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30 11:11: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

篇(1)

二、工业经济的废物处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产值增长的同时,工业废物产量也在逐年增加(见图1)。工业废物是工业经济活动的必然产物,这些废物如果无法及时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反过来会阻碍工业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方面看,2002年是一个转折点:政府投资规模在逐渐缩小,而企业自筹污染治理费用此后在逐年上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在2008年达到峰值,约为542.64亿元,之后也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9年,总投资额约为442.62亿元;2010年下降到不足396.98亿元。从治理效果方面看,废水排放达标率逐年上升,1995年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到废水排放总量的55.37%,2010年上升为95.32%;固体废物排放量也在逐渐下降,1995年为2242万吨,2010年降至约498.2万吨。可见,在经过政府大量投资之后,我国工业经济废物处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即使投资总额在2008年之后连续两年下降,工业废物的处理比率仍然还是在逐渐上升的,大部分工业废物可以得到有效处理。虽然工业经济依然在排放废物,但这些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环境负担,保证了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三、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

在废物处理上,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不同。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活动废物处理的主体,虽然在2002年之前有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但近几年,主要靠企业自筹资金应对废物处理问题,例如2010年企业自筹资金376.92亿元,国家层面投资为20.05亿元。在多年的积累过程中,工业企业已形成了较强的废物处理能力。相比之下,农业对其经济活动废物的处理能力还是相对有限的。1.农作物秸秆产量与处理情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只有2亿多吨。2008年的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超过了8.4亿吨。这是庞大的农业经济废物,同时也是宝贵的农业资源,处理的好,对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城乡生态环境改善都有积极意义;处理不好,将会造成空气污染、资源损失和农业生态破坏等多种负面影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经济的废物秸秆的主要处理方式有三种:肥料化、燃料化与饲料化。农村经济活动废物处理的主体是农户。与工业企业相比,农户在经济活动废物处理上,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和技术难题。一方面,农户缺乏处理生产废物的资金、技术和设备,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劳动力减少也成为秸秆处理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产品在农村的扩散,传统农业经济废物处理方式被瓦解,而新的处理方式尚在建立之中。从农业经济废物———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情况看:2007年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总量约为7.28亿吨,主要农作物秸秆的露天焚烧率约为16%(总量约为1.4亿吨)。[1]2008年,我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超过8.42亿吨,其中,废弃和露天集中焚烧量达1.09亿吨,占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16.78%。[2]2009年,我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约为8.2亿吨,废弃和露天集中焚烧量达2.15亿吨,占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31.31%。大量农作物秸秆因得不得到处理而被就地露天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也给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困境的原因分析。首先,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人口从农村流出,涌入城市和非农行业。1991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约为3.91亿。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降至不足2.66亿,从业人员数量只相当于1991年的68%。农作物秸秆的收集耗时耗力。在农作物收获季节,即使劳动力充足,人们也通常首先忙于抢收作物,秸秆收集是农作物收晒完毕之后,下季作物安种之前的工作。但是,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行业,有限的劳动力要首先确保作物的抢收,因此能够用于秸秆收集劳动力减少了,这是导致秸秆收集量减少,就地焚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收集秸秆的收益如果不够理想,人们也往往会选择放弃收集,这也会增加农作物秸秆的就地焚烧量。这是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在客观上给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农作物秸秆肥料还田一直是传统的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土地肥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随着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农作物秸秆的肥料地位在逐渐降低。作为肥料还田的秸秆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直接还田,草木灰还田,沤粪发酵后还田。秸秆直接还田需要投入农业机械(如旋耕机等);秸秆燃烧后草木灰还田,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收集秸秆;用作畜禽垫圈与畜禽粪便一同沤粪发酵还田,则不光需要收集秸秆的劳动力成本,还需要较长的处理周期。而化学肥料有使用简单、肥效好等特点。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为884万吨,1998年施用量达到4083.7万吨,2008年超过了5239万吨,在2011年达到5704.2万多吨。三十多年间,农用化学肥料施用量增加了6.45倍。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降低了肥料化农作物秸秆的使用量,对农业经济废物处理产生了阻断性作用,而且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将会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良影响。这是工业产品在农村扩散导致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的表现之一。第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改善。农村中商品能源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而用于烧火做饭的秸秆能源的作用在逐渐弱化(见图8)。农作物秸秆作为生活能源,虽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但这个过程分散到很长时间段内,利于环境的自我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远小于秸秆的集中露天焚烧。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商品能源(包括煤炭、成品油和电力)消费量约为4100万吨标准煤,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的15.7%;1995年农村生活商品能源消费量约为1.31亿吨标准煤,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4.2%;2000年达1.6亿吨标准煤,约占43.3%;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至43.8%。相比之下,作为生活能源的秸秆,在1980年消费1.17亿吨标准煤,秸秆作为生活能源在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占46%。1995年,农村秸秆能源消费量约为1.5亿吨标准煤,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9.5%;2000年,消费约1.24亿吨标准煤,约占33.4%;近几年,在农村生活能源中,秸秆消费量大约在三分之一左右。清洁方便的商品能源是工业产品。它在农村中普及对于提升农村生活舒适度和农民生活质量有着积极意义,但是也客观上降低了农作物秸秆作为农村生活用能的消费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秸秆露天焚烧的可能。这是工业品在农村扩散,造成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的另一个表现。

篇(2)

1.2尚未建立完善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制度虽然我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但由于其中部分条款的概念以及方向较模糊,并不能实施有效的分段治理以及末端管理,与当前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不能达到协调、一致。

1.3市场反应“迟钝”循环农业经济建设与市场密切相连,消费者目前并不了解农业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等方面知识,导致消费者并没有形成明确、正确的农产品选购判断能力,结果导致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市场缺乏联动机制,并不利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经循环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多级重复有效利用,实现低污染甚至零污染农业废物产生和排放,将农业经济活动与农业生活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主要以实现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高度统一为基本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GDP为主要导向,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根本动力,遵循“5R”法则,优化、整合农业生产到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提高产品的循环利用率,实现有毒、有害因子的零排放,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的自然化和生态化。从经济角度分析,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实际上可以将不同农业产业与生态系统保护相结合,实现多样化的资源共享,使农业经济具有低耗、优质、生态、高效的特点。实践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组合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废弃物排放等多个环节,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成本,使农民农业增收,推进农村经济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将所有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都以“资源一成品一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形成一个闭环流程,在循环农业中,使能量、营养、水资源等一切投入的资源和能源在整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实际价值,提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实际上将农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高度统一,不仅可以有效弥补自然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生态农业发展过于重视环境保护,而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现状是人口极度“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恶化,生态蜕变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做好农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构建我国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思路以及策略

3.1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力度为了促进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加强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树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可以充分利用宣传车、电视、广播以及现代各种网络技术等途径进行宣传,让循环型农业经济理论能够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转变农民的农业经济增长观念,认识并明确循环型农业对自身利益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好处,从而为推进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及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全新的消费观以及发展观,大力倡导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倡导合理、健康、绿色消费,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重视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和平相处,建立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3.2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技术创新科技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动力,人才是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因此应重视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循环知识教育以及技能培训。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循环农业发展人才培养规划,强调训练的短时、高效,能够在短期内即可快速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素养。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循环农业经济科技的推广力度以及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创新、改革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其次政府应做好带头作用,凝聚全社会人员的力量积极参与、投入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工作中,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篇(3)

从很早开始,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现在农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们国家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的高低。我国的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并且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农业经济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对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有一定价值。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新农村的经济应该是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有强大的乡村产业做基础。比如农村合作社会越来越多,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合作社把和人分块的土地集中起来,使用现代化的农机进行耕种与收割,大大的提高了产量与效率,是农民得到了更大的实惠。随着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国家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深入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就是需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围绕国家有关经济和政治政策为中心来进行。例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基础设施和市场的消费能力都是需要在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考虑的,合理分配资源,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得绿色且可持续。前文提到,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大国,因此农村经济一直以农业经营为主,农业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流部分,与其他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紧密相连。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的管理,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经济体系,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变得更加信息化、国际化。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存在缺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正在朝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的发展速度和拓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国家虽然重视农村经济改革活动,但由于新型农村经济起步较慢,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导致出现新问题时往往不能迅速解决。在我国,仍然存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导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匹配,农业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出现了严重的偏移,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低下。为了促进国家广大的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党和政府把大量的政策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来,然而,实现这些建设政策的始终是地方的政府部门,这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政治和经济紧握着自由分配的权利,倘若当地政府能够做好本分的工作,这些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建设过程当中,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过分强调城市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仅仅给予城区中的中小企业的现象。大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并不注重当地的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常的补贴和优惠待遇仅限于传统的农业活动,不去积极地鼓励农民们从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虽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农村经济发展,但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想当然地去胡乱干预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行为,不仅没有让农业经济发展起来,反而弄巧成拙,严重损坏农民们的改革积极性,甚至使得当地的农业经济倒退起来。

(二)农民自身素养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在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里边的农业经济这一方面,大体上来看,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应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也取决于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如今,已经有一部分农村经济的已经发展的农业地区,那么在这些地区,就会有研究学者进行研究其发展规律,并将这些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推广。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发展模式因地区而异,所以就导致了,固定的理论知识不能强加于其他地方。因此,各区域的专业人员必须实地考察两地的具体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经济问题,以便为发展铺平道路。然而,这一领域的专家较少,负责管理农村经济活动的人往往年龄较大,技能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地区许多人的文化素质都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一般都不敢参与到经济改革的活动中来,这就给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带来了诸多障碍。

(三)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农村经济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经济基础上,它还依赖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各种农业生产活动。在某些地区确实有提供相关的农业咨询课程,但情况因地而异。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地方,所以农业相关研究还需要很多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探究和研究,但现在,这方面的专家很少。管理经济活动的工作人员学习能力低,接受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机械能力不符合要求,缺乏适应性。也就是说农村地区缺乏实际经验和对业务机制都了解的人,就是说,目前还存在这经济活动与真正的农村发展是不相容的现象。此外村里有许多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城镇工作,其中大多数是老人和儿童,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短缺,这是因为农业经济和农业劳动力的管理农业经济的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就业的工人,这大大严重影响农民生产能力。此外,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许多人受教育程度较低,态度较保守,缺乏创业动力。

(四)相关领导没有足够重视,工作任务没有落实到位为了促进全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重要的政策,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不平衡,更加强调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针对的是特定城市的中小企业。但是并没有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有更多的更科学的考虑,一般的补贴和优惠只针对某些传统农业活动但是却不鼓励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等现代农业种植、休闲农场、乡村旅游业。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科学规划的同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阻碍了农民创业,并导致当地经济的衰退。

三、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

我国的新农村经济主要有几点,第一方面,是农村产业的兴旺,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培育农村发展性的动能,第二方面,就是生态的宜居性,生态的宜居就是绿色的乡村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格局,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第三方面是乡村风气文明建设,要传承与发扬,并且提升发展农村的优秀产业文化,使得农村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以黑龙江省红卫农场为例,他们采用了创新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首先他们完善高标准的服务模式,加强对于旗下公司的监管他们对于管理区的干部进行全方面考核,培育发展了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对于在市场当中没有证件或者是销售假冒伪劣的从事化肥销售的商户要进行严厉打击。最后他们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严禁焚烧秸秆。下面就农业经济管理提几点对策。

(一)引入社会资本,整合基层劳动力资源在建设新农村地区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需要引进社会资本来促进工业发展,需要整合当地老旧的社会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大多比较倾向于走出外地去打工赚钱,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给自己的家挣更多的钱,希望利用休闲时间增加家庭财富。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劳动力日益增长的需求阻止了许多农业工人在就业期间返回家园参与农业生产,从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的矛盾。也就是说,如果要增加农民家庭的收入,想要提高家庭收入,就要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矛盾,积极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通过地方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

(二)推动土地资源,大力推动生态农业适应当展的要求、生产和管理的集中化、流程管理和土地使用的现代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效率的农产品。这将确保有秩序的农业生产,还应大规模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大型产业,确保扎实的食品安全,成为整个教育,促进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农业管理队伍建设应建立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拟定并通过了基于证据的管理政策,定期组织职员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发展以及最先进的农业经济政策的了解,这些措施有助于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最终加强优质产能。以及要提升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层的人员在管理上的经济意识,并且根据重点区域特点加快建立相应的农业地区经济控制制度,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经济效益。

(四)引进一批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管理人员,强化工作管理制度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受到政府的阻碍,而且受到经济规划和管理人员的阻碍。因此,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选择一群真正有能力的人,并定期组织他们的培训。此外,应建立严格的职业行为评价和奖励制度,以监测和评价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五)政府部门要发挥好建设性作用全力推进跨越式的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政府必须履行其职责,并建立各种服务性质的政府。首先,从文化上讲,政府正在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业工人学习创建社团集体,可以激发他们训练和创业精神。其次,在经济领域,政府应该大力鼓励赞同当地银行提供财政支持,为那些在农村从事一项经济活动,例如提供无息贷款,以解决创业资金问题,通过整合城乡资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建设,积极组织城市大企业去扶持促进农村小企业发展。

四、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篇(4)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主要是指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生产的过程,它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生产与建设中的应用,是协调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举措,是建立在环境保护前提下,以更低的资源消耗,更多的劳动就业为目标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它遵循经济活动的规律,同时遵照生态环境的保护准则,将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目标,以绿色环保作为思路,将可持续发展贯穿于经济评估与产业体系构建的整个过程中,遵循资源利用减量化(Reduce)、产品再使用(Reuse)、废弃物再循环(Recycle)、回收再利用(Recovery)、再制造(Remanufacture)的“5R”原则。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贯彻多层级循环利用的方案,以环境友好作为指导方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朝生态化、绿色生产模式的转变。采用资源利用的反馈式流程,将农业经济活动组建成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有其开采率低,利用率高,污染排放低的特点。它同时也对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并严格遵照生态系统的规律,并引入现代工业技术与环保技术,促进资源的梯次利用,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机化发展,贯穿了环境保护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评析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属于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其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农业技术、管理制度、参与主体、农业资源、农产品等,并通过调节与之密切相关的各发展因素,实现协作、互动与耦合,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目标层。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在于加大对农业废弃资源、农产品的利用,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产品的物质投入,以降低废物的排放量,提高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产出量,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向发展。

2.主体层。参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实施的主体层包括农户、区域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层。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减少对人类有害的部分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应用新型的清洁生产方式,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减少不可再生农业资源的消耗、采集与利用,选择更多可再生能源来替代污染较为严重的不可再生能源,降低农业生产过程的资源污染。生态农业层面则主要依照生态观点、可持续发展理论来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进而推动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它以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作为参照物,将农业资源与能源在循环经济系统中得到重复利用,同时做到资源共享,将生态农业扩展到生态贸易与服务业,实现农业生产废物的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农产品,建立循环生态产业体系。在循环农业经济系统中,各产业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产业网络,促使农业资源能够达到最佳配置,以降低环境污染。区域循环层,其主体则为各级政府,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确立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行为,并通过对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宣传与发扬,使得其能够被更多社会群众认可与响应。

3.技术层。技术层则主要是指在循环农业经济生产中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手段,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将新型的农业清洁生产与生态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中,为农业发展的转型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篇(5)

二测定方法及指标

从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值分析,经济波动特征表现为两种状态:短期特征与长期特征。短期特征主要是指每一个经济周期的波动状态;长期特征是指超越短期,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周期的波动态势。(一)长期波动测定分析迄今可用于经济波动长期特征的测定方法或模型很多,主要有: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数动态模型、卡尔多非线性动态增长模型、希克斯非线性乘数———加速数动态模型、斯卢茨基和卡莱茨基的随机经济周期模型、混沌理论模型、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等。这些不同的模型来自于不同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其测定结果是有差别的,我们在本文中选择了萨缪尔森线性乘数———加速数动态模型。这是一个带有动态时滞结构的模型。其中,投资函数是一个二阶差分方程。乘数基于边际消费倾向,加速数基于特定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这个模型的特点是:当有一个初始的外生扰动时,在不同的参数域下,动态系统可以产生增幅的发散振荡、减幅的衰减振荡和等幅的周期振荡。这就是说,在特定的参数域内,经济体系将呈现持续性的波动趋势。(二)短期波动测定分析从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来看,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古典周期和现代周期两大类。古典周期是指经济的主要指标表现为绝对下降,即负增长趋势。现代周期主要表现为增长周期,是指经济的主要指标表现为绝对上升,即正增长趋势。对于增长周期可以按两种方法进行考察,其一是阶梯周期分析方法,其二是离差周期分析方法。阶梯周期是指经济增长速度的周期波动,是最基本意义上的增长周期。在处理方法上,它是把各经济活动水平指标的各期数值同前一期或前若干期的指标数值进行对比所得到的速度指标在时间上的波动来描述增长周期波动。离差周期是指各经济活动水平指标的数值对其特征值的相对偏离程度在时间上的周期波动。在指标的处理方法上,它要求首先消除序列的季节波动,然后求出序列在各期的特征值,最后求出其相对数,并对所得相对数进行平滑处理。两种方法的研究,其结果是有差别的。本文采用阶梯周期分析方法,引进以下参数:波动幅度、波动系数、波动高度、波动深度、平均位势、扩张长度、收缩长度。其中波动幅度即振幅,是指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它是反映经济增长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数,振幅越大,说明经济增长越不稳定,其分析方法是计算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率波峰与波谷的落差即振幅等于波峰的经济增长率减去波谷的经济增长率。波动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实际增长率围绕长期趋势上下波动的量值,它是衡量周期波动幅度对历史增长趋势偏离程度的标准化指标,波动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实际经济增长率偏离长期趋势的程度越大,经济增长越不稳定,反之,经济增长相对稳定。其计算分式为:,其中,式中!为波动系数,y为实际经济增长率,y为y的算术平均值,"为标准差,n为实际值的样本数。波动高度即峰位,是指每个周期内波峰的经济增长率,它表明每个周期经济扩张的强度。波动深度即波谷,是指每个周期内波谷的经济增长率,它表明每个周期经济收缩的力度。平均位势即波位,是指每个周期内各年度平均的经济增长率,表明每个周期经济增长的总体水平,其计算公式为平均位势,其中xn为报告期实际增长率,x0为基期实际增长率,n为报告期距基期的年数。扩张(或收缩)年度是指每个周期内扩张(收缩)期的时间长度,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本研究使用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等统计指标。

三湖南农业经济波动测定分析

(一)湖南农业经济长期波动测定分析

所谓长期本文指的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即1955年至1976年为第一个长期,从1977年至2003年为第二个长期。根据萨缪尔森的经济波动理论,引进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数动态模型。1)为产品市场的均衡公式,即收入恒等式,为了方便,也不失一般性,假定政府购买为外生变量。(2)为简单的消费函数,它表明,本期消费是上一期收入的线性函数,其中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对于第一个长期,根据湖南统计年鉴,1955年全省农村总消费为21.74亿元,全省农业总产出为25.83亿元,而76年全省农村总消费为46.54亿元,全省农业总产出为76.44亿元,因此,b=Vc/Vy=(46.54-21.74)/(76.44-25.83)=0.49,说明湖南在第一长期内的农村消费比重偏小,亦即国民收入中消费小于积累。而对湖南第二个长期,根据湖南统计年鉴1977年全省农村总消费为52.11亿元,全省农业总产出为77.59亿元,而2003年全省农村总消费为1067.23亿元,全省农业总产出为1425.44亿元,因此,b=Vc/Vy=(1067.23-52.11)/1425.44-77.59)=0.75,说明湖南在第二个长期的农村消费比重偏大,亦即国民收入中消费大于积累。(3)按加速原理依赖于本期和前期消费的改变量,其中V为加速数。在第一个长期,根据湖南统计年鉴1955年全省农村总投资为0.75亿元,而1976年全省农村总投资为6.53亿元,因而,v=VI/VY=(6.53-0.75)/76.44-25.83)=0.11。而第二个长期,根据湖南统计年鉴,1977年全省农村总投资为7.59亿元,2003年全省农村总投资为355.06亿元,因而,v=VI/VY=(355.06-7.59)/1425.44-77.59)=0.26。虽然改革开放后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加速数要大于改革开放前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加速数,但是,这两个系数均小于1,说明湖南农业收入的增长用于农村净投资的比例偏小,更多的农业收入被用于其它产业,说明农业大省的农业起着支撑其它产业发展的作用。(7)与(11)分别代表着湖南农业在第一个长期与第二个长期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说明湖南农业经济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内呈现出单调递增并趋向于每一个时期的均衡值,表明湖南农业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主要由于其农业生产制度的重大变革使得其经济的“增长力”迅速增强,初始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状态,但随后随着该制度的逐步完善,其经济的增长率又逐步趋弱,因而其“稳定性”逐步增强。说明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湖南农业经济短期波动测定分析

首先根据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持续时间的长短,扩张和收缩的转变点等特征,我们对湖南自1955年至2003年①农业即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进行描述,从而得到湖南农业经济增长变化的路径,即农业经济波动的基本轨迹。我们按照一个标准的经济周期包括两个时期(收缩与扩张时期),四个阶段(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经济由繁荣阶段转入衰退阶段的关键点和经济走出萧条阶段开始复苏的关键点)的基本原则,将湖南农业1955年至2003年的49年间经济波动大致划分成9轮周期,如表1。以下根据表1采用阶梯周期分析方法,引进相关参数定量分析湖南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9轮周期的增长率波动状态。湖南农业经济周期性波动存在以下特征:第一,湖南农业9轮周期平均波动幅度为21.91个百分点,波动系数为1.05,总体呈现为强幅型,它表明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高低起伏剧烈,其经济增长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说明农业大省农业经济运行随机因素的影响很大。第二,湖南农业9轮周期波动高度平均值为22.09,总体呈现为高峰型,说明每个周期经济扩张能力强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前4轮周期更为显著。第三,从波动深度来看,湖南农业所经历的9轮周期,其中前3轮均为古典型,表明其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有规律地出现上升和下降的交替和循环,从第4轮开始,除了第8轮外开始转向增长型周期,表明其经济活动的相对水平有规律地出现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和循环。其中第8轮周期表现为古典型的主要原因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1998年、1999年湖南连续发生特大洪灾。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由中位型转向高位型,改革前的4轮周期(1955—1976年)农业增长率年递增平均值为6.28%,改革后的5轮周期(1977—2003年)农业增长率年递增平均值为11.24%,比改革前上升了4.96个百分点。这表明,湖南农业在克服“大起大落”中总体增长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第五,波动的扩张长度平均值为2.22年,而收缩年度的平均值为3.33年,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之比为0.67总体呈现短扩张型,表明农业经济扩张的持续性较弱,稳定性较差。

四湖南国民经济波动测定分析

(一)湖南国民经济长期波动测定分析

首先对湖南城乡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作实证分析,根据湖南统计年鉴,1955年全省总消费为26.74亿元,总投资为3.37亿元,总产出为49.24亿元,而1976年全省总消费为67.65亿元,总投资为16.84亿元,总产出为233.23亿元,因此,这一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b=Vc/Vy=(67.65-26.74)/(233.23-49.24)=0.22,而其加速数v=VI/VY=(16.84-3.37)/(233.23-49.24)=0.22。由于1977年全省总消费为77.66亿元,总投资为15.46亿元,总产出为256.75亿元,而2003年全省总消费为2886.03亿元,总投资为1557.00亿元,总产出为11604.82亿元,因此,这一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b=Vc/Vy=(2886.03-77.66)/(116.4.82-256.72)=0.25,而其加速数v=VI/VY=(1557.00-15.46)/(11604.82-256.72)=0.14根据萨缪尔森的经济波动理论和上述同样的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是:湖南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内总体均呈现出衰减振动并趋向于每一个时期的均衡值的特征,表明湖南的国民经济在不稳定性增长中逐步走向稳定。

(二)湖南国民经济短期波动测定分析

首先,采取上述相关问题同样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我们分别得到湖南1955年至2003年国民经济增长变化的路径即国民经济波动的基本轨迹,如图2,和湖南国民经济从1955年至2003年波动的9轮周期,如表3。以下根据阶梯周期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其结果由表4给出。对表4作进一步分析,湖南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平均波动幅度为20.02个百分点,波动系数平均为0.84个百分点,总体呈现为强幅型;波动高度平均值为22.65个百分点,总体呈现为高峰型;从波动深度来看,其9轮周期中改革开放前基本属于古典型,改革开放后的5轮周期均属于增长型;波动的平均位势均处于高位型;波动的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之比为0.89,总体呈现短扩张型。

五湖南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的关系

(一)湖南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的协动性

第一,从长期来看,湖南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即均从制度变革的始初的爆发性增长逐步趋向稳定性增长,呈现出增长力趋弱,稳定性增强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即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特别是加速数偏小的制约,使得农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的潜力不足。说明农业大省经济增长严重受到投资不足的影响。此外,这两者的相关度我们还可以根据表1和表3的数据建立国民经济增长率(Y)与农业经济增长率(X)之间的线性关系Y=a+bX模型进行分析,建国以来,湖南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的同步相关性十分显著,通过计算并检验。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55,说明农业大省农业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波动的同步影响十分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的组成成分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即使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降低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成分,但是,由于其中的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对农业的依存度较高,农业经济的波动一方面直接冲击着增长中的国民经济,同时通过农业经济对第二、三产业经济的直接冲击而又一次间接冲击着增长中的国民经济。第二,从短期来看,两者的周期性波动非常明显,两者的波动周期基本同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即1977年以来其波动周期完全一致。两者的波动高度非常接近,两者都是由古典型周期转向增长型周期的发展过程。两者的波动幅度都存在改革开放后比改革开放前有所减缓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随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说明各种因素对农业经济波动和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农业大省的经济运行逐步走向平稳状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和政府政策及其调控的有效性不断增强,以及依靠科技力量而克服自然因素的负面冲击的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各种影响农业经济波动和第二、三产业经济波动的因素逐步走向趋同,从而引致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从初始的不稳定状态逐步趋向稳定状态。

(二)湖南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的差异性

第一,从长期来看,虽然湖南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从其波动过程来看,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农业经济总体上表现出长期较稳定增长的状态,而国民经济总体上表现出长期较不稳定增长的状态。这种特征主要是受到了国民经济的其它构成成分,即第二、三产业经济不断增长的冲击。第二,从短期来看,农业经济的绝对波动幅度和相对波动幅度(即波动系数)均比整个国民经济的对应值高,说明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一方面表明农业大省的农业经济增长率除了同样受到制度或政策以及科技进步的影响外,同时更重要的是受到来自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冲击,导致农业经济的波动性高于国民经济的波动性。另一方面表明农业大省国民经济的其它构成成份,主要是指第二,三产业的增长起到了平缓或者说烫平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幅度的积极作用。此外,农业经济的平均位势为9.35个百分点,较整个国民经济的平均位势11.65个百分点低2.3个百分点,说明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国民经济在克服主要由于农业经济引致的“大起大落”中总体增长水平有明显提高的趋势。

六结论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对农业问题十分重视,始终强调必须稳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然而,建国以来,农业基础地位的脆弱性却没有得到彻底改观,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经济的波动对国民经济的整体波动起到了引致和助推作用。虽然随着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种引致和助推作用有所减弱,但对于一个农业大省来说,这种影响依然存在,并将持续较长的时间。因此,我们认为:

1.建立系统的国民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国民经济波动状态的预测,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影响国民经济波动的各种内外因素,特别是各时期经济运行中的消费、投资、价格、货币及其外贸等影响经济波动的内生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加强农业大省经济增长中的长期波动趋势与短期波动趋势的分析和研究,利用经济波动不同阶段的特点,顺应经济波动规律制定相应的对策,积极有效地实施对经济波动趋势的调控,防止由于各种因素的随机变化而产生的对农业大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冲击。

篇(6)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10-1

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最根本活动,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随着以往我国农业粗犷的经济发展,给人口、环境和资源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农业经济的增长潜能已被逼到了极限,按照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很难有更大的突破,甚至还会产生一系列负面问题。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出台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希望,它不仅能有效缓解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和资源之间产生的矛盾,还能有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与特点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就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得循环经济不断推广、应用,该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并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以经济活动系统与生态系统为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为导向,遵循“5R”法则,对农业产生到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优化,促进物质的循环使用,有害因子的零排放。它的实质就是以保持友好环境为原则,充分挖掘环境的容量与自然资源,将农业经济往生态化方向发展转变。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对农业与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大循环提出了要求,把一切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以“自然资源—成品—废弃物—持续再生资源”的模式组织成为一个闭环的流程,在这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中,一切投入的资源和能源都能充分实现各自的价值,到达最高的利用率,将农业产生经济发展对自然与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实现了农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完美融合,不但对绿色产业所强调的安全消费而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进行了有效地弥补,还对生态农业发展由于过度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而造成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地解决。在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口众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生态蜕变等多种问题,只有处理好农业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资源关系,生态保护等问题,积极实现农业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2 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成极为复杂,对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了一个维度空间,该空间包含了三个层面:农户层面—生态农业园区层面—区域循环农业层面。

2.1 农户层面

单个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除了注重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还应严格控制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有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量以可再生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使循环尽量闭合。

2.2 生态农业园区层面

模仿生态系统,进行生态农业园区的建立,使自然资源充分循环使用和共享。生态园主要包括牧业、渔业、林业等,并扩展到加工业和服务业,将废弃物的交换和循环利用以及要素的耦合相互依存并共同协作,形成网状的生态产业系统。

2.3 区域循环农业层面

充分发挥政府的表率作用,制定相应政策和条款,鼓励生态农业产品的优先入市和采购,培养百姓的绿色采购意识,营造良好的区域循环农业系统。

3 技术层

在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中应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方法,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充分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制度层

4.1 政府的引导

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对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补助、减免税收,普及绿色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等。

4.2 市场的调节

在市场建立排污权,并对环境容量的使用上限进行限定,分配各单位污染源的排放量,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对排放超标者给予处罚,充分发挥市场的监管作用。

4.3 公众的参与

循环农业经济需要公众的参与,对政府部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决策与可持续理念的宣传中。公众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充分利用这个群体的操作性与影响力,促进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

该体系的建构目标是尽量减少农业生产中资源的投入以及废弃物的排放量,增加对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增加农业生产量,使农业生态与农村社会以及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李莎莎.循环农业模式设计与动态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09.

[2] 周海川.基于能值分析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以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0.

[3] 金晶,曲福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57-61.

[4] 金晶,曲福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C].//

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121-125.

篇(7)

在近些年中,国内农村经济取得了长时间的发展,农村行政管理将会发挥重要性作用。伴随着经济改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现有的产业结构也会显著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与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特点。为了能够确保农村经济更为健康稳定增长,非常有必要运用一些必要的管理方法,来有效的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同时解决经济纠纷与利益纠纷,使得改革工作更为顺利,彻底的展开,以此来使得乡村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提升。

1有关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进一步展开本文主题内容分析之前,需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识。具体的作用表现为以下方面:

1.1大大提升农村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使得农村范围内的生产资源,来展开统筹规划,从而依据农业生产目标,来优化配置各项资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问题,从而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切实实现增产增收目标,最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现有乡村步入到振兴之路[1]。与此同时,农村经济要想使得转型发展目标得到实现,寻找全新的经济增长要点,也就需要依靠农业经济管理的手段,来对可利用的资源展开规划,整合利用农村资源,来使得全新的经济项目得到实现,提升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切实的实现农村资源不断增值的目标。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施,必定能够使得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

1.2使得农村经济活动的行为得到规范

在农村经济发展之中,大大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构建更为全面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来确保现有体系,能够有助于农村经济活动行为,来形成最为有力的规范,避免盲目主导农村经济发展决策,在根本上使得农村经济风险问题得到降低。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状态可知,因为缺少更为统一管理机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就存在较多的问题与情况,难以科学有效的加以解决。然而通过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进一步的提升经济管理专业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以及技术保障,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为农村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帮助。

1.3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农业经济管理的持续发展,能够更为直观的获取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信息。借助对信息的对比研究,将会获得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为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奠定更好的基础。其次,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还能够科学实行管理制度,将会更为理想的规范现有农业人口的行为,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与领域处于日渐优化的状态。与此同时,还需要严格的执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以此农业人口的农业经济效益,进而促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还需要实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有效改变农村人口的传统观念,进而持续的优化农村人口的工作模式,确保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目标真正得到实现。通过这些方面的内容研究可知,农村经济必定会得到更好保障[2]。

2有关农村经济发展中现存的相应问题分析

依据国内农村经济长时间发展能够了解到,在发展过程中常常还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能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需要予以明确:

2.1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显然不足

从城市居民来看,农村整体教育工作开展明显较为滞后,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农村自身的经济条件的确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其次是农村没有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直接忽视了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村区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往往都会因为生活的原因,前往到城市安家,进而也就导致了农村年轻人员出现匮乏,农村留下的人群都是年纪较大的人,外加农村知识人才缺乏断层的问题日渐突出,假如长时间的积累下去,那么必定会大大阻碍农村经济的稳定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城市经济又在持续发展,最终城乡之间的差距必定难以挽回,也就不得不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从这些方面的研究可知,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明显不足,所以需要对此高度化的重视[3]。

2.2有关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

虽然在国内社会持续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常常也会表现得更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但是对于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带来明显显著的问题。具体展现为:其一,农业生产灌溉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进而使得水资源遭受到浪费,并不利于国内淡水资源的长时间运用。其二,农业生产种植也会不可避免的运用化学药剂,但是由于农业人员尚未把握好化学药剂的运用数量以及模式,因此大大损害了土壤的结构,必定会污染现有的空间,这些方面的内容都会为国内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隐患问题。再次,农产品的加工常常也会形成较多的废弃物,产生的废弃物并不利于清理,因此累积起来的问题,还会造成环境的问题。最后,相关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发现了土壤荒漠化问题渐渐明显,同时因为生产用药的不科学性,还会大大影响国内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处理,最终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定造成影响。所以,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确需要投入更多的重视,确保这些现有的问题将会得到最为全面的解决。

2.3国内有关政府部门投入力度还应当全面加强

虽然从长期发展来看,国内政府部门极为重视农村经济的长效化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自身的人口基础极大,农业面积极为广阔等客观性的问题存在,也会直接导致政府部门的具体投入量,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中表现出来的不足还越来越明显,如果长时间以往后续的隐患问题,将会直接的表现出来。将国内当前的农村基础经济情况研究分析得知,国内政府部门投入,应当大大注重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并且还需要制定出台同政策措施切实有关的条例,将这些方面的基础要点结合在一起,当这些方面的要点得到落实之后,那么才能确保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真正有效的满足农村经济工作开展的根本要求。通过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可知,能够清楚的了解到政府部门投入,需要得到更为深层次的加强,进而才能使得农业经济效益得到实现,缩短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差异。

3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根据有关人员的持续研究可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信息化的水平明显不高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状态,农业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模式、生产管理,都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管理,所含有的信息化水平不够高,信息化管理工作处于一种起步的阶段,管理的模式也落后于时展的需求,部分偏远地区更有甚者极少的运用现代化的农业作用模式,所以经济管理信息水平明显滞后,这样不仅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还会直接给农村信息化发展带来极大阻碍。因此,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需要得到有关人员的全面重视,力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2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更新还相对缓慢

农业始终都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直都是国内党以及政府需要重视的方面,尽管有关政府部门应当要实现对农村地区多项帮扶政策的制定,但是因为国内农村占据着较多的经济来源,这样就导致了出台的政策依旧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还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部门需要农村发展实际着手,具有针对性的增加物力、人力以及财力的投入,更好的制定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情况与优惠政策制度,将发展的方向制定为农产品深加工,进而必定能够使得农村经济稳步持续化发展。

4有关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的分析

根据前三个方面的内容分析可知,农业经济管理的一些内容,在了解这些前提内容之后,接下来也就需要对科学的管理措施加以研究。具体措施可以参考以下要点:

4.1大大加快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切实的打造现代化农业体系,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有效的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大大实现农业资源信息高度共享,为合理配置农谷才能资源提供最为理想的技术支撑。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内容:首先,建设信息化网络。地方政府需要在农村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在农村与农村之间、乡村与企业之间的机构,需要切实构建沟通桥梁,避免出现信息闭塞的问题。农村地区需要构建农业网站,对外宣传当地的农业种植模式、农产品品质情况,农业资源运用的情况等,进一步的使得农产品销售市场得到扩大。其次,应当购置信息化设备。地方政府还需要给予财政资金以及优惠政策支持,调动所在地农民与企业认识购买信息化设备的积极性,为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提供根本的物质保障。所以把握好此项技术要点,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

4.2构建完善科学适当的规章制度

国内农村地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应当要切实的遵守有关法律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需要得到提升。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管理人员不应当与现实分开。它需要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管理也就需要更为专业。只有在满足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构建可靠、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首先,需要制定执行农业以及管理责任的制度,以此来将每项决定和所有的事情予以分配,并且还需要明确职业以及工作的职责。其次,则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农业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减轻农民负担,将财务工作效率的提升作为工作重点,同时确定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与程序,以此来完成各个项目的任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都是重点核心,需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进而才能使得规章制度的制定,能够为实际工作开展所服务。

4.3大大加强农业财务管理要点

财务管理工作始终都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关键内容,在农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彻底治理账务混乱问题,严格的执行收支两条线路,推进财务管理工作,进入到规范化的运行轨道当中。具体措施要点:其一,完善制度建设。农业农村部门需要构建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非生产性开支展开严格化把控,杜绝出现挪用公款行为,及时的结算各类账目,理顺农业经济运行秩序。其二,实施财务公开。农业农村部门需要对公开有关账务展开研究,主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农民群众的监督,做到账务透明化,确保各个项目的经费都得到专用。其三,控制集体债务,农业农村部门需要加强农村集体债务的控制规模,使得村级债务得到化解,使得乡村资金压力得到缓解,最终真正有效的维护农村的经济秩序。因此,加强农业财务管理的水平,需要得到全面重视。

4.4切实注重农民群众的基础环保意识

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性也在持续提升,然而农业领域的环保工作,对于国内农业经济的持续化发展将会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这也就需要不断的强化民众的环保意识,尽可能的减少农业生活当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具体操作上,第一,应当对工业用地与农业用地展开合理的规划,尽可能的扩大两者之间的距离,降低工业生产对于农业环境的影响,进而使得农业生产的活动能够在更为健康与稳定的环境下发展。第二,还需要大大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依照有关标准来对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展开处置,防止出现燃烧秸秆的问题。第三,还需要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环节中,尽可能的投入足够的资金成本,及时的应对处理已经发生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出更为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使得我国农作物的生产数量真正得到有效提升,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最为有利的支持。

4.5积极学习更为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经验

除了上述几个要点之外,接下来还需要切实对农业经济发展经验予以把握,因为掌握科学先进的农业经济发展经验,将会使得自身所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上升的稳定性更为良好,同时还能够使得农业经济的效益得到根本性的实现,促进农业人员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先进的经验的时候,不能一味的学习与照搬先进经验,而是要对经验展开科学甄别,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科学有效的改变,这样才能使得经验的作用得到体现。因此,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需要得到研究。

5结束语

通过以上文字的分析研究,相信随着专业人士的把握与实践,必定能够使得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在实践中,就要把握到相关要点,对相关措施有效落实,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巴格那,米志蓉,张悦.基于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健全的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22(4):55-57.

篇(8)

极端气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气候变化,在特定时期发生在统计分布之外,多数是分布在统计曲线两侧10%以内。极端气候变化可能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从而危害到人类正常的经济活动,影响十分恶劣。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评估报告来看,在过去的100a以来,地面温度逐渐从最初的0.3℃升高到0.6℃,而且未来世界气候的提升速度将会更高、更快,加剧变暖趋势。在此背景下,将会造成世界性极端气候灾害出现,不利于全球经济稳定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受到极端气候因素影响尤为严重,干旱、暴雨和沙尘暴等极端气候每年都会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甚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领域。由此看来,加强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带来影响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对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极端气候概述

极端气候是具有十分突出的灾害性和突发性特点,很容易对当地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制约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如果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出现,将对人类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像我国这样自古以来的农业大国,气候因素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所以我国也是最为典型的深受极端气候影响的国家之一。诸如,干旱、暴雨和沙尘暴等极端气候在爆发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且这种危害更多的集中在脆弱的农业领域上,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威胁十分巨大。

2我国极端气候的主要特点

2.1普遍性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来看,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极端气候灾害,尤其是在近60a内,从干旱到涝灾,或是从涝灾到干旱,两者交替进行,市场伴随着台风和干热风等气候现象,当属洪水灾害和旱灾最为典型。

2.2区域性

我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极端气候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我国北方地区旱灾较多,而南方地区则是涝灾现象较为严峻,干旱地区更多的是集中在黄土高原和黄淮地区,受灾面积广泛,持续时间长;涝灾则是发生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珠江三角州流域,而在东北的送花江流域地区同样存在涝灾现象。在干旱季节,北方地区受到的副热带高压影响更加强烈,江淮地区在7月就已经趋于稳定,亚洲大陆北纬40°~50°上空盛行强烈的东西环流,阻碍北方冷空气南下,致使冷暖空气交汇机会较少,很容易出现锋面雨。在暴雨季节灾害频发的年份,副热带高压影响不强,6月底—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停留在北纬25°以南地区,北方冷空气持续南下,江淮地区作为南北冷暖空气交汇地区,锋面雨长期停留在该区域,造成严重的涝灾现象出现。

2.3交替性

不同的极端气候带来的灾害有时会交替进行,诸如旱灾和涝灾交替出现,两者无论是谁先谁后,或是两头旱灾而中间涝灾,都会带来十分严重的灾害,较之单一的极端气候灾害而言危害更大。

2.4持续性灾害在很多情况下是连续出现的,诸如我国在1966—1968年连续出现了两三年的干旱灾害,1998—1999年则出现了连续性的洪涝灾害。

2.5弱质性

弱质性特点主要是属于弱质性产业,生产力水平落后,缺少足够的抗灾害能力,更多的是被动地面对自然灾害。所以,一旦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将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严重的危害,并且这种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2.6规律性

一般我国极端气候灾害更多的是以黑龙江爱珲到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作为分界,这条线以东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也较高,南方主要是涝灾,北方为旱灾,黄淮平原和东北平原是旱灾出现较为频繁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涝灾频繁地区。东北三省受到低温冻灾较为严重,东部沿海地区则面临着海上风暴威胁,危险程度较高。

3极端气候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作物产量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两种影响混合在一起产生的作用较大,其中当属极端气候灾害最为严峻,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据国家农业部权威数据统计限制,我国在1983—1998年,粮食损失造成的总产量损失高达10%,也就意味着在此期间我国每年都至少有400亿kg粮食被极端气候所吞没。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农业经济由于极端气候灾害减产的年份主要集中在1961—1963年、1966—1968年、1974—1976年、1994年和2008—2010年。在这几个区间中,我国每年粮食损失量不断增长,并且我国由于极端气候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数量始终处于高位震荡态势,对于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危害。

4我国农业经济应对极端气候的对策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我国水利基础抗水、防洪功能充分发挥,通过健全水利基础工程来提升我国整体的农业抗灾能力。由于我国地理条件十分复杂,所以除了应加强引种抗灾害农作物品种外,还应根据当地气候实际情况来着重培育符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作物,有计划落实培育工作。就当前极端气候变化情况来看,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是影响最广、危害较大的灾害类型,由于极端气候变化具有突出的不确定性,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评估机制的落实,制定合理的防灾措施。诸如,可以加大资金投入,立足于农业保险基础上,更好地防范极端气候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的影响,将农业生产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极端气候灾害防控工作落实到实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5结语

我国的农业属于一种弱质性产业,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带来的危害较大。我国自建国以来,自然灾害频发,为了能够更好地防范自然灾害发生,应加强极端气候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深入分析,从多种角度进行诠释,寻求合理的应对措施,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京平,王卫丹.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7):142-145.

[2]袁婧婧.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魅力中国,2013(11):33.

[3]甘甜.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财经界,2014(18):21.

篇(9)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在发展中备受关注,国家出台了很多财税相关的政策进行扶持,但是我国农业经济财务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找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措施。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财务管理有了新的特点。在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要不断深化农业经济财务管理的提升与改革,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好辅助作用。这就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动以及产业内部结构来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帮助农业经济财务管理实现其最大的作用,促进产业未来更好的发展。随着在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不确定的因素逐渐增多,必须要从现在开始自我剖析,及时完善农业经济财务管理体系。因此,从理论层面分析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业经济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当前的农业经济财务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之间没有实现协调发展。财务管理这项辅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外在条件及生产组织方式影响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首先,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没有及时改变,素质有待提高,很多管理者将重点投放到了生产方面,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够,或者了解不够深入和专业,相关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导致财务管理的外在环境较差,规范财务管理难度大。财务人员在大学会计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及其他会计知识学习过程中涉及农业知识少,自学成分大,对会计准则的掌握及理解不尽相同,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实际操作。对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也缺少合理的安排,导致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较差。其次,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农业只有生物性资产一条准则,指导不充分,框架太大不够具体,而且范围笼统,指导能力不够强,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细化。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多环节、多领域、多重影响因素缺乏规范性指导,农业经济财务管理整体处于无序发展的被动状态,无法得到效率和质量方面的突破。第三,农业生产有特殊性,生产环节多,链条长,存货管理难度大,受天气等外在因素影响大,产品产量及定价变化大,产业化不充分,生产过程中浪费严重。这些因素提现体现到财务上就是会计核算难度大,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农业生产是借助自然生产的过程,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过程非常复杂,大田、水下、林中生产等不同生产方式,南北方不同生产节气,农耕农时、农业生物产品特征、生产周期特性等都没有形成完整而科学的体系,导致农业生产会计监督检查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农业经济财务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推动财务管理观念的革新及现代化体系建设为了更好的建立农业经济财务管理策略体系,还要从对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入手。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才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首先,规范各类农业经济组织,要求所有经济组织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政府财税部门进行监督指导。其次,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及科研院所要推动农业生产产业化,生产环节规范化,减少不确定性。另外,财税部门强化细化《企业会计准则》对农业财务管理的指导,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推动实现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变,不仅要重视财务工作的日常核算和报告,还要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预测和规划。最后,推动农业经济管理者思想转变,将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务必将财务管理贯穿于农业生产主体的整个经济活动中去。

(二)深化财务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指导教育培训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度专业化和复杂化的财务管理。基于这样的特点,要提高农业经济财务管理水平,还需要不断加强对专业人员的指导、教育和培训。首先,要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人才培训,让员工可以得到更好的技术和专业的提升,一方面需要财务人员对农业生产活动参与者进行财务方面培训教育,优化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农业专业人士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对财务人员进行讲解提升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的融合度。另外,有效推动政府财税管理部门和企业财务人员对国家颁布的涉农财税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对财务管理水平提升有重要作用。其次,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招聘时注重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时刻关注社会中的优秀人才,不断招纳有才之士。此外,还要关注对财务管理人员精神层面的建设,鼓励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及技能储备,以保证更近时展的进程,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技术装备建设逐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农业专业人员更愿意为农村建设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要大力推出人才引进政策,鼓励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业经济财务管理中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先进的技术。

篇(10)

上述例子就表明优化农业产生到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来达到促进物质的循环使用和有害因子的零排放的目标。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对我国的三大产业的大循环提出了要求,把一切和农业相关联的产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模式,继而成为一个闭环的流程,这个模式是:自然资源一成品一废弃物一持续再生资源”,从这个模式中可以看出一切能源和资源的投入都实现了各自的价值,其利用率达到最高,其中的农业产生经济发展对自然与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这样的实例在我们生活中也可以常见:酿酒后的酒糟本是废物,却变成了养鱼的好饲料;鱼塘的塘泥对葡萄树来说又是上好的肥料;葡萄又可以用来酿酒,葡萄园可以用来从事生态旅游。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概念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建设的完美融合,有效地弥补了绿色产业所强调的安全消费而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在我们的显示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人及家畜的粪便———发酵产生沼气供家庭的用火用电———发酵的剩余物是好的肥料———肥料可以供作物生长———作物供人畜食用。

二、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是一项复杂综合性系统工程,它包括了三个层面:农户层面一生态园区层面一区域循环农业层面。

1.农户层面。独立的农户在进行农业劳作的时候,除了追求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之外,还应该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达到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目标,提高有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率。

2.生态园区层面。建立一个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循环使用和分享自然资源。这个农业生态园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甚至于扩展到服务业和工业,在废弃物的交换和循环利用和要素的耦合相互依存并且共同协作的基础之上,从而呈现为一个网状的产业系统。

3.区域循环农业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政府应该担任起自己的表率作用,对于条款和政策这方面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在百姓认知观这块应该培养其健康环保意识,同时还应鼓励绿色农产品的优先采购和进入市场。

上一篇: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 下一篇: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