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1 10:05: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内账会计实操技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摘?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引入使课堂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会计电算化作为上岗证考试的必考科目及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操性,而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对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应用展开了探讨,希望对会计基础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角色扮演法?教学
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会计电算化课程既是会计上岗证的考试科目之一,又是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走上会计岗位的重要途径。
一、技工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
根据2014年财政部最新修订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会计软件核心模块的应用,例如,账务处理系统、报表管理系统、应收应付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等基本业务的核算原理和操作技能。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过于强调理论教学,由教师根据考试大纲和教材对理论和实操要点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要求学生记忆并练习。在实操过程中,往往是学生每人一套实操资料,没有岗位分工,一人充当所有角色,完成从会计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的整个账务处理。这种实操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对会计核算程序的理解,但忽略了学生对财务运作和岗位分工的清晰认识,容易让学生对会计工作产生“一人包办一切”的错误认识。
技工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短短两年的学习中,既要通过会计上岗证考试,又要掌握专业技能,时间紧、任务重,实践性课程相对较少。会计电算化课程普遍开设在会计基础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基础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除了专注于考证外,还可以引入角色扮演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通过模拟会计核算以及企业经济运作的过程,让学生明确经营活动的过程以及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加强专业实操技能的培养。
二、角色扮演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
1.以总账系统的日常业务为例
在会计电算化实操中,财务软件各个模块的学习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六个模块可以用典型经济案例的实际工作串联起来,让学生有系统的实操过程。这里以总账系统的日常业务为例,前期已经完成根据企业背景确定了账套信息,建立了初始化账套,本次实训任务是完成总账系统日常业务的处理,学会账务处理的整个流程。企业账套相关信息如下:账套号为1+小组号;账套名称为新云石材工艺股份有限公司;启用会计期为2015年1月;记账币种为人民币;企业类型为工业;行业性质为新会计制度科目(按行业性质预置会计科目);总账启动日期为2015年1月1日。该企业1月份、2月份分别发生了以下业务:
(1)1月7日,出纳从工商银行提取现金8000元,作为备用金(现金支票号XP001)。
(2)1月15日,收到泛美集团投资资金10000美元,汇率1∶6.2,存入中国银行(转账支票号ZZW001)。
(3)1月23日,销售一部沈七售给星艺装饰有限公司石线10米,每米单价2000元,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20000元,增值税税额3400 元,货款未收。
(4)1月30日,结转本月所销10米石线的成本,单位成本1000元。
(5)1月31日,通过期末定义结转功能,对本月期间损益定义并结转。
(6)2月1日,取得1年期银行贷款100000元,存入工商银行。
(7) 2月4日,办公室萧十一出差归来,报销之前预借的差旅费2000元。
(8)2月11日,销售一部沈七收到兴泰建筑转来的一张转账支票(转账支票号PLMM132),交存工商银行,金额30000元,用以偿还前欠货款。
(9)2月25日,利用期末自定义转账功能,定义按“短期借款”月末余额的0.5%计提借款利息的转账凭证并生成凭证。
(10)2月28日,进行本月期间损益定义并结转。
请学生根据不同角色,按照业务流程处理顺序,完成填制凭证、出纳签字、审核凭证、记账、对账、期末结账等工作。
2.具体教学活动实施
(1)环节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模拟扮演项目。
教师在分析企业账套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
①企业日常业务如何开展?会计业务处理包括哪些?
②这些会计工作流程是怎样的?这些工作分别由哪些会计人员完成?
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会计业务流程包括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出纳签字、记账、对账、结账等,设置的会计工作岗位有会计主管、会计、出纳等。引导学生探讨问题,模拟扮演完成任务。
(2)环节二:小组合作。根据案例应设置系统管理员、出纳、制单会计、会计主管、审核会计等岗位,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要求每组讨论分析各角色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权限,分配岗位,并制订完成项目的计划和步骤。
(3)环节三:任务实施。
①完成任务。各小组按业务处理流程分工,完成教师布置的企业两个月的日常业务处理。学生通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解决小组遇到的困难,从而培养学生协作沟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知识拓展。在业务完成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举一反三,自主探索新知识,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的办法,并做总结,分享心得:
a.记账凭证在填制完、审核完、记账完这几种情况下发现错误如何处理?
b.填制凭证时“=”“-”“F5”“F6”、空格键等快捷键的作用是什么?在实操过程中还发现了哪些快捷键?
c.如何建立常用摘要库?
(4)环节四:评价。以案例为依据,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自己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组间互评、教师点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实施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1.注意角色的设置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其次,要具有代表性,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角色内容不能过于复杂,整体任务由易到难,让学生掌握整个项目操作的要点和流程。
2.分组
在分组时,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搭配好不同水平的学生,避免学生出现偷懒和依赖心理,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公平竞争。分组后,选出组长,协调整组的内部工作,让每个组员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3.选定角色
选定角色后,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只担任顾问的角色,起到引导的作用。另外,在整个实操项目中,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岗位轮换,让学生全面掌握会计流程的各项工作,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技能。
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综上所述,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施角色扮演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由原先被动地死记硬背转为积极主动地应用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考证通过率,提高自主解决问题、团结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卉.角色扮演法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3(5).
职业教育的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院校的重要赛事。技能大赛也直接推动着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近年来,广西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大赛的项目由单一的“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会计实务”向综合力能力较强的“会计手工记账处理综合能力”“会计技能”转变。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每次技能大赛都有会计电算化这个子项目。从比赛成绩看,学生会计电算化的成绩不太理想,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会计电算化操作不熟练,特别是对业务中的供应链系统业务流程不熟悉,操作应用不到位。因此,如何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成绩,以会计技能大赛为目标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存在一些与技能大赛不相适应的地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会计专业在第三学期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使用的软件是金蝶 KIS,该课程在授课内容上会依据广西会计从业资格证中电算化考试内容来设置,目的是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可以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所以在授课时会围绕考证大纲来进行授课,所授内容涉及的模块少而且操作较为简单,主要讲授实操总账模块、固定资产模块、工资模块、应收应付模块、报表等模块。而技能大赛是模拟一家制造业企业某年某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资料,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现行税法和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处理经济业务,运用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统一使财务业务一体化软件作为核算工具,完成 40-50 笔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
(二)教学内容难度不够大。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典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即在实操练习中会将相关的公式作为已知条件列入题目,如工资公式的设置,“应付工资=基本工资+奖金+加班补贴”这个公式写在题目中让学生进行实操练习,学生在操作时只要熟悉路径,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录入公式,轻松将题目完成。
会计技能大赛的内容是经济业务主要以原始凭证的形式出现,参赛学生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完成相关核算,包括初始设置,记账凭证填制、审核,记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比赛涉及的主要经济业务范围包括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实际成本计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流动负债、费用和成本(其中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制造费用、完工产品与未完工产品成本分配、产品成本品种法的核算)、所有者权益、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的、利润表的编制)等。
(三)课程安排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为 60-80课时,每周 6 节。对于中职生来说,要融合财务知识来操作财务软件,时间是不够的,恰好在第三学期会计专业学生要面临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其中一门学科,为了不影响学生考试,科任老师往往要在两三个月内完成所有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任务,老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没有能够消化老师传授的知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中职学校缺乏有企业实践经验和具有较熟练操作水平的会计老师,目前中职学校电算化课程都是由会计专业老师担任。由于老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和实践操作水平都不是很高,指导学生不得法,以致制约了学生进一步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空间。
(五)校企合作力度不够。目前形成的校企合作还属于初级阶段或是起步阶段,大多数学校为求生存发展和应市场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无法实现人才供需间的有效对接,学校无法掌握企业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企业也很难找到合适财务岗位的会计人员,企业认为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差,掌握财务知识不够全面。财务部门属于一个单位中的核心部门,掌握着整个单位的经济大权,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纳入外部人员,校企合作还只是停留在表层。
(六)课程评价考核体系过于单一。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评价还是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这一考核方式并不适合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及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评价内容过于侧重理论而轻操作,无法考核出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导致学生对电算化课程不够重视。也有学校用会计软件所提供的考试操作平台对学生进行考核,可单独的一套题并不能包含会计电算化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因此考核不出学生的真实能力。
二、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优化会计电算化教学
如何按照技能大赛要求,改革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技能大赛内容编写校本教材。确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本知识架构,依据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来设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学生的技能与个性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入技能大赛的训练内容,特别是供??链业务。供应链业务主要是以原始凭证来呈现,分析原始凭证所要涉及的模块,如收到A公司交来上个月的货款。这题如果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直接在总账中填制一张记账凭证,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账款――A公司。如果是在会计技能比赛中,就不能直接填制凭证,而是要在销售模块中填制一张收款单,然后到核算中点击核销制单,制单保存后再返回到核算模块中做客户单据的制单,这才算做完。同时,还要关注政策的调整,对于现阶段的税法上的营改增,税制的改革一定要关注,还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改革,会计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一般都是与最新的改革内容相配合的。
(二)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强调实践技能的培训教学。一是为了掌握会计电算化课程知识又不影响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应该把该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4节)和第三学期(2节)上,第二学期主要讲授总账、工资、固定资产模块内容,第三学期讲授应收应付、期末结转、自定义报表等内容,这样合理安排时间可以让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掌握得更到位更全面。二是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目的,以技能大赛为目标,强化实践技能的培训。另外,严格按照会计岗位的要求进行实训,以训练学生独立准确无误地完成会计电算化实训任务。会计电算化课程不仅要在课堂中参与练习实操,更要设置综合实训环节,把综合实训环节放入第四学期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在学生做完手工账后可以利用财务软件来录入已做好的业务凭证、工资的计提及发放、固定资产的增减及折旧的计提、财务报表的填制等内容,让学生对整个财务流程及会计信息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利用电脑录入时适当地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来进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锻炼学生对电算化操作的熟悉程度。
(三)加强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穿插学习相关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如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企业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等。在实操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对财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假设题目只提供经济业务内容,而不给出具体的会计分录,让学生自己结合之前所学课程的财务知识,自行填入。在工资薪酬发放和分摊的业务处理中,只做报表数据的处理,还要让学生明白薪酬数据的取数、个人所得税扣税的标准与修改、工资项目的增加及修改、工资薪酬按部门或个人分摊等,结合所学财务知识点,将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很好地融入会计电算化的实操当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精通强大的各种会计软件,了解企业业务,将来能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岗位。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用大赛的技能要求教学。要搞好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满足技能大赛的要求,教师是关键的一环。教师必须具备理实一体化的素质。实训也是一体化教学的一种模式,将理论教学从课堂教学的形式转化为现场教学,使学生更多的是通过亲身实操体验掌握理论,进而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形成一定的实际技能。首先,学校开展校本培训。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具有企业经历,并且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的会计专业的专家来校培训会计教师。其次,组织会计专业老师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走进企业,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结合电算化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会计专业水平。特别是提高会计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再次,组织学习技能大赛的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要求,真正做到“以赛促教”,鼓励相互学习。将技能大赛思路和方法适当融入日常教学中,扩大会计技能大赛的受益面。
(五)促进校企合作,创造实训机会。会计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检验和展示学校学生技能水平,引领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和调动各企事业关注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一方面能让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充分认识,并认可学校的办学实力,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从企业中不断吸取新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使校企形成很好的互动。
(六)完善评价模式,以赛促学,以证代考。面对大量的会计财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学生会对课程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基于会计从业资格证与会计技能大赛以及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学校要勇于打破常规,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可以采用11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中《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分数作为此课程的成绩,同时还可以采用 12 月学校会计电算化技能比赛获奖成绩作为该课程的评定成?,把“以赛促学、以证代考”落到实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在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
(七)按照大赛要求,重点训练速度与技巧。在竞赛培训中,选手大量的时间都在进行独立操作训练。如果教师过多地讲授理论知识,将会使学生的实操机会变少,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使相当多的学生无法完成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显然这是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的。
笔者认为,会计技能大赛对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最有指导性意义,为会计专业教学勾勒出了一个基本的课程框架。老师可以依据这个基本课程框架,对会计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一系列的整合,难易结合、相互渗透,在强调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构建一个“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与企业实际岗位的零接轨,为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为此,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两点。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并指导学生学习工作内容的课程模式。本文以我院《会计基础与技术》课程为例,简要论述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课程设计的思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专业人才。基于目标定位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社会培养出基层会计岗位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会计基础与技术》课程而言,其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应以培养会计岗位职责能力为出发点,以企业满意度为质量标准。
(一)总体目标。
熟悉工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全过程,掌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全部会计核算工作的技能与方法。能正确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客观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向社会公众、投资人、员工披露企业年度财务经营状况,并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1.能力目标
通过综合性项目全方位能力的训练,能够按时、按要求、符合规范、认真细致地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会年度结账编制年度报表。
2.知识目标
掌握报表的编制方法,系统、完整地了解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全过程,掌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全部会计核算工作的技能与方法。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按时、规范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和素养;养成认真细致、严谨规范、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树立及时了解与掌握财经政策信息、了解经济动态的观念;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新理念,培养学生“会学”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变化对知识、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经济管理类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课程内容设计。
1.设计的依据
本课程对应的岗位是会计员兼顾非财会专业如营销员,基于营销员在销售过程中需识别取得的外来原始凭证以避免财务风险的需要;基于营销员在熟知产品成本的前提下,可在公司销售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洽谈交易条件,从而控制营销风险,提高销售利润率;基于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和实操流程,对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重新整合;基于学生取得会计证的需要,教学内容与取证考试内容衔接,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增加一条门路。
2.课程项目内容的设计
(1)贯穿教学全过程项目:红星化工厂2010年度经济业务核算。
(2)设计思路:以红星化工厂2010年年度发生的经济业务为背景资料,模拟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操流程。学生通过完成能力训练项目能够学会按时、按要求、符合规范、认真细致地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会年度结账编制年度报表,并向社会公众、投资人、员工披露企业2010年度财务经营状况。
二、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设置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制造或营造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帮助学生体验、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身临其境,学会了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分析思考习惯,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模拟企业基本情况简介。
红星化工厂是一家中小型生产企业,注册资本100万元,职工人数30人,法人代表江××,开户银行为中国工商银行大厂分行,账号1068138131319,纳税登记号55801319342,生产的化工产品A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预计为120万元,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该厂财务科共有会计3人,其中记账员负责货币资金的收付及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工作;负责采购过程、生产过程中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销售过程的日常核算及有关明细账的登记;负责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和登记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主管会计负责复核会计资料,财务主管负责审核和验收会计资料。
(二)角色分工及工作内容分配。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两人一小组。每位同学身份是双重的,既要独立操作――记账员,又要负责复核同组同学的会计资料――主管会计(互审)。学生:岗位1――会计员,主要职责――负责销经济业务的核算,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岗位2――主管会计,主要职责――负责复核会计资料。
教师岗位――财务主管;主要职责――负责财务全面工作,负责审核和验收会计资料;指导方法为手把手教、PPT演示。
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互动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加以引导。
(三)教学实例:项目任务――归类并计算会计要素金额(2课时)。
(1)教师下发红星化工厂2009年度“资产负债表”,布置项目任务;(2)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独立完成:解读报表,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要素核算的内容,并根据表中资料判断项目要素归属,计算金额,教师答疑,指导;(3)经过互审、讨论,达成共识,小组讨论结果分享;(4)教师结合存在问题进行报表要素分析;(5)学生再查、互查、纠错;(6)教师验收资料;(7)布置预习任务。
三、基于以能力考核为中心设计全程考核内容和方法
(一)平时考评。
每个项目训练绩效采用综合评分法,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考核占60%,具体指标:自评(20分);组内成员互评(40分);教师考核(40分)。结果考核占40%,具体指标:资料上交的及时性(20分);会计资料的规范性(40分);会计资料的正确性(40分)。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需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采用“合作性”学习形式,学习过程更强调主动性,注重提高实操能力。
(二)最终成绩=平时考评(70%)+期末考评(30%)。
基于本课程操作性强,项目成果便于展示,课程教学完成的过程就是会计资料完成的过程,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平时考评(项目训练成绩)占70%,与期末考评(按照学院相关规定组织期末理论考核)占30%,旨在突出考核,更加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考核。
四、基于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一)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
新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知道将来要干什么,现在要学会什么,学习积极性增强,能从职业角度参与学习,愿学、肯学。
(二)动手能力增强,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一)教学设备现状不容乐观,校内仿真实践难以实现课题组调查发现,目前开设会计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大多数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但是,由于实训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无法保证实训需求。就实训室的配置来看,第一,过于简陋。由于实训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建设滞后,仅摆设几张凭证、账簿、报表等。第二,并不仿真。实训环境、实训资料的仿真度不高。第三,实训资料内容陈旧、简单。有些实训资料已使用多年,与现行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要求已不相符,而且内容简单,能全面涵盖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实训资料比较少见,使得实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
(二)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步,会计实训教学采用的手段和考核要求过于单一调查显示,13所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相关课程未单独开展实训教学,不同课程未单独开展实训教学的程度不同,其中‘基础会计”占10%,“财务会计”占60%,“成本会计”占40%,“会计电算化”占40%。、调查同时显示,在单独开设实训教学的院校,大部分学校都采用在全部会计理论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开设实训教学的方法。这些实训教学虽然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容易造成理论课枯燥乏味,实践课烦琐易错,形成一定的脱节。专业实习中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及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并以实践单位的评定为依据,对此很多学生为了应付,随便找个单位盖个公章敷衍了事,使实践效果大大降低,学校的培养目标难以较好地完成。
(三)校外实习实训流于形式
1.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学生到实习单位并不能真正接触到企业账务。各个高职学院为学生实习实训做了大量工作,并积极寻找可以开展实习的合作公司,分派学生去实习单位实习,但实习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在实施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符合顶岗实习要求的岗位数量不足,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不够,管理不到位、实习生放任自流等问题,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就财会专业而言,绝大部分学生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实习期接触到企业的账务,这样不但无法达到实习实训的目标,也实习不到真正的东西。目前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对企业管理过程的全面了解,在进入企业之初不知道该做什么及工作如何下手,不能很快上岗胜任工作,不符合大多数企业用人的实际情况。
2.无法解决大规模学生去实习单位实习实训问题。各个职业院校招收的财会类专业少则七八个班,多的达到十几二十几个班,甚至更多。大量的毕业生在同一时间去实习,其中少量学生或家长可以给自己孩子联系实习单位,但绝大部分学生还得依靠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由于受实际工作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学校要一下解决这些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实际上困难重重,更谈不上实习的质量问题了。
(四)教师自身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
1.人才引进重学历轻技能,导致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本次调查显示,会计教师来源中85%以上是从研究型大学校门走出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过会计实务的会计教师只占15%,绝大部分教师缺少实践经历。在被调查的13所院校会计教师中,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占40%以上,“双师型”会计教师的比例接近60%,但离教育部提出的到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80%还有很大距离。被调查的l3所高职院校中只有2所院校(占15%)要求新进入的年轻会计教师在上讲台之前必须先到相关会计部门实践半年以上,说明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入口关”上轻视实践技能,只重视学历,高学历和双师型二者没有互相融合。
2.企业兼职教师数量较少,学校专职教师交流渠道不畅。本次调查显示,有80%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没有外聘的来自于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兼职教师,外聘教师大多来自已退休教师或外校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大多数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熟悉各自行业的财会制度和税务法规,专职会计教师能从企业兼职教师的实践教学中获取经验,如果没有这种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则会使专职会计教师拓展实践视野的途径不畅。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模式改革途径
(一)校内实训改革
1.校内实训实现仿真化。首先,要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验环境,建立设备齐全、仿真性强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理实一体化的实训中心。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
2.校内实训实现分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分项实训可采用模块化实训,课程主要有: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实训内容包括数字书写、点钞、收银、珠算等模块的单项实操训练;基础会计实训,实训内容包括账户与复式记账、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制与汇总、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等模块的单项实操训练;财务会计实训,实训内容包括应收及预付款项、金融资产、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表等模块的单项实操训练;成本会计实训,实训内容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其他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的归集与分配、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等模块的单项实操训练;审计实训,实训内容包括货币资金审计、债权债务审计、报表审计、审计报告等模块的单项实操训练等。综合实训建议在学生学完会计系列大部分专业课程后进行,可放在第五学期,实际操作时以一个企业某一阶段的综合业务为基础进行模拟训练,可采用项目化实训。可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课程内容,按照三大模块——手工财务处理模块、会计电算化模块和会计电算化专业校内实训工作报告模块实施教学。
3.校内实训实现综合实训、分行业实训与分岗实训相结合。在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时,可按照“岗位环境”,模拟企业财务工作岗位设置,将各个模块划分为若干工作组,为每个工作组布置实验项目,组内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从事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为每个岗位设计“任务驱动”的实训内容,根据规定权限进行会计处理,一句轮岗一次,教师动态控制每组工作进度,要求各财务小组同学共同完成实训。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形式,通过以校内制造业模拟实训为主线,校外服务业实账操作为辅线的教学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训机会,从而有效地实现会计综合实训、分行业实训与分岗实训的有机结合。
4.改革会计实训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会计实训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应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期末考核利用企业考核员工的标准,重点考核和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养成。以“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该课程采用真实的会计用品,要求每个会计小组的学生利用真实的原始资料共同完成一整套手工账的操作,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利用同一原始资料完成一整套电子账的操作。课程考核分为“会计手工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两部分进行考评。每部分的考核办法,都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综合评定。满分100分,其中平时成绩、期末考核各占20%、80%。平时成绩:实行百分制。包括各个分项实验和综合实验的完成情况,以及出勤和学习态度等方面。“会计手工实训”期末考核:实行百分制。每个会计小组的学生模拟实习结束后,应上交手工账套。根据学生完成的一套手工账分6大项进行评定。包括:建账(规范、正确1O分),原始凭证(规范、完整l0分),记账凭证(规范、齐全、正确30分),科目汇总(正确l0分),记账(规范、明细账正确、总账正确、日记账正确20分),会计报表(正确20分),合计100分。“会计电算化实训”期末考核:实行百分制。每位学生模拟实习结束后,应上交电子账套。根据学生完成的一套电子账分8大项进行评定。包括:建账(规范、正确10分),基础设置(完整、合理10分),期初余额录入(正确、试算平衡正确10分),记账凭证(齐全、正确20分),审核签字(10分),出纳签字(10分),记账(明细账正确、总账正确、日记账正确10分),会计报表(正确20分),合计100分。
(二)校外实训改革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应有作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校外实训基地参加社会实践,与企业会计人员加强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并能够带回典型的教学案例;会计教师在实践的同时可以为企业设计会计制度、提供会计咨询、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等内容的服务,因此是一个互惠互利、双享共赢的好事,真正实现了“产学结合,共享共赢”。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该在校企合作、共享共赢方面再做文章。
2.“订单培养”企业——学生校外实训实习的基地。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就是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企业参与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最后,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简言之,即企业提用人计划和标准,学校为用人单位“度身订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早在2008年伊始,陕西兴茂侏罗纪煤业有限公司就与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组建了会电0841班,实施订单式的会计人才培养计划。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不仅在学生毕业时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在日常的会计教学中解决了学生的校外实训问题。0841班的同学在假期时就轮流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不仅熟悉了以后的丁作环境和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尽早进入了工作角色。订单培养企业成了学生校外实习的绝好去处,有效解决了实习单位难找或校外实训流于形式的问题。
3.与专业认知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同步,进行校外单项及综合实训。与专业认知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同步,分为四个层次,可开展校外单项、模块及综合实训。第一层次:职业认知课回程,包括“基础会计”“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在进行校内理论实践教学的同时宜选校外中小企业及事务所等参观,完成校外认知实践单项实训。第二层次:核心职业能力课程,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会计”“银行会计”“预算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会计实训”等课程,在进行校内理论实践教学的同时宜选大中型制造业、商品流通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企业参观学习,也可选事务所参观学习,完成校外实践模块实训。第三层次: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包括“会计综合实训”“会计软件应用”课程,在进行校内模拟仿真实训的同时,宜选大中型企业或事务所进行实践、实训,完成校外实践综合实训。第四层次:顶岗实习,到校外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不少于半年,切实体会并缩短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的距离,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及正式就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加快“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一、努力促进会计模拟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会计的传统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讲授、例题演示的方式来传授知识,例题中涉及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用文字来说明,涉及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则以会计分录、“T”形账来代替,这一模式过强的理论性使社会阅历浅、对企业交易事项发生过程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难以掌握。而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出现给传统僵化的会计专业教学带来了改变。所谓会计模拟实训就以企业日常会计业务中发生的原始凭证为对象,模拟企业真实发生的交易事项,通过实际编制记账凭证、登记相关账簿、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会计业务的模拟演练,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会计理论的实际运用,熟悉企业会计工作的真实运作。 会计模拟实训是会计教学方面的一大突破,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会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有着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核算方法,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实现会计原理的传统课堂教学与会计模拟实训的有机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仍是学习会计知识的基本形式,学生只有先通过课堂教学了解会计基本原理,掌握现代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才能顺利开展实操训练。会计模拟实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适应性,加深、巩固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认识和领悟而设置的。会计理论教学和会计模拟实训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二者的有机衔接形成会计教学的有效形式,使会计知识由抽象变得具体,由晦涩难懂变得生动形象。许多理论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钻研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上来,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合理组织和管理会计模拟实训教学
会计模拟实训既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也不完全等同于企业实践,能否合理地组织和管理教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和管理会计模拟实训教学:
1.因地制宜选择实训教材 要成功开展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必须选用合适的配套教材。会计模拟实训的教材是比较多的,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会计模拟实训的内容也可相应地分为“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等。会计模拟实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不是要把以后工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解决,所以实训内容应有代表性和侧重点,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校目前的做法是在学生学完《财务会计》后,将《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容结合起来开设专门的《会计模拟实训》课程,一般安排在二年级上学期集中进行。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课堂教学中,也可结合学习内容安排分项目的模拟训练,例如出纳业务、填制凭证业务、簿记业务、报表业务等。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一般为中小型工商企业及其他基层单位,许多小型企业的一些日常的会计业务处理在学校里都没有接触过,因此不少学校都曾组织会计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编制教材,我校也正在着手编写一本专门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的会计实训教材,以更好地提高我校财会专业毕业生对不同企业具体会计业务的适应性。
2.正确选派实训指导教师 实训指导教师的正确选派时能否实现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实际效果的关键环节,但许多学校对此不够重视,安排的实训指导教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业务不熟练;没有责任心,没有与学生进行同步实操;不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这都使得模拟实训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而我校在选派实训指导教师时确定的基本条件是:从事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等理论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教师专业知识全面,业务流程熟练,指导耐心细致等。我们尤其强调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同步实操,因为教师只有自己动手操作实训业务资料,才能形成一套完整标准的示范性材料,以供学生学习参考。同时只有教师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发现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灵活安排实训组织形式 实训过程的组织形式要视具体的实训内容而定。如果是按业务性质分项实训,如货币资金的核算、存货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等,则应要求每一位学生各自单独完成各项实训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对各项专业技能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便于教师组织学生集中实习。如果实训内容为某单位在特定会计期间内一套完整的会计业务资料,可以将学生分组,在每一组内按照会计机构内部各岗位的分工,实行分岗操作;也可像前面分项业务实训内容一样,由学生单独完成全套业务资料的操作。但无论是企业全套业务的综合实训还是不同模块业务的分项实训,均以学生独立完成较为适宜。这样一是便于学生集中统一操作,可相互切磋,二是方便教师集中指导和组织管理,三是让学生既能了解不同业务内容和不同岗位会计业务的具体操作,又能掌握全套账务处理流程,熟悉全盘业务,为学生走上社会从事实际会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注重实训中的细节性问题
在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训的过程中,我发现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据我了解,我市职校中大部分都设有财会专业,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会计工作的却极少,为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本人对本校前几年的财会毕业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寻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有人才竞争激烈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弱,独立处理业务能力差,学校所学的与实际用的脱节,只有书本上的理论,而缺乏实践训练。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对会计工作缺乏系统的训练,毕业后,对会计工作既希望又害怕,希望的是能找到一份财会工作,但害怕的是如果给我这样的机会,我又能胜任得了吗?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就是由于这种担心而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于是造成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得不改行。
目前,在我市职校中,财会专业的教学,大部分学校都以考财政局的会计证为主要目标,学校的财会专业课程设置,课时的安排,都是围绕着考到会计证这个中心,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目前我市会计考证中,“会计科”只考理论,不考实操,从而导致了学校教学只重会计理论,而忽视了会计实操,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学校的问题,而是大部分学校的做法。因此,现在的职中生,毕业后,普遍的问题是有会计证,有财会专业毕业证,但就是不知做会计。为何学生学了两、三年的会计,又有会计上岗证还是做不了会计,出现这样的局面,难道说我们的教育是适用了社会需要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近几年来,对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教学目标上,除要组织学生参加东莞市财政局的会计上岗证考试外,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强化学生的实习、实验教学,在校三年中,先后安排了多种类型的实习。在教学内容上,强化实用性,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多上实习、实验课,多让学生动手,在课时安排上,实习课要求占总课时的50%。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了从“理论?―实习―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二、职中财会专业实习的困惑
一般来说,财会工作需要有三个层次的专业能力。第一层次,是财会基本功方面的能力,包括以手工和电脑完成基本操作,如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账户的设置,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的登记,以及对账和结账的工作;第二层次,是财会工作全过程的运用能力,即根据企事单位的实际需要,完成从账户的设置凭证的填制账户的登记报表的编制凭证的装订和资料的保管等一系列工作;第三层次,是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能力。如财务预策、决策,财务考评等。而对于职中生来说,最主要是掌握第一、二两个层次的能力,即学会如何填制会计凭证,如何登记会计账簿,学会对账和结账工作。以上三个层次的能力中,第一个层次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是重实践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获取,关键就是让学生多做多练。
当然,要使学生真正熟悉财会工作,体验实际工作,较好的途径是让学生下工厂,到公司去实习。通过对企业财会工作的切身了解,亲身实践,这种效果是在学校难以实现的。但校外实习,由于财会资料的保密性,实习点多且分散,所以,就面临着实习单位落实难,实习内容接触难,单位既不欢迎,又不让学生插手。这是造成目前职校生外出实习少的关键所在。据我了解,就目标来说,没有几个学校安排了外出实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中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寻求出路和对策
面对重重困难,想想学生的需要,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作为职教人,我们有责任也必需让学生掌握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几年来,我们在探索中求提高,在实践中求完善。基本摸索出一条较为适合职中生,又有一定成效的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以三年为整体,制定出三年内的实习实验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避免实习内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第一学年为财会基本功训练,重在会计凭证的填写,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登记方法,即财会基本功实习。第二学年,重在企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的处理实习,即专业实习。第三学期,因为大部分的专业课题都已学完,可以进行综合性的实习,一般安排是在校内综合模拟实习,条件允许的,最好能安排校外见习。当然,由于外出实习困难大,故要重点抓好模拟实习,我们几年来,把综合模拟实习作为一项重要教学环节来抓,强化训练,注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不能外出实习的不足。
(二)制定财会专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学生技能进行等级评定,同时将“财会模拟实习”作为独立一门课程来安排,并进行严格的考核。以各种实习,实验成绩作为评定专业技能等级的依据,使学生提高对财会实习的认识。严格实习要求,除要求处理各项业务外,还必须要求填写规范,清晰,数字公正,严格执行《财会基础工作条例》。
2000年在深圳举行的“首届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理论界首次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从本质上看,“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在系统地位、目标、功能范围、层次、技术手段、信息输入输出、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并不是在口号或名词上的推敲,关键是一种观念的倡导,真正体现了网络环境下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转变。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一)促使会计从传统的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
会计信息化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发展。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更加方便和简洁,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如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工作可以由会计软件全部或部分完成。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繁杂、单调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发挥会计的决策、管理、控制职能。
(二)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有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不管是在手工还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是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以及行业财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等。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会计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深入到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由手工记账转变为计算机记账,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转变为以会计数据分析为主,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由制造会计信息变为对计算机产生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工、分析、处理,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会计工作。此外,会计人员还必须具备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
(三)对会计工作岗位分工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按会计工作的不同内容进行划分,相应地配备会计人员开展数据处理工作。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原先由会计人员分工完成的许多内容都由计算机集中自动地完成,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和岗位,因此组织分工和人员配备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当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企业内部传统的部门界线、数据处理职能分隔将越来越模糊。届时,企业会计组织内部的岗位职责都需要重新定义和组合。
二、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
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会计数据的来源与和方式、会计管理的操作形式、工作流程与手工会计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必须对原有的手工会计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岗位工作制度。信息化下的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实施信息化后的会计工作流程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手工会计岗位分工已不能完全适应电算化工作的要求。根据电算会计工作的流程和特点,企业的会计岗位分工应由传统的以账务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电算会计工作岗位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
系统管理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阶段,负责协调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软件评审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行阶段,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帮助系统操作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检查督促系统操作员对数据的备份情况。检查各操作员操作日志记载情况。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及时、准确地录入计算机,同时通过计算机输入界面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初步核对。根据数据审核员核实过的会计数据进行凭证过账。进行银行对账工作及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完成账务处理系统的期末处理及结账工作,编制会计报表,及时输出打印会计凭证和有关会计数据。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每天进行数据的备份并妥善保管备份数据。由于系统操作员的工作内容较多,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多个操作员岗位并进行权限设置和分工。
数据审核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原始凭证,及时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交系统操作员输入计算机。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输入后、登账前的会计数据和输出的会计凭证、各种账表。
数据分析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模型和分析时间,为企业经营管理及时提供信息。根据单位管理者的需要对企业的各种报表、账簿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以满足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前,应通过历史会计数据的分析,为决策提供详实、准确、有理有据的事前预测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通过对有关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实施情况(如进度、成本、费用等)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后,应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总结的分析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电算会计岗位和手工环境下的基本会计岗位并不是完全分离独立的,除了某些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如出纳和数据审核员),由不同的人担任外,电算会计岗位和基本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前提下交叉设置。
三、电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其主要工作岗位,我们可以构建出电算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框架(见表1)。
四、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明确会计信息化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不同地区的会计信息化程度不同,因此各地区的高校应根据所在省市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信息化水平,选择恰当的培养目标。以广东省的地方高校为例,由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8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因此可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当的会计软件实操能力和系统实施能力的学生。
(二)根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改革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是以理论教学体系为出发点的,追求的是以“学科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培养能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根据电算会计的工作流程,以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工作过程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使会计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职业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3部分组成。整个课程体系要以专业核心课为中心,而专业核心课应该是基于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开发出来的。表2是根据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框架开发出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以上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在传统的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基础上,根据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基础课可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除了讲授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外,还应讲授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会计软件的安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技术、病毒防护知识,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为系统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再如成本会计实务可以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ERP系统中成本管理、生产管理等模块的内容,把手工环境和计算机环境下的成本会计核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确定了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后,还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明显不利于学生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会计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不断变革课程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电算会计技能,可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练习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实验中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各课程开课之前制订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其中案例的取得可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案例。例如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教师可设计一个大案例,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始终,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设计一个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基于手工会计工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货币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筹资、投资业务等会计核算工作。然后在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中,以同样的经济业务,基于电算会计工作过程,上机操作初始化设置、建账、凭证处理、记账、结账、报表输出等项会计电算化工作。通过手工会计处理和电算化会计处理的对比,让抽象、难懂的会计知识变得易理解、易掌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企业中承担会计工作。例如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可以根据电算会计下的不同岗位: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设置对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这种仿真的角色体验、真实的财务软件操作,营造出仿真度高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电算会计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工作过程导向法
工作过程导向法即按照企业会计工作的过程设置教学顺序和内容。例如“成本会计实务”,可按照“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成本会计工作过程,按顺序开展课程教学,每一个工作过程设置一个小案例,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成本会计工作流程,把抽象概念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实际会计工作技能。
4.设错教学法
传统教学往往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尽力避免学生的操作出现错误,使学生在理想的实验操作环境下按照老师的指导,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种方法看起来能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但学生一旦遇到实际工作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电算会计技能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运用设错教学法。教师可有意在学生经常出错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设置一些问题案例。鼓励他们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探索和分析,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发生的原因并自行设计纠正错误的方案,不断强化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减少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依赖。
5.实战演练教学法
(一)学校教育方面。当前我国学校对会计基本技能课程开设情况不统一,主要是由于学校对会计工作的认识观念不同,因此各学校开设课程比较混乱。很多学校对开设此课程的观念也不统一,有的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只有传统的手工技能教学且教学偏重于理论,有的学校投入较多在电算化的教学中,突出了会计电算化和仿真实训等方面的内容。当前的基本技能课程应该包括手工点钞、机器点钞、珠算、传票录入、小键盘录入、POS机等,但是各高职院校对会计基本技能课程的认识不统一,有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全部的基本技能课程,有的学校只重视理论教学,缺少实操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人才方面。当前很多会计人才没有完善掌握会计基本技能体系内容,有的会计人才受到学校和社会环境影响极大,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只重视基本技能的实操演练,导致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缺乏技能的创造性和实用性。?有当前我国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考核要求偏低,尤其是对实际践操作能力要求不高,例如小键盘录入,有的学校没有列入考试范围,有的因为学校机房紧张,一学期就安排几次课,没有真正让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扎实掌握,仅是为了考试而应付。考核要求低导致会计专业人才不能完全适应于社会环境。
(三)企业方面。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进步,企业会计工作逐步改革和提高,对于新聘用的会计工作者来说,明显的存在着会计从业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偏低,导致企业会计事务出现失误,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会计实践工作中,发现会计新人员动手能力太低,综合能力不强。所以,构建会计基本体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基于会计工作要求构建会计基本技能体系的实施措施
构建会计基本技能体系,完善对各项基本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满足社会会计工作的实践需求。
(一)数字书写。我们一般讲的数字书面包含三层:汉字大写数字、汉字小写数字、阿拉伯数字。在会计基本技能体系中,一定要明确对各项数字的使用要求,主要内容有:汉字大写数字主要用于填制需要防止涂改的信用凭证,如收据、发票、支票以及经济合同等。汉字小写数字主要用于无需防止涂改的数字,如计划、总结以及请示报告等。数字必须紧靠印有的底线书写,其高度应占全格的二分之一;数字的书写和安排应完全按照会计数字书写规范的要求进行。
(二)点钞技术。点钞是运用手工或点钞机进行准确、快速清点钞券的一门技术。要求学生掌握运用点钞机点钞、验钞的技能,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手工方法进行清点外汇券并辨别真假钞,具体的方法有:手持式单指单张、手持式多指多张、手持式单指多张、手按式单指单张、手按式多指多张、扇形法、来回法、翻点法等。
(三)珠算技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运用手指拨珠,进行数字运算的一门计算技术。我们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珠算技能的目标:熟练掌握珠算的方法和技巧,能运用算盘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账表算、传票算等,达到《全国珠算技术等级鉴定标准》五级以上水平。
(四)小键盘录入。小键盘录入是指运用电脑上的小键盘,按照一定的指法,进行电脑数字的录入以及账表算、传票算的一门技术。我们的教学要求是正确率和速度的双标准,即录入速度和正确率都必须符合最低标准要求才及格。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24-02
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及相关领域知识的不断变化,如何适应经济的发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对会计教学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将现代课堂教学理念应用于中职会计教学势在必行。
一、传统中职会计教学向项目教学法转变的必要性
1.传统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特征。
(1)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完成认知性的任务,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是重会计理论知识认知,轻会计实践能力培养。课堂上理论知识偏重,理论课时间偏长,实习课、技能课时间偏少。
(2)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在课堂上是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不能及时对新的会计知识补充更新,缺乏对企业具体会计案例的分析和解决。
(3)执行教案的过程就是上课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教案,体现在课堂上是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整体思维培养。
可见,在传统的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模式中,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支配着学生的的活动,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达到教案预设的结果,教师是“导演”、“主角”,部分积极配合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会计知识水平的拓展、整体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不但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适应经济的发展。
2.建构现代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教师、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2)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一种现代教育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3.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在项目教学法中,将传统会计教学法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改变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完成项目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中职会计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节选中职二年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内容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实施应用。
1.教学分组,角色扮演。
由教师按照异质分组原则指导学生完成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全班48人,2人一组。组内一人任会计员:负责编制记账凭证及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另外一人任出纳员:负责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当完成1月份的任务后,进入完成2月份工作任务时组内两人进行角色互换,以达到组内每一位成员均能胜任该项目中各个岗位的工作的目的。
2.创设情境,获取信息,确定项目任务。
(1)派发1月份的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及1月份银行对账单,下达完成1月份工作任务:
任务一:根据广州市阳光有限公司2012年1月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1月20日以后的资料完成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记录进行逐笔核对。(提示:①假设双方在20日以前的记录均正确,20日之后银行对账单的记录无误;②1月20日记账凭证金额为6800元。)
任务二:如发现错账,进行错账更正。
任务三:编制1月份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表1 银行存款日记账
■
表2 银行对账单
■
(2)派发2月份的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及2月份银行对账单,下达需要完成的2月份工作任务:
任务四: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记录进行逐笔核对。
任务五:编制2月份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任务六:完成2月份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结账。
表4 银行存款日记账
■
表5 银行对账单
■
中途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抽检的意义
通过建立实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进一步推动会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增强会计专业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本专业学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该技能抽查标准以为高职教育和社会经济提供服务为宗旨,建立教师的教学标准、学生的检验标准和行业企业的职业操作标准,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形成统一的职业操作规范,提升会计行业的整体操作水平,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真实、完整、优质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管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抽检目前存在的问题
2010年12月,湖南省教育厅对高职院校数控、会计、动漫3个专业类的08级在籍学生开展了专业技能抽查,按10%的比例,共随机抽查了50所高职院校1608名学生。其中会计类抽检情况为:会计类抽检专业为财务管理专业(代码620201)、会计专业(代码620203)、会计电算化专业(代码620204)、会计与审计专业(代码620206)、审计实务专业(代码620207)。应参加技能抽查学校42所,实际参加抽查学校42所。应参加技能抽查学生1009人,实际参加技能抽查的学生996人,参考率98.7%。实际参考学生中,成绩达到合格标准的779人,合格率78.2%。到2014年会计专业都一直未被抽检过了,估计今年会计被抽中的可能性特别大。
技能抽查的实施对检查学生技能水平,起到了显著作用,但一些高职院校在参加此项技能抽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的困难:比如抽检是针对高职院校大三的在籍学生,大三学生基本上处于待实习状态,在校课程很少,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再者,技能抽考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抽考的范围比较广,既包括手工会计又包括电算会计。其中:会计手工操作技能模块包含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试算平衡表的编制、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会计处理、会计报表的编制、纳税申报表的编制、会计档案的整理与装订等8个典型工作项目;会计电算操作技能模块包含账套的初始化设置、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系统记账与结账、会计报表的生成与输出、账簿的查询与输出、账套的备份、财务分析和Excel在财务中的运用等8个典型工作项目。抽查要求是学生能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独立完成,并体现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这些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处理能力的综合性要求比较高;最后会计技能抽检的方式是由湖南省教育厅相关组织机构组织抽考,由组考机构组织被测学生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进行测试;被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个人独立完成测试任务。抽检的随机性很强,有时间限制,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操作这些技能。
基于这些实际困难,技能抽检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老师
为了技能抽检,指导老师根据抽检规程和精神共同研究训练项目内容和训练指导方法。在研究抽检规则的基础上,经过大家讨论协商,制定出一个比较完善的训练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步骤,同时根据学生的训练反馈不断进行调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想法是好的,但困难也是实在的。电算由于受机房和软件限制一直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通过抽检前培训我们发现涉及到的购销存供应链模块时,学生回答的都不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是以往的课程中从未接触过,而我们在这一块的师资相对匮乏,所以培训前我们只能让学生自己摸索,也没有邀请系统的专业培训老师来我校进行现场指导,从而影响到学生考试时的成绩。
(二)教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没有紧跟抽检要求
技能抽检是专业的风向标,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知识与要求,而我们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往往还是以前的老一套,没有紧跟技能大赛的要求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像这次电算的供应链模块以前的教学中都没有涉及过,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必须从头开始自己摸索,临时抱佛脚根本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手工会计中涉及到很多关于税的具体业务,平时的税务课程没有作为重点来讲,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考试时不会算做不出速度慢,进而影响考试成绩。
(三)专业培训不够扎实
本次技能抽检的辅导教师本身平时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虽然辅导老师在完成了日常教学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扑在训练学生工作上,即使是节假日也没休息,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培训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够扎实的现象。
(四)缺乏与其他学校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2010年的抽检给省内的很多学校提了个醒,就是要注意校际间信息沟通交流工作,今年很多学校之间都开展了交流活动,都在争取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而我校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开展此类活动,对抽检对手缺乏了解也成为我们比赛的一个短板。
三、高职院校会计技能抽检改进建议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