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9 17:15: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国开大学作为一所新型的公益性大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在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大学或国开大学中都是热门专业,在学生中备受欢迎。

一、国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及其需求特点

目前国开大学仍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凡是持有高中、中专或职高毕业证通过入学考试,且对工商管理专业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工商管理专业(专科)学习,因为入学门槛相对较低,使国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生年龄差异较大。因为年龄差异,对现有知识的把握和接受能力也体现出极大的不同。第二,知识水平差异较大。因入学没有严格的分数及能力限制,学生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有些是刚毕业的学生,有些则是参加工作多年,久不学习久不看书的人,所以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第三,对工商管理专业熟悉程度差异较大。目前来国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学生主要有三类,有些刚刚高中毕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一无所知;有些从事管理岗位多年,有较强的管理实践能力;另外一些就是从事和工商管理无关甚至相距甚远的专业,为长远发展选修第二学历的学生。这三类主要来源的学生无疑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具有很大差异。第四,在职学生为主,学习时间松散。国开大学作为一所学历与非学历并举的成人学校,其工商管理专业以在职学生,即边工作边学习的学生为主,大部分学生平时要工作,只能利用业余休息时间进行学习。第五,学生渴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侧重实践,学以致用。

通过对国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国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需求上也有自身的特点,第一,要求学习时间灵活,实现弹性学习。目前国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以在职人员为主,且工作时间不尽相同,传统的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模式显然是不适合的。第二,要求扩大实践课程比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工商管理专业中很多课程都侧重于实际应用,尤其是像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因此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扩大实践课程比重是很多学生的诉求。第三,要求课程学习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已经长时间未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学习方法、学习精力、接受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绝大部分学生要求在课程安排上能够循序渐进,便于学习和接受。第四,要求在课程选择上享有一定的主动权。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尤其是选修课的课程选择上,希望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希望拥有一定的自主选课的权利。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历教育秉承的是课程完全服从于专业的原则,学生选择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同时,也就选择了既定的不容修改的课程,学生在选修课的选择上基本没有主动权,更不用说跨专业选课了。

二、国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家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基础上,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具有自身特色和自身优势的课程体系,但随着电大原有的教学模式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和教育教学模式与国际的融合和接轨,工商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课程安排重理论,轻实践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无论是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还是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都离不开具体的管理环境和现实支撑,而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缺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实践环节,这就使一些课程的学习流于形式。

(二)课程选择模式化,缺乏灵活性

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全部课程依附于专业,专业一经选定,课程也随之固化。课程学习的先后顺序取决于学期,每学期的课程是固定的,是学生个人无法更改的。从某种程度上讲,选修课形同虚设,基本由学校选定,学生没有选课的自由。

(三)课程难度标识不明,不利于学生按照难易程度选择和学习课程

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放在学生面前,往往令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进入此专业后如何开始学习,哪些是基础性课程,哪些是提高性课程,哪些是补充性课程。

三、国家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未来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取消专业和学期限制,实行自主选课

在这方面不妨向英国开放大学学习,在工商管理专业群中设置不同的认证层次和专业方向,根据学分的不同,灵活地组合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级的认证课程,在满足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增加课程的通用性。

(二)标注课程难易程度,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基础

通过课程代码或专门的标注来表明每一门课程的难易程度,使学生可以对课程的难易程度一目了然,进而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个人的学习时间等按照自身需求灵活选课。

(三)为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设置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环节

合理的安排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并注重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实践环节的实施,提高学生学生独立思考、查阅文献、实际操作、团体配合等方面的技能。

总之,在由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重大节点上,我们要放宽眼界,在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体系的安排上避免闭门造车,本着以学生为本,根据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多多借鉴国外开放大学的有益经验,建设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能够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

篇(2)

工商管理专业从1998年开始正式列入我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获得迅速发展,迄今为止,已有超过500所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工商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更加重视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对工商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给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本文在阐述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走向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发展趋势,分析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构想。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走向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欧洲中世纪。与现代大学不同,中世纪早期的高等教育并无独立的组织实体,而是借助组织制度的基础架构,以学生与教师团体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学士、硕士、博士等不同的资格称谓,构建起学科制度、学院制度、考试制度等,成为现代大学的雏形。其后,欧洲高等教育不断通过职能拓展,实现其现代化转型。例如,经过柏林大学改革,确立了高等教育科研职能;通过“威斯康星思想”以及“斯坦福-硅谷模式”的发展,又进一步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在走向近代的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延不断拓展,层次、类型更加多样化。例如,二战后,在正规的“大学教育”的模式之外,又兴起社区学院、短期大学等各种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二是呈现出追求规模化的趋势,逐步由“精英模式”向“大众化”转变,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0世纪后期,高等教育又出现新的重要变革趋向,即市场化。政府放松管制,将市场逻辑引入高等教育,让竞争与价格机制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应对市场的需求。国家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也由“政府控制模式”走向“政府监督模式”。市场化进程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管理方式、教育评价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本科办学与高职办学的区别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形态、格局、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变革。教育部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2012年开始,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本科层次专业,建设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于传统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第一,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传统本科沿用的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强调“综合型、宽口径”的通才培养模式。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以培养“应用型”“专门型”人才作为办学定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第二,课程设计不同。传统的本科教育追求学科理论、技能的全面系统性,将理论知识的传授理论作为课程的核心,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学科纵向发展特点的认知结构;而高职教育则是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主要导致,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技力为主线设计课程培养方案。第三,教学方法不同。传统本科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教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但是高职教育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采取实践教授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传统本科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本科教育模式的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主要受制于自上而下管理体制,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不够科学,处于“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之间的模糊地位,培养方案仍按以教育部的工商管理核心课程为主,在教学中重视传统理论知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仍未真正建立。第二,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错位,就业难以找到“对口”岗位。大部分高校根据教育部专业介绍,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即各单位中的中、高层管理者,而随着我国MBA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大部分仅在某一职能部门中担任基层管理工作,要求大学生熟练掌握某一职能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由于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错位,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宽”而不“专”,毕业后无法找到“对口”岗位。第三,专业缺乏特色,缺乏竞争优势。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相同,没有按照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本学校的层次定位、教育对象特质的变化而作出调整更新。由于专业服务面向不明确,无法形成专业特色,无法突显出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无法形成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第四,课程设置老化。目前我国的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趋同性,而且课程设置并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进行调整,存在老化的现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采用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依然偏重专业知识体系,涉及的知识面广泛,但是缺乏专业的特色,一味的将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是这种贪多的课程设置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精细的社会分工要求。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脱离企业实际需求人才的现象,难以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在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存在不足,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明确目标定位,突出职业化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本科教学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生产与管理第一线急需的各种高等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适应性的“高技能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中缺乏专业建设的反馈机制,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并不在意本专业的学生是否找到对口的工作,而是注重学生是否找到工作。因此,难以有效的针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工商管理专业应加强毕业生反馈调查,通过深入用人单位了解人才技能需求,并了解本校的毕业生工作情况,总结用人单位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从而调整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第二,明确培养方向,突出行业与地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与学校自身资源,在专业培养方面大胆创新,突出行业特色,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方向,减少工商管理专业“宽”而“专”的缺点。例如,水利院校的培养方向以适应水利行业工作为主;石油院校的培养方向以适应石油行业为主;财经院校的培养方向要求能够广泛地适应工业以及商业领域等等。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是专业设置上具有灵活性,而且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内容设置上应当联系社会,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应当能够从行业特色出发,通过培养具有行业与地方特色的人才,用来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第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工作:一是对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进行重新整合。在公开选修课中开设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一些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适应性。二是优化专业课设置。将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根据目前企业对工商管理技能的要求开设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方向,以增强学生个体在某项专业职能管理上的优势。第四,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其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靠高校自身,而应敞开校门,吸引多种市场资源共同参与。针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缺乏的情况,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人事聘用制度,健全人事聘任的竞争机制,通过面向社会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工商管理人才担任工商管理课程的实践指导教师;二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邀请著名企业中的优秀工商管理的人士进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用人单位的最新动态,了解企业最新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文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篇(3)

目前,我国多所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人数增多便无形加大了学校保证毕业生质量的难度,企业挑三拣四的情况也使得毕业生就业变得困难。在众多的地方院校还出现了大同小异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雷同化,课程定位的不明确性,教学内容的重复,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最根本的实践能力等诸多问题。众所周知,地方性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旨在于为当地中小企业培养既精通管理知识又能统一大局、管理公司的综合性管理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一味地沿袭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而不知创新,那么地方院校将丧失自己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势和特色。所以,在深入研究当地院校工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课程定位是保持自身优势的明智之举。

2.科学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结合自身教育特点,抓住重点,贯彻落实改革计划,明确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可分为“基础层”“业务层”“职能层”和“战略层”四大层次。在“基础层”“业务层”和“职能层”可分别设置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投资项目评估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管理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基本主干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最高端即“战略层”设置“企业战略管理”这门主干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能力,对企业实行战略管理。“战略层”着重培养学生学习、领导和创新的三大能力以及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三大职能,有助于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

1.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与过去的对比

过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快,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小、要求却越来越高,自然,当地院校毕业的大多数毕业生被排斥。而企业由于发展的需要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敞开大门,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了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市场越来越重视营销人才从而使管理类专业主体逐渐向销售集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营销这个岗位,少之又少的管理类岗位只留给了工作经验多或是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而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是不容乐观。如今,经济的发展,使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并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不可否认,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

2.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就业方向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好就业形势,很多就业准备生不禁要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生的“早餐”在哪里呢?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主要可包括三大方向:一是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二是国内外的大小型企业;三是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这三大方向也可分别归类为常规型工作岗位、实际型工作岗位和研究型工作岗位。不同类型的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专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毕业生应考虑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自身能力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当然,除此之外,在国内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甚至出国深造也都是不错的毕业打算。

篇(4)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应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将人力资源、物料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一系列可以为企业所利用的资源进行整合,构成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的管理平台[1]。由于ERP在企业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多数高校的经管学院都开设了ERP的相关课程,但是目前在本科院校的 ERP课程中,更多地强调学生学习相关生产运作的理论知识,甚至偏重于软件编程方面的应用,虽然这样的课程设计对于管理科学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合适的,但显然不适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并能够解决管理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笔者以教学实践与企业需求为目的进行了多次调研,深刻认识到: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工商管理专业不仅需要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偏重于对实践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培养 [2]。本科院校为了能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具备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全局观,就必须在ERP教学过程中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新培养理念,在促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理论的同时,还具有熟练的实践能力。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本科院校如何设计实践性强的ERP课程教学设计,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特点和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相对于兴趣广泛且思想活跃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仅仅简单地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理论推导和单一模型建立,并不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日后的工作和就业中,这些理论与模型也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益处,而且很容易给学生一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感觉,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工商管理专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应用能力的多方面结合。但这些能力并不能够通过教师的程序性讲授获得,例如思维方法模式,实际知识应用等都是隐性知识,需要学生的自我领悟,因此学生必须通过一些实际项目训练提升自身的整合知识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就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而言,意识观念的创新是重中之重。因此,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中高校应该考虑到对学生管理意识方面的培养[2]。

 

2.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ERP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ERP不但与工业工程、信息管理或计算机相关专业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对于实践性强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ERP被大多数本科院校设置为这些专业的核心课程。具体原因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ERP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ERP不但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供企业全局经营发展的创新之路,而且能实现企业整合各类资源和综合管理系统的能力,ERP成为企业顺应信息化时展的一个重要指路灯[3]。再次,ERP在工商管理教学中愈发地体现出独特优势。典型的ERP系统中基本包含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大部分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ERP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不但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实践性课程改革的重要案例,而且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多方面的拓展平台。

 

但是在工商管理相关实践性专业中开设ERP课程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现有教学比较偏重生产管理中的相关理论或ERP软件程序的设计,理论授课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或电子商务等实践性强的专业来说并不合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更加注重实践性,对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不感兴趣,他们认为,ERP理论、生产物料和系统原理方面的内容听起来既空洞又乏味,教学效果比较差。因此,如何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制订偏重实践性的ERP教学计划,提高工商管理专业ERP课程的教学效率,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对ERP课程的学习兴趣成为极为迫切的工作重点[4]。

 

3.ERP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在ERP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出差调研、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社会对ERP相关专业的人才要求及财经类本科院校和培训机构在ERP方面的课程设置情况。经过多年努力和积极探索,已经形成了集教与学、学与练、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分模块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

 

3.1工商管理ERP实验室的构建

 

南京财经大学ERP实验室是在2006年由原工商管理综合实验室改造而成的,其下设ERP经营模拟决策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对抗实验室和 ERP创业实训室。实验室有自助研发的经济管理大型案例库平台、国内主流的ERP系统,以及相配套的沙盘模拟系统,可为全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等专业教学科研提供软、硬件服务支持。

 

3.2工商管理专业ERP课程实践性教学平台建设

 

首先,ERP实验室团队是根据ERP实验教学的需要,由不同院系工商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的虚拟教研室,进行教学及研究的合作活动,其中包括教学设计协作、备课协作、教学活动协作、教学手段交流和教学方法交流。通过虚拟教研室中各专业老师的教学交流,实现学生对企业整体经营的深刻体验。其次,在各专业教师合作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逐层深入的教学实验。先是对各专业学生的单项实践知识点进行实验教学,然后对课程和专业综合性进行实验教学,最后实现整个企业的仿真模拟实验。通过逐层深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学习企业各模块的专业知识,并迅速开展下一阶段的企业模拟实验。最后,在学生对各专业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ERP模拟经营实验、ERP沙盘对抗实验和ERP创新创业课程实验。

 

3.3“三阶段递进”ERP实训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第一阶段学习主要针对低年级工商管理相关专业学生,进行ERP企业模块模拟与操作的实验任务,实验地点在ERP经营模拟决策实验室。学生在了解ERP软件各专业功能模块后,使用ERP软件从企业决策者的视角在计算机上对企业经营进行模拟和操作,通过综合学习ERP软件的不同模块,使不同专业学生养成团队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二阶段学习主要针对二、三年级工商管理相关专业学生,进行ERP沙盘模拟和实战演练教学,实验地点在ERP沙盘模拟实验室。这一阶段中的实验内容是在仿真和直观的模拟市场环境中,指导学生如何综合运用各类管理知识和技能,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在与众多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获取最大经济收益和市场份额。这样的模拟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手段,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所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模拟实践中。

 

第三阶段学习主要针对高年级工商管理相关专业学生,采用体验式创新创业教学方法,进行企业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实验地点在ERP创业实训室。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让不同专业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了解和体验企业整个创业的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ERP的价值,充分体验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并对企业信息化的未来趋势有感性认识,最终实现了高校提升学生就业效率,促进学生自我就业的目标。

 

图2 “三阶段递进”ERP实训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4.结语

 

篇(5)

2.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跟不上,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是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自己的教材。农业院校有自己的特色,全国统一的教材缺乏针对性。二是管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内容重复。这是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农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工商企业管理这门课就与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存在较大的内容重复。三是与本校的学科优势或重点学科结合欠紧密。作为农业院校,大部分经管学院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都是国家或者省级特色专业或重点学科,但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往往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3.教学方式有待提高和改进。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上,农业院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部分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资源少、时间短,往往流于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基本以课堂讲授和理论教学为主,难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二是在教学中没有考虑行业背景,与地方经济结合也不够密切,特别是对农业院校的特点考虑不足,对农业行业的特征考虑不够。

4.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要加强。打造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农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偏少。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可现实是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二是懂专业、英语强的教师数量不够,少量课程现有教师还难以胜任,如双语教学课程。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导致难以静下心来思考学科特色发展问题。

二、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成绩与经验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04年开办工商管理专业,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学院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实践教学成绩突出。(1)加强了专业实验室建设。我院专门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建立了工商管理综合实验中心、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室,购买了电脑、ERP等相关实验设备,并为实验室配备了专职教师,加强了对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的管理。目前,我院的实验室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的各种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好地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2)加强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密切了校企合作。学院领导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关系,在南昌等地寻找了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习基地的问题,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方便。(3)加强了专业阅览室的建设。为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大量图书文献资料的特殊需要,学院专门建立了图书资料室、期刊阅览室。近年来,专业用于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的经费逐年增长,能较好满足专业培养计划要求。

2.师资力量进一步优化。(1)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学院始终坚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并鼓励教师在职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近五年来,学院新进的教师中,有多名教师分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均具有博士学位,此外,也有多名本院教职工考取博士研究生。(2)通过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拓展教师视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多人曾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行短期学习;另有多人前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进修学习。(3)积极组织教研活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研讨。工商管理教研室定期召开科研教学研讨会,互相交流教学、科研经验。此外,学院还组织教案评比等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利于专业建设。

3.教学模式,成效显著。(1)考试方式的转变。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我们改变了传统的闭卷考试,采用灵活的考试方式,把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实习报告、论文考察结合起来。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开始主动去准备考试和撰写论文,达到了以考促教的目的。(2)引入了双语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引入了双语教学,并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的前提下,将部分专业英语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双语教学既调动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的兴趣,也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接受,既改善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初步达到了学生既掌握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又适当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3)强化了案例教学。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不一样,与企业实际管理结合非常紧密。由于实践教学课时的限制,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化案例教学,并尝试新型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课堂上,演讲、辩论、小组展示等形式被广泛采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4)开辟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第二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工口的各项活动,开展了创业论文设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活动,并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我院还创办了经济管理学院学报,给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5)与毕业生交谈,改进教学方法。经济管理学院每年都会在本科毕业生离校前举行一次毕业生离校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充分利用与毕业生交谈的机会,悉心听取毕业生对专业教学及管理工作上的看法和建议,根据毕业生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

4.课程建设初见成效。在课程建设上,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抓住了学校建设网络精品课程的时机,积极申报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获得了学校的立项。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平台,多门课程都建立了网络精品课程。在网络精品课程上,系统地建设了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习题库与资料库,并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了与学生的教学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此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核心课程上进行集体备课与研讨,为下一步建设自己的课程教材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院校创办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议与对策

1.要提炼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照搬照抄财经院校、全国重点高校。笔者认为,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如何服务于“三农”经济、如何服务于农业企业。作为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解工商企业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了解“三农”,掌握农业领域企业经营管理特点,掌握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善于经营现代农业企业,体现学校的学科优势。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给工商管理专业分不同的方向,根据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2.要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有特色。课程体系设置要立足工商管理专业,把握一般的行业性课程,注意复合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一是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应尽量把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本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中,要结合农业院校在“三农”方面的优势特长,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增加了解“三农”问题、农业行业特性和农业企业的相关课程,如农业经营管理专题等,增强学生对农业问题和农业企业知识的了解,突出学生的培养特色。二是处理好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除了要合理设置课程以外,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要明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讲原理,后者主要讲应用,教师在讲课时注意不要“缺位”和过多的“越位”;其次,明晰专业主干课与专业深化补充课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专业深化补充课程服从于专业主干课,不能要求主干课取消同自己相交叉的内容。同时,专业主干课限于学时则不应对那些相交叉内容讲得过多、过细。三是可以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以突出办学特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途径是企业、公务员、考研和金融机构。在大学的第7个学期,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既突出办学特色,又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此外,有条件的农业院校要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院办学特色的需要,建设一批适应教学要求的精品教材。

篇(6)

    二、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面宽但不够深入的“万金油”现象;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没有特色课程和能力培养;专业实习困难,没有固定实习基地等。就民族院校而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定位趋同,缺乏特色当前,我国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一般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与国家教育部表述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几乎雷同。由于各民族院校均把教育部确定的培养目标作为定位目标,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统一,培养方案趋于一致,看不出不同院校间在培养定位上的差异性,也看不出不同区域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教育定位上的差异。

    (二)忽视工商管理专业在高教系统中的定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要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有明确的定位,形成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然而,当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中常常存在与国内其他重点高校角色混同的问题。由于其他重点高校在人才、教学基础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拥有民族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民族院校盲目照搬国内重点高校的培养模式,势必失去自身的特色,更不可能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其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陷入被动和盲从。

    (三)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出“民族”特色许多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漠视本地区、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偏离地方性的本义。这种盲目发展、盲目培养必然会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难以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不仅造成了工商人才培养中奇特的“供”“求”,也会造成因需而生难以就业而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从而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陷入“生源差”“培养质量不高”“就业难”“生源差”恶性循环的怪圈。

    (四)培养忽视当前的形势背景当前,民族院校面临着:(1)学科建设内涵不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不强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强劲的矛盾;(2)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3)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相对下降与人才需求规格不断提高的矛盾;(4)民族院校地处民族地区的区位劣势、信息闭塞、品牌弱势与人才的引进和稳定的矛盾等。由于上述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使得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学生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过程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难以与其他同专业的重点院校争风而处于不利地位。

    三、民族院校培养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必要性

    (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工商管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事实上,在企业没有不涉及技术的纯管理,管理和技术常常是一对共生体。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技术知识或语言知识。过去那种培养纯管理人才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已是势在必行。在人才招聘现场,我们已能深深感受到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青睐和招聘。复合型人才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融于一身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方面能力且在某方面能出类拔萃。在知识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且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其次,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具有交融性。复合型人才兼有的多学科知识并非无关联的松散知识,这些知识往往具有互补性、交融性,这些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就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而这种新知识体系有助于复合型人才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并成为其综合能力提升的始点,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事实上,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在能力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是综合能力强。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虽然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但绝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取长补短而在多种能力基础上形成新的综合能力;其次是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而超越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极限,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定势来思考各种管理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当前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管理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仅依靠过去的习惯和思维定势显然难以解决,必须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创造性思考才能解决,而这显然有赖于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二)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大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在社会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和市。虽然民族地区的面积有69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有3.69亿,但其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17%,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总体来说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民族地区发展的滞后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我党和我国政府必须面对且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要发展,企业须振兴。而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又是地区企业振兴的关键和基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目前国内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方面还做得很不够,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顺应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必将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三)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在全国的700所本科院校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就有356所之多,约占高校总数的5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竞争是多么激烈。在这些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民族院校由于地处民族地区,无论是师资条件、生源还是其他办学条件都难以和东、中部其他院校相比,缺乏竞争力。民族院校要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走特色之路,培养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唯有如此才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之道。

    四、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定位

    要确定合理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为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工商管理专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管理方法众多且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应用标准。在应用各种管理方法时必须根据管理的情景来选用管理方法;二是管理理论多,适用面广。对于各理论,除理解和记忆外,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理论转变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在适宜场合加以灵活运用;三是所学内容难以立竿见影。学生难以马上体会到学习的效果,往往是在今后较长的工作中才能体会到它的用处。根据民族院校的特点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我们认为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教学的定位应该是:

    首先,要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教学中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切不可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要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不尽相同,但相同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为此,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能力教育、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做到以学科知识教育为基础来构建学生的综台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不仅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也为其构建有竞争力的实践能力奠定能力基础;

    再次,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灵魂。当今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环境变幻莫测,由此导致企业的许多管理问题可谓是日新月异,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需要管理者用智慧创造性地去解决,否则,企业将永远深陷“问题”的泥潭。没有创新,企业就只能是跟随者,难以成为领跑者。因此,新时代的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

篇(7)

[基金项目] 广西新世纪教改课题“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JGB034)和广西民族大学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民大[2009]119号)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永清,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质量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广西 南宁,530006;蒙仁君,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广西 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4-0088-0004一、引 言

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实表明,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胜任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已成为各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民族院校特殊的教育水平和特色发展的人才需求,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面宽但不够深入的“万金油”现象;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没有特色课程和能力培养;专业实习困难,没有固定实习基地等。就民族院校而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定位趋同,缺乏特色

当前,我国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一般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与国家教育部表述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几乎雷同。由于各民族院校均把教育部确定的培养目标作为定位目标,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统一,培养方案趋于一致,看不出不同院校间在培养定位上的差异性,也看不出不同区域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教育定位上的差异。

(二)忽视工商管理专业在高教系统中的定位

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要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有明确的定位,形成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然而,当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中常常存在与国内其他重点高校角色混同的问题。由于其他重点高校在人才、教学基础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拥有民族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民族院校盲目照搬国内重点高校的培养模式,势必失去自身的特色,更不可能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其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陷入被动和盲从。

(三)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出“民族”特色

许多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漠视本地区、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偏离地方性的本义。这种盲目发展、盲目培养必然会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难以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不仅造成了工商人才培养中奇特的“供”“求”,也会造成因需而生难以就业而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从而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陷入“生源差”“培养质量不高” “就业难”“生源差”恶性循环的怪圈。

(四)培养忽视当前的形势背景

当前,民族院校面临着:(1)学科建设内涵不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不强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强劲的矛盾;(2)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3)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相对下降与人才需求规格不断提高的矛盾;(4)民族院校地处民族地区的区位劣势、信息闭塞、品牌弱势与人才的引进和稳定的矛盾等。由于上述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使得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学生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过程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难以与其他同专业的重点院校争风而处于不利地位。

三、民族院校培养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必要性

(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

工商管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事实上,在企业没有不涉及技术的纯管理,管理和技术常常是一对共生体。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技术知识或语言知识。过去那种培养纯管理人才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已是势在必行。在人才招聘现场,我们已能深深感受到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青睐和招聘。

复合型人才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融于一身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方面能力且在某方面能出类拔萃。在知识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且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其次,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具有交融性。复合型人才兼有的多学科知识并非无关联的松散知识,这些知识往往具有互补性、交融性,这些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就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而这种新知识体系有助于复合型人才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并成为其综合能力提升的始点,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事实上,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在能力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是综合能力强。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虽然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但绝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取长补短而在多种能力基础上形成新的综合能力;其次是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而超越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极限,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定势来思考各种管理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管理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仅依靠过去的习惯和思维定势显然难以解决,必须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创造性思考才能解决,而这显然有赖于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二)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大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在社会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和市。虽然民族地区的面积有69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有3.69亿,但其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17%,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总体来说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民族地区发展的滞后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我党和我国政府必须面对且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要发展,企业须振兴。而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又是地区企业振兴的关键和基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目前国内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方面还做得很不够,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顺应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必将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三)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在全国的700所本科院校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就有356所之多,约占高校总数的5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竞争是多么激烈。在这些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民族院校由于地处民族地区,无论是师资条件、生源还是其他办学条件都难以和东、中部其他院校相比,缺乏竞争力。民族院校要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走特色之路,培养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唯有如此才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之道。

四、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定位

要确定合理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为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工商管理专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管理方法众多且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应用标准。在应用各种管理方法时必须根据管理的情景来选用管理方法;

二是管理理论多,适用面广。对于各理论,除理解和记忆外,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理论转变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在适宜场合加以灵活运用;

三是所学内容难以立竿见影。学生难以马上体会到学习的效果,往往是在今后较长的工作中才能体会到它的用处。

根据民族院校的特点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我们认为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教学的定位应该是:

首先,要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教学中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切不可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要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不尽相同,但相同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为此,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能力教育、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做到以学科知识教育为基础来构建学生的综台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不仅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也为其构建有竞争力的实践能力奠定能力基础;

再次,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灵魂。当今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环境变幻莫测,由此导致企业的许多管理问题可谓是日新月异,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需要管理者用智慧创造性地去解决,否则,企业将永远深陷“问题”的泥潭。没有创新,企业就只能是跟随者,难以成为领跑者。因此,新时代的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

最后,要立足地方,体现“民族”底色。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要立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如广西民族大学地处广西南宁市,毗邻东南亚国家,办学宗旨是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结合的道路。基于此,广西民族大学在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就应深挖“三性”特色,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实施“3+1”模式着力培养具有东盟国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五、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应有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管理学理论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目标来选择手段和方法。因此,民族院校在实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时,必须首先理性地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设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时,学校不仅要充分考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学校自身的师资队伍结构、可复合的专业状况等,而且还要考虑民族地区工作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如产业结构现状及趋势、企业结构、区域分布状况及趋势等因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切不可随大流或好高骛远。如此制定的人才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培养指导作用;否则,就只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种摆设,毫无用处。

(二)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遵行的往往是“专才”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尽管也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分,但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且设置的基础课知识面狭窄,仅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且缺少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所需要的人文社科和理工科课程。专才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局限于本专业学科之内,而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把专业教育与一般教育相结合,要为扩充学生的其他专业学科知识奠定基础。显然,过去的课程体系不利于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所谓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就是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与一般教育结合起来,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融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三者兼顾、齐头并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也切忌在课时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否则,也将收效甚微,得不偿失。

(三)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实践环节能使学生面对各种现实难题而深刻认识到构建复合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热情,从而最终成为符合目的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实践环节能加快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的速度,也能加快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的速度。为此,学校应该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机通过实行“3+1”或“3+0.5+0.5”的模式进行教育合作,以提升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四)建设一支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相一致的师资队伍

众所周知,师资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必定会给人才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也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教师,如果不懂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就难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运用系统的方法,精心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促使学生朝着创造性思维的方向发展。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考试制度等,都要通盘考虑,周密安排,使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合力,为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教师队伍建设要看重提高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表现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同样是关键;在基本素质方面,除了在政治上有较高的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必须拥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艺术。此外,还应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教师队伍不能只重数量,不顾质量,更应注重能力和实绩,还要看是否掌握了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教育艺术。

(五)营造一种氛围,在制度上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良好的氛围可以说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动力。当社会形成一种对复合型人才普遍认可的氛围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同时也会更顺利。在慢慢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以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慢慢步上正轨,相关的制度也应跟上,如此才能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加科学化,从而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 语

本文在分析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认为现阶段应面向需要,立足地方发挥区位优势,以培育复合型人才为主。同时,阐述了民族性院校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的意义和必要性,并对复合型人才定位和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究。在往后的时间里还应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作进一步探究,以期得出更加清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顾永才.工商管理教育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4).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3093-02

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同时,越来越需要既懂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成为现代管理者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管理信息系统》被教育部确定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后来,甚至被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确定为核心主干课程。然而,在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该课程的地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探索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实际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非常必要。

本文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1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

1.1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设置的课程大都偏文,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大都向文科方向发展,最终导致工商管理学生大多技术基础薄弱,实践能力差,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缺乏兴趣。

1.2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与电子商务、信管等专业不同,它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需要、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优秀管理人才。具体的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常用管理软件(ERP、SCM、CRM 等)的操作使用能力;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能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利用管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使学生具备组织、管理信息能力,能偶从战略角度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四、培养学生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参与意识,具备从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参与和组织信息系统建设实施的能力。

2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现状

2.1 专业针对性差

目前,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专业针对性差,所选的教材、教学内容和分配授课时间没有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培养目标的有所侧重。教材大多数选用的是黄梯云、薛华成版《管理信息系统》,这些教材在内容上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围绕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来讲解的,缺乏专业针对性;各个专业的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也基本是一样的。显然,这是不适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

2.2 课程体系复杂,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等多门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因此,学习这门课程前应储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偏管理,经济和管理知识是他们特长,但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不足,造成教学教师教学困难,同时学生对课程内容也难以理解,难以达到该课程预期教学效果。

2.3 “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缺少案例辅助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在授课方式很多教师采取平铺直述的“满堂灌”授课方式,缺乏企业情境的案例的补充与引导,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感性认识,不利于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

2.4 实践环节薄弱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使很多授课教师误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应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践环节不是十分重视,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具体表现在:一,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没有安排上机和业务流程调查等实践环节;二,实践环节时间安排太短,实验方法不合理;三,实验内容安排不合理,针对性不强。

3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

3.1 合理选取教材和教学内容

清华大学侯炳辉教授曾提出:“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有所侧重,如偏工、偏商、偏管等[1]。”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应依据专业目标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合理选用教材和确定教学内容。

教材和教学内容选取应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的教材在内容上应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有系统开发基本过程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等相关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要把重点放在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组织管理方面的应用,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作为侧重点。

3.2 合理设置先导课程,强化知识储备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先导知识较广,所以笔者认为学习该课程之前要先强化先导知识的储备。具体的做法:其一,合理安排的该课程的开设时间,最好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这样,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思想和脉络;其二,加强教师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章节涉及的先导知识进行精炼串讲,并在课后向学生推荐参考书目、学术期刊和相关网站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3.3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课堂上 “满堂灌”授课方式,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案例、问题等形式和学生互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做法:一,授课时根据授课内容提炼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查阅资料、讨论等形式,充分认识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结合具体章节选择符合专业的典型的案例,如学生成绩管理、学生档案管理、超市收费系统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决策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浓厚兴趣,培养思辨、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

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3.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MIS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MIS 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部分。所以加强实践教学非常必要。

3.4.1 尽可能的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聘请企业为实践教学的合作伙伴,使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到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通过调研真正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实践活动。

3.4.2 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加强实验环节

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本身知识结构偏重于管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实践能力不强,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改善实验教学方法,要合理地安排实验的内容,加强实验环节。在内容上,选取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小型实验项目,降低项目难度,激发兴趣,从而强化实验环节;在实验安排上,遵循“重方法,轻手段”的原则,重点应放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这几个阶段;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采取“分组自选”的原则,根据小组兴趣、能力来合理选择实验项目,完成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4 结束语

该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希望能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侯炳辉.试论工科院校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J].管理工程学报,1989,3(3):86-89.

[2] 刘晓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2):36-38.

[3] 严京滨,于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72-72.

[4] 吕永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7):108-110.

[5] 邱泽国.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25-327.

篇(9)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具体工作中主要负责生产、咨询、人力资源、计划、营销、财务等管理工作,工作性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本科院系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工商管理难度日益增大,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人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技术、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不仅要熟练掌握工程技术,还要了解经营管理理念,此外,还应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本科院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专业特殊性,不仅要关注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社会公益心、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促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协调、沟通、组织、交往、领导等多项管理技能。

(2)采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各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存在差异,在师资力量、招生条件、择业范围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各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地方类本科院校可以依据地区特点,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具有生源素质高、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因此,可以着重培养研究型、通用型、外向型工商管理人才;师范类本科院校则应注意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方面的人才。总之,各本科院校应当在遵循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

(3)增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本科院校的教育创新不仅要遵循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还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因此,本科院校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与之进行双向互动。本科工商管理教育要面向社会和未来,依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管理理论和国内外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增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此外,还要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培养宽口径、强能力、厚基础、高素质的新型工商管理人才。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要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口径,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增强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以提高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相较于发达国家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我国仍有许多需要借鉴完善的地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本科院校主张将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依据一定的比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独立性和综合性。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接受基础的人文和管理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日本许多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尤其关注学生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商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我国若要完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会计事务所、商社、企业财务部门、内外贸企业、海外贸易会计社、金融保险等部门和企业输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2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2.1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要切实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单一化知识讲授、枯燥的理论识记和僵化的课堂板书。依据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特点,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形式和教学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对提高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具有显著成效。案例教学主要是指选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反映实际管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在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和讨论复杂的现实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管理理论应对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教学法则是指针对客体和教学内容的特征,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角色,并创建管理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解决管理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管理环境,并提供相关决策参数,引导学生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分析、判断、解决相关的管理问题,并就解决结果进行全面研讨,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发。引导学生参与论证、开发、推广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相关项目,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2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广泛性,还要找到准确的切入点。相较于其他专业,工商管理涉及到的管理活动相对宽泛,因此,其教学内容也应当适当扩展,但要注意核心课程的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教学重点,明确人才培养方面,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教学体系也应当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既要关注共性的基础教育,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凸显个性特色。各本科院校应当全面研究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科学的教育定位,合理规划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例如,某本科院校毕业生多选择到企业就业,所以该校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不仅要开设概率论、线性代数、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数理统计等基本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还应安排学生学习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电工学的基础知识。只有突出学科特色,才能促使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2.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本科院校要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协调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践、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实践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探究实践教学的新方法,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内实践训练,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实践机会。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在假期期间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工商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让学生通过这些赛事了解最新的工商管理信息,并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其次,要革新实践教学的手段,要创办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的平台,并采购相关的实践软件,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模拟演练。最后,要探寻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实践教学时间相对较短,若要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及时总结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

篇(10)

中图分类号:C93-4;G64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2

一、前言

不管是从自身资金的来源,还是在专业设置、管理方式、教师队伍等方面上,独立学院都与一些二本高校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基于独立学院转型的背景之下,有针对性的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进行研究,从中发现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点,找到有效改善我国各个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质现状措施,有助于有效的提升我国各个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教学质量以及效率水平。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概述

我国现阶段各个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不管是在教师自身持有的技能水平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以及实际环节上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缺陷问题,这些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个独立学院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效率进程[1]。

基于独立学院转型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时教学方面上来看,课堂教学在整个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直接影响到整个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教学质量一直都是我国各个独立学院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所关注的重点。目前,各个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各种缺陷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的教学质量较低。教师自身持有的技能水平以及开展的教学方式,则是作为衡量整堂课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2]。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1.教师自身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引导者,不管是基于自身的知识水平,还是工作经验、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是在无形之中影响到学生对课堂当中所出现的一些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掌握。近几年来,我国各个独立院校在教师队伍的数量上也是在不断的增长,逐渐将“年轻化”特点显露出来,尤其是针对于一些专任教师岗位的一些年轻教师们来说,多数自身来说是研究生以及相关毕业生,在得到与之相对应的学位证书之后,就会在之前所熟悉的环境当中去转换角色,成为教师。但是,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来看,虽然各个应届硕士研究生,甚至是一些博士研究生自身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科研能力的,但是往往自身是缺少与之实际相关的教学经验的,年轻的教师在实际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期阶段当中,一般都会表现出,对于讲授方式的不熟悉,或者是在进行实际开展教学形式的过程当中,不够生动形象,语言表达不够精准,教学组织不够规范等等问题,由此看出,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所持有的实际教学技能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提升[3]。

2.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面,主要就是依照于教师主体在对相关学生教授于怎样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所采取使用到的一种方式,并且,自身是与整体教学目的、手段、原则等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站在教学手段的角度上来看,主要是包括了:谈话、谈论、归纳、讲授、实践等多方面的形式。依照于我国目前各个独立学院在对于工商管理这一种类型专业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很多仍是采取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题,学生被动接收知识为主[4]。

但是,当站在教学手段的角度上来看,尤其是针对于一些硬件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合理的独立学院来看,自身多媒体教学是受到来自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专业性质所影响的,主要是体现在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过多,文字表述较为繁琐,极其容易导致相关的教师课件文字变慢。如果教师在进行制作PPT的过程当中,质量水平的不高以及整个课程当中所包含的内容程度有限,是会严重的降低整堂课程教学效率以及质量。另外过分依靠于多媒体课件,严重的疏忽掉了传统教学自身所存在的种种优势特点,例如:导致相关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的形体语言逐渐减少,课堂教学情感交流也被不断的削弱,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水平有待提升,自身所存在的思想不够充分等等现象[5]。

3.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上来看,实践教学作为整个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主要基础环节,也是能够很好的提升该专业相关人才自身的所拥有的创新、实践能力水平,并且,也是作为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相关人才自身职业素质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基于当前世纪教学计划体系当中,其功能以及作用是作为理论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重要补充,这也就意味着,对于重点培养一批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来讲,一定会加强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度[6]。

上一篇: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下一篇: 关于拆迁的法律法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