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3 10:05: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控编程实战培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77-02
当前我国大学生培养进入普及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是各专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工科专业的应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往往是制约他们就业的难题。目前,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教育机构给学生提供的实践设施没有跟上,导致大学生获得的实践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很差。大学以“培养学生成才、顺利就业、很好工作”为目的,从人本关怀的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就业、升学等问题,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是工科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工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北科技大学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进入河北省中小企业工作,工作之初往往需要深入生产第一线,企业希望学生进入企业时就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生产实践能力。模具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掌握模具设计方法、模具加工方法、模具加工设备工作特点等多方面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生产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培养比理论知识培养难度更大。针对如此高标准要求,模具专业大学生培养时,除了强化理论课程的同时,还需要增设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模具设计及加工方法、设备操作技巧等,提高实践能力。
一、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
模具专业主要教授冲模、塑模和锻模的基本设计及制造方法,专业课程包括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锻造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等,上述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为:老师课堂讲授、学生课下复习、完成课后习题,期末考试进行考核。由于专业课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很多知识很难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首先,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收集或制作大量与课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把很多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工艺过程和工程实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得以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其次,老师课程内容设置不能按照书本内容按部就班地讲授,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工程实例,使理论讲解与工程实例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再次,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比如:讲解某一制件的加工方法时,老师讲授一般方法,然后设定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并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方案的优与劣,最终获得合理的解决方案,学生是方案制定过程的主角或参与者,这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内容,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把很多孤立的专业实验串接起来。如冲压课程中,有落料冲孔、弯曲、拉深等实验。单独实验验证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综合性实验,指导学生进行落料制坯,接着进行拉深、弯曲实验,并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边做实验边观察实验现象,并解答实验问题。这样设置实验课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现场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巩固理论知识。
二、增设实战环节,增强实践能力
模具专业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差和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原因在于大学给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太少,所以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较强的模具设计和模具加工制造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河北科技大学模具专业,在大三专业课期间开设一个月的数控技能培训实战课,该课在实验车间进行,老师用数控铣床和线切割机床现场讲授,培训学生数控铣床和线切割两种数控设备的编程和操作方法,教会学生用两种设备进行制件加工的方法。数控铣床加工培训中,让学生掌握从开机、编程、坐标系创建、程序输入、加工等完整操作过程。在线切割培训中,教会学生穿丝、编程、加工、故障排除的方法,使学生达到独立完成制件加工要求,鼓励学生独自设计图形、编制加工程序,完成加工操作。在培训过程中,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最终使学生真正了解数控加工原理及方法,掌握机床加工操作方法。
模具专业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模具设计和模具加工,完成肥皂盒塑料模的设计加工和指甲刀冲压模的设计和模具加工,并自行加工出上百套肥皂盒和指甲刀产品。方案设计、材料选择、材料购置、模具加工等所有设计及具体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只对学生提供的方案和方法进行指导,学生需查阅大量资料,学习各种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通过老师指导,掌握铣削、车削、打孔、套扣、模具安装、模具调整、模具加工等所有工作,并最终完成模具设计制造和制件的生产。学生对模具的设计和制造的理解和认识大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加强,积累了一定的模具设计及制造经验。经过两年的模具设计和加工等实战环节训练,本校模具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积累了加工经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日后工作就业打好了基础。
实战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实验车间,还可以与一些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去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融入到生产环境中去,了解其真实的操作环境和对技能的高要求,让单位优秀员工进行讲解与实际操作,增加实践经验,同时培养其对工作的兴趣。还可以与企业建立定向培养与人才输出关系,这样我们的学生还可以阶段性去企业车间工作或利用寒暑假时间去企业进行短期兼职,在企业的大环境下,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自己所学习的理论是否符合实际要求,实际操作能力是否过硬。这样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不仅完成了学校的教学任务和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也为单位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目前仍局限于实验车间的流程操作,与优秀企业的对接环节仍在探索与沟通当中,这需要政府部门,学校和优秀企业的共同配合完成。
三、开展仿真技术课程,掌握先进分析方法
模具专业课涉及设计原理及方法、模具加工方法、制件成形规律等较多内容,上述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只靠课堂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得特别清楚,而工程实践往往受到条件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最终使学生的理论课学习与工程实际脱节严重。由于仿真技术在模具专业应用越来越广,它运用先进计算机技术模拟制件的成形过程、模具加工过程,直观地呈现出制件成形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仿真软件学习是增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模具专业为大学生开展一系列仿真技术课程或培训,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工程题目,从而提高学生运用仿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模具专业的仿真可分为加工过程仿真和成形过程仿真两类。数控加工过程仿真软件有Caxa,ProE,UG等,数控加工和线切割等加工工艺都可以采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通过选择合适的加工刀具、给定合适运行轨迹和运行速度,修改工艺参数等方法,最终调整出理想的加工方案。通过数控加工和线切割工艺过程仿真学习,学生将加深对模具加工方法的理解,学会正确地运用数控加工方法进行模具设计及加工。另一类仿真技术为成形过程仿真技术,比如板料成形工艺仿真的软件有Dynaform,Autoform和Pam-Stamp等,体积成形软件有Deform,塑料成形软件有Moldflow等。近两年,我校模具专业开展各类成形仿真软件培训,绝大部分同学对学习仿真软件有很高的兴趣,并能够运用软件进行基本过程仿真,分析成形规律,进行模具设计和修改,并在相关老师指导下完成成形工艺仿真分析。比如学生学习Dynaform软件以后,深入了解一些板料成形的理论,积累了实践经验,毕业时进入汽车模具厂工作,业务能力提高很快,工作能力较强,得到就业厂家的一致好评,日后厂家每年提前让我们推荐学生去他们公司工作,这些成绩得益于仿真软件课程的开展。
综上所述,大学的模具专业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增设数控加工及模具设计制造实战训练,增设仿真技术培训课程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工作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少波,李幼平.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9(4).
[2]王丽娟,刘瑞玲,闫俊霞.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3]丁宇,吴怀宇,程光文.论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
2015年嘉兴市继续大力推进“机器换人”。笔者有幸参观了浙江瑞宏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永嘉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浙江福莱特玻璃有限公司、桐乡易峰机械厂等本地的知名企业,深切地感受到智能制造成效显著。这些企业以“机器红利”替代了人口红利,找到了扩大投资、降低成本、提质增效的转型升级突破口。以永嘉精密制造有限公司为例,传统的数控车床操作工逐步被工业机器人所取代,在企业的生产车间直观地看到一边是数控车床操作工忙碌的身影,一边是工业机器人有序的工作(图)。企业负责人表示“机器换人”并不只是更换机器那么简单,对我们的数控车技术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被称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技师学院面对智能制造、机器换人,如何探索培养适合现代企业需求的数控技术应用高技能人才也面临很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数控车教学现状
1.数控车工实训课现状
课堂上主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数控车工》中的技能要求来编写授课计划与授课内容。通过课前准备、讲解相关编程和工艺、示范操作、课堂练习、课后讲评来开展教学。内容知识围绕考什么,练什么来进行。大部分同学能熟练掌握G指令和M代码的编程原理和应用,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但对产品质量意识、成本意识还很欠缺,容易出现刀具撞坏或工件报废等现象。教师主要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虽然有详细的工艺卡,评分标准,但机械企业里对产品的检验是根据尺寸检验的基本原则,对环境的要求、线性尺寸公差要求、形位公差要求、表面粗糙度检验标准等判定准则来进行的,两者相去甚远。
2.数控车工实训教师现状
学校的数控教师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机械专业教师在岗培训而来,二是招聘数控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三是通过引进省级或国家级数控技能大赛中的优秀选手来充实教师队伍,四是聘任社会上有一定经验和理论水平的技术能手。但与现代企业的智能制造、智慧型生产接触较少,很难将现代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引入课堂。
3.企业对数控车人才的需求现状
近期前往易峰机械厂进行校企合作洽谈会,企业负责人刚从德国学习工业4.0模式回来,谈到德国的mazak数控机床公司组装调试一台高端的数控机床只需要三名数控技术员就可以完成,可见企业对数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通过调研数控高技班的实习同学,了解到企业应用较多的是MasterCAM、Pro\E、SolidWorks、UG等相关应用软件,能懂相关软件的毕业生在企业是很受欢迎的。在企业里针对曲面零件都采用自动编程,可以有效减少机床调试新产品而占用的时间,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在学校数控车专业同学应用较多的是手工编程,当遇到企业里的曲面零件应用手工编程就很难实现。另外在企业的实际生产中需要数控车技术员具备数控维修相关的专业知识,来处理一些常用的问题。例如通过运用CF卡对数控系统参数的备份,以防止因数控机床参数丢失而耽误生产。
二、数控车工实训教学的对策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贴近现代制造企业的新要求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升级,在“机器换人”新形势下,以传统的教学内容安排,已不符合现代数控制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通过相对应数控企业丰富的资源,以“企业出题、教师领题、学生解题”的新思路来制定结合实际生产的新型项目课题,将项目细化为每次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学生零距离接轨企业、有利于解决企业的用工困难,进一步缩短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时间,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在与企业老总和人事经理的座谈会中,老总们反馈的信息是职校毕业生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动手能力较强。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在企业很难及时发挥作用。企业需要重新对录用的实习生加以培养,有些刚培养的数控车技术员不到半年就跳槽了。有谈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团队精神等。为此学校可以多邀请企业职业经理人来校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讲座,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介绍企业文化,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例如海尔公司的企业文化: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作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生存理念: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用人理念: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你能翻多大跟头,给你搭多大舞台;质量理念: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高标准、精细活、零缺陷;品牌理念:资本是船,品牌是帆,企业是人,文化是魂;营销理念: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等,诸如此类的企业文化。通过班级布置、黑板报、班会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系列化的宣传将企业文化引入班级,企业文化的建设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优秀的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思维,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
3.推进学生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职业素养与适应社会的重要环节,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职业意识,增强敬业、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观念。促使学生了解数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深层次的认识所学专业知识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引言
数控技术是数字程序控制数控机械实现自动工作的技术。它广泛用于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领域,较好地解决多品种、小批量和复杂零件加工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问题。随着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数控机床、机器人以及各类机电一体化设备上。中职学校作为生产一线人才的培养基地,应针对数控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及时合理的调整教学计划,进一步搭建适合我校的课程体系,形成我校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现代企业所需的数控岗位智能型人才。
一、培养目标与专业特点
目前,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分为中职、中职学校的数控专业的职业学历教育和各种中、短期的数控技术培训班二种形式。根据对数控技术人才需求量大的汽车与模具企业、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制造业外资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可分三个层次,其各层次对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在企业部门中承担的工作角色也各不同。
1、蓝领层:承担数控机床的加工操作、简单程序编制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目前企业的需求量最大。
2、灰领层:专门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
3、金领层: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知识面广。
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培养大量合格的数控技术蓝领,即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数控加工、编程、操作及设备管理维修的中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应该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密结合,强化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更加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理论基础够用、编程能力较强、操作技能较宽的专业特色。
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数控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职业动态的反映,是技能与知识的获取及转变的过程,即职业能力获取的过程。由此建立的课程体系应该具有实用性、可塑性(可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中职教育在于培养有较强专业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能零距离上岗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数控专业课程体系也是围绕这个根本来开展,从职业分析入手,以培养数控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同时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教学的严格比例,构建以数控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实习为纽带,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体系,突出“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着重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思想。从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出发,以能力为本,提出了能力要求和满足能力要求所必需具备的知识结构,构建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由基础理论平台和一体化实训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其中基础理论“平台”包括人文素质“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模块指的是一体化实训模块组成。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着力构建完善的实训实验室
足够的教学场地和完善、先进的实习设备,是职业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足够的投入,没有硬件作支撑,教学就成纸上谈兵。
1、加强金工实训车间的建设
与普通机床相比,数控机床能加工出精度更高,外形更复杂的零件,劳动强度更低,学生更容易有成就感,更容易感兴趣,但实习教学中不能搞“跨越式”或“式”,不能降低传统的金工实习的教学要求,自动化的数控机床也离不开传统的车、铣、刨、磨加工技术。教学实践也证明,普通机床操作技能掌握熟练的学生到数控实训环节,只要编程过关,数控加工也会得心应手。而且,掌握熟练的普通机床操作技能能保证学生有更广阔的就业门路。
2、加强数控仿真实训室建设
通过仿真加工训练,学生对数控机床的操作及加工有了较多了解,可以缩短熟悉机床的时间,减少实习时的一些误操作。学生还可以在仿真数控系统中验证程序的可靠性,观察加工走刀路线和零件切削过程,具有高效、快速、低成本等优点,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实践操作教学环节,解决资金、设备不足的矛盾,而且由于仿真加工互动性强,直观生动,能够成为强有力的教学手段。
(三)切实加强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在最后一个学期(学年),原则上不安排课堂教学,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岗位实训和到企业中进行数控岗位的顶岗实习,同时一方面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为合作企业提供所需数控人才的储备和选择,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而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保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中职学校数控加工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数控技术近年来的广泛应用,引起数控人才大量需求的同时也造成数控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学校应将专业教师有计划地送到企业进行数控技术岗位实践和见习,根据对数控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实战培训,重点放在工艺技术、解决问题等方面。同时也可以从企业中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数控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五)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以我校独具特色的将文化课向第二课堂延伸、专业理论课向实践性教学延伸、专业技能课向技能展赛、专业实训、顶岗实习延伸并将所有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三延伸一整合”教学改革模式,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15-02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我国制造业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必须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企业对数控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培养方案,高起点地培养数控技术复合型人才。
一、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知识结构要求
1.“蓝领层”需求数量大,但相对比例将会有所下降。对于单纯操作机床的“蓝领型”数控人才,必须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机制工艺等)为基础,学习掌握“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数控加工编程技术”和“数控加工工艺”,还需要熟练掌握“CAD/CAM”软件。可以预见,在企业对“蓝领层”的数控技术人才的数量有很大需求的同时,对其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
2.“灰领层”数控人才需求的比例增加。对于“灰领型”数控人才,其中数控加工编程工艺员应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更加熟悉产品的三维设计,精通产品的加工工艺。另外,数控机床维修人员要以机、电、光和液(气)控制技术为基础,掌握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的技术和技能。随着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进口的高档数控加工中心会越来越多,企业对“灰领层”数控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3.“金领层”复合型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仅为5.4%。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近年来模具企业大量采购数控设备,需要大量设计、数控编程及高层次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对复合型数控人才的迫切需求分别占其未来需求量的21.29%和20%。
对于“金领型”数控人才,必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全面地掌握数控设备的相关原理与技术,具备数控设备研制与开发能力,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网络技术。
二、数控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1.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我们对四川、重庆等地区进行了数控技术应用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主要调研的内容有“现有数控人才来源”、“现有数控人才学历状况”、“现有数控人才工作类型”和“未来数控人才需求量与层次”等。通过对调研结果(图1)的分析,在数控人才未来需求当中,编程人员占总需求量的7%,数控机床维修人员占10%。为了满足企业需求,我院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又增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两个专业方向,优化了培养方案。
2.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院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减少了一些理论性较强且生产实际中基本不用的内容,成功实行了“融、并、删、减”的“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削减了《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学时,增加《CAD/CAM技术》、《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加工实训》等课程的学时,使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课时数超过40%。[2]同时我们采取“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与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经过近几年的教改实践,我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已逐步形成了综合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1)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其基础理论知识一般都比较扎实,但缺乏实际经验,为此学院将他们到校的第一年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见习,根据对数控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实战培训,重点放在工艺技术、故障诊断和排除等方面。(2)从企业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在企业聘用数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
4.加强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1)重视传统金工实习基地的建设。传统的金属加工理论与实践技能,仍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的数控机床,离不开传统的车、铣、刨、磨加工技术。一个数控加工人员,如果不懂得刀具角度、切削用量和制造工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数控人员。所以,在建立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时,也同时应重视传统金属加工技术训练基地的建设。(2)建设数控技术实训基地。为了满足高职教学要求,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3]近三年来,学院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对本专业投入近1000万元,购买高速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车铣复合等数控设备与UG、Pro-Engineer等软件,目前可用于CAD/CAM设计的软件有CAXA、MasterCAM、UG、Pro-Engineer等,充实并完善了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建起了数控仿真实训室和CAD/CAM实训室。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实训教学任务。
5.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多年来,本专业与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厂、眉山车辆厂、四川齿轮厂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各班级的生产实习或毕业实践主要在这些企业完成。本专业聘请这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专业顾问。企业优先录用优秀的毕业生,并及时向学院反馈毕业生的质量和对人才培养的意见。
6.实行职业资格制度。我院从1993年试办五年制高职以来,就已实行了职业资格制度。即将职业资格培训纳入教学计划,使所有高职毕业生全部经过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级工水平。经过训练本专业有99%的学生获得了“数控车床或加工中心中级操作工”证书。此外部分学生还参加了“数控工艺员”、“AutoCAD认证”、“制图员证书”等培训,获证率达80%左右。
7.不断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数控专业每年的学生在毕业前半年进入企业,由校企共同实施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培养计划。学生在企业所完成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实践教学,包括“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毕业实践”等。特别是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组织培训、岗位实习、实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学生所完成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题目都是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生产课题,并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考核。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毕业后直接上岗,形成了“订单式”数控人才培养模式。[4]
三、数控教学改革的成果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我院的“国家级精品专业”,经过不断的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大力加强技能培训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在四川赛区预赛中包揽了3个工种的冠亚军,总决赛中有三名学生进入了全国前20名。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为学校赢来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韦富基.数控专业培养企业需求人才问题探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2,(11):93-96.
[2]张晓红,赵长明,周敏.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育,2011,(20):44-47.
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优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数控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上,要以学生发展前景和岗位适应能力为立足点,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加入更多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独具创意,思维活跃,知识广泛,以适应人才就业需求。换言之,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结合数控技术操作的特殊性,突出数控专业特色,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对于数学的学习,应以夯实数学基础为目标,无须过度深入研究;对于机械制图的学习,应以了解并掌握读图技巧为重点,以满足今后数控岗位的职务要求;对于计算机绘图的学习,应重点强化实际操作训练,要求学生尽可能考取中高级绘图员资格证书;对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学习,则要围绕金属材料、热处理、金属工艺等几个重点方面;对于机械制造工艺、夹具工艺、夹具基础知识的学习,应将设备、工装和工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系统的制造工艺及工装设计教学体系;而对于生产实习及课程设计的学习,则要联合对口企业共同开展,以现场工艺编制和工装设计为主,由教师与企业技术员协同评判。除上述外,还应展开数控加工编程实训,要求学生尽可能考取国家数控操作工艺员中级证书。
二、端正教育思想,重视对数控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
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技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控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实践能力培训。例如,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教师,再由教师带动学生的培养。其中,对于技校现有数控专业教师能力的提升,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形式,派驻教师到岗实操,可以增加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避免教学时教师泛泛空谈;又或是引入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员工到校担任客席讲师,聘用成熟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数控岗位实际生产知识。再者,确立学科组管理责任机制,在充分开展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确立学科组教学的具体目标,让全体教师基于这一共同目标生成“命运共同体”式的责任意识,将总体目标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管理细节当中,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确立学科组的工作规范,形成学科教学例会制度和工作例会制度,组织数控专业教师定期开展分析研讨、学情摸底以及学生学习质量分析的研讨会议,充分利用教师的整体力量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深度剖析,及时解决,以不断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促其不断提升自我,进而强化教师队伍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改革,增加实训学习的机会
校企合作模式是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对此,技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要将就业作为教学导向,让学生走入企业,实现毕业、就业、工作的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数控教学应进一步将重点定位在数控岗位实训环节,以实际岗位需求和市场就业形势为导向,与企业共同建立生产实训基地。利用校企合作基地,鼓励数控教师与数控专业技工共同学习,共同负责学生的实训教学,从而让参加实地、实岗训练的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实战”学习,掌握主要数控系统的特点、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同时亦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及维护维修能力。
数控车削加工是以培养熟练掌握数控车床操作、程序编制、工艺设计、数控车床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常见故障的诊断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针对企业数控加工岗位需求而设置的一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是把数控编程、切削加工工艺等理论课和数控操作实训课分开,因两类课程的进度不同步,达不到理论指导实践目的,并出现重复传授知识点浪费课时,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偏离的问题,对此,必须实行教学改革,才能使教学适应生产,使毕业生被企业所接受。
一、课程改革思路
数控车削加工课程,应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以企业机械数控车削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根据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的复杂难易程度,从数控车削加工的简单应用开始,逐渐培养学生对数控车削加工的复杂应用,以零件生产工作过程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
(一)重构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指导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选用与编写教材、进行教学以及评估和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课程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零件数控车削加工的课程标准应根据本地区机械加工行业等生产企业的岗位需求来制定,为了使教学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应与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合作进行“头脑风暴”的专业分析及一系列的调研工作,才能确定本课程的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知识结构及要求。同时遵循学生技能增进的一般规律,选择真实的机械零件或类似的零件为载体来设计本课程的教学项目、工作任务。围绕完成项目教学的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相公工艺知识重构本课程教学内容,最后确定课程标准。
(二)设计“项目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行“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训课。课程教学培养的学生能力与企业生产要求是否能实现零距离对接,教学模式应贴近实际工作情境。为了使学生体验实际零件数控加工工作过程,应按实际零件生产所需的技能、相关工艺知识、生产管理要求完成项目学习任务,设计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即“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根据项目教学要完成的项目内容所需的相公工艺知识或基础理论知识,设置教学内容,采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合二为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把生产任务引进实训教学,实施“产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学生在做中学,既提高学习效果,又贴近企业生产实战要求。使学生体验在不同工作情境下不同岗位角色感受,体会到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必须掌握什么知识和素养,促使学生为做而学,在做中实现其技能、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具有实用意义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高专不可缺少的实训场所,尤其是数控技术专业,必须有一点数量的数控实训设备。因此,建设对应的数控车削加工仿真实训室与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教学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建设课程配套教材以及课程网站等教学资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过去的数控加工技术类教材,多以理论课的模式编写,对实践指导作用不大。为此,建设以项目驱动设计工艺知识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训练步骤的《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一体化教学配套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推进器,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及相关教学资源,能用于辅助教学和提供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因此,应重视课程网站建设,使教学源资更加丰富。
(五)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充要条件。课程团队教师应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知识与技能以及教学技巧,确保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为企业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六)引入企业质量标准,建立“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质量标准,是提高学生对产品质量监控意识的重要举措。建立“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新型课程考核制度,从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以促使学生成为技术过硬、职业素质好的高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在生产和管理上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课程改革实施工作的开展
(一)建设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改革调研活动。组建一支以骨干教师为主体聘请企业专家作兼职教师的课程团队,开展科研工作。一是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和人材需求状况进行调研,收集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方向、能力要求等信息,为制定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提供依据。二是举办工作分析会,请企业行业专家到学院,举办以行业专家为主体,课程教师团队参加的工作分析会,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对数控技术加工领域的人才需求、知识技能结构要求进行讨论。经专家们的统一论证,明确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群以及对应的工作任务,要胜任相应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给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较为准确的定位。
(二)根据企业需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针对职业技能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情境,完善课程标准。根据工作分析获得的结论,召开团队教师研讨会,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团队教师通过走访企业寻找训练载体,挖掘素材,设计适合职业技能成长规律的课程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并经多次反复研讨论证与修改,制定以企业生产的零件加工为训练载体的零件数控车削加工课程的学习情境、教学实施计划,完善零件数控车削加工课程标准。
(三)教学资源的建设。组织团队教师并邀请企业专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要求,编写出版以项目驱动、以典型案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具有实用意义的《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一体化”实训配套教材;建立具有数控车削加工特点的课程网站,能为学生课外学习、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师生课外交流与沟通提供网络平台。
建设对应的数控车削加工仿真实训室与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仿真实训室可采用数控模拟加工与编程,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数控车床操作要领,避免或降低新手操作真机因不熟练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同时可对新项目进行模拟加工,确定合理的程序。另一方面,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实型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提供保障。
(四)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行“产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即把企业真实零件加工生产任务为训练载体引进课堂,针对实际零件加工设计教学与学习过程,把教学融入地方汽车产业链的生产,服务地方企业,解决过去纯消耗实训的弊端,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五)团队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团队教师自身知识与技能以及教学技巧,确保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与教学能力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相应的教学能力大赛和说课比赛,参加科研项目与各种教研活动等,达到教师的综合水平提高。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改革实施的另一方面。过去教师讲课总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讲完一节课,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在做操作示范时,一个班的学生围观,能完全看清楚的仅仅是前面的几个学生,其他同学在外围只能伸出脖子或在缝隙间偶尔看见一两个动作,教学效果很差。通过教学改革,采用PPT课件加上视频或微格录像、结合黑板板书,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加上案例驱动、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更好。
(六)学生技能考核与培训机制的建立。为了实现人才培养在生产和管理上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对接,将企业质量标准与管理机制引入课程考核,综合考核学生职业素养;按国家技能等级考核标准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进行考核,并按教考分离的方式实行考核,确保技能的真实性。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应在教学计划课时内达到中级工技能等级,通过考核合格后,成绩达到良好以上的学生给予教学计划外的高级工等级技能培训,按高级技能等级要求考试合格的授予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起到激励学生积极学习技能的作用。
三、改革成效
(一)改革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快速增长。以真实零件加工的数控编程与实践操作,项目驱动教学,做中学有利于学生学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提高技能;将企业质量标准引入课程考核机制中,让学生树立产品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及安全文明使用设备及维护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生产和管理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
一方面,通过学生获取技能等级情况的前后对比而言,过去的等级考试采用单纯的针对某具体零件的操作技能,仅90%获得中级工技能等级。现在采取随机抽取考题的方式考核,重在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技能,获得中级工技能等级占96%,且鼓励中级考试成绩优秀学生参加高级工技能考核,刺激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开发,通过考核,高级工合格率在50%左右。部分学生技能更加突出,2009年1月,07级数控专业学生(第三学期)参加柳州市大、中职业院校数控技能竞赛获得个人第一名。2010年1月08级数控专业学生参加参加柳州市大专院校数控车、铣综合技能竞赛获得团体第一名。
另一方面,从学生受企业欢迎度比过去大大提高。由于现在学生能力普遍提高,近两年机制、数控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试岗后得到了企业的称赞:我们学院的学生比其他院校的学生更适应生产要求。如:桂林福达公司经试用后,每年与我系一百五十多名学生签订劳动就业合同。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在立德树人新要求的背景下,提出了“新工科”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1]。随着2017年“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和2018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的提出,标志着以“新工科”为主题的工程教育理念是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必经之路。“新工科”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伴随着工科及制造业的发展,企业自动化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增加了数控加工类人才的需求[2,3],如何能够为社会培养有素质、有技术的专业人才是广大高校需要探讨并解决的问题,因此数控技术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1数控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1.1数控技术教学模式
当前应用型高校数控技术课程的培养模式为:理论课程+实验课程(1+1模式),但主要以理论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占比低,用于辅助理论教学。数控技术专业课是集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与信息学科于一体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大部分授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注重教学大纲,主要进行相关基础理论与编程指令的讲解,忽视了实验教学模块的作用,存在理论知识明确,动手实践能力差的现象,导致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合理进行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少对数控技术课程的感性认识,缺少积极主动性,学生对课程出现枯燥、兴趣低迷的现象,随着课程进度的深入,理论知识的叠加,教育理念不及时融入新的技术,使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点混淆,理论无法联系实际,因此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4]。数控技术课程当前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工科的基本要求。
1.2教师队伍
数控技术这门专业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对教师队伍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教师的理论水平高,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并且部分教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活动,接触数控技术工作及数控设备较少,缺少实战经验,实践课程多为实践基础的讲解,代入感较低,实践目标单一,因此会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造成一定影响,也是目前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性低的重要原因,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制约着数控技术课程的专业教学活动。
1.3教学内容
数控技术课程可为从事数控技术方面的工程设计与开发打好必要的基础,重点在于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首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对数控加工程序编程指令、手工编程基本方法进行讲解,忽略了对零件材料特性的说明和加工工艺的分析,存在掌握数控加工指令却无法合理地编写出零件加工程序的问题;其次,在数控教学时多基于理论的学习,如计算机数控装置的硬件、软件、刀补、插补、伺服控制系统等内容,讲课过程中教师注重了系统的完整性,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但是内容抽象,难以透彻地讲解其中的要点,致使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创新能力偏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基于传统教学无法有效跟进数控技术的内容,实践教学出现对数控装备无法上手等问题,目前理论及实践教学缺乏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成为制约数控课程发展满足新工科要求的因素之一。综上所述,目前应用型高校中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制约了新工科工程教育的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引入新教学理念,明确应用型本科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引入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数控技术专业课程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新工科背景下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2.1课程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改革
教育部提出新工科的培养目标,创新型、多元化的人才为今后培养方向,能为今后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5]。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因此需要对课程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团队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业发展为导向,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目标,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工科人才。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适应数控技术发展趋势,不在进行填鸭式教育,注重以工程发展需求为导向,强调工程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实施育训一体。保证数控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满足今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数控技术集技术应用性与实践特性为一体,数控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掌握数控加工程序编程指令,掌握手工编程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自动编程原理,从而对零件进行编程和加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借助多媒体进行讲授。讲授法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然而教学过程中会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导致教学内容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因此结合新工科发展趋势,数控技术课程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能够提高学生的感官认知,还能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2.2.1项目驱动教学,优化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法是“以项目为载体、以系统化工作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作驱动”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会应用并且形成一套应用体系,理论课程带着目标学习,数控实践过程包含了加工工艺、数学处理、程序编制、数控机床的操作,实现零件图-实物的全过程[6]。(1)项目确定与实施计划:项目驱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项目的确定要遵守适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三大原则。在项目任务确定后,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技能,学生进行项目计划,制定模具各板块的加工工艺,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分工内容等,在现代化教学中,实施“做中教、做中学”项目教学模式,最终完成任务,进行自我评价,直至完成整个项目,掌握数控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2)项目实施:项目的实施理论为基础,实践为重点,数控技术课程中理论课的学习就是为项目实施做准备,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学生根据制定的加工工艺,查询相关书籍、文献、实例进行工作思路确定和任务分工,项目实施过程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动手积极性和兴趣的关键步骤。此过程教师全程跟踪学生实施过程,及时进行引导及答疑解惑,若在实施过程中有些较难的环节没有掌握,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构建网络交流群,进行小组讨论以解决问题,保证项目的完成。(3)项目考核与评价:项目完成后,结合小组分工与实施计划进行打分,各小组进入互评环节,结合工艺合理性和加工尺寸精度,教师根据加工工艺、程序编制、加工实体等方面进行模块化打分,这样有利于分析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反思和进步,最后根据每项目完成情况予以学生评价,完成验收工作。2.2.2仿真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数控技术课程融入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数控技术课程中讲授数控编程和实际操作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易出现厌学、畏惧的现象。引入数控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可以模拟出各环境下数控机床的工作状态,加工过程与显示过程可在三维或二维数控环境中显示,学生们可独立在仿真界面观察数控加工的整个过程,能够将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形象地展示,以便于更好地熟悉数控加工的过程,从而降低数控机床加工实训环节出现事故、机床损耗严重等问题的概率。一套仿真软件可模拟多系统机床操作,以网络为搭建平台可与学生更好地交流沟通,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积极性,弥补数控机床不足,对数控操作技术进行全面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3师资队伍培养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需要培养出适合现代制造业需求的技术型和实践性人才,首先教师要立德树人,师德为范。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通过校企合作,将产学研特点释放,学校联合企业通过“培养、实践、参与、研究”等途径开展针对学院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全方位培训,以“第二课堂”等方式推动校企合作,发挥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引导专业教师参与科研,培养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其在科研背景下实时了解研究领域前沿,实时进行知识更新,科研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改进教学效果。
2.4考核方式的修订
传统的考核方式由两部分组成: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包含了学生理论课考勤、作业、实验课考勤、实验报告、平时回答问题这几部分;将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调整,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期末成绩(60%)+实验成绩(20%)+平时成绩(2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创新创业比赛、申请专利、参与教师项目等,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实践兴趣和创新能力,还能够解决理论和实践衔接不紧密,不融洽等问题,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3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数控技术课程也要主动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最新需要,结合我国“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进行了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业发展为导向,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目标。结合传统教学的不足融入了项目驱动教学和仿真教学法,提高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结合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课程考核修订,不断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主体,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将理论实践有机结合,保证了教学质量,符合新形势下对实践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王龙,胡灿,郭文松,等.浅谈数控仿真软件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农机化,2020(6):44-46.
[3]郑欣欣.基于“新工科”理念的数控技术方向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23):156-157.
[4]李建岗.数控人才需求与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37):64-66.
关键字:车工;教学改革;一体化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社会对技工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而技工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这对于车工来说也不例外,需要我们在车工实习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课堂:采用“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选择实用性强或自编教材。现在教材内容在知识上滞后.脱离生产实际,交叉学科内容在公用教材中出现,且内容相仿,浪费教学时间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些与技能培训无关的内容。纯理论研究性内容也编进了教材.加深了教学难度,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此,首先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大胆的改革研究.以教材为依据,以实训为目的,重点突出.难易分明。分层次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室搬到实习工厂,实训场地,采用模块式教学,总结经验,自编实用性可行性的教材――一体化模块式教材。
采用一体化模块教学。一个一个模块地学习.对该模块的讲座与实训都符合要求后.再学下一个板块的知识,如轴类零件的车削加工,熟练掌握轴类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刀具的种类、刃磨、加工工艺后再去学习下一模块的内容一套类工件加工等等。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训练融为一体,突出技能训练的特点。采用一体化模块教学,基础知识教学应以专业知识为根据,按照使用,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新取舍教学内容,突出技能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把专业基础知识融合。加深课程间的贯通,突出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单项技能训练为综合技能训练打基础,综合技能训练对各单项技能训练起着提高与巩固作用。只有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做到即节省材料。又促进教学。利用综合训练的方法来提高单项技能,就会浪费材料,事倍功半。比如,在车配套圆锥面时。圆锥孔锥度的控制一般难以掌握,如果通过大量综合配合练习来提高锥孔锥度控制能力,将会花费大量的材料.且训练效果不好。只有当各项技术都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可进入综合技能训练阶段,这样才能达到节省材料、提高效果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单项技能训练,是节省材料的有效途径。
2.“一体化”教学可行性及优势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既要讲述编程技巧方法,又要指导学生操作,将自己的技能转化为学生的技能,教师必须是双师型。在目前状况下下,大多数学校都创造了条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一是我校对数控设备投入较大,配备了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在设备的数摄和实习工位上基本上可以满足,为学生学习仿真操作、手编程、自动编程和实际操作提供条件。同时,仿真教学基本与实际操作类似,安全直观,成本低,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3.实践:注重理论与实习“一体化"结合
采用理论与实习一体化教学,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使学生感到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技能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所提高。学生看到自己亲手加工出来的工件会有一种成就感,会产生继续追求更高目标的学习欲望。从而消除了学生普遍存在的不愿学理论的思想。认识到要提高操作技能,必须要有理论知识作指导.而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又必须强化动手能力。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带到实践中去、带到系统理论知识学习的课堂上来。例如在讲授轴类工件的装夹方法时,让学生运用三爪卡盘、四爪卡盘进行操作。再讲解它们的结构特点及相应的优缺点。又如在学习车螺纹和蜗杆时,可直接带学生进入车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示范,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加深理解,提高技能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工件图样的要求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教师巡回指导,对各个环节都从操作姿势、要领、加工质量、安全技术等各方面严格要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是良好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基础
知识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操作技能要在实践中获得,多练提高。多练就会有发现、有突破,更会创出新成果。
4.实战:推行产教“一体化"模式
在学生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应该再采用纯消耗的训练方法,而应当加入一些与学生技能训练有关的产品零件加工工件.实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生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教学,并使教学质量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这不但减轻或避免了由于消耗性实习而造成的物资消耗.而且在实习中进行产品生产有利于提高加工产品的加工速度及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学生面对自己加工出的产品.都会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恰恰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车工基本技能训练是一种纯消耗性实习,实习费用大。这些都要求从事车工实习教学的教师不断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多总结、达到“料”半“技”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雄伟.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培训激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蒋建强.数控加工技术与实践电子工业,2004.
数控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到大型的机床还需要使用一些自动化精密型的机械工具。专业的学习目的就在于提高我国的产品生产速度以及质量。降低我国劳动人民的工作压力。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况下,社会对于数控专业人员的需求逐渐加大,各大小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挖掘力度也随之增加。高职院校作为数控人才最主要的生产地,对于数控专业的培养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为提高我国数控专业的人才发展,我国各大高校在数控专业上的教学采用了更严格的教学方式。
一、我国目前的数控教学情况
(一)教学课程少
由于很多的高校对数控专业的开办比较晚,对相关专业的课程设定相对来说比较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数控知识的理解仍然是通过教师课堂上的理论讲解,而对于数控附属的学识,数控专业的一些相关常识的内容了解都较少。这种教学导致我国的许多数控专业学生在面对企业的工作过程中,对于企业中的数控运用一知半解。比如:学习教授的专业知识太少,导致学生在工作时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的能力需求,学生对于编程等知识的掌握不够彻底。
(二)专业设备设施不完善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对于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渐长,相关的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大了力度。在学校的原有基础上建立了多个不同规模的实训基地。就基地的规模来说,有的基地很大,有的基地却又很小,大基地的优势就在于实训的效率好,种类多。但小基地却正好与之相反,小基地因经济的原因,承担不起大型的实训工具,相对大基地来说,教学效果显得比较低。其次,高校在教学中,为了迎合社会企业的需要,对学生的实训采用的都是工业化的教学方法,而工业化的实训设备无论是购买还是保养维修等方面,消耗的费用都较高。这就导致学校对于设备购买的资金不够,教学设备不足,学习在学习中对于上机实践的机会少,实训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显然,这种教学的方式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来说,缺乏可行性。
(三)R抵识把握不高
在高等院校中,学校对于数控专业教学的教师配备比较少,学校的教师素质不高。对于学校没数控专业的教师,学校往往只注重于教师的理论知识,有的教师甚至于都没有真正上机操作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也都是理论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不重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工业操作的程序没能完全了解,在上机操作中,学生对于专业设备的熟悉度普遍不高,缺乏实战的经验,导致学生对于上机操作的步骤模糊不清,对于上机实践操作中的一些类似于“退刀”“换刀”的细节有所忽略。对于上机操作的教学方式产生抵触感,害怕上机操作,拒绝实践学习。
二、解决教学困惑的方法
(一)双重教学 多方位发展
学校在实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理论与时间共同进行的教学方式,将数控专业的知识进行一个整体规划,让学生对数控的基础理论知识完全把握,提高学生对于数控专业的基础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在教学课程上,尽可能多的体现教学的多样化、人性化、科学化,数控作为一个科技兴起的专业,对于科技发展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学习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作用其中,加之学生的实践操作累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系统的进行学习归纳。对于实践操作的教学中,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尽可能多的提供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科技化的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现数控专业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于上机实践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为我国的数控专业培养更多的顶尖人才。
(二)完善相关的教学设备
传统的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要以培育高端人才为教学目的。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定的教学实训基地,对教学基地中的设备要做到最基本的满足,为学生提供最起码的包括车床、铣床等设备。将有效的教学资金合理的运用在数控教学上,在课程的建设上,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到基地,进行实践操作。同时,还要合理规划设备,不能仅按照社会的需求来铺设,要依照本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素质、动手能力作为出发点,对设备采用大型、中型、小型同时具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选择顺手的操作工具。普及学生对于上机操作的常识、操作步骤、理论知识、整体程序等专业知识。提供更多的专业教师,对不同工种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让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学习做出学结归纳,针对操作中的问题教师及时做出解释,提高学生的数控学习效率。
目前,中职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一部分会选择继续学习,而大部分学生通常在学习两年后会进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他们普遍会出现无法顺利适应岗位要求的现象。企业需要的数控技能人才依然严重缺乏,出现了“在校学习两年,不如企业培训两个月”的奇怪现象。为此,中职的数控专业教学需要结合市场发展所需进行有效调整和改革。
一、中职机械数控专业教学现状
1.中职数控专业学情分析
在“中国制造2025”的市场大环境下,制造企业的技术在飞速发展,中职的数控教学技术是滞后于企业的,从而出现很多数控专业的顶岗实习生与企业生产无法有效对接,或者数控实习生的技能特点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突出表现如下。
首先,对本专业的实用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能力欠缺,不熟悉工程材料的特性。
其次,不能熟练地掌握各种典型的数控加工设备,对各种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无法熟练对应,设备的调试以及设备的简单维修能力严重欠缺。
最后,对数控加工专业的新技能,新工艺钻研程度不够,因为在企业各种机械产品设计初期时,需要借助CAXA制造工程师、Solidworks、Pro/E等数控造型设计软件进行仿真模拟试验或者是自动编程加工。这些现状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多种问题,中职数控专业教学面临改革的处境。
2.数控行业发展迅猛
随着数字信息化的发展,制造业正在不断地向“工业智造”方向发展,传统的制造技术不断进行创新升级,数控进行技术革新已是一种趋势。企业不断使用工业机器人替代大规模的人工操作,同时产品的精度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数控技术正大步向着专业性、通用性、综合性等方向迈进。不断引入新的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技术,用于产品的初期设计及制造,使数控技术变得高效、便捷,朝着小型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3.数控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
随着数控设备生产能力的不断改进和提升,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工问题的应对能力将成为非常重要的技术关键点。对产品设计造型、工件加工工艺分析、产品组装调试训练、机械产品的销售技能以及各种数控加工设备的维护与修理知识,都将是企业要求数控技能人员掌握的。只有全面地了解数控生产的完整流程,才能应对企业初期品试做,复杂工件装夹,编制程序,不良产品的装配等问题。
二、中职数控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向
1.教学内容的创新
中职数控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全方位的专业数控技能。数控机械加工是实践技术要求很强的专业,不仅涉及金属切削加工、加工工艺、刀具选择,工量夹具的选用和安装,还包含材料切削技术以及机床维护保养方面的知识和辅助设计CAD/CAM技术等,它是一门混合了多门知识的应用技能。
为此,中职机械数控加工要为市场企业提供更好更优秀的技术能手,就应该紧跟制造业企业的市场潮流,结合学校的教学特点,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中职教学现状,改革之路应该根据中职学生入学时的认知能力与学习习惯来入手,合理安排必授知识点与拓展知识点。努力建立数控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以“机械识图和金属材料理论为起点、数控机械加工为基础、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为核心、实践操作为手段”这一基本体系来构建。对数控机械专业的实践理论知识结构进行企业化和实用性的改进,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进行训练。
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学期中期可以带学生去当地技术先进的工厂进行实地见习,或通过结和企业共同举办一些创业创新的比赛,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氛围。把学校的教学延伸到现实的企业生产制造上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所学专业在企业真实的运作情况。这能极大地提升中职数控机械教学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同时也开拓了校园师生的产业视野,使学生在走出学校后迅速适应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成为被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人员。
2.教师教学思路的创新
数控实操加工课程对教师动手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每年学校知识内容的重复教学导致教师实践操作的历练也不够,数控专业教师的操作能力应该长期磨炼,才能达到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同企业技术人员接轨。
为此,中职学校要积极和本地的机械制造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每年定期让骨干专业课程教师到工厂去锻炼,与公司的生产技术人员共同生产,共同开发,共同研讨。让教师也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中去,通过在合作企业岗位的实战磨炼,将操作技能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有机结合起来,提出适合市场行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变教学模式。使中职数控教学更接地方制造业的“地气”,实现教有所学、学以致用,同时也为服务区域制造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3.学生考核体系的创新
由于中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差、知识接受能力不强,他们的学习方法通常是有所欠缺的,而且中职学校的数控机械加工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是以中等职业技能考证(中级工)作为主要的考核办法,由于其考核的内容更新不快,所以仅利用课堂上的教学,学生技能考证是通过了,但是出现真正适合企业的技能人员还是没有培养出来的状况,到就业企业后,这个证书已经无法有效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其考核办法可作出如下调整。
一是实操工件作为考核内容,在数控实训教学时,积极鼓励学生的动手实践,提升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厌学心理转变成乐学心理,这样才能教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综合实践能力更强的数控技术人员。
二是中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建设水平,建立了更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考证,如高级工证、企业从业上岗证等。对于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去考高级工职业技能证书,形成一种校园榜样和技能引领的作用。
三、小结
中职数控加工教学是以培养数控技能工匠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中职毕业生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职教品牌。在不断推进的中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中职数控加工教学的改革将是中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为了应对加工制造业大量的产业结构升级,中职数控教学必然要调整数控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相信通过多元化新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技能培养方式,一定能培育出更优秀、更适合市场行业的高素质数控加工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岱.中职学校数控技能教学浅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