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用地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9 11:02: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利工程用地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篇(1)

1前言

中国是著名的农业大国,以占全世界7%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世界总产量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全世界20%的人口,这份成就是国家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的结果。在新时期,国家依然不遗余力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工程,例如,农田水利工程,为的是让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以便于农民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种植,更好地摆脱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现农业增产增收。而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灌溉设计,这是水利工程的最下游环节,也是与农田直接产生联系,达成农田水利工程目的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农田水利工程及灌溉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生产迈向现代化,促进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这包括对农业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使种植更加的规范和标准,并且对我国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而言,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可以规避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中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而农田灌溉又是耗水大户,能利用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改造,实现省水节水,循环用水,是农田水利工程又一重大作用。而农田灌溉是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最下游项目,是衔接农田水利工程与农田之间使其有效结合的环节,为此,其规划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关系到农田水利工程能否达到目标,实现利用价值。再者,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标准不够统一,有一些先进的思路需要及时地进行总结,一些问题还需要解决,这需要不断地分析和研究,才能让农田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3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现状

3.1传统管理模式发生转变

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对于农田灌溉主要依赖于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小规模的改造,对于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较为少见,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确立,各地方政府也开始逐步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加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这使得农田水利现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2农田水利工程风格过于统一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节约盈利和公益性之间,一般都由政府出资并组织实施,但正因为政府组织实施,其设计和施工往往根据不同领域采取分散设计的方案,这使得总体设计完成以及建设项目竣工后,风格过于统一,缺少灵活性,这使得在实际使用中并不完美,可能还存在着少量的二次改造,或者不便于使用的现象。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应该将政府组织逐渐转变为行政组织,整合及控制资源,包括从顶层整合设计,形成更有利于现场实际使用的设计方案。

3.3投入方式发生转变

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劳动力的投入以农民半义务性质为主,而投资则属于国家和地方共担的方式。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传统模式已退出历史舞台,农民作为收益一方面、客户一方。农田水利灌溉也具有了营利性质,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工程单位、经济体投资参与,有助于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

3.4工程模式发生转变

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小、点面多,大多寿命不长,时常修缮,但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已经变为了更加的注重质量和规模,本着“开发一处,辐射一方”,且以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为主,即集合水力发电、生态环境保护、农田灌溉、生活水源引入等为一体。

4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原则

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设计,鉴于此,有一些必须遵循的原则,以此为基础才能进行有效地设计。

4.1设计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最大化利用当地的地形特点、水源特点,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实现生活水、灌溉水、生态保护甚至水力发电综合一体进行建设,要充分考虑利用自然环境有选择地进行开发。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尽量减小对当地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农田灌溉的作用。

4.2设计要做好有效地防护功能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设计,其基本功能不仅是实现有效地灌溉功能,更要兼具对农田的保护功能,不能让自然灾害,如洪涝、雨水等对农田产生不利影响,再者对其本身的防护要做好,防止轻易遭到破坏。

4.3要在审批的方案内做好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工作,首先应该做好施工设计,做好施工规划,确定多方面的因素,如设计的灌溉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满足经济指标,设计的体量、规模完善可靠满足技术指标。

4.4减少对农田耕地的占用

农田水利工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田,不可避免的会对耕地面积有所影响,但应该减少这样的影响,合理利用山地、河流、荒地等地形进行设计,避免对耕地的占用,更好地服务于农田。

5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措施

5.1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用地的优先保障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要确保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就要首先从空间上给予足够的支持,让其具有足以发挥施展的空间。而随着当前城市建设发展增速,空间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农村土地性质被变更转化为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同样面临着土地扩张以及土地性质变更等情况,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是不断地在发展之中的,往往还未规划建设好,城市建设的大军已临近,为此,要从政策法规方面给予支持。第一,城市建设规划时要首先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建设用地,限制城市建设范围,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的占地,在这方面,要采取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在城市规划时注意审核把关;第二,在城市扩大规模、增建时要避开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区,同样要做好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建设规划用地时的审核把关,对一些公共设施用地,或涉及重要公共用地,需经上一级审批适当变更用地;第三,农村建设用地规划时,应该把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范围提前规划,在此基础上再规划其他用地,严禁占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用地。在上述措施的保证下,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优先权,才能使得其规划设计趋于合理性和有效性。

5.2采用有效地分类管理设计方案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要采取有效地分类管理措施,这是使其规划设计更加完整和科学的有效途径。而所谓的分类管理措施,就是在设计时要明确各板块的划分和功能特点,并采用有效地连接,形成整体。常见的有生态、隔离和应急三种功能板块。第一,生态功能的区域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区域,即灌溉用地,通常规划有耕地、林地、绿化带、水系等,明确其功能区域,才好有效地进行规划设计;第二,隔离功能的区域是采取有效地措施,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外,这包括人的因素和自然因素,例如,将公路与农田及水利工程采用绿化带分隔开,防止人为破坏和干扰,将山口下冲地形建立坝体与下游农田及水利工程分隔开,防止洪涝灾害的影响;第三,应急功能的区域则是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必要时刻可以牺牲农田及灌溉体系的设施。例如,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带,不仅分片建设农村住宅以及农田,而有效利用地形建设将住宅和农田分开的分割区域,并于农田上游建立坝体,一旦发生难以想象的山洪时,为避免住宅区受到影响,可以打开农田上游坝体,形成有效地应急功能。在明确了上述功能区域后,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才能更加完成和科学。

5.3针对小型灌溉区域的设计要求

小型罐区的设计,往往是因为水源不足,或农田面积有限所采用的一种灌溉设计。其规划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总体设计要以农田规模为基础,以农田灌溉的充分实现和发展当地经济建设为主,综合考虑其他配套设施功能、节水环保以及其他水利功能等因素,采取科学有效地设计模式。采取该种方案,就要考虑灌溉用地和经济建设用地的合理性,以实现提高农民收入为主,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主,实现科学合理的利用水利工程;第二,充分考虑农田等浇灌区域的规模,以及水资源分布情况,并分析其经济型及合理性,重点要对农田未来发展规模以及水体资源的保有量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不能目光短浅,导致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过早的失去作用;第三,除对水体资源的保有量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外,还要充分考虑水体资源的控制指标、使用情况等因素,进一步优化设计,形成水体资源的循环利用等,达到节水、节能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4加强节水技术的应用

篇(2)

根据水利规划的治理开发任务目标,县级水利规划可分为综合利用水利规划,即统筹考虑两项以上任务的水利规划; 专业水利规划,即着重考虑某一任务的水利规划。按研究对象又可分为流域规划,即以某一流域为研究对象的水利规划; 地区水利规划,即以本行政区为研究对象的水利规划; 水利工程规划,即以某一工程为研究对象的水利规划。县级水利规划,是省、市级水利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完善的县级水利规划可有效引领和推动区域水利事业科学、和谐发展,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提供水利保障和支撑。随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农村的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水利规划赋予了新的内涵。为满足新时期农村发展对水利工作的要求,县级水利规划应注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坚持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到规划中去; 坚持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体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健康、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理念,坚持保障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农业水利与生态水利、小城镇水利相统一,区域水利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2 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

水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人口的生存、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等方面。县级水利规划要加强河堤、水库、闸坝等防洪工程建设,有效地防御流域性、区域性洪水的袭击,使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通过灌区、涝区、水库、塘坝、泵站、机电井等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溉能力,有效抗御旱、涝灾害; 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积极推进区域供水,把优质的水源优先安排用于生活,保障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安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水资源; 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沟道、沼泽水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

3 搞好与上级规划衔接

县级水利规划是省、市级水利规划的下级规划,必须搞好与上级各种规划的衔接。县级地区( 综合) 水利规划要服从市级地区水利规划、上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灌溉、排涝等水利工程( 专业) 规划; 县级的灌区、涝区等水利工程规划要服从同级的水利地区规划。同时,县级水利规划要与同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等相关行业规划相协调,与“场县共建”、“连片代耕”等要求相适应。

4 整合资源合理利用

随着人们资源意识的提高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的鼓励,非水利行业和个人修建的小水库、塘坝等水源工程不断增多,占有的水资源量不断增加。但这部分水源工程大部分用途单一,效益不高,造成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例如,现有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建小型水库 31 处,塘坝 52 处,流域控制面积358 km2,总库容达3 620万m3,占全市地表水资源量的 6% 。这部分水库、塘坝主要用于养鱼或闲置,灌溉面积不足20mm2。水利规划中,要坚持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把可利用水资源统一纳入规划,以供水收费的方式,变单一用途为灌溉、养殖、旅游等多项供水,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5 增加水利工程管理用地内容

水利工程管理用地主要用于营造、种植工程防护林、草,防汛抢险和管理设施建设等,是水利工程保护和管理的必要条件。但在县级水利规划中没有将工程管理用地纳入规划内容,使水利工程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正常管理。水利工程管理用地,是法律赋予水利行业取得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利。县级水利规划要依据《水法》、《土地法》、《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将工程管理用地纳入水利规划内容,在规划报告中单列章节进行规划、说明,费用纳入工程造价。同时报同级土地管理部门,并纳入土地利用规划。

6 及时修订规划

篇(3)

1 城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工作的关键性

城市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满足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城市发展相宜,怎样科学、合理的解决其功能定位以及规划问题,是为了预防其功能不全、规划滞后、重复建设等目前城市建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的关键。现阶段的城市水利工程其功能定位基本分为城市防洪、城市排涝、城市供水及城市水环境建设等,关乎城市安全、社会稳定及城市建设发展,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应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阶段。

2 建设城市生态水利势在必行

目前实施的城市水利工程建设思路多数比较单一,建设手段多为急于求成,过于重视短期效果,容易出现下列问题:①河涌整治后河道拓宽了、岸线美观了、绿化配套了,但相应的截污系统及污水处理系统不配套,河涌水质依然没变化。②为了达到局部区域的蓝天碧水的效果,在河流或者渠系上游修造抽水泵站或引水闸,为此进行抽水冲污,城市的水环境变了,但下游的水系污染加重了。③因城区河流或渠系污染严重,直接将河流或渠系覆盖成暗涵,短期内使的得城市环境改观,但城市水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④工程环评工作缺失或环评工作流于形式,无实质性作用。现今城市水环境已严重恶化的情况下建设生态水利显的尤为重要,建设生态水利势在必行。

3 项目建设用地问题目前是城市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难点问题

现在一个城市的土地资源是直接影响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城市建设用地稀少,土地价格高涨,在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进行城市水利工程建设,使得建设用地的问题成为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其它单位或个人占用水利用地以及水利用地规划的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着,在一定的程度上束缚了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征用土地的工程,以尽量少占用城市用地为原则,规划阶段对工程的规模、形式等进行合理的论证,结合城市征地、拆迁的具体要求做好征迁方案,从而为后期的征迁工作打好一定的基础,从而避免因征迁工作产生影响恶劣的社会问题,也为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征地拆迁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其难度之大,也对工程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不同的地区需要结合项目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认真、慎重的处理。

4 项目勘察、设计问题多发、缺乏社会监督或监督力度不够是普片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的水利工程的勘察和设计阶段的工作主体是勘察、设计单位,在此阶段,需要比较详细的收集有关工程的各类资料以及信息,从而进行全面的工程现场勘察,这样出来的技术方案以及经济数据才能客观实际,从而对工程后期的建设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实际的工作中,常见勘察、设计问题有:①勘察方案的不合理,勘察结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②勘察不详,勘察的数据收集不全,现场的情况不清晰,以此完成的设计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或给施工带来实际问题;③设计方案不合理;④设计考虑问题不全,设计成果不完善;⑤设计产生的浪费情况严重;⑥施工过程需进行的设计修改过多,设计质量有待提供。设计监管力度在许多地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当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基本上未实施设计监理,施工图设计一般情况都由建设方依合同进行监管,多数情况下产生不了好的效果。

5 项目施工准备阶段 ,项目法人 (建设管理单位 )管理工作需注意事项

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常涉及地面建筑物拆迁、土地征用、管线迁移、园林树木迁移、城市交通疏导等,特别是泵站、水闸、船闸等项目的建设、施工及管理用电、用水等问题,因城市用水、用电(特别是涉及到新装变压器、变压器增容、高压线路施工等)手续均较为烦琐过程较长,最好此阶段开始实施。泵站、水闸或其它有政府采购或由项目法人(建设管理单位)负责实施采购配套设备的项目,一定需有一个完整的采购计划,以确保采购的设备能按时到货并过验收,以满足工程正常开展的需要。

6 项目实施阶段属于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更具体化的阶段 ,也是工程各建设合同主要履行阶段

建设单位对工程实施全面监督、管理以及服务的阶段。此阶段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建设管理单位)需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按各相关规范要求做好需项目法人(建设管理单位)完成的工作,同时依照各建设合同及相关的规范、法律、法规进行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进度、工程投资的监督、管理。

7 项目后评工作缺失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相应地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在此过程中,人们对城市的美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也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它不仅要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而且还要起到一定的美化环境的作用。

对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它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对河流的综合治理过程中,除了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产活动之外,比如防洪、抗旱、发电以及航运等等,还应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它首先必须要满足城市整体规划的需要,并且要与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同时,在此过程中,如何给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功能进行有效定位,是发挥其功效的关键所在。目前,大多数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定位于防洪抗旱、城市供水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等,由此可见,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完整性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实践来看,由于其中建设思路的单一,再加上大多工程都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所以就导致其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美化了河岸线之后,虽然起到了良好的绿化效果,但是截污治污的功效却大大降低了,其污水治理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第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河流上游所进行的抽水泵站建设,会使得河流下游的水资源受到污染;第三,虽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会在短期内改变城市的水质情况,在是区域性的污染,会造成城市水资源的长期破坏。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对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效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手段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2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点

对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项目建设用地是其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在不断较少,而这也加剧了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用地与城市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鉴于生态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不善,所以就导致城市水利工程的用地情况不明确,而且规划也不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发展。

所以,针对上述情况,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管理中,应该尽量少占城市建设用地,同时,还要对其规模作出详细的规划。并且还要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来制定合理的征迁方案,为后期的施工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重要的保障。

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中,要正确对待建设用地需求与城市建设用地减少之间的矛盾,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切勿使用蛮横的手段强制执行,否则只会给建设施工带来更多的麻烦。

3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中,对项目进行有效的勘察与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这些环节都是交由勘察单位与设计单位来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对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进行全面的收集,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从而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勘察与设计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对项目的勘察不合理或者是不能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勘察数据的不精准、不详细,为项目的施工埋下严重的隐患;项目施工设计方案的不合理或者是设计方案中考虑的因素不周全,忽略了很多潜在的影响因素等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都会严重阻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施工带来巨大的麻烦。

同时,对于大多数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一定要加大勘察、设计的监管力度。如果项目勘察不能为项目的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就会导致设计的混乱,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另外,在缺少有效监督管理中,往往会埋下很多的安全隐患。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在生态水利的建设施工中,一定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4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土地的征用、地面建筑物的征迁、城市交通的疏导等等,而尤为重要的就是泵站、水闸的建设中,对用水、用电的管理,所以针对这些因素,在具体的建设管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种方面。泵站、水闸建设所需的设备设施,要由建设管理单位进行统一的采购,同时制定出完整的采购计划,要在经过验收批准之后,才能投入正常的使用。

在对项目工程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阶段中,建设管理单位要履行好合同上规定的义务,保证各项工序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对于项目工程的质量管理而言,要严格遵照相关规范的要求来执行,从而确保整个项目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并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当然,还必须重视的一点是,要对项目工程进行一定的后评工作,因为它也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建设施工中,项目的后评工作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不仅会影响到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而且还会影响到对项目工程的综合评定,包括其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等,这些综合评价是对建设管理质量与效率的一个有效评定的手段。

5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特别是对河流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应对,就会导致问题的不断恶化,从而给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篇(5)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废水污染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利用水资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无论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是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来说,一方面奠定农作物产量提高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所以,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非常重要。

1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意义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工程在我国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其灌溉规划一方面可以有效推动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绿地面积逐年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我国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的重要性越加明显。在我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是农田水利工程的最终目标,而灌溉规划设计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基础。由于农作物从种到收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水资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水资源紧缺的前提下,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作物生长的用水需要,进而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从实际情况来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就是借助技术手段(机械设备等)循环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这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建设农田灌溉设施,帮助涉农企业(个人)解决农作物的灌溉问题,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2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注意事项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起步比较晚,在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据权威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方面,普遍缺乏完善的施工方案,对经济因素缺乏必要的重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导致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方案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其灌溉规划设计需要不断深入,细化分解结构图、工程数据等指标,对有关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的数据资料进行不断完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农业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水利设施的具体要求,根据灌溉面积,确定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渠道。全面分析当地土地资源、水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进一步预测续建配套规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最大限度规避农业经营风险,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3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

3.1设计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农业生产出现现代化的趋势,对此,在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工作时,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正常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从农田灌溉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看,水资源普遍存在季节性、地域性特点,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农田灌溉不全面的问题。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中,要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合理性,需要参考当地的气候条件、水的径流量等指标,对水资源、灌溉区域等进行优化整合,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灌溉规划设计方面,自然因素是基础,要做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的系统性、完善性,需要对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符合农业发展要求,进一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田灌溉的质量及灌溉规模,这是农田水利工程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3.2规划设计遵循的原则

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其灌溉规划设计需要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分析当地的土地使用情况,以及土地资源治理要求,同时对外部环境、周围相关的基础设施等进行全方位考虑,确保灌溉规划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对现有的水资源、土地等因素进行充分利用,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在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进行设计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3.2.1安全第一。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中,灌溉渠道是整个设计的核心,所以需要提高渠道工程的质量,确保渠道工程的安全性。在对灌溉渠道进行布置时,需要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在高填方、深挖方的区域组织开展施工作业。对于山丘等特殊地形,在渠道设计过程中,尽量绕开河流、湖泊等,防止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破坏农田水利工程的渠道。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沿线干渠来说,如果地质条件良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开风化岩层、破碎带等地段,避免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干渠的施工质量。3.2.2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中,会面临不同的地形条件,并且,在实际生长过程中,农作物对水的需求量也会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灌溉渠道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田灌溉需求,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中,需要全面衡量地形对实际灌溉产生的影响,结合地形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渠道布置方案。按照农田灌溉经验,通常情况下,需要在地势较高位置布置主要灌溉渠道,同时在较低位置上设置与主要灌溉渠道相对应的分支渠道,借助地势的高低,对灌溉渠道进行科学布置,进一步扩大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灌溉效率。如果农田水利工程覆盖范围比较小,并且位置比较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提灌的方式进行处理。在利用地形铺设渠道时,其开销一般比较大,所以在对灌溉规划进行合理设计时,需要提高渠道的利用率,最大限度扩大渠道的灌溉面积,避免为了降低建设成本,缩短灌溉渠道长度,进而损坏现有的基础设施。如果灌溉渠道位于丘陵地区,这时需要对实际落差进行综合考虑,将水电资源与水利加工进行融合,全面挖掘农田水利工程渠道的价值。对于平原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来说,需要结合当地现有的水资源,例如河水、湖泊水等,通过引入地表水,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3.2.3动态发展。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农田水利工程是生态与经济的综合体,如果外在因素发生改变,要求农田水利工程能够进行自动调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优势。在制定灌溉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本地未来的经济、生态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进一步制定可以自动调节的农田灌溉规划。

4结论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在服务“三农”的大环境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进行监管,以此推动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莲.关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6(01).

篇(6)

1.当前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工程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水利工程施工前期须对整个工程进行系统细致的研究分析,并对工程施工做出规划书、可行性分析和设计文件。然而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前期勘测设计费较低,缺乏必要的经费进行前期勘测设计工作,致使部分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前期勘测设计深度、精度不足,导致在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始料未及的情况,一些建设单位为了减少工程建设费用,没有对工程全面系统的调研,对施工中可能遇到的经济、环境、资源配置等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就无法保证施工的质量安全等问题。

1.2工程质量控制不严格、质量意识淡薄

水利工程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质量控制是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中经常发生施工事故,出现大量质量不合格工程。发生这些施工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对质量控制要求不够,对各个施工工序把关不够严格,缺乏系统的施工管理意识和完备的工程建设施工程序,使得工程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工程施工操作程序不规范,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难度就会加大。有些施工单位对施工工序随意进行变更,导致施工方案的调整和设备配置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质量隐患。

1.3 缺乏专业的施工技术

社会上存在的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参差不齐,有些单位业务能力交差,遇到技术含量高的复杂问题没有能力解决,缺乏丰富的施工经验。特别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承包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完全按照预定施工组织文件进行施工,机械设备和技术人员投入不足,没有完善的安全生产措施。施工人员在施工期间组织管理不善,施工纪律松懈,不能严格的按照预定的施工程序施工。

1.4 监管部门对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监管

现阶段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缺乏规范完备的监管制度,监管队伍不正规,工作人员责任心较差,在监管过程中起不到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时有 “自监自建”现象发生 。

2.在水利工程中开展绿色施工的必要性分析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系统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实施绿色施工的原则一是要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二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绿色施工不同传统印象中施工现场整洁、不妨碍周边群众正常生活工作的文明施工,这是片面的理解。 从广义上来说,“绿色施工”是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目标, 对工程施工采用新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案,并严格实施,确保施工过程安全、高效、 产品质量严格受控的方式方法,是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键环节。

总体概括起来,绿色施工就是“资源有效利用”,是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进行施工,设置废物回收系统,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主要体现。

3.绿色施工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建设部下发的《绿色施工导则》通过倡导绿色施工,推行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施工期间的“四节一环保”,改变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高耗能低实效的运行状况,尽可能地节约社会资源,减少对工程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导则对施工阶段的规划、建筑材料、施工组织和工程验收等各方面内容进行管理规范,确定了绿色施工方案的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并对以上六个方面的控制要点作出说明,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质量控制要求。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可以依据《绿色施工导则》中绿色施工方案的总体框架,组织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完备的管理制度与目标,规划编制绿色施工方案。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保护措施:包括资源保护、职业健康环境保护、扬尘控制、废气排放控制、光污染控制、噪音控制、固体废弃物排放生活废弃物排放控制及有毒有害物品的处理等。同步制定完备的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2)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采取合适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节约材料。(3)节水措施:工程施工场地需要大量用水,做好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利用就非常重要。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对应的节水措施。(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制定节能措施。选择节能型设备,加强对生产、生活、办公及主要耗能机械的节能指标管理,对主要耗能设备进行耗能计量核算都是节能的有效措施。此外,根据施工地点的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的利用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也可节约大量能源。 (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施工单位根据施工的规模大小、周期长短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的确定临时设施用地,如合理的布置材料堆放场所、作业棚、加工厂、生活区、办公区等,并按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及设备安装工程等阶段的平面布置,实施动态管理。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4.绿色施工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推广

4.1绿色施工的发展现状

当前,绿色施工在水利工程施工的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缺乏对绿色施工的大力宣传,施工企业及施工人员对绿色施工的认知还不够,不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规范的操作方式来从事绿色施工,更没有把绿色施工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绿色施工的经济性差也阻碍了绿色施工的推广,一些绿色施工技术的运用需要新型的设施、增加人员的投入或调整施工作业时间,从而导致建筑成本的增加,加上施工方缺乏绿色施工的理念和相应的绿色施工管理人员,所以施工方一般不愿进行绿色施工。

4.2 推进绿色施工的对策

一是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的施工观念,建立健全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和绿色施工评估体系。二是设计方首先要更新观念,设计师应全面理解绿色施工的内涵,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结合建筑物周边环境,进行科学设计,全方位地解决水利工程施工的节水、节材、节能、节地及环境保护等问题。三是施工单位要提高技术水平、购进新型施工器械、学习新技术,对参与绿色施工的相关人员和专业工人进行系统培训,让他们了解绿色施工的内涵,掌握绿色施工中的工作要点、操作规则,并在施工过程中贯彻实行。

5.结语

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未来水利工程发展的要求。推行绿色施工组织管理、优选先进施工方法、使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建立废弃物再生利用系统都是未来水利工程施工转变的方向,推进绿色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何永冰.工程建设绿色施工研究.经营管理者.2010(11).

[2] 刘平.绿色施工的定义、范围及其内涵.建筑施工.2007(12).

篇(7)

然而,在全省,像桔山镇这样的例子并不多。

大旱暴露我省水利工程

“能力不足”

今年3月,在受灾较为严重的盘县,记者了解到,全县共有80多个村,群众饮用水都是由政府组织机动车辆定时运送。而这大部分缺水村寨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远离水源点,无集中供水网管覆盖。虽然这些村寨曾实施过小水池、小水窖工程,但小水池、小水窖调蓄能力有限,难以抵御如此长时间的持续干旱。

在全省,除受灾较为严重的农村外,部分城区居民用水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遵义市红岩水库、南郊水库蓄水量锐减,南郊水厂自1月25日起实行隔日供水,南部城区40万人供水告急!遵义市政府紧急投入6000余万元实施调水工程,从30余公里远的水泊渡水库调水“进城”解困。同样,贵阳市开阳县城的唯一供水水源地翁井水库干涸。该县不得不从10公里外的鹿角坝水库调水应急。

遵义市是贵州省水利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但目前全市14个县(市、区)已有6个县城、202个乡镇和集镇不能正常供水,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的矛盾不断积累,造成严重工程性缺水难题。

贵州省水利厅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赵云表示,由于自然条件和投入不足等历史原因,贵州省已建成的17893处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库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立方米,天干塘库干,抗旱能力自然不强。

工程性缺水已成“全省之忧”

贵州,其实并不缺水!

有关专家指出,从降雨和水资源总量看,贵州并不缺水。而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大量的水资源常年“流失”,才是贵州缺水的真正原因。

“在贵州这次抗击特大干旱灾害过程中,我们在看到水利工程发挥减灾效益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贵州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在这次特大干旱中,贵州的工程性缺水问题暴露得尤为突出。”4月16日,贵州省水利厅厅长黎平在向国家水利部领导汇报贵州抗旱救灾及水利建设情况时也这样认为。

黎平指出,贵州工程性缺水主要体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水利工程少,尤其是中型以上骨干水利工程少;水资源调配能力弱,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缺乏坚实的供水工程保障;小型病险水库多,不仅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等方面。

在工程性缺水的背景下,是全省生产、生活用水的极度不安全。

据了解,目前全省还有400多万规划内饮水不安全人口,未列入规划的饮水不安全人口远远超过400万。

“工程性缺水已成为制约全省农村、农业乃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隐忧。”贵州省水利厅办公室副主任赵云认为,面对严酷的现实,水利部门必须痛定思痛、上下联动,在观念、规划上作深层次的调整。

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

“刻不容缓”

省水利专家表示,这次大旱让我们再一次清醒地认识到,破解贵州工程性缺水问题真是“刻不容缓”。

那么,该如何破解贵州的工程性缺水难题?

对此,贵州省水利厅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赵云认为,贵州省地下水资源丰富、补给充足、水质优良、勘查开采成本较低且合理开采不会造成地表塌陷,要在蓄住“天上水”、留住“地表水”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好“地下水”。

篇(8)

1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一方面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工程建设改变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环境产生影响[1],因此,如何兴利弊害,兴建节约型、生态化的农田水利工程,减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广大水利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2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灌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适量的灌溉可以加速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便于作物的吸收和利用,但是过量的灌溉水会通过对农田土壤的冲蚀,将大量的泥土颗粒、矿物质、农药、化肥等排入河流或湖泊而引起下游泄区的地表水污染。当前环境下大量化肥、农药的施用对传统的农田排灌方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是农业与环境生态发展的根本[2]。节水灌溉工程不但节水、节地、提高农产品品质,减轻农业面污染的发生,而且可以大大地减少了蚊子和钉螺的繁殖,还可以提高水温、地温,在日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节水灌溉比深水灌溉平均每天提高水温1℃,增加土壤含氧量,使水稻根系发达,抗倒伏,还可以充分发挥肥效、药效。

2.2排水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后,会产生大量的建设垃圾,尤其是排水工程严重影响着周围环境与水域。水库的建设运行改变了水流、流速、流量、水温等,由流动的变为相对静止的状态,改变了河流规律,容易出现“水华现象”造成溶解氧含量降低,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弱。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河流的水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河流流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水域内生物的生存环境。

2.3对陆地生物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对水域的破坏,不仅影响草地、农田、林地等植被,更会直接影响栖息在水与周围的陆地生物[3-6]。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另外由于对水域的影响,会严重影响陆地生物的栖息地,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最终导致该区域 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除此之外,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所破坏。在河流流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这些值被生存环境消失,造成物种减少,最终使该区域植被与动物之间的生态结构被打破。

2.4对气候方面的影响

农田水利对植被、水域、动物造成影响外,对本地的气候也会造成较大影响。水利工程的运行会造成水量的增加或减少,导致本地空气湿度发生改变,还会改变水域周围温度、湿度、光度的变化。晴天时当阳光折射到水面,局部温度会升高、光度增强;阴天时会使温度降低,光照减弱,而这一系列气候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周围鸟类、昆虫类、动物类的生存,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性,使他们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3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3.1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统一规划和布局,进行科学调查和实地验证,在方案选择上要坚持科学、长远、发展和可持续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要考虑到水利工程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另外,要因地制宜,符合本地特点,综合分析,以便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对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研究,根据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以及生态条件、水环境、水质、植被、动物以及景观等的实际情况制定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计划,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3.2防治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进行综合统筹规划。

按工程设计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临时用地规模,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耕地,同时还要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或恢复植被;进行土石方填挖和临时道路施工时,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多余的土方尽量就地用来整理坡面,当不得不外运时,应该运至无自然保护价值的规定场所,弃土不得破坏或掩埋地表植物;当堆弃高度较高时不应进行护面设计并应设挡土构造物以免将来发生坍塌;尽量避免在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

3.3施行生态水利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把生态环境保护融进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应本着和谐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应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同时应该对附近居民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看是否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影响或进行赔偿。

3.4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4]。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御措施。

4结论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项目施工之初应综合分析,科学评估,全面研究,以减少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始终。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灌溉功能发挥到最大,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等各方面发展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王鸿飞,霍凤双,肖景贤.关于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v.38;No.11206:192-193.

篇(9)

自从我国建国以来,境内的大江大河流域水利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各个地方也都相继编制了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农村安全饮水、农田灌溉排涝配套措施、农田节水灌溉等相关的规划,但是由于存在多方管理、投资比较分散、群众的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影响到了投资效益发挥。

一、新型农村条件下的农田水利规划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速度越来越快,在新型农村的发展条件下,农业的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灌溉,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状况又是农业是否能否发展的好的一个基本保证。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要想加快实现,不仅要求我们及时的调整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观念,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规模经营,同时也要求我们加大力气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增加农产品的总产和品种的丰富。

那么,在如今现代化的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大力的发展农业经济、并协调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对于我们非常重视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来说,主要是要考虑以下这样四个要求:

1、在农村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

目前,我国的农村现代化改革逐渐深化,农业生产中所出现的一定程度上的规模性经营已经成了商品粮生产的必然要求,也逐渐成为了现代农业的基本保证。所以,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传统的经营产业结构必须要进行调整,以前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农田的水利规划建设也必须要适应这样的改革发展要求。

2、农田水利规划还要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安全生产

我们都知道,现在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乡村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在此基础上,很多的外向型的经济以及第三产业经济体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样也使得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固定资产不断的增多,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对于灌溉水资源的安全保障的要求也必然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农村的水利规划建设必须要提供更好的服务。

3、农田水利规划还必须要满足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一个国家人民生存的根本,这是自古以来农业生产的一个大问题,那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一旦粮食供应量不足,就必然会引起物价的上涨,人心就会不稳定。

4、农田水利规划建设还满足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

由于农民的经济条件逐渐转好,所以广大的农民群众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田的水利规划建设就必须要考虑到农民对于生活更加富裕的要求,在可能的程度上,尽量的使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最终可以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新农村形式下的农田水利规划特点

我们在上面介绍了一些农村的水利规划和建设的基本要求,那么根据这些要求,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使得农村的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农田水利规划的基本思路是要坚持“三个面向”:即要使农田水利的规划面向农业经济,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面向农村的工业,使发展朝有利于农村的工业发展的方向;面向农村的社会发展,最终要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朝着有利于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在管理上,要实现“三个综合”:即综合治理、综合利用以及提高综合效益。

水利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命脉和基础性的产业,那么,新农村形式下的农田水利规划就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田水利规划要适应当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代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农村的水利建设应按照能防洪水、能排涝、能灌溉、能除盐渍的要求,并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比较高标准。

这要求在制定规划时要按照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保证安全,另外,还要通过加强农村的骨干性水利工程的建设,来全面的改善城乡河道的水体环境,推进农田的园林化进程,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使水利工程的规划能够更好地发挥起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作用。

2、农田的水利规划还要有能够适应城乡一体化要求

农田的水利规划除了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之外,同时也要尽量的满足乡镇企业的供排水要求,再结合当地的交通、航运情况,争取可以实现统一的规划,使得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所以,如果农村的水利规划与村镇的企业发展规划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再加上当地有关部门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商业、交通、运输、文教设施等的统筹规划,必然会使得乡镇的发展呈现更为合理的布局,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速度。

在如今城乡一体化推进逐渐加速的情况下,水利工程在标准、形式、工艺上也必须要有新的变化。其主要的表现是在堤防的标准化、沟渠的永久化,降渍的管道化、道路的规格化、泵站的高效化等等,从而可以体现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保土、省地的特点。

3、农田的水利规划要建立合理的农业灌溉、排水系统

对于目前来说,我国农村的农业规模经营在不断的扩大,机械作业也基本得到了普及,而且在此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就更要从布局和标准上来逐渐的调整和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同时还要布设必要的沟渠和相应的闸站桥涵等配套设施,从而可以适应更大的生产的需要。

4、农田水利规划还要适应高效的农田工程

为了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农田的水利工程也逐渐形成了沟渠纵横、水系成网、闸站配套以及机电排灌等工程标准。而且经过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实践,目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有这两种模式:

(1)农田灌水渠道的两暗一明:即采用地下暗渠灌水,暗管降水,并利用明沟进行排水。

(2)农田的三暗工程:即用地下的暗渠灌水,地下的暗管排水以及地下的暗管降水。

结束语

农田的水利的规划决定着农田水利建设的用地以及农业生态用地的构成格局。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安全是否能保证的重要一环,在建设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农田水利工程的各项要求,并了解其特点,才能让修建之后的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10)

一、水利工程施工中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致使工程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受到很大影响。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地的地理环境[1]。实际上这种影响也是有利和弊的。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可借助打通河道和建坝蓄水等方式来保护附近的农业用地,这样农业用地就不会在遭受干旱洪涝等灾害的破坏。接下来借助雨水径流就能实现的土壤的自我调节和补充水分,这就使得土壤的肥沃程度得到了很大改善;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因为上游有很多的泥沙沉淀物,这会促使水库水位出现上升的状况,而随之也会提升附近地下水水位,基于此,就会不断促使周围环境的变化,气温的升高会促使水蒸发速度加快,而水库附近土壤的含水量加大,易于造成土壤的盐碱化现象。

影响了工程所在地的生活环境。工程施工带来的噪音污染会干扰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染生活环境。水利工程施工场地通常是位于山区或峡谷地带,需要对一些特殊路段做经常性的挖填,亦或是进行爆理,因而导致对周边居民的严重噪声污染。此外,如今的工程施工以机械施工为主,机械施工导致了严重的工作噪音污染,这也会骚扰周边居民的生活。

影响了空气质量。就水利工程施工用到的材料而言,也会对当地的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工程建设采用的基础材料通常都包括石灰和水泥等,然而由于山地的地形地貌,就会容易导致其易于出现挥发和传播现象。如此,工程所在地的空气质量必然会遭受一定的不利影响。

影响河流的质量。我们知道水利工程施工会影响到河流的质量,由于水利工程施工会促使河流流速降低,而水中含有的重金属也会加重沉降,这就促使水质受重金属污染增大了可能性。此外,水利施工非常好的位置正是在于天然的河道,大部分水利工程的施工选择的位置都是在天然的河道上,时间一久,河道就容易受阻,容易出现局部河流断流的现象。而河流的水文泥沙也可能发生突变,进而使得河流的水质、水温和当地的气候等发生改变[2]。而一些比较大型的水利工程,极易对原有的地质构造造成破坏,进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向

要求各分管施工单位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在水利工程施工进程中,对于各自施工的任务和范围,每一个分管施工单位都要明确。对于施工所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要设法将这种影响尽可能地降低。保证了每一个分管施工单位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自己的施工范围内管理好相关工作,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就有了保障,这样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之间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对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这两方面的效益都要兼顾。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将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从而保证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长远发展。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生态工程建设务必要兼顾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促使二者共同发展。因而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再和以前一样只是进行单一的施工管理,而是要进行兼顾生态环境、施工和安全生产,做到管理的全面性。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兼顾两种效益,不但能够使施工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得到解决,获得不错的工程效益,而且还能促使资金利用率得到提高,以免今后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来得到很好的生态效益。

兼顾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和共生互补。共生互补是指水利工程施工借助多种措施来对运行、施工和生态问题加以处理,规划和协调好这些问题,从而建立和谐关系,促使自然环境和工程施工之间达到平衡,以实现组合的最优化。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针对水库所做的除险加固的土地利用。在进行基础工程时,会有大量的弃渣开挖出来,其堆放还需要占用土地,此外,需要占地建设的还有工程运行,生活和生产场所等,这就使得土地资源被严重浪费了。根据共生互补原则,就能促使用地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用,资金和劳力也能有所节约。此外,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也要做到符合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原则。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垃圾也借助循环共生的原则来妥善处理,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的生态环境管理而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是其核心工作。借助共生原则,可以变有害的为有利的,变废弃的为珍宝。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可以用于平地的填筑,同时与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相结合,这不但有助于生态效益的提高,还能通过工程造价的减少来提高经济效益。

上一篇: 城乡建设科技创新 下一篇: 城市规范化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