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8 15:54: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1)

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创新的源泉。创造性思维是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独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史上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对具体的思维主体产生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可能具有这种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具有积极而又主动、深刻而又广阔、独特而又新颖的特性。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优秀创造性人才”的人才模式塑造自己的学生,使之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结合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我认为采用合理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从事科学技术创新,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从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入手,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切入点

培养创新意识的切入点,即培养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标志着人的认识的新突破,一个具有开创性问题的提出,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巨大和深远的意义。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23个问题,即“希尔伯特问题”。这23个问题成为20世纪数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预示着新的学科带头人和科学家群体的诞生。提出一个有创建、有深远影响的问题,并非轻而易举,提出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对旧问题深刻研究和总结的过程。

1.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体系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独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不能对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创新。一个高质量的提问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思想与想象。所谓发明创造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因为拥有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体系的人往往思维敏感、观察细致,而对于毫无准备的人来说,创造的机遇即使碰到他们,创造性的发明发现也会与他们擦肩而过。

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是许多知识的有机构成。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信息时代,知识老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现代的学习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学习理论和掌握方法,接受知识和培养创造性,学习做学问和学习做人,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树立现代科学家的科学道德等的关系问题,成为大学教育中所关注的问题。

2.怀疑态度是创造性思维的酵母和温床。

怀疑态度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科学保持发展活力的主观动力。怀疑是打开未知领域大门的思想钥匙,任何科学探索、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怀疑态度,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波普尔说,科学开始于问题。科学思维机器的启动,既不是开始于观察,又不是开始于理论,而是开始于大量反常、失效和矛盾现象,对现存的公认的、权威的或是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和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合理性、完美性的质疑。最好的创新方法,就是保持经常的怀疑,怀疑把思想引向研究,研究使思想发现真理。爱因斯坦说,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而只有怀疑才会提出问题,才会引起思考,进而产生创造。

中国创新精神相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怀疑态度的稀缺。在以往的社会中,怀疑是被压抑的,它只能是一种零散的、隐蔽的私人化的情绪。而怀疑态度的稀缺,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习惯对怀疑精神的自我压抑和不宽容造成的,过分强调思想的一致,将任何对流行和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技术、体制的质疑和不同观点都看成是大逆不道的异端加以贬斥,从而使任何可能富有创造性的独立思考都无法存活,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

3.批判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桥梁和先导。

如果说,怀疑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诉求,缺乏足够的依据和充分的理由,那么,批判则是通过明确判断、深入研究、分析求证,从而否定某些存在的不合理性、落后性、不正确性、不完善性,使问题浮出水面,使矛盾明朗化。批判是怀疑精神的继续和超越,当然,批判本身并不意味着正确和真理在握,但它意味着走向正确和真理的一个契机或新的开始。批判是双向的,批判本身也包括反批判,批判是思想的防腐剂和清洁剂。

批判精神是现代社会健康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一个社会创新精神的缺乏,往往是由于批判精神的缺乏。批判是对社会的鞭策。一个社会没有批判,没有讨论,错误的得不到批评,正确的得不到支持,社会的创新风气就难以形成。社会思想需要碰撞,各种见解只有在论证与反驳的辩论中,才能推进社会认识上的深化。

如果说怀疑是一种消极的自由,那么,批判则是一种积极的自由。批判是一种公开的挑战和精神探险,批判需要科学的勇气。布莱希特在他的著名戏剧《伽利略》中说过一句深刻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度是不幸的。但同时他又说了一句更为深刻的话:一个需要英雄的国度才是真正不幸的。一个社会没有敢于说出真理、富有科学勇气的人是可悲的。

4.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创造性思维必然会被看成是一种越轨行为,但越轨是创新的必然表现形式。外部自由的本质就是需要理解创新的合理越轨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即使创新中一些失败的、错误的越轨行为――最初的片面和不成熟,也是社会为获得进步发展所需付出的必要成本和代价。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创新,面对宗教守旧势力和世俗习惯势力,他没有胆怯与动摇。

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启发辩证思维,指导其归纳概括,引申发展。

辩证思维的基础是哲学中的辩证逻辑,“辩证逻辑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现代汉语词典》)这就告诉我们,辩证思维要求注重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旨在以“发展、运动、变化”的眼光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由此可见,辩证思维是突破、创新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人们如果不能以辩证的眼光看到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运动的趋势,就不可能有突破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证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先导。

2.诱导发散思维,促使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它的意义是:针对一个认识对象,纵横展开思考,不断展开分析判断,以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进而去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为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或最佳途径)提供可资参照的多种依据。

对理工科学生而言,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方式是当务之急。相对于以逻辑思维、严密论证为基本特性的收敛式方式,发散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补充。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着收敛式思维强于发散式思维的情况,因此,理工科学生在思维方式的锻炼上,更需要发散性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培养,这是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训练发散式思维,首先要分析和认识发散式思维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考方式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流畅、变通、独特。所谓流畅,即少阻滞,反应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变通,即做到融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消极的心理定势的束缚,因此可以提出超常的新构想、新观念。独特,即解决问题的方式大大超过一般人。流畅、变通和独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变通是其中的关键。它既是流畅的条件,又是独特的前提。所以,为开发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便是要培养和锻炼思考方式的变通性,也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而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在接受教育期间和与人交往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外,最主要的是要在运用中进行锻炼。

3.提倡逆向思维,鼓励其质疑求异,否定批判。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这种思维以打破常规为目的,在美中寻找丑,在丑中发现美;在众人肯定时提出否定意见,在众人否定时力排众议;可推陈出新,亦可新中见奇。对理工科学生而言,逆向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数学中的反证法就是逆向思维一个很好的应用。

4.进行系统思维,满足时代的要求。

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了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生命系统理论等系统理论,使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系统思维方式成为当今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把思维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运用系统、要素、整体、环境、结构、功能、信息、等级、秩序、协同、混沌、突变、有序等一类概念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揭示事物的系统联系。

另外,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创新素质。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总之,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满足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经济发展原动力的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特色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镇修.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探讨[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2,(1).

篇(2)

一、将直观性的动作感知作为基础

(一)形

形是指动作、姿势、形态等,也就是外在表现形式。形的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多,如速度、肌肉控制、重心、动作弧度等[2]。有些学生接触舞蹈的时间较短,其舞蹈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过于注重高难度的花哨动作;有些学生对待舞蹈训练的态度不认真,导致一些动作细节不到位,进而影响舞蹈表演的整体美感。因此,在关于形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基本动作入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舞蹈基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高校舞蹈教学。

(二)气

气是指气息的把握。对于气的运用,西方与东方的舞蹈有着许多相似、相通的地方,如跳、起、伸、张要吸气,蹲、沉、缩、松要吐气[3]。在舞蹈表演中,气息的把握直接关系着整体的舞蹈效果。比如,在芭蕾舞中,“阿拉贝斯”这个动作对于气息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舞者在表演过程中上身的前倾不能过度,这需要舞者的动作与气息之间形成熟练的配合。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舞蹈知识要领,还要进行标准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神

神是指情感的表达。在舞蹈表演中,舞者要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优雅、自信的精神,还要注重对情绪的表达[4]。比如,中国各民族的民俗舞蹈就非常注重对情绪的表达,使观众能够通过舞者的动作感受到喜庆和欢乐。

二、将启发性的教学模式作为核心

在启发性的舞蹈教学中,高校舞蹈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舞蹈基础、舞蹈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身体素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进高校舞蹈教学的正常开展。

(一)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人如果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而在这种情况下,其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加强。大部分人对于舞蹈都有着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学习舞蹈需要长期的训练,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个过程相当枯燥、乏味,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努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高校舞蹈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反复观看舞蹈动作,通过真实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而不只是传统、单一的口头讲述和动作示范。此外,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当学生沮丧时,教师要予以及时的鼓励和引导,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每个人的尊重和关怀,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训练.

(二)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过于注重传道、授业,往往忽略了解惑,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只知道要这样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高校舞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如果教学氛围比较严肃,那么学生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问就会存在种种顾虑,不敢向老师提出疑问。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团队的力量,共同编排、改编一些舞蹈,并让学生总结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高校舞蹈教师要对学生予以足够的关注,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三)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由于部分舞蹈教师较为陈旧的教学技能和理念,未能及时进行自我知识体系更新,进而导致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鼓励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去创新舞蹈动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学习、吸收其他方面的知识,如音乐、美术、文学、历史等知识,以此增强学生的知识底蕴,拓展想象空间。

三、将情感性的思想渗透作为手段

在情感性的舞蹈教学中,高校舞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客观、正确的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中逐渐融入自身的情感,并通过舞蹈表现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眼神中情感的流露

眼睛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人们通过眼神能够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舞者在舞蹈表演中运用眼神,不仅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自身的情感,还能通过眼神与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5]。艺术家在构造人物的特征和性格时,特别注重用眼神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而将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好地展示出来。比如,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在这幅画中,达芬奇对蒙娜丽莎眼睛的描绘手法非常特别。观众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欣赏,都会感觉蒙娜丽莎在看着自己。舞蹈表演也是如此,有些舞者之所以会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支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眼睛,运用眼神与观众沟通和交流[6]。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眼神的运用,通过眼神去传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姿态中情感的表达

姿态主要包括肢体动作和手势。肢体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表达出舞者的内心情感,如高兴可以通过模仿捧腹大笑的动作来表达,紧张可以通过模仿坐立不安的动作来表达,恐惧可以用浑身颤抖的动作来表达等。而手势也就是手的动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身体表达的不足,通过手势还可以表现出反对、赞同、厌恶、喜欢等想法[7]。在舞蹈表演中,不论是肢体还是手势的运用,都是舞者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所以,舞者要注重姿态的练习,通过姿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言语中情感的宣泄

篇(3)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理解

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有过很多说法,但是大同小异。创造性思维一般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通过多方面资料的查阅,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涵义还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活动过程,它并不是脱离其它思维的另一种什么特殊的思维。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第二、一般情况下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而绝不是多种思维机械累加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总是以某一种思维为主导而进行的,这和矛盾普遍性是一个道理。第三、创造性思维虽然有它自己独有的活动规律,但是也必须遵循其它思维的活动规律而发挥作用。总之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特点

1、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它具有个性的特点,自觉而独立地把握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交结点。显现出对事物判断的独立性。钢琴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曲目的弹奏,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从而使弹奏曲目的方法出现既优美有和谐的音符。即以钢琴教育中大学生青少年的学习来说,在他们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其思维便具有独创性的特点。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它从某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信息,即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的答案、结论、方案或假设,等等,可见它的活动方式的复杂和结构的复杂。钢琴教育中通过小组弹奏,找出学生认可的旋律,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从而鼓励学生做出具有创造性的新曲目进行弹奏。

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它的结果,不论是概念、假设、方案或结论,都包括着新的因素,它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新颖程度是思维独创性的最重要的指标。看到星光大道出来的歌星们,学生就会去模仿和探索,在钢琴教育中通过文艺频道等媒体来激发大学生创作的新颖性,从而产生更多的脍炙人口的校园歌曲。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高校钢琴教育具有独特的专业特点,教师不仅要传授钢琴的弹奏技法,而且要会培养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应用性的合格人才。通过几年来钢琴教育的传授,摸索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1、通过钢琴弹奏技巧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钢琴演奏是纯技巧及思想性极复杂的高雅的艺术活动。早在八十年代人们学习钢琴也许还有些盲目,而现在随着钢琴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钢琴的重要性。在这个知识创新和人才竞争的时代,知识创新在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钢琴教育学习的意义及功能是多层次的,它不仅可以培养演奏家、智育功能、美育功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未被充分挖掘的更深层次功能――创造性思维的功能。良好的教育可以为人的创造性的发展与提高提供条件。运用教育手段来进行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启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而钢琴教育是培养发展这种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2、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建立全新的钢琴专业教学模式,成为大学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高校实际教育中,重专业知识学习,轻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仍在部分高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与缺失。从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入手,结合音乐学院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比如系列音乐晚会、艺术欣赏、三下乡演出等活动的开展。对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作用、意义以及其开展形式上进行充分的研究探索,从而对丰富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系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3、利用钢琴曲目旋律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钢琴教育中把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听觉审美的培养、音乐想象力的培养和灵感渗透到钢琴教学中,就能在钢琴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思维素质,这种素质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钢琴演奏艺术是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是对音乐作品的解释,是把乐谱变为实际音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创造性地挖掘出蕴涵在乐谱符号背后的音乐作品的灵魂,并赋予其新的神韵和意境。由于音乐的可塑性很大,因此,钢琴演奏艺术能给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天空,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有独创性的特点,言传身教,以肢体语言和音乐语言传递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教育。

总之,从科学的角度,人才学的培养,文章阐述了钢琴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从而提出了钢琴教育中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我国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对人才创造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更是受到重视。大学生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和中流砥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值得我们重视。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在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区别于其它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能动性。首先,它往往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创造性活动是提供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因而它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其次,它往往带有突发性,常被称为“灵感”。同时它又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因此,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我国教育大学生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要想掌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规律,必须首先了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可以结合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来探讨。其一,它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这是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基本特点;其二,高等教育对象的主体一般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致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从“求学期”向“创造期”的过渡

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社会价值方面不一定很高,他们更多的是创造性的学习。从连续性的方法论上看,这种潜能一旦得到开发,并在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思维的创造性就会不断地发展,逐渐指向于有社会价值的科学发明、创造。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而有效地促使他们从“秋学期”向“创造期”过渡。

(二)有明显的阶段性

在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和层次都是不同的。大一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从发明创造的平均年龄看,他们刚刚进入“启用期”。若操之过急,则会适得其反。从大二过渡到大三,创造思维的发展产生了部分质变,发生了渐进过程的“中断”。这时,他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深刻性都得到了高度发展;运用辩证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已经有可能进入创造的“生长期”。进入到大四,特别是进入毕业论文的协作阶段,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创作论文的过程中,大学生得到了创造的实际锻炼,体验了创造的酸甜苦辣,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有所创新。总之,从心理的各方面,大学生都为自己走向职业岗位,为未来的创造发明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得益于想象力的推动

青年,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代。通过不断学习,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过渡。创造性思维必须在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才能顺利发展。因为创造性思维不仅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要出新产品必须构思出新事物的新形象。一般而言,大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得越好,他就越有可能结合过去的经验,创造出具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思维产物。

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性的基础,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创造意识与热情

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是发展创造力的动力。这常常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创造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自内心是一切创造者共有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发展合力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是指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在其他专业有广博的知识,现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各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表现出总体综合的趋势。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逐步使其发展成为最佳的知识结构。

(三)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借助于丰富而熟练的知识技能体系,能够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的性质、联系和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直觉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猜测,并引导学生去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根据科学知识来修正错误的勇气。

(四)磨炼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指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创造活动中的艰难险阻以实现确定的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志对情感和情绪起着调节作用,正是意志力使人的情绪服从与理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磨练学生的意志,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鼓励学生充分想象

想象是形象思维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重新组合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抽象―形象的转化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概况的能力,促进他们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充分发挥右脑的优势作用。

总之,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构模型及其思维形式的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操作性策略与方法是很重要的,而且应该在潜意识领域作深刻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段继杨.创造力心理探索.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当今社会面临着新的历史性挑战,产生了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激烈的变革。在今天,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不断进步,人们要求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此人类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人才应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具有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人才具有创造性,这是人才与一般人最本质的区别。而创造性思维是人才创造的核心。它是创造性成果的花朵。其表现形式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展。若离开它,人类的生活也就没有朝气了。因此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人才,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其规律,对于开发人才的创造潜力,提高人才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1.概念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解决创造性问题的活动中,提供独特的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开拓人类认是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特殊表现,是探索未知、勇于开拓、富有新成果的进取性思维。所以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标志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创造性特点。“新颖”是指不墨守成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独特”是指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新颖性和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待征。它除新颖性这一特点之外,还必须富有效用性。它是指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创造性成果,而这种成果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意义的。创造性思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比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它在认识和实践中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面广,量大,是经常可见的普遍的和有实效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绝不是仅少数天才具有的东西。

2.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待征和品质

(1)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素

有的学者对创造性思维提出以下观点:①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这个特征贯穿于创造性活动的始终。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着力于发掘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对常见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性理论持分析的、怀疑的、批判的态度。求异的实质在于创新。②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和已知的知识或假说联系思考,分析相似性、待异性、重复现象,发现其必然联系、本质待征。此外,还有十分注意意外现象和新线索,独具慧眼、敏锐观察、洞识其潜在意义,抓住机遇,作出创造。③创造性的想象,创造性思维自始自终伴随着创造想象。高度的抽象和准确的判断是思维深化的标志,创造性想象在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类比联想也是创造性想像的一种形式。④独特的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的知识,科技发展新成就的知识。⑤活跃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综合性的突破的心理现象,是创造性思维和其他心理因素协同活动中,人脑以最优越的功能,加工处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状态。⑥新颖的表述: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在表述上必然表现出来新颖性:一是要提出一套新的概念、范畴、原理:二是要形成表现新的思维形式的结构体系;三是要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和文字,赋予表述以优美的形式等。

(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创造性思维究竟具有哪些基本特点或基本心理特征?对此目前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或意见。一般来说,很多学者们共认的特点有:①具有非常新颖性和独特创造性;②具有待别生动性和主动性;③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综合性;④具有极其深刻性、全面性和广阔性;⑤具有明显发散性和聚合性,亦具有高度抗压性和反向性等,还有实践性、开放性、飞跃性等特点。

二、创造性思维与成才

1.发展创造思维是成才的根本途径

第一,现状要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传统教育中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呆读死记,必然窒息人的智慧,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不了具有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来。没有一大批具有科学思维方法的勇于创新的人才,我们无法在经济上实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智力革命是要开发人的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大学生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把思维训练贯彻到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

第二,创造性思维是学习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参与,人的学习活动很难顺利进行。

2.青年期是开发创造思维的最佳时期。所谓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指优秀人才出创造性成果最多的年龄阶段。创造活动需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技能训练。大学阶段属于求学期或创造的准备时期,可属于创造的最佳年龄时期。然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一生的创造活动有极其重要意义。事实表明,不少杰出的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动在大学阶段已初露端倪,已有良好的开端。因此,在奠定坚实基础的条件下,尽早让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是有很大好处的。

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来看,进入大学深造的青年,经过了中小学教育,学习过各种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观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发展及学习理论揭示各种知识结构内在联系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这时期正是培养分析和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好时光,大学生思维日愈活跃,想象更加丰富,正处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大好时期。

参考文献:

[1]高鸽.如何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

[2]徐云生.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J].卫生职业教育,2012(12).

[3]刘道玉.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1(21).

[4]张楚,朱洁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误区与应对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2011(2).

篇(6)

随着大学生的不断增多,社会对大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使得如今的教育偏向书面化,而对于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没有一定的保证。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大学教育开始对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加大了重视,同时将其进行不断地扩展,那么如何有好的发展方法,就需要对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从而增加大学生的体质,让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创造性的思维来对学生进行训练等教学,同时运用好创造性思维,就可以更好地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水平提高,创造性思维对于整个教学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提升效果。

1 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1.1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中加入创造性的思维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对其内容进行理解与体会,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是可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灵活性可以让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运用,用巧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创新性则是对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创新,这些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将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在大学的体育教育中,并且对其进行合理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成效。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丰富、灵活,同时还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创造性思维会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的重要性,还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从而会让学生更加融入学习。

1.2 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的加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改善,同时还会让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教育的一般训练中也可以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其进行强化,教师在训练中可以要求学生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到训练中,以促进整个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3 提升体育训练成效

创造性思维对于体育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将体育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从而能让教学质量更高,达到的成效更好。创造性思维能让学生渐渐开始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对于体育训练产生主动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水平。

2 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 没有重视创造性思维

由于许多学校都还没有深入去了解创造性思维,同时对创造性思维也没有产生重视,导致了有些大学的体育教学中还没运用创造性思维,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学生与老师不能正确对创造性思维进行认识。但是想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好的成效,首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正确的认识,同时应用创造型思维进行训练,让其有好的发挥,才能呈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措施,那么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应用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

2.2 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太过于枯燥

创造性思维能否有好的应用效果在于其应用的量和实践是否长久,其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许多教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没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从而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应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和作用。然而对于对学习提不上兴趣的学生而言,不能只是用单一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创造性思维更好地融入学生中,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

3 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3.1 对思维的培养需要进行重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系统认识,同时教师也要为自己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创造性思维中进行不断地创新,明确其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再将创造性思维与大学体育教学进行巧妙结合,这样使得大学体育的训练效果有很好的提升。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也需要学生对其进行仔细的了解,同时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让学生具备优秀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3.2 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创造性的思维指的就是发散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运用,然而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能否得到好的应用就在于周围的教学环境好坏,在进行大学体育教育中,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相对的改善,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找出学习中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出适宜的答案,这种学习方式更容易使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在对教学课堂环境进行构建时,需要注意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环境的控制,对于教学气氛来说,需要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活跃教学气氛,从而在教学课堂活跃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会更好地让学生训练效果得到提升。

3.3 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实践需要强化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加入创造性思维方式会让学生的体育教学训练得到好的成效,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为了能让学生适应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需要先让学生培养出创造性思维的方式,然而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就需要进行大力的研究。可以从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和实践来进行培养,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的培养,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自主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能独自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对其进行有效的发挥,从而能让体育教育训练对学生的教育力加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4 结语

从文中可以看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的成效好坏在于创造性思维的运用程度,其能将教学的效果大幅提升,还能让学生发挥出其最大的能力。同时,我国目前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对于大学体育教学训练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性,有的教师不能完全发挥出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国需要从各个高校做起,让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积极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让创造性思维得到好的运用,让大学体育教学训练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效。

参考文献:

[1] 齐骥.浅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J].才智,2015(34):142.

[2] 时光.如何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4-125.

[3] 张晓龙.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0):141+143.

篇(7)

一、引 言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是当务之急。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合格人才,必须是一个除了有坚持不懈、意志坚强品格之外,不钻牛角尖,务实敏锐,既是通才又有专长,精力充沛而创造力无穷的人。

二、研究内容

每年我国都有高达20多万的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但是从就业方面看,高级翻译的缺口依然很大。这与现实需求严重不符。从走出国门的留学生方面看,尽管他们在出国前在雅思、托福、GRE上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成绩,但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完全适应国外高校的教学模式,每每遇到阅读量较大的学习任务,还是如临大敌,遑论融入学习西方文化。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我国高校生创新性思维的普遍缺失,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国的高校外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并将它上升到战略目标的高度。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发放问卷,数据分析等形式收集准确信息,了解到外语类学生有关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培养等现状,就此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三、对外语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认知的调查

本着实际、客观的原则,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目前,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特征分析如下:

大学数学生对自己当前的英语水平并不满意。约有44.25%的同学对自己的水平“不太满意”,而满意的比例只占4.42%。学生们普遍认为,与其他学科相比,外语类大学生比较不具备创造性思维。而与此同时,又有90%左右的学生认为外语类大学生有必需具备创造性思维。这表明提高外语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其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也反映出当前针对学生思维的教育不够。

学生普遍对外语课堂的创造性比较不满意。有66.36%的同学认为所在学校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对外语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帮助不大。对当前外语类教学模式给予如此评价,固然有一些主观的因素,但这的确反映出当前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没有帮助或者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和延伸。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为例,在课堂上,由于课程较难,理论深度增加,教师总担心内容消化不好,便在字词句解释上下大功夫,而且逐字逐句,唯恐遗漏;学生感到吃力疲惫,几乎无可避免。

学生普遍认为,在听说读写四项中,“说”与创造性思维相关性更大,比例约占50%;其次是“写”,约占24%。而“说”“写”恰恰都是思维输出的过程。由此看出,整合并表达是外语类大学生的软肋,恰好与国外(尤其是欧美)学生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在“说”这一个环节上有着更佳的表现。尽管得到了重视,但对于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却仍是一个未知问题。单从我们关于询问对策的题目上,提出可行性意见少之又少,可以看出这个问题。

目前,大学的外语教育中,已经出现了关于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尝试,但是由于学生整体的惰性,以及增加学生负担的实质性结果,导致成果不甚令人满意。

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出,大部分受访同学(84.96%)愿意在不增加总课时的前提下接受学校开设逻辑学类课程和接受老师强制安排的每月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书(69.03%)。这说明大学生希望拓宽知识面,发展自己思维能力的意愿还是很强烈的。但实际上,许多学生在日常英语阅读课学习参与中,连基本的阅读任务都不愿意去完成,导致大学学了三年英语,而水平却并不如意。这正是人类惰性使然,是缺乏自制力、没有科学合理的计划的后果。

学校在课堂外组织活动,鼓励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不仅为英语实践提供平台,对于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格气质,也是极有好处的。有70%的受访同学认为目前学校开设的外语类演讲、表演,或者综合性的英语比赛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帮助。尽管这与学生参与意愿有关系,但是从参与人数跟总人数的对比上看,这些活动参与度并不足够。而且,举办的仅限于英语,而其他语种的参与情况则更是可想而知了。

参考文献:

【1】 张月丽. 创新教育与外语素质培养[J].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7(03)

【2】 张媛媛,韩高军. 创新教育与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例[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1)

【3】 师忠秀,王继荣,管殿柱.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论坛. 2013(01)

【4】 刘秀莲. 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J]. 学科教育. 2008

【5】于兰. 论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08)

【6】 刘冬梅. 论外语学科创新教育[D].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1)

篇(8)

1 大学生创造愿望不强烈。创造性源于创造愿望,没有创造愿望也就没有创造的激情和动力,内心深处没想到要创新点什么,也就不会长时间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的灵感也无从谈起。当代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创新不够重视,无强烈的创造愿望。这些同学要么为就业作准备,不得不去参加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和实习,以得到尽量多的证书和工作经验,要么为考研做准备,整天深埋于自习教室,要么视大学为放浪形骸的天堂,吃喝玩乐,荒废宝贵的大学时光,因此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更不可能考虑创造发明的事情。

2 大学生创造信心不足。很多大学生害怕与人竞争,对自己信心不足,更有甚的逃避群体、自我否定,使自己更加自卑和缺乏信心。既然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他们做起事情来就缺乏积极性,并怀疑起自己的能力。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他们的想象力,在思考问题时无法做到“异想天开”,在行动上就畏首畏尾、小心谨慎,不主动接受挑战,更不会别出心裁,这样就失去了许多尝试创新并成功的机会,创造理想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自卑心理还抑制了欲望,没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就不会有克服困难、奋力进取的坚强意志,因而这部分学生为人处事喜欢随大流,长时间便造成了自身消极、殆荡,缺乏创造激情,潜在的创造力也就难以激发出来。

3 大学生创造意志力不强。许多大学生意志不够坚定,与他们对事业成功过程缺乏理解也不无关系。爱因斯坦生前多次讲过他的思维能力只是中等,他所做的工作成就完全是长时间专心致志的结果。而我们许多大学生在未行动时就考虑会不会白付出了辛苦,这种想法更使他们意志不够坚定,做事不够主动和果断,不能将计划、想法付诸实践,或做事有头无尾,从而创造力的发挥受到抑制。

4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欠缺。大部分大学生习惯于一种正向的思维定势,而不喜欢从反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他们大都在乎的是问题的解决,而不在乎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知识,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只注意接受正、误分明的概念,比如他们会准确无误地掌握课本中的概念,而不喜欢接纳任何模棱两可的概念和事物,更舍不得花时间对其进行分析。总之,对事物的态度显得非常缺乏灵活性,这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呆板,这种创造性思维欠缺显然抑制了许多新颖想法的产生。

二、造成我国大学生创造力不足的体制性原因

1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对学生的个性重视不足。尽管我们致力于提倡素质教育、发展个性,但实际上难以付诸实践,大学教师中大部分依然执行着简便的大众化教育方式,即“课堂教学+课本”,课堂上只向全班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所谓的“满堂灌”。而把学生的个体需求置之度外。教师布置作业也不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出发,而是布置统一的作业,更糟的是大部分教师只以死板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作业,而不对学生标新立异的解答予以肯定和鼓励。目前高校对教师评估的主要指标是教师的科研、论文和成果的数量,因此,许多教师不得不埋头搞科研写论文,而很少有时间研究学生的个体需求、教学方法等。现行的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大学生在创新行为上得不到引导和鼓励,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泯灭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针对大学生创新的激励措施不够。文化课成绩至上的教育指导思想几乎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参与创新竞争的心情和条件。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必要的刺激措施和制度支持,奖励制度便是刺激、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重要方法之一,目前许多高校中的各项奖励制度虽不少,但针对大学生发明创造的奖项却不多,也不够重视,特别是不够重视大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很多学生尽管文化课成绩略为逊色,但是具有自己的特长,也常常是这些学生标新立异,搞出小发明、小创造,或提出奇怪的想法,但他们无法被现有群体尊重和认可,这些学生的创造性很有可能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而渐渐的逝去。

3 大学生缺少培养创造力的时间和条件。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些代价便包括占用大量的个人时间。另外,虽然每个人对创造性思考的环境的要求不尽一致,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具备,就是现实的环境要能够使之静心思考,并能使之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和思维的兴奋状态。但是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显得特别拥挤和不随意,一间学生宿舍,往往要安排七八个人,相互干扰太大,图书馆要定时开放和关门,教室更迭使用频繁,不便于学生连续性思考复杂问题,至于实验室、制作室则管得更死,本科生很难自由进出,学生的智慧苦于无法发挥,被局限的客观条件无情地埋没了。除此之外,经济条件、引导资源、转化体制等方面存在的约束也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我国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1 提倡人本思想,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塑造大学生独立完善的个性,这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创造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一是树立人人都有创造性的意识。创造力是人普遍具有的才能,教师应该认识到创造潜能的普遍性,创造性人才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让创造性教育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大学生。二是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整齐划一,注重集体活动,讲究正规有序。这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压抑大学生的个性。承认大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速率、发展方向上存在的种种差异,以促进大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展为目标,发挥大学生的专长和潜力,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三是接纳大学生的某些非常规反应。创造性人才总有一些与众不同、有违常规之举,有的甚至不听招呼,不守规矩。因此,对于大学生某些出于创造性人才心理特点的违反常规之举,高校要以平常心对待,要有宽容包涵之心,多一些接纳,少一些“清规戒律”。

篇(9)

[作者简介]王雁(1971- ),女,山东潍坊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王兴芬(1968-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电子商务和web应用安全;白菁(1977- ),女,陕西西安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质量监控。(北京 100086)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专项规划重点课题“北京高校学优生创造性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75-02

一、问题的提出

创造力是产生新颖的和适宜的工作成果的一种能力。随着心理学对创造力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人格等因素的综合体。很多学者开始寻求创造力的综合评价模式。创造性思维是提供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的思维,是多种形式思维协调活动的综合体。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保证,主要指个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倾向。创造性人格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构成了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近年来,许多高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试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有所突破。学生考试成绩往往是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最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试图探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按照专业门类(理、工、文)各选取一个学院,采取整群抽样法在每个学院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作为调查对象,共406名有效被试。其中理科196名,工科107名,文科103名;男生266名,女生140名;大一学生93名,大二102名,大三103名,大四108名;独生子女276名,非独生子女130名;生源地城市221名,城镇55名,农村130名。在每个班级内按照学习绩点进行排名,取前15%作为学优生,中间70%作为学中生,后15%作为学差生。

2.研究工具。本研究把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创造力的指标。创造性人格选用《威廉斯创造倾向量表》,把创造性倾向分为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四个维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测定选用2003年由骆方编制的《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研究对其中的部分条目在语言表达上进行调整。量表有较好的项目区分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共46个条目,包括10个维度:把握重点、综合整理、联想力、通感、兼容性、独创力、洞察力、概要解释力、评估力、投射未来。

3.统计方法。采用SSPS13.0进行数据转入和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在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上的差异。

三、研究结果

1.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以绩点作为学习成绩,对学习成绩与被试的人口变量以及14个创造力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6.107,p=0.000),R2=0.213,引入变量可解释学习成绩21.3%的变异。研究结果表明,高考成绩的高低、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在解释大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创造力的14个指标中只有把握重点和独创性指标在解释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并且把握重点能力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独创性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

2.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创造性倾向之间的差异。以创造性倾向的4个指标――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为因变量,以学习成绩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Bartlett球度检验近似x2值626.627,显著性水平0.000,因变量之间具相关性。在总体创造力人格倾向上,学习成绩优秀、中等和差的学生(F=1.210,p=0.290)不存在差异。创造力倾向的4个维度上,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只在挑战性上表现出边缘性差异(F=2.944,p=0.054)。两两分析表明,在挑战性上,学习成绩优秀和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t优-中=0.963,p=0.016)。具体分析表明,在创造力人格倾向的4个维度上,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均表现最差,但只在挑战性上差异显著;在冒险性和想象力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反而表现最好,但差异不显著。

3.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差异。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10个指标把握重点、综合整理、联想力、通感、兼容性、独创力、洞察力、概要解释力、评估力、投射未来为因变量,以学习成绩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Bartlett球度检验近似x2值3.033E3,显著性水平0.000,因变量之间具相关性。在总体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学习成绩优秀、中等、差的学生不存在差异(F=1.165,p=0.278)。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10个维度上,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通感(F=3.813,p=0.023)、投射未来(F=4.868,p=0.008)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两两比较表明,在通感能力上,学习优秀和学习中等以及学习优秀和学习差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t优-中=1.383,p=0.007;t优-差=1.299,p=0.038);在投射未来能力上,他们也差异显著(t优-中=1.435,p=0.002;t优-差=1.359,p=0.019)。具体分析表明,除把握重点维度外,在其余9个维度上,学习中等的学生均表现最差,但差异不显著;在独创性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表现最好,其余9个维度学习优秀的学生表现最优,但只在综合整理和兼容性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优-中=1.073,p=0.020;t优-中=1.172,p=0.052)。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力的14个指标中只有把握重点和独创性指标在解释大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并且把握重点能力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独创性与学习成绩表现出负相关。也就是说,把握重点能力越强的学生,学习成绩越好,而独创性越高的学生,反而学习成绩越差。把握重点是寻找问题的核心,把握重点和关键的能力,是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基础能力。善于把握知识以及考试内容重点可以取得好成绩,但仅具此一项能力难以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独创性是从不同的角度,独辟蹊径地分析、探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学生考试成绩往往是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最重要指标,然而考试成绩反映不出学生的创造能力,甚至独创性能力越高的学生反而学习成绩越差。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能只是一句空话,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高呼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并没有落到实处。当前大多数高校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考试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成长。有些高校脱离课堂教学,试图在课堂之外通过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收效不明显。实际上,创造力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掌握,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重要场所。近年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为知识在创造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佐证。有研究者指出,丰富且结构良好的知识对创造性产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堂组织形式、知识体系等,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更具组织性和迁移性,发挥知识教学在学生创造力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探索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成长的考试评价模式应该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研究结果还表明,高考成绩、是否独生子女、性别、生源地的差异在解释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有显著意义。分析表明,在总的创造力人格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学习成绩优秀、中等和差的学生没有差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看重学生的成绩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创造力。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创造力等同于智力,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智商高的学生才有创造力。但学习成绩的差异更多是由隐藏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因素背后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本研究表明,在创造力的14指标上,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在13个指标上表现最差(把握重点除外),并且在挑战性、通感和投射未来3个指标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学习成绩优秀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在通感和投射未来能力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甚至在冒险性、想象力、独创性上学习差的学生反而表现最优。这提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创造力培养上,要注意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动机和热情,对学生一视同仁。有心理学家指出“创造力是一种几乎人人生而有之的潜力”。人人都有创造的天赋,如何把这种天赋激发出来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郝宁,吴庆麟.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作用述评[J].心理科学,2010(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04-02

一、引言

数学思维是指人脑与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数学思维能力指的是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使数学思维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表现在每一个思维个体上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要提高大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它对提高大学生创造性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数学思维能力简介

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主要培养大学生如下几个方面的数学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1.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就是仅仅利用人们头脑中对事物的形象所进行的思维,它完全抛开了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多面性等特征。要快速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进行直观判断最为迅速直接。要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从一元到多元复合函数求导,由于变量个数的增加,具体求导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如果我们能描绘出多元复合函数求导的“树形图”,充分发挥数学形象思维,就可将多元复合函数求导链式法则的具体求导过程揭示得清清楚楚,多元复合函数求导这个看似困难的问题立即迎刃而解。

2.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是指离开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从概念、定理或推理过程出发所进行的思维。高等数学中的概念大都从实例出发,从中提取出共同特征而得出的。例如导数的概念,一般的教材都讨论两个具体实例,一个是过曲线上一点所作切线的斜率,一个是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前者是一个几何问题,后者是一个物理问题,实际问题及所在领域完全不同,但计算方法和步骤却是完全相同的。我们都是抛开问题的具体内容,从中抽象出相同的数学结构,得出导数的概念。与此类似的概念还有定积分、二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等。

3.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运用客观辩证法思考问题,高等数学课程中辩证思想几乎无处不在,例如:极限的定义是用有限变量来刻画无限过程及有限到无限的矛盾转化,它包含着变与不变、近似与精确、有限与无限等丰富而深刻的辩证关系;微分与积分形象地描述了连续变量局部变化与整体变化之间的对立统一;离散与连续、有限与无限、均匀与不均匀等都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具体反映。

4.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指个人具有的一种有独特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现实世界的本质及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出新颖的、开创前人的思维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在长期实践中经过充分发展、提高、跃升而达到的最高境界,同时,它也是我们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和最终目标。具体来说,它要求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创新问题解决方法,在学习或生活中能提出新的数学问题,甚至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数学理论。必须指出的是,创新是相对的,创新性思维是广义的,它不一定要“高大上”,只要是对大学生来说比较新颖独到的思维和自身认为有价值的思维活动,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三、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属教育学的范畴,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学问题,更是数学教育智育目标的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深刻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中数学思维的心理学基础,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水平。

1.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态度。数学态度包括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对数学美的欣赏以及对数学中辩证思想的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充满自信,对数学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以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以乐观积极的数学态度引领学生数学态度的形成;最后,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应充分利用课后访谈、学习小组、结对子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积极数学态度的形成。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主要通过概念教学、数学定理的证明以及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概念教学环节,不仅要讲清楚引入的概念是什么,还要搞清楚引入概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对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全面科学地分析概念的定义结构,深刻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及其推广、延展,对概念的基本性质和应用范围做出概括总结;最后,教师还应该阐明数学概念及其特性在实践中的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定理和公式的证明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这是因为证明方法一方面具有典型性,掌握好这些方法能够使学生在解决其他问题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另一方面,定理的证明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思维训练和知识学习必须紧密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必须紧紧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在运用中举一反三。例如,极限是微积分的基础,连续、导数、定积分、偏导数、重积分、曲线曲面积分等均建立在极限定义基础之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学是一个数学认识过程,有感知、记忆、思维等,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它需要大学生独立地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做出判断、评价效果、进行控制、自我调节。自学过程考验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独立思考无疑是产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训练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受益终生。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搞好预习和独立完成作业,教会学生对比、分类、归纳、总结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考察知识点的联系和运用,让学生形成多向联系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我们对现实世界及其联系进行从未有过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富有自主创见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现实世界的本质及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出新颖的、开创前人的思维成果。而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要求学生在思维训练中能做出创新性的设想和富有理智的决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某种程度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对训练学生思维十分有益。例如在介绍微分中值定理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定理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引导学生考虑是否可以利用罗尔定理证明拉格朗日定理。(2)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对于遇到的问题,应引导学生怎么去思考、从哪里入手、如何去解决。这样,学生不仅会弄懂问题本身,在以后的学习中遇见类似的问题就会驾轻就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蕴含极大的创造性。例如:在高等数学中,Green公式揭示了平面的曲线积分和二重积分之间的关系,在此重要结论基础上,我们自然可以大胆猜想:能否建立空间的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之间的联系呢?Gauss公式和Stokes公式正是在此猜想基础上经过大量工作而产生。由此可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大胆猜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充分训练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组成成分中,发散性思维占据主导,这就要求我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墨守成规,多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各种可能的问题解决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同一问题可用不同方法讲解,在讲解习题时可尝试一题多解,例如在求解未定式极限时,可考虑运用分解因式约分法、无穷小量替换法、极限公式法、洛必达法则等各种不同方法。(5)充分利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从固有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克服在思维过程中养成的正向思维的惯性,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在高等数学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意定义与公式的正面与反面阐述;二是习惯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反方向思考;三是注意解题的可逆性原则。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数学教师在内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思维是一个广义抽象的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有思想的人能感受它的存在,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人而异,如何结合学生心理因素来进行研究,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上一篇: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 城市管理基本常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