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30 10:17: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土地地籍测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向外部延伸,向农村要地,占用了农耕土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基于此,将土地测绘技术运用于土地开发管理中能够有效遏制城市地不断扩张,减少耕地占用率,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节省土地资源。
1.2提高土地测量的精确性
土地测绘工作需要借助先进的机械设备和仪器,对土地状况进行勘探与测量,并且依据土地的特点以及详细数据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与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土地测绘技术逐渐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3S、RS以及遥感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为土地测绘工作推波助澜[1]。先进的机械设备以及高科技的相互配合,使得土地测绘得出的地理信息日渐完善,测量数据的精确性也大大提高,确保了土地管理工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成为了保障土地管理工作顺利展开的坚实后盾。作为快速发展的技术,土地测绘不仅仅广泛应用于耕地动态的跟踪调查,还应用于土地详查与地籍调查等方面,俨然成为了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运用
2.1应用于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中
农村地区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地势复杂,经济落后,这些特点给传统的测绘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而土地测绘技术应用于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中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是农村土地测绘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由于土地测绘运用的是正射影像技术技术实现对土地位置与权属界线的科学、准确划定并测绘,由该测绘技术所得出的数据与土地面积的范围与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管理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广泛运用于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中[2]。
2.2应用于土地资源检查及审批中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分布不均,给土地资源的测量与调查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与挑战。然而,土地测绘中的RS技术可以随时检测土地的利用情况,便于土地利用状况信息的及时更新,有助于国土资源的有效检查,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土地规划的审批工作需求土地测绘所提供的资料与数据为基本前提与参考依据,通过与国家及地方上的土地利用图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土地开发的规划方案是否科学,并力求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每一寸土地。此外,城市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有的信息和数据每一天都在更新。因此,运用不同时期的测绘资料,能够准确掌握城镇发展过程中建设速度与规模的变化,并以此对人口、环境与土地进行相关管理,促进人口、环境、土地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坚持土地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出最佳的开发方案。
2.3应用于土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
对于土地开发管理而言,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尤为重要,土地测绘中的地理信息系统最关键的职能之一就是为土地开发信息系统提供大量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其中包括土地信息、地理信息等等。在此之后,土地管理系统再对于土地进行相关的调查,及时进行统计与登记,再反映至当地地基管理部门,地基管理系统可以依次作为城镇土地管理的依据,无论是对农村地籍管理或是城镇地籍管理,都可以进行统一而有效的管理,以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
2.4应用于土地开发管理数据采集中
GPS全球地位系统可以通过对目标土地的精确定位,为土地开发管理中的数据采集工作提供帮助,是确保土地监督管理工作精确性的基本前提。GPS采用卫星技术得以控制地面各级控制点坐标,并运用其静态定位测量技术为土地开发的数据采集工作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时效性[3]。
2.5应用于土地开发使用监管部门中
想要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运用,除了科学地规划、利用土地以外,还要彻底查处违法占地等不良行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而土地开发监管部门无论是在人力或是财力上都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想要彻底打击违法占地等不良行为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运用,可以利用正射影像、卫星影像技术等对违法占地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违法占地行为的时间、地点、占用面积等详细信息,为监管部门及时、依法处理违法占地的行为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117-2
农村土地权属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土地登记制度来完成的,但是在现在的农村土地登记制度对于土地管理部门来说,制度是不完善的,不同土地用途的土地登记分散在不同部门进行管理,不同部门的土地登记其技术标准、登记口号、登记内容等都有着许多的不同。很显然,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登记制度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登记技术层次低,土地登记系统无法满足我国农村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地籍测绘技术在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的确定所起的作用愈来愈明显,该项技术能够保障土地登记制度的权威性和保障性,也能够以技术性的数据缓解矛盾,解决土地权属纷争,做到土地权属的明确性,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1农村集体土地权属问题的表现
农村集体土地权属问题的确定不仅关系到农民自身的土地权益问题,更关系着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步伐能否稳定前进。只有确定了土地权属,农民才能安心发展生产,整个农村经济也才能稳定繁荣,国家经济也才有强有力的后盾支持。但是现在的农村集体土地权属问题依然还存在很多弊端,在农村地区因为土地问题所引起的纷争依然是层出不穷。
(1)农村集体土地界线不明,导致权属问题存在众多纷争。农村集体土地在实行的时候,很多都是人为的指定界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的指定界线在经过三四十年的变幻之后,界线变得不明显,很多原先指定界线的长辈也不在人世,因而导致土地界线问题变成了死角问题。于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关于土地所有权的纷争不断。
(2)矢量图形不完备,在解决土地纷争的时候没有切实的证据进行比对。在国家进行山林土地的新一轮规划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是个人亲力亲为,没有设计精良的仪器设备进行定位,所以存在很多的失误,导致土地矢量图的不完整,也就埋下了土地权属纷争的导火线。
2地籍测绘在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确定的运用
传统的人为测量或者是人为指定所导致农村集体土地权属问题纷争不断,如何高效解决问题,而且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只能靠参数严密,具有精确性的仪器设备进行现场的测量考定,以具体的数据地标来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界线问题。
地籍测绘在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界线问题上所运用的基本方法有:①地籍碎部测量,是目前获取地籍要素的主要方法。通过直接将每个碎部点的高度角,水平角和斜距自动记录在外业电子手簿或者是掌上电脑上,直接解算界址点的三维坐标。②地籍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情况等,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确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野外观测,数据处理记录等测量工作。该方法可以利用GPS定位技术测农村土地地籍基本控制网,可以在控制网上进行大量的基础性测绘工作,GPS可以在控制点破坏的情况下来加强和改造已有控制网,进行精准的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统称为3S技术,是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集体土地权属问题上的纷争,有效的利用这三项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地籍测绘可以对地块权属界线的界址点进行精确测定,并把地块仪器附着物的位置、面积、权属关系和利用状况等要素准确绘制在图纸上和记录在专门的表册中。在农村集体土地权属问题上运用比较到位的测绘技术是GPS技术、遥感技术、摄影测量技术。
(1)GPS技术,运用该技术测量时需要根据地籍测量的要求采集两类数据:一是地块的地理坐标数据;二是属性数据,如权属、利用类型等。每测量一个地物,就必须及时填写野外记录表。采用该技术,定位精准度高,测站间无需通视,在没有现成基准点的遥远控制地区也能进行高精度的定位计算,定位也不会受到人眼视线的限制;精度高,使用大地测量型双频GPS接收机,能在同一坐标中提供三维信息,GPS定位是在国际统一的坐标系中进行计算的,因此不同地点的测量成果相互关联,可实现数据共享;操作简单,容易使用,GPS仪器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体积也越来越小便于携带,也大大降低了野外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GPS技术由于信息自动接收,数据也自动存储,内外作业紧密结合,从而减少了繁琐的手工计算工作,也减少了人为因素所带来的误差。由于配备有功能完善的数据处理软件,可以迅速提交控制测量成果,提高了测量成果的可靠性和规范化。
(2)遥感技术的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本身具有宏观性、真实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更调查,及时准确地获取变更信息,可以及时做标记,以免土地纠纷问题出现时没有说服力的证据进行调节。遥感的出现,扩展了人类对于其生存环境的认识能力,较之于传统的野外测量和野外观测得到的数据而言,遥感技术具有一些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一,观测范围巨大,能够提供大范围内的瞬间静态图像,用于监测动态变化的现象;第二,能进行大范围内的重复观测,即使是人力不能到达的偏远地区,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都可以准确记录;第三,大大扩宽了人眼所能观察的光谱范围,遥感使用的电磁波波段从X光到微波,远远超出了可见光的范围,而且雷达遥感由于使用微波,可以不受制与昼夜、天气变化,可以进行全天侯的观测;第四,空间详细程度高,航空相片的空间分辨率可以高达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与航空遥感相比, 航天遥感能够进行连续的、全天候的工作,提供更大范围的数据,其成本更低,是获取遥数据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土地管理部门进行数据更新的方法是在前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根据变更申报到现场勘查,在详查图上标绘宗地变化的边界位置、权属变化和利用类型的变化,再到室内进行编绘更新。整个过程比较复杂,耗时较长,利用遥感技术操作方便,准确度高,减少因为人工误差所带来的矛盾纠纷。
(3)摄影测量技术的运用,数字摄影测量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高效率、自动化程度高、低成本、周期短、作业方式简单以及不受气候和季节的限制的一系列优点,这能为我国大比例尺土地信息调查提供测绘的基础。同时能为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提供快速的测绘数据更新成果。所以,在运用地籍测量技术进行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界线划分的时候,运用该方法测绘地籍图具有质量高、速度快、精度均匀、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并提供了精确的数字化地籍数据,实现自动化成图。
3结语
我国有百分之七十的农业人口,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解决好农村集体土地权属问题,不仅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表现,更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繁荣发展。运用先进的地籍测绘技术可以规范土地权属问题,解决因土地权属问题所带来的利益纠纷,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取得高效率的作业成果。地籍测绘技术定将在以后的国土建设和资源整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洪大永.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及其应用 厦门:厦门大 学出版社,1998.
[2]刘福臻.数字化测图教程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0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进步,新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得到应用,在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目前,我国农村在集体土地权属的管理方面,相对混乱,缺乏明确的制度进行界定,使得土地所有权的纠纷问题成为困扰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农村集体进行全面准确的地籍测量,才能切实做到权责明确,提高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水平。
1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属方面比较混乱,并没有制定出一个相对明确的制度进行相关的界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明确以及土地资源的使用,也极大地阻碍了集体土地的市场化,对农民的财产权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所有权主体混乱
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并没有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进行明确界定,指规定了村民集体所有、村民小组集体所有以及乡镇村民集体所有,由各自的组织和机构进行经营管理,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不明,出现征用农民土地补偿费低、土地增值分配不合理、农用地转用、以租代征等问题。
1.2土地权利不完整
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权能不完整,尤其是在土地使用权方面,与国有土地相比,在收益权和处分权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集体土地的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从而影响权益人的财产权益。
1.3确权登记发证缓慢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不明,村民小组和农民集体之间对于土地权属的争夺随着土地资产价值的提升而日益激烈,因此,在对集体土地进行确权时,容易出现大量的权属纠纷,使得确权登记发证缓慢,对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以及界线也一直无法进行准确界定。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加强地籍测量,明确集体土地界线,从而保障集体土地确权的顺利进行。
2测量中的测绘技术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带动下,测绘技术也获得了飞速进步,在土地地籍测量中,使用的测绘技术主要包括:
2.1地籍碎部测量
地籍碎部测量的基本方法包括两种,其一,地面测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地面测量方法已经随着全站仪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地籍测量中的最为关键的技术和方法。在测量中,可以通过将每一个碎部点的高角度、水平角等数据信息的记录,利用掌上电脑或外业电子手薄,直接计算出界址点的三维坐标。其二,摄影测量,或者说航空摄影测量,是指利用高空侦查或者卫星等手段,对待测点的点位坐标进行测量。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界址点数量较多,或者地面通视状况相对较差的测量任务,主要用于我国城市地基的测量,测量精准度较高。
2.2地籍控制测量
这种测量方式是根据地籍测量中对于界址点以及地籍图精准度的要求,测试区域内现有的控制点数量,确定控制点的级别。在测量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准则,有序开展设计规划,保证测量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就目前来看,虽然许多城市已经创建了相应的城市控制网,并且利用控制网取得了相当的测绘成果,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现有的控制网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引入GPS定位技术,对控制网进行强化和完善,提升控制网在地籍测量中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利用GPS定位技术与原有控制网点进行联测时,需要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联测控制点,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3测绘新技术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测绘技术也得到了巨大的进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测绘技术和测绘设备,极大地推动了测绘行业的发展。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的地籍测量中,应用的测绘新技术主要包括:
3.1GPS动态相位事后差分技术
齐河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涉及13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019个行政村, 14个地籍区、1083个地籍子区,涉及确权测量面积1250多平方公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属方面长期混乱不清,给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县政府联合相关土地管理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集体土地地籍测量,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进行界定。在实际测量中,应用了GPS现代化测绘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该地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的顺利展开和高效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相关的规章制度,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级别界址点的测量精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分为Ⅰ-Ⅴ几个不同的等级,以Ⅰ级为例,主要包括建设用地和重要地段,界址点点位误差必须控制在0.1m以内,而Ⅴ级表示林地或困难地段,界址点的点位允许误差在8m以内。实际测量工作一共采用了70台以上的9600GPS接收机,开展动态相位事后差分测量,其中,所有权地籍测量采用RTK,使用权地籍测量采用全站仪数字化。
3.2数字测图技术
数字测图技术配合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在地籍测量中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山东CORS系统及齐河县GPS连续运行参考站成果,辖区内D.E级GPS点成果,选择静态GPS作为首级控制,并使用GPS-RTK对区域内的所有村庄以加密形式开展测量工作。
3.2.1外业控制测量
通常为了对测量的精准度进行控制,会选择四等控制点作为基准点,将其引入需要测量的区域内。在该区域的地籍测量中,采用GPS重复观测、全站仪导线复测的形式,以确保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准度。最终结果将误差控制在3cm以内,能够满足测量对于精准度的要求。
3.2.2细部测量
1 地籍调查
按照国家的规定,地籍调查是指依靠调查和测量等有关工作,从而查清宗地的边界、面积、数目、质量、作用和地理信息等方面,得出大量的相关数据、图表等调查研究资料,进而为开展土地注册、核发证书提供具有必要依据的技术性工作。其中宗地是地籍调查的主要对象。
2 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类,权属调查和权属测量。其中权属调查是地籍调查的重要环节,是权属测量的基础和前提,他主要是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来源、各个地界、范围、大小等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与核实,并且还需要对土地所有人的名称、土地户主姓名、人、权属性质、土地所有图幅号等做具体调查。其次,权属测量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利用先进的测量技术来控制后碎步,并且能够准确地预测出各个地方方位的大小、界限范围、位置坐标以及宗地面积等。
2.1 地籍测量的概念
地籍测量是以权属为前提,运用先进的测量科学技术来测点解直线的位置方位、形状、数量,为土地登记,确定界址线的位置、形状、数量、质量、计算面积,绘制地籍图,绘制地籍图核发证书提供依据,为地籍管理服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测量过程中通常运用测量仪器来收集界址点的位置坐标,采用(x,y)分别来标出具置。
2.2 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
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对地籍控制测量安装可以使用三角网、纱边网、导线网和GPS静态测量来进行预测。施测的地籍基本控制网点可分为一、二、三、四等和Ⅰ、Ⅱ级;精度高的网点可作精度低的控制网的起算点;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主要采用导线和GPS-RTK或CORS测量施测。
2.3 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过程的首要因素是对土地进行测量,比如利用GPS静态测量的方法进行视察时,首先在需要测量的位置利用静态GPS,形成一个全面的控制网,其间主要包括四等GPS点分别为一级导线点、二级导线点、一级图根点和二级图根点,同时也要对地籍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形状、位置地类等细分到每个要素进行测量。地籍测量需要对土地的分界标志物测量,并且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区别性测量,对道路、河流、水塘、湖泊及地物进行测量。
3 地籍绘图
3.1 处理数据
处理数据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检测信息和避免错误的出现,通常在野外采集完数据后就会对碎步点的数据统计到计算机中,然后通过软件来测量数据中是否有错误的,从而对出现的错误采取及时措施进行修改,确保数据处理的正确无误,但针对个别地物点不能直接测量坐标,可以根据已测点和坐标丈量的距离间接求出。
将《图武》和《规范》的要求作为标准,待图形文件生成后,对相应的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注记等工作。
3.3 地籍图的内容
地籍图的基本内容分为三要素:地籍要素、地物要素、数学要素。所形成的地籍图中绘画的内容主要有城镇分幅地籍图、宗地图、土地所有权属图等。
3.4 我国地籍图的比例尺
世界各国的比例尺有所不同,最大为1:250最小为1:5万,我国比例尺系列一般规定为城镇分幅地籍图1:500。
3.5 绘制宗地图
宗地图的绘制过程同基本地籍图相同都是利用测绘绘图软件将基本地籍图作为依据编辑而成的,并且成图比例尺要采用常规比例尺,有时也可采用任意比例尺,宗地图一般都在绘图纸上进行描绘,其中所描绘宗地图的内容主要包括宗地号、宗地所属面积、地类好、边长大小、界址编号、宗地各种地物等。
4 地籍建库
4.1 地籍数据源分析
地籍信息是以点、线、面的方式对地球表面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联系和物体特征的描述。定位信息、非定位信息和时间是地籍信息的三个主要特征,地籍信息是以点、线、面的方式对地球表面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联系和物体特征的描述。无论是定位信息还是非定位信息都会随时间独立变化,通常将定位信息也看为图形数据信息,相同非定位信息看作为非图形数据信息,所以在地籍建立的过程通常将图形信息和非图形信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分别来建库,其中,图形信息所表现的形式是通过空间几何的位置,将地籍图上的点线面综合经过定点定线以及地面来实现和表面的位置联系,而非图形信息则是用数据来体现。
4.2 地籍数据库结构
对于上述分析中图形信息和非图形信息都是随时间变化而相互独立,所以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它们分开,各自建库。
4.2.1 图形数据库。图形数据库数据在统计时都有自己的依据标准和组织原则,比如按街坊界址点应该按照街坊统一编号;宗地号的排列应依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它的编号过程中顺序是从上向下,自左向右依次排列的,并且在宗地图上主要以街坊为单位;所有宗地图的界址点的位置排列是从左上角顺时针排列等。
4.2.2 属性数据库。根据国土资源部所制定的,《城镇地籍数据库》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作为标准来设计属性数据库时,若有系统维护的需要和管理工作的特点,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以不改变实质内容为前提进行重新组织和扩充。有关属性数据的主要内容有很多,比如单位类型、主要机关、户主姓名或法人代表、电话号码、宗地地籍号、宗地的图幅号、土地位置、权属特性、总体边界等。
4.3 成立属性数据库
可以建立两种属性数据库:文本格式的土地权属信息,即数据库中数据结构是表格结构,它可以通过系统成批完成;通过扫描等方式建立关于土地登记、审批的图形、图像文件。
4.4 管理系统中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二者的关联
由于此类文本数据种类复杂,有大量数据存在,所以很难成为地级信息系统的代表属性,所以在处理过程中就会采用RDBMS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同时空间数据管理过程也会采取一定的方法,比如利用软件CADRDBMS和CIS来操作,但如果在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具体情况下,信息会更加的明确,这时就会使用AC-CESS关系数据库,在这数据库里你也可以直接将图形数据输入最后以dig格式进行保存,并且通过ODBC技术能够轻松地实现把图文数据库进行动态连接。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籍测量、绘图、建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地籍测量是地籍工作的基础,地籍建库在整个地籍工作中是居于核心的地位,所以我们必须对建库的内容和地籍图的内容进行分析校对,为了能够满足可视化的要求我们通常在地籍测量时按照内容进行收集。所以为了推进地籍工作的进展,必须对三者进行一体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菁.深度探讨地籍测量内外业一体化技术[J].科技资讯,2010.
1RTK的基本原理
RTK又称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是在两台静态型测量仪器间加上一套无线电数据通讯系统(又称数据链),将相对独立的GPS信号接收系统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基准站把接收到的卫星信息(包括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和基准站的一些信息(基准站坐标,天线高等)都通过通讯系统送到流动站,流动站同时接收卫星数据和基准站传送的卫星数据后,把基准站信息传到控制器内,将基准站的观测信号与本身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差分处理,就可求得两站间的基线值,同时输入相应的坐标,转换参数和投影参数,就可求得实用的未知点坐标。系统的结构和流程如图1所示。RTK的关键技术是快速求解整周模糊度和数据传输,这里就不多谈了,在实际工作中要保持卫星信号不失锁,使用尽可能高的波特率,如9600bps。
2RTK的应用优势
①提高了测绘精度:RTK测量不存在象全站仪测绘一样的误差累积,每个测点的精度都是不相关的,这就提高了测绘精度。②控制点之间不需要通视:RTK测量是对观测卫星的实时观测来获取地面点的坐标,不象全站仪测绘那样需要地面控制点之间的通视,这就减少了观测条件,提高了作业效率。③作业方法简单:全站仪测量需要布设图根控制网进行测绘,而RTK测量则减少了上述作业工序,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3RTK观测的质量控制
RTK测量容易出错,因此,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应加强检核,下面,介绍一些RTK测量的质量控制方法:
3.1已知点检核法:转换参数解出后,利用解出的转换参数测定一些已知点,用测出的坐标与已知控制点坐标相比较,以此来检核转换参数的可靠性。
3.2复测比较法:这种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两个基准站之间应有一定数量的重合点作为检查点。②每次启动基准站后,应复测几个已测过的RTK点,以此进行比较检查。
3.3穿线比较法:在每一个基准站测量成果的基础上,选定2-3个已测RTK点来组成一条新的RTK测量链,把新测成果与原测量成果相比较,以此来检查原RTK成果的可靠性。
3.4电台变频法:在两个不同的基准站上发射不同频率的差分改正数,依靠流动站的变频开关的切换可以收到两个基准站的数据,从而进行比较。
4RTK的误差分析
4.1转换参数的影响:RTK作业前,在测区选定一定数量的高等控制点并对其进行RTK观测,求解其WGS-84坐标和地方坐标系坐标,利用后处理软件或内置的实时处理软件求解坐标转换参数。控制点精度和RTK测量时的误差都会影响转换参数的精度,导致最后成果精度的降低。为了提高转换参数的精度,要求所选控制点精度较高并且均匀分布在测区周围,一般3~6点为宜,然后用不同的方法求解转换参数,经比较后,选择残差较小的一组参数且在以后测量时,测量范围应在控制点校正范围内,否则,将引起较大的误差。
4.2基准站的误差:基准站的对中,整平以及基准站周围的环境都会影响流动站的成果。由于RTK采用的是一种视距传输,利用超高频电磁波,因此,它的传输距离受天线高度,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射的影响,所以,基准站应远离各种强电磁干扰源,同时,基准站周围无明显的大面积水域以减小多路径的影响,而且,基准站和天线间无大的楼房等遮挡物,天线尽量设置高些,以提高传输距离。实践表明,气象元素的测定误差(温度,气压等)对对流层延迟改正的误差影响较大,因此,应注意仪器的操作和气象元素的测定。
4.3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的距离误差:当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的距离较短时,基准站的误差影响可通过观测值的差分处理得到减小;当二者之间的距离较长时,其观测值经差分处理后,仍含有较大的误差,从而,导致最后结果精度降低。另外,观测时要注意卫星的图形强度,当接收到5颗以上卫星,PDOP<6时,才能进行RTK观测;基准站的整平、量高要准确;对中杆上的水准器必须定期严格校正。
5RTK技术在河北省香河县农村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5.1测绘项目概况我们所做的项目在京津之间的河北省香河县五百户镇,乡村面积20平方公里,居住地密集,交通方便,由于镇在几年前已完成所有权的登记发证工作,所以,此次完成的是乡、村级地籍测绘工作。在本次地籍测绘中,我们抽取了有代表性的10个村,600个界址点,运用上述RTK测绘技术进行了地籍坐标分析,最终得到表1所示的测绘结果。
5.2测绘方案及测绘流程由于通视条件很差,加之时间紧迫,单纯采用传统常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或测距仪的全野外数字化测图,作业中的困难程度较大,鉴于上述情况,我们研究决定采用以GPSRTK施测地形为主,按照上文所述技术措施逐步施测,在局部房屋稠密、GPS信号较差地区配合使用全站仪。测绘流程:四等GPS网布测一级GPS网布测二级光电测距导线网布测四等水准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共布设27个图根导线网)
5.3测绘结果本次农村宅基地地形测绘工作中,充分发挥了GPSRTK的技术特点,既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有效工作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了这次测绘任务。河北省香河县政府根据表1所得数据以及相关统计资料,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农村地籍统计与审核工作,进一步厘清了农村集体土地权属问题,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发证工作中因地界模糊所引起的矛盾冲突。
6RTK应用的展望
精密单点定位的出现,节约了人们的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精密单点定位:利用载波相位观测值以及由IGS等组织提供的高精度卫星星历及卫星钟差来进行高精度单点定位的方法。该方法目前在静态方面比较成熟,在动态方面正在完善之中。广域差分增强系统(wideareaaugmntationsystem)WAAS:数据处理中心将差分改正信息送往卫星,卫星将自己的卫星星历和差分改正信息转发给用户。该技术的优点是用户只需GPS接收机就可收到差分改正信息,无需其他设备,同时,提高了导航的精度和可靠性。局域增强系统(localareaaugmentationsystem)LASS:在需要高精度定位的区域周围建立若干个基准站,这些站也和卫星一样发射C/A码测距信号和差分改正信号,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定位精度。WAAS和LAAS技术改善了GPS的通讯条件,增强了信号的覆盖面,使接收设备简单廉价同时提高了定位精度。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3S技术已经与社会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3S技术利用自身强大的技术优势及在测绘方面的大量推广及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测绘技术的整体水平, 随着3S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现代工程测量必将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大力开发数字化3S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利用3S技术实现了对各种土地信息的获取、存储和管理。然而,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地管理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如何实现这些信息与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更新和共享已成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课题。网络化不仅有利于土地管理部门随时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的具体情况,便于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联系交流,有效地降低管理工作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便于公众看到土地利用、土地变更等相关信息。
3S技术始终贯穿于项目开展的整个过程,遥感技术提供了多光谱高分辨率的影像图,覆盖全县的高清影像图能够直观清晰的表现出地物形状、位置,便于村民小组代表及作业队伍进行界址线的划定,同时在后期完成的数据库及形成的宗地图中,都可以通过影像图直观地确定宗地范围。不仅从技术上实现了图形清晰、界线清楚,也能够减少争议和界线描述模糊不清的问题。GPS技术能够在测区范围内建立高精度的控制网,在地籍测量中实现了高精度、快速获得界址拐点坐标的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作业人员的工作,提高了效率。通过GIS技术实现了图形和属性数据的整合,不仅能够在图形编辑、属性编辑和空间信息处理有了强大的表现,同时经过空间分析得到的各种图表数据能够及时、快速地获得宗地信息、各种登记发证材料和分析数据。
一、3S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随着3S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土地管理各项业务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使其在采集手段、管理模式、应用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静态GPS定位技术为现代地籍基本控制测量提供了快捷、经济的手段;动态GPS/RTK技术已在地籍图根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像控点测量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通过遥感技术和影像解译技术,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动态变化,可监测城市用地范围;将近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历史时期的GIS土地利用数据库套合,可快速、准确地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通过更新后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可获取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分布数据,掌握产权状况和土地权属信息,为土地规划、利用和管理及经济建设提供科学数据;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选择土地分等定级指标和各自权重值及其它土地利用信息,可为土地评价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提供方便、高效、智能的方法。二、对地籍测绘信息中的应用
3S技术的应用使信息数据的获取变得更加的准确和完整,并促使了测绘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土地资源的自动化、信息化的实现。通过内外业结合的调查方法,促使土地调查技术流程的整体化形成,这当中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应用等,对我国土地的属权、面积、分布等信息进行获取,从而进行4级连通的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立。在我国土地的地籍调查中,地籍测绘以及权属调查的工作已经越来越重要,这对土地的实地测量和权属界线的确定非常的有效,也促使了土地信息的有效查询以及土地地籍信息系统的有效建立。3S技术为它的外业调绘、内业建库等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尤其在田坎系数、权属境界的测绘中,所得的数据会更为精确。在土籍测量的工作中,3S技术的应用采用的主要是航空的遥感技术。针对农村的土地调查,我们通常以1:10000比例尺为准。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可对所测地面的客观影像进行有效地获取,其中测量、调查的主要内容也是遥感图像的相关信息。通常依据多信息源、多波段、多平台的遥感影像,在土籍测量中,要对我国的各种地形实现遥感影像的全覆盖,就要通过3S技术的应用才能够达到。对基于GPS、DEM两控制点的微分纠正的技术进行应用,能够使影像的正射纠正几何精度得到很好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无控制点地区的影像纠正。随着遥感技术与计算机的相互结合与应用,3S技术在土地地籍测绘中的应用也会更加的完善。
三、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又称土地信息系统,是辅助法律、行政和经济决策的工具,也是规划和研究的辅助设备。它既包含某一特定地区的土地相关信息数据库,也包含收集、更新、处理和传播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从软件系统结构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信息系统;政务管理信息系统;社会服务信息系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集土地管理业务、计算机技术、GPS、GIS、RS、数据库以及网络等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尤其是GIS,它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四、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利用规划区的基础资料,采用相应的规划模型,对规划区进行规划,并对规划的效果进行评价,提供最优规划方案,供领导部门决策。遥感信息可为土地资源规划提供现势性数据,其宏观性可为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调整提供重要辅助资料,是土地规划的重要信息源;GPS则是土地资源规划的重要定位手段;利用GIS技术能方便地对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时空分析、找出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析开发的潜力;能系统地提供土地资源供求的时空预测模型,为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土地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了便利的途径。1987和1997年,我国开展了两轮全国范围的土地规划,后来又自上而下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将获取的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及所需要的基础信息,利用GIS进行建库,设计建立不同的规划模型,建立土地规划信息系统,从而实现规划结果的查询与检索、规划方案的编制、规划图的修编和规划表格的输出等功能。利用RS和GPS可以监测规划实施过程中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进行规划实施中的效益分析,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对规划的更新和完善,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地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五、3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中逐渐应用GPS、RS以及GIS技术,因而3S技术已经被土地勘测定界的相关学者所重视,它已经成为土地管理使用中必不可少的经书性工作。现今电子技术发展推动了全站仪智能化,计算机与绘图软件的完备使测绘更加快捷准确节省人力物力。 采用全站仪与CASS6.0相结合, 快速获得测量数据及成果图, 大大提高了测量质量及效率, 节省了费用成本, 有助于地籍测绘成果数字化测绘及管理。土地测绘人员在开展测绘工作时,还要针对土地的征用、出让、转租及整理等工作,为土地界限进行测定,以保证各地界位置的科学精准性,实现对于各个用户利益的保护,它主要包括权属调查、地界测绘以及测定报告编写等几项工作。3S技术应用于该工作中,贯穿了该工作的外业调查与测量、内业调查以及资料整合归档等各个环节,其中,GPS技术主要用来进行定位,并将相关信息传输给观测站,RS技术主要借助数据库软件,对测量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以使各项数据达到精准性,并便于查询、利用。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关系到土地征收、划拨、出让以及开发等土地流转使用问题,也是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土地行为的法律依据。
总结:3S技术分别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其三者技术的结合使测绘工作的质量有了非常可靠的保障。其中,地理信息系统是对信息进行汇总和结合的,而其余两种技术则是针对遥感图像,使提取的信息得到良好的定位,并依据特定的坐标实现与电子地图的套合。
参考文献:
[1]张琛程俊“3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年第4 期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的建设、生态退耕及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水土流失、沙漠化、冷浸、盐渍、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原因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退化;同时人口还在继续增长,人均耕地仍呈下降态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保障耕地基本数量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耕地动态平衡,保证粮食安全和国家稳定,自2000年以来,国家有计划地、大规模地进行土地整治。我国当前开展的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范围内,通过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组织开展的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目标的过程。
目前的土地整治实践所用基础图件获取方式大致有2种:一是直接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并经经过实地踏勘补绘变更内容;二是实地测绘地形图。第一种方式的图件往往是利用卫星图片调绘得来的地物与已有地形图经抽稀后等高线相叠加而成。这种图的比例尺较小,一般为1:10000,仅用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由于第二种方式的图是实测,其现势性最符合土地整治规划的需要,可用于规划设计,但往往出现不知道该按什么规范进行施测的情况。目前大多数仅仅按1:2000的地形图测绘要求施测后,再缩编成1:5000的地形图。前者用于设计,后者用于规划。
一、控制系统的选择
1、坐标系统的选择
按现行工程测量规范规定,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采用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采用高斯投影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
2、高程系统的选择
在已有高程控制网的地区测量时,可沿用原有的高程系统,当小测区联测有困难时,也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统。为了能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图件相一致,按以上原则选用高程系统时,应首选1985国家高程基准,如采用假定高程系统时,也应选一个在实地及可行性研究图上明显的点作为起算点,在图上图解该点的高程作为起算数据。
二、测图比例尺
合理安排测绘内容、测绘精度,使测绘成果既满足使用,又达到节约测绘费用的目的,就应确定好测图比例尺。地形图测图的比例尺,根据工程的设计阶段、规模大小和运营管理需要进行选择。测绘土地整治项目地形图的用途是用于总体规划和施工图设计,用于总体规划测绘应选择1:5000比例尺,用于施工图设计测绘应选择1:500或1:1000比例尺。因此从图的角度可选择测绘1:500或1:1000的地形图用于设计,将此地形图缩编成1:5000的地形图后用于规划。可按照现行的土地开发整理预算标准:项目的勘测费按不超过工程施工费的1.5%计算(项目地貌类型为丘陵/山区的可乘以1.1的调整系数),按此标准如以每公顷的工程施工费为3万元计算,每平方公里(建设规模面积)的勘测费为49500元,而这项费用的工作包含了勘察和测绘,即使把所有费用用于测绘,也不足测绘1:500或1:1000的地形图和缩编1:5000的地形图的费用。目前许多地方的作法为全区域测绘1:2000的地形图用于设计,缩编成1:5000的地形图后用于规划。可是用1:2000的地形图设计,土地平整工程量的计算误差较大,用此图截取的规划道路、沟渠的纵剖面图也不准确,导致预算工程量误差大和不能按纵剖面图施工。为解决上述问题,用于规划的1:5000的地形图,可采用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补绘变更的道路、水利设施和地类的方法得到。规划的土地平整区域的测绘应选择1:1000比例尺。规划的点状工程,如塘、提灌站、农桥、新农村建设区域应按1:500甚至1:200比例尺施测。规划的线状工程可施测1:500的带状地形图(或施测纵横断面图)。
三、测图内容
合理安排测绘内容可以减少测绘成本和时间。从土地整治地形测量的总体作用及服务对象来分析,其性质还是地形测量,包括大量地形地貌、地物等要素的测量。根据土地整治项目的要求,土地整治的地形测量内容应有所侧重。原则上与土地整理工作相关的测绘内容不能省略,相反则应尽量简化。土地整治的对象是耕地或可开垦为耕地的土地。因此测绘的重点是项目区内与建设规模相关的土地,与建设方案相关度不紧密的土地可降低测量精度。如:现阶段林地不是土地整理的重点,则在测绘林地时,地形测绘方面的内容可省略,仅测绘其,形成林地图斑即可,再如,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新农村建设不是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测绘时,形成农村居民点图斑即可,而不反映房屋轮廓。因此在按现行工程测量规范和地形图图式测量的同时还应注意:①测绘范围内的居民点按村庄的外轮廓线测量,如有路、沟、渠经过村庄时要将它们测绘出来,居民点地类界以外分散的房屋则应逐个测量;②测绘范围内的较大面积的林地、园地、未开垦的草地、岩石砾地、坟地等仅测出界线形成图斑,图斑内标注地类符号;③道路除标注路面材料外,还应有代表性地标注路基宽度,对于道路较少的区域,宽度小的路也应测绘,农桥应标注建筑材料;④沟、渠、涵洞等水工建筑物应标注宽度、深度和材料,宽的水闸应注高宽及孔数,田间的小沟渠也应测绘,泉眼应标注枯季流量,以便于农田水利工程设计;⑤权属界线除图示规定的界线外,为更能详细表示权属关系,还应进一步测绘到村民小组界;⑥为表示相关关系,测图范围应测出有效范围一定的宽度。
四、结语
测绘工作是土地整治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以及施工放样和测绘竣工图的重要基础。合理确定测绘的控制系统、测绘精度和测绘内容以得到较好的测绘成果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P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是一项以客观而又准确地通过所测地形图的三维空间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为城市的合理规划服务为目的,以地表上的地物、地貌作为表示对象,并以规定的点、线、图示符号、文字以及数字注记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的技术性工作。大比例尺地形图一般用于城市规划与管理;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工厂、矿山设计与施工;矿山的储量计算;各类工程设计与施工,条带状地形图一般用于铁路、公路等的设计与施工。
2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地籍测量包括地籍调查和地籍图测绘两方面。地籍调查是地籍测量的中心环节,重点是搜集和查清每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类型、用途、数量和质量等地籍信息。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的技术性工作。地籍测量的成果资料是地籍图,它的主要要素是宗地的权属界线,这些界线有的是可见的线状地物,也有的是不可见的点位连线等。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籍测量成果、资料的使用功能上,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在土地管理和土地科学利用方面具有法律性、经济型、社会性和地理性作用。
3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的共同点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都是涉及图形的测绘,因此在图形测绘的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1)测图成果都是大比例尺
(2)依据的基础理论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测量都是通过使用测量仪器量测角度、距离、高程,并依据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来确定地面界址点活地物特征点的平面位置。
(3) 遵循的测图原则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测量都遵循着“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从高精度到低精度”的测图基本原则。
(4) 测图方法相同
大比例尺数字测量和地籍测量均是先控制测量、图根测量,再碎部测量。测量成果输入计算机,数字化成图。
(5) 采用的投影方式和坐标系统相同
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都是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统一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当面积小于25测区时,一般不经投影而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计算。
(6)采用的图幅分幅方法及编号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测量的图幅分幅都是采用坐标网格的矩形或正方形分幅法。图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10m)整数码,纵坐标在前,横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
4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的不同点
(1) 测图目的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是以客观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为目的,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等,应用范围较广。地籍测量是以权属管理工作为目的,专门用于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记,应用范围狭窄。
(2) 工作量不同
地籍图测绘的核心是以反映宗地权属范围的界址点坐标来表达宗地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利用现状的,地籍图较高的精度要求也相应导致了成图作业方法的高要求,所以地籍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工作量大很多。
(3)测量点位精度要求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成图比例尺关系很大,一般是指图上的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位的测定精度。地形测量规范要求:重要的地物与地物轮廓对于附近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6mm,次要地物与地物轮廓位置中误差不大于0.8mm。地籍测量的精度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精度和地籍图测绘精度,《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地籍图根控制点相对于临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在图上不得超过±0.1mm,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地籍图根控制点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3mm。因界址点为地籍图的主要因素,界址点的坐标精度代表了地籍资料的定位精度。界址点的图上位置精度是影响地籍图面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相同比例尺的情况下,地籍测量队细部界址点的测定要求比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时一般地物点的点位测量精度要求高。
(4) 图上标示的内容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只强调客观地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具体的专业内容往往留给用户应用时自行填补。地籍测量的地籍图测绘首先应考虑表示权属、权属关系、土地用途等一系列内容。地籍图上所显示的现象如地籍号、地类号、权属界线等往往是地表上看不到或无法直接测量的。此外、地籍测量要求地籍图上所标示的内容与地籍调查锁搜集的信息内容必须完全吻合,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5)测图要素选择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要求标示的是地面上的所有地物、地貌要素,如地面上的河流、山脉、道路、居民点、地面高低起伏等,比较详尽。地籍测量的测图要素主要是地籍界址点、界址线、权属关系、地籍号、地类号、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等与土地管理有关的内容。地籍图上反映的地物较少,不要求反映地貌。虽然地籍图上也有一些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但他们是作为地籍要素的一些环境因素而表示的,起定位和衬托作用。
(6)依据的规范和图示不同
地籍图测绘是以表示地籍调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平面图,作业依据是1993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在表现形式上还有专门的地籍图图示。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依据是国家测绘局制定的《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测量规范)》和相应的地形图图示符号。
5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资料与大比例尺地形图
(1)利用地籍测量资料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
地籍测量是以坐标数据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为界标物的道路、水面界线、房屋、各类墙栅等地物都有较好精度的点位坐标。因此,我们可利用地籍测量提供的房屋拐角点及地物特征点的点位坐标,及时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以保证成图的现势性。
(2)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编绘地籍图
地籍图必须有众多的地物要素作衬托,才能清楚地表现出地籍要素的位置特征,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成本费用,又能满足土地管理的需要,因此,它在建制镇、村庄地籍测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结束语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两者虽然在表示的内容上、取舍上各有侧重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它们之间却有着紧密地联系。加强整个城市的各个部门的测绘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测绘,对避免重复测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才能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测绘资源共享的同时,使测绘工作的发展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 绪论
地籍测量是通过一定的精度要求测定土地权属界位置、土地境界以及土地面积,测量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反映土地的分布情况、利用类型以及土地质量,是国家每一片土地资源管理以及城市建设管理的决策依据。地籍测量所处的行业背景极其复杂,地籍测量工作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地形图测绘工作,但这两者所运用的测绘理论以及方法是相同的。当前,我国新的地籍图测绘技术在地籍测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结合测量地的地形地势以合理的测量方法,对测绘要素进行规范的取舍,以《图示》表示测绘内容,成为目前地籍测量行业最为关注的热点。地籍图测绘技术的应用,可以间接避免在测量中的重复测绘,提高整个测绘成图的整体质量与作业效率,适应我国城市建设及土地管理的发展需求。如下,笔者首先对地籍图测绘的内涵进行了阐释。
2 地籍图测绘
2.1 内涵
地籍图测绘是对土地以及土地上各种建筑物的位置、数量、形状一级权属等基本信息的获取、整合、表述,为我国的税收、市政、统计、产权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资料和定位系统。
2.2 地籍图测绘的内容
地籍图测绘的主要内容由数学要素、地物要素和地籍要素三大部分组成。
2.2.1 数学要素
在地籍图上所表示的数学要素主要包括:大地坐标系、控制点的点位和注记、地籍图的分幅索引图、内外图的轮廓线、地籍图的比例尺、坐标格的网线与坐标注记、本幅地籍图分幅编号、图名及图幅整饰等方面的内容。
2.2.2 地物要素
在地籍图上所表示的地物要素主要包括:道路、地貌、建筑物、土壤植被以及注记等。以下是对以上几点的说明。(1)道路:主要在地籍图上绘出道路道牙的石线分布,道路上的指路牌等均可舍去。道路上的桥梁以及隧洞均要在地籍图上表示出来。(2)地貌:在地籍图上,为了看图方便,一般只对山区、丘陵等地区中大面积的台阶路、斜坡等控制点的高程,在地籍图上应做好注记,而对一些散点高程做选择性的注记。(3)建筑物:固定建筑物必须在地籍图上会出来,非永久性建筑物(简易房、棚舍等)、附属建筑物(台阶、不落地阳台等)均可舍去,大面积的除外。大于7平方米的院子、天井这类的都应在地籍图上显示。(4)土壤植被:大面积的农田、绿化带、河滩以及公园等,均应在地籍图上以土壤、植被的符号表示出来。一些小面积的植被、住房区绿地等均可舍去。(5)注记:一些有特色的地物名称及地名均应在地籍图上绘制。
2.2.3 地籍要素
在地籍图上所表示的地籍要素主要包括:界址点、行政界线、地籍号、座落以及土地等级等。以下是对以上几点的说明。(1)界址点:地籍街坊的界址线、宗地的界址点等土地所有权界线应在地籍图上绘出,分别以0.3mm红线、直径 0.8mm红色圆圈做注记。集体土地使用者的名称一般注记在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界线内。(2)行政界线: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县乡、镇以及国有林业、农业、每夜的场界均应在地图集上绘出,境界线在绘制时不可中断,遇到拐角出则用以点或线绘出。(3)地籍号:区县编号、街坊号、街道号以及宗地号组成地籍号,在地籍图上除区县编号外均应绘出来。街坊号、街道号注记在街道适中位置,宗地号注记在宗地内。(4)坐落:行政区名、地名和门牌号组成坐落,在地籍图上注记行政区名与地名,门牌号做选择性注记。(5)土地等级:已完成土地等级评估的乡镇,相应的地分级界线和土地等级均应做好注记。
3 界址点
3.1 界址点的测量
界址点的测量工作展开前,应做好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合。首先,根据收集到的土地权属调查资料在地籍图上标识出相应的界址点位置、宗地的土地范围、使用者名称,进而对这些界址点及宗地号进行统一的编制,根据地籍调查表中的实际边长进行注记。其次,依据注记好的实际边长制作出界址边长的误差表界址点一般采用交会法、极坐标法或者用引点法求出来。以引点水平角对两个半测回进行观测,对两次读数做好注记,通常,两次读数的差应小于10mm,测距边不可超过150m,最后根据实际边长与坐标法反算出来的边长进行比较,以差来确定界址点的观测精度。对于界址点相对隐蔽的地区,如街坊,可以采取间接方法来求得界址点。如内插、外插以及距离交汇等,在丈量时,应用精确度高的钢尺进行两次测量,然后取平均值。计算出的界址点应处于两个已知点所在直线之上。以直角进行推算时,要确保定向边长于推算的边长,最终的界址点坐标数量,应小于全部界址点的25%。
3.2 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界址点的精度分为三级,精度等级的选用以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价值以及实际的需要为依据,一般大中城市繁荣地区以及小城市的商业区、中心地区选用一级,其他的街区则选用二级和三级。我国土地辽阔,各地的情况不相同,土地的价值差异大,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同,虽同是商业区,但会因为所处地区不一样。以《规范》中的规定在全国各地区进行统一的界址点,不仅非常困难的,而且不符合各地区的实际,难易贯彻实行。固对于界址点的等级选用,应由各地区的相关主管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土地的长远规划及发展前景为前提,把土地的价值和实际的需要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界址点的划定。
4 其它方面的精度要求
4.1 地籍图的精度要求
地籍图分为地籍铅笔原图和地籍电子底图,它们的精度要求基本一样:相邻的两点界址点间的距离和界址点和临近的地物点距离,它们的中误差不能大于地籍图上的±0.3mm。宗地的内部和界址的边不相邻的地物点,不管采用哪种堪丈方法,它们的点位中误差应小于地籍图上的±0.6mm。一般,要检测地籍图的精度,所采用的检测方法是用图解的距离和对应的解析反算出的边长、宗地草图上的做好注记的远侧距离以及检测距离做比较,其中所作出的比较差应切实按照以上要求来衡量,比较差允许的误差不可大于3倍的中误差。
4.2 房角点坐标的精度
要对房角点的坐标进行测定时,其的精度等级和阴差等方面的规定及要求和界址点具有相同的标准,若暂时不用对房角点的坐标进行侧定时,则需要把房屋整体的轮廓线,按照地籍图上的地物点的精度要求在地籍图上表示出来。
5 总结
随着当前地籍图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不断应用及发展,我国数字化城市将会得到不断地促进及发展。我国应在深入研究地籍图测绘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地籍图测绘技术应用中的不足之处,使之更好、更精准地服务于我国各地的土地管理上,为我国的城市合理规划做好基础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序.浅谈地籍测绘的测量方法[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2]何维信,阙启华.台湾早期农地重划地籍图精度探讨――以新竹县为例[J].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8)
[3]朱慧梅.数字化测绘在铁路用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2008,(6).
[4]陈玉荣,陶敬武.浅析航测中数字化地籍图测量[J].民营科技,2010,(12)
1.1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是项目工作环境所造成的风险,如项目所在地为山区,对于平原地区的作业队伍来讲,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项目所在位置为高原区,对于低海拔地区的作业人员来讲,也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当地农民对于相关政策的不理解和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也可能引起风险。环境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对环境的不熟悉所造成不可预料的风险。这类风险绝对不能忽视,可在项目作业前进行提前准备,在高原区作业前,可提前对参与人员进行训练,培训在高原区作业的方法,加强体质的锻炼,确保在高原区作业时不会出现风险。做好保护措施,安排随队医生,以便随时进行身体检查,保证环境风险降至最低。对于农民由于政策的不理解造成的风险,可以利用政府宣传以及与当地村镇的沟通来加以防范此类的风险。
1.2气象风险
气象风险主要是指雷电、雨、雪、大风、冰雹、雾、高温、低温等气象风险。这些气象条件对于测绘作业人员可能产生人身安全、延误工期、交通困难等。气象风险可通过提前与气象部门联系,取得项目所在地的历史气象资料,并可与气象部门申请气象预报服务,及时掌握气象信息,提前掌握气象信息,以便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安排,在保证项目质量、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气象风险不影响项目的进度。
1.3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于管理对该类项目没有经验,造成人员调配不合理,作业方法不恰当,管理措施不到位等,从而使项目发生风险。管理风险可以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或派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协调,使管理风险降到最低。
1.4技术风险
由于该类项目相关经验较少或项目技术业务不熟练而造成的风险或者由于项目所在地的技术要求与国家标准不一致,从而造成验收时难以通过而造成的风险。技术风险要求项目管理人员熟悉当地的技术标准,并及时掌握该类项目的作业方法和流程,先对该项目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该项目不熟练时,先进行项目的试点工作,试点完成并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再进行后续工作。
1.5质量风险
由于测绘人员技术、外部环境条件、设备条件等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而导致的风险。对于质量风险的防范,在开工前对设备进行检测,确保所使用的仪器设备鉴定合格,同时应按照规范要求及时对仪器设备进行检验,一旦设备出现问题,必须马上进行维修并进行鉴定,使仪器设备都必须是在合格的期限内。对技术人员应按照作业的工序,对技术人员及时地进行培训,使技术人员在每道工序的开始就能及时掌握住作业方法,同时应对技术人员进行教育,使技术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外部环境条件也是质量风险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这就要求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要多检查,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求作业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增加业务经验,杜绝出现质量隐患。
1.6资金风险
主要是业主资金不到位,自身资金不足,技术人员工资上涨,项目发生变更等因素造成的风险。资金风险要求作业单位在项目开始前就应该了解项目的资金状况,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采取必要措施去避免资金风险。
1.7工期风险
由于工期延误所造成的风险。工期风险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去管理,认真组织项目作业,科学规划,及时掌握工程进度,根据工程进度去合理安排人员以及仪器设备,使项目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之下,工程进度与工期要求相匹配,避免产生工期延误所造成的风险。
1.8安全风险
由于人员、车辆、设备、交通等造成的风险以及作业过程中遇到的毒蛇、野兽等以及高压线、悬崖、水流等安全风险。安全风险为项目中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出现安全问题时,该项目可以说是失败的。因此在项目开始之前就要把安全问题考虑全面,提前做好预案,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教育,使各个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始终保持警惕,防止一切安全隐患出现。若安全问题没有解决,就不要去作业,宁愿牺牲工天,也不要去冒险作业,这是管理人员必须要牢记的原则。管理人员头脑中必须要坚持安全至上的原则,才能使项目安全问题得到重视,也才能在项目中确保安全风险不再发生。
1.9不可预见风险
由于发生地震、洪水、发生公共突发性传染病(如2003年的非典等)、测绘项目所在地发生突发性的事件等都是不可预见的风险。不可预见风险是各种风险中最难以控制的风险,或者说它并不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意志来转移。但不可预见风险也并非不能控制,只要管理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去处理该类风险,这类风险所造成的损害可以降到最低限度。
2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项目风险的防控
某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项目是单位第一个使用权测绘项目,考虑到最近几年,该类项目比较多,且项目程序复杂,作业环境为重丘区,并且该项目涉及了农村的农民宅基地,为了对该类风险控制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将该项目作为项目风险的试点,该项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风险的防控。
2.1项目准备阶段的风险防控
(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在项目准备阶段,管理人员认真分析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风险管理机构负责人为项目负责人,组成人员为各小组组长,在项目开始前进行了集中的专业风险管控知识培训,使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风险的预控和处理措施。实际工作证明,建立一个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以及具备专业风险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去进行风险控制,及时掌握项目风险的动态,对项目风险进行动态管理,能有效地对项目风险进行防控。(2)进行管理和技术培训管理人员没有具备风险管理的能力,无法进行风险防控,出现风险无能为力,可能导致风险管理失控,造成项目失败。同样作业人员也应懂得如何规避风险,否则技术人员面对到来的风险不知如何防控,轻则可能会造成质量隐患,进度缓慢,重则可能造成人身安全问题。项目在开始前对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外,还进行了全员培训,邀请风险管理专家、技术管理专家对每位技术人员均进行风险知识培训,技术培训,质量意识培训使管理人员懂得如何去控制风险,技术人员如何去规避风险。(3)加强制度建设任何项目的管理都需要制度去约束,同样对项目风险的防控也需要制度去约束。在项目准备阶段,制定了某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量风险控制管理制度,通过利用制度来约束,利用制度来防控。
2.2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防控
(1)建立信息平台在项目实施阶段,也是风险防控的实施阶段,应注重加强信息交流沟通。作业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传递。如果信息量增加,就能减少出现风险的机会;无法获取信息或传递速度过慢,都有可能形成信息不灵通,造成该避免的风险无法规避。在项目实施阶段建立从管理人员到现场作业人员都信息通畅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由项目负责人定期或不定期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利用短信发送至每个作业人员手中。同时,如果小组出现风险隐患或发生风险,利用手机及时联系项目负责人,使项目负责人能及时对风险进行控制或避免风险。项目负责人与单位主管科室以及主管领导沟通也主要通过短信或互联网交流平台进行及时汇报,单位的相关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也通过短信等及时发送至项目负责人手中,必要时电话交流沟通。信息的及时交流沟通,可有效地避免出现或减少项目风险的发生。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与气象部门沟通订阅了该地区的气象数据资料,由气象部门定时3天~5天的气象预报,对重大灾害气象提前预警,避免气象预警。与相关政府部门和相关村委及时沟通,对政府重大活动、农村的赶集等信息提前掌握,以做到对测绘工作提前做好计划,防范由于活动、集等造成的工期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等。(2)规范安全检查程序在项目准备阶段制定好的制度,在项目实施阶段必须得到很好执行,只有执行好制度,才能规范行为,从而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规范、安全。在制度执行中,必须要求管理和作业人员严格按照制度去执行,并安排专人去检查,发现没有按照制度、规范去执行的,必须坚决纠正。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项目中,设置了一名专职的安全检查员,每天由安全检查员对重点小组进行巡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提醒,对重大的安全隐患,作业人员配备必要安全自救工具,安全检查员全程进行监督。
2.3项目突发风险的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在制定好之后,还应做到项目所有人员都熟悉应急预案,并知道自己在应急预案中的位置以及出现突发风险之后如何处置。在遇到突发风险之后,项目管理人员按照提前制定好的应急预案去进行处理。应急预案的处理要求管理人员在获取风险信息之后能快速决策,迅速处理,让突发风险引起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