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0:11: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医学专业特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通过我们多年来经验的积累和观察,特别是2012年9月对11级(高二)年级下发了第一份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中招成绩、兴趣爱好、入学前是否进行过专业学习、理想就业专业和目标大学。通过分析发现几乎学生中招成绩都在500分以下,且大部分在350-450分之间,有的只有200多分,而且几乎都没有专业基础。面对这样的学生,要在三年的时间里把他们培养成艺术院校所需要的合格生源难度可想而知。在专业爱好方面,大多数同学没有兴趣,有的喜爱上网、打游戏、听音乐;只有极个别学生在小学、初中参加过暑期美术班学习;对以后的就业专业几乎一无所知,很多都没有填写,目标大学也大多填的是不着边际的美院、重点大学和自己熟知的几个省内院校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
影响学生升入优秀艺术院校及选择合适专业的表面因素归结起来有:(1)学生文化课素质普遍较差、没有任何专业基础;(2)没有进行专业方向的教育,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无理想就业目标;(3)自己没兴趣爱好、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动力;(4)缺乏自我约束力。
艺术与设计随着时代的科学技术、经济形态、文化观念、政治形态而变化。今天的艺术与设计人才不仅要具备独立的批判思考能力、对综合信息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更要具备创造精神、创新意识。这一切都导致高校的招生政策、考试方法在不断发生改变,而专业教学方向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课堂教学还按部就班地只瞄准素描人物写生、素描静物写生等传统课程,有的老师甚至为了应试反复让学生临摹一两幅画作,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完全背离了创新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要求,走进了死胡同。
二、探索美术专业教学方向革新及教学策略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
没有目标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只有树立正确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以高二(3)班为实验对象,在2012年9月开学伊始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对他们的高校专业方向及专业现状与发展做了详细解释说明。教师又利用课余与学生交流,把各个艺术高校的情况跟学生做了更深入具体的介绍,让学生对各专业方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随后又下发了调查问卷,调查他们对未来专业方向的兴趣、目标及理想。这次同学们结合自身特点、能力,选择并确定1至3个目标,并针对目标专业和自己学业层次确定理想目标学校,针对目标专业、目标学校展开教学和学生关注自学。学生带着理想目标去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惊喜地发现,由于学生明晰了自己的专业目标,会从网络、书籍等各种渠道关注自己选择的专业和理想院校的情况,提高了这方面信息查询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很强的学习动力,实验班级学生出现了互相聊专业、比学习的新局面,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过去老师整体灌输式的教为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分别解决。
2.因材施教,要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选择因材施教地进行分组、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文化课情况、专业学习情况和学生的目标院校、目标专业分成美院绘画组、美院设计组、重点大学组、普通大学组、高职组等学习组别。经过这样的分组教学后实验班学生产生了很积极的反应,因为过去大家画的东西和要求都是一样的,老师教学又要照顾大多数,使优秀学生有时感觉吃不饱,后进生感觉差距太大,跟不上,慢慢地学习就更加没有兴趣。通过分组教学,不同的学生都能集中精力、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减少不必要的科目的学习时间,节省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实验,各层次学生专业课成绩都明显提高。
3.通过兴趣培养、实践教学进行全面的美育素质教育
只有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如何长时间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至关重要。
我们在实验班级探索进行了全面的课内外的兴趣培养教学。如:(1)定期带领学生外出进行风景写生,让学生走出校园增加学习的新鲜感;(2)带领学生观看画展,让学生开阔视野;(3)布置调研题目或带领学生在城市里考察美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情况,参观广告、装饰公司、调查大型商场及各类商业广告媒体等,让学生置身于实地实景感受了解美术的行业及就业情况;(4)鼓励学生组建、加入学校各种艺术社团和课外学习小组;(5)不定期地举办学生绘画、书法展览、摄影沙龙、文化衫设计大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和兴趣培养。
4.注重创新意识培养,改革专业教学方向
多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参差的教学水平、脱离实际的课程内容,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坚持以学前教育专业名师工作室为纽带,以实习实训基地为交流平台,以学前特色美术课程及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不断研讨实践的意义在于:建构以实践课程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美术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毕业生质量为评价标准,以模块化教学模式为主导,提高专业建设。
我们通过对2011年123名毕业生就职的金州区吉地堡、樱花等13家幼儿园,2012年115名毕业生就职的金州区中长街道、拥政街道等15家幼儿园,2013年106名毕业生就职的开发区格林、金石滩等23家幼儿园的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走访得知:教改后的毕业生直接上岗并能独立带班上课的毕业生由改革前的38.6%上升到现在的78.5%;毕业生的保育合格率由改革前的69%上升到现在的93%,节约再培训人力成本79.1%。实践证明,如何解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供需的矛盾,提高办学质量并服务社会任重而道远。
我们因地制宜,特别是在传承传统特色美术教育中,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为抓手,反复实践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坚持职业能力形成模块;选择传承内容主体模块;形成自主创新合作模块;拓展全面多元评价模块。
一、坚持职业能力形成模块
借助见习、实习实践课程,利用美术课在幼儿园教师指导下“做”专业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幼儿园人才需求标准,结合职业与专业特点,通过幼儿园实践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习得职业工作能力,积淀职业素养和知识经验,解决实践课程中幼儿美术的显性问题,储备“职业”能量。
二、选择传承内容主体模块
在实践中融合传统特色传承内容。
1.采取行动研究法,在美术活动中不断实践研究,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方法。
2.践行体验法,实践对接,形成有效、可行的模块化活动方案。
与幼儿园园本对接形成特色校本,筛选剪纸、扎染、陶泥、国画内容。我在《扎染》课程中,尽可能利用一切资源平台,结合艺术教育的开放性与宽容性特点,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层次化。在园本中采取介入式,重在简易认知体验。在校本中采取深入式,系统学习与传承传统体系,有序地运用“双做”理念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模块,课前形成初步的理论与感官认知,课堂中将知识与技能层层深化推进形成统一认识,课后积极拓展,完善体验扎染的惊喜与奇妙。
在体验中、在活动中、在探究中,形成特色继承与发展的模块,能更切实地解决师生、师幼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形成自主创新合作模块
通过我们校内外调研实践看到,幼儿园美术教学的一般方法即观察法、范例演示、游戏练习、语言指导。而且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别注重幼儿对事物有自己特殊的观察方式和独特的认识感受的培养教育。因此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主要坚持实践性、启发性、自主性、创新性的原则,要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造的余地。例如在国画《金鱼》的教学中,把国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传授给学生,把表现形式留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手创作。通过反复实践,启发学生学会剖析问题,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语汇去说明表现,大胆释放与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定具体形象,通过形态、动势、颜色的认知复述,我再把金鱼的画法分步示范讲解给学生,强调传神达意的笔法与墨色、水分与墨色、笔锋与形象的处理关系等,最后布置学生临摹并思考:怎样使你画面上的金鱼更生动?让学生注意总结,自行发挥,体验创作。而幼儿教师在应用水墨教学时则要时刻鼓励幼儿大胆绘画,一步步清清楚楚地演示讲解---先把羊毫笔蘸清水后笔尖蘸浓墨,侧锋画出金鱼的头和背;再蘸淡墨画鱼肚鱼尾、鱼鳍。待全干后用浓墨勾画出嘴、眼。要尊重稚幼的表现手法画出的各种有趣儿的、不规范的个性形象。
四、拓展全面多元评价模块
利用课外拓展,注重对我们学生和幼儿们的兴趣培养与能力体验的全面多元化评价。
设计方案:我们的学习任务以生活、学习、归纳、表达四大块为着陆点,设计方案的全面、系统、规范更能满足学生职业成长的需求。
行为实践:紧密围绕职业教育“三贴近”原则,把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的可参内容植入到课堂动态检测评价中。
分享感受: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在学生角色转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中,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环节,有目的地进行故事插图、课件制作与语言表述的教学能力培训,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地发挥美术专业优势,因材施教形成“新”的综合技能,以满足“准职业人”学岗结合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发现,还有幼儿教学的实际工作有待于完善与细化。所以我们力求把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化岗前培训常态化,打造出更多“做人讲忠诚,做事肯吃苦”的高品质毕业生,为用人单位输送倍受社会赞誉的实用型人才做出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布鲁纳.教育的适合性[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1.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b)-0152-03
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院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对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机能三学科实验课的整合、重组,形成了一门跨学科、多层次、系统性的综合性学科[1-2]。近年来,本校在已经运行十余年且临床医学专业师生反映良好的机能实验学体系上,进一步优化改革,对以药理学为主的实验类型与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重新设计,打破了原来机能实验以临床专业培养目标为主、其他专业为辅、实验内容相对单一的体系。建立了以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为主,密切联系制药企业,并与科研相结合,突出药学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学科内容互相融合的新型机能实验教学体系。
1 本校药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机能实验课程的现状
本校药学系成立于2005年9月,前身是临床药学分流专业。现有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等3个本科专业,横跨医学、生物学、药学三大学科门类。其中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具有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改造及质量检测控制的基本能力,能在药物制剂及与制剂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和生产、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检测与控制、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药学专业培养能够从事药学教育、药学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检验、药品使用、药品管理及药品临床应用的复合型高级药学专门人才。
药学系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与临床医学专业有较大差异,在医学基础课程中其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生理学,部分临床课程合并临床医学概论,相应增加药学主要专业课程。而机能实验课仅安排4~5个一般验证性药理学实验,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内容基本没涉及。对培养的学生知识不全面,不能满足药学专业毕业后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与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药物制剂、药品检验、合理用药、药物设计等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
2 优化机能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药学专业特色
为了满足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总结十多年机能实验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本课题组以《机能实验学教程》为依据,针对药学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时分配的差异,结合本校药学学生的毕业技能考试要求,同时吸收其他院校机能实验学教学的精华,对本校的机能实验内容进行再次优化组合,强调突出其专业特色,使学生所学的机能实验知识既实用又具有系统性[3]。具体是将原有内容分为几大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机能实验学概述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报告写作,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验数据的处理;②药物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t1/2等)与LD50的测定,目的是针对性锻炼药学学生掌握常用药物的监测方法与如何评价药物急性毒性;③药物的基本知识、处方学、药典与新药研究(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为学生进入药厂实习前增加药物的基本知识与新药临床前研究基本方法;④机能综合与探索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4-5],训练药学学生对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6]。对以上实验内容实施1~2学年后,及时综合评价学生实验学习的效果,召开学生与教师座谈会,学生与带教教师填写反馈意见表。在下一学年综合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意见调整部分实验内容,使其更突出药学专业特色。调整后的内容在下一届学生中实施,并再次测评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意见,在进一步优化实验内容后,逐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药学专业机能实验学教学体系,编写药学专业的实验教材、修改相应机能实验学教学大纲,设计并制作网络课件。将实验内容等通过网络供其他专业学生参考与学习,以便将来优化临床医学等其他专业机能实验学课程。
3 科研、生产与实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多年来,机能实验教学一般是依据教学大纲与课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讲义“照方抓药”。这种相对封闭的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做实验时,各教学班内容与实验方法完全一致,学生兴趣不高,实验时很难避免出现抄袭数据或拼凑结果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笔者提倡教师开放研究室、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式,本课题组尝试性将部分兴趣高的药学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兴趣小组,将科研与实验相结合[7]。近年来,本校药学学生参加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研等多项课题,通过主动参加科研活动,同学们熟悉了科研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减少其对科研活动的畏惧情绪,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后期临床药理学课程教学中,药学系与临床药物评价中心联合开设新药研究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制药企业的项目。做实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拟定实验内容和要求,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与在制药企业见习所学的实践经验,自己进行实验设计,把最新的药品生产信息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纳入实验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先进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与社会活动,激发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与思路,指导其撰写实验课题,完成科研小论文。这样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实验,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现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从一般性实验过渡到研究性、开发性的实验。
4 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提高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切实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由于机能实验是由3门实验课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但需要教师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熟悉另外两门学科知识。尤其是药学专业涉及很多药学知识,而机能实验带教教师多为临床专业毕业,所以教师必须相应补充一定有关药学知识,才能使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同时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与实验动物、试剂的配制以及实验仪器的稳定性直接相关;而实验室的管理和药品、器材等教学保障工作是由技术人员完成的,故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同样是高质量实验课的必备条件[8-9]。多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机能中心技术人员匮乏,尽管这几年本校不断补充了硕士研究生进入技术人员队伍中,但多数是由其他专业改行而来,专业技能单一。针对这一情况,本校重点抓好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①安排他们在本科班全程跟班听理论课教学,全面系统地掌握3门学课的理论知识;②同教研室人员一起讨论、制订实验计划,并负责实施:③由他们首先摸索新实验、新方法,实验课前与带课教员共同做预实验,实验前充分准备必需的实验动物、试剂药品,提前调试好所需仪器,保证其正常运行,而且必须对仪器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实验教学。由此可见,提高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是实验课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突出药学专业特色的机能实验教学的前提。
总之,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创新和发展的需要。机能实验学突破了只注重具体学科专业知识灌输的传统医学教育,开设的实验课从验证、综合到设计,在经过优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方法学和科研思路的培养,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刻苦认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院药学专业机能实验教学通过与科研、药品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和有效的科研实践,进一步优化了机能实验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达到了学用结合,突出了药学专业的特色,更好地发挥了机能实验学的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 舒晖,羊牧.医学机能实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2):66-67,76.
[2] 丁伯平,黄帧桧,程慧珍.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新趋势[J].医学教育探索,2008,7(7):739-741.
[3] 丁伯平.突出各医学专业特色 提高机能实验学教学质量[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31-132.
[4] 龙梅,王雪飞,孙湛,等.机能实验学开放性实验的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2,(15):244-245.
[5] 严钰锋,张惠琴,王见之,等.虚拟实验在功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1-3.
[6] 宋娟,田华,崔红霞.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过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176-178.
[7] 杨静,王巧云,李金莲.我校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2,34(3):132-134.
中职院校将培养数字媒体领域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目标。中职院校希望可以培养出能够从事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网页、制作游戏等多个领域的人才,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以及社会地位。
一、中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概况
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近几年来,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漫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兴起,并且该专业是以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及其先进的理念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让中职院校认识到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动漫艺术设计专业与传统的电脑艺术设计等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二、中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虽然电脑艺术专业与动漫艺术专业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与电脑艺术专业相比较,动漫艺术专业有属于自身的特点。其特色具体表现如下:(1)动漫艺术专业更加重视动漫技术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开展专业技能实训活动。(2)动漫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集动画造型设计、角色设计以及场景设计等技术于一身的应用型人才。
三、中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当前,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以及发展动漫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动漫技术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中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安排如下:
1.建设实验实训
(1)建设实验实训室。中职院校在调整学科之后,以教育部下发的设计方案为依据,制订了构建产学相结合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这一方案,从而可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动漫技术人才。中职院校相继建立了描绘工作室;二维、三维动画制作实验实训室;采集素材、处理素材实验实训室等不同的实训室。这些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场所来进行实践操作。(2)建设实习基地。中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中职院校通过构建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
2.建设师资队伍
中职院校的动漫技术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他们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因此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中职院校的动漫教研室要承接一些拍摄与制作影视节目、设计与制作动画等,通过实践可以提高教研室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开展本专业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3.构建“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的中职动漫课程模式
中职院校在改革动漫课程模式,通过安排不同的课程,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培养出实用型人才。由于公共课程主要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将公共课、专业课与学生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中职院校还要重视教学项目这项工作,在教学项目中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然后让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围绕项目来进行学习,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出大量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中职院校通过改革中职动漫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并且也让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及缺点,便于学生更快地提高自身的技术。
4.加强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
(1)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创建不同的项目,在这些项目中让学生运用自身在学校到所学习到的知识,如此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充分结合起来,推动学生的实践技能与技术得以提高。(2)加强国际交流。中职院校要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国家之间的联系,便于我国中职院校从别的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也便于学生借鉴其他国家的设计经验。另外,中职院校还要与韩国、日本等国家交换学生,让我国学生进入到其他国家,以便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
动漫艺术专业更加注重软件技术的应用,该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了能够推动中职技术教育的顺利展开,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动漫人才,这就要求中职院校注重开展专业技能实训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时展对动漫人才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8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点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就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水平要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本文从医护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特色出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计算机教学与医护专业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不断深入各行各业,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1]。对于中职学校医护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不仅要符合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还要符合其专业的特点。
1.教学内容与医护知识相结合。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常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而且还要紧密结合医护知识,把计算机知识作为学习、职业生崖中的一个辅助工具,体现教学实践的双重价值。例如:在进行网络资源下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下载的内容可以紧密结合医护相关知识进行,搜索“护理礼仪”、学习“人体解剖的意义”等相关文字资料,搜索“心脏解剖图”、“上肢解剖图”等图片资料。在Word作品这部分教学时,任务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可选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等科室的病房的温馨提示、健康小知识的设计。在不脱离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的情况下,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计算机教学。
2.教师知识储备与医护专业相结合。计算机教师除了要加强本专业学习外,还要增加医护方面的知识,走访医院和已参加工作的学生,了解医院所采取的先进护理手段与管理手段,了解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顺应时展要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医护专业人才。
二、计算机教学需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计算机学科以实用性强、更新快为最大特性,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1.结合学生职业特点,开发校本教材。由于计算机发展、更新很快,多年来我校使用过多个版本的计算机教材,现阶段使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3)》,此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更为符合现阶段中职学生的特点,但在卫生学校,还需在教材挖掘的基础上,更多的针对学生职业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科特点,深加工教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发出更为符合医护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
2.加强实践课的改革与创新。教学中除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外,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和实用性,确定出大的任务(主题),在大的任务(主题)下由N个小任务组成,在每个任务呈现前,由学生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引出学习任务。任务设计中可以跨主题、跨章节,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操作。例如:在文件与文件夹管理这部分时,枯燥、乏味,又没有其针对性和应用性,因此,在安排教学中,先讲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资源下载,随后出现实际问题——资料太多、杂乱无章,这时引出文件和文件夹管理这部分内容。实践课的学习任务,要紧紧围绕知识点,结合学生兴趣、专业特点和任务的实用性、趣味性等方面来设计安排,任务评价、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来设计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实践课的效果。
三、善于应用适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和目标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2]的教学方法,是比较适合计算机这门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此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与合作学习的整合,任务驱动提升了合作学习的水平和效果,合作学习提高了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教材分析。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针对学生情况,整合教材资源,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安排合理。
2.教学目标分析。每堂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提出知识点,对于封闭型任务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分解,对于开放型任务要进行教学目标的整合。在教学目标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养,要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3.学情分析及学生分组。教学计算机课程是实用性比较强的工具性学科,教学对象为一年级的医护专业学生。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计算机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刚入校,相互间不熟悉、不了解。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在了解的基础上,按异质分组的原则进行分组,一般为4人一组,好、中、差比例大约为1∶2∶1。笔者一般是采用教师指定和学生自由组合来完成分组,教师指定好的不能同在一组,差的也不能同在一组,每一个组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和一个差的,其他的学生自由组合。实践证明这样的分组,能使每个小组的水平有所相当。
4.组织教学。(1)创设情境,引入学习任务。创设的情境尽量要围绕学生的职业特点,或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2)呈现学习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显得非常关键。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合作学习中任务设计原则与模式,任务设计要着重关注:一是小组的互赖目标、互赖奖励,互赖角色;二是要把小组合作学习的共同目标、奖励(评价)和角色进行设计;三是关注学生的合作空间;四是关注个体责任,明确职责;五是关注小组交往技能奖励及培养原则;六是关注小组自评。任务设计要从任务的要求及目的、任务的操作程序、任务的评价及任务的延伸几个方面来考虑。(3)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紧紧围绕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取长补短,学会交流、关心、帮助同学,实现小组成绩的最大化。在合作中,教师的作用更重要了,要求更高了,教师角色更多了,他是学生合作的设计者、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启发者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进去,每个人的努力将决定小组的成绩。要注重用评价提升效果,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到最终的学习效果,还要考虑到合作的过程效果。最终的学习效果不是一个人的效果,而是全员效果,过程要有痕迹记录,并纳入总成绩。(4)进行任务的测试(提交作品)评价。(5)课时允许的条件下,进行任务的延伸。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巩固和拓展学生知识。
实践证明,应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随着医院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引入,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教师要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医护人才。
参考文献: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渤海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为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艺术专业教学实践出发,笔者站在教学一线教师角度,特别关注了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这一具体问题,对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如何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现行的美院教学模式既有前苏联的影子,也有西方美术教学的影响,虽然属于现代美术的教学模式,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其现代性已不再突出,还有着模式化倾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个性化教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其中,创作、设计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是其培养体系中的核心。中国美术学院的李都金先生将其特点概括为:教学的“非理性化”感悟、传授方式的“非语言化”、教学成果呈现的“非文本化”、教学评价的“非量化”等四个具体方面。现代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对教学模式有着自己的要求,培养高质量的美术人才必须遵循其规律。而适用性人才的培养又有着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要求,因此,许多艺术院校尝试着实施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模式是一种集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于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由德国人包豪斯始创,其理论传至我国以后一直受到艺术教育界的重视。艺术工作室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它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所以是一种最具实用价值的教学模式。在这次改革中,美术系就大胆地实施了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
其特点如下:其一,突出专业特点和教师个人能力,分别建立了以专业方向为主体的责任工作室和以教师名义开设的教师个人工作室,教师在工作室中称为导师;其二,以课题的研学形式实行分段教学,即工作室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教师的研究方向及专长特长,将课题分为基础与研究两个层次,按初、中、高三个阶段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教学;其三,与学分制的选课制度接轨,学生可按照学分制选课原则自主选择课题,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学习,导师有指导责任,学生有选择权利。
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是首次实行,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还很不够完善,比如,工作室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如何与学校现行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计划要求的协调问题;工作室日常工作的实时监控与教学质量的测评问题;教师工作时间与合理报酬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充分地挖掘了教师教学、科研的潜力,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对特色专业的建设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本科教学中实行导师制早有先例,早期的英国牛津大学就在学生教学中实行导师制模式,导师与同学定期见面聊天,地点可以是教室、宿舍,甚至咖啡厅,氛围轻松和谐,在牛津大学有这样一句话:导师向学生喷烟,喷了四年,学生就成了个成熟的学者。在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就在浙江大学实行过导师制,效果就很好。
学生在调试时的注意事项:一是电动机由正转变反转。应先使电动机停转,然后再把手柄扳到倒向的位置,使其反转。若直接由顺变倒,电动机的定子绕组会因为电源突然反接而产生很大的反向电流,易使电动机定子绕组因过热而损坏。二是调试时电动机不启动或电动机缺相可能使熔断器的熔体熔断、倒顺开关操作失控、倒顺开关动静触头接触不良。查明原因后更换熔体、修复或更换倒顺开关,对触头进行修整。这些应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二、电动机接触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模块的教学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接触器来控制电动机的正反转,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但电路相对复杂。学生在实习安装时有以下常见问题。
1.接线常见故障
接触器连锁触头接线没有正确连接两个接触器,即正转的接触器和反转的接触器没有分别用正转按钮和反转按钮控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接触器的主触头所接的电源相序不同,其相应的控制电路有两个接触器连锁触头,如果连接错误会造成主电路中两相电源短路。一般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在正反转控制电路中分别串接对方接触器的一对常闭辅助触头。在调试时,我们应先合上QF,再按下SB1及SB3,看控制是否正常,并在按下SB1后,再按下SB2,观察有无连锁作用。
2.学生实习排除故障常见原因
(1)铁芯吸不上或吸力不足。原因:电流电压过低、线圈技术参数不符合使用要求、线圈烧断或断线、卡住、生锈、弹力过大。
(2)铁芯不放开或释放过慢。原因:触头熔焊或压力过小、卡住、生锈、磁面有油污或尘埃、剩磁过大(铁芯材料或加工问题)。
(3)线圈过热或烧毁:铁芯不能完全吸合。原因:使用条件不符、操作频率过高(交流)、空气潮湿或含有腐蚀性气体。
(4)电磁铁噪声过大。原因:电压过低、压力过大、磁面不平、有油污、尘埃、断路环断裂。
(5)触头熔焊。原因:操作频率过高或过负荷、触头表面有金属颗粒突起或异物、有卡住现象。
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非常重要。
三、电动机接触器双重连锁正反转控制电路模块的教学分析
教学中对于接触器连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优点是安全可靠的,缺点是操作不便。用接触器控制电动机的正反转,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但电路要相对复杂;用按钮连锁正反做控制线路的优点是操作方便,不需按动停止按钮,可以直接进行正反转切换,但缺点是容易产生相间短路。如:当接触器主触头熔焊或者被异物卡住时,即使接触器线圈失电,其主触头也没有分断,这时按下开关,得电动作,主触头闭合,就会造成相间短路。所以,这一电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也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按钮、接触器双重连锁正反转控制电路克服了接触器控制电路中间歇性的缺点,但电路中元件较多。控制电路至少含有5个控制电器,正反停3个按钮,正反转2个接触器。这样线路相对复杂,电路中有两个按钮不带自锁,具有两对触点,一组常开,一组常闭。利用按钮与接触器的触点组成的电路,在按下正转按钮后再按反转按钮就没有反应,这就是连锁;相反,在反转时按正转按钮也没有反应,这样正反转切换必须要在停机后才能起作用。在实际应用当中,设计的电路既要工作安全也要操作方便,这就是按钮、接触器双重连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特点。优点:接触器连锁控制线路与按钮连锁控制线路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电路,具备了以上两种电路的优点,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还不会造成相间短路。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学生应该同时完成作业记录表格,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四、位置控制线路的控制电路模块的教学特点分析
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1.3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1.4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1.5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1.6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1.7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2加强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2.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新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以及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要求等情况并不了解,而新生入学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充满热情和激情。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讨论、交流、看电影、看录像、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名师启航活动”,邀请中医学专业知名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等情况介绍,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开启“学长导航行动”。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为大学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杰出校友畅谈工作感受、就业心得等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导论课”,系统地介绍中医学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新生一入校就清楚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明确大学5年应该学好哪些知识,从而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此外,还应着重学习、领会医学誓言、白求恩精神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含义,对中医学执著追求,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2.2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表现在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新生中存在的困惑和不适应情况,应通过开展“新生大学生活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心理讲座、大学生人际关系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教师讲授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摸索出与自己学习状况、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自学,从被动学习方法向主动学习方法过渡。
2.3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其思维方法和精髓,从而形成稳固的中医专业思想。
2.2.1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者涉猎群书。中医学专业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则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后劲不足,难以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周易》、《道德经》等,提高其人文素养。
2.2.2强化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髓,包含了许多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历代医家都对四大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保证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中医院校必须强化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医学专业思想。
2.2.3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入门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开展中医文化知识相关讲座,制作和宣讲《中医药文化常识》手册,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朗诵”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医院见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笔者采用上述方法,营造了中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稳定的专业思想。经统计分析,该年级278名学生大一学年期末平均成绩将近80分,不及格率仅为1.31%,相对于本专业往年大一年级,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未出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
2.4改善中医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2.4.1调整课程设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教育应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力争使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医特点、特色及其优势,加强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的学习。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首要的应当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5-02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如我校陆续开设了公共管理、医院管理、法学、医学英语等非医学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相关,这就要求该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背景[1]。因此,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开设了一些概论类中医课程,使该类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中医学知识。《中医学基础概论》为我校针对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整合而成,分上下两部。该课程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合理精选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等,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合理的中医学知识框架,使其能够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对中医学基础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工作有所裨益。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的具体化[2]。目前所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的内容组合而成,编制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删除了一些重复的部分,但四门课程基本还保留原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但由于篇幅所限,很多篇章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缩写,使得该教材成了四门基础课的缩写版,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几乎涵盖了四门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讲课时教师不能缩减授课内容,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无时间深入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生疏拗口的术语,又要了解或掌握各种中医理论的内涵、特点、功能等,加之老师没有时间就一些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吃力,并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根据非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结合非医专业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更为适合的教学大纲和修订特色教材,成为非医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该课程开设已近十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思索,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也是贯穿应用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基础概论》包含的中医学最重要的四门基础课程,也正是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建议打破原有四门课程的界限,将所有知识点重新整合,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得整本教材的内容沿着一条主线贯穿下来,显现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具体讲,可在总论中重点介绍中医学的特色,以及中医临证的特殊思维方法,然后按照: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学说,法――中医的特色诊法和辩证论治方法,方――体现治法的经典方剂,药――构成方剂的常用药物,组织归纳全书内容。在编写过程中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与主线关联度不大的内容该删除的就删除,该简单介绍就简单,对于一些核心的理论与知识点,尽量详尽介绍,但也要考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论述要通俗易懂,不要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加强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势
在确定整本教材主线的情况下,我们要反复琢磨教材内容,对涉及的四门基础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对具体知识点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合理比例,将相邻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糅合在一起。中医学理论自成一体,其各部分内容常相互佐证或互释,在论述某一基本理论时往往要涉及后面章节的内容,甚至是中药学、方剂学或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则会涉及藏象、诊断、治则、药物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为多章节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印证关系,也为内容的整合设置了难度。因此,我们在融合相关教学内容时,应该打破以前的章节框架结构,重新梳理整合各知识点内容,每个知识点只保留核心内容,而其他相关的或外延性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相关章节。如上面提到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可以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删除,而在藏象、诊断、治则等章节编写中,体现该学说对各部分的指导作用。如此整合不仅可以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的重复,简化教学内容,而且加强了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显示了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也使教学实施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至今仍以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独立于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较多地运用哲学思辩,甚至直接借用哲学原理阐述医学现象。因此作为中医学概论课程,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觉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看待生命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和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精髓。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中要彰显中医学的学术特征,在不同章节内容设计时,注意渗透中医“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辩证论治”等基本观点,注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使得全书显示出浓郁的中医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受到独特的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等熏陶,最终能够感悟中医,喜欢中医。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非医学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教材编写和教案制定上进行探索和改革,从非医学专业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中医学独特的思维逻辑关系,精练浓缩中医学基础知识,优化知识框架结构,编写一本高度融合的、专门针对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中医教材,将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获得良好的中医学背景知识,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27.PBL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63.Medline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科技论文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与思考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