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10:59: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文化基础差,对学习缺乏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基本上都是考不上普高,而上职业学校是无奈的选择。加上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在初中时都是受教师冷落的学生,没有体味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因此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就是学技术的,不愿意学习文化课。
1.2集体主义、奉献意识缺失
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家长对孩子包办太多,甚至娇生惯养,学生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使学生总是以个人为中心,不爱劳动,集体观念差,娇横,更不用说吃苦耐劳了。
1.3对专业不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也不知道学本专业将来干什么,因此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1.4抱着混文凭的态度,缺乏内在学习动力
目前,多数企业在用人上都提出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要求,并实行了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并且高中毕业生同初中毕业生在工资收入上也有一定的差距。加上部分学生家长考虑到学生尚小不上高中(中职)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可做,甚至还有可能在社会上惹事生非。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部分家长虽然积极支持和鼓动学生上中职,但对学生上职业学校没有明确的要求,甚至认为只要能混个毕业证就行。受家长这种思想的影响,加上学生文化素质本身就差,从而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不愿实习,甚至打架斗殴等情况。
1.5就业观念模糊
通过我校近年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追踪调查表明,就业后不稳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对目标与待遇的期望值过高,不知道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有急功近利之心;怕苦怕累,过于骄气,缺乏团队精神与责任心,企业纪律观念淡漠;职业价值观念模糊不清,不能清醒认识自我,难以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忽视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发展潜力,给就业带来局限性,更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2.德育教育的内容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德育为首,技能为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开展了以下几项改革。
2.1增设德育反思课
德育反思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反思自己一天的得失。通过每天的反思,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二是组织学生学习学校不同学期德育教育系列丛书的内容。
德育反思课的形式:一是每天晚上安排一节自习为学生写心得,写反思的时间。二是在上午和下午上课前分别安排2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堂发言。并逐步由学生照稿读发展到脱稿演讲,通过这种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胆量和与人沟通与人交流的能力。
2.2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知识必需、够用;能力突出、实用;素质优良、好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文化课进行调整,删去难度较大的和理论性强的,增加了实用性。如数学,侧重于公式的运用,弱化公式推导;语文加强了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训练;英语降低难度,采用源于初中又有别于初中的教材等。二是强化就业指导。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调动学生学知识练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2.3改革教学方法
在组织形式上,我们把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时兼顾到学习成绩和男女生,小组自定组名和组训。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分组设问,分组讨论、分组做答,分组或个人加减分的新的教学方法,把原来教师的以讲为主转变成以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改变了以前的教师管学生为学生自我管理,有效地杜绝了学生上课睡觉的不良习惯。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一种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对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我校围绕“德育为首,技能为主”的办学理念,创建了富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是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不同环境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在校园内及教室刷写有“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巨幅标语;在实习车间内悬挂技术工人标兵肖像及简介,书写“任何差错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声誉与您的待遇”的标语,以期营造遵规守纪、主动练技、吃苦耐劳的德育教育氛围。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校园广播、体育比赛、广播操比赛、绘画、演讲比赛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三是注重引入企业文化。通过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出道德水平高、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讲座,优化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了解,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传授,“一言堂”、“填鸭式”教育,学生不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很低。因而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实施课程改革,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教学相长。采取简单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困难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复杂问题教师引导完成的策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使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得到灵活的应用,从而提高专业技能素质。
2、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要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和市场需求改变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并根据专业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二)就业技能素质教育。就业技能素质教育现状:
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训课时量不足,缺乏实践锻炼,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毕业后不能马上就业,就业后不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现象。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去那些第一线基层岗位工作,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就业技能素质教育。就业技能素质培养对策:
1、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训课时量,改善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践锻炼,将生产车间作为主要的学习场地,边学边练,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联合办学,多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和实践,感受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生产,提前为就业做好思想和能力的准备。
2、其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环境和现状,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让他们明确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可请企业员工到校介绍企业工作情况,使学生感同身受,明确自身价值和优劣势,准确找到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特长。
3、教师还应向学生传授应聘技巧和方法,模拟应聘现场,增强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就业素质。
(三)德育素质教育。德育素质教育现状:高职学生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德育素质,关系到他们是否能高质量地完成社会任务,承担起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目前部分高职生德育素质较差,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不讲礼貌、不讲诚信,缺乏社会公德,因此加强学生德育素质培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素质培养对策:我们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讲文明懂礼貌;培养他们的意志、毅力和高尚的人格。
1、教师是学生愿意模仿的对象,在授课中教师应将德育素质培养贯穿在其中,言传身教,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才。
2、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学生德育素质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结合时事新闻和身边小事,定期开设德育教育讲座,为学生分析、讲解大事小情所折射出来的做人的道理,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
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语言水平,即对数学语言含义的理解程度。为此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教师要善于数学语言的提炼,在教会学生概念、定理等的同时教师要及时地将这些数学语言的精炼之处介绍给学生,使他们的数学语言逐步丰富起来,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
在讲解教学概念、定理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所在。比如讲解交集与并集时,对“且”与“或”以及连接符号要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感悟它们的不同,这样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领略到数学的严谨之美。著名数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数学教学中需要我们指导学生静心地进行一番“咬文嚼字”的训练,让学生真正抓住数学的本质,提高其理解能力。
二、“语言互译”,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转化能力
我们知道,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同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若用文字语言表达,可以很生动,若用符号语言则能很简洁,而用图形语言表达则可以更加直观形象。三者作为数学思维的载体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共同协作,并且可以相互转换、取长补短,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中,一些概念或定理的叙述比较繁冗,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转换为其他语言,比如用图形语言,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又如有些用符号语言表述的问题虽然具有一种简洁的美,但同时又蕴含着抽象,这时我们同样要引导学生转换为图形语言或文字语言,这种小小的“互译”,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转化的能力。
三、“语言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语言结构严谨,特征清晰。如果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数学问题的语言结构进行联想,无疑会加强数学知识间的沟通和联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数学思维是以数学语言为载体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的发展实际是数学语言的变换与联想的结果。数学语言联想可以完成数学命题的合理转换,可以在解题原则的指导下对数学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广泛思索,帮助学生正确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不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联想,那么他们就不会联系地去看问题,就不会变通地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准确、规范地学习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从文字语言到图形语言再到符号语言都要指导学生做到准确无误,且能进行互变互联,这样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强化数学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数学交流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数学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相互沟通的重要途径。数学语言是自然语言的补充,数学语言的掌握程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常识的积累与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而数学语言的严密、简洁的符号及直观图形给我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前说过:“在数学表达上要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干净。”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数学语言的基础之上,如果语言不精,就会影响到数学交流的效果,当然对于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
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由于数学语言的表达不规范、不清晰,而使听者或读者不知其所云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表现在试卷上,会做而拿不到该得到的分数,尤其高考之后有学生估分不准正是如此,直接造成智力资源的浪费甚至精神打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首先从自身做起,备课、讲课辅导都要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不要用不规范的语言含糊其辞地去作一些解释,包括每一个概念、每一步推理都要做到规范标准,不可以有丝毫马虎。其次要求学生依老师的要求,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练习要及时反馈,进行详细地讲评,对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共同纠正,最好针对每一步都要加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语言的严谨与精练。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当今健康的含义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而协调。一般来说可以从三个基本方面来判断个体的心理功能状态。一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比如说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富于想象,爱幻想未来。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如果整天想入非非,甚至产生幻觉,那就心理不健康甚至不正常了。二是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保持完整统一。例如我们在遇到愉快的事情会感到高兴。如果一个人在遇到痛苦的事情却显得非常高兴,那多半这个人心理是不健康的。三是个性特征表现出相对稳定性。如果一个平常非常吝啬的人突然变得慷慨大方,这说明这个人心理反常。根据这些标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标准:智力正常,情绪适中、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人生目标积极向上、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发展期,这一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他们生理上的迅速成熟使其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然而,由于其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导致产生挫折感。其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并获得全新的社会评价。在这种追求当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另外由于性的成熟,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心理上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同时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突出表现在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高傲与自卑等等矛盾现象共存。中职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但是他们内心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这种依赖更多地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这一时段的学生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虽然更加丰富,但表露在外的东西缺少了。但同时又感到非常孤独与寂寞,不断寻找朋友,一旦觉得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这又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另外由于中职学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评价,因此容易导致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偶尔一次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几次偶尔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在他们身上往往高傲和自卑交替出现。同时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要直接面对社会和专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因此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为了让中职学生能更好地度过这一身心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职心理健康教育。1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1.1中职学校应该切实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丰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使其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了解自己心理发展规律,掌握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惑的方法;同时,可帮助其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掌握书本知识,而是着重于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触动,对个人生活、自身特点、行为习惯及人生规划进行深入思考,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完善和提升个人的人格与心理素质,发现并创造出个人的价值和资源,最终使其在未来的人生中成为自己的心灵导师。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需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重视心理教育教学中的体验式成分,使学科知识得以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1.2学校的学生管理职能部门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做为一个主要工作方面。例如我校学生科、团委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洪战辉先进事迹报告”、“阳光体育”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和体会。同时班主任加强日常教育工作,利用班会课对班级所存在的共有问题集中进行探讨。1.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学校应配备一定的专职心理老师并建立心理咨询室。开放心理咨询室,针对个体进行心理咨询。同时可开展心理测评,对有相同问题的学生,比如新生的适应问题、人际交往、考试焦虑等等可开展团体辅导。并对可能存在高危行为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2家庭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有关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80%与家庭的教育有关,因此,只有家长与学校、老师积极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家长与学校应经常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只有把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在家的表现联系起来,才能找出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正确的疏导。其次,创设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小孩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氛围、家长的言行、教育的方式,无一不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应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人格。最后,更新教育子女的观念,讲究科学的家教方法。作为父母单纯爱孩子是不够的,要在关心、体贴同时,客观分析孩子的思想、心理,与学校协作和密切配合,讲究策略、方式,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3整个社会为中职生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加强对学校周围环境的整治,比如抓好对网吧的专项治理、日常监管,和对网络文明建设的引导;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净化文化市场;坚决制止向学生兜售不宜阅读的出版物的行为。学校建立与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渠道,与社会相关部门联合举办各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德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汉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J].考试周刊,2008,38:39-40.
随着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职业中专应该针对面临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因此新时期的职业中专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突出人才培养的综合性、针对性、应用性;要让学生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巧用课文进行德育渗透
现在的中专生大多刚从初中毕业,一方面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由于基础差,自学能力也差,很多人自暴自弃,认为上中专就是混文凭,因而无心上学,上课应付,课后上网,行为懒散,有许多不良习惯。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可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如我在讲《药》这篇文章时,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帮助学生了解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从而启示学生要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我在讲解完《项链》一文后,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爱攀比的不良习惯,让学生明白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是由于她爱慕虚荣的性格,使学生深知“爱慕虚荣”的危害性。语文注重的是“文道统一”,只要语文教师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点滴的德育渗透,自然而然地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现在的中专生很多来自农村,性格内向,胆小怕事。而他们毕业前要面临应聘的考验,毕业后将直接走入社会。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语文课让学生能从容面对考验?这值得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深思。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提高思想认识,调动学生想“说”的欲望;(二)、营造宽松氛围,增强学生敢“说”的胆量;(三)、多形式训练,培养学生会“说”的能力;(四)、注重知识积累,让学生“说”得更好。比如:语文教师在每节课的前几分种,应该和学生来做简短的普通话口语互动训练。如讲笑话,对对联,让学生讲讲昨天都做了什么事儿等等。形式多样的普通话口语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开口讲的兴趣。也许刚开始时有的学生讲话没有逻辑,有的同学站起来回答时战战兢兢。这时我一般会微笑地面对他们的紧张和失败,传递给学生以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许多学生就有了较大的进步。另外结合课文,巧设讨论话题,帮助学生开口。例如上完《善良》后,我让学生讨论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容易让人接受的善良行为?在讨论中,不仅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敢于开口说了。因而语文教师只要用心钻研教材,善于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说的欲望,从而提高他们口语表达能力。
三、综合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现在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普遍基础差。通过批改作业我发现学生的错别字非常多。因而平时的字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除听写外,我每次都将错误率较高的字写在黑板上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分组进行纠正错别字比赛。这时学生往往争先恐后地要上来纠错。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可让学生少写错别字,而且他们印象特别深刻。 中专生毕业后最基本的写作能力还是应该具备的,除了会写常用的应用文外,平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上完《项链》后让学生写项链后续;上完《拿来主义》后让学生写新时期我们如何贯彻“拿来主义”。这种练笔,体现了语文“读与写”的结合,可以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迁移到练笔的实践上。既巩固了课文,又提高了写作能力,可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适时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纪,需要充满自信而又有能力的人。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树立“名人效应”,建立自信。 “名人效应”是一面旗帜,具有生动性和鲜明性,说服力最强,最容易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世界上有无数的名人,在他们身上都会有一些鲜活的感人的故事,在适当的时候好好地利用这些事例,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例如苏轼在仕途上屡受打击,但他一直保持着一种乐观、自信、旷达的人生态度,因而就有像《赤壁赋》这样富有哲理的美文出现。
(二)运用“期望效应”,激发自信。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都有发展的潜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适当的表达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这个适当的表达方式就是赏识。它包括肯定、赞美、表扬、鼓励以及宽容。进入中专的这些学生,大多经历中考的失败,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初中时的落后生,许多人由于长期受初中老师的冷落,很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我在课堂上,运用“期望效应”,经常采用激励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你今天表现真出色”;“朗读课文声音这么洪亮,不错”;“某某同学进步真大”等等激励性的语言时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越来越发现自己的长处,也在一次次的鼓励当中不断进步,自信心进一步提高。
五、结语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根据就业市场对中等职业人才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认真研究实用性语文知识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出具备一定实用性语文知识及具备基本语文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中图分类号:H31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结合学科特点,敢于有机渗透和尝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我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一二。
一、道德教育是灵魂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德育是五育之首。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在现代社会,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语文学科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文以载道",寓德育于知识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包括有:
1、思想教育。语文教师应利用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木兰诗》中表现出的古代女子代父从军的英雄壮举;《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我爱这土地》句句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字字控诉着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这些课文可以激发学生从思想上钦佩课文中的英雄人物,自觉地学习英雄们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置个人生死度外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2、审美教育。教育要教给学生真、善、美,让学生有正确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再别康桥》等诗歌,我引导学生学习外观排列的形式美、韵脚韵律呈现的音乐美、画面的意境美;而对美学观点和思想性融合在一起的如《拿来主义》、《花未眠》等议论文、小品文,我主要引导学生从美的思想、哲学等高度去认识、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哲学美学观。
3、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纳入教学范畴。心理素质的高低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学习、受挫力、自信心等。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启发作用。比如,"锲而不舍""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诉学生,学习过程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谦虚,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二、全面发展是根本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终身化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将教育扩展到任何一个人生阶段,要求每个人都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语文素质教育应以此为出发点,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中,实施基本的统一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结合,做到基本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统一。
三、现代技术是手段
教育现代化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扫描仪等多种信息媒体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也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因此说,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一座桥梁。
四、学会创新是核心
热力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相互转换规律的科学。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最佳条件是什么?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完成一个化学反应我们需要提供或者得到多少能量?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就是热力学。热力学内容,与环境问题有着直接联系。化学反应和能量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热力学正是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无论是人类已经大量利用的能源还是新开发的能源,大多都是依靠它们进行化学反应来获得能量。人类的文明始于火的使用,燃烧是人类最早的化学实践之一。燃烧把化学与能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巧妙地利用化学变化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同时燃料的燃烧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人们必须掌握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规律,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能源与清洁生产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而在这部分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相关知识。人们对能源进行了分类: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清洁型能源和污染型能源等。例如,水力能、太阳能、核能等都是清洁型能源而且是可再生能源,煤炭和石油污染型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目前,能源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能源短缺的资源问题,另一个是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向学生大力倡导使用清洁源及可再生资源,开发研制新能源,向学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再如:在介绍热力学第二定律,学习概念、原理时,可以将抽象理论与社会发展相联系。比如,有位科学家将对熵的性质的理解上升到哲学层面,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融为一体。熵代表的就是系统的混乱度,往往系统都是向着混乱度增大的方向移动。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熵不仅向着无组织性滑去,在某些条件下熵本身会成为有序的根源,所以有序来源于混沌。如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于是,人和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需要有一种新关系,那就是和谐共生的有序关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原本是为了研究客观世界而分裂的整体,但人们往往忘记将它们结合,片面强调某一科学的实用价值,这无法使受教育者全面看清世界的本质及发展。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结合人文教育进行环境教育渗透。
二、在化学反应原理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反应原理中包括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可以转化成产物的最大限度问题。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反应速率的问题即反应完成需要多长时间以及化学反应速率机理的学科。只有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反应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环境保护中利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可以实现清洁生产。
化工生产及其相关工业生产中,包含很多化学反应。所以,化学反应原理与实际生产过程密切联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是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最难消除和降解的。所以,在这部分内容中,笔者认为可以提倡从源头上控制使用有害原料,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最大地转化利用原料,避免有害污染物的产生,即清洁生产的新思想――生产全过程的无害化。这就需要应用所学到的化学反应原理,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实现反应的最大转化率,促进清洁生产的推广使用。这样,既联系实际,明确学习的目的及应用,又有效进行了环境教育的渗透,加深了环境意识,又指导了环境行为。当学生将来进入生产第一线时,会为社会创造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在化学反应原理中要注重渗透清洁生产相关内容及如何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实现清洁生产。比如,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日益恶化。为此,世界各国不断增加投入,治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然而,污染物一经排放到环境,再进行治理,不但难度大,而且效果差,达不到要求。为此,国际上对工业污染控制战略进行了重大变革,其核心是:以污染防止战略取代末端处理为主的污染防治战略,即清洁生产。利用化学改革传统的生产工艺,从三方面保证生产的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清洁,从而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
三、在电化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电化学是研究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的科学。在进行二者间相互转化的同时,必须发生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这样才能实现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很多污染的形成都涉及电化学反应机理,相反,学习电化学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污染的形成过程,以此来防止污染的形成及污染的治理。所以,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实例,讲解电化学与污染的关系。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反应。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化学现象。例如,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的金属器具会腐蚀生锈。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氮在空气中转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在空气中氧化生成三氧化硫。由于污染气体的排放,再经氧化形成的酸雨现象已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它严重影响人类及生物的健康、腐蚀建筑物、破坏植被的生长等。
一、案例背景
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是在Unit 5、Unit6 谈论了动词have、like 的一般现在时用法的基础上提出want在一般疑问句中的用法。另外,这也是学生又一次用形容词谈感受。但是,由于谈电影要有很强的鉴赏能力。以前有关此方面的谈论出现在高中一年级,内容的灵活性及生活性都很强。而我班的学生多半来自乡村,再加上是初一第一学期,学生的词汇量还不大,所看的电影也较少,要想扩展内容深入讨论比较难。因而在备课时我仍把整单元划分为四个课时。但在每个课时开头或中间部分我都插入一小段电影,利用多媒体和平日积累的动画电影,让学生边欣赏边运用句型:Do you like it? Who is the actor? Who is in the movie? What do you feel? Who is your favorite actor? 等进行讨论。
二、单元整体说明
本单元主要学习使用want 来谈论和表达自己的喜好;学习运用表示品质的形容词来表达自己喜好的理由;学习连词and 和but的用法;巩固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的结构和名词单、复数的构成。本单元通过“介绍电影,谈论喜好”和“制定计划”这两个话题,设计了三个任务型活动:任务一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讨论自己收集的电影;任务二是学写小作文,让学生掌握“陈述理由”的方法和正确使用表示品质的形容词。
三、任务设计
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活动,分组讨论学生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运用I like…I don’t like…Because it is…等语言结构;然后每个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学生阐述本组组员喜欢观看的电影类型;最后汇总,总结出全班同学最喜欢观看哪一种类型的电影。如果有可能,根据学生的选择放一部(一段)这种类型的影视节目。通过学生的讨论、调查,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询问和陈述自己或别人在影视方面的喜好及理由,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实录
在第一个课时,我用自制flash 打开话匣子,引出movie 一词,并提出这个单元打算学习有关电影名称及讨论电影品质的形容词。开篇的几幅漂亮海报就吸引了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有点意外,学生知道的电影还不少。他们开心的报出电影的名称,我也很自然的把话题引到地一个重点电影的类型。当幻灯中出现Stephen Chow 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异口同声说出周星驰。之后我剪了一段Finding Nemo 中的开篇段,鱼爸爸和妈妈找房子,借他们的对话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父母对子女的生活是特别在意的(从小小的细节出发给以关心)。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cartoon 出现在他们面前通过几个单词的单复数练习,对第一个知识点加以落实。
随后的听力练习及海报的展示则是对第一个知识点的巩固。前面的欣赏为后来的句型出现作好铺垫。当我用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提问时,大家都欢快的回答Yes, I do.
第二课时,为了从学生口中获得更多信息,我从自己出发讲述自己喜欢的影片类型,I like comedies and I like cartoons,but I don’t like Beijing Opera.学生也都依葫芦画瓢,用上了and, but。乘这个机会我赶紧把几个连词拿出来让学生连线,并分别指出它们不同的名称。接着作为巩固我拿出了pair work,学生积极的用学过的句子进行积极操练。 转贴于
第三课时,一开始我就拿出准备好的101 dogs. 有一段小狗出生时的场景牵涉到人物的几种感觉,刚好可以用上这一课时出现的单词。看到小狗出生罗杰和庞哥开心欢舞,学生们用了exciting;当狗爸爸开心的眼睛打转时,我引导学生说出funny;而看到兰尼伤心的摸着奄奄一息的小狗出来时学生用了sad;当雷电四起,库来拉出现时学生尖叫scary。很明显学生的情绪也随着这几个词在起落。随之出现的各种海报让学生及时落实了这几个知识点,有Mr. Bean, Pearl Harbor, The Lord of Rings. 为了把电影类型同形容词配套,我用了match。同时通过Monster Inc.的广告片,加强了学生对形容词的把握。
看的时候,他们会用It’s funny, it is interesting. 最后,我推出几张海报作为延伸学习:Turn Left Turn Right, Spiders man,Harry Potter. 并给出任务:分组讨论学生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运用I like…I don’t like…Because it is…等语言结构;然后每个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学生阐述本组组员喜欢观看的电影类型;最后汇总,总结出全班同学最喜欢观看哪一种类型的电影。到了第四课时, 出现的是两篇短文,由于任务较重,在一开始打过招呼后我用What is your favorite movie? 着手,逐步谈到自己最喜欢的电影,然后用上《龙猫》中的一段非常感人的一段,道出:It’s my favorite; I really like it; I often watch cartoons with my nephew. 我也注意到学生们都很认真地看每一段,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当我提到我每次不开心就看这一段时,学生都非常认同,我觉得时机到了学生们的状态已经越来越接近了。我对书中的次序做了一个调整,把含第一人称的那段短文提到前面,课文的阅读我用了最原始的方法,听、带着问题阅读、做辨析。解决了第一人称后,我及时介绍一位新朋友June给他们,听完录音后我打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细读。文章掌握了基本句型了解了,也为下面的书写作好准备。到了输出收成的时候了,我提出第二个任务:讨论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模仿3b 中的内容写出自己最喜欢的演员及他的电影,并作一个小评论,并为周末制定计划。写作为本单元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案例分析与反思
(1)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内涵。我们在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是发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作者经历了深厚情感体验把积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课文中作者对大自然、人、物、生活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贯穿于其作品之中,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的情感,是语文教学与情感的结合点,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是从多方面反应作者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之情,大多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集道德、人情、风景美于一体,几乎每篇都涉及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我在教《项脊轩志》、《背影》等这类表达至爱亲情的文章时,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赡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2)增强教学语言的感彩。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协调师生关系的纽带,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语文教师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教师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都会给课堂带来和谐的音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感情。
2.基本方法——情感渗透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想方设法将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情有所动”,将其置于激昂的情感之中,感受学有所得的喜悦,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动之以情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求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促发下,阅读者就能顺利进入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的思维链中,充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所谓习惯成自然,训练有素的学生一旦进入临战状态,其质疑问难的习惯立即会使他与题目的设置者达成一种契合,而使问题的解决显得游刃有余。相反,缺乏问题意识及习惯,面对阅读对象的“陌生”,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阻滞了思维活动,处理起问题来当然会生涩。
(2)要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完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效率。阅读能力是由多要素、多层面、多层次组成的结构系统:从纵向看,有阅读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创造五个能力层级;从横向看,有阅读选择、思考、想象、记忆、时效五项能力贯串;从纵向看,有阅读知识(认知结构)、智能(行为结构)、情志(动力结构)三维能力分支。这些分解开的能力要通过一系列阅读方法的历练才能综合形成,要通过整体优化才能健康发展。 纵观中外林林总总的阅读技法,从阅读效率着眼,大致可浓缩为三大读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三大技法分别反映了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尤其是略读、快读更是现代中学生,特别是临场考生在训练中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而由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传统的单纯精读的影响久远,长期以来,忽视了略读和快读,这恐怕也是造成“少慢差费”的原因之一。完善阅读技能,应先学会“吟咏涵泳,文道兼收”的精读,再学会“观其大意,提纲挈领”的略读,后学会“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快读,实行三大读法的科学配伍,使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速度,全面提高阅读训练的效率。
(3)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科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段话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对待学生阅读提问指明了方向。过去我们总认为阅读教学只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就行,对学生提问不加重视甚至反感。而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我们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教学的首位,并对学生的发问予以及时强化。有时候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也一样给予关注,认真倾听,肯定其大胆的行为,找出其中的闪光点。问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无论是次要得还是重要的,无论是紧扣原文还是离本万里的,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地作出回答,如果不回答,也应给予合理的说明。
3.要为学生创造培养问题意识的情景
(1)引用名人名言故事。如:“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以此营造审问的阅读环境气氛。
(2)开展小组阅读审问活动,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共振,灵感得以激发,诚如萧伯纳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作者简介]聂韶华(1972- ),男,山东费县人,临沂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山东 临沂 2734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76-02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目前在科学研究中,计算机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只有掌握了扎实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科学研究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其综合素质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所在。现在计算机作为一个必备的工具,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其超越了一般性的工具,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大。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和研究,是摆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一大课题。
一、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自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以来,计算机就以其强大的运算能力吸引了世人的眼光。几十年间,计算机经历了无数次的更新升级,互联网技术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计算机事业起步较晚,但随着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计算机技术水平逐渐与国际接轨,某些方面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计算机是为人服务的,无论硬件水平多么先进,但最终的使用者仍然是人,因此培养一批具有较高计算机综合素质的人才至关重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其发展方向与人的需求总是相一致的。计算机的智能化是按照人的需求和意愿,通过相应的程序控制来实现的,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地使用和改进计算机,促进其不断发展。在高校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培养其热爱科学事业,努力拼搏进取的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热爱,应该在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发展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其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其为之努力的意愿。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向学生讲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让学生体会到在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计算机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从自身发展方向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产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意愿。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素质和修养
在学生一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品行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品行,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更好地服务社会。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品行教育依然十分重要,良好的品德比良好的技能更加重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自觉地把品行教育融入计算机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计算机教育中渗透品行教育,如计算机涉及的法律、软件的版权问题和网络道德等。一般的计算机教材偏重于技能讲解,道德牵涉较少,因此道德方面的教育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如对于软件的版权问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软件版权的重要性,软件是编程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使用盗版软件就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盗版软件本身也是不法分子对作者劳动成果的侵犯,使用盗版软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盗版软件的气势。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使用正版软件,只有原作者劳动成果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作者才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软件开发和研究过程中去,才会有更加新颖实用的软件出现。
在对计算机病毒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例子如熊猫烧香病毒,说明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以及其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威胁和损失。制造和传播病毒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违法的,终会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通过对病毒危害性的讲解,学生可以意识到病毒的危害性,认识到这是一种不道德行为,从其危害性中认识到个人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坚决做到不制造、不传播病毒。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计算机技能和相关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在越来越多的非计算机教学课堂,教师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能给学生以清晰直观的印象,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效果反应良好。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更应该创造性地进行多媒体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如教师在讲解“flash”课程时,可以制作一些课件,让学生们认识多变的美妙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和自己创造美好事物的迫切愿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文化修养,提升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激发学生创造力。要创造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情境,创设学习新技术、新理念和新知识的环境,如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通过比赛激发学生自主钻研学习某一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比赛可以是日常知识竞赛、flash制作竞赛或者编程大赛,甚至是教师所承担课题的某一方面,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同时比赛荣誉也能够很好地激励学生不断钻研和进取,培养其竞争意识、学习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创造意识等,这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学习,不断钻研和创造。
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教学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来说,编程很抽象,但编程的语句和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意义,如参数赋值时经常用的公式n=n+1,在数学中这个式子是无法成立的,但在编程语句里,这却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语句。编程教学打破了常规的数学模式,有些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应反复强调赋值语句的含义,耐心给学生讲解赋值语句与数学公式的区别,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当学生编写了一个程序,往往会找教师帮助看是否有问题,这时教师不应该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到机器上运行程序,当编译无法通过时,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源,判断错误的位置,进而对程序进行修改。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检验问题的意识,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积极思维,进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门技能,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操作技巧,进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进行研究和开发的能力。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对于教学而言,应不同于其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操作时间,应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在教学初期,让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性的操作,通过操作积累问题,这样一来,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时,学生就会认真听讲,带着问题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具体操作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归纳总结基础理论,加强动手能力,降低学习难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计算机教学模式处于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塑造。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思考,改进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创造意识。学生自身也应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不断取得进步,争取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