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政策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7 15:39: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镇建设政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城镇建设政策

篇(1)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是县域经济城市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县域经济总量,尤其是农村经济总量扩张,地方财力充实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地客观反映。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本文结合××市近年来的实践,就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一些理论及实践上的探讨和思考。

一、××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进程。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辖17个乡镇、2个国有农场,其中建制镇15个,小集镇56个,全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小城镇人口41.5万人,比2001年增加7.2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0%,比2001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966元,比2001年增长15.7个百分点,小城镇提供财政收入1.1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2.7%,全市城镇中心地位和总体功能明显增强,形成了以郢中城区为中心,建制镇为支撑,小集镇为纽带,中心村为网络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市近几年按照“建一个城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的发展原则,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了地方财政税源基础,达到了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建镇,特色立镇,特色兴镇”十二个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确定区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磷化、食品、建材、纺织、汽车配件等五大产业,生产集约度有所提高,小城镇经济日趋活跃。胡集镇依托磷矿石资源,大力兴办磷化工企业,带动了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双河镇充分利用石灰石资源,大力兴建建材企业,带动了全市建材业的发展。石牌镇以豆制品加工为龙头,扩大黄豆种植面积,带动了豆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旧口沙梨、柴湖大蒜、转斗蔬菜、张集香菇、客店葛粉等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都初具规模,“钟绿”牌、“三源”牌、“花山”牌大米、“山灵”牌葛粉、“佳绿”牌、“莫愁”牌蔬菜、“笪家湖”牌胡柚等15个品牌,获得省以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农业外向型经济初具雏形,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小城镇的综合功能日渐完善,对经济的辐射力、吸引力明显增强。2004年,××市融资投入1.28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7国道、寺沙线、汉宜线改造和襄荆高速公路××段全面竣工,长荆铁路建成通车,农村路网升级,交通路网骨架形成,城镇设施、镇容镇貌,人口结构迅速得到改善,旅游、服务等产业飞速发展,有力地改善了投资环境,人力、资本、技术、市场初步形成,境外资本大量涌入。2004年,全市引进市外境内资金7.99亿元,境外资金1520万美元,外贸出口1654万美元,新增规模企业15家,有18个项目落户全市两个工业园区。

三是地方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一批新型小城镇的迅速崛起,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财政增收的支撑点,建设小城镇直接带动了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加,旅游城镇的兴建发展,使××旅游知名度迅速提升,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2001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28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聚集了人口,使城镇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增加,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税收增收奠定了基础。2004年,××市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06亿元,乡镇财政完成1.48亿元,占48.4%,其中小城镇完成工商税收1.01亿元,分别占到了32.7%和67.6%,小城镇建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力地支撑了县乡两级财政。

四是拓宽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企业向城镇集中。近些年××市通过发展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人,活跃在小商品批发、运输、流通等行业,农民通过兴办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3048元,增加到2004年3690元,年均增长4.89%,不仅让农民进了城,而且使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同时,××市小城镇的飞速发展,吸引大量外乡打工者回乡创业,带回来了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多种经济因素,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给非农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市近几年虽然在建设发展小城镇、小集镇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的大背景,加之受资金、土地、观念等方面的因素束缚,××市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城镇的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辐射作用弱化。小城镇布局由于历史沿袭立足于利于管理的要求,造成小城镇个数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市共有15个建制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56个小集镇,拥有人口41.5万人,小集镇平均人口0.74万人,根据全国沿海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初期的情况来看,小城镇人口超过2万人时,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带动作用。××市小城镇的小规模实际,造成了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小城镇对乡镇民营企业聚集能力有限,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直接导致小城镇发展后劲的严重不足。

(二)小城镇化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水平。××市城镇化水平从2001年到2004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远远落后于2001—2004年经济年均增长7.16%,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四年间年均增长4.89%,农民有田种,有稳定的收入,不愿象以前一样为城市户口而进城,小城镇依靠吸收农村人口,依靠数量的扩张来集聚人口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减慢。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小城镇规模小的实际,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有限的财力来加快城镇建设,城镇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却没有精减,小城镇的行政事业费支出居高不下,除胡集、旧口、郢中、石牌等几个中小城镇自身经济实力较强外,××市大多城镇建设投入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4年,××市投入18个城镇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平均每个乡镇28万元,仅仅靠有限的上级投入,乡镇一级在城镇建设上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无钱不办事”的观念,城镇建设资金捉襟见肘。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城镇建设贷款难,融资难一直困扰地方政府,为扩大资金来源,有些乡镇尝试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发展小城镇,但办法不多,渠道不畅,把经营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出让、出租、承包、卖经营权等,一些地理、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缺乏长远眼光,把资源都承包、租赁出去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对小城镇的发展有害无益。

(四)小城镇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区域经济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小城镇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2004年,××市全市规模以上乡镇属企业64家,企业从业平均人数5304人,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10家,在产业发展上除粮油加工、蔬菜、水果外,名、特、优、新的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不长,对产业的引导作用,对种养基地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加工水平整体不高,呈“三多三少”现象。即:小项目多,大项目少;初加工多,精加工少;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少。具有明显支柱产业的乡镇不多,许多小城镇的产业结构相似,缺乏个性和特色,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代表农业发展方向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市种植面积的4.1%,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意识滞后,××市现有的一定数量的特色品牌,均限于本省甚至本地区,没有真正体现品牌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龙头企业的扩张。

(五)小城镇建设配套政策不到位,配套设施滞后。近年来,××市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小城镇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但由于资金紧缺,财政投入不足,仍有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还很低;断头路,泥巴路还很多;绿化总量少,不配套,档次低;排水设施不健全,排水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时,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影响了社会福利、就业水平,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转移农民时,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出现了农民看病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城镇化的进程。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对策

1、立足于依附武汉城市圈,科学制定小城镇建设区域规划。财政支持小城镇必须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前提,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划,确立财政支持的重点和目标。2001年,湖北省启动了武汉“1+8”城市圈建设工程,该城市圈以占全省33%的土地,承载全省50.4%的人口,提供全省55.6%的GDP,51.5%的财政收入,60.56%的工业总产值,57.2%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湖北产业发展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也是国家发改委规划的全国七大经济核心区。××市距武汉市区只有3小时的路程,随着随岳高速、武荆高速公路的开通,××市到武汉市的时间将近一步缩短,这对××的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市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大城市边缘形成有经济活力的小城镇群体,城镇化建设应着眼于吸附武汉等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促进本地区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开发,促进财政经济的整体优化。按照××市目前的资源分布、产业优势,在规划小城镇发展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依附城市圈构筑相关产业链,实现资源互补。大力扶持胡集、双河、磷矿等镇的磷化工产业,着手组建磷化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整合磷化资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集团,扶持东桥、郢中等镇的汽车零配件产业,扶持旧口、洋梓、长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创建食品工业生产基地和纺织工业生产基地,链接以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主要辐射圈的产业集群带。以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为龙头,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寿之乡四大品牌,突出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两大特色,大力扶持发展客店、大口林场、郢中城区的旅游资源,加强郢中城区的旅游服务业,提升旅游区形象,以东星集团为载体,推动周末假日经济的发展,力争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

2、立足于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小城镇发展不仅扩大城市规模,重要的是引导和促进大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城镇带动农村,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潜力来看,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长远发展,抓住有优势的主导农产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重点培养和扶持张集的食用菌、长寿的绿色大米,郢中的果蔬加工、胡集、磷矿的花卉产业,旧口、柴湖的粮油以及肉类、蛋品加工,石牌的豆制品等支柱产业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同时注重品牌意识,为地区名优农副产品统一注册商标,形成地区名牌,以此为前提优化农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以全市已建的金林、华联、新美香、康辉、连心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生产,农资技术服务等方式,强化联接形成完整的原料—加工—销售及服务链条,发挥整体行业的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3、立足乡镇企业,壮大地方骨干财源。乡镇企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同时,农业税取消后,乡镇企业的财政贡献将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实力。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的方针,继续优化乡镇企业结构,将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集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磷化工、纺织、食品产业。一方面用足、用活财政政策,对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在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由集体经营向公有民营、民有民营转变,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注入乡镇企业。不断改善条件,优化环境,吸引民营资本和外来企业投资办厂,使民营经济成为乡镇企业的重要生力军。另一方面重点扶持乡镇优势骨干企业,立足于胡集、双河、旧口等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磷化工、建材、纺织等工业企业,立足东桥、郢中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机电、汽车零配件、小五金工业,形成区域主导产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竞争力,使之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和龙头,为产业兴镇、工业兴市奠定基础。同时,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篇(2)

为全面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临沂市国土资源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挂钩试点工作规范实施。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将挂钩试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标准,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安置、统一部署、统一复垦和统一验收),确保实施质量,努力把项目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区。

一、意义

1.通过挂钩项目的实施,可利用挂钩周转指标,减少利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将有限的年度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急需使用的重点项目上。同时,通过实施“挂钩”计划可以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出的指标(待上级审批后)用于乡镇或城区建设,解决了规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足的问题。

2.通过实施“挂钩”计划,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居民点的聚集布局,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缩小城乡差别,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劳动条件,提高防洪排涝标准,节约水电,提高土地生产力,适应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

3.从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看,有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协调好与农、林、水利、建设、环境等部门用地关系,保护了基本农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有利于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原则

1.突出规划重点。围绕提高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化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强化增减挂规划在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用地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配置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作用,以增加临沂市城区、县城区、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增减挂规划编制工作。

2.做好基础研究。总结我市集约节约用地经验和第一批增减挂钩试点经验,分析增减挂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做好城镇建设用地预测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潜力研究,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实现规划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能力。

3.做好规划衔接。增减挂专项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相衔接,满足“十一五”期间临沂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县区同时预编增减挂专项规划,自上而下进行审批。市级规划要贯彻全市发展战略,参照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影子规模,体现临沂特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兼顾各种关系。正确处理政府、村庄和企业的利益关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集体和农民土地合法权益。

三、实施“挂钩”的可能性分析

1.早在八十年代,当时用地无规划管理,多数农房采取在原自然村就地翻建、加建,没有完整的居住布局,造成自然村内住宅分布较散,村内不少荒地、自留地,村落的环境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缺乏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在建设中占灌溉条件势较好的耕地,对荒地、低洼地利用不足。

2.建筑杂乱、容积率低。农村建设用地大多历史悠久,不同年代、不同结构的建筑物相互交叉,相互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见缝插针式的建筑物非常普遍。当前大多数村庄的房屋、农舍等建筑均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朝向各异,前后错落不齐,小巷弯曲,村庄道路质量较差;二是村庄内旧外新,建筑层次差别大、式样种类多;三是功能混杂,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3.“空心村”现象普遍。就单个农村居民点自身的发展而言,其用地方式大多以外延式扩展为主,而忽视对原有农村居民点的内涵挖潜,使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而老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不断荒废;同时,部分村民逐渐富裕起来,纷纷在城里或集镇购房建房,造成宅基长期闲置,成为“空心村”。

四、存在问题

从目前挂钩进展情况来看,挂钩工作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乡镇政府对“挂钩”试点工作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理解“挂钩”工作的重要意义;部分乡镇政府还认为“挂钩”试点工作是国土部门的事情,对此项工作的开展不够积极,和国土部门配合不够主动。

2.启动资金短缺,拆迁工作难度较大。拆迁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先期投入拆迁资金,用于安置被拆迁群众,如果“挂钩”工作在全市展开,地方政府肯定拿不出这么多的资金启动,只有采取分期付款,群众虽想拆去现有旧房重建新房,但由于拆迁安置资金难以在最短时间到位,群众对此事必有意见,形成不稳定因素。

五、几点建议

1.主体要明确。实施“挂钩”规划的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各乡镇要相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开展。结合各乡镇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康居示范村建设,制定年度实施规划,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国土资源部备案后组织实施。

2.启动资金要予以保障。地方政府在实施“挂钩”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承担两笔费用:一是拆旧的拆迁费,二是土地复垦费。由于此项费用必须由地方政府先期投入,可从每年的土地复垦专项经费、土地出让金等费用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此项工作的启动,待结余用地指标后,调剂到城区进行土地报批,再出让取得一定的土地收益,进行循环使用。

篇(3)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8日

一、金华市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5年12月末,金华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6,890.8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9.84亿元,同比增长3.41%。各项贷款余额为6,127.1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3.81亿元,同比增长6.87%。全市企业贷款余额为3,733.3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5.55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3,284.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0.77亿元。金华市(含辖属县市)小贷公司36家,注册资金92.12亿元,累计发放贷款353.73亿元,纳税5.03亿元。而上市公司仅21家。

金华市金融业增加值不断增长,金融机构单位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金融系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金运用结构欠合理。信贷资源过多地流入房地产行业和证券市场,挤占实体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空间;二是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由于规模、财务等天生缺陷的限制,小微企业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信贷资金的能力有限。尽管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巨大融资需求仍得不到解决;三是贷款产出效益不断降低。有研究表明,金华市金融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在逐步提升。这说明贷款的产出效益下降,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减弱。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加快了产业的聚集,增加了居民的教育、购房等消费和伴随这些消费的信贷需求。目前,金华市城镇金融业务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在城镇建设中发展缓慢。金华市城镇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小额信贷和惠农贷款,但这远不能满足城镇化过程中急剧增长的金融需求。

二、金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异质性金融需求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突破经济增长的桎梏,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建设新型城镇。而在此过程中,金融服务的支持必不可少。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金华市城镇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金融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代农业产生的金融需求。现代农业意味着农业产业化,即公司制度在农业中推进。这将导致农业的公司经营风险的增加。加之农业本身的脆弱性特征,现代农业对巨额保险的需求大大提高。然而由于初始保险成本和风险过大,现在很多金融机构不愿踏足这一领域。

二是新型居民住房和教育产生的金融需求。新型城镇建设必将改变传统农村居住和教育方式。传统农村的居住和教育比较节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较少。而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大家对新型居住和教育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

三是产生的资本要素转换需求。随着我国的推进,村镇居民镇集体宅基土地、自建住房、小企业厂房等产权的厘清,城镇居民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业,产生的土地要素向资本要素转换的需求不断增长。在此过程中也将产生大量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需求。

四是新型城镇的支付方式创新和理财需求。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也异军突起。然而,由于金融机构网点和网络建设的落后,加之城镇居民对互联网技术不甚熟悉,传统城镇的支付方式仍很落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人为核心的建设,必然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知识能力,随之产生巨大的支付方式创新需求和理财规划需求。

三、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新型城镇建设政策建议

从金华市目前的金融发展水平和供给状况来看,和新型城镇建设过程的金融需求相差甚远。巨大的供需缺口,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共同协作努力来满足消除,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以人为本,打造普惠金融。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普惠金融就是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大力建设城镇金融基础设施,加强新型金融体系建设,促进城镇居民共享现代经济改革的成果。

2、以市场主导,财政引导,拓展城镇企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多渠道推动股权投资和融资。建立城镇企业互助基金,加大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为一地区、一产业量身定制专项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开展个性化城镇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中小企业信贷成本。放宽城镇金融准入门槛,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发展,稳定民营经济的资本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3、借力互联网,推动智慧金融发展。智慧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紧密结合形成的新兴模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互联网金融成本低、效率高,然而互联性强、风险也很大。新型城镇建设必然要抓住网络互联技术,推进城镇建设和金融发展。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行业标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建设好金融大数据系统。政府部门要积极探索建设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与服务。

4、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特色城镇、特色产业。努力创新新型城镇化特色金融产品。各大金融机构,尤其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当深入当地调查研究产业形势和企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信贷支持方案。积极扶持特色产业,建立专项信贷计划。根据金华市各县各镇不同的产业环境和金融环境,实施差异化发展、打造产业的特色投融资平台。完善城镇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资本要素的顺畅流动。金融机构应在做好传统金融服务业务的同时,努力拓展资产配置、财务管理、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形式。

5、建设适应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和金融监管模式。政府部门要做好宏观协调发展,着力于社会信用环境优化,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机制构建。抓紧土地、户籍、财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各方面协调发展。对于微观主体,要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等,约束管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则应该组织设立专职部门,调查研究获取新型城镇化各领域的最新金融创新信息,监控城镇金融发展状况,不断提升监管创新能力。针对城镇金融创新及潜在金融风险特征,采用功能监管模式对金融风险进行日常监控与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一、民生财政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民生财政与新型城镇化具有互动关系,可以与城镇化实现协同发展。首先民生财政从制度上规划和确定公共资源整体配置,确保民生建设资金的合理运用,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其次,民生财政通过调节资金投入引领并监督新型城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民生财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互相推进作用。民生财政的建立,有助于从资金上支持和保证新型城镇的民生建设,推进发展速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必定带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民生财政的比例将得到增加,来源将更加稳定和丰富,民生财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互相依赖、互相推进、共同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迈进。

二、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各个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河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城镇化建设起点低、标准低、水平低,导致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近年来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在全国排名仍落在后面,且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②设区市、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③城市发展动力不足,规模实力偏弱,且产业不合理,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造成城镇化持续发展动力不足;④管理粗放,城镇生存、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表现为城市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镇化发展不匹配,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失业率提高等。城镇总体带动能力和吸引力不强,城镇化发展面临挑战。

三、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策略

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河北省是一次很好的机遇,随着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河北省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应从实际出发,做好以下工作,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一)加快产业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源动力。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城市发展积累因果理论认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城市能否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这一产业将会派生和发展出新的产业。这种累积和循环的产业发展过程,推动城市不断向前发展。河北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各地要结合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合理定位城镇功能,着力培育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建设产业聚集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增加文化产业、社区产业等公共服务产业扶持,提高人们在新型城镇化过程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确定政府角色,促进城市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市场化过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政府的有限主导,就是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确定“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种“城市病”或城市危机的出现,与缺乏公共政策的及时有效干预直接相关。政府的干预、引导和服务群众的定位,能够有效缓解各种城市问题,同时通过优化民生财政支出结构,使城镇化惠及百姓。

(三)做好土地产权改革,保障农民权益。在新型城镇化中起到“护航”的地位。这就要求在坚持节约集约的原则下,坚持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适时、主动、科学合理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科学利用,协调新时期各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用地支撑。同时也要建立一种机制,一方面给农民工建立起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使他们从农地上有偿退出,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地经营规模才能成倍扩大,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城镇化的同步发展。

(四)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扩大民生公共工程财政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培育多元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尽快形成适宜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幼儿园、小学、保障房、廉租房等方面的投资力度,逐步提高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支出,加大政府的调控和支持力度,国家和省上规定专项用于城镇建设的专项资金要足额征收,全部用于城镇建设,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转化市民等带来的系列问题。

(五)改变粗放式发展,走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集约路径。以科技创新缩小城市半径,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等,建立“智慧城市”,以促进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如当前微博等实时媒体工具让人们形成了通过发微博来信息的习惯,而民众的数以亿计的微博则成为大数据可视化处理的数据基础。同样地,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媒体工具为各种活动网络提供便利,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建立现代农业,将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产业化,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广大民众享受社会红利。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推动城镇化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注重民生,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完善比较短缺的教文卫相关职能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让广大民众能够充分享用社会进步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总之,实现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要从河北的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量力而行,以制度创新、产业带动、错位发展为突破口,加快新型的、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忠华,程振锋,王延臣.我国新型城镇化创新路径探析[J]. 商业时代,2014(4)

篇(5)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去年年底,通过调查发现,新疆的城镇化率在百分之四十五左右,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得多;而在一些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比较多的地区,城镇化水平甚至没有达到百分之二十。要想促进新疆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进行新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体来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体现在这些方面:

第一,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市的集群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大量的贷款;新型城镇化在空间集群分布方面,由城市集群替代了原来的大城市作为发展的重点,协调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的共同发展。同时,生态发展、节能环保要求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这样在城镇建设中,就有着更大的资金需求。

第二,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才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简单来讲,就是实现人们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新疆地区相对比较的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仍然采用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就需要加大基本设施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等等,从而不断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市民的归属感进行强化,让农民主动转化为市民,这样就需要较大的资金需求。同时,要想解决农民的进城问题,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更多的农民,促使农村生育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那么在金融方面,就需要大力支持保障房的建设以及其他的各个方面,比如娱乐文化、教育、生态保护等等。

二、完善金融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配套政策的措施

(一)要结合新疆的资源优势,创新形式支持新疆的民生发展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新疆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那么,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在去年,有银行对融资模式进行了创新,采用的形式是有偿取得矿业权,通过实践研究表明,这种创新模式十分有效。要想将丰富的矿产资源盘活,非常有效的措施就是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政府也可以增大向融资平台的资金注入力度,做强做实这个融资平台,同时,还需要为新疆的重点民生项目建设积极的筹措资金,不断的促进新疆地区的民生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要对新型城镇的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形成多种形式并存的金融服务格局,比如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民营性金融等等,扩大城镇建设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同时,对地方的股份制银行进一步的壮大和发展,发展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比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等。也需要将大城市中的一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逐渐地向中小城镇延伸,比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等,将证券投融资和保险服务提供给城镇经济主体。

(三)要优先保障民生领域的资金需求,坚持关注民生以及温暖民心的原则

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讲,新疆民生发展状况不太理想,有着较大的资金需求量,那么就需要大力促进民生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风险的防范,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强化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利用财政资金和援疆资金来进行信用结构的构建,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来促进新疆地区民生项目建设。另一个方面是创新形式,对于一些特殊的民生项目给予直接的资金支持,发放贷款,比如保障房的建设、棚户区的改造等等。

(四)加强城镇基础实施融资金融创新

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首先,实施股权融资计划,在一些有条件的城市,集合优势资产,设立股份公司,争取可以在国际以及国内的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和商事,以此来获得建设资金。其次,可以扩大信托类金融工具融资,将产品定义为城镇基础设施,打包一些有着较好发展前景的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设立信托资金,在市场中出售。然后,对股权投资基金大力发展,基金的发起人可以定义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吸引不同类型的资金,比如保险资金、政策性资金、社会资本等等。

(五)对银行业参与城镇化的融资模式进行创新

要加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扩大融资规模,积极利用外国银行贷款,大力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将当地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给充分的发挥出来,在扩大城市地方中小银行规模的基础上,增加中小银行的数量,同时,对金融组织体系进行完善,降低金融风险。

(六)加大人口转移和转换的金融支持,推动城市化进程

主要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首先,金融支持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在供给方面来讲,要加大对城镇保障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从需要方面来讲,要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对住房信贷门槛进行适当降低。其次,要满足转移人口提升自我的金融需求,从金融方面来支持城镇转移人口的教育需求、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等等,鼓励城镇居民大胆的创新,不断的提高生活水平。最后,还需要对城镇金融服务进行大力创新,大力建设支付渠道,增加各种金融设备的数量,对银行卡的使用范围进行不断的拓展。

三、结语

近些年来,新疆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我们需要需要清晰的认识到,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新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都需要不断的创新,拓展思路,不断的提高新疆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本文简要分析了完善金融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配套政策的措施,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4-0083-04

党的十报告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城镇化二次改革,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维护失地农民权益,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农民参与和共享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并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显而易见,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扩大内需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及撬动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高新区作为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在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土地硬约束增强的背景下,高新区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高新区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指向。

一、高新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高新区是为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而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在科技资源丰富的城市内或城市周边设立的“特殊区域”。截至2012年9月底,中国国家高新区已经达到105个,分布于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省(自治区)级、市县级高新区更是遍地开花,在各地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地理位置特点决定了城市功能的发展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高新区功能的拓展来实现。这是因为,要使乡村转变为城市,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基础产业和配备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创造充足的,就业岗位和生活空间,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条件。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必须要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建立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和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很显然,高新区对于解决上述问题都可以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事实上,经过20余年的发展,高新区已经积聚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可以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新区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势能、提升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被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并逐渐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此外,随着高新区的不断发展,高新区中的商业、学校、医疗、派出所和计划生育等社会服务机构及相关政府职能机构日益完善,已经发展成为新型城市社区,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样板与模式。由此可见,高新区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方式和重要力量。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高新区土地开发利用提出新要求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改革的重点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党的十报告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作出了全面重点部署:要求推进城镇化二次改革,重新审视、反思、修正现行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和融入民生改善理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新型城镇化要重点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从中国城镇化进程来看,低成本的土地和劳动力是城镇化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此过程中,一些城市新区建设不顾财力和资源承载力进行盲目扩张,工业园区重复布局现象严重,部分城市甚至为追求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税费,不惜以建设工业园区之名进行“扩城、造城”运动,这种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存量建设用地闲置与低效利用问题突出,严重降低了城镇化建设的土地利用效率,经济增长的土地资源代价巨大,极大地制约着城镇化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上述问题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有的,必须转向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之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控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和建设用地总规模,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鼓励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党的十报告也强调,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大幅降低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众所周知,用地需求的增加是城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土地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势必会使更多的农业用地、生态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在中国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背景下,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降低城镇化建设对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损害就成为了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此,新型城镇化建设绝对不能“复制式”地延续传统城镇化建设的模式,而应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优化国土资源开发,转变土地开发方式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这既是传统粗放型土地资源开发引起强大的用地需求与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倒逼,又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驱动。

(二)新型城镇化应融入生态环保与民生改善理念

实践证明,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是片面的。缺乏持久发展力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党的十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解答: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由此可见,中国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融入了生态环保和民生改善理念,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实现了高度融合,2012年12月正式启动的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正是为了推进智能城镇建设。诸多专家学者也认为,“人”才是城镇化的核心因素,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彻底摒弃原有的单纯追求城市发展速度和效率的理念,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通过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完善农民工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等制度,保障失地农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途径来推动城镇化由“物的城镇化”转变为真正的“人的城镇化”,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共赢。

高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型城镇化上述特点无疑对高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又要注重保护生态环保和改善民生。

三、高新区应根据新型城镇化要求审视和完善土地利用政策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一直在积极探索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路径,并取得了较好成效,逐渐走出一条集约发展的道路,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区域的土地利用开发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样板。如昆明高新区的严格筛选项目入园和入园项目用地跟踪管理模式,杭州高新区“统一规划、团地开发、单体出让”的园区建设模式,长沙高新区以建设孵化器和标准厂房减少土地建设浪费办法,湘潭高新区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模式,南宁高新区的用好总量、用活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的土地开发思路等都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践成果。但部分高新区现存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粗放、土地投入产出偏低、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强度水平不高、建设用地闲置和土地利用低效并存、企业“圈地”现象突出等问题也暴露出了其土地开发利用的弊病。而且,少数高新区为了实现“招商引资”和扩大园区建设的目标,对入园项目把关不严,使部分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涌入园区,征地、拆迁制度不完善,导致失地农民权益难以保障。上述问题都是高新区土地开发利用所不能忽视,与新型城镇化化建设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相悖的,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在新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出于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考虑,还是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高新区都必须重新审视和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上,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增强民生权益保障。

四、以统筹“三个规划”为核心调整高新区土地利用政策

新型城镇化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环保和民生改善等多个方面,土地集约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之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土地开发利用问题,而是要做到土地集约化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等多方面的共赢。高新区必须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布局为立足点,调整土地利用政策,改变土地发展模式,探索出有利于促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开发利用机制体制。

(一)统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与高新区土地布局规划,提高高新区与区域土地布局的契合度和土地结构优化水平

高新区作为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其土地开发和利用必定无法脱离所在区域的土地布局规划。特别是很多高新区都处于城市与郊区的开发地带,这些区域往往是新型城镇化重点开发的对象,这就决定了高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必须要以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作为基点,要与其形成高度契合。因此,在中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部门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城乡发展规划布局。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既要对本城市的土地整体利用作出全面部署,又要兼顾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和后续发展的需要,对高新区所属区域及周边地带的土地开发有长远性和科学性的考虑,为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对于高新区内部而言,要在遵循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结合高新区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趋势和布局特点,制定和完善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发展的长期性、整体性,又要细化近期甚至是年度的利用计划,明确不同园区、不同地段的土地性质和用途,并在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规划的规定,不得随意改变土地规划和用途。尤其是要切实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和占用耕地,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水平。同时,考虑到部分高新区存在的土地结构不够合理和中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将高新区作为其重要基地的实际,在高新区的土地规划中应该适当提高工业用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比例,并通过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等途径来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以促进土地结构合理化、科学化和高效利用。

(二)统筹产业发展规划,促进高新区产业转型与土地集约利用同步提升

篇(7)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25-03

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要求切实做好关系民生的各项保障体制建设工作,确保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推进。现存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使我国农村和城市无论是在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使得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难免出现诸多问题。而财税政策着实对城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昆明市的城镇化进行分析,研究财税政策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实施运用,助力城镇化的稳定持续发展。

一、城镇化建设中税收政策运用的理论分析

(一)昆明市城镇化的现状及意义

1.缩小城乡差距

近年来,我国的城乡差距逐步加大,农民的收入低增长慢,加之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购买力,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 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 896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超过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倍。从图2可知,昆明市城镇与农村家庭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为减小城乡收入差异,体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则,需加大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推动我国的城镇化。

数据来源:《2002―2013年昆明统计年鉴》

2.转移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发展与户籍的管理制度,加剧了城乡二元化的发展结构。同时,由于征地制度,导致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需要向工业化的城镇地区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能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促进农村与城镇的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资源的配置。

3.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在各产业中,同样存在着各自的发展需求,第一产业的发展趋势是提供优质绿色产品,第二产业要加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新技术,第三产业则要发展知识技术型经济产业。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昆明市的生产总值一直以来都是依靠第一产业的发展,虽然从2003―2012年生产总值逐渐趋向于平衡,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化,但是通过城镇化,可以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等乡镇企业的持续性、集约化发展,可以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的污染,同时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并有效调节各产业内部关系。

数据来源:《2013年昆明统计年鉴》

(二)城镇化建设中的财税政策运用

1.公共财政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持与动力

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与其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的水平是相联系的;经济水平达不到一定的程度,那城镇化就无从谈起,而财政与一切经济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城镇化过程出现了问题,财政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如果财政问题不能解决,则城镇化发展中会出现更多的阻碍,甚至妨碍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对财政政策进行改革,清除财政障碍,使其为城镇化提供支持与动力。

2.城镇化建设的各方面都需财政的支持

城镇化的建设涉及到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因城镇化战略性的发展需要政府财政的投资。政府对教育的支出为城镇的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及高技术的人才;在文化建设中政府会增加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投入,这可以提高城镇的文化程度和人民的文化素养;城镇化的逐渐扩张需要基础设施的相应提高与完善,但这不能依靠市场来投资,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城镇化的推进增加人口的流动,需要配套的社会保障、医疗防疫、环境等服务设施的提高,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强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的财政投入。

3.市场的缺陷需要财税政策的调节

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提高了人口的素质和人口物资的转移,促进工业及农业发展的矛盾化解,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市场经济中的问题,这需要政府用财政支出来支持引导。在城镇化的建设中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用财税政策对各方面进行治理完善,促进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二、昆明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财税原因

(一)昆明市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昆明市为城镇化的建设把土地作为主要的资源进行扩大,土地的收入管理存在制度上的不规范。被征土地的补偿费用没有按规定留在地方财政用于土地的开发,而是大部分被用在城市的开发;土地出让金的预算管理不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农民得到的补偿费用与出让金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得农民的利益受损。加之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及安置途径单一,对其就业及保障制度考虑不够充分,使得农民向城镇的转移受阻,也加大了“三农”问题的难度。

(二)昆明市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当前,昆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规划还不够完善,政策的实施存在相应的难度,导致实施的效果不容乐观,相应的建设资金被挪用到城市开发与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城镇赖以发展与持续成长的基础。但是,昆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同步于城镇化的进程,其中资金的投入较为缺乏导致环境的承载力过大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不全面的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应投资体制,昆明市的城镇化在受阻的同时会出现交通不完备、环境污染的问题。

(三)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窄

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地方财政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在发展过程中昆明市政府更加注重于经济的发展,追求昆明市在经济发展上的高速增长,而对居民的医疗、社会保险、文化建设等经济效益产出不明显的公共产品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由于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虽然昆明市的经济长期以来保持着一定速度的增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也造成了公共服务覆盖窄的局面,大量高效优质的文化、发达科技、医疗卫生等资源主要集中在昆明市区,导致了市区与农村地区之间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差距扩大。

(四)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由于长期的二元制社会体系的发展,城乡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城镇居民的收入长期高于农村地区,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使得人才及各种资源不断向城镇集中,导致城乡的经济水平及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镇资源的集中及经济的快步发展,使得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农村人口的大量进入增加了昆明市生产生活的压力,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加大,不利于城镇化的进一步建设。

三、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 完善保障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

对现有的财税政策进行深入的改革与优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保障机制。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应经一部改革,制定统一的补偿标准,健全补偿的机制,避免出现高价征地与低价征地同时存在的现象。同时,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地农民的就业及创业提供政府支持。基于昆明市情,应将失地农民及农民工纳入管理范畴,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其他社会救助,给予独立的核算与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法规进行管理监督,为失地农民建立健全保障制度,为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增加可支配财政资金,为公共服务提供资金保障

地方财政的增加对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其职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城市财政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使其满足城镇化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城镇化建设中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匹配经济的发展。昆明市政府应满足财权事权统一的原则,在不违背中央政策的情况下,合理增加政府的可调配财政资金,充分保证政府的经济职能作用,确定市一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力,改革现行不匹配经济体系的财税政策,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完善的财税政策。

(三)促进昆明市城乡居民福利水平的公平化

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以此来完善转移支付政策,实现昆明市城乡一体的福利政策,提高昆明市城乡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首先,提高失地农民及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使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政策;为失地农民及农民工的就业及创业提供政府支持。其次,提高“三农”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的财政补贴,使其留在农村以发展农村的经济,不能为了实现城镇化而放弃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再次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转移农村的劳动力以提供就业机会是完善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核心。昆明市应深化“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全方位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转,建立农村人口的自由流动、城乡就业一体化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的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为农村居民创造更丰富的就业机会以及适合的岗位。加快建立完善的城乡就业服务机制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推行就业信息的共享机制,促进城乡就业网络信息的建立;政府要大力支持与发展全方位的农民教育及就业的培训工作,提供农民的素质与服务水平。建立建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及劳动保障机制,为农民的劳动及生活提供保障;对税费的减免、社会保障的补贴进一步落实,同时鼓励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在学到先进的技术后回农村进行创业,促进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

四、 结论

城镇化的持续性发展需要财税政策的支撑,从基础设施到文化、科技的各方面的发展,从城乡经济的增长到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与调节。城镇的财政状况受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城镇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财政的支持,因此,合理完善的财政政策能推进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昆明市在持续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提高,产业结构也逐渐趋向于合理化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对财税政策进行深化的改革,以此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及动力,使昆明市的城镇化发展实现以人为本、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红漫.夯实地方财政实力是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J].经济研究参考,2010,(12):15-16.

[2] 孟勐.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思考[J].经济视角,2011,(10):66-68.

[3] 余雁刚.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8,(3):75-77.

[4] 陈烨,杨秀奎.促进武陵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市场论坛,2010,(6):51-53.

[5] 薛虹,孙建华.城镇化进程中的财税制度研究[J].财政研究,2007,(11):41-43.

篇(8)

非正规就业的主要特点,一是覆盖面广,如城镇家政服务、市容环卫、绿化养护、市场管理、小商业、修理、运输、搬运等关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二是就业规模小,用工单位从业人员的数量少;三是低技能非正规就业人员劳动报酬低,且缺乏稳定性、持续性和安全性;四是多为个体、私营企业或自我雇佣形式;五是对劳动者技能一般没有过高要求,进入门槛低,工作流动性大,从业人员也没有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六是就业形式比较灵活,大多属于自谋职业和生产自救型就业。

(二)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分布领域

从产业来看,城镇非正规就业主要分布在第二三产业领域。第二产业集中在采掘业、建筑业等,如建筑业的非正规就业者已占用工总量的80%左右。第三产业集中在服务业,特别是家政服务、个体餐饮、社区服务等。从经济组织形式来看,非正规就业分为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和非正规部门就业。前者为大中型企业的雇佣人员,包括临时工、季节工、承包工、劳务工、派遣工、小时工等,以及政府雇佣人员,包括政府、社区、街道雇佣和机关事业单位雇佣;后者为自雇型就业(含个体户、合伙经营)、独立服务型就业(含家庭小时工、街头临时工、零量就业)、小微型企业的受雇者和自由职业者。从技能层次上来看,非正规就业分为低技能非正规就业和高技能非正规就业。低技能非正规就业,指排除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工作环境和收入状况处于劣势的就业。高技能非正规就业,指追求个性自由,游离于一级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知识和技能较高,工作环境和收入状况处于优势的就业。从人员构成上来看,主要是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进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离退休人员等。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占非正规就业者的90%以上,相对来说,这一部分人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能缺乏,就业和再就业比较困难,非正规就业的存在使得这一群体在城镇大都能够找到谋生手段,有效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根据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6个城市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在5000万左右。任远、彭希哲在《2006年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报告》中指出城镇非正规就业者规模在15539万人。通过对国内文献统计,估算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规模在7000—15000万之间,并且这一群体仍在增长之中。

(三)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1.就业观念有偏差,底数不清

传统的就业观认为,只有正规部门的就业才是就业,非正规就业不属于正当的社会就业范畴,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政府部门对就业的统计也是以正规部门就业为准,对非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没有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学术界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估量,也是一个大致数据,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影响对这一群体社会保障的研究。

2.缺乏专门的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用人单位为依托,以正规就业形式为设计目标,建立在就业稳定性和缴费连续性基础之上的保障模式,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缺乏制度支持,致使该群体大多被排斥在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以农民工群体为例,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6%、21.8%、12.2%、3.9%和2.3%,远远低于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即使正规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也往往对非正规就业人员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不为其缴纳“五险一金”。

3.非正规就业人员参保能力弱

除了律师、会计师、演艺人员、自由撰稿人等少数高技能非正规就业者外,大多数非正规就业人员收入报酬低于正规就业人员,甚至家庭收入达不到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部分人对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的需求特别渴望,但既没有被纳入现行的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也没有财力参加社会商业保险。

4.非正规就业人员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一方面得不到劳动法律的保护,雇主和劳动者之间多为个体化、分散性的雇佣关系,多达成口头协定,而没有采用合同文本形式,一旦发生劳资纠纷,处于弱势地位的就业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障。据调查,80%以上的非正规部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少数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合同文本不规范,甚至有违法条款、霸王条款。另一方面没有行业性组织或工会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权益进行保护。

二、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对策建议

(一)准确掌握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实际生存状况

一是参照国际就业统计的做法,重新界定就业和失业的概念,建立完善以劳动时间和劳动收入为口径的就业统计制度,以一段时间内累计劳动时间或收入水平作为划分就业和失业的标准。二是关注就业者的劳动关系形态,建立非正规就业信息网和人员数据库,确定非正规就业人数。三是建立新的就业指标体系,增加非正规就业统计项目,准确把握各类非正规就业的总量、行业分布、信用水平等。四是调查了解各类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生活状况、利益诉求,为政策的出台提供事实依据。

(二)加快法律制度建设,依法保障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加快非正规就业相关法律的制定,明确非正规就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和适用范围,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使非正规就业合法化、公开化、规范化,依法保护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我国的《劳动法》应将非正规就业者纳入劳动者保护范围。完善非正规就业的法律救助体系,减少劳动争议处理的中间环节。鼓励社会资金、个人资本投入到非正规就业领域,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多渠道投入体系,使非正规就业可持续发展。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建立非正规就业者的行业协会和工会组织,持之以恒地关注、保护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城镇家政人员、临时用工人员纳入中介组织劳务派遣管理,并签订劳动合同,为劳动者缴交社会保险。为非正规就业制定工作时间、劳动保护、最低工资等劳动标准。

(三)着眼长远,构建大一统的社会保障体系

立足和谐社会构建,整体规划,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目标,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终极目标是,社会劳动者不问职业不问身份,同样享有社会保障权利,建立大一统的社会保障体系。过去按特定人群设置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公务员优于事业单位人员,事业单位人员优于企业人员,企业优于社会其他人员的做法,应逐步取消。要按照人人公平地享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要求,确立以“A+B”模式的养老保险体系,其中A为政府对每一个到达退休年龄的社会公民发放基本养老金,B为个人帐户金,所有就业人员强制参加并缴纳费用,其他人员自愿参加,多缴多得,提高养老保障水平,使包括非正规就业人员在内的全体社会公民都能做到老有所养。完善覆盖全民的医保体系。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和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的保障力度,通过加大国家和集体投入的办法,逐步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险水平缩小差距。实行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有机融合,把医疗救助与花费较高的重大疾病救治结合起来,建立针对全民的重大疾病保险制度,进一步减少因病致贫和返贫的现象。

(四)立足当前,分类设计,尽快建立非正规就业者社会保障的即时方案和过渡方案

对于工作相对稳定且就业时间较长的非正规就业者,可以将其直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没有稳定职业且流动性大的非正规就业者,可设计过渡性方案,划定强制性险种和自愿性险种,强制性险种必须参加,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用工单位或雇佣者必须承担相应费用,个人缴纳一部分。自愿性险种尊重个人选择。强制性险种确保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底线公平,其缴交的费率低于正规就业养老、医疗保险费率一定比例,并为非正规就业者建立正规的个人帐户。自愿性险种主要针对中高收入的非正规就业者,提高个人缴费的承担比例。

(五)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社会保险做到省级统筹,全国异地转接,使就业者社会保险能够异地接续,让灵活就业人员能在不同地域就业,按时续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建立包括非正规就业人员在内的社会公民一生唯一的社会保险号,以实现“记录一生、服务一生、方便携带”的人性化社会保险公共服务。

篇(9)

一、山西邮储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实践

 

山西邮储银行于2007年12月18日成立,主要形成了包括信贷业务、公司业务、个金业务、电子银行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几大业务板块。在支持城镇化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408亿元,成立农村网点351个,占山西省全部网点数量的28.7%。

 

从组织架构和组织体系上看,山西邮储银行在全省共设立营业网点较多,为服务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山西邮储银行支持三农的产品和范围涵盖了从农户贷款、商户贷款到家庭农场贷款,从种植、养殖、农产品收购和加工、运输、农机服务以及其他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整个流程。

 

二、山西邮储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支持城镇化的认识不够高。一方面对城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重心布局仍然在城市。另一方面是对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山西邮储银行的SWOT分析不够。对农村金融服务还停留在简单的提供存款业务上,开发其他业务的认识不够,动力不足。

 

二是现有产品创新性和多样性不够。从需求主体看,新型城镇化的需求主体可以分为农户、农业企业、政府;从需求类型看,可以分为生产性需求、生活性需求、信用类需求。但是山西邮储银行还只是局限在单纯的提供存贷款业务上,而且主要吸收存款为主。

 

三是对农村金融供给的风险监管有待加强。山西邮储银行没有建立专门的针对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体制。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由于信息的不确定性,农村金融市场具有比城市金融市场更高的风险,虽然城镇化建设能够为山西邮储银行带来巨大的金融商机,但是在看到机会的同时,也应该将风险防控放在第一位。

 

三、山西邮政储蓄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根据上述山西邮储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我们构建了山西邮储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体系,由产品服务策略和支撑策略构成。

 

1.金融产品供给策略

 

按照需求主体不同,山西邮储银行应该开发和创新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需求主体的金融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供给。城镇化建设中包括的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和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等众多方面,单纯依靠基层地方政府的财力非常有限。山西邮储银行要将山西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作为自身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重要方面,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

 

山西省辐射范围广阔,不同地区城镇化推进处于不同的阶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其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是道路、农田水利等;而经济发展条件稍好的农村地区其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入则更加倾向于保障房、社会保障体系、环保等。

 

农民的金融供给。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民的信贷需求不断释放,农民的金融需求是城镇化过程中最主要的金融需求主体。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民的金融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不同,包括了生活性贷款、生产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在为农民提供金融供给时,要提前谋划,按照新型城镇化关于农民进入农村后配套的教育、医疗、保险、住房、就业等需求,都要研究制定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村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的金融供给。农村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实际经验看,乡镇企业带动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山西邮储银行必须将农村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的金融供给作为支持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农业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村实现大发展的重要依托,山西邮储银行尤其要重视对农业龙头企业制定和完善有关信贷产品和服务,其中要特别是农业合作社、规模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完善和创新金融服务策略

 

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完善和创新金融服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金融服务供给的数量;二是提高金融服务供给的质量。

 

从实际情况看,存贷款业务仅仅是农民最基础的金融需求,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的金融需求呈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等特征,需要山西邮储银行认真研究和把握。山西邮储银行在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时,一定要在认真分析竞争对手现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按照市场总容量,开发具有一定核心力和差别性的产品。

 

四、构建山西邮储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针对前面分析的问题,山西邮储银行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保障措施。一是理念支撑。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山西邮储银行必须认识到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城镇化政策和战略的敏感性,通过支持城镇化建设,对上可以争取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自身发展中的成本;对下可以在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篇(10)

规划

建设管理

1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任务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任务是与小城镇规划在发展过程中所担当的职责和作用相配合的,其最终目标是保证小城镇的持续发展和满足不断发展的小城镇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1)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未来发展战略部署,是小城镇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是通过日常的管理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由此也保证了小城镇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2)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是小城镇政府对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发展进行干预的手段之一,小城镇规划本身是小城镇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因此,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保证各类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协同,为公共政策实施做出贡献。

(3)小城镇政府是我国对城镇实施综合管理的职能部门之一,因此就需要保证小城镇建设有序、持续的开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不受到损害,使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最高。

2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任依据与原则

2.1 主要依据

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政策和法规。小城镇建设管理,实质上就是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依法行政。这就要求城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以党的政策和法规办事,决不允许任何部门和个人无视党的政策和法规,以感情或个人意愿代替党的政策和法规。

2.2 主要原则

(1)目标管理原则

任何管理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目标就是通过管理活动努力争取达到所希望得到的未来状况。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管理就没有方向,这种管理是没有意义的管理。

(2)依法管理的原则

随着城镇的发展,城镇建设管理的分工越来越细,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且由于管理对象隶属的关系不同,条件千差万别,城镇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和矛盾,这就决定了城镇管理具有社会面广、政策性强的特点,因此处理好这些关系与矛盾,就必然要以城镇建设的法规为准绳,依法治城,依法行政。

(3)依靠群众的原则

小城镇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城镇建设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小城镇建设管理者要走出政府大楼,面向公众,引导和发动群众让大家了解国家有关城镇建设的法律法规、建设方针和重大规划部署,使广大群众主动配合城建部门,做好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

3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策略探讨

3.1 行政管理策略

行政方法是自有城镇管理机构以来最为古老的管理方法之一,它是指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力量,按照行政方式来管理小城镇规划建设活动的方法。依靠各级行政机关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指令性计划和确定规章制度、法规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区划、行政层次来管理规划建设的方法。

3.2 经济管理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文明的进步,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经济方法和手段日益突出,并适用于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一方法是指依靠经济组织,运用价格、税收、利息、工资、利润、资金、罚款等经济杠杆和经济合同、经济责任制等,按照客观律的要求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实行管理与调控,其管理方法的实质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协调处理政府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便为小城镇高效率运行提供经济上的动力和活力。

3.3 法律管理策略

法制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依法治市不仅成为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越来越重要的管理方法,并且己构成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保障小城镇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上顺利进行的有力工具。小城镇管理的法律方法就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规定人们在小城镇规划建设活动中的权力与义务,以及违反规定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管理建设的方法。维护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是法律管理方法的出发点,它具有权威性、综合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3.4 其他策略

(1)宣传教育

当今城镇特别是小城镇中所出现的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的问题,主要是人们不正确的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就是端正人们的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所以,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综合效益意识。宣传教育方法,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基础管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在城镇建设活动中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小城镇建设的方针、政策、法规、城镇规划、建设目标,以教育群众,实现预定的城镇建设目标的一种方法。

(2)技术服务

技术服务法是指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无偿或低收费解决居民在小城镇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问题的一种技术性方法。在小城镇建设中,技术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为建房户提供设计图纸,进行概预算、决算、房屋定位放线、找平、施工质量检查、房屋竣工验收以及管理小城镇房产、环境、建设档案等。通过这些技术服务,使小城镇建设达到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

结语

小城镇规划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深入研究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充分认识小城镇的特征,建设模式,构筑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解决小城镇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保证小城镇规划的合理布局与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光电子技术及应用 下一篇: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