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技巧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4 10:31: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说话技巧培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说话技巧培训

篇(1)

   阳光口才培训学校力主培养少儿口才训练,让孩子从不敢说话到敢说话,从会说话,到说好话,让每一个孩子能自信上台,精彩展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

一.课程安排:

启蒙班(一、二年级)

课程内容:发声发音技巧、讲故事、表演儿歌、看图说话、无实物表演、相声。

成长班(三、四、五、六年级)

课程内容:发声发音技巧、诗歌朗诵、配乐散文朗诵、故事表演、激情演讲、看图思辨、即兴主持、演播室主持、童话剧、播报新闻、小记者培训、主持人仪态训练。

开办音频和视频两个特色课,充分锻炼孩子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孩子镜头感,为孩子创造上镜机会,从而激发自信和胆识。

篇(2)

一、我院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背景分析

南昌教育学院作为一所公办的师范类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为要任务。其中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二级甲等的普通话等级标准,其他专业如学前教育、英语教育、初等教育至少要达到二级乙等的普通话等级标准,否则无法申请教师资格证。每年七月份毕业之前,总有一些毕业生因为没有达到普通话等级标准无法申请教师资格证。 我院从2010年开始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始实行在机房辅助测试,经过几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测试,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考生应当重视测前培训,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获得好的成绩。

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考生应试技巧

(一)克服紧张心理,增强自信心。在考前培训中我们培训老师会告诉考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每年有两次考试机会,三年就有六次考试机会,所以心态可以尽量放松,万一没有通过以后还有很多考试机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就算是考试成功了。

(二)耳麦要正确佩戴,不要用手拿着麦克风说话,麦克风和嘴巴要有一定的距离。在试音过程中注意最右边的音量提示,如果没有跳动或跳动太小说明耳麦有问题,要及时报告老师。如果跳动太大请考生自行降低说话声音。

(三)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5分钟,横向朗读。第一题主要是考察对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发音的准确性,经过我们大量的经验积累,第一题测试时考生每个字要读得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字与字之间可以稍微停顿一下,整体速度不要过快也不要过慢,测试时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回读一次。第一题题目告知请横向朗读,有少数同学粗心大意没有仔细审题,竖向朗读导致考试失败。还有些同学由于紧张第一题容易漏字甚至漏行,建议可以用手点屏幕一个一个字读过去,避免漏字漏行出现。

(四)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200个音节,共20分,限时2.5分钟,请横向朗读。第二题首先要找出轻声词语,经过我们统计一般第二题会有五个左右的轻声词语,考生必须正确朗读。另外还有三个左右的儿话音,注意有些儿话音有变音。

(五)第三题朗读短文,400音节,共30分,限时4分钟。第三题是一个重点和难点,400个音节,限时4分钟,主要考查朗读中发音是否准确,语调有无偏差,停连是否恰当,朗读是否流畅。江西省唯一指定用书《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中第七章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朗读训练,把40篇朗读材料都一一列出,考生在平时上课和训练当中应当熟练掌握这40篇短文,考试题目也是从这40篇短文中随机抽取的。考生应当在平时反复熟读这40篇短文,找出自己容易读错的地方,把握好停连,分析好短文的感情基调。第三题最好的状态是从头到尾没有读错一个字,语速适中,有一定的感彩。根据经验累积我们认为第三题读错了的字不要回读,虽然回读可以挽回扣分,但是会影响整体的朗读感觉。由于是电脑打分,所以感彩可有可无,我们做过测试,有感彩的朗读和没有感彩的朗读得分差不多,没有明显差别。有些同学如果过多注意感彩可能会出现失误,不如多读少读一个字等。当然如果有的同学是已经通过了二级甲等,要考一级乙等的一定要注意感彩,因为电脑打分后还有可能要人工测试,复审两遍。

(六)第四题命题说话,两个题目任选一个,共40分,限时3分钟。第四题命题说话我们觉得是一道比较容易的题目,只要正确把握都能得到不错的成绩,而且这道题目还是人工测试,一般为本校老师打分。第四题题目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第八章所有的题目均已列出,在上课和培训中我们都会为考生进行讲解。第四题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能缺时,从头到尾都要说话,中间不要停顿,保持正常语速,语速可以稍微慢点,普通话发音尽量准确。测试要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尽量做到自然流畅,可以像平时同学们在寝室聊天一样,连贯的说话,不能使用方言,在说话流畅的前提下尽量普通话发音准确。第四题命题说话的题目百分之八十都是非常简单,很容易说满三分钟,当然也有些比较难。

(七)其他一些应试技巧。根据我们的总结,如果要通过二级甲等,前三题必须要有54分以上;要通过二级乙等,前三题必须要有48分以上,前提条件是最后一题正常发挥,没有明显失误。语文教育专业的同学要通过二级甲等,重点要训练平翘舌和前后鼻音,每套试卷平翘舌的音节非常多,平翘舌不过关根本无法通过二级甲等。平翘舌和前后鼻音有缺陷的同学平时应当多向普通话发音标准的同学请教,比如已经通过二级甲等以上,最好是90以上的同学,让他们为发音有缺陷的同学进行纠音,平时可以多听新闻联播这一类的节目,学习主持人的正确发音,从而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作者单位:蒋欣欣(1985-),男,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族:汉,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电子信息。

篇(3)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基于历史的积淀及现实的原因,中职语文教学严重忽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读完了高中还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即使有时“硬着头皮上阵”,也是结结巴巴、期期艾艾,或者含糊不清、层次混乱。这种情况不单出现在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就连那些“优等生”有不少也是如此,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而要改变这样的困境,作为教师,应该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教师的表情也可以说是课堂上的“晴雨表”,教师若面若冰霜,学生们的心就跟着很紧张,如果教师每堂课都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实际上就是缩短了师生的距离,走进了学生的心间,往往使学生不会犹豫回答老师的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下架子,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这两点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同学一上台就战战兢兢,面红耳赤,词汇贫乏,语无伦次,更谈不上用普通话流利表达。这些可能都和他们长期学习成绩不理想,比较胆怯自卑有关。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应该晓之以理,强调口头表达能力对他们将来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有意识地开展各种说话活动,使他们抓住每一个锻炼的机会。在这种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同学们兴趣大增,较好地迈出了口头表达训练的第一步。

二、进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能说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基于以上两方面,我们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能说”。

具体来说: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

三、提升说话技巧,使学生“会说”

前文论述了如何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培养他们说话的能力,可以说“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才是目标之所在。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及出色的表现力。

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首先是准确的发音。在口语交际要求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学会普通话,能用普通话交谈”。语言规范化是中国母语教学的优势,是母语教育最基本的追求之一。在听说教学中,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本国标准语进行交际,这应该是一个硬性规定,也是培养学生会说的重要要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练习,例如宿舍或同桌同学间一对一的帮扶,并进行一些普通话的小比赛等,让学生有动力和有条件去提高发音。

其次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教师应训练学生注意并准确运用。

再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

最后,因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如何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如何在说话时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等,这都要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变得会说。

四、因“材”施教,变刻板为生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进行“说”的练习和培训,老师应当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和适合的材料。而我们平时在课堂上最主要的教学工具——课本,就是最容易获得的资料。教师要把“说”的训练与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随时进行训练。在中职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中,都有口语交际的内容。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对话富有个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可以让学生排练表演。如的《雷雨》,就是进行课本剧的可用之“材”,学生们分角色饰演各类人物,进行对话表演,对于人物的语气变化,说话的音量变化,进行揣摩和思考,使得能在语言上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将刻板的语文课文变为有趣的表演剧本,不仅能使学生们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篇(4)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标准参照性考试,主要考查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流畅、规范程度。随着普通话测试的深入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广泛认知。作为应试人,要想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测试前充分的准备和刻苦的训练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应试技巧,也有助于减少失误,发挥应有水平。笔者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试卷构成和每道题的测查目的,针对平时在普通话测试中常遇到的情况,总结一些应试技巧,以供参考。

一、测试前的常规准备

1.明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内容和检测的目的要求。所有的应试技巧都是针对检测目的而来的,明确了这一点,训练的目的才能明确。

2.根据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确定自己实现的目标,找出语音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语音的改变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是不现实的。应试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阶段训练目标,这样才能增强信心,提高训练效率。

3.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口语测试,应试人发音的质量好坏对成绩影响重大。在测试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应试人明明是能发出某个字的读音的,但由于平时训练时对发音的质量不够重视,出现声母发音松弛、韵母动程不到位等情况,被判为缺陷,从而失分了。因此平时训练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力求标准,也就是我们平时在体育比赛中常说到的“该拿的分一定要拿到”,否则考试时想马上纠正这种的发音习惯是很难的。

二、备考的技巧

应试人进入考场到正式考试,一般会有10-15分钟左右的备考时间。拿到试卷后,应试人如何合理安排备考时间至关重要。根据平时的经验,备考的顺序最好应按测试项目从后往前安排,即先准备说话题,再到朗读、选择判断、多音节词语、单音节词语。

1.说话题的备考。说话题一般有两道备选题,且说话题是测试试题中唯一没有文字凭借的题,难度较大,建议先准备此题。首先选择好说话题目,接着构思话题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因准备时间有限,此时不宜把说话题从头到尾构思完整或回忆一遍。

2.朗读题的备考。朗读应是平时训练的重点,确定好朗读篇目后,重点是把文中的难字读音和长句、关键句的停连及语调熟悉一下即可。

3.选择判断题的备考(有些省市不考此题)。选择判断题共有3个小题,备考时要特别注意第3小题,因为一些句子只是因语序不同导致不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

4.多音节词语的备考重点是找出难点词、轻声词和儿化词并练读一遍;有三个及以上音节的词语,要注意词的轻重格式。如对轻声词不够熟悉,不能很快就找出,建议不如放弃,把精力放在难点字、词上。

5.单音节词语的备考:快速浏览一遍,看有无不认识的字和把握不准的字。遇到把握不准的字时,可把单音节字组成双音节词,在词中定音或通过形近字的辨析,找出细微差别,确定读音。如“拨”和“拔”,“拨”比“拔”多一撇,就是因为多了这条“小棍儿”才能拨。

三、测试时的技巧

1.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主要检测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读音的准确程度和规范程度,要求应试人对每个字的声母韵母都读得准确到位,声调要正确饱满。应试人发音时不能像平时那样松弛、模糊,声母要有力度,韵母的动程要完整,以免出现大量的缺陷音。声调上要力求调值准确,特别是阳平不宜拖长,以免中间出现拐弯;上声要避免发成211或2143。其次要注意语速,语速过快容易导致韵母动程不完整,上声容易发成半上;语速过慢或重复多,容易造成超时。遇到多音字时,可任读其中一种读音,建议选择把握大的读音,如“撒”可以发sā,不发sǎ。

2.第二题是读多音节词语。该考题除测查应试人声、韵、调的发音规范程度外,同时测查应试人的上声、“一”和“不”的变调、轻声、儿化等语流音变的准确自然程度。应试人测试时,一方面要重视声、韵、调的准确饱满,另一方面要注意读好音变,特别是轻声和儿化,轻声要突出短而轻,儿化词语的“儿”要与它前面的音节融成一个音节。此外词语的轻重格式也是本题测试的重点,不要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读成一个个字的叠加,如“电话”应读成中・重格式而不是重・重格式,“自治区”应为“中・轻・重”格式而不是三个音节都读成重音。只有正确掌握了词的音变和轻重格式,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发音自然连贯,具有标准普通话的韵律。

3.第三题是选择判断题。这一题是从三个方面考查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同时测查语音的标准程度。测试时首先要保证选择正确,其次是读准。

第1小题:词语判断。要求选择并读出普通话的词语。此题选择上一般不会出现较大错误,读词语时要注意轻声词、儿化词的读音。

第2小题:量词、名词搭配。此题的数量词与名词的数量是不等的,应试人测试时要按名词的顺序找到符合普通话表达习惯的数量词,进行搭配,因此一个数量词可能会多次使用。因受方言习惯的影响,一些应试人常会出现搭配错误,如“一所学校”搭配成“一间学校”等。另外还要注意“一”的变调和轻声词语的发音。

第3小题;语序或表达形式判断。要求应试人选择读出每组里的普通话句子。此题选择出现错误的不多,常见问题是很多应试人读句子时忽略了语流音变,如轻声、儿化、“啊”的音变等等,如“这朵花儿真香啊!”中的“花儿”应读成huar,“啊”读成“nga”。

4.第四题为朗读题,主要是测查应试人在有文字的凭借下,语流当中体现的普通话标准程度。重点从有无音节错漏、声韵系统缺陷和语调偏误,以及停连是否得当、流畅程度如何、语速是否适中等几个方面考查。

与同样是30分的说话题相比,朗读题是有文字凭借的,考试时要力争拿到高分,因此应试人在测前就应该充分熟悉朗读篇目。广西普通话培训教材《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在每篇朗读作品后都标注了拼音,应试人要利用好这个资源,加强对难字、多音字、轻声词和儿化词的练习;对于一些长句或容易出现停连不当的词语,要标注符号,加强练习。测试时注意语速不要过快,做到“快看,慢读”,在读准字音、确保不漏字添字的基础上,要自然流畅,尽量不回读、不磕巴。如果一句话中有一两个音节读错,也不必紧张,将错就错,继续读下去,因为有时回读扣的分比读错更多,且给测试员造成不流畅的印象。

朗读尤其要注意克服语调偏误的问题。语调偏误主要指字调、句调带有方言或其他语言的色彩,词语的轻重格式、节奏与普通话语感有偏误。如字调的升降幅度过小,调域狭窄;几乎字字重读,缺少轻音;句调缺乏变化;字音的长短、轻重变化不大,节奏感较差。因此如果应试人平时说话调值偏低的,考试时稍微抬高调值,读准字调,并根据文章内容,把握好语句的高低、升降变化,注意语流音变和词语的轻重格式,将文章读得更加自然。

5.第五题是说话题。要求应试人选一个话题说3分钟话,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材料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

这道题是很多应试人发怵的一道题。其实如果仔细分析30道说话题目,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题目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关系非常密切的,也是我们平时聊天常涉及到的话题。因此我们首先要克服畏难心理。测前可以把说话题进行分类,给每种类型的题目设计说话思路,如写人的,可以说人物的年龄、外貌、性格特点、他与我之间发生的故事和对我的影响等等,再为每类题目准备一、两个例子,这样就可以减少说话题的数量,减轻备考时的难度。测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事例,这有助于我们有话可说,说得精彩。(2)多举例子,而且是并列性的例子,例如“我喜欢的节日”可以是多个,每个节日举出一两个有特点的活动或喜欢的理由,内容就更丰富了。如遇到议论性的话题,提出观点后,也可用多个例子从正、反方面来说明观点。(3)少用概括性的词语、句子,多进行细节描写。(4)词汇、语法要符合普通话的规范。有些应试人学习普通话只注意语音的准确,这远远不够,说话时还要克服方言词汇和语法。如广西人容易把“自行车”说成“单车”,容易把“一辆车”说成“一架车”,或者把“我先走”说成“我走先”等等。(4)尽量发准使用频率高的词,对自己把握不大的词可以进行同义替换。如选择“学习普通话的体会”这道题,讲壮语的学生就要注意“普通话”这三个字的发音,因为整个说话过程中这个词会多次出现,如发不准,就大大影响了语音的准确性。再如有些应试人发“an”韵母时会出现鼻化现象,那么就不要说“阳光灿烂”而改成说“阳光明媚”。(5)调整心态,保持语速适中。有的应试人选到自己熟悉的话题后,不禁喜出望外,说着说着就会加快语速,而忽略了语音的正确;有的碰上一些意外,如有些应试人把自己原先准备好的内容说完后,时间还未到3分钟,不免紧张,一时不知再说什么才好。这时应及时调整心态,可以再举例说明。(6)语调要自然流畅,不能像背书,尽量多使用口语词,多用短句。

任何的应试技巧都是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的,“临时抱佛脚”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以上所述仅为一般常用的技巧或个人的一些经验总结,每个应试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提高应试水平。

篇(5)

Mark深知声音的重要性,这是他成功的秘密武器。他对声音特别关注,他认为从舞台艺术到日常口语、教师授课、领导讲话、律师辩护、商业活动乃至政治谈判,无一能离得开嗓音的表达,声音就是人的名片。一次成功的交流、一次有效的沟通、一次畅快的表达都离不开声音。所以,Mark把他的声音导师Signoff介绍给自己12岁的儿子Jonson。

Jonson在Signoff身上学到的第一点就是把声音降低,哪怕你的声音本来已经很低,她还是要你降低再降低,语言的魅力是通过“低沉”显示出来的。有修养的声音是一种经过有效训练和"管理"的声音。

同时记住不用过高过大的声音说话;不用太过急切的节奏说话;不用犹犹豫豫的方式说话;不用暧昧不清的态度说话;最后,尽量用中低声区清晰平和地说话。不说废话,不喋喋不休,建立节制用声的概念。

培训内容:

气息训练――气韵充足、身体舒展、发声有力、说话不累

发声训练――通过运用共鸣,使声音坦诚、真挚,嗓音更有感染力

声音品质训练――使嗓音响亮、饱满、圆润更有说服力

口齿磨炼――口齿清晰、伶俐,发音准确

音域拓展训练――开发嗓音潜质,使声音更有表现力

护嗓训练――合理运用和保护嗓子

表达技巧训练――重音、停连、语气、节奏

收费标准:按小时收费,每小时300~500美元

手脚是女孩一种高贵的命运

成为妈妈之前的Elisa是个模特,追求美丽。她认为一个脚和手很金贵的女孩会让人刮目相看,一双手能看出一个人的出身和境遇。长大后拥有一双纤纤玉手,无论是工作时翻阅文件,还是晚宴上的待人接物,甚至在休闲假期,都能让人感觉到由内而外的精致和美丽。那么,要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一双手呢?

加拿大美容产业园区,是一个国家级护理培训中心,Elisa常常利用周末将三个女儿送到那里,学习如何从小护理自己的手脚。

Elisa觉得让青春的女儿从容不迫地展现自己的美丽,是妈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培训学校,Elisa的女儿们不仅建立了完整的手、脚护理体系,还要具有对美的特殊感召力。她们明白,女人的手是会说话的。关怀、等许多的情愫通过手来表达。每个女人的手都有身世、性格和阅历的痕迹。

Elisa已经16岁的大女儿很感谢妈妈,在她被一个男生牵手之前,可以有一双美丽的手,找到灵魂相配的人执子之手,步履轻松、慢条斯理、宠辱不惊地走完一辈子的幸福。

培训内容:

1.如何保持双手、双脚的清洁。

2.定期去除粗糙的老旧角质。温水浸泡、搓洗、冲洗。

3.修剪掉多余的死皮。不要撕拉或者修剪过度。

4.关注指甲的变化。

5.涂抹护肤品。

收费标准:每次100~200美元,外加10%的服务费。

你好,色彩

Alex认为,一个人选择的颜色就是他自己,人也能在色彩中遇见另一个自己。人应该对色彩保有终生的感觉。色彩就是照见心灵的美丽镜子。选对色彩,是向世界传达自我信号。

经由颜色来完成心想事成,是Alex一直在尝试的事情。所以他把女儿Elizabeth带到了AURA-SOMA的课堂。

在创始人Vicky Wall女士看来,色彩具有治疗作用,能给予能量,并且能够活化人的氛围。正确选择属于自己的颜色组合和它所含的能量,就是最适合自己需要的处方。她创造了独特的色彩心理治疗法。

颜色无国界,通过颜色,可以了解自己与世界上每一个人,得到融入世俗生活的勇气与力量。深入了解自己,高效调节心理矛盾、失衡现象,消除身心压力,提升生活质量。

当你徘徊于五彩缤纷的化妆品专柜前欲罢不能,不知该选哪种化妆品与发型更好看时;当你游走于琳琅满目的服装专卖柜间眼花缭乱,不知该选哪类款式与风格更合适时;当你伫立在私密空间的穿衣镜前犹豫不决,不知该穿哪套衣服、鞋子,该配哪件首饰、丝巾,去赴约会更迷人时;当你蜷缩在刀光剑影的应聘职场外心绪烦乱,不知自己的一身行头留给老板的印象是否会为成功率加分时,有的人却能用很短的时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Alex想女儿应该会感谢他对她从小关于色彩的培养。

培训课程:

1.AURA-SOMA颜色系统的历史和哲学

2.AURA-SOMA色彩论

3.色彩的语言

4.基本色彩学

5.色彩诠释概论

6.服饰搭配、形象顾问

7.视觉形象管理

篇(6)

老板是执着换来的

2009年7月,刚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的邱东,现已是一家中等规模餐厅的老板,手下有9名员工,餐厅日营业额约3000元。说起自己当这个老板的过程,邱东说是自己的“厚脸皮”和“莽撞”换来的。

邱东来自江苏徐州农村,家里兄弟3个。大学期间,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他4年没有回过家,而是利用假期提前接触社会,打工挣学费、生活费。倒卖衣服的“小贩”、肯德基店的小时工、保安员、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等,都曾是邱东的兼职身份。身份最多的一个月,邱东兼了三份工,一个月挣了近6000元。

“这些经历都是一种思考。但是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却不清楚,就在这些经历中摸索。”邱东说,他后来观察到餐饮行业的起点较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踏入这个行业。2008年暑假他到深圳考察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商圈里,成本低、周转快的快餐有很大的市场,当年底他确定先尝试做快餐。

“有了方向,碰上机会就抓住了。”邱东说,有了想法,在找地点的时候,他听说了五一商场职工餐厅准备对外承包的消息,立马就想拿下经营权。可是没有资金、也还没有从学校毕业,凭什么去争取这次机会呢?只能一次一次地去找,一次一次地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诚意。

终于,2009年3月份的时候,邱东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答复:同意承包给他。要做“不安分”的学生

当老板,自己给自己干,应该是许多大中专学生想走的路。怎样能让这条路走得更顺,怎样提前做准备能让自己在这条路上少点磨难?走出校门即当老板的邱东和王伟科通过自己的经历总结出:在校期间,要做一个“不安分”的学生,不能死板地读书。

记者:创业初期应该是比较难的,还记得当时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吗?

邱东:首先是害怕自己资金短缺得厉害,毕竟家里不能给自己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然后就多方面的想办法“融资”。其次是经验不足,毕竟还是刚出校门的学生很多东西不懂。还有人脉关系不够广泛,其实如果把人脉资源盘活了,这是一种很大的优势。

王伟科:担心资金问题也是心里的一个坎,毕竟想要迈出这一步,需要从很多方面做好心理建设。

记者:你们在学校期间的一些经历,或者说是“小打小闹”,积累了一些经验,这对你们创业有多大的作用?

邱东:当然,作用是很大的,比如说话的技巧。以前我并不太爱说话,也比较内向,有时候跟女孩子说话都会脸红。在学校的那些经历,让我多少掌握了一点对方的心理,学习到了一些说话的技巧,也敢于表达自己了。

王伟科:作用肯定是有的。其实在学校的时候,同学之间的相处是很简单的,利益冲突也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没有,那时大家说话都比较“冲”,就是很多方面不会注意,没想那么多,这与社会上的相处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学校的时候,练摊、打工,需要学会推敲,这就慢慢开始注意说话的技巧了。

篇(7)

    50年前,因为世人多是还没做就开始说,说了也不一定做,而闻一多先生是做了才说,甚至做了也不说,臧克家盛赞闻一多先生是行的巨人,言的高标。但今天我们不再希望成为这种埋头苦干的行的巨人,想要能干更希望会说。可谓上到政府,下到企业,无一不强调沟通重视沟通。作为个人,现代人更是把沟通当作了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和谋求事业成功的基本工具。沟通成为当前管理培训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到处在讲沟通,到处在谈沟通。但是,我们的管理课程,大多过于强调沟通技巧,几乎给人一种错觉,觉得学习沟通,就是学习沟通技巧。对此,笔者一直心存疑义。沟通技巧是沟通能力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吗?难道只要沟通技巧提高了,沟通能力就自然提高了,所有的沟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吕氏春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邾国过去缝制铠甲使用的是丝绵,公息忌对邾国的国君说:“不如用丝带。”邾国的国君说:“好吧。”于是下令制铠甲必须使用丝带。公息忌因此也命令自己家中制作铠甲用丝带。有人在国君面前中伤公息忌说:“公息忌所以建议用丝带,是因为他家中制作铠甲都用丝带。”国君听后很不高兴,下令不准再用丝带制铠甲。整件事听起来挺可笑的,但相似事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为什么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建议,连听众和说者都没变,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在国君心存猜忌之前是有忠心为国献良策,在国君心存猜忌之后成了存私心为己谋私利。我们知道,不是话变了,也不是建议变了,甚至于也不是时势变了,是听的人的心态改变了。一旦心态改变,它所感知到的,所能感知到的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沟通是一种感知。也就是说,沟通不取决于信息的传递者,而取决于信息的接受者。因为沟通依赖于信息的接受者的感知,是由信息的接受者的感知最终决定沟通能否达成,以及最终达成的是什么样的沟通。信息的发出者,不论你如何会说,说得多漂亮(采用其他沟通形式,例如说和唱,也一样),你并没有实现沟通,也不可能实现沟通,因为你只是使接受者可能或不可能感知到什么。最后的沟通依赖于接受者是否能够感知愿意感知,以及感知到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感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这首先意味着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总是一个整体,个体特征只可能作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正如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人分为手、脚、头和躯干,我们不能把语言和姿态、口气、环境、文化和社会因素分开。当我们在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听到的不是这句话,听到的是这句话背后的很多很多。我们不仅听到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还听到了说话者的语气和姿体语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提出沟通赢在细节,在生活中只有那些关注到细节的沟通者才能长久成功。沟通中有句谚语:“每一次的沟通都影响着人际关系,每一份人际关系又影响着沟通。”这句话在生活中时时得到印证,可说是沟通中的真理了,其心理学的机理也在此。当我们听到别人谈话时,我们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我们对说话者意图以及可信度等的推断和假设,最终影响我们对话语的感知。也就是说,我们在听话时还听到了我们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常常发现,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即便语气情感完全一样,听到我们耳中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公父文伯的人,在鲁国做官,病死之后,有两名侍妾为他在家中自杀。公父文伯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并不悲伤哭泣。随嫁的侍妾说:“哪里有儿子死了母亲不哭泣的?”公父文伯的母亲说:“孔子是个贤明的人,被鲁国弃置不用,去周游列国,文伯却不去追随。如今他死了,侍妾却为他自杀。可见他对有德的长者不亲近,对侍妾却宠爱过度了。”这话出自母亲之口,大家都认为这母亲很贤明,但若是这话出自他的妻子,恐怕我们感到的多是妒嫉。为什么?因为说话的人的身份不一样了,我们对于他们的语气和假定就不一样了。对于母亲,我们认为母爱最无私的,天下会有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而对于妻子我们常常假定这种对于丈夫的情爱是自私的独占的,很多时候还有着利益的结合在其中。

    记得一次因为处事不当,我被人误解了。想要解释希望能消除误会,但是话说出来后连我自己都觉得苍白,不能取信于人,只好放弃。当时很难受,和父亲说起。父亲淡然的笑笑认为很正常,只是指出了我的不对之处,希望我以后能处理好,说道:“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的话该说,有的话不该说。有的话是真的是对的,但它仍然不必说,甚至不该说。决定话该不该说的不是话是否真实,或者是否正确,而是时间、环境、场所,特别是你说话的对象。”

    确实,同样一句话,只因为说的人不一样,或者听的人不一样,得到了的结论和感受就完全不一样,更别说还存在说话的时间、地点、场景的差别。

    后来在听首席华人管理专家余世维博士讲有效沟通的课时,听到余世维博士说道:“沟通首先要把握三点:①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②什么话说起来有技巧,什么话说起来没有技巧;③什么说话的能力要加强,而什么说话的能力不需要加强。”对父亲的智慧不由更加折服了。

    讲到我的父亲,父亲学的是国文,根本不知道管理为何物,而且已退休多年,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在世人眼中是一个已经远远落后时代有些迂腐的老人。为什么他能够无师自通的体悟到这个沟通要旨,而我这个学习管理花了相当的时间研究沟通的现代人却无法领悟?我想,这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做事先做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谓最为深远,其代表人物孔子就把治国平天下追述到齐家,又由齐家追述到个人的修身,认为人管理好自己是管理好社会的前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除了一个人应该如何遵守社会秩序维护家庭和谐安身立命的规矩之外,也包括了很多处世的智慧。孔子就曾说过:“不察颜色而言者瞽”(意即不察言观色就开口说话的人与瞎子没有什么差别),认为人应该看人看时看景说话。据史记记载,孔子在自己的乡里,容貌恭敬温厚,好似不大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祭祀和朝廷议政时,却言辞明晰通达,只不过态度还是恭谨小心罢了。可见,孔子自己就是个深谙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什么说话的技巧需要加强,什么时候说话的技巧不需要加强的智者。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若看作是恢复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前,被人目为陈旧无用,自是;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我认为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中国国学的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很中肯的,很深刻的。

    关于感知我们还知道,我们只能感知到我们感知范围以内的事物。正如我们不能听到一定频率以上的声音一样,我们觉察不到超出我们的感知范围的事物。人性决定了,我们倾向于看到我们期望看到的,听到我们期望听到的,对那些与我们的意愿不符合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常常发现,当沟通双方存在误解,或者是相互缺乏信任时,沟通往往完全失效,甚至最真实的话也会受到排斥不被采纳。我们知道,当我们对一个人失去信任后,我们不止不再相信他的某一方面,我们不再相信他的整体,包括方方面面。我们不但不再相信他的话,还会在他的话中找到种种蛛丝马迹证实自己的不信任,使不信任进一步加强。正如大家都知道的,人际关系是最经不起揣摩的,一旦有了猜忌开始揣测,裂痕只会愈来愈大。但是,可悲的是,人际关系也是我们最爱揣摩的。这或许也属于人生的可叹。

    由此笔者认为,沟通首先是人际关系的构建,学会处世是有效沟通的前提。认为只有在懂得如何为人处世的前提下,对于沟通的技巧学习应用和提高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M]

    [2]赵蕤,反经,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 [M]

    [3]余世维,有效沟通:管理者的沟通艺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M]

篇(8)

        50年前,因为世人多是还没做就开始说,说了也不一定做,而闻一多先生是做了才说,甚至做了也不说,臧克家盛赞闻一多先生是行的巨人,言的高标。但今天我们不再希望成为这种埋头苦干的行的巨人,想要能干更希望会说。可谓上到政府,下到企业,无一不强调沟通重视沟通。作为个人,现代人更是把沟通当作了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和谋求事业成功的基本工具。沟通成为当前管理培训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到处在讲沟通,到处在谈沟通。但是,我们的管理课程,大多过于强调沟通技巧,几乎给人一种错觉,觉得学习沟通,就是学习沟通技巧。对此,笔者一直心存疑义。沟通技巧是沟通能力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吗?难道只要沟通技巧提高了,沟通能力就自然提高了,所有的沟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吕氏春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邾国过去缝制铠甲使用的是丝绵,公息忌对邾国的国君说:“不如用丝带。”邾国的国君说:“好吧。”于是下令制铠甲必须使用丝带。公息忌因此也命令自己家中制作铠甲用丝带。有人在国君面前中伤公息忌说:“公息忌所以建议用丝带,是因为他家中制作铠甲都用丝带。”国君听后很不高兴,下令不准再用丝带制铠甲。整件事听起来挺可笑的,但相似事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为什么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建议,连听众和说者都没变,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在国君心存猜忌之前是有忠心为国献良策,在国君心存猜忌之后成了存私心为己谋私利。我们知道,不是话变了,也不是建议变了,甚至于也不是时势变了,是听的人的心态改变了。一旦心态改变,它所感知到的,所能感知到的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沟通是一种感知。也就是说,沟通不取决于信息的传递者,而取决于信息的接受者。因为沟通依赖于信息的接受者的感知,是由信息的接受者的感知最终决定沟通能否达成,以及最终达成的是什么样的沟通。信息的发出者,不论你如何会说,说得多漂亮(采用其他沟通形式,例如说和唱,也一样),你并没有实现沟通,也不可能实现沟通,因为你只是使接受者可能或不可能感知到什么。最后的沟通依赖于接受者是否能够感知愿意感知,以及感知到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感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这首先意味着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总是一个整体,个体特征只可能作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正如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人分为手、脚、头和躯干,我们不能把语言和姿态、口气、环境、文化和社会因素分开。当我们在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听到的不是这句话,听到的是这句话背后的很多很多。我们不仅听到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还听到了说话者的语气和姿体语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提出沟通赢在细节,在生活中只有那些关注到细节的沟通者才能长久成功。沟通中有句谚语:“每一次的沟通都影响着人际关系,每一份人际关系又影响着沟通。”这句话在生活中时时得到印证,可说是沟通中的真理了,其心理学的机理也在此。当我们听到别人谈话时,我们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我们对说话者意图以及可信度等的推断和假设,最终影响我们对话语的感知。也就是说,我们在听话时还听到了我们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常常发现,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即便语气情感完全一样,听到我们耳中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公父文伯的人,在鲁国做官,病死之后,有两名侍妾为他在家中自杀。公父文伯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并不悲伤哭泣。随嫁的侍妾说:“哪里有儿子死了母亲不哭泣的?”公父文伯的母亲说:“孔子是个贤明的人,被鲁国弃置不用,去周游列国,文伯却不去追随。如今他死了,侍妾却为他自杀。可见他对有德的长者不亲近,对侍妾却宠爱过度了。”这话出自母亲之口,大家都认为这母亲很贤明,但若是这话出自他的妻子,恐怕我们感到的多是妒嫉。为什么?因为说话的人的身份不一样了,我们对于他们的语气和假定就不一样了。对于母亲,我们认为母爱最无私的,天下会有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而对于妻子我们常常假定这种对于丈夫的情爱是自私的独占的,很多时候还有着利益的结合在其中。

        记得一次因为处事不当,我被人误解了。想要解释希望能消除误会,但是话说出来后连我自己都觉得苍白,不能取信于人,只好放弃。当时很难受,和父亲说起。父亲淡然的笑笑认为很正常,只是指出了我的不对之处,希望我以后能处理好,说道:“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的话该说,有的话不该说。有的话是真的是对的,但它仍然不必说,甚至不该说。决定话该不该说的不是话是否真实,或者是否正确,而是时间、环境、场所,特别是你说话的对象。”

        确实,同样一句话,只因为说的人不一样,或者听的人不一样,得到了的结论和感受就完全不一样,更别说还存在说话的时间、地点、场景的差别。

        后来在听首席华人管理专家余世维博士讲有效沟通的课时,听到余世维博士说道:“沟通首先要把握三点:①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②什么话说起来有技巧,什么话说起来没有技巧;③什么说话的能力要加强,而什么说话的能力不需要加强。”对父亲的智慧不由更加折服了。

       讲到我的父亲,父亲学的是国文,根本不知道管理为何物,而且已退休多年,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在世人眼中是一个已经远远落后时代有些迂腐的老人。为什么他能够无师自通的体悟到这个沟通要旨,而我这个学习管理花了相当的时间研究沟通的现代人却无法领悟?我想,这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做事先做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谓最为深远,其代表人物孔子就把治国平天下追述到齐家,又由齐家追述到个人的修身,认为人管理好自己是管理好社会的前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除了一个人应该如何遵守社会秩序维护家庭和谐安身立命的规矩之外,也包括了很多处世的智慧。孔子就曾说过:“不察颜色而言者瞽”(意即不察言观色就开口说话的人与瞎子没有什么差别),认为人应该看人看时看景说话。据史记记载,孔子在自己的乡里,容貌恭敬温厚,好似不大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祭祀和朝廷议政时,却言辞明晰通达,只不过态度还是恭谨小心罢了。可见,孔子自己就是个深谙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什么说话的技巧需要加强,什么时候说话的技巧不需要加强的智者。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若看作是恢复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前,被人目为陈旧无用,自是;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我认为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中国国学的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很中肯的,很深刻的。

        关于感知我们还知道,我们只能感知到我们感知范围以内的事物。正如我们不能听到一定频率以上的声音一样,我们觉察不到超出我们的感知范围的事物。人性决定了,我们倾向于看到我们期望看到的,听到我们期望听到的,对那些与我们的意愿不符合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常常发现,当沟通双方存在误解,或者是相互缺乏信任时,沟通往往完全失效,甚至最真实的话也会受到排斥不被采纳。我们知道,当我们对一个人失去信任后,我们不止不再相信他的某一方面,我们不再相信他的整体,包括方方面面。我们不但不再相信他的话,还会在他的话中找到种种蛛丝马迹证实自己的不信任,使不信任进一步加强。正如大家都知道的,人际关系是最经不起揣摩的,一旦有了猜忌开始揣测,裂痕只会愈来愈大。但是,可悲的是,人际关系也是我们最爱揣摩的。这或许也属于人生的可叹。

        由此笔者认为,沟通首先是人际关系的构建,学会处世是有效沟通的前提。认为只有在懂得如何为人处世的前提下,对于沟通的技巧学习应用和提高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m]

[2]赵蕤,反经,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 [m]

[3]余世维,有效沟通:管理者的沟通艺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m]

篇(9)

教学离不开交流,而嗓音是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以嗓音为媒介进行知识传播。嗓音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生理功能,又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职业工具。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职业工具的优劣往往决定着职业功效的高低。教师具有优美的嗓音,是教学活动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反之,沙哑、低沉的嗓音,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然而,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用嗓频率高、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而大多数教师缺乏科学用嗓的知识,加上教学环境污染较重(如吸入粉笔灰尘),极易造成教师的嗓音损害。据《教育研究》杂志介绍,教师中70%以上不同程度地患有喉炎及声带疾病,比歌唱演员的声带疾病患者比例高得多。这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用嗓过度或用嗓不科学造成的。

然而,包括教师自身在内的许多人尚不重视嗓音的健康问题。一方面,教师的声音嘶哑、喉咙肿痛往往被认为是司空见惯的,许多教师日常不注意用嗓态护嗓,不知道引起嗓音不适的原因,更不懂得如何让自己的嗓音保持良好的状。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教师均未受过专门的发声训练,或用声习惯不良,或发声方法不当,极易造成嗓音的损坏。现代社会需要高质量的语言交流,因此,改变教师用嗓不科学的局面,甚为紧迫。

教师的嗓音保护与训练在国外一直倍受关注。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教育学院,嗓音训练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一大重点,学院负责嗓音训练项目的詹姆斯。威廉姆斯先生说,“不给教师做有关嗓音技巧的培训,就好比培训外科医生而不给他们讲解手术所需的器具一样”。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拥有专门的嗓音保健机构,为包括教师在内的众多职业用嗓人员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在我国,职业用嗓人员的嗓音保健问题一直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少地区也成立了嗓音研究协会和嗓音研究室。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教师队伍来说,这些工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绝大部分教师仍然没有经过任何用嗓技巧的培训。很多教师还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职业的嗓音使用者,对嗓子的发音技巧、养护常识、疾病预防知之甚少。本文将从这一现状出发,简明扼要的介绍国内外关于“科学用嗓、美化声音”的教学经验,将播音发声、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和训练手段运用于说话发声训练中,总结出一套适合教师用嗓特点,简便易学、见效较快的科学练嗓和嗓音保健方法,使教师们学会科学用嗓,合理护嗓。

一教师咽喉常见病症

教师由于长期用嗓,使咽部组织疲劳损伤,咽部有明显的异物感,出现充血、疼痛、多痰等症状。讲课用嗓时间过长、频率过高,或用嗓发音强度过大,均会使咽喉部组织疲劳损伤。教师咽喉疾病症状以声音嘶哑为主,早期嘶哑时轻时重,休息后声音可恢复正常,若用嗓过多则易哑,咽喉有不适感、异物感,感觉到有分泌物粘附于喉腔,说话时需先将嗓子“清理”一下,重者嘶哑呈持续性,甚至失音。

教师出现与嗓音有关的疾病主要有三种:疲劳发音、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

疲劳发音是当一个人发音时自觉喉部有紧缩感、挤压感,甚至已经出现声音嘶哑时仍需继续发音,或喉部有疼痛感、烧灼感、梗阻感等还继续发音,在这种情况下医学上称为疲劳发音;声带小结是一种慢性喉炎,从声带边缘长出结节状突起物,多为双侧声带出现;声带息肉也是喉部常见疾病,常常附着在一侧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的边缘,主要由长期发音方法不恰当或一次过度发音引起。声带息肉和小结均可以使发音时声带关闭不全,导致声音嘶哑,并且由于声带重量增加,导致发音疲劳。如果教师们能掌握科学合理的用嗓护嗓知识,将大大减少患上这些疾病的可能性。

二声音的基本特性

1声音的基本特性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是需要通过声音的,每个人在讲话的时候都要通过声音,播音员播音、主持人主持节目、朗诵都要用声音来进行表达。因此,我们所有的有声音的表达都叫有声语言的表达,统称为语言的表达。

声音包括几个元素,音高、音强、音色,这么几个因素决定了声音的特性。高音,让听者觉得紧张,感觉坚锐,我们的老师当学生在讲话,环境嘈杂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提高自己的声音,把音高抬高;中音,也就是每个人讲话最舒适自然的音区,发音不高也不低,让听者觉得特别厚实和明亮;低音,说话的时候各方面特别松弛,不费劲。这就是音高的基本概念。

音强,是指声音的强弱,即音量的大小,为了大声说话,就要把音量放大一点,小声说话,就把声音缩小一点,以一口钟做个形象比喻,用力敲的时候,它肯定就响一些。我们说话也是一样,用的气力大,声音就大;不怎么用气,或者只是用一点点气,说话的声音就小。现在高校大多多媒体教室设备齐全,教师们可借助了话筒的力量把声音放大很多倍,因此了解相关概念对于我们高校教师来说借助话筒,灵活运用音强,可以省下很多力气。

音色,即声音的色彩。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其特点,我们与生俱来的声带、喉咙、口腔、鼻腔等的构造都不一样,因此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音色。音色和音高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发生一些变化,我们变换声音色彩是为了适应不同内容不同环境的需要。

2教学用嗓发声与日常讲话发声的区别

日常发声是播音朗读以及我们讲话发声的基础。教学用嗓发声和日常用嗓发声的区别在于:日常说话的发声是非常自然原始的发声,而在教学中则应该运用实声发音。由于教师讲课是比较系统化的内容,是日常说话的提炼,因此用嗓不同于日常发声的随意零散感,而应有一种教学的状态,即用实声说话,用自我感觉最舒服的声音,不能用小嗓或者虚实声,通过自如的声区使发出来的声音既不吊,不挤又不压。形象的说,教学用嗓是介于说话音域与唱歌音域之间,也就是高于日常说话低于唱歌的声音。

三用嗓技巧与重视嗓音保护

用嗓技巧是播音专业发声的技巧。通过口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呼吸控制等使嗓音美化。而在高校教学中,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通过嗓音来完成的。如何运用自己的声音,与每个人的习惯性用声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习惯用声就是比如有的人平时就习惯高声或大声说话,不管听众与他距离远近或周围环境的安静、嘈杂都大声叫嚷,不分场合,而有的人平时习惯低声或小声说话,不管听众多少,不管场合,永远是柔声细雨,轻描淡写。而这些不良的习惯性用声都阻碍了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顺畅性和流通感,达不到要求的目标,因此掌握正确的用嗓技巧是重中之重。

1明确用嗓目的,克服习惯用声

作为教师要有用嗓的意识。所谓用嗓意识,即能够明确自己的语言目的。作为教师站在讲台上的目的是将所知传递给台下听课的学生,完成教学计划。根据讲课环境的大小、听课的人数、教学设备(有无话筒)等来灵活调节自己的声音三要素。

学会用气说话是教师用嗓的重要技巧,即需要大声说话的时候气就吸得深一些,用舒展的“饮开水式呼吸法”将气吸入腹部站定;吐气说话时,加大气量,将各方面状态都紧张起来,反之控制吐气气量。学会根据不同的环境来调节控制自己的声音。一般来说,教学用嗓中要注意学会留有余地,老师上课的内容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说到重点部分的时候,声音应该比一般的时候要抬高,音量加大,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只有明确用嗓目的,克服习惯性的用声,才能在教学课堂中把握得度收放自如。

2及时调整传播状态

作为播音员,几十年的功夫养成了话筒前的标准姿态,与平时生活中说话状态完全不一样,稍有改变,从话筒中传出的声音状态便会有所改变。教师用嗓也是一样,教师讲课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有接受你传播信息的对象,讲课时把声音调节好了,还要注意随时调整状态,通过状态来激发自己的传播欲望,过度低头或仰头都会改变声腔的形状,影响发声,正确的发声姿势是不论坐与站,腰都要保持直立。状态好姿势正的时候声音表达也会清晰自如。

3话筒的正确使用

随着多媒体教室的开设,讲台上有了话筒,给我们的教学用嗓提供了方便,削减了噪音的损耗,每位老师都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有话筒讲话,噪音轻松、舒服、不累。

如何正确地使用话筒呢?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学会把握对话筒的远近距离。当我们讲课离话筒特别近,声音就可以特别省,音量就可以稍微减小。那些平时有习惯性高声叫嚷说话的老师就没有必要再鼓足力气大声说话了,话筒起到了扩音的效果。然后要学会随时改善自己的音色。通过话筒我们可以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反馈到耳朵里来,从而及时辨别出自己的声音是否好听,是否悦耳。话筒可以美化声音,清唱和用话筒唱歌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个特点,使自己的声音达到一个较为合适亲切的状态,使学生更爱听,也使自己的声音不受到损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声音调节好。话筒功率有大小,根据不同环境来调节话筒大小达到传播目的,而教师的本声不需要有所改动。每种话筒都有其功率标准,胸麦相对来说功率小,如果教师所在课堂很大,学生很多,这样的选择是不恰当的,不管你离话筒多近,使劲叫嚷也是没有作用的,达不到授课效果还坏了嗓子。最后应该学会控制在话筒前的音量和吐字。话筒不好的时候会出现杂音,越嘈杂的时候,就越要控制自己的音量和吐字,我们经常遇到卟话筒的声音,是因为说出的某一个字的字音是送气音,比如“婆婆”的“婆”,对着话筒说“婆婆”,就有“卟卟”两声,离得太近,卟声越大。学会控制说话的气量和呼吸,讲课不需要如同生活中远距离喊人的时候那么深吸气,自如的呼吸,通过一定功率的话筒调节,不仅很好的做到嗓音的保护,同时让听众觉得舒适亲近。

4嗓音的保护

话筒前生活中课堂上完美的音色是需要保护的,不仅平时说话要保护,生活中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马虎不得。

第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播音员如果前一天晚上睡得晚,第二天早上去播新闻时就会觉得嗓音疲踏,用声便不如嗓子舒服的时候用起来顺畅轻松。人在休息的时候,声带也会跟着一块休息,不发声说话和彻底进入睡眠状态时声带的休息程度是不一样的,前者只是没有用嗓,但并没有达到休眠的状态。同时还要注意刚起床的时候不要发过强过高的声音,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嗓,慢慢的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切勿大声叫嚷。

第二注意饮食。不吸烟,少饮酒,少吃生冷油腻食物,上课之前休息好的同时还要少吃一些带刺激性的东西,比如现在流行的麻辣烫、烧烤等,经常吃会减少嗓音的明亮度,使声音晦暗不堪。

第三谨防季节更替。嗓子最不舒服的季节是秋冬交替之时,因为秋天特别干燥,而暖气和空调也是嗓音的头号大敌,吸气的时候空气冲刺到喉头疼氧难耐。因此熟悉了这样的环境之后,老师上课时注意要随时喝水,可多泡一些罗汉果,甘草茶,起到护嗓的辅助作用。

第四每天用淡盐水漱口,有很好的消炎作用。

第五坚持锻炼身体,预防感冒。感冒是坏嗓的又一大敌,重感冒常常引起扁桃体发炎或声带炎,影响发声,若发现发声器官有了疾病就要停止大声说话或过度用声,及时就医,如果轻视,会造成发声器官永久性损伤。

最后学会开嗓技巧和用嗓疲倦之后的修复技巧。这个老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暂时没有找到比它更好的方法替代,是话剧演员和播音员通常用的方法,即发出任何一个单元音的口形,比如“阿”,用自己最极限的低音发出,打出如气泡的声音。在嗓子很累的情况下,可以起到一个修复的作用,让声带得到休息。用嗓之前同样可以作为开嗓音,打得越响当当的时候是声音最舒服的时候,也是声音恢复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这个技巧,可以在同学们讲话或做题的时候及时的做一个嗓音的修复,或者用嗓之前的一个启动,以便更好的保护到声带,并以更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授课播讲的过程中来。

篇(10)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和载体。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普通话推广的重点受众,河北省各大高校的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设立,促进了大学生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整体提升明显。

虽然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具有众多的优点,但各高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机辅测试”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有待进一步完善。

1.高校在“机辅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已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各高校相继全面推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使普通话水平测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机辅测试”使测试站和测试员工作量大大减轻,得以从繁琐庞大的工作量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更集中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流程当中,更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使得测试效率显著提高。考生也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获得不公正的待遇。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推广,虽然有效的提高了测试效率,也避免了测试员的人为影响因素。但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与传统的测试员人工测试方式不同,也有它的弊端,在针对大学生的测试过程中,尤其是在说话项的测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1“机辅测试”的测试环境和测试设施存在的问题

与其它测试机构相比,高校测试机构的测试任务更加繁重,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生众多,在测试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更好的测试环境和测试设施,以保证测试的顺利进行,这就对高校实行普通话“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机辅测试”需要具备先进的“机辅测试”软件系统;固定和足够数量的测试场地;测试所需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及相关辅助设备;专业的普通话测试人员和专门的机测操作管理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严格的“机辅测试”操作管理规范等。

但是现在很多的高校由于教学资源比较紧张,并未建立专门的测试室,同时与测试室配套的备测室,侯测室无法得到保证;规章制度也不够完善,并未制定有关于普通话机辅测试的规章制度;测试站人员不足,测试站人员全部为兼职人员,本身做为教务处的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已经相当繁重,机辅测试后,前期准备的工作量加大,测试时测试室,备测室,侯测室都需要人员进行管理,人手不足,工作量巨大。

1.2机测环境下说话项测试出现的问题

说话项要求3分钟,很多学生实际准备的有效材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挥完,有些学生过于紧张或者没有提前做准备,甚至30 秒不到,就无话可说了。但是在机测环境下,因为无人提醒,很多学生就造成了缺时的情况,还有一些考生为了填充时间,他们就任意发挥,出现对照机器读秒、拖长语音,甚至读准考证号等等在人工测试环境下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有些考生使用现代通讯手段,将测试题和答案进行流传,或者通过网络直接搜索说话内容,致使说话项同题内容基本一致的情况,机器无法制止,致使测试员测评时给出重复的后者零分处理;说话项是根据话题即兴讲说的测试内容,然而在没有监管的机测环境下,应试人为了达到“流畅”的效果,将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背诵甚至通篇朗读.在传统人工环境下,测试员将会制止,而机器无法控制。

1.3机辅测试环境下考生心理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型普通话测试方式,考生可能会因为对测试程序、操作技巧不熟悉而产生恐惧、焦躁的情绪;有些考生因没有恰当使用耳机, 说话声音太小导致话筒无法录音, 影响测试成绩;有些考生由于不习惯前两题显示的蓝黑相间字体,导致测试时出现漏读现象;有些考生错误按动下一步按钮,使考试自动跳到下一题,大大影响了考试成绩;有些考生在说话题时,反应过慢, 出现语塞、结巴、停顿等现象,导致录音中出现大段空白;有些考生存在侥幸心理,在测试说话项部分对着偷带的说话材料进行朗读, 违反考试纪律,被取消了成绩。

2.针对高校机辅测试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2.1规范考前培训。考前培训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作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考务人员必须通过培训,了解“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排除“机辅测试”中常见故障的方法;其次,加强对考生测前集中培训是消除其心理不适应性,提高“机辅测试”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培训过程中,要详细介绍测试模式,包括基本模式,实践情况介绍,同人工测试相比的特殊性;同时还要讲解测试题型、操作程序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介绍整体操作程序,介绍每个程序的操作要点;通过解答疑难问题,包括应对或化解 “机辅测试”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技巧等,以使考生在心理上减少“机辅测试”的陌生感,增强适应性。另外,各高校还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设计网上虚拟测试软件或开僻专门的机房,供考生上机熟悉和练习。

2.2 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加强普通话测试考务管理尤其重要。针对“机辅测试”这种新的、自由度较大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模式,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使考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如做到考试前期管理规范化,包括建立考试管理制度,规范考试报名管理,规范考务人员工作职责,规范考生测试流程,规范测试环境等,做到职责分明,环环相扣,使考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上一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下一篇: 法律思维基本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