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3 10:46: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篇(1)

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是形成现代文明及生产方式的基础,地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地理信息汇总全球化成为可能。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设置的高中地理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在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及树立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新课改理念下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状况之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教学的有效设计提出了五项基本理念:首先,高中地理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其次,建立丰富多样有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第三,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及探究式学习,重视对地理学习的探索;第四,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最后,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合评价的结合。依据上述新理念不难发现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令学生“只背不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令地理学习的意义只停留于表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结合新课改理念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设计

二、构建与生成―高中地理课堂有效设计之途径解析

1.领会新课程理念准确定位是前提

没有充分领会新改革精神是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片面或者错误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传递的信息从根本阻碍了新教学方法的渗透。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因素,强调人地关系为内容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给教学提供了一条主线,即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区域发展。由此看出,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应更加突出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发展性和实用性。因此,将课程主线明确定位于此将有利于从宏观上正确带动整个高中地理活动的有效设计。

2.结合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是重要途径

据文章上半部分所述,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就成为这次改革中的重点。结合新课改我们的教学方式应逐步从“教材本位”像“标准本位”转变。就这点来说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应秉承“科学原理与基础―认识与分析问题―自己的行动与情感态度”这条主线,以探究式及合作式的教学方法丰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能围绕主题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同时又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有效课堂设计的定义。无论是探究式还是合作式的教学方式都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这种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方式才能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让学生学会从合作中综合分析一个地理问题。

3.依据教材创新地理活动课程是关键

新课程标准将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部分提升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地理活动部分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思考性活动。这类活动实际上是对地理教材内容的反思和巩固;第二,实践性活动。实践性活动强调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切实有效的应用,针对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第三,探究性活动。建立在思考型和实践型基础之上的探究性活动针对的是教材和习题上的开放性题目,研究性及探索性要求强的特点十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现阶段高中阶段的地理课鲜有涉及活动课内容,如果教师能将地理活动课提升到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既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又是强化地理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4.有效课后作业设计突出实践意义是保障

作业布置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工具同时也是检测课堂教学成果的普遍方式。课后作业应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后作业的检测功能并不在于区分学生好坏而在检验课堂教学的开展状况。片面的作业布置理念使得作业成为学生的一项负担,画洋流图、算时区、背地区经纬度的传统作业形式早已让学生感到厌倦。如果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将地理作业与实际结合将从根本上改变地理作业乏味枯燥的问题。比如,在4月20日刚刚发生的四川雅安地震,在缅怀死伤者的同时四川频频地震也涉及诸多地理问题。教师可以此为题,让学生分析四川的地理位置、板块构造及地震带位置,设想下灾后重建方式。这样联系实际的开放式作业不仅是对学生地理能力的训练也较好的呼应了上文中教学方式的改革。

三、结语

为了适应时展,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做出了巨大变化。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善待地球珍爱环境成为了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共提出四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高中地理教师构建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

篇(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目标就是改变过去强迫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风,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二、教师方面

1.课前认真备课

备课要“五备”也就是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练习、备学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部分教师不深入了解学生,没有考虑老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导致老师讲课脱离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们必须研究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课堂运用科学方法

(1)调动学习地理兴趣。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兴趣,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设计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创新意识。组织学生体验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刺激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2)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对于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大作用。(3)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每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探究、合作、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中懂得了学习,学会了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灵动的、有效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不要老师,相反整个课堂是在教师的策划导演下学生自主有序地进行的。教师的工夫不仅在课堂的点拨上,更在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巩固。

3.课后反馈练习

高中地理新课标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课后反思

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认为一个教师不经常反思,他的水平只能停留在原地。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反思”———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通过思考、发现并将成熟的经验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三、学生方面

1.合理安排时间

要学习好,首先要安排好时间,这就要求学生制订好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用以指导自己学习。规律性的学习往往是取得好成绩的指路明灯。

2.预习、听讲、复习

课前预习可以利用练习册的基础知识填空,了解本课的大致内容,把自己弄不懂的问题作好记号,提醒自己。上课专心听讲,不仅要把预习中的问题与老师讲解的内容比较,而且要记好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复习时要独立完成作业,抓住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篇(3)

要更多地将素质教育中知识和个人实际结合,在教学前目标的计划中,要结合上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明确学生的个人发展状况不同,吸收能力也不相同,从实际出发,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真正热爱高中地理,从中掌握到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2.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的确,在现阶段很多的地理课老师在上课时仍然带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上课,对课程的教学处在机械的状态,地理教学也只是形式过程,没有实质性的改革教学模式导致地理的尴尬局面,很多老师只是流于上课内容,无视了课后训练和加强,课堂上课中也是独立枯燥地讲述,没有让学生与其一起互动交流,这样取得的效果往往是低微的,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非常重要,要摆脱地理课程沦为鸡肋的局面,需要老师自身对这门课程采取重视的态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够将知识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主动思考背后的意义,这才是高效教学的最好方法。每当老师上完课后,要学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反思自己课前的准备中是否存在不足的地方,在下次上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和优化课堂,让学生主动思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结合实际和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多方位教学

很多时候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摆脱机械化的教学状态,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形式,不让课堂流于形式化,不让课堂过于偏离实际轨道,而是要结合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讲述,这样能让学生更多地理解和加深印象。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个性,老师还要在上课过程中多方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面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选择性地教学,这样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些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也会因为得到教师的关注而尝试进步,尝试努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4.教学过程合理,课前准备充分

单调,翻来覆去重复讲的教学内容无疑会让学生感到无趣、乏味,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学生就会自然地对高中地理教学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老师要制订合理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上课表现和课后训练成果,来制订符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内容,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让课堂真正变得生动活泼。结合新的教学方式,不单单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还要让他们参与到其中,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课外学习情趣,树立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意识,让他们能够真正意义上学懂地理,而不是单单为了将来的高考而机械化地学习,也让他们为今后的深造提前打好个人基础素养。

篇(4)

1 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教师过于强调预设,对生成问题置之不理;二是教师过于关注生成,使教学目标偏离方向;三是教师缺乏基本素养,让生成资源悄然流失。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忽视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预设之外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反之,教师如果善于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不仅有助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生命的关爱,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有效管理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 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我们研究的“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出现的超出预设方案的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行为的即时信息,是由于教学的双向互动、学生的不同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他们对情感的不同理解等原因而即时生成的各类事件或因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同的生成性问题,其利用价值也不一样。积极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被用来辅助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课堂是动态的,教师要在瞬间判断和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问题,对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敏锐观察能力、正确把握生成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3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类型多样,有个体生成性问题和集体生成性问题,有课程内生成性问题和课程外生成性问题,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哪种生成性问题,一般都是有因可循的。

3.1 文本因素。当学生自主使用、感悟文本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研读、理解文本时,可能由于文本内容激起学生的兴趣点或文本内容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时,教师应乘机调动学生探究或质疑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成性问题进行再思考、再探究、再建构。

3.2 学生因素。学生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个人经验、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地理观念、地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由于班级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结果。

3.3 教师因素。教师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性格爱好、人格魅力、个性品行、工作态度等,教师的这些差异也是教学活动中影响生成性问题的重要因素。如,当教师任教一个新班级初期,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让学生来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也能缓解尴尬气氛。

3.4 环境因素。环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环境因素有时能影响甚至决定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结果。如,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舒适的教室物质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更多的富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再如,教室外的噪音和人员的不停走动,会使部分学生目光和听课注意力转移,成为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成性问题。

4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没有规律可寻的。只要我们对诸多的生成性问题的应对方法进行总结和锤炼,就能探寻到应对生成性问题的有效策略。

4.1 课前充分预设,关注生成。高中地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难以全部预知的。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地理思维能力、社会阅历、心理特点、听课状态以及课堂具体教学内容等,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对课堂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使教学尽可能在预设之内生成。当然,课堂是复杂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变化,应该进行弹性预设。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合理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4.2 课中智慧处理,应对生成。丰富繁杂的生成性问题普遍存在于常态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符合地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往更广或更深处进行积极探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符合地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如果对课堂整体没有太大影响的,教师不必刻意去制止,最好采用轻描淡写应对法,如用轻柔的语言进行提醒或用眼神、肢体语言示意学生停止不当行为。反之,如果教师进行深度干预,如点名批评或严厉训斥,不但会打击学生,影响课堂正常的教学进程,也会破坏课堂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对课堂教学影响较大的如大声喧哗、在教室内来回走动、与他人发生争吵等,教师不能纵容,要立即介入,尽快让课堂走上正轨。

篇(5)

在研读新课程标准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对能力的要求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往往也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关注的部分。新课程标准主要涉及地理概念及地理事物基本特征、地理最基本的原理及其规律、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实际生产及生活、对图表文字等信息的判读和填绘及有效信息抓取、基本地理计算等。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Ⅱ中关于乡土地理方面的教学资源约11处,有的需要学生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加以调查了解、对当地产业活动提出可行性建议、对当地商业网点布局及商业活动类型进行调查并作简要评价等。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需参考教学参考书,就教材中所展示的乡土地理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在课程标准要求、教材之间寻找对应的切入口。

如在学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中的人口增长模式内容时,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活动要求查找当地的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填写表格后做出曲线图(主要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率),结合以上材料进而判断出当地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此时,教师可搜索更多与本学习内容密切关联的资料供学生分析,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解决教材中活动题所提出的问题。在学生们将自己所填写的表格、绘制的曲线图展示后,教师还可将判断区域人口是否进入老龄化的数据标准告知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人口老龄化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去深入剖析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主要影响。教师还可介绍关于“人口红利”及“人口窗口期”等新概念,展示人口专家针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的主要策略建议。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思考自己家庭中组成成员的年龄结构,预测未来其家庭应人口年龄比例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教师还可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曾经和近期所推行的人口增长政策的原因及可能影响。整个课堂教师应尽量减少自己集中讲授的时间,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思考,鼓励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所得,教师最后进行小结,通过多媒体课件加以展示,引导学生将相对完善的获得记载下来。这种对新获得的信息的思考与分析过程可以便于学生在新的学习情境下顺利迁移,这种学习不仅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一旦学生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是有用的,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一定更为浓烈。

二、精巧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入

很多时候,教师们会发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后特别容易浅尝辄止,学生往往觉得意犹未尽,适当留白自然很好,但学生的思维未达到理想的状况未尝不是一种遗憾。

存在这种问题的课堂自然和教师的备课仓促、粗糙关系较大。笔者在课堂教学时绝不会因对教材的以往印象而懈怠,面临新的学情和新的时代变换,必须重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基线必须是更好的便于学生的思维打开和走向深入。

如在学习区域产业活动这一内容时,笔者根据湘教版教材中这一内容相对较为单一的现状,结合其它版本新教材及原人教版老教材中这一教学内容并引入乡土地理加以有效整合。引导学生利用假期了解家乡所在地农业生产类型,分析其主要生产特点。在多次比对并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更为顺畅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从农业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依据不同分类依据)着手并结合导学案填写,要求学生回顾学校所在地的气候特点思考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区域产业活动区位条件(区位因素)的角度(自然、社会经济、有利、不利等),还可以渗透关于生长期、生长周期、无霜期等概念。教师可结合教材中所列举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这些配套训练巩固新学内容。在学习完水稻种植业这一重要农业地域内容后,还可结合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发展建议,进而思考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商品粮地位下降的原因。依据高中生的喜欢新鲜事物的性格特点笔者还有意识的引入了新闻媒体中出现的较为新颖的关于农业的概念如新农业、规模化农业、石油农业、订单农业、高效农业、处方农业等,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对这些新词语的理解,教师最后加以小结。根据当前我国农村出现的众多经济合作社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试图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可能方向。

这种基于教材并体现整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思维的层层递进,学生在逐级思考的过程中动力不断,教师及时介入并加以纠偏可以确保学生的思维顺利打开并得到拓展和深入。整个课堂学习充满了原生态的生成氛围,地理学习会极具乐趣且教学效果得以最大程度放大。

三、强化反思,及时弥补教学缺憾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效果更优的最佳路径正成为众多高中地理教师的共R。在高中地理课堂引入乡土地理时极容易因众多突发状况而存在一些缺憾。教师应在自己的备课笔记上留出了专门的空间进行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中闪光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及时加以记载,每次在备课前必须研读上一年这一内容教学时的设计及反思以扬长避短。高中地理教师往往任教班级较多,每次上课后及时进行反思还可以使得下一课更加娴熟完美。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50-02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与传统的地理课堂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无论是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高中地理教师与学生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方式均有着较大的变化。国内外的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被高中地理教师竞相搬上讲台,使得原本在高中映射下的高中地理课堂逐渐的活跃起来。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逐渐映入了人们的眼帘,即如何才能够将活跃的课堂与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结合起来。伴随着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先进的评价方式的运用以及丰富多彩的现代教学方式逐渐被运用于现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却凸显出来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自有教育,便开始了对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关系问题的探索。我国传统教育之中认为“师道尊严”,往往认为教育者处于教育活动之中的主体。通过教育者对于教育内容的整合,经一定的教学媒介进而传授给学习者。学习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类似一个容器,将教育者传输过来的知识,全盘接收。但是,伴随着人们对于教育活动思考的日益深入,部分学者又认为学习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例如,以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所认为的“以学生为主体”,使得整个教育活动又指向了学生,认为学生是对于知识与技能的重新组织者,教育者所设计的教育活动需要通过学习者进行重新整合,因此,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也面临着关于“谁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的探讨。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则很难真正地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主张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即在整个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提倡让学生能够自己去主动获取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但是,在具体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部分地理教师片面地理解 “自主式学习”的内涵,而直接导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降,这无疑是对教育活动之中教育者与学习者两者地位理解不清所导致的。笔者认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育者与学习者两者之间均为主体。但是,面对的对象不同,从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来看,即“教”来看,高中地理教师由于“闻道先”于学习者,因此占据着“主体”地位,在“学”的活动之中,由于高中地理知识要通过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而最终纳入其知识结构,则可以认为在“学”的活动之中,其是主体。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要能够在教育活动过程之中把握动态的主体,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合作式学习与“合在一起”学习两者之间的区别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主张合作式学习。从教育史上来看,较为成熟的提出“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可以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合作教育学”。Cooperative Learning被提出后,逐渐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重视,尤其是西方国家的重视程度更为显著,逐渐发展成为了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模式。例如,Robert Slavin的“Student Team Learning”(学生团队学习模式);S.Sharan的“Group Investigation”(团队探究模式);J.Britton以及D.Barnes的“Collaborative Approach”等等。但是,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合作学习”具有不同的见解,这使得目前对合作式学习模式还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是,结合“合作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来看,合作式学习对于促成学生多种能力的共同发展、促进学生习得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均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从目前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来看,由于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合作式学习认识不全面,进而使“合作式学习”变成了“合在一起”学习。所谓“合在一起”学习,是我们常见的在一起学习。即每个个体之间各学各的。个体的学习活动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学习关联并不是十分紧密,这直接导致“合作式学习”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优势。同时,由于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使得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认为不采用“合作式学习”,似乎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从整个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合作式学习”来看,其仅仅作为一种新课程的表现形式,而忽视了其内在优势的运用。从学生来看,许多学生从内心上来讲,仍然将自己看做单独的学习个体,根本不具备参与合作的心理状态。更有甚者,笔者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常常发现部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与课堂教学活动无关的活动。例如,部分学生借助地理课堂的“合作学习”探讨与地理课堂教学完全无关的事情,等等。同时,由于部分高中地理教师缺乏对于合作式学习的研究,许多学习在合作过程之中,并没有被安排到具体的任务,很多学习较差的同学更多是成了陪衬和观众。这使得“合作学习”成了一纸空谈,因为在探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时,对于“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其他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三、给学生以正确的、科学的赞誉

笔者参观过几次高中地理公开课后发现,新课程影响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赞誉之声不断。但是,笔者发现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即当学生回答错误后,仍然可以得到教师的赞誉之声。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提问学生时,让学生陈述“沙尘暴”时,一个学生脱口而出“狂风四起,扬起地面尘土”竟然得到的赞誉是“极富创新精神”、“你真棒”以及热烈的掌声。学生在回答地理教师的相关问题时,当学生的回答缺乏科学性时,竟然能得到教师跷起大拇指的赞扬……虽然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要给予人文关怀。课堂的整体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但是,如果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不分回答的是否正确与科学,一概的采用“真棒”“很好”等词汇进行表扬,就能够真正的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吗?笔者认为未必。笔者认为的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与鼓励性为主的科学的评价制度相统一。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来看,由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知识点的陈述(这一点可以从高校之中一直将地理学科划分为理科可以看出),因此,对于正在处理成长之中知识与经验相对并不成熟的高中生来说,不可能每个回答都可以得到教师的赞誉。当地理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形式化的评价形成习惯时,虽然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其消极作用更胜一筹。因为高中学生已经对于评价的客观性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如果那些明显的地理知识被部分学生回答错误,并被赋予扭曲的“创新”则很难“服众”,进而导致学生对于地理教师产生怀疑,很有可能进一步导致课堂的失控,使课堂教学实效性大大降低。笔者认为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四、创新式学习与基础知识的学习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的水平产生了新的需要,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已经逐渐成为其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求能够使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能够“在积极的思考下进行创新式、探究式学习”。这使得笔者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即创新与基础之间的关系。从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材知识点的构成我们不难发现,仍然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为重心,并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适当地加入了一些启发学生思维的章节。但是,在具体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处理不好创新与基础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则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对极端的情况。第一,以高考为纲,一切符从高考指挥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第二,片面强调创新而使高中地理课堂发展成为“讨论课”的课堂。创新与基础知识的学习密切不可分割。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石,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何来创新,创新之源又在哪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的创新,是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基础上的创新。笔者曾见,部分高中地理课堂之中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认为活跃即为“创新”),表面上课堂很热闹,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受益很少,情绪高度兴奋,难以平静。这样的教学设计背离了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浪费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在课堂活跃热闹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却停留在肤浅的状态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改革下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学实效性随之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满足于我们的既得成就的同时,我们要能够清醒地看待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之中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仇彬.怎样增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09,(26).

[2]吕大瑾.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之我见[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5).

[3]刘伟.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标的一些体会[J].考试周刊,2009,(24).

篇(7)

1 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索一种动态化、三维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兴趣,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Google Earth具有操作简单,三维化、动态化程度高等特征,将其引入高中地理课堂,不但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更为直观的地理教学情境,还能够锻炼学生操作地理信息化软件的能力,起到地理教学的“双元效应”。基于上述教学设计理念,构建一种以Google Earth为主导的地理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理论和实践应用学习,有着极强的可行性。

2 教学实验分析

2.1 教学对象

选取本人任教的本校高一年级A班和B班作为对象,其中A班42人,B班42人,采用对比教学实验法展开研究,将A班定为实验班,B班定为对照班,两班学生在年龄、性别、学习能力等方面指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对比教学的可信性。

2.2 教学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为教学内容,展开为期1个学期的教学。教学完成后,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式,对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判定对比教学的效果。

2.3 教学实施方式

2.3.1 对照班教学方式

在对照班学生的教学中,教师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开展教学。该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课堂讲解。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等形式,为学生讲授书本知识,每节课留有一定时间,为学生答疑。其次,作业设计。主要以试卷、书本作业等纸质形式,布置作业,并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点评。再次,通过周练,月考等形式,检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

2.3.2 实验班教学方式

在对实验班学生的教学中,教师引入Google Earth,设计了三维化、动态化、情景化为一体的地理教学流程。整个学期的教学中,教师以Google Earth工具为核心,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角度出发,对学生展开教学,以下,将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为案例,阐述基于Google Earth软件的地理课堂教学步骤。

【步骤1】构建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讲全班同学带入机房,课程开始前,我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为全班同学展示了Google Earth的演示动态画面---“勇敢穿越海洋的孤舟”,画面中,一只孤舟漂浮在海平面上,它没有任何动力来源,但历经数月后,它却横跨太平洋,出现在了大洋彼岸......极富动态感的“孤舟漂流”画面,一下子便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球,而我也顺势引出“洋流”这个概念。

【步骤2】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实践

Google Earth的动态化、三维画场景,让大家对地理学习有了新的认知,而我则趁热打铁,继续利用Google Earth,引出多个教学问题:问题1:结合孤舟漂流的Google Earth图,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区域?问题2:调取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的Google Earth图,观察并手绘?问题3:调取洋流与风带的Google Earth图,分析为何洋流与风向不完全相同?问题4:在Google Earth中观察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海水扩散图,分析我国会不会受到此次核辐射泄露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制定一个探究问题,要求他们利用电脑上的Google Earth,完成实践操作,而我则时不时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应用Google Earth的技术性问题。

【步骤3】总结实践心得,一课一练

当全班同学完成实践操作后,我对大家的实践成果进行了点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课后作业,理论作业即为普通的试卷、课后习题作业,而实践作业则是利用Google Earth,完成一些关于《大规模海水运动》其他学习内容的操作,当学期结束后,将学生们的理论和实践作业,一并计入考核总成绩。

3教学效果与分析

3.1 教学效果

在经过1个学期的对比教学后,教师通过问卷法、统计法,收集了学生的学习指标,结果显示:在“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何?”问题上,实验班89%的学生选择了肯定答案,而对照班的数据为65%;在“你是否能够轻松地建立起对地理的空间想象认知?”问题上,实验班75%的学生选择了肯定答案,而对照班的数据仅为45%。此外,从期末考核的成绩上看,实验班学生的成绩优良率高达72%,而对照班仅为35%。整体而言,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化明显。

3.2 反思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并不注重,也不知道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入实践性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地理理论和实践技能都得到锻炼。而将Google Earth引入高中地理课堂,则是一种很好的地理“理论+实践”教学尝试,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践技能,能够起到很好的双向促进作用,亦是一种全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

由对比实验的结果亦可知,引Google Earth入高中地理课堂,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促进,三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都能够起到极好的效应,同时,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也能够起到帮助。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建议高中一线地理教师以Google Earth为教学工具,探索更多、更好的“三维式地理课堂”构建策略。

篇(8)

关键词: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课堂教学;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该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通过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该描述中可以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前后联系的统一整体。很多初中毕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发现地理非常难学,尤其是必修一的学习,无论在学习方法上还是地理知识接受上都无法适应,这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

一、高一地理必须要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原因

1.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一点地理基础知识都没有,在上课的时候感到非常吃力。如在看地图的时候,学生经常说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上边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正常的说法应该是西面是什么,东面是什么,北面是什么,南面是什么。因为地图的判读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很多高一学生不知道。对于经度和纬度很多同学不知道,在高一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讲到地方时和时区计算时,需要用到经纬度。很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好好学习地理,导致了这部分知识的欠缺,从而使其进入高中后感到地理学习很难。

2.高中教材结构不合理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的编排都应该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这样学生便于接受,也符合认知的规律。但目前的高一必修1地理教材,高一第一学期五章内容都是很难的自然地理,从“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标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几章的学习,要涉及到很多初中地理知识,还涉及到学生的物理学、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生物学、区域地理的地图等,有的很抽象、有的规律性很强,这些内容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

3.教学安排不科学

目前的教学都是以考试为指挥棒。初中中考地理不是必考科目,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地理不受重视,有的学校初中地理课时少,经常等到考试前发一些地理资料给学生背诵即可,有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使用其他任课教师来上地理,导致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甚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学科明显增多,地理课一般一周只有2课时,而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属于理科性质,理解难度大,有限的时间和薄弱的地理基础,导致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非常困难。

二、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教学策略

1.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初中阶段所学科目少,教材内容简单,课时多,学生学起来感觉相对容易。同时,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在学习上主要以记忆为主。进入高中后,学科增多,内容增加,难度和深度增强,加上高一必修1地理偏理科性质,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很难。进入高一后,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课本上有些知识还应延续初中的学习方法,先记忆,甚至死背。把这些知识点记住了以后再理解。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这一节的内容时,洋流的成因、洋流的性质、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名称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或者默写。洋流的规律概括为“中低纬度的洋流是‘北顺南逆,西暖冬寒’、中高纬度是‘北半球逆时针,西寒东暖、南半球是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这些规律先让学生熟记,如果学生记不住可以通过画洋流模式图或者默写的方式来加强,至于洋流名称的记忆则要求学生先记住各大洋的名称以及沿岸城市的名称,洋流的名称主要以流经地区命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心中有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轮廓图,在做题目时只要把简图画出来,把规律背出来,题目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对这部分以识记为主的地理知识,教师还是要延续初中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久而久之就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地理学习自然就感到容易了。

2.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高中阶段课时紧张,课堂容量大,有时一节课既要讲课后习题又要讲新课,时间非常紧凑。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堂重点听讲、课后的练习以及复习,都与初中有较大区别。首先,要熟悉地理课标和教材,对整个高中地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游刃有余,知道哪个阶段讲解哪些内容,讲到什么深度,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当然,最好对初中地理课标也要进行了解,对初中教材熟悉,这样,就可以把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有的放矢,节省教学时间,做到事半功倍。其次,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考入高中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有的还沉浸在考入高中的成功中,有的还在怀念初中,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的好坏在于各自是否进入了学习状态。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了解和调查,逐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进行生活上的关心,使他们从初中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

3.高一教学内容与初中的衔接

高一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每一章都很难,无论知识点还是课堂容量都与初中不一样。有些地理知识是初中教材中有的,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进入高中后,这些初中知识点会用到,用来理解高中知识。如果这部分初中知识没有学习好和掌握牢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肯定就会有障碍。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章中的“时区和时差”“昼夜长短”两部分中有关计算的问题。按照正常的备课,介绍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1分钟,1个时区相差1个小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但在上课的时候,讲到具体计算时,发现学生对东经、西经、本初子午线、把经度换算成时区等知识都不会。这些知识都是初中地理内容,通过了解知道学生在初中地理课没有好好上,有的初中没有正式的地理教师、有的初中地理课基本不上,导致学生对经度、纬度、时区部分的知识都不知道。通过课后及时反思,调整教案,在其他班级授课时,先补充初中地理的知识,然后再教高中的内容,经过这样的补充,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再比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时,有的学生对世界上的大洋名称和分布以及个大洋的轮廓特征不知道,更不知道洋流流经沿岸的地名。所以在学习洋流时,先补充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用多媒体显示世界地形图,带领学生读出大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极大陆,了解各大洋的轮廓特征以及大洋两侧的大陆名称,记住洋流流经各地的地名。通过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补充,学生的学习会感到比较轻松,理解上也比较容易。

4.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很多学生和学校对初中地理不是很重视,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还有的学生对高中地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初中阶段的理解上,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一的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如在讲到“板块构造”部分知识时,比较枯燥。把初中地理上有关“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引入课堂,“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一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组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学生很快有了兴趣,然后带领学生看世界轮廓图,继续讲板块构造理论,六大板块的理解就容易了。

三、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高一是关键,而且高中地理中的三本必修课本,两本必须是在高一完成。所以,教师要调查研究学生,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把初中和高中教材知识有机衔接起来,降低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难度。在衔接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机会,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能力上的提升,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恰当的教学时机,把初中必要的地理知识给学生进行补习。总之,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的衔接很重要,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高一阶段,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到位,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一定不会感到困难。

作者:陈岚婷 单位:江苏省震泽中学

参考文献:

[1]罗雅晶.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鉴于目前地理学科地位和特点,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真正落实好课程目标,有赖于教师从教学实践的层面,认真探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把学科教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等进行有效地优化整合,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改理念下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状况之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教学的有效设计提出了五项基本理念:首先,高中地理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其次,建立丰富多样有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第三,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及探究式学习,重视对地理学习的探索;第四,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最后,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合评价的结合。依据上述新理念不难发现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令学生“只背不记”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令地理学习的意义只停留于表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结合新课改理念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设计。

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

(1)课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备课。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必须认真、扎实地备课和编写地理教案。近几年来,地理教学新大纲和新教材,从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功能、体系结构等方面,都做了大的改革。教师教学时,进一步选择组织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安排好教学的全过程。其次是编好教学提纲。教学提纲是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教学提纲时,要掌握教材结构,分清教材主次,注意内在联系,使之合乎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地理教学法的基本要求。通过钻研,教师耍从教材内容中找出其主体部分和核心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

(2)结合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是重要途径。据文章上半部分所述,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就成为这次改革中的重点。结合新课改我们的教学方式应逐步从“教材本位”像“标准本位”转变。就这点来说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应秉承“科学原理与基础一认识与分析问题一自己的行动与情感态度”这条主线,以探究式及合作式的教学方法丰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能围绕主题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同时又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有效课堂设计的定义。无论是探究式还是合作式的教学方式都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这种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方式才能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让学生学会从合作中综合分析一个地理问题。

(3)充分运用各种图表,培养学生智能。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智能的过程中,各种图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理是一门趣味性、现实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地理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通过这些多媒体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形象地认识地理现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口授”。有运用地图、图像、图解,变隐为显,形象地概括出来,才能讲授清楚。因为这些图像、图解概括性很强,又占有广阔空间,具有丰富的智力因素。通过对教材巾地图、示意图以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在今天强调培养学生智能的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图表,挖掘它在培养学生智能方面的潜在作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可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动”中获得知识,在“动”中培养智能。

(4)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有效的地理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征来进行,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对高中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设计具有一定理论和逻辑关系的问题.而且还应该设计一些具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如果还问一些浅显明白、形象直观的问题,往往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进而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选择》时, 为了使学生理解区位选择的因素这个重要的问题,提问的问题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上,而应该设计一些具有思维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来分析和思考,进而理解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比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影响当地水果罐头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进而再让学生分析“丰县作为全国电动三轮车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影响其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学生在了解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以后,再结合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就能顺利掌握这些内容。

(5)有效课后作业设计突出实践意义是保障。作业布置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工具同时也是检测课堂教学成果的普遍方式。课后作业应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后作业的检测功能并不在于区分学生好坏而在检验课堂教学的开展状况。片面的作业布置理念使得作业成为学生的一项负担,画洋流图、算时区、背地区经纬度的传统作业形式早已让学生感到厌倦。如果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将地理作业与实际结合将从根本上改变地理作业乏味枯燥的问题。比如,在去年4月20日刚刚发生的四川雅安地震,在缅怀死伤者的同时四川频频地震也涉及诸多地理问题。教师可以此为题,让学生分析四川的地理位置、板块构造及地震带位置,设想下灾后重建方式。这样联系实际的开放式作业不仅是对学生地理能力的训练也较好的呼应了上文中教学方式的改革。

三、结语

以上是我对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和策略的初浅认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以真正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83

高考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各科考试的形式和分值都在进行着变化,地理学科也在发生着变化,它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对于刻板“死”知识的记忆。高中地理本身就是一门自然科学,应该用理性的思维来进行学习,然而虽然目前已经取消了文理分科,但是很多的教师和学生还是倾向于将地理学科划分到人文社会学科中来,并且将之与历史、政治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地按照历史、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地理学科的教学,很显然,这样是非常不适宜的。

通过长期以来高中地理教学经验的累积,我发现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阻碍高效地理课堂建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仍然停留在教“死知识”的阶段,缺少趣味性,学生缺乏对学习的价值认同,导致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错误地放在学生对于各种自然地理知识不经深度加工的单纯记忆上面,导致学生对于地理失去了兴趣。

2.在课堂上,教师授课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效率低,难以体现新课程理念。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太过于看中自己对于课堂的掌控与把握,仍然将教学单一地看成是教师的“教”,忽视了还应当有学生的“学”。教师总是在备课时就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好了整堂课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时强调各流程按部就班跟着他的设计走,将教学视为完成教学任务,将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等同于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没有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遵循守旧,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3.教学进度快,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地理学科知识量大,教学任务重,所有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感悟。老师总是自顾自地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为主,短时间大量地进行灌输式教学。大多依靠课后强化训练和机械重复来加以巩固,不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以及认知风格,容易导致“一刀切”,不但效果差强人意,也加重了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

4.提问方式单一,激发思维少。传统课堂提问多是教师为主导,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往往以预设的问题把学生引入自己事先铺设的教学轨迹,提问多数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主要是考验学生的记忆能力,考验学生的逻辑运算和推理能力较少,难以调动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运算思维,而且问题的答案一般都是比较明确、直接的。此外,在高中阶段,在地理课堂中老师多数时候是面向全班提问集体回答的方式,例如在地理课堂上,老师设计的提问,不但70%采用了集体回答的方式,且近60%的问题答案只需一句话即可,学生的回答充满着懒洋洋的感觉。

要想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就得解决以上的这些问题,找到应对之法,从而走出教学困境。真知总是来自于实践,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反思,在实践中创新,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想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打从心底里认同它的价值,并找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才是关键。其实学生本身对于自然地理部分应该是很有兴趣的,一部分涉及到了很多很有趣的自然现象,还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宇宙、太空和地球的知识。而这其中的很多知识相信我们的学生们应该都是早就已经了解了的,只是未作梳理,没有形成有逻辑联系的知识单元。只要教师抓住了这一点,具体去分析班上同学在自然地理部分的已有知识基础,再基于此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这应该会成为很成功的教学。

例如,本部分的教学可以由教师来进行板块划分,然后再将全班所有的同学划分为不同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不同的版块,让他们结合教材知识加上上网搜索的资料以本组独有的方式来向全班同学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这样就能够将课堂的主置还给学生,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使得课堂更加有趣和高效。

2.新课改强调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以学生为本而安排教学,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通过开展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的实践,以此作为重要的理论根据,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室内及室外地理实验、观测等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学科能力。比如在进行世界各大洲划分或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界限划分时,可以利用一定的教学软件来让学生进行游戏,这样避免了死记硬背的弊端,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加有兴趣。

上一篇: 六年级语文教学交流 下一篇: 安全生产执法常见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