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3 10:05: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给孩子的美学启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案例举隅
案例1:2013年4月6日,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8岁的冉冉、5岁的浩浩与8岁的邻居小伙伴李某某在村边树林里模仿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烤羊肉串的剧情,做“绑架烤羊”游戏,李某某把浩浩弟兄俩绑在树上,点燃地上的树叶,导致浩浩兄弟俩严重烧伤。
案例2:2013年4月1日,深圳的一个5岁的女孩模仿动画片中的场景,手里拿着雨伞,从6楼跳下,导致严重骨折。
案例3:安徽一名四岁男孩在家模仿动画片,刀割小手指。
三、案例剖析
(一)动画片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1.影响身体健康。长时间看动画片容易伤害大脑及眼睛健康。
2.制约社会性发展。动画片使不少孩子“上瘾”。
3.诱导暴力及伤害行为。《猫和老鼠》中老鼠用火烧梯子,忽视了玩火危险的警示。
4.导致孩子“被成人”。孩子在看动画片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人物语言、穿着、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小大人”了。
……
亲子教育专家认为:“喜羊羊”之类的动画片并不适合幼儿,这不是观看不观看的问题。动画片制作者不懂幼儿教育,只是以成人的视角“玩味”乐趣。
(二)动画片的益处
1.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社会,学习基本的行为规范。如动画片《我会过马路》,通过小猴的有趣行为及朗朗上口的童谣,让孩子懂得“红灯行、绿灯停”等规则。
2.促进语言学习。研究证明,在相同智力水平的儿童之中,看电视较多的儿童的语言和词汇使用水平明显地高于看电视少的儿童。
3.认识一定的道理。几乎每一部动画片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让孩子在观看动画片过程中习得。
4.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动画片以其离奇夸张的情节或瑰丽多彩的环境吸引着孩子,让孩子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
三、策略试述
作为家长与教育者,应该怎样避免动画片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让动画片成为助推孩子健康成长的“助推剂”呢?笔者认为应该着力实施“三避免”“三引导”策略。
(一)“三避免”
策略1.避免只看不“导”
成人在陪伴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要教会孩子分辨动画片中的真善美、假伪恶现象。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里有一个镜头是红太狼拿平底锅打老公,孩子一看就笑,但成人不能一笑了之,要让孩子懂得打人不对。
策略2.避免只买不“选”
家长在购买或选择电视动画片时要做到三点:(1)选教育性、启蒙性强的动画片。如,《巧虎》以歌曲、舞蹈、科学知识的教育为主。《大耳朵图图》中以幽默诙谐的成长故事,一方面满足了孩子旺盛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品质。(2)选择审美性、娱乐性强的动画片。选择动画片,还要关注动画片中的图像、声音、人物等传递的美学价值和娱乐价值是否高,是否能给予孩子快乐的童年。(3)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征的动画片。如2~3岁的宝宝就喜欢《天线宝宝》这类的情节、语言都简单的动画片,他们百看不厌。而5~6岁年龄段的孩子就喜欢情节、语言都复杂些的。作为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
策略3.避免只放不“陪”
大人应该陪着孩子一起看电视,这样既有利于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又有利于及时掌握孩子对动画片中人物、情节的理解,能及时矫枉过正,避免“模仿危险情节”等事故的发生。
(二)“三引导”
策略1.引导孩子讨论动画片内容
讨论时,成人应尽可能地抛开道德灌输与干预,细心地观察孩子们对于动画片的理解。智慧的教育者懂得尊重孩子们的意见与想法,懂得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自主评判媒体内容的能力。
策略2.引导孩子表演动画片中的情节
在家庭里,成人有时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动画片,进行随机教育。当孩子特别喜欢某个动画情节时,可以利用餐前或餐后时间让孩子进行动画内容的演绎表演,引导讨论,学习其优秀品质。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让碟片的小主人介绍故事内容,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策略3.引导孩子养成看电视的良好习惯
一、音乐能够促进智力发展
(一)在歌唱中提高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学习可以促进幼儿的记忆力的发展。每个孩子观察、储存知识、建立印象的质量和能力是不同的,他们从记忆中提取一个完整的文学诗词或是文章文选是很不容易的。在他被动接受地这些信息和他主动重现的这些信息之间有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当给歌曲加入旋律节奏,就可以很容易的唤起幼儿对整首作品的记忆,在一首首的歌曲积淀中,幼儿就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这比一般让孩子死记硬背有效率多了,这就是歌曲形成记忆的特点。
(二)在音乐游戏中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音乐游戏中让孩子利用任何曲调即兴编词与伙伴们进行交流。当儿童自己不在外界的辅助下,即兴的哼唱出旋律的时候,是在幼儿的大脑中已经储存了曲调的基础上,凭着幼儿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想象力,思考创造出新的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对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然而这种想象力的建立又促进了幼儿的创造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快乐。
(三)在音乐活动中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
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中,每个孩子的知识储备是不同的。然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在孩子们之间就会产生智商和情商的差异。有些孩子显得更加聪明伶俐,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比一般孩子的知识储备要多;有些孩子显得呆笨迟钝,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比一般孩子的知识储备要少。当孩子们参加集体的音乐活动的时候,幼儿之间会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交流和影响,同时这也是孩子们进行知识储备交换的过程,在无形之中孩子们就会增长知识、提高交流能力等。通过歌唱、音乐活动和音乐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进而促进了智力发展。
二、音乐能够促进人格健全
幼儿的启蒙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幼儿早期是健全人格建立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关乎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幼儿的行为举止、知识技能、思想态度、情绪情感等等,都要在这一时期打好基础。只要在这个时期起初打得好,那么,就可以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在音乐欣赏中促进人格健全
音乐是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语言,因其特殊的功能,它可以调节情绪、舒展身心,欣赏音乐作品可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情操。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欣赏来净化幼儿的心灵,美化幼儿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心理品质。
(二)在音乐学习中促进人格健全
在音乐作品中,涵盖了美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等非常好的内容。幼儿在学习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学习了音乐作品中所涵盖的内容。在长久的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文化素养、行为举止、态度素质就会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去发展,这就达到了音乐教育在对幼儿的全面教育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音乐教育在它特有的功能的支撑下,能够让幼儿体会到音乐作品或音乐形象想要表达的意境,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对幼儿在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疏导幼儿良好人格发展。考文献:综上,通过音乐欣赏和音乐学习可以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音乐能够促进情感表达
在整个人生阶段中,幼儿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和变幻无常的。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平衡幼儿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
(一)在教学中促进幼儿情感表达
在课堂上,教师不用给孩子解释太多,赋予音乐作品一些思想、态度等等。只有让孩子们自己欣赏,让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稍加引导就可以使孩子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表达。这样,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孩子们的应变能力。那么,孩子们就自然、毫无困难地学习了情感的表达方式,还培养了他们的幽默感等。
把年龄段相仿的男女孩子们放到一起,给他们小桌、小床以及锅碗瓢勺等其他生活用具,作为一定的游戏道具,只要稍加提示,他们就会很自然地组织起来,经过一定磋商,各自找到并扮演“过家家”游戏中的角色。在这种游戏的过程中,由男孩和女孩饰演家庭中的不同成员,无形中强化了他们对自己性别的社会角色认知。与此同时,在“过家家”过程中,他们在用自己的眼光评判父母的对错,表达自己的观点。
给孩子安排在游戏中正确的角色位置上,让孩子充分地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对爸爸或妈妈的感受,及时地给予指导,即告诉他:做爸爸应该如何,做妈妈应该如何……
通过“过家家”游戏,与游戏中的“家人”密切接触,他们也会相互拥抱,甚至接吻,向家里其他人示好。孩子这种天真纯洁的感情流露对于成年后的性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成人世界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人非常强烈地爱上一个恋爱对象,却不敢,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以至铸成终生遗憾。究其原因,很大成分是这样的人从小缺乏这方面的学习和模仿对象,成长过程中也没有人给予正确的指点,他们对这样的接触和交往“敬而远之”,别人怎样都无所谓,可是,一旦要自己去做,就难上加难。鉴于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鼓励孩子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对他们一生的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可以及时发现将来可能向不良方向发展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纠正。例如:男孩强行扒看女孩子的生殖器官;由男孩扮女人,或由女孩扮男人,几个男孩与一个女孩共同扮演夫妻生活,或几个女孩与一个男孩共同扮演夫妻生活;或者是在男孩与女孩扮演夫妻的过程中,有鬼鬼祟祟、东躲的状况,认为自己扮演的事是见不得人的等等,像这样的情况都应该及时给予干预,免得日后形成性价值取向偏差。
家长甚至还可以亲自参加到游戏中,如扮演“布娃娃”的爷爷、奶奶,与孩子在游戏中增进感情,教授知识。
有的父母不懂得孩子性教育的重要性,或者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游戏,这都是不应该的。一个4岁多的小女孩,名叫小霞,由于在新郎新娘游戏中和“新郎”“上了床”,结果被她母亲狠狠地打了一顿。因为她母亲怕女儿会因此而堕落。其实,孩子不管玩什么游戏,都只不过是一种游戏,是一种模仿。因为即使小男孩趴在小女孩身上模仿动作,4岁的孩子也不会想到这样的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幼儿间的“上床”行为只是纯粹的游戏行为,而没有真正的“性动机”。
还有,至于有的孩子亲异性孩子的脸,偷看异性孩子小便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打上“耍流氓”之类的标签。一方面孩子并没有那样的动机,另一方面,如果这样给孩子打上不良烙印的话,对孩子健康成长反而极为不利,很可能会成为孩子今后发展中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同时,家长的过激行为,对小女孩今后的发展也会造成阴影。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参与这些活动的孩子来说,这些“性游戏”对他们并不会带来什么身心方面的伤害,相反能为孩子接受日后与性活动有关的活动打下基础。但是,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性游戏”加以干涉,或者对孩子加以责骂、压制和惩罚,使孩子觉得自己做了很坏的事,这样就会对孩子今后性心理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可能会使他们认为性是罪恶的,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快乐是错误的,有这种行为的孩子是“坏孩子”。这种信息会妨碍孩子成年后接受和给予愉悦的能力,最后还会干扰他们建立爱情和亲密关系的能力。
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性游戏活动要注意正确引导。如果你认为孩子的性游戏不健康,只要设法找出孩子感兴趣的其它内容,将其注意力吸引或转移到别的活动内容上就可以了,切忌大惊小怪或对孩子批评责罚,以免导致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产生,使孩子产生更加强烈的“性活动”的欲望。另外,不要让孩子看成人影视节目,更不要带孩子到成人才能去的娱乐场所。当然,父母的性生活也要隐秘些。
2.“我是从哪儿来的?”――积极回答孩子的性问题
几乎每个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如果你认为这是尴尬的话:孩子仰起稚嫩的小脸,一脸纯真地问道:“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或者说:“爸爸,你的身体为什么跟妈妈的不一样?”还有:“妈妈怎样生了我?”“我是怎样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
有的家长十分担心自己的孩子提出有关性的问题,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回答是好。可是,2岁半到5岁左右年龄的孩子们,往往专门会问你这类问题,他们常常对于怀孕和出生感到非常好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孩子大约4岁左右,他们已经开始懂得宝宝们不是自动出现的,一定有些什么事情发生。他们这个年龄段正是探索性别差异和生命来源的初期阶段,你想回避也回避不了。
事实上,这种时候不是“尴尬时间”,而正是对你的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机会。有些父母产生疑虑:为什么一定要回答学龄前儿童提出的“宝宝是从哪里来的”这类问题?而“你还太小,不懂这个,以后我会告诉你”的回答不是很好吗?其实,回避这个问题虽然能让你暂时脱离“尴尬”,但你无意中失去一次在自然状态下跟孩子交流的机会,和很轻松地让孩子学到性知识的机会,同时也给了孩子这样一个信息:你不想和他谈性问题。
那么,父母们害怕回答孩子这类问题的原因到底在哪儿呢?以“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为例,看起来似乎难以回答,但这里让父母脸红的原因主要是“宝宝是怎样来的”,他们害怕谈及父母的性生活这类隐私。
其实,虽然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一言以蔽之,但问题也没那么复杂。作为父母,首先我们应该彻底弄清孩子要问的到底是什么,不要让孩子听得云山雾罩,却一无所获。其次,从非常简单而明了的回答开始,同时观察孩子是否希望继续探讨。
具体可以这样回答孩子的提问:
“宝宝是在妈妈身体内一个叫子宫的地方生长的。”
“只有女人有子宫,所以只有女人才会生孩子。”
“它是女人身体里一个特殊的地方,就在妈妈的肚子里。”
这样的谈话一般就能够满足3~4岁孩子的好奇心了。
不过,在他们走开一会儿之后,他们经过考虑,也许会带着更多的问题回来,他们会问一些让你更加难以开口的问题。你可以一如既往地照上面那样简单而直接地回答:
“宝宝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同创造的。”
“那是女人身体里一个微小的细胞和男人身体里一些微小的细胞组成的。”
“女人的细胞叫卵子,男人的细胞叫。”
“当两种细胞结合在一起时,就开始有了宝宝了。”
相反,我们更要关心那些从来不问问题的孩子。他们不提出问题,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关于怀孕和出生的问题。做父母的应该在极其自然的状态下,及时给孩子上这样的课程,可以跟孩子主动说说怀孕的邻居或亲戚,甚至是路上遇到怀孕的妇女,都可以成为说起这一话题的机会。
3.家庭性教育以谁为主?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的父母当然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老师和主要教育者,而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叔叔和阿姨、哥哥姐姐等长辈亲属也都是孩子性教育义不容辞的老师。在孩子没有成年之前,由于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家庭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思想情感上对父母的尊重与依恋,使得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受到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原则上说,父母是孩子的最直接的性教育者,在对待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上,有着共同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对孩子的性教育应不应该进行分工呢?当然也会有分工。分工合理,教育才能得法,才能达到性教育的目的。在我们的家庭环境中,传统上一般女孩由母亲负责,男孩由父亲负责的现象比较多见。事实上,还应该按照孩子不同年龄段来区分父母亲的责任。因为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们的母亲对其哺育、要较父亲密切得多,使孩子对母亲比对父亲有更多的依恋。母亲对孩子的接触比较多,因此,在幼年期,孩子的性教育应主要由母亲来承当。当然,作为父亲也有义务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他应该辅助妈妈对孩子进行早期性教育。同时,婴幼儿也能够以父亲为模仿对象。
到了学龄前期的孩子,由于行为和语言能力提高,加强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大多数孩子有了幼儿园中的伙伴,他们之间常常互相交流着新鲜的语言、游戏,他们在生活中学会了如吃饭、穿衣等许多技能,对自己的好恶与行为方式也有了一定的选择能力,他们会“偏要和妈妈一起睡”,或“我偏要爸爸抱”,而且可以采取一定具体措施,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性教育,则应该谁遇上谁负责的办法,即谁遇上孩子出现与性有关的行为、语言或活动等,谁就要充当家庭性教育的主要角色。虽然这个时期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情感仍然很深,仍不愿放弃吮奶、摸乳、亲吻、拥抱等习惯,但是,父亲对孩子的性教育应该负更多的责任,尤其是男孩子,这样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认定更加有利,对其性格的建立,乃至作为男孩子的举止等,也都大有好处。相比之下,这个时期的女孩子则容易处理得多,她们这个年龄段所能遇到的任何性问题,父亲都能够从容解决,只要父女间不产生过分依恋的问题,就很少有不良作用。
4.孩子3~5岁――性教育关键期
按照弗洛伊德童年体验的理论,3~5岁无疑是孩子性教育的关键期。
不少人感到困惑,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是否有必要。实际上,性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打下一定的基础,才能使得孩子在青春期阶段的性教育能够顺利进行,从而让他们在未来的婚恋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能够得到顺利而良好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如果家长在性教育问题上对孩子采取斥责或欺骗的方式,将给孩子心理发展投上阴影,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
由于人在3~5岁产生记忆,这样的记忆会保留终生,所以,人对这个时候记忆的东西格外深刻,在人的一生中,都难免在潜意识里起作用。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模糊,仅仅是处于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的状态,而且在类似“第一印象”的作用下,一旦遇上不良刺激,或者是遇到自己解释不清的状况,他们就从儿童的角度来认识事物,于是就难免产生错误观念和错误记忆,这些观念和记忆会隐藏在潜意识里,对未来一些事物产生不正确的反应,使之造成心理偏差等问题,从而影响到他未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最简单的,我们都知道“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现象,其根源无非就是儿时,即5岁左右,男孩子跟母亲过于亲昵和依恋,女孩子跟父亲过于亲昵和依恋,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情结,严重的成年以后会影响到恋爱、婚姻和夫妻性生活。
有一个白领家庭,做父亲的工作特别忙,晚上经常在10点以后才回家,他们的男孩从出生到5岁,基本都是由妈妈来照料,很自然,晚上孩子也是由妈妈来哄着入睡。孩子从小就留下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在他睡觉时,一定要让妈妈也躺在他身边,小男孩的手要摸着妈妈才能入睡。当然,这一点并不奇怪,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绝大多数做妈妈的都是要亲自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可是,问题就出在几年来仅仅由妈妈一个人带孩子,而且晚上爸爸基本不在家,久而久之,孩子的头脑里认为爸爸不是自己家里的人,他不应该晚上出现在自己的家里,孩子没有把爸爸当成家里的一员。所以后来,孩子渐渐大了,偶尔爸爸晚上没有加班或没有应酬的时候,在家吃晚饭,在家呆到晚上仍然不走,这让小男孩很不适应。在家里,尤其是晚上,他已经容不下爸爸,总恨不得爸爸快点儿离开家,好让他跟妈妈独自在家才觉得稳妥。不仅如此,妈妈跟爸爸有时在一起说说悄悄话,孩子发现爸爸跟妈妈比其他人跟妈妈更亲昵时,竟然激起了孩子的嫉妒之心!在小男孩的眼里,妈妈就像是他的恋人一样,不允许别人跟妈妈那么亲昵。所以每当这时,小男孩就坐立不安,悄悄站在门外偷听他们的谈话,总怕妈妈被爸爸欺负……
像这样的家庭如果不及时做心理咨询来调整,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给小男孩改变和扭转畸形心理,成人之后很难说会成什么样。
5.面对缤纷社会,如何处理孩子耳濡目染的性好奇?
社会上到处都有对孩子的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因而每个人都可能是孩子正面的或反面的性教育者。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环境应该是干净的。作为父母虽然不可能把握和左右社会环境,但应该保证自己的孩子在相对“干净”的环境和场所活动,昔日孟母择邻,正是基于教子的考虑。
但是,我们不要为社会上出现一些不健康的事物所苦恼,也不要怕自己的孩子知道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或被社会上这些不良现象所浸染,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生活和长大的孩子,为什么表现不同呢?其原因这正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不同,才产生不同的结果。
我们也不能让孩子对社会上的现状一点儿也不了解,如果那样,你的孩子长大后对社会一无所知,俨然是个傻瓜型的,他会苦恼于跟社会格格不入。这跟在温室里生长的花朵没有什么不同。
孩子在婴幼儿期主要以父母为模仿对象,当孩子进入托儿所、幼儿园后,便开始学习他们的伙伴及教师的行为、语言,但这个时期,家长的教育仍起决定性作用。做家长的不可能给孩子一个百分之百良好的成长环境,但起码家长要对孩子所看到、听到的现象进行正面解释和批评,逐渐教给孩子一种正确认识和分辨事物的能力与方法,指导孩子接受社会上好的性教育内容,抵制来自社会的不健康的观念及行为的影响,增加孩子的自身免疫力。
6.站在孩子的立场看性玩具
据报道,最近有身体暴露的玩具娃娃“钻”进了幼儿园。据说那玩具娃娃分成男女,全身,尤其男性器官也十分显眼。
做父母的反应并不一样,有人给孩子买了这样的玩具;有的人没多想,孩子要就给买了;而有的人却为自己的孩子接触到这样的玩具而发愁,认为这样暴露的玩具毕竟对孩子没有好处,可也没有办法;有人为此而愤怒,认为这是商业盲目追求利润造成对幼儿心灵世界的污染,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应该好好整顿一下玩具市场……
对此,一些学者也纷纷发表见解,有人认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孩子进行的早期教育不够,才让一些不健康的东西钻了空子。也有人认为孩子只把它们当玩具玩儿,并不懂得往歪处想,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这样的理解能力,认为玩具存在年龄的界限,对于学龄前儿童,他们并不真正明白这些性感玩具的真正意义。不会由于玩了这种玩具孩子就变得不健康了……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多层面的,作为玩具,有几个方面问题应该考虑。
从年龄角度来看,其受众不同,产生的作用也会不同,因此成人跟幼儿看到这样的玩具,其感受会不同,因此我们不能以我们成人的眼光来判断孩子们受到的影响,正所谓别以“成人之心”度“小人之腹”。任何高级动物,包括人类,都有一种天性,就是游戏的天性,因此,玩具自古以来就有。有人做过研究,说世界各地古代的玩具有几种惊人的相似,如拨浪鼓和娃娃等,其中也包含了娃娃。
从美学角度来看,那些的和猥琐的东西是丑的,尽管儿童没有那么高的审美能力,不可能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但是,这些东西不利于儿童审美观的建立,应该远离和杜绝。作为父母,应该能够明确区分。凡是积极的、善良的、充满爱心的,都是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不管娃娃是否,是否成人化,只要它充满童真,都是儿童自然情感的体现。正像某专家所说,巴比娃娃在西方卖了那么多年,而且风靡全世界,最初也曾有人反对过。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是否光屁股作为标准。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新一代父母已经比中年以上的人开放得多,但传统的东西仍然存在,所以,要让所有父母对任何事物都能立刻做出正确的反应,也是不可能的。我们都有一个认识更新的问题,只有做父母的有了正确的性观念,具备一定正确的性知识,才能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正确引导,在遇到类似玩具娃娃等问题时,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正确的处理方法。作为孩子的父母,第一任老师,应该肩负起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的责任,不要杞人忧天,不要禁锢孩子,也不必抱怨社会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主动给孩子以教育,让孩子免受不良事物的侵害。
7.孩子不雅动作怎么纠正
经常有家长为孩子“当众”而感到尴尬难堪。在这种时候,许多家长采取对孩子严厉斥责的办法,迫使孩子中止这种不雅的举动。所谓“”,就是通过自我抚弄或刺激性器官而产生性兴奋或的行为。如果是这样的定义,那么,作为幼小的孩子,能够完成这样一种行为吗?即便有这样的动作,他们能否到达真正的?事实上,据一些学者观察发现,l周岁左右的男孩和女孩就有行为。主要表现为男孩玩弄生殖器或者骑在玩具上摩擦生殖器,同时伴随着面部充血、表情紧张。女孩表现为在卧位或坐位时,两叉并拢并扭曲身体,也伴随着面部充血、表情紧张及出汗,有人称为“夹腿综合征”。这说明,起码他们已经有性兴奋出现。
但是,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因为这就像孩子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是一种对自身的探索和发现,对孩子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倘若父母惊慌失措,对孩子动辄责罚,反而会产生负作用,轻者让孩子不知所措,重者会给孩子在性问题上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会引起今后障碍等疾病。
那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解除的习惯呢?无非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发现孩子的这种行为,可以不露声色地带孩子去做游戏,讲故事,或者干脆带着孩子到别处玩一玩等等。
8.为什么不要让孩子穿异性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42-02
通过三年在小学的教学我从中体会到,要教好美术课并不是单单教会孩子们画的像什么或者会画什么,亦或教孩子们用什么工具画画等等,这些都不是上好美术课的标准。好的美术课应该是看孩子们通过美术课学习到了什么,是否在其他方面有所进步。比如是否获得一个健康的右脑,一个流畅逻辑的左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种对艺术的热爱,一份敢于创造的勇气,一身表达畅想的能力,一颗感恩自信的心灵。这些对孩子的综合考评才是一个老师是否教好学生美术的标准。
真正的美术教育应由以下三个阶段的学习而得。
一
体验。体验有很多种。一种是人们常说的模仿。孩子是喜欢模仿的,孩子的内心很纯洁,没有太多复杂的东西和负面的情感。在这个阶段,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模仿,在脑袋里打下烙印,能达到闭上眼睛就能画出的境地。第二种体验就是心的体验及让他们通过绘画,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体验心与海的对话、体验山和眼睛的交流、体验自然带给人的感动、体验把最想表达的东西画出来的快乐,体验因表达美而得到的自信、体验把美与他人分享,与感恩达到拥有心灵的美好与崇高,体验画画入境的专注和自我而达到美好人格意志的训练,从而体验到――创造的幸福!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因为种种原因只是把体验片面认为是模仿,也就是依葫芦画瓢,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下面画,模仿老师。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是错误的,在孩子们的印象中美术课就是把老师画的样子描下来,好的标准就是画的是否和老师的一样。这样的教法会让学生慢慢对画画失去兴趣,还会让孩子对美术有种狭隘和错误的理解,这从我们现在的家长朋友身上就能看出。
一次,一个小孩的家长跑来找我说我家小孩画画很好,画什么像什么,将来准是个艺术家,我心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可不是画什么像什么就断定的,我又问他家小孩平时都画什么,她说就照卡通画临摹,照着书上的插画临摹。我就说孩子喜欢画画是好事,但是需要一个正确的老师引导,画画不只是画的像就行,还需要悟性和体会……之后我注意到那个小孩也看过他画的画,给我的感觉是画面里面没有感情,都是别人的东西。这让我很苦恼。最后我总结的是家长过于干预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行为评价太多的缘故,我只能希望家长们能尽量给孩子多一点自己的空间。家长期望孩子成才不论孩子学习什么,家长和一些老师都对他们寄托了无限的期望,画画当然也不例外。对于成人来讲,成人画一幅画一般都有一个目的。比如参加展览,出版画册等等。孩子画画当然也需要这些,但是如果家长和老师只把孩子学习画画的期望放在参展、获奖、成为专业美术工作者这样具体的目标上,那么,最后往往会让您失望,因为孩子在这种高期望值下画画,往往带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又常常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孩子硬着头皮学下去,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过分争强好胜的心理,一旦有一点小小的失败,都会使孩子丧失了自信心,丧失了自信心的人怎么可能有所作为呢?另一些孩子则采取消极的态度,认为自己达不到父母所期望的要求,因而对画画漫不经心,随意涂抹,玩玩算了。这两类孩子能从学习画画中有所收益吗?
作为家长和一些老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为孩子确定合适的目标,当孩子在经过一定的努力以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够不断实现目标的时候,他们情感与心理就会保持在一种平衡发展的水平上。在孩子学习画画时,积极地鼓励孩子面对周围世界去画,最容易使辅导者找到对孩子的适当期望值。当孩子照着某种范画去学习的时候,无形中总有范画作为衡量的标准,由于这是一种一对一的对照,像与不像、好与不好的标准非常明显,而孩子的临摹能力又很有限,有几个人可以依照着范画画得百分之百地“像”呢?当然,他们势必面对着批评和指责。但当面对周围世界去画画就不同了,表现真实的事物并没有范画那样硬性的标准,在大千世界中即使是两片树叶也会有许许多多的相异之处,而且成人一般也不会以“和照片一模一样”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这就给了孩子一个比较自由地发挥的余地,能够更容易地使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增强了。也就得到了良性的体验。这时我们就该到了第二个阶段,那就是情感激发。
二
情感激发。情感激发是建立在和自己的视觉连接上。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达到可以画到脑中所想,随心所欲地去表达。通过情感激发出的灵感更能让孩子们的心灵触摸到艺术创造的真实,更容易达到手和脑的和谐感受艺术创造的乐趣。
在教《美妙多变的线条》是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第四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线条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与工具,在艺术领域中既有视觉的“线”又有听觉的“线”,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不同节奏的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节课里,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大量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演示过程中我用语言与实物、多媒体教具的交替使用,用语言渲染演示,用演示形象地说明讲授的内容,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议论,以获得最佳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在心里产生这样的感觉,就是想把看到的听到的马上画下来,此时产生“记忆”与“联想”,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形象地认识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条以及绘画中的线条,感受听觉的“线”,老师这时候就不要再干涉孩子们的创作了,应该是微笑着看着他们画然后在旁边说,嗯,画的不错~~~有时候还真会被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折服。有时候真不需要课本,课本只是上课的参考,如果教师觉得可以用更合适的方式教授那就抛开课本。
比如教奇妙的微观世界这一课,一般学校里不能让每个小朋友人手一台显微镜,孩子们看不到微观的世界体验,怎么办。我们不妨这样想一下,不用显微镜能不能看到微观的东西,或者换个思路想想,可不可以把微观的事物于我们不易观察到的事物相对应。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看看自己的课桌,那是用了好多年的课桌,不知道多少人在上面留下痕迹,我们的课桌还是在那里默默为我们付出。我让孩子们在课桌上用粉笔画一个三厘米大小的方格,让孩子们就锁定这一方格,仔细观察方格里的内容。平时这是基本不被人注意的,在这节课里,孩子们在课桌上发现了太多太多,当孩子们正看着自己的课桌无限思考的时候,我叫孩子们把这个方格里的内容画下来,此时在孩子们的画画本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好像每个孩子都是绘画的天才,很会应用点线面之类的美术知识。这可以说是在情感的充分激发下,只要给予孩子一点形象,孩子们会创作出更好更充分的形象。
三
知识情感内化。知识情感是和自身的感受建立连接,目的是回归自身。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回归灵性的重要阶段。在有了一、二的基础后,笔下流淌出来的是真实的情感。这个时候,再往高处走,就已经什么都不用画了。这是夸张,但是也有道理,在这个阶段画画本身已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绘画,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体验心与海的对话、体验山和眼睛的交流、体验自然带给人的感动、体验把最想表达的东西画出来的快乐,体验因表达美而得到的自信、体验把美与他人分享,与感恩达到拥有心灵的美好与崇高,体验画画入境的专注和自我而达到美好人格意志的训练,从而体验到――创造的幸福!当孩子们能领会到这一点,画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变成孩子的一种能力,一种人生活在世界上所具备的一个完整人格的人的雏形。具体的说美术的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
“最好的艺术教导只是引介美学的认知、材料的可能对创造性从来不设限,好像什么都有教可是孩子学到了西。 一个好老、好父母不过是在美学与创造教与不能教的两难间整合了矛盾求取了平衡掌握了其的巧妙而已”这是写在台湾苏荷儿童美术馆的一段话,这也正是我所要表达的观点和在教育中所得到的心得,其中寓意我想大家都可心领神会。
参考文献:
[1]王蕾.思维力是孩子的核心 直接决定着孩子智力发展的水平[J].小演奏家.2003.11.
[2]试试你的创造力(英文)[J]. 英语辅导(疯狂英语中学版) . 2004.
[3]葛文清.用亲情促进婴儿的智力发展[J].启蒙(0-3岁).2005.12.
[4]朔风.什么时候容易“灵光闪现”[J].小学青年教师(数学版).2006.5.
[5]刘志安,翟丽萍,郭文英. 创造力及创造力测验[J]. 山东教育.1999.7.
[6]试试你的创造力(英文)[J]. 英语辅导(疯狂英语中学版).2004.5.
[7]常建芳.智力、创造力与智慧之间的辩证关系新观[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乞丐,胸前的牌子上写着四个大字:自幼失明。一天,他向一位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别的东西。”于是,诗人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此后,乞丐得到了很多人的慷慨施舍。(雨果)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出现最早。在古代,早就有用来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诗歌。如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作为儿童早期识字,语言教育读本。中国有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更是体现了诗歌文词质美的特性。中国古代的诗歌讲究“炼字炼句”。从贾岛的“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无不看出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苦锤炼和精心推敲。
1、诗歌语言美的表现形式
1.1 丰富多样的语言内在表现形式美:一首诗的诗意、诗情、诗味,是由这首诗特定的语言形式决定的。孩子的诗中,有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有的是自描式的叙述;有的是创设新奇的比喻;有的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有的是运用设问的形式;有的是运用排比和顶真等等。
诗歌如此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更要求诗歌语言的精炼之美,以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物、丰富的想象、新鲜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到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语言美的无穷魅力。
例如:艾青的《春姑娘》,拟人化的春天变成了一个美丽多情的小姑娘。诗人从“春姑娘”的外貌描写到她的歌声,以童话的形式,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把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欢乐表达得丰富而又多彩,充满美感。
1.2 诗歌的语言美也伴随外在形式的音乐美:诗歌优美的语言,除了词语的锤炼,准确恰当外,也伴随诗的语言节奏具有音乐性。
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反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西方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都属于声音艺术。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
在中国古代,《诗经》被称为“乐经”,其中的诗章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
诗经・采薇
(人教版六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因此,凡是一首好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走向文字深处的语言美。
(1)语言上的节奏、押韵形成诗歌的音乐性:诗的节奏,是指由于语言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有规律的抑扬顿挫。
押韵就是在诗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的字,所以又称“韵脚”。押韵对于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得诗句更加悠扬动听,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增强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更便于人们朗读和背诵。
当诗句抑扬顿挫的声韵和句式,有着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的稳定变化样式使,就会形成朗朗上口的韵律和节奏感。工整、可重复的句式更令人有愉悦感;即使不押韵,或句式变化较大的诗歌,也多采用段落排比,句式间隔反复的方式,再加上优美比喻和拟人,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文学感染力。儿歌诗歌多采用诗句,诗句连续反复或者间隔反复的语言结构,便于读者领会主旋律。排比的运用有增添诗歌节奏感的功效,受到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排比和重复常常可以同时使用,不仅仅可以营造强烈激昂的语气,还可以赋予诗百转回肠,绵远悠长的效果。
摇篮曲 陈伯吹
风不吹,浪不跳,风不吹,雨不掉,
小小船儿轻轻摇,红红的花儿绿绿的草,
小宝宝啊,小宝宝啊,
你安稳稳地睡一觉。你笑眯眯地睡一觉。
风不吹,树不摇,风不吹,云不飘,
小鸟儿不飞也不叫,蓝蓝的天空静悄悄,
小宝宝啊,小宝宝啊,
你畅快快地睡一觉。你甜蜜蜜地睡一觉。
这首摇篮曲是陈伯吹创作的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它共分四节,每节四行。第一行均以“风不吹”开头,第四行都以“睡一觉”收尾。“浪”、“树”、“雨”、“云”都与风相承接,使这首儿歌的意蕴自然和谐。句末押“ao”韵,注意运用叠词,如“轻轻”、“安稳稳”、“畅快快”、“绿绿”、“笑眯眯”、“蓝蓝”、“静悄悄”、“甜蜜蜜”,使整首儿歌具有明朗的节奏和音韵,极富语言的文学魅力。
(2)音乐美要求诗歌用朴素的、口语化的语言:金波在谈到创作儿童诗时,“作者要努力提炼儿童的口语。”明朗的口语入诗对儿童诗歌来说极为重要,它不但可以使诗在语言上深浅适度,而且可以使小听众立刻感受到诗的音乐性。生僻的用词、拗口的语言会切断儿童在听觉上的“声音之流”,阻塞儿童思维的连贯性。
刘饶民的《春雨》,是一首韵律优美、语言口语化、贴近儿童生活的诗歌。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
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
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
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
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这首诗押“a”韵,一韵到底,语音流畅,无一生词僻字。语言口语化,贴近儿童生活。又采用拟声的修辞方法、双声叠韵的词语、反复的句式、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儿歌呈现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乐音感,创造了富有音乐韵律的境界。孩子听起来悦耳动听,像听音乐;读起来朗朗上口,像在唱歌。
2、诗歌的语言美对儿童的影响
2.1 诗歌是儿童语言学习最好的启蒙材料:诗是语言的艺术,诗人从儿童的生活中提炼出儿童诗的语言,源于生活、概括生活、反映生活、精炼生活,集中表达抒情中心,对于生活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一当十的效果。
马雅可夫斯基说:“为了一个词,要用掉千百吨的语言矿石。”
《小小的船》是1955年叶老发表的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诗中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丰富的想像。前两句把弯弯的月儿比作两头尖尖的小船,这是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后两句: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充分给孩子语言美的感受,读起来也有很强的可诵性。所以,至今仍是孩子常常吟诵的佳作。
诗是语言的钻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她正在给孩子诵读诗歌,当读到“金咕噜棒,银咕噜棒,爷爷打板――”时,孩子们马上准确地接上“奶奶唱”三个字。
2.2 在欣赏诗歌语言美的同时,提高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
孩子天性是诗人。诗歌和孩子的思维、表达是相通的。
(1)诗歌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孩子可以在较短时间读完,符合孩子注意力不够持续的心理特点,
(2)诗歌描述富于跳跃,留下想象的空间。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
(3)诗歌富有押韵、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最适合孩子阅读;
(4)诗歌是专为孩子创作的,无论是描述的内容还是抒发的感情,都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
四季
(人教版一上)
草芽儿尖尖,
他对小鸟说:
“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
他对青蛙说:
“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
他鞠着躬说:
“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
他顽皮地说:
“我是冬天”
二、自塑教育之于小学语文教学
自塑教育是针对传统的“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的工具性、社会教育提出的近现代相对先进的教育理论。它属于自我教育的范畴,它以自我为主体进行教育并将受教育者和施教者统一的个体身上所表现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体现于主体认知、行为和人格的提升。它强调“自我教育下受教育者人格与心智的完善与塑造过程”,提倡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塑教育的本质就是受教育中在个人思维、语言、感觉的基础上对外界充满好奇心,产生自我想认识、去参与和获得思想和情感的欲望的那种获得的本能,并且受教育和教育自己的潜力;其最终目的是使人自立成为“人”。由于自塑教育突出自我教育主体性的同时也重视他人教育的辅,于是便现出了小学教育的作用。
小学语文以其人文性和包容性让自塑教育可以充分的实践,它启蒙心灵,提升文学素养的“物”“理”“情”充分满足了孩子的自塑的渴求。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心灵的关注与影响从古便可见其卓越性,尤其是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教材多为文学作品,通过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深入浅出具有感染的传递出深刻的价值观和美学。每个孩子对同样教材的感受不同,这样小学语文便张扬了孩子自塑的个性,即他传递给人的是一种“自我选择、自我早就的意识、方向与方法。说到底,就是对于自塑个性的张扬与培养。”(P29小学语文自塑教育研究)近二十年来的小学语文新课改更重视孩子的自塑能力,让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到学生的相互作用让语文教学不仅在知识、能力和智力的传递上影响更为重大。
三、自塑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自塑教育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展开实施是非常有必要性的(31页),小学时期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强化自我意识,自塑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丰富的自塑、知识资源非常契合自塑教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自塑教育是必要且自然的。小学语文“知情意行”的内涵让自塑教育有一个场域去具体实施和开展。本章笔者将凑够教材内容、阅读和作文三方面的语文学习来对自塑教育进行培养。
(一)语文教材对自塑教育榜样的树立
语文教材作为教师重要的教学工具,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它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和主要载体,在自塑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其内容新颖、详实、深刻的同时又充满人文气息。其中很多课文都是在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博爱万物等积极的生命价值,尤其是近年来的新课改将更多活生生身边的榜样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中的关于生命和爱国的课文给孩子树立了自塑的榜样,让他们有章可循。尤其是文章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让孩子既可以在与课本、老师的平等交流下产生共鸣,同时自我感悟提升,例如低年级《胖乎乎的小手》启蒙孩子去热爱劳动、关爱长辈,《我选我》启示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窗前的气球》教育孩子们建立和珍视友谊。
(二)阅读活动对自塑意识的彰显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书籍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应占有首要地位”,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和自塑教育的重要领域,学生可以通过自读、范读、引读、品读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获取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判断。以四年级课文阅读《去年的树》为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班的学生在预习了该篇课文的自读后有了对文章富有个性的理解,有人认为其核心是信用,有人认为是友谊,有些孩子透过文字看到了环境破坏对人性摧残,因此不同的解读给不同的主体带来了不同的价值判断,并去唤醒、塑造内心沉睡的自我以更加彰显对自我的塑造。有必要让孩子进行主题阅读,让他们对阅读的文章进行明确的分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思想延伸和内化,提升自塑的有效性和价值观性。
除此外,课外阅读活动对促进孩子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课外阅读由于其宽泛的选择性,让自塑教育更具有主体性。为了彰显自塑教育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主体间性和交互性,因此施教者的引导非常关键。教师则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开出不同的阅读书单,以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我塑造。
(三)作文训练对自塑境界的提升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概念源自日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现在市面上的绘本图书以低幼儿童阅读为主,内容涉及文学、教育、科普等。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
二、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颜晓燕认为早期阅读是一种集记忆、观察、想象、思维等活动的综合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接触书面语言的行为活动,它可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和其它领域的知识,并将教育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活动。在本文中将“早期阅读”界定为3-7岁的儿童在成人帮助下或是独自理解读物中的图画、色彩以及少量文字所传递的信息的过程。早期阅读重点在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基本阅读能力,为上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7 岁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也叫做幼儿期。这一时期,幼儿心理是在前一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幼儿心理发展主要包括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幼儿期读过的书,不易忘记,它影响着幼儿的心身发展,并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善于理解幼儿阅读心理, 使每一位不同年龄的儿童能够充分享受读书的欢乐,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热爱读书。对儿童而言,读绘本就是轻松愉悦的文学生活的开始;是对艺术的感知启蒙;是对世界与生活的认识与体会。因此,在欧美、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及地区,绘本阅读早已成为少儿阅读推广的主要手段。我国相比其他国家,绘本阅读推广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绘本才正式进入中国。公共图书馆作为培养少儿阅读兴趣、提升综合素养的教育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开展、探索绘本阅读推广,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情感。在阅读推广的实践中,本人认为绘本阅读有助于激发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三、绘本阅读有助于幼儿智力发展
1.绘本阅读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
在幼儿阶段,孩子的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性的直观思维,而绘本以图画为主,文字少而精炼,画面色彩丰富,以画表达故事情节,绘本阅读可以借助丰富的图画,“读”出其中的意思,使阅读变得更为简单,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心理特点。好的绘本,每张图像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表达绘本的整体寓意,通过直观化的绘本阅读,孩子吸收、激荡、转化着各种观点,无形中便培养出精湛的阅读能力,促使孩子积极地从图画阅读向纯文字阅读过渡。如《鸭子骑车记》是一本在艺术、思想、认知上都具有独特价值的绘本,构图饱满、色彩丰富、描写生动、视角多变,可以引导孩子贯彻它们的表情、神态、动作,结合背景和文字揣摩它们的心里,图中出现有趣的小动物,如小鸟、蝴蝶、蜜蜂等等,对孩子来说发现这些动物也是阅读中重要乐趣之一。故事讲完后,可以组织孩子进行绘本续写和编绘等。
2.绘本阅读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对其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绘本阅读幼儿通过图画进入了故事和知识的世界,幽默风趣的画面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将幼儿轻松带入阅读的快乐之旅。如《我喜欢书》一只猩猩表情憨厚,体型圆胖,穿着背带裤,就像可爱的孩子,画里它坐在恐龙身上,小朋友马上就理解它在看恐龙书,图画诙谐有趣的画面,更让小朋友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小丑如果踩到香蕉皮,就会跌倒,看恐怖书时,连影子都觉得是鬼,恐龙背上的骨质板也是书,画面到处显示书所带来的种种乐趣,让读书变得有趣极了。
3.绘本阅读能激活幼儿的想象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人的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幼儿天生就是幻想家,喜欢想象。幻想和创造是儿童思维认识过程的必然手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在其设定的虚幻世界里寻求快乐。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认为:“……对于读图画书而言,读书就是读故事,通过图画读懂故事。那么对孩子来说,就是把故事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世界变成在自己心中看得见的画(形象)的能力,也就是一般被称为想象力的能力。如果想象力丰富,人就能看到看不见的东西。图画书与想象力有很大的关系。”绘本故事横跨国界,穿越各种文化背景,透过文字与画面,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让创造力无限扩大。绘本里还会预留给孩子许多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设计书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画面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会让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故事进行自我扩充、延伸。如《小猪变形记》,孩子的想象不仅可以基于绘本原有的画面内容,更可以向外延伸小猪遇到了谁他怎样让自己变成别人的样子,结果会如何。所以在绘本教学中要做深层次地挖掘和准确地引导,让孩子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并透过有意义的提问和引导,培养孩子逻辑思考、预测推理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
四、绘本阅读有助于促进品格塑造
1.提高孩子的美学修养
优秀的绘本都是出自世界各地绘画大师之手,也称画中精华,孩子从小接受名家名画的熏陶,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情趣和美学修养。好的绘本无论线条的运用,颜色的搭配,空间的布局,多种媒材的使用,绘画的技巧以及风格的统一水平都是很高的。他们运用各种手法营造故事情节,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绘本阅读在把孩子带入美好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发展。如瑞士马克斯.菲斯特创作的《彩虹鱼》,通过一条有闪亮七彩鳞片彩虹鱼的经历,告诉孩子一些生活的真谛:痛苦与朋友分担,痛苦会减半;快乐与朋友分享,快乐会加倍。该绘本插图采用水墨画技法,融入了中国画的传统元素,鲜活亮丽且富有现代感,画中水的场景,仿佛每个水草都在荡漾、漂浮,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2.促进幼儿人格健康发展
著名教育家罗素认为,品格教育在孩子6岁前就已基本完成,6岁以后只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对人的一生来说,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方式来弥补,唯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塑造并基本定型的,且定型后很难纠正。因此学前是儿童人格塑造的奠基石,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阅读关于优秀品德方面的绘本,儿童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会激发并促使他们向书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在生活中会不自觉以其为榜样并努力向其靠拢。例如《小兔波力品格养成系列》,用温暖亲切的小故事生动再现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莽撞淘气又温柔善良的小兔波力则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关爱别人、如何与人相处等等。只要在阅读时正确指导,就可以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出健全而有魅力的品格,搭建好通向社会的桥梁。
水墨画作为一项极具艺术魅力的绘画形式,以它的生动性、活泼性和可操作性受到幼儿的喜爱。教幼儿学画画,可以加深幼儿对生活的认识,推动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水墨画简练、概括的造型,独特的表现手法,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很适合儿童绘画的特点,加上绘画过程中,特殊的作画工具,宣纸与墨色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孩子们很有吸引力。水墨画造型与儿童画不同,有其特有的规律,把水墨画强调自然、物趣,不拘形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追求和孩子纯真率性的天性特点相结合,不但引导幼儿绘出自己的水墨画,也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求知欲。正是水墨画的材料和用笔的形式比较适合幼儿的思维特性,才有助于幼儿大胆挥毫、无所顾忌地作画,对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几年,很多幼儿园在水墨画教学上,尤其是在提升幼儿审美能力和富有创造性审美思维品格上用了很多心思,并已粗具规模。在幼儿园时期开展水墨画教学,幼儿可以体验水、墨、色在宣纸上的神奇变化和笔情墨趣的美妙,对幼儿熟悉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培养对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爱好与兴趣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水墨画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现状解析
水墨画也称写意,用毛笔调墨或颜色在宣纸上直接作画,具有富有韵律的线条、多姿多彩的墨和色、变化多端的水墨渗化、容易成型等特征,其构图不受时空限制和焦点透视束缚。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自成一套完整的绘画美学体系,长时间以来,由于中国画内涵丰富、文化品位高,因而被认为很难为幼儿所接受。但是,我们的先辈在“仰观天象”“俯察鸟兽之迹”的历程中,缔造了最初的绘画,中国画的形是万物与人心相互交融天人合一的产物,是在自然中产生的,从这一点来说,与幼儿有相通的地方[1]。英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汤姆林逊认为“儿童是艺术家”,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也说过“儿童是真正的大师”。把儿童的画与成人的画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儿童的画的生动性是无可比拟的[2]。画画对幼儿来说,是本真的感情与情绪传达的最佳方式。水墨画独特的墨色效果,为幼儿提供了一种诗意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思绪的方式,但是由于成年人不当的教学方式和评议,可能使幼儿不能完全自由自在地用墨色描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目前,我们还有很多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作品缺少充分的认识和估价。他们不相信幼儿的创造性,怀疑幼儿的表现能力。有些教师和家长担心不告知孩子画什么、怎么画,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笔,其实这完全是成年人看高了自己而低估了儿童。在我国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以成人的意志和标准要求并规范幼儿创作的情况随处可见[3]。成人的指导和帮助对幼儿来说是重要的,只不过成年人的指导并非是让幼儿“照我的意思去做”,而是要引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与创作热情,鼓励孩子大胆创作,因为幼儿自有其特有的绘画语言,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这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理想境界。在水墨画的学习进程中,幼儿要面对诸多事情,例如毛笔的使用,对不同层次墨色的把握,以及水墨画特有的意境营造,“与物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理念等。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也缺乏相应的造型能力和手、脑协调的控制力,使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熟练地运用笔法、墨法,以及表现水墨画的意韵、情趣。因此,幼儿园里的水墨画教学活动有更多的启蒙意味,对幼儿的品评也应当联系幼儿自身的成长程度,采用鼓舞和建议这样有发展性的评价方法。为幼儿制造一个舒畅的内心空间,防止幼儿在过度地干预、批评、嘲笑下形成恐惧心理,帮幼儿建立自信心,勇敢地进行多种创作和尝试。当幼儿遭遇失败和挫折时,教师应适时予以指点迷津和心灵的安抚,为幼儿自由表现提供时机与空间。
二、激发兴趣,让幼儿在艺术氛围中感受水墨韵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如果对水墨画迸发了兴趣,通常注意力就能特别集中,再通过教师恰当的启发与鼓励,孩子就会大胆、无拘无束地进行绘画活动。不同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幼儿教育应以幼儿能承受的水准,挑选观赏的作品和创作的题材,应该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才能在幼儿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在学习环境方面,教师应创设有深厚书卷、水墨氛围的作画空间,幼儿走进活动室,拿起毛笔,泼、墨、点、洒时能沉浸于小文人的情境中。例如,将活动室的一角布置成国画角,在墙上贴挂水墨画作,有人物、动物、植物等,那简洁生动的形象,丰富多彩的用笔,深化酣畅的墨与色,生动传神的场景,让孩子们感受水墨画的无穷魅力,从而被深深的吸引,兴致盎然。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这些水墨画是不同于油画棒、水彩、线描画的,是用毛笔、宣纸、墨、国画颜色画出来的,表现的是事物的特征、意境,能够提升孩子对水墨画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孩子们发出“我也想画”的强烈愿望。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激发幼儿兴致,如采用让幼儿跟着画、变画、添画、组画等手段,使孩子能兴致盎然地进行学习,增强孩子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离开活动室,指导写生与画家谈话、看资料片等。孩子经过各种赏画、谈画、画画等活动,就会不断增强审美及表现的能力。孩子的兴趣不是天生的。有些是天赋使然,有些是与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息息相关,因此首先要从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着手。由于幼儿对水墨画比较陌生,如果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刻板地摹仿教师的范画,他们可能会出现厌倦的思想,从而不喜欢画画,错过画好水墨画的良好时机。教师应指导他们将看、画、玩合而为一,把握幼儿对水墨画的新奇感,指点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引用齐白石91岁时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中白石老人用简洁的墨色,在两座石青色远山的衬托下,几只黑色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溪流中摇着小尾巴欢快地顺流直下,它们不清楚自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开心地游玩着。教师讲述白石老人在作这幅画时的想法,从而让孩子们了解这幅画,让幼儿体会水墨画的无穷奥妙,以及变化多端的笔墨形式,从而引发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
三、将美术教学活动与游戏相结合,感受水墨所带来的乐趣
在游戏中激起孩子们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积累幼儿的学习经验。在幼儿园,幼儿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只有在游戏的过程中把幼儿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让他们主动地进行绘画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年龄越小,目的就越不明确,他们通常把美术活动作为一种好玩的游戏,描画起来非常投入、果敢、无拘无束。所以可以让他们一同采用以色撞墨、以墨撞色、滴墨、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笔墨方法,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孩子们边玩边画,在这样的过程中,画画已经成为幼儿的游戏了。尽管幼儿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但他们常常只注重事物的外表。所以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可通过投影仪展现他们的作品,启发幼儿了解他们作品中所制造的多种墨色,以及墨色是如何出现的,为孩子讲解作品中出现的点、线、面是如何用不同的笔墨描绘出来的。而在这一刻,孩子会十分惊奇本来自己随便涂画中竟然不知不觉间使用了水墨画的几种常用的笔法、墨法,这引起了孩子们有意识地展开一些用笔用墨练习的热情。所以这期间教师可以联系墨色的浓淡变化和如何控制水分,让孩子了解如何画水墨画,让他们在主动画画的同时越发深入地把握水墨画的绘画方法,同时让幼儿熟悉一些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让他们知道“墨分五色”的神奇变化,而“墨分五色”这个词就是指墨在加入适当的水后画在宣纸上所呈现的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变化,让孩子们对于墨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对水墨画不再生疏,让他们学会观察。
四、提供丰富多彩的作品,注重培育幼儿的审美情趣
美妙生动的画面有助于幼儿学习古诗词的内容,中国画向来被誉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情画意的画面可以直观形象地表现诗词内容,把美妙的景物展现给幼儿,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给他们美的享受。观赏是制造美的源泉,通过观赏国画大师们的水墨画作品,可以培养孩子的最初感受和表现美的能力与情趣。幼儿园时期的美术活动应当是以感受美、展现美为中心的美术启蒙教育,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才艺素养,在名画观赏过程中,可以用虚拟的音效或合适的乐曲,协助幼儿找寻认识上的共鸣,迸发内心的感动,或重现画面中的场景加强幼儿的体验。例如,在观赏徐悲鸿《奔马图》的时候,可以同期放《赛马》的乐曲,由于乐曲的节奏和旋律能很生动地营造出马儿奔腾的意境,从而可以使幼儿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国画家所绘马儿的体形和动势。在挑选欣赏内容上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要挑选孩子知道的动物、蔬果、花草、树木或者与人物相关的水墨画作品。如吴作人笔下的《熊猫》《熊猫竹石图》,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是小朋友们都喜欢的题材,从画面中能感受到熊猫的憨厚、可爱,感受作品中的和谐、恬静之美。齐白石先生的水墨画,题材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蔬果、花鸟、草虫、小动物等等,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的水墨画简练、清新、明朗、色彩艳丽,能给孩子带来生气勃勃的感觉,往往能够激起孩子喜爱之情。在观赏齐白石先生画的虾、蟹时,让幼儿知道用水和墨便可以替代任何色彩的用笔、用色特点。寻找可以帮助幼儿感受水墨趣味的方式,研究可以调动幼儿的技巧和经验,把水墨画生动地展现给幼儿。
五、大胆创新,展现童趣,为幼儿创造一个想象的空间
幼儿练习水墨画首先是从颜色开始的,他们用带颜色的毛笔直接绘画,用色大胆、夸张、直接。幼儿绘画常常使用原色、对比色表现事物,使作品看起来靓丽明艳[1],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这也表现了幼儿的心理特点。水墨画不受焦点透视的影响,墨色处理又有很大的灵活性。著名画家米罗说:“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绘画是在认真描画生活,会自然而然出现孩子的形、神及气韵。因此,在引导孩子了解用笔、用墨的时候,教师要帮助他们多研习、多看、多考虑,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墨色表现出来,并且给孩子足够的摸索时间,容许他们出错,鼓励孩子多思考,尝试换几种方法画一画。让孩子有绘画的自由和自信,勇敢地发挥、创作。在水墨画创作中,作者既要了解工具材料的性能,又要熟知对象,还要熟悉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才能胸有成竹地作画。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缺少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时相应的造型能力和手、脑的控制力也不足。所以在水墨画教学中,教师不能太注重幼儿所画一点一线的准确性,以免无形当中抹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因而,教师最好为幼儿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让他们逐步学会巧妙地结合水墨材料、工具特性与形式语言,进行自主创作,慢慢掌握水墨画的创作要领[4]。例如画水墨《萝卜》时,可让孩子仔细观看萝卜的外形特点,并让他们“摸一摸”“闻一闻”,引发他们绘画的兴致,接着再让幼儿动笔绘画。首先,让他们自己多尝试几次,感受墨色在生宣上的奇妙变化,并联想成不同形状的萝卜。其次,让他们看一看,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哪些位置画的不同,自由探讨怎样下笔才能更好看。这时教师再加以适宜的提示,如墨色之间的对比、简单的笔触运用等,引导孩子快乐地作画。绘画期间,教师也可以使用富有童趣的语言,例如说:“小朋友们,我们画萝卜的一家好不好?”这样一来,幼儿所绘的萝卜肯定会大小不一、形态各不相同。当然,除了以上浅析到的几点,水墨画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还要注重更多有趣、幼儿喜欢的探索与实践。在幼儿园时期的水墨画教学活动,不光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还能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总之,幼儿园开展水墨画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教学中引导幼儿善于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情感表现的自然美,以达成寓意于物的创作愿望,创作出别具生机与意韵的水墨画作品来。对于水墨画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探索,路还很遥远,相信在师生的不断努力下,定会为这个新时代画出精彩的画卷。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92—299.
[2]张念芸.幼儿美术活动指导与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74.
在现在的早期教育,幼儿园教育阶段,绘本的使用越来越多,它的教育意义越来越凸显。绘本在家庭教育,早期教育,亲子园,幼儿园中得到了婴幼儿的喜欢,家长们的欢迎。
绘本(pictuerbook)起源于西方,绘本这个词组源于日本,更严格意义上来说,绘本是图画故事书。在绘本中,图文是一种平衡的关系,并非是图是为了诠释文字,有些甚至是没有文字只是图,绘本中,通过图文,共同担当讲故事的作用。
二、市场分析
首先,绘本是以图为主的,这样更加的形象、直观,这样能够符合婴幼儿形象性思维的认知特点,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
再次,绘本的图画精美,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观,使得孩子的情感能够得到熏陶,这是孩子一生中重要。而这些由精美图案所培养的情感能力和审美能力,是文字所不能代替的。
第三,绘本能够激活孩子的想象力,能够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绘本中,大部分是图画,一种图画能够表达出不同的内容,这为孩子的想象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充分的发挥想象。而且绘本这一个载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诠释的内容是不同的,这也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最后,绘本有利于培养人际关系能力。绘本是图文,是语言的载体,当在运用他们的时候,除了幼儿自己对话,通过自己的认知,想象,思维来阅读之外,还是很好的与人沟通的载体。在亲子关系中,以亲情为纽带,以绘本为载体,能够在培养婴幼儿智力发展的同时,增进亲子之间的友谊,在小朋友之间交往中,也能够培养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
三、消费者分析
着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婴儿降生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这就是说教育应及早开始,越早越好,从宝宝出生那一刻起,爸爸妈妈就要想到宝宝的教育,正常的孩子,只要出生后教育得法,都能培养成为非常优秀的孩子。宝宝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开始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事物,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取各种信息,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大脑,不断地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其求知欲之大,接受能力之强,学习效果之惊人,也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科学研究证明,宝宝一出生,脑重量400克,达到成年人智力的25%,六个月迅速发展为50%,1岁达66%,3岁达80%,俗话说“三岁定终身”,也就意味着:宝宝三岁的智力、体能、个性能已经定型80%以上。而同时0-3岁还是运动、语言等能力发展最快的敏感期,此时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参与下,完成有针对性的智能开发训练,事半功倍。由此可见,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然而,很多家长会因早期教育的模式多样化而走入误区,其实,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模式是不同的:是通过孩子活动——玩、摸、走来增长他们的一些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少家长把早教机构当成了幼儿园、游乐场,带孩子到早教机构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互相接触。带着这种思想让孩子上课,不会起到什么作用。早期教育首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应过度强调技能。此外,孩子父母是早教成功与否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选择一条正确的教育模式,这样子才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人生。现在,咱们国内当下有句特别时尚的话,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特别同意这句话,但关键是要弄明白“起跑线”在哪儿?眼下“起跑线”太多,有点把人弄得找不着北了。因此,绘本馆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一定可以有一段不一样的经历。早期阅读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以绘本来认识阅读,爱上阅读,努力打造幸福的儿童阅读世界是图书馆人的责任和使命。
四、SWTO分析
A、优势:
(一)帮助孩子学习语言
好的绘本,图画发挥着强大的功能,文字部分的创作比较诗歌化,有的像奇幻的童话诗,有的像叙事散文诗。经常为宝宝读着富有诗意与想象力的语言,可以帮助宝宝学习母语。同时,给孩子读图画书,也是与孩子间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的活动。从这当中,家长也是受益者,能了解自己的孩子,增进跟孩子的亲密关系,一起从童书中得到快乐。
(二)陶冶孩子的艺术情操
绘本是以图画为主,借助丰富的图画使孩子在阅读文字时觉得更简单。绘本对孩子的视觉震撼比知识效果更为直接。目前绘本中的图画部分,多数都是世界上知名插画家的作品,展示着不同艺术家的风格及艺术追求。这些制作精良的大师级的绘本,用笔精致,图画精美,构图配色高明,无形中让孩子感染美学,也会刺激孩子的丰富想像力,进而拥有创造力。绘本对儿童的情感,想象力,灵敏度以及审美感的启迪,正是他们日后成功与快乐生活的源泉。
(三)让孩子从此爱上阅读绘本最厉害的地方,是能帮孩子爱上阅读。通过小小的绘本,他们已经在破万卷书、行千里路了,他眼中的世界更加丰富、也更加美丽起来。有人也许会说,那孩子们能看“懂”吗?其实,只要他们喜欢、着迷,对美好艺术发自内心地喜爱,这就足够了。当然,儿童的阅读学习,需要家长和教师有意识并认真组织,年轻的父母们,有时间和宝宝一起分享一下绘本带来的知识与乐趣吧。从绘本阅读开始,一直保持跟孩子一起读书的习惯,就是在不断维系一个跟孩子沟通的渠道。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中不仅起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是这一活动的最大受益者。
(四)帮助孩子健全人格
阅读一本优秀的绘本就像是在美术馆参观一样得到莫大的享受。画面特别美,内涵又值得人反复咀嚼。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读图”年龄段,绘本故事横跨国界穿越各种文化背景,透过画面,让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因此,绘本的阅读,使孩子的情感受到陶怡,这让识字不多的儿童,通过读图获得更多的感知。从丰富生动的故事中,他们可以学会积极、坦然地接纳自己的所谓“缺陷”,学会用幽默的态度面对生活,学会充分享受温暖的亲情和友情,学习团队合作与分享的精神……而这一切感知认识聚多以后,最将终成为儿童的成长经验。因此,与孩子一起分享绘本,能帮助他建立健全的人格,为一生的幸福打好精神基础。
B、劣势:
绘本还如新生事物,很少进入当地家长和孩子们的视野。“一些家长指导幼儿的阅读时普遍存在“看完一本书,一定要让孩子一下子明白一个道理”的心态,所以对绘本阅读推广活动还心存疑虑。此外,图书馆和学校不同,没有固定的儿童听众(读者),图书馆绘本推广人员说的话对于孩子来讲,完全不会像老师那样有一定权威性和必须的服从性。
C、机会:
儿童绘本在中国作为一项新兴的幼教载体,潜在的教育需求非常大。现在,绝大多数年轻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们越来越重视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而我国目前真正的绘本馆只有在北京、上海各一家(蒲蒲兰绘本馆)。在长沙甚至连专业的儿童书店都很罕见。因此,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绘本的浸润,发展他们的语言、想象、创造能力,培养爱阅读的好习惯。在本市创建绘本馆就是一个不错的机遇。
五、产品定位
目标人群主要主要定在家有0—14周岁的儿童
六、营销策略
(一)做市场调查
目的:首先,通过调查让消费者更清楚的了解绘本这个产品的形态,让他们了解到它是源自中国来自日本的一种新型幼儿教育形式,是对孩子早教的一种新型的优良模式。
其次,通过调查了解所在的城市什么阶层、什么年龄段的家庭需要这个消费,也就是说,这份市场调查其实并不是了解谁消费的问题,而是了解怎样把这种产品引进来,广泛吸引消费者的问题。
具体步骤:
第一步:制作好有关绘本的市场调查。
第二步:买一张商业区划比较好的地图,分析街道周边情况,交通、物业、商业、机关、企业、学校等的分布情况,3到5公里范围的居民区分布,以及居住的人群的职业类型,文化特点应该绘本产品消费最明显特征,收入其次,对于消费者的文化层次的界定就很重要,重视文化、教育的人应该是这个产品的先行者;第三步:根据地图上的分布情况,选择进入居民区、幼儿学校以及大型单位,走进家庭,找有0-14岁儿童的家庭,做面对面的访问,不需要太多,只要有代表性,20个、30个就能说明问题,先找的几家,随便聊,回来后认真总结、回味,产生一个再次发问的提纲或简单的问卷,重点应该是产品接受度、街道位置好坏,以及价格、消费者量、感兴趣的产品类型,为什么等,回家整理成文字内容;第四步:全面的整理写出以上调查、分析的结论文字和图片、数据等,再根据自己的一些感触得出写出自己的调查结果。
(二)广告宣传策略
步骤一:首先制作出属于我们绘本馆自己的海报和宣传单,建立一个属于我们企业自己的网站,制作好宣传的视频。
步骤二:接下来,印刷2000张宣传单。利用学生人脉,组织20个学生前往各大商场、小区、街道、图书馆、幼儿园等场所分发宣传单,并对有兴趣、有意愿的家长留下联系方式,随时记载好他们给予的一些想法及建议,以便进行后期的跟踪及完善。
步骤三:电话营销。先给一些熟人、亲戚、老师以及同学家庭当中有这个服务需求的人进行电话采访,并对有需求的人员进行登记,以独特的服务优势及影响力吸引他们来入我们馆的会员。
七、借鉴的服务项目
1、租借绘本
(1)会员制。每年收费**元,每次限制借书**册,期限是**。如若过期不还,扣除**元押金。
(2)免费制。如登记参加绘本馆其他课程的,可以免费成为会员。
(3)会员提供上门快递服务。
(4)网络租借服务。
2、馆内阅读
(1)馆内布置温馨,环保,为家长和小孩提供方便的阅读环境。
(2)不限定时间,无拘束。
(3)可以代家长托管孩子。
3、故事会
(1)解读馆内绘本。
(2)播放电子绘本、动漫绘本。
(3)出版社的推广活动。
(4)培养几位受家长和小朋友喜欢的故事姐姐故事哥哥。
4、育儿经验分享
(1)给家长增值服务。
(2)妈妈会。
5、艺术课程体系
(1)美术(2)音乐(3)陶艺(4)手工课(5)表演
6、心理辅导
(1)儿童心理分析
(2)家长育儿心理辅导
7、旅游
(1)组织馆内小朋友郊游,户外活动,省际游,出国游,教育游,展览游
(2)以教育和体验式为主。
8、绘本信息的整合与分享
(1)年度最佳,国际最佳,专家推荐;
(2)分门别类。科技类,故事类,励志类,认知类。
(3)阅读导读
(4)做成电子版,发送给会员和潜在读者。
(具体服务项目再根据具体情况再定)
八、实施方略:
第一步,成立绘本馆创建筹备小组,策划、执行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组建日常管理团队,设计制作益智类玩具等。包括绘本的设计、整理、制作和使用。第二步,由筹备小组确定绘本馆的开展内容,在创建初期内容可以涉及:绘本阅读专家讲座、绘本阅读亲子体验、绘本教学技巧辅导、绘本借阅等等。第三步,在日常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寻求与同类单位、书店、出版社、相关网站等合作。设立一个小组专门负责收集内地优秀的绘本作品,更要收集来自港台地区、日本以及欧美等地的经典绘本。绘本馆作为一个基地,要集中大量各地各文化的优秀绘本,并且定期举办活动,以便把绘本的概念通过家长朋友们向外界整体推出,让更多的读者学会选购和使用绘本。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烘托绘本馆的文化氛围,建议绘本馆做一些特别的设计:比如设立孩子绘本大书的制作涂鸦区、各种绘本书装点绘本馆的门面、含有绘本故事的地板、一个通往圆形玻璃窗户的楼梯、一个在书架上滚动播放动画片的微型屏幕。
曾经有诺贝尔奖得主说过,他经历的最重要的教育是在幼儿园,这一说法实在很深刻。因为,幼儿阶段其实正是奠定基础的启蒙阶段,民间亦有“三岁看大,七岁至老”之说。在幼儿教育阶段,其实应该涵盖“德智体美劳”诸多学科。提到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传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即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象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