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30 11:11: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慧课堂授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回眸语文教学,我的感受是:享受语文,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生命的“情弦”;享受语文,才能让语文教学绿意盎然,实现语文教学的诗意回归!
每当我们大人驻足于大商场而流连忘返时,跟随我们而去的小孩却一个劲地吵着要离开。当我们蹲下来才发现:在他们的眼里所见的都是大人的身影,哪里有什么“美丽的风景”?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在讲台上高高站着的老师,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已有的生活经历滔滔不绝地给学生一味地讲授时,可曾想过“蹲下来拾起童心”?站在和学生一样的高度去思考他们的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感受他们的感受,快乐他们的快乐,让课堂由老师“一厢情愿”地苦心经营,变成师生“两情相悦”的动感地带。
老师蹲下来拾起童心,不仅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尊重欣赏和宽容学生,也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是师生间对话的课堂。
二、激扬生命,享受智慧课堂的动力
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渴求主动发展的生命体。课堂中学生的“动”,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例如,我在教学《生命桥》时,有这样的一个案例:
师:“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羚羊们面临着来顶之灾。它们怎么办呢?是束手就擒,还是绝路求生?
生:绝路求生。
师:他们是怎样绝路求生的?
生:先分成两队,然后一只老羚羊带头试跳,最后一队队学着跳。
师:这种做法高明在哪里?
生:“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临危不乱,井然有序。如果大家争先恐后,肯定会影响飞跃,就会贻误时机,就会被活捉。
师:即使铁石心肠也会为之动容,放下猎枪,这正是羚羊们的高明之处。
这种探究,是多么富有智慧的挑战呀!
三、精彩纷呈,享受智慧课堂的活力
意大利诗人洛利斯·马拉古兹的《不,一百种在那里》:“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小学语文课本是许多文学家们大浪淘沙、艺海拾贝的结晶,有着无限的艺术魅力。只要我们给提供学生一个个智慧学习的平台,得到的将是一个接一个的惊喜。
例如,我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这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孩子们,请自由交流你们的阅读感受,老师愿意聆听你们的声音!
生1:“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这个比喻有颜色、有形状、有动作,令人耳目一新。
生2:“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读了这句话,我很受启发,同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同一个班级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学生。
师:请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然后在下面划个破折号,再写上你的姓名。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这就是于庆红同学的格言。
生3:“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大大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人死了就像冬天的叶子一样飘落了……
(一阵热烈的掌声)。
生4:由“回归大树地下的根”,我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泥土更护‘树’”。
师:为什么会想到这句话?
生4:因为我曾经背诵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的一个朋友从北京香山上采摘的!
生4:(双手接过红叶,连声说)谢谢!谢谢!
生5:“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这句话,我明白了,家把爸爸、妈妈和我结为一个整体,爸爸、妈妈和我在家里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了,这叫活读书!掌声鼓励!
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意味着还孩子思维的自由,还孩子表达的自由,还孩子心灵的自由;意味着对孩子想像的放飞,对孩子个性的认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四、链接生活,享受智慧课堂的张力
正如《新课标》中所指出的那样:“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育脱离社会生活,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教学就失却了土壤,丧失了生命力。
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学校长廊上的紫藤花开了。习作课前,我让学生先站在教学楼前观赏。大家忍不住惊叹:“真漂亮!”“就像紫色的云飘浮在校园里。”他们走下楼去,有的轻轻地捧起花瓣,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有的低下头,使劲儿地嗅着;还有的则静静地驻足欣赏。有的说:“老师,我现在知道了什么叫‘竞相开放’。”有的说:“它们开得这样热烈,一定是在比美吧,我看用‘争奇斗艳’合适!”……
学生的语言是鲜活的,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用最生动的表达将生活和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语文课程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课程。如果说知识是豆浆,那么智慧便是卤水,有了它的点化,知识才能凝结成思想的豆腐。让我们用智慧和汗水来实现语文课堂的诗意畅想,享受语文!
参考文献:
当微时代融入我们的生活,每一位语文教师为自己的学科改革绞尽脑汁时,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一句与成功有关的名言:W=X+Y+Z。其中W代表成功,X代表科学的方法,Y代表不懈的努力,Z代表少说空话。可见,成功的教育改革是离不开科学的教育方法的,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我借助参加翻转课堂课题研究的机会,浅谈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翻转课堂来构建语文智慧课堂。
一、利用信息技术,关注翻转课堂对构建语文智慧课堂的重要意义
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却以其实用性和高效性引起了整个教育界的关注。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制作微视频,学生在课外或家中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和我们一直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质上是相同的,只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听讲做笔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实,如果课内的知识在课外都能很好的掌握,那么课内的时间我们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拓展,通过各种活动来巩固知识。在学习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以把文言文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微视频的形式传给学生,学生在家就可以学习,那么在课上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扮演外交家的角色,代表处于危难中的国家前去敌方的内部瓦解敌人的力量,最后教师再总结烛之武的形象。这种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真正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抓住语文课堂翻转的切入点,从而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智慧课堂
翻转课堂几乎适用于所有学科,但语文是个例外。在国外,从2011年开始,翻转课堂几乎集中在理科,文科开展得很少,而语文是少之又少,这可能与文理科的知识结构特点有关。理科类学科的知识点明确,只需要把一道题、一个实验、一个概念讲清楚弄明白就可以了,而文科如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都是综合性较强的,各科知识相互交叉,备一堂课往往牵扯较多学科知识,所以翻转起课堂来难度较大。语文是文科中翻转课堂难度最大的一科,因为语文知识虽然也有板块,但是十分宽泛,而且根据新课标规定,语文的课堂目标是立体的、三维的、多元化的,是三维目标的整合,是一个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整体。因此,语文课堂强调的应该是以活动为载体,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突出过程的一种体验,重在方法的掌握,从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语文学科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要求是一个片段教学视频无法完成的,那么是不是说语文学科就真的无法翻转了呢?这么先进的教学理念语文课没法用实在太可惜。其实不是的,只要我们能具体分割好教学目标,语文也能和理科一样,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基于此,我们可以运用语文学科“三权分立”的方法,把语文课分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一是作文;二是现代文,包括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三是基础知识,包括文言文阅读。只要教师脑中有宏观知识框架概念,把语文学科按照内容分割成几大块,那么语文的知识点也就明确了,也就可以进行翻转,从而使课堂高效和谐起来。
三、利用信息技术,掌握语文课堂翻转的措施,从而打造出真正的语文智慧课堂
1.利用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的微视频可以设计以下几个内容:知识点的讲解(可包括文言文知识点和现代汉语语法)、精品朗读、背景介绍、名家解读。尤其是高质量的朗读,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渲染气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意境中,从而读懂文本。在翻转课堂的研究过程中,我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在讲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分析之前,我制作了两个视频,一个是关于实词分析的微视频,另一个是关于虚词分析的微视频,主要讲解了六大实词和六大虚词的定义和语法特点,让学生对组成句子成分的元素先有一个系统的认知,然后再在课堂上讲解句子成分。由于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我大多利用课外时间把学生集中在电脑实验室看微课视频或周末发到班级群里,让学生在家里看。这样,学生因为对词类有了了解,讲起句子成分来也就容易多了。
2.增设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高考展开的,几乎没有教学上的互动和交流,这往往使课堂气氛沉闷,使一些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利用翻转课堂,我们把课上重要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然后传到网络上或班级QQ群、微信群,让学生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回到课堂上,我们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与学习相关的各种活动。在教学《雷雨》的时候,我把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的介绍制作成视频,传到班级的QQ群里,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回到课堂上,我抓住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的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于是,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感觉那一节课上得好像是一堂话剧课。我觉得这既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又完成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使整个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学生主体作用真正得到了体现。
3.运用任务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教学是近年来出现的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形式之一。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制定相应的任务计划,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鸿门宴》时,就采用了任务教学的形式。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进行预习任务的安排。A组学生专门预习本课的重要文言字词;B组学生参照翻译书,组织文章的故事情节,以话剧的形式将文章的内容表达出来;C组学生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由学生来上这一课,他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的任务安排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预习效率,使他们能深入了解课文的知识点,这对学生有很大帮助,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智慧课堂
通过构建翻转课堂,出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一是学生的变化。通过任务教学,学生有了《自主学习任务单》,预习任务更加明确了,各种各样的预习形式激发了学生预习课文的兴趣。微课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放松而少干扰的环境下学习,注意力比较集中,容易吸收重要的知识点。二是教师职能的变化。翻转课堂使教师的职能由教学的呈现者变为学生学习的“陪练”。因为翻转课堂主要任务是教学生怎么学和如何学,并最后演变成一种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中,完成对每个学生的指导。三是课后作业形式的变化。传统课堂的作业都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完成后上交,教师批改后评讲。在翻转课堂中,作业不再是统一的,学生可以有主次、有区别地完成作业,对一些不懂的习题可以深入探讨,对一些掌握比较好的知识点可以跳过不做。
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从崭新的角度对整个教育模式进行翻转,让教师运用一种合适的教学方式启迪学生的智慧,改变高中语文课堂的沉闷气氛,让整个课堂充满智慧。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要站在翻转课堂的新起点上,不断学习,利用好微课这一形式,让语文课堂因翻转而充满智慧。
参考文献:
[1]高继红.长文短教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62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种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可见动手操作活动是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数的产生和发展,文字的出现和演变,也都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中亲身经历完整的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会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成为一个智慧的人。
在数学课堂中笔者十分注重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整个探究课堂充满智慧。下面就来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和想法。
1 动手操作活动是学生经历的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在教人教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例3时,为了帮助学生探索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弄清算理。笔者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让每人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第一张纸,把它看成一面墙,先折出一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
5],再折出[1
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小组讨论交流:怎样折出[1
5]的[1
4],折好后展开,可见[1
5]的[1
4]就是[ 1
20]。对不对呢?再让学生拿出第二张纸,涂一涂,进行验证。学生分组涂完后,交流是怎样涂的。小组代表汇报:“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一份,再把[1
5]平均分成4份涂出一份。同时也就把这面墙平均分成了2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1
20]。算式表达为:[[1
5]×[1
4]=[ 1
20]]。猜想一下[ 1
20]是怎样得到的?(生猜想:分子乘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乘分母的积做分母。)用式子表示:[1
5]×[1
4]=[1×1
5×4]=[ 1
20]。在求[3
4]小时粉刷了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时,再次让学生涂一涂,涂出[1
5]的[3
4]是多少?然后讨论交流涂法,验证计算方法。算式表示为:[1
5]×[3
4]=[1×3
5×4]=[ 3
20]。这节课,引导学生先折一折,再涂一涂,在操作中猜想,验证,交流总结出了计算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动手操作”对具体形象予以内化和强化
教“5以内数减法”时,出示情景图(5个同学浇花,走了两个同学。)从两幅图中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根据两副图的意思提一个数学问题?(生回答: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几个?)这时笔者抓住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提出:小朋友能不能用小棒代替小朋友,将这一过程摆一摆呢?生开始摆小棒,先摆5根然后拿去2根还剩3根,并让学生说说摆的过程。接着提问谁能用算式表示?生说出:5-2=3。在生活中5-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还可以表示:有5个香蕉,吃掉2个,还剩3个。有5只小鸟,飞走了2只,还剩3只。)这样从具体形象的实例开始,借助摆小棒予以内化和强化,完成了自主建构减法的数学建模――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象又回到具体形象。
3 动手操作,学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
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观看课件中展现的长方体。然后设计了做“长方体”的操作环节,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长方形纸板(6块,每两块完全相同),萝卜,三组颜色不同且每组4根长、短一样的木棒,接口,小刀,透明胶带。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用这些材料做出长方体。比一比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A组汇报:用六个长方形纸板围成一个长方体,我们在拼的过程中发现只有把每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板相对,才能围成一个长方体。B.我们用萝卜切出两个长方体,切第一个时,六刀切成后,又修了修。切第二个时,就六刀切出还比较像。C.我们组用小棒插了一个长方体。开始,我们没考虑到相对的4根小棒要一样长,每相对的4根小棒有长有短结果没能插成长方体。后来又调整成每4根一样长的小棒相对插,这样用了8个接口,12根小棒就插成了长方体。交流完,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怎样做成长方体的,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观感知,在操作中观察、模仿、探究,把实物、模型、表象三者联系在一起,进而发现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在操作和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碰撞,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在指导学生由外而内的操作探索中,注意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口头交流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操作中感知、思考,在交流中抽象、概括,把学生的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让小学数学课堂绽放出智慧的花朵。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学科学出版社.
一、内涵廓清
当下,教育正在实现由传授知识向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重大转变。落实到课堂上,就是要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变。“限时讲授”看起来只是表象,但在这种行为层面的背后凸显的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观。
1.“限时讲授”是一种认可
“限时讲授”是对教师“有效讲授”的认可。“限时讲授”并不是限制教师不讲,而是要求教师精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自己学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教师的精讲要做到“显其要处隐其全”,“精讲”要讲在重点处、讲在难点处、讲在疑点处,而不是面面俱到。教师的“精讲”,要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要倡导学生的探索精神,变“难学”为“易学”;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要疏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促使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变“死学”为“活学”;要适时辅导层次不同的学生,做到因人施教,变“少数学”为“全体学”;要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解开学生的心灵之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简言之,讲授本身不是坏事。特别是近一、两年关于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讨论,课程标准中都明确了讲授的应有地位。当然,同样是讲授,关键是要看怎么讲,讲了什么,为何而讲,讲到什么深度、程度等等。因此,切不可在理解、贯彻“限时讲授”这样一个比较开放又极具内涵的主张时,变得庸俗化和简单化。
2.“限时讲授”是一种转身
“限时讲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勇敢地退,适时地进”。“限时讲授”就是指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尤其是讲授的时间)不要太多,要适当“限制”。换一个角度说,就是要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的让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这是当前教学中秉持坚定的儿童立场的一个重要表现。
“限时讲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对传统教师观的颠覆,它需要教师从讲台走下来,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要跟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一起共建平等、民主、安全的适合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审视: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课堂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诚如夸美纽斯所言:“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这一过程是痛苦的,但我们必须经历,只有经历,才会转变。
3.“限时讲授”是一种尊重
“限时讲授”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生本课堂提倡“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限时讲授”正是基于此点提出的: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这就要求以儿童为本位,指向儿童个体的全面发展,课堂上力求做到“三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机会,给学生表达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于学生,从而解放学生,挖掘潜能,让他们从幕后走向台前,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获得生命的成长。
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体验与感悟教学之旅:以儿童的思维去思考,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眼光去质疑。学生理解处,绝不絮絮叨叨,纠缠不休;学生疑难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卡壳处,层层剥笋,深入浅出……只有立足学生的视角,发现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教学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形成师生互动、心心相印的课堂境界。
二、意义追问
张华教授认为,如果不打破教师的主导,就绝不可能有所谓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构成的,由于课堂教学总时间是确定的,所以,教师讲授的时间越多,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就越少。实施“限时讲授”,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多了,他们才有了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创造新知识的可能性。“限时讲授”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以量的控制实现教学理念的变革。
1.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有时间。”“限时讲授”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充分讲述提供了可能,是“让学”的重要保障,不仅很有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管不住老师的嘴,就迈不开“自由”的腿。尽管“限时讲授”带有很多的形式特征,但客观上,老师讲的时间控制了,课堂活动或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多了出来。
“限时讲授”有效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驱动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前布置学生有效先学,让学生主动储备好知识,构建好支架,有备而来,有东西交流,从而对课堂充满期待;课堂上根据分层学习目标引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能力强的学生充当“小教师”“小师傅”,能力弱的学生身边随时都有“好帮手”,每一位学生都在想方设法达成自身的或所在学习小组的学习目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才会被他们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2.教师教学更加简约高效
“限时讲授”控制了教师课堂上的讲授时间,促使教师课前必须精心备课,将教学目标按学生能力层次进行分解,从而弄清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清讲透全班学生都不会的新知识,点化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联系,对新知识做必要的拓展和升华,指导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有效,进行实时必要的过程评价。
实现“限时讲授”,教师就必须做足“课前功”,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精心打磨教学设计,精挑细选课堂练习,精细斟酌教学言语;做好“课中功”,留意课堂中不同学生间的差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指导小组成员间展开充分交流,学会表达、归纳、整合,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做深“课后功”,反思课堂的得失成败,从多角度观照课堂及课堂间师生的双边活动,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与教训,让下一节课站在前一节课的肩膀上眺望。
3.课堂呈现更加生机盎然
调研听课时,我们发现教师灌输式、机械训练式教学仍充斥着当下不少的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课堂缺乏生机。这样的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教师累,学生厌,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每堂课都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愉快的生命历程,“限时讲授”为生机盎然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它把教师从喋喋不休的讲授中解脱出来,尽最大可能地把时空让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成长的需求。整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之下,学未知之识,议疑惑之处,享经验之石,师生其乐融融。其间,学生的潜能与禀赋得以发挥,教师的智慧与才能得以展示,课堂充满乐趣与活力,成为师生共赢共生的最依恋的精神栖息之地。
三、实践建议
“限时讲授”看起来只是对教师讲授时间的限制,但必须将之放到整个教学的大背景中来考虑。比如,教师让出来的时间学生怎么来“填空”?是增加课前的学习(包含预习、调查、实验等),生发出更多的可以开展对话和交流的问题呢,还是在课堂之中,让他们多操作、探究、发现呢?这就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程式。比如,教师要“退二线”,如何来引导学生“冲在一线”?这就需要好好“布局”,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自信,引导他们掌握课堂交流和交往的技巧,这就涉及到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比如,低中高年级、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差异,如何找到打开每扇大门的不同钥匙?这就需要老师在“限时讲授”的大框架下寻求多样性和统一性,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此外,“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优质、高效的课堂,真正的好课,在根本上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学科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否则,只能在浅层次上徘徊,甚至于陷入形式主义的泥坑。
如何实现“限时讲授”呢?
1.提倡学生对核心问题的试探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自己对于知识的朴素理解,有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因此,让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核心问题进行尝试和探索也就成为可能。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进行溯源式解读、对比式解读、串联式解读,进而深刻领悟教材中隐藏的知识、方法以及思想;其次,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逻辑起点,化教材为学材,化“冰冷美丽”为“火热思考”,科学设置统领课堂的核心问题,进而设计成研究单;最后,引导学生先学,不是让学生刻板写下知识的结论,而是灵动表征知识的形成,尝试经历知识的再创造。学生的有效先学,使得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的“限时讲授”成为可能。
2.重视教师对适度先学的诊断
学生的适度先学,充分暴露了自己的思维过程,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供了依据。因此,教师要及时诊断学生的研究单,看看学生现在“在哪里”与究竟“到哪里去”之间还有多少距离,通过怎样的方式走过这段距离。看看哪些学生已经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哪些学生还需要追问厘清与示范点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错误,提炼归拢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使得自己的教确实因为需要而教。根据研究单,教师要发现并优化学生独特的想法、灵动的创意,使得课堂交流时“高手”不至于被平庸湮没,让自己的教充满张力。通过对研究单的诊断,教师准确把握学情,也为“学生会的教师坚决不讲,学生通过努力能学会的教师坚决不讲”提供了佐证,进而为教师的“限时讲授”提供了有力支撑。
3.引导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分享
教学本应是以尊重为前提,以交流为手段,以师生共同成长为目的的交往实践活动。“限时讲授”是以限制教师讲授的时间换取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把以教师“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变为以学生“学”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形式多样的“动”中,更要侧重较高层次的脑“动”,让“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中去。除了学生各自独立的活动外,还要有师生互动,尤其要有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互相倾听,互相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让思维在碰撞中迸发,让情感在交流中升华,让课堂在互动中激活,形成课堂上的“教师”不再是一个、而是一群的多样化格局,从而达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的自主学习的美妙境界。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18-01
新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的分层会诊教学,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乐学乐教”,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课堂因自然生成而具有生命力。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现将分层会诊教学之新授课课堂教学流程总结如下。
一、高中学段新授课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高中学段新授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七个教学环节。
(一)学案导学,自主探究;
(二)目标展示,衔接高考;
(三)预习反馈,引领课堂;
(四)自主探究,合作提升;
(五)展示点评,质疑拓展;
(六)反馈检测,总结提升;
(七)教学反思,检查落实。
二、高效实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七个教学环节
(一)学案导学,自主探究。
此环节是在课前完成。
1.学生的任务及要求。
以导学案为载体自主学习,发挥导学案“导学、导思、导练”的作用,自主学习,用黑色笔或者蓝色笔勾画、标注重要知识点,用红色笔勾画、标识疑惑之处。
2.教师的任务及要求。
(1)教师集智备课,编制导学案。备课组教师全员参与集智备课,轮流主备、集体讨论,主备者整理出导学案修订稿。备课组教师二次集智备课,确定导学案终稿,明确不同班级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程度。(2)提前发放、规定时间回收和批改导学案,修正教学的深度、广度和拓展度。充分发挥班级小组评价考核机制的作用,强化学生高质量完成导学案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科班长、小组长的作用,全批全改导学案,明确导学案完成情况和知识点掌握情况,掌握学情。教师根据导学案完成情况,以学定教,确定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和拓展度,修改课件、教学设计。(3)教师培训学科班长、小组长,把控课堂。明确本节课预期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及注意事项;明确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具体到某一单元某一课某一框题,甚至具体到某一页某一自然段;明确课堂自主探究、合作提升、展示点评、质疑拓展、反馈检测、总结提升等环节的预期目标及要求;明确学科班长、小组长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的职责和作用。
(二)目标展示,衔接高考;
(三)预习反馈,引领课堂;
(四)自主探究,合作提升;
这三个教学环节在课中进行,课堂教学要求如下:
1.基本要求。遵照“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乐学乐教”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诠释学习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2.教师的任务及要求。(1)教师展示、诠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以课内探究案为载体,教师组织、引领学生根据探究点展开小组内合作探究。(2)教师展示本节课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包括完成情况以及知识点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展示特优生和优秀生名单;教师给出导学案预习案的参考答案,明确易错点和重难点。(3)教师全面掌控合作探究环节,参与各个小组间讨论探究,与学生讨论探究形成互动,适时点拨。
3.学生的任务及要求。(1)学生根据导学案探究点以及预习中的疑惑点,学习小组成员间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初步形成探究成果。(2)小组长全面负责本小组合作探究环节。
小组内AA、BB、CC层内、分层、组内讨论探究,明确讨论探究任务、预期目标、过程控制,把合作探究后仍没有解决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小组长做到组织和控制,做好小组分工,确保组内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并达成相对应目标。如:C1展示导学案探究成果,B2准备点评,A1准备质疑、拓展,A2教B1,B2教C1、C2等。
(五)展示点评,质疑拓展
此环节在课中完成,课堂教学要求如下:
1.学生的任务及要求。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将合作探究初步成果通过板书或口头等形式展示于全体学生,学生对展示成果进行点评、质疑,在教师的引领下对知识点进行拓展、总结、提升。
2.教师的任务及要求。
(1)明确规范展示要求:明确规范展示要求,如:书写认真规范、思路清晰、语言流利、解题过程要符合学科解题规范要求等;明确展示后总结、拓展、总结归纳以及要注意的问题;明确脱稿展示的注意事项和讲解技巧。
(2)明确点评流程:点评思路和方法,梳理解题过程,针对点评问题进行拓展,针对点评内容做出知识性评价以及整体考核评价。
(3)明确质疑拓展环节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展示、点评、拓展同学的答案多问几个为什么,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拓展、总结和提升,通过质疑拓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4)提升非智力因素:教师要做到教态自然大方、面带微笑、声音宏亮、课堂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流利、得体,热情诚恳,富有感染力,吸引、带动全体学生激情投入。
(六)反馈检测,总结提升
此环节是在课中完成,课堂教学要求如下:
1.学生的任务及要求。
(1)依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反馈检测案,清理过关,达标检测。
(2)自主总结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知识框架、知识体系,画出知识框架图。
(3)学生静心总结归纳,总结学科、知识点考查方式的最一般规律,反刍消化。
2.教师的任务及要求
(1)组织教学反馈、检测,做好课堂激励评价。
(2)引领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提升,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课堂教学效果。
(3)根据学情,分层次布置课外作业。
(七)教学反思,检查落实
此教学环节是在课后完成,教学要求如下:
1.教师的任务及要求
(1)二次集智备课
备课组教师坚持课前、课后两碰头,课后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反思组织教学过程,对处理课堂疑难问题、解答新生成性问题、解决课堂突发事件等问题谈心得体会。
(2)坚持写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哪些环节处理较好、哪些环节或知识点处理不到位、成功的经验在哪里、失败的教训是什么、怎样扬长避短,再上这节课我会怎么做等。
(3)培训学科班长、小组长
课后培训学科班长、小组长,表扬、肯定课堂教学中达到预期目标的教学环节,总结、提升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环节。
(4)检查落实
一、中职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中职生使用智能手机现状分析总结如下:
1.通过调查,100%的中职生使用手机,其中高达95%的学生使用的是智能手机。
2.在被调查中职生中,只有18%的学生在手机用途中选择与父母通话,82%的学生选择手机使用用途多样,依次是QQ、微信聊天,玩游戏,自拍、听歌,看电影,看小说,浏览信息,查阅资料。
3.在手机使用时间段的调查中,有48%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只在课余时间使用手机,而52%的被调查学生则表示在课余时间和课堂时间均使用过手机。住校学生则78%的被调查者表示晚休熄灯后仍然会使用手机。
4.在“什么情况下会在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这一调查中,有32%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课堂教学枯燥,有1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教师没有注意到自己,有35%的被调查者选择缺乏学习兴趣,有15%的被调查者选择就是爱玩手机。
5.通过访谈法,90%的教师反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因为上课使用手机的负面影响很多。具体表现在: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经常手机百度教师提问和考试题答案,使学生丧失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仿网络语言,语言能力下降;课堂突发事件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副作用。
二、中职生回归课堂教学的对策研究
1.学校层面上。一是可以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运用。数字化校园就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从而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虚拟教育环境。二是可以设置校园公共手机。实例,临沭某学校集中购买手机发放给所有班级,各班设置自己的班级公共手机,通过对智能手机“疏”与“堵”的有效结合,来加强对校园手机的管理。该校为了确保公共手机的使用效果,统一印制了《班级公用手机使用记录簿》,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降低了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对教学秩序的影响。三是可以开设智能手机第二课堂,学习智能手机强大的程序功能,充分利用其正面能量,定期组织相关类比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这一工具。比如,让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收集数据。
2.教师层面上。一是改变传统课堂理念,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基于网络的智能手机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课堂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传统模式培养的教师以及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必定会被现在的学生所淘汰。随着智能手机进入课堂,教师原有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只有在新型的信息环境中不断地接受学习,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一个道德、行为典范,以自身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教导和影响学生,才能抓住学生的需求,号准学生的脉搏,从而保证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二是学习新媒体环境下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时效性,与时俱进。时下倍受关注的微课、反转课堂、慕课,都是我们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和认真使用的。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短、小、精、悍”是其特点。微课的作用是讲清楚一个问题,它面向学生,给学生看,任务驱动,清晰、具体、有趣。智能教育将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这种力量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正面作用将不再是难题。三是教师首先要适度使用智能手机,学习智能手机正面功能,从而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老师讲课学生记笔记,更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要在学生模棱两可、认识疑惑和错误产生时,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而不是放任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去百度答案。
售后回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销售业务,它是指销货方在销售商品的同时,与购货方签定合同,并按照合同条款(如回购价格等内容),将售出的商品重新购回的一种交易方式。因其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买方,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对此章节内容的理解造成一定困扰,笔者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类比学生熟悉的短期借款的会计处理进行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售后回购的经济业务实质解析
售后回购方式下,企业销售商品的同时承诺日后重新购回该商品,《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及《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的实现都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
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③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从以上收入确认角度判断,售后回购业务不应在销售时点确认销售收入,其经济业务实质是销售企业通过转移存货达到融通资金的目的,相当于企业以商品做抵押进行短期借款,这也是现代经济社会下,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所采用的新的融资手段。
课堂教学中,售后回购经济业务实质得到明了的解析,是学生理解其账务处理的基础。
二、短期借款的账务处理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各种借款。借入短期借款一般是为了满足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其账务处理为:
借入本金时,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
提取利息时,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实际付息时,借:应付利息(已经预提的利息金额)
财务费用(尚未预提部分的利息金额)
贷:银行存款
偿还本金时,借:短期借款
贷:银行存款
短期借款的账务处理是学生容易理解和熟练掌握的,既然售后回购的经济业务实质是融资,那么类比短期借款进行理解思路会更为清楚。
三、售后回购业务账务处理解析导入
售后回购业务的经济业务实质为融资,但表现形式为销货与购货,那么综合二者即可以把售后回购当作融合了购销模式的短期借款。
(一)商品销售时的账务处理
首先,借方科目的确认。销售时,借:银行存款,相当于取得融资款项,与短期借款账务处理借方科目一致,考虑售后回购业务的依附于销售的表现形式,其金额参照商品销售,为商品售价和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合计。
其次,贷方科目的确认。售后回购业务经济实质为融资,那么贷方必然确认一项负债,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贷:其他应付款,与短期借款账务处理科目性质相同,金额确定同样参照销售模式中的售价,同时依据税法,确认贷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最后,售后回购以销售为表现形式,那么要同时做商品的移库处理,
借:发出商品
贷:库存商品
综上,售后回购业务商品销售的过程,亦即融资实质中融资款的取得过程,与短期借款类似,均为增加企业的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区别在于,售后回购这种融资模式借助于销售这样的表现形式,所以其融资金额的确认依赖于售价及其相关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要对商品做移库处理。
(二)回购期限内融资费用的账务处理
融资费用在短期借款中的表现形式为短期借款的利息,上文已述短期借款利息按月计提按季支付,在售后回购业务中,其商品售价与回购价之间的差额即为其为取得资金所支付的成本――融资费用,那么类比短期借款,同样应该回购期限内平均摊销融资费用计入企业财务费用,贷方同时增加其他应付款,即:
借:财务费用
贷:其他应付款
(三)商品回购时的账务处理
首先,借方科目的确认。回购时,借:其他应付款,相当于偿还融资款项,减少企业的负债,与短期借款账务处理借方科目性质一致, 其金额即为初始融资金额与回购期限内融资费用的合计,也即售后回购的回购价。另外,售后回购业务的回购环节以购货为表现形式,依据税法,借方同时应确认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金额为回购价*增值税税率。
其次,贷方科目的确认。售后回购业务经济实质为融资,融资的最后环节即为偿还本息,所以贷方科目与短期借款账务处理相同,均为银行存款。短期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最后只需还本,售后回购每期融资费用增加了其他应付款,回购时需要一并偿还,同时,考虑售后回购业务回购环节的购货表现形式,贷方银行存款金额确定为商品回购价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合计。
最后,售后回购的回购环节以购货为表现形式,那么要同时做商品的移库处理,
借:库存商品
贷: 发出商品
综上,售后回购业务商品回购的过程,亦即融资实质中融资款的偿还过程,与短期借款类似,均为减少企业的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区别在于,售后回购这种融资模式在回购环节借助于购货的表现形式,所以其融资金额的确认依赖于回购价及其相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同时要对商品做移库处理。
四、总结
在售后回购交易方式下,对于销售方而言,其交易行为属于融资性质。类比短期借款,由于销售与回购是以一揽子方式通过签订回购协议进行的,因此可以将销售与回购看做是一笔交易。售价视为融资取得的借款,回购价与售价的差额本质上属于融资费用,在回购期限内平均摊销,支付的回购价格应视同偿还借款。同时,考虑到售后回购业务的表现形式――销货和购货,在确定相关科目金额时要同时考虑到相关税费,对于存货位置的转移,也要一并做移库处理。
如此以来,从售后回购经济业务实质角度对其账务处理进行解析,综合短期借款及商品购销等学生熟知的内容,把一个晦涩的知识点拆分为多个熟悉的知识点,理解难度大大降低。在课堂教学中,解析售后回购经济业务实质后,复习短期借款账务处理,引出售后回购业务账务处理,每笔分录对照讲解,从形式到实质,深入浅出,充分运用比较分析法、例证法,辅以作业练习,让学生经过“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顺利完成该知识点的学习,同时对于全新的经济业务,能够逐渐形成通过解析其经济业务实质来进行账务处理的会计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 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案例讲解(2010年版)[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3] 喻建红,谈售后回购业务的会计处理,财会月刊理论版2008年第10期
[4] 董,对无选择权售后回购会计处理问题的新思考,商业会计上半月2008年第21期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育者应从基础教育出发,构建符合时展的课程体系,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任务。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建立智慧课堂、培养学生智慧学习能力,成为当代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务。
一、概述
(一)智慧课堂概述
1.智慧课堂的含义当前,很多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正在对智慧课堂进行研究,但是学术界至今并未对智慧课堂有一个统一的定论。部分学者认为智慧课堂应该是课堂教育的“效果天花板”,以翻转课堂教学法为基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以智慧教育为根本授课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授课手段,营造科学化、现代化的教学环境。笔者根据多年教育从业经验,在此理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补充,认为智慧课堂应该是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策略杨斌(甘肃省酒泉市果园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延伸,借助智能学习工具,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的载体。通过资源推送智能化,综合运用“云、网、端”(比如微课教学、慕课教学、双师课程、AI课程等),帮助学生提升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一授课方式与传统授课模式有很大区别。2.智慧课堂的优势智慧课堂的优势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课前,教师可以提前录制视频,通过相关教学软件布置学习任务或者发送课件,通过后台数据反馈掌握学生完成情况,完善教学内容和计划。比如,在讲解圆的弦长问题时,可以将直线斜率问题通过视频导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优化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Flas展示立体几何图形的剖面图和截面图,在提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提升其想象力。课后,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手机应用程序实时推送相关资源,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立足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提供在线指导,也可以录制视频推送给不同需求层次的学生。总而言之,智慧课堂以学习环境创设作为基础,以智慧教学策略、管理方式作为依托,让学生真正地实现智慧学习[1]。
(二)微课概述
从本质上讲,微课是智慧课堂教育理论下的衍生品。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微课主要由课例片段、素材课件、练习测试等多个环节组成,弥补了传统教学资源单一的缺点,并具备教学时间短、资源使用方便、主题突出、反馈及时、传播多样化的特点。在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微课的提出是以“60秒课程”为教学雏形,通过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简短、集中地呈现出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微课在形式上以微视频、短视频为传播载体,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方式;在内容方面,微课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针对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反复观看,直到掌握为止[2]。借助微课还可以实现移动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提升教学效率。教师也可以充分借助微课资源获得更好的教学补充[3]。
二、微课的具体应用思路
微课的具体应用可以从讲授型、获取型和智慧型三个方面来阐述。讲授型微课主要针对教师。教师选取优秀的教学视频,利用微资源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定理和基础知识。在传统课堂下,教师授课时间有限,难免会遗漏一些知识点。利用微课,以智慧课堂作为基础,有机结合多种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并为其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获取型微课主要针对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本身存在差异性,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难以最大化地构建思维体系。采用微课教学法,学生可以在课前对要讲的课堂知识进行预习;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数学思维导图、三维动态视图、动点行动轨迹图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课后,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对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反复练习。而智慧型微课在两者的结合下,将信息技术纳入教学体系和学习模式中,师生之间通力配合,发挥出“教”的科学性,展现出“学”的灵活性。由此可见,微课是数学教学教育方式上的革新,对数学智慧课堂的建设影响深远[4]。
三、微课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以“几何图形”为例
为了探究微课的使用策略,笔者以初中数学几何图形相关知识为教学案例,探究视频设计的原则和要点,构建并完善微课教学模式,以“课程导入(微课导入)—主课堂构建—教学总结和反思”为教学流程。具体措施如下: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几何图形知识是中考的必考知识点,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即“点、线、面、体”“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其中,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三视图、空间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尤其是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更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将微课教学融入日常课程,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立体想象空间,通过“数形结合”降低学习难度。
(二)课程导入
1.课程准备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详细解读点、线、角、面之间的关系,并设计微课视频,通过PPT、Flas、3D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比如,A是一个动点,从A出发,引出一条射线a;也可以通过点A,画出贯穿A点的一条直线b,在b中随意选取两点就构成了一条线段,将线段进行交叉即可得到角;如果将射线以原点为中心进行移动,即可得到面,也可以通过3个点来确定一个面;将面按照一定的轴心或者边进行旋转即可得到全新的立体图形,比如,将直角三角形按直角边进行旋转即可得到圆锥体,将矩形沿一边进行旋转即可得到圆柱体。通过立体化展示,突出数形结合的实效性,而且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的。通过微课,即可实现立体图形的构建,学生们通过观看微课,知道平面与立体的关系,且新颖的教学方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2.课堂构建在正式授课环节,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摸底。比如将微课教学法与问题式教学法相结合,询问学生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帮助其唤醒思考欲望,回忆相关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调整授课进度。之后,在新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中展示教学楼的立体图(正面、侧面、俯视、整体),询问学生从三维展示图中可以看到哪些常见的图形。学生们会回答长方体、圆柱体等,并指出此类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未出现在一个平面内,这也是判断立体图形的方式之一。这时,教师可以将一个倒扣的漏斗以多视图方式呈现在屏幕中,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之后再次提问: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漏斗会呈现不同的平面图形?以此激发学生思考,让其通过Flas和3D动画明白人的视觉是有限的,存在视觉障碍—前面的物体必然会遮挡后面的物体,形成视觉“漏洞”。因此,在不同视角下,所观察的图形会有所区别,而不同视角就是数学教学中的三视图,倒扣的漏斗就是圆锥。通过对比教学,帮助学生提升空间想象力、逆向思考能力、思维发散能力。3.注意事项在微课视频制作中,教师必须坚持微原则和通俗易懂原则。微原则是指微课教学时长最好维持在3分钟左右,最长不能超过5分钟。一方面微课教学时间过长,会影响教师在课堂的发挥,师生互动的时间就会减少;另一方面,视频时间过长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和视觉疲劳。通俗易懂原则是指微课中的教学案例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视频内容不能过难,如果教师为了展现三视图的神奇,以复杂的立体图形构建作为课程导入,必然会加大学生的认知难度,甚至还会造成微课设计偏题。
(三)教学总结和反思
在课后,教师根据学生对几何图形、三视图的掌握程度,在布置任务时要体现差异性。在微课平台中上传视频资源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有余力生传输A类视频,即难度较大,数学体系较为完整的综合类视频;向学习水平居中的学生传输B类视频,即难度适中的微课资源;向学有困难生传输C类视频,即难度较低的基础类微课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仅可以体现出课堂的智慧性,还凸显了数学教师授课方法的灵活性,全面革新授课思路,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
一、智慧课堂要有智慧的教学语言
《故乡的榕树》的教学语言,流畅清晰、富有诗意,与文本娓娓道来、情韵悠长的语言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且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很明确的指导性,例如让学生去概括文章的内容,她提出两个要求“全面、精炼”,让学生去概括“和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教师示范了“人物+状语+动词短语”的句式结构,教学语言的操作性强,学生很容易入门,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听《琵琶行》,首先被吸引的,也是授课教师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如果说《故乡的榕树》的教学语言具有富有诗意、操作性强的特点,那么《琵琶行》的教学语言则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智慧。首先,授课教师将叙事长诗《琵琶行》的特点概括为“有故事”,并用“有事故的人”“有故事的音乐”等小标题,引导学生细读、深读文本,理出其中的故事,体会其中的情感。这“有故事”三个字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我们知道学生是最喜欢听故事的,于是整个课堂就在学生饱含兴趣时展开;其次,教学语言特别有感染力,一位专家在评课时提到,“《琵琶行》的教学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的要求很高,教师如不能用富含暗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的联想,学生就无法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而授课教师充满感染力和同情心的引导和讲解语言,深情并茂地使学生处在悲剧美的欣赏氛围中。
二、智慧课堂要有智慧的教学设计
回味《故乡的榕树》的教学设计思路,体会课堂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品位“过程与方法”,整个教学活动针对文本内容、结构、语言、意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展开,而又紧紧围绕“品味语言”这个核心,运用“读、说、体会、表达、模仿创新”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有声有色地绘景,诗意地抒情,解决了学生“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的表达困境。
《琵琶行》的课堂鲜明地体现了“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首先,以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基点,课堂在学生自读文本,表达对诗歌语言、思想情感看法的基础上展开,体现了 “学生在我心中”的课堂教学理念;其次,授课教师的以“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唱琵琶篇”的铺垫为发端,继而提出提携课堂的总问题“《琵琶行》为何如此著名,它的巨大艺术魅力来源于哪里?”来作为串联课堂的线索,再以具体的设问和追问,直扣文本,从“悲剧美、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四个维度,引导学生们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和鉴赏。
在文本的鉴赏环节,教师试图抓住作品内外的故事,营造“有故事”的语文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辛酸故事中感受故事,感受音乐,感受作品之美。正如一首诗歌有“诗眼”一样,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有点睛之笔――抓住一句“同时天涯沦落人”,带领学生研读文本,深切体会诗人和琵琶女“同是”沦落人的“沦落情”,品味“沦落音”的语言魅力。教师设计的“诗人和歌女为何‘同是沦落人’?”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也直指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三、智慧课堂要有“用教材教”的智慧
自夸美钮斯17世纪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这种集体授课形式便成为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中职教育亦是如此。但中职教育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存在着课堂教学各式各样的问题。审视传统的中职课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依然是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智慧发展的整体关怀。教育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向培育智慧的教育。智慧课堂是开启和丰富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课堂。在中职教学中开展智慧课堂的生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下是在课题研究中关于智慧课堂生成的几个问题的回答: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
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应以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指向。智慧课堂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发展的课堂,是培养知识丰富、思维敏捷、能力和个性突出的智慧学生的课堂。思维是智慧课堂的核心,没有思维就没有智慧。因此智慧课堂上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围绕着思维开展和进行。教师的提问要具有思维价值,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促发学生深度思维;学生的学习要具有思维价值,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真正的智慧课堂应该是争辩的课堂、疑问的课堂、探究的课堂。中等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或技工的重任,因此中职课堂更应该以发展学生智慧为己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操作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否被点燃,心智是否被开启,立足于学到的知识能否活学活用,掌握的技能能否不断创新,社会适应是否良好等方面的培养,而摒弃多年来乏味、陈旧、低效的传统知识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
1、组织教学内容。中职课堂教学内容繁杂,三年中职时光,除去半年至一年的实习,需要在两年时间内学习公修课及专业基础课30多项,且教材本身还存在着“内容滞后就业需要,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本就学习兴趣不高,又面对如此繁重而脱节的课程,自然是一招“以不变应万变”,课堂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课题组认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1)筛选.首先选择权威的,内容最新的教材,其次选择教材中顺应社会就业需求,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2)补充.职业教学中知识和技术更新比较快,对于这部分的内容要经常进修培训,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查询相关材料进行课堂上的补充;(3)回归.使课堂教学场合回归于原来的知识与技能习得的情境,使学生由聆听者变为旁观者或参与者,更好的学习和体验;(4)重组.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开拓创新,重新设计和编制特定的教学内容。
2、运用教学方法。对于中职生来说,只有首先吸引注意力,才能引起对教学内容内在价值的关注。头脑风暴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表演、小组活动等方法的运用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加多媒体设备、仿真软件的使用,也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生动活泼,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有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是动态的生成,需要高水平的预设。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进程的布置,教学情境的构想反映了教师预设的智慧性。但课堂不是情景的演出场,没有固定的台词,老师也不是可以操纵人心的神灵,能够预设所有学生的反应,想象出每一种反应的应对策略。智慧型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主动捕捉问题,以机智的行动促使预设与生成的精彩结合,在动态生成中让课堂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四、课堂师生关系的掌控
智慧课堂是一种课堂形态,也是一种课堂理想。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观念和信仰的人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同构共生。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同路人,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陪伴中,体验到的是彼此间的接纳、认同和支持。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人生体验,也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他们互依、互惠、协同合作,他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层出不穷,每个成员思想的自由性得到发挥,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影响,相互竞争,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随处可见。
五、课堂学生差异的应对
智慧课堂始终关注学生自身的生命和智慧的成长,始终以是否激发学生心智、开启学生智慧作为衡量课堂优质的重要指标。中职教学面对学生个体差异高度分化的现状,绝不能单纯的以知识量的掌握,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程度,而是要考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题组以13级护理9班为实验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干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挖掘学生潜能,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平台。两年后利用横向比较法,发现该班成员在心理健康程度、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同期其他班成员;利用纵向比较法,发现该班41位成员的自我认同感均明显高于干预前,41位成员有36位同学在集体荣誉之外均获得一项甚至多项个人荣誉,有效的将学生差异转化为他们自我认同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智慧课堂的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4).
[2]张少明.转识成智―――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策略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