对知识管理活动的研究整理出来,如表1所示。
综合以上对知识管理活动研究的文献,本文发现学者们对知识管理活动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四个方面。因为创新过程是一个知识转化与生成的过程(王众托,2004),而知识应用能直接为企业增加价值,因此,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可以被反映在企业的创新绩效当中。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认为跨组织知识管理活动包括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
(二)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
跨组织知识获取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网络位置和网络关系从网络其它组织或个体中收集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跨组织知识获取对企业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资源,知识有存量和流量之分。知识存量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知识,是企业经营生产的基础;知识流量是企业知识的流动部分,它们改善、更新或增强已有的知识。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从外部不断获取新知识以补充知识存量的不足(Winter & Zollo,2002;Zott,2003)。
根据以往对知识整合的研究及企业本身需求,本文将跨组织知识整合定义为企业根据战略目标需要,利用自身的网络位置和网络关系,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网络组织中的知识资源进行组合、集成和提炼的一个动态过程,以此形成新的核心知识和知识体系。跨组织知识整合超越单个组织边界涉及到多个组织,要比企业内部知识整合复杂,主要包括知识整合需求确定、合适整合对象选择、整合平台建立、整合冲突解决机制建立等任务。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以Grant(1996)为代表的研究者们不断强调知识整合对企业创新而言是最为重要的能力,因为知识经过整合后才能指引企业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中使产品与市场有效结合,从而快速开发产品以供应市场需求。企业面临着高度的模糊和不确定性(Daft & Lengel,1986),必须坚持不懈地整合和重组各种知识。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测量和检验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问卷参考了Lyles & salk(1996)、Yli-Renko等(2001)学者的研究,共包含10个测量题项,其中,跨组织知识管理的测量包含“本企业从外部网络中获得许多有关产品设计的知识”、等5个问项,跨组织知识整合包含“本企业能根据需要把不同企业的专家汇集起来,集中解决某项问题”、“本企业能将不同部门、团队或个人的知识在目标任务层面上进行有效整合”等5个题项。所有问卷都采用Likert7级量表进行测量, 样本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共发出问卷350份,回收270份,回收率为77.2%,剔除有残缺项、前后差距太大、同一题项重复评分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16份。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正交旋转观察各特征根的值,运用Kaiser 法作为确定因子数目的标准,选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特征根,从而得到不同项目的因子载荷,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跨组织知识管理量表通过方差最大法旋转后,有2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别对应于本研究的2个变量,这2个变量共解释了方差变异的87.651%,满足Weiss(1970)提出的解释方差的累积比例需大于50%的条件。2个因子的测量项目在其对应的因子上相对于其他因子而言都有较大的因子载荷,并且都大于0.5,这表明所检测的跨组织知识管理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经过软件AMOS6.0运算后,跨组织知识管理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跨组织知识管理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中,Cronbach'sα值大于最低要求0.7;建构信度值大于最低要求0.6,T值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跨组织管理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量表中,跨组织知识获取、跨组织知识整合的标准化系数大于最低要求0.5,并且跨组织知识获取、跨组织知识整合的平均方差抽取量也大于最低要求0.5,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从模型拟合情况看,x2/df 值小于2,GFI值大于0.9,AGFI值大于0.9,NFI值、CFI值均大于0.9,RMSEA值不大于0.05,量表的整体模型拟合度较好。结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结论
跨组织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它不仅注重在企业内部实施知识管理程序,并且能与外部的供应商、顾客、合作伙伴、竞争者、研究单位和中介机构等组织有效交流知识,进而形成一个能创造价值的知识网络。但是,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不是一个任意的自发过程,需要一定的因素作为支撑。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间的关系、企业的网络位置、学习意图、领导参与、知识的性质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企业应该能动地将这些因素控制在对其有利的范围,扫清企业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的障碍,明确跨组织知识管理的任务和目标。面对创新的复杂和风险,企业应该加强同竞争对手或研发机构、产业链成员之间的开发合作,通过鼓励边界人员对外宣传、组建跨组织团队、加强组织交流和进行跨组织合作。
参考文献:
1.Andersen A..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ssessment Tool(KMAT)[M].London:Arthur Andersen KMAT Study,1996
2.Davenport T., Delong D.W., & Beers M..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8(4)
3.陈小让.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98(6)
4.Huseman R., Goodman J. .Leading with Knowledge[M].London: Sage,1999
尽管中国经济业已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至今增长速度仍不见颓势。目前,任何与中国经济相关的产业、产品,无论是制造业、基础工业抑或原材料,价格都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中国产业、产品的价格上涨又带动了全世界经济领域的产品价格。北欧地区许多多年封存的矿藏,为了中国而重新开采,许多国际重要会议都在中国举行,上海市一年的建筑产值相当于整个欧洲一年的建筑产值。在这些细微的经济现象背后,我们发现,一切都与“中国热”息息相关。
由2003年喷发的这一次“中国热”,跟十年前的那次“中国概念”大不相同。十年前,即1992年左右“中国热”,主要缘起于外资对于中国存在大量未开垦处女地的一种乐观,一种对中国继19的那场之后政府可能出台更多开放政策的预期,属于一种由于对中国缺乏了解而产生的浪漫情怀。那一阶段,很多外国人在中国大量投资却一无所获,结果多年黯然神伤。
但这一次“中国热”与十年前相较却发生了彻底的质变,它是由外资和中国民营企业、国企三方共同构成的中国经济主体的经济增长。这一次“中国热”,外资直接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一部分,真真切切把自己融入了中国,具有了自己的体验。作为中国经济的参与者,外资企业和中国企业一样对中国很有信心,因此,才能够跟随中国经济成长。这次“中国热”不是浪漫的热,而是现实主义的热。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中国概念的经济领域都会上涨,而不单是网络经济。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中国崛起背景下,现在中国经济的鸭就是网络,它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它最早感受到这个水暖。
为何网络经济会成为“中国崛起”中的那只鸭子?
原因之一,在于网络是新经济中最缺乏沉积的领域,不像其它产业那样厚重。传统产业从生产链条到企业管理都非常紧密,沉积厚重,因为传统的经济价值链是经过千百年构造出来的。相比较而言,网络是一个概念和一个方向,比较脆弱、敏感,所有的东西都在构建当中。因此,一旦经济体系有风吹草动,首先反映的就是网络经济。
另一原因是,目前全球经济处在一种“解构”状态,已经“倒置”:原来依靠传统经济的产品主导、服务配合,转变为现在的服务主导、产品配合,原来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现在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根据需求者的需求反向构造价值链。在全球经济的“解构”状态下,网络经济恰恰是构造新价值链的起点。它没有历史负担,同时又最贴近“新生代”的消费者――一个从20岁到40岁之间、面向未来且最具消费能力的群体。这群“新生代”由于年龄优势而没有历史负担,更容易接纳新知识,掌握网络,掌握新世界,这批人实际站在了一个新世纪的起点,这个新世纪的起点是集一百年来从消费为中心的生产价值链的创造,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重新构造价值链,迫使以传统经济为根基的原有价值链跟随自己的节拍转动。当然,这一转变的彻底完成还而陧以时日。五年前的网络热,正是这种转变过于“冒进”的结果。尽管网络经济曾经受到挫折,但构筑新价值链的过程不可逆转。当你认识到这种趋势后,所要做的就不是去嘲笑“新生代”和“网络经济”曾经的失败,不是去嘲笑他们是否浮躁,而是要去感受它们的活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网络热潮回归,是带着创造价值链的使命而来的,区别于五年前那次网络热。当年,很多词汇只是一个概念,但现在很多关键“概念”已经变成了现实。首先是“外包”的观念业已为整个社会所接受,而在过去中国人习惯小而全或大而全,都是自己干。“外包”的成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新经济的“砖头和钢梁”全制造出来了,剩下的任务就是“组装”了。第二个概念是“战略联盟”概念被接受,企业开始认识到它们共存的状态不再局限于互相竞争,而是可能达成共赢的模式,做出非零和决策。所以,大家开始为高速发展而合作,而不是为了生存而你死我活。此外,几年间形成的高数量级的“网民”,也是这次网络经济热潮的一个坚实基础,而大量企业形成了“网络”意识注册网名,更为联结这些经济体建立了基本的结点。而更重要的是,大量创业者的坚持和激情使他们获得了成功。当年网络泡沫破灭,很多人丧失信心、慢慢出逃了,但是始终有一批人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始终坚持,至今开始收获。但即使没有丁磊、陈天桥、张朝阳这些人,中国这样一种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有创新激情的中坚力量将决定,必然有另外一批人成功。要知道,在足够大的众数群中,即使是小概率事件也一定会发
我们今天看网络经济热潮,明天会看到更多的产业兴起。我个人认为,这种趋势会如同排山倒海,一波一波地往下走。而未来有希望继网络经济热潮崛起的产业,将是中国管制力量最弱、自由化空间最大的产业,爆发最大的力量。比如我们看到的煤炭、钢铁、建筑材料,等等。看来,中国诸多产业领域已到了应该逐渐“放弃管制”(Deregulation)的自由化时代。
【关键词】
网络经济;农村经济;消费行为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研究网络经济的时间都是比较早的,在有关网络经济的研究中,最早研究的学者是JohnFlower,其一开始提出了网络经济的概念,其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伴随着数字化商业时代已经来到,消费行为开始发生转化,新的消费方式就要来临。Nicholas(1996)针对网络外部性进行深刻的探讨,对其来源和对市场结构和价格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网络接入的定价和服务的质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对网络接入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Soon-yong,Dale,Andrew(1996)提出电子商务经济学,并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并且提出其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效率较高、实时性较强的特点,对传统经济的交易方式进行了转变,在交易市场方面、流通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有关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2015)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研究发现,其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消费支出上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陈亮、朱琛(2010)通过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了增加收入,改善社保以促进消费。熊爱华(2010)提出了增加收入、完善分配制度、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以此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王芳(2006)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在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中,利率和不确定因素是关键原因。
(二)在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存在问题研究方面。
李伟(2010),(2015),王珊珊(2010)从居民收入、消费观念、保障体系和其他流通体系、消费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张少峰(2011)认为,物流体系服务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较少影响农村网络市场消费的发展。王鹏飞(2014)认为网络消费的深度和网络本身的特性问题,影响着居民消费。还有就是农村居民本身的原因,收入,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都影响着自身的网络消费。
(三)有关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韩耀(2007)通过对网络经济时代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者选择进行分析,阐述了新环境下消费者的行为。林中燕(2009)通过对网络经济下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者行为为基础建立了网络经济下的消费需求理论的研究模型。郑英隆(2012)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对产品的搜寻方式,消费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唐嘉庚(2006)通过分析网络经济在交易产生过程中的双方互动进行分析,认为可以有效提高消费者对厂商或者经营者的信任程度,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张少峰(2011)认为我国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市场开始逐渐扩大,尤其是信息化比较高的区域,网络的消费行为在不断增加,消费市场在良好成长。田媛(2007)对网络经济的新特性:由边际效用递减变为边际效用递增、由客观稀缺性变为主观稀缺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及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居民的消费效用曲线呈递增的趋势。安增军(2016)先从影响居民消费的四个网络经济运行特征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及支撑效应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高孝平(2015)认为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行为开始转变。网络经济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消费行为进行了优化,为内部消费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欧艳群(2014)通过研究发现网络经济背景下衡阳市民多渠道消费者已经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由于消费往往容易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多渠道的消费表现也就不同。戴有山(2015)研究发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消费需求向发展和享受型升级;提高了居民的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实现条件的优化;拓宽了消费对象。刘晓红(2013)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不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也不断提高,但农村网民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过高,互联网使用深度不够,网民结构不合理。
三、述评
现有的文献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分别有大量的资料,对网络消费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但是这些文献在两者的结合方面较少,尤其较少从消费者方面分析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者发生的变化,以及整体网络消费的发展情况和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相关机制也不足,专门研究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文章不多。在以上方面研究有待继续深入,为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本文如果继续展开分析的话,针对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合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根据作出的实证分析和问卷调查出来的结果,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网络经济新环境下农村居民的消费。
作者:李晨阳 牛文旭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高孝平.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影响分析[J].人民论坛,2015,20:94~96
[2]安增军,林珊珊.网络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12~115
[3]刘红荣.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6:325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网络经济的概念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商务性的应用广泛开展,网络经济在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对“网络”和“经济”持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网络经济的概念尚未统一。其主要内容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概括。
从宏观层面上看,网络经济是以互联网及网络技术作为生产工具,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使之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这种含义的网络经济,是从网络经济生产方式角度出发,将其发展过程分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应用、网络信息服务和网络商务性应用四个阶段,依此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从中观层面上看,网络经济可以理解为与网络产业相关的产业经济。网络经济既包括了网络交易、虚拟企业、金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商务性活动,又包括软件的开发与制造、网络信息的生产、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的生产、网络基础服务的提供等经济活动。网络经济依托的基础产业群是信息技术产业,即主要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支持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产业,因此,网络经济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的全社会范围的产业集合。
从微观层面上看,网络经济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基于互联网平台,生产者与消费者分别提供服务和接受产品。企业利用互联网获得各种信息与资源,进行整合和加工,进而施行生产和管理等经济活动。网络经济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快捷、低成本的交易场所,使得交易范围扩大、交易方式多样化。网络经济改变了消费者需求方式、行为方式、购物方式,进而引发了市场的变动。
以上关于网络经济三个层面内涵的理解是相互关联的,当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时,网络产业及与其相关产业必将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相关网络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因此,从宏观层面出发,着眼于网络经济影响下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研究,依此分析新的经济形态的运行特征,并且揭示经济运行规律。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网络经济是指以互联网及网络技术作为劳动工具,以知识、信息作为劳动对象,通过对生产力的革新,进而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变,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网络经济的特征
(一)虚拟性。网络经济具有虚拟性是指这种经济形态存在于网络的虚拟空间,它的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是有别于传统经济活动的,人类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进行生产和交换,但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已经逐渐影响到传统产业,使得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例如“电子商务”和“金融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生产活动更多的是利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创造和加工,或者将传统经济的交易转移到网络虚拟空间中,使得网络经济和传统经济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信息化。信息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劳动对象,信息服务和网络产品已经成为网络经济中的主要商品,但它们是不具备物质载体的,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当生产第一份原始信息产品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成本,但是以后的生产过程可以通过拷贝来完成,并且产品可以实现无限量拷贝,其拷贝过程投入的劳动和其他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生产的边际成本为零。
(三)全球性。从互联网的诞生至今,网络已经覆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迅速发展使得地球的距离缩小了,同时也使得国际间的交流变得更有效率。网络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得到广泛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国际贸易、跨国生产、跨国金融、跨国交流的效率大大提高了。网络经济的全球性效应还体现在可以促进技术的学习与创新,新兴技术能在世界范围能得到迅速的传播与推广,并且能够打破传统经济中的区域界限,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四)直接性。网络经济的出现受到了人们的接受与追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缩短了经济贸易中的中间交易流程,极大程度的降低了交易费用,并且催生了一批专门的服务性企业,使得消费者成为最终受益者,例如通过网络直销可以免去与中间商的交易过程,生产厂商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进行个性化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这样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管理效力。
三、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考察网络经济,其互联网的产生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且独立于其他个体,但发展却离不开与其相关的产业的支持。网络经济产生的目的是为其他产业提供更快捷、范围更广、信息量更大的服务,其高渗透性已经影响到经济、文化、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所以,网络经济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但当网络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之时,一些新鲜实物的产生也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网络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的区域界限、缩短了交易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相对于传统企业的高额交易费用等问题,如传统百货在经营中就需要面对高额的刷卡费用、房租水电费用以及顾客群的流失等,网络经济具有极大的优势。当传统产业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网络经济影响下,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和新态势,理性认识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回归网络经济产生的根本目的,进而找到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能够更好结合的途径,这将是网络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43-03
当下,最具潜力、最具爆发力、最具成长性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正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网络经济的直接体现,电子商务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一个村、一个县、一座城,也正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互联网具有全球化、快捷化、个性化、无边界性、高渗透性等显著特征,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补充,构成了新经济体,顺应时展趋势,推动网络经济发展,是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经济概念及特征
(一)网络经济的概念
网络经济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经济形态,它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产业、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及由于高新技术推广和应用引起的传统经济产业部门的飞速发展,网络经济涉及的主要领域包括互联网购物、在线支付、搜索引擎、网站信息招聘、旅游网站等。
(二)网络经济的特征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同时网络企业的经济规模也不断扩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商业、电子服务、网络交流平台、移动智能等网络经济形式迅速崛起和发展,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由于网络经济具有信息平行交替和资源对称的特点,因此,传统的社会经济运行结构、社会的竞争状态、生产方式、价值观念被改变。崔雪(2010)研究提出,通过网络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购物,享受网络企业提供的服务,缩短了交易的时空距离,因此网络经济具有虚拟化、开放性、效率高、成本低、创新性五个特点。周丛根(2011)研究指出,网络经济具有强外部经济性、长尾累计效应、多重叠加效应、级数扩张特性。徐璇(2014)指出,通过网络经济可以制造商可以和消费者直接接触,同时网络经济具有无时间限制和无地理边界限制的特性,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对传统的零售企业造成威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出台,网络经济正在逐渐成熟,基本的经济原理仍然指引着网络经济各项活动的开展,尤其是电子商务行业,在分析和考察其发展前景、盈利潜力及竞争环境的同时需要分析这一行业的经济特性,这样才能根据电子商务领域的经济特性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现象进行分析。综上,在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网络经济的特征如下。
1.便捷性。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将经济主体或者是企业组织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行业形成网络化的经济系统,并不断创新行业内部与行业之间连接方式,从而使整个经济系统逐渐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网络经济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呈现出便捷、即时性的特征。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进行交易或者交流,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理的限制,同时缩短了经济活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时间滞差,并突破了空间的约束,网上无形市场成了经济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市场活动空间扩展到全世界范围内等,十分便捷。通过计算机网络构造了大量新的资源基础,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信息时代下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利用更加广泛,减少了其他资源的消耗,拓宽了经济发展面。
2.高渗透性。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渗透性较高,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第一、第二产业扩张,三大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界限越来越模糊,对于传统的制造业、传媒业等来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了产业内部的升级改造。此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催生了医疗电子器械产业、汽车电子产业、光学电子产业等边缘产业,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业之间迅速融合。
3.自我膨胀性。网络经济的自我膨胀性突出表现在吉尔德定律、马太效应、梅特卡夫法则、摩尔定律四大定律上。吉尔德定律是美国激进的技术理论家乔治・吉尔德的预测: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年,通讯系统的总宽带将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长,宽带费用的价格点无限接近于零。马太效应:在网络经济中,由于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会最终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垄断局面。马太效应反映了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中一个重要因素――主流化。梅特卡夫法则:按照此法则,网络产生和带来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形式增长。摩尔定律:1965年,摩尔预测到单片硅芯片的运算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同时,价格减半。实践证明,这一预测一直比较准确。网络经济的四大定律展示了网络经济的自我膨胀性,同时也揭示了网络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4.边际效益递增性。边际效益递增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网络经济边际成本递减。信息网络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网络建设成本,信息传递成本,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制作成本。网j建设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这两部分的边际成本为零,平均成本明显递减。随着入网人数增多,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制作成本会提高,但其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都呈下降趋势。因此,信息网络的平均成本随着入网人数的增加而明显递减,其边际成本则随之缓慢递减,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其边际收益和总收益也会不断扩大。二是网络经济具有累积增值性。在网络经济中,对信息的投资可以获得一般的投资报酬和增值报酬,信息网络能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形成高质量的信息源,从而增加报酬。
5.外部经济性。一般的市场交易是买卖双方形成的一种契约,只对买卖双方进行约束,不涉及其他利益主体,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契约履行会影响到缔约双方以外的第三方。第三方受到的影响为外部效应。工业经济带来的主要是外部非经济性,如工业“三废”,而网络经济则主要表现为外部经济性,网络形成增加了成员,增加了价值,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成员。
6.可持续性。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会过度消耗有形资源和能量,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它促进和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网络经济发展趋势
(一)虚拟购物
信息技术快速迭代将为电商创造新场景,推动电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持续为电商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创造精准匹配、交互式购物等新体验,并构建新的商业模式。为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虚拟购物应运而生。虚拟购物借助于VR(虚拟现实)等新科技,让消费者网购时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产生近乎真实的感官模拟体验。消费者进行虚拟购物,既可以足不出户买到商品,还能享受到实体店购物带来的乐趣。但是,当前虚拟购物还处于起步阶段,体验效果有待改进。虚拟购物平台上架的商品都需要一个个建模,非常耗时耗力。相对于电商平台上的商品种类来说,虚拟购物平台上的商品只是沧海一粟,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种类有限;在虚拟试穿方面,网上模拟的身材肤色、穿衣样式等,跟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总体参考性不够强。有消费者坦言,现在虚拟购物远不够成熟,娱乐性大于实用性,不过这是网络购物发展的未来趋势之一。
(二)发展共享经济
通俗的讲共享经济就是将个人闲置的资源共享给别人,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从中获得回报,共享经济的理念就是,共同拥有而不占有,这是一种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共享经济平台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产物,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如以凹凸租车为代表的共享租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求而不得”的自驾需求,另一方面避免了汽车闲置资源无法被有效利用带来的浪费。共享租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民用车难。凹凸租车等共享租车平台整合和利用的是闲置的私家车资源,能够提供更具弹性的车源供给量,适应不同时期的出行高峰需求。在我国,汽车共享行业有巨大发展前景。来自全球独立咨询机构罗兰贝格的《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形成625亿美元的共享经济市场,汽车共享出行规模两年后将达1.8万亿美元,发展前景广阔。
三、网络经济发展策略及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网络经济发展策略
1.加快网信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认识网信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和支撑作用,把网信基础设施提升到与交通、水利、电力等先导性设施同等重要位置,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网络经济发展夯实基础,蓄势聚能。
2.大力支持企业,培育网络经济创新主体。引导传统龙头企业转型,加大本土优势企业培育力度,扶持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增强网信企业使命感、责任感,形成网络经济发展聚集效应。要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创新主体、产业主体,支持企业布局前沿技术,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创造和把握更多机会,参与行业乃至全球竞争,拓展发展空间。
3.发挥杠杆作用,创新投资基金融资方式。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培育发展“互联网+”领域创新领军企业;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信息经济领域聚合,明确提出强化资金引导、技术研发、创新创业、人才支撑和鼓励跨界融合等五个方面的政策举措,如组建网络创新研究平台等。
4.搭建人才梯队引领网络经济发展。网络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打造一批优秀企业家队伍、培育一批技术领军人才。
5.政府部门优化网络经济发展环境。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网络经济生态体系,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提出加强统筹协调、简化行政审批、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加强监测考核、建立健全法规规章、加强宣传引导和扩大交流合作等优化发展环境的具体措施。
(二)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地区优势特色和借鉴外地经验相结合。充分考虑地区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明确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网络文化、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网络安全和网信军民融合等十个领域作为地区网络经济发展的重点,突出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借鉴外地经验,加强资源整合、政策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
2.注重宏观指导和实际推进相结合。坚持目标导向,瞄准发展大势,以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作参照、定标杆,侧重从宏观层面提出方向性要求和任务性目标,加大网络经济发展基础的设施建设,明确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3.注重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网络经济发展目标、发展重点、配套政策和优化环境等方面不断完善,注重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a要素向信息经济领域聚合,又强调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各界树立互联网思维,以顺应信息时展趋势。
四、结语
由于网络经济具有便捷性、高渗透性、外部经济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网络经济的发展应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结合区域优势,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监管净化网络经济发展环境,细化分解任务,加强指导考评,不断扩大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规模。
参考文献:
[1] 崔雪.网络经济环境下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2] 徐璇.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型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4.
年纳斯达克指数暴跌,是在承继前期更大幅度上涨后的适度回调,因为前期的暴涨,有着诸多历史因素的促成条件:
(1)90年代美国经济稳定、持续的较高速增长,尤其是新经济———网络经济的更好表现,使人们对其今后中长期的发展速度仍然抱有较高的预期,按照中长期投资收益等同国债等收益的折现计算,目前的股价自然就定位很高。而实际上经过90年代的推广和普及,网络经济已经实现了原始创业期从无到有的飞速发展的扩张和积累,开始进入竞争更加激烈的稳定发展时期,因此增长速度将大大下降,虽然还远远高于传统经济,但按中长期的收益折现计算,其股价自然应当大打折扣,这是对人们预期偏差的合理修正。
(2)理论指导的失误。在网络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同时,人们纷纷创立各式各样的新的速成理论,以求对其作出更直接和更表象的解释。例如麦特卡尔夫定律,其认为网络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由此引申出两个结论:一是目前不求盈利,只求市场占有率,只求扩张眼球经济————即人们注意力的规模,而收益将更多的来自于未来的市场;二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即只有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一的企业,才能够生存,而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二及以下的企业,将由于生存空间太小而必然消亡,这同时将使得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一的企业进而获得持久的和巨额的垄断性利润。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出现了两种状况,一方面是风险投资不计目前收益的大把烧钱,另一方面是有可能成为第一的网络企业的股价大幅飙升。因此在网络理论的权威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的情况下,企业的股价必然出现相应的大幅下挫。
(3)世界众多地区此起彼伏的经济金融危机,使大量本国和外国的资金流回或流向美国,从而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股市的火爆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基础。
新时期发展网络经济的两点反思
一、网络经济的投资理念。网络经济的许多投资理念,存在着问题。例如前述麦特卡尔夫定律,认为网络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这产生了鼓励人们为了未来虚幻的市场利润而大把烧钱的倾向。我们可以对此提出疑问:(1)不同的节点之间是否有份量或权重的区别;(2)同一节点在不同的时期是否有份量或权重的区别;(3)是否存在其它的关系或变量,或者说其价值与实际的货币之间如何进行换算或衡量等。因为它将影响或决定实际的投资行为。再比如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理论。从传统经济产业格局的角度上看,虽然有政府的完全垄断、少数企业的寡头垄断,但总体上市场的竞争还是比较充分的,而且要素在自由竞争的流动中获得了相对平均的权益。即使是寡头垄断,它也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也有上下游的产业联系,也存在着其它的产业或产品领域。同时,寡头垄断的生存,也有赖于社会整体对其的有效需求。因此我们很难设想,在网络经济中,只有第一才能生存,而其它的企业或个人都将因为失去市场而失去生存的土壤和空间等。
网络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热潮后似乎归于平静,然而网络经济却现实地发展着,关于网络经济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什么不同?网络经济的特征如何?网络经济将来的路在哪里等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网络经济不仅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社会制度、法律、政府和人们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网络经济的概念
网络经济就是基于网络尤其是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它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经济现象,表现为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金融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的经济行为,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网络,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经济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直接在信息网络上进行。网络经济是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经济,它以知识为核心,以网络信息为依托,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拉近服务提供者与服务目标的距离。在网络经济形态下,传统经济行为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络成为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主要媒介和实现场所。网络经济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基础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二、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正以极快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以下七个显著的特征:快捷性,高渗透性,自我膨胀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外部经济性,可持续性和直接性。
1.快捷性
消除时空差距是互联网使世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之一。首先,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地区界限,被网络联为一体,使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把地球变成为一个“村落”。其次,信息网突破了时间的约束,使人们的信息传输、经济往来可以在更小的时间跨度上进行。网上经济活动更少受到时间因素制约。再次,网络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节奏大大加快了。因此,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应是对市场变化发展高度灵敏的“即时经济”或“实时运作经济”。最后,网络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全球化经济。
2.高渗透性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具有极高的渗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第一、第二产业扩张,使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模糊,出现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趋势。三大产业分类法也受到了挑战。为此,学术界提出了“第四产业”的概念,用以涵盖广义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已经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去了。对于诸如商业、银行业、传媒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来说,迅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产业内部的升级改造,以迎接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一种必然选择。
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还催生了一些新兴的“边缘产业”,如光学电子产业、医疗电子器械产业、航空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业间的相互结合和发展新产业的速度大大提高。
3.自我膨胀性
网络经济的自我膨胀性突出表现在四大定律上:
一是摩尔定律(Moore's Law) :这一定律是以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命名的。1965年,摩尔预测到单片硅芯片的运算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而与此同时,价格则减半。实践证明,30多年来,这一预测一直比较准确,预计在未来仍有较长时间的适用期。
二是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 Law) :按照此法则,网络经济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这说明网络产生和带来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形式增长。
三是马太效应 (Matthews Effect) :在网络经济中,由于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在一定条件下,优势或劣势一旦出现并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不断加剧而自行强化,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垄断局面。马太效应反映了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中一个重要因素——主流化。“非摩擦的基本规律其实很简单——你占领的市场份额越大,你获利就越多,也就是说,富者越富。”
四是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 :据美国激进的技术理论家乔治·吉尔德预测:在可预见的未来(未来10年),通讯系统的总带宽将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长。随着通讯能力的不断提高,吉尔德断言,每比特传输价格朝着免费的方向下跃,费用的走势呈现出“渐进曲线”(Asympototic Curve)的规律,价格点无限接近于零。
网络经济的四大定律不仅展示了网络经济自我膨胀的规模与速度,而且提示了其内在的规律。
4.边际效益递增性
边际效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会显现出不同的增减趋势。在工业社会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边际效益递减是普遍规律,因为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都具有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与此相反,网络经济却显现出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增性。
(1)网络经济边际成本递减。信息网络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网络建设成本,二是信息传递成本,三是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制作成本。由于信息网络可以长期使用,并且其建设费用与信息传递成本及入网人数无关。所以前两部分的边际成本为零,平均成本都有明显递减趋势。只有第三种成本与入网人数相关,即入网人数越多,所需信息收集、处理、制作的信息也就越多,这部分成本就会随之增大,但其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都呈下降趋势。因此,信息网络的平均成本随着入网人数的增加而明显递减,其边际成本则随之缓慢递减,但网络的收益却随入网人数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网络规模越大,总收益和边际收益就越大。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06-01
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的营销模式随之发生改变。根据商务部的2010—201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5.8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2%,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2.5%,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达到1.94亿人,网络应用使用率达到37.8%,实现网络零售总额7825.6亿元,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所占的比重达到4.32%。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所谓网络经济,又称为新经济,该概念最早出现在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中的一组文章中。网络经济是一种面向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并上了台阶的经济。网络经济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数码知识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创新为动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网络经济时代必须开展营销的创新,其原因主要有: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经从现实空间走向虚拟空间,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使得企业必须开展绿色营销转,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企业必须运用最近的科学技术。现在的企业的营销体现出虚拟化、无形化、标准化、个性化、交互性、即时性、全球化、人性化和诚信化等特点。
二、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营销创新的内容
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中: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新产品、新方法、新市场、新来源和新技术。所谓营销创新,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将可以利用或获得的一切资源要素进行改造、创造或重组,以最大限度提高企业营销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活动。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新的营销观念、营销手段与之适应。企业的营销已不再局限于企业的营销部门,而是全体员工参与配合的过程,每个环节都要渗漏营销的理念。不仅仅为企业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还要为企业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实现产品和服务供求双方的合作、共赢和目标的一致。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将顾客从目标市场,营销对象发展成为企业发展链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顾客是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来,是利益的共同体,彼此互相发展和依存,互相影响。具体而言,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营销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观念创新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创新的先导
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这就需要营销观念的创新,建立新的营销观念。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营销观念。企业服务的对象和提供服务者都是人。服务的质量取决于营销者,服务的质量好坏感受取决于消费者要以人为根本展开,通过消费者调研,研究消费者利益.研究和开发产品,确定和开拓目标市场,取得消费者认同,满足消费者需要和维护其利兰在营销观念上要掌握营销的主动权,不断创造和发现新的需求,不断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在品牌观念上,树立从品牌到理念的转变。现代的产品不仅仅是产品,而且是一种生活的理念。在服务观念上,应在优质产品的基础上,着眼优质服务,是企业取胜的关键。在和竞争者关系上,企业间不再是零和竞争,而是双嵌竞争。在营销观念的发展上,更关注长远利益、社会利益和共同利益。
(二)组织创新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创新的保证
企业组织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而营销组织也是企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的营销组织呈现出公跨国公司间采取联盟战略,优势互补的优势;组织层级减少,决策更加直接、迅速、灵活;企业通过网络设立虚拟橱窗、展销会、展览会、经销商等由实体化走向概念化的趋势;订单的自动生成和处理等的智能化趋势;国际间联系加强的全球化趋势等等。组织的运行要靠创新的人才为前提,应该创新人才模式,要强化一线管理。
(三)营销策略创新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创新的体现
在产品营销创新方面:网络经济时代,产品的科技含量更好、更新、更快,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企业应加大科技投人,多进行产品创新,多使用优秀的知识人才。有形和无形产品将运用不同的策略。在价格营销创新方面,策略更灵活。在渠道创新方面,中间环节大大地缩短,购物更便捷,体验性、趣味性增加。在促销创新方面,更关注消费者的求知欲望。
三、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网络营销创新应避免的误区
(一)处理好“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企业的创新不能一味地为了创新而创新,对企业好的传统仍应该坚持。创新是在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营销创新应该是适度创新,应该是与维持紧密结合的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手段,绝不是终极目的。要学会借鉴好的创新理念、方法,但是不能生搬硬套,要与实际相结合。
(二)要处理好营销创新与企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的关系
营销创新是企业的整体情况,社会的大环境分不开的,如果仅仅强调企业营销一个环节,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必须有企业整体的创新作为后盾,同时,企业的发展和离不开整个国家经济的转型和制度的支持。
(三)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要加强细节管理,创新不能仅盯住结果,而忽略过程;更不能仅注重口号,而忽略实质;要注意整体,更不能忽略细节,如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人才的激励和市场的维持。营销效果的衡量最终要由消费者和市场来平价。
参考文献:
[1]赵仕红.我国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探讨[J].企业经济,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