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3 10:05: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

篇(1)

B844.2

据查,中学生34%、小学生20%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应当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搀扶好孩子的心灵,使其身心健康。赛珍珠说:“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积累,而是心智上能力的发育。”近来一些教育专家和学者皆大声疾呼“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必须加强中小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然而,一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仍然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许多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知之甚少。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增强,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会生存的本源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创造型人才。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学生拥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学会生存的本领。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

一个人的素质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是指社会素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的教育和培养。但社会素质是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学会生存。

心理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和健全其心理机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使学生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其心理活动的过程能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主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素质。

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1.让学生树立起自我意识观念

通过家庭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起自我意识观念。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锻炼中,让学生树立起“我能行”的思想意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他们以后成才、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一个在体操方面很有前途的12岁小孩来见总教练,总教练没有当即让她表演体操,而给了她4只飞镖,要她投射到办公室对面的靶子上。那个小女孩胆怯地说:“要是投不中呢?”教练告诉她:“你应该想到怎样成功,而不是失败。”小女孩反复练习,终于获得成功。因此,在生活中,你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心里 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增强孩子的自主性,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养观。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允许孩子取得主动并且负起与年龄相适的责任。

2.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必须让儿童从小就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家长可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3.注意培养学生的稳定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

有一位哲人说过: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了就决定了他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好什么样的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稳定的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排忧解难,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学习的、娱乐的、竞赛的游戏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整个身心都能获得陶冶、启迪、收获,并且养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性格。

4.注意培养学生同情他人,善待他人的品德,学会关心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一个出色的人才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又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德育、美育发展心理素质中的非智力因素――情商。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个人情绪稳定、乐观、充满自信,善于与人相处、合作,往往能够更成功地应付生活的荣辱浮沉,也就更容易成长和发展。

5.要注意学生智力、人格、个性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掌握劳动技能的向导。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的差异,就是创新的火花。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使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6.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把握住各个心理发展时期,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

7.培养孩子竞争能力

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家长需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赶超精神和自强不息意识,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这就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竞争,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心态,让这会争取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和家长努力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生存能力。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那么素质教育也是空洞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屡屡发生,从小学生、初中生到高中生、大学生都有发生,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的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受不了学习成绩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还有一名男学生因女友不接受自己的求爱而举起屠刀,杀害了女孩的全家,等等。他们的心里都有障碍,性格比较脆弱。有的厌学习,有的缺乏自信,经不起一点挫折委屈,有的不会与人交往,自私任性,不懂得关爱他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动不动就想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或者杀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国家教委新颁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说明,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一)不良的学习心理

现在许多小学生都存在厌学的心理,有的学生表现为考试恐惧症,对考试感到焦虑而不知所措;好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不愿意去克服,课后抄袭他人作业,久而久之成绩下降,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很大部分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常常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作业;小学生偏科现象也非常严重。相比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小学生热爱学习,具有广范的学习兴趣。

(二)人际交往能力差

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四口的小太阳,家里的成人对他的关心、爱护和包容可以称得上溺爱。无形当中,这种溺爱成为了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沃土。这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善于在集体分享自己的快乐,不会和他们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小孩从小以爷爷奶奶为伴,以致不知道如何和同龄人交流。所以,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很多小朋友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开始争吵,非要让自己满意为止。同时,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有障碍的,很多小朋友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倾诉交谈的好朋友。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会感觉这个社会很不友好,从而不愿意和别人结交朋友。这种微妙的心理往往被家长和老师忽视,最终成为自闭症、抑郁症的致病因素。

(三)品格缺陷

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道德品格和情绪自控能力方面表现不佳。有些学生有很强的虚荣心,铺张浪费、爱攀比,小小年纪学着大人的样子请客吃饭,耍大牌等;有些学生表现出自私的心理,对于自己所喜爱的玩(文)具或零食不愿与他人共享,但是见到别人的好玩的玩具就要据为己有;有些学生表现的比较任性,听不得家长老师的半点劝告;还有的不够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非常强,缺少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承受能力差

近年来,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稍不如意的事情便无法承受,哭闹、逃学、出走,有的甚至服药或割腕自杀。一位即将升初中的女生曾因家长不让看“超级女声”,将自己反锁在屋里与家人“对峙”几个小时;一名小学生因受不住班主任的批评,回家后将全部的教科书撕得粉碎;一名学生因为遭父母斥骂而离家出走……这些孩子之频繁出现如此极端的举动,都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加以归纳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

1、心理素质教育设施不足。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也开始响应号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有的学校设立咨询室等。然而,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以备必需,形同虚设,并未真正起到实际作用。此外,有的学校也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但那些都是事后诸葛,只是在学生已经出现问题之后才对个别同学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定的疏导,而并没有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计划内,提前对学生进行普遍的教育。

2、教育理念以学习论英雄。学习成绩最重要,这一理念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即使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很多学校和老师仍以学习成绩为教学出发点和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尺,这不仅使得教育倾向偏向成绩教育,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好而只重视学习成绩,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应该客观评价每个学生,评价标准多元化,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3、教师的注意与引导不足。在学校里,教师每天和小孩子们面对面,他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目前许多老师都是上完课就去休息,对于学生的情况不管不问,有的老师对学生的不良情况不敢管不敢问,同时也没联系孩子的家长,使得小小的心理问题逐渐深化,最终导致严重的不可补救的后果。

(二)家庭方面

1、物质的满足磨灭了自我奋斗意识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从城市到乡村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吃喝不愁,要什么有什么,这代人体会不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过上与其他孩子那样奢华的生活,竟不惜放弃自己的物质需求来满足孩子的无理需求。这种轻易得来的物质享受,让他们体会不到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这一真理。

2、过度的宽容与爱护模糊了对与错

“六爱一”的家庭教育模式让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而且,这种教育抚养的方式使得孩子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我就是没错,即使是错的,我也要一意孤行,长此以往,形成了所谓的、不能接受任何批评的“自尊心”。总而言之,在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期,不能让宽容和庇护模糊了是非。

3、独处阻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只能由家长(主要是爷爷奶奶)陪着玩,由于年龄的差距,家长始终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基本都是家长看护,孩子自己玩玩具,看电视的生活教育模式,所以小孩子性格相对比较“独”。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与同龄的孩子交往相对较少,加上每个孩子都相对较“独”,彼此不懂得谦让,所以相处起来更加难。这就导致孩子更加喜欢和死板的玩具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4、溺爱削薄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现实中,家长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力的井井有条,孩子摔倒了家长扶起来;孩子上学,专车接送;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家长去学校理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家长赶紧请家教;家务活不让孩子干,这种种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经历困难与挫折的机会,减少了孩子自己克服困难的机会。有的家长甚至连一句逆耳的话都不说,怎么会让孩子承受社会上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呢?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待胜负、输赢、批评的平常心,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各个阶段均可进行,但通过研究发现,在小学生阶段对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为有效,主要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与中学生、大学生相比,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塑性。小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经历都很有限,各种价值观念还未形成,思想相对简单,所以,他们的心理活动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真实的表露出来,这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捕捉小学生的心理信息。此外,小学生内心有意识的闭锁不够明显,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毫无保留的接纳老师的各种有效地教育信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可塑性比较大,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社会性、道德品格、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易于培养。因此,小学阶段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大好时机,相关研究也表明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确实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针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1、建立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长效机制。小学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对待心理咨询就向感冒看医生一样正常,有心理障碍应该及时去找心理医师咨询。心理咨询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咨询中要告诉学生彼此之间的谈话会保密的,或者学生信任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要设身处地考虑,动之以情,正确疏导。总是,遵循聆听、保密、疏导原则,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提前预防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2、开设心理教育课,用真实的案例或者参与式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心理教育课的开设方式多种多样,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引起共鸣,为了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健康的与病态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采取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观看思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青少年犯罪的视频,图文声合茂地展现少年如何走向犯罪的道路。(2)角色游戏。老师可以利用让大家排练“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话剧活动,通过角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学生勇敢的和别人真诚沟通。(3)集体讨论。针对典型案例,通过课上讨论活动进行自由发言。由于小学生容易受集体的感染,所以通过集体成员充分发言,形成集体共识,这种共识可以影响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3、关注“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就是通常所说有各种问题的“差生”和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歧视他们,更不应该视他们为包袱,而应加倍地关注、鼓励他们,并经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在教师的爱心帮助下,消除他们的敌对情绪和自卑心理。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手段,以“人人都是好学生”为理念激发每个学生的向上、从优的欲望。从而改变其说谎、骂人、作业不完成等的不良行为,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4、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改变溺爱孩子的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的一切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观念的形成。没有了溺爱,孩子才能独立,才能在困难面前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的教育孩子。比如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分享,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家长要教孩子如何交际: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用什么称呼等等这些都是家长要教的。同时,学校老师也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教师发现学生有一些异常举动,应该及时和家长联系,向家长说明问题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问题。教师经常性的家访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掌握孩子的脾气秉性;家长也应该通班主任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心理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孩子,积极采纳教师的意见,促使家长改变不良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而必要的家庭教育。总之,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仅靠上心理课以及悲剧之后的心理咨询与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将德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例如渗透到语文、品德等其他课程中。同时,渗透到家庭、社会等教育中,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等,老师和家长要携起手来,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抓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努力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齐书敏.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8).

[2]韩清华.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探索――浅析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3]关丽霞.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篇(3)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47-01

“挫折”是指日常生活中的挫败失意。在心理学上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在心理上产生焦急不安,灰心失望的消极状态。而在挫折面前,现在的孩子因为现代物质生活舒适安逸,家长的过度呵护以及学校疏于这方面的教育,造成青少年耐受力极差,经不起挫折。美国著名心理卫生专家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福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社会而深感痛苦。让孩子经受挫折,体验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是提高小孩子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对小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据调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97%的中小孩子想到的是找家长或老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究其原因,就是孩子长期得不到相应的挫折锻炼,心理自我保健差,挫折耐力低,不能自我疏导,合理宣泄、调整、升华。因此,提高小孩子接受刺激的能力,接受适当合理的挫折教育,以便到成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才能受得了大剂量的刺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时候形成的挫折耐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人生。可见对小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挫折耐力,是非常必要的、紧迫的。小孩子的挫折教育亟须强化和提高。

二、对小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途径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可以说是不断克服和战胜各种各样困难挫折的过程。应该根据小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水平,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1.引导小孩子认识挫折

认识和理解挫折是对小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关键,目的在于认识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是由认知观念形成的。因此,在挫折教育中应重视小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对挫折形成正确的认识,把挫折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提高小孩子挫折耐受力的关键。

(1)故事法

为孩子讲一些关于伟人或有成就的人如何应对生活中诸多挫折的事例,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接受生活中的挫折,并认识到挫折是可以克服的。讲这类故事时,首先要抓住教育时机即孩子面临挫折而困惑、迷惘时;其次,故事要生动具体吸引孩子注意倾听,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在讲故事时,还要注意与孩子沟通,如对孩子提问,以加深孩子对故事情节的领悟,深刻地理解挫折。

(2)榜样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具体榜样能加深孩子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增强孩子通用性而对挫折的信心使孩子明白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而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因而,要教育孩子以全国著名的同龄英雄和身边的同龄人为榜样。

2.让小孩子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

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基础,目的在于情感的培养。因此,当他面临困难时,成人常常替他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可能有对挫折的充分感受和体验。只有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挫折所带来的痛苦时,才会激发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动力。

(1)不剥夺小孩子受挫折的机会

心理学家马斯洛论述时,挫折未必总是坏事,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成人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困难都解决了,容忍孩子懒惰等。这样,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哪怕是较小的挫折,都可能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容易消沉、自卑,甚至产生对抗和攻击行为。所以应该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在承受和对待挫折的过程中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2)创设挫折情境

在平时生活中,挫折情景有时很有限,可以主动创造一些挫折情境,弥补利用自然情境进行挫折教育的不足。挫折情景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实际,要尽量让孩子在体验到挫折之后,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兴奋。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艰苦磨炼和提高挫折耐力的条件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锻炼他的性格、意志,提高他的认识水平。

3.培养孩子承受和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挫折,总是难免的,应该谅解和关心,帮助孩子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鼓励他们去战胜挫折。从心理学上分析,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实质上是引导孩子学会协调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其关键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控能力。战胜挫折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归宿。

(1)面对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挫折对天才是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遭受挫折时,我们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有缺点就及时改正及时摆脱心理负担,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所发生的一切。

(2)培养孩子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篇(4)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25-01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而重视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则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孩子耐挫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孩子在遭遇挫折时最大限度的克服畏惧退缩、悲观失望的心理,以避免孩子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从而失去信心,不能正确面对,产生否定自我、否定他人、甚至否定社会的消极情绪。

个案1:李同学平时表现和成绩都不错,五年级时母亲患病去世,使他的精神一下子遭受严重打击。他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学习成绩一降再降并准备离家出走。

个案2:张同学从平时表现来看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父亲开车出了事故,家里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她回家看到父母愁眉苦脸的样子,心理十分难受,从此不想读书。她认为自己成绩再好也没用,反正家里没能力供她读大学。

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许多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生长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及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二是现在的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和健康,总是过分周到地为孩子着想,他们包办了生活中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可以说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在顺境中成长,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万分娇宠,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草而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呢?

一、要树立信心,增强孩子的独立能力

1、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充分创造条件。许多事情,孩子是有能力独立处理的。建议家长首先应该做到改变溺爱娇惯孩子的教养方法,让孩子受些吃苦教育;其次是要增加孩子的劳动量,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不要包办;另外,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即使批评也不能抹煞孩子的进步,这样既纠正了错误或不良行为,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作为教师,应该对孩子进行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根据班上孩子实际,组织开展“向海迪阿姨学习”的专题讨论会,由孩子课前去搜集张海迪的事迹,再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体会。会上,孩子们争先发言,气氛热烈。许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感触:以前要是碰到一点小挫折,就灰心失望,丧失信心,现在,与张海迪阿姨对比,真是惭愧不已。今后,必将以海迪阿姨为榜样,勇敢地迎接挑战。对于小孩子,身边的榜样更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使其奋起。因此,我经常在班上评选这方面的“明星”,让孩子们在相互学习中进行耐挫能力的培养。

3、作为家庭与学校,要培养孩子乐观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教会孩子以平常的乐观的心态对待每一次考试或竞赛中一时的得失,以“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豁达态度去对待学习与生活中的暂时失败,做到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只要有了乐观的态度,就会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帮助引导孩子在挫折、困难、失败和逆境面前,有勇气去面对,去接受,并努力去克服它们。

二、要确定目标,自我控制

例如练长跑,尤其是在数九寒冬,要教育孩子贵在坚持;又如孩子上学回家后,家长可试着解除对孩子看电视的严格限制,让孩子自我控制。只要家长时时注意引导和培养,那么孩子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老师、家长要教给孩子生活的常识及做人的道理,就是交给孩子“钥匙”,让孩子用它去开启生活的大门,辨别生活中的是非,认识生活的真谛。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激励,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勉励他们正视现实,勇于进取。

三、创设良好的环境

耐心的父母、教师和民主的教养方式都有利于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好学、诚实的性格,从而增强孩子的耐挫力。同时,与同伴的交往可以使孩子经历一些挫折,诸如观点不一致、处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能使孩子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和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不仅如此,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这些都有利于孩子耐挫力的培养。

篇(5)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42-02

一、当前,孩子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目标缺乏理性。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已成为家长的普遍心态。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绘画,后天让孩子学舞蹈,搞得孩子无所事从,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心灵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家庭教育内容欠缺合理。现在大多数家长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素质。他们往往热衷于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营养,以为这样就可以保证孩子有健康的体魄。而对儿童的心理状况不闻不问,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结果让孩子在幼年时就丧失独立性,产生自卑、紧张、焦虑、逆反等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非常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很淡薄,甚至觉得没有必要。从而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能力不强,道德品质不佳,心理素质不高等缺点。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名成就,智力因素只占百分之二十,而百分之八十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将教育的中心内容放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上,才是符合当今的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

3.教育方法不够科学。经过初步调查,学生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

(1)过度保护。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重视孩子自立意识、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无原则地包办、代替,使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过分依赖、胆怯、自私、霸道等特点。

(2)过度严格。表现为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忽视孩子的独立性。经常对孩子进行严厉的管教和强迫的教育,使孩子形成胆怯、盲从、缺乏自信和自尊等性格特征。

(3)过度放纵。有的家长怀有“树大自直”的态度,对孩子教育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孩子形成不守规矩,没有良好的习惯,懒惰贪玩、行为散漫、缺乏责任心。

根据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现状,在学生成长教育中,家长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理性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教育方法。要做到以上五点,提高家长素质势在必行。

二、提高家长素质,家长学校尤为重要

近几年来,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这一举措,经过反复的实践表明,它在指导家长进行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校务公开与家长会相结合。为使家庭教育科学规范,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补充和延伸。我校在每学期开学初,首先召开全校学生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规;汇报一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公开学校的管理思路、管理重点及管理措施;使每位家长都能明确学校的管理方向,便于携起手来,共同撑起教育下一代这片蓝天。

2.家长自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按照教学计划,每位家长都有《家长读本》这一通用教材。学校针对教材特点为家长安排自学,每学期按教学计划给家长编拟学习提纲和自学内容,并建议家长按课后思考题写出学习体会,也可以对照自己以前的教育方法撰写出教子经验。每学期由各班主任针对班级学生教育现状,给家长上一堂以家教方法为主的指导课,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个性特长、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等问题。针对学生实际,给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法。每次讲课都能让家长学到“一招一法”,而且一学就会,学了就能用。在课堂上,我们能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用一事一议的形式讲给家长听,家长听了感到挺解渴,回家教育孩子就能用上。这样一来,家长学校逐渐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另外,学校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人进行专题讲座,根据孩子所在年级的年龄特征分段进行。给低年级的家长讲《怎样使你的孩子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给高年级的家长讲《怎样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谈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各班还分别进行“共筑希望”“托起明天的太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要把财富留给孩子,要把孩子变为财富”等讲座,目的是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指导,力求让每一位家长都有所收获。

3.心理健康和家教咨询相结合。根据教育形式的发展,学校设立了健康家教咨询室。由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开展咨询活动。针对独生子女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及时进行疏导,使其健康、活泼、快乐地成长,并且做好家长教子咨询。少先队辅导员每一学期定期给全体学生家长做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这样既解决了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烦恼,也解决了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篇(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现在是越来越幸福了,可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更加突现出来,主要表现为:

1、 惰性心理。现在多数孩子怕脏、怕累、怕劳动,自觉性差,在家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的事“不能”自己做;在学校,不愿主动帮助别人;学习上,只重视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不求自学进步,得过且过,有的甚至抄别人作业,花钱雇人写作业、做值日。

有的孩子,在学校很自觉,很勤快,在家却不然,家校表现不一,虚荣心强。

2、 挥霍心理。

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在父母矫惯下的孩子更是“金枝玉叶”,有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自矫自贵,吃新鲜的,穿时尚的,用名牌的,办事非常“大方”。为了自我需要,为了朋友面子,甚至为了人前显贵,他们能向网吧、餐馆、商店挥金如土。

3、 依赖心理。现在我国城市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农村家庭也不过两个孩子,这就使孩子生下来就受到几位亲人的关爱或溺爱。有的家长对孩子处处迁就,事事代劳,使孩子在家养尊处优,完全依赖父母。一位小学生因迟到两分钟,被困校门外,自己却不知呼叫门守,而跑回去求助父母帮助进校。也曾有报载,某小学,每天都是爷爷奶奶帮孩子做值日。有的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无意中助长了孩子的霸道心理和依赖心理。

有的家长坚信“孩子再大也是孩子”,不放心孩子的安全,不忍心让孩子辛苦,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事事叮嘱孩子,处处限制孩子,总喜欢让孩子在自己画定的“圈”里活动。孩子没有自主机会,自然形成依赖心理。

4、 脆弱心理。孩子们多数都生活在顺境中,事事随心所欲,没经历过坎坷,心理素质脆弱。一名小女孩与同伴玩耍时,无意中弄断了别人的跳绳而痛哭流涕――经受不了失误;一名同学因连续输给对方三个卡片,恼羞成怒而大打出手――承受不了失败;一名学习较好的住宿生,在一次晚自习中,因解不开老师用来综合练习的一道思考题,而跳楼自杀――接受不了困难;五年级学生李小玉,由于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辅导,使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次考试后,老师为了增强其成就感,激励其进步,在班级中认真表扬了她,同时还让她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谁知,老师的良苦用心,不但没使其产生更大的成功的喜悦,反倒使其感到很大的不自在,很快,她的成绩又回落了――连成功也成了心理负担;一阵细雨,把一名没有雨具的孩子“挡”在了家中,从而失去了一天的学习机会,可老师谁都没“敢”批评他,因为“安全”责任谁都承担不起……。现在的一些校园暴力,往往也是孩子脆弱心理的极端表现。

孩子的脆弱心理,是学生自我矫贵的表现,是亲人溺爱的恶果,是社会偏袒的结晶,也是教育失败的产物。

5、 孤僻心理。有的孩子,不善与人交往,得不到同伴的认可和赏识,自觉孤立;有的孩子,不爱与人交往,总认为这个不好那个不对,自我封闭。他们学习中,不与人合作,遇到问题,也不主动向别人求助,玩耍时,总是“不合群儿”,对许多活动都不感兴趣,缺少童真、童趣,孤僻安静。尤其在单亲儿童、留守儿童中,这种情况较重。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虽然只表现在少数孩子身上,但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加强孩子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以避免再次出现那些不该发生的“马家爵”、“牛家爵”事件。

二、 孩子不健康心理素质的矫正

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但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向着人生的正确方向发展,还会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1、 让孩子感受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学生以学为主,但必要的劳动会改变孩子的心理素质。家长和教师都应让孩子参与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辛苦和成功的喜悦。

在家里,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孩子勤劳自主的习惯,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玩具,收拾学习用品,布置整理自己房间,打理自己梳头、洗脸、叠被子、换衣服等事项,学会清洗自己单薄的衣物,教会孩子洗碗筷、做家务,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支持孩子劳动,包容孩子劳动中的失误,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快乐和需要。

在学校,老师应积极支持和引导孩子自觉参与集体劳动和公益劳动,让孩子自己做值日,自己整理书桌,合理摆放文具,参与学校的种草养树、栽花护花劳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集体劳动的快乐和利人利已、创造美好环境的欣慰。

必要的劳动不但能矫正孩子的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还能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辛苦、金钱的可贵,从而自我抑制挥霍心理,既锻炼身体,又学习本领。只要多指导和帮助,教会劳动技巧,多提醒和关照,保证他们的安全,短时的一般劳动还是必要。

2、 给孩子留点空间和时间。尊老爱幼是中华美德,孩子需要呵护,但每位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立足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在爱孩子的同时,要保持理智,给孩子留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孩子的个性得以显现和发展。

有的家长求才心切,让孩子参加各种艺术班、智能班,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只要自己喜欢的,认为有前途的,就努力让孩子去学,剥夺了孩子实现美好童年梦想的权力。使他们生活变得枯燥、劳累。要知道善意刻求下的“软刀子”更易刺伤孩子,使孩子一生失去可能该有的幸福,所以有的轻生,有的叛逆,有的用谎言欺骗父母在外面混,这是因为外面有他们的天空,他们宁可要苦中乐,也不愿做笼中鸟。要让孩子成才,首先应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不能“硬打鸭子上架”。同时,还要给孩子一定的自己选择决定的空间。

有的人认为时间就是效益,并把它用在了孩子身上。在学校,各科老师加班补课,各种复习资料,搞得孩子手忙脚乱,各种测验考得学生晕头转向,使本来掌握的知识、技巧在花样翻新、七折八拐的试题面前,逐渐变得扑朔迷离。在家里,有的家长只是让孩子学,却不知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教育孩子。一次学习研讨中,一名学生抱怨父母只强调自己家庭学习的时间,却不问学习质量,学不够时间不行,在那里装学却能认可。“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欲速则不达”,给孩子点时间,还孩子的本性,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3、 是非分明莫袒护。孩子之间,难免与人有磕磕碰碰的事,遇到后,教师或家长应该先详细了解情况,再站在公平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去化解矛盾。作为教师,不能看学生平时的成绩或守纪情况,武断偏信;作为家长不能分别人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处理孩子问题,不能出于公心,有的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寻机报复,有的则会因受到袒护,而有恃无恐,逐渐形成娇贵或暴力心理。

4、 让孩子体验成功与失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还应看到孩子的缺点与不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要用成功激励他们,也要用失败锤炼他们,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质。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10-01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的一天基本上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健康的保证还要来自于幼儿园的教育,其主要体现在运动活动上。运动的宗旨在于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其终身具有健康的身体奠定扎实的基础。幼儿活泼好动是好事,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对于小孩子的运动有一定的引导。因为专家说,幼儿的运动影响着他们大脑的发育,当然也会影响幼儿的智力开发。它主要是通过体育游戏、体操、器械活动和自然因素等来达到锻炼身体、激发兴趣、体验乐趣、增强体质、提高能力的目的。

一、幼儿运动的现状

没有父母、老师不想孩子身体健康,但是很多父母、老师并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儿童的意义所在:

情景一:幼儿园放学时,聪聪的额头冒着汗珠,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妈妈,今天我们小组赛车第一耶!”妈妈敲着他的额头说:“让你来上学,又不是让你来比赛的!上课多听讲还差不多。”听了妈妈的话,小聪一下子焉了,一脸的失落和沮丧。

情景二:体育活动《摘果子》中,教师要求幼儿必须走过“独木桥”,钻过“山洞”才能摘到果子。老师交代了要求,幼儿活动时,教师只是随意巡视,不再强调规则,导致孩子放任游戏。

这种教育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学习就那么重要?体育就真的不重要?体育游戏具有竞争色彩,幼儿通过努力可以不断达到更高的竞技水平,通过胜负的差异,体验成就感与荣誉感,在享受成功与胜利的愉悦时,也增强和发展自信心,从而形成顽强拼搏、机智勇敢的品质。

美国的教育家克罗瓦尔说过:“运动是智力大厦的砖瓦。”因为,运动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呼吸,脑细胞可以得到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给,使代谢速度加快,脑的活动也就越来越灵敏。

在活动场地上,教师引导孩子孩子们自由地翻滚着:让我们变成风车吧,你们想想它们是怎么翻滚的?于是有的幼儿蜷缩着往前翻;也有的幼儿两个合作地翻;一会儿大风,速度加快,一会儿小风,速度减弱,快快慢慢向前进,过一阵,转风向了,孩子们又开始玩的不亦乐乎……在游戏中,幼儿情绪高涨,不仅完成了体育锻炼的要求,还增强了孩子的体质,培育了孩子的合作品质,达到了发展幼儿的目的。

只有孩子的身体素质过硬,才能迎接将来繁重的学习。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喜欢运动的孩子不仅身体棒,而且个个精神饱满,思维敏捷。

二、幼儿参加体育运动的策略

幼儿教师如何利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幼儿参加体育运动呢?如何帮助幼儿克服各种困难,养成参与运动的习惯呢?

《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意味着在体、智、德、美等各项教育活动中,体育居于占先的重要位置。我们要把体育运动当成一种习惯培养,只有做习惯的主人,才能让好习惯带我们走向成功。

1.要让孩子喜爱运动

老师要多动脑筋,让一些有趣的活动吸引幼儿,如小组合作进行插塑,让有限的玩具发挥到最大的效益,孩子们在活动中叽叽喳喳,推倒到再现,反复地摆弄,促进了孩子小肌肉的发展;再如跳绳、绳子变戏法的游戏中,孩子的大肌肉得到了锻炼;还有一些游戏还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孩子们在活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了。

2.运动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活动筛选,比如,中班可以要求孩子们运球,在小班会拍球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连续拍,从逐步走拍,再到运球,不要求孩子完成的有多好,只要努力就行;再如钻洞洞、爬山、跳绳等。这些游戏都符合中班孩子的运动要求,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在这些活动中都能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

3.帮助孩子制定活动方案

幼儿活动需要合理的规划,否则,都是一盘散沙。因此,合理地规划方案,充分跳动孩子的积极性,才能让孩子自由自在、健健康康地成长。

篇(8)

中图分类号:G4

轮滑运动自从20世纪初在美国和欧洲得到广泛开展,一些国家纷纷成立了轮滑协会。1940年4月28日在罗马举行的第43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议上正式承认了轮滑项目的国际联合会。1947年,在美国的华盛顿举行了首届世界花样轮滑锦标赛。1992年国际奥委会决定把轮滑球运动队列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当今世界,轮滑运动风起云涌,作为一项时尚运动,吸引了大批的爱好者,在这支越来越庞大的队伍中也渐渐出现了一群非常可爱的“轮滑宝贝儿”,他们最小的三岁,最大的也不过七岁。看惯了时尚前卫的都市青年们脚蹬轮滑鞋悠然穿行于大街小巷,再看眼前这群“小人儿们”居然也象模象样地一身行头,酷酷的装扮,令人忍俊不禁。

一、幼儿园开展轮滑教学的有利条件

轮滑运动是一种适合广泛开展又十分受益的体育运动,容易学习掌握。能否在幼儿园开展这项运动?大家知道,幼儿时期是平衡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由于幼儿重心较低,身体灵活柔软,自然平衡容易掌握,学习起来会比成人快,因此,幼儿学轮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幼儿园开展轮滑教学的教育价值

1、学习轮滑可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轮滑不仅能够促进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机能的改善,增强臂、腿、腰、腹等肌肉的力量和身体各个关节的灵活性,对增强幼儿身体平衡、支撑能力以及小脑的发育等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轮滑练习可以提高孩子心肺功能、灵敏度、平衡能力以及身体协调性。有的孩子以前经常感冒,但练了2、3年轮滑后体质明显改善,很少生病了;而且小朋友们在一起练习,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大大提高。

轮滑运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喝水等生活卫生习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许多孩子的胃口好了,吃什么都香,个别孩子挑食的习惯明显改善;孩子们午睡较以前更快地入睡,睡的时间也比较长;幼儿活动前、后逐渐养成了喝水习惯。有时还喝一点盐水,及时补充体内由于大量出汗而丢失的钠。

2、幼儿轮滑能全面提高运动潜能

轮滑能全面提高宝宝以下几个方面的运动潜能:体能,耐力,身体平衡性、灵活性,大脑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性,运动反映的快速准确性,能有效地改善和避免孩子因为运动智能开发不良而出现的问题,如躁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耐性、过分安静、胆小、没有表现欲等。

3、轮滑提供给孩子更多参与及展示的机会

轮滑运动在儿童中很受欢迎,能使孩子从小树立起竞争意识,我们应该加大力量发展儿童轮滑运动,给孩子们更多的参与及展示的机会,把这项运动在儿童中搞得再好一些!

幼儿对轮滑活动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愿意自己动手穿轮滑鞋、戴护具,通过多次、反复练习,促使幼儿进一步掌握了左右概念、在中班上学期末就学会了系鞋带,以及把东西放在指定的地方等自我服务的技能。

4、轮滑能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掌握了初步的安全知识,又有了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醒孩子万一摔倒应争取降低重心,抱头、团身,使肩膀首先着地,尽量避免直臂单手撑地,以免损伤手腕,把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可以结合“我会当心”主题活动,请幼儿自己说一说轮滑活动中容易出现危险的地方,自己动手画安全警示图,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三、幼儿园开展轮滑教学的注意事项

幼儿轮滑多以速度轮滑基础为主,对孩子进行适量的训练,力求让孩子在提高运动量、锻炼自身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同时,去快乐、自愿的进行。

1、在中大班幼儿中,全面开设“幼儿轮滑活动课”,时间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上、下午课后,聘请专业人员担任教练。

2、从兴趣入手。对孩子来说,就是用一切办法让他们“玩“起来,但是这个“玩”的度一定要很好的掌握,以便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可以利用玩来结合所要教授的内容,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很容易的就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动作。在教学中要注意:如何运用游戏手段进行练习;带班教师应该掌握熟练的轮滑技能,可以进行更安全的保护;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3、轮滑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他们的表现欲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外向型的儿童,不能任其表现欲无限制膨胀,导致运动过量;对内向型的儿童,要及时发现并肯定进步,激发其表现欲。

4、轮滑扩大了孩子的社交范围,提高了交往能力。随着孩子们轮滑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练习场地改到广场上。面对许多不熟悉的人,要引导、鼓励幼儿之间进行简单的交往,比如主动说说自己的名字,在哪里上幼儿园,或询问对方;戴护具时互相检查、互相帮助,溜上几圈后切磋一下技能等等,让孩子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有效增强交往能力。

篇(9)

王少卿: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素质。您是从事教育学研究的,能简单说说父母与孩子成长的关系吗?

蓝黛:从某种程度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继续。一方面,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无可选择地继承了父母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孩子生长在由父母营造的氛围之中。父母的师表作用与自身素质紧密相连,父母的素质,包括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就越强。

王少卿: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博士认为,如果对现时的家长实行民主选举,或者资格考核,采用“能者上、庸者下”的办法,很多家长可能就要下岗了。他甚至提议,对家长要采取“持证上岗”的制度,不合格者不许上岗,您认为如何?

蓝黛:现在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这是件好事,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提高孩子的素质应该从自己做起。孩子是家长的作品,画家的水平不高,这张画无论如何也美不起来。此外,家长们缺乏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大多只是凭感觉教育孩子。但这种情形目前已有所改变,随着家庭教育热的升温,家长们开始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了,这也是近几年家教书籍一直畅销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其实我们并不要求每个家长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有的放矢、科学地进行教育、引导。

为人父母的三个基本素质

王少卿:在讨论家庭教育的话题时,人们谈孩子素质的比较多,而谈家长素质的却非常少。您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蓝黛:作为家长,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素质:一是健康人格,二是爱心,三是责任感。

首先,家长必须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要有健康的人格,在孩子面前用最基本的素质去约束自己。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影响很大,就如日常行为中,家长喜欢打麻将,孩子也会跟着学。也许你的孩子学业上很优秀,但在做人上可能会栽跟头,因为你没有给他一个健全的心理,一种对待苦难的承受能力,孩子只有心理上没毛病,才能适应社会。比如孩子一次考试考不好,心理健全的家长会教育孩子带着一种轻松的心理去对待,而心理不健全的家长会给孩子压力,使他觉得无法解脱。

家长要具备的第二个素质是爱心。爱孩子不能过于功利,把所有的未来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培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家庭成员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必须有爱的氛围。家庭氛围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不良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文明的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

家长要具备的第三个素质是责任感。现在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因而,家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对任何事情都要持平常心,面对人生的坎坷,以快乐为原则。教会孩子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培养他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炼属于自己的教育模式

王少卿:有句话说,3岁决定一生,有道理吗?

蓝黛:我认为早期教育是对孩子思维模式和潜力的开发,当然越早越好。家长应该读一些相关的教育书籍,了解各种年龄段孩子发展的特点,掌握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技巧,根据身边出现的情况,及时分析、比较自己的教育是否成功,成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的,别人是如何成功的。

王少卿:面对国外和国内许多成功的教育模式和理论,家长应该如何取长补短?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42-0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整体素质就难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常常会发生诸多的心理困扰和消极情绪,甚至精神障碍。能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都能健康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20世纪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沟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 中职生心理问题成因剖析

如今的中职生生理上成熟,心理上很稚嫩,看上去像是成人,实际上还是孩子。在生活过程中,还不懂得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进行人际沟通,如何对待挫折,如何调整自我情绪,如何改变自身不良的性格习惯。因此,生理发育提前和心理发育滞后的矛盾,是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由于学校教育失当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学生的基础差、学习动力缺乏、自控力和辨别力也差、加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时刻刻刺激着学生,学生整日处在高度紧张、焦躁、恐惧、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失望中,从而导致心理疲劳,引发各种心理疾病,特别是强迫症、自卑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空虚症以及神经衰弱等组成的精神障碍在中职生中发病率较高。家庭教育失误使当代学生个体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大多数父母出于“望子成龙”的极高期望值,当孩子的学习与家长的期望有所偏差时,家长不是训斥就是喋喋不休地唠叨。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使一些孩子产生孤独、逆反、封闭的心理障碍。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由于中职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3 从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首先,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及片面追求升学率怪圈的干扰,社会各界人士普遍把学校的好坏标准、档次高低、质量优劣定位在升学率的高低上,这就使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特点带来的“先天不足”而失去竞争的优势,甚至有人把职业学校视为异类。其次,一些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孩子引向只注重学习成绩或混个毕业证而忽视心理健康的歧途。还有少数家长全然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以及不认真的态度草率处理婚姻、工作、人际等关系。另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人员缺乏,组织机构不健全,加之目前教育管理部门缺少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的具体量化指标,致使基层中职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化,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研究呈现出无序和放任自流状态。

4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方参与社会生活,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认知、意志、情感等心理品质,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注意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学会角色转换,增强社会适应性,拓宽社会知识面;还可以增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磨练意志力,正确认识自己。

学校、家庭、社会应相互沟通,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时,绝不能忽视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学生出现问题尽量让其父母协助,借助社会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延伸,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

必须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根本性和切实性的依托,学生掌握一种基本的调节心理健康方法,及时恰当地宣泄心理障碍的郁结。每个中职生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个体,必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缺陷。这些心理缺陷常常导致心理失控,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妨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学会调节自己,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在心理缺陷面前,不应一味自我贬抑,而要把它当成奋斗的动力。

5 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在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仅应注重知识灌输,更应注重针对性和指导性;注重个性教育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心理出现“症结”,要专门进行教育疏导,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其次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再次开展的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展示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上一篇: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 下一篇: 初中物理浮力的定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