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4:42: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艺术教育的任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涉外活动的增加,英语口语显得在当今时代愈发显得重要,继而大学艺术专业里的艺术生的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学校乃至学生的普遍关注,也随着社会对艺术生学生的就业要求,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技能,英语教学需相应地以侧重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口头交际能力为目的 目前,传统的英语教学过于注重书面英语,对于他们口语在真实的语言环境的表达则少之更少。,课堂成为学生学外语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因此,如何提高口语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实用口语交际能力成为英语教学一项重要任务。所以采用行之有效有效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口语教学活动的特点
1.交互性
口语是一种基于群体之上的活动形式,在大部分场合中需要有即时交流对象,通过交流传递信息。很难想象没有交流对象的口语活动的实际意义。
2.目的性
人们进行口头交际是为了达到某一既定目的。意思是必须能指事、行事和成事如,约定会面的时间,询问火车或飞机的班次,描述以往的经历,并能与人沟通,让别人明白自己想做什么等等。
3.准语言性[3]
说话者有时通过语调、重音或音量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如:I beg your pardon.用降调时,表示道歉;用升调时,表示听不懂,请对方再说一遍。
4.非语言性
说话者有时通过体态语言来传递信息,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运用体态语时,要注意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体态语。
5.听力与口语的不可分割性
运用语言交流时听和说是密切相关的,你要听得懂才可以对对方所说的话作出适当的反应,听力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口语交际的质量。比如,在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考生的听力考试分数高的,口试的分数也会高。
6.交际的得体性
交际的得体性包括两个方面:非文化交际的得体性和跨文化交际的得体性。前者是指通常的交际的礼貌,如,有问有答,不要中断对方的说话,说话音量、语速、语调要适当,用词恰如其分,对人的称呼要因人而异等。后者是指尊重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习俗。如,不要打听西方国家妇女的年龄.
二、口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1、任务型教学的定义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比较新的外语教学方法起源于世纪80年代九十年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任务型教学强调“做中学”能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其核心就是用语言做事。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它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提供学习者良好的学习环境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7]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2、艺术生英语任务型教学过程
由于艺术学生语言基础能力薄弱,影响口语交际,与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相对薄弱得多。可见,学生们普遍认为词汇量不足是影响其口语表达的最大障碍,在通过与个别学生交谈中,大多数学生也认为无法找到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语言环境缺乏又是另一个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循序渐进的来进行实施任务型教学,而不是一刀切,而是要按照步骤按部就班的来:
2.1任务前期准备阶段
这是信息的输入阶段 在本阶段教师进行任务背景和规则介绍。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和相关背景包括新单词短语及句型,课文,还有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熟悉任务的要求,介绍任务实施的具体步骤。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与任务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是进行的一个语言的输入,为进行口语的任务型教学做好准备
2.2任务实施阶段
这是一个全面开放型的教学环节,是艺术生英语任务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艺术生英语任务型教学的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整合理解和巩固教师设计出数个小型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形式来完成任务。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把学习情况性别和学习主动性不同的学生恰当分组学生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小型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喜悦。例如先布置一个简单又被学生所熟知的题目,对于那些平时不太积极并不太喜欢张口的同学,先采取书写的形式,然后再付诸于口头表达,给他们一个反应的过程。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并在小组间让他们讨论交流,最后,再让组内成员发言,以此给任务,锻炼。
2.3任务后阶段
这是任务型教学环节中的展示阶段,进行上一阶段的任务汇报与展示。由上一阶段的各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任务结果,展示完成任务的情况。可以通过演讲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生动地展示任务成果,展示过程中全班同学仔细观看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评价和补充,或者还可以由其他小组的成员针对他们所展示的进行提问,以此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小组活动还可以克服个别同学的自卑感,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发展,艺术生英语任务型教学仍然需要继续研究,而且对于他们基础薄弱的他们以及确实也是不小挑战。任务的准备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很多老师忽视了艺术生长久形成的散漫情况,对英语更是失去了信心,所以在进行任务型教学的同时也要兼顾艺术生心理的变化,并进行开导鼓励。除此,英语任务型教学应该努力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和高技术型人才。根据艺术学生的特点教师应结合任务型英语教学和其他语言的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满足社会对艺术生人才的需求。(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孔昱.浅谈高职高专英语任务型教学.[J].海外英语,2010(6).
[3]鲁子问.任务型英语教学简述[J].学科教育,2002(6).
[4]刘津开.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案例点评与范例[J]湛 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2):108-111.
[5]龚亚夫、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0-151.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写作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但也是高校英语教学中相对薄弱的部分。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由于低效费时的原因容易形成职业怠倦,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亦缺乏学习动力。在这种氛围下不利于师生间建立共同的目标,难以提高英语写作的教学效果。本文在艺术专业一年级两个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分别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并对比两种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目的在于研究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效果提升中的作用。
一、任务型教学法介绍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纷纷讨论任务的存在形式,究竟存在于现实生活还是课堂教育上。到了90年代时,专门学者研究的重点转向以交际为目的、以成果为指引的任务方向上,并确立了任务的概念:重视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高某种目的或效果所产生的一个或多个活动。
在任务型教学法英语写作教学当中,应当遵循在过程中学习的理念,目的是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等方式进行语言学习和提高,进而完成学习任务。英语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设计课程内容时,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并遵循趣味性、真实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任务中成长,通过任务完成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二、任务型教学法研究方法
在艺术专业英语写作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教师在准备阶段主要负责提出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任务。例如,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播放一段情景视频,让学生通过英语总结出情景的主要内容,并根据视频所反映的现象进行自己观点的表述,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参与其中;随后,可以让学生收集与视频情景相关联的词汇或句子,并根据这些词汇和句子进行情景主题的造句;最后,在根据学习的内容提供真实素材供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实施阶段。教师根据准备阶段设计好的课程任务在课堂上实施,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例如在归纳视频情景描述时,先叫一位同学进行英语总结,然后提问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见或评价前一位同学的描述,这样,学生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问题中,更好地参与课堂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既是演讲者,又是听众,整个课堂就像讨论室,各抒己见。最后鼓励学生将收集或表达的内容通过英语文字的形式进行输出,完成提炼观点和情景应用以及写作的能力。
课后总结阶段。主要让学生对同学间的表现用英文进行内容简洁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课堂发表的内容和表现。同学间互评可以更好的认识自我,并可以根据评价来进行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文终稿归纳出优美语句、闪光点、典型错误等内容进行讲解,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法研究成果和讨论
为了验证任务型教学法对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可行性,选取了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专业一年级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两个班学生人数相同(均为40人),并且作为刚刚高考完的学生,两个班的平均英语成绩接近,在教学方法上,A班采取传统教学模式,B班则采用任务型教学,其余的课时安排、任课教师以及教材设备等都是一样的。
在学期初,对两个班的学生都安排了一个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在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在学期末对两个班进行第二次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经过对两次测试的成绩统计,学期初A、B班的英语写作平均成绩为64.2和65.1,比较接近;在学期末时,A、B班的英语写作平均成绩为79.4和68.7。从这组对比数据可以发现,任务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在学期末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中,A班的学生对教师的综合满意评分达到了98分,而B班只有87分,这份数据也表明,学生对任务型教学法的参与程度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也更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对比实验可以发现,在显性数据上,任务型教学法的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确实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而在隐性数据中也可以发现,任务型教学法的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也更高,表明学生对任务型教学法的接收意愿更强烈,并且从语言学专业角度出发,任务型教学法更多地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践练习的时间较多,能够充分地实现语言写作素材的积累,进而提升英语写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事物参与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
四、结束语
从上述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以及实际应用对比结果分析发现,任务型教学法在艺术专业的英语写作教学方面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任务型教学法在选题、课堂组织方式等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抵触心理的产生,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动力大大增加。其次,在课堂中,通过资料整理、报告陈述、分组讨论等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完成从写作应付者的角色向写作组织者转变,并在任务活动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自信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显著效果。
当然,任务型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教师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课程教学水平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设计任务能力以及必要的心理学理论才能有效地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度;其次,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创新课堂形式,但目前市面的英语写作教材大多还是传统语法讲解等形式化内容,不适用于任务教学的活动参与内容。完美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不论是英语写作还是其他教学课程,都必须不断改革进步、不断根据完善教学内容,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关键词:艺术类高等院校;任务型英语教学;应用
艺术类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且水平参差不齐, 特别近些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更多的英语学习困难, 水平较低的学困生进入艺术学院。如何针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教学, 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这是各大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师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任务型教学的倡导者Willis认为任务型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的逻辑发展,它与交际语言教学的若干原则是一致的。“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即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语言的习得,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
一、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界定
(一)任务型教学的定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一种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Willis强调语言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为了完成交流任务的过程,课堂上的语言活动应该以“任务”的形式组织起来,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意义为中心,尽可能使这些课堂的语言教学活动真实化和社会化。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任务为中心,以活动为形式”的教学理念。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目前,Nunan,Skehan和Willis分别提出了3种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模式:Skehan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五个主要特征,即意义是首要的;学习者不只是重复他人的话;与真实生活中的活动有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完成任务;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Nunan在他的《交际任务和语言大纲》一文中归纳和总结了任务型教学的五个主要特征:
(1)强调用目的语互动学会交际;
(2)将真实文本引入学习环境;
(3)为学习者提供关注语言和学习过程本身机会;
(4)增加学习者个人经历,为课堂学习提供重要的素材;
(5)设法将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激活联系起来;Willis的模式因为其可操作性强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Willis的模式[3]中,任务型教学法包含以下3个阶段(如表1):
表1 Willis 模式任务型教学法的3个阶段
阶段 项目
任务前(pre – task) 引入主题,介绍任务
任务环(task – cycle) 任务(task)
计划(planning)
报告(reporting)
语言焦点 (language focus) 分析(analysis)
操练 (practice)
任务前阶段(Pre-task),即任务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创设任务情境,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提出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任务环阶段(Task-cycle),是指学生以个人、双人对话(pair work)或小组(group work)的形式讨论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然后向班级汇报和交流任务的完成情况。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协调各组学生的分工,针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提出解决的建议。
语言焦点阶段(Post-task),主要由分析(analy-sis)和操练(practice)两部分组成。在这一阶段,师生共同分析和评价各组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对重点语言项目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层次不一。
艺术类高校学生是一个不同于普通大学学生的特殊群体,其生源复杂,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艺术类高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英语基础非常差。
(二)教学要求低,学生学习兴趣淡薄。
艺术类高等院校,学生自身都更加偏重于艺术专业特长的培养,对文化基础课都较为忽视。同时,学校对学生的文化课要求普遍偏低,有的高校的录取分数只要求英语达到50分英语就可以,这样的现象更加剧了艺术生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
(三)英语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
我国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英语教学实践中照搬大学本科教学计划,套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因而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远远不能适应具体情况的需要,这些都成为制约和影响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一)任务型教学法在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许多研究者和专家表示许多教学实践证明,在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实施任务型英语教学有很多优越性,它的特点满足了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任务型教学法与艺术类高校专业特点的结合。
根据高校培养的总体目标,必须以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的需求和活动为中心,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任务型教学法在这种情形下便能突现它的效果。教师通过设置与专业知识挂钩的语言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即运用了业务知识,更使交际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任务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及建议。
1.学生水平不足以完成任务。首先,任务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增加任务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相当重要。其次,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难易要适中。根据艺术生生源差别大,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任务的设计应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和知识的循序渐进,前后衔接。
2.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语言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难题并给予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做出适当调整。
四、结论
任务型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外语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更新教育观念。艺术类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特殊专业人才,教师应根据艺术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任务型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教学方相结合,使艺术类高校的英语课堂更加生动和具有实用性。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ance education should cultivate good from the point of personality, teacher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from The direct, indirect effect and integrated system function of the dance discusses and demonstrates the unique role of complete personality on the dance education. Key words: dance education; 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J7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科学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素质教育包括了很多方面,而完整的人格教育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21世纪,完整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当今全球教育的主题之一。
在人们审美需求的作用下,舞蹈艺术教育作为人类最早的教育活动之一,千百年来以其多元整合的教育功能,重在塑造和提升人生境界,教人求真、向善、尚美。舞蹈作为一门“动”的艺术,与生命情调最接近,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地表现内心情感,袒露人的心灵。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学校的舞蹈艺术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想要了解如何培养正确的人格,那么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人格。
一、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格又称性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有不同的看法,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机体因素、二是环境社会因素、三是个人生活方式实践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机体因素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提供了引诱力,而个体因素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之可能变为现实。”而另一位西方哲学家是这样解释人格的:“人格是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即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和。”
关于完整人格的定义及标准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整的人,是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的发展,从自由发展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完整人格的标准概括为:“完整人格的标准应是完美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其含义是:只有追求“真善美” 的人,才具有完整人格。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超越自我、充分发展潜能等优秀品质,具有求真、求美、求善的本质要求等等。
(一)人格取决性格
人格的形成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个人的性格。从性格的发展规律看,大学生的性格正处于逐渐定型到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如何定型,定什么样的型,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将起到重大影响。由于大学期间,学生的性格还没有完全稳定,特别是青年初期的性格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这为大学生性格培养与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大学生的性格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已逐步形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是非辨别能力的增长,他们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加。他们可以以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此同时,又可进一步认识自我,改造自我,逐渐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优良性格特征。总之,大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和相对稳定性,对其人格的完善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教育促成人格
过去,我们曾片面地认为,人格教育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由于这种片面的观点,导致包括舞蹈艺术教育在内的诸多教育学科,在教育作用及教育功能的发挥方面一度有所削弱。事实上,人格的形成本身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教育对人格的形成都给人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舞蹈,千百年来以“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不但传承着人类文明,提升着人类的情感。
二、舞蹈艺术教育不可忽视对人格的教育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从整体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而又系统的,在这其中,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完整人格的培养也应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要把完整人格的教育贯穿在知识、能力培养的每个教学环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舞蹈艺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舞蹈艺术教育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的自觉意识。
舞蹈教师培养学生完整人格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生理、心理的个体差异性,不能搞“一刀切”。例如芭蕾基训课中软度和开度训练要在个人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如操之过急,强度过大,则容易造成过度疲劳和伤害,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打击学生的情绪情感。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在快乐情绪之下,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认知课程的速度快;反之,受负面情绪的干扰,则使认知操作速度减慢。由此可见,生理、心理引起的个体差异性不仅关系到效率的高低,而且还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人格的形成。又如,舞蹈专业的学生有的自身条件不够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对学习失去信心。介于此,在施教中应可能地考虑一个周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对于个别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进度区别对待,比如,在教学形式上,除了集体课外,还可以选择诸如小组、个别辅导等不同的授课方式,有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看优秀演出。此外,在教学中采用鼓励欣赏、扬长避短的原则,可以促进学生自信心、荣誉感的建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有的学生虽然自身已经非常努力了,但由于先天动作协调能力欠缺(或者动作节奏感、模仿能力较差),一方面要继续耐心细致地指导其进行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其尽量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说舞”,把“说舞”纳入评价学生成绩的一方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表达能力,还可以弥补部分学生在“跳”上的先天不足,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信、自觉地投入到舞蹈课的学习当中去。
其次,在舞蹈艺术教育中,教师应该自觉培养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人的一生是不断变化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展,每个人从青年到老年,都要不断的重新认识自己,不断的进行反省,自我调节与控制,这样才能不断改正与完善,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只有当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完整人格才能正真形成。一般来说,完整人格的培养及其初始阶段的形成受外界影响较多,但当其教育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判断力达到一定水平、特别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就能自觉地选择优与劣来完善个体的人格。学生应该主动拿社会普遍认同的完整人格作为参照,来审查自我人格的局限,发挥自我人格上的优点,克服自我人格上的缺点,进而在实践中运用完整人格标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力、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能力。因此,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用以仿效的榜样。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方法。如舞蹈艺术作品中包含了一种审美媒介聚集和浓缩着人类丰富而深邃的内心精神,让学生在欣赏舞蹈和表现舞蹈的同时,默默观照着另一个“自我”,从而将审美媒介作为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娱悦和开拓自己的精神动力。对照自己与舞蹈作品中所反映、描写、刻画、塑造的人物、事件以及所感悟的高尚境界、高尚品质和生活美与艺术标准的差距,进行自我分析与总结。
三、舞蹈艺术教育促成学生人格完整的“三作用”
舞蹈艺术教育是借助于舞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艺术经验中获得更为完整的人格,是目前舞蹈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首先应结合舞蹈艺术的特点,以舞蹈艺术审美为核心,以受教育者的欣赏、体验等活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完成舞蹈艺术功能的实现。其次,舞蹈艺术教育应通过舞蹈对人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和“综合系统作用”等三个舞蹈艺术独有的特点来促进完整人格的形成。
(一)直接作用
所谓直接作用就是指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活动本身对完整人格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作用。英国著名哲学家艾理斯在《生命之舞》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对舞蹈艺术漠然视之,那么我们无法了解肉体生命的至高表征,而且无法了解精神生命的至高象征。”人类从舞蹈这种既能改变自身(肉体和精神的),也能施及社会(道德和文明)的艺术形式中,可以获取审美经验,增强优美体魄,开启智慧大门和培养高尚道德的价值,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走向崇高。舞蹈艺术教育既是审美的、又是娱情的,它主要通过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和教育人。离开了感性的、现实的、直观的艺术形象,舞蹈艺术的教育就失去了价值。就舞蹈艺术教育而言,它的形象性既不同于思想品德的说明和教育,也不同于智力教育的概念和推理,更不同于体育教育,生动感人的教学却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是通过蕴涵丰富情感内容的舞蹈艺术形象的直观展现来进行感染、启迪,最终达到施教者预期的教育目的。俄国文艺理论家普列诺夫在谈艺术表现时是这样论述的,他认为:“艺术既表现人的感情,也表现人的思想。”舞蹈艺术教育通过感人至深的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在给人以强烈感染的同时,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培养一种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使人变得更加高尚,从而形成完整人格的道德特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现代大学生知识多元化的构建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教育,还可以直接培养人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知识性等品质,运用舞蹈艺术特有的感应力和感染力可直接培养促进人的完整人格的形成。
(二)间接作用
舞蹈艺术教育,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可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某些促进完整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直接实现完整人格的内涵,而是完整人格因素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把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叫间接作用。比如:教师通过舞蹈教学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认识方式、认知结构、表演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舞蹈教学激发积极性、自觉性。这些能力和属性虽然不发属于完整人格所包含的因素,但正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个体完整人格形成的必备内在条件。在课堂上,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再引导学生用舞蹈的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能性,进行常规动作和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思维定势,假造不同的节奏。通过这一训练学生会发现自身舞蹈运用的创作,同样可以表现不现情感,从而达到“超越本能的一种飞跃”,这种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加速个体完整人格形成的必备内在条件的培养。
(三)综合系统作用
完整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活动本身对完整人格培养所发的作用。另一方面,其他学科专业特点在各自的教育活动中对完整人格的培养也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舞蹈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理学、解剖学等。这些学科的交叉、知识的交叉、教学方式的交叉,使得各学科教学内容相互交融,从而对于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它是一切艺术中最具综合性的艺术。舞蹈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相通的一面,都具有空间的、时间的运动方式,都必须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这些学科与舞蹈学科无从客观上还是微观中,都有是在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规律,提练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舞蹈学科和其他 “相通”的是“共生”的,也是相互作用的,对这些“相通”的方面,用其它学科的基础理论,能够帮助理解舞蹈学科的运动理论基础知识,而舞蹈学科的运动理论,则为自然科学的动力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也正是这种综合性、系统性和多元性所具的凝合力在完整人格的形成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促使舞蹈艺术教育最终实现完整人格的目的。
结 语
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圆满人格,决不只限于笼统的提出思想教育,而应该在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去谈思想进步,政治信仰,爱国主义等等。将舞蹈专业教育与塑造人格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忠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风尚的舞蹈人才, 而这一类人物在我国历史文化沉淀中大有人在,都靠教育者在创造性为学生树立榜样,但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现发掘每一个学生人格上的闪光点,去鼓励实践者去继续实践,去鞭策未实践者紧紧跟上,大力表扬,广为倡导,激励大家竞相学习。舞蹈艺术教育就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不仅能作用于人的外表,塑造富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美的形体,同时还能够作用于人的内心,教人追求真善尚美。因此,应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完整人格的教育,培养知识水平高、能力强、人格健康完整的21世纪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梅传强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②《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16次印刷
④《中外舞蹈思想概论》 于平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⑤《舞蹈》杂志 2005年第8期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摘 要: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控辍保学基础上创造性开展以“爱祖国、爱新疆、爱学校、爱专业、爱老师、爱同学、爱家庭、爱亲人”为主要内容的“八爱”教育,为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育人环境,形成了学生自己愿意来职业学校、家长愿意送孩子上职业学校,企业喜欢用职业学校学生的良好格局。
关键词 :托管;职业教育;学生管理;核心价值观
对口帮扶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新时期新阶段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实现“国内一流、世界知名”自我发展目标的同时具备的一种社会担当和使命责任。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围绕职业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爱祖国、爱新疆、爱学校、爱专业、爱老师、爱同学、爱家庭、爱亲人”为主要内容的“八爱””教育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渗透到公共基础和专业教学之中,落实到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合到职业学校特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营造宽松育人环境的同时形成了学生自己愿意留在职业学校学习、家长愿意送孩子上职业学校,企业喜欢用职业学校学生的良好格局。
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常抓不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深受市场经济发展、信息传递的高速发达和敌对分裂势力的宗教极端影响,使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让人容易产生种种片面认识,不能正确看待现实社会的主流和支流。十七、十八岁初高中毕业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思维独立,个性张扬;另一方面追求发展,忧虑生存;第三方面容易自卑,易于误导。因此,准确把握“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是社会主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生活化、大众化的解读,把大道理转化为学生身边喜闻乐见又乐于接受的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家校联系等活动之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管理,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外在的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信念,达到育人于自然、导人于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功效,既丰富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精神生活,又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以“八爱”教育为载体创新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立足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和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基础,创造性开展以爱祖国、爱新疆、爱学校、爱专业、爱老师、爱同学、爱家庭、爱亲人为主要内容的“八爱”教育,无论集体还是个人都生动体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全校师生人心得到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具体行动上,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地方博物馆,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参观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家乡变化和国家惠民政策的了解,形成热爱伟大祖国、深爱家乡的自觉心态;组织师生认真收看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道德模范和“最美新疆人”颁奖典礼形成积极的示范效应,开展家校联系定期邀请学生亲属来校参观和现场观摩,依托学生军训为平台加强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邀请和田地区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来校作事迹报告、大力宣传历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典型事迹,让道德讲堂成为提升师生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等,激发学生爱学校、爱专业、爱老师、爱同学、爱家庭、爱亲人的自觉意识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同时,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坚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八爱”教育志愿服务进县城社区、进农村农户,依托学校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联系村延伸职业学校专业服务,建成“志强美发室”等一批职业技能服务点,重点对农村五保户、民族团结模范户、军烈属、残疾人、孤寡老人提供职业学校专业“便民、乐民、助民”服务,向社会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职业学校敢于担当、爱心奉献、服务社会的道德风尚。
3 以正能量传递为途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力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所有的价值观念都是具体的,生动的,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结合近年来开展的“感动校园人物”、 “最美职校生”、“最美家长”、“最美家庭”、“民族团结先进班级体和先进学生”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学生中广泛传递了爱祖国、爱新疆、爱学校、爱专业、爱老师、爱同学、爱家庭、爱亲人的价值观,影响力巨大。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维护稳定的主旋律下,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更要理直气壮地把“八爱”教育的价值理念宣传下去、坚持下去、发扬下去,让讲政治·守法纪·去极端成为引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文化的一种新风尚,助推职业学校校园文明程度不断向上攀升。
实践证明,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找到了一条更加适合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新路, “八爱”教育的普遍开展对促进学生教育和服务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深入开展好新疆精神、“一反两讲”“去极端化”和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为加快洛浦县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管理帮助。
基金项目:
无菌是手术操作的第一要求,参加手术人员都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无菌原则,手术室做好术前物品准备,术中配合和监督以及术后物品处理工作,是手术成败的关键[2]。手术室是无菌操作的场所,一切手术物品都要严格消毒灭菌,手术间认真准备清洁消毒,手术者的手认真刷洗,灭菌严格,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无菌处理和精心准备,同时认真检查病人备皮是否合格,否则一律退回,以降低手术感染率;手术当中无菌操作是否严格是手术成败的重要条件,手术室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无菌操作,不论是打手术包、使用无菌持物钳、输血、输液、器械传递还是夹取一件小物品,都要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无菌物品一旦污染立即更换,执行无菌操作是一个有关医德和人员素质问题。必须自觉遵守,物品污染后如不及时更换,将会造成手术感染、手术失败,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损失,所以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一些特异性感染和传染病手术,如气性坏疽、破伤风、乙肝等,更要认真细致,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全部使用一次性物品用后及时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医护密切配合,无菌操作相互监督,手术当中工作态度严格认真,护理人员熟悉手术步骤,物品准备齐全,配合积极主动,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从而减少手术感染机会,手术护士不仅自己严格无菌操作,还要监督手术医生及实习人员,手术间人数不能超标,参观手术不能离手术台太近,护士及时调节室温,及时为手术医生擦汗,防止汗液掉进手术野,对关节镜手术底层要铺一次性塑料单,保持手术台干燥,手套破裂要及时更换,对头发、鼻子外露、指甲长等违背操作规程的现象及时指出,立即整改。
2 加强医护人员道德修养
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待病人如亲人。手术病人进手术室时情绪低落,心理恐惧,这时手术室护士要热情接待,介绍手术情况解除恐惧心理,使病人欣然接受手术,解除病人疾患,这就是手术室护士职业道德的充分体现;工作态度严肃认真,爱岗敬业。手术室的工作始终是严肃、认真、紧张,与病房工作不同,工作中不计较工作时间,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配合手术精力高度集中严格查对手术物品,认真记录,工作当中稍有疏忽,表情语言不当都会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手术室护士必须有任劳任怨、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还应具备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做好无菌监测,保证手术质量。护理每月对所有的无菌物品、手术间、消毒锅、使用中的消毒液、手术者的手都进行细菌培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工程师及时检查洁净部机组运转情况,保证其功能。对新进的一次性无菌物品,进行无菌培养,合格后方可使用。
3 加强护士责任感教育
手术室有严格的工作制度和无菌要求。进入手术室的所有人员必须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手术室护士长的职责在护理部主任和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本室的行政,业务管理及思想工作。负责本室工作计划(含护理、教学、科研等)并组织实施。合理安排人员,进行科学分工。经常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对难度较大或新开展的手术和抢救工作,必要时亲自参加或指导操作。负责组织本室各级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根据专科业务、技术需要,有计划地采取多种方式学习新业务知识、新技术操作和新仪器的使用等,并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考核。手术室主管护师职责是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发挥业务、教学、科研上的主导作用。负责督促、检查本室护理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把好手术、护理质量关。解决本室护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参加研究和制订重大手术和新手术护理配合和操作规程。协助护士长组织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和研讨。拟定本室护师(士)在职业务培训计划,并编写教材和讲授有关的课程。负责进修人员的带教和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并进行出科鉴定,组织小讲课。拟定本室护理科研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本室护师(士)开展科研工作,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护理论文和科研工作总结。监控护士职责是负责本室对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管理条例的贯彻执行。负责本科室消毒隔离工作。每月做1次空气、物表、无菌物品、医务人员手和使用中消毒剂的细菌培养。每2个月进行回次紫外线强度监测。对需要进行隔离的病人,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并做好记录。协助和督促医师填报医院感染病例和送检标本。负责本室的医院感染知识宣传。监测结果归档、备查。手术室卫生员的职责在护士长的领导下,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负责做好清洁卫生工作。清扫地面及洗刷手术室,做好洗手用物的供应与料理以及手术后的清洁料理工作。负责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管理。负责标本的登记、送检,以及其它外勤工作。总之,手术室护士只有具备熟练的无菌操作技术,良好的护士素质和职业道德,顽强的意志,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不断更新意识,紧密配合手术,才能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挽救病人生命,使病人早日康复,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白衣天使。
为规范医院医务人员参加学术活动和继续医学教育,特规定如下:
一、参加资格、次数及地点范围:
(一)各级继续教育项目及有学分的年会,限于职称晋升需要的医务人员,具体规定按浙江省继续教育委员会现行文件执行。
(二)医务人员每年只能报销一次学术活动经费。有论文交流的各专业学术组主委、副主委参加本专业组织的学术会议不受此限制。
(三)护师参加学术活动的地点限于本省内和上海;医、药、技和护理中级职称限于江、浙、沪;科主任、护士长、副高限于华东地区;正高、职能部门主任限于全国范围,在国外举办的专业会议需经院长特批。
(四)本院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内容可兼顾的以参加本院学习为主,举办继续教育项目科室的项目负责人、主讲人不计入规定次数。
二、下列学术活动(含年会)可不计入规定次数的费用开支:
(一)市级以上计划内课题,经费由课题支出。
(二)重点学科重点培养的由学科建设基金支出。
(三)医院重点发展专科培养由专科建设基金支出。
三、信息索取:
医教部负责收集本学年中各地举办的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有关内容在医院局域网上公布,供申请参加者选择参考,亦可直接到医教部查询。对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鼓励医务人员积极投稿,凡被录取为大会发言的,可凭会议邀请函申请参会。学习通知分发到各科室主任,护理专业分发到护理部。
四、申请、备案、报销:
外出学习的医、药和技类人员凭会议邀请函或会议通知,经所在科室主任同意后报医教部主任审批;护理人员由科室护士长同意后报护理部主任审批;医教部和护理部再分别报分管院长审批,其中科主任和护士长外出需报院长审批。护理人员待审批后到医教部备案。
(一) 费用由医院支付的,在符合第一、第二条后经本人填写外出学习申请表,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方可填写学习回执。学习结束后凭会议邀请信及审批手续到财务部核准报销相关费用。
(二) 费用不需医院支付的,经本人申请、科主任批准后到医教部主任审批,可不计入规定次数。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了[2014]1号文件《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文件中明确“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在师资问题方面指出“师资培训要依托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同时文件中也提到“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这份文件的出台,给综合大学和高师的舞蹈教育带来极大的鼓舞,教育部把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列入2014年工作要点的举措,激励舞蹈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更好地去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此,本文对照高师舞蹈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办学中的地位及作用,并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旨在进一步完善高师舞蹈教育工作,使其达到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背景下高师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培养人才类型的不同,意味着专业定位的差异。所以,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对高师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它高度融合人的形体美和情感美,生动鲜明地表现人的情感,使人们获得最为直接和强烈的审美体验。由于舞蹈艺术的特殊性,高师舞蹈专业办学应该更多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旨在为社会培养目前和未来学校艺术教育中迫切需要的具有舞蹈教学、编创及组织能力的师资人才,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要求。
我国舞蹈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性的舞蹈高等教育院校,即专业艺术院校,以1954年最早开设的北京舞蹈学院为首,专门培养“高、精、尖”的表演性人才;另一类是综合性、师范性大学中的舞蹈学科教育,即高师院校舞蹈专业。与专业艺术院校不同的是,高师舞蹈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培养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舞蹈教育工作者,以满足各中小学对舞蹈教师的需求。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教学法的掌握以及舞蹈动作的示范、讲解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为学生今后的教学打好基础。高师舞蹈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因此,在高师舞蹈教育中要注重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实践和艺术创新的能力为主。
自1996年福建师范大学开设了舞蹈教育本科专业之后,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师范院校都逐渐开设了舞蹈本科专业。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综合性师范院校舞蹈专业为当地用人单位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舞蹈教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教育部大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的舞蹈也不例外。这无疑是对高师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挑战,同时也预示了培养普及型应用型舞蹈人才有着广阔的发展远景。
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专业为例,该专业强调培养“通舞艺、懂舞论,能教会编”的普及型舞蹈师资人才,重视全面的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让学生掌握多个舞种素材和技能,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舞蹈理论和实践基础较扎实,知识结构较全面,创新和应用能力较强的特色和优势,符合现代社会对舞蹈高等人才的要求。实践证明,这样的办学定位能适合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的需要,所培养的学生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得到社会上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由此证明,明确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是使办学更具有特色、具有优势的关键因素。
二、围绕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要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相匹配
目前很多专业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与专业舞蹈院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却与职业舞蹈院校雷同,由此造成专业课程面铺得广,技能课占得多。有的技能课在程度上过于精、深,势必占用过多的课时量,而普及型舞蹈师资人才所必需的一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及教师教育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手段的传授,在课程设置中没有给予合理的安排,最终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四不像”――做不了演员、当不了编导、教不了学生、带不了团队,最后变成了无用之才,这对于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将是个悲剧。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相匹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无法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对学生就业问题产生一定影响。《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对于舞蹈高等师范院校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从事舞蹈教育的工作者和管理者有必要对目前的工作做些反思。
目前,各门课程之间往往缺乏内容上的衔接和沟通,如理论课与技能课之间缺乏合理的搭配及同步性,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和呼应,无法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及效率。笔者认为,要对照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重新梳理专业必修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具严密性、逻辑性;充实选修课程,对课程进行理性地舍取,使其更具合理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要求, 适当调整课程结构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就业时存在一个共同问题: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还没有设置正式的舞蹈教师岗位,也没有正式将舞蹈纳入校本课程中,这一直是舞蹈高等教育的一块心病。高师舞蹈教育缺乏正式的与之相匹配的出口,迫使舞蹈专业学生就业时必须要参加音乐教师资格证书(国家考试)和入编考试,而舞蹈专业学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具备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差甚远。在课程设置上,相关音乐与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师资在音乐理论及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从而造成考试通过率很低的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如对乐理、钢琴、声乐等方面课程尽可能在课程结构中给予合理的安排,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其次,向国家有关部门强烈呼吁,在教育部大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学校舞蹈教育师资的迫切需求下,尽快确立舞蹈教师在中小学中的岗位设置问题,这样会有利于舞蹈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再次,高等师范院校中的舞蹈专业应该充分利用好师范院校的资源优势,充分汲取校内资源,加强对舞蹈专业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学习,注重学生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技”和“道”的培养,体现师范的特色,使每门课程要实现的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
(三)注重专业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举
高师舞蹈教育主要培养从事舞蹈普及教育人才,即学校艺术素质教育师资人才。所谓素质教育是让学生通过舞蹈课程了解和掌握舞蹈的基本要求、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对舞蹈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把欣赏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充分地发挥艺术的审美功能和现实作用。
高师舞蹈教育应该树立专业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举的办学理念,课程类型既要注重舞蹈技术技能类课程及实践体验类等课程,也要加强舞蹈理论知识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符合中小学舞蹈师资人才培养的需求,推动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比如上海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基本功训练、舞蹈素材、舞蹈创作、舞蹈实践和舞蹈基本理论五个模块构成。基本功训练模块:通过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三门训练课程,开发学生的身体表现力;舞蹈素材模块:通过中外代表性民间舞、踢踏舞、流行舞、社交舞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别舞蹈的技能,也为舞蹈创编提供素材;舞蹈创作模块:编舞技理课程为舞蹈创编提供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舞蹈实践模块:通过舞台实践和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和舞蹈教学的能力;舞蹈基本理论模块:通过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课程了解舞蹈史论知识;通过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拉班舞谱课程了解舞蹈人体科学和动作科学知识;通过舞蹈教学论课程了解舞蹈教育理论知识。
这种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舞蹈院校有明显的不同。专业舞蹈院校办学以培养“高、精、尖”舞台表演等专门人才为主,并按舞蹈种类规定专业培养方案。高师舞蹈教育的课程体系则是根据社会对普及型舞蹈人才的需求,打破传统舞蹈办学单一模式的框框,致力于培养“通舞艺、懂舞论”的普及教育中所需要的舞蹈通才。
三、实施开放教育,加强实践环节,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
上述教育部文件别提到“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由于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是培养普及型、应用型舞蹈师资人才,所以要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目前,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的渠道比较封闭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在办学过程中打开校门,定期聘请有相当经验的舞蹈行业专家、教师进入课堂,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直接传递社会需求的一手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手段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舞蹈编创和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综合艺术能力进一步提高。总之,要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帮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更快的步入岗位,改善目前人才培养的渠道比较单一、封闭的现状。
另外,舞蹈高等师范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该注重实践,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在校内外的教学和艺术实践机会,从中更好地掌握专业能力。根据上海师范大学舞蹈专业多年办学经验来看,舞蹈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表演实践。以班级舞蹈晚会、毕业舞蹈晚会、舞蹈团三个舞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舞蹈表演实践的机会,并从中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宣传等各方面能力。二是教学实践。第一阶段,通过教学“见习”和舞蹈教学论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活动环节,使学生对舞蹈普及教育有初步的感受和体验。第二阶段,通过毕业教学实习,进一步体验舞蹈教学的各项环节,学会独立设计教案、独立授课,并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三是创作实践。编舞实践环节是编舞技理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在班级舞蹈晚会、毕业舞蹈晚会和舞蹈新作品发表会,以及对校内外共建单位的舞蹈普及活动及校园舞蹈活动中进行舞蹈创编实践。①
高师舞蹈教育要在实践课程实施的安排上注重实践环节的改进,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环节有效性提高的目的,进一步优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训练。
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师资队伍转型
专业办得好与坏,师资队伍是核心与关键。高等院校的教师身兼双重身份――既是专业的授课人,又是学术科研工作的主体。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的提高,才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尽管目前国内大多数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师资都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丰厚的专业背景,但由于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尚属年轻专业,并且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有待探索实践,所以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要求绝不能忽略。
首先,教师要转变理念,有意识地由纯技术型教学向教师教育培养方式转型,由单科艺术类师资逐步向师范教育类师资发展,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纯技术型教学多用于专业舞蹈教学中,往往以技术训练为主,永无止境地探索追求身体表达的最高境界。从事高师舞蹈教育就要相应转变这种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和艺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以及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以更好的担负起未来中小学舞蹈教师的重任。
教师理念的转变,必定带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对于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师要及时了解当下中小学舞蹈教材和教法并进行分析研究,提取精华,适量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和学习。在技能课的教学中,除了训练学生舞蹈技术技能和舞蹈表现力外,教师还要将教学法的内容,以及针对不同教学对象所使用的教学手段方法的知识等同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大胆尝试课堂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堂学习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查阅了解不同风格的舞蹈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舞蹈及其音乐的风格特征等,对以上资料进行重合组织,并向大家进行解说和表演。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最后,相关的理论课也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填鸭式”、平铺直叙的传统的授课方式。例如在舞蹈史的教学中,可以配合讲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拍摄相关的舞蹈影象,然后根据每人的见解编辑制作成舞蹈纪录片回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样,既改善了理论课传统单一讲课的方法,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途径。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吸取更多先进方法,尝试运用当下广泛运用的“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外完成知识的学习。如舞蹈技能课,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熟悉动作的组合和风格,课堂变成师生间互动的场所,将原本用来教授新动作、新组合及知识性的信息时间节省出来,更多地用在包括技术技能的训练、个别错误的纠正和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方面,从而提高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授课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授课空间从教室扩展到网络媒体上,不仅加强了课前预习和课后知识的拓宽、巩固,还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
结语
当今,国家对于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给予越来越高的重视度,鉴于舞蹈艺术在提升人的艺术修养、加强人类文明、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和谐身心、和谐社会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在未来的学校艺术教育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培养师资人才的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肩上的重任,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担负起时代和国家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共同努力,做好中国高师舞蹈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通过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研读和思考,发现要很好地理解《标准》中“评价建议”部分,就要抓住数学评价多元化这一个主题词.在评价多元化中,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观点由来已久.在“多元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势必要体现出数学评价多元化的特点.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关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标准》指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可见,《标准》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不仅仅是教师的评价,更多的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
1951年罗杰斯提出自我概念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的行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会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行为作出主观的判断,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活动主体是否会去实施他预想的行为.可见,自我概念对一名学生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信,也对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有着极大的影响.对自己学习数学满怀信心的学生喜欢通过迎接挑战而保持自尊,他们对自己有着积极的评价和行动动力;相反,感到不擅长学习数学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合去迎接挑战,很容易放弃成就动机,出现逃避数学学习的消极行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与实践,通过学生对自己的积极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进步的能力.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
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不容忽视.同学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同学之间的感受是最真实、最直接的,让学习伙伴们一起来互评,可以直接、准确地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来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他的想法可行吗?”“你能来当裁判,说说他们的做法怎么样吗?”等.
3.家长对学生的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中,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作用也不可低估.作为学生的家长,他们很关心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如:当家长知道了自己孩子在某次考试的分数后,很自然地会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考试结果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等)向家长作出详细的解释,更多的是让家长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从而帮助家长改进他们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作为多元化评价主体核心,应协调好学生、同伴、家长之间的关系,做好每一名学生的综合评价工作,使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数学评价的内容当然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广泛的概念.如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其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的评价尤为重要.
1.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无论是对数学知识的评价,还是对数学技能的评价,很重要的一点是评价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或技能操作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意义.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时候,很难抓住数学实质将概念理解透彻.因为理解概念最好的途径不是从一个定义开始,而是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或应用.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它需要学生将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事实和原理相联系,以形成一个复杂的彼此相连的命题网络,因此评价的题目必须设计得足够精细以考虑并反映出学生的这一发展过程.
2.数学思考的评价
有学者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对数学思考的阐述,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思考是指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即用数、量、符号、图形、模式、关系等去思考生活、工作、学习、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思考是从数学学科特点对数学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作用而言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问题解决的评价
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问题解决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学习领域都有相应的问题可以用来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不同的问题功能不同,侧重于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问题,更具有情境性和富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不断启发,让学生思考,从而想出问题解决的办法.
4.情感态度的评价
《标准》有关情感态度的目标是:“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目标的评价很难在一般的测验中进行,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问题.通过评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情感态度的评价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以提高其学习的自信;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培养其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
此外,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定期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是一种数学交流的工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设想给一个朋友写信,谈谈自己数学课堂上的活动,或者假想一个比自己年级低的同学,想办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他解释如何去解决某一个问题等等.另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数学日记的规格,规定一些内容.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标准》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所以,评价不仅是为了证明,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而改进的前提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真实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从多渠道、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获取有关评价对象的全面信息.其中,口头测验、课堂观察、评语和成长记录袋这几种开放的质性评价方式具有典型性,它们具体描述学生个性化发展中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突显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等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
1.口头测验
口头测验是通过师生面对面的问答,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思维过程的机会和自我表现的空间.课堂上,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解答、操作,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和个性创造力.这种评价方式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方式.
2.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适用于学生学习的所有领域.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贯穿学习过程始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通过观察,教师获取书面测验等量化评价所不易获得的信息.如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倾听和表达的能力等.但是,课堂观察也有一些不足,如:课堂观察的主观性较强,记录的水平与观察者个人的经验、描述能力和理论水平有很大关系,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学习现象的观察很难达到较高的一致性,观察的效度也难以检验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运用课堂观察时好好地把握.
3.评 语
张春莉教授认为:评价结果不能总是以简单的分数或等级来表示,还应当包括以陈述方式给出的“被评价者数学学习的认知与非认知特点,以及需要进一步从事的数学学习活动”等,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评语制是用简明的评定性语言叙述评定的结果.评语可以补充评分的不足.一个分数或等级所能反映出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对于难以用分数或等级反映的问题,可以在评语中反映出来,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就会更加全面.因此,教师的着眼点应该从等级或分数转移到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取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何种能力等方面.
4.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通过系统收集学生日常数学学习作品,展示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过程、水平和潜力,是一种典型的质性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收集学生丰富多彩的作品,如手抄报、知识树、设计方案、数学小论文等,把这些作品按照学习的顺序放入成长记录袋内,共同描述一名学生的成长轨迹.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放入成长记录袋内,教师关注的是作品里体现的学生思维方式、个性特征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对作品的具体形式一般不作特定的要求,比如数学日记的形式可以是书信式、提问式、自述式等.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调查和实验任务,要求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把报告放入成长记录袋,也可以设计动态的成长记录袋把评价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发展变化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春莉.数学评价多元化——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评价建议”的主旋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2(Z1):27-29.
[3]冯东华.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4]李红梅.数学思考的内涵及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6):136.
一、引言: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联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容易感到厌倦,学生缺乏应用性,在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根据学生以及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而“任务驱动”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对应职业能力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合理而巧妙地融入每个“任务”之中,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该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零件加工“任务”驱动下,展开协作学习交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增加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即使在全国任何一个企业就业,都能够胜任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岗位和数控机床操作岗位职业工作。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三、数控编程与操作中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分析与应用: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以各自“任务”的形式带着学生真实地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形象化,学生也就容易实现所学的目标,即“学中做、做中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如图1所示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六个步骤,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1.资讯:明确工作任务,知道要做什么。教师给每个学生提供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的零件图纸及任务书。根据图纸及任务书的要求,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完成工作任务的准备。
2. 计划:如何完成工作?在此阶段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合理划分数控加工工序,规划走刀路线,确定零件的装夹,选用刀具,选用切削用量等。学生填写工序卡和刀具卡。
3.决策:确定具体方案。教师分析工艺方案的重点,工作标准,分配每个人的工作任务、要求,重点观察和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人完成工艺文件的制作及数控程序的编制。
4.实施:确定程序,执行方案完成零件。教师分组讲解与演示数控机床操作,保证机床在没有故障的情况下进行,告诫学生机床安全操作的准则。学生按图纸要求完成成品。
5.检查:检测零件制作质量。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量具,检查零件的形位公差。学生对照零件图纸逐次检查零件的加工质量,并将检测结果填入规定的表格中形成检测报告。
6.评价:对制作过程与结果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任务完成后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四、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案例:
工作任务描述:拟加工如图2所示的轴,编制该轴的数控加工工艺,填写相关的工艺文件,编制该轴的数控车削加工程序,并利用数控车床以经济方式及专业要求加工出合格零件。
根据图1所示轴零件图及技术要求以及表1所示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地制订加工工艺规程并填写加工工艺卡,如表2
在数控加工工艺卡的指导下,按照数控编程规则,选择合适的编程指令编写轴零件的加工程序,如表3所示加工程序单
五、结束语
在《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出合理适合任务是前提,分析任务是关键,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是重点,对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信息是总结和提高。这里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统筹合理兼顾。手脑并用,做学结合,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的独特特点,更加适用高职院校理工学科的教学。因此需要注意:(1)选取合适的工作任务是非常重要的。(2)要适时地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3)在计划、决策及具体实施阶段,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案,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并编制正确的加工程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回指导和点评终结。(4)在每一个具体项目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回顾并总结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林诗.“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7(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