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7 15:44: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

篇(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大力培养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目前已形成了国家形式的健康教育课程认证和职业标准[1],而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学校健康教育师资。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第一个为中小学校培养健康教育教师(早期称为卫生保健教师)的本科专业在上海杉达学院卫生教育系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3届4年制本科学生217名。本文拟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中小学校健康教育人才需求和岗位任务调研为依据,以核心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学校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设计方案。

1学校健康教育人才需求分析

11学校健康教育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各中小学校应按照学生人数600∶1的标准配备学校卫生保健人员。2013年一项针对上海市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配备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26%~55%的学校能达到这一要求,而且现有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中有近半数由学科教师兼任,并无专业教育背景[2-3]。2011年马迎华等[4]对我国学校卫生专业人员的现状调查也发现,全国大多数学校都达不到600∶1的比例要求。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匮乏是制约我国学校健康工作顺利发展的瓶颈问题。

12学校在职健康教育人才质量堪忧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健康工作的实施主体(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素质不高,年龄老化,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状。2012年上海市对1478所中小学校的普查结果显示,现有1844名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中,有医疗卫生专业背景的仅占503%;本科学历的占304%,专科学历的占425%,专科以下达171%;31~40岁的占335%,41~50岁的占304%[5]。2002年我国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体育课程名改为“体育与健康”后,体育教师兼任了部分学校健康教育的职责,但因专业特长的限制并不能全面负责起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6]。现有学校健康教育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受教育背景难以支撑学校健康促进工程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13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令人担忧

以2013年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对17个区县1557所中小学校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体质测查结果为例: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指标高中学段低于初中学段;力量、耐力素质指标随学段上升而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达到20%以上;视力不良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速上升[7]。1995年上海就启动了“中国/WHO健康促进示范学校”项目,开始试行在学校推进健康促进计划。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巨大差距。鉴于以上情况,上海市教委、卫生计生委等五部委联合提出培养4年制本科层次的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并将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定义为“具有一定医学相关教育背景,取得教师资格,在学校从事卫生教育教学和提供日常学校卫生保健服务的专业人员”[8]。国际范围内通常将发挥上述职能的人员称为学校健康教育教师,本着接近国际通用名称的原则,本文以“健康教育”取代文件中的“卫生保健”一词。

2学校健康教育人才岗位核心能力界定

根据国家《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学校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工作领域,结合对上海市区县教育局和中小学校校长的走访,拟定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岗位任务,以岗位任务为基础分析胜任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21核心能力框架

学校健康教育专门人才的工作任务是多层面的,其核心能力界定为:①基础性能力,即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提供学校健康服务、管理学校健康环境的能力;②发展性能力,即考虑发展性任务对能力的要求,如设计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实施学校健康促进项目等;③支持性能力,学校健康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其主体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信息利用、人际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上述三大能力要求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基础性能力是学校健康教育岗位基本职责所需的基本能力,表现为专业素养;发展性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要求,表现为发展潜力;支持性能力作为一种支撑条件,是形成基础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在基础性和发展性能力形成过程中,支持性能力也将获得持续发展。三大能力要求及其相互关系见图1。

22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以上对学校健康教育人才岗位核心能力的界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健康教育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学校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环境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专业课程设计方案

31课程模块设计

在上述三大核心能力框架下,运用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思路,构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其中,基础性能力课程模块中,健康服务类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生理学、疾病学基础、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健康评估、儿童青少年卫生与保健、预防医学、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与突发急症的处理等;健康教育类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发展心理学、儿童认知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与评价、健康教育教材教法、健康教育研究等;健康环境管理类主要课程有学校卫生学、食品卫生与安全等;医院和医疗机构见实习14学分,中小学校见实习13学分。支持性能力课程模块中,主要课程有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文献检索与利用、社会心理学、班级组织与管理等,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及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综合利用信息和资源、有效组织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能力。发展性能力课程模块中,以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为必修课,以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方案和毕业论文为实践抓手,促进学生发展规划、设计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和组织实施健康促进项目的能力。

32构建课程方案的原则

321医教结合原则

即医学(含公共卫生学)与教育学结合,这是构建学校健康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首要原则。其中“医”为内容根本,“教”为方法手段。我们认为在课程顺序上宜先有基本内容,再进行方法、手段的学习和训练。健康服务类课程(医学类)开设时间宜稍早于健康教育类课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健康服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再学习健康教育方式与途径,使教育教学方法的训练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战中体验专业价值。

322能力渐进原则

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课程体系中设计了有层次递进的能力训练系统。早期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学校健康问题的能力;中后期结合相关课程、社会实践、见实习、志愿者服务等,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使学生获得在实际场景中自主开展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能力。这种有层次、有序列的课程和实践教学设计,可帮助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简单项目尝试、综合任务训练的系列过程中获得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323分类设计原则

从学生角度出发,按照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同领域,将所有理论与实践课程分为3类:知识与技能类课程、综合训练类课程、发展潜力类课程。横向设计上,3类课程宜齐头并进,相互依存,共同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迁移在学生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纵向设计上,每一类课程内部宜从简单到综合,从一般到专业,从模拟到实战,逐步深入,表现出层次性和阶梯性,以更好地契合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的规律。

324综合评价原则

即课程教学及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包含多重要素。知识与技能、职业能力、发展潜力、服务社区等均应作为重要的评价要素。学校教育历来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学校健康教育人才不仅应能够利用和整合资源服务于学校健康,也应能以学校健康教育的资源与成果回馈社区。2016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9],今后学校健康教育与社区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具前瞻性眼光。

33落实课程方案的挑战

本科层次学校健康教育在我国尚属首开专业,没有现成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可参考。3类课程内容分别来自于临床医学领域、师范教育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如何选择适合本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如何整合课程内容是教学方案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本课程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能力为本”的理念,努力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能力训练课程和项目设计帮助学生发展以胜任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的能力水平,但实际运行中可能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例如,综合能力训练课程中的“健康教育专题”,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依托学校健康促进研究团队或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团队,在实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中完成教学活动。要实现这一教学状态,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寻求合适的研究团队合作或发展专业教师的研究实力,二是考虑如何在研究项目中嵌入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在充分考虑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以上海区域性人才需求为基础,借鉴发达国家在健康教育人才培养领域的经验,构建了以“医教结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获得了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项目和上海市教委专项资金的支持,以期在“十三五”期间建成示范性学校卫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作者:侯晓静 冯震 楼建华 王志红 单位:上海杉达学院卫生教育系 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

参考文献

[1]卢永,李英华,程玉兰.美国健康教育职业标准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11):865-867.

[2]史慧静.从工业化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实践看我国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建设[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764-1767.

[3]史慧静,谭晖,李广,等.上海市中小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现状和专业培养需求[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771-1774.

[4]马迎华,胡芳,吕晓静.中小学学校卫生专业人员配备标准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7):771-773.

[5]上海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卫生教师队伍培养的可行性报告[R].上海:上海市教委,2012.

[6]张一英.学校健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217-218.

篇(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它强调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即心理学不仅要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青少年研究领域出现了积极青少年发展观(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以下简称“PYD”);这是一种关于青少年发展本质的观点,是从力量建构的视角界定和理解青少年的发展过程,强调青少年自身蕴藏着发展的潜力,认为应该把青少年作为一种资源去培育,而不是作为问题去管理。

青少年积极发展观认为:所有的青少年都具有积极成长和发展的固有能力;青少年生活的良好环境会激活他们积极发展的轨迹;当青少年参与到多重的、“滋养发展”的关系、背景和生态中时,会进一步促进积极发展;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从良好环境中获益;社区是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可行且关键的“运载系统”;青少年是自身发展的主导者和创立促进积极发展的关系、背景、生态和社区的重要资源。

基于积极心理学,特别是积极青少年发展观,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种种羁绊中出来,我对高中发展性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做了如下构想: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亟须解决三大转型问题

1.工作重心由“问题解决”转变为“素质发展”

总体目标的实现,要求工作重心必须由“问题解决”转变为“素质发展”。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1]但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功能上重“问题解决”、轻“素质发展”;在内容上重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防治,轻学生整体积极素质的发展;在工作途径上重个别心理咨询,轻团体心理发展工作。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来源”,以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校领导层面也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心育工作的评价标准。正是“问题解决”式的工作重心和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领域,对学生消极层面的过度关注:心理辅导活动课惯于用“问题情境”导入,大量采用“自杀”“伤害”“成绩下滑”“同学矛盾”等消极的生活素材,以问题分析、对策研究的模式组织课堂教育;小团体辅导聚焦同类质问题学生,以纠正心理、行为偏差为奋斗目标;心理测量、个体辅导、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一切工作,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弱点、缺陷和不足,而忽视了挖掘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职能。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需要积极美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得到积极情感的正向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正面培养。

2.教育观由“来访者即问题学生”转变为“师生共成长”

师生情感相融,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将观念由“来访者即问题学生”转变为“师生心理的共同成长”。在传统心理学消极取向的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常持有“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心理教师往往将学生放在心理问题的焦点上,无形当中将自己预设为“心灵拯救者”或“灭火队员”,产生心理高位,容易居高临下地看学生。而学生也在“心理咨询即有心理问题”的观念下,认为自身或他人一定存在心理问题,容易消极地自我暗示和印证,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御,对学校的心理室和心理老师敬而远之。“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造成师生之间情感隔阂、关系对立,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于开展,陷入困境。

3.工作方式由“单兵作战”发展到“班主任全程参与、全体教师关注”的教育系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发展需求,亟须由“单兵作战”发展到“班主任全程参与、全体教师关注”的工作系统。在我们的工作实际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孤军奋战”,全体教师参与度不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形同虚设的状况。张文新教授曾提到“停留在个体行为、个体水平,而不是学校行为、战略水平的我国心理健康教育80%是失败的”。实际上,以心理问题为取向、注重问题诊断与干预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难以建立真正完善的教育支持系统的。因而,我们必须摒弃“问题取向”的补救式的教育模式,站在积极心理学的宏大视野,团结所有能够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有效力量,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力、全体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心理工作者的潜在能效。

所以,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完成三大转型,即:从消极、被动、补救、个别向积极、主动、发展、全员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的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努力构建以“积极”和“发展”为核心特质的、全员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二、普通高中发展性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

1.思考与架构

构建以“积极”为核心特质、全员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明确以“积极”为核心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此外,要构建以“积极”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积极”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为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格意志品质奠定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应当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具体包括: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炼、积极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等。[2]在这一目标指向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构建这样的基本框架:①以积极的心理机能为培养目标;②以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研究内容;③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要方法;④以积极的解释为问题矫正策略;⑤以学生的幸福感为评估尺标。(见图1)

以“积极”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教育学、心理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和纠正心理发展中的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具体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效果与评价。(见图2)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思考和重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为目标,以“积极发展”为导向,激活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以“积极”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2.具体模式的提出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我们应该建立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发展性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性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积极心理学支撑下,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为核心目标,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根本动力,从“积极课程辅导”“发展性心理咨询”“积极活动体验”三个维度出发,形成学科渗透、全员参与、全方位服务的立体协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见图3)

(1)核心特质:“发展性”是该模式的核心特质。即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以面向整体、兼顾个体、解除障碍、着重发展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意志和发展优势潜能为最终目标。

(2)根本动力:学生的“主体―发展性”是该模式运作的立足点和根本动力。即强调 “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自身心理建构主体”的教育特质,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

(3)工作脉络与组织特征:“积极课程辅导”“发展性心理咨询”“积极活动体验”是其三维工作脉络,“立体协同”是其组织特征。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发展性心理咨询为“点”、以积极课程辅导为主“线”、以积极活动体验为“面”的三维立体结构。三个工作维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促进;并且非常注重师生互长、全员参与,各教育管理部门协同工作的合力作用。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获得深层次可持续性发展,要真正获得教育实效,就一定要以“积极发展”为核心特质,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机能为目标,建立全员参与的系统、活化的教育工作模式。高中生发展性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效果与评价等方面,对普通高中生进行发展性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尝试。

篇(3)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国内护理界正努力探索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为实现更广泛人群的健康做着积极贡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

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

1.1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 据常亚萍等调查显示,北京市某社区人群的人均医疗时间为5.3min,人均护理时间是31.5min.这说明,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

1.2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有84.0%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80.5%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1.3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以及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总之,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4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 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多是来自一级、二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培训先上岗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据调查统计,2001年的社区护士中有91%为中专学历,而且临时聘用人员占社区护理人员的2/3。虽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专家分析,合理的社区服务医护之比为1:8~1:12,我国开设的社区服务站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有专家统计,社区护理服务项目花费人次最多的是输液,占66.1%;花费时间最多的仍是输液,占80.2%.

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2.1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 在社区护理中,居民健康教育是社区服务项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护士由于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又最有时间和机会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她们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健康教育的护理,不能称其为整体护理。国内专家也指出,健康教育应首先纳入到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

2.2将社区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中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护士在对居民护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健康知识传输给他们,在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事实证明,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社区护士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结合起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护理的意识和技能。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3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 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行为矫正",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故社区护理人员在帮助居民形成良好行为方面要求拥有行为改变的知识和处理策略;要求拥有评估健康行为和确认对象是否执行健康行为能力以及协助人们改变、评价行为的技能。社区护理人员应运用健康教育的模式,以"行为矫正" 为核心,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篇(4)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27-01

预防医学以成为现代医学观的主导思想,现代医学的发展及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实现“人人健康”成为现代医学的最高目标,疾病预防与控制成为现代医学的核心任务。

疾病预防与控制是在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的基础上。以正确的防治对策为指导,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预防、控制疾病以及保护、增进人类健康的目的。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不仅是卫生防疫工作者的具体工作,也是各级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关心和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 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措施

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对策是三级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疾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是第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三级预防中最重要的,是现代医学致力于达到的目标。在第一级预防中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增进心理健康,适时的预防接种,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中老年保健等。所以健康教育是一级预防的先导,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起重要作用,也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卫生保健措施。

1.1 通过健康教育使全民了解疾病的防治方法,健康教育使人们掌握了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通过对发病的危险因素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投入少、效益高。尤其是在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中的今天,利用健康教育的有效的策略方法,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是许多疾病预防中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进入20世纪以来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随着科学预防方法的实施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如霍乱、鼠疫发病率的下降,人类天花消失,危害儿童健康的麻疹、脊髓灰质炎等都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新发现的急性传染病(如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疯牛病、甲型H1N1等)的预防知识得到了普及。

1.2 通过健康促进使全民采取健康行为,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教育促进人们行为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促进人们自觉地、主动地追求健康,增加健康投资,提高生活质量,强调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改善预防性卫生服务,促进人群健康;强调政府立法、行政干预,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共同努力。社会动员是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在全民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创建健康社区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和保护个人健康,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内容及措施

2.1 全民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以最基本的、普通的健康教育为内容。如:个人卫生、日常生活方式、环境卫生、心理健康等内容,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进行目标人群健康教育。

2.1.1 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传染病的发生在20世纪里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有的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但是由于病原体的变异、环境改善、新的群体状况的产生,使人群对于新的病原体的免疫力下降,有效治疗手段缺乏,可能造成新的传染病流行或旧的传染病重新扩散蔓延,人类面临新旧两类传染病的双重威胁。通过健康教育使全民认识,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在人们的思想予以高度重视,常备不懈,防患未然;在突发传染病时,全民积极参与、积极配合消除恐惧,稳定情绪。

2.1.2 慢性病的防治知识,近年来随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急性病和危重疾病得到及时救治,目前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加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首要任务。

2.1.3 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卫生问题多种多样,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可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心理健康涉及人们的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等方面。通过心理卫生问题的产生与控制方法的教育使人们通过健康心理的促进和维护,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乐观生活、面对现实;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结交知己,与人为善;挫折磨砺、自强不息。

2.1.4 健康相关行为知识:[1]一组行为知识是:如合理膳食、适量睡眠、积极锻炼、定期检查、避免有害环境、戒除不良嗜好、预防事故发生和发生后正确处理的行为、主动求医、积极配合、保持乐观向上情绪等。另一组行为知识是:如吸烟、酗酒、吸毒、性乱、不良饮食习惯(如饮食过度、偏食、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食、进食过热过快)、不良疾病行为(瞒病行为,对疾病自暴自弃,对疾病恐惧行为,疑病或拖延行为)。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培养、建立和巩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2 全民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2.2.1 组织措施 ①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2]。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基层卫生机构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为了疾病预防和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健全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功能,注重健康教育,为社区人群健康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②通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部门、各级医疗单位、专职健康教育机构、经常进行全民健康教育。③保证政府经济和政策的支持。

2.2.2 经常性措施 ①对基本卫生问题要常讲常抓。如:个人日常卫生习惯、生活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和食品卫生、生活垃圾的处理等。②专题讲座或报告。针对疾病流行和发病的季节进行讲解。如:冬春季节的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的肠道传染病。③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等文化载体,进行健康教育的传播。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健康教育的传播。预防疾病。

总之,通过全民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全民预防、保健知识水平、增强参与能力,才能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篇(5)

2004年,全镇“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在2003年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一是明确了2004年全镇“行动”工作的核心信息。经对当前我镇农村的主要卫生问题和健康教育工作实际的分析,决定以结核病防治知识为核心信息,重点传播“如果咳嗽、咳痰三周以上或者咯血,应该想到可能患了肺结核病”、“如果怀疑患了肺结核病,请到当地结防所接受免费拍胸片、查痰”等5条主要信息。并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印制了宣传单500份,向切克台村村民发放;二是进一步完善了“行动”的组织领导;三是严格按照《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检查评比标准》要求开展自评工作;五是组织召开全镇“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领导小组会议,全面总结2004年全镇的行动工作,并对2005年的工作做出安排部署。

二、广开渠道,强化卫生宣传工作

在县爱卫办的安排部署下,镇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发放宣传单、出板报等形式对当前的卫生政策和我镇的卫生工作动态进行了宣传。

三、积极开展控烟工作

5月31日是第17个世界无烟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控制吸烟,减少贫困”。镇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结合这一主题,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控烟的宣传教育工作,转发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

篇(6)

年,全镇“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在年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一是明确了年全镇“行动”工作的核心信息。经对当前我镇农村的主要卫生问题和健康教育工作实际的分析,决定以结核病防治知识为核心信息,重点传播“如果咳嗽、咳痰三周以上或者咯血,应该想到可能患了肺结核病”、“如果怀疑患了肺结核病,请到当地结防所接受免费拍胸片、查痰”等5条主要信息。并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印制了宣传单500份,向切克台村村民发放;二是进一步完善了“行动”的组织领导;三是严格按照《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检查评比标准》要求开展自评工作;五是组织召开全镇“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领导小组会议,全面总结年全镇的行动工作,并对年的工作做出安排部署。

二、广开渠道,强化卫生宣传工作

在县爱卫办的安排部署下,镇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发放宣传单、出板报等形式对当前的卫生政策和我镇的卫生工作动态进行了宣传。

三、积极开展控烟工作

世界无烟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控制吸烟,减少贫困”。镇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结合这一主题,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控烟的宣传教育工作,转发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

篇(7)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11-01

长期以来,学校善于管理方式的单一,学校习惯于用学习的好坏和分数管学生、用升学率管教师,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性,主管部门也习惯于用升学率的高低去评价一所学校,仿佛只要成绩好,其他都可忽略不计,结果是频发恶魔事件。透出的是校园里的安全隐患、青春期的心理问题乃至社会价值理念的迷茫。

一、校园凶案频现,社会各界反思当前底线教育

2013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因遭舍友林森浩投毒死亡。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二中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死刑解不了根本问题,两个年轻生命的悲剧,折射出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的苍白,敲响的是教育的警钟。这警钟不仅仅敲响在学校,而且也在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中回响。

很多人把此番事件归于个案,但追溯过往,这样的校园恶性案件已多次发生,社会各界频频发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目前很多学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空心化趋向,“对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不能只重知识而忽视德行,不能只有知识教育,而没有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教育。”

时事评论,学生从幼儿到大学,成长过程中,很多孩子被灌输的是“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缺乏的是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提醒和教诲。

京华时报提到,如果真要从黄洋的不幸个案中检讨中国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那大概不只是 “关注学生心理”而是“重视学生心理”,说严重是在更大范围内的人文教育和德育的荒芜与缺失。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本只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心态扭曲,意外折了羽翼。

二、教训时不我待,更应突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桩校园投毒案留给我们太多的沉重。需要的是反思。中学教育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和过渡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养成应开展针对性的培育。

1.全面落实《纲要》精神,发挥课堂教学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全面落实2012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这个《纲要》主要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等5个大方面作了阐述,应该分初中和高中按阶段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作为教师应从每一堂课入手,像“汤中盐”一样渗透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2.渐进形成优良品质,强化学生人生经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经历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深化经历教育。经历是资源,是财富,过程重于结果,结果来源于过程。在过程中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3.熏陶学生美好心灵,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对学生品行、素质的形成具有深层次影响和教育意义。这就是环境育人。

4.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达成德育心育有机统一。

一个人的心态不好或心理素质不好,你不能说他就是品德不好或思想素质不好,也不能说品德好或思想素质好就是心态好或心理素质好,毕竟德育与心育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两者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不同,但在学校教育中两者所遵循的教育规律具有一致性,两者的教育主体具有一致性,两者在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致性,特别是两者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现阶段只能把“德育与心育”两种教育并举,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能体现“立德树人,以人为本。”

5.优化管理体制框架,保障心育工作稳健有效。

(1)完善工作机构,创新心育体系。在各级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一是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育人工作小组;二是设立“学校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健康援助中心,设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三是在班级建立“学生成长伙伴”组织,在班级内、校园中成立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和心理健康维护队,设立学生心理员,建立一支以学生为骨干的心理健康维护队伍。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效能。做好专业师资吸纳工作;做好师资选培工作;加强其他师资培训工作。学校必须保证至少足够数量的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取得资格证的才可上岗任教。

(3)配齐必要设备,保障工作开展。学校要建立标准的心理健康办公或咨询室,有相应的办公设备;建立规范的放松室;配备箱庭等。

篇(8)

人文关怀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为核心,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使患者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和满意的一种护理方法[1]

倡导和实施人文关怀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它的作用和地位在护理工作中日益突出。护理工作必须全程融入人性化护理的理念,注重为服务对象提供人文关怀,才能使服务对象感受到高品质的护理,人文关怀的理念与护理实践的完美结合,才是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高护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护理人文关怀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加艺术层面之上的护理文化,一种充满人性关爱和艺术特质的护理人文思想和理念。关怀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有效的关怀能促进病人的康复,使病人在护理中感受的关怀越深,对护理的满意度就越高。人文关怀护理,是今后护理服务的核心,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它探讨的是人文关怀对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和对患者健康的影响,为医疗卫生系统如何提供人性化服务,如何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如何提高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品质。

随着护理工作从以病人为中心逐步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工作的内容、任务、空间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护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标准化服务水平在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从以病人为中心逐步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理的健康,还涵盖了心理、社会及道德的健康。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希望护士有娴熟的护理技能,还应该尊重、爱护、关心、体贴人,把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之中,为大家提供“整体的、人性化”的护理工作。因而,护理工作的内容、任务、空间等方都发生了变化。

规范护士的着装,塑造白衣天使的职业形象。使病人一进院就产生安全感和舒适感,消除了生疏感,能够安心住院治疗。礼仪服务加强护士基本礼仪和职业礼仪的培训,努力提高护士的服务水平,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加强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护士的仪表和风度都对病人有暗示作用,如一个亲切的微笑可以使病人得到安慰、安心治疗;一个拍病人肩膀的鼓励动作,可以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和忍受痛苦的毅力;一个严厉持重的表情可以使病人感受到自己受重视的程度。衣帽穿戴整洁,言谈举止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说话态度和蔼亲切,多用敬语“您”、“您好”、“请走好”、“谢谢合作”、“没关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的满足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力”、“再见、请多保重”、“对不起”等等,声音适中,语气亲切,和风细雨,举止自然美丽,让患者感觉亲切和自然。谦逊文雅的语言,拉近了病人与护士的感情距离,使病人愿与护士配合治疗,与护士交朋友。

健康教育是增进健康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医院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贯穿到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各个环节,是健康教育与系统的护理行为相结合,为病人营造一个洁净、舒适、安全、和谐的氛围。我们把人文关怀贯穿与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架起一座护患沟通的桥梁。当病人因疾病缠身,精神压力很大时,护士行健康教育时多采用安慰性语言,体现出对病人的同情和关心;当病人有迷惑或对治疗不理解有疑问时,我们就采用解释性语言,耐心地恰如其分地解释,体现出对病人疾病的重视和诊断治疗的准确和有效;对神志清楚的危重病人、患顽固性疾病的病人以及手术前的病人,我们多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惧怕。总之,护士主动有技巧的进行健康教育既可以增进病人对疾病的正确熟悉,提高其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促进健康,有可以消除病人不良精神反应,解除病人及家属的各种顾虑,减轻心理压力,增强的信心,还可密切医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篇(9)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依靠知识的传授,因此,打破单一的知识讲授的方式、探索灵活多样的模式势在必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知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行为实践、情感体验与习惯养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

一、支架式工作坊的理论基础

1.工作坊

工作坊起源于欧洲的包豪斯学院,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先驱格拉皮乌斯倡导“技术与艺术并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学习过程如“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在教学过程中,担任艺术形式课程的教师称“形式导师”,负责教授理论课程,并引领专业的发展;而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负责辅导实践教学。由于实践环节需要特定的场所,而学生日常实践空间――工作坊逐渐成为实践环节的核心,因此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称为“工作坊”。

源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教学模式,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扩展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实践为核心,按照实践的要求学习理论,而不是以理论为核心,按照理论学习的要求辅助实践,是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因此,流行于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领域的工作坊教学模式,也逐渐被其他专业领域的教学所借鉴。如张尚莲、李明、黄越都将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翻译领域的课堂教学,认为这一模式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郑碧波将工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心理辅导教育,有效推动了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合作意识的形成。夏艳玲在社会调查研究教学中运用了工作坊教学模式,良好地改善了教学效果。王雪华通过实践发现,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环境的能力。因此,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同时,认为学习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协商性、探究性等一些特征。

情境认知理论在教学应用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提倡情境性教学。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其次,教学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评估。二是实践共同体。情境学习将社会互作用视作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的活动而建构的,同时,它也同样强调实践与共同体的重要性。

从工作坊形式和情景认知理论的介绍,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即它们都强调在社会的情境中实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一样,工作坊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负责人和师傅,学生是学徒;而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支架”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监控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是导演和策划人。本研究以工作坊为单位在大班背景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通过工作坊来深入学习和培养实践能力,工作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支架作用。由此我们认为支架式工作坊是多人共同参与的一个具有社会情境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实践操作、分享体验的学习小组,又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二、支架式工作坊的运行方式

以情境为中介,以实践为核心,根据实际需要来学习理论,这是支架式工作坊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相吻合。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要从“主导”转变成“支架”,教师的“支架”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要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出发,由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拓展为关注学生人格完善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二是根据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我们应着眼于从学生的心理健全、心智发展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设计。本次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专题式设计,设置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人际适应、健全人格的培养、情绪压力的管理、爱的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内容。三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指导和帮助学生创设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境――工作坊。

组建“工作坊”是支架式工作坊实施的主要任务。工作坊相当于一个“实践场”,是为达到一种学习目标而设置、创设的功能性学习情境。工作坊不仅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场所,而且更在于实践的过程。工作坊以实践项目为核心,学生通过对心理健康相关项目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完成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除了教师之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十分重要。通过工作坊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形成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体现了“工作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支架”作用。工作团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主要是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工作坊的组建与选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师资力量短缺,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和体验,很多学生只是听众和观众,所以形成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热情不高的情况。而工作坊是让每个人都参加实践,有事可做,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但是如何让一名教师带动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的大工作坊,这是现实中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将6~10人分为一个小工作坊的办法。

工作坊的组建是依据学生相同的兴趣、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特点,是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最近发展区”相差很大。以恋爱心理为例,有的学生已经经历过恋爱,对恋爱问题深有感触;有的学生对恋爱问题还未曾思考,既无需求也无感知。因此,工作坊的成立采取自愿的原则自由组合,使对相关心理问题有共同兴趣和困惑的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坊。工作坊主题的选择,也是实践情境创设的前提条件。工作坊的主题可以选自于教师定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自选主题,必须要经过教师的审阅,为的是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这个环节教师的支架作用要有所体现。

2.工作坊的实践

(1)工作坊的前期准备过程

在工作坊的前期准备过程中,主要是对所选主题项目进行学习和资料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包括多种形式的学习,其中有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自学等方式。首先,工作坊成员以自学为主,查找主题项目相关方面的内容资料,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自学、消化吸收,了解所选项目涉及的知识内容。其次,坊内成员合作学习,共同协商工作坊活动的展示内容,编写活动策划方案。其中包括项目主题的界定、心理问题情境的呈现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依据策划方案坊内成员相互配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反复实践体验心理问题情境,验证问题解决的方案。

在工作坊前期准备过程的环节中,教师要监督工作坊的任务进度,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工作坊活动顺利展示。在工作坊资料准备和实践环节,教师要保证及时为坊内项目的进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2)工作坊项目的展示环节

每一个工作坊都有一次课堂展示的机会,展示时间为一个课时。以工作坊为单位,引导和带动课堂,其中主要环节是呈现心理问题,引发讨论分析。首先在各个工作坊内讨论分析、交流沟通,提出解决方案。其次,各个工作坊之间经验交流,发表建议和看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工作坊内的充分讨论,可以保障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体验项目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动机;各个工作坊之间的交流与竞争,更加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得到了澄清,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

(3)工作坊活动的反思

工作坊项目展示结束后,参与成员要对工作坊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思,涉及投入、角色、矛盾冲突、成长、遗憾等方面,从个人和团队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通过反思活动,每个参与成员完成对实践项目意义的重组和建构。

每个工作坊要对所研究实践项目,以工作坊为单位进行一些必要的理论研究,共同合作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不仅仅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领悟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而且通过小论文写作,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某一领域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和系统的掌握。小论文的写作,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在课时方面是有限的,不能够对工作坊的项目研究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实践研究,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就涉及到了课外延伸方面的内容。工作坊的成立便于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以工作坊为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延伸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如果坊内成员的实践项目结束后,仍然不能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个别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解决。二是同年级相同项目主题的工作坊,可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工作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境随机进入同一主题项目,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多方面、超越现有信息的认识和理解。三是不同年级同项目主题的工作坊,可以进行经验交流。高年级工作坊可以带动低年级工作坊,高年级学生可以帮助和指导低年级学生。

3.评价维度

支架式工作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维度,应该注重实践过程的评价。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就可以反映学习的效果。相比传统标准化的评价,学习过程评价要难得多。首先,要选择合理的过程评价方式;其次,要全程监督过程评价的过程;最后,形成综合多方面的评价结果。可以建立工作坊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工作坊成长记录袋伴随工作坊的成立到项目实践任务的完成,记录工作坊实践的全过程。其中内容包括参与成员的信息、责任分工、考勤、讨论发言记录、实践项目的策划书和课堂展示环节的影像资料、课外延伸活动等。教师对学生的考评重点不仅仅放在期末,而是在工作坊实践的全过程。在平时,教师要随机抽查各个工作坊成长记录袋的完善情况,以确保其及时、真实地记录工作坊的实践过程。在期末通过成长记录袋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成长记录袋完成工作坊内部的自我评价;二是通过工作坊之间的评选完成工作坊外部评价;三是通过期末小论文完成教师对工作坊的整体评价。

――――――――

参考文献

[1] 潘柳燕,刘惠珍.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走向.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3).

[2] Fang Shuang-hu,The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Journal of China Eduecation,2007(8).

[3] 刘禹,王来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1).

[4] 刘义,高芳.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教育探索,2010(6).

[5] 王旭红.情境认知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2008(8).

[6] 郑碧波.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8).

篇(10)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原则是行动的规矩、法则、规则、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先分享一则小故事,看看坚持原则的重要性和破坏原则的危害性。

《后汉书》中记载:一次,光武帝刘秀心血来潮外出打猎。深夜回城后洛阳城门已关,看门的上东门官虽知是皇帝回来,但却以“法令中规定入夜关城门,任何人不得出入”为由拒绝给皇帝开门。无奈之下,皇帝只得绕上一大圈改从东中门进城,东中门官为了拍马屁就违规给皇帝开了城门。第二天,光武帝赐坚持原则、给他吃闭门羹的上东门官布帛百匹,以示嘉奖,而那个违反法令、屁颠屁颠给他开城门的东中门官,则被降职贬为参封尉,以示惩罚。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原则的重要性,正如英国作家斯迈尔斯所说:“一个没有原则和没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罗盘的船一般,他会随着风的变化而随时改变自己的方向。”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确保其不偏离航向和航线的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2)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3)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这些基本原则都是一般原则,无疑都是重要的、根本的,因而是必须坚守的原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坚持这些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坚持如下专门原则:

(1)固本培元,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是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也是传统中医学理论的精髓。元,本,是根本、元神的意思,即基础。固本培元即巩固根本、培B元神的意思。《易经》《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也就是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扶正祛邪,也是中医的基本原则。即扶持正气,去除邪气。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扶正,即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借用扶正祛邪更多指通过扶正达到祛邪之目的,即通过固本培元,播撒阳光雨露,培养正能量,预防和化解、矫治心理问题,也就是日常所说的通过发展预防和化解问题。即以预防发展、增强心理免疫力为主,补救矫治为辅。

(2)激扬生命,开发潜能。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教育的本体是生命提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更是在于教育过程中生命的发展和张扬。教育的基本动力、最重要的资源都来自生命,教育的核心过程发生在生命活动之中,教育最终和本质上依靠生命、激发生命、提升生命、造福生命,一句话就是要从心底深处激发活力。这就需要开发潜能,这里的潜能主要是心理潜能即大脑潜能。大脑约由5000万种、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这个数字相当于银河系里星球的总数。每一个细胞又与周围大约1000个细胞发生关系,使大脑的突触达1000万亿个,从而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壮观的“通信网络”。然而,人在一生中实际使用的脑神经并不多,只占总数的1/4到1/3,大量的通信网络都在脑海里闲置未用。潜能开发得越充分,效率越高,创造力越强,生命力越旺,预防和化解问题的能力越强,负担越轻,享受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快乐越高,幸福感越强。

(3)全员参与,自主自助。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面向全体,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家长都要投入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人人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也就是说,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开展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接受他人的教育、他人的影响,扮演客体,即当受教育者。这里面反映出教育与被教育之间的平等和互动,既体现了双主体性,也体现了共同成长和共同进步的终身学习理念。

(4)全面渗透,全程跟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局限于心理辅导室,也不能只靠主题班会和课外活动,而是要体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学校要从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到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师资建设、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家庭的文化、家规家风家训、亲子互动、亲朋来往等,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时尚、法制和风土人情以及媒体宣传舆论等,都要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元素,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既发挥显性课程的主导作用,也发挥隐性课程的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由于是全面渗透,就体现出了横向的全程融通和纵向的全程对接,即从小到大心理发展的一条龙的电子档案跟踪,做好幼小衔接、小学中学衔接、中学大学衔接、学校家庭社会衔接、过去现在未来衔接,形成纵横立体服务网络体系。

(5)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的灵魂;全面发展是树人的目标,现代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深化素质教育、减负增效、提高升学率、提高幸福指数等都是紧迫的时代课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些中心,服务教育改革大局,为有效解决新形势下教育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供积极的心理基础,从理念、内容、方法、评价、效果等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注入时代元素,满足时代需要,化解时代难题,不断开拓创新,在整体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预防和矫正被边缘化的状况和倾向,成为撬起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杠杆。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特点是一事物在具备同类事物共性基础上的自身的特殊性。生活中常说:天地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是树叶,但各有特性,这个特性即为特点。我们先看下面一则故事。

有一天,坡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坡看了,心里想: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而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但想到坡不晓得黄州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一天,风息后,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大悟,同为,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这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而恰恰是这个特殊性决定了一事物与同类其他事物的本质差异。可见,掌握某一事物的特点能深刻揭示和认清其与同类其他事物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也可以从其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与积极心理学的比较入手来获得鲜明认识。

1.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特点

在哲学基础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向人性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偏向人性善。性恶论主导下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从医学角度矫正、救治;性善论主导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扬善、挖潜。

在教育方向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瞄准化解和摆脱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瞄准的是深化素质教育,共创幸福美好未来。

在教育目标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培养无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教育任务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排解应试教育下的心理困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为立德树人铸魂,促进健康快乐成长。

在教育功能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表现为预防、发展和补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凸显为教育整体发展和人类幸福提供杠杆。

在教育对象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聚焦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及其全面素质和潜能。

在教育结构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侧重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互为主体和客体。

在教育内容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负向内容主导,多为心理问题的预防、化解、补救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向内容主导,多为心理潜能的开发、阳光心态塑造、美德弘扬、正能量积累、幸福感提升等。

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咨询辅导为主,团体活动训练为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面向全体自主自助,因材施教,显性与隐性课程相得益彰。

在教育过程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问题入手―探究原因―形成对策―化解问题―延伸迁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正面入手―开发潜能―化解问题―体验成长―分享快乐。

在教育评价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惯用诊断性、终结性测评,难免标签效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形成性、激励性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

在教育效果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着眼“立竿见影”,治标不治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着眼“长治久安”,标本兼治。

在教育地位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学校工作的边缘,学校特色的点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为学校工作的酵母,学校内涵发展的支点。

由上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显现出鲜明特点,某种意义上说也恰恰是其优点,因此,它才能兼容和超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2.与积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特点

从学科定位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贴近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心落在教育上,因此,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关系更直接更密切。积极心理学重心落在心理学上,因此,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关系就没有那么直接、那么密切。

从起源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久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尤其是两千年多年前的儒家经典 “正心”思想。兴起于世纪之交的积极心理学溯源,充其量也就是科学心理学诞生(1879年)以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内涵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辩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传统“正心”和扶正祛邪思想,“正心”不仅有“正面的”“积极的”形容词之意,还有 “端正”“矫正”动词之意,这就包含了传统病理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端正”“矫正”和积极心理学的“正面的”“积极的”双重含义,比单纯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其positive翻译为汉语即“正面的”“积极的”)内涵更辩证。

从体系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严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诞生就有比较明确的结构体系,比如: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成效与评价等。积极心理学诞生,更多的是代表一种方向,很难像一门学科那样形成严谨的结构体系。

上一篇: 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 红色教育专题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