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2 15:45: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语文必修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语文必修方法

篇(1)

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注重的是必修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选修课出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等变化,成为了语文新课改下的重点。高中语文选修课具有学科性、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其对语文选修课实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重视课程文化;变革教材内容,重构教材体系等方法完善教学,让语文课程也渐渐地充满活力。其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就是一个亮点,但其选修课模糊不清,给语文教师带来一些困惑。比如说:语文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不清楚、选修课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课程评价的公平性存在的不足等。这些新的困惑需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进行思考。因此,无论是高中语文教师还是中学生,都需要重视语文选修课实践,对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有很大的提升,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新变革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构建课程文化。首先,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相关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开拓视野,既要关注科学教学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某学校的素质定位为: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等。其次,主体意识增强。突出教师是“教”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体地位。再次,对语文的研究自觉性增强。语文教师主动参与培训、与学生对话、加快语文专业化发展。语文选修课的深入,使得教育文化、学习文化渐渐地整合为“语文选修课文化”。

第二,教材内容更新,建构教材体系。新课改以来,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多元化。选修教材按照五个模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从课程来看,语文选修课融入了“领域、科目、模块”;从教程编排来看,打破了以往的“文选、知识、助学、巩固系统”等编程。语文教师更加积极的探索建构学习目标、内容、评价、资料、方法、指导、实践活动等体系,为语文选修课体系的多元化、开放性奠定了基础。

第三,教学方法的完善,构建新体系。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索”实现知识建构的重要性,通过接受性和自主性探索实现语文选修课课程实践。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中语文选修课中需要处理的矛盾关系。第一,语文选修课程与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关系。课程专家分析: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标准不同不能划分为同类课程,但要做到选修课与必修课相对应,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对应。目前一些学校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都是围绕高考,虽然突出了共性特征,却缺少了个性特征。第一,有的语文教师把选修课当作必修课来教,使选修课校本特征被淡化,导致选修课实践与课程目标不一致。第二,不能很好地处理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如:选修课成了点缀、还有的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第三,语文选修课资源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第四,课程教材选用与自主开发教材关系不合理。

其次,高中语文选修课实践方面的不足。第一,语文教师选课及选课指导存在不足。比如:语文选修课限制太多、学生选课过于盲目,没有收到好的效果、选课被教师或家长包办、选课指导过于功利性,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第二,语文教师教学与管理不足。比如: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的复制品;选修课授课方式随意,忽视了教学主体,没有收到良好教学效果;选修课学习时间过长,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开设课程及配置不足。第三,课时与开设时间存在问题。如:语文选修课内容多,但是时间少;必修课和高考训练占用了选修课时间;选修课集中在高二,容易造成营养过剩与知识消化不好。第四,评价存在不足。语文教师通过评职称、定奖金为升学率标准;学生对语文选修课评价过于形式化;任意的评价;语文选修课在高考中体现不明显。

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其他方面的不足。第一,选修课与必修课衔接内容不够。如:开设时间、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衔接不够。第二,选修课“非语文化”现象。如:不同学科都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不能把什么都归入语文素养,语文选修课不等于文学课。第三,高中语文选修课任意性存在尴尬局面。如:一些文学赏析类课程需要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资源,还有网络资源,但在这方面教学条件缺乏。第四,高中语文选修课充满功利性。

三、完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策略

篇(2)

2012年6月,随着高考的结束,河北省新课改已进行了完整的一轮实践。三年来,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高考新课标(宁琼卷)基本没有对选修课程的考查、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仍保持传统的应试的观念等原因,导致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名不副实,处于凌乱与伪装的状态,目前在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两大问题尤为突出。

1.对人教版选修教材教学,选修课程必修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修应该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提高。选修课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可是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推行了配套的语文选修教材,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基本成了点缀。很多学校就以人教社现成的选修教材充当选修教材,开设选修课程,所开课程面向高考的功利色彩特别强,学校选修课围绕着高考展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习、强化课甚至把选修课上成了应考的辅导课,造成选修课程严重的“必修化”。比如很多学校选修课的开设是在完成必修一到必修五后,时间集中在高二,上学期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两门,下学期开设《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两门。其中,文化经典、古代诗歌散文对应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对应“语言运用”板块,文章写作修改对应“写作”板块。没有被定为“必选”的选修课模块,各中学和一线教师要想法设法从高考方案中寻找蛛丝马迹,择其重者而教之。这些选修课脱离了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使高中选修课违背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并不能达到通过选修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的目的。非但如此,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方式也“必修化”,以课堂形式为主,以读讲方法为主,全然不顾语文课标所讲的选修课教学,“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等,不同能力重点带来的教学方法不同,这样选修课也少有个性化学习空间,呈现“非选化”状态。

2.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学校选修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新课标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改变过去大一统的、单调的课程设置,变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创的课程设置。尽管从200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算起,到2003年春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开始试点,再到2009年秋季开学河北省真正进入新课标,直到现在先后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可我省各地各校与国家课程配套的相应课程资源开发仍不够到位。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要顺利开展选修课教学就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慎重考虑,选修课要围绕语文课程的目标开设,“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1]。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课题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更多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最了解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的无疑是一线教师,一线工作为他们开发选修课并进行实践提供了条件。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2]显然,课程改革设计者希望教师参与选修课程开发,并逐步成为开发的主体。因此,近三年根据学校实际,我校语文教师开发出一系列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并将开发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补充完善,构建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体系。

我们重点开发了课程拓展型、应用型、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并在相应年级开设相应课程。

1.拓展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国家选修课程的拓展开发。必修课是课程的根本,语文课程的计划和目标都需要通过开设必修课来实现,“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必修课围绕统一的教材展开,因此必修课难以在语文课程的深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选修课弥补了必修课的不足,通过对语文学科某一方面的展开使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选修课又不是游离于必修课之外的独立课程,它是有选择地对必修课的某一方面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展开,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因此选修课既要区别于必修课的均衡性而突出其专门性,又要围绕必修课强调其基础性。实质上,选修课与必修课是语文学科上的“点”与“面”的关系。

从语文选修课内容设置看,选修课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而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开设精而专的选修课程,力争选材开口小巧一点,探究实践深入一点。比如“古典文学文化”模块可以开设《唐诗鉴赏》课程,也可以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写作”模块可以开设《议论文写作》课程等。以阅读鉴赏为主的选修课要尽可能留足时间让学生读原著,以表达应用为主的选修课要多安排实践环节。总之,语文选修课应该精选学习内容,留足学习时间,让学生学习更透彻,力争达到以一当十、以点带面的效果。

2.应用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根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开发与文理学科相关的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语文学科涵盖量相当大,包括字、词、句、段、章、篇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大的知识量仅通过必修课的传授很难使学生掌握广泛的语文知识。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认真考虑选修课与高考的衔接问题。目前人教社出版的选修教材很多,有16本,例如散文,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而高考必考、选考都不是这样分类的,单选任一本都不能满足要求,多选既浪费资源又耽误时间。选修课的设计应该是既有利于实现选修课的阶段目标,又不与高考的备考有较大的冲突。于是对选修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开发《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讲座》、《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等系列校本教材。

3.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一类校本教材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宣化历史悠久充分挖掘定会有不少收获。开发《古上谷郡——走进宣化》校本教材,加强校本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另外,在三个年级推广完善好的校本课程,每年根据情况开发1—2门新课程,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三、语文选修课开设的建议

1.改变选修课的上课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这就是要求如何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实现教师示范讲授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最具活力的最有价值的核心所在。因为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习得了自学的能力,知识面及其深度的拓展与研究、创新能力的良性发展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几乎所有的选修课内容类型都可以在必修本中找到。所以,选修课知识的扩张主要是量而不是质的增加。而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增加知识的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改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方式,则效果会大不一样。

2.重新整合的选修课开设模式。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把现有的选修教材重新整合,或者把现有的选修教材整合到有地方文化特色、学校文化特色的内容中,既符合学校教学实际,又没有加重学生负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修课开设模式。

3.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国家课程的选修教材就很多,学校开设的校本选修课也很多,各种课程取名不同但交叉的情况比较严重,所以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不断完善、重新组合甚至淘汰一些课程和教材,才能节约经济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时代在前进,学生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的师资、硬件条件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篇(3)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及实施,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便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增设更是启发着高中语文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然而,就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社会各界持不同的看法。另据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际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尚待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予以纠正,以充分发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具有多样化,而本章节着重从下列几方面展开论述。

1.高中语文选修课赋予学生及教师的选课权利过于形式化,由此导致预设为选修课的课程变为实际意义上的必修课,而教师也是严格按教育行政部门编制的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应设《〈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与《语言文字应用》五个系列,各学校应按学生及教师的兴趣挑选一种教学。然而,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皆认为选修教材仅表现出时代性的特点,而不具备科学性的要求,因此多数学校仅挑选更接近高考内容的文学性质的选修教材,使非文学性质的社会应用语文课程被直接忽略,如此单一化的教育倾向定会造成严重的教学资源浪费。

2.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普遍较低。高中生本就承受着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因此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学生及教师皆会把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当作教学的重点,如此便使选修教材的教学及学习时间被挤压,更谈不上对学生探究性学习及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多数语文教师会重点讲解《古代诗歌鉴赏》,而《现代诗歌散文》课程仅安排学生自学或一语带过。

3.多数高中学校未就语文选修课的教育教学管理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即学校未就选修课制订科学的教师培训计划;未就学生选修课程配发必要的选课手册或提供具体的指导,更有甚者直接取消选课指导活动的开设。可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全面落实任重而道远。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改进策略

结合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试图从下列几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在语文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结合选修课的具体类型,确定出教学的重难点,同时采用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成效。例如,选修课教学过程,教师应采用传统教学与创设教学情境相结合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如,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可事先播放系列经典的朗读,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语文选修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及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必须结合选修教材的实际内容及编者的真实意图,创新语文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及自主学习的习惯,抑或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对选修课的认识。总体而言,就选修课教学而言,教师切不可当作必修课来教,亦不可当作课外读物来教。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角色,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合作性及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例如,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立足课本文言文的讲解,结合历史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历史观。

3.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过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与高考内容衔接好。尽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切不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及选拔的功能,但高考体制的存在使得社会各界依然十分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因此选修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务必要兼顾到学生对必修课的学习。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以实现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有效对接。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社会各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改革表现出相当大的关注,但推进此项改革却遭受到较大的阻力。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及高中生均应认识到开设选修课的重要性,并找到选修课与必修课间的联系,以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邹海婷.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A版,2013(12):82-83.

[2]朱丹.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Z1):63.

篇(4)

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进行拓展性开发

为了促进选修课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需要围绕选修课程开设的标准进行具体探究。通过选修课的开发过程能够看出,其遵循的思想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设的目的是增进知识面,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课程标准”下指出:选修课必须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具体开发,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充分地让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达到选修课程学习的目的。在开发的过程中,根据高中语文教材在拓展型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结合相应的年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具体的选修课程。在拓展型语文教材中,主要是对高中语文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实践。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研究选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修课是课程教学的基础,为了实现教学的计划以及教学的目的,最终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的特征。必修课的学习主要是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但是由于仅仅实行必修课,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了限制,并且在具体教学中教学方法十分有限,这就需要进一步实施对选修课的开发。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必修课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系统的讨论,这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在教学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实质是:点与面的关系。在选修课的开发中需要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设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诗歌鉴赏部分进行探讨,将该部分作为选修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的教学来让学生自主去阅读原著,增强了实践性,最终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高中语文知识。

篇(5)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1、过于注重发展性而忽略基础性

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认为选修课程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将选修课程的基础性特征忽略了,如聘请高校教师开设选修课程,完全从学生的发展上考虑问题。还有很多学校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到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进行选课以及选修课程的实施,处处都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没有顾及学生在中学阶段重基础的特殊性。事实上,“知识教学”不但是必修课程的基础,也是选修课程的教学起点,并且应该是贯穿选修课程始终的。对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在选修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学生才能在选修课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才能真正实现选修课程的课程价值。因此,对于选修课程中的知识教学问题,不是要不要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与必修课程的知识教学有何区别等的问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应该将语文知识渗透在教学中,注重体验,重在迁移。

2、难以平衡基础性与发展性

许多教师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中虽然已经意识到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应该是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但在现实中却模糊了两者的界线。这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过于重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而忽略发展性,混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区别,将选修课程上成必修课程。这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当前设置选修课程制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二是过于重视发展性,追求新奇深奥,脱离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上成大学中文系的课程。“有些科目的设置超出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化水准,如根据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某个年代、某种修辞格而设置和编写的专门选修课,就是偏难的选修课,它们与必修课内容距离较远,脱离中学生实际,更适合在大学中文系开设。”

如何平衡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度”,做到“适度”拓展,这使得教师往往不知所措。再加上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时间短、选修的学生层次不同等情况,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教师难以兼顾。教师们要么把选修课当作必修内容教学,要么漫天乱吹。这些都使得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质量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证,难以将基础性和发展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有效解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中问题的策略

1、全面认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征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特征。语文教师只有认清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是为学生在今后相关领域发展奠定基础,才有可能做到不超越高中生特定的学习发展阶段、心理发展特点,使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真正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2、建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及选课制度

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存在两种极端:一是限选:一是任选。选修课的初衷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如果学生连选择的机会和权力都没有,那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就只能是空话,更不用说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任选所造成的后果则是天马行空,教师凭兴趣开课,学生凭兴趣选课,漠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以系列的形式构成的,每一个系列下面可以有不同的选修模块。不同系列从不同侧面体现课程内容,应该说每一个系列都是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在每一个系列中,要使所开设的选修模块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经验。同时,每一个系列本身不能只关注发展性,而要体现其基础性,不能简单地将基础性与发展性作机械分割。但各个选修系列也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使学生在各个选修系列中其基础性也得到发展。

语文教师要根据高中课程方案、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计划地开设选修课程。同时,要针对各个选修系列之间的关系,向具有不同发展潜能及兴趣的学生提供选课建议,引导学生对不同系列的选修课程进行有效、合理的搭配选择,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双基”教学双基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永恒

语文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不能因为是选修课程而淡化。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系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能力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语文、应用语文,这些都是语文选修课程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综合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知识是基础,在一定知识基础上培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必要的,但要有度,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不能脱离能力培养而孤立地传授知识,应提倡在学生言语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知识的传授应当明确,不要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课程逻辑体系上不必过于关注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心理特征去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感受到课程的生活化。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也倡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和真实体验来学习,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注重课程的发展性特征。

此外,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双基教学中,在知识的选择上应面向学生当前的生活,面向真实的社会和自然,使课程充满生命力。在双基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参与、体验,使学生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获得个体意义的建构。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要做到个性化与基础性的统一还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做到学习方式的综合。探究、创新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选修课比必修课有更大的探究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语文更为主动,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彰显,这必然从另一个方面也促使学生在选修课程学习中的基础性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去发现、引导,使学生把握好探究方向,掌握探究方法,注重探究技巧。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漫无目的教学的借口,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有其特殊的“高中语文”的特点。

5、构建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评价体系

高中语文选修课应该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既要注重选修课程中发展性目标的评价,也要关注其基础性目标的发展。也就是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评价重点应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应用、分析和思维能力,并且对于学生在某些能力方面的特殊发展还应给予充分重视和肯定;既要看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注重目标完成的结果,也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既要注重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内在的收获和体验,甚至学生的言谈、举止、态度、习惯的变化也应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评价要做到既注重内容,也要重形式和外在表现,从课程内容和特点出发设立多元衡量标准,有助于检验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综合性发展。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可以采用比必修课程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过

篇(6)

新课改思想指导下的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教学目标,由“语文必修一”至“语文必修五”总计五个学习模块构建。每个学习模块都综合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高中语文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新课标要求全体高中生通过对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达到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文技能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应用、鉴赏和探究几个方面均衡地发展,为以后有选择地发展打下基础。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可在高一全学年、以及高二上学期的前半个学期的连续五个阶段里分步骤完成,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灵活安排。

我在开展教学时深刻认识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黄金五分钟”需要予以高度重视。这两个黄金五分钟分别是:语文课授课前由学生进行脱稿演讲的“五分钟”;以及正式开始讲授本堂语文课时的“开场白五分钟”。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只有充分利用这两个“黄金五分钟”,才能最大限度的创设生动教学情境,从而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首先来看这第一个“黄金五分钟”,即学生在每堂语文课前的例行脱稿演讲。

在这个时段里,我并不是任由学生对演讲题目进行自由选取、即兴发挥或者从海量的资讯材料中随意选材,而是依照下堂课教学模块主题,对即将进行演讲的同学予以题目范围、主题思想、主旨定位,从而圈定演讲题目和内容;充分体现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高中语文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一个专题“向青春举杯”里收录的“吟诵青春”单元部分之前,我就为学生们布置了以“青春、理想、奋斗”为主要内容的演讲范围;学生进行演讲可以从“我的理想”、“对青春的感悟”、“明天的奋斗”、“我期望的未来就学的高等学府是什么样的”等角度进行拟题组稿,让例行演讲和当堂语文课授课内容进行紧密衔接。

再来看第二个“黄金五分钟”,即在开始授课时,高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的开场白。我对于每堂课开始之初的五分钟“开场白”一直高度重视,且深感到一定要在开场白的宝贵五分钟之内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吸引、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总是在备课时充分做好预设,从多种角度来构思,努力使开场白富有幽默细胞、饱含吸引力。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做到了让每堂课开场白都精彩纷呈。比如,在开展必修一“光阴的故事”这一专题语文课教学之前,我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罗大佑所演唱的经典歌谣“光阴的故事”,让整堂课的教学气氛都沉浸在怀旧的情怀里,和本单元课程《雨巷》(戴望舒)、《断章》(卞之琳)、《错误》(郑愁予)学习格调高度一致。

又比如在开展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部分教学时,我这样开篇:“旅游这件事,其实就是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去;故乡和远行其实就是周而复始的旅游和回归。”学生们都对这富有哲理的话再三回味,同时大家也在探究中领悟到了“故乡对于旅人”的意义。又比如在开展《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课文学习时,我告诉学生们“古代曾经有过两个和尚带着一只宠物猪、一只宠物猴、一匹宠物马长途跋涉旅游的故事”,学生们都嬉笑着说那是西游记。我继续补充,“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题目四舍五入就是西游记”,学生们都感到学习动力十足,且大家对原本生疏的课文题目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这两个宝贵的“黄金五分钟”,创设生动高中语文教学情境,能显著提升教学质量。

二、“时事热点”渗透语文教学,理论紧密联系实践

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遵照新课改思想,我将“社会时事新闻热点”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时事热点”渗透语文教学,让高中语文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如在开展必修三里的“文明的对话”专题收录的《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翁乃群)这篇课文的讲解时,我并没有直接就课文内容照本宣科进行讲解,因为单纯照课文内容进行大讲特讲根本达不到让学生们主动爱上语文学科的终极教学目标。我将“荣华鸡PK麦当劳铩羽而归”、“麦当劳广告满天飞”、“全能神教成员在麦当劳大开杀戮、群众冷漠旁观无一人施救”、“麦当劳屡屡爆出的严重食物卫生问题”等新闻热点事件恰当的植入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时留给学生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麦当劳来到中国,究竟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明的退步?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想怎么看?”在这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大胆谈看法,无论对错,勇敢表达出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面对这个问题都有满肚子话要说,我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以直抒胸臆、自由表达、将语文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进行联系的平台,努力实现了新课改“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

三、“通俗俚语”恰当搬进课堂,营造诙谐教学气氛

新课改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语文知识的实践应用性,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时代,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旺盛活力。于是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将“通俗俚语”恰当搬进课堂,营造诙谐教学气氛,让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里轻松掌握语文知识。“通俗俚语”涵盖面非常广,常用俗语、俚语、对联、时尚语录、网络新名词、热词、当红主持人主持热播节目时的习惯用语等都能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及时恰当的予以植入。

比如,效仿热播有奖竞猜节目“开心辞典”主持人的常用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同学们,请听题”、“恭喜你,答对了”、“很遗憾,这次你没能顺利闯关”、“你的问题只答对了一部分,请问你是需要场内亲友团支援还是需要场外求助”――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总能给学生们带来会心的微笑和不一般的感受;又比如,在开展必修二里“慢慢走,欣赏啊”这部分专题课程授课前,我语速慢悠悠的讲道“过去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治安基本靠狗,点灯基本靠油;取暖基本靠抖;旅游基本靠扭,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当时班级里爆发出了阵阵爽朗笑声,学生们都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四、“分组教学”升华课文主题,提高思想内涵境界

篇(7)

新课程的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要很大程度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带给高中语文教师新的难题。教师在对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要了解高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即“新课标”做出的如下界定:“高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标明确的标准要求下,做好课程的改革,优化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低年级的语文基础教学,因为高中语文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矛盾。总结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必修课内容与选修课内容的矛盾。具体而言,即: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授课内容并不直接对应高考内容,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在1.25年完成必修课程,而1.75年完成选修课程,学习选修课课程的时间要多于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学生多样的选择,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但是考试大纲中却将选修课的考试内容限制到了最低程度,语文教学中培养的语文素养不是考试中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产生了第一条矛盾。第二条矛盾,则是因为语文学科要求具有基础性,但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具体而言,选修课程虽然在力图实现基础性,满足学习的多样性要求,但是学习的内容要求却层出不求:在知识方面的需求多一些;在学习方法上的需求的多一些或者在情感态度上需求多一些。这使得语文课程的多样性与基础性产生了矛盾。另外,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不同,在教学上采取相同的方式,这违背了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以学生为主体的需求,这便是第三条矛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矛盾呢?

一、确立核心目标

所谓确立核心目标,即要求明确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该目标要不受书本内容和考试内容的限制,明确出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学习之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具体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核心目标的确立要依据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教学中实际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上,高中语文的考试与教学内容不应存在很大的矛盾,高考的主要考核方向应该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经常在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的考试评定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依旧占有很大的比例,对技能、思考能力的评定形式多样新颖,却并没有明确的考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抓住核心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则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步入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明确了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过程中便少了许多的难题,也避免了上完必修上选修,选修课当必修上的现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比较可靠的自我评价依据,更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吸收有价值的信息,抓住学习的重点。在这种核心目标下,教师培养学生便不再是“考什么学什么”,在培养学生指定的技能与能力之后,高中的语文便是“学什么考什么”。

二、构建开放有序的教学体系

所谓有效开放的教学体系,即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学,语文作为一门大学科,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多样广泛的,而其有效性则要求所选的学习内容不要偏离了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基础性。虽在广泛的学习内容下,要抓住共同的知识核心,明确教学要点。高中语文教学要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整合。高中语文是着重人文培养还是注重文字基础学习与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语文的基础学习无论在何时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必须,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而文学素养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丰富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心挑选,使得课程多样有趣,适当拓展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基础的培养,做好基础知识上的铺垫工作,并认识到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上的异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高中语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达到对语文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并同时升华到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整体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材在编排上既然将选修与必修分开,而不一概而论,自然表明对不同文章的要求也不一样。然而,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将选修课同必修课一样,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显然并未达到教材的设计要求。选修课更多的目的在于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化及思维方式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明确整体的目标,明确选修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的,通过选修课程合理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要采取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教师及时的点评。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选修课的教学,课本应该作为载体,教师应在范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法、实践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形成较高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以满足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

总之,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在收获了许多成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直视这些问题,积极地需找解决办法,为教育事业奉献自身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篇(8)

2004年,粤、鲁、琼、宁四省(区)首批进行新课程改革,时至今日,已近十年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一理念正式提出,并贯穿整个新课标始终。

综合梳理课程标准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我们可以明确了解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现行的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语文科目属于语言与文学领域,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 实行学分制,其中“必修课程(A)共10学分,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语文一”(A1)至“语文五”(A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学期(约36学时)完成一个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最高可达14学分。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D),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E),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F)。

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是为统一整体,不进行分课设置。即使将语文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必修分为五个模块,选修分为五个系列,但就严格意义上来说,现行的语文课程亦没有分项设置。尽管语文早已是一个独立学科,但是仍处于“大杂烩”的状态。

笔者赞成将语文课程分为阅读课、写作课、习字课三项,这里所说的三项,并非分课之意,而是分项,因为三者之间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三者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测量与评价,亦可以分开进行。

其中阅读课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现行的语文课堂上对课文的分析与解读属于课内阅读。除去必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部分中所有有关阅读与鉴赏的部分都应归入到阅读课中来。在阅读课中,学生除应掌握基础知识外(包括识字部分),还应掌握速读、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和技巧,达到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应正确理解文本含意,尊重正确、多元、有个性的解读,不必过分阐释文本细节之处的含意,尤其不可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即使在考试中也应该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以不偏离文本含意、能够自圆其说为准则。必修和选修的阅读文本选取应以有真情实感、有适当语言表达技巧为标准,不应鼓励阅读过分修饰、堆砌华丽辞藻的文本。应选取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文和经典文言文进行阅读。

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课程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综合性学习既存在于阅读课中也存在于写作课中,因而这两门课应共同承担这一领域的学习任务。

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组成部分,写规范字是对高中学生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物在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打字代替手写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但是却给语文学习带来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不能正确、规范、美观的书写汉字,这使得开设习字课成为必要。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高中阶段总课程必修课程为116学分,其中语文为10学分。现阶段语文课设置为每周4学时,如果按照阅读与写作进行课程设置的话,则二者各2学时。为了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美观的书写汉字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养,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笔者建议每周应增加1课时进行习字练习。尽管课程标准中对此没有明确说明,但书写问题仍应引起现代人的广泛关注。

分课(项)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分课(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分的目的是为了不分,我们不能人为的割裂阅读、写作、习字之间的联系,因为听说读写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分课教学中必须注意这种关系。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为了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知识量和素养,在教学内容上也有很多分类,但是不同的分类都有共同的目标,锻炼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在必修课的学习基础上更深一层次的深入到语文文化之中去。当然,选修课的设立实施不仅要看到它的优势和前景,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并且规划好实施的策略。

一、该如何定位语文选修课

1. 区分开“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含义

高中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各个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也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程。通常,在我们的思维定义里,选修课仿佛就是必修课的对立面,必修课是必修,那么选修课就是无关紧要的了。这种概念是错误的,因此在开设选修课的前期就要明确选修课的必要性。倪文锦先生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论述的十分精辟:“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语文课程双翼中的一翼,共同构筑了语文新课程。”由此可见,选修课和必修课有着同等级的地位,广大师生应当正确认识选修课程的重要性,转变之前的错误观念。

2. 避免盲目教学,选取正确的教学模式

不少的高中教师盲目的模仿大学的选修课教学模式,脱离了高中教材的规范性和内容难易性,随意扩展,脱离实际,导致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高中教师需要注意并改正这一点,大学和高中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在学识认知水平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并且大学教学模式的优异性有时并不能适应高中的教学模式,高中教师在借鉴大学教学模式的同时,应分析高中生的学习状况适当的修整一下借鉴来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为学生思考,为学生服务。

3. 不可过于注重目的性,扭曲选修课的实际意义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应试高考的压力下,把选修课强行转变成语文复习课,严重扭曲了选修课的实际意义和教学目的。高中语文教师通常都是根据历年高考的题型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而这种应试性的教学模式却大大折煞了语文选修课的培养目标,结果也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出理想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

二、注意语文选修课教学形式

1. 避免盲目追求全面,防止舍近求远

每次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要钻研一两个问题,选择性的进行讲解。切记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过于追求面面俱到,如果追求的太多,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说,在每次的讲解中,教师要有选择性的确立所要讲解的重点和方向,全程主要围绕这些进行教学。另外,语文中是有很多“点”可以展开学习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当多加注重“点”的训练,不要过分追求“面”学习。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避免被动接受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延伸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深度。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选修课需要学生乐于并且主动去学习,真正的做到自主学习。所以,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防止学生被动接受。

3. 丰富选题内容,避免单一重复

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虽然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但是也不可单一重复。选修课更注重的扩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所以,在选择选修课的讲课内容时,每个课时都应该在选题上有所改变,这里所说的改变并不是细节上的一些变动。每次的选题可以有很大的转变,以此来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性和热情。

三、语文选修课的实施注意点

1. 把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难易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难点问题并不是就代表着重点问题,这一点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所以在日常的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的选择课题的难易度,不要专攻难点问题,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是需要重点掌握和延伸的。另外,难易课题交叉教学可以照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精力,让学生们学娱结合,让学生们在难易程度适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中,实现语文选修课程教学。

2. 精选课堂内容,浓缩语文教学

高中生都要面对的就是高考这一大难题,所以,普遍的高中教学课程量都很大,并且教学时间很紧迫。面对时间少但课程量大的教学难题,教师应当理性正确的处理。首先,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肆意的加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应当给予学生的休息时间需要正常休息。这样,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中适当的放松学生的紧绷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教师就需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上全面观测,找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重点内容,放弃重复或者无意义的教学内容。

篇(10)

1.必修二反映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在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这个关键时期,诞生了以诗歌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最早的《诗经》,到屈原惊世骇俗的《离骚》,都证明了战国人民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陆续诞生了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及以《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对这些诗歌进行讲解,重点要表明诗歌在我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对诗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也能更加投入。

2.必修三讲述了唐代诗。来自唐代的诗歌,也是大部分人比较熟悉的部分。学生对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十分明白。其实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之外,唐代诗坛也涌现出了其他非常优秀的诗人,诗歌艺术在唐代被推向了巅峰。在必修三的诗歌教学中,收入了李商隐的《锦瑟》、李白的《蜀道难》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

3.必修四描述宋词。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黄金的发展时期,在高中语文第四册当中,将宋词分成了豪放派与婉约派进行单独的分析。在婉约派中,有李清照的《醉花阴》有柳永的《望海潮》;而在豪放派之中有辛弃疾的《水龙吟》、苏轼《念奴娇》等词赋,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也展现了宋词极高的艺术造诣水平。

二、诗歌单元的教学实践

1.以补与增相结合的形式来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应当充分肯定必修教材的核心作用,在学生消化掉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添课外读物以及辅助联系,有效地将一个单元内的诗歌课文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诗歌整合到一块进行教学,根据诗歌的表达思想、时代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教学,达到连接整个单元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根据其理解程度的高低灵活调整能够教学的进度。例如在进行《诗三首》的教学时,由于这三首诗来自于不同的时间段,例如较早的《涉江采芙蓉》,三国时期的《短歌行》,最后是晋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因此在导入这一课的时候,用《西北有高楼》这一首诗,让学生理解到诗人在作者失意的时候的情感变化,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上一篇: 审计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下一篇: 房地产税务筹划税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