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8 14:42: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乡一体化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城乡一体化规划

篇(1)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既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1]。

1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2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2]。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笔者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2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并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做出明确性的展开研究。因为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所以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须早提上议事日程。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而没有从“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相比,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应该及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3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一是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二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3],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三是基于上述2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4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4]。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定位与模糊、近期与远期、宏观与微观、现实与理想、总体与阶段)。

5参考文献

[1] 王洪跃,张雄.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6):397-398.

篇(2)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乡一体化有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在城市和农村行政区域范围内,要求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利用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带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层含义是指城市和农村的对立消失,城市和农村结为一体,城市边缘区消失,城市和农村的差别仅在于主体产业和景观上的差别。总而言之,城乡一体化是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在政策、经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平等的待遇。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一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农”问题,但是城乡矛盾和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村和城市的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甚远,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呈扩大趋势。在城乡规划一体化中由于忽略乡镇同步推进,而只重视城市产业调整、改善投资环境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同时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相对于城市人来来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家庭收入的大部分支出用于基本生活必需品,生活水平较为低下。

2、资源配置不公平,城乡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相差甚远

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农村在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水电、交通、通信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服务,和城市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市的教育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几乎全部来自于国家,而国家对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医疗等公共事业的投入相较而言少之又少,同时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极为不健全。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良好的社会资源均向城市聚集,这是资源配置不公平的表现,会不断地拉大城乡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

3、城乡规划布局不合理,整体协调性不足

因受短期利益驱使,在城乡规划中制定的发展计划不够长远。布局空间不够集中,中心区域功能不强,工业空间、产业及人口等集聚度不高等现象广泛存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涉及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同时还要将各方面进行有机组合以促进其协调发展,各行业、部门、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在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上还都存在较大差距。

4、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性也不高

城乡规划过程中上至城区、下至乡村之间还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而形成自我封闭的区域单元,尽可能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对于规划布局不够集中的产业与人口很难形成集聚与优化组合,还不利于扩大经营规模,成为制约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5、城乡管理体制不健全

除上述几方面情况外,城乡管理体制上还存在劳动力就业、土地开发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医教卫生及环境等方面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二、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对策

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失衡现象,要尽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这个主要矛盾。在依靠中央向“三农”倾斜政策的同时,还要靠城乡直接互动,从战略上逐步实现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在实现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现行城乡分割的体制是一个最大障碍。因此要从体制上将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打破,构建城乡统筹的新型管理体制。

1、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

将目前城乡规划分立的局面统筹为城乡统一规划,结合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统一进行规划布局,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

将政府有关部门对城市或城乡分割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统一向农村进行延伸进行管理,以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制

城乡劳动力就业制度要逐步改革深化,采取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公平统一,针对农民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歧视性政策以及乱收费要尽快进行清理解决,为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保障,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民就业的服务体系要逐步健全,构建适合农民就业实际的社保体系,提高对农民就业应享有合法权益的必要保护。

4、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

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途径。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关系到农村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性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1)要加快农村的交通设施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体系,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从而打破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练习。

(2)加快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更新。

(3)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实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加快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4)推进水利体制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结合供水、防洪实际需要,建设城乡统筹的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以江河防洪、微水节灌工程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为重点。

(5)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升级,构建城乡一体的电网输送体系。最终形成城乡基础设施一体的管理体制,使城乡实现统筹发展。

5、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不断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网中使农村人口无后顾之忧,从而拉动农村消费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不完善,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从而落入一个贫困的陷阱,不同于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由个人、单位和国家三方共同承担,社会保障的风险几乎全部转移到社会上,而农村人口的保障完全依赖于个人。这样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有缺失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人口的转移,阻碍农业的发展,阻碍城市一体化的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加快产业布局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改革。在城乡一体化规划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尽管不少,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城乡规划进程中,要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为重点,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为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努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志在必行的大工程,必须从制度改革方面着手,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革,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张琳琳.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分析[J].世纪桥,2010,(10).

[2]尹成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一体化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3]朱恒.我国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05).

篇(3)

1规划背景

1.1 东坑镇基本概况

[]东坑镇是陕西省批准建设的“重点示范镇”,是榆林市的重点镇之一,位于靖边县西部22公里,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结合带,307国道、青银高速公路和太中银铁路横贯东西。全镇总土地面积522.5平方公里,有耕地20.2万亩。全镇辖19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13000户,总人口52866人,是靖边县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的农业乡镇。

1.2 机遇与挑战

陕西省在落实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提出了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也将对靖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机遇。

但本地区也存在着许多必须清醒认识的问题。目前阻碍东坑镇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1、基础设施配套不够;

2、城镇建设投入不足;

3、新农村建设难度大;

4、扶贫增收任务很艰巨;

5、现代农业发展任务艰巨;

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

7、土地使用规划不合理,利用效率低。

要想克服现状的诸多制约因素,实现东坑镇经济的快速腾飞,必须准确把握东坑镇的特点,在东坑镇现状和发展条件等基础上,对东坑镇给予合理准确的定位,挖掘发展潜力。

2规划思路

2.1 规划原则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内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都会有较大的变化,经济的一体性,区域的整体性,城乡的融合性等趋势会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区域内每一个城镇的发展。

1、区域协同发展原则;

2、完善功能,重点突破原则;

3、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的原则;

4、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2.2 发展战略

在规划中紧紧抓住了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这一主线,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之路。针对东坑镇自身发展问题和城镇化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点发展战略:

1、以建设功能完善的城镇为目的,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从镇域发展角度分析,应以建设农业强镇为目标,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

3、注重经济与人、环境、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4、以农副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等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产业基础。

3规划对策

3.1 战略措施

根据上述规划思路,在规划布局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立足产业发展、夯实城镇经济基础;

2、突出发展重点、分区逐步推进;

3、合理布局产业、壮大镇域实力。

3.2 城乡统筹规划

针对镇域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城乡协调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来实现:

1、城乡空间一体化

在镇域空间布局上应围绕“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经营向规模化集中”,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实现镇域城乡空间的一体化。

2、城乡经济产业一体化

依照“一村一品、 一镇一业、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新思路,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途径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经济产业一体化。

3、城乡人口分布一体化

尽快进行全面的、实质性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农民向城镇转移,鼓励有技术、有实力的城镇居民到乡村发展,实现城乡人口分布一体化。

4、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和保障。要最大限度寻求城乡设施共享的机会,促进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发展。

5、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主要包括:统筹城乡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等方面。

6、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强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建设,重视对城乡污染源的控制;促进城乡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发展生态农业;重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使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机统一。

4结 论

东坑镇是西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型村镇,受到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限制,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都还不高。通过此次东坑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及对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研究,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1、以镇域为规划范围进行城乡一体的总体规划。统筹城乡规划、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合理产业布局,实现错位发展。

2、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3、对全镇域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统一城乡规划管理是保证城镇化质量,使城乡一体规划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

4、必须把握住因地制宜、发展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

东坑镇的经验表明,在西部地区的镇域总体规划中,应将重点放在小城镇的建设上,打造现代化的小城镇,提倡新型社区建设,使城乡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周榕,文国玮,刘淑英.城乡一体规划的新探索――中山市小榄镇总体规划[J].规划师,2003,(11):50-54.

谭春芳,林瑾瑜.旧村改造与城乡一体化进程[J].小城镇建设,2006, (4):76-79.

李建伟,刘科伟.西北地区小城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以都兰县总体规划为例[J].开发研究,2010,(6):16-18.

篇(4)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进入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在这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从36.22%提升至49.95%,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之快[1]。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迁移现象严重,导致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在城镇人口巨大变化的形势下,要想满足城镇人口的增长需求,解决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2]。因此,需要建设产业园区和居住区,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对其进行规划设计。下文主要分析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的作用

(一)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

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本五年末,需加强城镇化建设,其人口总数要达到总人口的51.5%。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为农村人口的发展谋福利,逐步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繁荣和富裕。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需将着力点放在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局面[3]。

(二)加快现代化新城乡

随着农村机械化生产力的发展,目前的农村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节省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且向城市服务行业转移,进而改变了产业结构。为了推动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建设现代化新城乡,对城镇、乡村建设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实现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

(三)满足农村人民物质文化需求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城镇建设具有高标准、高质量;各项基础服务齐全等,可以拥有良好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环境。要想满足农村人民在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前提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并按照方案来建设。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公共设施配套日渐完善,生存环境宜人且吸引大量人口等。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良好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序建设依然存在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些乡村依然存在无序建设情况,表现为村民个人自建、随意圈占耕地等;还有一部分村民虽已经迁至其他地方居住,但仍占用宅地,既不上交,又不允许别人使用;在建设物堆积方面,为了图方便、节省时间。大多将它们堆积在街道上,给交通带来不便。

(二)建筑物建设不符合要求

在城镇化建设中,有一部分建筑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勘测、规划,大多依靠经验来施工,建设的建筑物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比如功能单一、不符合节能标准、环境污染、抗震性能低下等,甚至还有一部分建筑物呈危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大大降低了城镇化建设的水平。

(三)绿化建设不合理

据调查显示,在目前的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的绿化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没有公共绿地、湿地等[4]。与此同时,在处理人们的日常污水中,由于缺乏排水管线,造成污水横流,严重污染环境。在电线安装中,出现“蜘蛛网”,且将强电荷弱电绑在一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等。此外,有些地区的政府管理力度不够,对于一些不报建的情况没有进行监理等。

三、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

要想保障城镇化建设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工作。

(一)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视度

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对其重视度,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具备良好的思想保障。第一,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派专门人员进行宣讲来加大宣传,让广大农村人民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作用、目标等,取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促使他们积极响应相关政策,做到“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第二,培养专业骨干队伍,各级领导需要通过参观学习、培训等途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培养出一批骨干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城乡建设注入科技力量。

(二)合理规划设计城乡一体化建设

在城乡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其建设方案,以县城为基础,同时综合考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导致城市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给未来发展留下空间;对于一些较小的乡村,可以采用逐渐合并的方法,形成新的乡镇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效率。在乡镇规划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1)为了便于管理,需充分考虑行政区域的划分问题;(2)考虑农村人民的生计,确保乡镇规划便于农业发展;(3)城乡之间的交通要便利,方便人们的出行;(4)在选择地理位置时,要确保其环境宜人,空气清新,避免选在环境污染的地方[5]。

(四)合理编制规划设计

在编制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时,满足以下各方面的要求:(1)交通要求。严格按照“十二五”的要求,城镇之间、乡镇之间、乡村之间分别有高速公路、二级公路、硬化公路,并且根据实际的车流量和人流量,城、乡、村之间有互通公交车。(2)公共服务功能要求。要求配套齐全,所有建设均按照一体化标准进行建设,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场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有邮政、通讯等服务网点等。(3)环境要求。保证有足够的湿地、绿地,在道路的两旁均有植物和树木等。(4)管线要求。做好统一规划工作,水、电、通气、暖气等各种管线均进入每栋建筑,为了安全和城镇化的外观,需将管线暗设于地下。在布设采暖地区时,需要建设集中供热站;对于污水雨水区,需要先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对其进行排污处理,然后再合理利用,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政府加强管理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成立专门的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做好调查工作,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城乡工程建设管理条例,并以此为依据,规范工程建设行为,与此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节约用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此外,还要加强监督,禁止乱占土地、不可自行修建房屋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做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工作,可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加快现代化新城乡、满足农村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正视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门丽君.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3(03):31-33.

[2]王俊芳.乡村发展视角下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问题思考[J].城市建筑,2013(10):9.

篇(5)

现代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拉近城乡发展的距离,保障城市健康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就必须切实执行城乡统筹规划的策略。城市与乡镇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城乡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成为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今天,城市规划、城市体系规划与村镇规划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衔接,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与城乡规划管理势在必行。积极开展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才能将各个乡镇建设活动进行综合部署,以保障城乡内部各个系统与地区之间能够协调发展。

1.关于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发展的新认识

新时期,为了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进一步贯彻,就必须从全新的视角去分析,并从新的理念角度来对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进行分析与对待,将城乡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复合系统,对整个领域内的中有利生产要素进行优化与整合,对城乡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进一步落实城乡协调互补的产业体系。

1.1关于城乡规划体系与规划范围的变革

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时,首先要改变规划体系。传统的城市规划重点一般放在城区规划方面,城镇体系规划发展涉及的程度比较低,仅仅只有职能分工、规模预测等等,而关于整个区域统一的规划比较少。通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整个领域的统一规划,基于土地类型的划分、用地预测等方面,导致对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方面力度不足。因此,城乡规划体系有必要进行创新,将整个行政地域覆盖,实现总体规划,要就按照乡镇规划的内容纳入整体规划中,进一步扩大规划的范围,为乡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规划指导,为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土地所有权与土地规划利用的变革

既然是城乡管理一体化工作,就需要落实到具体领域中来切实进行。我国城乡土地所有权归属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这个因素,真正执行一体化规划管理的实际操作并不强。因此城乡规划中,使用权与土地权需要分离,并且要保障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大前提下,根据城乡总体规划对土地的具体使用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利用。对乡镇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利用,力求保障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能够最大限度覆盖整个领域,并开展统一用地相关的审批与监测。另外,关于部分乱用土地、乱收费等等现象,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行为,都必须有对应的措施进行调整,进一步保障农村土地在集约利用的过程中更加规范,也是为城市扩展留下更多的空间。

1.3引导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链接

在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推行过程中,必须对城乡交通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考虑,如何推进城乡发展需要构建方便快捷的交通体系与顺畅的要素流通渠道。传统规划中重视城区交通建设,要改变这个现象建立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最大限度保障基础设施的合理利用与有效衔接,让广大乡镇能够及时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与新农村主义建设的理念充分结合起来,进一步对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进行改善,营造良好的人文发展环境与居住环境。关于公共服务设施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这样才能保障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

2.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实施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2.1培训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

当前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而小城市、乡镇地区专业规划管理人员比较少,关键是专业素质比较低,无法真正胜任这项重要的工作。首先,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加强培训,让专业人才及时掌握现代城乡规划的主要技术与要求,尤其是要熟知管理标准存在的差异性,将相关管理政策落实到细节上,加快实现现代城乡规划管理。其次,相关部门有必要提供一定的支持,如:优惠政策、条件等等,吸纳更多城市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到工作领域中来,为县级与镇级城乡规划出谋献策,进一步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

2.2整合当前规划体系

对当前规划体系进行整合,构建覆盖全乡的地区规划系统。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对当前城乡规划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可以从城乡规划编制的办法入手,从规划上将农村与城市发展综合考虑。对当前规划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尤其是侧重城市建设的习惯必须得到改善,在制度上加强创新,尽快构建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而执行管理权由城市政府统一实施,对整个行政地区的统筹规划进行统一安排,将整个行政地区当作一个互相联系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对城乡各种资源与生产要素进行充分开放与利用,实现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有关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需要深入研究与制定,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得到村镇的重视,进而进行规划与引导。与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针对建设中心存要加强规划,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要做好空心村的改造工作,其中需要关注城乡之间的交通衔接与基础设施共享,力求尽快打造城乡快速通道。还有,不同地区必然存在不同的问题与一些利益上的矛盾,此时需要专项城乡统筹规划进行对应的解决,集中将本区域内的突出问题解决。

2.3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对城乡规划管理的动态监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市建设的规模较大,对土地要求非常强烈。并且部分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监督机制并不完善,农民自身圈地乱用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使用、处理信息大部分都与空间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从动态管理到服务社会,对现状研究到规划决策,都与空间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RS与GIS技术为城市规划提供方便快捷,通过地图化与空间分析可视化的形势,为城乡规划管理所需要的分析、统计、查询、动态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必须得到积极引进,例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现代遥感技术等等,切实落实城乡规划管理动态检测,对违法违章建设行为进行及时调整。

3.结语

新时期下,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必须切实执行。整个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规划管理权下放与统一的关系必须得到重视与处理,这样才能保障城市规划与管理能够有机衔接。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形势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一些弊端,需要从区域层面加强对空间发展的统筹协调,积极构建能够超越城乡限制的空间管理机制。

城乡统筹规划发展,需要建立劳动力流动、有效资源、信息的畅通渠道,注重城乡之间的互补与协作,要有在建立城市的过程中带动农村发展,工业发展的同时有助于农业发展的长远发展理念。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其目的要将城乡规划管理领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彻底打破,积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机机制。其实城乡规划属于一种动态规划,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这些也就决定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与经常性,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充实自身知识,进一步促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更好的实施。

篇(6)

[摘要]我国正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供水一体化便属于其中一项最为主要的工程。该工程将针对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提高问题,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安全以及为其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进行规划。本文从城乡供水一体化现状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城乡建设;供水一体化;供水改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水。不安全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无形杀手。国家为解决该严重性的问题,要求尽快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农村用水的安全性能,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快城乡费一体化进程步伐,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乡供水现状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使得城乡供水已经逐渐的向集中供水化发展,但是,对农村供水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急需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

大部分将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周边均会有大量的水资源,但是该水资源供水对象多为城镇或城市,对农村的用水支持力度并不足,流向农村的水资源甚少,使得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不能够快速的解决农村居民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个别农村正在进行的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不过关,不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使得农村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另外,现有的一体化工程较规划的一体化工程规模而言,相对较小,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整体供水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其管理以及建设均有待进行整合[1]。加之,个别城乡当中的供水一体化工程的运营机制并不完整,对水资源的管理,用水价格的控制并不严格,使得工程运营当中的经费运转不合理,必须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规划。

2城乡供水一体化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大部分农村居民已经转移到城镇进行发展,其收入亦得到了提高,对用水质量和用水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多数农村现存的供水工程仍旧是单村的供水工程,其中存在问题比较多,亦比较突出,因此,整体供水的骨干网络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城乡供水工程运行受到制约

城乡供水工程由各农村村内供水管网组成,而村内供水管网一般是在实行“村村通”时期,由各个村自主进行建设,无论是整个管网的用料,抑或管网的建设质量,均低于正常标准[2]。加之部分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了多年的供水作业,已经产生了损坏,无法继续实行供水作业,即便是其他村内供水管网为出现严重问题,依旧多数为“带病”工作状态。而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将各个村内供水管网进行连接,接入较大的管道,该项举措将会为原有的村内供水管网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时便考虑放弃个别农村的村内管网连接,导致整个城乡供水工程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3部分农村供水并网积极性不高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现今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当一大部分农村的村内管网并网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主要是因为:第一,部分农村的村内供水管网虽然处于“带病”工作的状态,但是仍旧能够进行供水作业,村民认为只要有水用并能够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并不注重对水源质量的要求。第二,现今多数农村虽然实行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供水,但是其供水并不需要花费资金,实行免费政策,而正常的税费是由整个机体承担[3]。村民担心在实行供水并网之后,其用水费用会提高,因此,不主张实行并网供水。

2.4供水一体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1)产生污水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必定会有重要的水源,对重要水源的保护虽然得到了相对的重视,但仍然存在水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污染水源进行蔓延,影响整个城乡供水系统。

(2)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现今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配合,使整个工程建设以及运转均能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有的水平达不到要求。

(3)运营体系不够完善。在该工程当中,其监管体制以及整个工程的运营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并不健全,对农村供水的管理不严格。

3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建设的总目标进行建设,以便于加强整个供水骨干管网的建设,完成预期目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水管网建设步伐。由于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制约整个城乡供水进程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步伐,最主要的便是筹集村内管网建设的资金[4]。在建设过程中,上级应该予以相应的改造资金,但只能够满足少量村内管网建设,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乡村则需要自主进行资金的筹集。同时,为了保障建设后的村内管网能够适应一体化建设,应该对村内管网的建设与改造进行统一的规划、建造、监管。

(3)提高供水管理以及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整个建设当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监测与控制,安装实时监察装置,对问题的出现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要提升建设中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供水单位需要设立便捷的供水热线,组建解决供水问题的队伍,对居民在用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程处理。

(4)考核制度。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管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成立较为完善的多部门领导机构,对其人员的配备以及职能进行明确,便于解决在建设与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同时,要对整个供水工程进行考核,确保能够正常、安全供水,为农村居民的用水提供安全保障,推荐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几位突出的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减少不安全水质对农村居民身体上产生的危害,更能够加快整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方面,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发挥政府职能,对该工程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使建设者与城乡居民能够完全积极的投入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呈现了粗放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长江三角洲这样一个发达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与建设,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这些因素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阻碍。

近10年来常州东部地区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在常州市乃至长三角城镇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多中心、自下而上”的增长模式导致群体发展无序,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工业污染四处扩散、产业低层次同构以及内部恶性竞争等问题。本文试图以矛盾突出的常州东部为例,通过深入剖析发展中的优势禀赋与现实约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发展的相关思路与对策,探讨集约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

2常州市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禀赋与现实约束

2.1区域条件优越,自然文化资源丰富

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沿沪、沿江、沿湖、滨海以及沿基础设施通道等都成为了地方政府藉以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些城市集体显示出“沪-宁轴线城市” 的“上海指向”发展态势。常州市东部地处接轨区域经济的门户地带,拥有铁、公、水等便捷的交通条件,区位优势明显。

东部范围内保留了一些极具特色的生态文化资源――山、水、田、址等,其中主要有宋剑湖生态湿地、北塘河生态旅游区、黄天荡生态休闲区、芳茂山风貌区、圩墩遗址、寺墩遗址、焦溪古镇等资源。

2.2城市框架已经拉开,乡镇经济强势发展

常州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度增长,2001 -2005年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33%,超过了的中心城区18.81%的平均增速,地区与中心城区经济总量的差距不断缩小。常州东部一区四镇2008年GDP达248亿元,占全市比重达16.7%,与常州北部和常州中心区接近,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优势经济板块。

2.3土地利用破碎化,资源配置效率低

常州东部受到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行政区划的双重分割,用地空间分割较为严重.当地蓬勃的自发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低质量的城镇化进程,拼资源、拼能源、拼劳动力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盛行,出于自身眼前利益的考虑,多头招商,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导致一些建设成本较高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投资不足而无法兴建。

2.4城镇面貌不佳,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对称

近20年来常州东部都未能被列入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常州东部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已经催生了发展第三产业的需求,但这一初露端倪的需求却没有有效的载体。常州东部地区的“现代制作业与现代服务业”以及“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对称性越来越显著。

3常州市东部地区整合发展对策

3.1构筑功能完善的“东部服务中心”

城市的势力圈即为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城市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起着主导作用的地域,城镇势力圈划分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对分析现状和未来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划分城市经济区,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具有基础性指导意义。通过“城市势力圈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和预测构建常州东部服务中心CSD的可能性(图1)。

图1城市势力圈模型分析

因此,构建东部服务中心CSD的意义在于重构常州市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空间格局,将东部一区四镇(甚至可能是更大范围)的第三产业需求聚集于东部几何中心(含各行政单元用地),并配合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建设,构筑新型常州东部经济板块的核心区,带动整个常州东部地区的整合发展。

东部服务中心CSD的功能构成包括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服务业、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休闲、房地产业、轨道交通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包括动漫)、医疗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业、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

3.2打造“低碳城市”示范区

低碳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形式,建设“低碳城市”是新时期的主旋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常州东部的发展布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东部地区层面应做到区域公交网络(BRT和轨道交通系统等)与本地区的空间布局相适应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引导本地就业与居住的协调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钟摆交通和过多的小汽车使用;根据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水平来确定城市开发的强度,真正实现“公共交通引导开发”的低碳发展模式。

其次,东部各级城镇组团层面应提倡:以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避免单一城市功能分区的传统规划策略,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来实现短出行的城市;设计适合人与自行车使用的地块尺度,在此基础上提倡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优先顺序为:POD(步行导向发展) > BOD(公交导向发展) > TOD(交通导向发展) > COD(小汽车导向发展),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标。

最后,在社区规划层面应注意:避免形成大型低密度居住区和巨型单一功能居住组团,从而导致“只见楼盘不见城”的问题,在当前发展阶段下,采取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熟地开发的策略,控制居住用地出让的合理规模。

3.3科学引导产业发展与转型

为了科学引导产业发展与转型,通过分析城市产业结构,确定合理的优势发展方向,借助于区位商分析、行业比重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地区产业结构进行了大量探讨,从不同角度建立了多种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从而进行产业的组织和引导。

3.5.1基于本地优势产业规模积聚的产业集群

按照区位条件及产业园特点不同,未来东部产业主要向轨道交通产业园、钢铁建材产业园和横郑工业集中区集中,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链,对现状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的产业进行转型。

围绕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农村生产率发展水平、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按照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相结合、与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结合、与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与推动农村居民集中区建设相结合的总体思路,通过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建设,着力推动农村“三集中”,努力实施农村资源有效集聚与合理利用。

3.5.2综合社会、经济、环境目标,合理设定产业准入门槛

常州东部要摆脱粗放型的发展路径,就必须综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综合绩效评价,优先引进“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的产业,而对“高消耗―低产出―高排放”的产业设置准入门槛,对清洁能源等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设置绿色通道,使本地的产业发展逐渐走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4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郊旅游胜地

常州东部地区的几何中心位于沪宁高速和沿江高速的交汇处,是常州市对外展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成就的门户,这一地区具有构建常州“东大门”――东部地标的潜能,可对外展示新时期常州城市发展的独特理念和形象,其中的现代、高效、时尚等都将成为常州城市营销的有力途径。

同时,立足于东部现有旅游资源(芳茂山、宋剑湖、寺墩公园等),以东部区域整合发展为契机,提升资源优势,全力开发以“文化、生态、农耕、产业”为主体的旅游活动,打造地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并有可能纳入长三角的旅游度假及休闲观光目的网络。

4结语

城市的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必然是快速城市化地区,这些地区大多因循“多中心、自下而上”的增长模式,具有用地粗放扩张、工业企业遍地开花、污染治理困难、产业低层次同构等问题,并由此导致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群体发展无序,内部恶性竞争等。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集约利用土地,有必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的束缚,实行一定的自上而下的“干涉”,改变各自为政的小而全行政区经济,在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等方面实现统筹和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海啸,吴锦瑜.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

篇(8)

From the view of ecology, taking Kaili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for example, the paper studies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survey, analysis, planning. Analying the status of green space in Kaili City, putting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sugestting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for Kaili.At last i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mountainous city ecological green space system and how to construct the uniqu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mountainous city; ecological green spa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凯里市概况

凯里市位于贵州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东抵台江县,西抵福泉市,西南抵麻江县,南抵丹寨县,东南抵雷山县,北抵黄平县。东起三棵树镇挂丁南高村,西至炉山镇大田白腊村,地跨东经107°40′58″-108°12′09″,北纬26°24′13″-26°48′11″,长51.76公里,宽44.3公里。南起舟溪镇青曼情郎村,北至大风洞乡平良都兰村,占全州总面积4.3%,占全省总面积0.74%。凯里市原为炉山县,是一个以电子、轻纺、建材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现为国家乙类对外开放地区。在明清时期曾有“小京州”美称。凯里市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带,横跨黔中丘原和黔东低丘陵两个地貌区,总的地势是西北、西南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和东北部较低。全市平均海拔850米,最大高差近800米,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7.2%。

2.凯里城市绿地现状

2.1凯里市区建设用地现状

凯里市规划城区范围内现状建城区面积2489.77ha,人均建设用地为77.0m2。凯里市规划城区范围内,北面为湘黔铁路、株六复线,中部为凯麻高等级公路至西向东穿过;建设用地主要分为现状凯里城区的老城区、开发区及开怀三片以及的炉山镇,其中老城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等,其它还包括凯里电厂在内的一些工业用地;开发区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主要是包括凯里学院在内的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其它还有星云厂、红云厂、啤酒厂和中泰药业等工业用地;开怀主要为一些村民建设用地。炉山镇是凯里市域内规模较大的镇,包括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等,还有大量的工业用地,其中包括从凯里现状城区处搬迁至此的电厂、水泥厂等。通过对城市现状用地构成分析,凯里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均用地指标处于中等水平,但用地构成不尽合理,以相关标准对照,其居住用地标准偏高,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公共绿地指标偏低,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

2.2 凯里城市绿地发展情况

2.2.1 绿地发展的优势

1)城乡绿地稳步增长

虽然凯里整体的城市绿地率与国家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通过近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凯里城市绿地建设一直坚持量、质并举,实施大规划、大投入、大建设战略,全面有效地推进了全市的园林绿化和风景名胜区建设工作,全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城乡绿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市绿化面积扩大,精品项目不断增多,城市形象得到了较大改观,生态环境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公园绿地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积累,人均公园绿地指标较高。这种坚实、稳定的工作过程与绿化积累,对于认识凯里自身的绿化工作能力和潜力,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政府在绿化上的决策方向,是一种强大的潜在动力。

2)优越的生态环境基础

青山环绕、水网交织、背山面水,凯里市“江、山、水、城”的空间格局特征十分显著。大面积的山林植被提供了广阔、开敞的绿色背景空间,奠定了城乡一体、内外贯穿的绿地系统基本骨架,且市内水系众多,与长江紧密相联。独特的滨江生态环境和小气候条件,为凯里的园林绿地建设打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3)人文旅游资源地位突出

凯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化形态异彩纷呈,地上、地下熠熠生辉。人文景观的多样性特征为凯里绿地系统的建设注入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力。

4)广泛的群众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对居住、生活、工作环境的绿化要求、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对于城市绿化工作的开展有着良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同时,凯里市市民对参与绿化、保护绿化具有一定的意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有利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的实现。

2.2.2制约因素

除前述各类现状绿地存在的问题之外,凯里市在当前的绿地建设和规划过程之中,至少还包括以下制约因素:

1)城市绿地缺乏,老城区绿化基础薄弱,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置换为绿地的代价和难度较高。城市除利用河、塘、洼地等不宜建设用地增加绿地以外,旧城改造时必要的绿化用地的预留得不到保障,在城市中心拆房建绿尤为困难。

2)现状城市绿地建设未能有效地体现凯里的山地城市特色。

3)城市绿地总量不高,各类绿地建设缺乏系统布局,除公园绿地外,凯里的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及其他绿地建设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城市绿地缺口很大,数量和质量很低,使今后的绿化工作任务艰巨。

篇(9)

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城市和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强调了多元主体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城乡一体化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所提出的,意在平衡城市和乡村之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差异以及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一、我国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

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主要指的是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工业化进程的要求,城乡之间需要以一种和谐、平稳的关系进行融合、沟通,从而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城乡一体化主要包括:城乡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两类。这不仅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城市,不重视农村”的错误观念,更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经济,不重视社会发展”的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融合。②社会公共资源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流通和配置。③城市和乡村资源的相互利用。④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优化配置。

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涵,我们从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两方面进行分析。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趋于平衡,幸福指数相一致,并且城镇居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和机会,城市和乡村得到共同发展。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有:不断加快城市和乡村的建设水平和建设速度;不断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均衡发展;不断平衡城市和乡村的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协调城市和乡村的社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处于一致,技术、资源、劳动力、市场、组织等多方面的经济要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达到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有:不断完善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结构;不断发展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优化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沟通;不断建构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布局。

2.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

随着城乡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变化,我国对于城乡关系的发展战略也在不断规划和改善。首先,我国对于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由最初的“城市和乡村分别治理”到“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转变为“以工带农,以城促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另外,我国在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经济建设方面做出了众多努力,如:免征农业税、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实施农村免费的义务教育等。除了经济方面的建设,我国还在民利、政府体制以及基础事权等方面对农村实行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以减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优越感。

二、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分析

1.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范围

确定城乡一体化规划区域的范围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主要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①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主要范围应最先考虑经济发展最密集、潜力最大、经济基础好且活跃的地区。②规划范围应做到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相互融合和配合,最大程度地利用先天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③规划范围最好做好与城市的行政区域相吻合,以方便上级政策的传达和下级政策的执行和反馈,增加对农村区域的关注和重视。④规划范围时,要注意建设与保护并存。在建设新城区的同时不要忽略旧城区的保护,真正实现新旧之间的合理交替和相互转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实施,许多大型基础建设逐渐发展起来。例如:高铁、城际铁路的建设、飞机场的建设、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工作难的问题,更缓解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代沟,达到了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基础设施在建设时,要注意选址、整体架构、利用率等方面的考虑,以免出现打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幌子,谋取巨额利益,实现私利的现象发生。

2.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的空间结构

如何推断和预见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城市未来结构的发展变化是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重大难题。传统的做法一般为:依据城乡经济和社会的目前的发展速度,运用数学结构模型以及经济发展周期,推算出未来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但是,依照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来看,这种传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国针对北海以及珠海西区就利用了这种传统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规划。事实证明,未来几年北海以及珠海西区的发展并没有预期设想的美好,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和财力,还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制约了城市原本的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空间结构,我们要做到以点观面,从面观势。即从规模的建设转化为对结构的建设,使规模作为参考的指标,利用空间结构的弹性进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我们在传统观念中认为经济发展决定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影响规划建设。但是,我们忽略了影响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因素多种多样,例如:人口、资源、环境等。这些都是我们利用传统规律所无法预料的,更何况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不确定性、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可能。所以,城市规划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目前的经济水平以及可能出现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其他一些不可确定的因素,进行弹性空间结构设计,以符合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如果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且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其相应的农村和乡镇也会带来良性循环,得到充分的发展。相反,如果城市的经济发展自身就不稳定,且没有统一、明确的发展目标,相应的乡村就会遭到连累,影响乡村的本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会加剧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

北京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就可为我们做参照。北京的城市发展方向本应该向南,和直辖市天津连成一体,形成京津超级大城市。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直接导致了北京向北的发展趋势,如:建设了中关村、亚运村、奥运村等基础设施建设,由集中式转换为外溢式,直接影响了天津与北京两个直辖市之间的优势互补,造成“北京发达、天津困苦”的局面。由此以往,直接影响了天津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新时期,我们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城市和乡村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要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结束语

从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其重中之重是针对城乡关系做好优化措施,以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减少城乡之间的贫富差异,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群毅. 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06)

篇(10)

现代城市本身的发展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周边体系的发展,而为了能够使得农业现代化发展得到有利的推动,使得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能够大幅度拉筋,就必须要针对城乡统筹规划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只要城乡经济体系来往越发密切,那么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成为未来城乡发展的趋势。下文主要针对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关于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发展的新认识

在我国当前新时期阶段,为了能够让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得以更好的落实,就必须要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出发,进而以一个全新的规划理念来对于城乡发展加以认识和分析,在意识观念之中,必须要将城乡两者之间看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通过一体化的方式来对于各个领域加以整合、优化,而对于城乡有限土地资源所执行的利用措施,对于城乡产业体系之间的协调性有着极大的影响。

1.1关于城乡规划体系与规划范围的变革

要使得城乡管理一体化的模式得到推动,首先就需要针对规划体系加以改变。以往在进行城乡规划工作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将规划重点直接放在了城区的规划体系之中,而城镇体系本身的规划发展深入程度远不如城区发展程度深入,某些方面甚至仅仅只是在规模预测以及职能分工等方面加以规划,对于整体性的统一规划却没有较多的设计。一般情况下,土地本身所涉及到的规划工作就是在整个领域体系之中所进行的总体规划,其规划工作必须要基于土地本身的类型来加以预测、划分,如此一来,最终土地呈现出的规划管理力度和土地利用率也就远远不足。因此,城乡规划体系本身必须要采取更加完善的措施来加以创新,保证将规划工作涵盖到整个行政领域之上,达到总体规划的目的。此外,在规划的过程中还必须要为乡镇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工作,这对于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土地所有权与土地规划利用的变革

既然是城乡管理一体化工作,就需要落实到具体领域中来切实进行。我国城乡土地所有权归属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这个因素,真正执行一体化规划管理的实际操作并不强。因此城乡规划中,使用权与土地权需要分离,并且要保障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大前提下,根据城乡总体规划对土地的具体使用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利用。

1.3引导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链接

在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推行过程中,必须对城乡交通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考虑,如何推进城乡发展需要构建方便快捷的交通体系与顺畅的要素流通渠道。传统规划中重视城区交通建设,要改变这个现象建立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最大限度保障基础设施的合理利用与有效衔接,让广大乡镇能够及时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与新农村主义建设的理念充分结合起来,进一步对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进行改善,营造良好的人文发展环境与居住环境。关于公共服务设施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这样才能保障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

2.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实施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2.1培训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

就目前来说,大量的规划管理人员实际上都是集中在了城市体系之中,在乡镇地区或者是小城市中,所拥有的专业规划管理人员数量却是严重不足,并且普遍还呈现出专业素质低的情况,无法有效的承担起城乡规划一体化工作的责任。首先,要针对各个地区的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中的相关规划专业人员执行培训强化工作,让专业规划管理人员能够接受到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呈现出的需求,尤其是要让规划管理人员本身明白在规划标准之中所存在的差异性,让专业人才本身能够真正实现城乡规划发展。其次,部分管理部分也必须要为招贤纳才提供更好的政策、条件,进而吸引大量的优秀城乡规划管理人员,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一体化发展作出贡献。

2.2整合当前规划体系

就目前来说,在针对规划体系采取整合措施的过程中,必须要构建起一个能够对全乡地区加以规划的管理系统。在规划的过程中,要以大中小城市体系本身与周边城镇的协调发展作为最为基本的发展理念,进而使得发展规划理念得以完善。可以从城乡规划编制的办法入手,从规划上将农村与城市发展综合考虑。对当前规划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尤其是侧重城市建设的习惯必须得到改善,在制度上加强创新,尽快构建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而执行管理权由城市政府统一实施,对整个行政地区的统筹规划进行统一安排,将整个行政地区当作一个互相联系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对城乡各种资源与生产要素进行充分开放与利用,实现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有关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需要深入研究与制定,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得到村镇的重视,进而进行规划与引导。与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针对建设中心存要加强规划,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要做好空心村的改造工作,其中需要关注城乡之间的交通衔接与基础设施共享,力求尽快打造城乡快速通道。

2.3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对城乡规划管理的动态监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市建设的规模较大,对土地要求非常强烈。并且部分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监督机制并不完善,农民自身圈地乱用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使用、处理信息大部分都与空间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从动态管理到服务社会,对现状研究到规划决策,都与空间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RS与GIS技术为城市规划提供方便快捷,通过地图化与空间分析可视化的形势,为城乡规划管理所需要的分析、统计、查询、动态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手段。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时期环境之下,城乡要做到统筹规划的发展模式,就必须要做到信息渠道畅通、资源丰富、劳动力流动完善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并且要最大限度的强化城乡运作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协作以及互补,如此一来,才能够让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进行发展。城乡规划个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实际上就是要让城乡规划管理的领域之中原本所出现的城乡二元结构被完全打破。但是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再次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必须要在发生之前就有所预判,如此以来才能够更加全面的促进发展。

上一篇: 教育管理的原则 下一篇: 绿色建筑的理解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