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内涵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9 17:15: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机电一体化内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机电一体化内涵

篇(1)

从档案文化内涵方面可以看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以定义为主,对档案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档案就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记录,存在的形式有很多,其中包括图片,文字,现如今还有视频和音频等各种类型,涉及到的范围相对较广。除了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之外,档案信息还包括宗教以及科学技术等等方面,因此,其保留价值相对较高。从档案的定义以及内容范围上看,档案的文化内涵被人们所熟知。

1.2 从档案文化和档案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上对其内涵进行分析。从这一点上看,档案信息主要是对某一特定的时期所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录,因此,档案文化内容必然会和社会发展背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档案信息可以将某一特点人群的世界观以及行为等进行反映,可见,档案信息本身具有较强的文化色彩。可见,只有加强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才能够深入挖掘档案文化本身的内涵。

1.3 从属性方面上来分析档案文化。档案文化的属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主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研究和调查,对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还原,档案和档案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这和档案的原始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档案文化本身的属性上看,档案文化就是一种尊重事实和历史的文化,因此,档案文化经过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纯粹性。

1.4 从价值方面分析档案文化。要想对档案文化进行全面地理解,研究人员需要从档案文化的价值方面来进行分析。档案管理者和利用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利用者应该对档案文化的价值和评价进行深入认识和分析。从档案文化的价值方面上看,这是一种完全超越自身价值的一种价值体系。

2 档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想促进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研究人员应该从档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这样才能够从全面地角度来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深入了解。

2.1 对档案文化本身的价值认识不够。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加强认识,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如今,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随着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如果无法掌握档案文化本身的价值,就很难提升档案的利用率,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就会成为空谈。

2.2 档案文化的功能受到严重地忽视。从这一点上看,档案管理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拥有科学的档案观,不仅可以对档案文化的价值进行明确,还可以对档案文化的功能进行认识。现如今,从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看出,档案文化的价值被明显地忽视,档案管理机构的形象并没有完全树立,这就给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带来较大的限制。

2.3 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所面临的冲突比较明显。现如今,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档案文化传播也逐渐从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传播方式以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为主。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档案文化管理模式等应该得以转变,对于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应该不断地扩展。为传统档案的发展奠定基础。

3 关于如何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

3.1 加大经费投资力度,助力档案文化建设

加强档案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虽然目前我国很多档案管理机构在适应时代的要求下,加强了档案的电子化管理,然而在硬件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很多原始的档案,尤其是那些音像档案资料,在管理环境方面较差,使得这方面的档案得不到有效的管控和维护,因此,必须加大经费的投资力度,切实做好档案的管理。只有做好了档案管理,才能为档案文化的建设研究提供相应的支持,尤其是领导必须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高度重视,为档案文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致力于档案文化建设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加强档案文化的建设,必须针对档案管理体制不足的现状,大力加强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致力于档案文化建设环境的改善,确保档案文化的建设具体真正的落实在档案工作的细节,并始终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档案文化发展的重点,实现档案文化与档案事业建设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和培育档案文化,为档案文化建设发展明确目标,从而实现档案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档案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3.3 不断强化档案文化意识,充分认识到档案文化的功能

档案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强烈的档案文化意识。所以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档案文化意识,而这就需要树立良好的创新、开拓和发展意识,从而对档案的工作规范和秩序进一步的认知和遵循,并在良好的档案管理理念下营造良好的档案文化社会氛围,并对档案文化的功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档案文化的属性更好地彰显出来,实现档案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4 致力于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

篇(2)

中图分类号:T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038-02

机电一体化是一种新兴学科,是有学科交叉的特征,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电子科技正处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时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范围和实践的扩大,极大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进程,但当时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是机械与电子的结合。近些年来,特别是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和超过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丰富了机电一体化的内涵,现代的机电一体化已经不再简单是机械与电子的统一体,而是涉及多个行业、多种机械领域的专业的精密仪器,并产生了独立的学科分支。

1 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

1.1 机电一体化数字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数字发展方向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实现了微控制,扩展了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内涵,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虚拟技术和制造集成技术。数字化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使得机电一体化操作简单化、智能化,比如,数控车床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并且可以实现系统的自我维护、自我故障报警,极大方便了用户需要,降低了设备和软件的操作损坏的可能性。

1.2 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是目前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研究领域。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通过程序操作实现机器和软件的智能化运作成为了可能。实现机电一体化发展有利于降低劳动工程强度和劳动时间。智能化发展是利用大规模数据库存储包括心理学、计算机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利用模型统筹在一起,实现机器的高度智能化,虽然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机器完全人工智能化是不能实现的,但是利用具有一定人工智能设备进行机电一体化作业和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1.3 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发展

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发展方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广阔,在市场优势资源配置调控下,大量资源被投入到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开发和生产当中,市场上供应一体化机电设备的厂家众多,为了各自利益需要,各个厂家往往会在关键技术、关键部位进行人为限制,甚至是机械零件的标准也不同,这种机电一体化机器供应格局与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社会化非常不符合,因此不利于生产的发展。此时,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4 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发展

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发展是目前网络发展形势的要求。新世纪以来,个人计算机普及率大大提高,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促使生产和消费逐步同步性和相关性。因此,机电一体化无论是从生产角度还是销售角度,都要考虑网络实践

应用。

1.5 机电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的背后是严重的环境问题代价,因此必须要实现发展的绿色化。机电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方向有两层意思:一是生产的绿色化。机电一体化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理论,通过绿色工艺,使用绿色材料,实现生产的节能降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二是制造的绿色化。机电一体化设备具有应用范围广、需求量大等特点,不过无论是应用与化工企业还是日用家居都应该有限考虑设备绿色运行,降低环境

污染。

2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中的应用和具体实践

2.1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推广的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化工企业总体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逐步提高,日益向现代化工企业转变。但是,我国化工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生产粗放型比较明显,生产效率不高,设备老旧率较高。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中的应用和实践为化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一是在化工企业中推广机电一体化,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实现化工生产全过程的有效控制。通过机电一体化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化工原料从进场到成品最后出场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提高化工企业的工作效率。二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利于企业化工信息的传输。机电一体化中的交流传送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可以帮助提高化工信息的传送时效性,实现信息交流的双向性。三是通过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企业控制。化工企业规模一般较大,人事安排、生产安排任务较重,使用传统的生产处理安排方式,很容易造成人事规模过大,机构冗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通过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实现企业整体化规划与安排,实现了最少人工环境下效率的最大化。

2.2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企业中常见的应用有三类:一是机电一体化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比如数控车床,采煤业中用于运煤采煤的煤矿数字提升机,数字煤矿提升机通过数字化与提升机结合,特别是内装式提升机,极大方便了操作的流程。通过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提高生产的精确度,进而提高生产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人工生产成本,降低工人劳动时间和强度,对于一些污染比较大的化工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也有利于保护工人健康和降低污染,比如,污水回收处理系统。二是机电一体化有利于实现生产的精确化。现代化学工业企业大部分正处于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必然要求生产的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氮肥厂生产过程中,通过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实现自动加煤、填煤作业,可以实现生产连续性发展要求,通过利用现代机电技术,实现加煤、填煤作业的精确控制,保证投入和生产速度,有利于提高煤的转化率和利用率。三是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企业中的监控作用。化工企业生产具有非常复杂的操作流程,一般在炉内进行,虽然利用传统的检测设备可以实现温度、气压方面的控制,但是因素变化具有不可预测性,一旦发生问题,仪器只能做到事后预警而不能起到事前预警的作用。利用机电一体化,比如液压系统、制动系统等,可以有效起到事前预警的作用,提高检测能力。

3 结语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化工生产特点所决定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研究特别是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机电一体化内涵,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化工企业应用过程会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王萌.机电一体化的回顾和发展趋势展望[J].科技资讯,2008,(4).

[2] 秦法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1,(2).

[3] Warren Webb.基于机电一体化的嵌入式设计技术

[J].电子设计技术,2008,(1).

[4] 米军学.浅谈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8).

[5] 莫卓宁.论工程施工中的机电一体化[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

[6] 肖爱平.智能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假肢业中的作用[J].机电一体化,2008,(2).

篇(3)

关键词: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应用

引言

伴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各种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完善。各类的学科融合也愈加密切。通过多种学科技术融合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工作效率,精化了发展途径。举个例子,就目前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多种领域的实际技术操作中都应用到。通过其技术的精确性和操作便捷性性等来大力的推进,改良了当前的工业生产,技术,管理层面的模式操作。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针对于此的技术操作仍属于初级发展阶段,还需后续不断的研究深化。本文通过对其技术应用的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发展做先行探索。

一、机电一体化内涵及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内涵

“机械电子学”,也就是机电一体化的学科表达,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新型技术。通过将计算机,机械制造,机械控制技术等技术融合贯通,互相联系。来达成更为高效的操作需求。从上个世纪中期,就有开始将电子技术运用到机械操作中的实例,并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果。在后来的发展中,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不断的融合发展。伴随着机电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更智能,更高效成为了后续发展的主旋律。以机电一体化为大纲发展,囊括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技术,机械控制,系统传感服务等等,逐渐运用到了更多的领域。

(二)机电一体化作用

通过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来说能够更好的去设计,匹配符合人们需求的机械产品。从而进一步推动当前的机械智能发展。结合实际的运用所需,当前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制造的产品多符合轻便,易于操作,携带等特点,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伴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自动化,电子产品自动化,以及智能机器人等等不断问世,推动了行业发展。从大环境来看推动了当前的国体经济发展,优化了当前的生产模式。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特点

(一)自动检测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计算机操作技术密切相关。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技术指导,操作指示,同时,计算机技术也运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检测,修正环节。通过对机械制造,机械设计环节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来对其进行技术检测,针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程序错误和异常情况检索,并通过计算机技术演算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以警报预警的形势对外传送,便与操作人员发现处理。在通过计算机技术管理下进行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更具有安全性,稳定性与操作便易性。

(二)高精度

作为新型的机电融合技术,机电一体化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在进行机械制造,机械设计之前对其所需数据进行调控配比,保证操作步骤的准确性,极大的提升了操作效率。现代的设计,制造业不断的完善发展自身生产的流程稳定性,准确性。保障了生产准确度,提升整体的操作规范性。举个例子,在进行建筑施工时需要进行混凝土搅拌,其中投入的物料比是一个需要精确度较高的操作。而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其实际的物料比调控,再结合机械按配比投入,保障了混凝土质量。整体而言,此种高精度的操作环节极大的提升了工程建设效率。

(三)低耗能

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技术还有着损耗低的优势,旧式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计算机的精确管控,不能及时更进管理建设信息,在实际建设中出现问题时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每个操作环节的技术检测。此种工作模式不仅浪费人工成本,还不能完全保障其检测质量,操作效率低下。而计算机技术下通过即时使用的最低损耗量来进行工程建设,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物料,建设成本损耗。

三、机电一体化具体应用领域分析

(一)监控领域应用

不仅仅是提升整体的工程建设效率,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能维护建设过程中的设备运行,通过一体化技术来对工作环境中的建设仪器,设备进行技术,故障检测,一般情况下,当出现检测故障时情况时,检测仪器通过警示,声音,调节亮度等对外播报,便与技术维修人员更快的针对故障部位进行维修,在保障建设效率的同时降低建设损耗。而监控管理过程也能更为直观的了解到建设进程从而依此制定后续的建设方案。

(二)调整施工精度领域应用

在过去传统的工程建设中,在面临建设精确数据时需要进行更多的人工演算,在出现设计误差和偏差情况下,都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工程建设质量。而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后,能够更好的对建设施工过程进行精确调控。

(三)节能领域应用

在减少能源损耗,最大限度的运用已有材料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很好的通过精确的电子计算来对现有物料配比,分配其建设任务。保持当前的各项建设数值维持在临界工作值,在保证建设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省了建设生产所需材料。与旧式的工程建设相比,不仅是建设效率的提高,建设材料的节省,还能将当前的建设材料最大限度的使用,将各级建设环节紧密结合。

四、机电一体化应用领域趋势与发展方向

(一)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趋势

就目前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今后的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方面的应用将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伴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系统受众越来越广。所以,结合时展大环境,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同网络安全技术捆绑发展。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发展建设。在保障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更为便易的为网络用户服务,保障其活跃用户黏性。而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微电子领域相结合,将其使用模式优化,更加灵巧,轻便。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感器的联合应用,提高了操作精确性。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长久来看,机电一体化的今后发展延生方向有微型化,系统化和智能化三类。伴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便捷,操作简单,轻巧灵便的工具。通过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其与微型设计结合,必将受到人们喜爱,推广。从工程建设方面来看,整体的操作流程繁琐复杂,为了达成对各个操作建设环节的进度了解,从而更好的制定后续的建设方案,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其调控,管理,整合建设施工的各项建设任务。此外,当前网络的不断发展,各项行业,建设设计都讲求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领域,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损耗。

结语

结合上述,本文文章旨在探讨在工程建设,机电制造,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在了解机电一体化运用技术后将其合理科学的结合到工程建设环节,提高建设效率降低物料损耗,提高建设精确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与微型电子,人工智能领域相结合。彰显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通过本篇文章的表诉,为后续的研发人员做前行调查。望后续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新型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不同的建设领域中。促进机械,机电建设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盛中华.

试探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03):112-113.

[2]覃翼.

浅议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J].

低碳世界,2018(03):60-61.

[3]梁之胜.

试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建材与装饰,2018(28):203.

[4]周小灵.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代应用与发展思考[J].

中国高新区,2018(11):14-15.

[5]尹相慧.

探析机电一体化中电工新技术的运用[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32):126.

[6]王晓平.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器人领域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4):88.

[7]张建国,吴新佳.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究[J].

南方农机,2018,49(18):117-118.

[8]魏延鹏.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A].

天津市电子工业协会.天津市电子工业协会2018年年会论文集[C].天津市电子工业协会:,2018:3.

篇(4)

二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对接

1.与机电行业企业内部的对接

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训理念是:发展生产行业,注重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模式中,不断结合企业管理模式,有效完善校中厂模式。在引进企业管理模式的同时,完善学生日常的实训管理制度,选择合适的小型企业,建立健全厂中校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应该与合作企业之间共同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实现校企的零度对接。

2.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数控维修工种、维护电工工种以及机电一体化工程师等。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进行不同的技能考核。同时,中职院校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要求等级较高的职业技能大赛,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以及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学院还应该重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技术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的正确理解。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从企业内部聘请资历较深的专家,教授学生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3.与课程体制的对接

我国的中职院校涵盖了基本的实训教学内容,即: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自动化实训中心。同时,部分中职院校中,基本实现了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即:共同开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生产过程控制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数控机床故障的维护、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以及电气控制等。

4.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第一,完善教育教学平台。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建立健全校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完善教学机制。与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实践活动,例如:签订校企订单培养、组织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强化师资力量等。在企业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动性、探索性、创新性,完善学生终身学习的体制。第二,建立健全职前职后的人才订单培养机制。在我国部分中职院校中,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个性化的职前人才订单培养机制。依据企业内部以及市场的需求,全面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技能考核,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打造一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与中职院校一些合作的单位、企业,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教学场所、相关设施以及日后的顶岗实习安排。中职院校还应该与合作企业之间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订单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企业资源,积极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学生的企业化培养。与此同时,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或者是企业员工开展重新回到校园学习的项目,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提高行业内部的竞争力。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中职院校还应该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中职教育终身学习的平台。第三,建立完善的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招生机制。中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教学工程,努力实现学生职业教育的贯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切合实际地与企业之间实现零度对接,从而有效地拓展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招生机制。

篇(5)

机电接口主要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机械装置与控制微机之间的接口,其是基于机电一体化而产生的。机电接口根据信息传输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信息采集接口、输出接口[1]。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传感器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设备,在输出信号的时候,一般采用模拟量方式进行检测,时刻掌握发电机转速,并且检测差动变压器位置。然而,在输出控制量的时候,存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形式,就是数字系统。机电接口技术主要就是研究机电系统各项组成技术与子系统连接问题的综合技术,其主要包括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综合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实现了信息的交互与融合,在机电系统设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机电接口主要是由硬件与软件共同构成,在机电系统运行中,与环境及操作者之间成立一种有效连接,在物理通道中展开信息与能量的输入、转换及传输。在信息转换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交互与调整,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协调与综合,保证各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系统功能,实现预期的工作目标。

(二)分类

目前,机电接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智能接口、动力接口、机电接口、人机接口[2]。智能接口应用较为复杂,不同技术形式产生的信息形式也不同,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展开相应的改变。在各种信息转换与传输的过程中,智能接口可以确保不同技术与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动力接口可以有效连接动力源与机电系统,之后给予机电系统相应的驱动动力。在机电系统中,动力类型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直流电、交流电、液压等,在系统中运用不同动力类型的时候,需要选用不同的接口形式,确保系统可以正常运行。机电接口的作用就是实现各种驱动系统的有效连接,并且将驱动信号转变成执行信号,在转变的过程中满足传感器运行要求。人机接口是机电系统与操作者之间存在的接口,通过这一接口,可以在操作者眼前呈现系统运行状态,并且有效监控系统运行,实现人性化操作目标。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及其发展趋势

(一)机电接口技术对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一些事物的要求也在明显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机械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需要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在此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应运而生,其主要包括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等,充分满足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技术要求。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初始发展中,只是将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进行融合,接口十分简单、便捷[3]。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不再是简单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逐渐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系统内部接口也日益复杂。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越来越深入、成熟,然而,简单的技术研究已经无法满足系统的运行需求,需要充分重视其复杂性研究。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而言,其复杂性较强,如果只是单纯研究系统设计及其集成理论,根本无法充分实现系统的作用,为此,需要加深对机电接口技术的研究,在设计方面,加强对有关理论的融合,确保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全面实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向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其系统内部接口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确保接口技术与系统技术的有效融合,还要确保信息传输的顺畅。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历程及趋势

篇(6)

长期以来机电一体化教学一直承袭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这给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在明确该学科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加大相关教学措施的研究。

一、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社会对这类人才需求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逐年提升。

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局限性是比较大的,传统的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都与实际应用相脱节,难以满足机电一体化实践操作教学的需要。而现代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现有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模式急需要改变。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

现行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依然承袭着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虽然机电一体化教学与数学、物理学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也需要大量的知识和文字,还需要许多的原理图,但是,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却忽略了该学科的实践特征,这样的教学很难发挥实效,久而久之,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实效性不强。

2.理论与实践对接性不强

从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理论教学虽然落实的较为充分,但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对接,教学依然以理论教学的实施作为教学的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生的理论知识虽然掌握了很多,但是真正运用到实践中的内容却少之又少,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3.课程设置的时间不足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时间也相应减少了,由于课程实施的时间较少,原本一些预定课程教学内容也相应较少,要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师只能够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来解决,留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越来越少,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由于近些年来的院校扩招,新生的质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课程实施的时间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1.要学会创新教学的思路

要创新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就要充分认识到机电一体化的本质,客观地来说,机电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就是指机械与微电子技术同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将其统一集中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一项充满自动化元素的工作过程,创新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就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思路的创新活动,以具体的教学措施推进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2.要重视教学手段的更新

好的教学手段对促进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反,教学手段的陈旧、刻板,对教学实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现实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手段的更新缺乏应有的重视。

3.要重视教学环节的优化

现有的机电一体化教学环节,相对来说比较繁琐,难以适应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优化繁琐的教学环节是提升机电一体化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改进现有的教学环节让教学环节更加优化,促进实践化教学的有效开展,同时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单向技能训练,优化单项技能的训练环节,以此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篇(7)

2基于MCD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可操作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电一体化的进行,也为工程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机械生产、加工、制造等行业中,机电一体化的形成和应用,使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电一体化主要是将主功能、动力功能、处理功能等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电子设计、软件、设备等的结合。当前的机电一体化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这主要是因为机电一体化自身具有复杂性,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知识、技术等,MCD机电一体化,主要是机电一体化方案,在产品的设计中,应用MCD机电一体化系统,结合机械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形成科学性、复杂性、融合性等特点为一体的产品设计系统,充分的利用它的功能,完成产品概念设计。为了研究基于MCD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可操作性,我们针对产品的MCD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的内涵进行分析。概念设计是产品设计中最复杂、重要的部分,是实现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的一个过程,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的支持和应用下,概念设计取得了新的发展成果。应用MCD机电一体化进行产品概念设计,主要分为产品概念设计的规划、概念设计、详细设计、改进设计等,不同的环节中,有不同的子模块组成部分,例如在概念设计中,分为功能设计、原理设计、功能分析等等。将MCD机电一体化应用于产品概念设计中,需要借助各种信息库确定MCD机电一体化方案,然后进行产品概念设计。MCD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交换频率非常高,抗干扰能力强,在进行产品概念设计中,系统误差小,结构功能非常强,将其应用在产品概念设计中,可以保证产品设计的实用性、可靠性、稳定性、规范性、经济性,同时也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为了研究研究MCD机电一体化在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可操作性,我们以其在传感器概念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在进行产品概念设计时,先进行系统的划分,对传感器的功能、性能等进行分析,然后检验传感器子系统的传感器的功能载体,了解传感器的类型和用途,最后采用MCD机电一体化中的信息处理系统,对传感器设计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和控制,完成信息的分析、处理之后,进行MCD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互感器等产品的MCD机电一体化设计制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子系统和子环节,每一个过程都比较的繁琐,稍有差错和偏差,就会造成设计制造的失败,而且产品的设计需要很长的时间,设计制造中使用的材料价格很高,所以在产品的概念设计中,如果出现差错,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在使用MCD机电一体化进行产品概念设计中,一定要对产品的概念设计理论、方法、方案等进行仔细的审核。概念设计是中最为重要的是方案设计,要确定MCD机电一体化产品方案,需要将前面的各项工作的理论等加入其中形成一个逻辑思维,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支持下,基于MCD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概念设计,具有可行性。

篇(8)

中图分类号:TD60 文献标识码:A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煤矿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但是由于煤矿开采量增多,开采面环境不断恶化,使得煤矿安全生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机电一体化技术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被不断的完善,并向着无人操作化发展,不断提升机电一体化性能,缩短我国在这一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1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一般来说提到机电一体化,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机械制造,往往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归类到机械制造行业中。事实上,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机械制造业中,但随着其发展,逐渐应用于各个行业,并具有各自的内涵。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在机械技术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控技术、光学技术等等,增强生产模式以及手段的科学合理性。在煤矿行业中,煤矿机电一体化,主要指的是在原有的机械设备中,加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等,提升机械作业的操作水平,并控制煤矿生产的强度,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的系数。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控制整个开采过程,并利用先进的技术,对煤矿开采工作实施实时监控,控制开采的进度。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对开采全过程实施远程控制与操作,大大提升煤矿生产的效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系统对矿井中的情况进行监控,发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汇报,能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展。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矿井中的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煤矿的安全生产离不开监控系统的支持,良好的监控系统能够有效的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展。在煤矿矿井中,对监控系统的要求极为严格,必须保证监控时刻连通,保证井下工作人员的人生安全,保证随时能与其进行联络。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将系统主机内的数据库进行连接,利用局域网使其练成同步模式,由专用的通信接口负责主备机的监控工作,并利用专业的软件,对产生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同时实现了上传、检索、图形显示、打印等多项功能,为矿井监控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以及运输系统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与运输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内装式提升机上,目前这项技术比较先进,采用电机与滚筒一体化的形式设计,在操作上十分简单,并能够准确的实施具体提升与运输工作,实现了全自动控制。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都实现了皮带式运输生产模式,在计算机系统监控体系下,还能够进行自我诊断以及保护。

2.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输送机中的应用

我国煤矿矿井下原煤的输送系统中,主要利用的是皮带式输送机,其具有输送距离长、运行可靠、输送量大、自动化、效率高等优点,这几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也逐渐的应用到煤矿输送机中。一些煤矿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可控软启动装置,但在一些领域还有待完善,如启动延迟以及在线监控等方面。需要加大研究力度,逐渐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4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支护设备中的应用

煤矿安全生产离不开井下支架设备,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在支架设备中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利用计算机系统,与液压支架系统充分的结合,实现成组自动移架以及定压双向临架,有效的避免了支架与模板以及顶板发生碰撞。我国的支架电液控制技术发展较晚,在一些领域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大多数煤矿使用的液压支架设备主要是通过进口。

2.5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掘进设备中的应用

目前,掘进机电气部分普遍采用了由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开关箱 、矿用本质安全型操作箱、矿用隔爆型电铃、矿用隔爆型压扣控制按钮、隔爆照明灯、掘进机用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GJC4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等组成的掘进机电气系统。这一电气系统能够与液压系统进行有效的配合,实现对煤矿各项掘进工作的整机操作。

3 促进煤矿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为了更快的实现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体系,需要不断的增加其科技含量,加强技术管理,培养该素质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并加大设备的投入,快速实现煤矿生产信息网络化建设。

在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机械燃油功率实施自动化控制,保证机械具有高效的节能效果。在节能的同时,还应该考虑提升机械的运行效率,充分的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保证运行效率稳步提升前提下,发挥节能效果。

结语

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些煤矿企业中,对机械的关键参数也实施了有效监控,并通过创新,降低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安装的难度,提升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但是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仍然处在发展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地方还有待提高。如一体化系统中的线束繁多,影响机械各单元的复合控制、机械信息量大,自动控制功能很难扩充等。我国机电液一体化在通用机械中的应用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要不断的加大科研力度,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缩短并逐渐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篇(9)

机电一体化是介于机械与电子自动化两个学科间的一门技术,它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理论技术、自动化电子、控制计算、接口技术等,在现代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领域多,应用广泛,与实际结合性强,给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在我国的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机电一体化课程中将整个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作为核心,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技术的内涵,更容易地掌握实际技术。然而,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导,学生不能在课堂掌握生产线所需的基本技能。因此,针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可以提出更多有利于学生技术成长的问题,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及特点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体系主要采用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并设定培养方针,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四个层次”,主题为通过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线为结合实际企业需求和工程实际经验,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教学,四个层次为专业认知、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是基于培养方针,采取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式。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如下:①机电一体化知识是一门较新的学科,教学所讲授内容新颖,学生有较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知识与自动化电子知识相融合,学生对于该类知识具有良好的兴趣。中职学生虽然初中知识基础掌握不牢,但这门学科可以取得积极的学习兴趣。②与实际工程结合比较近,课程必须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实际操作才能掌握,对于中职学生,培养动手能力也是主要的培养内容。③知识面广阔,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学生必须立足于各类知识的综合,不能只针对机电一体化进行专门学习。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他所缺的知识进行拓展,例如控制工程技术、机械原理基本知识、自动化知识等。

二、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针对我国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及传统教学模式特点,先立足于学生发展,从教学的根本模式出发探索新的改进措施,努力完善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主要的改进措施如下:①完善教学硬件设备,为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工具。同时,结合所具备的教学硬件设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保证设备能够充分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②对于教学课程内容形成体系,重新编排教学的内容和顺序。理论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制定相应的策略方法。理论课程的安排应遵守由易到难,循环渐进的原则,并在实际教学中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确保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对机电一体化课程产生兴趣。理论知识要涵括学生以后从事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即使不能深入讲解具体原理,也应多增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体系,以达到教学面较全的要求。③教学实践注重实用性和普遍性。中职机电一体化不能像其他基础课程采取单纯课堂教学,还要根据课程的要求增设实践和实习课程。由于中职学生最终要走向工厂一线操作,所进行的实践课程尤为重要。所开设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熟悉今后所从事的工作,能够符合当前工厂实际制造的基本要求。例如,实践课程中应增设让学生能够亲手操作的项目,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切实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并能利用机电一体化知识分析问题。此外,学校应积极与相关工厂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方便学生能够到生产一线锻炼。④努力提高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水平,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工厂老员工,并聘请大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中职学校应注重教师教学理念,保证每一位教师不仅教授课程基本知识,而且能多向学生提供社会生产中的实例,增加学生见闻,拓宽学生的眼界。⑤改革机电一体化知识考核方式。传统的中职机电一体化课程采取期末考试,由于试卷涵盖知识面相对较少,该方式不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所教授的知识进行随堂测试,并开设专门的实验考试课,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机电一体化知识。

总结: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不断深化,机电一体化人才将成为重点需求人才。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应作出逐步调整,与工厂发展相结合,保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梅梅.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

篇(10)

     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控制和机电一体化也在不断发展,而且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不断地进行融合,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对其实际应用要求也在逐渐提升。智能控制就是在这一环境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在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着重强调智能控制在此影响下与机电一体化的有机融合。

一、智能控制和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介绍

     (一)智能控制的概念内涵

     智能控制是指将人工智能、信息论、自动控制和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的发展形成的具有针对性的控制理念,主要面向比传统控制更为复杂、多样的控制任务和控制目的,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广泛的适应空间,解决了传统控制无法实现的发杂系统的控制。也就是说,智能控制要求实现无人控制,要在人力控制因素上大量减少对人工的使用,是一种完全自动化的技术。

     (二)智能控制系统类别形式

     1.分级控制系统。分级控制又称“分级递阶智能控制”,该控制的运行主要依靠自适应控制、自组织控制等前提条件。在分级递阶智能控制中涉及到3 个方面,即:组织级、协调级、执行级,每个级都有自己的作用。

     2.学习控制系统。对于人类大脑而言,学习是智慧能力的表现形式。学习控制系统一般通过对内部结构进行辨别、认知、调整后,利用对信号的循环输入和数据处理来保证良好的运行效果。学习控制系统还能结合一些非预知信息进行自动控制。

     3.专家控制系统。该智能系统实际上是将人的经验、知识、技能融合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形式。其根据对应的程序指令运行操作。在专家系统中,常常囊括了很多理论知识,这就为智能系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供了帮助,让处理结果具备诸多高性能。

     4.神经网络系统。目前,运用最多的则是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这种智能网络结构形式主要运用了神经细胞、人工神经元等构成的模式。智能控制与模仿真人是神经网络系统的主要功能,该系统是现代技术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内容。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智能控制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主要特点是对环境的识别和符合的识别上,而在传统的控制技术中,则主要是对运动学方程以及函数等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在这一点上,智能控制有了很大地改变。另外,智能控制能够实现混合控制形式,不但能够实现传统控制技术中的主要技术特点,而且能够实现开闭环控制及定量控制等手段,大大地提高效率。

二、智能控制与机电一体化融合的必要性

      从20世纪末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有了智能控制发展的新阶段。这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其一,把先进的通信技术和光学技术等应用到机电一体化中,使得加工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精细度更加深入,而且随之而出现了诸如微机电一体化和光电一体化等最新的技术结构;其二,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了,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系统研究,如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集成等方法,而且在机电一体化学科体系上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了。另外,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在神经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控制以及光纤技术等很多的创新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这些表现都说明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空间。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是以智能化作为主要方向的,智能控制的优劣直接决定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整体水平。而且智能控制目前已经被用在很多方面,包括各种行业,凡是能够使用机电一体化的地方,都能够与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

三、智能控制对机电一体化的影响

     (一)能够优化控制效能

     由于智能控制能够实现的功能非常全面,特别是在模块化设计中,剪裁性的应用也比较广泛。所以,机电一体化中结合使用智能控制技术,能够使智能控制实现的功能在机电一体化中顺利实现,这样就能够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原有设计目的。

     (二)可以提高加工精度

     与旧的系统相比较,智能控制系统融合了各种高速芯片与交流数字系统,促使机床实践的精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数控机床中的核心技术指标就是其加工精度,精度是决定机床产品是否合格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三)对程序的控制有效性

     操作程序是系统运行的主要指令,根据加工产品的尺寸、精度来编制操作程序才能使产品加工后达到智能效果。所以程序的有效控制是智能生产的核心与关键。

     (四)能够较好地改进生产方式

     智能控制在生产实践体现最为明显的作用是,缩短加工实践、优化操作的流程,最后实现复合式的加工生产方式。借此来满足了多控制加工的需要,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工操作的次数,加工程序的优化得到了更大的满足于体现。

四、智能控制与机电一体化融合的具体体现

     (一)智能控制与数控领域的融合

     数控是从属于机电一体化的领域,主要应用于模具制造、机械加工等行业。数控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由于其主要应用于机械加工以及模具制造等方面,所以对智能控制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在加工运动推理和决策等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和模拟性,在网络通信制造能力方面则要求其扩展的知识处理功能。智能控制技术能够有效的弥补经典控制理论可能带来的多方面的不足,如信息模糊等状况,这样就能使最终效果达到最好。

     (二)工业生产中应用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在工业工艺过程中,如专家控制器和神经元网络控制器等控制器的设计中,就可以引进智能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产过程,单单利用人工是难以完成的,对整个工艺的操作和控制、以及对整个过程故障的诊断等都需要智能控制的参与,而且智能控制在未来的工业生产中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三)智能控制在交流伺服系统中的运用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伺服系统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而伺服系统的合理性将决定产品的最终质量、性能等,而伺服系统又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整体结构,所以其参数的改变非常频繁,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容易导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而智能控制能够减少这些不确定因素,使交流伺服系统更加稳定的工作,所以把智能控制应用于交流伺服系统中,能够有效地促进交流私服系统的工作效率。

     (四)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在现有的机械制造中,人力占据了很重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越来越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机械制造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智能化的新技术方向,所以,应当按照现在的现实情况把原有的经典机械理论和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这样能够是机械制造效率和准确度都大大提高,而且同时能够节省很大一部分人力。

     总而言之,智能控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机电一体化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智能控制的发展并不同于机电一体化,两者虽然有着某些区别,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所以智能控制和机电一体化的相互融合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采用适当的方法做到使智能控制和机电一体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是决定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下一篇: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