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09:48: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化产业是 21世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其发展态势备受世人瞩目。按照《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要高于 20%,2015 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 年至少翻一番,从而实现倍增的奋斗目标。
文化产业要得到大的发展,必须有好的商业模式。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竟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竟争”。商业模式是一种可盈利的方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文化企业经营需要重视商业模式的发现和改进,有必要探索和借鉴新型商业模式。
一、全产业链的内涵、特征和启示
“全产业链”最先是由中粮集团提出的一种商业模式。该模式具有“整合上下游资源”、“多个产品整体运作”、“链条式管理”、“各环节衔接,产业链贯通”的特征。由于它整合上下游资源、多个产品整体运作,所以公司各产品的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且下游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由于它实行链条式管理,各环节衔接,所以关键环节能够有效掌控,且创新与品牌发展贯穿始终。因此,全产业链模式有很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带来较高、持续、显著性盈利的同时,能够快速反映消费者的信息,促进上游环节的创新与改善,使企业对市场的反映更敏感、更安全。
中粮集团率先提出的这个发展模式现如今已被文化产业借鉴。全产业链商业模式是最能反映文化产业特性的商业模式。目前比较成功的案例有《武林外传》。《武林外传》文化产业链具备文化和影视基地、相关剧本、合适的导演和演员、市场推手、稳定的消费群体等一系列构成要素。“武林外传”全产业链运作的成功启发我们或可将此模式推广,不仅是影视产业,更应该扩大到整个文化产业。
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给河北省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发展空间。
首先,河北省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较少,文化个体户较多的问题非常突出。2004 年,全省共有文化个体经营户59828 家,从业人员 14.8 万人,实现增加值 34.6 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9%,规模小、分布散、整体实力弱,影响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如果能够实现产品整合、产业链贯通,将极大节约资源,提升产品价值含量,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其次,文化观念滞后,产业意识欠缺。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对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开拓文化市场缺少研究,一部分文化产业经营者自身的市场意识也很淡薄。目前国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不少是来自于演职员队伍,对产业经营往往是从实践中摸索得出的朴素管理方法,缺少必要的现代管理、营销理论修养。市场经济需要有经济的头脑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尤其全产业链商业模式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运作和掌控,务求悉心学习和实践,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再次,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尚未从“ 大文化”的角度理顺管理体制。文化产业按行业不同,目前是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此种政出多门、职能重叠的状况不利于对文化产业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资源的整合,已经成为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一,在于制度和体制。文化产业概莫能外。河北省委、省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尤其是 2010年 3月 8日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为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必须同时认识到,一方面,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属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按照一定的商业模式运作才能获得市场价值;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建设的载体,文化产品和服务要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因此之故,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就有着与其他产业商业模式不同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1.价值主张更明确,具备价值观倾向性
任何企业,只要想做长远,就要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效的传达给消费者。这首先需要确立一个价值主张,然后一切营销活动必须围绕此价值主张来进行。文化产业在传递思想方面比其他产业更突出。同时,文化产业的产品大多是无形产品和服务,由于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重要原因,因此,文化产业的价值观倾向性愈加突出。
2.消费者群体层次分明,目标群体明确
任何产品都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区别在于,有的产业消费群体分层不明显,比如油盐酱醋茶类似的生活消费品的消费群体层次模糊,有的产业如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消费者群体层次相对明晰得多,比如有的消费者愿意花百元左右到电影院看3D电影,有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电脑下载看片。文化产业目标群体必须明确。试图占领所有的目标群体,试图生产目标消费者需要的所有产品,试图进入所有的产品渠道,试图用广泛撒网的传统促销方式让所有人知道产品,都是不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的。
3.人脉链条依赖度高,创意人才需求大
文化产业比其他产业需要更强大的合作伙伴、分销渠道和人脉资源。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价值,顺利完成商业运作而与其他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是文化产业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 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需要“金点子”,因此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最有价值的资源。
三、河北省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全产业链”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的商业模式创新,它为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升级,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文化产业“全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河北省来说,实现文化产业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发展,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充实条件:
1.整合人才和资源,解决创意人才不足、文化个体户多、规模以上企业少的问题
如果用可持续成长眼光来评估全产业链的文化企业,“人才”在可持续成长的企业构成中显得非常重要。全产业链的运行需要各种人才集聚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包括研发人才、创意人才、数字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等等,特别是需要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经营管理人才来实现各种因素的操控。我省文化人才现状是,人才资源潜力充足,各高校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相继设立,但多为培养技术制作型人才,营销、创意及复合型人才极缺,这在将来势必制约文化产业提升。要着手以自己培养和引进的方式聚集人才,只有首先解决“人”的问题,才能使文化产业“活”起来。
同时,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成功运作,需要资金资源、内容资源、创意资源、传媒资源等各种资源的支撑。这些资源的获得,可以是现有资源的利用或者转化,可以是通过合作的方式从别处引进,也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已创造。例如,我省有着历史悠久的燕赵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比如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等,这些都可以用动漫形式开发加工。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利用和再创造,使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不仅能够为动漫创作提供源泉,尤其是可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河北省整合人才和资源已有好的范例。近年来,邢台市工笔画艺术异军突起,以宁晋县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以农民为主力军的工笔画从业人员达 6000 余人。邢台大力扶持工笔画产业,以宁晋县 393 艺术区、工笔画市场、工笔画学校为依托,形成了集培训、展览、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在北京潘家园、琉璃厂两大市场,宁晋工笔画占到总销售量的 80%,全市工笔画畅销全国,远销日韩和东南亚。除了工笔画,邢台市艺术玻璃、老粗布、邢白瓷等文化产业项目也势头良好。2011 年,邢台文化产业产值达 55 亿元,占全市 GDP 的 3.86%,同比增加 41%。
2.树立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明确的政策导向,解决文化观念滞后、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
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显著特征是使得一个公司各产品的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上游产品通过往下游延伸以增加附加值。同时产业目标是设计多环节、多品类、多功能的产品并与上游产品有机结合,目的主要是创新与品牌贯穿始终。以承德市为例,该市抓住“清朝夏都”这个文化元素,投资 2 亿元,邀请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创作了大型实景演出剧《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此举不仅弥补了以往承德缺少夜间旅游项目的缺陷,更为游客提供了了解我国多民族融合历史的机会,加深了游客对文化遗产内涵的认知。
全产业链首先是一种企业管理经营思想和理念。从理念——经营过程——企业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通过企业经营者具备宽广的文化视野和超前的战略思维,并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例如,近年来,承德市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先后出台了《承德市建设文化大市实施纲要》、《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文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重点行业等做出统筹安排。特别是在投入上,市本级每年不低于 1000万元,县区不低于 300 万元,并随着财政收入增加而增加。同时,还积极引领民营资本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承德旅游人数已由 10 年前的 300 多万人次增长至 2011 年的 1700 万人次,2012年承德旅游接待目标人数力争突破 20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 150 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12%以上。
3.支撑核心企业,辅佐配套企业,解决文化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
全产业链要素在产业链条中展开,需要广阔的运行空间。比如影视产业集聚园,可以通过影视制片公司总部的集聚,建设集影视创意、拍摄制作、交易发行、影视教育、动漫、影视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它本身必须拥有广大的空间,才能使这些要素充分展现出来。同时,全产业链要求所有业务、产品和产品线以及各项活动,有一个统一核心,比如都服务于一个市场或都服务于一种共同的文化创意。因此,全产业链结构中的企业一般是若干个企业作为龙头,加上其他企业配合,带动整个产业链良性运转。这些龙头企业就是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其他企业则是此产业链中的配套企业。
以唐山遵化为例,现已形成“一区”“一城”“一廊道”“两基地”的文化旅游链条。其中,清东陵大旅游区是龙头,目标是建设集山水休闲、温泉度假、文化观光于一体的皇家山水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同时,实现打造城市游憩地、乡村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南部创新型乡村旅游基地和东部红色旅游基地的文化产业链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在第一次浪潮对应的农业社会,文化产业只是少数统治阶级附庸风雅的噱头;在第二次浪潮对应的工业社会,文化产业提升了商品的价值,但仅仅是锦上添花,甚至曲高和寡;在第三次浪潮对应的信息社会,产能过剩――整个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没有文化附加值的产品很难脱颖而出。因此,文化产业的春天来了。
二、各行各业需要正视文化升级
世道变了,玩法不同了。从“吃饱”到“吃饱了撑的”,中国的发展超乎了任何人的想象。随着中国富裕程度的提高,发展文化产业,或者各行各I在文化方面的升级,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均已成熟。这个时代,已进入“吃饱了撑的时代”。
三、文化产业是商业地产的救命稻草
产能过剩体现在各行各业,购物中心、商业项目面临的竞争是:闲人和闲钱多了,但对手也多了。高度的重复性业态和同质化的招商,让各大购物中心举步维艰,破题之法除了做好同质化,也需要做好市场细分。购物中心的文化功能提升,能够兼顾项目的同质化和市场细分的提升。
四、文化产业是对抗电商的重要法宝
电商的强势介入让商业项目、购物中心的艰难处境雪上加霜,如何让顾客习惯线下消费,从而对抗电商的强势竞争?商业项目、购物中心除了自我升维之外,紧密结合文化产业,塑造产品和专卖店的文化形象、文化氛围,紧密联动顾客和“粉丝”,发生高频率的互动,是对抗电商的重要法宝。
五、文化产业强势介入购物中心
1.K11是海派的典范
K11紧密结合海派的文化消费需求,将现代艺术与商业紧密结合,将体验商业引入购物中心的地下层,将大都市很少见到的农场、小猪、豆芽、农具放在第二层的黄金位置――让文化为购物中心“点石成金”,加上层出不穷的各种文化艺术展览,直接引领行业的潮流方向。
2.侨福芳草地是京派的典范
侨福芳草地以领先绿色思维,打造汇聚“顶级办公,优雅购物,精品酒店与艺文荟萃”的北京新地标。侨福芳草地致力打造多元的商业及文化休闲综合体,成为北京风格时尚与高品质的新复合生活板块。其领先的环保设计、永续发展的理念和丰富多元的艺术氛围构成了侨福芳草地的独有特色,为每一位到访者带来充满新意的独特体验。
文化底蕴和艺术品是一个建筑物的灵魂。侨福芳草地中摆放着的41件达利雕塑,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达利真品收藏之一,它们与建筑相融合,散发出属于侨福芳草地的独特气质。将自身的文化内涵与北京独特的文化底蕴相融合,便是侨福芳草地所一直倡导的城市地标理念。
3.诚品书是商业项目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的典范
诚品书店1989年由台北仁爱路圆环创办第一家开始,本着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的初衷,发展为今日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复合式经营模式。创始之初,诚品以书店为品牌核心,营运范畴已逐步扩展至画廊、出版、展演活动、艺文空间和课程、文创商品,以及捷运站、医院、学校等各类型特殊通路之经营,并延伸至商场开发经营和专业物流中心建置等专业。诚品是“城市人的集体创作”,连锁而不复制的经营模式,尊重各地文化特质,透过“人、空间、活动”的互动积累,发展出不同的场所精神和经营内容,塑造了城市中不同角落、不同内涵的文化氛围。
成都的方所、言几又都在沿用诚品书店的商业模式,成为了所在商业项目、购物中心的人流引擎。
4.无印良品是产品(专卖店)结合文化产业的典范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商业模式创新
一、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
文化产业肇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最先表达了关于文化工业的思想,阿多诺和霍克海默1947年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对于文化产业的内涵极富争议性。2004年,国家统计局最新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统字[2004]24号)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创意产业首次界定源于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提出创意产业主要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二、文化产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1.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界定。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多种因素,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如资源配置、研发、制造、营销、市场、融资、人力等。每一个环节和因素的创新,都有可能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
Tucker(2001) 从客户价值角度出发定义商业模式创新,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就是从客户角度出发,发挥想像力来看怎样让事情变得更好的过程。Mitchell也指出,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是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客户产品或服务,并剔除客户不要的东西。Siggelkow(2002)用增大、巩固、删减来描述调整过程,当调整超过一定限度,便成为商业模式创新。
Mitchell和Coles则从商业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5W2H(即从“Who、What、When、Where、Why、How、How Much”等方面来理解经营的本质)。在这七个要素中仅某一方面的变化使企业朝好的方向发展被称为商业模式改进,商业模式的变革则至少要求四项以上的要素发生改变,而那些指向全新的或行业内未曾应用过的商业模式的变革便是商业模式创新。从商业模式变化波及的范围和程度区分商业模式改进、模式变革和模式创新。
2.文化产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讨。目前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很多都陷入同质化竞争的陷阱,如报业、电视业、电影业。商业模式的趋同也是一个重要表现。那么,企业该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呢?从中国企业为数不多的实践中,我们挖掘出三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与基于先进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
(1)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按照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五部分,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四部分。上述九种企业价值活动中又包含了多种细分的价值活动和价值元素。企业既可以通过延长自身基础价值链形成企业商业模式,又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分拆、职能外包来缩短价值链,进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也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延展和分拆同时进行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还可以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的一项或多项基础价值活动进行创新来形成企业商业模式。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前三种方式中的一种与对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相结合来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本质上讲,企业商业模式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的。但企业商业模式形式众多、难以把握,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按照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成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类(见表1):
(2)基于资源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的商业模式需要有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任何外部资源转化竞争优势,都要经历选择、吸收、内化和外化等一系列过程,整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它既决定着资源的匹配效率,又决定着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中内部整合通过提供必要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来提升竞争优势,外部整合通过满足客户一致性要求来促进竞争优势的发挥。就像文化产业企业与非文化产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可拓展增强赢利能力。如经营电子和电器产品起家的索尼公司,在音像业、游戏业、电影业等文化领域进行不同行业间的整合。这些跨行业的整合很多都是通过企业间战略联盟或者国际战略联盟的形式实现的。联盟战略有创造价值的多种来源。这些来源包括规模经济、有效的风险管理、成本有效地进入市场和从合伙人处学习,以及帮助公司减少交易费用、应变不确定的环境、减少组织对不受其控制资源的依赖性,成功地在多变的市场中重新定位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特点及代表案例归纳成下表(见表2):
总之,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意味着企业改变了既有的竞争规则,如跨行业整合资源必然会突破行业既有的限制与竞争规则,改变行业/企业价值链的构成。强势竞争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的资源,这种资源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是以既有的竞争规则为前提的,这种竞争规则是大企业所倡导并竭力维护的,如果后发企业试图按照大企业所推崇的方式去竞争,当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通过资源的整合来创新商业模式,等于企业制定了新的竞争规则,也等于区隔了传统的竞争对手,这为企业的成长创造了宝贵的空间与时间。
(3)基于先进技术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的高速进步为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重视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注重把高新技术运用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传播、服务等各个环节,是企业增强赢利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可以产生新的赢利增长点,全面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赢利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还可以产生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创造新的文化产业,创新的文化需求,极大推进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我们可以将利用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及特点作出归纳(见表3)。
商业模式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与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Chesbrough和 Rosenbloom认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挖掘出企业的潜在价值,技术创新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商业模式创新。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应用现有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其商业价值,许多情况下,特定的技术创新需要特定的商业模式与之配合的创新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应有的价值。这里可以将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设计公共基础技术,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能源技术等;另一类涉及与企业产品技术直接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技术的发展使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也可运用其到客户关系、伙伴关系,以及组织结构进行创新。
三、结语
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路径,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围绕着顾客价值主张来进行,创新型商业模式一方面要能够较好地识别并满足客户需求,做到客户满意,不断挖掘并提升客户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能通过模式的运行能够提高自身和合作伙伴的价值,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含具有超越竞争者的体现在竞争全过程的竞争优势,即商业模式应能够有效地平衡企业、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关注客户,又要企业盈利,还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样就能获得相对于竞争者而言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的创新特性,从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土家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系指文化旅游企业以开拓土家族文化旅游景区内的人文景观为手段,以积极引导游客感知和体察土家族传统文化为内容,通过深度挖掘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旅游知识产权的方式来创造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的旅游产业开拓新方向。旅游产业是重庆土家族聚居区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在游客求知和求异兴趣浓厚,文化寻根上升为旅游时尚的今日,文化旅游企业应当以创意产业开发理念为指导来开拓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产业。重庆地区是土家族的重要族群聚居区,但限于经济基础设施匮乏等诸多原因,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土家族聚居区内的区域经济发展亟需以土家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为契机,来建构既能满足游客的文化享受风尚,又能促进土家族生活水平提升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
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一)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的创意产业开发理念滞后
其一,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过程中过度偏重于经济利益导向而忽视社会效益与自然生态环境价值的考量。土家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具有前期投资额度较低,资本回收速度快,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等特点,由此吸纳诸多企业大搞仿古建筑和伪劣民族文化表演。部分文化旅游开发企业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发土家族人文旅游资源,缺乏将土家族世代繁衍生息之自然生态环境与其千年传承的民族文化特质相融合。此类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损害了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抑制了物种多样性生存空间,降低该景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未来收益率水平。其二,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过程中忽视系统规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从而压缩景区整体价值实现空间。部分土家族文化旅游开发企业偏离对土家族传统文化开发的主题,缺乏对土家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主题性营销规划。各文化旅游开发企业多从本机构的利益出发,缺乏围绕同质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展开合作的意愿,从而导致文化旅游产品无节制的过度开发,破坏有限的土家族人文旅游资源,最终损害土家族文化旅游开发企业的整体利益。
(二)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的创意产业资源融合力度不足
其一,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的创意产业链过短导致产业链内部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力。作为第三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产业对交通运输业、生产制造业及农业等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依附性,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力将直接制约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当前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产业多将其业务重心聚焦于旅游行业,在将交通、餐饮、住宿、购物与娱乐等旅游相关产业进行有机整合和各产业资源融合方面缺乏力度。其二,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承担土家族文化旅游业务运作的旅游企业多为民资企业,其日常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不到位,旅游服务缺乏规范性,信誉度较低。由于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对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能力,导致掌握不同文化旅游资源的企业间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以促进土家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的创意型旅游产品开发匮乏
其一,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层级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其文化创意功能。土家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在民间舞蹈、民族服饰和风土人情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但由于旅游企业缺乏根植于土家族文化展开相关旅游产品研发,致使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土家族文化旅游项目难以得到游客认同。土家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多以静态景物观瞻为主,缺乏针对土家族民间风俗和节庆活动类项目进行互动式文化旅游项目的开拓。土家族文化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多为向游客简单和直接呈现土家族传统文化,缺乏运用高新舞台技术对传统土家族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以适应时尚化游客群的审美需求。
其二,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产品组合式开发缺位。土家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忽视对旅游产品的地域组合式开发设计,从而使得重庆各地土家族旅游景区之间独立运作,难以形成针对目标游客市场的整体营销策略。土家族文化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开发未能依据产品特征来实现游览内容组合式开发,使得游客所享受的旅游产品被肢解成为若干独立的游览活动,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充分领阅土家族多样性文化的特殊魅力。
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开发路径
(一)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理念重塑路径
其一,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企业应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新理念。当前文化旅游产业的游客需求已然脱离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传统的基础性旅游需求层次,游客的旅游行为呈现多元化旅游诉求态势。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应当以土家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核心旅游产品为基础进行多元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土家族文化旅游企业可加深对文化旅游市场的调研,深入把握目标客户群的文化背景和特殊喜好,并据此来定位土家族文化旅游企业的产品研发方向。土家族文化,旅游企业可结合当前主流游客偏好的体验式旅游模式,深挖诸如“摆手舞”等土家族民风民俗中互动式娱乐节目,并将其打造为经典旅游产品推向目标市场。
其二,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企业应将绿色旅游理念注入土家族文化旅游品牌中,着力打造生态环保型土家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与其他名山大川式旅游景点相竞争,土家族聚居区周边的自然旅游景点并无明显优势。土家族应当深入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绿色生态环保元素,并将其嵌入到现代旅游产业中。土家族居民结合聚居区内的水土自然资源特点创造了坡地轮休、草地轮牧、耕牧混成等耕种文化,充分激活了聚居区内自然资源的自我修复力。土家族文化旅游企业可据此开展土家族乡村体验旅游项目,吸引远离农耕文明的现代都市人群体验土家族的原生态耕种文明的魅力,并籍此来向游客群体的意识中注入生态环保的理念。土家族文化旅游开发企业应深刻认知到绿色旅游的内在价值在于游客与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故其文化旅游开发方案应当着力避免过度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家族聚居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以降低土家族文化旅游景区内的自然生态承载压力。土家族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应重视激发人文内涵型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尽量运用小微化旅游设施来接待游客,从而将外源性游客的旅游行程所形成的生态足迹评价指标优化。
(二)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产业耦合路径
其一,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企业应当通过促进旅游相关产业耦合方式来促进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实现土家族文化旅游事业整体利益最优化目标。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要义在于以文化旅游为平台来将设计者的无形思想转化为现实旅游产品,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创意相融合,形成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旅游产业。而单家文化旅游企业的资本实力相对有限,文化旅游市场开拓力也相对不足。土家族文化旅游开发企业可以与县文化馆、土家族艺术团体、土家族传统工艺大师、土特产企业展开合作,促进土家族民族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资源优化重组。土家族文化旅游开发企业可在整合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土家族文化产业的整体营销方案,通过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整个土家族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来打造土家族文化产业链,开发全系列土家族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对土家族文化产品与服务业的整体开发目标。
其二,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企业应当通过促进旅游产业内部资源耦合的方式来促进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提高土家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可观瞻性和游客的体验价值。例如有着“东方情人节”美誉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的一种由婚俗演变而来的独特的节庆习俗(宋永华,2012)。土家族文化旅游开发企业要关注此类分散在山坳乡间的离散化土家族文化资源的整合,通过对相关离散型土家族文化旅游景点的深入研究,土家族文化旅游开发企业可设立诸如土家族廪君神话旅游线路、土家族女儿会暨东方情人节旅游线路等主题旅游产品。土家族文化旅游项目要以相似主题旅游资源为纽带,以主题式文化旅游项目为切入点,实现土家族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效能最优化和旅游经济价值最大化目标。在构建具有浓郁民族地方特色的主题性文化旅游线路的过程中,旅游项目组织方可用丰富的土家族文化元素来升华该主题旅游项目的内涵,从提升游客感知度的层面来精心设计土家族文化旅游产品包装方案,打造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土家族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文化旅游企业还应积极推动手工艺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土家族手工艺品反映了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具有原真性特点,是游客在相似的旅游体验中寻找异样体验的理想选择(马振,2014)。文化旅游企业可在旅游景区出售土家族特有的西兰卡普织锦实物的同时,力邀资深的土家织锦艺人现场展示织锦工艺的魅力,并辅以土家族山民歌、摆手舞等文化元素,为游客提供高纵深的民族艺术体验。
(三)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旅游产品开发路径
其一,土家族文化旅游项目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为游客提供交互式旅游产品服务,有效提升旅游企业的品牌价值。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到游客的旅游活动全程,并增进在旅游过程中的游客体验满意度。社交媒体不仅有效解决游客个人信息交流问题,而且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低成本高效式信息搜索平台。旅游企业可与社会化网络媒体建立联盟关系,为客户提供自由生成内容式动态信息交互服务。游客群体可借助社交媒体来发表其旅游感想、分享游览照片,从而增强其从旅游行为中获取的满足感。土家族文化旅游企业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来增强对土家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游客可运用网络媒体对土家族文化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择具有较强品牌知名度和较高游览价值的旅游景点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并借助社交媒体进行口碑传播,从而将土家族文化旅游产品信息迅速扩散,实现土家族文化旅游宣传效能的最大化。
其二,土家族文化旅游项目可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改造既有文化旅游产品,从而有效提升游客的体验价值。重庆土家族民间艺术表演品种繁多,诸如灯彩灯舞、儿调等各类艺术表演形式通常在土家春节、奔牛节、调年会等土家族传统节庆日展现。土家族文化旅游项目可以借鉴《印象刘三姐》等大型山水民歌艺术表现形式来为重庆土家族量身定制开放式布景的大型山水实景艺术舞台,将白再香、秦良玉等土家族的历史名人搬上艺术舞台。重庆土家族文化旅游项目可充分运用激光视频、智能控制舞台灯等高新技术来丰富土家族传统艺术表演的形式,给游客们形成强悍的视觉冲击力,通过将土家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舞台高新技术相融合的形式来增进游客的旅游体验价值。
其三,土家族文化旅游企业可基于游客消费实力来将目标游客群划分为若干细分游客市场,并针对各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旅游产品。针对工薪阶层的游客,旅游企业可以与普通土家族家庭联合开办农家乐式旅游项目,以实惠的旅游团费报价来向工薪族游客提供深度土家族农家生活体验式旅游服务。针对高收入阶层,旅游企业可集中开发土家族文化娱乐庄园和休闲体育运动中心等高端旅游设施。旅游组织机构可向高端游客提供高附加值的土家文艺表演和互动式土家节庆娱乐服务,精心打造“学织土家织锦、看欢歌摆手、背土家新娘、听木叶情歌、尝土家拦门酒”等民俗旅游文化节目,全方位展示土家族民俗民风的古朴纯真之美(王友富,2012)。
参考文献:
近年来,创意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普遍现象,文化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极大地影响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前沿和领军地位。当前,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集聚效应初步体现,形成了诸如张江高新技术科技园区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全国领先的北京市,已经形成了四大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借鉴北京市的经验,对于上海打造时尚魅力国际文化大都市具有促进意义。
上海市文化创意发展模式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较早,近年来,上海逐步将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合并,2011年公布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名录》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包括文化创意服务业和文化创意相关产业两大部分,细分为10大类和102个小类。2011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73.79亿元,同比增长15.6%,从业人员达到108.94万人,实现GDP贡献率14%(张京成,2012)。
(一)形式多样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独具特点。截止到2010年底,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达到80家,覆盖全市多个区域,总建筑面积达到270万平方米,已初步形成了“一轴(延安高架)-两河(黄浦江、苏州河)”的布局(张京成,2012)。按照形成的历史基础和投资主体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在原有历史建筑基础上自发形成、政府政策主导下建成、房地产商开发形成。
1.原有历史建筑基础上自发形成的集聚区。“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工业企业向郊区转移,中心城区近2000平方米老厂区、老仓库和建筑闲置(田舒云,2010),文化创意产业最初的发展集中于个人艺术创造,需要寻找一些廉价的办公场所创业,而这些厂房正好满足了艺术家的需求。艺术家和相关艺术创作室逐步汇集在这些闲置建筑中,为这批老厂房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2.政府政策主导下建成的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导向则会日益明显。政府政策主要通过厂房改造和产业升级来实现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影响。经过妥善的改造与设计,在保留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例如田子坊、新十钢等。同时政府通过招商引资,融合高新技术建设了一批集聚区,典型代表为张江科技园区、上海多媒体产业园等(钱敏杰,2009)。
3.房地产商投资建设的集聚区。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商在居民建筑与商业写字楼建设的同时,将目光投向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与市场接轨,打造企业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更多消费,增加经济效益。在开发的成熟区发展较为良好的集聚区多实现了政府认可和挂牌。这一集聚区的典型代表即为“海上海”。通过文化商业街、平面广告的宣传,面向中产阶级推介项目,吸引了一大批年轻时尚的白领。
(二)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特点
1.中外融合的海派文化。上海市地处吴越文化中心,江南细腻悠长的文化绵延至今,在近代,上海市是早期开放的港口之一,海外文化特点鲜明。发展至今,中外文化在上海实现了较好融合,旗帜鲜明地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
2.良好的产业环境与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的经济中心,上海市的经济实力毋庸置疑,这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上海市工业发展起步早、门类齐全,为文化产业的更新换代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近年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3.依靠传统布局与旧厂区发展,集中在中心城区。目前,上海市有近三分之二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在原有厂房、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旧厂房、仓库占地面积较大,比较容易吸引相关企业和个人入驻,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既保留了原有文化,又展现了上海文化发展的新貌,这也是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当前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徐汇区、虹口区和长宁区,三区共有创意园区72家,占到了总数的90%以上,密集程度较高。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第一次将文化产业定为首都的核心产业,2006年首次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定义文化创意产业为“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细分为九个大类。截止到2011年底,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938.6亿元,同比增长14.2%,收入合计7442.3亿元,平均从业人员达到122.9万人,GDP贡献率实现12.1%(张京成,2012),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甚至是经济发展依赖的核心增长领域之一,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截至2012年7月,北京市公布了四批共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集聚区虽然各具特色,根据影响创意园区分布的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竞争力等空间集聚因素,大致分为四个类别:创意设计和技术研发类集聚区、动漫和影视制作类集聚区、数字娱乐和媒体运营类集聚区以及文化展示与交易和会议展览集聚区,具体如表1所示。
1.创意设计和技术研发类集聚区。研究表明,知识溢出能够引起企业集聚,增加新企业数量,在思想导向型企业中,知识溢出是决定企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同时知识溢出效应具有极强的区域性,只要距离稍微增加,这种效应就会消失(阿瑟·奥沙利文,2008)。这一效应在技术研发类的文化创意产业中表现尤其突出。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借助高新技术,文化创意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而区域内的高新技术条件是设计研发类集聚区集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创意设计和技术研发类集聚区多倾向于密集分布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集中的地方。
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北部和西北部是北京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集中分布区,为创意设计和技术研发类集聚区提供了丰富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以中关村软件园和清华科技园为例,其附近分布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众多“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高等学府以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靠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分布,一方面可以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及时获取信息以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水平。
2.动漫和影视制作类集聚区。动漫和影视制作类集聚区往往需要大面积的土地,一方面是由于作品需要有足够广阔的空间来进行拍摄,另一方面是由于这类产业的关联企业相对较多,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企业的集聚。
集聚区建设成本中的土地成本一项可以用方程C=P*Q1来简单表示。一般来说,动漫和影视制作类集聚区占地面积Q是固定的,其值很大;为了控制占建设总成本比重很大的用地成本C,选择P值较小,即单价较低的土地是比较理性的。加上这类集聚区对于土地的区位不是很敏感,利用其他生产要素替换土地也相对困难,使得其对于土地的选择余地变得很大。根据地租理论,距离市中心越近,单位土地价格相对越高;而距离市中心越远,则单位土地价格相对较低。为了控制成本,动漫和影视制作类集聚区多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区位,此时P值比较小。
当前北京市公布的5个动漫和影视制作类集聚区分布在怀柔区、通州区和大兴区。这些地区距离中心城区相对较远,地价也比较低廉。以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为例,其占地面积1120公顷,汇集了22个艺术部落,100多家画廊,20多家美术馆,当代绘画艺术、艳俗艺术及新媒体艺术等主要现代艺术流派都集中在这里,日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大本营。由此带动各个区县形成良好发展势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增速迅猛。
3.数字娱乐和媒体运营类集聚区。数字娱乐和数字媒体类集聚区一般倾向于接近中心城区或者交通便利的周边区县分布,这是因为此类集聚区通常兼有零售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
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包括消费市场状况、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等因子。零售业部门的区位最大特点是消费者指向,通常选择人口密集、消费者众多的地点分布;消费者克服空间距离的作用所要付出的空间费用或时间费用是决定消费者选择购物地点的一个重要因子,随着距离的增加,消费者购买的意愿会明显降低。交通条件通过通勤费用作用于零售业企业,交通条件好的区域通勤费用相对较少,消费者实际的购买价格相对较低,其购买量也相对较大;对于零售业企业来说,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区域能使得其市场覆盖范围扩大,有助于更好地获得收益(李小建,2006)。
服务业一般按照服务的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的,这部分企业的分布与零售业类似,接近消费者;第二种是以企业和机关为服务对象的,部分服务业还兼具办公机关的性质,这类服务业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多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分布在北京东二环和北二环的交汇处附近,靠近中心城区,同时交通十分便利;北京市出版发行物流中心虽然分布在通州区,但是距离中心城区有专门的便捷通道和直达班车,同时兼具图书出版物流中心的功能,为城市中心的许多企业和机关提供图书配送和仓储服务。
4.文化展示与交易和会议展览集聚区。与数字娱乐和媒体运营类集聚区相似,文化展示与交易和会议展览集聚区也多分布在中心城区或者交通便利的临近区县。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在生产上由刚性向柔性转变,在产品上由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而对于创意产业或创意产品来说,产品的个性化更成为其区别于其他产品的重要特征。因此艺术品展示和交易类集聚区靠近消费市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集聚区内商业机构利润的最大化;或者位于交通便利的区域,以降低消费者的通勤成本,扩大市场腹地和辐射范围。
同时,此类集聚区的分布不仅仅简单地受到消费市场和交通条件的影响,更具有其独特的主导因素,即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这也是北京文化发展中的优势所在。北京市公布的12个此类集聚示范区中,老北京独有文化符号——前门、琉璃厂、潘家园、十三陵文化与旅游产业集聚区均榜上有名。以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为例,潘家园旧时有“鬼市”之称,清末民初时由于时代激荡,许多达官贵族家道中落,不得不将家中古玩珍品站街变卖,为了顾及颜面,交易通常在凌晨三四点挑着灯笼进行,“鬼市”由此得名。1992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夫人到潘家园淘宝,同年潘家园古玩市场正式出现。此后潘家园名声远播,逐步成为北京最有影响力的名片之一。
(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点
1.政府政策与强大的资金支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较早,领先于全国,这与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是密不可分的。领导机构建设方面,2006 年率先成立了一个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政策配置方面,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写入北京市“十一五”、“十二五”规划,2006年率先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先后公布了四批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示范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5亿元,统筹资金100亿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资金规模位列第一(王海平,2011);统计口径方面,率先了全国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统计的地方标准,规定了9大类文化创意产业,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2.注重重点行业与建设,打造经典品牌。由于历史因素,北京市在新闻出版和媒体广告等产业具有相当强的优势,全国70%以上的影视公司、发行公司和后期制作公司都集中在北京,同时北京又是全国最大的国光市场和最大的广告媒体中心(张京成,2012)。
北京市在公布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同时,重点打造代表首都文化形象的标志性工程,推动品牌形象建设。充分利用北京市的深厚文化积淀,创造了诸如798艺术区、八达岭长城等一批经久不衰的创意产业品牌。
3.成立产业联盟,实现区域协同发展。2011年,北京市先后成立了首都剧院联盟、首都博物馆联盟、首都影院联盟、首都影视产业联盟和首都出版业发行联盟。为全市相关单位与企业搭建起良好的沟通平台,统一资讯、统一进行市场运作,既大大节省了企业运营成本,也方便了市民进行参观和消费,实现了区域间优势互补与产业联动,推动了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协同发展。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一)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合理规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目前上海市政府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区纷纷响应,但是容易造成缺乏总体规划、布局分散、争抢热门项目等问题,造成重复投资,难出精品。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时,政府应首先做好整体规划与统筹布局,根据各区现实情况和资源禀赋,在原有历史文化积淀和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注重质量,引进优势人才,建成各区优势项目。同时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必要时可以建立产业间联盟,加强各个区域甚至是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联系,逐步建成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的联动机制。
(二)加强重点园区和龙头企业的建设,打造上海文化“名片”
上海市涌现出了一批例如田子坊、外滩18号等全国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但是在整体质量、规模和经济效益方面,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缺乏大型的龙头企业甚至是跨国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品牌价值比较低。以媒体业为例,美国有以时代华纳为代表的25家跨国影视媒体企业(陈洁民、尹秀艳,2009),涉及多个领域;北京北广传媒集团及业内民营企业也已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而上海市媒体规模则比较小,以光线传媒和凤凰出版传媒为代表的媒体业还没有形成区域间的大型集团。当前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但是缺乏自己响亮的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比,在品牌价值、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应着力加强每个产业1-2个重点园区的建设,打造上海独有的城市品牌与城市名片。
(三)培育特色产业链,实现产业国际化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产业的联动效应,加强政府、企业、供应商等之间的联系,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形成一批独具特色、世界级的知名品牌。创意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文艺演出、电影业逐步走出国门,大型国际会展项目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文化。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第一,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导向为主。产业发展前期,政府导向比较明显,随着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中,真正实现多元化发展。
第二,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更新换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技术影响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方式,极大提高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在未来的发展中,科技因素更好地融入文化发展,完善当前已有的数字媒体、DRC工业设计、软件业等产业,不仅丰富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种类和内容,推动产业更好更快地更新换代,也有助于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刺激消费,增加产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产业国际化趋势凸显。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与文化创意产业中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差距很大。这一点在数字媒体业表现尤其突出,由于复制性强,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求相对较高。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熟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通过立法与政府政策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标准接轨,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国门,有助于艺术创造再创造,也有助于实现产业品牌化、国际化。
第四,文化消费需求刺激公民创意社会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主要参与者为政府、企业及艺术家等特定人群,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熟及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多,消费能力强劲,公民更多地参与到创意社会的建设中,通过广泛免费开放艺术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公民素质,激发公民的创意精神,为更多的普通民众提供接触创意产业的机会,使人们享受创意生活。
参考文献:
1.杨群.上海百万人投身文化创意产业.解放日报,2011-9-23
2.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2.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田舒云.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及产业结构.东方企业文化,2010,4
4.钱敏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探讨.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
5.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动漫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地喜爱和推崇,尤其是日本在这方面更是独具鳌头风靡世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相当多的素材可以挖掘,以三国文化与动漫相结合的形式发展动漫产业和推广文化既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发展三国文化动漫产业的作用之一是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以更为鲜活、生动、多元的形式表现中国的文化底蕴。而另外一个作用即是推动经济发展,如果在发展三国文化动漫产业的同时学习借鉴日本动漫游戏产业的商业发展模式,使三国文化动漫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链,在文化推广的同时亦能推进经济发展。
一、日本的“三国动漫热潮”
一直以来,三国文化在日本都受到广泛关注,从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到一般民众,日本人对三国文化的喜爱与熟稔程度比起中国可谓是毫不逊色,无论男女老少,提起三国都能说出个一二。在20世纪,日本多次出现过三国志热潮,80年代日本民间就成立了一百多个三国迷俱乐部,1990年,在大阪还举办过全日本三国迷的大会。在“三国迷”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是通过动画和漫画接触到三国文化的,在日本的动漫作品里,以三国为主题的动漫游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漫画有横山光辉的《三国志》、山原义人的《龙狼传》、李学仁和王欣太的《苍天航路》等;动画有《钢铁三国志》、《东映 三国志》、《SD高达三国传》等。日本动漫产业通过一系列商业推广手段将三国文化成功的在日本普及开来,成为人民耳熟能详的文化元素。
二、日本动漫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1951年,手冢治虫开始在《少年》杂志上连载漫画《铁臂阿童木》,1963年,富士电视台推出了《铁臂阿童木》的TV版,其收视率高达47%,由此奠定了日本最初的动漫产业模式,即以受欢迎的长篇连载漫画改编为动画的形式。这种漫画与动画相结合的形式所带来的效益是双向的,漫画可以带动动画的收视率,而动画也可以促进漫画的销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漫画与动画相结合的形式逐渐成熟的同时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1982年动画电影《超时空要塞Macross》的商业宣传手段突破了单纯的动画运作模式,使用了涉及范围更加广泛的相关行业元素。如含主题曲《可曾记得爱》在内的电影原声带在制作方的大力宣传之下,销量突破了50万张。此后,热门动漫作品的不断推出带动了包括游戏、玩具、音像制品、画集、模型、食品、服装、乃至生活用品的周边衍生产品的产生,使动漫延伸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时至今日,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与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自日本。日本动漫产业整体市场规模在2006年前后达到巅峰,整个动漫产业占日本GDP总值的16%,近几年虽然因为全球经济危机等原因而呈现下降趋势,但年产值仍旧能达到230亿日元。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三、日本动漫游戏产业特点
1.政府大力扶持
1996年,日本政府公布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略》政策,明确的提出了要从经济大国转变为文化输出大国,2007年又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为了扩大日本动漫在国外的影响力,日本外务省还曾拨款 24亿日元从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画片播放版权,将这些动画片免费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电视台播放。除了推行一些政策以外,日本对于民间企业公司也是积极扶持,如2009年成立的日本产业革新机构是一个半官方、半民间的基金公司,它是由日本政府出资920亿日元、民间投资100亿日元组成的,公司建立的目的旨在促进产业活动革新、提升产业活力。日本产业革新机构的运作机制很好地协调了政府的指导服务功能和民间的创作运营功能,充分地提高了民间企业的积极能动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2.创作主题源源不断的创新
日本是一个很擅长于借鉴的国家,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历史阶段都可以被拿来当做创作素材,三国文化主题的动漫游戏作品众多正体现了这个特点。
3.周边产品的大力开发
涉及到诸多行业的周边产品庞大的规模化生产与销售为整个动漫游戏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四、立足传统文化,发展三国文化动漫产业的价值考论
1.选择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发展特色动漫产业
在当前动漫作品需求多、缺口大的形势之下,寻找到一个适合的切入点来发展动漫产业尤为重要,与其漫无目的地四处放箭,不如结合自身之所长寻求发展。中国文化一直为世人着迷,国际上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动漫作品也数不胜数,如日本以中华料理为主题的动画《中华小当家》、美国1998年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和近几年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功夫熊猫》系列,这些借助中国文化的作品不管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在国外被加工过的中国文化,虽然并非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现,但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还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以此为鉴,创作既符合时展趋势又能体现本土文化艺术特色的动漫作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可以创作成动漫作品的元素,并用现代的语言及表现形式来进行演绎诠释,这是动漫产业发展一个很好的出路。
近几年来曾经出现过部分三国主题的动漫作品,如在网络上很流行的FLASH动画《爆笑三国》、2003年由广州统一影视数码特技制作中心制作出品的39集动画片《Q版三国》和央视出品的动画《三国演义》等动画作品,虽以影响力来说尚且不足,但为之后的发展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致力于文化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
俗话说“以古鉴今”,借鉴传统也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然而若要发展本土动漫产业,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创作素材不能够照搬照抄,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素材和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漫作品上,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传统文化要以新的形式重新解读,了解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做到既能够把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也能够把传统文化进行再创新,创造出既有文化性又有娱乐性的文化产业品牌。
3.形成系统的产业链以促进动漫产业及经济发展
动漫产业中周边产品的开发尤为重要,开发周边产品使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加深人们对动漫作品印象的强有力手段之一。日本GAINAX动画制作公司在1995年制作的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其周边产品直至今日仍在不断被开发,涉及到数码、服装、日用品等领域,虽然距离动画播出已有15年时间,但是正由于周边产品的层出不穷,使人对这部动画作品具有很深刻的印象。国内近几年来也认识到了周边产品的重要性,开始发展周边产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如今市面上可以见到带有《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形象的食品、学习用品、服饰等商品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取得《喜羊羊与灰太狼》动漫形象授权的商品有数十种。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仅授权取得的版权费用就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在雄厚资金的支持下,更是将《喜羊羊与灰太狼》搬上了大银幕,制成了系列的动画电影。由此可见周边产品的开发的重要性。
五、结语
发展三国文化动漫产业的作用之一是推广三国文化,以更为鲜活、生动、多元的形式表现中国的文化底蕴。而另外一个作用即是推动经济发展,如果在发展三国文化动漫产业的同时学习借鉴日本动漫游戏产业的商业发展模式,使三国文化动漫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链,让人们不仅仅只是从动画、漫画作品中了解三国,还能从周边产品、动漫主题展会等途径进行了解,这样对经济发展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真正能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和专业人士、动漫设计公司大力配合,通过专业创作、商业推广、支援建设等方式进行推广,才能实现三国文化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冀振武.版本以及日本的“三国”热[J].出版史料,2007(4):69.
[2]白晓煌.日本动漫[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文化产业正处于大变革时代
目前,文化产业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新媒体、新介质、新形态、新平台正推动整个文化产业,进行一场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变革。
出版产业:纸质媒体的出版逐渐下降,网络文学这种数字内容出版的形式快速上升,来自于包括苹果、声纳文学、扎客等一些数字出版公司快速崛起。
传媒领域:以报纸、杂志为核心的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经营收入都在下降,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型的网络传播形式的快速普及成为潮流。
电视产业:受到智能电视和互联网电视快速出击,OTT电视技术正在应用当中,网络视频影响力提升。2013年度,被认为移动视频的元年,移动视频这一天早晚会到来,传统电视的广告销售收入和收视率在逐渐下降。
电影工业:3D电影成为主流,特效制作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海外片冲击力大,院线超速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大型项目投资快速增加,动辄是几十亿,万达在北京的一个综合文化旅游娱乐项目投资规模高达260亿元。
演艺产业:个别企业在连锁经营的模式上取得了成功,品牌性的商业演出不断涌现,高科技运用也在增强。
竞争变化: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变化,有些企业走在潮流之前,有些企业则逐渐被淘汰。现在苹果、三星、谷歌、亚马逊这些巨头,已经在整个全球的文化娱乐产业当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文化产业从内容到渠道,到平台建设,到大的生态链,其竞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竞争的要素、核心已经从单一的产品或业务的竞争,转变到集中化产品生产体系,再到跨领域综合多元化经营,以及大产业链的生产生态体系的竞争核心。
未来数字娱乐传媒的核心特点:第一是科技平台的集成化;第二是APP化,就是应用;第三是跨平台,未来应该PC、电视、手机、iPad形成一个大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实现无缝连接,每个人可以在你的平台上,可以随意收藏喜欢的东西,随意在不同的平台上看喜欢的影片、听音乐。
数字化流程管理:在生产体系和传播体系起到核心作用的是数字化的流程管理。文化产业企业对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还是一个空白点,我们的企业大多数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来完成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但美国迪斯尼、新闻集团等跨国文化产业集团,从内部生产到传播到营销的数字化流程已经完全建立起来,所以未来文化产业要贴近人们消费需求的四屏进行合一,实现跨平台无缝衔接,通过企业内部的数字化流程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获得大量的客户,同时也能够通过数字化管理,在生产体系当中带来创新。
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困惑与败因
类型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可以被分为内容创作型、渠道销售型、现场娱乐体验型、活动主办型、产品生产销售型、经济业务型、广告公关展示服务型、媒体经营型、平台运营型和教育培训型。
内容创作型:大多数影视公司、演出公司
渠道销售型:媒体销售公司、电影院线、剧院、网游运营公司、亚马逊、当当网
现场娱乐体验型:主题公园、KTV娱乐中心、电玩城、体育场馆
活动主办型:演唱会、体育赛事、选秀节目
产品生产销售型:奥飞动漫、消费品企业及大多数娱乐设备企业
经纪业务型:艺人经纪、票务、版权等
广告公关展示服务型:大多数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技术制作服务公司等
媒体经营型:大多数电视台、报纸、杂志、户外媒体
平台运营型:大多数网游平台网站、苹果APPSTORE、亚马逊
教育培训型:培训公司
困惑
文化企业在发展中面临不少困惑。第一是文化产业每年以很大幅度增长,但企业规模却难以同步扩大;第二是如何整合分散的外部资源;第三是如何抓住真实的消费需求;第四是有的公司做很多事情,但是没有一个事情是能够做核心竞争力的;第五是文化产业好像很大,其实不然,比如,动漫产业号称是600多个亿,但是实际上动漫企业的总收入估计不到50个亿;第六是自己认为自己的产品很好,但消费者并不买单,政府支持,市场不认帐;第七是与投资机构在沟通的时候,很难向投资机构说清楚自己的业务结构和商业模式,结果企业往往抱怨投资机构不理解自己的商业模式。
困境
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困境有八点:第一是创意的不确定性,第二是资源有依附性,第三是文化项目的创作很多是长期的但收益却是短期的,第四是外部资源不稳定,第五是政策的变动对企业带来的影响,第六是新技术带来的破坏性,第七是消费需求的波动,第八是消费者的偏好把握难度较大。
失败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文化产业界发生了很多失败案例。在商业模式上失败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的十点:
一、技术痴迷导致忽视市场真正需求:某某地铁隧道广告公司
二、需求不真实、议价能力过低且投入产出严重失衡:某某酒店杂志媒体经营企业、某某户外广告公司
三、产品过于简单且快速被模仿并被超越:某某网络社区游戏公司、某某博客网站
四、虚无夸大的模式而缺少核心竞争力:某某网络课程销售平台
五、产业链和市场不支撑:某某体育赛事网络视频经营公司、某某3G影视制作公司
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产出不确定性太大:某某互联网公司
七、多种业务的拼凑而缺少业务整体的把控能力:某某资源整合型媒体经营公司
八、对某几个客户依赖过强:某某互联网视频节目制作公司 九、运营体系过于复杂导致无法实现规模化收入:某某电子商务公司
十、严重依赖政策资源或非市场化渠道:某某电视节目及影视制作公司
文化企业一定要真正理解并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运用多种综合手段,在产品创新、技术应用、产品开发方面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产品一定要有门槛,如果轻易被别人模仿超越,你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不出来。一定要基于产业链、行业发展规律和前瞻性的分析判断,作出有计划、有准备、有的放矢的发展战略。有的商业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但产出不确定。早期的互联网公司快速烧钱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很多公司认为把多种业务拼凑起来就能上市,但这种成功案例都是昙花一现,最后被证明是失败的。还有公司对于一些客户依赖性非常强,比如说广告公司容易产生这种情况,还有运营体系过于复杂,以及严重依赖政策资源,或者一些渠道,这些都是文化企业在商业当中可能会产生失败的原因。
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向
八个共同特征
优秀的文化企业商业模式有着几个共同的特征:第一,市场需求确定;第二,内部的运营管理体系系统运转效率高;第三,可塑造比较高的竞争门槛;第四,收入驱动性强;第五,客户价值最大化,以消费者和客户的价值为核心;第六,上下游企业附着力强,在产业链中站在相对龙头地位,能够把上下游的企业形成一个链条,使这些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生命力很强;第七,企业价值最大化,核心竞争优势明显;第八,复制难度大、复制成本高。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由六个模型组成,分别为资源组织模型、产品服务模型、运营管理模型、营销模型、收入产生与收入结构模型以及财务模型,严谨的商业模式解剖图,用于做商业模式咨询的时候,给企业咨询分析的时候用。
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产生来自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就是企业家创始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创始人和高管的结构与能力匹配。企业内部运营的模式,尤其是高层在整个经营决策到产品生产,到产品营销是怎么一个模式,创业企业的资金规模、技术水平、以及创始人和高管的核心创立资源和核心能力。外部因素受到行业的行政管制、体制和政策、现有竞争格局和市场资源的分布状况、行业人才培养机制和共用状况、产品生产机制和行业营销性构成及格局、外部资金的投入规模与偏好因素相关。 九个核心要点
文化企业商业模式成功的核心要点可以分为八种,接下来做一个较为轮廓式的说明分析。
第一,市场资源有效整合与内部运营管理的标准化。市场中有很多分散性的资源,通过有效整合,形成标准化的流程管理体系。比如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企业,它们把市场化分散的资源,比如导演、编剧、演员、作家等等,通过内部形成一个严谨的标准化体系,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生产结构、生产体系,确保每年度稳定作品的产值产量,保证了作品生产的质量。
第二,品牌产品打造与强力营销体系。比如亚洲联创做的文化音乐剧《猫》,以及深圳华强科技集团开发的主题乐园“方特欢乐世界”,他们通过优质高端的产品,创造一个强力的营销体系,最终塑造出一个强大的品牌,吸引消费者持续的消费。
第三,散落资源网络建设与新型业务模式。分散的广告媒体资源通过以技术为基础,内部的流程为核心,形成了一个高价值的广告网络。比如像分众传媒、快客电视传媒等。
第四,贴近市场需求的连锁化经营体系。比如杭州金海岸、山水盛典,把贴近社会需求的连锁化经营体系打造出来,实现了创造体系、产品体系和连锁的运营、经营管理体系的完美结合。杭州金海岸在全国二十多个剧院、二十多个剧团,山水盛典在全国有十几场大型的实体演出。
第五是上下游产业贯通和综合收入模式。像华谊兄弟、盛大文学,盛大游戏、完美世界等等,他们在整个产业链当中进行贯通,从而能够使版权和创意的价值最大化。创意是稀缺的,如果一个良好的创意没有办法产生系统化的运营,产生足够大的价值,那么这个创意的成本是很高的,而且是很可惜的。
第六是跨界产品开发和综合运营的管理体系。比如淘米网、明日阳光,明日阳光把篮球培训、英语口语培训和舞台表演完美结合在一起,把美式篮球培训原汁原味地移到了中国,受到孩子和家长一致欢迎。
第七是市场渠道建设和多元化经营业务务模式。像万达产业集团,走的是一条市场渠道的建设和多元化经营模式之路,从电影院线到演出剧院,再到文化地产,对接电影制片、演出剧目和主题公园。
第八是技术为先,打造新兴内容发行传播平台。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传播平台、内容发行平台的打造,像视讯中国、华视传媒、优酷土豆、百灵时代传媒等等,把技术变成一种工具,从而实现数字内容的转播,带来苹果iPod、手机等为人们提供现代化便捷贴身的娱乐工具,像唱吧、欢聚时代,都是技术到工具到用户到平台的例子。
第九是技术工具化的数字广告或媒体传播平台。互联网广告公司和移动互联网广告公司通过技术变成一种工具,然后工具提升媒体管理平台,为客户提供综合的服务,管理客户在数字媒体上的广告投放,提供最佳的数字媒体推广的解决方案。
分析完成功商业模式之后,可以发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有几个核心点,第一是资源整合,第二是内部管理系统的打造,第三是技术的工具化和技术的平台化,第四是产业链综合经营,第五是上下游产业贯通,第六是好的创意如何产生最高价值,一定在整个产业链当中能够贯通,产生多元化作品,形成不同产品的形态,面对大多数消费者多层次立体化的营销,才有可能产生最高价值。
四个思考方向
新元文智经过大量研究,也为文化企业提供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四个思考方向:
第一就是认真思考产业链的结构。文化产业目前发生快速变革,凡是对未来的产业链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敢于打破现有产业链结构的企业,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的企业。敢于突破现有产业制约的企业一定有大前途,所以,产业链价值和结构的重构,是文化产业大变革时代一个重要的课题。
第二是价值模型的颠覆替代。价值模型是指以消费者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比方说奇虎360,从收费的杀毒软件到免费的网络杀毒,转变到一种依靠在先的广告收入,这就是价值模型颠覆。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成为民族地区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民族文化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谓的文化旅游,是指以历史文化遗存、自然风光为基础进行资源扩展或者以文化活动作为核心产品的旅游。[1]民族文化旅游当然是把民族文化作为一切旅游开发资源的基础。有学者指出,凡是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活动经济”。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动态的、体验的文化旅游活动。
一、民族文化旅游及其资源的扩展
民族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之一。目前,在很多民族地区,这已经成为一种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这种文化旅游的经济模式是以本地人文或自然风光为依托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很多地区举办的节庆活动、观光活动、民族文化节、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等都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如果通过这些活动所带来经济上的消费效益就是活动经济的典型代表。民族文化旅游当然也包括交通、餐饮、住宿、民族文化产品消费等,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民族文化旅游是全行业性质的。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体验、感受、交流、娱乐是重点。很多民族地区,旅游地点有很多的配套设施,比如出租车、宾馆、饭店、娱乐场所,这里面都应该包含一些体验性的活动。这里包含两个问题,即:一为民族文化和旅游相互交织如何带来经济效益;二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现在很多地区的文化旅游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旅游,有更多新的元素加入进来,比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湿地旅游等。新的旅游因素的注入,已然使旅游不是过去单一的浏览式旅游,过去传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扩展,这些活的文化因素的注入使得旅游的开发模式有了新的变化。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扩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扩展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领域。民族文化旅游的重点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国内旅游业的逐步升温,民族文化旅游可以衍变成以文化体验为主的动态性旅游。一个民族地区的最大卖点应该是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及深度文化故事,从而用以打动人、感染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还可成为增加民族文化旅游取得市场效应的手段之一。人们去民族地区旅游,消费的就是对民族文化的感知,感受文化、体验文化已然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最高级形式。
民族文化旅游要对以往的旅游观念进行更改,要突出动态性的经济与文化旅游之间的联系,要体现出体验与旅游的联系。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群体也发生变化,现在的教育者、企业人群、参会人员等都成为旅游主体。那么,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扩展,就需要注重通过构建大型旅游项目扩展旅游资源。项目引进是一方面,景观设计也很重要。有的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非常独特,它完全可以通过自然景观弥补硬件设施。另外,民族文化的体验需要深度开发。比如,1998年在贵州省建立了中国乃至在亚洲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它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保护生态,使得人类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发展关系的理念,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自然风光且文化多样的国家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态博物馆的“生态”当然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所在地居民以及向旅游参观者展示自身的文化,是对自然和民族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的一种新型博物馆形式。它将在某一特定自然环境下的活态文化为展示内容,将民族文化在原生地上予以展示,让参观者来此地真正感受到原生态文化。这是对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造的典型,由原来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和感受文化转型。
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商业模式的探讨
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Powell指出商业模式是开办有利可图的业务包括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高闯、关鑫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企业价值活动;[2]张向国、吴应良认为商业模式是通过整合产业链构筑起来的一种以顾客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3]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对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上的扩展及新内容的建设,这些建设可以包括举办民族文化产业链、会务展览、生态旅游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民族地方的文化旅游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考虑商业模式的开发。
1.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商业开发模式。这是一种首先以保护为主的一种商业开发模式,要基于保护文化,使文化具有原真性,争取不改变原生态文化基础上而开发的一种商业模式。在民族地方可以以历史文化遗迹、民族工艺品、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等为开发对象,主要的开发类型有各种博物馆,比如生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各种民族文化遗存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民族历史。这一类型的民族文化开发的商业模式要以保护民族文化为主。旅游对保护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民族文化保护的好,旅游便有了好的资源;旅游发展好了,经济效益好了,可以为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提供更好的资金和物质保障。
2.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内容。民族文化旅游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对产业链的延伸比如可以让游客在晚间还可以看一些演出,一些清吧、酒吧、歌厅等都可以是产业链的一部分。
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以产业相互融合为突破点,这样可以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和相互的发展。民族地区本身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供利用,要运用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用一些新的文化创意进行建设,使文化创意贯穿在旅游产业中,做到旅游和文化相结合。对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内容即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吸引顾客的眼球,把民族地区文化景点、文化产品都能做好做强,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深知民族文化,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和满足感。旅游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尽量充分发挥各种行业优势资源,实现高品质化的产业增长。要适时地制定出产业发展战略,并找专业人士进行精心策划,不断地推出文化产产品,从而使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增长的新契机。为了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就需要对文化产业做更好地分析、规划和扩展。通过文化产业规划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扩展,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产生。
3.主题公园与地产结合的形态。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作为主题,采用现代科技和多种活动结合的方式,把娱乐、休闲和服务都串联起来融为一体的一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应该是主要发挥的一个项目,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迪斯尼乐园和港中旅集团的温泉及其地产模式,因为包含的是娱乐、酒店及旅行等内容的产业链,这种商业文化模式似乎可以给民族文化旅游一些借鉴。
4.专业化的形态。民族地区每年要有接纳大型会议的安排,要力争把会议服务及其产业链做到最优,酒店、餐饮、娱乐等都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既要专业化,还要一体化,让来者深切体验到当地民族文化。还可以举办一些以某个论坛为主的专业化会展,比如车展、服装展、瓷器展、书展等,这种主题性质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可以获得一些广告赞助等在内的各种收入。
5.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这种模式要与民族文化及相关产业相关联,具有一定鲜明的文化特征用以吸引外界,可以形成一个串联的集生产、交易、居住及休闲为一体的功能性园区。这需要投资耗大,用于对文化及产品的生产、发行及消费。比如东北的赫哲族,因为自己本身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的优美,加之生产的民族产品吸引人,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政府也可以规划建设或大力支持并对民族文化园区进行有效管理与指导,把握好民族文化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引导文化园区有效合理地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上文所述,民族文化旅游的商业模式,最为主要的是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要支持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二是要改变过去的旅游方式,把浏览式旅游改变为体验式旅游,迎合游客的精神需求;三是民族文化产品要符合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
1.良好的生态环境。无论什么类型的产业发展,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均需要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做支撑。民族文化旅游要想发展的好,要积极发展相关的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都是民族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发展的基础。同时,政府还要给予一定的配套设施的支持,对一些公共服务设施要本着为民众服务的无盈利准则,给予关注与支持。政府对于一些民族文化资源,要认真保护和传承,对未来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要给予一定的氛围。政府还要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制度、政策及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能够有市场价值的体现。
2.改变传统旅游方式,迎合市场需求。商业模式的成功还需要积极迎合市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要创新,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民族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开发中,两者结合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价值。传统的旅游方式就是游览景点,民族文化旅游要突破以往的旅游方式,将游客的体验放置到民族文化旅游中来,让游客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合到旅游的环节里,开发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建设景观等。游客要体验民族文化风情,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游客不再只是观看,而是深深融入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去。市场是讲究经济效益的,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要突出民族风格,打造不同的民俗文化产品,立足文化创意,策划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吸纳更多的游客,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社会效益。
3.实现产业价值。经济市场中,实现产业价值才是成功的最关键,这关系着产业的顺利发展。从民族文化旅游看,利用民族文化作为宣传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品牌,可以通过民俗文化活动宣传品牌,利用一些节庆活动,展示民俗文化风情,扩大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还可以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利用现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短信等扩大民族文化旅游的范围。这一切事民族文化旅游崛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整合文化资源,发展好产业具体的经营和销售,但也要注意避免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陈少峰,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5.
依据新元文智近年来对文化产业战略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成果,围绕“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困惑与创新”,刘德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未来的数字娱乐传媒的核心有几个特点:第一,科技平台的集成化;第二,APP化,就是应用;第三,跨平台,未来应该PC、电视、手机、iPad形成四平合一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实现无缝连接。而在生产体系和传播体系起到核心作用是数字化的流程管理。”
他说:“目前我们的文化产业企业对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还是一个空白点,大多数企业还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来完成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而美国迪斯尼、新闻集团等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在生产到传播再到营销的一个数字化流程已经完全建立起来。所以未来文化产业要贴近人们消费需求进行四屏合一,实现跨平台无缝衔接,并通过企业内部的数字化流程管理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获得大量的客户。同时也能通过数字化管理,在生产体系当中带来创新。
新元文智在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投融资服务中,发现目前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存在八点困境:第一是创意的不确定性。创意是依托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恰恰是稀缺的。第二是资源有依附性,很多公司和电视台进行合作,或者你的广告资源是来自于第三方。第三是文化项目创作周期过长,一般创作一部电影要半年或一年,甚至两三年,但是收益却是短期的,一般上映期最长不到一个月。第四是外部资源不稳定。第五是政策变动对企业带来的影响。第六是新技术带来的破坏性。第七是消费需求的波动。第八是对消费者的偏好把握难度较大。
刘德良指出:文化产业企业一定要把市场的需求把握精准,要真正去理解市场需求,运用多种综合手段,在产品创新、在技术应用、产品开发方面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产品一定要有门槛,如果轻易的被别人模仿,轻易被超越,你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不出来。我们的企业往往站在主观意愿去思考企业的经营,但这远远不够,一定要基于产业链和行业的发展规律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判断,做出有计划、有准备、有的放矢的发展战略。
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向
“新元文智经过3年多的研究咨询工作,对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成功实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刘德良介绍说,成功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点可以分为以下8点:
第一是市场资源有效整合与内部运营管理的标准化。比如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企业,它们把市场化分散的资源,导演、编剧、演员、作家等等一些,通过内部形成一个严谨的标准化的标准体系,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生产结构,生产体系,带来的每年度稳定的作品的产值产量,以及保证了作品生产的质量。
第二是品牌产品打造与强力营销体系。比如亚洲联创做的文化音乐剧《猫》,以及深圳华强科技集团开发的主题乐园“方特欢乐世界”,他们通过优质高端的产品,创造一个强力的营销体系,最终塑造出一个强大的品牌,吸引消费者持续的消费。
第三是散落资源网络建设与新型业务模式。分散的广告媒体资源通过以技术为基础,内部的流程为核心,形成了一个高价值的广告网络。比如象分众传媒、快客电视传媒等。
第四是贴近市场需求的连锁化经营体系。比如杭州金海岸、山水盛典,把贴近社会需求的连锁化经营体系打造出来,实现了创造体系、产品体系和连锁的运营、经营管理体系管理的完美结合。
第五是上下游产业贯通和综合收入模式。像华谊兄弟、盛大文学、盛大游戏、完美世界等,他们在整个产业链当中进行贯通,从而能够使版权的价值,创意价值最大化。因为创意是稀缺的,如果一个良好的创意如果没有办法产生系统化的运营,产生足够大的价值,那么这个创意的成本是很高的。
第六是跨界产品开发和综合运营的管理体系。比如淘米网、明日阳光。明日阳光把篮球的培训加英语口语的培训,再加他的舞台表演,完美结合在一起,把美式篮球培训原汁原味的移到了中国,受到孩子和家长一致欢迎。
第七是市场渠道建设和多元化经营业务模式。像万达产业集团,走的是一条市场渠道的建设,和多元化经营模式之路,从电影院线到演出剧院,再到文化地产,对接电影制片、演出剧目和主题公园。
第八是技术为先新兴内容发行传播平台。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传播平台、内容发行平台的打造,像视讯中国、华视传媒、优酷土豆、百灵时代传媒等等一些,把技术变成一种工具,从而实现数字内容的转播和带来以苹果iPod、手机为人们提供现代化便捷贴身的娱乐工具,像我们这次看到的唱吧、欢聚时代,都是技术到工具到用户到平台。
新元文智经过深入研究,为文化企业提供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四个思考方向:第一是认真思考产业链的结构。文化产业目前发生快速的变革,凡是对未来的产业链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敢于去打破现有产业链的结构的企业,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的企业。产业链价值和结构的重构,其实是当前的一个文化产业大变革时代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概况
所谓互联网文化产业,亦称新媒体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或者数字娱乐产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当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领域。至2016年底,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将分成四部分:一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其市场价值将占70%;二是传统媒体,包括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大约将占10%;三是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大约将占10%;四是旅游和演出等娱乐活动,大约将占10%,由此将形成7∶1∶1∶1的发展格局。
互联网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平台为王,做平台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赚钱比较多的,做内容的企业赚钱比较少。而数字文化产业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的,这个平台有两个特点:一是向移动化发展,二是这个平台是无边界的。
这些做平台的互联网文化公司不仅做数字文化产业,还做其他内容,如网络零售、金融等各种各样的服务,会形成同质化大型平台集团。即企业经营的主业大体相同,如现在都做网络文学、游戏、广告,而接下来都做金融等。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格局。数字文化产业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很多创业领域和发展领域都将跟数字文化产业发生联系。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特点
互联网文化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生态系统,一般条件下,互联网文化产业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规模,即海量的内容;二是要专业化,即做得很细。传统媒体的平台规模效益日渐萎缩,互联网则可以无边界。如百度可以无边界的广告数量,这就是平台的效果,所以它是真正具有海量内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媒体会受到互联网平台的巨大冲击。所以,今后传统媒体主要生长的路径就是内容的品牌化,即具有别人所不可替代的内容,譬如包括电视的黄金栏目、大型的选秀和娱乐栏目、电视剧等都是将来电视台竞争生存的主要空间。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新媒体,是新技术条件下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形态而言的,如数字杂志、数字电视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形态,除了满足传统媒体为人们提供信息、交流和娱乐的需求之外,还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独特优势。新媒体之“新”,不仅“新”在技术和形式上,更是“新”在理念上。理念上的创新带来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带来文化在创新模式、传播途径和影响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二者的结合更进一步地改变着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围绕着新媒体的创新所形成的新媒体文化,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源泉。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给传统文化企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深刻地渗入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传统文化产业和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将来很可能还会受到更大冲击,文化产业中各个板块的新格局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最显著的现象是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互联网公司在影视、文学、音乐、动漫等诸多领域的布局,这让传统文化领域从业者感到来势汹汹。图书、杂志或者报纸等纸质媒体从传统媒体的角度来看是转型不了的,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实现业务的扩展,而不是将报纸和杂志搬到网上去,那是搬不动的。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的合作也开启了全新的模式,在电视直播和在线互动进行了创新式的结合,开辟了“网台互动”模式。
互联网既激发了文化消费需求,又反过来推动了文化产品供给。互联网打通文化领域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整体业态升级。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商业模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知识产权保护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跨界融合,创新了文化金融合作模式。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在互联网平台下,众筹、股权投资等新的文化金融模式正在出现。专门的众筹网站的诞生以及淘宝网等许多网站成立的众筹平台,为文化艺术类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艺术家、小企业家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展示创意,预先向大众募集资金。众筹依托互联网拓展,是中小文化企业或个人融资的补充。
在快餐式阅读习惯的潮流下,提升内容品质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产品的质量始终是决定产业和市场发展水准的关键,而互联网内容产品的核心是产权保护。保护网络版权、培育正版消费理念有利于激发内容创作者的活力,互联网企业既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基于正版内容运营的盈利,也要发挥企业责任,积极打击盗版。内容产业其实最核心的就是版权,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一个市场价值越来越大的有机生态系统。
四、互联网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考
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自己。面对强大的互联网浪潮,企业的转型已成为必然。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离不开互联网平台,更需依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数千年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人们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传统企业价值链乃至于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大数据、大平台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互联网本身也不再是虚拟不实的经济体。任何文化企业都必须时时刻刻准备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变化。
要将创新机制纳入到企业制度中去。“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向前发展和变革的铁律。在文化产业从需求驱动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的今天,对新媒体条件下的新技术应用,使得许多传统行业要么破产倒闭要么被迫融合,传统的行业边界显得愈加模糊。在这种大趋势下,文化企业更需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在找寻新技术作为支撑的同时,努力在行业融合中进行相应的技术与文化创新、内容和运营管理方式创新、传播渠道与用人考核机制创新。同时,先进理念的变革和创新来自于企业的人才创新,这要求文化企业必须坚持把以人才为根本,以优秀企业家为中心,作为社会文化建设发展提升的指导,才能葆有文化企业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汶上县政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