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10:01: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特教学校采取教师保教的方法,即一名教师包教2~4名学生。要教会智障儿童一个动作、一个字、一句话需要用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则采取“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小步子,多循环”、“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教师们在课余时间还要对自己保教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强化训练,不停地教、反复地教,久而久之就会取得“百炼成钢”的效果。在期末的保教教师工作评比中,教师们都会如数家珍般地述说自己保教孩子的进步历程。如,教蒋同学,先天智障,在教师保教的方法下,由一个“傻”孩子成长为有爱心并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大安市建设银行员工。他说:父母给了我生命,我要尽到孝心;老师教会我生活,我要自食其力活好。正是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康复训练,使学校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普特融合法
由于大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与慧阳小学同处一个校园,学校利用这个优势,充分发挥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并存的优势,积极开设融合教育的训练科目,引导普通学生自愿与智障儿童结对子、做朋友,他们同欢、同乐、同游戏,让智障的孩子能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也能抬起头来做人。如今,特教学校的60名特殊儿童都有了自己的好朋友,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和影响,使智障儿童克服心理障碍,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学习康复的信心,提高交往能力。
三、家校共育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紧紧抓住智障儿童的家长这支队伍,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一年召开四次家长会。学校和班主任向家长详细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布置下一步的重点培养工作,激活家长的教育意识,使家长坚定教育信心,懂得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校还制定家长联系制度等措施,实施家校共育,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丁同学,中度智障。如今他已从学校毕业,成为了一名石油机械厂的工人,在家里他也被左邻右舍公认为大孝子。
四、动态管理法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主要包括吃饭、穿戴、如厕、卫生、购物等等。由于智障儿童的大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他们感觉统合能力差,知觉速度慢,注意力分散,动作不协调,从而造成他们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但是,这种现象通过教育与训练是可以得到改善的,为了使训练更有针对性,在2016年4月份,笔者对本校七个培智班共78名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本问卷围绕学生的生活需要进行了饮食、穿戴、卫生等能方面的设计。在各位班主任和家长的协同帮助下,学生全部完成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发现,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特别是对那些技巧性较高的生活能力存在严重问题,家长也不够引起重视,需要进行系统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一、我校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现状
1.智障儿童饮食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2.智障儿童穿戴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3.智障儿童卫生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智障孩子在饮食、穿戴、卫生等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正常孩子偏弱很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训练才能达到比较正常的水平,因为他们的自理能力不够的原因比较复杂。
二、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基本原因分析
1.生理疾病是造成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首要原因。部分智障儿童伴随着肢体缺陷,肌肉耐力不足,他们感觉统合异常。如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缓,长期生病以致体弱易疲劳;由于发育迟缓,引起他们手眼协调差,精细动作不能完成。另有一部分是精神障碍:如自闭症,多动症,情感障碍,癫痫症等,他们情绪异常,不愿听从指令,自理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2.心理缺陷也是引起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智障孩子依赖性强,惰性强,做事动机不足,自信心不够,易受挫折,碰到一点点困难就退却,导致他们失去了很多炼的机会,所以各方面能力较差。
3.环境影响更是造成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智障儿童的家长往往持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对孩子过分怜惜和爱护,孩子的一切事物都由家长包办,如穿衣、吃饭;另一种是对孩子不注意,不耐烦。例如:孩子自己端碗吃饭,饭粒撒落,或者碗打碎了,家长就表现出不耐烦,“还是喂你吃吧!”其次是学校的教育训练不够专业到位。学校老师虽然都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学习,但智障儿童的个别差异大,问题多,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训练方法还研究得不够,致使很多孩子的教育训练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动作的反复训练上,不科学,不系统,不深入,这势必要影响到最终的训练效果。
三、对策与建议
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恰当地改善他们的环境和进行专业的教育训练,那他们的状况是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的,甚至有的孩子能正常地生活。
1.加强康复训练,提高智障儿童肢体的协调性。《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康复训练是一个综合性强,与智障儿童生活紧密相连,并且以感知觉、手眼、手脑以及肢体协调性为主的基础性训练,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借助一定的康复训练平台,帮助他们锻炼肢体的协调能力,如感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运动能力训练等,也可通过蒙台梭利训练,提高学生的精细动作。我们学校要把康复训练系统地纳入课程当中,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记载,有评估,有总结。
2.注重示范辅导,使智障儿童掌握生活自理的技巧。要让智障学生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他们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因此,对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训练要循序渐进,多示范、多辅导、多练习。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中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可以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①一手拿起鞋子②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③双手握住鞋帮,让脚趾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④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⑤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从而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
1.训练人数
每节课中最多同时训练两名学生。康复训练大多需要老师的辅助与指点。尤其是这些特殊的智障孩子,需要辅助的地方就更多了。如帮助他们计数,协助他们固定,时常还要帮助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而遇上顽皮的学生还要做适当的奖惩引导。所以每节训练课内学生人数不能过多,否则训练会顾及不暇,训练效果也就不理想了。
2.训练时间
训练时间以四十五分钟为宜。通常康复室和脑瘫儿童的教室不在同一楼层,在上下楼和穿脱鞋上要花十分钟,在训练间隙的休息和玩耍要花五分钟,所以真正的训练时间是三十分钟。训练时间过长孩子会感到很疲劳且没兴趣,训练时间太短效果就会不理想了。
3.训练频率
训练的频率以每周四次为宜。康复训练是需要一定的运动量。训练的频率太低不容易形成正确动作的记忆,也不能提高弱侧的肌力,训练效果不明显。训练的频率太高,患儿很疲劳,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训练内容,形成恶性循环。常此往复不仅没能形成正确的运动方式,错误的代偿动作却形成了,很难再更改了。
4.训练方位
一人训练,受训者的方位是转向空旷处。
二人训练,这对受训者的自控力是较好的。可让她们相向而训,能起到互相鼓励、互相竞技的效果。如他们的自控力还不够好,让他们相背而训,互不干扰。
5.训练辅助
配上背景音乐,调节气氛。一边接受训练一边听着轻松、自然、舒缓的音乐,能使训练者心情愉悦,从而提高了训练的积极性,加强了训练的效果。音乐的选择上应以舒缓、轻松的轻音乐为宜。此类音乐更能切合慢、稳、准、到为训练要求。
6.家庭训练
康复训练还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只靠上课这些时间训练,训练量是不够的,所以还需家长的支持,辅助、指导孩子的训练。通过在家庭中的训练还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
二、实施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技巧
1.力求慢、稳、到位的训练要求
康复训练是长期的通过提升弱侧肌力来抑制对侧异常肌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它的训练效果在是在慢、稳、到位的基础上不断的积累。如训练的速度过快会产生其它部位的代偿现象,需要训练的肌肉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且会促进不正确的代偿动作的发展,适得其反。只有通过慢慢的、稳固的、到位的认真训练才能真正的建立肌肉的正确动作。
2.亲手触摸,督促学生
智障孩子大多惰性很强,不想受苦、不愿受累。的确康复训练是需要毅力去战胜辛苦和劳累的。对于他们只靠言语的鼓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老师亲自的督促。在训练学生做仰卧起坐时,我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将我的手放在孩子的腹部,还不时的提醒他,“你的腹部一用力,这里的肌肉就会变的硬硬的,老师的手就放在这里,一摸就能知道你是否在用力。”听了我的一番话后,他有点担心,但每次都能认真练习。这招很管用,孩子们听到这些话,就明白自己做的好不好、正确不正确。
3.帮助受训者计数
有些智障的脑瘫儿童计数有困难,为此我想了个好主意,用搬运玩具的方法来代替计数。如在训练患儿跪起时,让患儿面对墙跪好,先在墙上钉个纸盒,在地上放个纸盒,当患儿每完成一个跪起将地上盒中的雪花片拾起放入墙上的纸盒里。十五分钟后老师与她一同数数墙上盒中的雪花片,计算一下离目标还差几个。运用玩具帮助计数困难的孩子计数,不仅使训练充满乐趣,而且还能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训练情况,最重要的还能锻炼手部小肌肉群的灵活性。
4.舔糖帮助做舌操
在脑瘫患儿中有很大部分都有语言障碍,其中很多都有舌头伸不出口外的不灵活的症状,所以对于脑瘫患者必须加强伸舌的运动,多做舌操。虽然这些智障儿总是存在不少的惰性,但美味和好奇对他们都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我就试着让他们舔蘸着糖的筷子,他们感到很好奇,并努力的伸出舌头。一次没成功,就再试一次,当他们成功的舔到了筷子上的糖,觉得味道很甜的时候,就会不断努力,继续尝试。在他们不知晓的情况下,训练者又把筷子往外挪了些,他们再经过不断努力后,又成功的尝到了甜头。训练者就用这招训练他们做舌操,舌头越伸越长,越伸越灵活了。
5.提示右转的技巧
康复训练中的有位同学右腿支撑很差,为了训练他右腿支撑,每次转弯都要求他右转。由于他的右转困难,且辨不清左右,经常会把右转搞错成左转。为了让他辨清右侧,我在他的右臂上贴了贴纸做标志,并提醒他要转弯时记得看看右臂上的贴纸,再决定右转。经过多次训练后他已养成了先看手臂再右转的习惯。接着,我再训练他不看右臂就能正确的右转。
三、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手段
1.积极鼓励,决不吝啬对孩子的赞扬
我认为孩子的动力是夸出来的。在同样能力的前提下,你不断的夸赞他,他的自信心与勇气受到积极的鼓舞,能不断的挖掘潜力,跳一跳去摘果子。如果不给他鼓励,他会认为树上的果子是不可能够着的,也就不努力去跳着摘果子了。对孩子的训练与以表扬和鼓励,是一种正面强化,孩子十分渴望自己的训练能得到教师或家长的认可,教师应及时肯定孩子的训练成绩,保护好孩子的训练积极性。
2.不同的训练交替进行
一般一节课中安排两个训练内容为宜。两个训练项目可以交替进行。一直坚持做一个训练项目,患儿很劳累,中间穿插了不同训练部位的训练项目,既能休息,又训练了其他部位的肌力,一举两得。
3.语言要亲切、易懂
教师的言语要和蔼可亲,切忌让学生有生硬、害怕的感觉,要觉得老师是可以依靠的、可以信任的。在训练中有何不适应、有何困惑都可以跟老师说,老师会帮助自己的。教师的说话语速要慢、稳,向学生提要求时语言要简明扼要,要与慢、稳的训练要求相一致。语速过快会影响训练的效果,会使出现有其他部位的代偿和形式不正确的用力姿势,这就很难纠正了,适得其反。
四、对教师的训练要求
1.善于观察
作为一名康复训练教师,要学习善于观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能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我的训练对象。教师的观察对象不仅是已经确诊的脑瘫患儿而且还要观察其他儿童,因为有些脑瘫患儿肢体障碍的程度很轻,在测试中很难观察到,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活动中较易观察到。所以康复老师必须要全面的观察。观察还需更仔细、更细致、更入微。有时学生的一个细小的动作障碍确是脑瘫的诊断重点。除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外还需多比较。要边比较边观察。要与个体的健侧比,要与个体的患侧比。要多种途径进行比较,边比较边思考边摸索。
2.乐于鼓励
对于这些智障孩子来说鼓励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或家长鼓励了他们,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训练的情绪就会高涨,训练的积极性会很高。鼓励的方式很多,对于低年级同学可以以物质奖励为主,如奖励吃橘子、吃糖等。这些物质刺激能引起低幼儿童的兴趣。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鼓励的方式就更多了。如言语的鼓励、目光的鼓励、安抚鼓励、做喜爱事的鼓励等等很多。鼓励是油,在适当的时机下运用了鼓励能使训练的效率有所提高。
3.善于学习
对教师而言,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是块新领域,需要不断的充实不断的更新。一次培训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平时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积累专业知识,从不同渠道搜集资料,才能更好的为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所用。
4.勤于总结
总结是十分重要的,在训练一阶段后的总结能为以后开展训练工作指引方向,有什么不合理的能及时更正,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继续。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请教或查询资料,勤于总结对于开展康复工作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训练一阶段后,要好好总结一番,为更好的开展康复训练奠定基础。
五、康复训练的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我也有点滴的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康复训练的进程比较长,由于有些学生错过最佳训练期,年龄较大了,训练效果不一定很明显。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千万不要灰心,哪怕有点滴的进步是成功的,哪怕没有恶化,没有进步同样也是成功的。不要轻易放弃。
其次,积极提高训练效率。患儿年龄越小,训练效果越好。如训练时间有限,就应多投入时间在年幼的孩子上训练。最后,加强家校的联系。为了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应多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理解。鼓励家长与教师共同训练,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资料: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66-01
根据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智障儿童特定的心理发展实际,迫切需要教育者了解把握其心理特点,洞察分析其心理发展规律,解决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精神品质。因此要重视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借此来全面提高智障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智障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人们能力素质越来越高。智障儿童是人类群体特殊的一部分,他们大脑先天或后天受到损伤,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发展,产生严重的缺陷和障碍,但为了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的发展,要求生理知识、心理知识、社会知识、情爱知识、道德知识都应懂得。因此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便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理健康教育是进行MRT儿童动作行为康复训练的需要
补偿智障儿童的某些缺陷,恢复某种功能,需要多次练习、反复的矫正。他们往往产生厌倦,所以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现和利用自身的闪光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耐挫折能力,这对康复训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能力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展缓慢,智龄低,语言思维能力均滞后,所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能力极差,因此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思维兴趣、辨别能力,加强记忆力、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4、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有密切联系,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面向全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心理课,面向全体智障学生传授心理知识,优化心理品质,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由专任的心理教师负责接受学生的个别咨询,帮助他们分析解决生理、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特教学校专业人员除心理辅导教师外还包括言语治疗师、正向行为支持(以前称行为矫正)人员、技能训练人员、游戏治疗师、音乐治疗师、戏剧治疗师、美工创作人员(艺术治疗师)、运动治疗师、身体治疗师、读书治疗师、感觉统合训练人员、物理治疗师、转衔辅导人员、生涯辅导人员、辅助科技技术人员、各类医师以及定向行走教练(定向行走指导师)、听力技师、视觉/听觉训练人员。各专业人员针对不同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教学制定相关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并对其实施矫治,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智障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心理课教育收效是有限的,很难促进学生整体的心理状态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们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将文化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
3、从兴趣入手
利用竞赛、游戏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展“生活技能竞赛”,通过起床、穿衣、叠被、刷牙、洗脸等系列比赛,培养学生生活自主、自理能力,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从而帮助他们生存于社会,适应社会生活;下课了,通过开展快乐、安全、文明的课间和课外活动,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如;通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培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中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4、争取家长支持配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巩固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社会生活环境。儿童的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都和家庭环境、父母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向家长宣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帮助家长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性,掌握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
有些家长认为,反正孩子智力有障碍,做也做不好,倒不如自己做省事。凡事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从而在孩子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家庭中没有自己可干的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就造成孩子的更无能和对家长永远的依赖。事实上,家庭是更为个性化的学校,“因材施教”在这里最容易实现,家庭完全有条件为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舞台,使孩子学到的知识有机会应用,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并在理解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各专业教师和家长始终要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每一次过失,用一种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的每一点成功,以此来克服孩子心理方面的障碍,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思想认识上保持一致,从而巩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近年来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的教育改革家,是外国教育史上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的最早代表,是实施“爱”的教育的典范。他关心儿童,热爱教育事业,把满腔的热情都倾注到儿童身上。他一身克服重重困难,为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推动社会的改良,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的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裴斯泰洛齐把“爱”贯穿在他的整个教育实验中,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除了对我国人民满腔热情和爱以外,没有其他力量。”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这样评价他:“裴斯泰洛奇生活的灵魂是爱,他爱贫穷和被压迫的人们,他的爱…使他的收获,竟远过于他的追求!”他的“爱”的教育的理念,贯穿于特殊教育的始终。
一、家庭教育中“爱”的实施――家庭教育情感化
裴斯泰洛齐一生都非常推崇家庭教育,他把家庭教育看做是自然教育的原型、社会教育的榜样。在他看来,“家庭是教育的起点”。但是,对于特殊儿童的家长而言,他们对孩子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接纳的态度,而是要经过不同的时期才会慢慢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儿童的事实。
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来说,首先是要学会爱的接纳,其次父母还要探索出适合于儿童的成长模式和教育模式。当然,这种“爱”并不是无原则地放纵。家长应训练孩子自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应当采取小步子原则,循序渐进,不断地鼓励孩子,而不是看到孩子有困难的时候就放弃给孩子独自探索的机会。
父母的“爱”的教育也表现为善于“发现”,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兴趣,在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兴趣激发孩子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智障儿童的自我引导。
二、学校教育中“爱”的实施――学校教育家庭化
学校教育是促进儿童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家庭教育的继续,是对儿童一生影响最普遍、最深刻的的阶段。它“能决定将来生活的成败”,继而,裴斯泰洛齐提出了学校教育家庭化的思想,主张学校教育必须以爱为根基,必须以家庭教育中的精神为动力,推动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裴斯泰洛齐强调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代替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关心和呵护儿童,用爱的精神教育儿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连续和统一。智力障碍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校应为智障儿童提供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包括教学媒体、教学辅具、活动器具等等。
在特殊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原则是安全原则,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还不是很强,因此要对学校的场地、道路、绿化、建筑物进行研究,设置安全防护栏,在坡道、走廊和楼梯边安装扶手,保证儿童能够自由安全地活动;学校为学生提供多媒体和各种康复设备,旨在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减轻学习障碍,降低学习和生活的难度,弥补认知能力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在学校教育中,为智障儿童营造家庭般的和谐友爱的氛围,教师尊重包容学生,把“童心母爱”作为教师工作的首要准则。实施促进智障儿童发展的生活教育,主要体现在坚持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生存能力上。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中缺乏“爱”的教育是可怕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教育领域里,对学生的“爱”是必不可少的,特殊教育领域的“爱”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
三、建构以“爱”为基础的现代特殊教育
“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也是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的基础。批判地继承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培智教育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爱”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爱和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同时要引导家长正视孩子的智力障碍和缺陷,在情感上与孩子沟通,在行为习惯方面加强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做到家校结合,使家长在孩子的康复训练、自理能力的培养、交往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尽量跟学校配合,增强教育效果,让家庭和学校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进一步确立“残疾不等于残废”的观念,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满信心。
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如果要使情感与理想保持和谐,爱是所有的其他感情均应从属的核心力量。”有了这种爱,家长和教师都会发出无穷的智慧,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教育者倾注无限的爱,形成一种情感的交融,学生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中有很多时代的局限性和不足,但他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仍熠熠生辉。直面现代特殊教育,我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给智障儿童发展的良机,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和“爱”的影响下受益,在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2] 夏之莲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76.
[5] 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8.
[6] 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
[7]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0―201.
一、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够
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足,也不知道如何对这部分孩子进行康复教育和训练,二是家长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到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门对孤独症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投入不足,康复训练机构更少,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孤独症儿童和智障儿童有相似和相近的地方,很多教育训练机构很容易把两者混淆。
2、对孤独症儿童的鉴定水平有待提高
只有诊断明确,才能进行治疗。目前由于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诊断和筛选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国内鉴定机构数量不足,很多孤独症患者往往被误诊为智障患者,给孤独症患者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3、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机构太少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和训练机构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又一重要问题。由于机构少,师资不足,很多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只能自己带孩子,由于家长专业知识欠缺,训练方法不正确,起到的效果很有限。也有的孤独症孩子被送到了特殊教育学校,把这些孩子当智障孩子来进行康复教育训练,耽误了孤独症孩子的教育康复时机。
4、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生活的教育难度较大
就是指给孤独症儿童创造家庭生活中的交往环境,创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全纳教育的交往环节,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训练活动,使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得到改善的康复教育训练模式,这种康复训练有助于孤独症儿童很快融入社会,但难度较大。
传统的思维认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应在特定的场所中,利用训练器材让孩子完成规定的康复教育训练课程。认为通过这种特定的训练,可以使孩子的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孩子就能走出孤独。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这种做法对孩子是没用的,在家中,他们不知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对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5、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的支持不够
孤独症儿童相比正常儿童,他们在生活和社会适应中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建立一个支持服务系统显得很有必要。然而,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支持系统。一些发达国家建立起了自己完善的孤独症儿童支持系统,比如美国,不但建立了支持系统,而且还通过立法,明确对孤独症儿童提供教育支持系统。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方面会逐渐引起政府部门,尤其是残联的重视,可喜的是,有些省市已经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二、提高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训练实效的路径
1、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大对孤独症儿童宣教力度
可以利用媒体宣传孤独症儿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了解孤独症儿童,为他们的康复奉献爱心,温暖他们的心。同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让特殊教育的老师有专业的康复教育知识和丰富的康复训练技能,造福孤独症儿童。
2、依托全国各地市残联和精神卫生康复机构,共同建立孤独症诊断机构
我国大多数被误诊的孤独症儿童,都是父母辗转几个医院后,才明确诊断的,因为孤独症儿童出生时和正常儿童没有太大的差别,到了2岁以后才能确诊,专业性很强,因此早日成立诊断机构,对孤独症儿童的及早诊断,就为他们多了一份康复的希望。同时孤独症儿童要做好与弱智、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语言发育障碍等的鉴别诊断。
3、鼓励民间社会组织参与早教康复机构
应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训练机构。政府由各地残联牵头,成立由专家、家长和爱心人士组成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协会,给孤独症儿童和其家庭给予更多温暖。让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就读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给孤独症儿童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比如有些机构尝试让孤独症儿童去超市理货,去餐厅端盘子,让他们过和正常人一样的社会生活,帮助他??走出孤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41-01
普通学生的生活习惯好培养,但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去训练,需要老师和家长去引导。智障学生很难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这一切都会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那么在学校里,老师该如何去引导、去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对此,本人结合平时的工作经验,对培养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对智障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每周一早晨都要领学生学习育智学校学生学习规范细则、育智学校学生礼仪规范细则,又结合智障学生的实际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每次下课出去,在老师的提示或提醒下,要求学生把凳子都放到桌子下或看到地上有纸或其它垃圾马上捡起来,并放到纸篓里再出去。在课下不得在楼道内追逐打闹,注意安全。又如在康复训练上,也向学生要求,要做到四点:①认真听讲;②积极主动地去训练;③与其他学生搞好协作;④多动手,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总之,我会根据不同阶段或不同情况,及时地向学生提出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明确并认真落实。
二、日常行为好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着重教育他们学会礼貌用语,能正确运用日常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能懂得日常礼仪,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不骂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在校园内如何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遵纪守法,注意安全,学会感恩,节约水电,爱护公物,不贪小便宜,做事之前先思考,不逞一时只能,脚踏实地,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做任何事情都得尽心尽力,不懒惰,善于珍惜每分每秒,学会与他人分享,不自私自利。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教育孩子和别人团结,有爱心,是他们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有爱心,因为教师从事的是一项爱心工作,虽然这些学生在个性特征、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于正常学生,但在老师眼里,每个人地位都是平等的。我们要把特殊的爱撒给特殊的学生,只要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的教育就会有成果,超乎我们的想象。
三、培养智障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布卢姆说过,“目标就是预期的成果”。在智障学生学习中,要让智障生完完全全按照教材目标达到预期成果,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老师必须根据智障生实际情况,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具体到词语、具体到句子、具体到不同学生身上,才有望达到预期成果。
1、作业设计要合理
一直以来,写,在学习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反馈预期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没有认真写作业的习惯,对智障学生的学习非常不利。
智障生意志薄弱,行动、反应迟钝,要让他们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有一定困难。在课堂上老师要把教学目标具体到作业量和内容上,布置作业要少而精,尽量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2、作业批改要及时
作业既是检查学生,也是检查老师。如果批改及时,不仅能尽快发现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业难度要视学生能力而定,评价要多给学生鼓励和表扬性语言,以增加他们成就感,熏陶他们的语文素养。例如:作业完成良好的,我会画上一朵红花,并说:“你写得很好,真棒!”对于有进步的我会画上一个笑脸,用鼓励的语气说:“你有进步啦!真厉害!继续加油!”这样每个学生都喜欢写作业,都养成了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四、家庭是养成智障学生良好习惯的基石
父母的职责之中,培养优秀的子女恐怕要重中之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会走路、会说话、会穿衣等无一能离开父母的引领而成的。由此,家庭的教育就成为了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基石。但问题是: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不同,他们智力弱,模仿能力差,别人用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他们可能要花费几十分钟,甚至要一天的时间。
因此,想要培养好智障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重要的是要把主阵地(学校)与(基石)家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首先,要制定一个家长言行规范的条约,并实力监测评价机构,,建立监测评价制度,使家长的言行成为孩子的“模特”。其次,充分利用家委会的功能作用,提升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从而提高家长从事家庭教育的素质,设立交流汇报的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动向,有效引领子女强化规范的行为,让其“行” 转化成“习”“自然”的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一个持久性的、艰巨的工作。虽然智障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但是,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主导作用,家校配合,一定可以帮助智障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他们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伟舜刚来康复站时,因长时间没有训练,双下肢肌张力很高,踝关节明显内翻,膝关节僵硬得不能跪,在助行器的协助下也只能是勉强站立,更不要说走路了。康复员郝甲子对他进行了检查评估,然后制定了康复训练方案。每次为小伟舜进行关节牵拉、沙袋负重训练时,瘦弱的郝甲子都累得汗流浃背,可当她看到小伟舜忍着不叫痛时,郝甲子很欣慰。在帮助小伟舜依靠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时,郝甲子的腿和脚总是被助行器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看到孩子稚嫩的脸孔充满了对美好明天的期盼,满脸汗水的她从心底笑了。
日托班设在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的五楼,小伟舜要上去是件很艰难的事,工疗站的站员们每天将他背上去。小伟舜不能行走,大小便不能自理,老师就改装了一把椅子专用于他活动。老师教他写字、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小伟舜很刻苦认真,很快就学会了书写1~50的数字,看完动画片后也能流利地叙述故事情节。
经过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老人看到自己的孙子能跪了,比以前站得稳了,会写字了,感激地说:“不论怎样,我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在中心好好地训练和学习。”小伟舜更是与康复员、日托班的老师结下了深厚感情,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每天都要爷爷、奶奶送他来社区康复服务中心。
社区,让李志华感到关爱
海珠区南华西街兆龙里社区残疾人李志华,患有小儿麻痹症,一家生活比较困难,是街里的低保救济户。为了解决其生活住房上的困难,街道帮助其申请了690元的租赁补贴。去年,他得了颈椎创伤,街道得知他无力医治该病,便给予他慈善治疗的资助,同时安排他的妻子到街敬老楼工作,进一步缓解了其生活的压力。
李志华经常到街道工疗站接受康复治疗。工疗站还不时向李志华借出康复器材,解决其日常出入问题。志愿者还会定期上门为李志华一家打扫卫生和整理房间。
自从安排了李志华妻子到敬老楼工作之后,行动不方便的李志华减少了到工疗站康复的次数,工疗站的康复协调员亲自上门为他做康复治疗或接送他去工疗站。李志华的妻子知道后非常感激。如今,康复协调员自愿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李志华进行康复,不但消除了其妻子的顾虑,也使她有了多余的时间照顾家庭里的老人和儿子。
除了康复协调员的热心帮助外,街道领导还不时上门看望李志华,为他适当地添补生活用品,为他解决了生活困难,还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真正做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
社区,智障人士的家园
素社街工疗站建成和启用于1985年,设有工疗室、技能训练室、娱乐阅览室和多功能大厅,配有管理人员4名。目前在站站员26人,其中精神病患者6人。作为广州市康复园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承担社区康复期精神病人和智障人士的安置、技能培训和康复服务工作。
20多年来,为500多人次的社区贫困智力残疾人和康复期精神病人提供了劳动安置、技能培训、医疗帮扶和转介服务。成为智障人士参与社会的平台。在社区康复员的悉心指导下,不少智障残疾人士学会了写字、读图、绘画、数数,记住了家庭地址、电话号码,个别还学会了背诗诵词,转介到中小学跟班随读,经过康复训练,站员基本上能独立参加手工劳动和团队协作活动。
老站员阮清华,家庭经济困难,自理能力较差,无家庭成员照料。街道残联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并将她安置到街道工疗站。进站初期,阮清华参与意识较差,对陌生人存有戒心,不愿与别人相处,工疗站的工作人员根据阮清华的个人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对阮清华开展手工艺制作、产品加工、缝纫、字画练习、读书识字等内容的工疗、学疗训练,并辅以体育锻炼、器械操作等体疗训练。使阮清华逐步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参加基本劳动生产。
此外,还帮助阮清华办理了低保证,帮助她添置了家具,解决经济困难。由于阮清华管理能力较差,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教导和协助她管理家庭开支账目,使她的日常生活井井有条;组织市红会医院志愿者与她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上门送医送药;安排她的儿子到街道“爱心家教”参加免费补习,并帮助她的儿子办理学费减免,成绩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唐红清是一位住在三台县潼川镇谭天巷的智障孩子,性格自闭、内向,因为身体的原因至今无法走进校园接受教育。可是从本学期开始,她也上学了,因为每周末来自三台县特殊教育学校的钟老师都会准时来到唐红清家,教她读书、认字、画画,有时还会带来同伴陪她说话、游戏。现在的唐红清变得开朗、快乐,最喜欢坐在家门口看书、画画,因为她说家门口的路通往大街外面,每次钟老师都是走着这条路来到她家,她要坐在门口等钟老师的到来……那么如何有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益,我针对自己本学期的“送教上门”实践经历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建立机制,成立领导小组,让送教上门有保障。“送教上门”教学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副校长组织开展,全体教师具体操作实施。该活动服务对象为三台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中,不能接受教育,但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重度残疾儿童。教学工作的开展本着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开展、免费教育的原则,侧重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康复,注重家长的康复知识培训和残疾儿童少年潜能开发,以此来提高残疾儿童的感知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动协调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成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开展指导工作。为顺利开展“送教上门”此项工作,三台县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了领导小组,认真研究送教工作,确定了送教服务教师成员,并于9月上旬召开了相关人员会议,商讨送教具体情况。会议布置了送教任务:每个星期特教老师给送教对象进行一个小时的服务,语文、数学穿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送教计划,特教中心安排两名分别负责语文、数学教研活动的孙倩老师和陈川宁老师前往三台县康复中心对焓焓同学进行摸底了解。焓焓同学是一名患有听障、智障的多重障碍学生,因该生行动、生活不能自理,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在三台县人民医院康复中心。焓焓母亲陪同两位老师前往孩子平时进行训练的场所,老师们找到训练师,向他们了解该同学三个多月以来的训练情况。回到病房,两名老师又分别从语文、数学的角度,通过让该生指认数字,模仿写字等简单易懂的方式,测试该生的语数能力。通过这次摸底,送教教师知道×××的基本情况:他看不懂老师的手势语,没有口语,会认“1”到“9”,会写“1”到“7”,能模仿写的汉字只有“一”、“二”、“人”。送教老师制定了送教计划,安排了相应的送教内容。三台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秉承“给每一个残障孩子一个春天”的服务宗旨,努力把最温馨的服务带给每一位需要的孩子。
第三:专业评估,找到残疾儿童、少年真正需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听障学生,可以多用文字、图片,甚至手语等来呈现教学语言;对于视障学生,则可以通过放大的阅读材料、盲文、有声的计算机或录音磁带呈现学习内容;对于智障学生,可以更多地采用实物、图片、视频、沟通板等来呈现学习内容。选择学习内容要注意:1、功能性:满足适应环境的需求、实用、从生活出发。2、适龄性:考虑他们的实足年龄,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智龄。3、选择性: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一些日常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1-0173-03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也在不断的应用和普及,信息化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已经成为智障儿童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是在集体教学和小组教学中还是在个别化教学中,都已经充分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那么,通过对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实践探索,我们应该如何制作和有效的在智障儿童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呢?
1 智障儿童康复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设计
在智障儿童教学的主题课、个训课和小组课当中都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来源主要是依据课程的内容,那么我们应该按以下几个方法设计:
1)简单清晰的课件版面
智障儿童的视觉速度缓慢,正常人一目了然的东西,通常要花更多的时间而且毫无目标,一个一个的进行感知,即使这样,并不一定能理解。所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做到简单清晰,不能太复杂,一个页面的内容不要过多,如果教学内容多的话,一定要将其内容分解成多个步骤在多媒体课件中呈现。
2)使用图片贯穿于整个课件当中
多媒体课件中运用图片形式,能强化直观效果,使智障儿童在其注意的广度范围内尽快接受所需的信息,所以我们在选择图上应该做到“与教学的内容要吻合、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图片色彩鲜明”这三大点的要求。而且呈现的图片应该最开始认识的图片应该符合智障儿童的生活实际(适宜出现最常见的生活照片),然后再通过观看不常见的或者经过处理的图片,进行拓展认识。在整个课件中选择应该是清晰的、色彩鲜艳的图片。使课件内容能够重点突出,层层递进。
3)适当的插入声音设备
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只有文字或者图片,那么就会显得整个课件枯燥无味,也不会吸引到小朋友的注意力,如果在课件中巧妙的添加声音,可以起到营造气氛、增强刺激、加强记忆、提高课堂效果。在认识《青蛙》的课件中,先让小朋友听一段打电话的对话,在课件中。这让小朋友都感到非常的好奇。
4)有效地添置动画效果
即使在制作课件时选择的图片是色泽明丽、充满童趣的画面,但是这些画面都是静态的场面,在教学中还是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对于智力残疾儿童来说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剌激他们的感官,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又结合智障儿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保持注意也相当困难的特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尽量让智障儿童在视觉效果上产生差异,采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例如我在小班的认知《小星星》这一课件中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动态效果,星星在黑色的星空中先是在远的地方显示小小的一颗星星,然后再由远到近,由小到大,再连续翻滚,快速的变化着色彩一闪一闪出现在小朋友的眼前,让儿童仔细的观察这一个动态的变化,他们对这一画面的出现感到非常的兴奋,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
2 多媒体课件在智障儿童康复教学中的运用
1)调动感官参与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和多种感官的刺激密切相关,如果刺激是多样的,那么,信息或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单一的刺激。而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具备等丰富多彩的综合效果,给学生的综合的、多样的外部刺激。
2)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
智障儿童在学习上往往缺乏热情,不会主动学习,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各种丰富多彩的画面,正好弥补了他们的这一缺陷。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生活中常出现的事物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通过他们熟悉的画面,来调动智障儿童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比如在生活自理课《刷牙》的教学活动中,因为本堂课的主要重点是教智障儿童怎样刷牙,所以我是通过两组图片来复习认识牙齿、牙刷和牙膏,然后主要是通过拍下一段刷牙的视频来介绍刷牙的过程和示范如何刷牙。为了进一步扩展对知识的认识,最后再观看一段《巧虎》的视频,通过视频来进行音乐游戏的教学,让他们学会《刷牙歌》,模仿做刷牙的动作或者表达儿歌。整堂课下来,不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充分调动孩子们得积极性,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注重个别化的指导
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智障儿童集体教学和个别训练教学时,由于他们个体差异不同,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设计课件。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对不同能力的孩子,适当的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速度来进行教学,让不同层次的智障儿童得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4)重复练习,信息反馈
智障儿童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差,即使学会了过一会就又回忘记。一定量的练习可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练习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可以为智障儿童设计个别化的训练,并且可以让儿童反复的进行练习和操作的同时增加效果的反馈。如在认知形状的课件中页面上显示了一个圆形和一个三角形,让儿童指认,如果儿童指认正确了,可以通过声音“是的,你答对了”或者“你真棒”等词语来反馈结果,也可以通过动画效果来显示反馈结果如在问题回答正确之后立马就出现一个笑脸等图片,同时要是再加入笑声,就更加让孩子由学习的兴趣。使用生动而刺激性的信息反馈,让孩子们更加集中注意,提高智障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3 多媒体课件在智障儿童康复教学中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智障儿童感知、认知能力
智障儿童观察能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想象力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智力开发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课件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我们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利用声音和形象,调动智障儿童的听觉、视觉能力,使他们能从多方面感受信息,有利于感知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同时也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
2)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促进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
智障儿童的认知、记忆、抽象、概念、理解和分析能力低下,导致他们的语言发展缓慢。在智障儿童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视频片段,让儿童观看,并模仿表达或者做出不同身体部位的动作,锻炼了智障儿童的的语言能力,促进了智障儿童语言的发展。
3)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吸引智障儿童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信息的选择。心理选择某种信息,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选择的对象。智障儿童注意力的特点主要表现有:注意选择困难,注意范围狭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差,特别突出的是稳定性差,专注于某一对象时间短暂,很容易受无关刺激干扰而出现松弛与分散情况。为了提高对智障儿童的注意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实施,完全可以体现多媒体能够极大限度的提高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提高智障儿童学习的兴趣。
4)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帮助智障儿童掌握和理解知识
由于智障儿童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的限制,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获得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智障儿童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观察、探索、思考。而且多媒体技术交互性强,各主题页之间可以灵活转换,便于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意调整教学顺序,当智障儿童对某一内容感兴趣或感到困难时,可灵活演示,拓宽了教学途径。因此,我们从兴趣入手,结合智障儿童的认知特点,通过投影、电脑、动画等电教手段,使科学知识浅显易懂。让智障儿童获得不易亲身感知或接触的经验,并将不能感知的事物放大、再现、模拟演示有关重要的过程。
例如:在社会技能课《红绿灯》的教学时,我让他们观看了一段视频,通过观察,使智障儿童很快学会“过马路别慌张,注意行人和车辆,左左右右仔细瞧,红灯亮了等一等,绿灯亮了赶紧过,斑马线上慢慢走,交通安全记心上”。 我们通过对画面的放大、放慢、定格等多种手段进行,让智障儿童通过仔细观察,主动思考、探索。这样让智障儿童能够真切感知,不但容易理解,而且知识完整、印象深刻。小朋友们看着看着,还兴奋地唱起《红绿灯眨眼睛》的歌。
5)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助于提高智障儿童记忆力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存储的过程。而智障儿童由于中枢神经受损,导致整个记忆过程明显缺陷。吐出表现就是识记速度慢,记忆容量小,保持差,再现困难不完整。除此之外,智障儿童的有意记忆差,需要经过多次的重复才能记住所学的知识,他们的记忆还跟情绪有关,凡是他们感到有兴趣的东西,他们喜欢的东西才会记得比较快、比较牢固。例如在听《小兔子乖乖》的故事时,老师会强调说:“大灰狼来了,小白兔不要开门,而白兔妈妈回来了,小白兔要开门。”说完后问智障儿童“大灰狼来了要不要开门”时,他们大部分不能再次记起老师的故事情节,更不用说让他们说出故事情节中的先后顺序了。而在这时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大灰狼在敲门,小白兔没有开门的这一情节,让智障儿童知道大灰狼来了,小白兔没有开门。等智障儿童完全记住了之后,采用同样的方法让他们观看多媒体课件知道白兔妈妈回来要开门。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智障儿童快速的记住单一的一个故事情节,也能让他们快速的记住故事中的先后顺序。精彩的多媒体课件能让智障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把多媒体课件教学合理的运用于智障儿童教育教学中,尽可能的为智障儿童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智障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康复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补偿缺少的功能。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愉快的教学中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文京.弱智儿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 茅于燕.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唐淑,陈国强.新编幼儿园教育参考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