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用技术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8 14:42: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医实用技术培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医实用技术培训

篇(1)

关键词 :中职信息技术 应用培训 策略

湖南省委、省政府2014年6月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应用活动、完成应用任务的综合能力。

一、研究方法

本策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访谈和实地调研。问卷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基本数据,第二部分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应用行为调查,第三部分是教师的信息素养及个人心理因素,第四部分是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问卷以纸质的形式向湖南A技校教师发放,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2份,有效问卷137份。调查对象中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30~45岁之间,学历以本科为主。文中的数据既有来自问卷,又有部分访谈和实地调研信息,既有量化数据,又有质的数据,保证了本次研究的有效性。

二、培训策略分析

教师培训如果要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首先需要有效的培训策略,即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需要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二是需要参训教师意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并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本章基于湖南A技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的调查,从组织、任务和人员三个层面对教师培训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引导教师正确的培训方向,增强培训效果。

1.组织分析

(1)教师培训组织形式。教师培训组织形式的需求依次是“面授+远程”的混合培训模式、集中面授、网络远程培训、“远程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方式。教师需求与实际研究相符,面授+远程的混合培训模式与其他培训模式相比更具有优势。在培训班级数量上,倾向于小班教学。近一半教师希望网络培训班级人数在20~50人之间,有38%的教师希望在20人以内,总体来看,教师希望网络班级人数能够控制在50人以内。比较赞同按照不同年龄、等级、能力进行分层培训,大部分教师倾向于按照专业进行分班,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组织形式趋于多元化。

(2)教师培训方式。案例教学、实际操作、实地考察仍然是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教师普遍接受的,其中网络教学、观摩、研习名师实录也逐渐得到教师的接受。总体来看,参训教师还是比较喜欢互动的教学模式,单纯的系统授课、自学都不能得到教师的青睐。

(3)培训师资。无论是培训主讲教师还是辅导教师,教师基本上都希望“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来担任。省市级教学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对于专家、高校教师的需求相对来说则比较少。另外总体来看,参训教师对于培训教师的要求还是较高的,需要培训部门在进行培训的时候能够遴选培训教师。

(4)考核措施。希望考核的方式依次是等级激励式(发证书)、实效式(依教师利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培训式(过程性评价)、表形式(平时表现,如:论文、电子作品)、传统式(笔试、上机操作)。

(5)培训途径。教师希望进行培训途径的选择依次是远程教育、教师进修学校、高等师范院校、任职学校,对于平时进行培训最多的高等师范院校选择排在了后面,说明在高校进修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工学矛盾等问题,选择远程教育的相对较多。

(6)激励措施。希望培训完进行的奖励方式依次是职称晋升、荣誉称号、高级培训、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奖金福利、教学评比得奖、行政职务晋级等。由此可见,教师总体还是希望培训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奖励,特别是职称晋升或一些荣誉上的精神奖励,对于一些自我提升的需求,所占比例较少。

2.任务分析

(1)培训课程设置与培训内容。培训课程的内容设置需求为“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希望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教师最突出的培训内容需求是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教育教学科研方法、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其次是新媒体教学应用、教学媒体开发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设备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也占了很大比例,并且普遍反映培训内容应该多注意实效性。总体来看,培训课程设置的需求是可选择的,培训内容希望是理论实践的结合,关键是能够对实践教学有帮助。

(2)参训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基础。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基础,否则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较弱的教师来说,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特别困难。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开始前,需要进行一定的摸底调查,对于基础较弱的学员,要提前进行平台的操作练习,这样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硬件环境的建设是开展培训的前提,硬件环境的不足是导致网络培训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湖南A技校已经在开展培训中加强了硬件投入。

3.人员分析

(1)个体特征方面。在教师队伍性别结构中,男教师数量多于女教师;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中,年龄在30~45岁的教师人数最多,基本上占到总人数的82%以上,说明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最大,年龄结构不同,对待该培训的态度也不同。

不同教师由于性别、年龄等结构的不同,也使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需求不同。通过对人员分析发现,该培训不能采取“一刀切”式的整体化统一培训,必须要考虑参训教师的个体特征,根据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另外在访谈中发现,该校领导者们提出教师水平层次不同,希望能分别对待,“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同,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要分别对待”“老师们技术参差不齐”“培训人员的水平差异太大,能力比较低,培训效果不太好”。

(2)存在培训需求过高及需求错位的现象。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对培训的需求过高,都希望通过一次培训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总希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需求进行培训。进行教师培训需求,并不是为了满足所有教师的需求,但需要解决目前最需要、最迫切的教师需求,实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另外还存在需求错位现象。例如在对考核措施的需求上,有的教师选择了等级激励式(发证书)进行考核,这与培训的初衷不符,发生了错位现象。在培训时间上的需求,有教师希望培训在假期幵展,有教师希望在学期中进行,反对占用教师休假时间。这也反映了部分教师学习动机不正确,不能以自己专业发展需求为着力点。

三、小结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加强中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这是中职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湖南A技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的调查,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策略进行了分析,这样能更好地解决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问题,对信息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一、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水平

(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采集务工人员信息,对辖区内所有在册的企业在岗农民工进行摸底调查。采集劳务市场信息,广泛联系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稳定的就业渠道。我校对全年的培训工作分时段作了科学划分,突出了各时期工作的重点,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经常与相关企业、乡镇村屯的领导一起探讨适合在岗职工、农民工就业的热门课程,以便更好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实施方案中对培训任务逐期进行分解,以确保培训任务顺利完成。

(二)加大宣传招生工作

在全区利用广播、电视、民间信息报进行招生宣传。除了借助一般的宣传方式招生公告,还多次在全区巡回流动宣传,在城区及全区各主要乡镇钉挂招生宣传公告牌,走村串户散发宣传资料5万余份。建立了城、乡、村三级招生体系,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招生政策,化解群众思想顾虑,提高思想认识,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教学是技能培训工作的重点。为提高培训质量,我校制定了相关的作息纪律和各种制度,并逐人签订培训协议。在学员管理过程中实行教师跟踪管理,随时了解掌握学员动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根据学员自身素质的差异,因人施教并注重实践。采取教师指导、企业实习、岗前实习三级递进的实习方式。当期不能学会的学员可选择重新学习,也可随时回校重新跟班学习。

(四)狠抓观念更新

部分受训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差,习惯于老经验、老传统,外出打工多为苦力,付出多而回报少。为了使学员扩大就业范围,增加收入,我们一方面努力让学员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能,一方面千方百计更新学员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学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品意识和创业意识,使之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务市场的能力,从而稳定就业机会,扩大就业范围,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五)建立培训档案

学员培训资料的整理与建档是整个培训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为此,我校由专人专责完善细化内务管理和入档保存。同时,还与劳动就业局联系,组织学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为合格者颁发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

(一)依托主导产业,明确培训方向

从主导产业大豆、玉米种植入手,围绕生产技术,结合自然条件和生产特点,突出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围绕优质、高效农业,推广优质品种,普及节本增效的先进实用技术。从有意识地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围绕各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如食用菌栽培、特色种植等。

篇(3)

加强镇街道农函大辅导站建设,及时补充好辅导站人员,不断扩大村级农函大教育点。充实“农函大讲师团”成员,提高教师讲课待遇,使农业、医药和环保等科技人员乐意为农函大教育服务。完善农函大考核制度,考核不仅要看办班数量,还要看办班质量和效果。召开镇街道科协工作会议,布置农函大办班任务,使农函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本领。

2013年在山区、平原和沿海举办雷竹、水蜜桃、蔬菜、草莓、家禽、家畜和水产养殖等农函大培训班50班以上。采用课堂面授和实地操作相结合的办班模式,办班到镇和村。把科普示范基地作为农函大教育的实践基地,对农函大学员进行实地教育,使农函大学员学有所思、学有所用,既动脑,又动手,把农函大所教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开展健康科普知识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

由于健康科普知识教育针对性和实用性强,适应农民群众的需要,很受农村中老年人的欢迎。邀请市中医院、人民医院以及市有关医院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医师为市农村的中老年人开展健康科普知识教育。2013年开办健康科普知识教育班22班以上,为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服务。

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篇(4)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残疾人劳动就业形势严峻。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和残疾人状况调查,省就业中心确定了“面向市场、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增强竞争能力”的残疾人培训指导思想。2000年3月,经省劳动保障厅批准,河南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举办了河南省特殊培训学校,开设保健按摩、手机维修、工艺美术等市场需求量大又适合残疾人特点的专业,开展职业培训。学校采用市场经济管理模式,教职员工全员招聘,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开办几年来,共培训学员1200名,学员毕业后就业率达95%以上。

同时,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还依托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委托河南省家电维修中心举办家电维修培训班,委托郑州绿城服装学校举办服装设计、服装裁剪培训班,都收到良好效果。

二、组织盲人培训和鉴定工作,促进盲人就业

盲人是残疾人中就业障碍最大、困难最多的群体,就业率一直很低。河南有盲人85万。省就业服务中心针对盲人触觉灵敏、注意力集中的特点,结合社会对保健按摩需求的不断增长,组织开展盲人保健按摩培训。河南省特殊培训学校每年都招收两期盲人保健按摩培训班,每期约100人。针对大部分学员文化程度低、基础差等情况,学校老师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举例子、打比方,反复教授;在按摩手法教学中,手把手挨个指导,让学员充分领悟手法的操作要领,树立信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技能。学校还定期聘请郑州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的教授到学校授课,向学员传授更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由于教学质量高,该校保健按摩专业学员毕业后供不应求,广东、汕头、杭州、郑州、厦门等地的盲人按摩机构争要学校学员,很多用人单位试用学员后,对学员的手法技能大加赞赏。

在做好残疾人就业培训的同时,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实施就业准入的职业培训标准,开展残疾人职业资格鉴定。2003年11月,河南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经省劳动保障厅批准成立,并在12月对省特殊培训学校的98名学员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技能鉴定,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

三、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农村残疾人培训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残疾人有近400万,由于受身体条件的限制,有近三分之一的残疾人家庭处于贫困状况。如何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与全省人民共奔小康,是省就业中心工作人员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认真调研和广泛征求基层残联及农村残疾人的意见,省就业中心确定了“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举办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让农村残疾人掌握几门实用技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的工作思路,并积极争取省财政经费。2001年以来,省就业中心利用财政资金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举办了数期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

豫西山区资源丰富,贫困残疾人较多,省就业中心在洛阳举办以食用菌、药用菌、中药材种植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焦作是四大怀药的故乡,又被蒙牛集团定为奶牛养殖基地,省就业中心就在焦作举办怀药、大棚蔬菜种植及奶牛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理论讲解,又有现场实习观摩,同时,对学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的信心,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教育,激发学员学习热情,鼓起学好技术、发展经济的勇气,使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很多学员学成回家后,利用所学技术,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不仅自己致富,而且还带动周围群众致富,成了致富明星。

四、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库,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篇(5)

中医适宜技术是医药卫生行业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创新、积累总结形成的"简、便、验、廉"且不以药物为主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以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提供的、社区居民愿意接受的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实用技术[1]。为使这些投入少、见效快,可以迅速提高基层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同时迅速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方法[2]得以有效地推广应用,各地都选择了适合当地的推广模式。如重庆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模式为: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项目负责人积极组织协调,项目研究与推广组的中医专家直接实施技术推广培训,各级医疗技术人员积极接受技术培训推广的模式[3]。江西省认为本省中医适宜技术最佳的推广模式为"政府主导+协会组织+市场导向"的综合推广模式[4]。虽然各地推广模式略有不同,但都是由政府主导,各基层单位医生为受训的主体,各基层单位在整个推广过程中基本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推广应用情况也不尽人意。为寻求更完善、更实用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方案,本中心开展了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中医医师间互教互学式推广模式,并进行了效果评价,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中医适宜技术在中心内推广前后,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患者数量、应用适宜技术医生人数、中医师人均开展适宜技术数、中心内开展适宜技术数量及应用适宜技术治疗病种情况。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前后中医科业务量变化情况。

1.2方法

1.2.1中心内适宜技术推广方法 中心成立适宜技术推广小组,负责寻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上海市推广的适宜技术规范,根据培训前中心适宜技术开展情况确定每位中医师应该准备的培训课件,经中心内上海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员及经过专业培训的中医师审核通过的课件作为中心的培训课件,自2012年12月开始,每周三中午集中进行培训,所有的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验收,自2013年2月全面开展中医适宜技术。

1.2.2数据收集 中心在门诊医生工作站中开发了中医适宜技术应用统计软件,平时医生在门诊应诊使用中医适宜技术时,只要选择适宜技术名称及备注,患者的基本信息会从医保卡自动读取,医生的信息从医生的工号自动收集。软件还能根据管理者的需要自动生成每月汇总表及患者明细表。本次调查收集的数据为2013年2月~7月及去年同期的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数据。中医科业务量是从中心信息科每月统计的各科室业务量报表中提取中医科业务量。

1.3统计方法 所得到的数据均为Excel形式,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人数明显增长 中心内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前后,适宜技术服务人数由推广前的194人增长到推广后的2111人,增长988%。患者的平均年龄及治疗患者的年龄段无明显变化(见表1)。

2.2中医人员业务能力明显提高 中心内适宜技术推广后,中医医师业务能力明显提高,应用适宜技术治疗疾病的医生由推广前的7人增加到9人,增长28.6%;人均应用适宜技术的数量由5种增加到12种,增长140%;中心共开展的适宜技术数由12种增加到30种,增长150%;中心应用适宜技术治疗的疾病种类由9种增加到22种,增长144.4%(见表2)。

2.2中医科主要业务指标显明增长 中心内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后,中医科业务增长明显,主要业务指标针刺、推拿、拔罐、穴位敷贴、耳针、中药熏洗、中药熏药分别增长31.3%、32.7%、53.6%、14.2%、576.1%、167.5%、142.5%,只有穴位注射较去年同期减少10%。主要业务指标合计较去年同期增长41.2%(见表3)。

3 讨论

3.1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有利于中医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通过本次调查知,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后,半年内中医科应用适宜技术服务患者数量增长988%,中心应用适宜技术治疗疾病的医生增长28.6%,人均应用适宜技术的数量增长140%,中心共开展的适宜技术数增长150%,中心应用适宜技术治疗的疾病种类增长144.4%,各项指标与推广前比较均有明显地提高,说明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与张云兰、杨竹、王润华[5]及程薇、房耘耘、石学峰等[6]的调查结果一致。

3.2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利于中医科业务量的提高 通过本次调查知,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中心中医科业务增长明显,主要业务指标针刺、推拿、拔罐、穴位敷贴、耳针、中药熏洗、中药熏药分别增长31.3%、32.7%、53.6%、14.2%、576.1%、167.5%、142.5%,主要业务指标合计较去年同期增长41.2%,与石学峰,程薇,房耘耘等人调查的县综合医院、县中医、乡卫生、村卫生门诊量增长23.27%、34.24%、69.13%、13.33%[7]增长比例略有不同,但均有明显增长,说明适宜技术推广中医是促进业务增长的重要因素。

3.3社区卫生中心主动参与的适宜技术推广模式是以往各种推广模式有效、必要的补充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领导的重视程度、技术的疗效、老百姓的接受程度、收费价格、医生的技术水平等[2,8-9]。虽然各地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但效果均不理想。本中心也面临着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问题,每次中医医师开会及与中医师单独面谈时,他(她)们总是找一些似乎很有道理的借口。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中心在适宜技术的应用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所以中心决定在内部进行互教互学式推广模式,可以同时解决领导重视、技术欠缺、医生水平等问题。通过本次推广应用的效果知,院内互教互学式推广模式可作为"政府管理,项目负责人组织,专家培训,医疗技术人员接受培训"和"政府主导+协会组织+市场导向"等推广模式有益、必要的补充。

参考文献:

[1]申长虹,陈子霞,徐霖,等.天津市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1053-1054

[2]傅聿铭,杨永利,施学忠.河南省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影响因素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8,7(29):61-63

[3]曹文富,杨竹,唐成林,等.重庆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模式分析[J].医学信息2010,11(23):169,172.

[4]张建文,饶新华,林少龙。江西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模式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6):4-6.

[5]张云兰,杨竹,王润华.重庆市推广五项农村中医适宜技术的反馈信息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疗,2010,13(13):1409-1411.

[6]程薇,房耘耘,石学峰等。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对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影响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32-35,40.

篇(6)

答:最难的应该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中医疗保障难度最大。因为穷人怕生病,特别是大病与慢性病费用高时间长,保障困难。

(二)脱贫难度大的乡村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比例?

答:脱贫难度大的乡村是绵虒镇,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比例是30%。

主要措施

(一)2017年以来,县里得到的政策支持比以前有哪些明显变化?有哪些资金支持?比2017年有哪些变化?

答: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项目四到县”,产业扶持周转金、危房改造(藏区新居)、易地扶贫搬迁等相关政策已实施顺利,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深入推进,为藏区农户专门优惠实施的农户科学储粮项目,受惠群众达到11600户;林业扶贫政策正加大力度持续推进,大部分的贫困户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二)扶贫资金整合使用情况如何?遇到哪些问题?

答:今年全县财政扶贫资金共年度计划投入6072.48万元,年度计划整合资金3918.88万元,其中今年计划退出16个贫困村,在脱贫攻坚项目整合投入资金1.57亿元。

存在的问题:扶贫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需要,贫困县统筹整合资金用于脱贫攻坚的难度仍然很大。

篇(7)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53-04

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日益推进,福建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人才匮乏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给福建省医药类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相互促进。到2015年,实现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与年培训规模大体相当,把高职院校建成区域、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应用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继续教育中心。”作为医药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医药成人教育如何准确定位、办出特色,提升成人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2005年由福建医药学校独立升格的公办高职院校,隶属于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学校在1985年就设立了成人函授部,开办成人中专函授教育;1997年起与福建经济干部管理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联办了大专函授;随着海西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医药人才提出大量需求,2008年开始自办成人大专函授教育,并与沈阳药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联办成人本科函授教育。学院不断拓展成人教育服务功能,服务海西生物医药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着很多影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成人教育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成人教育极大的发展空间,但社会上仍把成人教育看作“次等教育”、“二流教育”,许多省份包含福建省在内的成人函授教育均没有给予生均财政补贴,对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为此,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有限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用于应对不断扩张的全日制办学,而把成人教育看成是高职院校的“副业”,在教育资源配置、硬件设施投入和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成人教育开发教育培训项目、拓展培训教学点、招生改革等后继乏力,影响了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

(二)非学历培训缺失

当前,高职院校举办的成人教育基本上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包括高职专科函授,与本科院校合作的专、本科函授和网络教育等,职业准入培训、岗位职业能力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仅占很小的比重。近几年来,福建省医药类高职院校能为社会提供的非学历培训项目,基本上是与社会劳动保障部门、行业协会(学会)合作开展的职业准入培训,如职业技能鉴定等,在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开发创新培训项目方面缺少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导致有限的岗位职业能力培训项目对社会从业人员吸引力差,社会反映冷淡。一些实用性强、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如执业药师资格培训、“qa、qc”等质量控制人员资格培训等,大多数由政府职能部门直接提供给社会;国家计划安排的“三农”培训工程,如中药栽培技术、中药加工技术等,由于管理体制、利益驱动等种种原因,高职院校难以拿到此类培训项目;高层次培训项目,如“职业经理人培训”等因缺乏品牌实力,难以与区域本科院校抗衡;而为企业、为“三农”服务量身定做的培训项目由于开发难度较大、经济效益难以立竿见影,高职院校主动开发的积极性不高。所以,非学历培训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

(三)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一是高职成人教育的计划下达和招生录取都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由政府职能部门下达,招生由省级招生部门负责。高职院校在成人教育专业设置、自主招生、教学点设置等方面还依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全方位政策扶持和指导。二是当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也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蓝本,教学模式与知识结构没有突出“成人

、“职后”、“应用”的特点,总体上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导致成人教育学制刚性、教材匮乏、内容空泛、方法陈旧,教师在有限的面授时间中满堂灌输,重知识理论传授、轻能力培养,实践性、职业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成人职业发展的需求,无法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都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办学理念,构建现代成人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辐射能力的重要载体,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平台之一,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办学活力的重要体现。高职成人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效益、办出活力,学校的决策层和职能部门必须创新成人教育办学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变单一的学历补偿教育模式,拓展发展空间,将成人教育纳入学校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在资源配置、硬件投入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统一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具体计划,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让成教学员享受到高职院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优质的管理服务。基于这种认识,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海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面向农村、行业和企业培训为重点,坚持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主动为海西生物医药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构建“技术培训+学历教育”的多元化成人教育体系,把成人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大力推进“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继续教育中心”的建设。

(二)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成人教育办学质量

推进管理模式创新成人教育本身是一个多样化、开放性的教育体系,具有业余性、分散性、自主性、自学性的特点。福建省医药行业成人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分布在“三品一械”的生产、检验、流通部门,脱岗学习时间有限,工学矛盾突出。这就要求医药类高职院校在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兼顾成人教育的特点,充分考虑在职人员学习时间的特殊要求,采取灵活多变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采用个别辅导、集中面授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现场答疑与网络教学配合等教学方式,确保成人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推进学制管理创新,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学分银行”等举措,适应成人学习特点,满足成人学习需求,确保成人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还要进一步改革成人教育考核评价方式,采取“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相结合;对于专业技能性考核应提倡现场操作的考核方式,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技能操作;在评价人员构成上,除授课教师外,还应包括成人学员的领导以及同行职工代表等,突出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一是要根据海西生物医药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充分利用与台湾地区的“五源”优势,引进台湾高职院校营养保健、运动康复、美容保健等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成人教育示范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二是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要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使其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等特点。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本专业最新成果、能使成人增长岗位核心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能。三是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技能鉴定融合,依托学校或者地方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如中药专业的成教生毕业时获得中药调剂员证书、医药商品购销员证书等。四是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解决成人学习中的路途距离问题和工学矛盾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和视频,建立网络学习平台,通过e-mail进行教与学互动;通过网络“bbs”平台发贴交流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联络;通过“qq群”对话等方式进行实时咨询与辅导。五是加大教材建设。组织行业企业、学校中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根据行业特点,渗透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编写出具有地方特色、符合高职成人教育要求、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教教材。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应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一是规范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管理队伍建

设,建立一支熟悉成人教学规律、乐于奉献的成人教育管理队伍,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建立一支既精通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学历教育、非学历技能培训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成人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三)构建多元模式,提高成人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要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改革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构建符合成人特点和适应社会岗位层次多元化需要、灵活多样的成人教育模式。这是高职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的出路。

实施联合办学战略,开展学历教育工作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来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断进入各就业岗位,给社会人员带来了提高学历的压力。在此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只有向更高学历层次发展,才能满足社会成员对于继续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必须照顾本区域中小企业初、中级人才学历偏低的问题,想方设法拓展办学思路,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多层次的办学格局,构建成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为此,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不仅积极探索与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省内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或校际联合开展“3+2+2”(三年制高职+两年本科+两年硕士)培养专业硕士试点,还进一步加强与台湾高职院校的合作交流,探索与海外院校、教育机构开展联合办学新模式。

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网络高职院校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就必须着力构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的开放式培训体系,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服务网络。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在福州保健品化妆品检测中心、厦门生物制药中心工业园区等大中型企业举办教学点(培训中心),组建行业继续教育中心,实行“送教进厂”;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充分借助“政行校企”合作平台,与国家部委和行业协会、学会合作,引进行业企业急需的职业资格考证培训,进行“订单式”非学历培训,如连锁药店店长培训、车间工段长培训等;加强与省内外生物医药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共建融实践教学、产品生产、社会服务与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托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为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如质量管理人培训和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化学检验工等职业技能鉴定。

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提升,农村转移就业人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日渐突出。高职院校要积极投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同时使高职成人教育直接进入为“三农”服务的大市场。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与柘荣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培养中高职药学技能人才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与“中国太子参之乡”柘荣县政府合作,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太子参栽培实用技术培训”、“太子参遗传育种技术培训”、“贮藏与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让农民掌握中草药植物引种栽培、育种,中草药销售与管理,技术开发推广等。以农民为中心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武夷山齐云峰自然博物园合作组建中药实训基地,集科研、科普、教学、旅游、休闲、养生保健于一体的药用植物博览园,为农民工转移就业开展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训,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开展有社区特色的专题培训高职院校要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参与到社区服务,把高职强项延伸到整个社会。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社区卫生院、养老院、社区活动中心等为平台开展中草药真伪鉴别培训、药物的配伍禁忌培训、合理使用抗生素培训、科学选择保健品培训、药妆知识培训、运动康复保健培训等活动,深受社会好评。

开展对口院校支援培训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双师型”师资队伍优势,利用学院的教学设备、设施,定期通过交流研讨、举办师资培训班、共享网络资源等方式开展对口院校支流活动。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通过对口院校支援,为新疆昌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福建工贸学校、柘荣职业技术学校等职业院校培训教师,培养学生,促进区域医药类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

(四)创新管理体制,实现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

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和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立教育培训现代管理体系的项目开发流程:(1)开展市场调研,形成调研报告。(2)了解潜在学员或拟招生对象,甚至学员所在单位对培训的需求和要求,确定培训目标。(3)制定培训项目策划书和实施方案。(4)实施教育培训与教学活动。(5)进行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了解学员的反馈信息、意见及建议。(6)对教育培训项目进行总结和持续改进。转变以往成人教育的办学思路,变成主动适应和满足学员及相关利益方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保证成人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教育培训项目对学员及所在组织产生的效益。

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管理制度,梳理各项管理流程,制定各项工作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做到培训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成人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规模和质量。

建立合理、科学、执行流畅的内部管理激励机制,尤其在新开发项目上给予灵活的机制和优惠的政策,鼓励教学系部参与开拓新项目,在统筹兼顾下,充分调动学院各部门和教师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院校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院校机构设置的实际,对各职能部门进行优化资源调配,提高成人教育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在目前形势下面临着种种困难,但只要我们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加强内涵建设,拓展成人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主动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必将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超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和策略[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1):123-125.

[2]旭仁其木格.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60-62.

篇(8)

身残志不残 走上从医路

勤奋好学的陆兆友,小学、初中期间,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上高一时,因看到同学们蹦蹦跳跳,青春期的他自卑感油然而生,加上家庭贫困,无奈泪别校园,辍学回家,开始挣钱养家。

农村的孩子,又是残疾人,能干什么呢?最初,陆兆友对前途茫然无措。

然而,在家人的帮助下,陆兆友开始学习当时比较热门的裁缝手艺。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后,买回布料加工成成衣,再到集市上去卖,一年下来能挣三四千元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但好日子不长,父亲患病,弟弟疯癫,家境每况愈下,又是收不抵支。

面对困境,20岁的陆兆友提前成熟了,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继承家族世代相传的中医,发挥特长,当一名医生。陆家原来是中医世家,后因历史原因中断了行当,陆兆友从小受到熏陶,有一些中医基础。

通过函授,他参加了齐鲁大学中医班的学习,1992年取得了资格证书,成为一名乡村医生,月收入能达到1000多元,几户是当时同龄工薪阶层收入的七、八倍。有了一门当家技艺,家里的生活也渐有起色。后来,为父亲治疗食道癌又花去不少钱,父亲1995年去世时,家中负债3万多元。

重担,就像一座大山,再次压在了陆兆友身上,他日思夜想发财的路子。1996年初,他离开新婚燕尔的妻子,远赴河南郑州从医挣钱,3年间省吃俭用,还清了所有债务。

投资五百万 发展金银花

经过在外多年的磨砺,陆兆友眼界宽了,经济意识强了,经过多方考察,他决定投身运输行业,1998年,他借款50多万元,购买了第一辆运输车。

拖着双拐跑运输,在常人看来,是何等艰难。再难也要干,陆兆友克服腿脚不灵便的困难,学会了驾驶。为了多挣钱,他和雇用的司机替换开车,人歇车不歇,常常是24小时连轴转。由于他诚信经营,货源渐渐多起来,两年后又添置了第二辆运输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3年,陆兆友在河南南阳被车撞飞20多米,整整昏迷了5天5夜,住院后,身上绑满了钢板,幸运的是,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挺了过来。养伤5个月后,他又购买了第三辆运输车,次年,第四辆车也加入他的运输车队,这时,他一年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但中医、中药材始终是他心头难以割舍的惦念。从事运输业的第10个年头,即2008年,陆兆友毅然处理掉所有车辆,开始种植中药材。他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体力逐年下降,运输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而中药材行业是自家的老本行,几年来,自己利用跑运输之便,一直关注这个行业。平邑是金银花之乡,全国60%的金银花产于这里,近几年金银花价格行情又一直看好,他认为,搞中药材行业潜力将会更大。

陆兆友拿出多年积攒的500万元,注册成立了山东振兴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他抓住金银花价格有高有低的市场行情,适时购进卖出,第二年就赚了500多万元。

严把质量关 形成产业链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中药材“少了是宝,多了是草”,价格暴涨暴跌一直是这个行业难以避免的现象。尽管目前金银花市场行情很好,但陆兆友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指标成分不明等问题频出,只有建立自己的药材基地,生产出质量稳定可控、绿色无污染、安全有效的优质药材,才是长久之计。

陆兆友开始调研市场,以减少中药材生产的盲目性。2009年,他牵头成立了联邦中药材种植协会,吸纳了400多户药农入会,以“公司+基地”的模式建设有机中药材基地,从源头上严把中药材质量关。同时,他和外地客商合作,由他提供技术、种苗,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建立金银花种植基地,面积近万亩。

为提高科技含量,陆兆友又先后同青海科技大学、南京中药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中药产品,提高附加值。 2010年,陆兆友经营的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年销售收入高达5000多万元。

如今,陆兆友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的厂房在当地工业园建成,加工车间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成为当地集中药材种植、育苗、购销、深加工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中药材市场瞬息万变,有的人因药材价格暴涨而一夜暴富,也有不少赔掉了家底。陆兆友坚信,只有把产业链不断延伸,才能抵御市场风险。

致富不忘本 援手助他人

多年来,陆兆友坚持做事先做人,踏实做事,诚信经营,对周围人能帮则帮。青海科技大学一位教授想在当地进行金银花培植实验,慕名来找陆兆友。陆兆友爽快地答应下来,不仅无偿提供了2万多棵金银花苗,还亲自送到青海。后来,那位教授介绍陆兆友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拓宽了陆兆友科研方面的人脉。

陆兆友的企业中有不少残疾人。中药材的除草、采摘、收购、挑材、切片、加工等工序,因肢体的活动量不大,很适合残疾人干,陆兆友便把这些岗位优先提供给残疾人。他说:“我作为一名残疾人,深深地体会到这个群体生活的艰辛。有时,对残疾人的帮助并不需要很多钱,他们需要的是一份爱心、一个机会、一份技能,是生存的勇气和生活的希望。”对一些住在偏远地方或者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陆兆友也会无偿提供苗木、技术,优先回收他们的中药材,想办法增加他们的收入。陆兆友的做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他创办的公司被列为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

苦难,是强者的垫脚石,是弱者的绊脚石。是被垫得更高,还是被绊倒趴下,就看自身的勇气。陆兆友一次次面临磨难,却又一次次从磨难中走出,面前的一个个困难,仿佛是上天有意安排的锤炼,一次次拓展着他的人生格局。从一个肢体不便、负债累累的残疾人,到身价千万、产业辐射多地的企业家,陆兆友身残志坚,从未向命运屈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们,是否首先需要学习陆兆友的勇气,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然,外在的帮扶作用终归有限,靠自己的肩膀,才能撑起一方晴空。

篇(9)

一、我县科技特派员现状

我县共有107名县级科技特派员,来自农业、林业等部门具有初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达95%,有一技之长,相当于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乡土拔尖人才有5%。主要职责为: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林、茶、药、菌等优势和特色产业进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科技培训帮扶、推动实现农科对接和扶持发展合作等,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

我县还建有两个省级特派员工作站:祁门县祥源祁红茶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立于2015年3月,工作站单位为祁门县祁红茶业有限公司,现有驻站科技特派员8人。祁门中药材组织培育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立于2016年3月,工作站单位为黄山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有驻站科技特派员7人。两个工作站主要以企业现有产业化为基础,利用我县祁红产业、中药产业等优势资源,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各高等院所技术支撑,发挥专家团队的技术力量,在新产品开发、基地种植、生产加工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实现企业增值增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实现产业脱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扎实开展科技扶持工作

1、抓好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与创业辅导。

一是科技特派员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送科技下乡、开展“家门口学堂”送科技等活动,每年举办特色产业专题培训班,开展特色产业种栽植技术培训,推广实用技术。2017年,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95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95人(茶叶生产50人、肉羊生产50人、淡水池塘养鱼50人、中药材生产45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农资经销员50人、电商人才50人)。培训特色种养业贫困户1781人次、新型经营主体280人次。

二是邀请专家授课。邀请了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做《祁门县药用植物资源及代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药生物技术与中药质量》专题讲座,编印常见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2000余份,发放给农民,引导农民种植中药材。

三是开展科技扶贫宣传工作,科技特派员携带中药材种植宣传展板、宣传单页,利用晚上时间,开展“农村小课堂”活动,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中药材种植技术。

四是依托特派员工作站开展培训。2017年中药材组织培育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期次,培训贫困户、专业户、种养大户农民共150人次,开展科技特派员实地科技服务100余次,发放最新中药材种植技术资料1500余份。祁红茶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组织专题培训5场,受益300人次,培育农村新型技术人才20人,进一步提升了现代农业操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

由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牵头组织实施了茶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红茶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技术、皖南道地珍稀中药材良种繁育与产业化等项目、承担省科技重大专项及人才团队项目4项;推广《祁门红茶清洁化初制厂建设规范》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全县已经新完成30家村级茶叶初制厂改造;推广中药材白芨、石斛、金线莲等3项新品种及其组织培养新技术的应用,共生产白芨组培育苗1500万株和石斛组培苗20万株,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通过科技特派员+农业专业协会(基地)+农户机制,促进了茶叶和中药材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3、创新服务机制采取有效的扶贫措施。

一是完善特派员工作机制:我县年初下发《关于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助力扶贫工作的通知》,选派一批县级科技特派员赴31个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并签订协议,明确责任,实行动态管理,开通服务热线,定期到田间地头服务指导。开展科技培训帮扶,鼓励农民参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设施的运用,培育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民技术员和科技致富带头人。推动实现农业与科技对接,扶持发展合作组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推进示范基地培育和建设的同时,通过跨村跨乡服务,扩大先进适用技术的覆盖面,使基地的示范典型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158名农技人员联系服务1580名科技示范户;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实现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

三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选择和培育一批优势明显、基础较好、带动性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家庭农场28家、专业大户15户。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336家(联合社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4家,市级示范社12家;家庭农场110家,其中省示范农场8家,市级示范农场3家;专业大户265家。

四是通过产业化联合体带动:祁红茶业公司于2015年3月份牵头成立了祥源祁红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目前成员户有12家,其中龙头企业1家、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10家,建立起了紧密的产业、要素、利益联接机制。联合体通过对组织内成员和农户进行培训,提高高效生态茶园建设管理水平。

五是通过整合资源带动:通过“流转”经营管理形式,祁红茶业公司在祁门县箬坑乡石舜村完成2000余亩荒山流转和道路占地征用合同签订,以及历口环砂200余亩低产茶园流转,并优先吸收贫困户参与基地建设。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时,峰源科技公司优先安排贫困户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劳务,优先租赁贫困户的土地。

六是合作经营利益联结:祥源公司除了流转经营之外,还采取了与农户合作经营模式,主要是在茶园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与农户签订统防统治管理协议,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高于市场行情价格优先收购,并同时实行二次返利政策。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茶叶品质,也有效地提高了农户收入和积极性。

三、取得的成效

祁门为安徽省第一林业大县,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种资源丰富。由于历史的传承,加之多年来的培育,特别是近年来的科技推广,形成了一批品质优、市场广、效益好的特色农林产品。通过科技特派员工作,特色产业规模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

1、茶产业:茶叶生产较快增长。我县2017年生产茶叶6530吨,实现产值6.99亿元,同比增长10.86%和31.01%,均为两位数增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茶叶收入4721元,比上年增收1093元,约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茶叶品牌持续扩大。“祁门红茶”公用品牌以27.35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8年荣膺十强品牌,入选“2017年中国茶叶最具带动力三大品牌”等。祁红种植标准化进一步改善。2017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4150亩,有效认证有机茶园0.89亩,全县累计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茶园达11.9万亩。4万亩茶园实施了茶园绿色统防统治示范建设,1.5万亩茶园推行机械化采摘。生产清洁化继续推广。5000亩茶园完成标准化生态高效茶园改造,30家初制厂通过清洁化改造验收,切实从源头保障了茶叶加工的卫生安全和生产效率。

2、林业产业。着力扶持发展林业特色种养。2017年以来,全县共打造油茶、香榧、毛竹等示范基地10个,发展木本油料及特色经济林。全县56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通过苗木栽植、生产用工、山林土地入股、扶贫贷款补贴等措施带动645个贫困户发展林业特色种养业,促进贫困户自主创业,更新就业观念,不断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早日脱贫目标。

3、中药材产业。林下经济复合经营。坚持科学发展,提质增效,重点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立体复合经营。新建新安镇2000亩道地中药材、2000亩杜仲林低改、塔坊镇1500亩油茶林下黄精、大洪岭林场2000亩杉木林下黄精等千亩以上示范基地4个,以及闪里镇瓜蒌药菊、平里镇白芨、凫峰镇覆盆子、新安镇前胡等百亩以上示范基地15个,累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60.5万亩,实现产值29.28亿元。培育优质药材种苗。培育良种壮苗是中药材种植规模发展的基础。峰源公司与安徽省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国家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开展白芨、祁术、石斛等名贵中药材苗木培育,新建育苗车间3000㎡、苗圃地100亩、驯化大棚22个,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智能恒温无尘控制育苗,已经生产白芨继代组培苗700万株。仙寓山公司在安徽省中医药大学专家的指导下,新建苗木基地50亩,利用野外自然条件培育祁术、黄精等中药材苗木,为中药材大规模种植提供优质种苗。

4、贫困农民增收。2017年完成全县特色种养业产业发展达标贫困村21个、产业发展达标贫困户1640户、“一村一品”专业村9个。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13058个,支持特色种养业扶贫总资金5580万元,实现31个贫困村项目、资金全覆盖。全县有258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带动贫困村31个、贫困户4358户。全县通过苗木栽植、生产用工、山林土地入股、扶贫贷款补贴等措施带动645个贫困户发展林业特色种养业。促进贫困户自主创业,更新就业观念,不断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早日脱贫目标。一是峰源公司在平里镇贵溪村建立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示范基地30亩,为贫困户脱贫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祥源公司完成2000余亩荒山以及200余亩低产茶园流转,合作茶园面积达1万余亩,涉及面覆盖8个乡镇,为保障农户收益不减,公司采取流转费按年分期支付,优先用工的长效扶持方式。全年共支付流转费、物资补助及劳务用工费达百万余元。

四、存在问题

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科技特派员大多数为机关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福利待遇较低,无额外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2、农技人员的知识有待更新,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了解不多,跟不上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与现代农业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

3、工作创新机制还有待完善,信息化程度低,服务的方式、方法有些滞后,工作成效体现不明显。

4、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够。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实质性政策和措施支撑。无激励机制,相比和企业外聘的科技人员吸引力不强,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作用的发挥。

5、科技特派员项目经费不足,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影响特派员工作迈上新台阶,建议加大资金扶持。

五、下步措施

1、完善和落实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激励政策,提高工作积极性。

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发挥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示范和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的总体要求,以“科技富民、惠民”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生态产业、乡村社区化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等工程为突破口,从村、乡镇、县市区三个层次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农村的科技典型。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末,重点培育3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15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3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使示范(试点)区域内科技进步贡献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民收入增长率等有较大幅度提高,科技型涉农工业有较大发展,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社区建设与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努力成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三、基本原则

(一)突出区域优势特色。围绕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瓜菜等十大特色产业,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为重要内容,推进优势主导产品和特色企业向示范(试点)区域集中,建立企业研发机构,聚集高新技术,培育特色优势名牌产品,形成产业群(链)。

(二)坚持技术综合示范。发挥科技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技术集成应用,提升创新与科技服务能力,形成多种科技活动整体推动示范(试点)的格局。

(三)政产学研金民结合。加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的政策性引导。优化农村科技创新环境,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到示范(试点)一线创新创业。明确示范(试点)的技术依托单位,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利用市场机制、产学研结合,为示范(试点)服务。利用农业科技贷款,吸纳民间资本,推动示范(试点)工作。

(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育“科技能人”,带着农民干。立足农民实际需求,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协作程度,激发农民对科技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农民使用技术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农民享受科技带来的富民、惠民成果。

四、重点任务和示范内容

(一)重点任务

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重点推进七项任务。

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强化产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为载体,实施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一特色”为重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工程,建设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政产学研金民”结合,有针对性地引进、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促进专业化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开发综合效益。

2、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引导现代农村社区发展。围绕农村社区化目标与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饮用水安全和污水处理、农林生态和农民生活环境整治、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材和建筑、低成本卫生设备和药物特别是中医药、低成本文化设施和民俗文化保全、社区规划建设和村镇优化布局、社区和村镇动态监测和功能提升等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设施相对优良、环境相对优美的现代农村社区。

3、开展重大应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围绕农村、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应用技术问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示范(试点)单位联合进行科技攻关,解决良种、良法、加工、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建材、节能型建筑、循环生产、农业节本技术、健康种养殖技术、土地修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重大应用技术问题,获得一批实用技术,进行技术推广。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市级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基地,推广粮食丰产技术及操作规程,辐射面积100万亩。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平台、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构建科技知识进村入户的实时服务信息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数字化乡镇科技示范(试点),加强农村社区信息化技术、社会事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农民生活信息化。优化信息服务质量,丰富信息服务内容,提高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5、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星火培训基地(学校)和各类职业学校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对示范(试点)单位开展农业科技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经营能人、技术“二传手”等“科技能人”,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和影响,使周围的农民掌握一些实用技术,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6、构建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坚持多元化方向,结合实际,引导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等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博览交易会等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制度化的技术支持渠道,建设咨询服务专家队伍,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形成农村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7、大力发展涉农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工业拉动农业为目标,鼓励非农企业大力发展涉农工业,培育大宗农产品用户企业,进而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增加农民就业。在涉农企业中建立省级研发中心,培育成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示范内容

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分别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科技示范村(试点)。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进“科技入户”;加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信息入户”;加强科技咨询指导和农民适用技术培训,推进“服务入户”。发展“一村一品”,促进特色产品或产业上水平、上规模,培育科技型企业。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条件的地方,集成相关技术,发展村级社区。

2、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加强技术引进和扩散,发展“一乡(镇)一业”,引导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扩大;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一乡(镇)一基地”,开展绿色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进农村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一乡(镇)一服务站”,培育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模式或平台,开展适合农民需要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发展“一乡(镇)一课堂”,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通过技术的集成支持,发展生活功能较好的乡镇中心社区。

3、科技示范县市区(试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信息化,形成示范样板;加强技术转化和创新,培育一个以上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布局的优化和规模的扩大,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建成市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县);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不断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综合功能较完善的中心城镇社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五、申报条件与组织管理

(一)申报条件

申报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需求,提出了明确的科技发展目标、发展优先顺序、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

2.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围绕当地资源的加工利用确定了明确的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代表性和发展基础,发展经验在其所代表的类型内具有推广意义。

3.科技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科技工作特色明显,科技环境优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以上。

4.农民科技意识较强,科学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原则上要具有“科技能人”或科技型企业带头人。

5.所在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和政策措施有保障,出台了贯彻落实政办发[2006]114号、政办发〔20*〕30号文件的政策性文件,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技术依托单位,形成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直接领导、科技主管部门具体协调和推动的工作机制。

6.制定了示范(试点)具体实施方案,并配备开展示范(试点)所必须的经费和相应的促进措施,明确了技术依托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相当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多学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依托单位优先),方案切实可行,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

7.示范(试点)要首先列入本地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范围;示范县市区(试点)的选择要与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情况、科技型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星火技术密集区等结合考虑。

8.严格落实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特别是中央有关土地和环保的要求。

同时申报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还应当具备以下指标条件:

1、示范县市区(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县级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县域GDP达到100亿元以上,县域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同级经济总量的20%以上。

2、示范乡镇(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乡镇GDP达到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同级经济总量的50%以上。

3、示范村(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村级经济总量的80%以上。

(二)组织管理

1、申报单位

示范(试点)的建设单位分别为村民委员会、乡镇或县市区人民政府。建设单位必须具有明确的技术依托,并编制示范(试点)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和技术依托单位合作方案。申报单位为县市区人民政府。

各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区域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实施方案,并组织专家对各建设单位提交的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填写审核意见,择优推荐申报市级示范(试点)。

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的材料进行论证,符合条件的认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乡镇或县市区(试点)”,并择优推荐上报省科技厅。对已列入市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星火技术密集区或科技特派员试点单位等优先考虑。

2、支持方式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将以项目为载体,各地根据实施方案选择新农村建设技术示范项目,项目实施期限原则为2-3年,项目承担单位应以技术依托单位和示范(试点)相关单位联合为主。市科技局拿出专项资金,将视组织实施和投入情况,择优支持。

3、实施的评估和验收

1)市科技局对我市的示范(试点)进行宏观指导、动态评估和监督,并统一部署验收。

2)各县市区科技局负责本区域示范(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具体管理,落实配套支持经费,对示范(试点)进行年度评价,编制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确保示范(试点)目标的完成。

3)年度评价和动态评估的重点是任务落实、组织管理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情况。市科技局将每年公布评价或评估情况。评价或评估结果将作为确定相关涉农科技计划对有关市下一年度支持力度的重要依据。

六、保障措施

1、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30号),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高水平的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规划及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七大科技支撑工程。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高技术农业和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实现示范(试点)的突破,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

2、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涉农部门以及农业科技园区、涉农大企业制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农企业进入涉农工业领域,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为示范(试点)工作注入活力。

上一篇: 各种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下一篇: 心理素质测评技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