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30 10:17: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遥感技术应用越来越广。从陆地的土地覆被变化,城市扩展动态监测评价,土壤侵蚀与地面水污染负荷产生量估算,生物栖息地评价和保护,工程选址以及防护林保护规划和建设。到水域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变迁分析,海面悬浮泥沙、叶绿素含量、黄色物质、海上溢油、赤潮以及热污染等的发现和监测,珊瑚和红树林的现状调查与变化监测,堤坝的规划与水沙平衡分析,水下地形地遥调查以及水域初级生产率的估算。再到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大气污染范围识别与定量评价,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参数化,全球水、气和化学元素等的循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评估等,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系统。
一、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水体总体反射率较低,选择1.55~1.75微米波段的多时域影像可以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沼泽化在时域图像上反映为水体面积缩小,从水体向边缘有规律变化,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植被特征。
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1)臭氧层
臭氧层位于地球上空25~30千米的平流层中,对0.3米以下紫外区的电磁波有较大吸收,可用紫外波段来测定臭氧层的变化。臭氧层在2.74毫米处也有一个吸收带,可用频率为11O83兆赫兹的地面微波辐射计来测定臭氧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另外臭氧层会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可使用红外波段来探测,如用7.75~13.3微米热红外探测器测定臭氧层的温度变化,参照浓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推算出臭氧浓度的水平分布。
(2)大气气溶胶
利用遥感图像可分析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和含量,工业烟雾、火灾浓烟和大规模沙尘暴在遥感图像上都有清晰的图像,可以直接圈定其大致范围。利用周期性气象卫星图可监测沙尘运动,估计其运动速度,及时预报沙尘暴。通过卫星资料可及早发现森林火灾,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大比例图片可用来调查城市烟囱的数量和分布,还可以通过烟囱阴影的长度来计算其大致高度。应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微密度分割,建立烟雾浓度与影像灰度值的相关关系,可测出烟雾浓度的等值线图。
(3)有害气体
彩红外相片可监测有毒气体对污染源周围树木和农作物的危害情况,通过植物对有害气体的敏感性来推断某地区大气污染的程度和性质。一般污染较轻的地区,植被受污染的情况不宜被人察觉,但其光谱反射率却会明显变化,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灰度的差异。正常生长的植物叶片能强烈反射红外线,在彩红外相片上色泽鲜红明亮。受到污染的叶子,其叶绿素遭到破坏,对红外线的反射能力下降,其彩红外相片颜色发暗,如白蜡树受污染后呈紫红色,柳树呈品红色略带蓝灰色。
(4)气候变化
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组成的静止气象卫星监测系统昼夜不停地观测地球的气候变化,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参数、海洋参数、地表状况、辐射收支和臭氧分布等信息,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非常重要。 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彩红外遥感影像可监测固体废弃物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热红外遥感影像可调查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情况。城市道路宽的呈带状和环状,窄的呈线状,城市广场一般以块状蓝灰色与街道紧密相连于中心地带。居民区呈灰色,高层楼房带有宽长影,平房呈密集排列的小长方块状。水系呈浅蓝色,绿地呈红色。从遥感图像上获取这些信息,对优化城市结构有很大帮助。另外城市里的高大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和其他热辐射的吸收和释放特性跟以土地和农作物为主要下垫面的郊区有很大不同,利用热红外遥感对城市下垫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城市的热岛效应。
中图分类号:O35;X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计算流体力学是模拟流场特性、热传递、流体扩散等应用的重要技术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流体力学在诸多理论研究领域和实际工程应用里面都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其在国外已被很大程度上投入到了农业环境科学里面,但国内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还属于比较落后的状态[1]。因此,国内基本上没有学者对计算流体力学在农业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和总结。本文在大概介绍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同时,阐明其可以应用在农业环境科学里面的原因;归纳并总结其相关应用以鼓励农业环境工作者在具体实际工作里面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这一类型的工具;同时,探究其未来的走向用来激发以后的学者对这一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促进我国在计算流体力学在农业环境中的具体运用,催动我国农业环境的发展和提高[2]。
1基本原理
计算流体力学主要是将连续流体离散化并对各个单元进行Navier-Stokes及其它相关方程的求解。连续、动量和能量方程是流体运动的主要控制方程,其中连续方程描述了质量守恒,动量方程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而得,而能量方程则基于能量守恒。在计算流体力学中,解此控制方程的重要一步是将方程离散化从而使偏微分方程转换为离散方程,广泛应用的离散方法有3种: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有限体积法[3]。其中,有限体积法结合了前两种方法的优点,而且在计算机计算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有限体积法在计算流体力学里面是最为常见的。当控制方程和离散方法选定后,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则可对研究问题的流场进行计算,若同时在计算中结合了其它方程,如泥沙运输方程,则可对研究现象进行耦合模拟。综上,只要根据具体问题选取合适的控制方程、离散方法、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和耦合方程,计算流体力学则可以应用在此问题当中,当然包括许多农业环境科学的应用中。
2相关应用
计算流体力学在农业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主要能够分归为3类:农业建筑物的设计、农业水土治理以及气味与灰尘散播。
2.1农业建筑物的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近几十年计算流体力学已经在大量的农业建筑物设计中得到了普及推广与使用,如温室、禽舍和畜舍的优化设计。其中,在农业水利建筑物的设计里面是众多设计里面最为成功。在农业挡水建筑物方面,计算流体力学可以预测挡水闸的应力与表面压力。闸门运动与流体分析可以结合起来,分析闸门在不同状态下的水流及压力特性,得到的动态数据可用于高效地优化设计挡水闸门。在农业泄水建筑物方面,计算流体力学可以用于溢洪道的流量和气穴分析中。农业灌溉排水渠道的模拟相对较为复杂,因为其具有明显的湍流与三维特性、非规则的几何边界、非光滑的河床以及自由表面。目前,在这方面的模拟一般使用流体体积法进行自由表面的追踪,模拟结果与测量或实验数据的比较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2.2农业水土治理
在农业水土方面,计算流体力学可以用于确定污染物在水土中的传播以及对水土质量的影响,对合理选用肥料、保证灌溉水源及土壤的健康进行指导。计算一般需要一定的观测数据以确定模拟参数,其结果可以用于分析水资源退化的影响因素、化学物质对地下水的影响及污染物在含水层的散输等。除了对水质的分析,计算流体力学也可用于预测土壤侵蚀。例如,可以整合三维湍流和非均匀泥沙运输模型并考虑影响河岸侵蚀的其它因素,以此来模拟冲积河道在河岸侵蚀作用下的形态变化等,对农业工程选址提供信息。
2.3气味与灰尘散播
气味与灰尘散播是农业环境科学里面的另一个比较重要内容,其对自然环境尤其是空气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计算流体力学既可以模拟温室还有禽畜舍内部的空气流通的具体特点,也可以模拟其气味在外部的传输散播。对气味散播的准确预测相对难度比较大,因为其范围及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味散发点、气味浓度、地形条件及气象特性等多种不确定因素。传统的观测法可得到准确数据,但是这个方法难以分析大量的影响条件。经过验证的数值模型则可以更加经济地对不同情况进行试验研究,此类研究的例子有:考虑了降雨、蒸发和热量传输的气味传播模型、风及空气温度对气味散播的影响、喷洒农药后温室气味散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另外,计算流体力学也可以用于模拟灰尘扩散,可对农业荒漠化防治提供参考。
3发展趋势
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只有做好环境的保护措施,使环境得到一定改善,才能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环保社会。世界的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在各种工业污染下,环境污染情况一天比一天恶劣,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只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才能使得环境污染有所控制,使环境得到改善。环保机械的研发,大大改善我国环境污染程度。在我国,机械污染占我国环境污染的很大比重,所以,环保机械的研发与使用对我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有很大作用,环保机械的发展趋势不容小觑。
1 环保机械的分类
环保机械种类很多,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九类:
1.1 除尘设备
环保机械在该领域应用很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清除灰尘,这类设备主要应用于家庭里除尘以及一些公司车间清除灰尘。这些除尘设备主要有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旋风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吸尘器、防尘布袋和其他一些除尘设备。
1.2 净化设备
净化设备是环保机械应用的重要领域,其目的主要是净化、消除一些异味气体,或将其排出,从而起到净化气体的作用。净化设备主要有净化装置、净化设备、静音室、隔音室、冷风机、环保空调、抽风机、油烟净化器、空气净化器、除尘滤筒、脱硫除尘设备、除垢器具、风淋室和层流罩等其他设备。
1.3 净水设备
净水设备主要目的是为了净化用水,除去水中有害物质,减少水垢的产生等。这些净水设备主要有净水器、消毒净水机、配水设备、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家用净水器和净水设备耗材等其他相关设备。
1.4 原水处理设备
该领域环保机械的主要目的是为一些自然水源进行净化,除去水中含有的杂物质,达到饮用的目的。这些原水处理设备主要有反渗透设备、离子交换设备、软化水设备、循环水设备和其他原水处理设备。
1.5 污水处理设备
该领域环保机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生活污水或者工业污水经过一步步专业处理后,得到的水质满足排放要求,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这些污水处理设备主要有沉淀池、浓缩系统、喷涂设备、污水处理设备、清污机、脱水机、格栅除污机、电镀水处理设备、搅拌管、曝气设备、离心机和污泥处理设备等。
1.6 过滤除尘设备
该领域环保机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油等其他一些流质液体物质在经过设备处理后,减少了里面的杂质,物质变得纯净,有利于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这些过滤除尘设备主要有板式流速水帽、虑槽、治理装置、液压生产设备、气浮机、除油器、回收装置、过滤袋、压滤设备、过滤机、过滤器和吸附装置等其他设备。
1.7 公共环卫设施
该领域环保机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保证城市生活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同时,也有利于垃圾的分类处理,让它们在别的地方可以得到继续使用。这些公共卫生设施设备主要有垃圾贮存期、垃圾中转站、垃圾压缩机、煤气发生炉、焚烧炉、化肥池和环保厕所等设施。
1.8 清洗设备
该领域环保机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一些不干净的设备用水将他们清洗干净,达到了美观的作用。这些清洗设备主要有生产线、清洗机、输送机、清扫机、超声波清洗装置、高压水流清洗机和其他设备。
1.9 环保通用设备
该领域的环保机械可以在多个行业之间通用。这些环保通用设备主要包括储罐、接触塔、防腐设备、交换器、计量罐、吸收塔、换热器、潜污泵、洗涤塔、气泵、冷却塔、离心泵、计量泵、污水泵和潜水泵等设备。
2 环保机械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的各行各业,环保机械的研发与应用,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环保机械是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保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环保机械的研发与应用提上了日程。在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环保机械的发展现状是乐观的,积极的,各行各业对环保机械的合理利用,不仅保护了环境,还减少了企业的运行成本,一举两得。
(1)环保机械制造业是环保产业的主体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机械是指防治污染的专用设备、环境监测仪器、环保专用材料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治弹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装置、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环保机械制造业是防治污染改善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确保资源永续利用的物质基础和支柱产业,在环境保护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环保机械作为机械工业中富有活力的新兴行业,不仅是机械工业实现振兴的一个新增长点,也是机械工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领域。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和“加大环境保护和治境”,“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环保机械在我国是新型产业,有待发展壮大。我国的环保机械研发生产刚刚起步,不能满足我国各行业对环保机械的需求量。我国大多是企业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等问题,使得环保机械发展缓慢,利用率低。我国的环保机械发展缓慢,使得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无法落实,生态环境改善难度加大,所以,加大力度研发环保机械,且使各企业对利用率有所提升,是我国当前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新要求。
(2)近年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保建设,环保机械行业得到了飞跃发展。环保机械的发展中出现了生产、效益同步增长。现以2006年,2007年环保机械发展情况为例进行说明。2006年,我国共生产环境污染防治设备10.7万台(套),同比增20舟%;其中水污染防治设备16万台(套),增加782%:大气污染防治设备65万台(套),同比增加25B%: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649台(套),增加56.2%: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4万台,增加%:固体废物处理设备2.6万台(套),同比下降03%。2007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实施,环保机械有效需求稳定增长,环保机械产品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环保机械增长速度稳定在15%左右,其中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方面的环保机械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大量事实表明,我国的环保机械在近些年来需求率高度增长。由于我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提高,各行业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的树立,我国对环保机械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我国不得不加大环保机械研发进度和产品创新效率。近几年,我国环保机械的需求量的发展和产品的高度使用,使我国环保机械研发生产日趋成熟,达到新高。环保机械在我国的研发和高度利用,标准着我国环保工作达到一定水平,
3 环保机械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国的环保机械使用率大大提高,且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环保机械致力于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平和生态环境所不可缺少的。随着各行各业环保机械的应用,更加证明了我国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强烈决心。所以,在人人树立环保意识的今天,我国环保机械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前途更加平坦。下面介绍一下各行各业的环保机械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1)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装备:高效、低能耗、低材耗除尘设备:燃煤电厂趣临界机组电除尘器:燃煤电厂锅炉袋式除尘技术与装备:燃煤烟气脱硫、脱氦工艺技术与装备国产化: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2)水污染隐台技术与装备:污水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与装备;光氧化技术与装备;污水深度处理技术与装备:饮用水微污染技术与装备。
(3)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装备: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技术与设备;危险废物处理叟随喊套技术与设备:废旧电子产品资源化技术与设备。
(4)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与装备:低噪声产品设计技术;高噪声机械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与设备:道路交通隔声设计与隔声屏障。
(5)环境监测仪器: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研制: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仪器元器件微型化和多功能化:高精度、大量程、耐腐蚀、防爆等特殊要求:柔性制造与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6)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建立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设备产品体系和标准体系;大力发展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物产生、社会消费等环节所需要的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4结束语
环保机械的应用是我国环境保护重要措施之一。我国环境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已发生雾霾天气,预示着我国环境问题不容乐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不仅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还使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影响。环保机械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传统机械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使我国环保工作取得巨大进展。环保机械为我国的环保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更为广阔。为建立环保节约型社会,我国必须以科学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用科学技术手段保护环境,使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能力不断提高,对人们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参考文献
[1] 吴良芹.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9(01).
[2]陈泽封.发展环保机械创建中国环保100 亿集团[J].机电技术,2004 年.
[3] 刘羊.节能环保机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J].生态经济,2004.
在我校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党委围绕“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践载体,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审视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总结发展经验,把握发展规律,进一步开放视野、开拓思路、开阔胸襟,增强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信心和决心。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学院作为科学发展的典范,引起了和全国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宣传部精心组织并认真接待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二十余家大型媒体,专访刘吉臻校长,从不同角度对学校的典型经验进行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大助力。
(九)完成宣传部本部门的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方案
党委宣传部在 (五)进一步推进法制度宣传 (二)制定大学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
制定大学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并以大学文件的形式下发。通过制定大学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以便于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抓住核心、突出重点、加快步伐,在学校为打造具有xx特色的大学文化精品方面,实现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上的创新。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议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大学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进一步深化对大学文化主要内涵和建设方向的理解与阐释,同时组织好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加强和改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3.制定《xxxx大学校园环境规划方案》,按照科学管理的要求,合理规划和设计校园整体布局、建筑艺术风格、校园绿化美化和各种学校活动设施。
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载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同时,加强网络文明工程建设,倡导绿色网络,积极推进网络文明工程建设。
5.积极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理念,并使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形成促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6.把校史与学校理念结合起来,以理念和文化为纲,融合校史编写《图说xx》,以更加精练的文字表述学校的理念和文化,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宣传,并作为新生教育的主要教材之一。
(三)建立专题辅导报告会制度
自下学期开始,于开学之初制定出学期的专题辅导报告计划,每月组织一场高水平的报告会,让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能源xx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进一步把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规律。
三、进一步强化对国家能源xx、高等教育和学校发展的宣传力度
(一)加大对国家能源xx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的宣传力度
世界发展的趋势,使能源和环境问题备受全球关注。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以能源xx为特色的大学,我校广大师生员工对国家的能源战略、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将更为关心。不断学习和研究这方面的方针政策,有助于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热情,助于鼓励全校师生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有助于为广大师生更加爱校敬业进一步打牢思想基础。
(二)加大对高等教育发展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的宣传力度
当今世界,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培养的目标。为此,国家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实现教育思想和培养方式的创新,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人类的发展贡献力量。学校确立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战略,急需借鉴相关的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大力宣传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对学校把握发展方向,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突出学校发展趋势、发展重点以及科学发展实践的宣传
领导决策新思维
7月22日,河南省委召开常委会议,分析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研究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会上指出,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持续,持续好的发展趋势、好的发展态势、好的发展气势,是提升的持续、统筹的持续、为民的持续;下半年要坚持重在持续,以清醒求持续、以转变求持续、以运作求持续,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以清醒求持续】从国际上看,形势复杂多变,对我们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但总体发展环境和条件在趋紧。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这四道难题尚未根本解决,土地哪里来、减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价怎么办等问题又越来越突出,都迫切要求我们认真研究解决。实践证明,越是形势严峻,越是要保持清醒和忧患,越是要正视困难、应对挑战、化解风险、破解难题。始终保持清醒和忧患,就是要更多地看到困难和问题,积极主动研究如何克服困难、破解难题。突破风险才有机遇,破解难题才有出路。
【以转变求持续】领导方式的转变,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以思想观念的转变、方式方法的转变、工作作风的转变来促进领导方式的转变。要通过领导方式的转变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2010年以来,以媒体为主体、在全省范围内展开的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九论十八谈”活动,实质上也是一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学习教育活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规律、遵循规律,更加注重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扩大对外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更加注重提升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更加注重诚信和质量这两个立省大计,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所有这些,都与转变发展方式有关,都与转变领导方式有关。只有立足于转、加快转,才能有好的发展趋势,才能有更大的作为空间,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以运作求持续】运作就是研究如何做、如何做得更好,说到做到、说好做好,以持续的做来赢得持续、以持续的做来赢得提升、以持续的做来体现统筹、以持续的做来体现为民。运作实际上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是转变领导方式的实践,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实践。持续运作、有效运作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党面临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大危险”,令人警醒。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做,实实在在地做,确保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不应有的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前言
在我国,工业产品设计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工业产品设计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要求,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必须寻求工业产品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为我国工业产品带来新的面貌。
1.我国工业产品设计发展的现状
现代工业设计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行业,但它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它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随着现代工业设计的迅速发展,它已经成为联系技术与应用、企业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也让中国成为制造大国。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工业产品设计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传统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导致国内市场的产品外观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个性特征,部分产品质量不过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设计上过于追求实用性而忽视了对产品其他功能和效应的开发,特别是反映顾客的心理需求方面,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设置了技术壁垒、反倾销贸易惩罚等手段以限制中国贸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给国内的工业产品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目前我国企业的产品设计理念和方法过于陈旧,不少企业仍旧依靠批量化、低成本生产的生产模式来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现代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导致大量外观同质化的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步下滑。再加上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发展时期,为追求低投入、高产出,产品设计中也出现不少跟风知名品牌的现象,造成产品功能、外观等缺乏新意,质量问题更是无法保证。在当前工业产品设计行业中,同类产品设计大同小异、缺乏原创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与企业产品设计理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少企业的产品设计投入资金不足,缺乏长远规划,品牌意识薄弱。另外,在我国产品设计的维权制度和专利制度并不完善,据数据显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申请专利的企业也仅占1%,可见我国当前的工业产品设计依旧存在许多弊端,因此采用新的工业产品设计理念和方法也越来越迫切。
2、工业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在新的时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国外许多科技工作者也对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我国可以结合国外研究成果与自身的发展优势,创新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以提高工业产品设计的优越性。以下介绍了工业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几种主导发展趋势:
2.1在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指导下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协调一致、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指导下的工业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也需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因此,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环境因素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产品设计要求做到将污染和能源消耗降到最低,要求产品功效达到最高,并且根据这些要求提出了绿色设计的理念,同时绿色设计也成为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的研究方向。实际上,绿色设计的理念就是通过工业产品的设计来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保护自然之间关系,可见这种可持续的产品设计理念能够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未来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因此绿色设计的理念会发展成为日后工业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的主导方向。
2.2面向产品质量、成本或寿命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在这类设计法中主要包括三次设计法,即设计工作方面的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及容差设计三个层面,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提出了全性能优化设计法,这种设计方法主要侧重于对产品设计的性能方面的要求,同时期提出的还有功能优化设计法,所强调的是产品功能的优化,针对产品的寿命方面还提出了全生命周期优化设计法。上述这些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区别就在于产品的侧重点不同,优势也不同,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创新中,可以将它们的不同优势与特点集于一身,在产品设计中追求产品外观改造的同时不忽视产品性能的完善。
2.3面向产品广义质量或产品全部功能及性能的综合设计法
面向产品广义质量或产品全部功能及性能的综合设计法在日后的产品设计中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原因就在于综合设计法能够改变产品设计仅仅考虑产品质量、性能或造型某一方面带来的弊端,它能够将产品的广义质量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面向产品功能或性能的总体化方向发展,同时可以达到在较大的范围和程度上满足用户对产品各个方面的要求。可以说这种综合设计方法将产品设计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在内,比如以满足产品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功能优化设计,以提高产品结构性能为主要目标的动态优化设计,以提高产品工作性能为目标的智能优化设计以及以提高产品工艺性为目标的可视优化设计等,这些设计方法几乎囊括了产品的各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产品设计的综合设计法。另外这种设计方法将整体优化的理论带入其中,极大的促进了工业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进步。
3、 结语
通过上文对工业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的探究,可见要想提高中国工业产品设计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摆脱产品设计传统落后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开辟产品设计新思路。同时上文也提出了工业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日后产品设计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军宁;张菲菲;陈渭;谢友柏;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机械制造.2015(2):1-4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出现了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不断的增强,因此生态园林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化城市等方面的功能和效益也逐渐凸显出来,但有些城市片面追求“立竿见影”的生态效果,单纯顾及形式上的视觉冲击,在植物景观设计方面违背了科学发展规律,出现盲目跟风、急功近利等现象,也忽视了植物本身对环境是否适应、种类搭配是否合理的原则。事实上,植物不仅能创造丰富的园林空间结构和艺术效果,也可以发挥为人们提供遮阳避暑场所、有效调节小气候环境等人性化功能。
1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现状
植物是园林景观环境中唯一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要素,更是园林空间区别于其他空间艺术的根本。我国的园林自古以来在植物营造方面就有丰富的经验,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我国的古典园林主要受神仙思想、天人合一等哲学观念的影响,形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含蕴等特点,尤其是在植物空间的营造时,极其注重自然美。这些传统园林的精髓对于西方园林的发展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现代园林的规划发展和建设中也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
可是如今,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给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些城市为了追求片面的绿化效果,盲目地在形式上搞植物种植,随便选择品种,为了追求时尚,片面放大植物的观赏功能,完全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还有些城市的园林设计者并没有进行实地考察,也没有查询相关数据,就盲目引进高档次树种,这不仅耗费人力、财力,造成严重的浪费,也违背了树木的种植原则。另外,绝大多数城市的种植模式为大草坪式,这种单调的种植方式毫无新意可言,并且容易使人出现审美疲劳,不符合美学特征。
2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为了使现代园林景观空间良性循环,有效而科学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营建时应当遵循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
2.1正确的选择植物及其配置方式
园林植物空间的构成主要靠乔木和灌木以及其他草本植物为主。在进行配置时,要注意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相搭配。灵活地运用植物的组合方式,既可孤植又可对植、群植,合理地控制空间节奏,做到疏密有致,层次丰富。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林冠线和林缘线的变化,用植物来创造变化多端环境,以有效地引导游人的视线。植物既可以用来做主景,同时又要充分考虑与其他园林要素相搭配,设计时结合不同的主题、渲染不同的意境,让游人情景交融,条游赏兴趣。做到这些需要对各种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有深入的了解,综合运用植物的树形、色彩、质感以及香气进行配置。
园林的种植方式必须服从植物固有的发展规律,合理配置树种,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和观赏性,此外还应该注重植物的生态效益。
2.2 整体性与功能多样性的统一
植物的种植不得违背现代园林景观的大背景,必须立足于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首先要将整个景观的布局当作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来进行种植设计,从横纵向两方面考虑,既给人视觉享受,又给人嗅觉、听觉等各方面的立体感受,园林空间应当尽力做到高低有致、前后错落,有一定的起伏变化,不得过于单一。同时,要满足园林的经济效益,可以在设计上多使用对土壤要求不高,容易生长的经济类植物,通过复杂的设计,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当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植物种植的新思路、新途径,经济的发展使得现代化建筑有着宽敞的空间、畅通的空气、稳定的温度,并且拥有了优良环保的灌溉方式,这些都为植物的生长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这就使得植物景观的发展朝着良性的方向进步。并且我国园林自古就拥有其独特的古典的设计方式,这种设计方式凸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如今园林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照条件,因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经验进行合理的搭配和应用。
3.3 加强政府的合理管理
在园林发展过程中,政府始终占据主导位置,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营建从头至尾都离不开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政府必须要建立相关机法律制度、设立相应的机构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护绿色环境,并对人工绿化进行后期维护;同时,应当建立相关数据库,将与环境相关的信息收集到数据库中,更好地掌握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从而研究出解决方案。另外,有必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好居民自治,可以通过举办相关活动的方式,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城市绿化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中来,还可以成立相关的志愿者组织,嘉奖有奉献的群众,促进良好环境氛围的形成。
3 结语
总之,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项极其复杂但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考虑到园林植物的真正功能和内涵要求,作为设计者,要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拓开植物发展空间,真正的设计出有助于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方案。作为政府,要构建绿色管理体系,这也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存在地域差异,并且我国的园林建设正在发展阶段,并未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绿色政府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地摸索和发展之中,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我国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一定会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会太西方企业绿色管理的外在诱因[J]生态经济,2007(5)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从科技环境上看,由于高新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运用,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已经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生产作业过程的高技术含量必然会引起经营管理手段的高技术含量,从而引起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程式与输出方式的高技术含量,这样,就必然会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技术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作为对会计实践活动进行全面研究的会计科学,如果不考虑会计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就会使通过研究所形成的会计理论缺乏对会计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和价值。由此可见,因经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21世纪会计管理实践内容与程式上的变动,必然会成为推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完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笔者认为,根据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现状,21世纪的基本发展目标应当是:规范会计科学的理论层次与结构,加速会计科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完善相关会计科学的内容,拓展会计科学的研究领域,从而构成一个完整且具有结构合理、内容严密、优势互补等特征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计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应当由会计理论科学。会计方法科学、会计管理科学、会计研究科学和会计科学等五个基本部分所构成。在此基本要求下,会计科学的学科体系内部应当按照其学科特点组合成合理的学科群落,可以考虑将会计科学划分为核心层学科、紧密层学科、松散层学科、边缘层学科和渗透层学科五个级次;或者称之为主体性学科、支柱性学科、基础性学科、支撑性学科四个系列,逐步形成一个多层级的宝塔式、网状型结构,使其发展能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态势,从而丰富会计科学学科家族的成员构成,以让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的中国经济科学体系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纵极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在21世纪,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这种学科之间的分化与综合现象将会日益突出,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都将会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之间形成一种联系与溶合关系,会计科学的发展也就必将会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因此,在引进、借鉴、消化、吸收、创新的基本方针之下,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从而使会计科学在学科内容上注重对其他学科的兼容与吸收,不断地从横向和纵向上拓展其研究范围,不断地注重理论创新以构成新的分支学科。以此认识为基础,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观念上应当予以必要的转变:一是不能就会计而研究会计,要注意跳出会计的框框来研究会计科学问题;二是以多种学科作为其研究基础,即在传统会计科学的基础之上,注意其与数学、相关经济学及其他学科的结合,注重不同学科内容研究上的交叉与溶合;三是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嫁接、改造、引进与创新,合理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研究成果,以减少重复劳动;四是注意会计领域里的新学科、新问题、新领域的前瞻性研究;五是应当在兼收并蓄的基本要求下,注重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与国家化特征;六是在会计科学的学科方位上,应当正确和恰当地将其予以合理定位,以便使会计科学的研究内容与纵横拓展的要求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的不应有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目前,中国的会计科学发展不能满足于抽象的理论阐述,应当用务实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与整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以实证性的资料为基础,以数量分析的结果为依据,去描述经济活动变化的,去阐明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去说明经营方针的调整以及经营活动结果的演变。从而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与其经济利益相关的经营活动发展趋势与规律有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识,以有助于其经济决策的正确形成,并以此结果来丰富会计科学的内容。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应当承认,在会计研究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诸如资本市场的运行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度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必须要建立一定的定量分析模型和大量使用定量分析手段。但对于目前日趋复杂的企业经营活动规律的揭示及其所受会计环境变化影响程度的揭示,以及对会计政策调整方位的全面分析,实证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更不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缺乏定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全面地、科学地阐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目前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有部分学者认为,只有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设计和精确数学分析的方法,只有大量运用实证分析的会计研究方法,只有全面研究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信息披露与质量,才意味着中国的会计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才是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方向,这一看法不仅失之偏颇,而且反映在思维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而上学特征,不利于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的发展、创新与完善。所以,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方式上,我们应当从中国的会计环境出发,积极地汲取20世纪中后期西方会计科学发展上广泛运用数量分析方法所取得的先进经验和已有成果,但是不能全面照搬,盲目地追求用实证性的数量分析方法来全面取代规范化的定性理论分析方法。
五、道路: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图分类号]F42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100-02
随着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科研领域的扩大,水利建设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出现了一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新学科。这些学科包括:水利工程管理学科、水利经济学、环境水利经济科学、水利测量学科等。水利经济科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较大的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都要求有《技术经济报告》,主要引用苏联的经济分析方法。按照抵偿年限法来判断工程项目的合理性。1958年以后,水利经济工作停滞不前,1979年后,水利经济工作渐受重视。1980年在湖北丹江口召开了全国水库综合利用技术经济座谈会。同时,水利经济研究会成立。水利经济科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近年来,我国的水利经济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水利经济科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得以大大拓宽,通过采用和发展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技术,若干分支学科取得了不少创新性和有发展前景的成果。例如对基于人类活动影响的水循环理论;水旱灾害的管理与调控;水沙输移与水环境保护;农业高效用水;涉及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一系列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等,均有不少创新和重要成果,并为我国重大相关规划、管理及水电工程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但还应当认识到,我国的水利经济科学在一些领域相对于国外学科发展前沿仍存在一定差距,亟待赶上。
1水利经济的内涵
经济原本是一个泛指的概念,这个概念系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的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树立起来的基础。经济又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称,并由其派生至分指的有关部门经济,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水利经济、电力经济等。水利经济是在国民经济中占基础地位的一种行业经济,它是在水资源的勘探、保护、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以及在水旱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各种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由水利基础产业和水利基础设施两个连体的孪生主体构成的行业经济。水利经济从其具体的实体门类组成看,它又是以水利工程为主体的经济,当然它还包括着围绕兴办水利工程而形成的水文水资源勘测、水利勘测、水利设计、水资产、技术或人力兴办的非水综合经营等各种实体经济,这些实体经济组成了水利经济的总和。
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换,使水利经济中的主体经济水利工程经济的内涵,也起了观念性的变化。使原来只讲投入,不讲回收;只谈宏观经济效益,不谈微观的水管单位延续和生存条件;只认为水利是基础设施公益工程,不承认水利是基础产业生产经营行为;只认为水利是国家财政预算中支出(即是国家的财政负担)部分,忽略了水利能为国家财政创造收入(即直接创造利润的能力)部分的观点,有了根本转变。
2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国内外比较
2.1位于世界发展前列的研究领域
我国在水文预测预报和分析计算技术、水资源评价及其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大型水利水电枢纽的设计理论与主要施工技术、泥沙运动的基础理论与河道整治的关键技术、农田节水技术等已位于世界发展前列。
2.2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的若干差距
综合对比分析,我国水利经济科学的各分支学科发展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创新型成果较少,一些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亟待解决,大量先进实用技术亟待普及与推广。具体表现如:①水力学:复杂条件下的消能技术和掺气减蚀技术、考虑各种污染物在复杂水动力条件下的输移扩散规律的研究和模拟技术、长距离调水工程中的水力控制仿真技术等还比较薄弱。②水文与水资源:水文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估算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较薄弱。③水环境与水生态:生态修复尚处于示范阶段;对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控制缺乏有效手段。④水、旱灾害管理与先进国家相比,相关基础研究薄弱;水、旱灾害管理技术方法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国内水旱灾害管理社会化体系构建进展缓慢。⑤河流泥沙:将流域和河流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加以研究和管理的理念起步较晚。⑥水工程建设:新坝型、新型结构及动静力分析理论方法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岩土工程的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⑦农村水利:在节水灌溉设备研发、劣质水资源化利用、精准灌溉、农业水环境和水生态、农村饮用水安全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落后。⑧水利管理与信息技术: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尚未形成;水利信息学科总体发展、在线分析、信息资源集成与综合开发利用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明显差距。
3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
3.1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及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社会发展对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类自然资源不断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水资源紧缺,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部分地区将面临水资源危机,中国的缺水局面也将更加严峻。全球将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以及森林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严峻的工业污染、有毒废弃物排放、酸雨、海洋污染、生物种群多样化消失等问题,为积极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更加综合发展的新阶段。
(1)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2)更加重视对宏观问题的探索,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研究水的迁移、演变规律。将河流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流动的及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生态系统加以研究,并研究在自然力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河流的水循环和生物群落的演替及水资源的再生性机理。
(3)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新的边缘学科的产生,将是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水利经济科学研究将进一步加强与经济、社会科学的交叉,以及科学与技术的融合。
(4)基于水利与生态、经济、社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许多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的解决,特别是与流域有关的问题,如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流域水污染的综合防治、流域梯级水库的优化运行调度等,除了依靠水利科技进步与创新外,还亟待加强相关政策、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研究。
(5)在水利经济科学涉及的各个领域,全面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力促进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
3.2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关注点和研究重点
水利经济科学已为三峡、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全国防洪规划、全国水资源规划等重大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后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国水电基地建设和全国新一轮的流域规划编制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继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水利经济科学的建设与发展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把握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的利用,加速和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力度,大力提高科技成果在水利发展中的贡献率和在重大决策中的影响力,力争在水循环与伴生过程模拟、水安全保障、节水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资源配置与调度、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工程安全及管理等领域实现科技新突破,为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与环境用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1)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与方法的关系。根据水利经济科学的特点和战略需求,在发展方向研究上应注重问题导向,避免局限于对具体方法的研究。
(2)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进一步研究水利经济科学的内涵、体系和发展战略。要建立学科发展研究的长效机制,将学科建设与科研计划、院校教材更新及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3)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如与气象等学科进行持续的联合,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数量及时空分布的影响、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和台风频率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的影响等重大基础性课题研究。
(4)大力加强前沿科学和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研究的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和加强相关的国家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促进水利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5)加强先进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着力推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现代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6)从体制和机制的层面上,研究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的相关问题,提高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学科间交叉融合和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7)强化人才培养,整合水利经济科学的人力资源,着力培养重点科技攻关团队,加强科技人员学风建设与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广泛深入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江鹏.领导 学习经济 发展水利——金明主政湖南[J].新湘评论,2009(2).
[2]王孝忠.湖南水利建设现状和发展前瞻[J].中国水利,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