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5:39: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医临床基础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5-01
中医基础理论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对于这些新生来说,中医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而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带领学生迈入培养学生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基础学科,是其他中医学科的基础[1]。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的学科,其与各学科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是否能学好全部中医课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临床思维是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运用思维工具对患者和病证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形成判断决策,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2]。目前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中医辨证能力较差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课程的学习当中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没有跟上,要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应该从中医基础理论这门基础课程开始[3]。
1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学生也无法很好的为后几年的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因为中医学临床思维的方法这个必须要重视的环节被忽视了。这门课是面对刚入学的新生的,而这些新生还习惯于逻辑性思维,感性认识事物,通过记忆和背诵来积累知识。中医学的思维是思辨性思维,理性认知事物,通过思考来积累知识[4]。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会让新生无所适从,造成学习时困惑较多,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2中医学临床思维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思维体系的一部分,核心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5]。整体观念就是看待世界时用一种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思维方式,不仅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还把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看作一个整体,而且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不仅自身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6]。这跟西方医学,把人体视为各个不同系统的组合来看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辨证思维就是在面对病人时,不光着眼于病人的“病”和“症”,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当时病人的“证”。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之下,把病人各种症状有机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分类,根据中医辨证模式,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做出综合性的概括,并给出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7]。
3临床思维的培养方式
31强化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想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中前进,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熟练的掌握,只有教师自身业务熟练,知识丰富,才能更好的给学生进行讲授[8]。在教学时,除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要运用原有知识迁移,形象生动的比喻,还要寻找到其和临床思维的契合点并加以强调。这样就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培养起临床思维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医临床思维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临证学习,边观察,边思考。
32多采用案例和讨论医案是最能直接反映医生临床思维的实录。通过学习案例能够贴近实际情况,有效模拟直观场景,能够克服课堂教学中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的弊端,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思考和讨论能把学生代入到临床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兴趣[9]。在对案例学习的同时,让学生结合已学的中医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分析案例,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并得出中医初步诊断、给出治法、方药、针刺、推拿,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负责对学生点评与总结。通过实践能够证明,虽然其中很多内容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但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及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可以对整个辨证论治过程进行学习和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中医、深入思考中医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
33多临床见习中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单纯理论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对学科有一个全面充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早一点临床见习机会,多一些临床经验。在见习之前,教师应对病例有所选择,虽然多接触不同病例有利于学生开阔见识,增加知识面,但是选择病情简单但又能突出体现某一中医理论的病例更加能够符合大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并能够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0]。让学生实地感受医院的诊疗氛围,自己动手收集病人的四诊信息,亲身参与辨证施治过程的讨论与决策能够让其对中医诊疗全过程留下深刻印象,建立并巩固中医临床思维。
新生入学后,就要培养,不断建立中医思维的方式,掌握辨证思维、整体思维等中医独特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平日的授课和实际训练当中经常加以引导。另外,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密切相关,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广博的人文哲学知识,这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高中医感悟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对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聂娅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4(72):134
[2]周立美,刘艳娇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之现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1):1291-1294
[3]刘玉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兴趣和信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9(03):19-20
[4]韩善夯,朱蓓蓓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8,12(04):25-26
[5]朱玲玲中医内科学实习带教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6,09(03):33-34
[6]魏凤琴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教学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7,04(04):112-113
[7]段安中医外科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2(02):132-133
“证”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反应状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被视为实现中医药规范化,客观化乃至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建勋研究员首先提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团队以冠心病作为切入点,采用多因素、多靶点的方法干预模型动物的生理过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利用模型动物的特点和优势,深入分析疾病证候的现代机制和生物学特征,进行治疗相关病证中药新药的研究与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刊连续5期相继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得到了广泛的反响。以下是中医药学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分别表述个人观点:
王庆国(教育部“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证候与方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疾病病机演化规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传统中医病机的认识逐渐向微观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病机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在微观上、深层次上认识机体生物活动特点,更加准确的揭示病机演化的本质,促进达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统一。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3期发表的“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痰、毒、瘀”病机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拟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将高脂饮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二者有机的结合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并进行病机规律的分析以指导临床诊疗。通过对血脂代谢、炎症反应、血液功能动态变化的分析提示,单纯的痰证、瘀证或毒证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机发展规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结,损伤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痛”。扩展了中医胸痹的病机认识。此研究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机制,并结合对中医传统致病因素的认识,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观检查指标的变化应与临床相关病证密切相关,否则对病机的微观分析将毫无意义和价值。
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实现“基础-临床”循环往复的研究模式,简称为“B-to-B”。B-to-B模式不仅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机制研究中,同样也运用于新药研发过程。在转化医学过程中要求基础实验动物模型是有多个方面与临床相关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相似度越高则由实验室转化临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对实验动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2篇论文,实验不仅采用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作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评价过程中以临床冠心病诊断的方法为中心,通过心肌酶谱、心脏超声、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观察实验动物冠心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不仅为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同时也使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的数据和结论更有临床参考价值,缩小实验研究向临床转化的距离。因此模拟临床的动物实验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
吕爱平(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讲座教授):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诊断和处理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如何将疾病证候的变化特征以更客观的现代医学实验室指标来阐述,还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础实验研究中,通过建立与临床相关疾病证候相似的动物模型,并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证候发展过程中客观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将有助于证候本质的认识,辨证与辨病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基于证候分类的疾病治疗疗效。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一文中,实验的设计和思路比较新颖、独特,实验采用模型临床四诊辨证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致病因素的认识,从体重指数、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心功能和心电图改变等对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进行证候评价,并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基本符合中医痰瘀互结证的特点。因此以临床病证特点为参照,根据实验动物病理、生理情况,将临床病证的表现通过适当的转变以应用于动物模型中进行评价,将有助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因此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促进此方面的研究,而该模型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疾病过程中证候变化本质的研究。
孙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而病证结合进行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方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接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备现代医学病理学模型和中医证侯学模型两方面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导致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多采用西医疾病,或者单纯中医证侯的模式进行。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2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影响”2篇论著中,则克服了以上中医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荐。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球囊损伤双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用于中药新药的临床前评价。在评价方法中,一方面围绕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因素如血脂代谢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过程为中心,评价中药复方干预对心肌缺血过程的影响。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密切结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同时也与当前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发展一致,更加密切联系临床。不失为一项高起点、高标准的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研究工作。
教学设计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的教学方法设计最能体现教育现代化,它是教学设计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传统的大学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以讲解灌输式教学为主,在结构形式上缺乏多样性和优化系统性,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重质量、高效率的时代潮流,不能满足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本科教学方法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
1 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简述
1.1 概述
优化的教学方法并非是一种特殊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由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优化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全面动态地分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因素,选择某个具体条件下的优化方案进行教学,以达到现有条件的最佳效果的过程。
1.2 设计思路
优化的教学方法是针对一系列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要设计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并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优劣,以反馈、修正教学方法,最终建立优化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体系。见图1。
2 设计准备
2.1 分析和分类教学内容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本科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有一定的界定。对于大纲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的分类方法,可将其分解为事实、概念、技能、原理和问题解决5种类型[1-2]。
2.1.1 事实
指一些术语。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名医、名著、重要事件、学说历史沿革等。这些在“绪论”和各节“概述”中多见。
2.1.2 概念
指将具有同样特征的事物进行归类,用来表征这种事物属性的名词。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2.1.3 技能
指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诊断内容。
2.1.4 原理
指把若干个概念组合在一起、用来陈述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辨证方法、诊治思路等。
2.1.5 问题解决
指发现问题、搜集事实、作出解释论证的程序与方法。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内容。
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以上5方面不仅细化了知识点,也有助于捋顺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按一定的顺序展开奠定基础。
2.2 确定教学目标
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级,由于这些词语说明的是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太笼统、太抽象,因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估不能起指导作用。现代教育学认为,采用具体的、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克服上述缺点。因此,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可以把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每节教学目标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分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级层次[3-4]。
2.2.1 记忆
指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从特殊事实到复杂理论的大范围的材料回忆。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记住一些知识。
2.2.2 理解
指对各项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解释。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某些知识点,并能对其做出合理的归纳和分类。
2.2.3 应用
指在新的具体的情境中使用知识材料的能力,包括对规律、方法、概念及原理的应用。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疾病的诊治问题。
2.2.4 分析
指将知识材料分解成为各个成分,进而理解其组织结构的能力。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
2.2.5 综合和评价
指将各部分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能力,以及按特定目标判断知识材料价值的能力。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对有些观点进行评价并挖掘新知。
2.3 构建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
根据上述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层次高低,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构建两者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见图2。
二维层次模型展示了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上所要达到的认知层次。15个小格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步都不能遗漏,后一步的学习都是以前一步为基础。“事实”的学习处在“记忆”的层次,“概念”的学习需要达到“理解”的层次,“技能”的学习则需要达到“应用”的层次,“原理”的学习应达到“分析”的层次,而“问题解决”的学习则要达到“综合”与“评价”的认知层次[5-6]。
3 设计教学方法
3.1 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
3.1.1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对认知、理解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般选择教学信息传输量较大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图示讲授法和讲演法等;对于应用、分析中等层次的教学目标,可选择引导式讲解、分析法和应用法等;对于综合评价高级层次的教学目标,通常选择发现式教学法、探究法等。
3.1.2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对于描述性内容,选用直观教学法;对于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内容,采用分析讲解、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对于规律性较强、发展成熟的内容,采用发现式教学法,而对于技能性较强的内容,采用示范模仿法等。
3.1.3 多种方法优化组合
以教材的“节”为单元,细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针对每个“内容-目标”确定教学方法,注重方法间的衔接,突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3.2 具体的教学方法
3.2.1 课堂播放教学法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显示、演示及表演等形式,借助播放媒体教学教材向学生呈现教学信息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师生间能及时进行信息交流,打破了传统文字教材一统天下的模式。在课堂播放教学中,有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①提示法。教师在演播前和在学生的视听过程中,要告诉学生看什么、听什么,注意什么问题,以达到什么目的,还要及时根据画面的内容指导学生观察。②解说法。教师在采用无声媒体进行教学时,应边演示边解说,解说与演示的画面应密切配合。③综合法。教师在教学中,将现代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并加以综合运用,使二者扬长避短,互相配合。④情境法。教师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利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再现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⑤示范法。教师利用视听媒体向学生呈现具体、直观、典型的学习范例,提供给学生仿效或学习,以便加速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
3.2.2 程序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由大化小、由浅入深地向学习者清晰地展示,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寻求解答或教师通过媒体给出解释和答案[7]。
3.2.3 启发式教学法
按照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逐步启发学生,引导探究,层层深入,直至学生能动地领会和掌握知识技能[8]。
3.2.4 发现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出探究目标,即授课的中心问题,引起学生的悬念,使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假说和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并大胆地猜想,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验证,检验是否正确。最后,对学生的讨论和发现去粗取精,总结提高[9-10]。
3.2.5 案例教学法
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进行教学。随着中医教育的学院化、扩大化,学生深入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逐渐减少。利用多媒体,采用“虚拟案例教学法”,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样就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11]。
以上5方面的教学方法,既相互独立,又渗透互补。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过程。
4 进行教学评价
优化的教学方法是否能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要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目前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评价主要表现为随堂测试(如课堂提问)、阶段测试(如单元考试)和结课测试(如期末考试)3种形式。由于对教学内容分析、分类不够详尽,对学生学习的细节知识点要求不明确,所以,这些测试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系统性,测试的结果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和学的效果,不能作为优化教学方法的评价参考。
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本科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的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详尽、客观、规范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评价指标项目、评价标准、权重系数和评判等级4个要素。其中的评价指标项目就是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要规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权重和量化方法。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结构化的观察表和问卷(用于收集学生学习态度、行为、意见等反馈信息),并形成与评价指标项目严格对应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测试资料,以此实施教学评价。然后收集这些资料,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挖掘,判断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的效果,以便修改、更新教学方法,最终建立优化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体系[12]。
5 结语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中医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它具有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双重属性。采用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能使抽象、艰深的知识更有效地被学生融会贯通,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这个方法体系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庞维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8-256.
[2] 何宏耀.加涅教学设计的原理、模式与方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4):242-244.
[3] anderson lw,krathwohl dr.taxonomy for learing,teaching,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bridged edition.)[m].new york:longman,2001.38-62,63-92.
[4] krathwohl dr.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an overview [j].theory into practice,2002,(4):212-218.
[5] 王汉松.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评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65-71.
[6] 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90-96.
[7] 张秀芳.程序教学理论的形成及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24(6):51-52.
[8] 第五红艳.启发式教学的优化与创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专辑):317-319.
[9] 冯德福,张会明.浅谈研究性学习与发现式教学法[j].数学教学通讯, 2003,29(9):27-28.
长期以来,住院患者的护理记录仅仅是为了交班,书写内容多为西医术语,不能很好地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内容欠规范。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医护理的特色,现将中医护理病历书写体会介绍如下:
1 生活起居方面
《内经》提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就是让人们顺应自然界冷暖变化规律以调摄精神,免生其他病症,体现在护理记录上:慎起居,适寒温,避风邪,勿操劳,防劳伤,节制,防止复感外邪。调精神,静息安养。自汗、盗汗多时及时揩干,以免汗出当风,感受风寒。冬要温床暖室,夏宜净几窗明,经常向探视人员宣传不可久坐多言,劳倦患者。室温不宜过高或过低,忌直接吹风,衣被适中,不宜过暖,居室清洁,通风透气,切勿空气对流。春季鼓励患者夜卧早起,每日户外散步,赏心悦目。告知患者不可顿去棉衣,尤其是老年人,提醒他们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加减衣被,不可以暴去。夏季晚睡早起,不可于空气对流处纳凉,不得于星月下露卧或睡眠中扇风取凉,贼风中人最暴。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不宜早起外出,棉衣当晚着,使渐渐加厚。饥忌浴,饱忌沐,以免患者空腹洗澡后发生晕厥。心脏患者不可热浴,以免诱发疾病。慢性病和恢复期患者不可久卧病榻,可适当户外活动,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等,以利血脉流通,疾病康复。
2 饮食调护方面
《金匮要略》说:“所食之味,有与病为宜,有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害则成疾。”历来有医食同源的说法。体现在护理病历书写上:食饮有节,勿过饥、过饱,勿暴饮暴食,否则伤及脾胃。饥饱之度,不可过于七分,尤其是小儿老人。一日三餐,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夜饱损一日之寿。饮食要冷热适中,软硬适宜。告知患者早餐宜有米粥,“老人吃粥,多福多寿”。古人认为“朝起食粥甚益人”。饮食清洁,不宜偏嗜,饮食宜多样化。要得一身安,淡食胜灵丹。向患者宣传过食肥甘之危害,指导患者科学进餐。古代医家总结不少食疗法,药补不如食补。如:赤小豆利水消肿,扁豆能健脾,豇豆可补肾等。餐后要督促患者漱口,不可饱食而卧,乃生百病。
3 精神调摄方面
《素问・汤液醪醴论》曾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体现在护理记录上为以下两方面。“十一少”包括: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四莫”包括: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告戒老人常宜温食,饮食宜轻、清、甜、淡且当节俭,不可贪味伤多,每日调身按摩即可延年益寿。针刺的患者要静神七日,勿大怒、大悲,勿大醉歌乐,以免真气复散。护士应避免出言不慎而影响患者情绪,让患者恬淡虚无,安心静养。告知患者戒骄戒躁,节喜怒、宁心神,使元气归复,为愈病第一要务。还可采取移情相制的方法,教会患者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法、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可见中医护理为患者提供了最人性化的服务,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加以继承,应用中医术语写好护理病历,使古老的中医学更加发扬光大。
4服药护理方面
在临床上除了必须懂得中医辨证护理知识外,常用药的服法也应全面掌握。体现在护理记录上:指导患者服发汗药、退热药,可服一些热开水以助药力,服后加盖衣被以取微汗,湿衣者及时更换。发热者伴头痛可推拿眉心至前发际或针刺百会、太阳、风池穴。护士应掌握服药“食忌”,即通常所谓“忌口”,服药期间应忌生冷、黏腻、腥臭、辛辣性食物。还有某些药物的特殊食忌。如服人参滋补药时忌浓茶、萝卜;鳖甲忌苋菜等。服发汗药忌生冷酸醋,服接骨药忌酸辣。指导患者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5出院指导方面
5.1安心静养,避免劳复
以防情志波动,劳心伤神,不宜操劳家务,节制,以免头重不举、眼花、腰酸痛。
5.2调理饮食,防止食复
“多食则遗”损害脾胃,宁少食令饥,慎勿饱;向患者宣传病后饮食调养知识,提供食疗方剂。如赤豆粥消水肿、脚气;萝卜粥消食利膈;胡萝卜粥宽中下气等。
5.3 谨防风寒,毋令再犯
慎起居,防风寒,避免虚邪贼风的侵袭,宜随时加摄,使阴阳中度。
5.4 静中有动,适当锻炼
漱津叩齿,可牢牙固齿;挽耳、梳发,令头不白、耳不聋、乌须黑发;摩面、干浴可令面颊红润,无皱纹;摩腹、摩足可助消化,解疲劳;目运转、耳常弹可增强听觉神经功能,对视力有保健作用;脊背暖、胸宜护对心、肝、脾、肺、肾有保健作用;舌舔腭、呵浊气,可提神健脾,增强肺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宝忠,张建伟,曲齐生.中医基础护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73.
[2]刘国普.中医内科护理学[M].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1994.4-8.
中图分类号 R5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5-0024-02
消化道出血的机制复杂,需要迅速抢救[1]。目前我国以中医补气原则为基础,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逐渐的被广泛接受。此次笔者探究本院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的效果,结果较为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8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男96例,女86例;年龄39~78岁,平均(46.3±1.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1例。观察组男49例,女42例;年龄40~80岁,平均(46.5±1.9)岁。对照组男50例,女41例;年龄39~77岁,平均(46.2±1.5)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呕血或者黑便,少数出现循环衰竭,胃镜确诊其主要的出血原因有溃疡、胃癌、肝硬化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包括补液和输血等。奥美拉唑40 mg静推,每12 小时一次[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中药治疗。组方:三七粉10 g,甘草6 g,乌贼骨12 g,大黄炭8 g,茯苓18 g,党参15 g,炒白术12 g,每日分3次温服。
1.3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效果分为三个阶段: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在3 d内呕血及黑便消失,OB试验阴性;有效:1周内以上症状消失,OB试验转阴;无效:治疗1周后OB试验依然阳性[3]。此外,在治疗期间记录患者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进食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87例(95.60%),对照组仅有55例(60.4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9,P
2.2 输血量、止血时间以及进食时间
观察组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止血时间、进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其发病因素为脏腑失调和络伤血溢,脏腑失调后会导致血气不顺、脉络受损[4]。该病出血以上消化道为主,一般发生于食管和胃等,表现为呕血和黑便等。该病发病的机制复杂,发展迅速,需要临床医生的迅速抢救。目前我国在治疗时,不仅单纯的采用西药止血,同时也结合中医补气原则,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患者有效的治疗,其结果理想,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对于消化性出血的患者,其治疗的最关键之处就是较为及时的止血。该病发生的病因一般是消化道黏膜被破坏,最后导致大出血。为降低黏膜的损坏,就要采取措施抑制其分泌胃酸,同时还要恢复破裂的黏膜血管。
正常人的胃部蠕动以及胃内的酸性对于消化道的出血是不利的。因为酸过度可以溶解血块。反流会糜烂食管的黏膜,导致二次出血。而奥美拉唑可以直接对血管平滑肌起作用,减小血流以及其中的压力。同时对胃酸进行抑制,进而保护黏膜。也可以改变胃的pH值,通过降低酸度来保护溃疡处血管,防止其被侵蚀。此外,还可以促进出血处血小板凝集,形成的血凝块帮助止血。但是尽管该药被广泛应用,仍有些出血不易控制。本次笔者探究的治疗方式是中西药的结合。消化道出血被中医定位“血证”的范畴,脏腑失调出现了血气不顺,最终发生血溢。所以本病的治疗以“止血益胃”为主[5]。本次的治疗是使用了中医以及西医的结合治疗。其中三七粉所起到的作用是止血生肌,大黄炭可以凉血祛瘀,甘草等能够健脾益胃,乌贼骨止血、护胃,炒白术专清胃火。诸药调和,标本兼治,益气补血。在临床,中西医结合方法对于消化道的出血开始了较为广泛的开展,其结果明显优于西药单用,因为两者有互补的效果,不仅能够缓解病情,甚至能够完全的治愈。
综上所述,临床对消化道出血进行治疗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有良好的效果,几种药物联合后,可以对该病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应用的西药能够在短时间内止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易静,李美霞,李翠红,等.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3-34.
[2]毛荷芬.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816-817.
[3]韩宴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临床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7):906.
200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通过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筛选出临床安全、有效、规范的诊疗技术加以推广,以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以此为基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医处联合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交流中心”)深入各地区了解了中医诊疗技术的推广现状,开创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示范单位的共建模式。通过引进、应用、消化中医药科技成果,结合不同项目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总结出该项目适合推广的途径和模式,进而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以减轻群众医疗负担,降低国家医疗费用支出,提高行业效益。
1 建设流程
1.1 筛选
本着“医疗机构在自主、自愿前提下依照项目类别选择项目”的基本原则,对示范单位建设的审核条件进行了规定,其中包括:示范单位积极引进项目,指定专人负责,安排专门人员接受技术培训;积极参加项目进修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临床应用和学术研究,进行项目涉及的专科建设;承担项目在医疗机构所在地区的推广工作,带动区域辐射;接受项目推广管理部门的管理、检查、监督和指导;将引进项目切实服务于患者,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另外,还确立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下示范单位的建设范围应包括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即纵向包括省级、市级、县级医疗机构;横向包括专科医院、妇幼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
1.2 签订责任书
为加强共建力度,定期总结经验,交流中心制定了《共建责任书》及《中医诊疗技术示范基地建设要求》,涉及操作人员、临床诊疗管理、病历资料文献管理、疗效评定、学术建设与交流、中医诊疗技术培训标准等6个方面,明确了示范应用单位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建设目标。同时,从提出申请的医疗机构中最终确定了广东省中医医院、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等20余所单位为中医诊疗技术示范单位,就管理、宣传、政策、科室建设、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等进行全面共建,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
本课题组进而以标准内容为依据,就中医诊疗技术应用单位的认证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认证内容、认证流程、认证管理和认证审核结果的公示制度,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中医诊疗技术单位认证体系和管理方法。
2 共建方案
根据推广项目具体情况和项目引进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已经开展项目应用的重点单位所遇到的实际情况,通过了解医疗机构对引进项目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医疗人员掌握技术的程度和普及率,以及在本地区开展区域辐射推广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推广计划。这就使那些影响力较大的省级机构不但可以自己使用,还能带动周边地区;而配置较低的县级机构则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医技术力量,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2.1 共建方针
本着以“诊疗技术在临床的掌握、应用为主体,向引进单位进行技术传授,帮助引进单位培养人才,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中医贡献率,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的原则,明确了示范单位建设将按照“培训-进修-专家指导-专科建设-认证”的建设阶段和过程进行,从而规范了示范单位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流程。
另外,对引进单位建立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服务机制,按照“项目技术培训指导-专家上门临床指导-引进单位主要人员深化技术培训”的流程,在技术方面做好工作;按照“引进初期市场策划-引进中期培育孵化-引进成熟期配合宣传”的流程,在市场方面协助引进单位做好市场工作;按照“引进初期充分沟通-引进中期专人负责-引进成熟期专人联络”的流程,在服务方面加强保障措施。
2.2 专科建设
根据各示范单位的实际情况,整合相关诊疗技术,成立专科,进行专项服务。诊疗技术持有单位给与大力配合,提供与成果应用相关的技术资料、培训相关的技术和人员、保证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后续支持。经过不断努力,现在已有一批确有特色的专科成立,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如广东省中医院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成立了“传统疗法中心”,拥有针灸治疗室5间,灸疗室2间,针灸治疗床50张,按摩床6张,以开展特色门诊,并开展了以本医院为中心的区域辐射推广工作,制定了专门的推广计划,得到了省卫生厅和中药局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而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医院具体实施了示范单位和专科建设,在当地政府及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本地区的多发病、常见病的种类,医院引进了“平衡针灸”、“孙氏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雷火灸”技术,设立了疼痛诊疗中心,填补了当地医疗的空白。
2.3 监督
为了保障技术项目的有效推广,专门成立技术推广办公室,对引进推广项目的单位进行不定期抽查,保证推广项目的质量和技术指标,对不符合标准的,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核准后取消其推广项目的资格并公告。与此同时,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办法,其中包括出台管理制度,对项目遴选与评审过程的资料进行登记整理与保管,对推广过程中产生的记录、文件、合同、纪要及推广项目的汇报和总结等资料进行管理。正是这些完善、详实的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保证了技术推广办公室可以随时与项目持有单位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掌握项目推广的质量和程度,切实做到对推广项目行之有效的监督。
2.4 长效保障措施
①引入市场机制,同时与推广项目持有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实现推广技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②给各地中医医院送去科学研究方法和科技成果,以及政策支持,提高了医院的技术内涵,提升了医院的品牌形象。③会同有关部门对示范单位有可能晋升为国家课题(如国家科技部或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有关国家课题)的推广项目进行继续申报,争取使该项目在税收、医保、广告宣传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④与有关部门开展合作,对某些推广项目提供整体营销、品牌策划、学术研讨会、推广会、组织培训等方面的服务。⑤会同有关专业与大众媒体,对推广项目、示范单位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展示。⑥建立中医诊疗技术推广交易管理平台,促进成果的有偿转化和有效管理。⑦建立全国中医诊疗技术推广项目协作单位网络。
3 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86-02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学是由宁夏医科大学新创的实验型学科,是以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病原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并与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实验学科。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病原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和外科学等学科之间的贯通融合,增强了基础与临床之间的“双向渗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技能,且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从而为社会培养优质的医学综合型人才。对于临床及麻醉等专业的学生,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为模式,应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目标,实行实验教育新模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并应用该实验技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尽快适应现代化的临床工作需要{1}。自创建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学科以来,经过不断学习探讨、思考总结之后,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激发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教学工作中,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即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前,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鼓励每位学生发表各自的想法。例如,在急性家兔失血性休克的实验课前,布置思考题:什么是失血性休克·如何判断·其抢救原则是什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后思考除实验课中的救治方法外,其他的救治失血性休克的手段,并分析各种抢救方法的依据。由于在课堂上老师随时都有可能抽查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压力。俗话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了这种压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问题,由此,在实验课堂上学生也就会更加主动、认真。这样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医生进行临床实践就一定要有临床思维的心理基础。临床思维的内容包括分析、比较、综合、概括、逻辑和创造性思维,直接影响医师的临床诊治能力{2}。我们发现,当前我国许多在校学习成绩(包括临床课程理论成绩)非常优秀,对基础和临床知识也都基本掌握了的医学生,一旦进入临床、遇到具体的患者之后,却会显得不知所措,甚至不知如何处理了。临床的带教教师也时常感到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临床思维能力匮乏。作为临床医学生,毫无疑问毕业后多数都会从事临床工作,因此,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着重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在急性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及其抢救的实验中,我们让学生先行动物模型的制备,而后分组抢救。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组织灌流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严重的病理生理过程。抢救时学生需对病例进行综合分析,针对休克的病因和休克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以下救治手段:(1)对因治疗:积极去除休克的原发病因;(2)充分扩容:纠正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和组织灌流不足;(3)纠正酸中毒:使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起效;(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在纠酸、扩容的基础上,应用扩/缩血管活性药,以维持脏器灌注。理想的血管活性药物需能快速提升血压,改善心、脑血供,并改善肾、肠等内脏器官的血流灌注{3}。
三、剖析临床教学病例,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辩证思考
对于当代临床医学教育而言,临床学科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环节。临床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已非单纯取决于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而主要取决于学生掌握临床思维方法的程度,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典型临床教学病例的剖析,利于启发学生掌握临床思维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辩证思考。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并转化着的。因此,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它的普遍性,又要重视它的特殊性,否则将极易造成漏、误诊等情况。有些疾病缺乏特殊病征,或者有特殊病征而不典型,所以临床上常有掌握了资料还不能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时,就要注意它与一般病征的联系,从总体上把握它{4}。我们都深知,在临床工作中医务工作者的综合分析能力,对疾病的诊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突出临床模拟,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全面考虑、分析、解决问题。
四、还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教学时间和秩序。本教学课程内容量大而丰富、学时占用较多,教师应激发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保证教学有序。
2.在该特色创新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好每一个教学内容和典型病例。笔者认为:对于典型、理论层次适度的内容该教学方法效果较好;而对于非典型、理论层次庞杂的内容,建议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
3.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提出己见、分析并挑战传统知识观点,一定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学术讨论,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经过宁夏医科大学对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创建、试行、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学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见表1)。它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考试成绩。这种实验性创新教育新模式大大增加了对教师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极大的挑战,不但需要扎实而渊博的医学知识,还需要有组织课堂的艺术,这样才能使教师真正主导课堂与教学。
综上所述,在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学的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加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毕业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其本质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医生”这一角色。要确保这一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教育的成功,必须首先对相关学科教学骨干进行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建立教学新观念,这也是此教改活动成功的关键。
注释:
{1}舒静纹,梁玲.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生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3):327-328.
{2}刘磊,田卫东,李声伟等.在医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2)
作为预防的重点对象,应加强小儿急性中毒健康教育的力度和广度,可采取医院联合社区和幼儿园对孩子及家长共同进行健康教育[5],通过宣传栏、发放宣传册、讲座等形式宣传小儿急性中毒的知识、危害,教育家长家中药品、消毒剂、杀虫剂等应妥善存放,置于隐蔽或加锁保管。对于农药,鼠药米或滴有鼠药的食物不要随意放置于小儿容易拿取的地方,以免造成不安全的隐患。农药应储存在密闭瓶中,不可随意放在可乐类汽水瓶中,防止小儿当饮料误服。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38-01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VU 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的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属于祖国医学血证(吐血、便血)范畴,其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10%[1],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急重症。我院内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40例均来源于2004年1月~2009年4月某地区医院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男76例,女64例;年龄25~61岁,平均41.16岁;病程45min~3d,平均1.4d。在病患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全部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组)80例和单纯西医治疗组(B组)60例。分组情况见表1,A、B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经统计学(秩和检验)处理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①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②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诊断可确立。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①凡符合上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②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及中医辨证属于中医血证呕血、黑便范畴;③患者知情,依从性好。
1.3.2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②不合作或不愿参加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并有心、肝、肾等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B组:在补充血容量(包括输液、输血)及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采用西医常规治疗。A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根据我院临床医生多年临床经验,以大黄10g,熟大黄10g,白及20g,海螵蛸10g,三七15g为基础,根据病患实际情况,临床辩证分型加减药物治疗。
1.4 疗效观察:疗效标准:参照全国血证急症协作组和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血证学组制订的标准[3]拟定。痊愈:1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试验连续3d阴性,出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显效:1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连续3天大便潜血试验(+),出血伴随症状有所改善;有效:1周内出血减少,大便潜血试验由强阳性转为(++),出血伴随症状略有改善;无效:经治1周出血不止,重度出血经治24h后无好转甚至加重,出血伴随症状也无改善或加重。
2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及疗效比较,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临床药学服务的职业风险主要为法律风险。就其广义而言,应该从所有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涵盖的涉及药学的事宜,包括根据药物、诊断依据、疾病和医师的治疗观点提出用药方案,确定药物治疗目的和标准,向患者解说既定治疗方案,并与其沟通讲解,对其进行用药指导,实施治疗药物监测,药物利用评估,甚至对治疗进行建议等。由于需要面对面地与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的接触,对其职责的要求使得医院临床药师在工作中经常会涉及病人的许多合法权利,如患者的安全保障权、了解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博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接受教育权等等。我们药学服务的基本准则是以患者为中心,实现病人利益的最大化。患者不仅仅是作为需要救治的服务对象,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个体的合法权利也需要得到尊重。任何因临床药师主观或客观的过失而导致患者损失的医疗行为,都有可能引起医疗纠纷。
这种临床药学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中职业风险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国家提倡设立临床药学及临床药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药师参与治疗过程,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有责任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药学技术服务,以改变或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从事服务的临床药师需要直接面对患者,对患者的药物治疗,不仅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还要承担起与药物治疗结果有关的法律责任。然而,患者个体间差异和其他不确定的因素,都决定了临床药学服务的职业风险与传统的基础医院药学相比,具有多样性、严重性、高频性等特点。
风险的分类
按照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组织风险控制和个人风险控制。组织风险控制施治医院药学管理委员会和药剂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在宏观环境上建立并维护的药学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从组织体系上为临床药师精确、高效的工作营造出良好而有利的环境。个人风险控制是指临床药师在实际工作中对个人风险的防范和规避。组织风险管理是个人风险管理的基础,个人风险管理是组织风险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当然,根据不同医院本身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也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笔者在这里所用的方法只是一种而已,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降低风险的方法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方法:每个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部门,负责全院的与药品有关的各项管理工作,担负着监督、指导本机构科学管理药品和合理使用药品。其对临床药学服务的职业风险控制发挥着全局性的决定作用。
首先,建立医疗纠纷风险预警系统,对临床药学服务中纠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规定人员的职责、监督机制、处罚明细、质控细则、解决程序等等。
其次,加强对医疗事故、差错和意外报告程序的建设。近几年,国家规定每一所医院都有不良反应报告员和不良反应上报制度。每一所医院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不良反应审查制度和上报制度。这一制度是降低风险的最基本程序之一。
最后,确保内外沟通渠道的畅通。医院的各个科室要信息畅通,通力合作,相互配合,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磋商。
药剂科和相关科室降低风险的方法:临床药学服务的顺利实施,需要药剂科及相关临床科室的团结协作。医疗事故、差错和意外不可能仅仅只由直接责任人来承担,药剂科和相关科室如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来减少差错或解决纠纷,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风险虽然不能完全被消除,但可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次数和降低程度,从而降低风险给各方面带来的损失。
个人风险控制方法:被纠缠是每一个药师都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因此,及时、有效地避免矛盾、解决纠纷,对临床药师顺利开展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认真记录药历:药历具有法律意义,是药师临床工作的书面证明文件。药历应从药师首先接触病人时就开始建立。建立药历时,药师要注意询问并记录患者的疾病状况、以往病史、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尽可能了解患者长期的身体、家庭和经济状况。药历内容应力求详实、完备,药师所参与的查房、会诊、抢救、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合理用药指导以及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等工作,均应依实际情况按规范格式做出描述、总结和抄录,同时签字并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