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9 17:15: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篇(1)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032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关系研究的取向就是整合研究,所以整合也泛指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结合、协调研究。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整合,才能够实现整体结构的有效发挥,并且將系统中的心理、环境和生理等因素组合协调起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整合理论,整理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总结出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措施,以供参考。

一、整合研究理论依据

1.整合研究理论基础是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目前我国心理研究教育的两个概念,在进行整合研究之前,要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并且分析出其具有的特点和相互之间关系。而对过度悲观的消极心态,在心理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缺陷。西方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状态的核心是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在该模型中,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是主观幸福感,而心理健康消极指标则是心理疾病,所以将心理健康积极指标和消极指标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的评审范围内,从而弥补了心理疾病的单一视角。在对个体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评审的过程中只是用普通心理健康诊断,所以极难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发展。

2.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互作用

在教学体系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为复杂的体系之一。为了提升教育效果,提升理论基础储备,应该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换理论,青少年的心理活动频繁、快速,经常出现毫无预兆的交换,所以将两者交融在一起,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在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时,需要结合现实环境,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出发,从而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特征和频率,通过多个层面分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整合工作。

二、青少年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1.考试成绩攀比与升学压力引起的焦虑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全部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优异,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无形中增加了青少年的考试压力。学生的考试水平经常会受到考试焦虑的影响,而容易产生考试失利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和家长不断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仿佛青少年一出生就必须要不断战斗,所以使青少年形成严重的学习成绩攀比心理。学校、社会将青少年进行分类,并且划分出重点和一般等学校等级,从而导致师资力量不均衡,也是青少年升学压力的重要原因。

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目前,青少年在进行人际交往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青少年进行社交的过程中,部分的青少年经常会保持极大的社交热情,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并且付出极大的努力,保持单纯的情感,但并非周边所有的人都会接受,所以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

2、青少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缺乏交往自信心,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环境、学习成绩等因素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另外的青少年则是因为自身性格内向敏感,过于在乎别人的反应,担心自己的社交是否会其他人带来困扰,从而形成社交障碍。

2.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引起的困惑

青春期是青少年阶段所面临改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性别特征逐步明显,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严重变化。最典型的心理反应是情绪波动剧烈,所以出现了青春叛逆反应,对家长和教师所指出的问题均抱有异议,情绪激动的主要表现是青少年无法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出现情绪忽高忽低的反应,长此以往则会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伤害,消极情绪无法有效排解,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的心理长期伴随青少年左右,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养成

1.青少年学习心理素质的养成

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增加学生的家庭、学校的认同感,在精神上要给予青少年肯定,并且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辛苦,使青少年能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帮助青少年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学习热情属于非智力学习因素,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行动,只有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才能够使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2.青少年健康性心理素质的养成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界负面因素,从而影响了其内在心理,所以社会、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指引,理解青少年的改变,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激烈的情绪,主要是希望获得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关注,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及时的肯定青少年的进步,并且鼓励青少年继续发展,使青少年能够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从而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3.青少年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素质的养成

为了使青少年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青少年进行正当的社交,并且给予青少年宽容的社交环境,帮助青少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法,在面对拒绝时要及时调整心态,避免产生负面情绪,家长和教师需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不要逼迫青少年进行学习,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共同发展。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策略

为了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心理素质培养效果,学校应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内容。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该项研究的具体标准和方式,在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才能够寻找出关于心理健康科学研究方式,并且能够将其他学科应用到心理健康的研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涉及心理科学的方法,而且涉及教育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方法,为了达成研究目标,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相关研究方法和手段尤为必要。实践表明,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相互补充和印证,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真实可靠性。

2.遵循“人在环境”的理念

在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应该秉持“人在环境”的理念,并且对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进行研究和反思。“人在环境”主要依據以下几方面:

应该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将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和心理活动,比如:人格、情绪、思维等等,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需要依据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且通过环境来反应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能够将环境和个体的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人类是心理和生活等综合因素结合的整体,所以人类具有非生理性因素和生理因素两方面,并且两者互相影响。人类的心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等方面,所以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非心理问题和心理问题,同时进行研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素质教育要求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需要等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掌握整合办法,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工作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洪英.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8):11-11. 

[2]任丽.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综合,2016(18). 

[3]李红香.基于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分析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思路[J].运动,2017(6). 

[4]任代江.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探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5(3). 

篇(2)

Study 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of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ZHU Jian-jun1,ZHANG Kai2

(1. Third High School Weishi County, Henan Weishi 475511;

2.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Qinghai Xining 810008 )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ertion of technique and tactics of the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a game. The essay has an overview of the effects of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our young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y to the game in the last few years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video data observed national table tennis players’ mentality change in the critical moment of the major events of the game , it shows that mentality has an enormous impact before the game and the game process even after the end of the game. Therefore, for the youth table tennis athletes, long-term targete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in a sen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Keywords】youngsters,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raining objectives

1前言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正处于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期,接受能力强,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是磨练心理素质的有利时机,应高度重视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各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和身体素质都基本趋向一致,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比赛取得胜负的关键。在大型乒乓球运动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的成绩,所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论文数量不多,研究主体过于集中在竞技乒乓球运动及高水平运动员身上。

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心理变化、心态的分析与心理素质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类型进行分析,试图弄清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从而找出对应的训练内容。其次是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过度紧张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探求加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训练方法,为今后乒乓球运动员日常的心理训练、赛前的心理准备、赛后的心理调整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与个性心理特征等若干心理因素的联系,为乒乓球运动在新世纪的重大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作出理论上的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决定比赛胜负

第一,通过多年来对赛前青少年心理素质变化的研究表明,乒乓球比赛前对对手战术、技术的了解,是扬长避短、树立必胜信心的首要条件。随着乒乓球技术越来越向近台、凶狠、积极主动进攻方向发展,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更应该锻炼其自身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团体赛更要料敌如神,才能做好排兵布阵,从而做到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赛前平静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是乒乓球运动员积极进攻的基础。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不管是年纪还是阅历上都处于成长期,对赛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尤为重要,青少年心理的特点表现为不稳定、情绪化、易焦虑,这都会成为影响比赛的不利因素。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特点,制定长期、稳定的训练方法是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关键。

3.2比赛过程中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的微妙变化

比赛的过程中,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上会有很多的微妙变化,例如对手技术水平的高低,教练员的临场指导,比赛场地的差异,裁判员公正程度等,都会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变化。所以能及时调节好比赛时心理的微妙变化成了关键。乒乓球冠军邓亚萍,虽然个子低,但在人高马大的外国运动员面前,除了发挥高超的技术水平之外,还有“拼命三郎”的精神,正是这些帮助她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多次夺得世乒赛冠军,并且在奥运会上一人独得两枚金牌。

从乒乓球比赛过程来看,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点:

3.2.1对手技术的高低

如果对手是自己的手下败将或者技术方面不如自己,容易出现轻敌的态度,懈怠比赛,从而忽略技战术的细节和比赛的连续性;如果比赛进程我占上风,则会出现骄傲自满的现象;一旦比赛失去控制,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从而失去这场比赛的主动权。例如在第12届亚运会乒乓球比赛中,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以1:2败给香港队队员陈丹蕾,而以往比赛中,陈丹蕾一直输给邓亚萍,所以她改变了战术,多发长球打相持,相持中争主动先扣杀,这种搏杀型的打法令邓亚萍心理准备不足,她依仗半个月前刚刚胜过陈丹蕾的优势想先声夺人,不料欲速则不达,反而以10:17落后;当18:18以后,陈丹蕾心态正常,以22:20赢了第一局。虽然第二局邓亚萍以21:7的悬殊比分取胜,但终因心理因素丢失了决胜局,中国女队团体赛失去第一分,香港队形势看好。第4场还是邓亚萍出场,迎战香港队的齐宝华。开局后,邓亚萍小心谨慎攻防,以17:10领先,谁都以为大局已定,不料厮杀惯了的邓亚萍觉得不过瘾,非想打几个漂亮的扣杀显显乒乓女皇的威风,心理的失调导致技术上的失常,反而以19:21失利,多亏教练及时指正,调整后的邓亚萍接连以21:10和21:8连胜两局,为中国女队夺冠奠定胜局。这些告诉我们,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多种多样,但是这些微妙的心理变化则决定了整场比赛的胜负。

3.2.2比赛中占据主动权

根据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分析,发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有着急于求胜,易骄傲自满,占据上风时洋洋得意,注意力分散,满足于暂时的小胜利,一旦局面失去控制,就会意志松懈,失误增多,关键球处理随便,导致整场比赛的失败。但是大部分优秀运动员会保持比赛中心态的平稳,和战术的灵活运用,从而压制对手的发挥。

3.3国际乒联新规则对我国乒乓球训练的影响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是我国乒乓球储备力量,随着国际乒联新规则的出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中应认真学习和理解新规则的实质并尽快适应,尽快走出新规则对于运动员们技战术的影响。世界乒乓球运动水平的整体提高,表明乒乓球这项运动也将成为大负荷的运动项目。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调节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取得比赛的胜利,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容易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被忽视的工作。新规则11分制度的改革缩短了比赛时间,方便了电视和网络的转播,更增加了比赛的偶然性和风险性。

3.4培养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和方法

3.4.1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

(1)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在乒乓球比赛之前就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前处理要发生的问题。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技战术的不同,在赛前就要教会其自我调节的方法,争取赛场上将技术发挥到最好。

(2)做到长期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其技、战术的训练一样,都必须经过有计划的长期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得以发挥。如运动员的赛前焦虑,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的心理状况,都得通过长期的、有计划性的训练来完成。

3.4.2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1)学会自我放松和减压

比赛中如果发现心理过于紧张,则会导致肌肉僵硬,全身发冷;而心理放松时,骨骼肌也会自然放松。这是因为大脑与骨骼肌具有双向联系的功能。乒乓球比赛具有快速、多变、激烈特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学会身心放松和减压特别适用赛前进行,通过一些手段使队员全身心集中于本场比赛,从而消除紧张和疲劳感,但减压和放松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出现赛中懈怠的情绪出现。

(2)队内对抗比赛训练法

队内的对抗练习目的是通过对抗比赛来熟悉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及时的处理和调节,从而提高队员在赛中处理临场问题的能力,不至于因为一定强度的刺激和局面一时失控而失去整场比赛。队内对抗练习需要选择不同的对手作出不同的分析,从而了解各种打法和战术,提高自我应变能力。

4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有计划性的抽象技术,但它又是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必修课。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不可懈怠的任务,教练员通过长期的实战经验和临场心理的微妙变化作出详细的训练计划,进行各种针对性强、有计划的长期训练,从而提高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为我国乒乓球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禹雪璐.乒乓球比赛节奏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9(04).

篇(3)

关键词 游泳 心理素质 训练效果 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培养

随着游泳项目的日益发展,各种训练方法手段不断更新,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要成为一流游泳选手,除了有理想的自身条件,高超的技术和一流的训练水平外,还有一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心理素质。对于心理素质较好且游泳技能基本功扎实的青少年运动员而言,在水中游泳就如在陆地上行走一样自如,从而取得很好的成绩。然而,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表现和心理水平却往往被忽视。为了使青少年运动员在游泳训练和比赛中能够较好的体现训练效果,充分发挥真实实力水平,甚至达到以弱制强、出奇制胜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基于此,本文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结合游泳训练与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发展的关系,探讨了促进青少年运动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可供参考。

一、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分析

(一)人格独立性和思维能力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运动员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时的青少年运动员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行事的能力,独立人格逐步形成。并且随着青少年运动员知识面的扩展和见识的增长,对一些事物具有了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虽然还未形成完善的辨别能力,但是对待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简单的计划和安排。

(二)自尊心和心理敏感性强

青少年运动员这一时期的自尊心特别的强,这时候的运动员希望自己能够被周围的人尊重,希望受到与成年人一样的待遇,如果这个时期在生活或者训练中忽略了运动员的存在感,将会给其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同时这一时期的运动员对周围得到人与事物都比较敏感,生活和训练中的任何不平等的现象都可能会造成运动员心理上的创伤。

(三)自控能力差,表现欲强

青少年运动员这一时期的自控能力较差,处理事务比较冲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因此这一时期的运动员很有可能会作出一些极端的事情,这时候注重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的正确引导有助于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并且这一时期的运动员为了增加自己的存在感,热衷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渴望取得一定的成就,赢得他人的表扬和赞许。

二、游泳训练与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发展的关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训动员很难适应水中环境,掌握游泳技巧,突破自己,达到理想的效果。游泳运动与其他陆地上的运动有着一定的差异,很多运动员能够熟练的完成陆地训练项目,但是在进行游泳训练时就感觉非常困难。游泳运动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运动员需要克服水中的恐惧心理,真正的适应水中环境,才能开展后期的游泳训练。

部分运动员会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产生心理上的恐惧,导致运动员很难在训练中展现自身真正的实力,影响训练效果。因此,青少年运动员在进行游泳训练时,教练员应该密切的关注运动员的行为,注重心理疏通,正确的引导,让运动员克服对水中环境的恐惧,放开束缚,进行大胆的尝试。只有运动员将心理上的恐惧克服了,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泳训练中去,才能实现游泳训练的效果。运动员释放了心理上的恐惧,才能大胆的尝试各种技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技巧,从而提高游泳水平,为运动员在今后的游泳训练和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游泳训练中培养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成长的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青少年,这一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就要切教员在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游泳训练时,一定要注重训练的方式、方法,注重对运动员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培养。人生价值观是运动员今后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标,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能够引导运动员走向更广阔的人生道路,取得更优异的体育成绩,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做出更突出的贡献。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是一个最具理想的年龄阶段,这一阶段的运动员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立即付出实际的行动。因此,教练员在进行游泳训练的时要帮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善于引导,在运动员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给予表扬,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当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一些失误时,教练员应该给运动员更多的鼓励,避免运动员因为一些小挫折影响训练的情绪,伤及运动员的自尊心,从而导致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降低,训练效果不理想等现象的发生。

树立青少年运动员的正确人生价值观,教练员除了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当密切的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况外,还应该加强运动员理论知识的学习。教练员应该定期的对运动员进行理论教育,除了丰富运动员的理论知识外,还能够净化运动员的心灵,引导运动员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发展。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时候,教练员应该注重讲解的方式方法,根据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教练员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时,可以结合一些名人事例、英雄事迹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吸引运动员的注意力,还能激发运动员学习的兴趣,并且有效的帮助运动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进行理论教育的目的。

(二)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独立自主精神,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在很多运动员在家中都备受父母的呵护,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运动员养成任性、不愿意吃苦、不求上进的性格,这种性格非常不利于游泳训练的开展。因此,教练员在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应该根据运动员家庭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于家庭条件优越,运动员性格懒惰,不求上进的这一类运动员,教练员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助运动员树立远大的志向,改正运动员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和来自单亲家庭的运动员,教练员在训练时,应该注重对这些运动员心理上的关注,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运动员走出心理阴影。

在游泳训练中教练员还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取得成功的一种重要因素,自信心能够增强运动员的意志,激发运动员的潜能,帮助运动员突破自我,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根据心理学研究表示,人在得到他人的激励和肯定的时候,能够增强自信。因此,教练员在游泳训练中,在运动员取得成绩时,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运动员受到挫折时给予适当的鼓励,需要注意的是,教练员在鼓励和肯定运动员的时候,一定要真心诚恳,否则会严重的伤害运动员的自尊心,不但不会树立运动员的自信心,而且会导致运动员性格的改变。因此,教练员在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训练的方式方法和自身的言行举止,确保对运动员自信心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效应。

(三)注意调节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情绪

1.在训练和比赛开始前,运动员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准备运动,对训练和比赛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并作好应对措施。

2.在比赛中,应当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让运动员相信自己有实力做到最好,才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正常的专业水平。

3.在训练和比赛中要确保运动员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运动员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才能够降低外界因素的影响,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真正实力。

4.比赛就会有输赢,胜败乃兵家常事。教练员在训练和比赛结束以后,应当注意运动员情绪的调节。对于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适当的给予奖励和表扬,但同时应当告诫运动员不要有骄傲自满的情绪,在以后的训练和比赛中,应该保持平稳的心态,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对于在比赛中失利的运动员,教练员要对其进行鼓励和安慰,帮助运动员化悲愤为动力,积蓄力量,发奋训练,以取得优异成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强的运动员能够快速的适应水中环境,并且熟练的掌握游泳技巧,能够让运动员克服对水中环境的恐惧、放开束缚、发挥实力,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进行训练时,不但要采取科学的训练方式,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还要注重对运动员们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引导青少年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自信心,调节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情绪,进而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健康成长,挖掘他们的潜力,为他们今后的运动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篇(4)

1.前言

乒乓球竞赛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乒乓球比赛胜利的关键。乒乓球比赛呈现出高度的时间性、紧张性、针对性及适应性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在场上单兵作战,场上竞争异常激烈,运动员心理稳定和情绪变化对比赛成败影响显得异常重要。青少年运动受自身心理及环境的影响,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为此,乒乓球运动员调整和控制好自己的心态是保证技术正常发挥,合理使用战术,科学分配体能,夺取比赛胜利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及训练方式方法的科学化,乒乓球比赛胜负往往取决于一两个关键球。在关键球处理上更加需要运动员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青少年运动员处在技术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应发现运动员的不良心理状态,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提高的训练方式方法进行探析,为更好地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提供借鉴。

2.乒乓球运动员主要的心理不良现象

2.1提前兴奋

提前兴奋指比赛尚未真正开始,运动员提前处于兴奋状态,在比赛前运动员到达比赛临界兴奋状态,表现为不能入睡,亢奋等,以致生活和赛前比赛状态调整淆乱,在比赛过程中,不能将比赛状态调整至最佳。

2.2过度兴奋

过度兴奋是指运动员在赛中,因为主观、客观原因,以及自我期望,导致过度兴奋,异常兴奋,心跳急速加快,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比赛中,动作僵硬,对自身动作的控制不协调,发挥不出本身的水平。

2.3淡漠状态

状态淡漠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比赛兴奋性不够,对比赛取胜欲望不强,对结果无所谓,导致动作表现失常,注意力不集中,击球随意,以及漫无目的或者信心表现不足。

2.4过度紧张

在比赛过程中,尤其是在关键场次的比赛中,运动员由于自我心理压力及心理暗示过重造成过度紧张,或者因为运动员比赛经验不足及对对手过分高估,或者准备不足等导致的运动员赛中紧张,具体表现为面无表情且苍白,全身僵硬,失误频繁等。

2.5过分自信

运动员在比赛中,因为比分领先过多,或者多次战胜对手,导致轻敌,注意力不集中;当比赛处于焦灼或者落后状态时,表现为焦躁,不知所措,不能很好地控制比赛和调整比赛节奏。

3.具体的训练方法

在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及运动智能,都只有在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和调整下,才能充分发挥竞技能力。为此,通过训练,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合实际,在训练中,主要运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3.1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指运动员通过想象自己身处在一个比较放松和舒适的环境中,自我感知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紧张得到缓解,通过表象清楚的环境。尤其是在青少年运动员感到紧张时,通过感知熟悉且舒适的环境,从而更加放松。例如在比赛中,运动员因为比赛过程中自身、对手及环境致使紧张,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平时的训练环境,或将对手想象成为自己战胜过的对手,以至减轻压力,排除紧张,使注意力集中在技战术发挥上,而不是自身紧张上。在具体比赛过程中,发球之前应该预想到发什么球,到哪个位置,对方应该怎样击球,在对方接球回来时自己应该怎样进攻。又如在打完一个球之后,面对刚才的情况,应该怎样处理更加合适,等等。表象训练法对发散性思维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3.2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而在运动员心理训练过程中,通过模拟运动员,在训练中使场景和比赛的实际尽可能接近,使运动员在近似比赛的条件下,锻炼和提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模拟心理训练是运动员在接近实际比赛情况的反复联系,以提高运动员实际应战的心理训练方法,是防止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不良心理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运动员提高心理素质,稳定及提高应变能力最主要的方式方法。在实际情况中,有对手模拟法和场景模拟法。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根据对手技战术,模仿对手的惯用战术和比赛节奏及风格。在具体训练中,教练员将队员分成组,模拟重要比赛,主力选手与非主力选手进行对抗,循环车轮大战;还可以组织未参与比赛的队员观摩和学习,并为彼此支持的队员加油助威。通过模拟,使训练水平基本达到比赛水平,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模拟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技战术上,而非观众及对手上,从而能够缓解压力。

3.3引导训练法

引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的刺激或者诱导,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引导训练法分为目标引导和信号引导,我们主要分析训练中的引导训练方式,在此主要分析目标引导训练法。

目标引导训练法主要是通过目标的引导,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训练的任务上,对运动员加强训练、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目标引导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要合理地设置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模糊目标。一般来说近期目标是通过自己努力,近期就会实现的;长远目标则是运动员奋斗的动力;具体的及现实的目标可以量化,是运动员有感于“跳一跳,摘桃子”的预期性,通过量化使运动员进一步明确自己要做的。如乒乓球运动员明确自己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左旋转球的成功率及打点位置的命中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87%,这样的目标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目标设置过于简单,则不利于运动员“跳一跳,摘桃子”,不能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

3.4自我放松法

实践证明,在比赛中心理紧张会导致骨骼肌同样出现紧张,具体表现为肌肉僵硬、浑身无力。而心理适当的放松,骨骼肌也会自然舒展直到放松。根据以上理论,要发挥正常水平或者取得比赛的胜利,骨骼肌必须适当放松。自我暗示放松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一项重要的方法。自我暗示放松主要是通过运动员自我语言暗示,通过集中注意力在技战术上,调整呼吸,从而使训练者的肌肉放松,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缓解紧张情绪,促进大脑对身体的有效控制,降低神经过度兴奋致使的紧张,放松肌肉,降低因情绪紧张而带来过多的能量消耗。在乒乓球训练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体验过因为肌肉紧张而带来的技战术水平不能发挥。自我放松训练能有效缓解运动员肌肉紧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训练方法。

3.5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一般是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或者事物的存在来对自我进行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自我暗示分为积极自我暗示和消极自我暗示。积极自我暗示就是自我的肯定,通过自我暗示促进某种事物的积极发展,这是一种我们正在想象的事物坚定和持久的表达方式。消极的自我暗示可误导个人的判断和自信,使人生活在幻觉当中不能自拔,并做出脱离实际的事情。消极的自我暗示还可使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形成某种心理定势,为人处世偏听误信,凭直觉办事。

自我暗示可以大声地说出来,也可以默不作声地进行。如果每天可以用十分钟进行自我暗示,那么这可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多年的思想习惯。运动员的自我暗示本质上都是积极的,而且积极谈话的频率要比消极谈话的频率高得多。

4.结语

运动员心理素质是运动员技战术、运动智能等得以实现的基础,我们要有意识地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其竞技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弈乾,祝蓓里.心理学.高等学校文科教材[M].上海:华东师范.

[2]周京兰,李莉.乒乓球竞赛过程的心理分析[J].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2).

篇(5)

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青春期心理变化多端,特别是当一个社会在迅速变化发展时,青少年最敏感,常呈现剧烈的心理反应,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的心理负荷也随之增加,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相关报导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1]。青少年心理障碍已成为困扰家庭和社会的重要问题,应引起精神医学专家及社会心理学专家的重视。为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降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率,笔者对108例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患者与130例正常青少年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患者10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78例,女30例;学生86例,其他22例;年龄在12~17岁,平均(13.71±2.0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2]关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无其它器质性疾病;获得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对照组为正常青少年,其中初中学生124例,其他6例;男69例,女61例;年龄在12~17岁,平均年龄(14.01±2.11)岁;获取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1.2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在统一的指导语下,由专门培训的心理测量人员负责评定,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方式,学习态度,两性知识,家庭环境状态等。

1.3统计学方法 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等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家庭环境调查比较 在各种不良家庭环境中,观察组父母关系不和、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亲子关系差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在教育、学习、两性知识方面比较显示:教育以过分干涉、严厉惩罚、限制社交、期望过高,学习消极,对性知识过多反对限制出现心理障碍所占比率较高,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精神心理问题的不断探索研究,人们更加意识到家庭环境和教育情况对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教育方式以严厉,过多干涉,期望过高,各方面加以限制为主,显然高于对照组。发患者群以13岁及14岁居多,可能与孩子刚进入初中阶段,生理及心理变化较大,而家庭及社会只关注成绩,忽视精神心理需求,导致心理问题出现,又没有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最终发展成为心理障碍。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知识阅历的增长患病人数呈下降趋势[3]。提示这一时期家庭和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家庭缺少温暖和情感交流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青少年心理素质差,心理负担重,心理卫生知识匮乏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要求父母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教育孩子要正确引导,全面培养孩子的能力,避免过多干涉、加以限制。此外,中学阶段学校要加强青少年生理及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改变应试教育方式,培养青少年主动探索性索取知识的能力,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病与家庭因素及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可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更多的精神压力,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我们精神心理工作人员对家庭环境及教育情况给予足够重视,和谐的家庭环境、适当的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和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6)

今天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近些年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的一些问题却让人感到不安,据近些年对几所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0%,初中生为15%,高中生为20%,随年级的升高呈递增趋势,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已超过30%。最近新闻媒体报道,北京市十七岁少年小新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陕西省户县十五岁少年王某为图好玩,竟制造火灾。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一不与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

上述枯燥的数字和惨重的事例并非危言耸听,它们确实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事实证明,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心理是否健康。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只重视智能教育,甚至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其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导致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独生子女的剧增,破碎家庭的出现,父母的望子成龙,金钱的刺激和网络的诱惑,频繁的考试和升学压力,生理的剧变以及现代社会的攀比竞争等,给未成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带来过度扭曲、积压和困扰。使之表现出过度的害羞和依赖,或严重的狭隘和抑郁,或病态的却懦与自卑,或出现逆向心理、打斗伤人,甚至轻生自杀等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说明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我们一般知道保持身体健康的途径是讲究生理卫生,却常忽视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是讲究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不能等同与智力发育正常,其核心是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良好。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又是培养心理素质的基本条件。

作为体现基础教育本质要求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按着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和个性特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它所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书本知识,而且还包括各种生存本能、生活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尤其要在更为广泛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品德、智力、性格和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心理素质。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工作,不仅可以使我们及早识别和预防其心理障碍,而且可以发展和完善其良好个性,促进和保证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不仅只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保证人才和谐成长的先决条件,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基础,还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针对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理论研究。对心理素质,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研,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教育实践,反之又可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重视课堂教学。由于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抓住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这个关键,渗透心理保健知识。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思品课,语文课,历史课等科目,教师应深入的加以挖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可在中小学专门开设“心理卫生”、“心理教育”等协同课程,促使其心理素质提高,中小学还应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有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老师,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四、注重课外活动。恰当的利用课外活动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培养健康心理。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能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要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快乐阳光的度过青春期,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益民等.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0.

篇(7)

青少年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即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情、生活方式、学校、家庭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具体来说,目前影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总括起来主要有:

(一)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学校里,学生一方面通过学习掌握知识、获取经验、发展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发展健全的人格。如果学校的环境不良,如噪音干扰;室内光照不适;校风不佳;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如嘲笑、挖苦学生,甚至打骂侮辱学生;学生存在过重的学习压力,如“题海战术”、过度的考试,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等,都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

(二)家庭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及父母的婚姻状况。不少父母在生活上、物质上、学习上百般关怀孩子,过分溺爱孩子。《中国家庭子女教育》中曾报道:某学校带学生去远足,有一位家长马上给老师请假,谎说孩子身体不舒服,后来孩子说了实话。没办法,家长只得让孩子去了,然后家长给孩子备足食品,还特意骑车远远跟在学生队伍后面。到了晚上,教师去查铺,发现这位孩子的爸爸躺在他孩子所睡的床底下,老师问其原因,这位爸爸说:“孩子没在外面睡过觉,怕他翻身掉下来,我在这等着接他呢。”若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孩子将来怎么能独立生活?在学习上,部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迫切,把注意力放在能否考高分上,一旦成绩不佳,就连哄带逼、连损带骂,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还有的家长不注意言传身教,不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能认真地、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苦衷,因而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虽然在生活上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如同乞儿,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们,甚至与父母产生对立,加重他们的心理负荷。

父母的婚姻状况主要指父母离异分居或者不和等,它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家庭的温暖,过早承担起家庭沉重的负担,造成情绪、人格的失调。比如,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往往对婚姻和家庭感到漠然乃至恐惧。美国社会学家史德曼指出:“婚姻失败者的小孩,常遭到同伴讥笑,心怀自卑,此种心理发展的结果,可能造成行为失常或病态。”我国学者的许多调查研究证明,父母离异所造成的不稳定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明显不良影响,如男孩具有明显的情绪不稳和倔强攻击等个性特征,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较高,而女孩则表现为更多的焦虑情绪,其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也受到明显的干扰。

(三)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发展变化迅速,高效率、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社会成员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因此,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现代社会成员的必备心理素质。青少年也不例外,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也在所难免,并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不良的社会风气、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中许多低格调甚至腐朽的内容,不但会影响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还会导致青少年严重的心理疾病与问题行为。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0年12月,唐山市某中学发生两起初一、初二学生乱事件。公安机关通过调查发现,涉及此案的男生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在网上看过黄色信息、图片等。我曾在一个“网吧”中听到一名女中学生在和网上结交的男朋友交谈,其内容几乎无一句与学习有关,反而更像夫妻之间的对话。社会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

鉴于以上诸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我认为优化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势在必行。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呢?

(一)美化学校育人环境,开拓一片心理健康教育的沃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美丽的校园,良好的校风,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按“学园、花园、乐园”三园式的要求,优化校园环境;按“文明、勤学、守纪、创优”的要求,形成优良校风;在班集体建设中,形成温暖和谐的人际环境,使青少年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自己的才华,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并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真诚地接纳、理解、尊重学生;重视和引导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切实提高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由“苦学”到“乐学”的快乐,让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适应能力,面向未来,面向社会。

(二)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与家长交流和沟通,鼓励家长营造民主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庭环境,正确教育、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家庭是孩子成长发育的摇篮,是塑造孩子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场所。每个孩子的心理都烙有家庭的印记,为了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家长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美满幸福、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再不要有父母勾心斗角、妻离子散、孩子离家出走悲剧的重演。家长要改变育人的不正确做法,在对孩子生活学习过分关心的同时,还应该认真地、客观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苦衷,关注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品德行为的培养。老舍先生曾深情地回忆母亲:“――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个生命的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有人曾经对90名超常儿童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过全面的调查,其因素主要受父母教育影响的居大多数。在一定意义上说,品德只有依靠品德去培养,性格只有依靠性格去锻炼,情感只有依靠情感去感染,行为只有依靠行为去指导。

(三)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各种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各种文艺作品,电影、电视、网络,各种社会活动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诸因素的正面作用,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切配合,优化心理环境,创造出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坚信,只要广大教师积极努力,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定能让青少年一代真正体会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家庭生活的美满温馨,社会生活的文明进步,让他们以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渊博的知识,在新的世纪施展才华,展现风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昌盛奉献青春和热血。

参考文献:

[1]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8-199.

篇(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篇(9)

社会快速变迁和青少年自我成长交织在一起,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叛逆、恐惧、自卑、孤独、猜疑、嫉妒等心理,因此,带来的抑郁症、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等问题见诸报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怎样科学有效地进行预防和干预,怎样构建一个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党的十八报告中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承诺,关怀着青少年的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魂强健、意志坚强”,党和国家正以积极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这为新常态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抓住契机又好又快的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点。全国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也促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较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研究样本,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强对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社会化,推动全国素质教育的平衡性发展。本文利用观察法、访谈法对苏北地区S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解答目前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方法介绍与调查样本选择

本文观察的场所是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与便利性,研究者通社会服务关系进入到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选择了1所中学、1所小学、1家课后辅导机构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内容等,同时在机构内观察学生的心理等。观察完毕后,撰写观察日志,并汇总和梳理分析相关日志。本文还采用深入访谈法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途径、方法等教育体系。秉承聆听、开放、干预服务的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谈对象采用立意抽样方式进行选择,总共选择了12位访谈者,其中学生10名,老师2名,每次的访谈或提供干预服务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每次访谈进行了详细记录,记录的同时还对部分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在访谈记录中,以便于数据分析。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边缘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组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完善人格、适应社会。在推广素质教育的时代,应试教育仍是欠发达地区教育的主要方式,从学生到家长,甚或学生本人都比较重视应试教育,所以在应试教育中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尚不清晰,应试目标是中小教育的根本,家长关注的也是学生的应试成绩。被访谈的中学老师直接简单明了地说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访谈者直言不讳地谈到,学校过于重视文化课成绩,以文化课教学为主,把学生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等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次要位置。因此导致学校心理教师被边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文化课侵占,使得心理健康教师无事可做,不得不借调到其他部门从事非专业工作。部分领导和教师还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小城市的学生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大城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且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城市生活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是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被应试教育目标所取代,重视语数外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较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略好于中学,原因是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偶尔也会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一些心理素质训练、心理辅导等活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非正式方式进行,甚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被访谈的小学老师谈到,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目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一般不安排上课时间,主要在课间或者其他时间开展。被访老师说,如心理测试、心理训练等活动是我们学校开展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他们始终认为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次要的,学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和研究团队的其成员在三家机构进行观察时,主要观察到了学习类的活动,很少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活动。看到最多的是海报栏和黑板报上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展示与介绍。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被边缘化,重视心理健康仅停留在思想和理念上,理念转变为行动还需一段时间。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趋形式化。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学校也不得不开展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但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出现了形式化趋势。笔者在两家学校中发现他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或者小组活动室之类的空间,但经过一个月的驻点观察发现,这些活动室要不大门紧闭要不就是用作它途。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研究团队对10余名学生开展了深度访谈,他们普遍反映自己从未去过心理咨询,也没有听说同学去过心理咨询师,只知道有这样空间,不知道怎么使用,甚或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心理有疾病的人。除了心理教育空间的形式化,心理活动也日趋形式化。某些心理测试活动和心理训练活动被其他教学活动挤占,观察期间曾经看到某中学把一些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活动放在课间,给学生发一张表格随便填写完就可以,没有进行专业的指导与训练。未进行专业训练的学生错误地把心理测试看成是一种形式活动,心理健康的答案可以进行百度搜索。当问及这些被访者时,他们都认同学习是第一位的,没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自然而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被形式化了。心理调适、心理辅导、抗逆力培养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能容和方式,但学校很少开展类似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学校和学生都把心理咨询疾病化认知,师生都把心理咨询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根源。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不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支持系统,家校合作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目前,这种生态系统尚未理顺,家长关注学生的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学校以倡议书、家长信的形式向家长开展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导致单相传达,缺少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机制。学校开展的各类心理将康讲座和心理游戏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很少亲自进行相关活动,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机会减少,知识传达有效程度降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支持系统处于断裂状态。家庭方面,访问的学生多以隔代抚养为主,父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较少,只是一味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认为一切都好,这是一种错误的培养观念。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几乎不与学校进行沟通,家校合作系统尚未有效建构。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媒体的话语权较重,是媒体在唱独角戏,只是部分的社会团体进行参与,参与力量不足。课后辅导机构主要对强少年进行课后作业的辅导,较少涉及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提升方面的辅导。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尚不健全。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问题分析来看,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停留在表层,且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观念和教育方式。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边缘地位走向核心,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团体等教育主体的优势,充分挖掘各教育主体的优势,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健康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从思想走向行动,学校、家庭与社会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联着青少年的成人成才,也影响着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积极主动地扭转已有的教育误区,走出唯成绩论范式,使心理健康教育从边缘地位进入教育核心位置,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三方也要重视学习能力提升、人际关系调整、情绪调节、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实现心理健康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的良性循环模式。

2.从形式走向实质,多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行动上。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学校、家庭、NGO等教育主体推动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积极宣传与思想认识,还应从行动上积极推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生态支持体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应尽快构建生态支持体系,形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互动模式,邀请家长、社会成员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王鑫强,张大均.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张大均,郭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篇(10)

一是家长缺席。大量研究发现,约有50%左右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来自于家庭,甚至成人的不少精神障碍也可追溯到原生家庭的问题。目前的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着三大误区:第一,教育要求失度。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开发,轻素质提升;重体能健康,轻心理素质培育。第二,教育内容失重。家庭教育中父母盲目施压,忽视性格培养,对孩子过高期望。第三,教育方法失控。缺乏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缺乏有效沟通,习惯选择简单粗暴的家庭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二是学校缺位。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十分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但在贯彻执行上存在一定差距,学校重分数而忽视心理健康培养的倾向仍普遍存在,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仍是压倒一切的硬指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项经费,硬件和软件建设跟不上;心理老师的待遇和职称评定无标准;心理老师缺乏专业知识的正规化训练和培养,缺乏识别能力和不能开展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

三是社会缺项。目前,社会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仍然不足,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神经病,对问题儿童不理解、不同情,以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甚至加以嘲笑、侮辱。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卫生社会资源的配置严重不足,无论是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还是人才队伍都无法满足需求,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

鉴于以上原因,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共同营造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举全民之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相关单位要运用报纸、电视、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网站、小视频等新媒体广泛开展青少年心理知识文化宣传,提高全县人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通过专题宣讲活动、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观的形式深入社区、农村进行宣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倾全校之师,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保驾护航

完善学校心理服务平台。按比例配置专兼职心理教师,规范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对心理教师专业知识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使青少年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工作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设立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着力构筑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吸纳社会各界的专家、心理工作者担任志愿者或者购买第三方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并向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号码,鼓励其有需要时拨打求助。

三、尽全家之能,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 机电一体化内涵 下一篇: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