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笔记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1 11:00: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历史课堂笔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历史课堂笔记

篇(1)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可以维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约束控制有碍学习的违纪行为,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中,部分教师仍拥有绝对的权威,课堂基本上成为教师进行单独表演的场所,学生被动服从。客观地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管理在教育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种传统课堂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1管理原则:部分教师倾向于专制独断

课堂管理一般分为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三种。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较多的是停留在专制型向民主型过度阶段,仍然偏向于专制型管理。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总是亲近一部分,疏远一部分。依据自己的标准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等级。同样的问题行为由成绩差的学生做出,受惩罚的可能性就大,处罚程度也重。这种偏见不但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也为课堂上学生问题行为有效处理设下了障碍。

1.2管理风格:部分教师倾向于任务中心

根据管理科学的“四分图”理论,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依其对完成教学任务重视程度,分为低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的放任型;低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任务型;高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综合型;高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等四种。一般而言,除低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的放任型外,很难说那一种风格绝对好些,一切以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决定。但是,审视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其管理风格多为低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任务型的,教师始终把注意中心放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及生命意义的关注。

1.3管理效率:相对底下

部分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受到个别学生干扰时,为了控制课堂秩序,常常不顾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种类,动辄中断正常教学过程,对学生违反纪律的问题,进行冗长而频繁的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去进行的“转化教育”。对此,学生厌烦并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不仅老间题未解决,反而产生了新的课堂问题和“病原体传染效应”,增长了学生对纪律的淡漠与厌烦情绪,也使教师成为一个失败的管理者。

2.国外基础教育管理方式的特点

2.1管理观念:以人为本

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在课堂管理观念上一直秉承“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作为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可以建立自然、和谐的教学生态。多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从而营造出人性化的课堂心理氛围,重视班级社会、心理和生理环境建设,努力创建在情感上互相支持、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课堂微观生态环境。

2.2管理技能:运用有效沟通技能和交流方式

2.2.1倾听技巧:西方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有效的沟通技能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也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策略。善于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的途径,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2.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通过眼神接触,教师能读懂每个学生的要求和反应,握整个课堂情境,预防学生不良行为发生;身体接近,只须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学生行为端正;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即教师以此辅佐“说话”,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转贴于 2.2.3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国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课堂上,师生的人格与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可随时与教师对话、讨论甚至争辩。并在活动、游戏、讨论、实验等各环节中学会动脑分析、动手操作,还拥有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

3.国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的启示

3.1转变管理观念

3.1.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课堂管理的核心是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管理主体的人的管理,达到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目的。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管理活动场所中首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管理理念,坚持将学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辨证统一。

3.1.2坚持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

虽然教师是课堂管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教师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师生共建的集体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管理,共同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管理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管理。在处理课堂问题时,遵循公平、公正原则。

3.2提高教师的管理技能

3.2.1教师自身的管理

教师是学生心志的培育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著名学者艾普尔认为“如果教师所具备知识不足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也就很难谈及对教学和学生的有效管理。对学生来讲,教师乃是知识的化身,他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期望”。因此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朝着学生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3.2.2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教师一方面要维护课堂纪律,另一方面还要切实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行为。教育和管理的结果就是要形成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使人成为“自治”的人。教师的管理是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实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过度,使学生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觉地维持课堂纪律。

3.2.3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

篇(2)

一、由易到难的处理

在学习中当学生面对这类问题能够脱口而出时,说明问题没有什么难度,作为老师不要放弃追问,我们可以顺着原来的思路将问题逐步深入下去,使学生的认识随着老师的追问而逐步深入化,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深入思考问题。这种先易后难式的提问,往往能引领学生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二、面对问题卡壳、不够全面时的处理

在学生回到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会表达不畅、语言终止,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此时,作为老师要有耐心,针对问题在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方面加以具体指导,可以进行相关提示,也可以由其他学生进行接力补充,在相互补充中,使学生对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最终得到正确完整的答案。和谐的氛围下不仅解决了学生的思路问题,而且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面对问题跑题时的处理

学生的审题与判断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兴趣为标准,有时回答问题会跑到题外、课本外,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因势利导,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可以让他再读读课文、想想问题,这种边读边认真思索的方法,往往能帮助他找到正确答案,从而提高了学习上的兴趣。

四、面对问题冷场时的处理

问题冷场的原因往往是问题难度太大,学生理解不通或理解不透,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这时,作为老师就要想法将问题化难为易,将坡度放缓换一种浅易的说法,这样易于学生理解,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五、指导小组学会评价

在小组学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引导小组学会合理评价,小组往往在评价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才能产生碰撞,才能被激活,在评价中产生质疑、辩论,从而产生对抗,引导学生在评价上下功夫,学会评价才能激活课堂。

篇(3)

众所周知,目前,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中学历史老师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本研究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概念、特征和重要性的详细阐述,同时根据教学实践分析了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对策,希望通过全新的历史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提供借鉴。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提高认识,发挥优势,积极构建高效历史教学课堂。

一、正确认识当前优质课堂所存在的问题

不容否认,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教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基于此,作为当下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不清晰。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教学目标的深入落实,绝大多数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通常设立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使得其在历史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标准,且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不清晰使得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进行史学方法运用方面的引导,忽视了历史思考、反省能力的训练,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仅局限于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识记,忽略了对学生自身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与体验。因此,历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和课程标准等因素,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教材编制不合理。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材多为集中统一印制,使得教材作者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一些个人的主观色彩,加上每位教材作者的历史体系各有不同,使得教材编制的思路混乱,学生接触到的历史知识较为局限,接受的历史观点较片面,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对历史知识的接受能力。在编制过程中,历史教材的时效性和客观性很难达到统一,学生不能很好地抓住教材的难点和要点,使得学生学习到的历史知识缺乏体系感,多为零散状态,这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升。缺乏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单一、贫乏的说教模式进行历史课程的讲授,这种传统、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历史的听讲过程中往往容易犯困,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很难得到提高。这与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目标相悖。这种以听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尤其缺少与老师的课堂沟通交流,使得历史课堂的学习氛围死气沉沉,极易使学生产生听课的疲惫感等。此外,学生在历史考试的复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死记硬背,缺乏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二、合理引入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就我国现阶段的学校历史课程设置而言,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均开设有历史课程,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历史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由此,也就决定了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应突出其故事性与趣味性原则。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增加历史学习的故事性与趣味性,有效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伴随现代教学设备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为初中历史老师实现课堂教学的故事性与趣味性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搜集并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抓住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开展教学。比如,在导入新课可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学习关于现代史部分中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课程时,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可以在课前让大家搜集一些家里保留的各个不同时段的材料在课堂之上展示,让学生参与其中,身临其境,寓教于乐,在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把握课堂

篇(4)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十分值得研究。因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这个现象既影响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向前发展,更阻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存在低效化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一是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初中各科教学包括历史课程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与以往教学模式有了改变。但是由于一些教师仍然延续着以往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然后教师布置作业。这种老套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这个教学主体,无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逐渐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教师仍然沿用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内容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无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三是学校对于初中历史课程不重视,初中历史课程相比较语文、数学、英语来讲是一门副科,存在课程设置少的特点,加之许多学校对于历史教师的培养不重视,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设备等没有给予很大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造成了初中历史教学低效化。四是由于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突破,不重视因材施教,特别是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类教学,使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畏难等情绪。

二、解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问题的对策

1.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有自己的特色。首先,相关内容或者事件时间上比较久远,这种久远往往使学生感到一种难以逾越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代化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网络、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因素,将久远的历史故事或者实物以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在我身边这种感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将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名胜古迹通过计算机以视频教学方式投射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这些承载当时历史的名胜古迹,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2.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的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教学的责任感,不能认为自己教授历史这门副科而缺乏教热情。教师的教学热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授课程时特别是在课堂设计上、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和作业布置上都存在松懈懒散、对付的心态,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就不佳,愿意学习的学生可能会慢慢丧失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能够不断增强教学的责任感,将历史课程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拓宽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课堂上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3.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反馈

所谓课堂教学反馈,指的是教师要能够掌握学生课后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教学反馈既能够帮助教师真正了解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够找到发现、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因为,课堂教学反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极其重要。教师要能够在课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直接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测验、兴趣比赛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结合相关测验、比赛的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学习情况后,教师要能够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采用更新颖、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阻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更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学。各级初中历史教师要能够及时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广阔。

作者:安中娟 单位:兰州市第二十中学

参考文献:

篇(5)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阅读能力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转变思维,认识到历史学习必须加强学生对史料阅读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2001年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编排有序、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课前提示(导入框),放在每课最前面的方框内,以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诗歌、文物、图画等形式呈现,便于把师生带入正文的学习;第二,正文,也就是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既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又补充大量史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穿插许多图表和注解,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情境,便于学生感知;第四,利用黑体字(即竖排字)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第五,设置了许多课内动脑筋和课后活动探究题,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六,课后附设诸多自由阅读卡,扩展与课本有关的历史知识。这样的教材安排,增强了课本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符合口味的,对教师而言,可以把课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范本。

二、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1.对照课文子目,阅读课前提示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每课前面都有课前提示(导入框),主要概述本课主要内容和帮助教师引入正文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照课本子目阅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主要内容,并在出示学习目标时,突出“重点、难点目标”,点明三维目标时,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强调贯串整个初中历史课本的主线: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以历史事件为纲,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大字和小字相结合阅读

大小字结合,小字多于大字,内容富有弹性,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一大特点。大字言简意赅,但结论性比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小字则是对大字的补充,尤其是课后附设的自由阅读卡,多姿多彩,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历史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大字和小字结合起来阅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结论的理解。例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涉及到经济术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了解当时一些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早期资本家,一些小的家庭作坊变为大型手工工场的过程,就不难理解课本出现的“机户“机工”“机房”三个历史概念和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文字和图表相结合阅读

图表文并茂,以图表佐证文字或直接叙史或充实文字等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又一大特点。学生喜欢看图,但往往肤于浅表,抓不住图中反映的问题,或者仅仅看图,而忽视文字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看图和阅读文字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凡尔赛体系”这一目内容时,对“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的新秩序”这一结论,学生在空间概念上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地图,通过对比,就能从空间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前后势力范围发生的变化,从而就弄明白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统治新秩序。

4.讲练结合阅读黑体字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几乎每课中都有黑体字(竖排字)引用的大量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既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同时也是学生平时考试或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黑体字,还要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弄清意思。同时,要根据文献资料,设置一定问题,加强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5.整理课堂笔记

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的过程。教师应以规范的板书和醒目的提纲进行示范,指导学生领会知识要点,建立知识体系。学生在整理课堂笔记时,教师指导学生既要记住知识点,也要记住重点、难点和疑点,而且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这样,学生既归纳整理了课堂笔记,也提高了识记效果和阅读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学生具有爱看图、爱发问、爱动手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阅读。同时,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精心设计阅读模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加强对他们的阅读指导,让他们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篇(6)

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我们看到的教学局面常常是教师手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在黑板上详细罗列教科书上的知识要点,并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学生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匆匆忙忙地记笔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了容纳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学不到实质性的历史知识,还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恶和抵触感。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对这种教学局面进行改观和完善。如今,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走进了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即多媒体技术,它本身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和与人分享功能,将它引进初中历史课堂,可以促进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学形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历史课程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将全班学生四人分为一组,让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查阅隋唐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课堂上,每组轮流对本组成果进行汇总式阐述。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自行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就使学生详细了解和掌握了隋唐时期的主要成就,同时也将学习权利归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历史教学课堂。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历史是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世迁的渠道,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教材中的事件与学生之间存在着遥远的时空差距,如果我们只是利用口头语言进行描述,学生还是难以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联想和想象。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实认识到列强在中国犯下的血腥、野蛮的滔天罪行,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了有关介绍圆明园的图片和资料,然后播放了电影《》的片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人类文明的文化结晶在冲天光火中化为了残垣断壁……看着投影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历史场景,学生不断发出了各种惋惜和叹息声,同时也表现出了愤怒和愤恨的神情。这样,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认识到了侵略者的凶残本质,从而使他们在强烈爱国心的驱使下,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攻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纷繁复杂、不易说明的历史知识点,单纯的语言描述和传统教具的运用,根本无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而信息技术则能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学习资料,使那些抽象、复杂、静态的历史知识点以具体、简单、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攻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部分内容时,“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属于教学重点,尤其是尼克松总统将美国战略进攻调整为战略防御,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更是不易。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组动态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这一教学重难点了,同时也使初中历史课堂变得形象生动、精彩有趣。

篇(7)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为打造高效和有效的教学做着不断的努力。历史教学近几年出现了探索自主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变化的不单单是教学模式,学生也发生着变化。当今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他们的知识面更广,接触的事物多。当代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的特点,如果教师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随着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要求做出改变,就很难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初中历史作为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良好思想品德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探索当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也发生变化。当今学生个性十足,自主能力和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强,要想对当今学生实施更好的教育,首先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和控制着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在课桌上一言不发地听讲,写着教师让做的笔记,做着教师让做的作业,教师占据着完全的主动地位,可是需要掌握知识的是学生。被动的学习真的有效吗?答案显而易见,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是指挥者和领导者,组织者这个角色更加合适。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以及自主学习探究的环境,在课堂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中所涉及的知识。

二、使用多媒体进行导入,让课堂具有参与性、趣味性

长久以来,教师仅仅将教学导入看作单纯的教学形式和环节,大多数进行传统的口头导入,但是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导入方法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好的导入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让师生互动学习。实践证明,多媒体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于一体,以学生更加感兴趣和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效果。形象直观的图片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导入,让学生获取文字以及教师口头所不能表达的信息。利用视频进行导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视频中不仅仅包含大量的教学信息,还可以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以往口头说教的导入模式,还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堂学习兴趣,间接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进而使学术注意力集中,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每个成功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都有着自己的经验和套路,即教学方法。虽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能实现教学的目标,但是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单纯的一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应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结合当前教材的内容,选出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让学生成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愿望。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探究和发现适合当今学生高效学习的教育模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由于个人能力和经验有限,笔者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篇(8)

初中历史是中学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分子,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每一个初中生都有责任和义务学好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就从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来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对于历史学科教学的研究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念,一种观念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应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的要求为学习的准则,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讲台下一定要认真倾听、做好笔记,把教师所讲的一切内容完整地记录下来,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被当成知识的容器,没有自己独立思考、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毫无体现,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而另一种教学观念正好相反,它强调的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持有这种教学观念的多数都是年轻教师,他们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积极地践行着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为了让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他们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感受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热烈气氛,这种想法本来四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过分地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而完全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重要作用,导致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课堂活动看起来轰轰烈烈,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的历史知识相对零散,系统性不够,知识面窄小等不良现象,这样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也流于形式,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校缺乏历史课程的专业教师

初中历史课一直都被学生、家长认为是和语文、数学、英语完全不同的副科,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的学校和教师也抱有这样的想法,只要在历史课上加强背诵,学生就能够取得高分。于是,历史课要为语、数、外等主科让路,被安排在了上午的最后一节或者下午的第一节课,这些时间都是学生学习状态不够好的时间段。很多历史教师也不是本专业的教师,年轻力壮的主力教师都在主科上奋力拼搏,年龄较大的教师只好半路出家改教历史,这些教师转专业度不够,自己对历史学科就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很多地方自己都弄不明白,所以,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只能照着课本念,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历史教学毫无趣味性,学生当然不会满意,学习兴趣更是无从谈起。

(三)我国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虽然我国已经倡导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围绕着应试教育来开展教学。虽然考试作为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一种评价方式具有客观、公正、可控性强的特点,这种评价方式在整个教学评价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也有着一定的弊端。单纯靠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学校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重点知识的讲解、掌握和强化,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学生也总是围绕着考试的重点来死记硬背,反复做题,沉浸在题海当中,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我们想要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职责,深入研究教材,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想办法、找对策,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解决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新理念,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先进理念,并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工作,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教学理念,不能一味地盲目模仿,杜绝矫枉过正的现象出现。同时,历史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的历史考试的侧重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过去的死记硬背变成学生能力的测试。但是教师始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管是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都要以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基础,这就跟建造高楼大厦是一个道理,不管你要多高的楼层,打下坚实的地基是第一步。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一定要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去谈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篇(9)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的意义

打造高效课堂是当今教育界所大力提倡的。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积极地实践,大胆地创新。对于教师来讲,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基于每个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各个学科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自身的复习环节。复习环节可能只占用课堂的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处于一堂课的初始阶段,如果设计不当,很可能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对于我们初中历史学科,在讲授新课前,大多数教师都会花一段时间对前课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当然,我认为这样的复习环节的设置,也是由我们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复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我所处的地区来看,大多数历史教师采取的是默写的方式。但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应确定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如果我们的教学要求远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那么这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初中阶段,就学科特点来说,默写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超出了对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能力要求。如果我们布置背诵的任务的话,那么学生不仅要花一定的时间完成笔上作业,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背诵所学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点,这对于后进生,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

第二、随着对有效课堂的不断研究,就有专家指出“针对性教学才是有效课堂的灵魂。”而从初中历史的考试方式来看,默写的复习方式针对性不强,提高成绩的效果也并不明显。我们知道中考历史是以开卷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如何利用好教材才是考试成功与否的关键。而默写则是一种脱离课本来考察学生的复习方式,它对于闭卷考试来说是相当必要的,但对于开卷考试的科目,它的针对性则值得商榷了。

第三、当今学习理论的主流――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别强调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默写的这种方式较为机械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容易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厌恶感。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复习环节的有效策略

综上所述,将默写作为历史学科的复习环节并非行之有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既能适应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又有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最终能显著提高学生成绩的复习环节。为了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我开始广泛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其中一个学生的真心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他告诉我:“其实我们不管什么科目的默写,都会有很多的学生采取各种各样的作弊手段,而且是屡禁不止,防不胜防……”这段话给我的内心以极大的震撼!心情平复之后,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现:既然默写不得人心,作弊又难以根除,作为开卷考试的历史学科,何不直接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复习呢?拿定主意后,我就开始着手对课堂复习环节进行改革。具体方法是:先由教师在课前准备几道与上一课所学知识点相关的题目,学生采取开卷的方式,依照课本中的笔记找出答案,但过程中不准与他人交流。这里教师所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设计题目的目的,不能仅仅是对教材知识点的考察,关键在于要体现对学生所做笔记的考察。我认为这种复习方法的转变,优势在于:

首先,这种方式更加适应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更加符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从而起到了减负的效果。采用开卷的复习方法,历史学科所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将大为减少,复习考察的难度相比默写也大为降低。学生只需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在理解的同时做好课堂笔记,就可以轻松应对这项任务,让中等生和后进生也能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学好历史,这就更有利于重塑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其次,这种方式对开卷考试更有针对性,可以起到更好的提高成绩的效果。采用开卷的方式作为复习方法,目的就在于通过让学生在书上找答案来检查学生做笔记的情况,使那些没有完整规范笔记的同学感受到做好笔记的重要性。在反馈环节,我们就可以通过批改了解哪些同学的课堂笔记有问题,这样就更加便于我们去在课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

篇(10)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活泼的初中学生,他们好表现,喜欢就课堂上的某句话或某件事发表评论,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够长,思维发散。因此,常规课时异常活跃;活动课时浑水摸鱼;受批评时或狡辩、或强烈抵触;批改作业时,看到的是应付了事,甚至是空本子。面对这种种状况,我不断寻找原因,调整方法,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做出以下分析:

一、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为什么初中历史课堂会出现如此多的不和谐现象?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中考指挥棒的作用。江西省的历史中考为开卷考试,卷面满分50分,与政治合卷,这就决定了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公开场合称其为小科目,私底下,学生都称历史为副课(与主课相对),其言下之意可想而知。第二,受历史学科特征影响。历史学反映的是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又不能通过实践感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提问较少,授课内容较多,留给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少。教师教得枯燥单调,学生学得乏味无趣,达不到预期效果,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客观因素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上述现象,那么,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尤为重要。

上一篇: 现代艺术的分类 下一篇: 体育教学重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