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9 11:02: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班美术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2、通过学习学生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并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学习比例关系,设计一个花瓶,提高设计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形式美感;了解比例在美术作品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会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美术作品。
难点:根据所学黄金比例知识,设计比例关系事宜且美观的花瓶。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图片、花瓶、学生作品若干。
学生:剪刀、胶水、彩纸、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比例是形式美法则之一,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美的造型,美的建筑,我们感觉它美,一个是因为色彩美,形象美,再有就是它的比例美。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比例
:最早出现在数学中,一般长度与长度、面积与面积的比率。如长的与短的、大的与小的等都形成比例。
二、讲授新课
1、中国画中是怎样运用比例的《出示溪山行旅图》:
(1)画上画的什么?
(2)山和人物的大小对比如何?
(3)这样对比有何作用?
师: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的杰作。
2、出示《维鲁维斯的人》:
人在站立和伸张四肢时,在圆形和正方形有何比例关系?
简单介绍这幅作品。
3、师介绍黄金分割的知识。(展示课件)
欣赏其实大自然中,许多东西天生地比例就体现黄金比,比如:这精美的贝壳,我们喜欢收集它,却不知正是它上面圈圈螺旋线吸引了我们,看看它每轮间距离比例是多少?人体更自然美的极至了,一只普通的手,它与黄金比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如果从指端到第一节间分为两份的话,其它各节该是几分呢?我们画过人吧,知道人体的比例吗?(1
:7:5),也就是身高是头长的7.5倍,这就是比例。人工制造的形就有更多体现了黄金比。国旗的长与宽、五角星的设计都体现黄金比。
4、比例的应用:从身边所用、所见物品中找找,什么地方含有黄金比例美?举例:(两支粉笔)1至10厘米,1至5厘米,它们的比例关系就是2比1(10:5)如果长得更长,短的更段,那么它们之间的比例数就会更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比例美的事物。我们分三组来量一量物品的长和宽,一组量图画纸本身大小,二组折一次再量,三组量图画书,先量宽,再量长,然后用宽比长,看是多少。
5、欣赏巴黎圣母院摄影图,想一想,它的比例分割。
三、尝试、实践
1、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课本15页中的古瓶和同学们的设计作品,挑一件你认为造型美的,从比例的角度分析它设计成功的原因。
(1)这些作品你觉得哪件最漂亮?为什么?
(2)从比例的角度分析,它们成功之处在哪里?
2、用彩笔画出轮廓学习它们的比例关系,设计一个好看的花瓶。
四、学生作业,老师指导作业练习:
(1)用比例知识先在稿纸上设计一个漂亮的花瓶,再用彩纸剪下来。
(2)为这个花瓶添加图案花纹。
为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提高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广大艺术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委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现将《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附件:
1.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2.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申报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抄送:《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一、评选内容
本次评选活动,包括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
(一)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要求描述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事例,这一事例应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事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情境性,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选题可参考以下内容:
1.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案例;
2.强化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地位的案例;
3.实践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案例;
4.营造艺术教育环境的案例;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案例;
6.学生艺术学习个性化的案例;
7.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案例;
8.整合多门艺术学科教育的案例;
9.音乐、美术(艺术)学科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案例;
10.开展校本教研、提高艺术教师素质的案例;
11.艺术教育评价改革的案例;
12.开展艺术教育教科研的案例;
13.开展综合性艺术活动的案例。
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选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项目包括:课程名称、使用的教材、适用年级、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和步骤的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流程图及点评等。
二、评选要求
1.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2.教育案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例,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反映学校艺术教育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集中在一个有价值的中心论题上,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为分析解读,对此案例作简要评点分析,点出关键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3.教学设计要以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教学设计的容量为1课时,字数4000字左右。
4.教育案例或教学设计均用A4纸打印,标题用小2号黑体字,内文用小3号宋体字,正反面打印,一式五份。
5.认真填写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申报表(见附件2),左上方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为保证评选的公正,请勿在正文部分出现地区、单位、作者姓名等内容。
三、申报方法
1.在学校艺术教育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全面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省级评选活动,评选出省级优秀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
2.在各地评选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原则上推荐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3篇;音乐、美术(艺术)教学设计各3篇,参加全国评选。
3.音乐、艺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地址:北京市翠微路2号,邮编:100036,收件人:宋瑾。美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邮编:210097,收件人:李静。
4.报送截止日期为2006年10月1日(以邮戳为准)。
四、评选及奖励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一)课堂教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叮当小朋友龙女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然,在这节课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准备的还有欠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叮当小朋友龙女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然,在这节课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准备的还有欠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活动,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力,同时又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的一个过程。因为前段时间朱老师向家长开放日时上了一节《小精灵的魔法汤》小朋友们对这个魔法都很感兴趣,从此爱上了变魔术,只要是与魔法有关的小朋友们都很感兴趣,所以在活动的一开始部分我就以魔术的形式引出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我班小朋友也学画了各种各样不同的鱼,所以我设计了《鱼儿.变变变》这一堂课,中班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尝试各种绘画的方法,所以在这一次活动中我就采用油水分离这种绘画技巧,感受油水分离带来的这一种神奇的画法与效果.鱼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对于鱼的外型特征幼儿已相当的了解和熟悉,所以要从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绘画发展水平出发,以幼儿发展为本,充分的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设计,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调动幼儿的绘画热情和兴趣,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创设“小鱼不见了”的问题情境勾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及创作的欲望。
并运用多种绘画材料、工具,通过用蜡笔和水粉间的常用又独特的组合方式来进行美术创作,引导幼儿自主创造,表达自己的意图及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让幼儿尽情地表现,画出他自己喜欢的、富有创造性、个性的鱼,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教学方法上利用直观教学和幼儿操作法相结合。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三)课堂教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叮当小朋友龙女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3)06-0016-06
一、研究绪论
人的眼睛在观看事物,物象投射在视网膜的意象被记忆储存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记忆的图式,这为以后同一类物象视知觉感受后的匹配提供了“库存”图式。这也是人丰富自己视知觉理解力所不断积累的图式。丰子恺先生在90多年前这样论述:“美术是为了眼睛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越是文明进步的人,眼睛的要求越是大。”“人为了有眼睛,故必须有美术。”
美术学习的视知觉经验,是美术活动里儿童探询问题方法整体的知觉积累。当儿童看到经典艺术家作品、传统文化图像(作品图片)或者其他图片时,教学活动所创设的某种情境,为他们提供了回归视知觉经验的最佳途径。
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于美术文化的理解,对于图形(图像)的知觉认识,来源于教师所呈现(给予)的某种类型的图像信息。例如,幼儿园常态中的美术活动里,相当普遍地使用简笔画、卡通形象的图形教学,这些图像信息对于幼儿的审美知觉影响,往往会使其对美术文化的理解从小就产生偏差与误解。
(二)研究的问题
幼儿期儿童美术活动中的欣赏引导,决定了幼儿对美术文化的基本理解水平。幼儿对何种图像信息的知觉,决定了其对美术文化的认识水平。欣赏传统美术文化和人类历史上经典美术文化(作品与图像),作为幼儿美术启蒙学习的内容,改善当下幼儿园美术教学中选择、使用图形(图像)的状况,让幼儿积累美术文化的“库存”图式,可提升幼儿知觉美术文化的水平。
三、研究方法
(一)图像分解法
根据教学主题,研究者采用图像解构方法对美术作品、摄影图片进行分解处理,并以此思路构成美术欣赏环节的教学设计及PPT课件制作。
(二)案例实验法
采用幼儿个体实验与班级群体实验结合,幼儿园实验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幼小衔接实验结合,验证实验用图像素材对儿童知觉感受、表现的影响水平。
(三)综合分析法
采用现场采访、课堂教学实录中师生对话分析、儿童作业分析等综合方法,对幼儿群体的视觉感知水平进行研究与分析。
(四)论证
案例实验与分析后的理论总结。
四、研究设计
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创造为特征。因此,课堂上幼儿如何看成为美术学习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选择经典美术作品、传统文化图像,提供给幼儿作为欣赏素材,在欣赏教学环节中,采用对图像(作品)分解的方法,启发其对美术文化的较深入知觉和理解,在视觉感受的逐步积累中,不仅可以改善幼儿整体视知觉水平,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美术文化的理解水平。具体的图像分解构成设计方法为:
(一)第一,解构所要欣赏的美术作品(图像)中蕴含的学科元素;第二,解构摄影图片中实际生活物象形态与美术作品关联的学科元素,由此构成美术教学PPT演示文本课件(本课题素材:汉代帛画;相关图像分解图、主题:太阳里面有金乌)。本课欣赏素材,将改变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概念图形单纯临摹的低水平模仿教学,引导幼儿对美术文化开始关注,逐渐积累美术文化的“库存”图式,提升幼儿视知觉感受水平,形成初步的艺术感觉。
(二)采用探究学习方法。结合图像解构后作品(图片)特殊的视觉呈现式样,使美术课堂上的美术欣赏由原先小学生单纯地看,美术教师认知式的讲述方式,转化、改变为启发学生探索性地“看见”(自主发现)作品(图片)中蕴涵的问题所在,并能够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每个孩子经过这样的视觉思维引导转换过程,形成个人(主体)对美术作品认识水平上的重构,达到改善幼儿美术欣赏知觉水平的目标。
五、实验对象及变量
(一)实验对象
被试选择4岁幼儿1名、5岁幼儿1名,幼儿园中班、大班、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各三个班儿童。
(二)实验变量
自变量:美术学习中,改善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图像知觉水平,需要“实施图像解构方法分解美术作品”“美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实验中这两点为刺激变量,是引起幼儿美术整体知觉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发生变化的原因。
因变量:“幼儿视觉观赏方式的改变”是本研究的反应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群体后产生的效应,是研究者要测定的研究假设的结果变量。
六、实验过程
(一)实验教学(案例1)
被试为5岁幼儿园幼儿1名,4岁幼儿1名,教学环境:半家教性质(在美术学院教室实施教学),5岁幼儿学习美术的时间为三次(每次两小时),4岁幼儿为第一次来学习。
问题:在幼儿园美术活动里,“太阳”是个常见的学习主题。但是,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教授儿童画太阳时,基本上都是采用简笔画图形的临摹,不仅作业效果单一,抑制幼儿思维方法与认识水平,而且,缺乏对幼儿进行美术文化的引导,更缺乏在感受文化的基础上,幼儿主动知觉图像形态带给其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思维的发散和认识问题思路的开启。
幼儿美术表现的问题:实验开始前,在多所幼儿园摸底教学,5岁幼儿画太阳。教师提示幼儿:有没有画过太阳?(幼儿齐声回答:画过。)有没有画过小鸟?(幼儿齐声回答:画过。)教师引导:请大家画出与太阳主题相关的画。在作业中,能够看到目前大多数幼儿园临摹教学的影响痕迹,画面上多呈现出太阳放光芒的形态;鸟的形态,均是当下幼儿园教学中临摹成人简笔画的样子(被试幼儿参加了摸底教学,同样画出这类简笔画图形)。
(二)实验教学设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民对太阳的崇拜由来已久,几千年中不断有表现太阳主题的创造活动,今天能够看到很多精彩的作品,这是引导儿童审美知觉改善的我国自己的优秀文化素材。
教学内容:作品欣赏图像资源为,长沙马王堆出土汉代帛画《太阳里面有金乌》,四川金沙遗址出土金箔《四鸟追日》,宁夏贺兰山岩画《太阳神》,彩陶中太阳主题的纹样等。
图像解构设计处理1:整体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选择教学主题所要讲述的有关“太阳”的中国传统美术作品3幅~4幅,与学科要素相关的摄影图片2幅~4幅,分别进行图像分解处理,采用对画面形态解构的方法,将作品表现形式与方法分步骤呈现,并以此为基础制作PPT课件,旨在强化幼儿在知觉图像画面的欣赏过程,能够唤起生活经验与过去已有的相关审美经验,逐步对主题图像里所蕴含的美术学科要素自主地解构与重构。
图像解构设计处理2:对美术作品图像既解构画面、分解形态,又采用教师现场即兴演示、制作引导性道具的方法,例如,对作品《四鸟追日》在分解画面形态、感受图像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作品的物象形态即兴撕出表现理解的道具,供幼儿在课堂上深化感受。又如,将主体图形与背景画面制作成Flas,在课堂欣赏环节演示,引导幼儿更容易理解太阳这一主题的学科表现意图。
方法:视觉感受,知觉经验唤起。教师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太阳”主题的图像(图片),引导幼儿根据主题图像欣赏的过程,知觉其形态及蕴含的美术文化,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认识,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太阳”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对自己的美术文化发生兴趣。
(三)教学过程描述
欣赏环节1:教师呈现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饰(金箔)图片;教师引导:古代人的太阳光芒是这样表现,像火轮一样的形态,在太阳周围,有四只鸟围绕着,这样的图形被称为“四鸟追日”。问题:小朋友们,鸟能够追上太阳吗?为什么鸟围绕着太阳飞呢?幼儿兴奋回答问题(略)。
教师动手演示:即兴拈起一张纸,叠两折后,撕出“太阳纹”形态,呈现给幼儿看(此环节的目的,旨在引导幼儿们更深入认识旋转的太阳形态)。
孩子表现:5岁幼儿在知觉感受引导后再画太阳。画出她所理解的“四鸟追日”。这一表现是她对“四鸟追日”图形的理解。作业图形有参照性表现的痕迹,但基本造型是幼儿个人主观的表达,线条、形态呈现出稚拙的样式。
表现结果分析:由于图像形态的引领,儿童原来固化的“太阳放光芒”记忆被当下呈现的“四鸟追日”图形替代。
欣赏环节2:图像欣赏感受(教师呈现彩陶纹样中的太阳纹)。幼儿从来也不知道这样的图形是表现太阳主题,因此,对这个信息的刺激反应比较强烈,感觉好奇。教师借势强化引导幼儿根据图像中的形态与纹样进行自主表现。在动手过程中完成对线条构成纹样的知觉表达,这其中的指导要点为,教师需要分析线条的构成组织,启发幼儿观看图形纹样时分辨纹样的线条组织,表现时的心理状态需要安抚幼儿逐步有作画时的耐心,在非智力因素的积累方面给予特别关注。
表现与画面效果:5岁幼儿在表现时,开始画出的形态比较小,在教师的引导性提示下,形态逐渐扩大、线条趋于流畅,并基本完成画面的布局。由于教学时间限制,作业没有全部完成。(见过程与作业图)画面上幼儿独特的线条运动笔触、表现时的动作和作画构成中个人不断唠叨的话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欣赏环节3:图像(教师呈现贺兰山岩画中的太阳神形态),此刻幼儿嘴巴发出怪叫,说“太难看了。”教师引导孩子思考,远古人为了祈福与保佑自己的生活,以崇拜太阳神作为自己心中的表现的主题,在观看图像中启发幼儿,面对在岩石(山石)上凿刻出的岩画,这样的图像肌理,自己表现这个太阳神形态时,能否采用其他工具、材料、方法来表现呢?幼儿与教师讨论后选择工具与材料,在教师的帮助下,选用白色油画棒,在画纸上用线条勾画出太阳神形态,再用水粉颜料涂抹覆盖后,形成油水分离的画面效果。(见过程与作业图)
小结:本教学实验证明:人的眼睛这一主要“感官不纯粹是接收信息的工具,感官的活动是一般心理活动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持续不断地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是神经系统开动起来的基础。”儿童之所以对图像的敏感度能够在教学环境中不断调节,就在于美术活动中欣赏教学的引导,其重要性是,儿童(学生)视觉的感悟水平,决定其动手表现的图式,欣赏的眼光是儿童(学生)审美过程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教学必须关心儿童(学生)在诠释不同视知觉图像背后所反映出的人文、社会、社会议题,每个儿童(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是在对自己视知觉感受到的不同图像解读中,在自我诠释后作用于行为的指令和结果中,不断地形成某种文化的积淀。
(四)实验教学(案例2)
4岁幼儿画太阳。基于这个儿童眼睛及心理思维上的原有感知水平,教师在图像呈现时再次进行选择(作品:汉代帛画),以汉代帛画作品文化性渗透欣赏教学过程,此刻的教学无需教师多说什么美术学科问题,主要在于引导幼儿看(感悟)到画面中有什么?此画面里“太阳里面有金乌”,是引导孩子深化内心感悟的焦点,幼儿的画面呈现效果也是由对这一主题的个人理解而产生的表达。
表现过程分析:“太阳里面有金乌”这个主题对幼儿的心理上产生较大影响,表现时他的画面上线条呈现出颤抖的运行轨迹,这是其小手骨骼、肌肉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状态。从画面上看,幼儿能够理解教师给其欣赏的作品图像,表现时根据个人的知觉,画出自己感受后的太阳形态。虽然画面中的形态似乎与鸟的形态有差异,但是,在幼儿心中,这一表达可能是他认为合适的,教师在教学里需要关注孩子在表现中的特殊心境。这个4岁幼儿的表现过程,整个身心状态很放松,线条的勾勒到涂色,教师都没有任何限制,就是给他提供欣赏感受的平台,让其能够自由地表达个人对古人表现太阳主题的独特感受。(见过程与作业图)
作业表现评价:在上述两次教学过程,教师一直采用不断鼓励幼儿自主表现的话语,启发幼儿坚持做画(能够多持续时间表现)。作业效果说明,幼儿可以接收视觉图像主题性传达后的引导表现教学。
小结:本个案教学是实验教学(案例1)的补充实验。同样都是中国文化元素“太阳”这个主题,对于不同年龄段幼儿,可以采用不同的欣赏作品图像,引起幼儿不同的知觉反应。在充分尊重儿童个性的基础上,可以整体实施本主题的教学。
(五)实验教学(案例3)
被试,江苏省无锡市善德幼儿园中大班,20个年龄4.5岁~5岁之间的幼儿。
教学过程描述:欣赏导人环节:图像呈现(作品:汉代帛画;根据“太阳里面有金乌”图形分解的结构图若干幅),幼儿反应:奇怪,为什么这样?原因来自教师呈现图像欣赏的过程,利用图像分解方法为幼儿们讲述、分析作品画面上的形态。例如,太阳里面有金乌,问题:为什么古代人喜欢用这样的形态及方式画太阳?又如,画面中的其他形态,蛇、月亮、连理树枝中间穿插的另外8个太阳形等等,以及整个画面分为几个层面,人间、天堂、地狱等,教师针对画面形态的描述,引起幼儿们对画面探究性欣赏的兴趣。课堂中,幼儿们的思绪被画面上的形态所吸引,证明“视觉的一个很大的优点,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高度清晰的媒介,而且还在于这一媒介会提供出关于外部世界中的各个物体和事件的无穷无尽的丰富信息。”幼儿对图像的知觉感受中,对画面信息所传达出的某些问题与意义产生好奇。
表现环节,引导幼儿根据画面的形态画出“太阳里面有金乌”的造型。有的幼儿反应非常敏感,立刻能够表现自己在欣赏过程中知觉到的图像形态;有的幼儿则神情上比较迷茫,原因:第一,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图像,第二,从来也没有经历这样的美术教学(教师不示范,而是由图片欣赏进入主题后的感觉表达)。
画面效果:第一,幼儿们可以画出太阳与金乌造型;问题:画面形态还是比较小(这是幼儿们美术表现时的普遍问题)。第二,由于教师引导的缘故,幼儿们作画的过程处于玩的状态,有的幼儿画出了自己感兴趣的蛇的形态。第三,这一教学设计目标是,幼儿在这短短的30分钟里,自己能够知觉到太阳与金乌两个图形之间的存在的“图-底”关系。从幼儿们的作业看出,教学设计意图课堂实施中已经达到。(见过程与作业图)
金乌分解图形:
相关教学实验:
1 此课题先后在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幼儿园等两所幼儿园进行教学实验,其中一节课是义乌市全体幼儿园教师200人现场观摩。
2 此课题在浙江省平湖市艺术小学一年级进行幼小衔接的教学实验,由于幼儿们进入小学,整体课堂氛围和作业效果更好。在小学的教学里,图像素材更加细化,视觉呈现更清晰,学生的理解更深入。
七、结果与讨论
(一)从教学过程操作层面上看,图解图构的分析方法将美术作品分解成多幅“过程图”,幼儿的视觉由原先盯着一幅作品看,转变为如何去看明白一幅作品,如何从作品的分解图像中找出作品所蕴涵的美术学科表现性问题。
(二)实验结果证明,实施图像引导的美术欣赏教学,幼儿知觉美术作品的水平显著改善,从而能够引发其动手表达形态的改变。进而论证:采取图解图构方式分解美术作品,构成教学设计文本,运用发现探究式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有助于幼儿美术欣赏视知觉水平的提高。
(三)分解作品图像元素后的欣赏引导,有助于幼儿在“图-底”关系的知觉水平发生改变。幼儿绘画知觉水平发展向更高阶段跨越,表现时可以主动建构图形融合成较完整的视觉图式。改变幼儿知觉物象后线条勾勒图形后,与画面背景之间的脱离关系,例如“太阳里面有金乌”的形态作为“底”,又附着各种独立和自我形成的其他图形。
(四)课堂学习方法由单一的“讲授-听讲-接受”转变为“探索发现”,对话、讨论、美术批评的场域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思考的平台。由技术层面讲,图解图构美术作品的方法,为当下及未来的基础美术教学提供了可以推广的教学设计模式。
(五)图解图构的分析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美术欣赏教学环节里,而且,在美术技法表现环节中也具有非常广阔的运用前景。例如,使用此方法可以分解作品画面,使之呈现出的不同美术工具、材料媒介、具体表现技法的过程,使幼儿更容易理解与掌握美术技能表现方法及形式。
(六)通过个体幼儿教学、班级教学,比较分析被试幼儿各自的美术欣赏、表现性学习过程,教学实验证实了刺激变量对反应变量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提炼出一套适合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教学的方法与模式。
八、理论总结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06-05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早期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受到政策制订者、研究者和幼儿家长的高度关注。幼儿园教育质量往往通过“产出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产出性质量通常表现为儿童的发展或儿童能力的提升,过程性质量主要包括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环境、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等。幼儿园的教育评价往往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过程性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儿童发展这一产出性质量的高低。目前,各国为提高早期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都非常关注过程性质量问题。在过程性质量中,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往往被视为核心(彭泽平、姚琳,2010)。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往往融合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
集体教学活动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尤其是西部或农村地区普遍采取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幼儿通过参与教师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获得能力的发展。当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满足适龄儿童入园基本需求的同时,强调幼儿园的教育要有质量。那么,当下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处于何种水平?有哪些薄弱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教育行政管理和督导部门从整体上把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质量水平,为制定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政策提供参考,也有助于完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方案。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c市地处我国西部,是国家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地区,基本能代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幼儿教育发展水平。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方法,从该市不同地域(城市、乡镇)、不同类型(示范园、一级园和二级及以下园)随机选取了72名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该市区(县、市)级幼教教研员、示范园园长等参与其中,对72名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对象的相关情况见表1。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现场观察法,研究人员随机选择观察对象,进入班级后告知其观察目的。在得到观察对象的许可后,研究者对观察对象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进行观察。活动结束,观察也随之停止。之后与教师进行简短交流,以获取有关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信息。
3.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分析了收集到的部分其他省市有关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方案的基础上,初步制订了现场观察的方案。通过专家评定,最后制订了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9个指标(教学内容把握、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师幼互动、活动中提问、教学方式、教师行为、教学反馈、教学效果)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现场观察评价表》,并界定了各个维度和指标的操作性定义。每个指标都按照利科特五级量表法从“好”到“没有”分为五个等级,用以评定教学活动中观察到的与“表现”一致的程度。观察评价表为观察者提供了记录空间,以便为所评定的等级分数提供例证(见表2)。
采用SPSS16.0对“观察评价表”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研究者对观察了72名教师教学活动后形成的“观察评价表”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以分析不同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1.不同等级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不同等级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在总分和各维度上的得分见图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等级幼儿园的教师行为(F(2.69)=1.817,p>0.05)和教学效果(F(2.69)=2.067,p>0.05)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总分(F(2.69)7.237,p
对总分及等级主效应显著的维度进行事后多重检验(LSD)分析发现,示范园和一级园的教师在总分、学情分析、师幼互动、教学方式和教学反馈五个方面的表现都显著好于二级园,在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设计和活动中提问方面,示范园的教师显著好于一级园和二级园的教师,而一级园的教师又显著高于二级园的教师。
就各维度而言,所有教师在教学内容把握上的水平最高,在教学反馈和师幼互动上的水平最低。就不同等级幼儿园而言,示范园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设计和活动中提问方面水平较高,表现出教师较好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设计能力。而在师幼互动和教学反馈上则略显薄弱。一级园教师总体水平略低于示范园,二级园教师总体水平最低,尤其需要提高师幼互动和教学反馈的质量。
2.不同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对幼儿园7个不同领域(本研究将五大领域中的科学领域分为数学和科学,艺术领域分为美术和音乐)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不同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在总分和9个指标上的差异都不显著[总分(F(6.65)=1.088,p>0.05)、教学内容把握(F(h65)=1.098,p>0.05)、学情分析(F(6.65)=0.825,p>0.05)、教学设计(F(6.65)=0.915,p>0.05)、师幼互动(F(6.65)=0.270,p>0.05)、活动中提问(F(6.65)=1.209,p>0.05)、教学方式(F(6.65)=0.987,p>0.05)、教学效果(F(6.65)=1.371,p>0.05)、教学评价(F(6.65)=1.318,p>0.05)和教学反馈(F(6.65)=0.952,p>0.05)]。虽然统计分析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但在具体得分上,各领域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从总体上看,教师在美术领域(平均分为2.93)和社会领域(平均分为2.84)开展的教育活动质量较高,在语言领域(平均分为2.22)开展的教育活动质量较低。
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把握”和“学情分析”上,教师开展的社会领域活动质量最高,语言领域活动质量最低;在“师幼互动”“活动中提问”“教学效果”上,教师开展的美术领域活动质量较高,语言领域活动质量较低;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开展的科学领域活动质量较高,同样,语言领域活动质量较低;在“教师行为”上,教师开展的美术领域活动质量较高,体育领域活动质量较低:在“教学反馈”上,教师开展的社会领域活动质量较高,语言领域活动质量仍然较低。大部分领域的教学活动质量处于一般和较高水平之间。
3.不同年龄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对不同年龄班级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班级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只在师幼互动上有显著差异(F(3.68)=3.769,p
对不同年龄班级集体教学活动在师幼互动上的差异作事后多重检验(LSD)分析发现,小班师.幼互动的水平最低(平均分为1.85),显著低于中班(平均分2.64)和大班(平均分为2.46),但和学前班(平均分为2.17)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从整体上看,从中班开始,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水平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见图2)。
4.不同教龄教师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对不同教龄教师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教龄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在总分上差异显著(F(4.68)=4.276p0.458)、教学效果(F(4.68)=2.075,p>0.094)以及教学反馈(F(4.68)=2.256,p>0.05 )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教学内容把握上达到边缘显著差异(F4.68=2.386,p>0.05)外,在其他五个指标上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具体而言,在“学情分析”上,0~5年教龄(平均分为2.16)的教师显著低于6~10年教龄(平均分为3.00)和11~15年教龄(平均分为3.00)的教师,略低于16~20年教龄(平均分为2.67)和21年及以上教龄(平均分为2.71)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活动中提问”“教学方式”“教师行为”指标上也呈现出相似的特点(见图3)。
四、讨论和建议
1.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有待提升
本研究采取现场观察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教师和幼儿教和学正常水平的发挥,但其真实性还是较强的。从观察的情况看,四个维度9个指标的平均分在2~3分左右,处于“一般”和“较高”水平之间,说明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有待提升。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水平较高,在师幼互动和教学反馈上水平最低。但即便如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仍然会出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不足”的问题。而师幼互动和教学反馈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的重要环节,现场观察发现,师幼互动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未能充分地与幼儿进行交流”“教师未能对幼儿的表现作出及时、积极的回应”。而在教学反馈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重复性的反馈多”“反馈未能真正解决幼儿的问题”等。
2.全方位提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培养质量、园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此,需要全方位、多管齐下。
首先,关注薄弱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二级及以下园在所有指标上都极其显著低于示范园和一级园,进一步调查发现,二级及以下园大多是民办园和乡镇幼儿园,这两类幼儿园事实上也是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幼儿园的主要类型,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如何提升这两类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促进各类幼儿园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通过发挥示范园和一级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这两类幼儿园提升集体教学活动质量。
其次,从集体教学活动的薄弱环节着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有赖于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质量,涉及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活动中有效提问、良好的师幼互动,等等。本研究中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把握较好,但在活动中的提问、教学反馈和师幼互动等方面把握较差。因此,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时,可以考虑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促进良好的师幼互动等方面,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质量。
一、引言
手工艺术是美术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幼儿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素质教育在幼儿园主题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发挥手工艺术在幼儿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人格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十分必要。需要从手工艺术创新实践教育中来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增强幼儿与幼儿教师、家长间的良性互动。从幼儿手工主题课程教学问题入手,就手工艺术创新实践活动展开探讨,并从创意手工主题教学中提出积极对策,列举多项主题案例来进行教学总结,以促进手工艺术在提升幼儿美育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二、手工艺术实践活动创新在幼儿园美育中的意义
幼儿阶段开展手工艺术主题实践教学,对于幼儿艺术启蒙教育意义重大。幼儿阶段正是艺术兴趣和审美感知培养的重要时期,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让孩子从中培养艺术兴趣,增强对艺术创作活动的理解和认知。其意义表现在:一是通过开展与适龄儿童相应的手工艺术课程,促进儿童多层次、多方面志趣的形成。如在大班开展葫芦雕刻手工活动,从不同图案的雕刻及各种技法的运用中,引导孩子如何在葫芦上雕刻出不同的线条、纹样,再结合水粉、水彩笔等工具,从葫芦表面涂色上来进行装饰,增强幼儿对立体绘画的认知,更好地增进幼儿参与到手工艺术创作实践中。二是利用手工艺术创新实践活动,让幼儿从操作中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不同类型的手工艺术活动,结合不同幼儿对美育的认知要求,有选择性地组织手工活动材料,带领幼儿从中锻炼手、脑、眼等协同性。如利用剪纸来进行手的训练、利用拼贴图案来进行构图思维的启发,利用布、线、剪刀来制作各类小巧的装饰画,激发幼儿从动手中形成对艺术文化的兴趣。三是借助手工艺术创新实践教学,提升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特别是在不同手工艺术实践中,从课堂主题的明确、课堂实践的组织、师幼间的互动与实践,激发幼儿养成观察生活、发现美的习惯,并从课堂手工主题活动设置中,来丰富课堂教学多样性,增强教师的美育创新力。四是拓宽幼儿活动资源,拉近家园互动。在手工艺术创新实践教学中,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调动广大家长参与到幼儿美育中,如由家长参与搜集手工资料,整理手工工艺品制作方法,与幼儿一同从手工实践中分享乐趣,增强幼儿及家长、幼儿园等教育主体的积极互动。
三、当前幼儿园手工艺术创新实践教学问题
手工艺术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和课改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美术在教学中的影响较大,对手工艺术的创新性不足。特别是在手工艺术教学内容及课程组织实施上,缺乏相应教材体系的构建,多采用模板灌输方式,刻板地接受,更难以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1];二是在手工艺术活动设置上相对单一,缺乏思想、情感、认识等素养的融合。如在手工绘画上,多依葫芦画瓢为主,以现成的样例进行涂描,对手工材料、手工内容的教学比重较低,更难以从生活实践上来激发幼儿对手工艺术的趣味[2]。三是缺乏有效的手工艺术评价方式,甚至忽视教学评价环节,无论是动手性还是参与性,在手工艺术课程实践中,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不利于幼儿对自我个性、自我意识的发展,也难以从手工艺术实践教学中增强幼儿对美术生活的体验[3]。四是教学组织及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通常以班级为主,对于手工艺术中的分别指导工作重视不足,难以挖掘幼儿在手工艺术实践中的个性,要么对课堂设计过于复杂,幼儿缺少必要的操作步骤,要么太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更难以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4]。五是在手工材料及主题教学上缺乏创新,常用的粉笔、彩纸、白纸、橡皮泥等材料,对于其他手工材料,如秸秆、布料、水粉颜料、水彩笔、地域文化特色材料等较少,缺乏多样化手工材料,使得幼儿对手工艺术活动产生厌倦。[5]另外在手工艺术主题设置上过于形式化,缺乏对主题活动的全面规划,对不同学龄阶段的幼儿身心成长特点缺乏针对性,要么手工艺术活动组织松散,要么课程组织缺乏层次性,习惯于对传统节日、季节、动植物重复性主题的设置,难以增强幼儿对生活知识经验的提升。
四、优化幼儿园手工艺术创新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幼儿阶段手工艺术创新教学在实践中,不仅要凸显经验,更需要从创新中来拓宽手工艺术的教学范围,引导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活动丰富的生活知识与动手经验,增强幼儿美育的实效性。第一,强化手工艺术主题教学与幼儿身心成长的协同。手工艺术教学中的创新,首先要凸显主题教学,协同好手工艺术课程教学内容与幼儿不同学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相统一,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不同知识的衔接,要从创新中来强化手工艺术教学对于提升幼儿美育的积极性。从幼儿身心发展来看,对于主题情境的学习需求是普遍的,也是开展创新教学的主要方向。各阶段幼儿美术教师,要着力从手工艺术主题研究中,根据幼儿认知需求来创意美术手工活动,围绕主题来进行设计。如结合幼儿的心理思维特点,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融合,凸显整个主题手工艺术课程的相关性,强化不同手工内容的侧重点、层次性和逻辑性,要保障幼儿手工艺术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如结合地域特点,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手工材料,小葫芦、田间地头的材料,让幼儿能够从参与中来丰富自我生活经验;从幼儿关心的疑问入手,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从手工艺术实践中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实践,倾听幼儿对手工艺术创作的想法。第二,强化手工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给予幼儿必要的自主性。手工艺术教学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区别于传统的美术教育,着力提升手工艺术课程的创新性,鼓励让幼儿自主的参与,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手工艺术是多样的,不仅表现在多元的手工主题,更表现在丰富的手工材料上,幼儿对艺术形象的认知是建立在感性上,需要从自我的动手操作中来体验美、欣赏美,而不是一味地示范,要求幼儿去模仿。从手工艺术本身来看,幼儿的参与是在玩中学习,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因此要打破传统美术活动中的知识技能目标,要让幼儿从自我创造力的参与中,从自己动手的喜悦中来获得生活启发,要为幼儿的自主动手创造良好的环境,树立幼儿的信心,关注幼儿在手工艺术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角色。第三,注重手工艺术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幼儿的注意力是短时的,对于手工艺术实践教学的组织要体现在多种形式上,并非简单的绘画,而是要基于手工艺术特点,拓宽幼儿手工制作范围,开展丰富多样的手工活动。如对于不同生活材料的利用,易拉罐、废纸盒等,从普通而又易得的材料中来组织和确立手工艺术教学主题,让幼儿能够从中欣赏美、体验美;在泥塑课程中,可以将手工、雕刻、积木、折纸、绘画等内容渗透其中,让幼儿结合自我认知,来欣赏和参与到手工课程中,教师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策略,通过营造良好的启发环境,如利用讲故事、利用做游戏、利用多媒体音乐等,来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手工艺术趣味化实践中,要体现课堂的丰富性,如利用手印、涂鸦、橡皮章、粘贴画、剪纸等创意表现形式,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启发幼儿从动手中增强创造力。第四,注重手工艺术课程组织与情境设计的适龄性。幼儿园在学龄上相对较低,不同阶段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在手工艺术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组织上,要注重课堂情境的优化,特别是对于手工艺术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要符合幼儿不同阶段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特点。在激发幼儿的创新性上,鼓励幼儿能够自主参与到手工艺术实践中,能够从自我认知上来理解事物,幼儿教师要联系生活,突显课堂组织情境的生活化,能够让幼儿从直观的表象中来激发思考。如针对中班的孩子制作“美丽的花朵”,可以从课前交流中让孩子讲讲自己家里有那些花朵,都是什么颜色,也可以通过与家长的配合,将花盆带到幼儿园,让孩子从日常观察和真实的情境中来探索,增进自我创造力。第五,强化课程多元化评价,提升幼儿师资美术专业素养。针对手工艺术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要围绕幼儿手工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注重手工活动的过程及幼儿作品,不能用成人的客观标准来进行评价,更不能用“像与不像”、“好与不好”来评断,要鼓励幼儿发表对自我作品的看法,尊重并保护幼儿的创造力和信心,要对不同的幼儿作品进行点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幼儿作品的多样性特征,启发其他幼儿从中来认知、理解、学习,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的优秀点,要引导幼儿从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中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创意思维,增强幼儿对手工艺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在手工艺术师资培训及专业素养提升上,各幼儿园要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特别是美术专业能力,要拓宽对外交流和学习,积极从学前教育及手工艺术课程创新中,围绕幼儿身心成长特点,争取进修和再培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手工艺术创新思路和方法,从反思中增长实践经验。另外,在手工艺术课程资源整合上,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本土资源,结合地域手工艺术品特点,从素材和资料上,提炼适合幼儿阶段的手工艺术创新活动,拓宽幼儿手工课程教学范围。再者,对于家长在手工艺术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帮助幼儿搜集相关动手操作的材料,并与孩子一起亲手制作手工艺品,让家园互动成为手工艺术创新教学的新思路。
五、典型手工艺术课堂实例展示
在手工艺术课程创新设计中,以“朵朵开”为例,首先明确活动目标:利用多种方式,如剪纸、折纸、粘贴、插花等方式来制作的叶子、茎和花瓣等;鼓励大班孩子从生活中来克服手工制作的困难,拓宽新的制作方法。其次在活动准备上,有橡皮泥、图画纸、卫生筷、报纸、废旧包装纸、剪刀、双面胶、彩色塑料袋等。在活动组织上,一是通过多媒体来观看的图片,并对的姿态、叶片、植株的特点进行师生互动,如都是什么颜色的?有哪几部分组成?花朵的分布是怎样的?花朵的形状有什么区别?二是带领幼儿从多媒体图片上来制作,让小朋友思考各自的方法,怎样去把的美丽展现出来。三是课堂动手操作,教师要在巡视中观察并指导幼儿,对于不同想法下的不同表现,要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并启发幼儿如何更好的展现的美丽。四是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赏析并总结,引领孩子们从生活中发现美,从手工制作中来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同时在活动结束时,要教育孩子注意环境卫生,将碎屑材料收拾到垃圾桶里,养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红艳.在美工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实践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
[2]吴华芬.中班彩泥鹅卵石画:石头小动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
[3]吴丽芳.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问题与对策[J].武夷学院学报,2015(10).
一、引言
近年来,幼儿园关于早期阅读教学的选材中,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读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和孩子们的喜爱,大家纷纷尝试着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开展有关绘本的集体阅读教学探索,绘本阅读也由此成为幼儿园阅读关注的热点。我园从2011年起,也尝试着开展绘本教学的研究。为此,我们试图以绘本教学的教学设计为抓手,为教师进行幼儿绘本教学设计提供支持,帮助教师形成“以学定教”的新教学设计观,掌握科学的绘本教学设计方法与程序,提升绘本教学质量,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二、绘本教学活动设计流程
在现代教育活动设计理念下,完整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好四个基本问题,一是起点――现在在哪里?二是目标――要去哪里?三是途径方法――如何去那里?四是课后反思――是否到达那里了?这是一个完整的集体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更是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逻辑序列,而且每一序列又由许多要素构成,而我们的绘本教学设计也是围绕这四个设计环节来具体展开的。因此,围绕四个教学设计环节,我们构建了绘本教学设计流程。
(一)现在在哪里?――从幼儿需求出发,分析、选择绘本
我们认为,适宜集体阅读的图画书一定要与大多数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才能较容易的引发幼儿间的共鸣,使之产生了解读本,与人分享、交流的兴趣,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愉悦感。其次我们选择的绘本一定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在选择书的时候注重三个途径。
三途径即:调查、推荐、筛选。教研组制订调查和推荐表,分三个层面对幼儿喜欢的绘本进行推荐,教研组根据三个层面的推荐来确定教学用书。
(二)要去哪里?――以幼儿发展为本,设计教育目标
为此,和孩子们一起选择好绘本后,我们就要精心制定教育目标。在目标的制定中,我们要求教师心中要明确:活动目标是否正确体现早期阅读的概念?活动目标是否充分挖掘了绘本的教育价值?是否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需要? 在具体的目标制订过程中,我们遵循两个维度、体现三个年龄层次。
1.遵循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培养培养幼儿初步的自主阅读能力,即培养幼儿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能力。
第二个维度是:通过阅读发展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
2.体现三个层次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各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差异,我们在制定绘本阅读教育目标时,体现出各年龄层次的早期阅读目标。小班年龄阶段早期阅读目标以兴趣和习惯培养为重点。中班年龄阶段早期阅读目标以兴趣培养和方法习得为重点。大班年龄阶段早期阅读目标以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为重点。
(三)如何去那里?――围绕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选择好内容、确定活动目标以后,接下来就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根据绘本教学的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们首先制订了绘本教学环节设计流程,使老师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据可依。
环节一:导入设计――第一步:接触绘本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看封面、了解作者、扉页欣赏、猜想图书(书上还会有谁会问问题?)来激发幼儿想去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在这个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还把这个活动的重点“?”提了出来,为整个活动的开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这位教师还把“欣赏扉页”作为这个环节设计的重点,在帮助孩子了解图书结构的同时,对幼儿的阅读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环节二:基本部分设计――第二步:引导阅读
在“引导阅读”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们重点引导幼儿多样化表现:①语言参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②动作参与――模仿动作; ③游戏表演――对话、动作、表情。
环节三:结束部分设计――第三步:延续扩展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回味“小动物们都问了哪些问题”,帮助幼儿巩固活动的重点问题。接着教师又通过追问的设计:“对于小动物们的提问,妈妈们为什么都没有回答呐?”与孩子来共同交流。最后,以“我也来问问题”这个环节把图书中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想联系,激发幼儿已有的只是经验。最后教师通过小结帮助幼儿理解图书的所要表达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也就是我们在流程中提到的“升华”部分。
(四)我们到那里了吗?――反思过程,调整设计方案
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绘本教学设计就结束了。课后的反思,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自身理论的提升;是下一堂课的基础;是下一次备课的借鉴之路。为此,我们也把教师的课堂反思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绘本教学反思中我们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过程设计、教学效果几个方面入手:
三、取得的成效
(一)增进了教师对绘本教学的了解
以往,绘本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是个陌生的东西,它对于孩子的意义许多人知之甚少。但是,在绘本教学设计研究的一系列过程中,使教师对绘本有了亲密的接触,增进了教师对绘本教学的了解。使教师明白了:绘本教学的设计目的,不仅仅让儿童学会阅读,更让儿童学会观察、想像、推理的;不仅仅体现语言的价值,更是美术的欣赏;不仅仅是对画面的认知,更是引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呼应,激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儿童凭借各自对绘本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和想像,做出种种猜想推测,使孩子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提高了教师绘本教学设计水平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从教学设计的方法、策略和专业引领等几个层次对教师进行引领,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执教能力。
(三)促进了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1.促进了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我们设计的绘本教学活动,把绘本教学看成是一种共同进行的游戏活动,而不是一种教育行为,使幼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看书愿望。
2.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在绘本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鼓励幼儿对读本中的每一页进行大胆地猜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我们在绘本教学活动设计中还十分注重幼儿拓展想象活动,如开展一些仿编句子,创编故事活动。
【参考文献】
[1]周建平.《生态式教学管理与教学管理制度变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2]王德清.《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5.4
原方案的两个目标涵盖了以下知识、技能:(1)感受“碎蛋壳”花纹的特点。(2)用蜡笔折线表现“碎蛋壳”花纹的图案。(3)用刷笔在花瓶身上刷色。(4)感受线条与色彩相结合的艺术效果。(5)感受油水分离的艺术效果。教师将这么多知识、技能放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其容量之大、难度之深,幼儿恐难以接受。对中班幼儿而言,以上每一项知识、技能的学习都足以单独组织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体教学活动。建议教师在制订活动方案时增强目标意识,深入、细致、透彻地研究认知、能力、情感各层次目标,把握各个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做到有的放矢,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二、安排合理的活动内容
原方案可以说是一个集欣赏、绘画、装饰为一体的美术活动,共安排了五个环节。活动内容这么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恐只能蜻蜓点水,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建议教师将活动分成欣赏、绘画、装饰三个阶段,以主题活动的形式逐步展开。例如组织欣赏碎蛋壳作品、欣赏“碎蛋壳”花纹、用蜡笔画“折线”、用水粉颜料刷色、画装饰画“花瓶”等一系列活动。
三、提供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
美术活动是一种以个体感受和富有个性的表达为主要方式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过程中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原方案对幼儿的要求和限制太多,幼儿自主操作的机会较少。特别是在幼儿用折线装饰“花瓶”时要求过多过细。无形中禁锢了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建议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重点引导幼儿观察“碎蛋壳”花纹线条的变化,如线条数量的变化(从多到少),线条宽窄的变化(有宽有窄),线条形态的变化(直线、曲线、折线、断续线、连续线、重叠线等),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描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畅所欲言,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幼儿充分感知、体验后,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自主选择表现手法,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体验创造的快乐。
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杨彦君
原方案选择用“碎蛋壳”花纹来装饰花瓶,新颖有趣,但是我觉得活动中应适当减少教师的“教”,给予幼儿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一、变认知为感知
活动开始部分,教师通过课件让幼儿观察“碎蛋壳”花纹,我想这种方法在服务于教师“教”的同时,恐怕会束缚幼儿的思维。建议在活动开始时给幼儿人手一个熟鸡蛋,让幼儿自己敲碎蛋壳,观察自然、真实的碎裂花纹。之后,可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画出花纹,如请几个幼儿在黑板上画出来,师幼共同讨论,形成几种大家喜欢的花纹模式,如折线状、蜘蛛网状、格子状、几何图形堆积状等,并引导幼儿互相学习。这样,可自然而然地完成方案中“引起兴趣”和“感知学习”两个环节。
二、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87-02
Abstract:The author’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of many years were described,It could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f we 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synthetically.
Key Word:Xingjiang Uygur Autonomous Inner JuniorClass;Chinese language;Teaching Methods
为了加快推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步伐,让农牧民子女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高质量内高班的生源,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参照内高班的办班模式从2004年9月起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奎屯昌吉阿克苏库尔勒哈密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开办区内初中班。
新疆地区的学生到了初中阶段才慢慢的接触系统的汉语学习,而汉语自成体系,主要强调学生对汉语语言的积累和感知,如果学生缺乏对汉语的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积累,脑海里没有相对丰富的词汇、句式和段式的储备,要做到用词准确,语言生动,表达流畅,会碰到很多困难。若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提高班内学生的汉语水平,语文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内初班为民考民、民考汉的学生大多是维吾尔族,要使学生学好汉语言,先要使他们喜欢上汉语言,培养他们对汉语的审美情感和学习乐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充分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影响,教师应不断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火,由学生被动消极被学,转变为我要学习,我想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先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短短的十五行诗里,何其芳运用了通感、暗示、比喻等表现技法,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明朗可人的秋天的景观。“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些独特的想象、比喻,沟通了人们的多种感觉功能,让人产生丰富、自由的联想。露珠、幽谷、芦蓬、船桨、蟋蟀、笛声等意象渲染一种宁静悠远中满含欢欣的情绪。然而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若举办一次课外活动,让他们亲自走近秋天,亲近自然。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三环节五步骤”教学模式
努力实践和探索的是“三环节五步骤”教学模式。三环节是:课前自主预习――目的是自主学习,解决易知(也就是比较容易的知识)。课中互动展示――目的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后拓展延伸――目的是巩固内化,感悟深化。五步骤是:读、研、点、练、悟。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主线。研是研究探讨,是读的深化,是深思的表现,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点是“点”是点拨、引导。是老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支撑点。“点”的内容可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可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点”的最终目标是学法指导,难点突破。“练”是反馈、矫正,完善三维目标的手段,是检验学生探究学习的标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包括知识技能训练;能力方法训练;实践应用训练三大方面。悟是学生思维的表现,是触动心灵的感悟,“悟”是过程,更是目标。只有不断“悟”,学生才能走进文本,超越文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生活。读、研、点、练、悟这五个步骤贯穿于三大环节之中,并且有很大的灵活性,在某一环节可结合起来全用,也可突出其中二三个方面。
另外,在作文写作中,可以尝试作文有效教学的五步三法两课型。五步: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三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写作限期限时法;两课:即写作指导课和写作实践课。各个环节紧紧相扣,逐步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
3 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语文教学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人们对人类智能本质和认知过程的新一轮思考,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界革命。加德纳将智能定义为:“智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加德纳认为,我们的智能是多元的。他先后共提出了“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对新疆区内初中班汉语教学的参考价值,不但可以通过汉语教学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多元智能,还可以利用学生智能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通道来改善汉语教学方式。
4 利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翻转课堂,又翻译为“反转课堂”,美国2011年兴起一种新型教育教学形式,一时间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这种教育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重大转变使得教育工作者看到了课改的新曙光。
“翻转课堂”语文教学模式,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1)学生的管理意识得到增强,并且可以按照自己平时的学习习惯来安排学习进度;(2)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困生学习的困境所在,并有针对性的对其作出有效辅导;(3)课堂上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时间得到大大的增加,同伴之间的互助学习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4)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等等。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日益突出。对于这种转变,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视而不见,应作出积极的应对。在教育的剧场里,老师甘做协调者和指导者,真正将舞台让位于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各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把语文及涉及到的外语、心理、美术、音乐、健美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由于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既符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迎合了初中学生好奇、新鲜的心理,调动了内初班学生参与汉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成绩,同时,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参考文献
[1] (美)Howard・Gardner,著.智能的重构―― 21世纪的多元智能[M].霍力岩,房阳洋,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 李凑,刘赣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3):88-89.
幼儿的思想天马行空,不可捉摸,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对美的感受有成年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在教学中,如何让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是每一个美术老师追求的教学目标。
一、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1.注重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达需求等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目的性,只重视对幼儿技能的培养,缺乏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及时体察幼儿的情感变化及需求。
2.教学呈现没有关联,教学秩序混乱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美术设计是基于教学中主题活动的,美术设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导致美术活动环节与环节之间缺少关联性,美术活动结束后缺乏后续性,美术活动之间没有主次、强弱的层次性。
3.教学方法单一,扼杀幼儿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用已有的经验和教学方式教导学生,从而形成所谓的示范教学,正是这种简单粗暴、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缺乏自主创作的能力。
4.教学材料单一陈旧,缺乏创意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除了彩笔、油画棒、折纸、陶土,再无其他材料,单一的材料限制了美术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幼儿在这种几年如一日的教学中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
由于上述种种教学弊端,使幼儿在美术的世界里失去兴趣,对美术不能有所认识,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我国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凡属幼儿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口语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幼儿喜欢上美术并应用美术表达心之所想,心之所悟呢?为此,我借助我校开设的“美术趣味教育的实践及应用”平台,逐步探索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幼儿在美术教学中获得乐趣,有所收获。
二、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使幼儿喜欢上美术的策略
1.激发幼儿对美术教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做才能使幼儿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投身到美术活动中来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1)通过设置疑问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阶段的好奇心非常强烈,他们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特质反问幼儿,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探索欲。比如,在教授中班的孩子进行形状的训练时提问幼儿:“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形状?是圆形,还是正方形,或者是五角星?”幼儿们回答:“我喜欢圆形,它像圆圆的棒棒糖,看见就想咬一口。”“我喜欢正方形,它像我家的玩具柜。”“我喜欢五角星,那是叔叔帽子上的徽章,闪闪发光。”幼儿们在回答喜欢的图形时与现实生活中他们喜欢的事物相联系,抓住了图形的特征,并深入地理解了各种图形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通过设问可以使幼儿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主动推动教学的进程,在无形中激发出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2)创设轻松快乐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比如,在教授“纸的魅力”这一主题时,我请到了班上两位幼儿的家长,他们其中一位擅长折纸,另一位则是剪纸达人。纸张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鼓着大眼睛的青蛙、神气十足的大公鸡、拥有美丽翅膀的蝴蝶、灵巧可爱的小鹿……看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幼儿们发出了一声声惊奇的赞叹,并对接下来的动手环节跃跃欲试。通过这个活动,我将家长请到幼儿中来,既可以使幼儿有一种亲切感,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美术就在我们身边,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2.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削弱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避免讲得过多,做得过多,而应该想方设法让幼儿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幼儿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在美术活动中常常会用到很多不同的教具,教师在准备教具后,幼儿对于授课的教具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于教具没有由衷的喜欢,为此,我在授课时针对下节课所要开展的授课内容请幼儿给出他们自己的意见,我在汇总了幼儿的意见后挑选出具有创意并易于获得的教具,征得幼儿同意后共同进行材料的准备活动,在下次的授课中幼儿用自己挑选的材料完成课题,他们的想象被充分发挥,创造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尊重幼儿的意见,幼儿对主动参与活动有一种我是主角的感觉,对于第二天的授课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望,这帮助幼儿建立起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教学目标顺利达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作用虽然可以使幼儿快速地掌握技能技法,但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对于美术授课缺乏探索的乐趣。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授课时尽量少做示范或者不做示范,用引导启发的方式鼓励幼儿自己摸索,在经历了动脑动手的艰难探索后,幼儿获得的成功喜悦是翻倍的。比如,我在教授纸折小狐狸时,我先教给幼儿对折纸分解图基本折法的使用方法,在确保幼儿掌握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小狐狸的折法放大投射到显示幕上,让幼儿根据图解自己独立完成。在经过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直至成功的过程中,幼儿对于美术的学习自信有了提升,能力得到了增强。
3.采用多样的教学用具开阔幼儿的眼界
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材料不断涌现,依托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备受人们的青睐。教师在进行美术授课时也应该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将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进课堂。比如,时下的刮画、皮浮雕、沙画等。教师还可以引进多样的绘画底材,激发幼儿的绘画热情,收获不同的美术体验。比如,可以用纸箱、纸杯、石头、竹筒等取代纸张进行创作。我在教学时,利用户外活动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石头带回课堂,回到课堂进行授课时,我让幼儿将想在石头上表达的事物先绘在纸上,然后在家长日时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将幼儿的作品以彩绘的形式反映在石头上。这个活动结束后,幼儿在亲子的氛围中体验到美术带来的赏心悦目,石绘带来的新奇,他们的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热情更加高涨。
4.展出成果,激励幼儿热爱美术活动
幼儿的性格各不相同,他们的作品也各有特色。在经过努力创作后,教师应及时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既是对幼儿努力的一种肯定,也有利于幼儿相互之间借鉴学习,使他们不仅能欣赏优秀的画作,而且在表现一般的画作中发现闪光点。在展览结束后,教师应该对展览的作用进行评估,收集幼儿的反馈意见。评价画作时,教师不仅应对表现好的幼儿提出表扬,对于表现一般的幼儿也应该就他的长处给予肯定,使幼儿认识到没有不好的画作,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美好。然后根据幼儿的反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优点,在幼儿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
5.针对幼儿特性,提出具体建议。当美术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教师要根据上阶段的授课对幼儿的才能做出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导幼儿的下阶段学习。幼儿的想象大胆,用色丰富,画作千姿百态,这些都是幼儿自我思维的体现,是极其珍贵的,教师不能随意地否定某一幅画作或某一个幼儿,而应该带着包容、理解的眼光看待幼儿,从幼儿的角度看世界,让幼儿和教师的心相通,愿意聆听教师的教诲,努力追求完美。
总之,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吸引幼儿,用自身的包容、关爱感染幼儿,使他们乐意徜徉在美术活动中,从而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不仅善于发现美,而且善于欣赏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