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4 10:31: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篇(1)

科技服务资源优势明显

合肥高新区作为安徽省最大的产业化基地,科技服务资源优势明显。在研发服务资源方面,合肥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高校,合肥高新区以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为主体,建立了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平台,汇集了一批优秀研发服务资源。合肥高新区目前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工艺装备实验基地1家、国家级检测中心8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5个。安徽省内外尤其是高校、科研机构研发资源不断向合肥高新区汇集,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形成。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十一五”期间,合肥高新区立足于将科技成果实践化、产业化,大力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等发展,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合肥高新区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累计孵化企业400多家,形成了投资多元化、服务专业化、信息网络化、资源共享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合肥高新区还拥有国家火炬计划公共安全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6个国家级成果转化基地,通过“技术研发—成果转移—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的成果产业化模式,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在技术转移方面,合肥高新区拥有合肥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转移中心、安徽省科技研究开发中心、中国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4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合肥高新区依托国家专利技术(合肥)展示交易中心、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将展示、交易、孵化三者有机联为一体,并打造了合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网,完善科技成果网上交易中心,极大地促进合肥市科技成果转移与交易。

此外,合肥高新区大力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投资基金蓬勃发展。园区发起设立了高科创投、公共安全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兴皖创业投资基金等4只总额13亿元的风险投资基金,软银、联想、复星等国内外知名风司积极投资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十一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培育了科技担保、技术转移、科技咨询、专利等科技中介机构210家,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化、全面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在企业与政府、科研机构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

打造核心平台

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对于合肥高新区集聚安徽省乃至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强化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可以吸引技术交易所、科技担保、基金公司、猎头公司、风投机构等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建立包括科技成果、人才、资本、知识产权等为内容的全国性创新要素交易大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各类产业领军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合肥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把合肥高新区建设成为安徽省对外的窗口、搭建企业合作平台、完善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合肥高新区确立了建设科技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即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的总窗口、信息资源集聚的总后台、高新技术及成果交易的总枢纽;围绕“研发、转化、交易、服务”这一主线,把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打造为集公共服务、创新服务和科技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上接国内外相关平台,下接合芜蚌三市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站,横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平台,全面对接产业和企业,具有安徽特色的立体化、网络化、一体化区域创新大平台。

“十二五”期间,合肥高新区拟培育不少于8个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服务品牌,包括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等,并带动集聚不少于80个科技服务机构,涉及科技信息、科技金融等领域。至2015年,合肥高新区实现专业化科技服务人员数量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科技服务领军人才10名;带动安徽省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到120亿元,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的科技服务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年均增长5%

以上。

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聚集优势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下一步合肥高新区将围绕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合肥高新区将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专项基金,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前期投入1.5亿元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资金以资助科技服务机构及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强化政府对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的投入。

二是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合肥高新区汇聚科技服务资源,统一规划,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机构,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划分为科技成果展示区、科技成果交易区、科技资源服务区、科技中介服务区、专业技术服务区、科技创业辅导区6个区域,加大科技资源招商力度,招引科技担保、基金公司、猎头公司、风投机构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入驻。集中力量,强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功能,建设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中心、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和交易中心、专业技术服务中心,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创新服务、展示交易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科技支撑。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164-02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中国很多制造商只是别人的生产基地,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但产品的经济价值主要来自创新和品牌。在这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明显的制约。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高校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现代科技信息服务作用,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及科技信息工作者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平台,集成创新资源与信息,促进高校发展

院校建设需企业科技资源的支持,立足于现有优势科技资源,探索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资源的整合与结合,以联通产业研发、融通成果转化为重点,以畅通要素流动为突破口,以贯通中介服务、互通资源共享为保障,营造研发有力、转化顺畅、交易活跃、服务高效的大环境,加强高校信息化,努力形成具有六安特色的立体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创新服务平台。

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成果交易服务平台、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为基础,不断充实完善科技成果、技术专家、科技文献、共享仪器、专利成果、技术需求、投融资信息、科技中介机构、政策法规等创新资源数据库,并与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及其它市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相互链接,形成各类创新资源信息的开放和共享,为我市企业搭建科技信息检索、资源共享及成果交流平台,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面向企业和院校开展创新资源共享服务,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科技基础支撑,企业通过网上新产品、新技术、专利成果等等信息并可查询各种创新创业方面的有关政策、行业技术发展新方向、高校人才资源等各类信息。

2 打造专家和经纪人队伍,加强院校科技人才培养,充实科技人才库

经高校特训或外聘的形式建设一支专家队伍。形成集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谈判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分析检测服务、法律/财务咨询服务、资产评估服务、自动化及网络技术服务等行业的专家团队。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培训一批技术经纪人,请外面专家来开展各类专业讲座,提升高校学生的业务水平,挑选技术服务骨干送出去培养。

3 发展新型教育体系,创新企业服务模式,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探索“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上下联运、联合互助”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在区域内与高校院所、科技园区、孵化器、产业协会、重点企业、各类中介机构、投融资机构合作,建设基层服务站,由基层服务站的专业人员收集企业技术需求,为企业提供专家、设备、文献等各类科技基础资源支撑,开展技术咨询、产学研对接、技术交易、投融资咨询、平台资源利用培训、技术成果推介交流等服务。

3.1 校企特色服务模式

3.1.1 “培训+收集+走访”模式

站点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各类免费培训班,一方面提高了站点在高校的认知度及美誉度;另一方面收集了大量企业基本信息,然后根据所收集企业信息建立企业信息库,定期进行走访。进一步了解企业技术需求,进行服务。通过此种模式的建立站点逐步完善了企业技术信息需求库的建立并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1.2 “强强联合+一条龙服务”模式

站点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及扩大服务范围,更全面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逐步建立了“强强联合+一条龙服务”模式。先后与金融机构、财务咨询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及金融担保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财税、科技咨询、企业内训、融资担保等一条龙服务,全方位解决企业困难,与此同时,为高校和企业合作奠定扎实基础。

3.1.3 “传帮带+保姆”服务模式

针对我地区中小企业对科技政策及科技项目等信息渠道闭塞等问题,站点逐步建立“传帮带”服务模式,即站点负责传达各级科技政策信息,帮助企业分析信息,凝练科技成果及技术需求,带动企业进行科技项目申报及成果转化、对接。通过各类形式的服务模式综合对本地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逐步形成企业的“贴心保姆”。

3.1.4 “桥梁+纽带”服务模式

通过站点将企业向外进行推介,同时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技动态向企业介绍,做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2 通过不同平台开展服务,共促校企合作

3.2.1 网上服务

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网上信息资源涵盖了各种创新资源数据库,上连国家及安徽省各类数据库资源,下接六安市各类特色创新服务平台及基层服务站,形成上下贯通的资源共享体系,为企业搭建科技信息资源检索、资源共享及成果交流平台,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科技基础支撑,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企业通过网上新产品、新技术、专利成果等信息并可查询各种创新创业方面的有关政策、行业技术发展新方向、科技文献及共享仪器资源等各类信息。为校企提供创新要素供给、为研发载体提供企业技术需求等信息服务。

3.2.2 网下服务

通过建立基层创新服务站整合各种创新服务资源,发展技术转移合作伙伴,建设创新服务工作体系,协同合作,为企业创新链各个环节所需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并通过建设专家队伍、技术经纪人队伍及高效人才队伍,提升站点自身能力及科技服务水平。

4 企业发展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合作

一是强化学生挖掘创新信息的能力。通过走访企业,帮助企业找出技术创新点及创新需求,并提供技术咨询、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通过专家咨询指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应用新工艺和新材料以及创新销售策略等,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加快自身发展。

二是高校才人必须有做好科技信息服务的决定。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信息服务,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有的放矢,提高服务效率。要坚持走访企业,到第一线挖掘技术需求,开展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需求调研、技术需求鉴别、技术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等工作,并对其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甄别、筛选与,并请专家为企业会诊,帮助企业找出技术创新点及创新需求,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

三是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院校人才和企业共同成长。通过举办各种高校人才创新服务培训,帮助企业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参与举办各类技术交易对接会,成果会、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促进高企之间信息和成果的交流;提供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投融资、技术交易、创业孵化等一站式服务,真正为企业搭建科技路路畅通平台和高校才人输出。

5 校企协同合作,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

5.1 围绕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提供服务

利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与省内外各服务平台的协同合作,集成区域内外的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伙伴寻找、技术转移、技术商业化及后续服务。帮助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高校人才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5.2 人才需了解在企业要求依靠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开展服务

高校培训中要强调企业发展重点,行业技术中心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有效形式,也是整合行业技术和人才资源的主要方式。结合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合理设置行业技术中心定位:通过服务广大中小型企业,服务于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解决,使其努力成为同行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枢纽。

5.3 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开展服务,使高校输出人才对企业有新的认识

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立足支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深化认识,全面推进这项工作。深入研究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产学研用结合的利益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推进三大载体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加强试点工作,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有序展开。高校人才要大胆提出疑问,协助企业发展并加强自身能力。根据不同行业、区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鼓励探索推进技术创新的多种有效模式。营造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协同推进机制,统筹协调,集成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技术创新工程实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才人培养,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需高校学生的不断探讨而升华。高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无论是企业还是院校要强化训练。

篇(3)

论文建设北部湾经济区自匕海)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是如海市生产力捉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的出毅和落脚点。一方面,通过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缓解本地区科技创新投融资困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通过体系建设可以拓展北海市生产力捉进中心服务领域,延长服务链,实现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叶北满彭瓦海科技创新投融资现状,思考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架构、功能设计、近期任务、三年规划及保障措施。

1北部湾经济区(北海)科技创新投融资现状

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促进广西北海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科技创新和企业成长过程中,常常都遇到资金瓶颈问题。

2010年4月,北海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北海中心)开展了“北海市科技创新投人现状”调研,调研样本分析表明:

(1)北海科技创新融资结构的特征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投入和金融渠道融资所占比例较少。

(2)融资难问题被85%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70%高新技术企业列为企业面临的首要困难。

(3)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普遍认为科技创新存在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①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虽然政府以各种形式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但与企业实际的资金需求相差甚远;同时,由于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不健全,风险投资尚未起步,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方面除了从民间筹集到少量资金外,只能将银行贷款作为融资第一选择,狭窄的融资渠道和单一的融资方式成为限制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瓶颈。②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有限。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多,有形资产少,成长性高,收益性好,但目前银行系统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价值,重企业以往业绩,轻未来成长性。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成本高且效率低,大量极具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得不到金融资本的支持。

(4) }75%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为,优秀的科技中介机构可以为企业融资提供优质专业服务,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5) 95%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

调研结沦:要破解本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题,一是政府要加强政策和资金引导,优化融资环境;二是改变目前单一的融资结构,建立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三是建立专业的科技投融资中介服务队伍;四是加强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融合、交流、沟通与合作,构建北部湾经济区(北海)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以下简称投融资服务体系)

2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逐渐形成立足北海,辐射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全广西,投融资机构相对聚集,投融资服务相对活跃,具有较大辐射带动功能的投融资服务中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商业信用为基础,政府为保障,投融资服务机构为纽带的市场化、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多层次、多渠道聚集各类国内外资金,缓解科一技创新活动中的融资困难,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瓶颈,促进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奉献;同时,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促使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和科技创业活动,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木地区经济、社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3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

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企业、金融、中介和政府构建投融资服务体系就是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链、金融产品供应链、中介专业服务链和政府引导推动链,井实现各链条之间的无缝链接与相互促进

北部湾经济区(北海)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应放在以下4个方面 1优化科技企业价值链

北海市有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年底有望达到25 - 30家,有一批像“新未来”“果香园”“深蓝”“辉煌”这样拥有自主开发技术成果、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也有一批像“石基”“宁能”“创新科”这样从发达地区转移过来需要对原有技术成果进行第二次开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企业;同时,在2005年开始的百名博上北海创业行动中,北海市已沉淀了50个左右的创业创新项目,本地区企业创新活跃,项目储备充分但是,因为缺乏专业引导和系统支持,许多企业的投资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或发挥出来投融资服务体系将帮助这些企业优化科一技企业价值链,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和融资水平。例如:①帮助企业进行项日筛选与商业策划,为重点项目提供商业计划书、技术和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②重视无形资产,对企业的专利、商标等可评估、可作价的资源进行有效管理;③帮助企业建立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资产负债合理、依法合规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制度 2丰富金融产品供应链

目前,北海企业科技创新外源性资金来源主要包括:①间接融资,如银行资金;②直接融资,如股权融资;③政府财政支持,如无偿拨款、贷款贴息、种子资金、创新基金等但这些资金无论是在资金量方面,还是在资金品种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因此,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帮助企业深化与现有金融产品的合作,另一方面要拓展新的金融产品(如筹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等),助推科技金融专营服务机构发展,建立科技型企业贷款担保体系等,多层次、多渠道聚集科技创新投融资资源,丰富金融产品供应链。 3提升中介专业服务链

在现有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日常服务的基础上,引导中介机构进入投融资服务体系,开展科技创新投融资专业服务。例如:成立北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风险投资、银行信贷、产品保险、贷款担保、债权融资、私募融资、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个购重组等方面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在北海市产权交易中心和技术市场开展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制定专利、商标、着作权等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细则和投资交易方法,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供帮助等 4强化政府引导推动链

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的宏观管理者,在科技创新投融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引一导、推动和组织,具体体现在2个方面:

(1)直接投资。例如,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种子资金的支持力度,设立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等,将政府扶持资金的作用从目前的“消耗性”扶持变为“循环性”扶持,从低效的投人变为有放大效应的投人,实现政府扶持资金资本化运作

(2)通过制汀和完善配套政策(如财政、税收和采购政策等),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例如,允许高新技术企业按当年销售额的3%一5%提取技术开发费,用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到本地区发展;组建专门信用担保机构,设立担保基金,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和贴息贷款等

4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功能设计 1投融资聚集功能

通过服务体系建设,吸引、聚集闰内外投融资机构使北部湾经济区(北海)成为西南沿海投融资机构相对集中的区域,并通过设立引导基金、参股创业投资等方式引人国内外资金设立投资机构。 2融资服务功能

通过服务体系,收集和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成果、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市场潜力及是否具有高成长性等方面的信息,将优质的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推荐给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通过服务体系将融资业务资源(包括银行资源、信用担保资源、技术产权交易资源、风险投资资源、上市融资资源、基金资源、股份制改造资源等)介绍给企业,协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根据科技企业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投融资双方的有效对话和沟通 3创新扶持功能

服务体系创新扶持功能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积极主动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科技计划项日,根据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和类型申请各类政府扶持资金,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二是与政府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建立工作协作机制,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二是与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和融资顾问机构紧密合作,为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活动提供专业辅导 4创新引导功能

服务体系将设立“北部湾经济区创业引导资金(基金)”引人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等资金或基金将选择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参股、贷款、担保等方式支持企业科一技创新活动,}#=根据企业科技创新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给子不同方式的资金支持,体现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引导功能 5技术交易功能

服务体系通过现有的产权交易市场开展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将有效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融资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开展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可以吸引国内外的创新技术和科技成果落户北部湾经济区,改变本地区自主创新后劲不足、创新资源缺乏等局面_ 6投融资放大功能

服务体系通过设认“北部湾经济区创业引详资金(基金)”,引人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等,使得进入企业科一技创新活动的资金不再是过去单一的无偿资助形式,而是增加了股权投资、跟进投资、风险投资、小额贷款、知识产权抵押等多种形式,引领更多的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进人到科一技创新活动,发挥投融资的放大和拉动效应。 7创业孵化功能

为拟创业人员提供创业信息、商务计划书编制、创业培训,以及工商登记等政务和相关行政许可申报服务;为创办3年内的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项目诊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筹资融资、财税申报、法律援助等辅导服务和创业场地等

5投融资服务体系的近期任务

(1)设立北海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首期引导资金不低于400万元;初步建立本地区科技创新投融资运行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吸纳金融机构或其他社会资金注资,为下一步建立具有一定资金规模的“北部湾经济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奠定基础。

(2)提升北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种子资金运行效率及北海市产权交易中心区域性资本市场服务功能,为5一10个项日提供种子资金支持,为2家以上企业进行产权交易服务,为2一5家企业或项目提供技术产权(无形资产)交易服务

(3)成立北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公司),争取与银行、投行、评估等机构合作,打造北海市科技创业投融资一站式服务窗口,集融资、信息交流、咨询服务、资源整合为一体,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进人资金和资本市场提供服务窗日和切人模式)服务企业30家以上,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技术转移、科一技成果转化、政府资金申报、令利与标准等咨询与服务,建立服务示范企业10家以上

(4)引导2一3家创业投资机构或风险投资机构进人北海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投资额为2 000万儿以上,帮企业分担风险,为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规范的管理体制

(5)探索北部湾经济区国家小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提供信息化、专业化服务的机制与模式,培育北海中心服务品牌,建立服务质量标准,提升品牌价值和增值服务能力,提高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北海中心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6为完成近期任务所作的前期工作积累

(1)目前已基本确认首期北海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资金来源北海市科技局、北海市卜业园管理委员会、北海市高新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北海中心于2010年7月底达成合作意}句,决定共同设立“北海市科一技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首期资金注人额不低于400万元

(2)北海市科一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种J’资金运行情况良好,为扶持资金资木化运作积累了经验

2008年4月25日,北海市科技局出台了《北海市科一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种子资金管理试行办法》,设立了“北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种子资金”,由北海中心负责资金筹措和项目的组织、评审与跟踪首期种子资金运作取得犷圆满成功,第二期于2009年12月启动,日前运行情况良好

(3)北海市产权交易中心发挥了区域性资本市场服务功能。2007-2009年,北海市产权交易中心和北海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投资进一步完善了北海市产权文易市场的服务功能,该中心已经为北海、钦州、防城港3个市的6家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股权登记、托管、转让、质押、查询、分红、派息、馈赠和变更服务,这6家公司已在北海市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已有1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1家企业通过了上市辅导期。同时,还为4家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增资扩股、资产重组、融资等提供服务。

(4)已引人1家风险投资公司进人北海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1 000万元。这是北海中心积极探索依托金融资本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的一项尝试。

(5)初步建成了北部湾经济区科技创新投融资资源信息数据库。该信息数据库现已录人300多条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信息与项目信息、200多条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信息、200多条技术前沿报告及案例分析信息等。

(6)北海中心已与上海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生产力促进中心、广西现代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兄弟单位达成合作约定,它们将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信贷融资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服务等方面为北海中心开展业务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7投融资服务体系的三年规划

(1)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担保、信贷风险补偿等服务试点,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评价体系和多层次多渠道融资体系。

(2)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根据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积极帮助、协调、引导企业开展规范改制、规范运作和拟定上市方案等,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寻求发展,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服务机构和团队。

(3)设立北部湾经济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争取由财政资金、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北海市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共同组建创业引导基金,吸引境内外投资机构来北海设立创业投资公司。

8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8.1编制规划

根据北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及实际需求,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与区域产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8.2政策促进

篇(4)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56-01

一、发展现状

潍坊市的科技服务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初具产业规模,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模式不断创新,新型科技服务组织和服务业态不断涌现,服务质量和能力稳步提升。

科研机构:到2014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统计序列的国家、省和市属科研机构13家,其中,国家科研院所实验基地1家,省属科研机构2家,市属科技机构共有10家。10家市属科研机构中,已转制的3家,停业1家,有科研活动的6家,其中,科研机构运转良好的只有1家。

科技金融: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政府创投引导基金,设立天使基金和种子基金,引进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科技企业孵化器:初步形成孵化器、加速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的发展格局。目前,潍坊市正式投入运行的市级以上孵化器40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4个;全市在孵企业1445家,累计毕业企业646家。

技术市场:潍坊市已完善市技术交易网站,又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达到数据同步传递。市技术交易平台已联系了相关科技专家300多人,创建了3个技术资源信息库。建立了科技合作信息网、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潍坊市的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端服务业态较少、缺乏知名品牌、发展环境不完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

(一)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缺乏懂技术、市场和法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潍坊市的大多数科技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层次较低,有的仅限于信息和介绍项目,科研信息评估、分析、论证能力低,不能为投资方提供有说服力的项目投资建议。

(二)科技金融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潍坊市虽然已成立相关政策性风险投资主体,但尚不能支撑全市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创新创业企业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成本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创新创业企业的成长壮大。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不强

目前潍坊市孵化器,特别是民营孵化器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缺乏孵化器管理运行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服务人才,大部分管理人员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提供的创业孵化服务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尚未完成物业式服务向科技“保姆式”服务的根本转变,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四)技术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

潍坊市技术市场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人才、资本、产权等要素市场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市场与人才市场、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的相互结合与渗透滞后。一是全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偏少,中小企业实力较弱,技术市场创新和需求动力不足,技术市场发展缓慢。二是现行的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不够,使得企业利用现行优惠政策的有效性极大降低。三是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四是技术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适合企业需求的项目较少,技术交易成交量偏低,科技成果无法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五)发展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家、省、市已出台的多项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尚未发挥其拥有的营造环境、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意见建议

(一)培育市场化新型技术服务机构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研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支持产业联盟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技术研发机构面向产业集群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发展产品研发设计服务,促进研发设计服务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设计服务能力。加强科技资源开放服务,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机制,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向社会开放服务。

(二)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促进科技和金融深度结合,探索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建立融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对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和增值服务,探索投贷结合的融资模式。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科技创新,完善投融资担保机制,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创新孵化模式

打造众创空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全新载体支撑。积极搭建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完善链条化、专业化、集成化、市场化的孵化体系,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鼓励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专业化孵化器,以市场化手段促进产业资源、创业资本、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和各类服务机构向孵化器聚集,为在孵企业提供高质量创业增值服务。积极引入创客模式,搭建开放的研发平台,积极培育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研发众包等新业态。

(四)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创新科技服务商业模式,构建新型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以促进技术转移为核心,完善技术转移产业链条,在技术转移服务和科技综合配套服务领域形成引领示范。探索形成特色产品集成服务模式和市场化运营模式,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专业服务特色、较强服务能力的科技中介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从知识产权申请、项目申报、政策咨询一条龙科技服务。夯实基础网络平台建设。提升基础平台承载能力,实现资源的持续集聚,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公共平台创新体系,推进服务精细化及标准化。

(五)落实科技服务业各项优惠政策

1.认真落实科技服务业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科技服务企业扩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平台相关优惠税收政策;认真落实科技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用暖价格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相关优惠政策。

篇(5)

一、加快推进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发、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和完善各种类型的专利信息数据库

政府应系统规划、重点建设和示范引导,建设多种类型、多层次的专利信息数据库。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履行政府信息公开和服务职能,加强专利基础信息、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专业化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向社会开展公益,通过专利信息服务平台,集成整合资源,形成专利基础信息全面、信息加工与服务水平高、能够满足科技创新多层次需求的、专业化的专利信息系统。

(二)建立向社会开放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以专利信息全社会共享为目标,根据专利信息的加工程度、投资主体、服务内容等,建立专利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全社会不同对象、公益和商业化运行相结合的服务机制。专利信息服务平台采取面向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等不同对象的多层次服务机制。公共财政支持建立的专利信息库向社会开放,根据服务内容和方式,实行免费或低价有偿服务。社会力量投资建立的专利信息库可以考虑纳入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向客户提供有偿服务。

(三)加强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与其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相互支撑

加强与科学文献、科技成果信息、科学数据、标准信息等科技信息的功能互补,共同构筑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支撑基础。围绕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扩充其他知识产权服务功能,链接知识产权法律专家信息库、技术专家信息库、技术交易信息库、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息库等,为科技创新提供系列配套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二、相关政策及措施

专利信息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或优化:其一,在整个政府公共服务的投入中应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优先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需求。其二,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投入中应形成协调的比例结构,重点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水平偏低的问题。其三,在政府自身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上应形成“先外后内”的合理结构,优先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大力培育和发展专利信息服务体系,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市场化进程。专利信息资源市场化应以需求为导向,用户的需求是专利信息资源市场化发展最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实现专利信息资源的市场化,不仅取决于专利信息本身的性质和功能,更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只有当专利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相适应时,才能激发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户使用专利信息而获得的综合效益。

促进政府信息服务机构职能的转变,选择适应市场化要求的运行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专利信息的有效利用提出巨大挑战,政府信息服务机构应转变职能,从专利信息的单纯提供者变为主动为创新主体服务,使其从建立企业专利战略和提高专利质量的高度来利用专利信息。相应地,政府主管的专利信息机构也应循市场的需求转变职能,建立符合市场需要的信息机构运行模式。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规范市场化运行。要依靠法律,实现专利信息市场化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加以推动,如行业协会、企业等。而政府需要在这个运行体系中扮演总协调的角色,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扶持多元化信息服务主体,维护信息服务竞争秩序,监管信息服务效果。

积极发展高端专利信息服务。发达国家高端专利信息服务极为活跃,如:专利战略分析、专家咨询系统、专利定题服务等。这些组合式高端服务为政府机构、企业和大学提供专利战略上的指导,极大地促进了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壮大。我国也应鼓励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对原始专利信息进行深层开发,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专利信息服务。

建立专利预警机制。随着对外贸易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正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近几年,涉外专利纠纷大幅上升,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向我国发难的产品,往往是我国新兴高科技出口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力,而且,其发难时机的选择往往是在该产品高成长期,一旦出现问题,将使我国全行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建立我国的专利预警机制,相关行业协会或组织建立一整套专利信息收集、分析、和反馈的机制,从而加强我国应对涉外专利纠纷的能力,引导和扶持我国企业公平参与国际竞争。

建立专利信息利用和服务平台建设的政府协调机制,统筹建设规划,部门分工实施,共同推动全社会专利信息的整合、利用与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在专利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投入,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多层次需求的、专业化、网络化、社会化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支撑。

专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提高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的效率和效能,加强专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专利信息资源管理。鼓励公益性专利信息的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增强公益性信息服务的普遍服务能力,促进公益性信息机构的有序、规范发展。

专利信息资源的商业性开发利用要培育和繁荣专利信息服务市场,促进专利信息内容服务的产业发展,推动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进程,促进专利信息服务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建立专利信息服务的市场监管体系。完善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保障环境,加强组织协调和统筹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标准化工作,营造社会公众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的良好环境。

链接:专利信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作用

(一)专利信息是国家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最新的专利信息体现出新兴技术引领者技术创新的动向。对国内外专利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明确技术竞争态势,为国家确定优势技术领域、科研资金投向、技术进出口方针提供依据。

(二)专利信息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篇(6)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思路

发挥优势创出特色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要提高学校的科技竞争力,就需要选择和扶持优势科研方向,培育学校科研的特色领域。

大学的优势和特色是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学科传统、师资力量等资源逐渐形成的。扶持优势科研方向,创出科研特色,从学校科研的实际出发,分析本校科研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从学科的前沿地带和跨学科角度出发,确立能在某一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的科研方向。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创新发展出发。确定在各个层次的研究方向。在基础研究上,应定位于某些领域的原创性探索研究;在应用研究上。应立足于区域性、地方性的实际目标或应用目标;在创新发展上,要注意与地方企业界的结合,将自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在企业实际生产中转化成为产品,并根据企业需求研究开发其中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注重应用研究加强成果转化

科学研究工作可按其性质、目的和过程进行分类,一般按过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地方高校的研究特长一般在于一些应用开发型研究领域。应该扬长避短,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的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问题,不断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地方高校应该把科技成果的应用及转化观念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始终,从而有效地为地方经济服务。逐步增强整体的科研竞争力。

与区域经济互动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联盟的形成。紧密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特色,明确定位。解决若干产业发展领域中的瓶颈问题。科技创新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及时了解相关产业或行业领域的困难和问题,依托自身在应用研究领域的优势,不断汇聚力量,展开联合攻关,大力开展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工作,从而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结构

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是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内容,是有着自身内部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复杂系统。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主体系统、支撑系统、成果转化系统。主体系统

高校通过对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哲学社科基地、工程中心等科研机构的设备、人力资源的整合,在学校范围内构建一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科技创新大平台。以项目为纽带吸收优秀的科研人员和科研创新团队,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系统,实现科技创新体系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功能。

支撑系统

支撑系统是指高校将资金、场地、设备、信息、人才、团队等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对主体系统起到有力支持的资源系统。资金支撑包括学校自筹、政府拨款、各类横纵向课题引进经费等组成的财力支持;场地、设备是开展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信息支撑有助于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良性开展,包括学校图书馆、校园网等资源;人才、科研团队为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撑。

成果转化系统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内部环境,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学校和企业间建立起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密切合作的产学研联盟,从而提高成果转化率,实现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措施

整合科研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地方高校要按照学校的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整合校内科研资源,创建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在科研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挥各资源的优势和特色,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组建跨学科、跨机构的科研联合体,形成多学科综合、多种技术集成能力较强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和创新效能的最大化。

地方高校依托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优势学科,瞄准学术发展潮流,制定有一定预见性和超前性的研究战略与规划。注意将学校的科研方向与学校特色、地方经济建设结合。明确研究层次定位,集中优势研究成果支撑,不断探索新型研究领域。

构建科研创新团队形成合理人才梯队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把科技创新建设和教师的自身成长发展相结合,逐步打造一支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加强宏观指导,创建科研创新团队。学校要加强对科研创新团队的宏观指导,规定科研创新团队组建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管理方式等。整合学校的学术组织,加强各学术组织间的合作,对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进行总体规划。整合学校科研资源,创建多学科联合攻关、协调运行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地方高校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互动,就要有组织地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力度。要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观念,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社会服务品牌项目。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构建新的服务体系。加强统筹规划,打破“壁垒”,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形成跨学科的创新群体,发挥团队攻关优势,与地方企业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强强联合”。推动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形成校企良性互动。在高校和企业间建立信息平台,保持科技信息的畅通,及时了解社会、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有效途径,

篇(7)

1. 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引擎,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合理而有力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持。陕西省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属于区域创新体系的范畴,所谓区域创新体系是指某一个特定的区域中,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以及科技中介组织组成的,为创造、储备和转让新知识、技术、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

所谓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就是一种用科技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过程之中的制度安排,其核心内容就是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技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循环流动和应用的良性机制。具体来讲,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现代服务业科技推广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科技创新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科技,改善现代服务业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

2 陕西省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优势

2.1 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

200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2700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6.9%。2008年全省生产业增加值1250.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6.3%;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技术、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点,已形成以关中为核心、陕南和陕北为两大辐射圈的布局。另外,第一、二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关联度较高,第一、二产业的迅猛发展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第二产业中的能源化工工业、装备制造工业、食品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冶金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与此带来了现代服务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和需求。

2.2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主体

目前,陕西省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061所,国家级别的重要研究室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部门专业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实验室72个,普通高等院校85所,两院院士49人,为陕西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2010全省科技活动人员达到20.69万人,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达到8.83万人,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达到11.13万人。2008年,陕西省确定了第一批包含陕西海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山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金正智能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东软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等共365个高新技术企业。总体而言,陕西省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主体。

2.3 雄厚的科技研发力量

2011年,陕西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为57.31%,比上年提高了2.07个百分点,在全国位居第5位。全省共有179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居全国前6位。全省共申请专利32227件,其中发明专利13037件,居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专利授权量达到1166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139件,居全国第10位。2010年,陕西省已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38家,各级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117家,新批准成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2011年,我省共有13546篇论文被三大权威国际论文检索系统收录,居全国第5位;专利授权量达到1166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139件,居全国第10位。

3 陕西省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劣势

3.1 科技投入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全省的科技活动经费逐年增加,但是从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这一比重偏低且出现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2.24%下降至2010年的2.15%。2011陕西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56.31%,比上年下降1.37个百分点,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52%),在全国排第8位。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省在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3.2 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弱

陕西省的科技产出水平较高,但是与此对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却较弱。2010年,全省共登记各类技术合同9471项,成交总金额102.59亿元,连续四年增幅超过40%。但是与广东、上海等省市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在科技产业链中,陕西省上游产业的市场化能力与上游产业的研发能力不能相匹配,从而导致大量的科技成果无法在当地进行转化。

4 陕西省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机遇

4.1 国际国内环境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

21世纪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入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主导转变的新阶段。服务业的快速细分不断催生出新的服务业态,推动新兴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使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作用日趋显著。从全球范围来看,以应用性、系统性、集成性为主要特征的支撑技术成为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我国制定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加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支撑体系。这些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必将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4.2 西安被列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的机遇

2011年10月,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安被国家科技部列入第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之一,试点期限为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 西安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将紧密结合西安的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重点在文化、科技、旅游和现代物流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支撑三大体系,在文化、旅游、科技服务、物流、卫星应用等领域构建新的服务模式,形成新业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这个背景下,更加有利于研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进程。

5 陕西省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挑战

从国内来看,沿海经济特区相较于我省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陕西省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后起省份,在国内的竞争中相对竞争力差。其次,同样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陕西省在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人才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尽管陕西省高校林立,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技服务业人才,但是对于如何在陕西省建立更优化的服务业发展环境,以留住甚至吸引更多的有志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人才,对陕西省构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琪.基于不同视角的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04).

篇(8)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15-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关键环节。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是支农、惠农、强农的实际行动。要用创新观念统率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建立起科学、精干、高效、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成果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农民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农业经济才能快速发展。经过对长春市各县、乡级农业服务机构的调查,浅谈一下应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市的农业服务机构体系。

1 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

1.1 机构设置不合理

受计划经济和条块分割的影响,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在开始设置时就出现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弊端:技术、经济、林业、水利、畜牧、土肥、植保、农机、文化、种子等各个系统均设有自己的科技服务机构,由市至县及乡,上下对口,遥相呼应,自成体系,人员冗杂,政出多门,费用巨大,效率与效能低下。

1.2 科技人员严重缺乏

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在设置初期,技术力量配置较为合理,齐编满员,科技服务卓有成效。随着时间推移,升迁、调动、自然减员等越来越多,人员不断减少。由于资金、政策、待遇等原因,缺员难以补充,造成知识老化,尤其缺少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服务工作难度很大。

1.3 机构瘫痪,职能缺失

如今,县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仍在正常履行职能的只占少数。由于资金紧张,多数机构被裁员减支,甚至合并,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有的被从事业“转制”为企业,完全断奶;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收上,虽在苦苦支撑,却难以履行职能。而乡(镇)级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情况更糟,多数机构人员自谋生路,各自为战,有的机构既无编制又无人员更无经费,早已人去楼空,名存实亡。很多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上面有人说,下面无人做,只能通过行政途径实施,其效能与效果可想而知。

1.4 公益力度不够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科技服务工作的力度,开展了“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这些活动基本限于交通干线和繁华乡镇,覆盖面积小,时间短,次数少,农民的实际问题难以解决,偏远地区的农民则基本没有受益。而一些企业为开发市场在农村搞的科技服务活动,带有明确的商业目的,运作手段也不规范;不法商贩也打着科技服务旗号推销伪劣产品,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2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措施

2.1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主管领导要深入科技服务机构,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开展工作。

2.2 是要从政策上给予保证

要保证科技服务人员结构合理,齐编满员;要保证科技服务经费足额到位,不挤占挪用;要保证科技人员有较好的工作条件,从而调动起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2.3 要对现有的服务体系进行全面整合

即把农业领域重叠交叉的服务机构科学整合在一起,变条块分割为集中统筹,以县和乡(镇)为单位,核定编制,组建起一个人员精干、职责明确、功能齐全、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全面承担起技术、经济、林业、水利、养殖、土肥、植保、农机、农资、文化、科普等各方面的服务工作,盘活闲置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大幅度降低费用,提高科技服务的效率和效能。

2.4 要创新科技服务方法

改变过去那种“等上级派任务”、“等农民提要求”的被动服务方式,深入到地头炕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

2.5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载体

篇(9)

当前伴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进行和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自主创新资源整合的能力也在进一步的增强,国家整体的科研实力也在进一步的加大,科技服务水平呈现出不断完善的态势。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们的科技水平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高层次人才匮乏,缺乏对技术资源的有效把控和利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努力的推动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实现科技资源之间的共建共享。所谓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就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综合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手段,将不同企业、部门之间的资源进行集成、整合,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群体之间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但是,纵观如今我们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其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当前我国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当中存在的问题

1.平台建设缺乏制度保障,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也是一项较为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但是当前我们关于资源共享与资源管理和维护的通用性法规章程还没有,这无疑是平台建设的一个重大阻碍。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关系到相应的产业经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等多个环节、多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覆盖范围十分的广泛,在跨部门合作之间需要相应的法规章程作为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充分的协调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主管的工作。法律规章制度的欠缺对于我们科技平台的建设而言缺少制度的约束,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意见不协调可能会出现种种困难。

2.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缺乏高素质的服务人才支撑。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建立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不仅仅是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参与力量。因此,人才资源在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具有双重属性。当前我们平台建设和开发过程中的人才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一部分是管理型人才,主要参与平台的运营管理和推广,另一部分是研发型人才,主要参与平台的设计和研发,两种类型的人才有效的搭配组合构成了整个平台建设的重要支撑。但是据相关的数据显示统计,从人才供给的角度看,我们的平台建设过程中科研人才较为充足,但是服务型人才还是比较稀缺,忽视了共享服务的工作。

3.科技资源整合质量不高,平台协调机制有待加强。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是政府作为支撑力量,以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资源的协调与共享。因此,科技资源的质量高低与否直接关乎到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服务平台建设的生命线。当前我们的平台资源整合还不够规范,平台科技资源还不够权威和全面,很难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与此同时,平台的协调机制发展也不是很顺畅,地区之间的资源沟通、共享整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平台的运行缺乏必要的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专职人员的操作经费缺乏,平台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

二、科技创新体系下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的思路

1.加强完善国家制度建设,规范平台运行流程。当前我们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平台建设缺少一个想对稳定的操作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国家进一步的加强立法,协调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给予地方平台开发一定的自主性,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本地区平台建设的规章制度。中央与地方有效的形成合力,统一协调,保障平台建设有章可循。在规章制度的设计上,政府应该从长远角度出发,考虑全面,每一种类型或者领域的平台都要涉及到,在平台运行管理制度的设计方面也要有所创新,允许平台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积极的发展壮大,为信息的共享而发挥作用。

2.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平台工作人才的综合素质。当前,我国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人才队伍的功能正在逐步的缺失,人才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较为落后,人才发展不适宜平台建设的需求,相对应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较为滞后。面对这些问题,科技资源平台的人才培养一定要立足于自身,建立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针。此外,平台还要严格人才选聘机制,搭建科学有效的人才考评机制,明确评价指标,奖优惩劣,最大限度的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设人人参与平台开发建设的服务环境。最后,平台还要注重不同人才的比例划分,在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才结构划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3.改善运行模式,拓宽投入主体,加强资源整合能力。当前我们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发展的整体方向是努力发展建设与运营并重的高效、信息化的平台,为此,平台自身应该对资源的质量加以监督与考核,实行动态监控,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对科技资源信息的质量做进一步的整改,促进平台资源共享与整合的能力。与此同时,平台的运营还要积极的扩大投资主体,努力实现科技经费投入的多元化,协调好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私人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升平台建设利用资金的效益,加强有效监督,实现平台资金运用的透明化,推动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稳健运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计划性。

综上所述,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开发能够为企业等市场主体提供最有效用和最具创新能力的资源,能够加强企业人才的培育,改进产品技术,提高生产效益,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在我国当前科技创新背景下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还存在着法规制度不完善、人才团队职能滞后、平台运行机制不健全、投入资金的渠道单一等许多问题。对此,我们也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改善措施,强调强化政府的职能、积极有效的建立资源共享与员工的考核机制等方案。总之,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本文也仅仅只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研究路径,希望为平台的完善和发展做出适当性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瑾.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3)

[2]崔月.安徽省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4

[3]张贵红.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研究[D].复旦大学,2013

篇(10)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国外的科技创新得到金融的大力支持。国外金融业发达,有完整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它们的风险投资经验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做法对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有一些参考价值。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此也有了初步研究。从国内理论界来看,江世银(2005)也进行了存在风险条件下的资本市场投资预期收益模型研究,获得了一些初步认识;王磊、王淼(2009)进行了高新区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张云(2011)进行了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研究;郭庆平(2011)提出了金融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研究对策建议。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很值得参考借鉴这些研究成果,但必须要在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上深入研究、实现突破。从实践来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是一个新问题,国内外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比如,符合科技企业创新特点的信贷模式相继涌现,服务于科技企业创新的各种金融机构方兴未艾。特别是诸如一大批适合科技企业创新特点的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金融产品创新相继出现。可以说,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这些对于支持科技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广东、江西和四川都进行了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北京市科委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借助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以满足企业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使资金要素在北京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东在财政科技投入与银行科技信贷结合、科技金融与科技资本市场结合等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和创新,省科技厅分别与珠海、中山、东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金融综合试点市项目合同书,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道路。江西通过的《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就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措施。四川也在不断地进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成都市进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参考这些做法,如广东大力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探索科技金融合作新机制,北京市从多方面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联姻等,但成都市不可照搬。这需要各界共同研究并提出很有针对性的、可供操作性的对策。

三、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历程

近年来,根据科技和金融发展基础,成都市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主要抓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成都高新区在科技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四川仍至西部地区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国内,成都市从理论上率先提出了具有创新探索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从实践方面来看,成都市不仅初步搭建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而且不断健全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和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一)初步构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成都市积极探索各区域的金融资源共享模式,旨在提升各区域企业在担保贷款、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方面利用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的能力。可以说,成都市初步构建了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例如2010年3月,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县区签署了合作共建的框架协议,如《关于彭州工业开发区合作共建的框架协议》、《成都高新区—郫县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等。事实上,这些协议就是在为科技创新而构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与彭州工业开发区管委会、成都现代工业港管委会签署的《推进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彭州市和郫县作为金融服务的拓展试点区域,以推进双方金融服务体系合作的方式来促进科技创新。成都市还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服务公司构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2011年,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增设了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首期投入2亿元,今后逐年增加。成都市还成立了成都技术转移服务(集团)公司,构建涵盖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的“发现、筛选、撮合、投入”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并提供项目中介和投融资等综合配套服务。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创新企业创业投资体系

成都市设立了创业投资服务中心,为创业投资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成都市还率先在国内设立了创业投资风险补助基金,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的股权资金支持力度,改变了政府单一的投入格局,推动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创业投融资新格局。作为成都高新区的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成都高新科技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还与四川鑫和实业有限公司等签署了《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这一框架协议,成都市充分发挥了高新科技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的融资担保和市场化运作优势,通过对园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担保融资,大大促进了中小创新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使中小创新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中小创新企业创业投资体系的完善带动了成都市各市县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三)不断完善中小创新企业的梯形融资体系

自2005年以来,成都市政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科技金融体系建设。针对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所对应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融资需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纽带功能,初步构建了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组成的梯形融资体系。成都市不仅整合了以成都银行科技支行为代表的科技银行资源,而且也实现了它与兴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的对接。2009年,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成功首发。到2011年底,成都高新区不仅协助1600多家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上百亿元,而且还帮助上百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贷款30多亿元。获得了融资和风险投资贷款的中小创新企业因此加快了创新步伐。此外,成都市还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设立了15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帮助96家企业完成股改。其中,已有23家科技型创新企业成功发行上市,约占成都市上市企业的一半。与此同时,成都市还依托高新区全资公司——高投集团,对30个初创期项目进行创业投资3亿元,对15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进行产业投资54.5亿元。梯形融资体系较好地解决了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

(四)着力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成都市非常重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全力打造的西部一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集政策、产品、中介和信息服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于一体,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针对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和条件,成都市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发挥科技综合服务优势,努力整合银行、担保、保险和创投等资源。通过搭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了多层次的科技银行体系、科技担保体系、科技保险体系、科技创投体系。通过集合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和集成创新金融产品,为成都市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提供了一站式、个性化的融资服务。作为成都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盈创动力”在金融服务企业、金融服务产业、金融服务发展方式的各个环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高新区打造的“盈创动力”一站式投融资服务平台,与200余家投融资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吸引60余家专业机构入驻,注册资本超过150亿元,管理资金规模超过330亿元,完成了上百个投融资项目的成功对接,成为国内领先的科技金融应用示范基地。成都市科技金融的服务机制、服务体系特别是服务平台方面的积极创新是一种较好的探索。(五)建立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了建立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都市加大了财政投入,有效引导了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创新。成都市设立了创新创业种子基金,为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了打造金融总部商务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等产业载体而加快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成都高新区通过制定出台金融产业优惠政策以此建立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强化金融服务平台职能和金融服务体系功能,建立了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它为扶持全市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发展、推动成都市自主创新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总之,成都市的科技金融创新实践和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的发展,对其他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具有较大的示范效应。

四、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成都市加大了科技、金融改革力度,在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如组建了成都科技银行,建立了成都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了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创业投资等。可以说,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科技金融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二者结合的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尚需完善等。目前,成都市所引进的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总规模还不大,专利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步伐缓慢,适应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直接融资渠道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

(一)缺乏多元化的资本参与体系

由于科技创新的投入大,仅靠单一的投资主体和渠道是难以解决的。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的投入风险较大,政府由于支出有限不能加大投入,各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信贷投入积极性不高。国有资本投入科技创新的比例较低,特别是上市融资的企业较少,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缺乏有效的收益风险机制

科技创新既有机遇也有风险,特别是企业的科技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迄今为止,成都市还没有找到解决这种创新不确定性与金融安全性之间矛盾的有效办法。如何让金融资本分散企业创新的风险和分享创新成果还需要建立相配套的收益风险机制。成都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仅缺乏考核评价和政策支持体系,而且也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和良好的服务环境。正是如此,目前由于各种金融资本还难以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所以大量科技创新企业没有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撑而缺少创新的积极性。如果有了这方面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收益风险机制,成都市的科技创新必将获得更大发展。

(三)缺乏高效的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

由于科技创新和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融资都是较为高深的经济管理活动,所以就需要具备这些知识和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复合人才。对于地处内陆的成都市来说,许多科技领域的经营管理者不懂金融语言,而金融领域的经营管理者又不懂科技创新,他们没有很好地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自在自我的系统中运行。目前成都市十分缺乏科技金融服务人才,更没有形成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

(四)缺乏全面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投资者创办科技创新企业的流程不熟悉,对相关政策掌握不够,科技创新创业企业不知申办各类金融服务的条件、类型、内容和承办的机构,缺乏科技金融企业的跟踪服务,也没有相应的信用体系和中介服务机构,这些都制约了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正是缺乏多元化的资本参与体系,缺乏有效的收益风险机制,缺乏高效的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缺乏全面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尚处于建立和完善中。如果从现在起就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那么成都市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自主创新必将获得飞跃发展。

五、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下一步,成都市如何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和更好地利用科技产业园区等重要平台,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如何有效整合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发展的产业、财政、税收、金融政策资源,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融资难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建立吸引各类资本广泛参与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

第一,积极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开拓科技金融服务公司化发展新路。成都市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具有较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有计划地推动成长性好的企业获得国有资本的支持是促进成都市科技创新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第二,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成长期科技企业实现向成熟期顺利过渡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服务。拓展以股权投资为基础的债权融资渠道,有计划地推进成都市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到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海外上市。推动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及高增长的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政府尽量为它们多融资搞好服务。第三,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投入,努力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政府既要引导各类股权投资、科技小额贷款、银行、保险、信托和科技担保等机构的广泛合作,又要鼓励并支持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创司、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等开展“投贷联动”、“投贷保联动”、“保投联动”等创新服务。第四,积极扶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型企业投入。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引导私募股权基金规范发展,制定和实施鼓励风险资本直接投资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政策。通过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提高而努力把成都市建设成为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和私募股权基金的重要集聚区。有了各类资本广泛参与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成都市的自主创新就会获得较快发展。总之,通过完善各项融资服务体系,包括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和搭建企业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获得多样化的资金提供金融支持。

(二)加快完善科技金融配套政策体系

第一,建立政府考核评价和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协商决策机制统筹协调科技金融资源,优选优育科技企业资源,政府重点围绕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目标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府考核评价和政策支持引导,奖励科技金融创新企业,补偿科技金融创新企业的信贷风险。建议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负责对高新科技企业提供直接性资金投入、财政性资金补贴、政策性风险担保、优惠税收政策等科技金融辅助工作。第二,发挥财税对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继续加强财税部门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财税优惠政策的作用。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研究制定贷款贴息办法,设立成都市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对处于探索阶段的科技信贷银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直接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的财税政策扶持。建议制订《鼓励科技金融发展的奖励政策》,重点对新设立的科技贷款机构给予重奖;对新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给予一定奖励;对创投企业投资于中小科技企业项目给予适当奖励。第三,完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新增科技贷款风险补贴比例。建议制订《开展科技信贷风险补偿的有关政策》,对成都市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放小额科技贷款的各类金融机构和组织,按照其经认定的信贷投放损失额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大力支持和积极指导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机构依法及时核销科技创新类贷款损失。第四,成立专门为科技创新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建议市政府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局,提供担保贷款,直接贷款,协调贷款,解决科技企业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难的困难。适当放宽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条件并不断提高其补贴比例,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参保投保。第五,创造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的良好环境。强化创投项目的专业评审,控制投资额度。信贷投放要更多依托投资机构的风险评估体系,在股权投资的基础上跟进;要强化信用体系的应用,培育良好的科技金融发展环境。

(三)建立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

上一篇: 农业有机化学知识 下一篇: 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