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4:42: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工程的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想要提升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就必须从日常的专业教学中下功夫。要明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基本思路,将专业的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一、为提高专业职能进行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就像船必须有导航仪引导一样,在对本专业课程进行建设和改革时,也需要明确改革的基本思路,并以此作为课程的发展方向逐步开展课程建设。现在很多院校都已经在校内开展了一段时间的改革工作,有了一定的经验,所以在对本专业进行改革时,可以借鉴相关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变为具有操作性较强的方案。
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了解和掌握市场对于本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对专业课程和实训内容进行调整,要始终坚持把切实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主导思想,制定实用性较强的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二、对课程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有了基本的改革思路之后,就要以此为大纲对课程进行建设和改革,下面笔者从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要重新制定教学比重,打破以前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格局,要将培养学生能力作为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进行教学内容整合。首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在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活动的内容比重,要建设项目教学课程,根据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将其分为测量项目教学和建筑工程基础项目教学以及施工技巧目标教学等几个方面。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开展实训内容,帮助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其次,要将理论课教学现场化,即改变固定的课堂教学地点,去施工现场以及实训基地等场所进行理论部分的教学。这样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会便于学生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同时能够通过实际观看和操作提升自身对知识点的实际运用能力。最后要改进评价考核制度,加强对专业实际运用能力的考察,将实训环节的分数加入其中,促进学生对实训课的学习热情。
(二)要建立独立性较强的实训教学系统
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较好的实际运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笔者将对实训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进行详细介绍。
各院校要建设较为独立的实训教学系统,要对本专业的专业岗位进行深入的研究,准确分析出该改革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以此为根据指定相应的实训目标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式等,并对指定的整体计划进行客观的评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调整,保障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方面,要保证实训教学部分的独立性,要与理论教学的模式有所区分,这样能够有效提升该部分教学的监督以及评定;另一方面,要保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度和内容的统一性,要在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优化对其人文素养的教学。除此之外,要与相关企业签订实训协议,让本校的学生能够在实习期间去合作企业进行顶岗锻炼。这样的工作机会,会帮助学生在实际的施工现场中学到很多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能力,使其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标准,为自己增加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实训教学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适得其反。要设计教学计划,按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要教授学生每项岗位的基础技术,并对其开展相应的技术训练教学;第二步,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技术的传授,组织实践活动巩固学生所学;之后才能让学生去合作企业进行实习,锻炼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优化师资力量与配套的教学设施
因为教师是对学生专业培养的直接执行者,所以各院校要将优化本校的师资力量作为课程改革工作的重点,要扩大本校双师型教师的规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来提升本校的师资水平:一方面,要引进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来进行执教,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为本校专业教师提供去施工现场实践的机会,通过顶岗等实际的操作经历,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其专业教学的水平。与此同时,各院校要强化本校的实训基地和配套的实训教学设施,主动寻找相应的合作企业,增加本专业的校外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且这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能够帮助学校及时了解各岗位的最新技术和最新的人才需求,使老师在教学时能够及时加入新的教学内容,保障本校毕业生能够符合企业的录取标准;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条高效的人才供应渠道,这种方式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双赢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建设和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各院校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训教学,要始终以市场的需要作为专业课程的主要导向,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工作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工程现场施工与管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核心就业岗位是施工员。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构建了“模型化展示、项目化教学、视频化助学、个性化实训”的四化教学体系,以培养“操作能力与设计能力并重”的创新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并构建了与专业技能培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图纸是工程技术界的语言,建筑设计人员所有的思想、意图都通过图纸来传达给建筑施工人员,建筑施工人员也要通过图纸来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凡是从事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的技术人员都离不开施工图纸,图纸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的主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在施工图识图过程中,从平面施工图建立三维立体感的认识过程中比较困难,学生的识图能力不足。
二、专业人才培养操作实践
鉴于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的课程,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1]。我们在学生专业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增加模型制作项目,学生通过模型设计与制作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设计创作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以项目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制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是近多年国内高职院校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于喜欢动手实践的高职类学生教育[2]。
1.理论课程教学。我们在《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建筑细部构造模型制作。在学习三面投影的知识时,让学生利用纸板制作各种形体,辅助学生对点、线、面的空间感知;在学习建筑构造时,让学生利用塑料板等制作楼梯、墙身等大样构件,以更好理解并掌握所学构造知识。学生通过制作细部的结构或者形体的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建筑施工图识图教学的内容,同时更好地理解建筑构件的具体施工工艺过程,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原本模型展示的理论教学,学生理解困难,效果一般,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训课程教学。在《房屋建筑设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设计并绘制满足教学要求的建筑施工图后,让其利用塑料板材、泡沫塑料、胶合板、涂料等材料按一定比例制作其所设计的小型建筑模型。模型的制作过程正好是由二维图纸转换为三维立体的过程,与施工图识图理解的过程不谋而合。在实训教学中引入模型,将施工图中的实际尺寸按比例缩小,从而实现将二维施工图中需要对照识图的第三个尺寸在实体模型中展示,实现建筑施工图纸的识读及模拟应用过程。本法作为提高施工图识图能力的辅助手段,发挥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兴趣,寓学于乐、融学于做中,尤其是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上,省去了烦琐的空间想象思维引导过程[3]。
3.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是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一项有经费资助人才培养特色项目。项目的实施唤醒了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自主意识,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了大学生的领导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每年均组织学生申请项目,如2012—2013年度“校园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图1),2013—2014年度“建筑构造教学模型制作”,2014—2015年度“绍兴桥梁文化的探寻与模型制作”和“学院二期工程实训比例建筑教学小模型制作”,通过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各类模型制作,增强动手能力,扩宽知识面。通过建筑模型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在各种模型材料的选取与制作过程中,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于建筑模型制作本身,学生在设计方法上的收获更大[4],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4.新苗人才计划。为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浙江省科技厅、共青团浙江省委、省教育厅组织实施了“新苗人才计划”,每年在省内高等院校中择优选择约300个项目进行资助。我们通过发掘模型制作方面优秀的学生,指导其申请项目,其中“新农村住宅模型设计与制作”(2013R458002)项目组织实施较好,团队学生设计并制作多套符合新农村需求的住宅建筑模型。
5.学生社团。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活跃学校学习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的活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引导下,成立专业学生社团“建筑模型社”,社团组织兴趣相投的同学,制作了众多经典的建筑模型及建筑小品,“建筑模型社”在2014年度被学校评为三星级社团。社团活动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课程的授课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制作好模型,大部分学生都能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形成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更扎实。通过以上的手段,我们将建筑模型制作慢慢糅合进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去,通过统计《建筑识图与构造》这门课程11级至14级年学生的平均成绩,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图2)。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明显感到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出台于2012年6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应在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课程开发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经过调查和研究,依据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职责,结合我院从2011届实行的“2+1”人才培养模式,拟定了职业能力需求体系、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并于建工专业学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综合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对实现教学和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合实训课程构建的主导思想
合格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满足三大核心能力要求:即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因此,我们在制订综合实训课程内容时,就通过紧抓“一个思想、两条主线、三个层次”来落实,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1.“一个思想”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理论教学中侧重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阐述,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则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两条主线”就是专题设置和感知实习,构成综合实训的教学核心
专题设置是中心,它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综合实训中的课程设计是结合所设置专题进行的,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充分发挥个人开放性思维。
感知实习,就是除了组织学生在课内时间对我院安居工程及附近工地进行考察外,还要增设“课余经常性实践”、“双休日重点实践”和“寒暑假集中实践”。
3.“三个层次”就是达到高等技术人才专业素养目标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层次的能力
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动手能力、专项技术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才能说综合实训实现了培养的最终目标。
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
1.已经实行的综合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训课程是高职教学能力基本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及其真实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开发基于真实工作的综合实训项目,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构建的创新方向。[1]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通用能力[2]和专业方向能力[2]的重要途径。我们针对《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资料员、机械员、劳务员等“员”)专业知识[2]的需求,再结合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制定了综合实训实施细则和指导任务书,以简易民用建筑的建筑施工图和建筑结构图的识读、设计及绘制为任务,并在2011届150余名学生中作了教学实践,收效甚好。
专业知识是完成专业工作应具备的通用知识、基础知识和岗位知识。[2]通用知识即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应具备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与管理常识。要求学生在建设法规、工程材料、工程识图、施工工艺及项目管理等方面有所掌握。[2]
基础知识即与职业岗位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力学知识,而重点就是建筑构造、建设结构和建筑设备的设计内容。[2]
大家从表1、2、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都要具备建筑施工图、结构图及设备图的识读能力。所以我们的综合实训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该能力设置。我们以施工员所要具备专业知识为例,可看到在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待完善,以达到我们综合实训课程的最终目标。
2.有待补充的综合实训内容
施工员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协助项目经理,从事施工组织策划、施工技术管理,以及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控制等工作的专业人员。[2]
从表4、5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岗位知识中关于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方案等知识在职业能力需求的重要性。所以针对这个情况,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完善还有待提高。
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通过对岗位知识的需求重要性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现提出三个方面的设想,希望使综合实训的内容更加完整,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意义更加深远。
1.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时间
我院于2011年实行了“2+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2年,顶岗实习1年,因此在课程整合方面有了很大改变,而综合实训这门课程就是为了满足学院发展、满足学生“零距离”就业应运而生的。但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导致课程设置顺序缺少衔接,但结合建筑行业第一就业岗位(员)的需求,所以应增加关于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实训内容,现将相关专业课程的顺序作以调整(见表6),更加满足了综合实训“综合”的内容和意义。
2.综合实训的前期实践教学基地薄弱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现场学习)虽然占很大比重,但由于实践基地薄弱,企业安排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建筑工程的建设工程量大,工学多且复杂,建设周期长,短时间实习只能看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工序,很难了解全过程,也由于时间经费限制,一次实习也不太可能到多个不同工地进行,学生动手参加实践机会少。所以,建议每学期应该安排1-2周现场实训、参观和教学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如表6所示)。
3.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
我们现在选择的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是完成简单民用建筑设计及混凝土楼盖设计两个大项内容。根据戴士弘教授提出的课程整体设计的六项基本原则:[3]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为课程设计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做到以“能力本为、项目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使学生的能力目标更加明确,任务训练更细致,项目载体更加具体,使得本课程知识理论实践更加贴近。
结论
综合实训课程的构建,是我院 “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增加的一门重要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是按照实际工作为载体,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境紧密联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主动性和对专业的认知能力。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深深地改变了以往课程的教学形式,即从模拟型向真实型转变,从限制型向自主型转变及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应该在每个需要发展的高职院校中开设。
参考文献:
[1]刘曙光.马克思“目的作为规律”思想探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43-4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17
The Course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i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YIN Xupeng, JI Zhongka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ingdingshan, He'nan 467036)
Abstract Building engineering knowledge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urse syste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map,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mprov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course content understanding, combined with th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ill GMT civil modeling software application and students knowledge map and field knowledge of organic combine based on, is a useful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Key words age recognition ability; software modeling; cognition practice
1 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方式
1.1 建筑工程认识的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在学习建筑制图(画法几何)和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的基础上,在即将学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等其它专业知识时所进行的为期两周的一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识读工程建筑施工图纸、结构施工图纸,并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只是教师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以及在教室里看图纸图集。
1.2 当前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所面临的困境
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模式中,学生的积极性持续时间短、安全问题突出、识图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具体操作起来有诸多的不足:
(1)安全问题突出是认识实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每届120人的规模,实习之前往往认真讲解施工现场安全知识,但是学生数量过多,安全问题始终是最令人担心的事情,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是建筑企业不情愿接纳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的理由。
(2)联系施工现场是学生认识实习中指导教师面临的又一困难,虽然我院与诸多建筑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但是协议企业施工现场距离学校较远,学校附近施工现场较少,给建筑工程认识实习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3)缺少现场指导教师也是建筑工程认识实习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指导老师数量少,120名学生只拥有5个指导教师,致使指导教师的压力较大;二是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更少,现在学校通过专业课教师工程实践岗位培训等方式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4)对学生识图能力无考核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少,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2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实现途径
2.1 课程改革的实现途径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主要分三个内容:识读施工图纸、建模软件绘制土建模型及参观已建成或正在施工的各类建筑工程。各部分安排的情况如下:
(1)指导教师下达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任务书,并安排发放图纸,讲解实习的方案、目的、意义和任务,共2个学时;
(2)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并将图纸中工程概况信息、梁板柱、墙、过梁、圈梁、构造柱、基础、楼梯、台阶等构件数量、类型的信息制表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识读图纸,共10学时;
(3)采用GMT三维土建建模软件完成所识读图纸的土建建模部分,用先期培养的六名同学分别指导两个小组学生学习软件建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成果发送到指导老师信箱完成成果提交,共12个学时;
(4)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软件建模和图纸的识读,对之前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房屋建筑学知识加以深入理解,巩固已学专业知识,指导老师对学生问题进行答疑,同时为学生到现场进行认识实习打下理论基础,共4个学时;
(5)指导教师安排现场认识实习工作,主要针对学生在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和现场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讲解,采用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安全教育内容和关注点,共2个学时;
(6)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选择现场时,要考虑住宅、工业厂房、教学楼、酒店、市政设施等,丰富教学内容,一般上午安排去现场、下午安排学生写实习日记并加以总结,共30学时。
2.2 课程改革的成效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安排内容较多,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始至终都很高;其次,通过将识图、软件建模、现场实习的有机结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改革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是种挑战,但改革效果明显,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很高。回顾整个过程,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有几点可以借鉴:
(1)考核形式多样,学生收获很大。改革后学生要提交的资料除以往要求提交的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外,还应提交识读施工图过程中识读的梁、板、柱、雨棚、台阶等构件数量、类型的信息表,还要提交由广联达土建建模软件建立的项目三维模型。整个过程做到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每个阶段都要提交成果,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虽然工作量较大,但学生普遍反映他们的收获很大,实习过程很充实。
(2)基于GMT软件的BIM技术得到应用是我们在改革中的一个创新。以往学生在识读施工图过程中对二维图纸到三维实体的理解存在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GMT土建建模软件将二维图纸转换成三维模型,学生在识图后根据图纸内容建模能加深对图纸的理解,看到自己建立的三维模型有很大的成就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将三维模型与在现场中看到的实体建筑相比较时,会有很大的收获,实践表明这是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另外,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基于GMT的BIM应用是建筑技术发展应用的必然需要。
(3)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采用全班同学一套图纸,识图和软件建模一套图纸,目的也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就这样一套图纸,在大二时作为建筑工程认识实习的识读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在大三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中使用该图纸进行土建算量和钢筋算量,在大四中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中使用该图纸进行安装算量。另外,GMT土建建模软件是BIM土建算量软件的建模部分,教师在讲授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上机部分时,可直接讲解套做法部分就可以,也为工程管理专业开展项目化教学奠定基础。
3 课程改革的优化
3.1 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尽管这次改革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收获都比较大,但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还需要改进。在内容上,图纸既要有公共建筑、住宅,还要有工业建筑、道路桥梁工程、市政工程,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一套图纸(一个项目)的任务量后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套不同用途的图纸,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在形式上,如在提交软件建模成果过程中可以分两次提交,可以在第一次定时提交后,让学生在经过软件的学习,将自己最好的成果以指导教师为单位提交刻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软件。在建模软件的使用上,除采用现有广联达土建建模软件GMT外,还应该采用Revit、ARCHICAD等建模软件,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3.2 积极参加专业比赛,以赛促学
针对目前以住建部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为代表主办,由软件企业联合高等学校承办的各类BIM应用比赛为契机,加强学生BIM团队建设,通过“以老带新、以赛促学、以学利改”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BIM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次改革以学生提交的成果作为校内选拔依据,再由老师针对比赛内容进行专业培训练习,学生在第一届识图建模大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学院不断加大学生团队建设的投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专业比赛,以“以老带新”的形式促进学生团队的建设,以赛促学,这种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专业素质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3.3 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是我们在这一次课程改革中的深切体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对指导教师的识图能力、钢筋平法、BIM软件操作及相关理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钢筋混凝土等的知识要求较高,特别在软件操作、施工现场经验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用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和鲜活的案例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目前,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岗位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丰富教学内容。
3.4 加强学生BIM团队建设,做好校企合作
学生BIM团队在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中起到很大作用,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也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不断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需要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团队,学生通过参加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和住建部专业指导委员会等主办的BIM应用技能比赛,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学生BIM团队将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也为企业“量身打造”BIM专业人才,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4 结语
Abstract: in the new century, modern buildings of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xity in ris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llection. Certain extent, project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degree of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determining how the project quality of how. Therefore, completes each building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cooperate. This pap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and discussed the PDCA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ro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operation; PDCA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建筑物已经开始向综合性、复杂性发展。无论是民用的住宅楼、还是工业用的厂房,或是公用建筑,在其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都集合了多种专业。一定程度上来说,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各个专业的配合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建筑的工程质量。做好各个专业的配合,是做好工程施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技术配合的必要性
工程建设,必然会涉及到水电安装、消防设计安装以及煤气安装等一系列专业。而这些专业的安装工作往往是由专业的施工队伍负责。如果土建施工队伍与这些专业施工队伍配合不到位,就会出现返工、改线路等现象。这就会带来工期的延误,施工成本的上升,使得原本的工程设计得不到实现,影响了工程建筑的整体性以及美观性。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了工程质量,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很多工程建筑,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各个专业无论是技术、设备、工艺、设计图,还是原材料的选用上质量都很高。但是进入到施工阶段后,尤其是工程结尾阶段,种种问题就开始不断显现出来,甚至出现了返工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施工过程中各个专业没有做好配合工作。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技术配合策略
(一)做好专业技术配合,优化设计是基础
建筑工程中的各个专业,都有一套自己的设计规则。这些专业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各自独立,互不往来,很少跟其他的专业的设计工作进行沟通。更别说在一张设计图上,体现出多种专业的设计。这就大大降低了各专业设计的灵活性、变通性,使得后期实际施工过程中的交叉作业空间变小。同时,还有部分专业在设计上,一味的追求施工技术高、施工工艺好,没有考虑到同其他专业的协调。因此,在工程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土建工程作为核心部分,消防、电气、暖通以及通讯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设计。在实际设计中,可以采用CAD图层叠加技术,将各个专业的设计好的成果在同一个平面上进行叠加,从而发现设计中一些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出现交错、重叠的地方,应该进行重点的检查和分析,最终解决这些交错重叠的地方。同时,在施工开始前,各个专业之间应该做好专业技术交底工作,通过会审的方式保证施工设计图的合理性和专业性。
(二)建立快速处理机制
工程建筑的建设工程较为复杂,多种专业、工种以及工序相互交错,交叉作业的情况不可避免。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前,编制一个快速交叉作业的规范就显得相当有必要了。在快速交叉作业规范的建立上,施工企业一是可以不断的总结和归纳以往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二是可以科学地借鉴其他单位工程施工的成功案例。通过不断总结和借鉴的方式,完善快速交叉作业的规范,用以指导实际的工程施工行为。具体的快速处理机制有很多种,本文就列出以下两种为工程建设单位提供一个参考:
1、管线处理。如果管线集中在某一点进行垂直架设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电缆在上,水管在下;风管在上,水管在下;热水管在上,冷水管在下。同时在架设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保证管线的直线性,确保管线间处于平行状态,互不交叉。
2、工序设置:在工序设置上地下施工、土建施工、主体施工以及结构施工处于优先地位。在地下施工完成后,才能够开展地上施工;土建施工完成后,才能够开始进行设备安装工作;主体施工完成后,才能够开始周边附属建筑的施工;结构施工完成后,才能够开始进行装修施工。所以的工序必须合理安排,避免工序出现紊乱。
(三)PDCA管理体系
PDCA管理体系是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协调配合问题的有效手段,它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对于优化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PDCA管理体系,又被称之为戴明环,最早是由Walter A. Shewhart于1930年提出,于1950年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Edwards Deming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其中的PDCA,即为Plan、Do、Check、Action四个英文单字的首字母缩写,四个单词分别表示着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PDCA是一个完整地循环体系,每一次循环都有一个新的质量目标,每一次循环都能完成一个质量目标。通过车轮式的滚动,不断地推动工程质量的的提升。
将PDCA管理体系运用到工程建筑的交叉施工作业中,可以有效提升交叉作业的质量。P代表计划,也就是在交叉施工前确定施工的目标是什么,定好施工的主次,做好施工方案。D代表执行,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作业。C代表检查,在施工过程中不断监督和检查交叉作业是否合理,存在哪些问题。A代表行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及时纠正交叉施工中存在得错误,避免出现返工的现象,有效保证工程的质量。PDCA管理体系的循环运作,可以有效提升工程建筑项目中各专业间交叉作业管理水平,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结语:
现代的建筑物的复杂性和综合都相当高,一座建筑物在建设的过程中涉及的专业领域十分广泛,有电气安装系统、给水排水系统、煤气系统、暖通系统、消防系统等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交叉施工的现象。如何做好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工作,确保工程质量,是当前工程建筑行业的一大重点课题。本文对工程建设中各专业的配合施工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将PDCA管理体系引入工程建筑交叉施工管理中的建议,为建筑单位做好工程项目各种专业的配合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余少忠.探析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专业协调[J].建材发展导向,2011,09(7):63-64.
[2] 卫鹏飞.浅谈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专业的协调与配合[J].中国科技财富,2011,(4):18.
[3] 杨阳.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1,(12):332.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的简称,是以信息数据构建三维模型的工具。早在2002年就已引入建设行业,至今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中都已逐渐完善,并已在国内的建筑市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利用输入信息参数的方式绘制建筑构件,以三维模型为基础进行构件与构件之间的模拟搭接建模,从而更形象地考察空间、模拟施工、检查碰撞。而在其使用上,无论是在可视化还是在逻辑性能,对于建筑师来说,BIM技术无疑是当今建筑行业的最有力、最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必备工具。而根据建筑类不同专业以及工程进度的不同,BIM技术的应用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下文将简要阐述主流建筑工程市场上BIM技术的应用。
一、方案的优化
由于BIM软件本身是进行的参数化三维建模,既可如同原始CAD制图般进行二维的呈现(包括平面、立面和剖面),又可进行三维可视化观察。而利用传统CAD在做方案设计绘制二维图纸的同时,又必须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因此,相对于传统CAD软件而言,在方案设计中利用BIM技术可以使传统的工作进行合并。而本身建筑师的思维应该从空间着手进行设计,平、立、剖面图无非是在建筑空间上各个面上的映射图形。在这一点上,BIM完全切合建筑师的思考逻辑,在绘制各个平面的同时可以对三维空间进行实时的分析和考察,既提高了设计的准确度,也提高了效率。
用原始CAD在整个建筑设计图纸的绘制过程中,立面设计、平面设计与剖面设计无法对应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利用BIM技术绘制,建筑师可根据实际的绘制情况对草图和工程图纸中出现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思考和更改。既可以反思设计,又可以指导设计。总之,三维可视化信息模型和二维图形彼此对应生成是BIM技术的一大优势,也方便模型的一步深化,为施工图的绘制与碰撞的检测提供基础信息模型,减少翻模的工作量。
二、碰撞的检测
一直以来,因图纸错误导致的设计变更或者返工造成的进度与成本的浪费与损失是行业内的一大弊端。据统计在2010年《中国商业地产BIM应用研究报告》通过调查问卷发现,77%的设计企业遭遇因图纸不清或混乱而造成项目或投资损失,其中有10%的企业认为该损失可达项目建造投资的10%以上,43%的施工企业遭遇过招标图纸中存在重大错误,改正成本超过100万元。
建筑业高达57%的浪费与消耗,使低碳装配式建筑的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其中BIM也是成本控制和降低消耗的时代利器。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总结BIM技术价值时发现,使用BIM技术可以消除40%的预算外变更,通过及早发现和解决冲突可降低10%合同价格。消除变更与返工的主要工具就是利用BIM技术进行建筑模拟建造的过程,并且进行碰撞检查。
碰撞检查是指在施工设计阶段对各种专业技术图纸(包括给排水、暖通、结构等)综合检查其合理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避免在设计中因专业间缺乏沟通而导致在施工中出现的结构与各种管线的碰撞打架以及建筑与结构之间的碰撞打架所造成设计变更。碰撞分硬碰撞和软碰撞(间隙碰撞)两种,硬碰撞指实体与实体之间交叉碰撞,软碰撞指实体间实际并没有碰撞,但间距和空间无法满足相关施工要求。例如,空间中两根管道并排架设时,因为要考虑到安装、保温等要求,两者之间必须有一定的间距,如果这个间距不够,即使两者未直接碰撞,但其设计是不合理的。再如,设计图纸中挑梁悬挑过少而造成两个梁间距太近无法施工等。目前BIM的碰撞检查应用主要集中在硬碰撞。通常碰撞问题出现最多的是安装工程中各专业设备管线之间的碰撞、管线与建筑结构部分的碰撞以及建筑结构与建筑本身的碰撞。
利用BIM模型的碰撞检查服务是指利用Revit,ArchiCAD等BIM软件建立BIM模型,通过碰撞检查系统整合各专业模型并自动查找出模型中的碰撞点,可获得需要的碰撞检查的报告。而利用BIM进行碰撞检测的意义不仅能够很好地控制成本,把控施工进度,减少设计中的变更;而且也是对施工过程的一次三维模拟,提高各专业间的对接和对设计成果的认知度。
三、BIM协同
建筑项目工程涉及到建筑、结构、水暖、电气等众多专业的配合和信息的交流,在传统的作图工作流中,各个专业在设计期间往往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够,不可避免地出现碰撞等各种施工不合理现象,所以碰撞z查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工程人员在传统的效验核对工作中难免会发生一定的疏漏和错误,而且效率不高,若是在审核过程中疏漏了工程上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工程返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延误;而BIM的协同工作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信息即时共享和BIM协同管理任务分配,并提高对接,是BIM协同的核心意义。
以ArchiCAD的BIM协同处理单项工程为例,在协同工作前需要对设计人员的管理级别进行设定。管理级别的权限越大,所能更改和协调管理的范围和能力越强,管理级别最低的只可对上一级发包的任务进行设计和更改,而对同级别的其他任务没有更改权限;但若发现有碰撞或有类似不合理现象出现,即可及时发送问题至上一级别的管理,或要求对问题有更改权限或发送问题至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协同更改,但对于同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人进行更改,他人既无法更改也不能删除,所以协同工作的重点是在前期任务的分配和对工程量的把控上。
BIM协同实质是一种优秀的管理平台,是利用BIM进行设计和检测碰撞的基础,只有在协同优化后进行以后的工作也会在效率和人员使用率上有很好的把控。这种高效的管理模式使问题和一些碰撞解决在施工图的绘制中,从而减少了设计的变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分别对施工管理提出了“协同工作”和“消除信息孤岛”“建设协同工作平台”加强对施工的管控要求。由此说明,建筑行业协同工作在建筑工程行业中的重要性,而若使用协同工作,也必须使用BIM技术。
四、结语
BIM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建筑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是一套复杂的技术系统。除以上功能外,对算量提取、建筑节能计算等都有很好的应用。而以上真对建筑设计与施工图的设计部分的BIM应用做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肖凯成(1966- ),男,江西永新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蒋春霞(1980- ),女,江苏苏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杨波(1979- ),女,江苏南通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研究——以江苏省土建类高职专业设置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2011/03/001)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31-02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课程创新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高职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发展,就要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上尊重个性,照顾特点,发展天赋。为此我们针对进入职业教育学生形象思维的智能特征,及毕业半年后学生以测量、预算、施工为从事最多岗位和测量岗位为薪水最多的情况,面向学生个体与面向学生群体、对学生眼前负责和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三者进行高度统一,探索一套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主体集合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群体系,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校内和校外二位一体的建筑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规格与专业教育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英语阅读、人文知识,具有工程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工程识图和施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建筑现场施工资料管理、工程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技术方案编制、工程质量与安全控制,具备专业应用技术的能力、团队协作、工作创新精神,能适应建设、管理等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建筑施工、工程监理、造价咨询、建筑设计等建筑业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基建管理部门等,主要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技术员、项目质检员、安全员、材料检测实验员、资料员、监理员、造价员等为就业岗位群。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
(一)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按职业成长规律,将学生学习与职业成长相结合,形成新手—合格、合格—骨干、骨干—技术专家三个阶段的课程群体系,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如下表)。
“底层共享”就是通过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系现有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需求和知识构成,将各专业共同的制图知识、材料技术知识、工程测量操作技能、CAD制图技能等课程内容在理论、技能基础相同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基础平台,将专业共同生产技术和职业能力相近的课程进行融合优化,形成职业能力平台,以上两个平台构成“底层共享”能力平台。本能力在第一学年,以“砖混结构新建部件变电室”项目为引领任务,通过对“施工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施工组织”等共享课程群的学习,了解专业概貌,掌握职业工作基本技能与程序,在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预算、施工、管理的能力。
“中层分立”就是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存在差异的课程进行优化,形成 “中层分立”的职业能力模块。在第二学年,以“工程学院天工楼(框架)”项目为载体,通过对分立的课程群学习,训练学生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同时将课程自主项目、综合项目实施延伸至第二课堂,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企业科技服务项目为内容,提高学生在“测量、预算、施工、管理”等不同目标方面的能力。
“高层共选”就是开发适应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变化和个性发展的拓展课程,形成(多个) “高层互选模块”, 构建建筑工程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带动工程造价专业、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协同发展。在第三学年,以“施工现场具体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互选课程群的学习,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专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的态度就业,就业作为创业的开始。
(二)“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特征
针对“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我们将“项目贯通、标准融入”,即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以建筑工程项目为载体贯通施工图的识读、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管理核心能力培养。
1.“项目贯通”——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工程项目为学习载体,依据建设单位按图组织施工的要求实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项目贯通。以此我们建立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进行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在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群体系开发的基础上,每个项目都有鲜明的独立性,又相互关联,每个项目间的知识和技能层层递进,前一项目是后一项目的基础,后一项目提升了前一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课外平等项目逐步巩固,知识与技能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
目前大量的建筑产品主要采用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小型工业建筑产品的排架结构,我们在教学中以这四种结构类型的工程项目为主,建立贯穿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如在施工图(包括建施、结施、设施)识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依托建筑构造与识图等学习领域的知识识读一个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图部分,结合建筑结构学习领域识读同一项目结构施工图部分,按照建筑设备学习领域了解同一项目设备施工图识读部分,一个工程项目的三部分识读能力分阶段连续进行。为巩固识图能力,在识图训练周同步进行另一个项目施工图的绘制,加强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建筑施工能力、建筑施工组织管理能力也如施工图识读能力培养进行。同时,依托“校中厂”“厂中校”等真实环境和模拟真实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能力。
2.“标准融入”——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群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在课程群建设中参照现行行业、企业标准要求,将其融入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将各岗位群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作为开发课程群项目建设的充分依据。另外,为解决目前本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于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行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和课程群建设,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强制性措施、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和专业建设中,并按照建筑规范标准进行修订。同时结合本行业发展现状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实时修改课程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与行业同步发展。
3.将职业资格考核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体系。针对已经取得中专文凭的单招生,按行业和岗位群对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制定教学体系要求,依据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将职业资格考核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体系。近年来,已有多位同学在校参加了江苏省造价员资格考试和全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并拿到了资格证书,开创出一条在校生可以获得职业资格的渠道。
4.创建校内决策与校外实战二位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针对所开发的课程群中每个项目,将工学结合选择在校内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顶岗实践基地、其他企业工作现场、社会等环境下轮流完成,如在学生识图能力的课程群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从最简单的砖混结构项目出发,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内容,作为训练学生识图专业能力的实训任务载体。据此设计学习情境,形成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托工作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进行实物观看—实物图形表达—图形解读。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现场教学等手段,同时将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的项目布置下去,延伸到第二课堂,达到同步训练。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楼板构造识读教学中,在参观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析并讨论从受力角度分析几种常见的现浇楼板的特点和使用,从整体性角度和学生一起分析预制楼板的加强措施,配图表示。图片演示地面形式和构造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楼板构造的识读。为保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施,在教学中要明确工作任务、实施过程、考核标准。在考核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考核依据,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有以考核专业能力为主的实训工作任务考核,也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核。成绩评定方法:根据学生识图表现、小组成员工作情况、团队协作和成果来评定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
对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建筑装饰设计等专业课程群的教学,我们选择了“岗位教学”。“岗位教学”就是对关键类课程实行打破班级、分散到各个岗位上的教学方式,在校内实训室集中上课,边讲边练,“项目实施”就是将专业课程分课程、分工程部位、分模块结合多家企业、多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企业工作现场完成。通过选择来源于现场的真实项目,先进行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室分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分解来架构项目的思路,并把其他项目在第二课堂和现场延伸开来进行实战,如我们与常州武晋造价事务所合作,带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参与了总二车间扩建厂房工程预算书的编制;与戚机厂建筑公司合作,带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与了柴油机试验站辅房及浴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同济装饰公司合作,带领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参与了中国建设银行铜陵分行工程装饰设计工作。通过这些实战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又达到了课程群教学的目的。
三、学业评价
(一)课程考核原则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构建中,首先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每次上课要让学生明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能力。其次,要以项目为载体,课程教学按相关岗位真实过程的实际项目进行,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具备所学的能力。最后,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摈弃“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能按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进行自主学习。
(二)考核方式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考核中,主要采用了六种考核方式:(1)实训室在线测试。通过自主开发的在线测试系统进行考核,在配备服务器和终端电脑的实训室进行测试,由电脑从题库中抽卷、收卷和改卷,自动给出成绩。(2)笔试。通过纸质试卷进行考核,卷面主要以主观题为主。(3)机试。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考试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现场实践。在操作现场采用抽签的方式从给定题库中选择题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场完成操作。(5)展示与答辩。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或兼职教师)组成考试小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并讲解项目成果,考试小组相关人员提问,学生及其项目组成员作答,最后考试小组按评价标准给分。(6)企业专家测评。由企业专家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对学生项目成果给出评分。
四、结语
课程群开发后的实施效果比较好,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校企之间师资的培养及互动,打造了一支“工学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重视“工学结合”的实践课程群建设,打造了一批建筑工程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打造了一批校外顶岗实践基地;在实践课程群的建设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及时解决了企业的难题,这既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生在校顶岗实训实习,又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服务,实现共赢。
总之,根据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开发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项目化的课程教学策略,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得到了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得到了体现,学生的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培养得到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池丽华.商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思考[J].出国与就业,2009(12).
Abstract: the complexity of building products,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pecific diversity,, determines the construction need more types, more professional, more units of the duties, cooperate closely, can build a house with "economic, applicable, has the advantages of safety, beautiful".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ordination; management; means;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TU71
前言:
由于房屋建筑施工周期长,工序繁杂,各方在交叉配合上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有的造成返工,有的影响房屋建筑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协调好施工管理过程的交叉配合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1.重视招投标管理,是做好协调管理的前提保证
随着建筑市场招投标制度的深度贯彻,建设单位对招投标越来越重视,招标文件内容考虑的越来越细致,可以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中标单位必须有合作配合责任,否则不予投标,即使中标后发现有推诿扯皮等现象时,建设单位随时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并赔偿建设单位一切损失,且作为现场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前提保障。
2.加强合同管理,是交叉施工管理的关键
目前建筑市场专业分工愈加细致,专业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各参建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且受利益的驱使,各参建单位都想少付出多收益,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和扯皮等问题产生,这些人为因素带来的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性。因此,要从承包合同上给予完善、规范,特别是应在合同中明确各承包单位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责、权、利,针对各工种、各专业可能出现的交叉配合等方面的问题,在合同中明确注明具体的制约措施,并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
3.运用专业技术优化设计,为施工交叉管理打好基础
由于各专业设计都有各自的设计原则和处置办法,通常是各自为政,自成章法,很少考虑在同一张平面图上叠加其他专业的设计成果,这就导致了不同专业在后续施工中交叉作业,争抢同一工作面,影响后续施工,甚至埋下安全、质量隐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以建筑专业为主,结构、水电、暖通等专业为辅,采用CAD图层叠加技术,将各自的设计成果(如:管线、设备等)在各层平面图上叠加,发现交错、重叠的,应重点分析、逐一排除,消灭管线打架现象。对于集中走廊等位置的管线,应提供管线布置剖面图,便于不同专业交底排查。
4.坚持样板开路,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实体参照
建筑工程外形越来越美观、复杂,结构越来越严谨,使用功能日趋多样化和全面化,使用人对工程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各种专业分包的参与势必增多。
每个分项工程或工种(特别是量大面广和复杂的分项工程)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项目的施工要在开始大面积操作前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做出示范样板,包括样板墙、样板间、样板件、样板套等样板,经有关人员、部门(业主、顾客、监理、质检员等)共同检查验收,认可批准后,方可按样板质量标准和施工效果大面积展开施工操作。
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到和评判其质量与工艺状况以及施工效果,又对各种材料、设备的使用和安装效果等进行直接检验,也为各专业交叉施工提供现场协作,有利于各专业工作面和工作空间预留的配合施工。保证了工程质量,避免盲目施工,造成大量返工,浪费人力、物力。并可以作为验收的实物标准。通过样板的施工和检验也避免给后序工程留下隐患,提前把隐患控制住。
5.建立快速处置机制,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有效手段
实际工作中,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交叉冲突难以避免,因此,平时应按规范、规程的要求,不断收集、总结、更新可借鉴的经验,编制《快速处置技术手册》,让管理层到操作层统一意识。
5.1遵循“操作员对班组负责,班组对专业队伍负责,总承包、监理、设计对业主负责”的原则,实现化整为零,分工明确,避免无序管理。
5.2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设备,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修,先主体后附属”的原则,避免工序、流程倒置,管理混乱。
5.3管道管径布置原则:先布置管径较大的管线,后布置管径较小的管线,遇管线交叉时,应小管避让大管。因小管所占空间位置较小,造价相对较低且易于安装。
5.4管道类型布置原则:压力流管道避让重力流管道。管线交叉时,应将重力流管道对标高的要求作为首要条件给予满足。
6.应用PDCA管理体系,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6.1、PDCA管理体系的实质
PDCA管理体系又称为“戴明环”,是由Edward Deming提出来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fON) 4个阶段、8个步骤循环完成的一种管理体系。PDCA管理体系中各环节紧密联系,每次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每循环一次,就实现一定的质量目标,解决一定的问题,通过不停地转动,使质量水平不断的得以提高。
6.2、应用PDCA管理机制,提升交叉管理水平
PDCA管理实质是提升优化管理的过程,施工过程的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交叉冲突事件,较为常见。这里就以“墙角管道先行安装,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问题为例,阐述PDCA管理在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计划阶段,也称P阶段。这也是PDCA体系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它主要包括制定计划,研究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拟定对策和措施等,概括起来包括4个步骤。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通过设计排查、现场巡查等方式,收集、分析、统计以往工程原始记录,总结经验;也可通过与标准、规范、规定对照等方式,找出施工中可能出现多专业、多工种间的交叉、冲突点。例如:墙角粉刷与管道安装交叉施工,出现粉刷施工难操作,导致粉刷质量差等问题。这就为下一步骤的工作提供了研究的对象。
(2)分析影响施工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上例,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原因是由于“操作空间小,施工组织无序,缺乏沟通”等因素造成。由此可见,以第一步骤工作为切入点,从工序质量、施工质量、安全隐患等方面,深化分析,查找、甄别产生问题的原因,能够分析出影响研究对象的多方面因素,有利于下一步骤的工作开展。
(3)找出影响施工问题的主要因素。通过进一步分析,就能得出结论,显然“施工组织无序”是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主要因素。但在现实管理中,影响施工问题的原因可能多种各样,情况复杂,难以一眼找出主要矛盾。这就要求管理者熟练掌握合同、规范、规程的要求,加强专业间的沟通,这样才能高效、准确地确定矛盾的主要因素,才能为在拟定对策环节找到有效突破口。
(4)拟定对策和措施。针对 “施工组织无序”的问题,管理者拟定“先局部粉刷,后管道安装”的原则,并制定出“先将管道后阴角部位500mm左右宽的墙体粉刷(留施工缝),再进行管道安装,最后进行大面积的抹灰”的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在建筑工程专业中,分包模式是工程建设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建筑承包模式,完成了建筑工程行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分包模式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在其不断的发展和应用中,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有利于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工程质量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工程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建筑工程专业分包模式下,加强质量控制管理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建筑工程专业分包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概述
1.1 分包模式概述
建筑工程分包模式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建筑承包模式,具体来说,分包模式分为专业工程分包和劳务作业分包两种。专业工程分包主要是指建筑工程总承包商将其所承包的工程分包给其他建筑工程企业。而劳务作业分包主要是指建筑工程总承包商将其承包的建筑工程分包给劳务分包企业。就目前来说,在建筑工程行业中,分包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对于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来说,工程分包模式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促进的作用,对于工程管理的优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的建筑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我国的建筑工程分包模式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仍需要进行探索。因此,加强建筑工程专业分包模式的研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质量控制基本理论
对于建筑工程行业来说,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核心,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完成。就建筑工程质量来说,它主要是指工程在满足业主需求、合同规定、国家相关规范等综合方面的程度。建筑工程不同于其他大部分工程,有其特有的属性。第一,建筑工程质量有其特有的适用性,即工程满足特定需求的各种功效和性能。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其适用性主要包括建筑工程的理化特性,比如隔绝声音和冷热、抗腐蚀氧化等特性,除此之外,还有建筑工程的结构特性以及使用寿命和外观特性。第二,建筑工程的耐久性。一般来说,建筑工程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或者工作需求来进行的,相对来说,耐久性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建筑工程的耐久性,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同时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安全性。建筑工程在施工完成后,保证其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涉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社会的整体稳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这一属性是其最重要的属性之一,针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必须设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安全衡量标准,保障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第四,建筑工程的经济性。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节约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针对每一个环节安排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这四个特性相互影响,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明确认知其特有属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建筑工程专业分包模式的质量控制分析
2.1 分包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对于分包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来说,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就内部影响因素来说,主要有工程的成本投入、施工计划的合理性以及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等,这些对于分包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运行。另外,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分包商的行为规范、二级市场的完善程度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分包工程的质量控制的实施。
2.2 分包工程内部控制机制
一般来说,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是组织成员调动、工作效率和行为规范。对于分包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来说,其内部控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其质量管理力度。针对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管理控制力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才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3 建筑工程专业分包模式下的质量控制策略
3.1 严格审查分包企业的资格
分包企业的选择对于分包工程的质量管理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管理。对于分包企业的选择,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确定其分包资格,建立合同管理文档系统。同时还需要注意加强对分包企业的控制管理力度,对于其施工质量进行检测考核,避免分包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另外,对于分包信息的收集也不能忽视,比如分包合同信息、施工计划、施工图纸等信息,加强分包信息的审核管理,规范分包企业行为,确保分包工程质量控制管理落到实处。
3.2 工作技术准备情况的控制
在分包工程施工之前,对于工作技术准备情况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施工之前,人力、力、财力的准备以及工作环境的考察,都属于工作技术的准备,加强这些方面的控制,有利于分包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的工作的进行。加强工作技术准备情况的控制,首先应该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于分包企业的控制管理。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意义,对于技术、设施等关键地方加强管理,对于不利因素加强防范,是分包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其次,应该加强工作技术的步骤要有明确清晰的了解,详细掌握工作技术各方面的情况,对于工作技术准备情况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工作技术的详细信息包括施工规划方法、评估标准等,对于这些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这些信息详细制定工程的施工计划。
3.3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建立合理的分包制度
对于工程项目施工来说,如果总承包商在专业知识不足或者相关技术人员欠缺,分包工程施工任由专业队伍自行施工,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控制,另一方面,尽量避免过分分包,降低自身的社会和经济风险。对于建筑工程分包模式来说,其不能仅仅依靠完工之后的质量验收来进行质量管理,对于施工现场的监督也非常重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工作,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同时规范施工的各个流程和各个环节,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达标,这样才可以使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障。另外,总承包商专业知识不足,加强现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以对于施工现场信息及时反馈,加强管控,保证工程质量。同时还需要注意对于施工进度的监督管理,由于分包工程的特殊性,对于工期的管理必须要重视起来。同时,由于总承包商专业知识不足,这种情况下应该避免过分分包。分包工程应该尽量避免过分的分包。建立合理的分包制度,避免由于选择分包企业不当,造成不可忽视的损失。另外,建立合理的分包制度,将风险和压力降到最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同时,注意分包形式的专业化,这样进行质量控制管理也会变得容易许多。
3.4 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明确责任
一般来说,总承包商所承担的只是法律意义不允许分包的土建部分,其他专业工程,比如桩基、基坑支护、防水等等一般应用用分包模式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总承包商对分包工程质量也有责任,加强分包工程的质量管理对于总承包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情况下,必须明确各个阶层的责任,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将责任贯彻落实,有利于加强工程质量的管控,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责任不清晰造成的互相推诿情况的出现。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分包模式在建筑工程中也越来越常见。对于分包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认识到其重要性,建立健全的控制管理体系和分包机制,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管理以及工作技术的准备,加强分包工程的质量控制管理,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阶段,传统建筑业也在进行自我革新,朝着工业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发展,衍生出工业装配式技术、BIM信息模型技术等。高职教育也在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就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提出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新阶段,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适应时代的变迁与行业的发展。对此,本文将结合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建设中的虚拟仿真实训体系探讨这项技术在建筑工程专业中的应用。
一、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专业实训体系中的应用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的困境简单来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基于施工员岗位的“懂建筑、精施工、会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训体系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都普遍存在困难。校内实训基地受限于场地和经费,难以重现建筑过程中各项技术,即使一些条件较好、投入较多的学校,建设的一些实训项目也是以展示观摩为主,动手实践部分较少;采购的设备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全部学生的操作需求;一些操作难以反复,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在校外实习基地方面,由于建筑项目周期长并且具有一次性特征,工程进度难以和课程学习相匹配。此外,考虑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和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企业难以多次接待学生短期的参观学习。基于以上困境,不少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更像是简配版本科土木工程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工学结合不紧密,学生难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去。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分类基于以上因素考虑,有必要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专业的实训体系建设。虚拟仿真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桌面虚拟仿真系统利用平面显示器呈现立体的虚拟环境,通常将施工二维平面图纸转换为三维模型,学生可通过鼠标等设备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可以在环境中进行观察,将抽象的平面概念具象化,也可模拟某项施工技术过程,将书本枯燥生涩的理论知识转换为更容易接受的立体影像。这项技术成本较低,目前也使用得较为广泛。2.全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使用头盔、机械手柄、身体动作追踪等仪器设备将使用者完全沉浸在虚拟的三维环境中,使用者可以精确的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视觉、听觉、触觉与实际环境完全隔离,完全置身于虚拟环境中,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体验。这项技术成本较高,很多高职院校虽有投资,但数量有限。3.分布式虚拟系统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多用户的虚拟环境平台,采用统一的结构、标准、协议和数据库将不同时间空间的虚拟终端整合,多名用户之间可以自由交互协同工作。这项技术目前在国外使用较多。
(三)构建三阶段虚实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识读工程施工图纸、查阅相关图集、测量放线的基础技能,参与工程施工、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及专项施工方案、工程预决算的核心能力以及BIM技术相关的拓展能力。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施工员、资料员典型的工作任务、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三阶段虚实结合的实训体系。校内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训体系:实训项目较为容易实现的,一般以实体操作为主,例如钢筋加工、绑扎钢筋、全站仪测量等;实训项目周期长,不易反复操作的,以虚拟仿真技术为主,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专业岗位仿真训练平台。同时,还配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沙盘实训项目,大型施工现场布置实体模型。虚拟仿真技术填补了核心课程实训的空白,完善了校内实训体系。校外构建三阶段的实习体系。第一阶段认岗。该阶段主要在基础技能的第一学年,学生通过工程制图,建筑结构等课程的学习后,进入一线施工现场,与已学知识进行匹配,对专业和岗位进行感性认知活动。第二阶段跟岗。学生在第二学年学习了核心课程后,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周的跟岗实习,在工程施工现场对已学习的核心技能进行验证和反思。第三阶段顶岗。学生在完成学校的所有学习、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真正进入一线,成为一名工作者,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学生到专业从业人员的过渡。三阶段的实习可以将校内不同阶段虚实结合的专项实训项目整合起来,体会各工序之间的联系,将不同课程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
二、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现有教学方法与学生不匹配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不断改革,高职生源不断多样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传统的课堂教学,即便配合了多媒体资源、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也很难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本质上还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知识还是被填到大脑中去,一旦填鸭的过程中出现了不理解、听不懂的环节,后面的学习全部崩塌。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涯很少出现学习的高光时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否定态度,从内心排斥学习,畏难情绪严重,自信心不足。因此,不少学生在社团活动时候大放异彩,在上课学习时,大脑就停止思考。
(二)虚拟仿真技术下的情境化教学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信息的加工主体。由建构理论衍生出的情境化教学、探究性学习、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挑战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架构和经验,从而在交互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而教师是建构过程的引路人。虚拟仿真技术下的三维立体虚拟环境,具有沉浸性和交互性特征,学生置身其中,有很强的临场感,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同时,三维具象化的事物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以建筑施工组织中的施工现场布置为例,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引用工程案例将场布中涉及的规范进行罗列。由于施工现场涉及多种对象,罗列的规范很多,注意事项琐碎,学生的上课效果较差,难以完成课程目标。在引入了桌面虚拟仿真技术的三维场布软件后,场布理论课程就转变为场布实训项目。项目源自真实施工案例,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依据施工工程所处城市位置、周围道路环境,考虑风向和天气因素,借助软件中已有的各种施工现场的模型(如在建建筑、围挡、道路、临时设施、工程车辆、大型机械等),对施工现场进行搭建和布置。搭建施工现场的过程就是学习施工现场规范的过程,同时,在搭建的过程中,学生对规范的理解运用各不相同。虚拟环境允许学生按个人理解对学习对象进行操作,观察不同操作下不同的结果,来验证自己对知识信息的接收加工是否正确,这是一个主动学习和修正过程。虚拟仿真技术下的情境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主动性,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虚拟仿真竞赛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高职建筑专业竞赛总体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识图、CAD软件类等,如省级和国家级的技能大赛就有此类赛项。此外,还有一些工程测量和建筑模型类的比赛。而针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类较为少见。虚拟仿真技术的出现,降低了这类竞赛的举办难度,只需电脑和网络便可开展。如某BIM施工项目管理应用技能大赛,包含施工组织设计、三维建模及建筑工程项目策划等。以赛促教的同时也为专业营造出浓厚的学习竞争氛围,走出去多比赛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虚拟仿真技术的困境和发展
(一)虚拟仿真实训室投入成本过高虚拟仿真实训室虽然能够支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不少实训项目,但是建设成本很高。以一款全景沉浸式虚拟仿真系统为例,虽然该设备可以模拟仿真全站仪测量各种不同地形,但建设投入达两百万。同时,随着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虚拟仿真实训项目也面临软硬件的升级改造,后期的运行维护也需要学校持续的投入。
(二)虚拟仿真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影响虚拟仿真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抽象的符号具象化,建筑工程专业同样要求学生具有将二维图纸转换为三维立体建筑物实体的能力。由于高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所以虚拟仿真技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降低学习如建筑构造等课程的难度。但是如果过分依赖虚拟仿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反而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合理使用虚拟仿真这个工具,教学时需要安排学生进行空间转换的思考过程。
(三)虚拟仿真对注意力的影响虚拟技术打造的虚拟环境通过视觉、听觉、体感向学生传递图形、文字、声音等信息。打造沉浸式体验学习的同时也传递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学生会对情境中某些信息产生更强的临场感,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而对其他信息的注意力减少,无法实现学习的目的。例如,安全生产课程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体验了高空坠落、脚手架坍塌等情境,模拟情境很真实,但学生体验到的是坠楼的刺激,反而忽视了安全的意识、课程的目的。所以,在虚拟仿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同时合理设计虚拟仿真学习的脚本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